中商情報網訊:疫情期間,我國農產品終端零售渠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超市消費受影響不大,生鮮電商、社區菜店和社區團購消費激增,農貿市場消費下降明顯。線上企業布局線下渠道,線上線下渠道加快融合。
根據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開展了線上調查顯示,疫情期間社區社群集中消費激增,社區統一采購配送等模式逐步普及。社區菜店在各渠道銷售占比增速最高,成為僅次于超市的重要渠道,占比達41%,較疫情前提高19.2個百分點。江蘇、山東、黑龍江、湖北、天津社區菜店消費明顯增強,分別提高50、47、42、24和23個百分點。
社區團購模式得到迅速推廣,占比由2%增至11.9%,且推廣速度與疫情風險等級正相關。湖北地區社區團購渠道增長最為明顯,提高47個百分點。武漢市開展農產品直供進社區的蔬菜、水產、禽蛋生產企業分別達到80家、99家和34家。截至4月12日,武漢全市累計配送團購蔬菜5.9萬噸、水產品2700噸、雞蛋4000余噸。北京社區團購渠道占比增加較快,提高1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區自發組織購物群,通過居民拼單由社區從批發市場代購生鮮農產品,其便利性和實惠性逐步被人們接納。
生鮮電商渠道消費強勁。面對疫情,一些大中型電商企業快速響應,開辟助農銷售綠色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產品滯銷難題,為自身帶來較大業務量增長。據統計,我國生鮮電商日活躍用戶數量春節前不到800萬個,春節后迅速突破1200萬個。生鮮電商渠道銷售占比增至33.1%,提高17.6個百分點。
受疫情影響,農貿市場渠道占比明顯降低,由58.1%降至30.6%。
數據來源: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受疫情影響,農產品需求端發生變化,各地機關團體食堂、餐飲與節慶活動相關的集體性消費需求明顯減弱,但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求是剛性的。受前期農產品價格結構性上漲、季節性因素和疫情對飲食結構影響,家庭消費較疫情發生前小幅增長。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居民減少了購買農產品次數,但單次消費金額有所增加。據調查,七成以上居民每周購買農產品頻次少于2次,僅2.5%的居民每天購買,月均購買農產品約9次;單次農產品消費金額在85—147元之間,家庭月平均消費金額約1044元。正常情況下我國居民月均購買農產品頻次約10次,客單價約82元。
數據來源: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宅經濟”催生了新的居家消費增長點。居民除購買生鮮農產品滿足做飯需求,自制糕點和特色菜品需求突出。電商平臺數據顯示,面粉、酒曲、蛋糕粉等烘焙類食材和特色菜品半成品大受青睞。不少老字號餐館、電商平臺把特色菜品制成半成品售賣,自熱小火鍋、袋裝螺螄粉、湖北熱干面等速食銷量也創下新高。標準化、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半成品菜將成為未來餐食消費趨勢。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國內生產生活秩序加速恢復,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線上線下融合加深加快,我國農產品消費市場逐步回歸平穩,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更多內容請下載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農產品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