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5 17:18

一、主動把握現代物流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要求

(一)“十三五”現代物流發展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省物流業穩步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新業態快速涌現,在物流標準、社會物流統計、A級企業評定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物流業集聚發展態勢顯現。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32590億元,物流業總收入達到2055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35.3%、16.1%,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6.2%、3.0%。2017年以來,全省物流景氣指數保持在52%較高區間,行業活動活躍。全省物流總額中,農產品物流總額1878億元,占比5.8%;工業品物流總額19471億元,占比59.7%(其中,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總額占比接近九成);外省流入貨物物流總額為8280億元,占比25.5%,推動形成以大宗商品流通全過程為主的供應鏈服務供給體系。

2.質量效率穩步提升。我省獲批全國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省,探索煤炭物流降成本措施。202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為17.3%,縱向比2015年降低5.7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年均增幅3.3%,明顯低于全國同期7.3%的年均增長,并呈現逐年降低趨勢。運輸組織方式不斷優化,2020年,全省累計完成貨運量19億噸,比2015年增長17.3%。以高價值產品為主的航空物流得到發展,民航2020年貨郵吞吐量達到5.9萬噸,比2015年增長18%。為適應網絡購物、在線支付、電子商務新業態發展,郵政快遞物流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業務量達到5.4億件,比2015年增長350%(其中,異地和境外快遞占比為88%),快遞業務進入快速發展期,為農產品流通、工業品下鄉等形成良好支撐。

3.基礎設施得到完善。2020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6247公里,高鐵動車全覆蓋,與京津冀、西安、鄭州形成三小時高鐵圈;公路里程達到14.4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44.6公里,覆蓋11個市和112個縣(市、區),并通達全國主要城市群、經濟圈;形成“一干六支”機場布局,通航城市國內69個,國外18個,建立覆蓋國內主要城市的國內航線和3條洲際航線網絡,在省內基本形成以干線機場為基礎,以支線機場為支撐的航空物流網;中歐(中亞)班列2019年開行107列,比2018年翻一番,輻射至10個國家23個城市,2020年中歐(中亞)班列開行206列,比2019年全年增長92.5%。太原成為首批國家物流樞紐,作用逐步顯現,晉中獲批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全省建成大型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200多個,大秦、瓦日、侯月和朔黃線晉煤外運主通道運力不斷增強,“太原-集寧-二連浩特”中蒙通道、“太原-中衛-烏魯木齊-霍爾果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際物流通道助力山西企業擴大國際貿易往來,基本建立內外聯通的骨干物流網絡。

4.市場主體集聚壯大。2020年底,全省有A級物流企業69家。其中,5A級3家,4A級47家,3A級17家,2A級2家,全國優秀物流園區4家,省級示范物流園區3家,初步體現物流企業大型化、規模化發展態勢,涌現出華遠國際陸港集團、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等代表性物流企業。實踐中形成多種創新發展模式。一是積極開展物流供應鏈管理創新。太原市在快消品多倉共配、醫藥領域單元化配送、家居領域標準化智能化物流等方面,依托新零售、醫藥、大宗商品、網絡貨運、跨境電商等物流園區打造供應鏈。制造業物流方面,太鋼不銹實施以基地建設為核心、戰略伙伴培育為重點的供應鏈戰略,與產業上下游關聯企業強化戰略伙伴關系,探索基于物聯網、依托物流企業構建工業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二是積極開展網絡貨運平臺創新。網絡貨運新業態快速起步,建立集全方位卡車后市場消費服務、企業物流信息化管理、全流程金融風控等為一體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供應鏈管理平臺。三是積極開展城鄉共同配送創新。太原入選首批全國城鄉高效配送試點,依托供銷網絡開展農資電商運營服務項目建設,有效緩解了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積極開展物流+新業態。晉城市全域構建了“城際+城市+城鄉+鎮村+旅游”五級公交體系及鄉村物流、旅游運輸服務體系。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物流基礎設施需進一步完善提升;煤焦鋼物流占比大,存在重出空回問題,物流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市場主體規模小,集聚度低;物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快;物流服務以倉儲運輸等傳統物流功能為主,需加快向供應鏈管理方向轉變,全面提升物流綜合服務能力。

(二)新階段面臨的良好態勢和發展機遇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拓展現代物流發展新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將推動我國產業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費空間重構,在城鄉間、區域間、國內國際間實現新的均衡布局。山西承東啟西、連接南北,處于“一帶一路”經濟帶、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流通要素交匯,發展潛力巨大。迫切要求現代物流順應市場供需空間格局變化,優化調整要素布局和流向組織,拓展網絡化發展新空間。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要求提高現代物流供應鏈服務水平。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我省積極打造十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迫切要求現代物流與制造、農業、商貿等深入融合,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應鏈,提升價值創造能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求完善服務國內大循環的現代物流體系。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將產生規模擴張和品質升級的龐大消費需求,迫切要求建立能夠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現代物流體系,支撐和引領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連接商品生產、消費全過程,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現代物流加快技術創新和業態升級。現代信息技術、新型智能裝備廣泛應用,現代產業體系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深入推進,為現代物流組織方式深刻變革和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迫切要求現代物流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形成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智慧物流服務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二、精準聚焦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以新發展格局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物流降本增效提質為目標,積極構建“1359”現代物流空間布局,加快推進設施網絡化、平臺智慧化、產業融合化、內外一體化,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聯、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提升物流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水平,培育集陸空合作、鐵海聯運為一體的國際化物流新優勢,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北方地區現代物流中心。

“十四五”時期現代物流發展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融合聯動共享。以多式聯運為切入點,強化物流樞紐建設,健全物流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打造物流與交通融合聯動發展新優勢;以提高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服務水平為途徑,促進物流與制造業、農業、商貿、金融等聯動協同發展。

——堅持短板查補導向。突出項目支撐,以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完善、智慧物流設施建設、物流標準化與信息化等為重點,實施物流提升工程,促進物流高效、綠色、協調發展;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業物流,提升全省物流業整體發展水平。

——堅持業態模式創新。全面樹立“互聯網+”思維,大力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積極推動物流業迭代更新,大力發展“六新”物流;加快推進物流適應新型消費需求,大力發展物流管理創新,切實提升物流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綠色安全發展。堅持樹立低碳環保、綠色安全發展觀,全鏈條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應急物流體系,維護物流安全,為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定位

重要生產資料流通中心:發揮我省地處黃河(青銀)物流大通道與二連浩特至北部灣物流大通道交匯戰略支點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煤炭、鋼鐵、焦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流通基地,積極構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工業品山西分撥中心。

特優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我省特優農產品產地優勢,疊加國家農高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山西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和平臺優勢,布局建設“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專業物流基地,打造覆蓋全國的特優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平臺,逐步實現特優農產品“買全球、賣全球”。

“一帶一路”重要集散中心:發揮山西至二連浩特、霍爾果斯、滿洲里通道優勢,建設裝備制造、鑄件等十大出口基地,持續擴大明斯克、莫斯科等固定班列開行規模,開通烏克蘭固定班列,“十四五”末力爭實現中歐班列本省產品發運超800列。

(三)發展目標

加快現代物流發展方式轉變,培育“互聯網+”新業態,促進物流與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大力推進物流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運營,提升物流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到2025年,力爭在物流降成本、補短板上取得突破性成效,基本建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智慧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體系,努力成為物流強省和物流創新發展示范省。

——物流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力爭到2025年,全省物流總額達到5萬億元,年均增長8%左右;物流業總收入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4%左右,物流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進一步確立。

——物流設施網絡更加完善。基本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貨物周轉量突破8000億噸公里,航空貨運吞吐能力突破10萬噸,培育一批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推薦優秀園區成為國家示范物流園區。

——物流組織效率全面提升。全社會物流成本明顯降低,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降低3個百分點以上。物流運行效率大幅提升,公鐵聯運量達到5.6億噸,鐵水聯運量達到3.5億噸,快遞業務量達到9.5億件。

——物流服務品質顯著增強。城鄉物流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冷鏈物流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物流國際化運營組織水平和通關便利化程度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

到2035年,基本建立“全鏈條、大平臺、樹標準、創模式、優環境、促民生”的現代物流體系,形成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創新、供應鏈管理服務體系創新、陸港物流服務體系創新、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創新四大創新領域,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融通匯聚,山西現代物流實現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建成立足山西、引領全國、輻射全球的現代物流發展標桿省份。

三、優化空間結構,加快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

適應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擴大內需戰略和流通體系重構要求,積極構建內外聯通、高效協同的“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推動現代物流向以服務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海陸空統籌布局方向轉變。

(一)優化物流空間布局

聚焦雙循環戰略需求,實現省內物流通道與國家物流通道有效銜接,精準布局物流樞紐,以信息化為抓手,構建“1359”物流新格局。“1”是建設太原國際化智慧物流樞紐,“3”是建設大同、臨汾、長治三大區域物流樞紐,“5”是布局制造業、農產品、快遞、醫藥、大宗商品五類專業物流基地,“9”是暢通九條物流大通道。

1.打造太原國際化智慧物流樞紐。

突出數字經濟引領,鼓勵“互聯網+”物流創新,建設全省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臺,構建覆蓋全省的智慧物流中樞。加快物流樞紐設施群建設,實施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新建國際監管場所、國際郵件互換局擴容升級等重大項目。依托太原市、晉中市新興產業集群優勢和區位優勢,特別是山西綜改示范區“2+9”千百億產業集群,以及陸港、空港、口岸、保稅、跨境電商等資源和集聚優勢,增強物流服務新興產業能力。運用大數據提升物流中轉集疏、分撥配送能力,形成快速響應的城市配送物流樞紐。

2.建設三大區域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大同國家物流樞紐。發揮大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優勢,統籌朔州物流發展,強化陸港、空港、口岸、鐵路、高速公路、管道等物流設施聯網協同,加快構建高效的鐵路集疏運體系,強化貨物集散分撥功能,做強煤炭、煤機制造、軌道交通、陶瓷等大宗商品物流供應鏈,重點對接山西至二連浩特、呼和浩特、滿洲里、京津冀等四條國內骨干大通道,打造中歐國際物流山西北部綜合樞紐。發揮大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優勢,大力發展牛羊肉、奶制品、特色藥材等冷鏈物流和跨境物流,補齊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建設海關監管區域,打造全國重要的肉類冷鏈服務基地。

加快建設臨汾國家物流樞紐。發揮臨汾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戰略作用,構建臨汾運城物流協同區,推動重點物流園區提質擴容、轉型升級,補齊鐵路專用線短板,開行與二連浩特干線集裝箱循環班列,發展集裝箱鐵水聯運大列和五定班列,建設煤炭、焦炭、鋼材、礦粉等大宗商品物流供應鏈平臺。依托鐵路專用線,開展“公+鐵+海”多式聯運班列;加強與日照港等港口業務合作,大力發展“無水港”模式。支持臨汾市、運城市加強糧食、果蔬等物流設施和信息平臺建設,擴大跨境貿易、保稅物流規模。

加緊培育長治國家物流樞紐。強化長治、晉城毗鄰鄭州的區位優勢,加強與中原城市群的聯系與協作,整合鐵路、公路、保稅中心等物流資源,拓展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多式聯運等物流服務,加強多式聯運貨源基地和樞紐功能建設。支持長治市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布局建設貨運基地和全貨機航線,為半導體、信創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物流支撐。支持晉城市承接鄭州異地快遞物流功能,建設區域性倉儲分撥配送中心,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快遞樞紐。

3.建設五類專業物流基地。

結合各地區位特點、產業需求和物流基礎,統籌布局建設制造業、農產品、快遞、醫藥、大宗商品等五類專業物流基地,打造成為促發展保民生的有效載體。

制造業物流基地。按照各地市十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布局,聚焦成套設備、汽車、大型工程機械、電子元件等制造業物流需求,推動物流業深度嵌入制造業供應鏈,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重點在太原、大同、臨汾、運城、長治、晉城等制造業基地,培育發展一批集物流資源調度、物流信息發布、市場交易、金融服務于一體的制造業供應鏈服務基地、物流貿易基地。

農產品物流基地。依托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聚焦“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特優農產品,延伸物流倉儲功能,滿足冷鏈物流需求、加快推進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樞紐節點。推動大同、晉中、運城、臨汾、長治、呂梁等地區加快建設一批冷鏈設施先進、檢驗檢疫功能齊全、公鐵空聯運設施完善的農產品物流基地。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布局大同-忻州-朔州、太原-晉中-呂梁、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4個糧食物流樞紐節點,形成集倉儲、中轉、加工、配送于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物流園區。

快遞物流基地。建設以太原為中心,北有大同、朔州、忻州,南有侯馬、運城,東南有長治、晉城,東有陽泉,西有呂梁的“大”字型快遞網絡架構。完善快遞服務體系,聚焦寄遞便利化和服務精細化,打造多元化快遞末端派送網絡,解決快遞進校區、進社區、進商區、進農村等難題。鼓勵發展航空快遞、高鐵快遞、冷鏈快遞、跨境寄遞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快遞物流與供應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構建一批涵蓋集散、中轉、分撥等多種功能的全國區域快遞物流基地。

醫藥物流基地。依托分布于太原、大同、長治、晉中、忻州的大中型醫藥物流園,加強規劃引導,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滿足原料藥制造企業、中醫藥制造企業的醫藥物流需要,布局發展一批集交易、儲存、保管養護、轉運、包裝、商品配送于一體的多功能醫藥物流基地。

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圍繞煤炭、焦炭、鐵礦石、粗鋼等生產資料型大宗商品,依托現有物流資源,新建或改擴建智慧物流園區,加強集疏運設施建設和信息平臺改造升級,培育發展一批集儲存、保管養護、中轉、分撥配送等多種功能協同發展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

4.暢通九條物流大通道。

四條國內物流大通道:山西至京津冀物流通道,西起太原、忻州、朔州、大同,東至京津冀地區,強化山西中北部資源和能源外運。山西至長三角物流通道,西起太原,東至長三角地區,強化山西中部及長治、晉城東南部地區與中原城市群、長三角發達地區間的制造業合作與貿易往來。山西至粵港澳大灣區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粵港澳大灣區,強化我省與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品、農產品互通。山西至青銀、青蘭物流通道,西起銀川、蘭州,貫穿太原、呂梁,東至青島、日照,強化山西貨運中轉功能。

四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山西至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物流通道,東起太原,西至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強化與中亞、歐洲地區貨運聯系。山西至二連浩特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二連浩特,強化與蒙古、歐洲地區商貿往來和經濟合作。山西至滿洲里物流通道,南起太原,北至滿洲里,強化與歐洲間的商貿往來和經濟合作。山西至憑祥口岸物流通道,北起太原,南至憑祥口岸,依托二連浩特至北部灣物流大通道,連接溝通南亞、東南亞地區。

“一點多線”航空物流通道:以太原為中心,統籌運城、大同、五臺山、長治、臨汾、呂梁等支線機場,構建與京津冀蒙互通、全球直達的華北機場群。加快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建設國際航空貨運基地,拓展全貨機航線,強化太原與全球主要國家城市的航空貨運聯系。

充分發揮公鐵港航等綜合交通優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優勢,以大宗商品集裝箱運輸、大宗物資中轉集散為重點,加強鐵路集疏運設施建設,提升公鐵海空多式聯運樞紐和設施水平,提升跨境物流和國際供應鏈服務能力,加強與國內外重點地區、主要物流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建成公鐵海空聯運、干線成網、省際互聯、面向國際的物流通道體系。

(二)完善城鄉物流體系

優化城市物流集散和配送網絡。優化重要節點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城市三級配送網絡建設。依托重要交通樞紐、物流集散地規劃建設集運輸、倉儲、配送、信息交易為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基地,加強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的有效銜接。推動傳統公路配貨站向現代配送中心轉型,推廣高速服務區綜合倉配模式,實現大中小型配送車輛無縫銜接。推進城市配送車輛接卸平臺建設,推廣箱式運輸、帶盤運輸。推進快遞營業場所標準化建設,鼓勵在居民小區、地鐵站周邊、商務中心等進行智能快件箱的布局。提高大型商圈和商業連鎖企業的集中配送比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鼓勵物流企業、社區物業、社區商業網點等針對老年人的生活、醫藥等需求,提供專業、便利的老年人物流服務和幫助。研究城市內物流園區外遷方案,在環城高速公路外圍新建布設組織高效、功能完備、要素聚集、綠色智慧、服務多元、優惠扶持的貨運樞紐項目。

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加強城鄉互動的雙向物流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渠道。推動物流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推廣郵快結合、交快結合、快快合作等農村物流模式,統籌建設縣域倉儲配送中心、鄉村電商服務站等物流設施,因地制宜打造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服務農村電商發展新格局。整合提升郵政、交通、供銷、商務等農村物流資源,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協同共享,加快形成網絡規模效應。加快農村物流信息化建設,提升鄉鎮村末端配送網點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農村物流服務質量。

規劃建設重點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以園區建設市場化、規模適度化、功能精細化、運營高效化為導向,促進物流園區健康科學有序發展。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圍繞鐵路、公路場站等交通樞紐和空港布局,圍繞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和專業市場等物流需求集聚地,圍繞中心城市等,規劃建設一批重點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著力提升物流設施水平。進一步完善示范物流園區分級培育和認定機制,形成國家、省、市分級培育、層層推薦、示范發展、全面進步的良好氛圍。開展智慧物流園區試點,率先在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省級示范物流園區以及重點物流園區,推動“六新”運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建立物流區域協同機制

加強物流區域協同。推進物流業跨區域合作與資源共享,統籌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物流信息、人才、平臺等資源共享,實現物流服務融合發展。完善京津冀晉魯豫地區物流集疏運和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加強與天津、鄭州、青島、大連、濟南等重要物流樞紐和優勢產業協同發展,建立通暢高效、服務融合、協同運作的跨區域物流聯動機制。務實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物流協同合作。推動太原、大同、臨汾、長治一體化銜接國家物流樞紐,與上海、大連、青島、秦皇島、寧波、蘇州等港口、口岸、自貿區深化合作,實現異地“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提升貨物集結能力。

建立現代陸港體系。依托大型物流企業,圍繞太原、大同、臨汾三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與全國物流樞紐、國際陸港組建現代陸港發展聯盟,開行“一帶一路”干線集裝箱循環班列,全面提升陸港集聚輻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協作和國際商品交易集散,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和陸上橋頭堡,打造在全球具有一席之地的現代化國際化陸港樞紐;深入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等國家戰略,主動服務城鎮體系布局,努力打造山西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示范窗口。

(四)提升參與全球物流資源配置能力

構建國際物流節點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強優勢產能、裝備、技術合作。鼓勵有條件的物流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合作共營等方式開展國際化經營,推進海外倉、邊境倉、港口倉建設,拓展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打造全省統一的中歐班列品牌,推動組建物流聯盟,加強進出口貨源組織,積極開展國際快件運輸和國際中轉運輸,構建高效暢通的國際鐵路聯運通道網絡。加強保稅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提高通關效率。推動建設國際大宗商品期貨交割和實貨交易中心、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國際進口商品交易展示分銷中心、國際采購與配送中心和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中心。

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報建設。全力支持中國(山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報建設,著重建設山西綜改示范區瀟河片區為全球“材料革命”策源地、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基地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山西綜改示范區陽曲片區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全產業鏈,建設以生物質新材料為主導的合成生物產業生態體系,打造以合成生物產業為核心的大宗商品貿易、保稅物流、倉儲、加工制造全產業鏈。太谷片區重點依托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建設山西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和農村改革先行區。

加快開放平臺建設。依托物流樞紐、保稅區、陸港,加快推進國際中轉、區域分撥、保稅物流等功能建設,推動港口共用、園區共建,打造一批國際物流聯動基地,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推動武宿綜保區、中鼎物流園拓展對外開放平臺功能,積極申請整車、平行車、冰鮮水果、肉類等海關指定查驗場地。

(五)壯大物流市場主體

打造本土物流旗艦企業。鼓勵物流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兼并重組、聯盟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規模擴張和資源優化整合,與全球重要制造、商貿、物流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主動參與國內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重構,全力打造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一流國際陸港綜合運營服務商、國內現代物流產業旗艦勁旅。積極培育機械裝備、紡織化工、汽車整車、大件運輸、農副產品、快消品等細分市場的領軍物流企業。聚焦新能源物流車輛、智能化倉儲、搬運裝備,做大做強物流裝備制造業,培育若干能夠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物流裝備骨干企業。引導中小微物流企業發掘細分市場需求,做精做專創新服務,增強專業化市場競爭力,提高規范化運作水平。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山西設立地區總部、采購中心和配送中心,努力使山西成為國內外品牌物流企業的總部集聚地。

培育本土物流領域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推動品牌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提升品牌價值,擴大品牌效應。鼓勵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園區運營管理創新,對外進行模式復制和管理輸出,推動品牌園區的網絡化發展。加快推進物流咨詢、規劃、設計、物流金融、境外服務等服務品牌的建設,扶持一批物流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

四、強化“六新”賦能,全面提升物流價值創造

強化“六新”驅動,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態模式創新和服務領域拓展。提高物流通道網絡支持經濟要素高效流動能力,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和經濟空間合理布局,發展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培育區域經濟新增長點。

(一)“六新”賦能物流發展

布局物流新基建。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跟蹤、認證、交易、支付、監管、信用評價等環節的應用推廣;推進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的智能化建設,大力發展產品可追溯、在線車輛調度、產品自動分揀、智能快遞和智能配貨;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物流園區、配送中心、貨運站等物流節點的設施數字化,形成可感可視可控的智慧物流體系。

突破物流新技術。支持核心企業完善集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通信等于一體的智慧化的新技術架構。支持物流企業構建集網絡安全、實時監測、通報預警、應急處置、信息安全等于一體的物流安全體系。推動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新一代技術在物流服務管理中的創新運用。

發展物流新材料。支持核心企業研發高密度超輕合金,構建公鐵運輸輕量化部件特色產業鏈條;運用太陽能光伏、功能性建筑、超白壓延光玻璃、在線低輻射鍍膜玻璃等技術,加大物流園區倉儲設施的建筑節能和太陽能利用力度;探索物聯網智能包裝、自動化物流包裝和生物降解塑料包裝等在物流行業的應用。

打造物流新裝備。實現無人化叉車、機器手堆碼垛、機器手真空抓取、自動裝車伸縮機、分揀機器人等新裝備的普及推廣,開展“無人機+無人倉+無人車+無人場站”等“無人軍團”的集成創新試點。加強自動化立體庫對接適應多場景、大規模、定制化發展的高速分揀系統,實現物流倉儲中智能機器搬運、智能調度和自動監管新突破;支持開展搬運碼垛機器人、自動引導搬運車、手持終端、基于射頻識別和北斗導航的可視化技術等智能設備的應用。

做強物流新產品。發展大宗商品物流、特優農產品物流、醫藥物流、電商物流等專業物流,創新發展路徑、發展模式和發展動力,形成有山西特色的物流服務產品模式;積極發展新零售物流、金融物流等新服務產品。

培育物流新業態。積極發展“互聯網+”車貨匹配、運力優化、運輸協同、倉儲交易、云物流、云倉儲等“互聯網+”物流新業態;加速物流業迭代更新,發展樞紐經濟、通道經濟、臨空經濟、國際陸港、高鐵貨運、航空貨運、跨境物流、物流供應鏈等新業態;拓展支撐品質消費、時尚消費、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需求的物流新業態,發展網約物流、個性化定制物流、即時配送、社區配送等新業態,推廣家居“倉買+倉配+互聯網”、農產品冷鏈物流、城鄉“客貨郵”一體化等物流新模式。

(二)科技推動產業融合

1.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完善先進制造業供應鏈體系。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大數據、通用航空、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先進能源等未來產業集群,在生產基地規劃、廠內設施布局、銷售渠道建設等方面引入專業物流解決方案,增強敏捷制造、準時生產等精益化生產能力。打造先進制造業供應鏈示范工程,助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山西制造業競爭力。開展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深度融合試點,評定兩業融合標桿企業,積極發展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資源高度共享的虛擬生產、云制造等現代供應鏈模式,推動主要制造業領域物流運行效率明顯提升。

建設工業供應鏈平臺。鼓勵主要制造企業建設基于物聯網、移動應用、智能視覺識別、智能語音導航、高精度定位、電子圍欄、智能調度算法的協同高效的智能供應鏈物流管控平臺,實現一體化生產組織、自動數據采集、精細作業控制、全程運輸跟蹤的供應鏈物流管理。鼓勵物流和供應鏈企業開發面向加工制造企業的物流大數據、云計算產品,提高數據服務能力,協助制造企業及時感知市場變化,增強制造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響應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

2.推動物流業與農業融合發展。

完善冷鏈物流設施。適應流通和消費需求,加強中心批發市場-區域批發市場-標準化菜場的冷鏈設施配置,保障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太原國家物流樞紐、晉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干線運輸、快速轉運、多向調運等核心組織功能;完善口岸冷鏈設施,服務生鮮農產品和溫控食品進出口貿易。圍繞“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在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區市場,規劃建設一批具有集中采購、冷鮮初加工和跨區域配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補齊冷鏈設施短板,構建集產地預冷、冷鏈運輸、冷庫倉儲、定制配送等于一體的全冷鏈農產品物流體系。

發展冷鏈物流新模式。建設城市低溫加工處理中心,發展“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新模式;發展直供大型電商、連鎖商超及消費終端的冷鏈物流模式。推動冷鏈服務拓展,推廣冷藏集裝箱、保溫箱、冷藏車等標準化裝備。依托公鐵運輸優勢,發展鐵路集裝箱冷鏈服務,積極發展航空冷鏈物流,有效對接全國主要農產品產區和集散地,提升山西冷鏈中轉分撥配送功能。著力改善陸港、口岸、保稅區冷鏈物流配套條件,加快完善公路冷鏈物流服務網絡,提升冷鏈集疏運服務能力。

打造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支持冷鏈物流基地、農產品交易中心圍繞小雜糧、干鮮果、反季節蔬菜、牛羊肉等特優農產品,建設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鏈倉儲、信息平臺、廢棄物處理等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拓展產銷對接、安全檢測、加工包裝、統倉統配、溯源查詢等功能。積極打造晉中國家冷鏈物流基地、大同陸港、運城果蔬園區等國際化農產品供應鏈平臺。

3.促進物流業與商貿業融合發展。

加強流通設施建設,推動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既有流通網絡設施智能化改造和云、網、端等智能基礎設施新建。圍繞太原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一批特優農產品電商平臺,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建設“前置倉”等設施設備,構建適應電商發展的物流服務網絡。總結推廣太原市快消品、家居、醫藥供應鏈經驗,發展分銷型供應鏈,推廣使用標準化單元技術,構建供應鏈協同平臺。招引國內外知名流通企業全國和區域總部、分撥和轉運中心、運營和研發中心等落戶山西,支持本土流通企業與國內重要制造、商貿、物流企業深化業務合作。加快傳統批發市場向與物流、電子商務、商品會展等有機融合的現代市場轉型。開展傳統交易市場信息化建設、經營業態創新、產業鏈條延伸、集聚集約發展等升級改造試點。

(三)構建物流供應鏈體系

研究完善現代供應鏈政策,分行業設計物流供應鏈體系,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建立供應鏈中斷風險監測、預警、應對工作機制。鼓勵物流企業依托物流業務發展供應鏈服務,做大煤焦鋼、大宗商品、特優農產品等領域國家級供應鏈平臺,強化供應鏈在生產、消費組織中的紐帶作用。打造物流樞紐供應鏈中心,發揮國家物流樞紐和示范物流園區在區域物流活動中的核心組織作用,進一步深化產業上下游分工合作,拓展交易擔保、融資租賃、金融保險、信用評價等價值鏈增值服務;提高物流樞紐協同制造、精益物流、產品追溯等服務水平,有序發展供應鏈金融。依托縣域特色產業,促進縣域供應鏈創新發展,培育優勢品牌和特色產品。鼓勵龍頭企業“抱團出海”“走出去”參與全球供應鏈布局,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原料采購、加工生產和運輸分銷等環節資源高效配置。

(四)發展物流經濟新范式

發展通道經濟。依托我省九條物流大通道,與“四橫四縱、兩沿十廊”的國家物流網高效聯通,重點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升我省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的多式聯運和物流服務能力,推動形成通道化物流運作和產業組織,高效串接農產品、工業品產地、集散地和主要消費地,密切通道沿線經濟產業聯系,優化通道沿線產業分工,提高產業組織和要素配置能力,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依托山西綜改示范區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加快發展臨空經濟。

發展樞紐經濟。率先在太原、大同、臨汾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以及晉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地,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輻射廣、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帶動區域農業、制造、商貿等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形成各種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樞紐經濟。推動山西航產集團與國內一流現代航空物流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空港型、口岸型樞紐經濟,提升快件分撥、跨境清關、落地配送等航運樞紐功能,促進國際貿易、制造、快遞等產業提質升級。推動華遠國際陸港集團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合作,布局“一核三港五園六中心”重大物流載體,發展陸港型樞紐經濟,帶動周邊地區產業規模化發展。

發展平臺經濟。完善促進平臺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監管辦法,優化頂層設計。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擴大能源電子商務平臺、焦煤在線等市場占有率,提升煤炭交易指數全球影響力,支持陸港商等打造鋼鐵、化工、建材等大宗商品供應鏈平臺,發展大宗商品期貨、指數經濟等新交易模式。大力發展網絡貨運、數字零售、跨境電商等平臺,形成千億級平臺經濟集聚區,支持潛力企業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

五、降低綜合成本,全力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升級版

(一)破除大宗商品物流“中梗阻”

完善大宗商品物流設施。在煤炭主產地、市場集散地、交通樞紐地建設煤炭集散、中轉儲配中心、儲煤基地、煤炭交收庫、煤炭超市等,推廣應用從坑口到裝車點的自動化傳送帶技術與裝備,推進戰略裝車點智能化配套設施改造。加強北、中、南三大煤炭外運通道建設,完善大宗商品鐵路集運系統。逐步建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區域煤焦銷售網絡。加強現代化管道運輸設施建設,培育以煤層氣為主導產業的物流園區。在不影響原產權主體“產供銷一體化體系”的基礎上,支持整合全省鐵路專用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創新管理新模式,實現全省鐵路運輸降本增效、鐵路資產證券化,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

提升大宗商品物流效能。高質量推動“公轉鐵”“公轉水”,提高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在大宗貨物長距離運輸中的占比。拓展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海鐵聯運通道,擴大鐵路貨運班列、點對點貨運列車、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發展集裝箱運輸。鼓勵鐵路運輸企業向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領域拓寬服務功能,簽訂量價互保協議,形成大宗商品鐵路運輸規模效應。增強陸港的大宗商品儲備中轉、通關保稅等功能,打造山西至天津港、舟山港、廈門港的鐵海聯運重去重回專列。圍繞我省煤化工資源和油料需求,積極發展危化品物流多式聯運,從基本服務保障向專業化定制、高品質生活服務和全程供應鏈服務轉型升級,提高大宗商品物流增加值。

發展多式聯運。打造重去重回可持續鐵海通道,以大型物流企業為基點,構建山西—天津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等港口的山西物流出海通道,實現鐵海聯運、重去重回。建立多種運輸方式自由換裝、甩掛運輸、各種貨物類型自由集散的多式聯運綜合樞紐,提高貨物流轉速度。研究制定統一的多式聯運規則和多式聯運經營人管理制度,率先在集裝箱公鐵海聯運、重去重回示范班列等關鍵領域開展“一單制”多式聯運試點,實現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單到底。發展“互聯網+多式聯運”新模式,依托核心物流企業建設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實現一鍵競價、在線支付、貨運保險、貨物查詢、車貨匹配、線路優化等;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方式,探索“集線、集拼、經停、加掛”等集拼集運發展新模式,積極應用“運貿一體化”“倉貿一體化”等新模式,打破運輸方式間的聯通壁壘,形成“點軸式”的跨區域多式聯運網絡。

(二)發展專業物流

積極發展高鐵物流。率先在電商發展快、快件量較大的地區,研究設計高鐵物流線路網絡,加強沿線高鐵場站功能設施改造升級,強化接卸貨、存儲、轉運等物流功能。推動太原與其他國家物流樞紐符合條件的高鐵場站間開行“點對點”的高鐵貨運班列、專列,努力打造高鐵物流樞紐品牌。鼓勵電商、快遞企業參與高鐵物流樞紐建設,就近或一體化布局電商快遞分撥與配送中心,完善與高鐵物流高效銜接的分撥與配送中心,完善與高鐵物流銜接的物流網絡,推動高鐵快運“當日達”“次日達”。探索建立業務受理、跟蹤查詢、結算辦理等“一站式”高鐵物流服務平臺。

大力發展航空物流。持續拓展太原武宿機場直飛全球主要國家的國際航線,積極發展航運交易、航運經紀、航運金融和維修服務等,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航運服務基地。搶抓華北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機遇,發揮太原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優勢,加快太原武宿機場改擴建,建設航空貨運基地,拓展全貨機航線,適度超前布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樞紐機場和航空快件中心。加密與國際重要城市的快遞網絡,建設一批國際快件轉運中心和海外倉,形成高效的國際快遞配送網絡。

推動快遞物流提質發展。深入推進快遞物流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城鄉配送網絡協同和資源整合共享,加快快遞服務與普鐵、高鐵、航空等干線運輸服務對接融合,突破快遞服務網絡效率和效益提升瓶頸,推動現有服務網絡體系降本增效。加快建設太原國際郵件互換局擴容升級等重大項目,拓展國際快遞服務網絡,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跨境服務能力。鼓勵快遞企業拓展服務功能,深入實施快遞“進廠”“進村”,推進產業融合和產城融合。

促進醫藥物流專業化發展。發展專業化醫藥物流企業,支持建設大型自動化醫藥配送中心,提升醫藥產品倉儲管理水平和集約化配送效率,保障各級醫療機構和藥品零售網點的醫藥供應。提升醫藥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支持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加強冷鏈能力建設,發展專業化第三方醫藥冷鏈物流服務,針對具有溫控要求的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劑、生命科學樣本等提供全程冷鏈物流服務,對冷鏈數據實時監測,建立從廠家到患者全程可控的醫藥冷鏈物流及可追溯體系,確保醫藥用品流通安全。鼓勵醫療機構與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合作,探索開展醫藥物流服務外包,提升醫藥物流專業化管理水平。鼓勵開展醫藥電子商務服務,構建服務醫藥電子商務的規范化醫藥物流配送體系。補齊醫療應急物資儲備設施短板,提高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能力。依托大型醫藥物流企業和醫藥物流基地,建設醫藥物流平臺,以太原為中心,構建覆蓋全省、輻射周邊的醫藥供應鏈體系。

(三)建設智慧物流平臺

建設行業引領性智慧物流平臺。支持主要物流企業建設多式聯運、供應鏈管理、大宗商品交易、大數據綜合服務、金融服務等重大平臺,對省內物流園區、鐵路場站、公路場站、鐵路專用線、運輸車輛等物流要素進行數字化改造。依托現有鐵路信息資源,拓展公路、航空等交通信息資源,連接省內重大物流園區、貨運場站、配送中心、倉儲基地等物流設施,串聯全國骨干物流樞紐,打造物流要素聚集、輻射網絡強大、優勢互補、協同共享的物流業務平臺,努力發展成為全國重要門戶物流信息平臺。培育一批細分領域服務信息平臺。強化對分散、小規模物流服務資源的整合和銜接,發展干支線運輸、倉儲配送、運輸代理、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專業服務,提高物流組織化水平和運行效率。

建設全省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臺。整合鐵路、公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信用等信息資源,建設有效串聯產業供應鏈環節、物流運作環節、生產流通環節的物流信息平臺,深度挖掘物流大數據價值,提供分析預測、決策支持等增值服務,促進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提高全社會流通效率。

(四)優化減稅降費政策體系

降低物流企業運營成本。確保物流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與工商業同價。將符合條件的快遞企業和快遞業發展項目納入重點公益性、基礎性設施建設支持范圍。參照國家相關政策,出臺省級多式聯運、甩掛運輸、智慧平臺、航空物流試點企業支持政策。

完善物流領域稅費政策。總結網絡貨運交通運輸業進項稅額應抵盡抵實現方法,避免重復征稅。對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自有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按所屬土地等級適用稅額標準50%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繼續優化高速公路通行費差異化收費優惠政策,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對標物流業發達省份,規范稅費政策。嚴格落實涉路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基準、一事不再罰和罰款收繳分離制度,在當地政府網站公示貨車年度處罰情況。嚴格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切實降低鮮活農產品運輸成本。

加大物流用地支持。保障物流用地需求,對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省級示范物流園區新增物流倉儲用地給予重點保障。保障冷鏈物流設施用地,永久性農產品產地預冷設施用地按建設用地管理。支持利用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建設物流設施或提供物流服務,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或租賃的,按規定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設立現代物流業發展基金,為優質物流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重點扶持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物流領域,鼓勵山西籍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吸引資金回晉。探索建立利用市場機制籌集資金和合理使用存量資產的新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掛牌上市和并購重組,引導物流企業綜合運用債券、基金、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融資工具開展直接融資。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物流領域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布局調整,盤活國有企業鐵路專用線、港口、倉庫、車輛車隊等存量物流資產。總結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經驗,擴大特定領域社會資本進入。切實加大對運輸領域“亂收費”“亂罰款”的清理整頓力度,優化大件運輸跨省并聯許可服務。嚴格執行全國統一的治超執法標準,維護道路貨運市場正常秩序。改進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工作,放寬標準化輕微型配送車輛通行限制,對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給予更多通行便利,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停靠管理。加強對物流業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

六、立足標準綠色安全,增強物流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構建物流標準化體系

構建物流標準化體系。推動物流全鏈條標準化,加快完善貨物運輸、物流園區、冷鏈、大件、藥品和醫療器械、危化品物流標準規范制定和修訂。重點完善包裝、托盤、周轉箱、貨品編碼、物流信息交互等標準,加強以托盤為基礎單元的單元化物流系統系列標準制定和修訂,加快運輸工具、載運裝備、設施體系、政策管理等標準對接。加強應急物流、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等短板領域標準研究制定。加快制定智慧物流、供應鏈服務、即時配送、城鄉物流配送等新興領域標準研制。積極推進面向數字化與智能化需求的物流裝備設施的標準修訂。

強化物流標準化應用。強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規范指導行業發展,加大物流標準的宣傳和貫徹實施力度,開展物流標準化專項培訓工作。構建物流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向社會提供物流標準服務。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示范,鼓勵物流企業積極主導和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編制修訂工作。培育重點物流標準化企業,推廣物流標準化應用,帶動提升社會物流標準化水平。

(二)推廣綠色物流技術

深入推進現代物流節能減排。加快物流行業“機器換人”,鼓勵物流企業采用自動化、標準化的倉儲、包裝、分揀、裝卸等設施設備,提高物流企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鼓勵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運輸工具和節能型綠色倉儲設施,推廣集裝單元化技術。加大貨運車輛適用的充電樁、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布局規劃建設力度,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貨運車輛在城市配送領域中的應用。積極推廣鐵路集裝箱應用,大力發展專業化公路貨車車型以及經濟高效、節能環保船舶,鼓勵發展廂式運輸、帶托盤運輸、甩掛運輸和重載化運輸。加強物流安全管理,加大物流安全監督與懲罰力度。探索建立物流領域碳排放監測體系,推動企業完善綠色節能低碳運營的管理流程和機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強綠色物流新技術和設備研究與應用,推廣使用循環包裝和生物降解包裝材料,鼓勵物流企業與制造、商貿企業包裝循環共用,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促進包裝減量化、再利用。推動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促進產品包裝和物流器具綠色化、標準化、循環化。

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務體系。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逆向物流發展模式,鼓勵逆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專業化逆向物流服務企業。針對產品包裝、物流器具、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等廢舊物資及電商等退貨產品,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務平臺和回收網絡。鼓勵包裝重復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盤等標準化器具和包裝物的循環利用水平,構建低環境負荷的循環物流系統。

(三)推動物流安全發展

健全應急物流體系。深入總結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經驗,統籌規劃應急物資倉儲設施布局,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大型儲備基地。做好能源、糧食、醫療等重要產品應急預案,健全平急轉換機制,構建平時服務、急時保供、戰時應急的供應體系,重要產品實施政府儲備、商業儲備、分級儲備結合,適當擴大生活必需品儲備規模,防范供應風險。依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及大型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布局,建立鐵路、公路、民航、水運、郵政快遞等多種運輸方式協同聯動的應急物資運輸網絡,打造智能化應急物資保障綜合調度平臺,加強應急物資產供銷企業全鏈路追溯管理,加快形成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建立應急物流體系保障企業名單,健全應急物資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統一配送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市場化物流服務資源,完善應急物流干線運輸和支線輻射網絡,提升物資跨區域大規模調運組織水平,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運行。督促寄遞物流業經營者依法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寄遞業“三項制度”和物流業“兩項制度”。督促寄遞物流業經營者落實業務流程全程信息化管理,實現對寄運件的全程跟蹤和實時查詢,并將寄運信息數據實時推送公安機關,提升寄遞物流業安全監管水平。

強化危化品物流安全。依托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化工產業集群,打造危化品專業倉儲物流基地。實施危化品物流倉儲、運輸數字監管,實現全程信息可查詢。建設危化品供應鏈管理平臺,推動應急管理、質量技監、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門信息互通,強化危化品運輸車輛24小時動態管理,嚴格落實危化品充裝,查驗環節監管,建立危化品物流安全聯合執法機構。加強危化品倉儲場地、運輸資質、運輸條件等標準制定、推廣和執行。危化品儲存場地外部安全防護距離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使用。強化對具有爆炸危險性危化品儲存場地的監督檢查,嚴禁超設計量儲存。在確保運輸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提高特定品類危化品的鐵路、水路運輸比例,發展危化品多式聯運,推動甲醇等產業優勢危化品物流從基本服務保障向專業化定制、高品質服務和全程供應鏈服務轉型升級。

七、堅持項目支撐,深入實施物流七大提升工程

(一)物流樞紐工程

依托太原、大同、臨汾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創建一批國家物流樞紐,主動融入全國物流戰略布局。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技術水平先進、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務完善的省級示范物流園區,發揮龍頭引領作用。推動物流樞紐和示范園區在多業融合、多式聯運、共同配送、智慧物流、公共平臺等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形成物流產業發展的創新試驗區。

(二)多式聯運工程

重點依托物流通道、物流樞紐、示范園區、專業基地等重大物流設施,加強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建設,推廣先進的裝備技術,培育壯大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公路、鐵路中轉聯運設施及機場貨運中轉站的新建和改造,發展鐵路馱背運輸和水路滾裝運輸等新型聯運模式。著力構建中轉聯運設施高效銜接、信息資源整合共享、運營服務標準規范的多式聯運組織體系。打造一批多式聯運“一單制”示范項目。

(三)供應鏈管理工程

適應現代產業柔性、智能、精細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供應鏈設計、咨詢管理能力的專業物流企業,提高面向線上線下雙重渠道的供應鏈整合能力。重點依托特色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建設與制造業配套銜接的公共外庫等倉儲配送設施。積極推廣先進供應鏈管理經驗。

(四)智慧平臺工程

以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為重點,加強物流信息資源整合,推動重點行業、重點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進與物流相關的政務信息系統的開放共享。打造一批集信息發布、在線跟蹤、展示交易、服務監管等功能為一體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加快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大宗商品、網絡貨運、數字零售等平臺。重點提升本土物流電商平臺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五)冷鏈物流工程

補齊城鄉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強產地預冷、分級包裝、貯藏保鮮、冷鏈運輸、銷區冷儲等冷鏈設施建設,推廣冷藏集裝箱、保溫箱、冷藏車等標準化裝備。以生鮮肉類和果蔬為突破口,建設全程一體化、低損耗、可追溯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糧庫,保障糧食倉儲供給。研究解決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斷鏈”問題。

(六)電商物流協同工程

加快構建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的物流服務體系。推進面向國際和區域的快遞轉運中心和分撥中心的建設。培育壯大一批電商物流運作主體,加快培育具備倉配一體、智能分倉、快遞集散、電商孵化、展示體驗等功能的電商物流園,推進電商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物流,鼓勵在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倉配中心。積極推進電商物流企業渠道下沉,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延伸服務網絡。

(七)旗艦企業培育工程

制定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實施方案,完善支撐政策和保障體系;支持核心物流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整合全省陸港資源,全力打造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一流國際陸港綜合運營服務商;深化與國內國際知名企業戰略合作,努力對標一流、追趕一流。圍繞大宗商品、機械裝備、煤化工、大件運輸、農產品、快消品等領域,扶持和培育一批“小而優”的物流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建立規范、高效的現代管理制度,積極通過上市掛牌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開展資本市場融資。

八、健全完善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保障體系

(一)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成立全省現代物流發展領導小組,理順物流行業管理體制,完善物流行業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加強對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政策指導、協調推進和重大問題研究,加強對試點示范的總結推廣,進一步提升物流行業管理和服務效率。相關職能部門根據責任分工,適時開展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確保規劃有序實施。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作用,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細化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抓好規劃重大任務落實,認真組織實施。

(二)創新物流運行統計。研究完善反映物流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高質量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深化社會物流統計制度,擴大重點物流企業統計范圍,增加統計指標。開展企業物流成本統計調查試點,深入分析物流降成本。研究物流業增加值等指標統計制度。強化全省物流行業運行發展趨勢研究。

(三)強化物流信用體系建設。加強物流業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物流企業和物流從業人員信用信息采集機制,對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完善信用查詢和應用制度,加強對市場主體的信用約束和失信懲戒,逐步實現物流信用系統的聯網互通和共享應用。依法依規完善物流行業經營主體和從業人員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提高違法失信成本。在山西信用平臺建立農產品、食品、藥品等重要產品追溯板塊,實現采購、交易、管理、結算等全流程服務可視化。

(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實施物流智庫計劃,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物流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強化物流高層次人才引進扶持,吸引國內外現代物流領域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在我省開展創新創業、教學科研等活動。支持設立省級物流研究中心,鼓勵骨干物流企業設立研究機構。引導企業和高校建立產教融合對接機制,建立一批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平臺,發揮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高校學科專業集聚的優勢,加強物流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開設相關課程,培養物流領域專門人才。積極開展在職人員物流專業技能培訓,切實提升從業人員整體水平。

(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有序引導規范全省物流行業協會,做好推進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工作。積極引導物流行業協會在調查研究、技術推廣、標準制訂和宣傳推廣、信息統計、咨詢服務、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理論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開展工作,監督工作效果,定期發布指導意見。做好行業服務、協調、自律,積極推動行業規范和誠信體系建設。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