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5 17:12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福建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大力推動文化軟實力超越,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本規劃。本規劃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播電視局、省社科聯、省文聯等部門共同編制,涵蓋了宣傳思想工作、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等方面的改革發展,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福建省宣傳思想工作、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文化強省建設扎實推進,文化小康基本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跨越式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入境旅游指標進入全國前列,朝著建設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核心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加速邁進。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持續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習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訪實錄,推動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建設谷文昌干部學院,推出新時期黨的好干部——廖俊波等全國典型,推薦152人入選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中國好人榜。6個設區市、3個縣市保持全國文明城市榮譽,1個設區市、3個縣市新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二)主流輿論陣地建設顯著加強。強化輿情引導和網絡監管,營造網絡清朗空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快速推進,全省所有縣級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深化廣播電視媒體“頭條工程”和視聽新媒體“首頁首屏首條”建設,各級廣電媒體開辦手機APP等融媒體產品500多個。《新福建》客戶端、海博TV等新興主流媒體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三)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成果豐碩。高甲戲《大稻埕》、閩劇《生命》、電影《古田軍號》、電視劇《絕命后衛師》、廣播劇《閩寧鎮》、圖書《谷文昌》等12部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我省成為文藝評獎改革以來全國首個實現“五個一工程”“滿堂紅”的省份。詩集《去人間》首次榮獲魯迅文學獎。首創“火花茶會”舞臺藝術創作機制。成功舉辦第七屆福建藝術節。《擺脫貧困》出版5個語種,《八閩文庫》第一輯《福建文獻集成》首發。中國電影金雞獎連續10年落戶廈門。“十三五”期間,福建制作或參與制作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優秀作品達116個。

(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初步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全省80%的縣級及以上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城鄉基層文化設施基本完成功能整合。三明市、福州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82%、99.85%。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實現縣域全覆蓋。福州、廈門、龍巖和武夷山列為“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一部手機全福游”APP上線運行。

(五)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凸顯。“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明萬壽巖遺址成為全省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永春苦寨坑窯址考古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實現新的跨越。2019年,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16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1%,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工藝美術業、印刷業、動漫游戲業、文化創意設計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福州、廈門入選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國(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獲批設立。“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全面打響。2019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5.37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101億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100%和158%,兩項指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入境旅游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第5位。武夷山、永泰、武平等7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莆田湄洲島媽祖文化旅游區獲評國家5A級景區,我省成為全國第二個實現市市有5A的省份。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駛上快車道。

(七)對外對臺港澳合作深度拓展。持續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游節等,成功舉辦第四屆、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建設5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7個福建旅游海外推廣中心,打造“視聽福建”海外播映品牌。持續舉辦海峽兩岸文博會、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海峽影視季、兩岸青年網絡視聽優秀作品展、“福建文化寶島行”等品牌活動,成功舉辦首屆閩臺電影周、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東南衛視“海峽新干線”抖音號總播放量超過100億,成為祖國大陸媒體涉臺資訊第一大號。

(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等部門機構改革順利完成,省文聯、記協、作協通過改革推進職能轉換。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機構理事會制度和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改革加快推進。積極參與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整合基本完成,各設區市基本實現“同城一支隊伍”。“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機制在全國推廣。與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要求相比,“十三五”期間,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瓶頸和短板:八閩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時代價值及世界意義的挖掘、宣傳還不夠系統深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國內外的傳承、傳播和創新;媒體融合有待進一步深化,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仍需加強;文化藝術創作在國內外有標志性影響的精品力作不夠多,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現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品質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國際化水平還不高,在國內外叫得響的行業領軍企業和本土品牌較少;人才隊伍建設與新時代文化和旅游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特別是缺乏高水平原創團隊、文化文藝大師巨匠和創意營銷、策劃規劃等產業領軍人才。

二、重大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福建宣傳思想工作、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迎來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愿景。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歷史征程中,文化培根鑄魂的作用更加凸顯。“十四五”時期,敢拼會贏、開拓進取、海納百川、多元共生的八閩文化將熠熠生輝,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福建動力,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提供文化紐帶,為加快“海

絲”核心區建設、促進各國民眾心靈相通搭建橋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養分。——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對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為福建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藍圖,提出了“一個篇章”總目標、“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和四項重點任務。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指引,省委十屆十次全會明確了推動文化軟實力超越的重要任務,省委十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明確了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的發展愿景,提出了發展文化優勢產業、旅游主導產業的具體舉措,指明了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方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2020年,我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福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萬美元,到2035年,我國及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將邁上一個新的大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全面帶動對優秀文藝作品、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需求的轉型升級,成為推動福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賦予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強大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將重塑新聞媒體生產流程、重構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催生新的文旅和影視應用場景,形成“科技+文化”“科技+旅游”等新的產業業態,全面延伸文旅產業鏈條,賦予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新的動能。——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形成新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和旅游發展既造成巨大沖擊,但也催生了“云演藝”“云旅游”等線上文旅新業態,這為文旅行業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需求側管理,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了全新機遇。

——多區疊加的先行先試政策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新空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發展,先后賦予我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文明實驗區等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形成了多區疊加的政策集成優勢,福建成為獲得國家優惠政策最多、最集中的省份之一。這為福建打造文化和旅游對外開放高地、率先探索兩岸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實現高質量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指導方針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舉旗臶、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圍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目標,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動文化發展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傳承文化根脈,構建八閩文化標識體系,著力加快建設高素質文明社會、打造高水平傳播體系、增加高質量文化供給,大力推動文化軟實力超越,為創造高品質生活、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福建篇章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人心、滋潤人心,圍繞舉旗臶、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確保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

——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八閩文化蘊含的中國精神、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留住八閩文化鄉愁,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和業態產品,為新時代人民群眾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更美好的文化旅游體驗。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貼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和旅游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和旅游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和旅游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加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和旅游發展走上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高質量發展軌道,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突出問題導向,完善頂層設計,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釋放改革活力和改革紅利,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形成政府有為、市場有效、活力充沛、持續發展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和文化賦能,加快推進文化與經濟社會、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旅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閩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與其他領域融合互促,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發揮文化和旅游助力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文化強省建設和全域生態旅游省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和旅游領域高質量發展超越邁出重要步伐,宣傳思想工作、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機制基本形成,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在全國的位次明顯提升,福建作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核心區、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更加凸顯。

(一)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福建根深葉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培根鑄魂取得顯著進展,哲學社會科學更加繁榮,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民主法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

(二)主流輿論陣地鞏固壯大。黨管媒體的原則得到深入貫徹,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發揮領軍作用,引領輿論導向,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立健全。

(三)八閩文化自信更加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閩都文化等八閩文化交相輝映,八閩文化“基因圖譜”和發展“路線圖”基本繪就,持續創建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省級文化品牌,八閩文化軟實力明顯提升,文化“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

(四)精品創作保持全國前列。有中國氣派、時代特征、海峽特色、八閩特點的文化研究和文藝精品創作更加繁榮,涌現一批在國內外有標志性影響力的大師巨匠、研究成果和高峰之作。“福建戲劇”“八閩丹青”“閩版圖書”“視聽福建”等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品牌。

(五)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高效。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網絡建設全面達標,城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高品質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和產品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智慧旅游”基本實現全面覆蓋。

(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水平顯著提升。世界文化遺產和革命文物保護、考古和大遺址保護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高質量建設,新增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1個、省級以上考古遺址公園4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福建文化名片。

(七)文化和旅游支柱產業地位牢固確立。到2025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800億元,力爭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6%以上,兩項指標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接待旅游人數超過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1%。

(八)閩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開創新局。中央及福建省系列惠臺文化旅游和同等待遇政策全面落實,海峽兩岸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及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閩臺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體量質量能量進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紐帶作用更加凸顯。

(九)對外文化傳播體系和旅游推廣體系更加健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知名品牌,文化產品海外布局全面優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格局進一步形成,“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文化走出去成效更加凸顯。到2035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八閩文化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的特色和作用更加彰顯,文化軟實力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顯著增強,文化和旅游領域高質量發展超越全面實現,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全面建成。

第二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工作體系,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人心、滋潤人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八閩文化自信,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一、筑牢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健全理論輿論、文化文明、內宣外宣、網上網下等各項工作相互貫通的理論宣傳普及工作體系,推動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發揮谷文昌、廖俊波等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重大風險,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大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時代楷模、八閩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推薦評選表彰、學習宣傳和禮遇幫扶。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評選表彰、動態管理工作制度,新增一批全國和省級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新時代文明實踐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統籌推進學習科學理論、宣傳黨的政策、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等工作。推進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出臺《福建省志愿服務條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組織青年、巾幗、文化等志愿者,廣泛開展志愿服務行動。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推進餐飲浪費治理,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強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美育教育和勞動教育,健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位一體”育人體系。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強化文明旅游宣導,營造文明旅游氛圍。

三、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優勢,高質量建設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創新理念和重大實踐,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推出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扎實推進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等平臺建設,發揮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導向作用,加快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完善激勵機制,加大課題資助力度,健全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勵制度,開展全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表彰,完善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等人才評選機制,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貫徹落實《福建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積極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宣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以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深入實施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健全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敢拼會贏、開拓進取、海納百川、多元共生的八閩文化熠熠生輝、煥發生機。建立健全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和單位分工負責的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機制。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等工程,加強對中華文明的發掘研究和闡釋。大力推進八閩文化基礎研究,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結合自身特點設立重點學科、組建研究團隊、開展重大課題或專題研究。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深入實施《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推動建設福建省版本圖書館。實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福建)建設工程。深入實施福建歷史文化名人工程,充分挖掘朱熹、馮夢龍、鄭成功、林則徐、嚴復、陳嘉庚等歷史名人文化資源,大力宣傳弘揚歷代名人的先進事跡和精神理念,不斷提升福建名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入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更好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傳承,開展“福建文化標識”評選活動,打造中華文化地標(如海絲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海峽兩岸特色文化(如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福建地域文化等多層次的八閩文化標識體系。持續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世界級、國家級八閩文化品牌創建。把八閩文化主題納入重大出版發行工程、八閩文化傳播工程、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和對外文化交流工程。深入挖掘八閩文化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著力提高八閩文化在海絲沿線國家、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中的影響力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第三章加強主流輿論陣地建設

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快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一、鞏固主流媒體主陣地

深化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全媒體”為目標,再造生產流程、創新產品形態、推進融合傳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開展報刊名欄目評審,鼓勵報刊以專欄形式打造具有主流媒體品質的融媒體產品。實施廣播電視迭代升級工程,加快推進“智慧廣電〃高清福建”建設,提升我省高清、超高清電視頻道制播能力,適時開辦4K超高清電視頻道。支持省級、設區市級廣電媒體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完善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實現平臺內容與國內主流媒體融通共享,促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質增效,推進高新格式互動視聽產品研發和內容建設,打造以網格狀、分布式、終端化、矩陣式為格局的智慧廣電媒體。建設“新福建云”平臺、智慧廣電云平臺,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全媒體匯聚、共平臺生產、多平臺發布”內容生產服務管控一體的新型采編播控流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

二、引領新媒體輿論場

強化互聯網思維,完善新媒體輿論引導和快速響應機制。加強各級黨報、黨刊、廣播電視臺等所屬新媒體平臺建設,深化與抖音、快手、喜馬拉雅、華人頭條、微信、微博等國內外新媒體頭部企業合作,讓主流媒體全面挺進互聯網主戰場,切實增強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新媒體輿論引導力。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通過軟件定義、數據驅動、算法重構等多種手段,實現內容選題、素材集成、需求組合、分析預測、創作生產的全流程智能化,讓個性化定制、精準化生產等更好為正面宣傳服務。做強新媒體主題主線宣傳,精心組織重大主題宣傳。發揮福建對臺優勢,打造臺海新聞報道矩陣,提高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海峽導報、廈門衛視等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平臺涉臺資訊對臺傳播效能。

三、豐富融媒體產品供給

圍繞主流媒體宣傳主業,將內容供給與受眾需求有機結合,運用先進技術引領內容創新,多推出適合移動傳播、社交傳播的新聞產品。運用5G、4K/8K超高清、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技術手段,加強視聽內容的創新性表達、多樣化呈現。加大音頻節目、短視頻、豎屏節目等移動端視聽產品制播力度,支持省廣播影視集團創建高新視頻研發應用實驗室,推動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VR視頻、全景直播等5G高新視頻內容制播。推動AI智能主播、虛擬主持人、全息影像等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加快發展。鼓勵電視大屏、手機小屏情景互動節目制作和應用,構建互動視頻應用場景,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視聽體驗。

四、構建智慧化傳播體系

發揮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等領軍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數字出版、智慧廣電、數字報刊、數字文化等智慧傳播體系建設,拓展多媒體形態、多信息服務、多網絡傳播、多終端展現的智慧化全業務服務模式,提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水平。以5G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開發場景智能化識別與產品智能推薦系統,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隨需而變”傳播方式。深度參與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統籌有線、無線、衛星、互聯網資源,建設大屏小屏聯動、無線與有線對接、衛星與地面協同的智慧廣電網絡,利用5G賦能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跨媒體、跨平臺、跨終端傳播。推動廣電媒體平臺云化、有線電視網絡IP化、無線交互化、衛星雙向化、終端智能化、監管智慧化演進升級,拓展“智慧廣電+政務服務商務”新空間,催生新業態。提升行業監測監管能力,加快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全天候的現代化監測監管體系,確保播出安全、網絡安全,守好意識形態陣地。

第四章繁榮文化藝術創作生產

堅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創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在國內外有標志性影響的新時代文藝精品,推動福建文藝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

一、完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機制制定文化藝術精品創作五年計劃,統籌推進全省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重點抓好以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為主題的現實題材、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創新理念和重大實踐、以八閩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題的歷史題材、體現福建地域特色的海絲文化、華僑華人和海峽題材創作生產。制定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意見,激發國有文藝院團內生動力,發揮文藝創作主力軍作用。探索開展文藝院團評估定級,優化劇場供應機制,支持團場合作,加強對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支持、規范、引領。完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扶持體系,重點鼓勵文藝原創和改編文藝精品生產。定期組織開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加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建設。完善創作項目庫制度,每年定期對外發布創作選題,以項目制、委托、簽約、聘任等方式吸引全國知名藝術家、創作者來閩開展藝術創作。探索劇目股份制等新模式,吸引不同所有制成分進入藝術創作生產領域。完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評價機制。改進文藝評獎辦法,合理設臵文藝獎項,加強文藝評論工作。

二、全力攀登文化藝術精品高峰

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出版精品開發工程、福建電影精品工程、閩派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工程等“五大工程”,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等重要節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創新理念和重大實踐、福建紅色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探索等重大題材,打造一批謳歌新時代、反映新成就、代表八閩文化標志形象的文化藝術精品高峰力作。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精心組織舞臺藝術、電影、廣播電視、網絡視聽、出版等優勢門類精品創作,帶動各藝術門類創作普遍繁榮。深化“火花茶會”創作機制,將“火花茶會”向市、縣基層延伸,培育更多具有福建氣派、福建特色、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舞臺精品力作。組織全省文藝院團創排、打磨、提升一批現實題材、革命題材、海峽題材、華人華僑題材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題材劇目。依托省屬國有文藝院團和地方骨干文藝院團,持續打造民族歌劇舞劇創作、地方戲曲現實題材創作、海峽兩岸話劇創作合作、全國京劇武戲、尹派越劇傳承、主題性雜技創排等重要基地,引領和推動全省舞臺藝術創作生產。鼓勵扶持原創、獨創、首創閩版圖書出版,深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海絲文化、閩臺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五大出版項目,打造更多出版精品力作。

三、打造文化藝術和文化傳播品牌

積極參與“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戲劇梅花獎、電視劇飛天獎、電視文藝星光獎、電影金雞獎和中國藝術節、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全國重大賽事評獎活動,爭取更多優秀作品獲獎。開展百花文藝獎評選,辦好福建藝術節、福建省戲劇會演、全省中青年演員比賽、“八閩丹青獎”福建省美術書法雙年展等重大藝術活動。發揮福建傳統戲曲大省優勢,推動福建戲曲精品創作走在全國前列。大力推動文學創作生產,著力提升長篇小說等作品創作質量。繁榮發展閩派詩歌、閩派批評、閩派翻譯等品牌。辦好中國金雞電影節和中國電視劇大會等品牌活動,推出更多知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品牌欄目。健全網絡文化品牌扶持孵化工作鏈條,打響閩派網絡文學品牌。

第五章優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供給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和“智慧旅游”建設,優化城鄉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高品質供給,實現精準高效、一體發展。

一、健全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網絡

優化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落實國家服務標準,形成完善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網絡。推進省美術館、省藝術館、省圖書館分館、地方戲曲博物館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新地標。新建和改擴建一批縣(市、區)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鼓勵街頭藝術表演,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街頭街角文化展示點,創新打造一批融互聯網服務、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于一體的城市書房、清新書苑、新華悅讀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進實體書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構建新一代廣播電視基礎網絡,統籌推進有線、無線和衛星一體化綜合覆蓋,完善基層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網絡。推進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內外聯通旅游交通配套設施體系,加快國家3A級以上景區和國家級、省級各類文化旅游景點與機場、動車站、港口碼頭等交通要道的無縫對接。鞏固旅游廁所革命成果,建設一批示范性旅游廁所,做好旅游廁所百度地圖上線和“一廁一碼”工作。完善全省旅游標識標牌體系,優化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和游客服務網點,建設提升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和重點旅游鎮村旅游服務中心(點)。

二、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效能

提升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推動市、縣(區)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實施文化惠民擴面增效工程,推動智慧廣電結合基層群眾需求精準開發服務產品,穩步提高面向社區、校園等電影公共服務水平,推動“數字農家書屋”“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村廣播”提檔升級。提升群眾性文化活動水平,爭創全國賽事群星獎佳績,持續打造福建音樂舞蹈節、“百姓大舞臺”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大力促進全民閱讀工作,建設“書香八閩”品牌。健全完善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總分館制。實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錯時、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主題服務。穩步實施政府購買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推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景區景點延伸,旅游服務設施融入歷史人文內涵、增設文化服務項目。提升“陽光工程”“春雨工程”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工作,充分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三、加快公共文化數字化和智慧旅游體系建設

把公共文化數字化和智慧旅游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建立覆蓋全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智慧廣電”平臺以及文化和旅游信息系統,打造基于大數據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和像音像工程建設,大力發展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演藝。鼓勵全省國家4A級以上景區和省、市文化場館率先普及5G應用,建設智慧旅游景區和數字文化場館。推動全省所有國家A級景區、星級酒店、旅行社、博物館“上云用數賦智”,提升“一部手機全福游”APP服務功能。引導旅游景區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并普及景區電子地圖、線路推薦、語音導覽等智慧化服務。加強文化和旅游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加快推進八閩文庫、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民間民俗等文化和旅游資源數字化建設。強化文化和旅游服務大數據決策支撐功能,提升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分析、統計分析、行業監管、綜合治理能力。

四、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推動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鄉村建設鄉村戲臺、文化村史館、非遺傳習場所、農民文化公園等主題功能空間,試點建設一批“藝術鄉村”。推進示范農家書屋建設,提升農家書屋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廣電鄉村工程建設,改造提升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系統,辦好福建電視臺鄉村振興〃公共頻道和旅游頻道,加強“三農”題材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內容供給。發揮廣電媒體和新媒體優勢,辦好“村村美”系列活動,支持打造農業特色品牌。廣泛開展鄉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舉辦文化下鄉、鄉村村晚和“春燕行動—福建鄉村音樂會”“新時代鄉村閱讀季”等鄉村群眾性文化品牌活動。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強化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留住鄉愁。繼續組織編輯福建鄉村文化記憶系列叢書。大力推動鄉村文旅融合,打造一批鄉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指導支持鄉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推進文旅功能融合,建設主客共享的鄉村文旅服務中心。組織開展“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選拔推薦,加強宣傳推介和項目扶持。

第六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傳承八閩文脈、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理念和重大實踐,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存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等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夯實基礎、健全機制,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走在全國前列,建設多元文化遺產保護先行省份。

一、夯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基礎

加強文物保護區域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做好革命文物、海絲文物、涉臺涉僑文物等保護規劃。積極參與考古中國、中華文化資源普查等工程和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建設,加強文物資源普查,完善常態化文物登記制度,提高全省文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健全落實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辦法,完善文物資源資產報告制度。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文博專業人才培養,組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支持廈門大學設立考古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院等院校建設文博相關專業。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支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接入省文物保護安全在線監管系統,常態化開展文物安全保護督察,織密文物安全防線。到2025年,實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防”工程全覆蓋,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中文物檔案、保護范圍劃定、保護標志樹立的完成率達到100%,排查重大險情隱患整治率和智慧安消防系統建設力爭分別達到100%、50%以上。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體系。

二、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放大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效應。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規劃編制,建立常態化監測和巡查制度,實施保護修繕和安全防護工程。進一步完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制和展示利用體系。繼續做好三坊七巷、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筑申遺前期工作,推進福州西方國家領事館建筑群等申遺工作,積極參與海絲和萬里茶道聯合申遺,推動汀州城墻、東山關帝廟分別參與中國明清城墻、關帝文化史跡聯合申遺。共同做好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在嚴格保護基礎上,支持所在地政府和保護管理單位進行合理利用,依托世界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級旅游景區。

三、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打造保護管理、展覽展示、研究闡釋、服務發展完整鏈條,讓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絢麗光彩。加強革命文物普查,完善掛牌保護、定期核定等制度。實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中央蘇區、長征片區、閩浙贛片區、海陸豐片區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實施古田會議舊址群、毛澤東調查研究之路、中央紅軍長征、紅色交通線等精品紅色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工程。創新革命文物展覽展示,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打造一批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進一步推動革命文物場所對公眾開放。建設革命文物數據庫和智慧平臺,加強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展示利用。辦好紅色文化網上展示館、VR體驗館等,用互聯網為革命文物賦能。加強對革命文物所承載歷史的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實施革命文物+戰略,把革命文物資源和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讓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四、加大考古和大遺址及城鄉文物保護利用力度

加強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積極參與“考古中國”重大課題,提升我省史前遺址、南島語族文化等特色考古資源在全國的影響力。推進三明萬壽巖遺址、漳平奇和洞遺址等史前遺址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加強三明萬壽巖、武夷山城村漢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平潭殼丘頭等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德化窯遺址、萬壽巖遺址、漢城遺址、南山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展示環境整治工程。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福建水下考古基地。加強城鄉建設文物保護工作,做好片區開發項目文物和老建筑普查、基本建設文物調查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展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劃定工作,強化不可移動文物“兩線”管控。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民居保護,實施一批以歷史名人故居、特色古厝、鄉土建筑為主體的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五、推進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

實施博物館設施建設和提升工程,打造品牌博物館,支持一批新建博物館開館。到2025年,全省博物館總數達到150家。增強國有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等重要節點,舉辦主題陳列展覽活動,整合全省文物資源推出“福建黑、白瓷展”等展覽。辦好“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加強博物館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建設和志愿者隊伍建設工作,建立博物館陳列展覽、可移動文物保護、社會教育專家庫。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擴大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結對幫扶,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特別是各類主題博物館健康發展。

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設施建設,到2025年,新建或提升150個非遺展示體驗中心、非遺傳習所(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鞏固提升閩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推進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力爭2025年前通過國家級驗收;推動媽祖文化(莆田)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進建立省級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畬族文化生態保護示范點建設。促進傳統工藝振興發展,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靈活采用師徒傳承、教學傳承、研修研習等方式擴大傳承,加強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項目生產性保護。實施曲藝保護振興工程、傳承實踐工程、傳播普及工程。積極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和展演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和產品,大力發展非遺研學旅游。

第七章做優做強文化優勢產業

大力實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超越行動,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核心領域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努力建設全國文化產業內容生產先行區、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一、推動文化產業科技化、數字化發展

推動文化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支持文化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承擔實施國家和省級科技文化項目,加強文化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支持文化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參與國家、國際標準研制,推動我省優勢技術與標準成為國家、國際標準。推進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大力培育發展新型文化科技裝備制造業。提升福州、廈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水平。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福建)建設,高標準建設國家文化專網(第一層次)和省級文化大數據云平臺。推動各地建設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業,支持出版企業加強數字出版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大力發展數字教育、知識服務、大眾數字閱讀等業務。推動印刷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深入實施印刷示范企業培育工程,打造高端印刷產業高地。大力發展網絡視聽產業,推動超高清視頻和5G高新視頻產業發展,支持中國(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做大做強,支持福州申報設立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加強5G技術環境下內容傳播在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社區、智慧家庭建設中的業務創新和產業布局,搭建開放性智慧化綜合傳播服務平臺。壯大發展在線教育產業,大力拓展海內外市場。鼓勵優秀動漫原創精品創作生產,支持動漫游戲IP全產業鏈開發,支持舉辦廈門國際動漫節等動漫游戲產業展會、論壇、賽事等。

二、推動六大重點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推進影視產業繁榮發展。推進影視產業體系建設,扶持引導影視精品內容創作,實施福建電影精品工程、閩派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工程,打造閩派影視精品和網絡視聽優秀作品。推動“廣電+”業態全面升級,發揮福建省影視基地聯盟作用,高起點打造廈門、平潭、泰寧影視基地和服務體系。加快影視與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旅游景點為影視取景拍攝提供便利。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文化傳播交流平臺,辦好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視劇大會、中國短視頻大會等影視節展活動,積極爭取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電視文藝星光獎等活動在福建舉辦,提升活動影響力和項目對接實效。——促進傳媒產業轉型。實施傳媒品牌創新創優工程,建設智慧媒體,強化媒體融合的技術中臺建設,賦能各級各部門網端屏融合生產,創作生產具有視覺沖擊力和聽覺親和力、適應現代化網絡傳播的新聞信息產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復合型特色實體書店。打造智慧廣電媒體,加快智慧廣電生態體系建設,發展5G+4K/8K超高清視頻以及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VR視頻、全景直播和云游戲等高新視頻產業,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8K超高清戶外大屏,展映優質8K內容,培育打造5G條件下更高技術格式、更新應用場景、更美視聽體驗的高新視頻新業態,帶動超高清視頻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形成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支持廣電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有線電視網絡整合與廣電5G一體化發展。

——促進工藝美術產業升級。加快建立傳統手工藝與文化創意設計雙向融合的平臺和機制,促進文化創意、時尚元素融入傳統手工藝。推進工藝美術與數字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工藝美術數字

表達、時尚表達,支持傳統手工藝元素植入影視、動漫產品,帶動傳統手工文化傳播和衍生產品開發銷售。鼓勵傳統手工藝生產企業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改進工藝流程。加強工藝美術產品展示交流平臺建設,提高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等重要展會辦展水平。——加快發展演藝娛樂產業。完善文化演藝基礎設施,鼓勵社會資本新建、改建音樂廳、劇場和演藝空間,打造演藝集聚區。支持福州、廈門等地建設大型演藝娛樂綜合體。鼓勵現有劇場引進知名演藝團體,做強做優駐場演出品牌。推動5G+4K/8K超高清在演藝產業應用,建設在線劇院、數字劇場。支持各地利用數字技術、文化創意等創新手段,盤活傳統演藝產業資源,打造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南音、木偶戲、閩西漢劇等具有八閩文化特色的商演劇目。著力發展中小型、主題性、定制類旅游演藝項目,探索浸入式實景演藝項目,打造文化旅游演藝精品。支持國內外著名音樂作品和流行音樂產品來閩演出(首演),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演藝經紀公司,發展一批綜合性娛樂企業。支持漳州等地壯大提升樂器產業,打造樂器產業集群。

——推進創意設計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文化企業整合資源組建或共建工業設計機構,爭創省級、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支持文化創意設計眾創眾包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廣告設計服務能力,支持企業創新廣告運營模式,提升產品品牌策劃和創意設計水平,拓展傳播媒介和數字化精準營銷,打造具有國際化服務能力的大型廣告企業集團。支持打造廣告企業集群,創建國家級廣告產業園。持續辦好“福建文創獎”評選活動,支持各地舉辦文創賽事活動,打造更多精品文化IP,展銷特色文創產品。實施“文化+”行動,推進文化和制造業、農業、建筑、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培育壯大海洋文化產業。以媽祖文化、船政文化、海絲文化、南島語族海洋文化等為依托,建立福建海洋文化素材庫,加強海洋文化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支持生產制作以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為主題的圖書、影視劇、舞臺劇和網絡視聽節目等。支持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工藝品、藝術品和文化商品。辦好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廈門國際海洋周、海峽(福州)漁業周〃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開漁節等重大海洋文化節慶活動和海洋產業博覽會。大力發展海洋文化體育娛樂業,支持發展海洋文化體驗經濟,推動漁業漁事與休閑旅游結合,舉辦海洋文化體驗活動。

三、完善文化產業支撐體系

加大文化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做強做優做大骨干文化企業。推動一批主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骨干文化企業成長為全國行業領軍企業,培育“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完善成長型文化企業跟蹤服務機制,扶持引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到2025年,力爭年營業收入過50億元的文化企業達到10家以上。推動國有文化資源整合重組,設立國有文化資本投資公司,推動以資本為紐帶兼并重組,構建國有文化資本運營、重大文化項目投融資及文化金融服務支持等平臺。加強全省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布局和規范管理,提升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的眾創空間、創意工場、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服務平臺,完善園區展示交易、信息服務、技術集成、企業孵化、產融對接等功能,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和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健全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文化企業用好“金服云”平臺,推動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積極創建國家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推進全省文化產業帶發展,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優化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第八章發展壯大旅游主導產業

緊緊瞄準主導產業目標,堅持“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發展理念,推進旅游為民、實施旅游帶動,推進文旅融合、實施創新發展,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升城鄉建設品質、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融合,推進全域生態旅游提檔升級,加快培育旅游新興業態和跨界領軍企業,打造“萬億級”旅游產業集群。

一、優化全域生態旅游發展布局

加快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省,實施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落實“九個全”工作要求,全方位提升7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18個省級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新增一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打造一批福建全域生態旅游小鎮,構建全域生態旅游發展體系。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旅游一體化發展,提升藍色海絲、綠色休閑、紅色文化三大生態旅游帶品質內涵,打造福州、廈門、大武夷三大旅游核心區,完善“兩區三帶三核”全域生態旅游空間布局。突出山海交融、森林覆蓋率連續4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等生態核心優勢,結合文明城市、書香城市、森林城市創建,建設一批最美城鄉綠道、福道、親水棧道、森林游步道,依托海岸線打造濱海風景道,著力培育沿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沿福建濱海風景道、沿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沿戴云山森林步道、沿古驛道、沿江河、沿綠道“七沿”旅游線路和產品,營造自然生態、地域人文和休閑旅游融合發展、主客共享的城鄉優美生活空間。

二、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發揮武夷山、福建土樓、泰寧、鼓浪嶼、泉州等世界遺產和國家5A級景區獨特優勢,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融入更多創意和時尚元素,實施文化和科技賦能,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支持平潭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政策,突出“風、水、石厝”特色,完善“一廊、兩環、五區”國際旅游島空間布局,打造國際知名休閑度假旅游島。支持廈門植物園等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動泉州古城等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挖掘閩都文化、閩南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厚重的歷史人文資源,將福州、廈門、泉州、武夷山等城市打造成為文化特色鮮明、輻射國內外的旅游休閑城市。依托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廈門中山路、鼓浪嶼、泉州西街—中山路、漳州古城、長汀古城等歷史文化街區,創新業態,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游休閑街區。到2025年,建成一批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旅游休閑街區。支持泉州利用申遺成功契機,打響“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旅游品牌;支持“紅色古田,養生龍巖”“媽祖圣地,美麗莆田”“山海寧德”等旅游品牌打造。實施景區提升“3個100工程”,到2025年,實現全省各縣(市、區)國家4A級景區全覆蓋,形成“縣縣有4A、市市有度假區”格局,加快建設我國旅游景區、度假區發展高地。

三、構建全產業鏈旅游產品體系

——豐富高品質旅游產品供給。做熱紅色旅游,按照“一線兩區五園五帶多點”空間布局,以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為重點,高標準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建設;全面提升紅色旅游景區品質和服務水平,推出100條紅色精品線路,推動20個紅色旅游景區創建國家A級景區。升級鄉村旅游,實施閩清縣鄉村文旅產業振興示范工程,加大對壽寧下黨村、將樂常口村、福鼎赤溪村、晉江圍頭村等一批具有標桿意義的鄉村旅游重點村扶持力度。到2025年,力爭建成50個福建全域生態旅游小鎮、50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0個福建金牌旅游村。發展工業旅游,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工業旅游項目。到2025年,力爭建成一批觀光工廠和30個工業旅游示范基地。促進體育旅游,鼓勵旅游景區增設體育體驗項目,開發精品體育旅游產品、線路和平臺。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實施“旅游+”“+旅游”戰略,創意開發新型產品,落實低空旅游規劃,制定溫泉旅游規劃,培育低空旅游、溫泉旅游、研學旅游、非遺體驗旅游等新型業態發展。發展康養旅游,推動康旅、茶旅、農旅、漁旅等跨界融合,開發特色醫療、中醫藥養生、森林康養等健康旅游產品,打造一批康養旅游基地、生態旅游目的地。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倡導低碳旅游,加強低碳景區布局和建設,積極開發低碳旅游產品。做大海洋旅游,堅持一島一景,抓好平潭島、東山島、湄洲島、崳山島等重點海島建設,培育三都澳、壇南灣等濱海旅游目的地。鼓勵廈門、東山及福州、平潭等試點開發建設海上精品酒店。鼓勵試點推進無居民海島整體開發旅游。提升郵輪旅游,實施《福建省郵輪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廈門郵輪母港建設和平潭金井郵輪碼頭改造提升,支持福州中國郵輪旅游實驗區建設。做優商務會展旅游,支持福州、廈門等城市打造專業化、規模化商務旅游產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會展品牌。——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實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工程,創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依托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發掘朱子文化、閩都文化、建本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內涵,打造朱子文化園區、馬尾船政文化城等文旅融合品牌項目。支持重點茶產區打造一批茶文旅特色小鎮,建設一批茶旅研學基地,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大文章。推動福建博物院、三明萬壽巖古人類遺址等文博單位、非遺展示館等完善旅游設施,開發文創產品,創建國家A級景區。結合做熱中心城市,支持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打造融文化元素和旅游服務為一體的時尚文化旅游地標。

——推動旅游全產業鏈發展。延伸旅游消費鏈條,開發“閩式生活”系列旅游消費產品。深入挖掘閩菜內涵,打造一批適應市民消費和游客市場需求的閩菜旗艦店、特色小吃品牌店,大力推進閩菜餐飲服務與旅游互動融合。以八閩游帶熱“八閩樂購”,促進閩貨進景區,鼓勵景區建設“大眾茶館”“閩菜館”“福建特色商品體驗館”,方便游客體驗和購物,帶動旅游消費火起來。支持傳統老字號、非遺工藝、農土特產、工藝美術創新開發,打造一批“福建好禮”新IP。鼓勵和引導民宿發展,制訂出臺促進民宿發展政策措施,統籌布局一批民宿重點項目,加快發展各類主題精品民宿。支持各地發展非星級的精品酒店、特色酒店、連鎖酒店等。構建“快進慢游”交通網絡,提升環閩高鐵接駁站自駕游服務和休閑功能,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與旅游休閑驛站、自駕游基地等融合發展。落實促進旅游演藝發展政策,積極培育“一城市,一熱劇”,支持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區率先推出旅游演藝劇目,繁榮旅游演藝市場。引進專業音樂運營企業,探索建設音樂主題小鎮、特色街區。鼓勵街頭藝術表演,提升城市品味和吸引力。

四、暢通旅游大循環

做熱省內游,以擴大內需戰略為基點,組織實施“福建人游福建”,推出一批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微旅游”精品線路。擴大跨省游,推出10條精品線路,加強與旅游大省協作,吸引更多游客來閩旅游。適時啟動入境游,實施“人文海絲”工程,保持入境旅游在全國的前列地位。支持福州、廈門、泉州、三明等創建、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為職工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發力“夜經濟”,支持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新門街、廈門中山路等創建國家級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推動各中心城市及長汀店頭街、沙縣美食城等策劃精品夜游,舉辦夜間主題文旅活動,發展多元夜間文旅消費業態,打造城市特色夜游品牌。培育特色夜市,融入文創市集、夜游、夜娛、夜秀、夜購、夜健、美食等業態。支持各地持續打造美食街(城),開展夜間主題文旅活動,帶動提升夜間經濟整體發展。引導和培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智能消費,挖掘新的旅游消費增長點。

五、培育跨界領軍企業

實施文旅優秀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支持通過整合資源、技術創新、品牌輸出、跨界經營、兼并重組等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改造。支持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廈門建發國旅集團、福州文化旅游投資集團、福建省客家土樓旅游發展公司、福建武夷旅游集團、泉州文旅集團等一批本地文旅品牌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加強與知名文旅集團和管理服務品牌企業的合作,導入先進理念、人才資源、客源渠道。完善文化旅游項目管理系統,加強項目策劃和精準招商,引進世界企業500強或中國企業500強、國內外知名文旅頭部企業、景區、酒店、管理公司和基金落戶福建,優化已落地項目的后續服務。加大指導扶持力度,培育更多“專精特新”跨界經營的文化旅游領軍企業。推動全省重要文化和旅游資源跨界整合,組建綜合性文化旅游集團,力爭更多文旅企業進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和旅游20強企業集團。鼓勵旅游企業參與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等活動,推動綠色金融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旅游企業上市融資或在新三板精選層等平臺掛牌,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實現文旅企業上市融資新突破。

第九章探索閩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路

充分發揮福建對臺優勢,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以文化和旅游交流為紐帶,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一、提升閩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平臺

實施對臺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工程,構建“一地一特色、一部門一精品”的對臺交流體系。持續辦好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文博會、海峽兩岸媒體峰會、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海峽旅游博覽會、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金門書展等重點活動,拓展交流內涵,提升經濟社會效應。加強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客家祖地、湄洲媽祖祖廟等國家級和省級文化教育交流基地建設。加強閩臺學術交流,繼續實施省社科基金臺胞扶持專項,建設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加強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充分發揮“清新福建”臺灣旅游服務中心平臺作用,進一步增進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國的歸屬感。

二、延續兩岸文脈和親情鄉情

辦好“福建文化寶島行”系列活動,支持閩臺地方戲曲、非遺項目、民間藝術入島巡展巡演,推介福建特色文化,講好兩岸故事。深化民間基層交流,持續推動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俗等對臺文化交流。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陳靖姑文化等祖地文化為紐帶,持續舉辦海峽兩岸同宗同名村文化論壇、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天下媽祖”品牌系列活動以及各類族譜展、涉臺文物展、民間民俗展、民間技藝展示等活動。開展“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整理等研究,推動閩臺族譜網上對接,舉辦兩岸同名村鎮、尋根訪祖之旅。密切閩臺青少年文化交流融合,爭取國家“家味〃年味”臺灣青少年文化旅游研習營在閩舉辦,辦好海峽青年節、兩岸小圍爐—海峽兩岸少兒春節大聯歡等活動,進一步增強臺灣青少年對“兩岸一家親”的認同。

三、深化兩岸文化文藝各領域交流

加大閩臺藝術創作交流力度,整合各地特色文化資源持續入島展覽展演。提升海峽兩岸書院聯盟,建立閩臺演藝聯盟。繼續辦好海峽兩岸作家筆會、海峽兩岸書畫展、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海峽兩岸茶文化季、閩臺名家民間音樂整理改編創作出版系列活動、“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等。組織出版閩臺傳統建筑、閩南話、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出版物,建設臺版出版物數據中心,持續擴大《海峽畫報》在臺影響力。完善天下媽祖網建設。實施閩臺廣播電視交流合作提升工程,辦好海峽影視季、IM兩岸青年影展等閩臺兩岸廣播影視和網絡視聽品牌活動,做強做優特色節目欄目,打造更多海峽兩岸特色融媒體產品,講好大陸發展和閩臺融合故事。

四、創新閩臺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路徑

落實臺灣同胞同等待遇,探索實施兩岸文旅產業標準和資格互認,鼓勵在閩臺胞申報非遺傳承人、導游考試。推進建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帶。依托閩臺(廈門)文化產業園區、海峽兩岸龍山文創園、平潭臺灣創業園、漳平臺創園等,吸引臺灣相關文化藝術、創意設計企業和個人來閩創新創業。用足用好自貿試驗區“先試先行”政策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優惠政策,支持更多臺灣青年文創人才入駐“閩臺家園”創新創業基地。發揮福建文創獎、雙創聯盟等服務平臺作用,舉辦“匠心〃意蘊”臺灣文創展等閩臺文創交流活動。開展閩臺重點文創產業合作,鼓勵臺灣文創機構、企業參與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創意農業、特色文化小鎮等項目策劃、設計和實施。鼓勵支持閩臺開展傳統工藝交流合作。加強閩臺影視產業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影視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區域旅游合作,建立廈金澎旅游聯盟。

第十章譜寫福建文化和旅游對外交流合作新篇章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載體和話語體系,大力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福建實踐,深化拓展文化和旅游對外交流合作,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貢獻福建力量。

一、加強國際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落實“部省合作計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項目、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亞洲旅游促進計劃、“歡樂春節”文化交流、美麗中國”旅游推廣等活動,爭取更多國際交流項目、國際會議論壇落戶福建。充分發揮我省一百多對國際友城、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平臺作用,密切與各國駐華使領館、我駐外使領館和海外華僑華人聯系,支持全省各地對外開展文化和旅游交流。深入實施“人文海絲”計劃,組織“海絲”特色戲劇、影視、音樂、舞蹈、文博文物、圖書等精品前往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游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重大活動。加強陣地建設,到2025年,力爭在“海絲”沿線國家設立10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在十大旅游客源國設立“福建旅游海外合作推廣中心”。支持主流媒體重點打造海絲文化“走出去”提升工程。擴大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在“海絲”沿線國家的傳播覆蓋。推進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加大外向型文化企業培育力度,加強對圖書報刊、網絡視聽、動漫游戲、演藝娛樂、傳統工藝、數字文創、國際旅游等對外文化服務貿易業態扶持,推動優秀文化產品走出去。

二、深化閩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深化文化合作交流機制,積極引進港澳地區高端優秀藝術資源,組織三地文藝院團開展文化交流互訪活動。積極參加香港國際旅游展、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活動,與港澳地區協作舉辦國際性影視節展、文化和旅游國際推介活動。依托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港澳旅游大膽先行先試。借助“清新福建”港澳旅游服務中心,實施“清新福建”港澳社區行等項目,共同開發連接三地“一程多站”旅游產品,持續開展港澳青少年來閩研學旅行活動。

三、講好中國故事福建篇章

創新表達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傳播藝術,加強中國夢、新福建、八閩文化等重點主題對外傳播,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加強與“一帶一路”主流媒體交流合作,發揮絲路華文媒體協作網作用,加快構建以省級外宣媒體為骨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協同推進的對外傳播媒體矩陣。積極參與絲綢之路視聽工程,打造“視聽福建”海外播映品牌,實施菲律賓菲中電視臺中文頻道建設、“視覺外宣”等項目,參與中國—東盟媒體交流活動,積極推動福建優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作品在海絲沿線國家落地播出。深化《福建僑報》《福建畫報》等報刊與海外華文媒體的合作,做好僑批檔案搶救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充分發揮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世界閩商大會、世界閩南文化節、東南亞(中國)圖書巡回展、中國(福建)圖書展銷會、閩僑書屋等載體平臺作用,積極參與世界博覽會等國際性會展活動。依托中俄蒙“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盟,宣傳推廣福建茶文化及旅游資源。弘揚傳播中醫藥文化。擴大文物國際交流,繼續辦好“絲路帆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等活動,面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福建篇章。

四、持續打響“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金字招牌

完善“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二級、三級品牌,構建省、市、縣三級品牌矩陣。整合政府、企業和各方資源,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聯動推廣機制,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區的區域旅游協作,加強福莆寧、廈漳泉及大武夷、衢黃南饒等區域旅游聯盟協作,構建貫通國內外的品牌營銷推廣體系,實施全媒體精準營銷,持續提升“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品牌效應。辦好海絲國際旅游節、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海峽兩岸文博會等節會活動,組織參加國內外重點旅游展會,推出特征鮮明、內涵豐富的主題旅游營銷活動。用好“福建文化標識”評選活動成果,講好福建文化和旅游故事。充分發揮“福建文化海外驛站”“福建旅游海外合作推廣中心”等陣地作用,鼓勵各地組織開展國際推介,聯合境內外媒體和旅游企業協力推介“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十一章完善推進和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規劃組織,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全省各級文化和旅游、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社科等部門分工落實,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發揮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成立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省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把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專項檢查,納入各級各部門工作考評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并與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有序銜接,實現“多規合一”,統籌推進。

二、縱深推進改革

深化文化單位分類改革,分類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策劃、采編、播發、管控、反饋立體化內容生產服務流程,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和國有文藝院團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和治理結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深化公共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推動縣級以上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建立理事會。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大力推行“一趟不用跑”“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和“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等便民服務。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進一步整合文化、文物、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旅游市場執法力量,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推動重心下移。

三、完善政策支撐

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加大各級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扶持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關鍵技術,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打通痛點堵點。推動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將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納入本級預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務所需資金。支持主流媒體技術迭代升級,完善網絡視聽產業政策。鼓勵各地設立文化和旅游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和支持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落實文化和旅游重點行業、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文化和旅游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優先保障各級重大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用地。合理預留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保障旅游業重點項目建設。在不改變用地主體、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利用舊廠房、倉庫提供符合全域旅游發展需要的旅游休閑服務的,可執行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四、提升治理能力

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宣傳文化領域制度建設,筑牢文化安全屏障。完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處臵機制。建立健全網絡文化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實施民法典、著作權法、文物保護法、旅游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地方立法,做好《福建省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等立法工作。充分發揮數字福建建設優勢,提升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數字化水平。實行行政執法事項清單管理制度,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運行機制。加強文化和旅游市場管理,建立健全掃黑除惡斗爭常態化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落實“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及“體檢式暗訪”執法機制。依法依規實施信用監管,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機制;深化“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營造放心、舒心、愛心的旅游市場環境。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及消防安全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發生。強化行業協會自律建設,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完善內部治理,支持省文化企業協會、省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協會、省出版協會、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省旅游協會等行業協會及下屬分會依法履職,依法開展活動,維護會員合法權益。

五、建強人才隊伍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圍繞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門類齊全的目標,突出政治建設和能力建設,制定培訓計劃,統籌推進宣傳思想戰線、文化文藝和旅游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建好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行業領軍、創意營銷、策劃規劃、文旅融合、業態創新、基層服務等人才隊伍。積極推薦優秀人才參加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評選,參與新時代文化藝術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等項目和八閩英才培育工程。鼓勵各地完善人才政策,支持宣傳文化、廣電媒體和旅游企事業單位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重點領域緊缺人才。落實臺灣同胞人才政策,吸引臺灣文化和旅游人才來閩創業、就業。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建立校企聯動機制,引導和支持宣傳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與教育機構聯合建設人才培養基地。推動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籌建“福建藝術職業大學”。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以業績為重點,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綜合評價的文化文藝人才選拔機制。廣泛吸引數字技術、網絡運營、新媒體、財經金融、創意設計等領域優秀人才進入宣傳文化和旅游行業發展。本規劃為文化和旅游領域專項規劃,其中主要內容已納入《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省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實際制訂實施方案,確保各項規劃任務落細落實;要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各地宣傳、發展改革、財政、文化和旅游、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社科聯、文聯等部門,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指導、評估和督查。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