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5 17:35

《山西省“十四五”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規劃》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十次、十一次全會確定的戰略方向為引領,與《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相銜接,統籌推進資質教育和學歷教育兩大領域,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省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及重要舉措,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和加快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的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人事人才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發展,人才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素質不斷提升,各級各類教育持續保持穩步、健康、協調發展,為全省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勞動力資源穩步增長。“十三五”期末,全省常住人口3491.56萬。其中,15-59歲人口2259.73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4.73%。全省就業人員1902萬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29.7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101.5萬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298.9萬人,增長41.9%。“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就業作為第一民生,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主要就業指標好于預期,重點群體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實現了就業局勢的持續穩定。五年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57.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9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每年控制在4.2%以內。

——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增加。“十三五”期末,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02.4萬人,比“十二五”末增加32.4萬人。全省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430萬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6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達到118萬人)。培養了182.55萬名學歷教育合格畢業生。其中,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63.2萬名,職業教育畢業生119.35萬名。全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101萬名,高職院校平均就業率達到84.8%,中職學校平均就業率達到95%。

——人才高地建設步伐持續加快。“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全省新設院士工作站52個,柔性引進56名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23人;新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68人;選拔培養新興產業領軍人才264名,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644人。共設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4個(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新增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個,共招收339名博士后研究人員。新設立2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3個省級繼續教育基地。逐步構建起布局合理、門類齊全、特色明顯的學科體系。

——技能提升工程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以“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為抓手,從省級層面先后制定出臺三個工作方案,持續開展技能提升行動,全省累計培訓450萬人次,106萬人取得各類技能證書,培訓人員就業率達到26%以上,增收率達到30%以上,培育造就了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勞務品牌。2020年,對全省2440萬勞動年齡人口實現建檔立卡,為精準做好培訓就業服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應對疫情影響,探索并推行了“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新模式。承辦了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連續舉辦兩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在全省上下營造出以培訓促技能提升、以技能促就業增收的良好氛圍。

——經費保障更加有力。“十三五”期間,堅持“二流財政,一流人才投入政策”,省級人才經費年度預算由2016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7.1億元,增長55倍。堅持“兩個只增不減”原則,保持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財政性教育經費居主導地位,構建起完善的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教育經費總投入4555.38億元,年均增長5.98%;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收入3768.45億元,年均增長5.7%;省財政安排政府債券資金107.14億元改善高校辦學條件。為促進技能提升專項行動,從省失業保險基金中提出38.7億元職業技能培訓專賬資金,全力支持重點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十三五”期末,全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機構)1.52萬所,學歷教育在校生653.5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00.25萬人,比2015年增長8.89%(其中,高職高專在校生28.60萬人,比2015年增長18.82%),高等教育由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初中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0.80%、84.83%、99.97%、99.96%、95.20%。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教育綜合改革成效顯著。重大教育改革事項列入省委深改委重要改革事項和省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建立了省領導親自抓改革工作臺賬、督查與常規督辦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五類主體的評價改革,全面部署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持續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深入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穩步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建立了相互銜接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擴大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取得新突破,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活力進一步激發。

“十三五”期間,我省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隨著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背景下產業布局對人才的需求變化,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人才還比較匱乏,在勞動力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融入度還不夠;教育投入還不能滿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與城鎮化發展適配度偏低,職業教育體系還不完善,高等教育整體辦學實力亟待提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第二節 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山西實現“轉型出雛型”的關鍵期。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全球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競爭更為激烈。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加快培養各類人才和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成為當前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為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帶來了新機遇。

——山西戰略定位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撐。省委提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解決制約山西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這既是山西自身經濟社會變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黨中央賦予山西的重大責任。

——擴大開放需要人才培養形成比較優勢。山西面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促進資本、人才等要素跨區域、跨國界流動,就必須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國際國內雙線開放,一體推動、協同并進,健全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不斷提高開放的程度、水平、能級和質量,形成追趕超越新優勢,加快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不斷提升山西教育在全國教育版圖中的輻射力和話語權。

——人口結構變化對人力資源開發提出新挑戰。山西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新變化,學齡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并逐步從學前、小學向后傳遞。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多孩家庭日益增多,學前教育學齡人口規模恢復性增長,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紅利逐漸減少,教育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人口結構新變化迫切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體系,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治理能力,防范化解各類矛盾風險。

——人民群眾期盼高質量多樣化教育。隨著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樣,對提升教育質量的期盼更為強烈。這就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補齊短板,全方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和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機制,激發多元辦學活力,確保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實現教育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信息化發展牽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當前,信息化發展加速邁向全面互聯、跨界融合、引領發展新階段,“互聯網+”教育模式推動傳統學習方式向網絡空間快速遷移。特別是進入后疫情時期,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從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愈發明顯,迫切要求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信息化推動教學質量、效率、動力、監管方式等教育變革,探索“互聯網+”教育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學習服務體系,從而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持黨對人才和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按照省委關于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以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綜合改革,深入實施技能富民戰略,將技能提升作為促進高質量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加快造就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山西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加強黨對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快完善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教育適度超前和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服務大局。緊扣轉型出雛型階段性戰略目標,有效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圍繞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農產品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和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培養領軍人才、高端人才、急缺人才、技能人才,打牢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根基。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實施技能富民戰略,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提質增效,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立健全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聚焦改革開路、制度開放,全面深化基礎性、牽引性、戰略性重大改革,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人才發展和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創意活力,構建科學、開放、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破解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補齊制度短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堅持依法治教。從山西轉型發展大局出發謀劃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嚴格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加強執法體制機制建設,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堵住監管漏洞,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教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普及。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普及從學前到高中階段的15年教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持續擴大,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規模穩步擴大,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新階段,繼續教育、特殊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

——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新進展,教育信息化實現新突破,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民辦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高質量、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高校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質增效,高校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形成2—3所高水平理工類高校,建設一批理工類重點學科;創新平臺提檔升級,打造一批新型高端智庫,涌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促進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六新”發展,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增強山西核心競爭力。

——人力資源結構持續優化。實施技能富民戰略,堅持普惠性培訓和針對性培訓相結合,培養和造就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藝精湛、門類齊全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比例顯著提高;培養和引進一批引領和支撐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管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健全統一規范的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統一、規范、均等化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體系。適應勞動力市場不斷變化和滿足勞動者多層次就業的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基本形成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

——教育治理效能不斷提高。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學校依法辦學法律服務與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法治化、標準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教育投入體制初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標。優化整合師范類院校辦學資源,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廣大教師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山西省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

“十四五”時期主要指標

第三章 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完善和優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健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保障機制,推進基礎教育高水平發展。

第一節 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扎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將德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繼續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組織實施好學校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讓每名學生掌握1-3項體育技能和藝術特長。采取對策改善家庭教育狀況,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制訂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落實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形成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于課內外活動以及學校管理各個環節,并納入教育督導指標體系。

第二節 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

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屬性,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將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辦成公辦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將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以縣為單位制定幼兒園布局規劃;鼓勵優質公辦幼兒園舉辦分園或合作辦園,支持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街道等集體組織辦園;原則上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公辦中心園。到2025年,建立起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節 全面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

促進學前教育內涵發展,全面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確保達到《山西省幼兒園辦園基本標準》要求。完善民辦幼兒園準入和年審制度。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科學合理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提供均衡的營養,培養良好的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實施幼小銜接行動計劃,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推進農村鄉鎮幼兒園和村幼兒園一體化管理,完善市域內縣區間優質園與薄弱園、公辦園與民辦園幫扶合作機制,推動全省幼兒園保教質量明顯提升。

第四節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強化義務教育政府保障責任,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加強省市統籌,所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以及學校管理等都達到國家底線和省定辦學標準,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縣(市、區)全覆蓋。堅持就近就便服從就優原則,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以縣(市、區)為單位制定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加快小學向鄉鎮以上集中、中學向縣城積聚;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城鎮學校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標準班額辦學。優化義務教育公民辦結構,確保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和政府購買學位方式提供。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持續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到2025年,力爭有20%以上的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

第五節 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縮減超大規模普通高中數量,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每個縣重點辦好一所中等職業學校,支持各市舉辦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每個縣至少建好辦強一所公辦普通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國家和省定標準;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有序推進選課走班,落實國定辦學質量評價標準,促進普通高中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多樣化;建立省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適度擴大招生規模。逐步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分互認制度;支持有條件的高中階段學校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培養人才。做好內地民族班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到2025年,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高中階段教育形成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

第六節 保障特殊和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

深入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質量和保障條件。完善特殊教育體系,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為殘疾人提供適宜的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擴大殘疾人接受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機會。加強家校合作,充分發揮家庭在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和康復中的作用。加強對孤獨癥兒童針對性的教育訓練。加強學校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強融合教育課程建設,提高融合教育質量。加強康復人才教育培養培訓,提高康復服務從業人員能力素質。大力推廣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教育工作,簡化優化入學流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機制,建立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強化屬地責任和家長法定責任,提升監護人責任意識和教育管理能力,落實聯系指導教師制度,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困難和問題。

第七節 完善中小學生減負長效機制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全過程,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深入落實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各項制度性規定,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合理確定學生在校時間和作業量,保證學生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建立完善減負工作督導制度,督促學校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嚴格執行責任倒查制和責任追究制。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建立完善線上線下同步管理體系。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幫助群眾解決低年級學生放學后無人照看的困難。形成政府引導、部門負責、學校主抓、家庭配合、全社會支持的減負工作格局,形成職責明確、落實有力、措施有效、監督常態、齊抓共管的減負工作長效機制。

第四章 構建特色鮮明的高等教育體系

深入實施科教興晉戰略,謀劃和推動我省高等教育邁向新的更高水平。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努力提升本科、研究生教育質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

第一節 推動高校分類發展

完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體系。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和中北大學率先發展,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我省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戰略需求能力,凸顯優勢特色,提升綜合實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落實教育部和省政府合建山西大學協議。支持其他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培養學術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人才,增強研究生培養能力,突出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居于全國地方同類高校前列的高水平大學。推動其他具備條件的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培養適應區域和行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適時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展技術研發、項目實施、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和區域有重要影響的應用型高校。

第二節 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優化布局結構,從嚴控制高等學校數量,優化存量,做優增量,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新型城鎮化地區、產業集聚區布局,積極舉辦填補我省辦學類型空白的藝術類、外語類本科高等學校。辦名辦優綜合類大學,做強做優理工類大學。深化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完成山西師范大學遷建工作,加快提升辦學實力。完成獨立學院轉設。優化層次結構,穩定本科規模,擴大研究生規模,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立項建設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優化學科和學院結構,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優化專業結構,建立與山西產業轉型發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專業結構體系,持續推動本科專業調整優化。增強與我省建設14+N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相關的人才培養能力。提升醫學、教育學類專業辦學層次,穩定哲學、法學、理學等科類專業辦學規模,整合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科類專業。

第三節 全面推進本科教育振興

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執行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持續深化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推進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跨學校交叉培養。推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和卓越人才培養等國家系列計劃,實施省級一流專業、一流課程、新型學院等省級計劃。實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本科專業三級專業認證,穩步開展與國際標準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落實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推動兩院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國家重大項目主持人等領軍人才帶頭授課,帶頭建設金課。

第四節 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鼓勵高校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組織實施“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著力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督促各培養單位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要求,切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鼓勵評選優秀導師和優秀導師團隊。鼓勵各培訓單位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創新教學方式,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省級教育督導委員會要切實加強督導監管,做好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對無法保證質量的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撤銷學位授權。對問題嚴重的培養單位,視情況限制申請新增學位授權;對多次出現“存在問題學位論文”的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加大約談力度,嚴控招生規模,問題嚴重的核減招生計劃、暫停直至撤銷學位授權。

第五節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完善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各環節、人才培養全過程,統籌實施各類創新創業教育計劃,打造一批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專創結合課程、思創融合課程,推出一批創新創業教育精品慕課。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專題培訓工作,推動科研項目和科研基地向學生開放。加強和規范實習管理工作,加強省創業示范基地和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施。規范和實施大學生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重點辦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

第五章 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

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盤活職業教育資源,優化調整高職院校布局結構,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適應的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全面振興。

第一節 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整體規劃、統籌實施職業教育與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穩定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積極發展本科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完善從中職、高職、職業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學段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中高職“3+2”、五年一貫制、專升本、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推動職業本科學校建設,10所左右普通本科向應用型本科轉變,推進職業教育各類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加強職業培訓,完善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制度。到2025年,建立起適應山西轉型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第二節 建立多元辦學格局

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支持和鼓勵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參與、舉辦職業教育。依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或參與舉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或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系、部);允許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活力不足、辦學質量不高的公辦職業學校。堅持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到2025年,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滿意度顯著提高。

第三節 鞏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

實施省級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遴選建設6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提升辦學實力,做強中等職業教育第一方陣。加強中等職業學校達標建設,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提升縣級職教中心社會服務能力,建成面向縣域各類學習群體,兼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義務教育學生職業啟蒙、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社區教育等綜合功能的辦學實體,更好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相互融通。

第四節 優化調整高職院校布局結構

重組重構高等職業院校布局結構,以優化存量與做優增量為重點,減少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通過政府主導、財政支持、資產置換、行業企業參與等途徑,推進同一區域高職院校實質性合并,將全省高職院校數量逐步減少到每100萬人1所左右。推動辦學類型相同或專業重復較多的院校合并,減少設區市所屬綜合類院校數量。對連續3年辦學規模在3000人以下、連續5年畢業生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院校,并入辦學實力較強的院校,或限期整改,整改效果較差的啟動退出機制。將成人高校逐步改制為高職院校,或實質性并入高職院校。支持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設置為高職院校,可保留技師學院名稱和功能。

第五節 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堅持質量與規模協調發展,實施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重點建設1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大力支持列入國家“雙高計劃”的4所高職院校,推動其增值賦能,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落實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加強對專業布局的統籌規劃,建立學校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緊密對接我省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緊密對接14個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實施品牌專業建設計劃,打造200個職業教育品牌專業;用好國家規劃教材,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覆蓋所有專業。實施精品課程建設計劃、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計劃,遴選認定200門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實訓基地,著力培養一大批弘揚三晉文化、傳承技藝技能的三晉工匠后備人才。舉辦好各類學生技能大賽,加大對獲獎學生的獎勵力度。舉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深入開展大國工匠、勞動模范進校園以及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系列活動。

第六章 實施技能富民戰略

推進新發展階段“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提質增效,堅持技能就業、技能富民,把抓技能提升作為促進高質量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著力造就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進一步增加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節 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構建院校、企業、社會培訓評價組織“三位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按照廣覆蓋、調結構、提檔次要求,開展多層次、多類型技能培訓、取證工作。圍繞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為企業提供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服務。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培養培訓高素質農民、鄉村振興帶頭人。圍繞文化旅游、藥茶、康養、養老、嬰幼兒照護等新興產業,組織開展針對性骨干培訓。支持企業圍繞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生產經營需要,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以及產業緊缺人才培訓和安全技能提升培訓。推動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全面開展培訓、取證工作,充分開發利用自身優質培訓資源,主動面向企業、社會開展訂單式、項目制等各類急需的技能人才培訓,重點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激勵各類社會培訓、評價機構積極參與重點群體普惠制培訓、評價工作。鼓勵組織個體工商戶用工、民辦非企業單位用工以及靈活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

第二節 構建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擴大培訓范圍、提升技能等級、強化培訓管理、促進就業創業、保護合法權益等,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多渠道促進技能就業。發揮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對不裁員或少裁員企業按規定給予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實施階梯性吸納就業補助政策。按照“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原則,加強組織化省外輸出就業和服務。建立職業技能培訓標準,支持職業學校建立彈性學制,廣泛開展職工培訓、轉崗培訓、創業培訓等培訓,使更多勞動者實現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強化財政、金融、就業、人才等政策支持的辦法和機制。完善指導監督體系,用好管好專賬資金和就業補助資金,加強資金整合力度,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改革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評價體系,完善評價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推行人才評價社會化。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成果互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形成政府主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師資授課、師傅帶徒,就業牽引、政策激勵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堅持以賽促培、以賽促訓,持續組織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國家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好省、市、縣(市、區)職業技能大賽,每年舉辦1次“三晉工匠”全省綜合性職業技能大賽。繼續實施“一縣一品牌”工程,“十四五”期間培育地方特色勞務品牌100個以上,努力打造技能培訓、職業能力評價、證書發放、輸出就業“一條龍”服務新模式。

第三節 壯大特色開放的勞務市場體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加大對基層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確保市、縣級人力資源市場場地設施配套完善、功能滿足需求、方便服務群眾。鼓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建立省外勞務服務總站,在我省駐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三個招商局設立區域服務中心站,在務工人員相對集中地區,依托商會、現有服務站點、勞務輸出聯絡站點等建立勞務服務工作站,提供政策宣傳、職業介紹、崗位信息收集反饋、消化吸納就業、勞動權益維護等服務。建立省際協調溝通機制,推動勞動者在就業地平等享受當地公共就業服務。圍繞當地產業發展、務工基地、市場需求和培育勞務品牌的需要,不斷開發各地優勢培訓項目,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培訓特色明顯、培訓工種與就業崗位匹配、就業示范帶動效應顯現的勞務品牌。按照“鞏固本省市場、占領東南市場、拓展海外市場”的思路,做好對口輸出接收工作,實現勞務輸出有序化。建立完善供求信息平臺,集中開展有規模輸出,形成有組織、有管理的勞務產業聯合體,實現外出務工組織化。加強跟蹤協調,依法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實現服務管理規范化。

第四節 形成高效智能的信息管理體系

在全省統一的勞動力建檔立卡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完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平臺,及時更新信息,促進供需對接,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強化職業培訓實名制管理,繼續拓展培訓實名制信息管理系統覆蓋面,實現個人培訓、就業、取證、增收信息、職業技能提升專賬資金使用監管全覆蓋。將各級財政資金組織的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實名制管理,基本實現不進不補。以社會保障卡持卡人員信息庫為基礎,進一步做好全省農村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城鎮勞動力建檔立卡工作,建立健全勞動力建檔立卡平臺信息更新機制,提供線上線下多渠道更新途徑,實現勞動力“一人一檔一卡”。在全省全面推行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對有培訓愿望、需求的勞動者,按照勞動者培訓意愿對應的培訓工種、等級分層次全部發放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實現“發券-培訓-持證-兌現”閉環管理。加強業務流程信息化重構,整合現有建檔立卡、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的業務流程,實現聯動業務的辦理流程一體化,為“一點登記,全域辦理”的一體化經辦新模式提供技術支撐。

第七章 培育壯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打造人才干事創業的平臺和載體,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我省創新創業,為實現我省“轉型出雛型”戰略目標夯實高素質人才基礎。

第一節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進一步完善山西省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政策,實施“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從尊重愛護、關心照顧、物質獎勵、精神激勵等方面,形成山西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洼地效應”,吸引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來晉創新創業。突出高精尖缺,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大力引進能夠引領我省產業發展、帶動區域性產業結構調整的領軍拔尖人才。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努力探索評審式、目錄式、舉薦式、合作式等多樣化的人才引進方式。創建信息平臺,建立省級人才需求信息數據庫,定期發布全省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構建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人才信息系統。鼓勵發展高端人才獵頭等專業化服務機構,重點培育一批有核心產品、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支持留學人員來晉(回省)創新創業。選擇500項左右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和服務項目進行重點扶持,支持海外留學人員通過兼職、合作研究、講學、考察咨詢、中介服務等各種形式來晉創新創業。繼續舉辦山西·太原人才智力交流大會,打造山西招才引智活動品牌。

第二節 著力創優人才發展環境

打造人才干事創業的平臺和載體,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探索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貼獎勵制度,健全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表彰獎勵、發揮作用、人才引領機制,不斷培育壯大我省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需要的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積極落實高端人才生活和工作待遇,想方設法解決好其配偶子女就業、教育、醫療等需求。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探索建立鼓勵創新、合理容錯機制。鼓勵支持專業技術人才廣泛參加國內外學術技術交流合作。鼓勵支持廣大勞動者和科技人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創新創業、創造佳績。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修訂高級職稱評價標準。進一步簡政放權,鼓勵有條件的市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單獨評審。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對專業性強、社會通用范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職稱系列,依托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組建社會化評審機構進行職稱評審。改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辦法,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以及新業態職稱評價需求,服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有效銜接,實現職稱評價結果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的銜接。進一步擴大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領域。

第三節 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統一城鄉人力資源市場,加快市、縣(市、區)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整合,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人才自主選擇、合理流動、有效配置的新體制,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有序流動。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推進創新創業創造激發流動動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流動均衡。暢通有序流動渠道,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以用人單位改革促進單位流動,以檔案服務改革暢通職業轉換,激發社會性流動活力,加大對基層一線人員激勵力度,拓寬技術技能人才職業上升通道。健全兜底保障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推進教育優先發展保障起點公平,推進公平就業保障困難人員發展機會,強化社會救助,提高困難群眾流動能力,增強向上流動能力。

第四節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堅持以鄉村教育需求為導向,加強面向鄉村學校的師范生委托培養院校建設,精準培養本土化鄉村教師;加強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動態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允許編制在縣域內統籌使用。落實職稱晉升和傾斜政策,合理核定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支持在職或退休醫師到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開辦鄉村診所。深入推進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引導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申請鄉村醫生執業注冊;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落實選調生考錄計劃,加強選調生到村任職。擴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招募規模。鼓勵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鄉村振興需求開設涉農專業,采取在校學習、彈性學制、農學交替、送教下鄉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在鄉大學生、鄉村治理人才。

第五節 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落實人員聘用制度,健全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公開招聘政策體系。按照國家部署,落實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完善專業技術人才及團隊雙向流動機制。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到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兼職創新,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設立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科技人才兼職。健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配套政策體系。根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圍繞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考核、競聘上崗、回避、獎勵、處分、申訴和人事爭議處理等方面工作,規范現有政策,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深入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為基層崗位招聘人才。

第八章 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堅持教育開放不動搖,推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教育開放格局逐步形成,更好服務山西教育現代化建設,更好服務山西“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更好服務山西各項戰略目標實施。

第一節 加強校際、校地合作

加強我省高校與高水平大學的合作,完善配套政策,落實省政府與高水平大學合作協議,建立健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口幫扶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機制,推動我省高校與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辦學、管理干部和專家學者雙向掛職任職、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聯合承擔科技項目、共享優質教學科研資源等合作。加強省域內校際合作,建立高水平大學與新建本科高校對口協作工作機制。推進中部盆地城市群教育一體化發展,推動區域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發展,搭建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支持學科相近、地緣相近的高校集群發展,推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鼓勵設區市政府與學校主管部門建立共建合建機制,參與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科技創新等工作,在土地、資金、稅收、人才政策以及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進一步擴大并深化與港澳臺教育交流合作,做好港澳臺學生招生培養工作。

第二節 統籌推進留學事業發展

統籌推進國家公派、省籌資金資助出國留學工作,進一步完善公派出國留學選派機制,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修、訪學規模。持續實施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地方合作項目、省籌資金與派出單位合作項目。打造“留學山西”品牌,積極面向海外推介山西高等教育,舉辦“留學山西”海外教育展。推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嚴格執行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完善教育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建立全鏈條、全過程的留學管理服務體系。配齊配足配強留學生輔導員。用好來晉留學政府獎學金,促進來晉留晉提質增效。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展留學生教育。培育2—3所留學生教育示范校,建設一批留學生品牌學科、品牌專業、品牌課程、在線課程、文化體驗和實習實踐基地。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積極開展來晉留學生預科教育,推動高校聯合培養留學生。

第三節 深化國際教育交流合作

支持高校加強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合作交流,推進師生互派、學分互認,聯合舉辦承辦國際學術會議(論壇)。支持高校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任職任教、開展交流。支持高校積極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科學計劃、共建重點研究開發基地。支持基礎教育學校、中職學校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特別是與我省國際友好城市學校的交流。支持和規范合作辦學,聚焦科技前沿和我省薄弱、緊缺學科專業,以理工農醫類專業為重點,建設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加強高等學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建設。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積極參與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中歐(中亞)班列和國際友好城市教育合作。鼓勵高等學校加入或發起高水平國際大學組織、合作聯盟。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和行業組織、權威學術期刊任職。積極參與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促進教育對外開放與人文交流融合發展。拓寬與國際友城青少年互訪。加強孔子學院(課堂)建設。

第九章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基本實現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健全,職業發展通道通暢,事權人權財權和管理體制相統一,待遇保障有力,隊伍規模、結構、素質能力基本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需要。

第一節 穩步深化教師管理改革

推進教師、實驗技術人員評價制度改革,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崗位設置管理、加強教職工編制保障、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深化高校教師隊伍改革等政策。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動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啟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深化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探索在職業學校設置流動崗位,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職業學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全面推開高等學校人員總量管理工作,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依據。

第二節 持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著力加強師德師風制度體系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責任落實機制。深化師德師風綜合整治,將師德考核擺在首要位置,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將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落實情況作為對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測評內容。構建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將監督評議情況作為學校及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違規懲處,推動各級各類學校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等規范,制定教師職業行為負面清單,健全師德失范行為監測報告機制、聯合懲戒制度,從嚴查處教師違規行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成為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第三節 加強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設

加強教師培養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院校綜合實力,穩步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加強教育碩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建設,逐步擴大公費師范生、特崗教師規模。加強教師培訓優質課程資源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完善新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和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制度。實施幼兒園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實施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計劃,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繼續實施國培計劃、“互聯網+”教師發展工程。持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實施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計劃、技能型教師建設計劃,建設一批校企共建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學名師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育引進一批省級教學創新團隊、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中青年專業帶頭人。實施本科高校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統籌做好國家及省重大人才項目推選工作,加快提高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加快引進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中青年人才,培養造就優秀教學科研團隊。把握好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的關系,做到同等人才同等待遇。

第四節 全面提升教師地位和待遇

提升教師地位待遇,依法保障教師職業權利,明確教師教育管理學生的合法職權,維護教師職業尊嚴。涉及教師利益的重要事項、重點工作,應征求教師黨支部意見。高度重視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幼兒教師崗位吸引力。切實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用于績效工資分配;高等學校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可自主確定績效工資分配辦法,探索構建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并存的收入分配體系。各級各類學校教師享受所在設區市的人才政策。健全多元化的教師榮譽表彰體系,鼓勵社會力量支持教師提升能力素質、進行療養休養或給予獎勵。推動尊師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把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工作納入對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社會事務進校園、相關報表填寫和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等事宜。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優秀教師事跡,為在鄉村從教滿30年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

第十章 深化重點領域教育綜合改革

堅持改革創新,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分類分批推出改革舉措,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教育制度體系,持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第一節 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完善考試招生制度和評價體系,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深化考試命題改革,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省級統一命題,建立命題評估制度。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平臺。穩步推進高校招生改革,規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加強高校與高中人才培養的銜接。落實“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嚴格規范加分項目及分值,嚴格加分條件認定程序。進一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機制和直接攻讀博士選拔機制。

第二節 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立省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推進工作機制。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引導各類學校開展面向重點人群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指導推動高等學校非學歷繼續教育加快發展、山西開放大學穩步發展,加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規范管理。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引導職業學校開展繼續教育、建設繼續教育基地。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開展成人高校學分轉換試點、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轉型試點。加快發展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創建一批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范區;辦好老年大學,建設一批鄉鎮(街道)老年學習場所、示范性老年養教結合學習基地。加強對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繼續教育。深入推動學習型組織建設。

第三節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和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著力改革黨委政府管理、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等五方面評價,聚焦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評價改革制度體系;組織開展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圍繞重點改革任務,強化試點先行,積極穩妥推進制度創新,充分發揮試點帶動示范引領作用。著力破除教育評價改革中存在的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問題。系統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以優化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強化問責機制、創新督學管理機制、落實保障機制為突破口,建設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具有山西特色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在督政方面,聚焦有關部門、市縣鄉政府履行教育職責,構建分級教育督導評價機制;在督學方面,聚焦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落實國家標準,建立省市縣分級分類分學段組織實施并對學校進行督導的工作機制。在評估監測方面,聚焦為改善教育管理、優化教育決策、指導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建立教育督導機構統一歸口管理、統籌組織實施、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強力推進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持續開展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學位論文抽檢工作。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任期結束綜合督導評估工作。強化督導評估監測結果運用,提升教育督導的權威性、有效性。

第四節 全面加強教育法治建設

完善教育制度體系,健全規章、規范性文件制定和清理機制,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修訂《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公職律師和法律顧問制度。積極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應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提升教育系統普法水平,提高各級各類學校依法辦學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節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強重大教育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出臺前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和風險評估,強化決策執行、評估、監督。成立山西省教育決策咨詢委員會,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專家庫。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明確教育治理相關主體的權責邊界,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根據“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事項清單規范相關程序制度,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行省市縣三級“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模式、“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減輕學校負擔。建立健全政府、學校、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完善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到2025年,實現教育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省域全覆蓋,省市縣三級教育政務服務事項90%以上實現“一網通辦”。

第六節 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平

堅持依法依規辦學,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決策機制和議事規則,明確職責分工,不斷增強辦學活力和自我監管能力。義務教育學校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職業學校要建立學校、行業、社區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高等學校要深化綜合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落實學校章程,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學生代表大會制度,健全黨建帶團建機制,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參與民主管理作用;促進和規范理事會建設,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專業建設、學術評價、職稱評聘、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對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行為的認定程序和辦法,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優先發展教育及建設人才強省的責任,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將“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研究強化財政、金融、就業等政策支持的辦法和機制。建立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建立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經費預算決算情況的制度,同時充分聽取政協及民主黨派的意見建議。及時總結宣傳典型經驗和做法,為推動我省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節 健全工作機制

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統一部署、統籌安排、同步實施、同步落實。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規劃實施工作機制,根據規劃目標責任分解要求,制定細化規劃實施的配套制度和政策,結合各自職責制定實施方案,定期組織督導評估,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督查、第三方績效評估等方式督促推動改革政策落實。建立健全監測評估、檢查督導、調查研究、信息交流和目標管理制度,保障各領域重點工作的有效落實。

第三節 落實經費保障

健全完善在教育培訓、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的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健全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政府撥款、學校收費、學生資助、社會投入的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完善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賦予經費使用、國有資產管理單位更大自主權。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調整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大對教育短板、薄弱領域、薄弱地區和學校的投入,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1331工程”建設、“雙一流”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四節 強化考核評價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將從業人員持證率列入省級年度高質量轉型指標考核體系,制定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對地方落實本領域任務的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組織開展規劃年度監測分析,健全規劃動態調整和修訂機制,注重監測考核結果應用。做好年度計劃編制工作,認真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年度綜合評估工作,推進考核評價工作規范化。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