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新技術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5 17:32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六新”突破的重大要求,深刻理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趨勢,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機遇,在國家推動中部高質量發展中乘勢而上搶占先機,聚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催生一批新技術,大力推動研發階段的新技術進入小試、中試,加快現有成熟新技術產業化,率先在重點產業集群形成新技術優勢,推動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把握全球技術前沿態勢,打贏新技術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新技術是指以綠色、智能、泛在、精密等為特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在“六新”中處于最核心的位置。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催生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層出不窮,新技術快速迭代,助推新基建的蓬勃興起,基于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帶動5G及其應用場景的不斷完善,引發新業態快速發展。打贏打勝新技術攻堅戰、決勝戰,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我省高質量高速度轉型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節“十三五”技術創新成果

“十三五”期間,我省積極組織實施“不對稱創新”超前布局,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卡脖子”技術“攻尖”行動和重大技術“迭代創新”,逐漸形成一批推進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實現國內領先甚至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領域。山西大學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玻色費米混合氣體量子簡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一維和兩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簡并費米氣體。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攻關高溫漿態床煤制油鐵基催化劑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工業催化劑生產裝置成功在神華寧煤產業化,實現了在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年裝置上滿(超)負荷工業穩定運行。我省還攻克了大型礦用挖掘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制出世界最大的WK-75型礦用挖掘機,實現了我國礦用挖掘機產品從“跟隨發展”向“超越發展”的飛躍。

工業技術領域。我省的“手撕鋼”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折疊屏手機、柔性顯示屏、儲能電池等項目;碳化硅產業基地已位居國內第一、世界前十;高性能碳纖維材料,已經成為航天重點型號研制生產的保障材料和航空領域的優選材料;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晉華爐)項目,榮獲2018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和2019年度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還有國產T1000級碳纖維、10MW中速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等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得到了有效突破,逐步形成支撐帶動我省新興產業技術迭代、實力壯大的重要力量。

現代農業領域。以有機旱作農業為重點,遴選出12類32個新品種和5大類24項集成技術,其中滲水地膜谷子穴播等旱作技術推廣1100多萬畝次,推廣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集成技術8.4萬畝。山西農業大學參與完成的2項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民生健康領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分三批緊急立項20個攻關項目,為奪取疫情防控戰略性勝利提供了科技支撐。

社會發展領域。在污染防治方面,大力推進實施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重構行動、生產生活用能方式綠色改造行動,第三代超低排放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衛生健康方面,認定了一批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組建了我省“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與診治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面對疫情爆發,支持一線疫情防控專家組建團隊實施了一批攻關項目,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第二節“十四五”技術創新趨勢

科技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關鍵變量,“十四五”時期技術創新呈現多點群發突破趨勢,全球正在形成以技術創新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并由此直接決定下一輪產業變革的方向。新技術迭代速度越來越快,顛覆性技術隨時可能產生,區域之間技術創新競爭將愈演愈烈。

信息技術成為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信息科技成為經濟、社會與生活發生深刻變革的主導力量,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有效地促進了行業間、部門間、地區間的產業融合、數據融合、服務融合以及創新融合,成為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加速向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能源、材料、先進制造等領域技術加速進步。全球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興起,在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大規模儲能以及動力電池、智慧電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進展,能源技術加速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的方向轉型。新材料領域正在向個性化、綠色化、復合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材料強度與韌性不斷強化,抗疲勞、耐高溫、耐高壓、耐腐蝕等性能進一步提高。在先進制造領域,以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動化柔性化生產為特征的智能工廠大量涌現,3D、4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先進機器人、工業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個性化訂制、柔性化生產、制造業服務化等成為新趨勢。

生命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得到革命性飛躍。人類對生命健康和高質量生活的強烈渴望,有效地促進著這方面技術快速迭代。在Science創刊125周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中,46%屬于生命科學領域。精準醫學、癌癥治療、干細胞和再生醫學、腦科學等研究是目前的前沿熱點方向。

深海深地探測為新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開辟了新途徑。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已擁有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2020年,美國的載人深潛器第二次突破10000米深度。中科院自主研制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斗一號”,于2020年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4次萬米下潛,連續下潛次數居世界前列,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使我國成為繼日、美之后第三個擁有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的國家。

全力推進技術創新勢在必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我省產業技術雖然進步明顯,但從總體看,技術創新水平和能力與先進發達地區仍有較大差距,仍然存在基礎研究力量薄弱,應用基礎研究涉及高端領域較少,技術開發缺乏高端人才,技術創新與產業需求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黨中央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十四五”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各省市都在加強布局、爭搶新技術“制高點”。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六新”突破的重大政治要求,必須加快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山西能力”,力爭在“十四五”時期,緊跟國際發展前沿,洞察全球產業變革態勢,搶抓新發展格局機遇,以搶灘、換道的競爭姿態,在新興產業上占據主動,在未來產業上把握先機。著力圍繞“14+N”個重點產業領域,系統部署高端新技術研發,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努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全省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章主動前瞻謀劃,明確新技術發展路徑

第一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深入實踐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以新技術牽引“六新”重大任務,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敢于問鼎科技前沿,主動對接、積極承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實施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成果轉化一體化設計,政產學研用一體化部署,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著力突破一批占據國際前沿的新技術,攻克一批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的新技術,轉化一批支撐引領山西轉型發展的新技術,顯著增強新技術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助力我省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全省打造一流創新生態、轉型出雛型提供強大動力。

第二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錨定“六新”突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新技術發展筑底板、鍛長板、補短板、樹樣板,聚焦產業鏈創新鏈“卡脖子”技術,實施100項基礎技術研究和100項關鍵技術研發行動。率先在“14+N”個重點產業集群形成新技術優勢領域,主動問鼎世界科技前沿,構建新技術研發“一流項目、一流平臺、一流人才、一流團隊、一流成果”等“五個一流”新格局。

到2025年,努力實現:

——突破占據國際前沿的新技術100項;

——攻克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技術100項;

——引領山西轉型發展的新技術100項。

第三章體系化布局,全面構筑新技術先發優勢

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要求,精準聚焦“14+N”新興產業集群,以應用為導向,在前沿引領技術、“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上持續攻克一批、主動布局一批、積極應用一批,不斷鑄造新興產業新技術扛鼎之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技術

第二節大數據技術

深入貫徹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應用驅動、創新引領,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健全制度、防范風險”原則,圍繞打造產業方陣、賦能產業轉型、提升治理能力,堅持“以算力算法強大大數據應用,以創新生態壯大大數據產業”的核心主線,升級大數據基礎設施、打造大數據產業方陣、強化大數據融合創新應用、提升大數據治理能力,全面構建大數據融合創新產業生態,加速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著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突破7項以上大數據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培育1000家大數據高新技術企業,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相比“十三五”時期翻一番,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40%左右,加快建設“智慧山西”,大數據融合創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力爭在“十四五”末,使山西大數據產業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我省打造環首都數據存儲中心、國家重要數據資源災備中心、國家級超算中心和數據服務應用基地,打造全國大數據產業基地和創新融合發展高地。

二、重點任務

“十四五”時期,努力縮小山西省大數據產業技術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做強大數據產品,針對大數據產業創新的關鍵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強鏈、延鏈和補鏈,不斷深化大數據應用,培育大數據人才,強化平臺和科研團隊建設,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科技領軍企業,著力培育山西大數據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

突破核心技術。智能感知領域,重點突破復雜場景下的智能感知技術、多智能體群智感知技術、基于計算機視覺的復雜環境感知與建模技術;一體化監測領域,主要攻關極端環境下基于5G的實時環境監測技術、復雜場景下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存儲管理領域,主要研發海量多源異構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與智能管理技術,面向領域的大數據知識庫構建、查詢與推理技術;數據治理領域,重點攻關大數據智能標注與測評技術、大數據的統一指標體系與規范、大數據共享交換與接口服務;計算與建模領域,重點攻關復雜數據建模與分布式挖掘技術、跨模態數據語義融合與表示技術、基于深度學習的基因圖譜挖掘技術;控制與決策領域,主要研發語音與視覺協同的人機交互技術、基于強化學習的多智能體自主協同技術、機器人智能控制技術;數據安全領域,主要研發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存證技術、大數據隱私保護與訪問控制技術、基于區塊鏈的產品溯源技術。

搭建應用平臺。建設山西省存儲與計算平臺,集中存儲大數據資源、實現大數據平臺統一管理;建設山西省政務大數據平臺,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提高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建設山西省倉儲物流大數據平臺,搭建實時更新的物流數據庫,推動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建設山西省能源互聯網平臺,推進能源的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建設山西省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農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推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綜合管理與智能服務。建設山西省文旅大數據平臺,推動旅游平臺向數字經濟互聯網平臺的跨越發展;建設山西省醫療大數據平臺,推動醫療事業的智能化發展;建設山西省司法大數據平臺,推進省司法大數據與國家數據資源的融合運用,為司法管理和司法改革提供服務。

布局大數據產業。按照數據價值實現6個層次,不斷完善大數據產業鏈上、中、下游。強鏈,加強大數據采集、預處理、存儲與管理、分析挖掘、可視化、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突破和人才培養,強化大數據應用層和大數據技術層的研發基礎與人才儲備,擴大大數據在政務、農業、能源、交通、金融、醫療、文旅、工業、司法等領域的應用。延鏈,按照省委“最高級、制高點、國產化”打造E級規模超算中心的要求,建設國家超級計算太原中心。以“物理分散、邏輯集中、資源共享、區域覆蓋”為原則,推進區域數據中心集聚發展,形成招商引資和產業生態聯動機制,吸引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入駐,構建覆蓋京津冀、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和黃河流域超級計算產業生態圈。補鏈,建設山西大數據交易中心,以人工智能數據為特色,匯集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數據,提供包含原數據、算法、模型等多種交易內容,立足山西,服務全國,成為數據要素市場華北區域重要節點。建設山西大數據融資平臺,以“信息流”引導“資金流”,緩解招商引資這一難題。

深化大數據應用。深入推進能源大數據應用研發,加速推進能源產業發展及商業模式創新。加強與國內通訊、互聯網、金融龍頭企業合作,建設文化旅游產業運行監測等平臺提升文旅行業的大數據研發能力、加快成果應用,助推文化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交通大數據分析處理,強化交通管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深入開展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發,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治療成功率和安全性。加強工業大數據技術分析,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完善政務大數據深度挖掘與多維剖析技術,掌握政府服務和管理的變化動態,發現公眾新需求,有效支持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服務便捷化和安全保障高效化,為智慧政府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加強農業大數據分析研究,加快作物育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降低創新成本。推進司法大數據應用研發,完善司法程序系統,準確構建證據體系,提高辦案質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助力司法工作創新發展。

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培育云時代公司成為數字山西建設的主力軍,著力打造數字政府應用示范項目;在智慧礦山和智慧交通領域,支持精英數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科達自控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萬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領域,支持山西清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太原羅克佳華工業有限公司等;在云計算領域,支持山西省超級計算中心、大同秦淮數據中心、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華為(呂梁)山西云數據中心等;在軍民融合領域,支持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和北方自動控制技術研究所等;在文旅、農業和醫療等領域,支持山西文旅集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山西百得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智杰軟件工程有限公司和山西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培養大數據人才。引育領軍人才,完善大數據創新扶持政策,加強大數據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給予領軍人才施展才華的平臺和環境。加強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完整的大數據教學體系,增強學科建設,注重校企結合,教用合一,加強實踐能力。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增加投入,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強化基礎培訓,實踐教學,提高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建立人才激勵和約束并重的管理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強化創新意識。

建設科研平臺和團隊。提升智能信息處理、信息探測與處理技術、通信網絡信息安全與故障監測等已有科技創新團隊科研水平;增強智能信息技術處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先進控制與智能信息系統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等已有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瞄準大數據新技術創新需求,培育智能感知與檢測技術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新建大數據與數字政府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大數據融合創新中試基地、山西省大數據雙創平臺、國家超級計算太原中心等創新平臺。

第三節半導體技術

抓住半導體產業大發展的機遇,堅持非均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發與產業相結合,按照三個維度(面向國際前沿、融入國家戰略和支撐山西省轉型發展),實施“9-3-20”發展路徑,做大二代半導體、做強三代半導體、搶灘四代半導體。集中力量在半導體產業上把握先機、占據主動,加強平臺建設,加強應用研究,努力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補鏈延鏈強鏈,持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著力培育中國電科(山西)電子信息產業園、忻州市半導體產業園等產業基地,壯大半導體產業,促進形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努力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更多半導體材料、器件裝備進入國內大循環的中高端和成為關鍵環,助力山西進入半導體技術創新領域的國家級領先方隊。

一、主要目標

按照“9-3-20”發展路徑,即著力打造半導體材料山西實驗室、碳基薄膜電子研究院等9個國內一流的半導體產業高端創新平臺基地,力爭在半導體領域實現“卡脖子”技術突破和彎道超車;重點開展半導體新材料、芯片及器件、半導體裝備三大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三代半導體材料、碳電子材料為技術引領的產業技術布局,加快形成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積聚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組建光刻機用激光器、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等20個半導體產業高水平人才團隊,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半導體產業戰略科技力量。

二、重點任務

碳基集成電路領域。開展碳納米管制備、分離和組裝的技術研發,碳基薄膜電子器件的新型制造、新型集成工藝及碳基集成電路設計工具研發,碳基集成電路大規模制造工藝設備研發,碳基薄膜電子技術與量子探測技術相結合的研究等,形成山西省碳基薄膜電子等碳基集成電路材料、芯片、模塊及應用完整產業鏈,解決碳基集成電路基礎材料的對外依賴問題,打破半導體、芯片制造等高精度加工技術領域的國外壟斷,形成獨立自主的碳基集成電路供應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并為未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堅實的基礎。

柔性半導體領域。開展先進柔性半導體電子信息器件及應用研發,半導體柔性顯示器制造關鍵工藝設備技術研發,柔性半導體3D增材制造批量化制備新工藝與新裝備技術,柔性半導體照明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等,實現先進柔性半導體電子信息器件的制備以及在“神經網絡”計算芯片、可穿戴電子器件、高靈敏生化傳感器、人機交互等領域的應用;以實現半導體照明面板的柔性化為目標,開展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核心原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量產關鍵技術研發,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新一代柔性半導體的規模化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半導體專用材料領域。開展5G射頻器件用6、8英寸高純半絕緣4H-SiC單晶材料生長、高平坦度低翹曲度快速切割、“開盒即用”等規模化制備技術研發,先進封裝基板材料及漿料制備技術,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理論設計及外延生長關鍵技術,氮化鋁單晶裝備及生長工藝技術研發、5G功率放大器用6、8英寸高純砷化鎵晶體生長和晶片加工,5G聲表面波濾波器用6、8英寸高性能鉭酸鋰/鈮酸鋰晶體生長及晶片加工,高精密Micro LED襯底加工制造,打破美國、日本、德國等跨國公司壟斷,實現進口替代;突破量子結構對固態光源材料性能的調控規律,實現高質量氮化物外延材料及高性能器件的可控生長,用于全光譜照明、激光顯示等新型光電子器件。

半導體專用設備領域。設計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半導體激光芯片,開發面向高端光刻機的深紫外和極紫外激光光源研制技術、面向保密通信、傳感和信息安全的混沌激光光源研制技術、非經典量子壓縮態激光源技術、低噪聲窄線寬全固態綠光激光器技術、低成本激光顯示設備技術;開展大尺寸高純半絕緣4H-SiC單晶設備、氧化鎵半導體單晶設備、電子級金剛石生長設備、金屬純化設備技術研究,研發技術先進、工藝穩定的半導體材料設備,研發半導體先進封裝關鍵工藝設備技術;研發半導體高精度無損檢測關鍵設備技術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設備技術性能達到美日先進設備水平,實現先進封裝關鍵工藝設備自主可控,支撐山西省半導體材料產業高速發展。

芯片設計制造領域。研發航空級力學量MEMS傳感器技術、高功率化合物半導體激光器制備技術、短波APD紅外探測器芯片制備技術、工業總線及嵌入式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中長波Ⅱ類超晶格紅外探測器工藝技術、PCR生物芯片技術、超長壽命氮化鎵基傳感芯片產業化關鍵技術等,打破國外在GaAs基和GaN基半導體激光器的核心制造技術(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技術)上的制約,填補國家空白;解決目前傳感器穩定性不足、壽命短的瓶頸,實現高穩定性、低成本的氮化鎵基傳感芯片量產,打造年產能500萬顆芯片的產業化基地,構筑高端生物醫療、煤礦安全監測、智慧家居等傳感芯片的應用市場。

器件封裝測試領域。研發固態量子成像半導體芯片綜合參數測試技術、MicroLED超微顯示技術、公共衛生防控深紫外固態半導體光源封裝模組技術、無線通信用電子陶瓷器件技術等,滿足無線通信對電子陶瓷器件小型化、集成化、高可靠發展需求,實現銻化物中紅外激光器國產化制造“卡脖子”技術突破,在國家急需的重要裝備中實現應用。

第四節碳基新材料技術

瞄準前沿,把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碳基新材料發展優勢,在新、特、專、高、精、尖上下功夫,把碳基新材料打造成為山西煤炭產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轉型發展的新突破點。立足碳材料研發積淀和體系優勢,聚焦碳纖維、特種石墨、石墨烯、專用功能碳、合成高分子等重點領域技術開發,服務國防軍工等國家重大需求,推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從基礎材料、制品器件到下游應用的技術創新鏈,形成國產化材料+系統應用解決方案,破解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集應用基礎研究、中試和產業化開發于一體,打通碳基新材料從實驗室、中試向產業化的發展通道,提升技術成熟度,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推動新材料產業成為山西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一、主要目標

統籌研發布局和平臺資源,組建高水平研發攻關創新團隊,啟動建設碳基新材料山西省實驗室,推動申報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推進碳基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創新,開發多品種、高附加值、高技術門檻系列碳基新材料產品。

到2025年,營造多方協同、利益共享、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圈,實現材料設計、工藝開發、裝備研制和應用推廣的集群式突破,形成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引領傳統碳材料塊狀經濟向現代碳材料產業集群轉變,打造中部“碳谷”,助推山西煤炭、焦化和碳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重點任務

(一)開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推進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特種石墨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碳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的制備工藝技術、裝備技術和中試應用研究,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移轉化,實現產業化發展。

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持續推動新型功能碳纖維、一體化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制造技術,開展新型異形碳纖維、中空碳纖維、鍍金屬碳纖維等連續碳纖維的創新性制備技術研究,開發低頻高效碳纖維電磁屏蔽紗、紅外隱身結構復合材料、電磁隱身結構復合材料的研制,實現自動化技術、材料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集成。開展面向醫療領域、燃料電池領域、航天、航空領域、風電領域、軌道交通及汽車領域等特種碳纖維材料的研制與應用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十四五”末,技術水平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重點開展國產T1100碳纖維、M65J碳纖維、高性能瀝青碳纖維的工程化制備技術研究,打造國內一流的高端碳纖維工程化示范平臺,為民機、衛星主承力結構等應用提供第三代國產化碳纖維技術。

特種石墨材料領域。面向5G高功率密度電子器件、高端工業用機械密封、高速列車摩擦制動等需求,重點開展第四代石墨制備、石墨提純與高純高密石墨制備及國產化制備技術研究,提升材料結構性能和制備工藝水平,面向煤焦油深加工利用等需求,突破高品質針狀焦規模化制備能力。

石墨烯材料領域。突破大尺寸石墨烯氣凝膠可控組裝、炭化與石墨化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其在相變復合材料、環保吸附和多孔集流體等領域的應用。開發石墨烯增強鋁合金、石墨烯改性銅電纜、石墨烯改性鎂合金制備與應用技術。面向柔性電子、電化學儲能、微納電子、電磁防護、熱管理、農業領域增產防害等需求開展系列石墨烯應用技術研究。

功能碳材料領域。開發儲能碳電極材料、多孔碳小球、燃料電池催化劑碳載體、特種導電碳黑、泡沫碳、納米金剛石、煤基活性碳等多種功能碳材料的制備及應用研究,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水平,持續降低生產成本和裝備水平,在部分領域實現應用示范。

合成高分子材料領域。面向交通、能源、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領域未來發展需求,探索突破新型改性聚醚醚酮、長鏈二元酸、聚酰胺(尼龍)、熱塑性聚氨酯、高韌性環氧樹脂、聚苯并咪唑樹脂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制備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自主化生產能力。

(二)完善研發條件支撐

優化產業創新子生態。統籌利用各級各類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太原市申報建設高端碳纖維制備與綜合利用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國際領先前沿新材料項目和技術研發。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產融合作渠道,為企業爭取獲得更多、更優惠的金融支持。建立對重大碳基新材料項目的定期調度機制,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加強協調服務,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強化人才支撐。加大“兩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與海內外優秀企業、研發機構合作,積極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推動企業和高校聯合建立各類創新平臺,加快人才隊伍培育。

完善質量認證。加強質量、標準、認證、品牌培育,推動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全面提高產業核心競爭能力。落實國家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計劃,推動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提升關鍵材料的質量檢驗檢測能力。

加強開放合作。支持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創新協同,促進人才團隊、技術資本、標準專利、管理經驗交流合作。鼓勵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省設立新材料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加強與新材料產業發達省市的園區、企業交流合作,形成戰略發展同盟,實現地區差異、協同發展。

第五節特種金屬材料技術

瞄準世界先進特種金屬材料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重點解決材料領域科學問題和工業技術瓶頸問題。補短板,鍛長板,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構建特種金屬材料全產業鏈條,完善“特殊鋼、鋁鎂合金冶煉—高精度加工—高端合金制品”產業鏈,持續增強全省創新驅動力,支撐我省“十四五”轉型出雛形。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搶占特種金屬材料產業制高點,進入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打破國外壟斷、封鎖,進入國內大循環高端環,沖擊國際國內雙循環。支撐特種金屬材料下游產業鏈構建,打造高端金屬材料產業研發高地。

在超高強度鋼鐵材料、新能源汽車用金屬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及復合材料、低成本高性能釹(鈰)鐵硼磁性材料等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在取向硅鋼、高端耐蝕耐熱不銹鋼、高端軸承鋼、極端環境用鋼、泡沫鋁三明治板材、鎳基高溫合金等新型高端特種金屬材料方面,實現重大突破。突破超精密極薄不銹鋼帶材微成型、鎂合金“帶箔絲管”、大型鎂合金構件形性一體化、鎂合金復雜結構件固液態成形等關鍵共性技術,力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不銹鋼、新型鋁鎂合金、高性能磁性材料產業集群和產業帶。

二、重點任務

主要在鋼鐵材料、汽車用金屬材料、鎂合金及復合材料、釹(鈰)鐵硼磁性材料等領域,從“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兩方面開展重點攻關突破。

(一)攻關“卡脖子”技術

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研發車用金屬材料的研發與制備技術,開發出新一代可替代石墨雙極板的金屬雙極板;開展高端硅鋼材料關鍵生產技術研發,針對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對硅鋼材料的需求,重點攻克硅鋼成分體系設計等關鍵技術,開發出如熱軋硅鋼、冷軋電工鋼、特殊用途硅鋼、薄規格無取向硅鋼等一系列高端硅鋼材料。

鎂、鋁等合金及復合材料領域。重點研發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及復合材料設計與制備技術,開展新材料多尺度成分設計、性能調控機理及制備技術研究;研發高端裝備用多功能一體化成形泡沫鋁三明治板材制備的關鍵技術,攻克泡沫鋁三明治板材的一體化成形、孔結構調控、綜合力學性能以及阻尼、隔聲性能精細化調控關鍵技術;開展高性能鈦鋁合金形性一體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發,重點攻克TiAl合金的形性一體化制備理論、成形工藝;開展高性能鎂鋁層合板軋制成形工藝技術及應用研發,重點攻克一種基于波紋型軋輥的新型軋制方法;研發高附加值鎂合金“帶箔絲管”全鏈條工藝技術,重點攻克鎂合金體系研發及精密成形加工技術;開展鎂合金薄壁高筋構件整體塑性成形工藝及裝備開發,重點攻克數控多向等溫精密塑性成形裝備研發、均勻加載塑性成形技術開發等關鍵技術。

航天領域。重點研發航天超大型鎂合金構件形性一體化控制技術,重點突破成型、尺寸精度及內部質量控制中的技術難點,開展超大型鎂合金薄壁結構件形性一體化成型工藝設計研究,滿足航天用大型復雜構件輕量化和大型化需求。

極端尺寸構件成形領域。重點研發特種金屬極端尺寸構件成形技術,開展復雜變形歷史與應力狀態下極大尺寸構件形狀、性能、缺陷動態演化控制技術研究,極大尺寸構件非均勻組織在熱制造全流程中的遺傳/演化規律與性能協同調控技術,極薄帶材和納米尺度構件塑性成形新原理與新方法。

不銹鋼材料領域。重點研發高品質不銹鋼超精密極薄帶材制備及微成型技術,實現高塑韌性超薄不銹鋼、不銹鋼超精密極薄帶材量產;研發資源節約型不銹鋼材料制備技術,開發出一系列滿足不同使用條件的資源節約型不銹鋼;研發高端耐蝕、耐熱不銹鋼材料研發與生產技術,開發汽化爐用鋼、火電鍋爐用鋼、石化用不銹鋼等高端不銹鋼產品。

釹(鈰)鐵硼燒結磁體領域。重點開展低成本、高性能釹(鈰)鐵硼燒結磁體研發與產業化,攻克低含量或不含重稀土高性能釹(鈰)鐵硼燒結磁體開發與產業化關鍵技術。

增材制造領域。重點研發增材制造用高強金屬、金屬基復合粉材及絲材制備技術,面向航空航天、軍工、冶金、電力、化工等行業高端產品的需求,開展增材制造用高強韌鋁合金、不銹鋼、鈦合金、鎳合金及其金屬基復合粉材及電弧增材用高強韌鎂合金絲材制備、增材成形技術研究。

(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鋼鐵材料領域。重點研發超高強度鋼鐵材料強韌化新原理及生產技術,重點解決晶界工程、化學界面工程、納米析出強化以及納米貝氏體相變機理等理論難題,突破超快速加熱技術、納米組織控制技術等技術難關;研發高品質軸承鋼材料研發與制備技術,重點解決潔凈化冶煉技術、一次碳化物控制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出如第三代航空高溫軸承用鋼等一系列高端軸承鋼;開展高端模具鋼材料的研發與制備技術攻關,重點攻克潔凈化冶煉技術、一次碳化物控制技術、冶金新工藝與熱處理新工藝等關鍵技術研發一系列熱作、冷作模具鋼產品;開展高強高韌海洋環境用鋼研發與制備技術攻關,重點攻克高強高韌海洋用鋼冶煉、軋制過程共性問題,開發制備出100mm厚度以上的超高強度海洋工程用厚板、新一代超高屈服強度的船舶用超高強度高韌鋼;開展新一代低密度高強鋼研發與制備技術攻關,重點攻克Fe-Mn-Al-C系輕質合金鋼高Mn、Al含量鋼的冶金、連鑄、軋制、熱處理及成型加工等技術難題。

航空領域。重點開展先進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變形鎳基高溫合金開發與制備技術攻關,攻克變形鎳基高溫合金加工成型過程組織演化規律及高溫性能與析出相演變之間的內在聯系、復雜服役條件決定的變形高溫合金組織演變規律等理論問題,解決規模生產組織控制技術難題,開展組織—性能關系多元評價,提升長壽命服役穩定性。

金屬復合材料領域。重點實施高性能鋁合金及鋁基復合新材料開發與生產技術攻關,開展高強度鋁合金新材料及高性能鋁基復合新材料的開發研究,主要包括高強韌壓鑄鋁合金、新型碳材料增強鋁基復合材料、高性能變形鋁合金等新材料;研發增材制造用高強金屬、金屬基復合粉材及絲材制備技術,面向航空航天、軍工、冶金、電力、化工等行業高端產品的需求,開展增材制造用高強韌鋁合金、不銹鋼、鈦合金、鎳合金及其金屬基復合粉材及電弧增材用高強韌鎂合金絲材制備、增材成形技術研究;開展500MPa噸級稀土耐熱鎂合金均勻強韌化制備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瞄準超級腐蝕、氧化、高低溫以及輻照等極端環境的用材需求,開展極端環境用高性能中高熵合金研發與制備技術攻關,重點研發CrCoNi、FeMnCrNi等中高熵合金,解決多組分、等原子比合金在冶金、鑄造及軋制等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深入研究此類合金在服役過程中晶粒缺陷作用與調控、微觀組織演變、強韌化機制以及損傷機理等理論。在現有實驗室制備的基礎上,實現中試生產并向規模化生產推廣。

第六節通用航空技術

搶抓國家推動通用航空大發展和改革低空空域管理體制的戰略機遇,把發展通用航空作為推動轉型升級、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舉措,圍繞礦產、材料優勢,著重在碳纖維、鎂鋁高強合金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拓展下游產業鏈條。實施重點研發項目,推動核心技術攻關;以整機研發制造為牽引,帶動全產業鏈發展;繪制通用航空產業“集群”式發展藍圖。“先行先試”,構建通用航空飛行特區,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山西通航”模式,加快建設通用航空強省,為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在先進航材、航空動力系統、整機研發制造等方向“點上開花”,啟動建設通用航空產業設計研發重點實驗室,通航產業初具規模,實現全省通用航空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大關。到2030年,系統完成從材料到零部件再到裝備的通用航空產業集群建設與發展,初步發揮通航產業發展示范效應,為全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提供一批行業標準與規范,引領全國通航產業跨越式發展。通過產業集聚、技術突破、工程積累、市場培育以及項目建設等多種方式,通過5-10年的發展,謀劃建設一項大科學裝置,打造一片通用航空飛行特區,發展一批技術密集型制造產業,推動我省通用航空產業做強做大。

二、重點任務

圍繞通航示范省建設,結合航空航天產業特點與山西省現有基礎,立足通用航空,輻射運輸航空,打造通用航空產業的“一體-兩翼-四驅”。

(一)打造牽引產業發展的“一體”化技術

以通用航空器整機制造牽引11個領域關鍵部件和材料技術創新,推動航空制造業集群式發展。

航空原材料制備領域。研發航空碳纖維復合材料關鍵技術、航空用TiAl合金形性一體化關鍵技術與裝備、航空用新型輕質高強Al-Mg-Sc合金開發及應用技術等。

航空零部件研發與成型領域。研發航空用輕質高強碳纖維/金屬層合板制備關鍵技術與裝備、航空航天用大型薄壁復雜構件特種擠壓成形技術等。

航空發動機系統領域。研發小型航空發動機、水平對置活塞式M100甲醇發動機、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混合航空動力系統等。

航空結構設計領域。研發輕小型電動飛機低成本/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設計與驗證技術、基于一體化縫合工藝的高性能低成本復合材料結構設計與驗證技術、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結構對復雜/極端環境適應性設計與驗證技術、純電動飛機結構輕量化設計與熱管理防護技術等。

通航飛機航電系統監視與控制領域。研發航空綜合顯示控制技術、航空發動機參數監視技術、航空大氣航姿融合測量技術、航空綜合應急參數集成與顯示技術和通用航空機載綜合電子飛行系統。

通航飛機控制領域。研發無人駕駛航空器多機編隊通訊和飛行控制關鍵技術、無人駕駛航空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及應用系統。

通航飛機整機領域。開展飛行器相關復雜空氣動力學技術、通用航空飛行器多學科集成概念設計方案優化技術、智能化圖像測量關鍵技術、通用航空飛行器整機智能化/數字化裝配及生產線資源規劃與協同控制技術、高速飛行列車關鍵技術研發,開展中輕型多用途通用飛機設計研發與制造。

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開展兩座通航飛機改裝及200公斤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發、1.5噸級無人機研發及制造、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發與制造、復雜特殊場景下高性能、長航時、大載重民用固定翼無人駕駛飛機研發制造等。

通航運營服務保障領域。研發山西省域通用航空運行管理系統工程技術、通用航空飛行器區域運營關鍵技術、互聯網精密導航運營技術,開發通航大數據平臺、“5G+北斗+AeroMACS”通用航空電子飛行包、便攜式綜合地面站,建設低軌通信星座星載ADS-B系統。

通航飛機測試平臺領域。研發飛機智能化測試關鍵技術、航空用氫動力系統安全測試技術與平臺、通用飛機NVH關鍵技術等。通航機務維修與安全領域。研發航空智能維修關鍵技術、通用航空結構改裝/修理損傷容限評估技術、民用航空發動機葉片修復技術、純電/混電飛機墜撞安全性設計與防護技術、航空結構抗墜撞設計、評價與驗證關鍵技術等。

(二)形成加速產業發展的“兩翼”

打造保障山西通航優先“飛起來”的軟件與硬件兩翼。

努力打造智能通航網絡數據鏈和無人機貨運體系。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發展模式和行業規范,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的數據聯通與一體化平臺控制體系的發展,在國內率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通航運輸規范與標準。

完善通航服務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建設航空維修基地,發展干線、支線客機交付、維修、改裝及拆解與零部件生產基地,促進基礎保障及運維的良性循環。打造首家141航校,繪制山西省低空目視航圖與通航飛行導航系統,打造便捷航空生態,在山西省內打造通航飛行特區,支持太原率先發展,打造通用航空產業集群。

(三)打造拓展產業優勢的“四驅”

立足山西航空產業基礎,緊密結合“一體-兩翼”的發展需求,從先進航材研發生產、航電系統制造、能源動力系統創新以及航空航天人才培養四個方面著手,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發展通用航空業和推進空域管理改革的有利時機,破解我省通用航空業發展瓶頸和短板,提升通航運營服務能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拓展通用航空產業鏈,形成一條從航空材料到零部件制造、系統制造、整機研制,再到運營服務、維修保障和人才培養的上、中、下游通用航空產業集群。

第七節軌道交通技術

搶抓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機遇,堅持市場導向與政策引導、特色發展與重點突破、外部引進與自主培育相結合,圍繞原材料、關鍵部件、信號系統、安全檢測、整車集成、軌道交通運維平臺搭建等發展方向,強化引領性技術,彌補弱項技術差距,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統籌布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高水平研發平臺和中試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發攻關創新團隊,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為我省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向信息化、智能化、綠色環保、裝備現代化方向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形成較完善的軌道交通裝備自主研發、規模制造、規范服務的產業創新體系,成為動車行走系統、電牽引系統等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制造高地,實現以太原、運城、大同為核心的規模化軌道交通產業布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山西省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技術突破方面。聚焦原材料、關鍵部件、信號系統、安全檢測、整車集成和智能運維等方向,重點突破一批應用關鍵技術,一批新材料、高效化、智能化及國產化關鍵共性技術,以及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服役行為研究與智能運維平臺技術。

支撐條件方面。啟動建設關鍵材料和零部件關鍵技術山西省實驗室,布局關鍵技術創新中心,匯聚國內外高水平研發攻關團隊,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研究所合作,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

二、重點任務

啟動軌道交通關鍵材料和零部件關鍵技術山西省實驗室建設,統籌布局高鐵輪軸材料、轉向架和齒輪箱、軸承等關鍵技術創新中心,加強國內外知名院校、研究所合作,匯聚一流人才、團隊,在7個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我省軌道交通產業重點技術的突破。

原材料及基礎領域。開展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制造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支撐產業鏈中下游快速發展。

軌道線路領域。以道岔、轉換系統技術為牽引,研發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綠色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列車走行部領域。研發先進城市軌道輪軸系統、高性能輪軸產品、可變軌距輪對、智能輪對以及大型軸類楔橫軋制造裝備及工藝;新型檢測技術開發及應用。

電氣傳動系統領域。開展軌道交通機車、動車、地鐵電傳動系統的器件、部件、系統三級產品的新材料、高效化、智能化及國產化技術研究;結合工業以太網、大數據應用、云技術等前瞻性技術,推進新一代安全、高效、智能、綠色列車網絡系統產品開發,突破智能運維技術及應用。

電力機車領域。開展以“磁懸浮”為代表的智能化、通用高效電力機車技術研究,研制中低速磁浮列車、永磁直驅驅動電力機車等的關鍵核心技術、平臺搭建和應用。

車輛領域。突破環保運輸車輛、多式聯運車輛、智能貨運車輛、混合動力電傳動重型軌道車、大功率純電動軌道車等設計、制造關鍵技術,支撐節能環保、安全可靠、互聯互通的現代綜合貨運交通發展。

全壽命周期智能化管理與服務領域。研究大數據、視覺技術等和裝備運維技術結合,構建機車、車輛、走行部、電傳動牽引、轉換設備運維檢修及智能管理平臺,提升城市軌道交通智能運維和數字化管理能力。

第八節新能源技術

順應全球能源轉型大趨勢,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持續降低成本,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太陽能領域、風能領域、生物質能領域和智能電網與儲能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力爭在主要零部件和系統總成等方面形成技術優勢,有效提升我省能源產業技術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增強對產業轉型的支撐力和引導力。

到2025年,在四個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具體包括:

太陽能領域。探索面向產業化的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長壽命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新型材料和創新技術。力爭光伏發電電價在“十三五”基礎上下降10%以上;發電成本低于0.35元/千瓦時,實現平價上網目標;晶體硅光伏電池產業化轉換效率達到25%以上;鈣鈦礦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以上;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8%以上。

風能領域。開發低度電成本陸上5.XMW、10MW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以及10MW中速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高性能大型風電齒輪箱傳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開展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關鍵部件可靠性研究、大型風電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工藝技術研究,實現分析模型在故障診斷預判和設備健康評價中的研究應用。建設滿足10MW等級風電的全功率試驗系統。

突破風電機組國產化PLC程序設計軟件技術和主控程序的國產化技術,形成智慧風電感知、控制和預測的關鍵技術與集成裝備,并實現應用示范。降低葉片根部和塔底載荷約5%,提升風電場發電效益約2.5%。掌握風電設備無害化回收處理等創新技術,促進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生物質能領域。以能源化循環利用和清潔利用為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宜氣則氣、宜熱則熱,推動生物質能資源規模化和市場化開發,生物天然氣平均VS產氣率由400m3/t提高20%,蹚出一條適宜的生物質供熱分布式能源山西新模式。

智能電網與儲能領域。形成以“四交兩直”特高壓電網為核心、500千伏“四縱四橫”為骨干的特高壓交直流混聯大電網,“大云物移智鏈”等技術在電網中實現深度融合應用,多類型能源互通互濟、業態創新、市場建設多方面實現突破,初步形成以電網為平臺的能源生態圈。清潔能源電量占比力爭達到15%,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0%,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率在95%以上,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1.4%,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和運營效率位列國內領先,推動山西能源轉型。

二、重點任務

太陽能領域。在前沿探索方面,開展大面積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低成本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新型太陽能電池的空穴傳輸材料等研發。在新一代工藝技術方面,開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煤基碳電極材料研發,攻關太陽能電池生產的機器視覺系統關鍵技術、產業化鈍化發射極背面局域擴散光伏電池技術和通用型高效離子注入法選擇性發射極光伏電池等技術。在“卡脖子”關鍵技術的突破方面,重點研發新一代高效率低成本異質結電池/組件產業化成套關鍵技術、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用導電漿料核心技術、磁控濺射(PVD)設備國產化技術、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生產自動化技術、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用透明導電材料、單晶光伏用碳基材料氣相沉積及鈍化技術和太陽能跨季節儲熱及清潔供暖關鍵技術等;在集成示范方面,重點研發太陽能電池漿料/組件器件封裝導電膠黏劑技術、數字化光伏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開發、太陽能+空氣能一體化熱泵關鍵技術、高效生態風光電站綜合利用技術等。

風能領域。在前沿探索方面,重點開展海上風電關鍵部件表面涂層摩擦特性及抗腐蝕機理研究、智慧風電感知和預測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在“卡脖子”關鍵技術的突破方面,開展風力發電機偏航變槳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替代技術、智慧風電控制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在新一代工藝技術方面,攻關10MW大型海上高效智能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開展高性能大型風電齒輪箱傳動系統關鍵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關鍵部件可靠性設計、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關鍵技術和基于數字孿生的風電機組智能運維技術研究;在集成示范方面,開展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10MW中速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棄風電力制氫能源互聯網和風電機組載荷計算關鍵核心技術和計算軟件包開發研究。

地熱能領域。開展深部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無干擾低碳供熱、深層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地熱規模開發等關鍵技術研究。

生物質能領域。開展纖維性原料厭氧發酵工藝及設備關鍵技術、基于多種原料下的混合厭氧發酵工藝技術、基于生物質供熱方面的中小規模分布式能源應用工藝技術、含硅生物質鋰離子電池陽極硅碳材料制備關鍵技術研究。

智能電網領域。在前沿探索方面,重點開展城市能源互聯網能量管理與運行控制技術、能源互聯廣域網多主體多能虛擬電廠運行調控與互動交易技術、基于區塊鏈的用戶P2P交易關鍵技術、多能園區多能流協同綜合能量管理技術等研發。在新一代工藝技術方面,重點研發新一代數值電網系統技術、基于新注意力機制與多維時空識別的智能電網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統、規模化風、光、火、儲、荷虛擬電廠聚合互動協同調控技術、柔性多狀態開關技術、配電網網元對等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新能源與電動汽車充電站友好互動與運行交易關鍵技術研究等;在集成示范方面,重點研發能源互聯網能量管理、聚合控制與交易關鍵技術、風光水火儲多源互補提升電網快速頻率響應關鍵技術等。

大規模儲能領域。在前沿探索方面,開展大規模綜合儲氫-儲熱-儲電的優化規劃與協調運行、利用太陽能制取液態燃料(甲醇)用半導體材料等研究;在新一代工藝技術方面,開展基于儲能提升新能源場站對電網主動支撐能力研究及示范、20MW級鋰電池獨立儲能電站運行控制技術、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生產技術、高比能鋰硫電池關鍵技術等研究;在集成示范方面,研發基于廢棄礦井的壓縮空氣儲能風光儲一體化系統關鍵技術等。

第九節新能源汽車技術

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集聚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以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為重點,加強關鍵技術供給,超前研發新一代技術,優化形成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構建山西特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系統總成—整車”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撐,支持太原、大同、晉中、長治、運城等地集群發展。

一、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5年,我省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總體水平顯著提升,核心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裝備原型試制,研制出能量密度350Wh/kg以上的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開發出循環使用壽命1000次以上的固態鋰金屬電池;焦爐煤氣制氫純度達到99.999%以上;低鉑催化劑應用性能達到0.05g/kW;研制出120kW-200kW大功率、低成本、長壽命系列化金屬雙極板氫燃料電池堆;-40℃低溫冷啟動氫燃料電池客車示范技術取得突破;智能網聯重卡編隊車路協同等特點場景實現示范應用;智能網聯充換電一體站、儲氫加氫站、華北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設施實現示范應用。通過重點推進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電動汽車技術體系基本進入成熟階段,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基本達到示范應用階段,推動公共領域用車實現電動化,有效促進節能減排并提升運行效率。

二、重點任務

關鍵零部件領域。重點攻關動力電池技術,開展高性能電極、固態電解質、高穩定性電解液及安全性隔膜等材料制備技術研究;突破高能量密度電池制備工藝技術,研究全氣候動力電池系統技術,加快車用動力電池總成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加快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評估、梯級利用與回收利用等技術;攻關氫燃料電池與替代燃料發動機技術;開展氫燃料電池催化劑、交換膜、金屬雙極板、氣體擴散層碳紙等核心零部件技術攻關;開展燃料電池批量化制備、快速活化及安全性能測試,突破燃料電池低溫啟動技術,開展高功率密度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裝備等技術攻關;研發車用甲醇燃料動力系統技術,開發大功率、低排放的車用甲醇燃料發動機總成;攻關汽車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加強智能汽車深度環境感知與多源信息融合技術、開展特定場景智能化技術開發及示范應用。

實施整車集成技術示范。開展先進驅動電機與一體化電驅動系統、高效一體化變速傳動系統、多源動力系統融合、智能化電子電氣架構、線控底盤一體化設計、整車熱管理與能量管理、整車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多材料輕量化車身等系統技術攻關;突破新一代模塊化整車制造技術,加快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平臺建設,開展以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甲醇汽車、燃氣汽車為主的整車集成技術研發,重點攻關電動乘用車、專用車,氫燃料電池重卡、客車、物流車、特種車、機車,甲醇燃料商用車等新能源車輛集成技術示范應用。

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平臺。開展新型充電技術和多功能智能網聯化充換電一體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聚焦長距離、大規模氫儲存運輸的介質、材料、管道等技術,加快大容量壓縮機、氫氣循環泵、加氫機、站控系統、儀器儀表等核心零部件產業化,開展高壓氣態儲氫加氫站、低溫液態儲氫加氫站集成技術研發并示范應用;開展多源異構數據采集存儲及快速檢索、網聯數據安全傳輸與存儲、車路協同無線通訊網絡、多網融合網絡系統與信息安全、云控平臺等技術研究,開發動力電池溯源平臺、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基礎設施監控平臺、智能網聯重型車輛遠程排放監控及超標溯源平臺、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開展應用驗證。

第十節現代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技術

堅持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為中心,從大健康、大衛生的高度出發,立足我省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技術人才優勢,圍繞人口健康和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需求,當前和長遠相結合,以發展關鍵核心生物技術為牽引,在精準醫學、癌癥治療、干細胞和再生醫學、腦科學研究等前沿熱點領域,探索一批“前沿技術”;完善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在藥品、醫療器械和新型健康產品等領域,研發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新技術集成的產品;在個性化醫療服務、遠程和專科協同醫療服務、主動健康康養服務等方面,通過科技創新形成一批高水平“大健康服務”。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在腦科學、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難領域,實現3項國際前沿新技術突破,轉化20-30項國際國內先進的診療和主動健康新技術,應用于精準醫療、遠程醫療和健康服務等領域;建設臨床領軍專科和區域醫療中心,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檢測—防疫等創新平臺;工程化實施20-30項集成技術,有效促進醫藥新產品研發,提升上市產品質量和新型健康產品研發水平。建成一批圍繞新藥創制全鏈條的創新平臺,實現醫藥科研實力明顯提升,推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重點任務

重點圍繞以下領域,開展重點技術研究和攻關,不斷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加強應用技術開發,推進新技術集成產品創新,完善平臺支撐條件等。

前沿技術領域。重點攻關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精確或定量化的新型基因操作技術,構建人工細胞工廠及其應用體系,探索在精準醫療與高端醫藥產品研制上的應用;加強光遺傳學技術研究,研發改善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的腦刺激技術;研發腦科學技術,研究具有臨床療效藥物和物理干預的神經機制,提出心理障礙類疾病治療的新策略;研發量子生物學技術,有機結合生物技術與光學量子糾纏技術,探索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機理,研究疾病檢測和治療技術。

現代醫學領域。重點研發設計系列安全無毒、高靶向性、高富集能力的納米診療探針,構建目標響應性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完善疾病小分子標志物篩選等;研發干細胞、基因、免疫及囊泡等精準治療與修復技術,研發人體干細胞凍存技術和復蘇技術,探索移植手段和治療模式;研發納米藥物與免疫手段聯合治療疾病技術;研發3D生物打印對損傷組織和部位進行修復的技術;研究智慧醫院集成技術,研發醫學圖像分析數據集及模型創建技術,建設新一代疾病預測和個性化治療平臺,研發5G遠程異地實時治療技術;開展多組學分析及其他生物醫學技術(偏基礎)研發等。

中醫藥學領域。重點研發“十大晉藥”全產業鏈開發技術、中藥新藥(經典名方)研發技術、山西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技術、中醫藥診療技術創新、中醫基本理論科學內涵研究技術、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研究技術、中醫藥系統生物學研究技術、中醫個體化辨證論治診療能力提升技術、中醫診療設備研發技術等。

藥品、器械與保健品領域。重點研發化學藥、生物藥創制新技術,攻關具有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原創新藥,創制新型抗體、蛋白、多肽等生物藥;研究化學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新技術;開發便攜式智能化現場快速檢測系統,研制重大疾病早期診斷試劑,開展智能化診斷系統和高能beta核素快速篩查技術研究,研發人源膠原蛋白規模化制備技術;研發藥食同源功能食品。

公共衛生領域。研發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疫苗研發評價技術,攻關病原體檢測技術、溯源分析偵測技術,開展疑難病毒、細菌鑒定和新病原研究;研發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化技術,建設山西省疫情防控實時監測與管理平臺;研發特異性抗體及生物治療技術;建設山西省疫苗聯合研究中心和疫苗臨床研究基地,建立山西省疫苗臨床研究和質量管理平臺;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管理技術研究;研發職業健康保護研究新技術;加強環境與健康相關新技術研究;研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等技術。

主動健康與康養服務領域。重點研發主動健康干預新技術,研發老年人防跌倒風險系數評估、運動干預和可穿戴設備,加強抑郁情緒診斷生物標志篩查及運動、心理、中藥預防干預關鍵技術,構建慢性病運動處方康復訓練與評價體系,加快康養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科技平臺支撐。在基礎資源領域部署山西省醫療大數據平臺;在前沿技術突破領域,重點建設合成生物學健康技術中心、功能蛋白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腫瘤納米與囊泡藥物合成平臺;在公共衛生防控方面,重點建設重大傳染病防控P3實驗室;在化藥與生物藥領域,重點建設新藥篩選中心與藥物安全評價GLP實驗室;在精準醫療方面,重點建設免疫與干細胞治療中心;在中醫藥領域,重點建設中醫藥資源與藥物創制山西省實驗室;在保健和康養方面,重點建設山西藥食同源研究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和主動健康與康養服務技術中心。

第十一節有機旱作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圍繞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鼓勵產學研用相結合,著力在有機旱作、功能農業(食品)、特色產業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核心成果,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探索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一、主要目標

到“十四五”末,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有機旱作、功能農業等原始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在現代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建設好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農業創新平臺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基地,培養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顯著提升,建成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到2025年,全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達到3個,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增加到3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總數達到50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00個,農業科技園區增至50個,星創天地達到100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前列,有力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實現。

二、重點任務

現代種業創新。在生物育種方面,重點開展玉米全基因組選擇和分子設計精準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小麥單倍體育種與基因編輯體系創建及新品種選育、谷子精準分子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山西省特色雜糧優勢基因資源挖掘及育種應用、豆類作物氮素高效利用基因挖掘與育種應用、抗逆優質鄉土草基因資源挖掘及育種利用;在雜交育種方面,重點開展以F型為主的三系雜交小麥研究、雜交大豆抗旱節水高產良種攻關技術研究與示范;在種質資源創制方面,重點開展黃花菜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多抗優質藜麥種質資源創制及新品種選育、晉汾白豬資源保護及優勢資源應用、蔬菜、水果等種質資源創制及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專用型馬鈴薯種質創新及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

旱作技術創新。立足省情農情實際,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土、水、肥、種、技、機、綠”等技術,持續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進一步推動我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升級,向高質量綠色發展轉變。著力開展黃土高原降水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作物綠色覆蓋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耕地質量提升與退化耕地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農業廢棄物生態循環多級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旱作節水藝機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設施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構建及智能化控制裝備研發、有機旱作特色雜糧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主要作物主要作物功能營養強化定向栽培技術與功能產品研發與應用、飼用化學品替代關鍵技術及功能產品研發與應用、新型微生物農藥創制與產業化關鍵工程技術、新型綠色高效肥料創制及其示范應用、根際微生物組與作物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應用、有機旱作混播草地高效建植和利用技術研究、有機旱作特色雜糧與鄉土牧草輪作關鍵技術研究、新型生物肥料創制及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

現代農業裝備創新。著力解決“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突破集成配套的機具作業技術,融合農機農藝新技術需求,開發新型種植、加工機械。重點開展玉米深溝施肥播種覆膜一體機研制及應用、谷子覆膜精量施肥播種機研究與試驗、適用丘陵山區旱作玉米收獲機研發、旱地果園生產智能化管控技術裝備研制與應用、設施農業桁架機器人與模塊化栽培技術研發與示范、有機旱作農業播耕協同作業農機裝備研發及應用、植保無人機噴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丘陵山地智能農機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范、水肥一體化智慧節水灌溉系統研究與示范、基于5G的大田精準農業技術研究、黃花菜智能化精細生產管理技術裝備研制、基于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旱作農業生產技術集成與創新。

農產品深加工。以增強技術水平、提升產品附加值為目標,推進關鍵領域技術突破,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突破農產品收儲保質和冷鏈物流技術與裝備研發、雜糧功能性食品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棗基功能產品創新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珍稀食藥用菌人工馴化栽培與功能評價、特殊膳食食品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

強化平臺支撐。重點建設國家級重點創新平臺。推進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提升我省雜糧育種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立足我省獨特資源稟賦,搭建高水平的種業科研平臺,為農業“特”“優”發展提供種業科技支撐。培育建設省部共建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完善有機旱作農業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追蹤綠色、健康、生態國際前沿,開展基礎理論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的源頭和底層問題,開展旱作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有效支撐和服務旱區農業生產。協同推進農業農村部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黃土高原特色作物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全面壯大省級創新平臺。依托國家功能雜糧技術創新中心、雜糧功能基因組與大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科技創新平臺。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緊扣現代農業科技前沿,著眼我省農業全局和長遠發展,依托作物生態與旱作栽培生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有機旱作農業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帥才,實現農業領域重要基礎原理的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快形成有機旱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圍繞雜糧種業、有機旱作、功能食品、智慧農機等重點領域,創優一流環境,引育一流人才,讓科技創新平臺成為我省農業科研創新的集聚地。

建設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緊緊圍繞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建設“四高地一先行區”部署,按照打造全國第一的目標要求,持續在科技創新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山西省國家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和生產試驗區”和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市場化運營模式,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產品檢測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擴大公共技術研發機構和孵化機構規模,構建完善、高效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支撐體系。

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融合聚集科教、資本等資源,探索多種模式和途徑,孵化、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優化園區布局,實現我省主要農業功能類型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園區基本覆蓋,提升農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培育2個產值過五千萬元、10個產值過千萬的園區。

第十二節非常規天然氣技術

聚焦國家非常規天然氣基地建設及非常規天然氣高效經濟開發目標,按照碳達峰、碳中和與推動綠色發展相關戰略,針對非常規天然氣全產業鏈領域進行基礎前沿、共性關鍵及集成示范技術攻關和核心裝備自主研發,著力突破制約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重點攻關“三氣(煤層氣、頁巖氣及致密砂巖氣)共采”、深部煤層氣勘探開發、多煤層合采以及煤層氣分級利用等,構建包括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集輸儲運、利用及裝備制造等在內的集成技術體系,支撐非常規天然氣產業走向“快車道”,提高非常規天然氣在我省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占比。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實現我省主要非常規天然氣基地示范井單井產量突破2000立方米/天,水平井產量突破8000立方米/天,助力實現非常規天然氣產業化規模化開發,為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提供科技支撐。

二、重點任務

勘探領域。推動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勘查基礎理論創新和高精度勘探新技術突破,重點在深部非常規天然氣勘探方面加強技術突破,為非常規天然氣大規模開發提供堅實的后備資源儲量,不斷提高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探明率。重點攻關6方面技術,包括深部煤層氣勘查開發關鍵技術、煤層氣儲層三維精細地質建模方法體系及軟件研發、深部煤層氣賦存規律及控產地質因素研究、高應力區煤層氣成藏條件及配套開發工藝研究、深部煤層氣非地震高效精細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煤層氣—地熱一體化勘探技術研究。

開發領域。加強煤與煤層氣共采、“三氣”合采、采空區煤層氣抽采等高效抽采技術集成,并研發與地質條件相匹配的鉆、壓、排等核心開發工藝,建成一批高標準非常規天然氣抽采示范工程。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其中集成示范類技術包括深部煤層氣多煤層共采技術研究、煤層氣低產井成因機制及增產改造關鍵技術、碎軟低滲煤層煤層氣地面高效抽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構造煤區煤層井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技術、煤礦區煤與煤層氣共采理論與關鍵技術、“三氣”(煤層氣、頁巖氣及致密砂巖氣)綜合開發技術與示范工程、煤炭采空區煤層氣勘查方法與開采技術、深部煤層氣水平井鉆完井技術與工程示范、復雜儲層煤層氣水平井測井技術、CO2深部煤層封存及驅替開采煤層氣研究與示范工程;共性關鍵類技術包括煤層氣井防傷害壓裂技術及壓裂改造效果評價技術、基于氣藏工程的煤層氣井人工智能排采技術、地質工程一體化壓裂技術、煤層氣水平井油管帶壓拖動壓裂技術與示范、深煤層水平井全通徑精準密切割二氧化碳準干法增產改造技術、煤層氣水平井布里淵光時域分析光纖傳感壓裂監測技術與裝備、高瓦斯低滲透煤層液氮熱效應與相變耦合壓裂增透技術。

集輸儲運領域。推動燃氣集輸儲運精細管理與智慧化應用,提高燃氣管網輸配效率,加大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建立高后果區安全隱患智能識別和預警體系,切實保障能源輸送通道的安全平穩運行。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其中基礎前沿類技術包括天然氣管網系統摻氫輸配技術;共性關鍵類技術包括地下儲氣庫建庫關鍵技術研究、天然氣長輸管道高后果區智能評價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集成示范類技術包括復雜天然氣(煤層氣)輸配管網系統的優化與應用研究等。

利用領域。著力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化、產品制造的高值化、能源利用的可靠化,增加天然氣氣源供應,改善目前常規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的現狀。重點突破基礎前沿類技術包括低濃度煤層氣耦合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微能源網及智能控制、低濃度煤層氣制乙烯的催化劑制備及工藝研究;共性關鍵類技術包括撬裝式熱聲驅動煤層氣純化液化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集成示范類技術包括煤層氣高效合成金剛石等高值利用產業化示范、低濃度煤層氣(甲烷>30%)富集制管輸氣技術開發與示范、智慧燃氣系統開發與應用研究、氮氣選擇性吸附劑研發及示范、煤礦低濃度瓦斯直燃制熱一體化技術及低濃度瓦斯催化氧化供熱技術研究、低濃度瓦斯智能無級摻混利用技術、全濃度范圍瓦斯(甲烷濃度1.8%以上)一體化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等。

第十三節煤機智能制造技術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策引導、特色發展與重點突破、重點引進與自主培育相結合,搶占煤機裝備智能化產業發展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統籌布局煤機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高水平研發平臺和中試基地,重點打造煤機裝備智能制造山西省實驗室等重點創新平臺,形成我省煤機裝備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批重點研發和示范基地,吸引集聚國內外優勢科技創新資源,著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推動煤機裝備制造成為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以煤礦智能采掘技術創新為引領,開發煤炭采、掘、運、洗選等成套智能化裝備及系統,為煤炭開采利用提供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技術裝備。聚力打造太原煤機智能制造產業核心區,進一步提升太原煤機裝備制造創新資源集聚核心和技術輻射核心地位,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煤機裝備智能制造創新高地。

二、重點任務

圍繞煤機裝備產業鏈配置創新鏈,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水平提升方面,加強對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煤礦智能化技術方面,推進固定崗位的無人值守和危險崗位的機器人作業,實現傳統煤礦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煤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中國“智造”水平。

關鍵技術與元部件研發領域。重點開展煤礦智能化傳感元件關鍵技術、防爆兼本安型智能可編程控制技術、基于視頻、音頻信號等多信息融合的煤巖識別技術與裝置、井下高精度定位技術與裝置、組合導航采掘裝備與位姿監測裝置、礦井低能見度環境可視化技術與裝置、采掘裝備多源干擾環境下在線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礦用輔助運輸車輛電驅動關鍵技術、礦用輔助運輸車輛自主駕駛技術、快速掘進系統成套設備遠程控制和數字孿生交互技術、新型制動技術與高效智能制動器、新型驅動技術與裝置、礦用物料自動裝卸、分揀、轉運、安裝工藝和關鍵技術等研究攻關。

智能化(信息化)系統與平臺領域。重點開展礦井全息環境構建技術與理論、全礦井智能化系統體系建設及關鍵技術、無線化高可靠性智能化關鍵技術、綜采裝備智能控制系統試驗評估方法與系統、“5G+”采掘裝備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與系統、煤機裝備遠程運維關鍵技術與平臺、連采工作面成套裝備自動化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液壓支架高動壓敏感結構服役特性及失效機理、掘采運儲一體化智能管控系統等研究攻關。

智能化整機與成套裝備(系統)領域。重點開展截割巖石采煤機裝備、掘支運一體化智能快速掘進成套裝備、無人化、連續化成套輔助運輸裝備、露天礦智能化開采工藝與成套裝備、復雜工況條件下的智能錨桿/錨索支護系統、復雜煤層大孔徑鉆護一體自適應智能卸壓鉆機、優質稀缺含夾矸煤層分層開采工藝與充填成套裝備、掘進工作面智能通風除塵系統、大直徑自導向鉆孔瓦斯抽采工藝及智能裝備、智能精細高效分選裝備與系統。

第十四節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

聚焦煤炭開采、轉化和利用及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四大領域,重點解決煤炭開發生態損害、煤炭燃燒污染物排放、煤炭利用碳排放等突出問題,突破前沿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延長產業鏈、延伸技術鏈、提升價值鏈。推進“煤—電(化)—廢”全產業鏈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節能管理。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實現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加快煤炭資源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提高煤炭清潔、高效、綠色、安全利用水平,發展煤炭清潔轉化為電力、熱力、燃氣、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的增值提效技術,攻關二氧化碳與廢棄物循環利用關鍵技術,支撐煤炭行業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立起較完善的煤炭安全開發技術體系,覆蓋煤炭綠色智能開發、煤炭清潔高效發電、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技術,打造煤炭耦合電力、熱力、化工、新能源產業新業態。形成具有領先優勢的高端創新平臺集群,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已有創新平臺得到顯著優化提升,建成一批全國領先水平的關鍵技術示范工程和中試基地,匯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重點團隊,有力地推動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技術不斷突破,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創新高地和戰略技術力量。

二、重點任務

安全綠色開發與資源化利用領域。完善煤炭安全開采技術體系,加快特厚煤層堅硬頂板多場耦合致災協同控制及松軟破碎圍巖窄煤柱護巷等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遺煤開采結構充填沉陷防控關鍵技術、遺煤開采瓦斯地面高效抽采技術、殘采區積水水害的協同防控技術研究攻關;完善遺留難采煤炭資源安全綠色高回收率開采技術、廢棄礦山遺留資源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體系,提升煤系資源開發利用率。攻克煤炭綠色開發技術難題,開展西山礦區新型覆巖離層注漿技術、煤炭資源高效保水開采技術、中厚煤層智能化N00工法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攻關;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性高效資源開采、井下干法選煤等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實施選煤廠聯產細粒黏土精礦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

高效燃燒與低碳智能發電領域。突破燃煤靈活發電和工業鍋爐高效潔凈燃煤關鍵技術,重點開展基于熱電本質解耦的多元煤混燒循環床機組清潔高效熱電調峰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燜爐壓火調峰技術、循環流化床CFB-PC復合燃燒調峰關鍵技術、粉煤中溫快速床燃燒技術、煤粉鍋爐煤氣化耦合煤粉鍋爐超低負荷穩燃關鍵技術研究攻關。攻關煤炭清潔高效發電技術,重點開展700℃、35MPa等級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發電系統設計技術、火電燃煤在線分析計量與智能管控技術、污泥深度脫水耦合流化床混燃發電技術、超低溫熱管式空氣預熱器技術、節能型煙羽消除的煙氣深度凈化技術、超臨界CFB鍋爐深度調峰下NOx超低排放技術等研究攻關,爭取實現重大突破。突破智慧發電技術,重點開展火電機組關鍵參數軟測量與智能監測及優化技術、大型電站智慧鍋爐與數字孿生關鍵技術、基于相變儲熱的多能互補型光熱智慧供熱技術、火電機組全過程節能智能監控技術、智能化超低排放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等研究攻關,推進智慧電廠建設。

煤炭分級轉化與多元產品開發。突破煤氣化熱解技術,重點開展晉華爐協同處理廢棄物多元進料及氣化、基于發電的低熱值煤熱解燃燒分級轉化分質利用技術、綠色智能焦化技術、“三高”無煙煤塊煤清潔高效氣化技術、中低溫低階煤熱解與焦油原位提質技術、基于優質煉焦煤保護的煤炭智慧選配一體化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煤炭脫硫增粘提質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攻關。攻關煤制燃料和化學品技術,重點開展特種蠟及高級潤滑油基礎油、低粘度PAO、甲烷直接轉化制乙烯技術、甲醇羰基化生產碳酸二甲酯技術、合成氣制高值多碳混合醇技術、羰基化合成苯乙酸、煤制高品質的環烷烴潤滑基礎油、表面活性劑高碳醇、航空煤油等煤制高值化學品和清潔燃料關鍵裝備與技術等研究攻關。突破焦化產品利用技術,開展焦爐煤氣規模化制備高純度車用氫關鍵技術、煤焦特性與高爐冶煉匹配技術及煤基多源物料熱、氣、化聯產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重點攻克煤焦油高效分離與分級制備化學品及碳基材料技術。開展低排放的含碳廢棄物及煤化工危險廢棄物與煤共氣化協同處理技術、3萬噸/年草酸二甲酯合成草酰胺工程示范。

第十五節節能環保技術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能源產業向綠色、安全、清潔、高效利用轉變,在節能環保科技創新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為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圍繞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以碳資源循環利用和系統節能為切入點,重點加強水、氣、固、生態、場地污染治理以及節能和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從根本上解決資源開發損害生態環境問題,從本質上解決煤炭燃燒污染物排放問題,從原理上解決煤炭利用碳排放問題,實現碳全產業鏈可治、可控、提質升級,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科技支撐。

到2025年,在“碳減排”與“碳中和”技術領域,以多途徑固碳、新材料用碳為方向指導,實現一批先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在節能環保領域,圍繞節能減排降耗和“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目標,實現節能和水、氣、固、生態、場地污染治理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示范應用。

二、重點任務

——碳減排與碳中和

在減排與捕獲方面。重點研究CO2低能耗大規模捕集、富氧燃燒減排及節能減排、CO2-N2O催化減排等技術,研發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劑/吸附材料及工藝過程。

在資源化利用方面。重點研究CO2合成低碳烯烴、芳烴、醇類、酯類材料技術,開展CO2高效合成含氫燃料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加強CO2礦化利用固廢制備建材、功能材料、無機鹽產品的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研究。

——節能環保領域

在節能方面。開展先進適用節能技術攻關與示范,加強重點行業節能技術與裝備創新,研究高效余熱與工業余能回收利用、工業鍋爐及窯爐節能降耗技術、通用機電節能裝備、流程工業系統優化協同節能、超低能耗建筑內外墻材料。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研究山西煤炭資源高效保水開采、煤基產業含鹽/有機廢水近零排放、重金屬污染場地地下水的原位修復、水源地水質提升、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精準治污、多源多網分質供水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新技術應用。

在固廢資源化利用方面。開展煤基固廢制生態修復材料及其應用技術與示范,重點研究含碳固廢清潔燃燒、高鈣灰渣循環高效利用、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生態化填埋、典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利用赤泥制備高端分子篩及地聚物、粉煤灰城鎮有機固廢高效利用、城市生活污泥多元裂解制備功能材料及功能肥料等共性關鍵技術。為降低“白色垃圾”生態破壞,重點研究可降解塑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等塑料替代產品生產和轉化、塑料污染治理技術及循環利用、廚余垃圾多維智能發酵及有機質循環等技術及示范。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開展煤源大氣污染物天空地協同監測與精準管控、鍋爐群煙氣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預警和智能分析系統、焦化全過程多污染物檢測與分級協同管控、工業鍋爐和窯爐高效低成本規模化原煤固硫及煙氣污染物一體化脫除、鋼鐵行業重點工序污染物全過程控制、智能網聯環境下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協同治理、山西省重點區域環境大氣VOCs監測與防治、大氣污染精細化溯源、重點城市人為源氨氣控制、節能型煙羽消除的煙氣深度凈化、PM2.5和臭氧復合污染前體物協同控制等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研發煤堆場、煤化工、煤焦化場地土壤污染防治、農田重金屬污染微生物—化學聯合修復、選冶渣場重金屬污染源頭管控—原位阻隔與穩定化、農業氮磷面源污染源頭阻控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在生態修復方面。研究礦區地下淺層水保護與利用以及土地資源與生態監測、礦區微生物快速沃土與植物協調修復、山西省流域水生態系統修復、內陸干旱區鹽堿地節水—控鹽—沃土—減污改良、多源固廢制備新型多孔材料等關鍵技術及應用。

在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方面。研究煤基產業園區層面的物質和能量代謝規律并構建低碳產業鏈延伸技術LCA數據庫,分析典型園區煤化工或煤電行業重要元素的物質流和能量流過程特性,研發關鍵技術及裝備,形成工業示范基地。

第十六節柔性電子技術

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為原則,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動員省內外科技創新資源,聚焦柔性可穿戴健康醫療產品的開發,兼顧從材料到器件到產品的上中下游協同開發,牽引帶動和有序推進我省“柔性電子”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的布局促進產業鏈的建構,在若干技術前沿領域培育我省的創新競爭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柔性電子產業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圍繞“柔性電子”技術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獲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電子材料,掌握一批柔性電子器件制備關鍵技術,培養一批高端研發人才,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構建五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到“十四五”末期,在此基礎上啟動聯合組建“柔性電子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分別從上、中、下游三端構建柔性電子醫療健康完整產業鏈條,形成特色產業集群與產品。在柔性可穿戴健康醫療產品行業應用搶占先機,形成市場規模,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帶動相關新型產業發展,成為我省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

二、重點任務

按照“十四五”山西省柔性電子產業科技創新指導思想及戰略布局,重點在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其柔性電子器件、碳基功能材料及其柔性電子器件、纖維柔性基底、二維材料及其柔性電子器件以及柔性可穿戴健康醫療設備、可拉伸智能高分子材料及其柔性電子器件等六大關鍵領域搶占先機。

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其在柔性傳感探測器應用領域。開發具有對光電、壓力、溫度以及化學環境等有刺激響應的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重點研究多重刺激響應型聚合物發光材料、纖維柔性儲能器件的開發及在測試生理指標衣物的應用評測、可用于印刷法制備柔性照明面板的材料及產業化關鍵技術、可用于可穿戴健康醫療設備的柔性OLED照明面板、有機-無機柔性復合光電材料及其大規模制備工藝等。

碳基功能材料及其在柔性電子器件應用領域。開發包括導電石墨、石墨烯、碳納米管、導電炭黑及儲能炭等碳基功能材料,并根據需求設計開發功能性電子油墨。重點攻關基于碳基半導體材料的柔性光電傳感探測器的應用、基于功能有機(PVDF、PANI等)與無機(氧化石墨烯等)復合的自供電柔性傳感系統的控制制備、封裝與多功能檢測、用于超靈敏壓力傳感和人體生理信號監測的石墨烯基柔性器件、碳基柔性導電復合薄膜及纖維的制備和性能表征、基于碳基納米材料的高性能柔性器件及集成電路等。

纖維(織物)柔性基底材料及其在柔性電子器件應用領域。開發纖維及其織物等柔性基底材料,研制用于信號和能量傳輸的柔性纖維導線、具有應力、壓力、運動、溫度和化學傳感的柔性傳感探測器件和柔性纖維狀儲能器件。重點開展多孔道可編織柔性纖維導線、聚酰亞胺單體均苯四甲酸二酐的高選擇性合成、可穿戴柔性顯示電子織物的基礎技術、高性能聚偏氟乙烯基復合壓電薄膜及其柔性傳感器件關鍵技術、基于纖維及織物的柔性可穿戴人體生理監測器件制備技術、基于織物的高效耐久導電網絡的構筑等研發。

基于二維材料的柔性電路制備及在柔性傳感探測器應用領域。制備基于新材料的可調柔性光電探測器、研發基于二維新材料的柔性集成電路、探索相關制造新范式和器件新原理等。重點開展高性能印刷碳納米管薄膜晶體管及電路、生物質基高靈敏導電水凝膠材料制備與開發、智能電子皮膚、適用于皮膚補丁類柔性可穿戴器件的材料、基于二維材料的柔性電路制備、柔性熱電材料與器件、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與人體組織器官的界面黏附等技術研究。

可拉伸智能材料的研發及其在柔性傳感探測器件應用領域。面向人體運動特征的健康信息監測與醫療輔助診斷,重點研發面向心臟24小時監測用近紅外圖像傳感背心、可穿戴健康醫療設備的電能供給問題及其高效無毒太陽能電池解決方案、“皮芯型”石墨烯納米復合纖維基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用于健康醫療領域的磁-力-電耦合柔性薄膜表面應力生物傳感器、用于癌癥等疾病早期檢測的集成有機納米激光器的關鍵技術、用于主動脈弓腔內治療術后再狹窄實時檢測系統、柔性可穿戴實時檢測系統、健康醫療智能電子服裝系統、基于柔性微線圈集成傳感的可穿戴輔助訓練系統、基于柔性NFC電子標簽的智慧醫療系統等。

柔性可穿戴健康醫療設備組裝領域。開展用于柔性電子元件制造的3D打印技術研究,研制基于MEMS技術的3D打印裝備,實現可穿戴健康醫療器件柔性電路的精確制造與集成。重點研發集成式多參數無線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及系統技術、柔性電子器件封裝關鍵技術等,開展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制備、基于面向柔性電子的結構功能一體化3D打印裝備研制及產業化等。

第四章加快多鏈融合,建立新技術突破六大機制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入手,以機制創新增強新技術突破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逐步形成技術創新與先進制造產業集群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新格局。

第一節建立鏈接科技前沿與企業創新需求征集機制

全面強化需求導向,把創新工作重點與創新需求緊密結合,立足山西發展需要,服務國家戰略,跟蹤國際前沿,通過解決創新需求難題,加快提升我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效率。

突出重大、關鍵創新需求。重點圍繞落實“四個面向”,緊盯全球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鏈接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年度項目等,聚焦全省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創新需求,集中實施省級重大專項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等,破除產業聚焦不夠、需求導向不明顯的問題。

開展常態化需求征集。建立常態化、便利化需求征集機制,通過領導“駕駛艙”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部署,通過科技計劃管理信息系統匯集社會各界的科技創新需求,不斷完善項目需求動態清單、產業技術譜系、項目指南建議等。

發揮科技項目專員作用。圍繞山西省創建一流創新生態總體部署,以培育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為主線,按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一體化設計要求,提出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創新平臺、前沿基礎研究、國際及區域科技合作、人才及創新團隊引進、資金投入方式等項目綜合建議,并論證可行性。

第二節建立新技術分析研判專家咨詢論證機制

充分發揮高端專家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強化對技術趨勢的判斷和對整個產業創新的影響,在集中科技資源、統籌科技力量的基礎上,前瞻性、系統性布局新技術攻關項目,有效發揮重大項目對關鍵領域創新的支持作用。

充分發揮高端智庫作用。建立與國家級智庫或重點產業研究機構長期穩定的溝通機制,建立省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用好國家級和省級高端智庫資源,組織專家對科技重大專項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等進行咨詢、論證,推動重大任務部署、重大項目布局落地。

探索建設“科技沙盤”系統。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整合科技信息資源,實現全省科技創新資源系統展示,對接全國重點領域創新要素集聚數據,動態跟蹤創新前沿,推演預測技術發展趨勢,從全球視野、全局思維系統謀劃全省新技術突破方向,凝練重大任務和戰略舉措。

建立多元合作機制。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重大創新項目,建立各部門相關領域合作機制,開展多領域專家聯合分析論證,實現政產學研多元合作,不斷提升創新生態組織合力。

第三節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機制

以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為目標,以“揭榜掛帥”為切入點,著力推動構建產學研用共同體,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突出支持重點。緊密圍繞我省“14+N”重點產業集群和關鍵技術領域,重點支持戰略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和創新以及現代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影響民生問題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通過“揭榜掛帥”方式重點支持。

強化流程管理。“揭榜掛帥”項目管理模式是針對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由企業提出“卡脖子”技術需求,面向省內外征集研發團隊或解決方案,由政府張榜后牽線撮合,調動產學研創新資源攻克技術難題,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資金投入以企業為主,省財政給予適當資助,鼓勵社會資源共同投入。

完善項目遴選論證。“揭榜掛帥”項目要突出對國內外各類創新主體的集聚作用,推動構建產學研用共同體,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協同布局,強化標準引領、一體化推進。在項目遴選過程中,不僅要對項目需求的創新性、可行性、必要性等進行充分論證,重點遴選出影響力大、帶動性強、應用面廣的“卡脖子”技術。還要對項目需求方的資質條件、真實性等進行審查,包括科研能力、財務狀況、市場推廣、社會誠信等情況進行審核。同時,對揭榜方的科研基礎條件、技術帶頭人和科研成果等進行科學評估。

第四節建立全社會創新資源撬動機制

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以財政資金引導,通過穩定性定向委托、競爭性評審、擇優等支持方式,積極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集聚人才、平臺、資金、土地、數據等要素,撬動社會資本資源。

加強與國內一流院所合作。重點聚焦前沿科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強省內高校與國內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究院、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創新基地等,用高端研發機構吸引全國高端人才匯聚山西、服務山西轉型發展,推進先進科技成果優先在山西轉化。

強化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對基礎前沿類項目,強化政府穩定性、持續性支持。對市場需求明確的技術創新項目,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風險補償、后補助、創投引導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

形成創新資源撬動合力。通過構建充滿活力、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整合政府創新投入、盤活高校院所的創新條件、激發社會資本和有識之士的創新熱情,集聚優勢,不斷增強我省在新興產業、重點產業上的創新能力,實現勠力同心、“百花齊放”的格局,共同打造我省“十四五”科技創新高地。

第五節建立新技術項目全過程服務機制

深度聚焦產業需求和創新鏈提質增效,重構省科技計劃體系,完善系列運行制度和辦法,改變不適應科技創新新要求的舊思路舊做法。

完善省科技計劃管理制度。在省科技計劃項目設置、實施管理、“揭榜掛帥”模式、經費“包干制”等方面,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離,項目立項、過程管理、績效評估獨立運行、相互制約的管理模式。

加快服務模式轉變。建立以“跟蹤服務”替代“項目監管”的科學管理新模式。設立科技項目專員全程跟蹤服務科研項目,項目專員作為科研項目“首位”責任人,及時了解科研攻關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解決科研團隊的難題、及時掌握科研最新進展,加強重大科研項目規劃的前期介入、深度跟蹤、及時反饋等。

探索分階段投入、全流程競爭的方式。實現由項目研發預選單一主體向多元化競爭轉變。根據項目實施要求、全球產業技術前沿發展變化以及新的技術方案情況,結合科研項目進展、技術研發關鍵環節變化,對項目進行動態調整或“剎車”,采用分階段投入、全流程競爭方式激勵項目研發團隊持續創新,提升項目研發績效。

第六節建立以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機制

以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導向進行績效評價,推動項目管理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優化科研作風學風,推進科研誠信。強化評價、監督結果反饋使用,深入落實“四個面向”,著力克服聚焦需求不足弊端,遏制科研不端行為。

完善評價監督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評估評價指標體系、計劃項目驗收標準分類、科技成果評價專業機構、團隊認定標準及遴選辦法,組建科研誠信及監督評價委員會和監督對象數據庫等,完善評價監督的全流程管理。

建立“以結果論英雄”項目驗收方式。組織對成果轉化、產業化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對產業化的項目突出投入產出效益考核,對未實現產業化的項目要著重技術水平和產業預期分析,實施跟蹤動態考核。

試點科研項目驗收“備案制”。對直接解決產業技術需求的科研項目,強化產學研緊密結合,著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探索開展由應用企業牽頭驗收評價,科技管理部門“備案”制度,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驗收的必備條件。

第五章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技術創新邁上新臺階

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緊抓國際、國內科技創新的重大發展機遇,立足我省技術創新實際,優化創新政策環境,按照全省新技術突破的任務部署,強化部省會商機制,明確省市、廳局分工,積極落實主體責任。實施創新“鏈長”制,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由企業評價科研項目實施效果和各項措施落實情況,進一步強化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全省科技創新組織合力,同步加強創新工作、同步推進創新政策宣傳解讀,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推進“三評”改革,完善基于創新導向的分類評價標準,建立分類、分層的差異化創新考核指標體系。引入市場化機制,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第三方專業評價機制,形成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良好氛圍。深入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加快完善科研項目管理、評價、收益分配等制度。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支持制度,將重大創新項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影響等作為評價重點,并納入財政科技經費支持的重要依據。

進一步完善科研管理體系。圍繞“14+N”個重大產業集群技術需求,以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技術綜合集成、產業化技術專項為突破口,建立健全全周期管理鏈條,形成政府部門、承擔單位三位一體科研管理體系。探索科技項目專員項目管理“首位”責任人制度。持續推動科研誠信建設和“四個簡化”,推動項目管理向信用制、契約式管理轉變。

優化創新投入方式。引導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例。綜合運用創業投資支持等多種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完善國企考核機制,研發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經濟增加值計算中可視同利潤。切實發揮各類國有風險投資平臺效能。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成立服務區域科技產業協同發展的專項投資基金。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

營造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擔當文化,培育創新容錯文化,培育創新工匠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充分營造人人都是創新主體,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創新氛圍。充分調動政府、企業、開發區、院校等各方積極性,形成全員創新、全鏈創新、全域創新的全社會創新格局。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