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3 17:37

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為推進全市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有關要求,依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印發實施《重慶教育現代化2035》及其實施方案,開啟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歷史新征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為重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展現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研究闡釋工作深入開展,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切實加強、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活動扎實推進,學校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全面落實,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工作持續鞏固。

教育整體質量實現新提升。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0.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3%。學前教育一級園(含示范園)占比達到20.2%,中小學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覆蓋率超過60%。入選國家“雙一流”高校2所、“雙高計劃”建設高職院校10所,職業教育技能大賽成績全國領先。入選國家級本科一流專業198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1項,其中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18項,位居中西部地區第一。體育美育工作取得新進展,校園足球全國影響力顯著提升。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教育公平惠民彰顯新成效。教育脫貧攻堅戰高質量完成,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失學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應助盡助。全市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評估驗收,中小學(幼兒園)掛牌督導實現全覆蓋,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8.3%。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市內校園師生零感染。

教育服務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創新局面。培養各類高校畢業生110萬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國家級科研平臺34個。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4000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0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931項。獲國家科技獎勵17項、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35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數占全市總量的60%以上,全市90%的基礎研究項目由在渝高校領銜承擔。

教育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穩步推進,高職分類考試招生已成為高職招生主渠道。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化。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扎實開展。教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教育行政審批服務高效推行。服務“一帶一路”教育共建共享能力顯著增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54個,出國留學和來渝留學規模和質量明顯提升,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覆蓋世界五大洲15個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實現新跨越。

教育保障邁上新臺階。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持續完善,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達到4184億元,年均增長8.8%,高出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3.6個百分點;財政教育經費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提高到20%。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舍建設標準化率達87%,學校寬帶網絡開通率達100%,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名列前茅。教師隊伍規模結構不斷優化,中小學特級教師保持在400名左右,市級中小學骨干教師達8490名,在渝高校國家級人才突破400人,市級后備人才保持在2000人規模,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50%,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依法治教全面推進,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全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教育面貌持續向上,教育生態持續向好,為“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下,把握大勢,乘勢而上,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競爭加劇,教育形態模式重塑,對學習者能力素養和教育現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國正處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新階段,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全面實施,為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重慶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國際競爭與合作新優勢,不斷健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為提升教育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提供了新的更好機遇,對教育服務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對新形勢,重慶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教育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育人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完善,優質人才資源支撐不足;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城鄉、區域、校際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供需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有待增強;教育領域領軍人才不足,高校科技創新整體水平不高,服務支撐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亟待提高;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克難任務艱巨,教育投入優先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重慶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按照“把牢定盤星、穩住基本面,服務新格局、解決煩心事,突破卡脖子、搶占至高點,激發新動能、匯聚大合力”的思路,把握新階段新特征新要求,負重自強,開拓進取,奮力開創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的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為統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等有效對接,加快推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和教育開放合作,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保障特殊群體學生受教育權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持續推進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促進學習者終身發展,為創造高品質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推動全市各項事業的重要先手棋,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促進教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教育評價改革促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持以開放促進改革發展,加強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加快形成融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堅持系統謀劃協同推進。強化系統思維,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推進“一區兩群”教育協調發展、跨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統籌改革發展與安全穩定。

(三)主要目標。

1.“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綜合實力處于中西部前列,為重慶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現代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公平普惠、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支撐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更加健全,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充分,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不斷健全。

——教育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面。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公平優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取得新突破,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新生態基本形成。

——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契合度持續提高,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培育和吸納能力不斷增強,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高校科學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持續增強,教育系統思想庫和新型智庫作用充分發揮。

——教育改革開放水平顯著提升。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服務行業企業“走出去”能力有效提升,基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廣度不斷拓展,支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多元開放教育體系全面形成。

——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備。教育管理體制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統籌管理、科學決策、引領教育發展的能力明顯提高,現代學校制度逐步完善,各類學校辦學活力不斷激發,多元參與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關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支撐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2.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強市,推動重慶成為學習型城市、人力資源強市和人才強市。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學習者得到全面、充分、個性的發展;不同階段教育更加公平、優質;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明顯增強;教育競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形成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專欄1重慶教育事業“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分類

指標

2020年

2025年

屬性

學前教育

在園幼兒數(萬人)

100.8

110

預期性

毛入園率(%)

90.3

>93

預期性

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

50.15

55

預期性

義務教育

在校學生數(萬人)

317.4

328

預期性

其中:普通小學

202.5

210

預期性

普通初中

115.0

118

預期性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5.5

>96

約束性

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學生數(萬人)

106.8

109.5

預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62.6

63

預期性

中等職業教育

44.1

46.5

預期性

毛入學率(%)

98.5

>98.5

預期性

高等教育

在學總規模(萬人)

111

120

預期性

其中:研究生(萬人)

8.31

>10

預期性

普通本專科(萬人)

91.56

100.5

預期性

毛入學率(%)

53.3

60

預期性

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0.4

預期性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6

12

約束性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

1.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教師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中小學專題教育讀本。強化教材育人功能,全面實施好國家統編教材。大力推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課程群建設。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建立健全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巖精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

2.建立健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

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關鍵課程作用,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建立健全重慶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學段銜接、知行統一、內容完整、目標明確的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推動課程思政各學段各學科全覆蓋。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工程,著力建強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政課教學科研機構。深入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重點推動教學講義“標準化”建設、教學資源“可視化”建設、教學方式“立體化”建設、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常態化巡講、精品化展示機制,積極探索跨學段、跨學科交流研修機制。培育建設思政課國家級、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中小幼德育規范化建設,推動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指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

3.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思政工作新格局。

深入實施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大力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強化“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融合。創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拓寬網絡育人陣地,加強重慶市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設。健全完善大中小幼實踐育人體系,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和道德實踐能力。在中小學深入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開學第一課”等主題教育活動。落實職業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創新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動職業院校創新開展“文明風采”等德育實踐活動。開展英雄模范、名師名家、學術帶頭人進校園活動。積極探索“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各類學校黨建帶團建、隊建機制,構建黨、團、隊相銜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開展特色黨團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社團管理,積極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明確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干部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一校一策”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4.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導向。切實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大力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充分把握五育并舉的內在協調性和有機統一性,強化五育各有側重和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歷練奮斗精神。強化學生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職業能力等關鍵能力培養,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本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作用,將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融通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勞動教育課程教材建設,建設一批實習和勞動實踐基地。探索勞動教育清單制度,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和勞動創造能力。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學校的主導作用和社會的支持作用。將學生的勞動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大力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加強勞動教育骨干隊伍建設。推進勞動教育文化建設。

切實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工作。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把學校體育美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發揮以體育智、以體育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功能。建構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縱向貫通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推進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進課程,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建立學生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抽查復核機制,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發布、反饋和結果應用機制。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培育的美育課程目標體系,逐步完善學科“審美基礎+技能+審美創新”等教學方式,大力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地方傳統文化藝術、非遺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加強中小學藝術特色學校建設,深化全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和市級美育實驗區綜合改革。扎實推進美育評價改革,支持高校開展鄉村美育服務和美育浸潤行動計劃。

提升青少年學生健康素養。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教育政策、貫穿于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之中。加大學校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持續推進學校衛生保健機構改革與創新,加強高校校醫院、門診部,以及中小學衛生室(保健室)和校醫、保健教師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醫教結合,提升學校衛生治理能力。積極推進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和試點區縣建設,在近視防控、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校園食品安全等方面樹立一批典型。大力推進大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深化“互聯網+”健康教育,構建涵蓋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全口徑、全過程、全方位的一體化智慧管理系統,深入開展“師生健康·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活動,全面提高學生健康素養。規范發展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加強學校心理危機管理與干預,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

推進法治、生態文明和國防教育。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強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的教育系統“八五”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組織開展“學憲法、講憲法”等系列活動,提升師生參與覆蓋面。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課程建設,豐富和優化法治教育資源,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增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教育長效機制。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教學資源,圍繞生態文明主題開展教研、賽課、征文、展演等系列活動,提升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積極開展綠色學校創建行動,推進校園綠色管理,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有效遏制學校餐飲浪費。深化學校國防教育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學校軍事課和學生軍事訓練的統籌管理和指導,建立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評估體系。將國防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推進國防教育特色示范學校建設,拓展豐富國防教育實踐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統籌軍地教育培訓資源,加大軍地合力培養國防教育教師和軍事理論課教師的力度,推動軍地人才共育共用。

5.增強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合力。

切實提升家庭教育科學化水平。積極引導家長依法履行監護責任,發揮家庭第一課堂重要作用,引導家長言傳身教,注重傳承良好家風。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機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臺,規范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建設,推動教師家訪制度化、常態化,增強家庭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家校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積極組織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推進家庭教育服務專業化發展。加大政府購買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力度,為特殊困境家庭提供專業服務。

推進全社會協同育人。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構建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鎮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充分發揮校內外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企事業單位資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進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公共場館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積極開展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特長培養、研學旅行等校外教育,探索創新中小學與社會力量合作育人模式,豐富校外教育內容與形式,促進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加強正面宣傳與輿論引導,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教育觀,著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專欄2立德樹人全面落實重點計劃

1.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計劃。建設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機構和創新團隊,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建設一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范課堂和精品網絡公開課。

2.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計劃。建強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政課教學科研機構。評選一批思政課建設優秀案例,培育一批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培育一批國家級課程思政先進典型,建設一批重慶市課程思政建設示范校、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示范課程和精彩案例。

3.實施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計劃。持續開展大中小幼一體化教研活動和立德樹人“示范區縣”“示范學校”“品牌項目”創建活動,推送推廣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品牌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改革成果。編制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綱和地方教材,全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4.實施“五育融合”品牌建設計劃。建立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在線管理平臺,指導全市大中小幼五育并舉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實施。建設一批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區縣和實驗學校。

(二)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

1.加快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持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以區縣為單位完善幼兒園布局規劃,把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并優先建設。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大力發展公辦園,支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健全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體系,加強對幼兒園安全防護、收費、衛生保健、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監管。大力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縣。

加強幼兒園規范化建設,堅持普惠優質的發展方向,全面推進科學保教。堅持保教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全面改善辦園條件,豐富幼兒活動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保證幼兒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寓教于樂,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落實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行動計劃,防治和糾正“小學化”現象。提高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面,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幼兒園的輻射指導作用。加強對薄弱幼兒園的專業引領和實踐指導,整體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

2.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鞏固區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加快推進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縣創建,推動更多區縣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并接受國家督導評估認定。適應新型城鎮化和人口變化趨勢,依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及學位配置標準,優先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辦好鄉鎮寄宿制學校與確需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科學預測學齡人口數量,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落實標準班額推進計劃,深入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消除大校額。推進學區制管理和集團化辦學,促進學區與集團內部干部教師互派交流、課程教學互助共進、設施場地共建共享,辦好百姓身邊每一所學校。持續做好農村中小學“領雁工程”、對口幫扶等工作。

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落實好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制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建立審議評估與質量監測制度。切實加強校本課程監管,以及對進校園的教輔、課外讀物等教學材料的審核把關。大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融合傳統與現代技術教學手段,重視和推行情境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積極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加強教學管理,分學科制定并落實全市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指導學校形成教學管理特色,健全學校教學管理規程,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

著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健全作業管理機制,統籌安排作業數量和時間,不斷提高作業設計、布置與批改質量,優化考試內容與形式。建立學有困難學生幫扶制度,健全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制定實施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實施細則,定期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

3.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貫徹落實國家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在教育資源短缺區縣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學校,推動完全中學高中、初中分離辦學,大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減少超大規模學校,擴大普通高中教育優質資源。實施第二期普通高中發展促進計劃,強化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和示范校、課程創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選修課程、優秀學生社團等項目建設,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推進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促進普職融通。

推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完善學校課程管理,開齊開足學科課程,加強課程實施監管。大力推行行政班與教學班并存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構建規范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和推行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加強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深入開展驗證性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完善教學管理規范,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優化改進教學。完善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開展普通高中學校分類辦學改革試點,探索培育科技、人文、體藝、綜合等多個領域現代化特色普通高中學校,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繼續實施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有效對接強基計劃,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新途徑。

4.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動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協調發展。鞏固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推進學前特殊教育設點布局,大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促進殘疾人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發展,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學段銜接、特普互補、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支持建設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逐步完善面向孤獨癥兒童和超常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推進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覆蓋面,更多地為不同殘疾類別和程度的人群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機會。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將特殊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建立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片區特殊教育發展指導中心,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專用教室、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配足配齊特殊教育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加強醫教結合、康教結合,探索“鑒定安置、前期評估、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考核評價、康復訓練”一體化運行模式,促進殘疾兒童少年健康成長。注重殘疾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確保享有“一生一案”教育服務。

5.保障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

加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完善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工作。優先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利,優化簡化隨遷子女入學程序要求,持續做好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完善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預防矯治體系,推動專門教育與治安管理處理、刑事處罰等配套銜接。新建和恢復一批區域性專門教育示范中心。支持合川區工讀學校建成全市專門教育資源中心、研究中心和培訓中心。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

6.提高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質量。

建立目標清晰、多元開放、體制健全、機制完備的教研工作新體系。開展區縣教研機構標準化建設評估,促進教研機構服務行政決策、學校發展與教師成長能力提升。強化校(園)本教研,推進市、區縣兩級校(園)本教研示范基地(學校或幼兒園)建設。加快建設以市、區縣教研機構為主導,以校本教研為根本,網絡教研、綜合教研、聯動教研等多種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學教研新樣態。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強對課程、教學、作業和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研工作,完善教研員準入條件與遴選配備辦法,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分學科配齊專業對口的專職教研員,適當提高教研機構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持續提高教研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專欄3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重點計劃

1.實施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計劃。通過國家督導認定的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縣比例達到50%。新增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學位數5.4萬個,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鞏固在85%以上,二級及以上幼兒園占比達80%以上。

2.實施義務教育優質資源拓展計劃。集團化辦學率全市達到70%以上,中心城區達到80%以上。學區制管理全覆蓋。

3.實施普通高中發展促進計劃。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75%。建設50個課程創新基地、100門精品選修課程。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

4.實施民族地區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民族教育特色學校50所,民族地區高水平職業院校5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項目覆蓋80%以上民族地區學校。開發100門以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資源。

5.新增10所特殊教育幼兒園、3所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學校,20萬人口以上的區縣特殊教育學校(中心)全覆蓋。

6.實施基礎教育教研質量提升計劃。區縣教研機構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80%。分學段建設一批市、區縣兩級校(園)本教研示范基地。

(三)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加大部市合作力度,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技能強市建設,構建類型特色鮮明、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保持高中階段職普比大體相當,推進市級優質中職學校及專業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雙優”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加大對“雙高計劃”建設學校的支持力度,推進市級“雙高計劃”項目建設,爭取更多學校入選下一輪國家級“雙高計劃”。支持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提升辦學層次和舉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擴大中職與專科高職、專科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辦學規模,促進各層次職業教育有效銜接。推進職業院校育訓結合。推進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有效融通。

2.優化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布局結構。

統籌規劃“一區兩群”職業院校空間布局。在主城都市區推動職業教育服務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推進西部職教基地建設,打造“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實施職業教育服務西部(重慶)科學城專項行動。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推動職業教育服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推動職業教育服務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行動。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建好一批區縣職業教育中心。推動區縣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開展全市“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區縣”評選。

打造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搭建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人才需求數據平臺,定期發布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和產業人才需求白皮書,研究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提升產教融合專業建設水平,找準專業建設路徑方向。服務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重點建設支撐電子、汽車摩托車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專業群,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的專業群,以及推動康養、家政等現代服務業升級的專業群。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專業設置認證、質量評價、預警調控等機制,支持職業院校自主設置與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目錄外專業,推動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匹配度達到90%。

3.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聚焦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優化產教融合發展生態,完善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聯動機制。將職業教育發展納入全市產業發展規劃,同步制定和實施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推動“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產教融合組合式激勵政策落地落實。建立一批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教融合行業、企業和院校,推進產教對話與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負面清單制度,促進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推動校企合作融入產業升級發展新格局。大力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產業學院、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體化運作的職業教育集團,共同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推進“1+X”證書制度工作,鼓勵和支持校企共同開發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4.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大力推行德技并修的職業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習慣養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聯動開發與實施機制。全面實施“三教”改革,激活教師教學改革活力,建設一批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等,支持有條件的學校組建職業教育師資學院;加強教材管理,選好用好國家統編教材,鼓勵使用國家規劃教材,支持編寫校本特色專業教材,培育和評選一批優秀教材;深入推進“課堂革命”,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引領課堂接近真實的工作環境、生產一線和實際操作過程。積極培育一批體現重慶職教特色的高質量教學改革成果。探索實施全市中職學生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核心課程統一學業水平測試。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改革,建設相關職業教育評估平臺。啟動實施“巴渝工匠2025”行動計劃,建立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培養評選一批重慶技能大師、全市技術能手、青年技能之星等高技能領軍人才。

5.鞏固提高職業教育基礎能力。

改善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各區縣統籌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學校,改擴建一批學校,按照國家設置標準建好中職學校。補齊高職院校基礎設施短板,支持“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對標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和學校設置標準改善提升基礎辦學條件。推行常態化職業教育辦學條件監測與評價,定期向社會公布監測與評價報告。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行動,建設一批信息化標桿學校;實施智慧校園創新示范項目,建設一體化和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以及一批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和智能云教材;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職業教育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專欄4職業教育提質增效重點計劃

1.實施職業院校高水平發展計劃。支持10所國家級“雙高計劃”高職院校發展,建成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2所、專業群12個。建設市級“雙高計劃”高職院校15所、專業群60個。建設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40所、優質專業120個。建設國家級優質技工學校10所、優質專業10個。建設市級“雙優計劃”優質中職學校50所、專業210個。

2.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計劃。支持永川建設西部職教基地,開展“產城職創”融合發展試點。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20個。建設一批實體化運作職業教育集團,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評選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3.實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開展國家職教改革省域試點。推動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評選市級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區縣15個左右。中職生升學比例達到50%以上。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學校,培養一批職教名師,開發一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在線精品課程,建成一批信息化標桿學校。建成一批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四)提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

1.大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力度,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在多領域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全面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重點支持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陸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力爭建成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著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特色高校建設,打造高水平示范性師范大學,建設國際化特色高校。聚焦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加快建設更多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特色優勢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2.調整優化高校布局結構。

調整優化高校(校區)區域布局,支持高等院校在有條件的區縣布局分校或分院。統籌優化高等教育優質資源重組,大力支持“雙一流”高校、部市共建高校依托西部(重慶)科學城建立新校區。加強高校整體條件建設,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更名為大學。支持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特色學院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引進更多國內外示范院校落戶重慶,并與在渝高校開展合作辦學。

3.切實加強高校學科專業建設。

按照“整體提升、重點突破、交叉融合”的原則,構建緊密對接創新鏈、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系。持續實施市級重點學科建設專項、市級一流學科建設專項、“人工智能+學科”建設行動計劃,打造學科高原和高峰。支持高校培育建強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增設經濟社會發展亟需領域的前沿新興交叉學科;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學科建設。制定市級一流學科認定標準,開展新一輪市級一流學科認定。深入實施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持續推進工程、臨床醫學、師范等類型專業的認證工作。

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專業和新型學院建設,致力形成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專業、新課程、新師資、新質量”,助力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新醫科提升全民健康力、新文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新農科提高生態成長力的新要求。

4.積極推動高校分類發展。

制定實施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方案,加強高校分類設置、指導和支持,引導和促進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實現內涵發展,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立足特色、科學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重慶開放大學改革發展,積極發展網絡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高等繼續教育。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持續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分類評價,將評價結果與財政撥款、招生計劃、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等掛鉤。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過程管理和成效評價,探索開展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

5.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

實施以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導師隊伍質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提升、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教育管理智慧化建設等“八大計劃”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根據產業需要和行業特點,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規模。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改革質量評價機制。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等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構建多方參與的本科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系。探索專科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碩士貫通培養,構建產業人才培養新體系。深化協同育人,聚焦新科技、新業態,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培育一批高水平國家級教學成果。

6.著力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質量。

持續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構建“黨委統籌部署、政府扎實推動、高校著力實施、社會廣泛參與”的創新育人協同體系。推動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優化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社會需求對接,建好創客空間和孵化基地,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增強創業就業能力。加快搭建學生科學實踐和創新創業平臺,支撐引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鼓勵和引導更多優秀大學生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供需對接平臺,積極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完善研究生就業政策,為市內外碩士、博士畢業生留渝來渝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發展空間。

7.持續提升服務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強高校基礎性戰略性科研前瞻性布局,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支持高校聚焦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開展交叉前沿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研究。聚焦國家和成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新興交叉前沿領域,加強高校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支持高校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基礎研究創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導高校建立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支持高校與中國科學院、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認定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推動高校優秀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加快推進“大創谷”建設,建強1個核心園、建好6個特色園、建成25個衛星園,構建形成“一核六園、兩區多點”雙創孵化體系。

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高質量新型智庫與研究中心。深入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咨詢服務。引導高校積極參與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兩江交匯歷史人文灣區等四大灣區建設。提升高校學術期刊整體水平和全國影響力。

專欄5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計劃

1.實施高校布局結構優化調整計劃。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等高校分校區建設。新增2個中外合作辦學非獨立法人機構。引進5所國內知名院校來渝合作辦學。推進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長江生態環境聯合研究生院、重慶中醫藥學院、長江音樂學院建設。

2.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力爭新增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所,建成高水平“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特色高校12所,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20個。力爭新增2—3所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3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3所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理工農醫類專業在校學生比例提高到60%。

3.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專項。力爭新增國家一流學科3個,建成265個市級重點學科、50個左右市級一流學科、50個“人工智能+學科群”。力爭50個左右學科進入世界高水平學科,2—3個學科進入世界頂尖學科;15個以上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進入A類。

4.實施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200個,國家一流課程200門。新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以上。

5.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力爭1個大科學裝置列入“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3—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市級高校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20個、高校創新研究群體100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0個。爭取高校牽頭的27個高水平科研機構(項目)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5—20項。

6.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建成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或培育單位1—2家。力爭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項40項左右。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水平學術期刊3—5種。

(五)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1.建立健全終身學習制度體系。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部門協同、社會支持、市民參與”的終身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將終身教育納入區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推進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完善學習者激勵機制,推進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建設,健全各類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有序推動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有效溝通與銜接,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構建全民終身學習質量監控制度,研制質量監測指標體系。建立終身教育信息統計制度。完善終身教育監管制度,規范終身學習服務機構的辦學行為。健全繼續教育制度。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養“技能+智能”雙能人才。落實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財政投入標準。開展《重慶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立法調研。

2.構建完善終身學習服務支持體系。

大力建設覆蓋全市的終身學習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臺。發揮重慶開放大學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用。完善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終身教育網絡,辦好市、區縣終身學習網。強化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職責和能力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構建終身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強嬰幼兒早期教育、老年教育、特殊群體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系列課程資源開發。加快建設終身教育體驗式學習基地、研學文旅基地、非遺文化工作室,打造一批示范性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工培訓基地。

加大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服務支持終身教育力度。拓展職業院校社會服務功能,探索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開發創新培訓項目,建立各類公共教育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協作機制,擴大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規模。規范發展高等繼續教育,開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校外站點年度檢查及審核備案工作,加強對市內外高校在渝辦學情況常態化管理,發布年度高等繼續教育質量報告,推進高等繼續教育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大力推廣“互聯網+技能培訓”,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型、立體式的職業培訓和終身教育服務。強化終身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師隊伍能力提升培訓。

3.切實提高終身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健全政府統籌、行業指導、企業自主的職工培訓制度,提升職業院校服務企業職工培訓能力,大力開展基于工作場所的繼續教育,暢通一線勞動者繼續學習深造的路徑。創新發展老年教育,搭建老年教育的資源共享和服務平臺,構建覆蓋城鄉的老年教育辦學服務體系,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助力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等問題。倡導“職繼協同”“院校融入”,支持職業院校開設與老年教育相關專業,開發以需求為導向,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課程體系和活動項目,豐富學習內容和形式。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舉辦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開展“百姓學習之星”和“終身學習活動品牌”評選。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創新“互聯網+社區教育”,持續推進社區教育示范區縣、網絡體系示范基地、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創建,不斷豐富社區教育資源。推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終身學習方式,探索開展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全民學習需求和能力監測,提高終身教育質量和效果。

專欄6終身學習資源擴容重點計劃

1.實施終身教育基地建設計劃。建設市級社區教育示范基地30個。建設職業院校老年教育示范基地10個。建設示范性繼續教育基地20個。

2.實施終身學習高質量發展計劃。培育示范性終身學習團隊30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終身教育項目20個。建設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200門。

(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健全常態化師德師風教育與監督長效機制,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師范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師德素養,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課堂主渠道育德作用。建設一批師德教育培訓基地,開展示范性師德教育。構建師德師風多元監督體系,落實師德師風負面清單、通報警示、師德失范懲戒等相關制度,實施師德師風評價檔案制度,建立師德師風大數據監測平臺,完善教師違法信息查詢制度,實施師德師風建設第三方評價制度。挖掘優秀教師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傳表彰力度。

2.推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區縣政府、教師發展機構和優質中小學協同育人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支持在渝高校增設教育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鼓勵自主設置“教師教育學”二級學科。提高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辦學水平,加大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力度。全面推進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做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工作。繼續實施小學全科教師和學前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探索為初中定向培養公費師范生,探索采取學費代償的方式加強特殊教育師范生培養。改進部屬師范大學公費師范生履約管理。啟動教師教育師資海外研修計劃,五年內選派100人參加海外研修。

3.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

完善全員培訓制度,分層、分類、分科開展五年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全面提升教師育人能力水平。加大教師發展機構標準化建設力度,研究制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標準,建設一批示范性區縣教師發展機構。實施名師名校長培育計劃,加大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力度。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逐步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優化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加大青年骨干教師培訓提升力度。深入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強化定向培養和精準培訓,為鄉村學校培養一批本土化優秀教師,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建好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市級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和教師發展示范學校,加強專業培訓者隊伍建設。

4.加大學科領軍人才引育力度。

夯實各級各類學校人才發展支持平臺,建立健全國家、市級、校級人才相銜接的引育體系。依托重大人才工程(計劃)集聚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及團隊引進。持續實施高校“巴渝學者”計劃,加大講座教授選聘和青年學者培養力度。加強研究生導師培養。實施博士后“倍增”計劃,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訪學交流。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引育基地專項,健全高校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體系。優化人才服務體系,完善激勵表彰機制,落實人才待遇政策,充分激發各類教育人才的創造創新活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高層次人才協同發展。

5.全面優化教師隊伍管理。

深化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按國家和我市規定合理提高中小學(幼兒園)中高級崗位比例。落實人力社保部門綜合管理,教育和人力社保部門組織實施,學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招聘機制,統籌各方力量做好招聘工作。完善職業院校教師管理制度。落實職業院校用人和招聘自主權,對“雙高計劃”“雙優計劃”院校中與我市重點產業領域緊密對接的重點優勢學科專業給予一定傾斜,適當提高相關學科專業技術高級崗位占比。推進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建成一批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分類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將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納入教師準入考核評價體系。推進職業院校崗位設置管理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對承擔職業技能社會培訓的職業院校實行單列追加績效工作總量。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教師聘用機制,優化編制使用、公開招聘、崗位聘任程序,充分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推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崗位能上能下機制。推行分類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加大績效分配激勵力度,完善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

6.切實保障教師地位待遇。

切實保障教師工資待遇。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投入重點優先保障。推動民辦幼兒園參照當地公辦幼兒園同類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合理確定薪酬標準。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學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向普通高中、寄宿制學校適當傾斜。完善中小學績效工資內部分配辦法,優化工資結構,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完善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動態調整機制。堅持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探索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民辦學校教師待遇保障。落實《重慶市人才安居實施意見》,推進教育人才房建設。

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切實維護和保障教職員工合法權益,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為教師安心從教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活工作環境。落實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完善教師榮譽制度,健全教師表彰獎勵機制,加大教書育人先進典型選樹力度,弘揚新時代教師奉獻精神。

專欄7教師隊伍建設重點計劃

1.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設高水平示范性師范大學2所,支持高水平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建設。新增教育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力爭20個師范類專業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10個示范性教師發展機構,建強100個左右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展基地,培育50個左右教師專業發展示范學校。建好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踐基地。

2.實施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培養市級骨干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和校長、特級教師等高層次人才2000名以上。幼兒園教師持證率達到99%,公辦幼兒園勞動合同制教師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民辦幼兒園教師工資達到當地上年度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以上。繼續實施高校“巴渝學者”計劃,加大講座教授選聘和青年學者培養力度。

3.實施職業教育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建設計劃。建設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30個,新增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5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5%。

4.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計劃。新增各類高層次人才400名、國家級人才團隊25個。

(七)提高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能力。

1.完善智慧教育基礎條件。

落實教育新基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深化重慶教育寬帶網應用,積極融入國家教育專網建設,支持校園有線、無線、物聯網“三網”融合發展。優化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推進市級教育數據中心云化改造,推動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深度融合,加強“渝教云”綜合服務平臺數據融通匯聚和功能優化升級。完善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校園教學科研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促進網絡學習環境和物理學習環境有機融合。建設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加強市級教育系統網絡安全監管平臺建設,推動市級教育數據中心CA認證系統部署與應用。

2.優化智慧教育資源供給。

以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建設上聯下通、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體系。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配置作用,鼓勵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開發高品質、成體系的數字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結合“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和一流課程建設等工作,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建設適合智慧教學應用場景的數字教育資源。加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實現“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提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支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向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精準推送,有效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

3.推動新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

推動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評價方式創新,實現教學模式和教育形態轉變。豐富智慧課程內容,開設編程教育、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等。推動“5G+直播教學”“5G+VR/AR學習”“5G+虛擬實驗實訓”等場景應用,開展無邊界、互動型、高臨場感的在線教學和高沉浸感的實習實訓。推行智慧課堂、未來課堂、翻轉課堂等互動式教學,推動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促進線上教育健康發展,探索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跟蹤評價和智能反饋,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立體、客觀和有效,幫助學校、教師及時改進和優化教學實踐。

4.推進智能化教育管理與服務。

推進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集成整合,打通教育管理環節,形成運作科學、協同精細、響應及時、流程優化的教育管理服務體系。推動構建標準統一、易于管理、方便使用的市級教育數據資源池。完善市級教育政務信息資源開放目錄,依法依規推進教育數據開放共享,推動教育數據由資源向要素轉化。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教育管理數據的伴隨式采集存儲和智能化分析應用,促進管理流程、結構、職能等重構再造。加強教育大數據研究,強化在教育態勢感知、學生學情診斷、教育評估評價和教育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提升教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水平。

專欄8智慧教育發展重點計劃

1.實施智慧教育創新發展提升計劃。創建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2個,建設市級智慧教育應用示范區縣15個,建成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250所、市級“名校網絡課堂”建設示范學校200所。

2.實施智慧教育應用創新推進計劃。建設智能化學習空間,推進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實現全市適齡學生網絡學習空間全覆蓋。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運用智能助教等,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時間進行全過程分析評價。

(八)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1.推動“一區兩群”教育協調發展。

加強“一區兩群”教育協調機制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優化“一區兩群”各級各類學校規劃布局,引導高等教育增量資源向主城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延伸。推進“一區”教育高品質發展,著力提升“兩群”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質量,打造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創新教育對口幫扶、支援機制,支持“一區”優質教育優先幫扶“兩群”教育。探索建立“萬開云”等市內毗鄰地區教育平臺與資源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機制。

促進“一區兩群”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統一城鄉學校建設標準,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舍校地建設標準化。利用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推動實施老舊小區范圍內中小學、幼兒園項目建設。推進農村中小學校“廁所革命”,全面消除廁所安全隱患,全面提升廁所管理水平和衛生狀況。持續推進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改善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工作生活條件。

2.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教育振興有效銜接。

不斷完善教育脫貧長效機制,著力構建鄉村教育振興深入推進機制。精準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完善資助育人體系。深入實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持續保持貧困家庭學生失學輟學“動態清零”。實施農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和科技優勢,加快鄉村振興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鼓勵和支持鄉村學校挖掘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推動學校融入鄉村振興發展。

3.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地區教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繼續實施民族教育特色學校建設計劃,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建工作向學校、班級縱深拓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資源庫。提升民族地區中小學辦學水平,打造民族地區“溫馨校園”。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辦好市屬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內地民族班(校),加強重慶西藏中學建設。完善“組團式”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加強對西藏昌都、青海教育事業的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

4.全面加強語言文字工作。

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質量,推動全市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逐步達到85%。鞏固推普脫貧成果,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加大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和培訓力度。抓好普通話水平測試及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工作,全面提升市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與語言文化素養。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持續開展語言文字達標學校建設。提高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推動語言文字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舉辦好全國推普周等系列活動,積極推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發展。開展語言文字科學研究,提升創新能力和資政水平。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專業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語言信息化平臺。完善語言文字工作體制機制,提升語言文字服務能力。

(九)加強跨區域教育協同發展與交流合作。

1.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

強化成渝地區公共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構建完善教育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加大省級政府統籌力度,建立健全各級教育部門交流溝通與合作機制,推動教育合作常態化。協同推進基礎教育普惠共享、職業教育融合發展、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社會教育規范發展。以重慶、成都為高等教育戰略支點,輻射引領西南高校發展,打造西南地區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推動新時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持續加強“成渝協同”重大教育改革試驗項目建設,形成可推廣運用的協同發展成果。支持“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等毗鄰地區開展教育一體化發展探索。高起點、高標準發展西部(重慶)科學城教育。推進成渝地區各類教育協同發展聯盟與智庫建設。

2.積極推進長江教育創新帶先行區建設。

充分發揮我市長江教育創新帶分秘書處作用,構建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促進區域間教育相互融通、對口協作和共建共享。積極引進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各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學習借鑒先進教育發展與治理經驗。建立人才流動、共享聯動機制,提升區域優質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推進跨區域合作培養優秀教師,探索建立大中小幼教師定期訪學機制。深入開展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戰略研究與實踐,布局共建一批重大改革試驗示范項目,探索跨行政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徑。實施職業教育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行動。

3.持續鞏固和發展跨區域教育交流合作。

構建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促進區域間教育相互融通、對口協作和共建共享。積極推動渝、川、陜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深度合作。加強與鄂、湘、滇、黔等周邊省份省際交界地區教育交流合作。推進魯、粵、浙教育對口支援向更關鍵領域、更深層次發展。加強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教育交流合作,廣泛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教育治理與發展經驗。總結推廣具有內陸特色、重慶特點的教育改革發展經驗,提升重慶教育在全國的區域集聚效應和輻射影響力。

(十)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1.大力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重慶急需和重點產業領域,實質性引進世界一流教育資源,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務實參與中外合作辦學改革。著力集聚海外高水平專家學者,支持學校開展諾貝爾獎大師校園行、國際前沿講堂、國際課程周等活動。推動引進海外優質理工類在線課程。深化高校科研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海外一流創新資源。

2.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留學工作質量。

鼓勵學校設立學生赴國(境)外學習交流項目和人才培養專項,培養儲備“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加大拔尖創新人才、非通用語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力度。啟動實施重慶市教育英才海外研修計劃,支持優秀教學、科研、管理人員赴海外高水平機構訪學研修。全面落實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建設全英文授課專業和品牌課程,提高來渝留學教育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做好新媒體宣傳推廣,舉辦“一帶一路”來華留學專題研修班,吸引世界優秀青年來渝學習。定期舉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留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激發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熱情。

3.有效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空間。

加快建設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重慶中外人文交流學院。積極建設國際合作教育園區。推動成渝地區共建中外人文交流協作示范區。加強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理解教育聯盟,打造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和窗口學校,提升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健康發展,探索“中文+職業培訓”等新模式,加強國際中文教育師資培養儲備。

4.創新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建共享。

深化部市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積極搭建雙邊、多邊、區域教育國際合作平臺。支持高校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鼓勵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支持職業院校積極參與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和國際通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色在線課程和精品教材共享。加強重慶非通用語學院建設。深化中歐、中非、中泰等雙邊多邊職業教育合作,支持有條件的院校赴境外辦學,打造并推廣具有中國特色、重慶特點的教學標準和示范課程。爭取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教育部等部委支持,積極參與教育援外工作。

5.支撐服務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多元國際化特色學校辦學體系,按需設置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支持普通中小學校招收國際學生,為我市引進人才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拓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教育合作空間,吸引知名國際教育組織落駐,加速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匯聚。發揮教育優化營商環境的優勢,為大型國際會議、國際性節慶活動、國際性賽事活動提供人才支持和志愿者服務。

專欄9教育開放合作重點計劃

實施教育對外開放提質計劃。推動建設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等平臺。新增2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建設海外中國國際學校。建設60門來華留學全英文授課品牌課程。建設50所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和100所中外人文交流窗口學校。建設一批國際化特色高校和特色項目。推動新增一批非通用語專業,培養一批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產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

(十一)深化教育重點領域綜合改革。

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構建科學教育評價體系,完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推進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完善區縣政府、市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行為。推進學校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大中小幼學校評價。推進教師評價改革,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和一線學生工作,樹立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正確導向,規范人才稱號工作。推進學生評價改革,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嚴格學業標準,完善德智體美勞評價體系。推進社會選人用人評價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推動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樹立正確用人導向,落實平等就業要求。完善學生、家長、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的多元主體評價體系。加快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評價機構,加強教育評價專家庫建設,實施教育評價人員專項計劃,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探索開展教育評價改革試驗校和實驗區建設。

2.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有序推進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加強改革效果的追蹤、監測和評估,動態完善政策舉措,逐步形成健全的高校考試招生評價體系。完善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堅持全面考核,促進學生完成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學習,引導初高中學校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完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建立客觀、真實、準確記錄信息的監督機制。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突出關鍵能力考查,構建引導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深入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分類招生改革,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強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機構建設,不斷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

3.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深化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健全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民辦學校的分類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不同類型民辦學校土地、稅收、收費和經費扶持政策,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依法辦學。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主體責任,依法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加強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義務學校整頓治理,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堅持破立并舉,支持民辦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積極推動民辦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大力推動民辦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支持民辦高校內涵發展。

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健全民辦學校評價體系和退出機制。規范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名稱管理。健全民辦學校舉辦者變更規程、民辦學校年度檢查制度。嚴格規范民辦學校財務和資產管理。強化民辦教育督導,探索建立第三方質量認證和評估制度。推進民辦學校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推進民辦學校開展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創新,推進民辦學校完善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嚴格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部門和市、區縣、鄉鎮(街道)聯動的綜合治理體系。

4.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

理順市、區縣教育事務管理職權,推進政府管理方式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教育部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健全教育基本服務制度,完善規范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務工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明確向各級各類學校放權事項,促進學校依據章程自主管理,按照法律法規、教育規律,以及新時代教育評價導向辦學。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改革,著力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建設高水平教育智庫,優化教育咨詢決策程序,全面推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加強教育科研機構建設,提高教育科學研究水平。加強教育行業社會組織綜合管理,充分發揮其資政和服務作用,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教育治理。

5.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

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構建系統完備的學校規章制度體系,不斷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加快推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條例等立法進程。加強高校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學校各職能部門、院系法治工作聯絡員制度。鼓勵、推動高等法學院校成立法治政府建設高端智庫和研究教育基地。統一全市教育行政執法工作規則。建強教育執法隊伍,加大教育培訓執法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加強執法監督指導,推進執法規范化。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建好用好各級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

全面推進學校按照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學校章程與教育規律辦學,積極構建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加快推進學校章程建設,建立健全現代學校法人制度,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規范和優化學校決策和執行機制。建立健全高校學術委員會、職業學校理事會、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等制度,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學生代表大會建設,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激發辦學活力。深入推進校務公開,完善學校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制度,提高學校自我監管能力。積極支持學校與家庭、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社區等開展合作,創新學校管理方式。規范并優化集團化辦學、網絡學校等辦學形態的管理。進一步推進學生學籍學歷規范有序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教育工作重大決策部署,加強全市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專業工作隊伍,協調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重大問題。落實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修訂完善黨委常委會、全委會和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修訂完善高校院系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強化院系黨組織政治把關。完善區縣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貫徹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健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體系,推進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促進學校黨建工作提質增效。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嚴格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完善教育系統巡視巡察全覆蓋機制。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市委實施意見,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二)完善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健全教育投入保障體系,持續推進教育投入穩定增長。落實市與區縣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市和區縣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適時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公用經費)水平。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加大薄弱、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財政投入。健全重大項目經費籌集和政府保障、引導機制。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建立與財政撥款、學生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非義務教育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優化教育經費監管方式,強化教育經費監管責任,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三)充分發揮教育督導作用。

加強教育督導法治建設,建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推進依法督導。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健全問責機制、規范督學聘用和管理機制、落實督導保障機制,建成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全面落實督政、督學、評估監測職能。加強對區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強化結果運用。按照“校校達標、項項達標”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縣督導評估,讓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教育質量更好、人民群眾更滿意。大力推進全國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縣督導評估,督導區縣政府落實保障,提升保教質量,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按照講政治、敢擔當、懂教育的要求配齊建強各級督學隊伍,加強督導責任區建設。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歸口管理、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四)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建立健全教育系統風險防控機制,強化專項研判。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增強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把握教育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筑牢網絡安全屏障,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切實加強對國家課程落實的監督和地方校本課程建設的監管,著力完善課堂教學及學術活動意識形態管理。切實加強大中小學校、幼兒園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提升學生自我防范能力。持續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進“平安示范學校”創建。建立完善校園意外傷害事故風險管理機制,有效應對教育突發安全事故。探索完善環校園安全帶防控體系建設。探索構建“互聯網+安全防范”體系,提升校園風險主動發現和預警能力。持續關注和防范教育系統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及時化解影響校園及周邊安全的突出矛盾和典型敏感事件。

(五)構建規劃統籌落實機制。

各區縣、市級各部門要根據有關職責分工,把本規劃作為項目審批和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制定規劃實施的具體方案、年度計劃,明確責任主體、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大教育統籌力度,充分發揮市級重大規劃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有效激發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的主體活力。構建教育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健全年度評估、中期評估、總結評估、專項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機制,適時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評估結果的運用,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加強規劃編制、實施、評估、監督考核全過程的輿論宣傳,及時報道規劃實施的新機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進展新成效,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參與、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