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3 17:23

中商情報網訊:食品工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是保障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消費需求的重要支撐,在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建設)規劃》和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等精神,為加快推動“十四五”時期我省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和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我省食品工業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快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品牌建設,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食品工業保持穩定發展,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完成全省工業8.4%的營業收入,貢獻了9.2%的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占全國食品工業的3.9%,利潤總額占全國食品工業的3.4%。

——產業發展持續向好。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食品工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模式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2020年,我省規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175.3億元,利潤總額211.6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6.7%,比2015年提升1.4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營業收入比重由2015年末的70.2:14.9:14.9調整為2020年末的64.9:18.0:17.1。我省食品種類不斷豐富,產品細分程度加深,新產品持續涌現,基本覆蓋了食品工業主要行業門類,產品結構持續向綠色化、多元化、便捷化、品質化方向發展。

——產業集聚勢頭明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積極招引優強企業,形成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力大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20年,全省共有食品生產企業10241家,其中規上企業2183家,擁有古井、口子、洽洽、三只松鼠、中糧生物科技等9家主板上市公司。從區域看,皖北、皖中、沿江和皖南地區圍繞特色和優勢,食品工業集聚規模步伐加快,均形成了具備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從優勢產業看,印發實施《促進安徽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白酒、堅果等優勢食品行業分別擁有4家和2家上市公司,堅果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十三五”末,全省規上白酒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6.5億元,產量位列全國第五位。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477.32億元。茶葉出口量、出口額分別穩定在7萬噸、2.9億美元水平,分別位列全國第二、第三位。

——綠色食品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全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5195個,居全國第四位,“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19.2%。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2個、“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8個。推動創建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個,建成國家級地理標志生產基地示范樣板1個、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2個。農業化學投入品持續減少,綠色食品標識知曉率持續提高,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稻米年產量320億斤,居全國第六位,小麥年產量350億斤,居全國第三位,玉米、畜牧、水產品、中藥材等產量居全國前列,為我省食品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優勢基礎。食品工業通過對各類農產品原料的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有效拓展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和價值鏈。

——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堅決筑牢食品安全底線,“十三五”期間,全省沒有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以及系統性、行業性、區域性質量安全問題。省、市、縣三級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清單全面建立。《安徽省食品安全條例》《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修訂實施,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監管全面推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逐步建立。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特殊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管理辦法,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提前達到國家要求的4批次/千人目標,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

——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培育省級新產品172個、安徽工業精品31個、省企業技術中心69家、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7家。安徽中青檢驗檢測有限公司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洽洽食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鹽安徽潤華強旺鹽業產品入選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創新成果展。

——融合發展提質增效。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智能化水平繼續提高,清潔生產程度繼續提高,服務型制造水平明顯提升。培育省級智能工廠10家、數字化車間47個、綠色工廠27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1家、工業設計中心1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3家、信息消費體驗中心13家,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評定179家。三只松鼠、溜溜果園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企業上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應用案例。

——品牌創建卓有成效。創新開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視宣傳,截至2020年,共有47家食品企業通過宣傳助力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地位持續提升。食品企業品牌影響力與品牌運營能力逐漸增強。培育食品行業省消費品工業“三品”示范企業55家,13家企業入選全國食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典型成果展。加快建設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舉辦4屆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建設培訓班,累計培訓企業420余家。

當前,食品工業發展形成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問題。一是行業發展增速趨緩,2020年,我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6%。從三大食品行業全年利潤增速看,食品制造業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低于全國15個百分點,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低于全國9.1個百分點。二是龍頭企業牽引力和品牌影響力尚需進一步加強。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企業數量偏少,牽引帶動力有限。區域公共品牌對企業帶動能力不夠強、資源優勢發揮尚有不足,部分行業企業品牌影響力和效益不高、知名品牌較少。三是高品質產品供給不足,與市場需求還不夠充分匹配。四是創新能力偏弱。產學研用結合還不夠緊密,新產品開發、升級換代速度需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尚需全面深入推進,食品精深加工和綠色制造程度還不夠高。

(二)面臨形勢。

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安徽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食品工業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工業已經站到以綠色、健康、安全、方便為發展目標的新起點。我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長期向好,龐大的內需市場將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通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利于食品工業激發內需潛力,全面促進消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利于食品工業發揮更為重要的產業經濟、消費經濟、區域經濟的拉動和支柱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經濟形態,有利于食品工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品牌意識日益提升,有利于促進食品企業進一步開發高品質食品。我省面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重構的新機遇,面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等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的新機遇,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有利于我省食品工業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產業融合,推進轉型升級,建設現代食品工業體系,發展綠色食品產業。

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貿易局勢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多;食品工業分化趨勢加速、競爭更加激烈;我省食品工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精準把握人民群眾對高品質食品的新需求,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升行業創新水平,提高優質產品供給能力,推動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批示指示精神,圍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食品消費需求為目標,以推進食品工業提質擴量增效為主題,以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為保障,以調整結構和產業升級為重點,以推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為突破口,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路徑,推進食品工業增優勢品種、提一流品質、創徽派品牌,發揮安徽食品工業比較優勢,著力在“四化同步”中全面拓展食品消費需求,培育重點優勢產業和企業,積極融入長三角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我省食品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加快安徽“三地一區”建設貢獻食品行業責任和擔當。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充分調動食品工業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主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依托我省優質生態環境和豐富農產品資源,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品質為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動食品工業品質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食安安徽”品牌建設,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創新引領。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引導食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中高端產品。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變革為機遇,著力推進食品工業生產、管理、營銷模式創新,實現食品工業和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綠色增效。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節能低碳轉型升級。培育食品工業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四位一體”綠色制造體系,加強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等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提升綠色食品供給能力,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鏈。

品牌驅動。突出龍頭企業品牌效應,提升中小企業品牌管理意識,加大品牌宣傳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安徽本土歷史文化內涵,講好安徽故事,打造徽派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安徽食品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

(三)主要目標。

——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全省食品工業企業規模總量力爭達到4000億元左右;食品工業利潤占全省工業比重繼續高于營業收入比重。形成一批產業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龍頭牽引力強、產業融合度高的特色優勢食品產業集群,食品工業綜合競爭力有效增強。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比重進一步協調,高品質產品供給多樣,從原料生產到食品流通全鏈條協同運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應鏈體系基本形成,食品制造業發展質量和集聚水平得到提高,產業布局得到優化。

——創新能力有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新產品開發再上新臺階;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進一步普及,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形成。

——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進一步得到推廣引用,生產能耗繼續降低,精深加工程度進一步提高,綠色食品供給能力繼續提升,食品工業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水平顯著提高,綠色制造體系更加完善。

——品牌影響持續擴大。企業品牌意識繼續增強,品牌管理體系繼續完善;培育壯大一批全國知名、競爭力強、信譽度高的“徽派”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品類豐富度、質量滿意度、品牌認知度明顯提高。

專欄1  食品工業“十個一批”行動 
形成一批工業精品:強化工業精品理念,落實食品工業企業質量品牌主體責任,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牌、名家,培育一批品質卓越、技術領先、消費者認可、效益良好的安徽工業精品。
形成一批工業創新示范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實力,提高協同創新水平,打造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
形成一批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示范企業:引導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培育一批“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引導企業加快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和安全預警,提升智能制造和本質安全水平。推進食品工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支持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形成一批綠色發展示范企業:支持企業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持續提升綠色制造水平。引導更多食品企業、技術、產品、項目等納入節能環保“五個一百”推介目錄,促進行業綠色化轉型。鼓勵企業優化產品設計、生產、使用流程,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
形成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示范企業:培育若干個面向行業或產業集群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聚集發展。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標桿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與相關食品企業合作對接、落地實施。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體系,逐步覆蓋食品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
形成一批“三品”示范企業: 持續實施“三品”戰略,引導食品企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強化品牌建設,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形成一批“三品”應用示范企業,引領食品行業聚力提質增效和產業優化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形成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推動食品工業與文化、康養深度融合,鼓勵發展食品工業旅游、制造工藝體驗、產品設計創意等新業態。培育一批食品行業工業設計中心,支持企業加強產品綠色設計,提升產品包裝、生產品質與原料標準等設計能力。加快服務型制造示范平臺和企業培育,引導食品企業加強供應鏈創新、定制化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創新模式發展,促進服務型制造模式深入應用。
形成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大型企業做優做強,引導中小型企業做專做精,在食品工業形成一批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大型骨干企業支撐力強、中小型企業特色鮮明的協調發展格局。挖掘發現一批食品“老字號”企業,推動“老字號”企業專業化整合、工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實現創新發展。
形成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圍繞食品基礎研究、重大技術應用、關鍵裝備自主化、創新成果產業化開發、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等,形成一批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食品行業符合性驗證、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技術基礎研究,提供政策研究、產業運行分析與預測、信息查詢、知識產權分析評估和綜合運用等服務。
形成一批產業集群:支持一批已初具規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產業園區,以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為引領,開展集食品研發創新、生產制造、檢測認證、包裝印刷、冷鏈物流、人才培訓、工業旅游等為一體的現代食品工業示范基地建設,發展一批食品產業特色小鎮和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食品工業轉型升級。

三、發展方向和重點

深入實施食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加快做大產業規模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增強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擴大重點產業影響力,積極培育未來食品產業,全面提高食品工業發展水平和供給質量,實現食品產業體系多元化、優質化、營養化和品牌化,推動與食品包裝、食品機械、電商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構建食品產業生態系統。

專欄2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
增優勢品種。增加中高端產品供給。發展健康化、個性化、時尚化、綠色化、功能化、方便化新產品。發展嬰幼兒配方奶粉、營養品、輔食產品,不斷提升嬰幼兒食品功能和檔次,關注新生代消費群體對健康、方便、休閑、美味、多樣化食品的需求,開發適合中老年人的功能類、低糖無糖類、沖飲類、休閑類食品,積極推進傳統主食及中式菜肴工業化、規模化生產,豐富預包裝餐食、速凍食品等便捷的工業化產品,推動食品工業向產業價值鏈上游攀升。 提一流品質。引導企業深入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和管理體系,加強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的一二三產業全流程質量管控。開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技術改造,推動“機器換人”,推廣工藝參數及質量在線監控系統,提高產品性能穩定性及質量一致性,加強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標準體系,開展重點品種和領域的標準制(修)訂。 創徽派品牌。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鼓勵企業明確品牌定位,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構建全流程品牌管理體系。推動優秀地方傳統特色食品傳承升級,有效提升品牌輻射半徑和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創新商業模式,開發自有營銷平臺,與大型網商平臺對接。強化品牌服務能力,豐富“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題宣傳形式,積極組織推薦企業參加知名食品展銷會。加大“食安安徽”品牌宣傳力度。積極挖掘新的品牌資源,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產品和知名企業。

(一)發展方向。

食品消費趨向綠色化、品牌化、便捷化。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遞增以及新興消費業態的迅猛發展,消費升級成為消費市場主旋律,食品消費選擇呈現個性化、分層次、多樣性趨勢,綠色化、品牌化、方便化食品得到進一步發展。食品從提供能量為主向滿足能量、營養、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種復合需求轉變。高營養密度、功能性、品牌知名度高食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包裝食品、自熱食品、預制菜肴等方便食品品類加速成長。

生產過程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發展勢不可擋。食品工業從生產、加工、包裝到物流、銷售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食品工業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并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引入食品生產各環節中,推進高效生產、自動控制、質量在線檢測預測等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加速發展,在食品行業產生更多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應用場景。

企業發展趨向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食品工業企業集聚態勢明顯。企業積極采取橫向整合、跨界合作、拓展線上線下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增強發展競爭力。龍頭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建立自主可控的農產品原料種植養殖基地或與大批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種植養殖基地合作,食品產業鏈一體化、可持續、健康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食品工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企業更注重通過挖掘展現文化內涵、價值、情懷、意義和體驗獲得食品消費情感認同。

技術應用趨向普遍化、精準化、功能化。隨著食品工業科技進步持續展開,以及一系列生物發酵、蛋白合成、基因重組、膜分離、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技術應用對食品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食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農產品資源利用率、食品營養與健康功能顯著提高,綠色加工、低碳制造、智能互聯、品質控制等核心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加快應用營養組學、功能食品、傳統食品功能化及新食品原料開發等關鍵技術。食品生產標準體系趨于完善,引導創制高效、營養、健康和高附加值食品,精準營養供給和智能健康管理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加快研究開發食品柔性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無菌灌裝、新型綠色包裝材料制備等領域共性關鍵技術。

(二)發展重點。

1.全力發展優勢產業。

1)白酒制造業。

發展目標:以現有古井貢酒、口子窖、迎駕貢酒、金種子酒四家白酒上市企業為基礎,打造一批在國內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競爭力的白酒企業,建成全國優質酒生產、研發和原料、包裝基地,構建“品牌強、品質優、品種多、集群化”的安徽白酒產業發展體系,提升安徽白酒在全國的品牌影響力。

發展路徑:順應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趨勢,不斷優化白酒產業布局,堅持“產區+基地、數字+智能、質量+安全、精品+名品”,持續推動白酒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品牌升級、產業升級,全方位提升白酒產業核心競爭力。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原則,引導市場要素資源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產業基地集群。支持白酒企業合作、并購,實現優勢互補,擴大產業規模,培育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加強品牌梯度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企業。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智能設備投入,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提高企業工藝流程、生產裝備、過程控制等環節的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水平。支持白酒企業注重科技創新,建立企業標準體系,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支持企業爭創“中華老字號”“國家工業遺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講好品牌故事,創建特色小鎮,促進酒旅文化融合,推進安徽白酒品牌向中國品牌、世界品牌轉變,推動白酒行業從品牌帶動向文化引領轉變。鼓勵白酒企業加大出口貿易、文化推廣、海外開拓,進一步推動中國白酒國際化。

(2)休閑食品業。

發展目標:以三只松鼠、洽洽食品兩家上市公司為基礎,實現產品種類多樣化、生產專業化、加工規模化、工藝現代化,打造一批在國內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休閑食品加工企業,形成一批休閑食品加工業高端和知名品牌,建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休閑食品基地。

發展路徑: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搶抓消費升級機遇,充分挖掘休閑食品健康休閑屬性消費潛力,細分人群切入,有針對性地加快新產品研發制造,推出更多精品、爆品,擴大品牌和市場優勢,鞏固領軍地位。加快合肥、蕪湖、宣城、滁州、安慶、黃山等地堅果產業發展,推動行業智能化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推進堅果及其衍生產品精深加工,開發復合型堅果產品、植物蛋白飲品、堅果飲料、堅果代餐粉等健康、高端產品。依托宿州、淮北等罐頭產業集群,加大果蔬貯藏和加工技術創新力度,發展水果精深加工,發展果醬、凍干果蔬、蔬菜汁、發酵蔬菜飲料、凈菜、蔬菜膨化食品、果蔬粉、蔬菜脆片、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充分利用安徽豐富的谷類、果蔬林產品原料,積極發展健康性、營養性、多味性、個性化焙烤食品,重點開發低熱量、無糖焙烤食品。適應休閑食品社交屬性變化,引導企業進一步深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線上電商、終端門店以及品牌宣傳等全渠道營銷模式創新。鼓勵龍頭企業整合全產業鏈,優化原料種植、生產布局,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3茶葉加工業。

發展目標:精制茶加工業精深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茶葉清潔化、標準化加工能力持續提升,推進茶葉企業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發展路徑:統籌發展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推進茶產業全面振興。支持茶葉企業實施加工生產線技術改造,建設高標準、無公害、清潔化茶葉加工基地,提升茶葉精制加工能力。優化茶葉生產區域布局,重點建設大別山、皖南山區名優綠茶、紅茶、黃茶產業集群和亳州花草茶產業集群。鼓勵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資源,形成資源集中、生產集群、營銷集約新格局,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綜合影響力。加強品牌推廣和整合,推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內企業標準協同、創新協同、資源共享。加強區域品牌宣傳推廣,大力宣傳安徽茶品牌,弘揚安徽茶文化。引導茶葉企業樹立品牌發展戰略,努力將產品優勢、產地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形成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的良性互動發展。鼓勵圍繞夏秋茶資源綜合利用,開展茶食品、保健品、護膚品等深加工產品研發,鼓勵以茶葉的萃取液、茶粉、濃縮液為主要原料加工飲料,推動茶葉加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發展茶葉新興業態。加快茶產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拓展功能模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茶葉電子商務發展,推進茶產業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

2.加快提升重點產業。

1)糧油加工業。

發展目標: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為契機,促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力推進安徽糧油加工業品牌提升,加快建成特色鮮明的現代糧油加工產業體系,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發展路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糧食安全戰略,充分發揮糧食主產區特色優勢和實施綠色農產品“158”行動計劃,招大引強,加快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圍繞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皖北地區重點發展專用小麥、玉米精深加工、糯稻精深加工和大豆制品等產業;皖中地區重點發展主食制品、健康性食品及糧油機械;沿淮沿江帶和皖南區域重點發展特色高端大米、方便休閑食品、雜糧主食化及高品質、功能性油脂。圍繞產業鏈、產業集群布局,推動協同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強做優做大。加快推進精深加工技術轉化,引導糧食加工向釀造、調味品、健康食品、化工、醫藥、紡織等領域延伸,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和高值化綜合利用協調發展。

2)肉制品加工業。

發展目標:以豐富營養健康高品質肉制品供給為方向,提質發展肉類加工業,大力推進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快培育以肉類產業鏈為基礎、精深加工為突破口的肉制品加工業產業集群。

發展路徑積極發展具有安徽特色的黃牛肉、皖西白鵝、安慶黑豬、無為板鴨、淮南麻黃雞、符離集燒雞等地方綠色食品區域公共品牌,積極開發牛羊肉、禽肉制品,雞、鴨、鵝等禽類高檔休閑熟食產品以及魚蝦蟹等加工水產品,促進我省肉制品加工業加工能力、品質、冷鏈流通能力繼續提升。加快肉制品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肉制品供給體系,加快向集約、綠色、健康、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模式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冰鮮肉、分割肉、方便即食肉制品和發酵肉制品等,擴大低溫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生產,加快中式肉制品工業化生產步伐。提高肉制品加工全流程智能制造水平,加強肉制品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

3)乳制品加工業。

發展目標: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奶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奶業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乳制品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乳品質量與品質保持穩定,龍頭企業乳制品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奶牛規模養殖比重、乳品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全國領先。

發展路徑:支持大型乳品企業建設自有自控的奶源基地。鼓勵乳制品企業開展生產監控檢測、冷鏈物流系統數字化管理等技術攻關,加大原料檢測力度,提高原料奶質量,提高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和冷鏈運輸、儲存能力,提升企業奶源、產品、渠道全產業鏈競爭水平。鼓勵乳品企業發展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發酵乳制品,增加功能型乳粉、風味型乳粉生產,重點發展干酪、乳清粉等高品質乳制品,開發乳蛋白、乳糖、活菌型含乳飲料等產品,發展適銷對路的低溫乳制品。積極開展新型益生菌發酵、超高溫瞬時滅菌、產品風險因子快速檢測等技術攻關。加大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管力度,支持嬰配乳粉企業依據嬰配食品新國標要求,加快實施新產品研發注冊和上市。支持奶業全產業鏈建設,培育一批奶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奶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分工合作、有機銜接,有效控制風險,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

4)飲料業。

發展目標:穩步發展優質、多品種、高營養價值和經濟附加值的飲料產品,著力增新品、延鏈條、創品牌。

發展路徑適應健康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特點,研發新的生產工藝提取更多種類的生產原料,實現更復雜的飲品配方,改良飲品的風味、口感,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充分發揮省內石斛、果蔬、茶葉、靈芝等地方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果蔬汁飲料、茶飲料、乳飲料和植物蛋白飲料以及低糖、無糖、含膳食纖維飲料,重點開發具有我省特色的綠色、營養、功能型飲料產品,推進飲料制品多樣化和飲料包裝制品個性化。加強黃山、六安、池州、安慶、滁州等地優質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天然礦泉水等包裝飲用水。提升飲料裝備穩定性、整線效率、自動化程度、在線監測能力。

5)方便食品業。

發展目標:推進新配方、新技術、新工藝在方便食品行業應用,進一步擴大方便食品行業規模,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認可度。

發展路徑順應消費節奏加快和主食工業化發展趨勢,發展多品種個性化、營養化、高品質的預制食品、休閑食品、方便食品。依托行業龍頭企業,穩定方便面、掛面、粉絲等傳統產品生產,增加其個性化、營養強化、健康功能等特性;持續推動“淮南牛肉湯”“黃山臭鱖魚”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加快“中央廚房”建設,促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開發速食粥、方便米飯、方便粉絲等中式傳統特色食品,以及面食、米飯、菜、粥、火鍋等自熱食品。提升糧谷類、薯類、豆類食品的生產規模和產品檔次,不斷提升早餐麥片、玉米片、雜糧食品和脆片等新產品研發能力,開發營養、時令、方便、功能性強的即飲即食產品。加快物理、生物新技術、新工藝應用,研究開發冷凍調理食品、冷凍點心和營養型冷凍產品等新產品。

6)食鹽加工業。

發展目標:打造鹽產業技術創新高地,以食鹽定點生產、批發企業為基礎,建立具有區域影響力和特色的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基地,構建產銷一體化發展格局。支持鹽業物流配送網絡體系建設,加強食鹽儲備體系建設,推動鹽業企業做優做強。積極引導、共同構建“科學補碘”“科學減鹽”的健康用鹽飲食文化。

發展路徑:支持食鹽生產企業創新工藝,研發功能多樣、風味多樣的高端鹽產品;提倡推廣“科學補碘”“科學減鹽”的健康理念;推動生產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流通企業的食鹽儲備及配送體系建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進一步深化線上線下、國內國際市場融合發展,支持省內鹽產品“走出去”;引導食品加工行業提升用鹽標準和品質,推動鹽業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3.積極培育未來食品產業。

隨著以合成生物學、食品組學、食物感知科學為主的生命科學技術和以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和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為主的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研究生產營養靶向設計的精準營養產品,研究開發健康食品與科技結合的植物基和新資源食品、經功能設計的納米技術應用食品、食品與文化結合的創意食品、食品與生態相結合的綠色生態食品、藥食同源食品等未來食品。

四、主要任務

(一)制造+服務促高效融合。順應技術革命、產業變革、消費升級趨勢,加速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與傳統加工制造技術的交叉融合,推動食品工業企業向附加值高的服務環節延伸、服務業企業向制造領域拓展,提升食品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鼓勵龍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向前延長產業鏈,打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產業聯合體,向后延長產業鏈,與下游冷鏈、餐飲、物流等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升食品工業企業帶動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作用。

專欄3  一二三產融合工程
發展原料基地。立足食品加工需求,根據產業基礎、區域布局和發展優勢,結合加工原料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建設一批標準化、專業化、綠色化、品牌化的食品加工原料供給基地,穩定食品加工企業與原料基地的供需關系。支持打造集原料處理、加工制造、檢測物流為一體的“中央廚房”模式,促進中餐食品工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促進精深加工。圍繞加快發展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水產、中藥材、蔬菜、茶葉、林特等綠色食品產業,加強科技、產業、模式創新,促進食品加工提質增效,推動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不斷適應市場競爭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提升食品產品有效供給能力。     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堅持市場導向,促進農業生產、食品加工、營銷推廣和終端消費的協同運作,建立從原料控制、食品加工制造、裝備制造、安全控制、質量檢測、食品包裝、物流配送和市場推廣、終端銷售等為一體的完整食品產業鏈,培育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

(二)企業+平臺促創新創造。充分利用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調動產學研金協同創新力量,加強食品工業關鍵共性技術、智能化技術和副產物高值化利用創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力度,不斷開發出多元化、便利化、定制化產品,強化產品追溯能力、質量管控能力、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創新能力建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支持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技術研發,積極參與標準制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占領行業制高點。加強食品檢測中心或檢測實驗室建設,加快發展快速檢測、現場檢測,積極培育第三方檢測市場,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檢測服務。

專欄4 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推進科技產業協同創新。引導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推動食品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力爭食品加工制造、營養健康、生物工程、智能裝備、質量安全等科技產業協同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引導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健全標準體系。立足保證安全、規范生產、提高質量,加強營養食品、特色食品、生物發酵食品、方便食品等重點領域標準工作,以多層次、多元化、高水平、高質量的標準體系,形成食品工業新發展引擎。鼓勵高端制造,提升營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強化高品質食品供給。

(三)智能+綠色促轉型升級。充分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為重點,支持食品企業技術改造,培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支持企業建設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管理深度融合;加強食品行業工業互聯網應用,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標桿企業,打造龍頭企業引領、細分行業推廣、重點園區普及的“點-線-面-體”應用發展格局。以綠色原料、綠色倉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為重點,構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體系。鼓勵支持食品業加工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內部循環經濟系統,減少原料、包裝材料、能源等資源用量,提高綜合利用率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實施清潔化生產,大力推廣先進節能節水技術,新型環保裝備等綠色制造技術和裝備應用,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品質。

專欄5  工業互聯網賦能工程
建平臺。支持食品企業探索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積極培育食品行業型、專業型平臺,促進產業鏈高效協同發展,實現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企業打造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企業實現工藝流程改造和要素優化配置,降本增效提質,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促應用。深化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食品生產各環節的集成應用,加大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培育力度。支持食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加快傳統制造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云化改造,推動更多企業上云上平臺,促進中小企業的業務集成與資源配置優化。引導食品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推廣應用二維碼、電子標簽等技術。推進工業APP創新應用,優化生產過程。 筑生態。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運營服務商,打造一批面向食品工業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和典型應用場景,支持建立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應用體驗中心。加強面向食品工業中小企業應用培訓,開展企業工業互聯網改造診斷,強化標桿引領和示范,促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

(四)扶優+扶強促企業培育。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服務,著力引育一批龍頭食品企業,支持其培育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步伐,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鼓勵和引導經營業績好、科技含量高、擴張要求強,且符合上市基本條件的成長性企業上市融資,逐步發展成為整體競爭力強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食品工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一批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的成長型小微企業,發展一批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跟進、農戶參與的食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專欄6  優質企業培育工程
壯大龍頭企業群體。持續發力推進百億級和十億級企業培育,引導一批在生產加工、品牌建設、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方面能力強的潛在龍頭企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融通供應鏈,實現質量和規模同步提升。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機制,推動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鼓勵企業專注特定細分領域,持續開展技術研發、工藝升級,形成一批發展基礎好、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高成長性的“專精特新”企業。     促進融通發展。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載體,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聯合中小企業建設特色產業集群。鼓勵龍頭企業對上下游企業開展供應鏈配套對接,與中小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發展生態,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引導企業管理創新。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引導食品工業企業開展誠信管理體系評價,引導食品企業管理提升,鼓勵推動組織管理變革,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力度,增強風險防范和價值創造能力。引導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提高企業員工凝聚力、創造力和認同感、責任感。

(五)存量+增量促發展提速。大力培育食品行業市場主體,深入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結合全省食品工業整體布局,優化項目結構布局。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充分發揮企業、商協會、會展、產業基金、創投風投等平臺作用,引進一批技術理念先進、帶動能力強、集群效應明顯的食品產業大項目,補齊產業鏈發展短板,推動產業發展。注重與上下游配套,積極推進項目落地。引導食品工業企業實施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精選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和產品參加大型展會,開展貿易洽談、展銷展評活動,支持國內外各類產品推介中心宣傳推介安徽食品。

專欄7  “雙招雙引”推進工程
推進“雙招雙引”。落實省綠色食品產業“雙招雙引”工作實施方案。充分發揮我省食品產業集群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瞄準世界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等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加強投資環境、招商政策推介,招引一批重點項目落地,立足于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等“多鏈協同”,營造宜業宜商產業生態。 強化融資服務。加大“技改貸”“專精特新貸”支持力度,引導食品企業積極參與“十行千億萬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專項行動,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食品產業鏈,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資方式。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鏈信貸投入,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貸款難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減費降息、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六)品牌+文化促動力內生。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圍繞食品全產業鏈發展,挖掘市場潛力,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持久生命力、產品叫得響、消費者認可的知名品牌,挖掘一批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工藝的“老字號”品牌,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較強市場競爭力新品牌,加強品牌宣傳,實現全域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兼容并進、融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品牌企業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廣升級和創新品牌文化。推行工業旅游,推動地市打造一批食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加大食品工業旅游宣傳力度,促進食品工業與文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申報國家工業遺產,挖掘品牌歷史內涵。

專欄8  品牌提升工程
培育食品企業品牌。強化企業品牌發展和競爭意識,以產業化構建品牌,以質量鑄就品牌,以創新培育品牌,以誠信維護品牌,以宣傳唱響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產品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高、覆蓋面廣、效益好的食品行業品牌。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和省級品牌示范,以品牌效應帶動企業發展。 壯大區域食品品牌體系。鼓勵發展“皖字號”品牌。積極推廣、宣傳食品產業區域公用品牌。緊跟消費趨勢,提升供給能力,大力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引進發展上、下游產業及配套產業,將傳統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結合老品牌優勢、新市場需求和工業化生產,推進品牌影響力提升,引導形成差異化的產業競爭優勢。 打造“食安安徽”公共品牌。在全省食品產業領域打造“食安安徽”公共品牌,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含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企業)3000家、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基地(園區)50個、食品安全街區(小鎮)50個、食品安全示范縣60個,建立起“食安安徽”品牌培育、認證和示范體系,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營銷的食品產業新格局,構建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

(七)線上+線下促消費融合。加大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食品工業的深度融合。積極引導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營銷等多種方式暢通市場銷售通道,引導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研發”“互聯網+零售”“設計+用戶”“制造+電商”“營銷+社交”等創新模式,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宅消費”模式,形成多層次、廣覆蓋、高效率的營銷體系。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發展個性化、多元化定制,激活消費需求,拓展新的增長點。鼓勵企業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的信息消費體驗中心。

專欄9  消費拓展工程
創新產品供給。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精準判斷消費者需求和消費市場變化,推動食品工業向營養、健康、安全、多樣、方便、美味的方向不斷發展,不斷開發中老年食品、嬰幼兒食品、特殊配方食品等功能化、個性化產品,著力實現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高效供給,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挖掘消費需求。促進食品消費不斷擴容、提檔、增效、出新。引導食品企業加大技術、商業和管理方式創新力度。支持互聯網平臺企業向線下延伸拓展,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推動線上線下消費高效融合、大中小企業協同聯動、上下游全鏈條一體發展。打造立體化營銷模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鼓勵借助新技術或第三方平臺拓展線上銷售、直播帶貨、社群營銷、云逛街、云展銷等新模式,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 加強物流服務。推進食品速凍技術、物流保鮮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提升企業冷鏈運輸服務能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冷鏈運輸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打造集采購分銷、溫控倉儲、檢驗檢測、冷鏈運輸、加工配送、展示交易、電子商務、終端連鎖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程溫控供應鏈,著力構建“全鏈條、嚴標準、可追溯、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保障食品消費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

(八)龍頭+配套促產業集聚。以“抓龍頭、補鏈條、延產業、育集群”為總體目標,培育一批引領食品全產業鏈發展的“鏈主”企業,引導食品工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以龍頭企業、食品產業基地、特色食品產業園區為依托,落實食品產業園發展政策,打造一批集群平臺。引導包裝、檢測、冷鏈、物流等配套企業向園區(基地)集聚,加速形成集聚效應,打造質量安全、綠色生態、節能環保、富有競爭力、具有安徽特色的食品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

專欄10  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培育集群創新體系。加大龍頭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建設力度,增加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食品裝備領域制造業創新能力培育,提升設計、檢測、冷鏈物流、營銷等園區基礎設施能力,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精準對接,降低中小企業成本。推動產學研用結合,開展食品產業協同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推動集群轉型升級。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食品企業,支持集群內龍頭企業建設食品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集群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安全生產水平。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提升食品加工綜合利用水平。 營造集群良好發展環境。因行業制宜提升園區內基礎設施水平。鼓勵集群所在地研究制定集群培育政策和措施,推進產業集群群長制、產業鏈鏈長制,協調解決相關問題。鼓勵發展新型集群促進機構。加快集群宣傳、交流、推介,提升知名度、影響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導。加強組織協調,發揮部門合力,落實國家和省促發展的各項財政、稅收、金融、土地及減負等政策,運用好制造強省、民營經濟以及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人才等政策,持續推進食品工業提質擴量增效,推動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學研合作。依法依規引導科技、資金、人才、平臺、項目等發展要素向優質企業、優質園區聚集。

(二)營造發展環境。落實“一改兩為”部署要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創一流營商環境。繼續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大力宣傳企業誠信、安全生產,激勵企業誠信守法行為。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落實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企業主體責任,引導食品生產企業加強食品安全本質管理。常態化實施“四送一服”雙千工程,提高服務效能。充分發揮行業商協會在加強政企溝通聯絡、推進“雙招雙引”、搭建行業發展平臺、促進跨區域開放合作、推進行業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行業整體水平提升。

(三)加強產業合作。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協作分工,促進上下游深度合作。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匯聚要素,做強增量,推動補鏈強鏈延鏈。開拓省外、境外優質原料基地和市場,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促進產品、服務、資本出口,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參與國際競爭。鼓勵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食品博覽會等知名展會,引導企業積極開拓市場。

(四)強化人才支撐。充分發揮企業家和科技人才的關鍵作用,加強食品工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大食品專業技術實用人才培養力度,鼓勵本科高校、職業院校與產業精準對接,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精準培養,積極開展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培訓,建設一支具有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隊伍。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引導各類人才積極參與食品工業發展,為食品工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辦公室

2022年3月25日印發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