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十四五”供應鏈體系建設規劃 發布時間:2022-05-28 17:54 中商情報網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擁有優越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和牢固的經濟、產業、商貿根基,具有統籌謀劃要素資源整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現實需求。“十四五”時期也是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構建安全可控、高質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是保障城市供應安全、推動產業升級與區域協同、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路徑,也是優化流通體系、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為全面提升我市供應鏈發展水平,保障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合理配置,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促進全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持續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根據《廣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我市“1+N”現代物流規劃體系中的專項規劃,是指導我市“十四五”供應鏈體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第一章 發展現狀

第一節 發展成就

1.交通物流水平全國領先

物流是供應鏈運轉的實體紐帶。廣州具備良好的物流區位和設施。廣州處于珠江三角洲以及廣東省的中心位置,毗鄰港澳,臨近東南亞,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隨著“一帶一路”和“雙循環”戰略的實施,廣州逐步成為連接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重要節點。同時,廣州是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樞紐為一體的國際綜合樞紐城市。廣州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主樞紐和最重要的特大型鐵路樞紐,擁有全國三大航空樞紐之一的白云機場和全國沿海主樞紐港和集裝箱干線港廣州港。2020年廣州社會貨運量9.25億噸,保持全國前列,其中白云機場貨郵吞吐量175.95萬噸,位居全國第二;港口貨物吞吐量6.36億噸,同比增長2.6%;鐵路貨運量1793萬噸,開行出口中歐班列106列;公路貨運量4.7億噸、快遞業務量76.16億件,均位列全國前列。良好的設施服務能力帶動了物流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社會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2020年廣州市社會物流總額60653.46億元,同比增長3.31%;物流業增加值為2134.70億元,占GDP的8.53%;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3.62%,同比下降1.08個百分點。物流效率持續提升,物流業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全市標準化托盤普及率達到50%,裝卸作業效率大幅提升。疫情期間,廣州海關創新“整板收運、快速分流”快捷通關模式,實現進口整體通關從24.38小時壓縮到12.53小時,出口整體通關從1.54小時壓縮到0.87小時,通關效率大幅提高,物流效率持續提升。

2.商貿發展實力雄厚

商流是供應鏈發展的必要條件。“十三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突破8000億、9000億大關,2020年實現9218.66億元,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全市建成營業大型零售商業網點391個,商超、品牌連鎖便利店及社區生鮮連鎖門店超6600家,銷售額50億以上的綜合類購物中心3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596個專業批發市場,商戶超過17萬戶;交易額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08家,在美妝、花卉、茶飲、箱包、珠寶、服裝等多個領域形成輻射全球的供應鏈樞紐。廣州通過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國家級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綜合試點等國家級試點工作,形成了一批可持續發展并且具有典型帶動作用的商貿供應鏈模式。外貿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外貿結構發展更趨合理優化。外貿進出口年均增幅2.8%,2019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市場采購試點已成為廣州市繼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貿易方式,2020年廣州市場采購出口額達1588.9億元,增長34.8%。二手車出口數量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中歐班列發展邁上新臺階,2020年新增3條出口路線和2條進口回程路線,年度運營列數突破100列。跨境電商模式不斷創新。在全國率先推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信息化系統、“微警認證”系統、進口商品溯源“真知碼”、退貨合并打包、“空鐵聯運”等五大創新舉措,有效破解數據應用對接難、消費者身份信息核驗、質量安全追溯、消費者退換貨、跨國運輸等的難題。打造了業務總量最大、服務面最廣、商品品類最齊全的跨境電商地方公共服務平臺,進口商品基本覆蓋所有省市,出口貨物覆蓋208個國家和地區。《2020跨境電商綜試區能級指數報告》顯示,全國10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中,廣州綜合能級指數位列首位,其中發展規模指數、配套支撐指數兩個單項居全國第一。

3.產業供應鏈建設取得成效

農業供應鏈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廣州不斷加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建設,充分整合集研發、種養、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等要素,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農業生產方面,2020年全市蔬菜總產量403.82萬噸,自給率達100.6%(按2200萬人,每人每日消費500克計算),蔬菜自給率保持在較高水平。蔬菜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推動建成蔬菜類省級“菜籃子”生產基地18個,蔬菜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23個,蔬菜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家,百畝以上的蔬菜規模化種植場114個。2020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50.7萬噸,自給率達90.2%(按照廣州市2200萬人口,每人每日消費70g計)。農業流通方面,蔬菜質量安全持續保持較高水平,通過加大蔬菜生產過程可監控、產品流通可追溯、產品信息可查詢建設,全市蔬菜質量安全監測和抽查合格率均達到97%以上。農業加工方面,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2294億元,利潤總額219億元。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類農業龍頭企業89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38家、市級27家,上市公司4家。2020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銷售收入878億元,占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55.21 %;銷售收入最高的海大集團達603億元,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有8家,超5億元的18家,超1億元的48家。

制造業供應鏈是推動經濟社會高效、高質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廣州已成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擁有全國41個工業大類的35個,工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在一線城市中率先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國家級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成功打造中國軟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汽車制造、電子產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支柱作用明顯,已形成三大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汽車、廣深佛莞智能裝備、深廣高端醫療器械等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首批培育對象。制造業供應鏈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一是廣州制造企業以自身為核心,通過信息化系統以及制度和業務流程設計,對包含供應商、生產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等企業內部與外部供應鏈進行管控和優化,實現資源的高效分配以及生產效率的快速提升,如廣汽乘用車針對338家供應商,建立了以質量、供應、成本三大領域為框架的供應鏈管控模式。二是供應鏈服務企業與廣州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深入到汽車、電子、家具、建材、鞋服等制造業,將供應鏈服務嵌入到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配送、銷售及售后服務各個環節,逐步提升與實體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水平,實現供應鏈管理與精益生產協同。三是制造業供應鏈管理與電子商務有機結合,發展供應鏈數字化應用,有效優化企業供應鏈體系及前端生產制造計劃。據統計,全市重點制造企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70%以上,汽車、家電、化工等領域的部分制造企業已構建了采、產、供協同電商信息平臺;服裝、家具、化妝品等行業應用電子商務開展定制化生產成效顯著。

4.供應鏈服務創新發展

服務業是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高效運轉的重要支撐。廣州擁有全國領先的服務業,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72.51%,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5%,占服務業比重達65%,服務業主導型經濟日益鞏固。

供應鏈金融服務發展成效突出。在供應鏈金融服務和專業建設方面,先后成立了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和廣州市數字金融協會。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以建設成為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地方公共服務平臺為宗旨,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更優質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廣州市數字金融協會下設供應鏈金融專業委員會,負責研究發布供應鏈金融專業標準和指南,加強金融、科技、產業之間的跨領域專業研究和交流合作,為供應鏈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專業支撐。廣州先后印發實施了《廣州市關于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實施意見》、《廣州市推進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試點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推進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營造發展供應鏈金融良好市場環境、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控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導。廣州結合各區特色產業打造特色供應鏈金融產品,持續推進供應鏈金融示范項目落地,2家企業獲批納入廣東省首批供應鏈金融平臺創新試點范圍。建設廣州供應鏈金融糾紛在線多元化解平臺,作為化解供應鏈金融糾紛的基礎設施,妥善、及時、高效地化解金融糾紛。

信息技術服務發展快速,為供應鏈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工信部口徑)連續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2020年達4905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在全國9個軟件名城中排名第三。制造業服務化程度明顯提高,開展“定制之都”示范工程,21家企業入圍首批示范(培育)名單,“灣區制造”首批授牌12家應用企業,定制家居全球領先,全球前5強企業中廣州占據3席。“互聯網+”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成效顯著,如引進了阿里云ET工業大腦、阿里云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中船船海之韻等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網貸機構等互聯網金融企業。

供應鏈口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截至“十三五”時期末,全市共有一類海運口岸24個,空港、鐵路陸港、河運口岸各1個,車檢場等公路監管點9個。廣州港國際班輪航線120條,白云國際機場航線網絡覆蓋全球230多個航點,其中國際及地區航點96個,航線168條。廣州海關推進“船邊直提”“運抵直裝”模式改革,在南沙新港開展業務試點。大力推進“提前申報”模式,完善落實容錯機制,深入推進“兩步申報”“兩段準入”“兩輪驅動”改革,切實縮減申報準備、轉關辦理和海關通關時間。創新理念進一步簡化申報單證。中國(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發布2.0版,已同步對接國家標準版應用18類、729個服務,上線地方特色模塊19類、582個服務,注冊企業超6萬家,累計業務單量超6.5億。2020年黃埔、廣州關區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居全國報關量極大城市直屬關第二、第三,“廣州海關24小時智能通關”入選國務院辦公廳營商環境推廣案例。口岸降費成效明顯,實施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南沙口岸率先試點查驗沒有問題貨物費用由政府購買,并擴大到檢驗檢疫部分及空箱查驗部分。

5.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營商環境是形成良好供應鏈市場生態的重要基礎。廣州持續大力抓營商環境建設,自2018年以來先后實施營商環境1.0、2.0、3.0,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發改委評估指標充分開展了一系列優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廣州在18項評價指標中均獲評“標桿城市”,“獲得電力”、“跨境貿易”、“辦理破產”和“市場監管”4項指標領域典型案例獲評全國最佳實踐,“用地清單制”"作為廣東省典型案例代表,入選“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獲得國家高度認可。此外,廣州擁有“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商標示范城市”等榮譽稱號。《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加強幫扶企業、完善企業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推行一網通辦、容缺登記、減證便民等制度上提出優化,進一步展現廣州著力提升營商環境的決心和努力。

6.市場主體不斷壯大

廣州供應鏈相關企業種類齊全、覆蓋面廣。廣州嘉誠國際物流、原尚物流等部分龍頭企業已成功登錄國內主板資本市場。廣州現有登記狀態正常(續存、在業、正常)的開展供應鏈業務的企業(經營范圍包括供應鏈管理的企業)2.8萬家[ 數據源自企查查2020年12月23日數據,企查查數據與國家工商總局同步更新,故以上數據與國家工商總局登記企業數據一致,下述企業數據除另作說明外均來自企查查2020年12月23日數據,對數據來源將不再贅述。],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名第3。其中開展農業供應鏈業務的企業[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將行業分類屬于A門類農、林、牧、漁業、C門類中C13農副食品加工業和C14食品制造業大類的供應鏈企業納入開展農業供應鏈業務的企業。]245家,全國排名第1;開展制造業供應鏈業務的企業[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將行業分類屬于B門類采礦業、C門類制造業(不包括C13農副食品加工業、C14食品制造業)、D門類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E門類建筑業的供應鏈企業納入開展制造業供應鏈業務的企業。]637家,開展商貿流通供應鏈業務的企業[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將行業分類屬于F門類批發和零售業、H門類住宿和餐飲業、K門類房地產業、L門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供應鏈企業納入開展商貿流通供應鏈業務的企業。]19497家,開展供應鏈服務業務的企業[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將行業分類屬于I門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J門類金融業、M門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N門類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O門類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P門類教育、Q門類衛生和社會工作、R門類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供應鏈企業納入開展供應鏈服務業務的企業。]4990家,開展物流供應鏈業務的企業[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標準,將行業分類屬于G門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供應鏈企業納入開展物流供應鏈業務的企業。]3037家,全國排名均為第3。

第二節 發展短板

1.供應鏈安全缺乏把控

廣州的產業供應鏈發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重點環節的安全把控上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在制造業方面,汽車產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制造業戰略性零部件國產占比偏低,受海外制約嚴重,采購成本居高不下,供應鏈抗風險能力仍較弱。如汽車產業以日系合資企業為主,日資企業占66%,許多核心零部件仍受制約,產業抗風險能力仍較弱;高端裝備產業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基礎功能部件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與國際知名品牌差距較大,長期依賴進口,成本占到整機生產成本的60-70%以上,在基礎性、系統性工業軟件層面仍然沒有開發能力,90%左右的工業系統軟件都依賴于進口。在農業方面,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不健全,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平均冷鏈流通率較低導致流通損耗大,增加了供應鏈成本,使得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難以有效提升。另外,目前廣州缺少有效的供應鏈監測制度,對供應鏈各環節的管控、預警能力都較弱,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

2.供應鏈價值地位有待提升

供應鏈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價值集聚能力較弱。企業深度參與全球市場、為全球用戶服務、獲取全球利潤的能力相對欠缺。目前廣州的供應鏈流通環節大部分都局限于貿易報關、流通加工和運輸倉儲等傳統功能要素,仍處于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對研發設計、市場營銷、信息整合等附加值高的環節把控力度不足,產業鏈供應鏈的閉環塑造能力有待提升。此外,企業之間缺乏協同,缺少長期供應合作關系,彼此處于較低層次的競爭之中。

制造業供應鏈產品附加值低、供應鏈環節低端,戰略性核心零部件供給能力較弱。如汽車零部件產業多集中在價值和技術門檻較低的領域,供應鏈中的關鍵價值產品“大三電”、智能駕駛模塊、芯片、關鍵電子元器件、車載線束、控制系統(含四驅系統、電子車身穩定系統)、高端發動機、先進自動變速箱(9AT及10AT)等核心零部件的省內、國內供應能力弱,需要從省外甚至海外采購;電子信息產業2019年產值2657.4億元,以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為主,核心價值環節集成電路制造和電子電路制造產值約178億元,僅占7%,呈現明顯的“產業高端、環節低端”問題。

3.供應鏈標準化程度不高

貨運一體化、標準化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外貿提單、信用證體系、保稅、聯運安檢等機制規則有待統一;物流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形成,網絡接口標準不統一,“一單制”便捷運輸制度不夠完善等,都是制約供應鏈高標準現代化發展的因素。此外,對于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的界定標準尚不清晰,行業定位也較為模糊,業務涉及物流、外貿、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多重領域,導致管理責任部門不清,難以形成行業管理標準。

4.供應鏈龍頭示范企業規模不足

廣州供應鏈相關企業整體數量規模龐大,但龍頭示范企業較國內標桿城市仍有較大差距。如工信部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公布的兩批共63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中,廣州僅有1家示范企業和1家示范平臺入選;2020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百強榜單》中,廣州有3家企業上榜,北京、上海分別有14家和10家;2020年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零售百強榜單》中,廣州共4家企業上榜,深圳、北京分別有25和24家;2020年德本咨詢發布的《2020智能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100強》企業中,廣州有5家企業上榜,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有20、19、15家;2020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9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榜》中,廣州有5家企業上榜,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有20、19、15家。

5.供應鏈空間載體質量參差不齊

一是產業空間效率不高。截至2019年,廣州容積率1.0以下工業用地占總用地的81%、總建設量的60%,工業用地地均增加值約為14.8億元/平方公里,與深圳32.5億元/平方公里差距明顯,占全市工業用地三分之一的村級工業園僅貢獻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總稅收的6%。二是物流空間支撐不足。受制于建設用地規模及基本農田,物流園區、貨運樞紐重點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規劃落地難,開發建設緩慢。主要物流園區與鐵路樞紐、重點產業項目布局分離,對產業發展支撐不足。廣州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冷鏈產業園,冷鏈產業輻射帶動作用亟待增強。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于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城市定位,以服務黨中央關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動能,發揮我市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和開放優勢,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高廣州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現代化供應鏈,樹立全國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標桿。

第二節 工作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積極推進供應鏈全球布局,通過更廣更深地融入全球供給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面向全球吸納高端生產要素,提升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推動供應鏈技術、服務、設施等共建共享,打破各企業相對獨立的傳統管理和運作模式,共享供應鏈資源、信息和渠道,全面提升供應鏈發展水平。

堅持安全可控。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自主能力。建立完善風險預警體系,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提高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加強供應鏈質量流程監管,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提升應急儲備水平。

堅持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供應鏈智能化水平,提升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進一步促進供應鏈模式、業態和服務創新。

堅持協同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和流程優化,促進產業協同發展、跨界發展。深化社會分工,推動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加強供應鏈協同合作。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聯動,強化需求信息的獲取和反饋,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供需精準匹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消費,將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貫穿于供應鏈各個環節。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促進全產業鏈條的綠色發展。

第三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漸深化,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市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將進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全球形勢巨變對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提出挑戰

大國戰略博弈的加深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沖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給側和需求端雙向沖擊,要求我市統籌產業發展和安全保障,沉著有力應對嚴峻的風險挑戰。當前,我市正處于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的階段,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高端設備對國外供應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卡脖子”問題還比較嚴重,面臨產業鏈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加強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已成為迫切之需。

2.雙循環背景下廣州需承擔供應鏈節點和橋梁角色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要求我市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城市,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占據關鍵位置。一方面,國家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未來內需市場的活力和后勁將持續釋放,要求我市重視并搶抓培育擴大內需市場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要保障居民基本民生需求,更要滿足居民更高層次需求。另一方面,國家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標準高水平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要求我市加快搭建國際貿易和投資新平臺,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多層次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實現深度對接。

3.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要求提升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層次更高、內容更全面、任務更關鍵,這對我市工業經濟加快轉變方式、優化結構、轉換動能,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向縱深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加速形成,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大量涌現。跨界交互重構產業發展格局,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制造與服務、數字與產業加速融合,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為我市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新興產業能級、培育未來增長引擎提供了契機,也對加強供應鏈的創新發展、增強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提出了要求。

4.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需要現代化供應鏈支撐

“十四五”時期是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以高水平的“雙城”聯動助推“雙區”高質量發展,以“一核一帶一區”為重要抓手構建區域發展格局,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局面,是國家賦予廣州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機遇,一系列創新政策和先行示范紅利將持續釋放。要求我市緊抓歷史機遇,發揮優勢、通過現代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貿深度合作,深化區域貿易關系、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第四節 發展趨勢

1.標準化

物流與供應鏈是多層次的大系統,有企業供應鏈,也有產業供應鏈和國家供應鏈,供應鏈的基礎性銜接標準不統一將阻礙實現供應鏈互聯互通。制定統一的基礎性標準,推進基礎性標準的協同,是提升供應鏈效率的關鍵。

2.平臺化

供應鏈服務向平臺化趨勢發展和整合將是必然趨勢,由平臺模式搭建成一個產融結合的生態系統,不再是單向流動的價值鏈,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系統。供應鏈平臺或者核心企業是價值的整合者,是多邊群體的連接者,更是生態圈的主導者。終極目標在于打造出擁有成長活力和贏利潛能的生態圈,而供應鏈上各環節企業與機構要加入平臺生態圈來實現未來的發展。

3.協同化

高效協同是提升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精準性、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一是企業內供應鏈協同。實時采集企業內供應鏈運行數據,識別資源配置低效環節,提高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二是企業間供應鏈協同。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連接樞紐,打通供應鏈上游供應、中游生產、下游產品銷售各環節,優化全產業鏈資源配置。供應鏈組織形態高效協同是建設供應鏈體系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供應鏈競爭力的核心,需要政府積極有為,企業積極響應,制定具體措施,建立同一規則,才能建立高效協同的供應鏈生態。

4.智能化

目前全球正在進入智能化變革的新時代,智能化創新是供應鏈演進的方向。在進入技術與模式變革與創新的年代,發展智慧供應鏈,滿足供應鏈智能化要求,是現代供應鏈體系創新的重要方向。當前,一些顛覆性的新技術、新方向能夠更好地助力供應鏈的發展,大數據會對整個供應鏈產生變革性的影響,數字化會對供應鏈的仿真分析、建模等的透明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網絡優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在供應鏈中的應用會讓實時數據有更好的自動傳輸和采集的機制,從而讓供應鏈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供應鏈的編碼化趨勢也將越來越明顯,包括區塊鏈在供應鏈的應用。從數字化供應鏈發展到智能化供應鏈,乃至智慧供應鏈,是生產組織結構和方式的大變革。

5.綠色化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綠色供應鏈成為現代供應鏈建設的重要要求,涉及燃料的使用、排放、運輸工具的制造、使用的優化。企業結合供應鏈戰略進行綠色流程再造,推廣使用新能源物流車、倉儲設施設備節能技術及綠色智能包裝新材料,推廣共同配送、單元化載具循環共用等先進模式。推動減量包裝、可循環包裝、環保可降解包裝等各種綠色包裝技術應用,按配送渠道回收、委托回收、集中回收等社會化回收再利用模式,降低環境負荷和企業成本。目前,國內眾多企業,例如菜鳥推出的綠色聯盟,蘇寧提出的“漂流箱計劃”物流聯盟,京東推出的“青流計劃”綠色物流聯盟,都是從供應鏈體系建設角度,聯合綠色物流的設計、生產、產品應用、循環共用、使用回收等各環節企業,共同推進綠色供應鏈的發展。

第五節 規劃定位

至2025年,將廣州打造為亞太供應鏈組織管理中心;至2035年,將廣州打造為國際供應鏈組織管理中心。

一是充分發揮廣州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作用,深化與深圳、香港以及周邊城市的產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進灣區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建設,鞏固、增強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樞紐地位;二是充分發揮廣州國家綜合交通樞紐職能,加快完善空、鐵、海樞紐設施和聯運體系,提升國內交通物流組織效率。同時加強與國內市場合作,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的協作聯動,推動廣州優勢產業、企業建設完善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布局,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產業鏈供應鏈核心樞紐。三是充分發揮廣州在亞太經濟圈的交通地理位置優勢,持續加強與東南亞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合作,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資源的引進、輸出、協調、對接,確立廣州亞太供應鏈組織管理中心地位;四是進一步提升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輻射作用,拓展全球交通物流覆蓋面,加大對外合作支持力度,充分調動一帶一路供應鏈價值資源,大力拓展北美、歐洲等全球重要供應鏈市場,提升全球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能力和組織效率,增強供應鏈核心環節主導能力,將廣州打造成為國際供應鏈組織管理中心。

第六節 發展目標

預計到2025年,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民生供應鏈更加安全穩定。提高重要民生產品自給率,提升農產品安全和供給效率。民生應急供應鏈體系建設取得成效,應急響應和應急組織能力顯著提高。

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增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環節和價值增值環節的“卡脖子”難題。提升產業安全可控性,形成產業備份系統,關鍵時刻能實現供求均衡和自我循環。供應鏈水平與效率顯著提升。提高資源配置能力,空港、海港、鐵路、公路樞紐等設施和集疏運系統建設不斷完善。提高服務支撐能力,供應鏈物流的專業化、標準化、集裝化水平進一步高,供應鏈公共服務新模式廣泛應用,實現經濟運行更加高效、便利、有序。

區域供應鏈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培育具有市場或技術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改善在全球價值鏈上缺少話語權的困境。提升供應鏈國際影響力,加強本土企業對外宣傳,推動廣州與其他國家地區供應鏈服務領域雙向開放,促進廣州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向全球擴張業務。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供應鏈體系建設目標指標體系

目標 指標 2020年現狀值 2025年目標值 指標屬性 牽頭部門
民生安全 政策性儲備糧規模(萬噸) 171 203 預期性 發改委
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省級以上例行監測抽檢合格率(%) 97以上 98 預期性 農業局
規模(1000噸)以上冷庫庫容(萬噸) 97 150 預期性 商務局
大型冷鏈物流樞紐數量(個) 0 2 預期性 發改委、供銷社、規自局
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倉庫面積(平方米) 1732 7800 預期性 發改委、應急局
產業高效 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總產值比 6:1 6.52:1 預期性 農業局
規模以上工業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1.4 (2019年) 1.5 預期性 科技局、工信局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 22.9 25  預期性 工信局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59.7 65 預期性 工信局
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萬標準箱) 2351 2800 預期性 港務局
物流增加值與物流總費用比值 0.62 0.7 預期性 交通局
5A級物流企業數量(家) 13 新增5-6 預期性 交通局
物流帶板運輸普及率(%) 45 55 預期性 交通局
重點供應鏈服務企業(家) 0 新增10 預期性 商務局
區域協同 市場采購貿易出口額(億元) 1588.9 1600 預期性 商務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占比(%) 27.4 30 預期性 商務局
供應鏈展覽會、國際論壇(場) 0 10(累計) 預期性 商務局

第七節 規劃思路

“十四五”時期,廣州應從供應鏈的區域格局與體系,供應鏈的安全、價值與創新問題,供應鏈的企業生態與發展環境,供應鏈的物流支撐與規劃實施保障等方面積極發力,從而提高廣州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促進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供應鏈區域格局,形成現代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從大灣區一體化、國內“內循環”、國際“外循環”三個層面,加強廣州供應鏈同區域供應鏈網絡的對接,構建更廣范圍內功能互補、協調共進的產業布局體系。以現代信息技術主導的供應鏈先進技術為引領,以農、工、商三大產業領域為主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充分銜接物流設施與產業集群,形成“1+5+6+4”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體系。

二是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價值提升與創新發展。通過民生供應鏈賦能、供應鏈監測預警、供應鏈金融監管,保障城市民生、產業發展、金融環境的安全與穩定。通過促進物流價值、產品價值、協同價值的提升,構建供應鏈話語體系,增強供應鏈自主能力,提高供應鏈實時能效。通過助力技術應用、流通循環、服務平臺三方面的創新發展,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率、綠色發展水平以及服務支撐能力。

三是培育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生態,優化供應鏈發展環境。一手推動龍頭企業作為“鏈主”發揮供應鏈帶動作用,一手引導中小企業在專業領域進行精細化、特色化探索,形成大中小企業高效協同、融通發展的供應鏈生態格局。針對政策標準體系、公共服務供給、金融服務支持、人才培養體系四方面開展完善與提升工作,形成指引明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人才充足的供應鏈發展環境。

四是強化交通物流支撐,加強規劃實施保障。在交通物流方面,打造5個供應鏈綜合樞紐、10個專業供應鏈樞紐加若干供應鏈流通節點的“5+10+N”供應鏈樞紐體系,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冷鏈設施網絡建設,增強冷鏈服務供給能力。在規劃實施方面,通過創新政策引領、明確責任分工、加強資金支持、統籌設施建設實現機制、組織、財稅、空間四方面的全面有效保障。

第三章 構建供應鏈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推動大灣區一體化,打造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樞紐

重點打造兩條沿江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走廊和一個繞穗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區。以廣州為起始,串聯珠江東岸惠州、東莞、深圳、香港和珠江西岸中山、珠海、澳門,形成兩條沿江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走廊。以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為重點,并與肇慶、江門等城市深化產業合作,形成繞穗供應鏈協同發展區。

積極對接香港、澳門,不斷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體系與供應鏈安全協調機制。建好穗港智造合作區和穗港科技合作園,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實現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加強與澳門在中醫藥等領域展開合作,為澳門產業多元化探索提供供應鏈支撐,創建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推動與葡語系國家產品對接。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完善以廣州為樞紐的大灣區“菜籃子”生產、流通和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加強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深化產業規劃和供應鏈對接,促進兩市間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動,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充分整合兩市在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優勢,共同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等熱點領域的產業集群建設,深度開展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實現廣深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優勢塑造。

強化廣州—佛山極點帶動,高水平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聯手打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與佛山、惠州共建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居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實現廣佛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深化廣清一體化,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輻射帶動梅州、云浮、韶關、河源等“入珠融灣”,打造珠三角地區與北部生態發展區協同發展的示范區。深化與中山、肇慶、江門、珠海、東莞、惠州等城市合作,推動與湛江、汕頭、汕尾、揭陽、潮州、茂名、陽江對接合作,參與東西翼生物醫藥、石化、鋼鐵等產業集群建設,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第二節 推動國內聯動合作,打造全國產業鏈供應鏈核心城市

積極聯動國家重點區域。依托京廣、貴廣、南廣等高鐵和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強化與國家重點區域的戰略對接,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協同聯動,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構建更廣范圍的功能互補、鏈條銜接、梯度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強化同周邊省份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珠江—西江經濟帶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內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能源、水利、信息等設施建設,探索跨省聯運新模式,聯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促進泛珠三角區域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依托粵桂黔滇川高鐵經濟帶等建設,積極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促進產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式發展。

推進廣州企業全國布局。支持廣州優勢企業在國內范圍內建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布局,優化產銷對接,提升“廣貨”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深度融入強大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順循環。進一步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

第三節 拓展布局全球市場,打造國際供應鏈組織管理中心

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搶抓RCEP機遇,加快經貿規則對接,促進商品要素便利流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強化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支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業務,鼓勵有條件的本地企業“走出去”建設商品集散中心、品牌連鎖店、海外倉、產業園區及經濟合作區等,支持外貿企業擴大海外市場,優化供應鏈組織布局,加強供應商賦能與品牌輸出,提升廣州在區域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瞄準全球價值鏈高端資源,通過投資并購境外優質企業和資源,拓展境內外供應鏈和物流網絡資源,提升全球范圍內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引導企業以海外直采、上控資源等方式擴大優質商品進口。支持企業獲取海關AEO等國際認證,提升企業在復雜國際貿易環境中的競爭力。

加強國際物流設施建設。建設南沙港世界一流港口。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引導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集聚。積極探索與珠海、中山等合建大型深水港區,拓展中遠期戰略發展空間,加強與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市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深化與香港、深圳在航運服務等領域合作,推動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發展壯大。建設白云機場國際一流航空樞紐。完成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積極推動珠三角樞紐機場(廣州新機場)前期工作,將白云機場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樞紐機場,構建以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的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以白云機場為核心,以空鐵聯運為牽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綜合交通樞紐,增強樞紐與廣州中心城區、南部海港的互聯互通,實現空港、海港、鐵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聯動”。加強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建設,完善境外海外倉、物流節點、銷售渠道網絡的戰略布局;積極推動中歐、中亞、東盟班列樞紐節點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大型綜合物流基地,打造高附加值商品“攬銷一體化”產業鏈,實現運郵、跨電、冷鏈等精品中歐班列的常態化運營。常態化運營粵港澳直通快車,暢通粵港澳跨境物流通道。簡化通關和檢驗檢疫程序、提高信息透明度,打造跨境貿易產業鏈一體化體系。打造智慧化跨境協同運作的全球供應鏈,為企業搭建“走出去”平臺。

優化國際經濟合作格局。繼續深化與發達經濟體市場交流,加強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投資合作。發揮與東南亞各國傳統合作優勢,促進全方位交流合作。推進與非洲在基礎設施、旅游、農業、輕工業等領域合作。拓展中東歐合作交流,擴大投資貿易合作。深化中以、中日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和中瑞生態設計合作、中沙產能合作。

第四章 構建現代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第一節 推動產業物流融合發展,形成供應鏈總體布局

堅持產業物流聯動融合發展原則,以供應鏈相關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為引領,以農、工、商三大產業領域為主體,充分銜接物流設施與產業集群,形成“1+5+6+4”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體系。

以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珠江北岸魚珠片區等為依托,形成1個供應鏈價值創新核心區。重點圍繞供應鏈信息技術、電商信息平臺、數據分析、資金管理、金融結算等開展科技研發和創新應用,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琶洲互聯網集聚區重點聚焦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依托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創新研發平臺以及大學城科研院校資源,吸引信息技術龍頭企業集聚,形成一批原創性供應鏈技術研發成果。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發揮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優勢,推動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數字創意以及都市消費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供應鏈服務出新出彩,打造供應鏈金融科技先行示范區、粵港澳供應鏈金融合作示范區。珠江北岸魚珠片區著重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等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

以從化、增城、花都、南沙特色農業產業園和白云中央大廚房、菜籃子批發市場園區為依托,整合從化街北、增城新塘、花都空港、南沙港、白云太和等物流集聚區資源,形成5個現代農業供應鏈發展區。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供應一體化發展,保障農產品供應鏈安全穩定。

以從化明珠工業園、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開發區為依托,整合明珠、空港、黃埔港、新塘、南沙國際物流園等物流集聚區資源,形成6個先進制造供應鏈發展區。重點圍繞汽車、智能制造、先進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開展上下游組織協同,提升制造業供應鏈發展地位和能級。

依托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南沙綜合保稅區、中心城區批發商圈及配套物流倉儲設施形成4個商貿流通型供應鏈發展區,發揮廣州跨境電商和批發商貿業優勢,整合商貿資源,優化流通業態,提升廣州商貿供應鏈影響力。

圖片1111.png

圖1 產業鏈供應鏈空間布局規劃圖

第二節 融合農業生產流通要素,推動供應鏈業態提升

以五大現代農業供應鏈發展區為引領,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極點帶動作用,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農產品產區、存區與銷區協同對接,促進農業企業、物流企業、大型商超、社區便利店、批發市場等多主體共同合作,無縫鏈接“田間”到“餐桌”,實現農業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提升。

從化現代農業供應鏈發展區以肉禽蛋類為重點供應品類,以壹號蛋雞產業園、從化生豬產業園為帶動,鼓勵產業園與生鮮零售企業開展合作,延伸產業鏈條,開設生鮮門店,運用互聯網手段搭建園區產品銷售渠道平臺,實現“養得好又賣得好”;增城現代農業發展區以嶺南特色蔬果為重點供應品類,以增城遲菜心產業園、絲苗米產業園、特色水果產業園為帶動,鼓勵產業園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產生活服務業,推動自主研發農產品加工設備與技術,打造集5G制造、加工銷售一體的現代農業供應鏈園區;花都和南沙現代農業供應鏈發展區以特色水產、果蔬等為重點供應品類,以花都漁業產業園、南沙漁業產業園為帶動,鼓勵園區推進高新養殖技術研發、漁業特色加工,融入漁業休閑旅游功能,構建漁業民俗文化體驗基地,形成集養殖、加工、生產、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漁業供應鏈園區;白云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發展區以中央大廚房、冷鏈銷地骨干庫、增槎路農副產品批發商圈為帶動,大力吸引農業流通龍頭企業入駐,與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園、餐飲機構、大型商超展開合作,構建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平臺,發揮太和樞紐的物流資源優勢,打造成為農產品流通集散、加工配送樞紐。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平臺及品牌建設。以立足廣州、服務灣區、聯接泛珠、輻射內地為定位,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原則,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平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建設,構建“菜籃子”產品大物流、大配送平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流通體系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鏈數字化應用,暢通農產品營銷渠道,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實施“供銷品牌”創建行動,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更多特色品牌和服務品牌。培育提升現代化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龍頭企業、菜籃子基地等,與國內、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對接,拓展平臺應用覆蓋面,實現多平臺融合線上銷售。

第三節 集聚傳統優勢產業資源,增強供應鏈主導地位

聚焦汽車、電子、石化、日用消費品等傳統優勢產業,以五大先進制造供應鏈集聚發展區為引領,以重點產業集聚區、產業基地、產業園等為依托,加大重點環節聯合攻關和上下游組織協同力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水平。

以南沙黃閣國際汽車產業園、南沙國際汽車物流園、花都汽車產業基地、從化明珠汽車產業基地、增城汽車產業基地等為依托,加強汽車核心零部件和重點技術研發攻關,推進汽車產業相關的技術標準、測試評價、基礎設施等產業支撐平臺建設,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系統化服務能力。支持整車企業聯合第三方機構建設具有南方地理環境和氣候特色的第三方汽車綜合檢驗檢測試車場,提升廣州市的中國品牌汽車的驗證檢測能力。推動汽車供應鏈全球化和國產化布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深入推進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結構性改革,形成較完備的世界級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快發展汽車貿易,引進和培育一批汽車品牌經銷商,深入發展汽車保稅展貿、平行進口等貿易模式,帶動汽車進出口實現突破,推動全產業鏈發展。

以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花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為依托,提升電子信息供應鏈核心環節配置能力。建設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加快面向新型顯示、北斗衛星導航、移動通信等領域的芯片設計與研發,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功率半導體、邏輯、光電器件等領域芯片制造,推動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集成電路封裝產業上規模、上水平。提升供應鏈快速協調能力,降低運輸成本,提升供應鏈抗風險能力。積極推動國產替代,推動建設廣東省超高清視頻前端系統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供應鏈組織調配模式,增加國內庫存。針對國外高度依賴關鍵零部件進行快速布局,形成供應鏈合作聯動機制。積極構建良好的信創產業生態體系,重點打造信創、工業軟件、區塊鏈等領域的軟件生態平臺。以國產操作系統為核心,建設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快速培育打造一批圍繞通用操作系統開發的大型應用軟件開發提供商。

以黃埔石化產業基地和小虎島石化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強石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進一步整合提升小虎島、黃埔石化產業基地資源,加強技術研發,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增強廣州石化產業的區域影響力。鞏固精細化學品及日用化學品發展優勢,促進精深加工和發展化工新材料,提升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

推動日用消費品供應鏈定制化升級。聯合汕頭、佛山、惠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湛江、潮州和揭陽等地區紡織服裝專業鎮,強化紡織服裝原材料及輔料、制品的研發與制造、設備等產業鏈優勢環節,重點發展高智能感知、運動、防護服等功能服裝和生態服裝。重點打造以化妝品生產為主導的全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化妝品生產、研發設計、展示展銷和綜合服務等產業鏈重點環節。鼓勵企業對標或聯合意大利、法國等國際知名皮革皮具設計企業,加大對鞋楦、鞋靴樣板、皮具外形、皮衣造型等前端設計環節的投入力度,支持企業深度挖掘消費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鼓勵珠寶飾品產業向品牌化、個性化、時尚化發展,發展珠寶首飾加工、鑲嵌和定制服務,拓展舊金回收、寶石零售、首飾清洗、設計起版等,提升珠寶產業區域特色經濟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飲料制造、食品制造和農副食品加工,擴大廣式涼茶、珠江啤酒等優勢產業生產規模,支持方便休閑食品向多品種、營養化、高品質方向發展,積極發展風味獨特、營養健康的休閑食品,支持綠色食品健康溯源平臺及體系建設。

第四節 加快新興產業協同布局,打造供應鏈先導優勢

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五大先進制造供應鏈發展區為引領,加快構建新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平臺,率先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主導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和價值提升。

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依托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產學研金用核心基礎資源,面向全球加快引進汽車設計、研發機構、研發團隊和優勢技術等各類創新資源,創建國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中心。以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為主線,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為突破口,加大對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招商引資的支持力度,推動廣州市整車關鍵零部件和智能網聯電子集成系統產業取得重大突破。鞏固提升龍頭汽車制造企業,支持新技術、新能源汽車企業、汽車技術研發企業,提升廣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國家乃至全球供應鏈上的主導能力。

推動生物醫藥供應鏈創新提升。加速釋放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醫藥港等引領發展型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園、廣東醫谷產業園等潛力追趕型基地的進一步提升發展;大力推動白云美麗健康產業園、廣州大學城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粵港澳大灣區(從化)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等重點支持型基地加快建設。發揮廣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國家醫藥出口基地的疊加優勢,加強醫藥產品研發校企結合,推動建設生物領域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一批研發機構,完善技術研究和創新體系,鼓勵傳統生物醫藥生產企業向研發型生產企業轉變,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價值鏈、創新鏈高端發展。提升醫藥行業信息化水平,完善藥品數據管理系統,加強對藥品流通大數據的挖掘利用,加強信息同步,推進形成大規模采購。

推進高端裝備供應鏈本土化建設。以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花都臨空高科技產業園、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南沙人工智能價值產業園等為依托,大力推進智能裝備核心技術攻關,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支持本土企業研制生產關鍵零部件、工業系統軟件產品,逐漸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鼓勵傳統裝備生產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與工控、系統軟件企業聯合攻關,實現汽車、數控機床、升降機、農用裝備、食品生產線、增材制造等裝備的智能化。推動整合智能裝備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加強自主品牌建設與全球市場開拓,加快建成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加快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創新主導能力。依托南沙、增城、花都、從化等重工產業基地,緊抓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產業發展機遇,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用鋼、海洋工程用鋼、能源石化用鋼、高性能精密合金板及關鍵基礎零部件用鋼等精品鋼材。圍繞周邊地區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提升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銅合金、鎂合金、貴金屬、鈦及鈦合金等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品的附加值。依托黃埔、南沙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積極布局發展硅晶圓、光刻膠、拋光液、濺射靶材、中高端電子化學品等專用原材料。依托在穗科研院所,加快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謀劃建設集成電路制造業創新中心,突破敏感材料、關鍵工藝、軟件算法等發展瓶頸。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加快建立一批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第五節 推動商貿流通模式創新,提升供應鏈服務能級

充分發揮廣州商貿優勢,挖掘批發市場、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等優勢,以四大商貿流通型供應鏈發展區位引領,打造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模式,推動商貿流通供應鏈創新體制發展。

以中心城區商貿供應鏈發展區為引領,推動流花服裝批發商圈、中大布匹商圈等傳統批發商圈供應鏈模式創新。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結合直播電商,構建起集智能網絡、智能管理、智能商鋪、信息咨詢、品牌展示于一體的智慧商城體系,積極發展B2B產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垂直領域電子商務平臺,深化“廣貨網上行”。對各大專業市場商圈實施“一場一策”,推進多元化轉型升級;同時引領專業批發市場向展貿型批發采購中心轉型,提升國際化水平和“廣州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鼓勵專業市場創新模式,通過不斷完善產業服務功能,提升綜合服務、增值服務水平,促進市場從“房東”角色向產業服務平臺轉變。改變經營模式,減少低端現貨批發業態,推進業態升級。通過信息化、集成化改造提升批發市場,促進交易、結算、推廣等“軟環節”集中集聚,貨物交割、流轉等“硬環節”外移外延。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引導與支持批發商戶開展設計、研發活動,促進市場向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器等運營模式轉型升級,并加入文化、休閑、旅游等多方面要素,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地標、品牌產品和特色線路。

以空港、南沙跨境電商供應鏈發展區位引領,依托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南沙綜合保稅區等,推動跨境電商供應鏈模式創新。建設跨境電子商務集中監管園區,進一步推動穗港澳在跨境電商領域緊密合作,以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南沙綜合保稅區、廣州保稅區為試點,探索打造生鮮、冷鏈產品進口樞紐。依托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培育競爭新優勢,推動外貿發展轉型升級。通過綜合改革、集成創新,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和各類特色試點園區融合發展,形成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新型監管服務模式和制度體系。大力發展貿易新業態,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跨境B2B等新模式和新業態;整合國內外電商平臺、物流、支付、知識產權、結匯等供應鏈服務,為制造業出海提供支持。鼓勵發展多種業務模式,開展B2B出口、B2C零售出口、B2C直購進口、B2B2C保稅進口等業務模式。鼓勵發展多種跨境電商倉儲業務模式,國際商品集散體驗中心、全球中心倉、國際分撥中心等。加快發展“絲路電商”,用好中歐班列,擴大與相關國家的經貿往來。推動傳統外貿企業與跨境電商企業對接,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推進跨境電商樞紐城市建設。

推進零售供應鏈模式創新。鼓勵零售企業向新零售平臺發展,建立或應用現有網絡購物平臺,加快推進線上線下互動購物方式,推動020、C2B、P2P等新型商業模式快速發展,探索網上超市、智慧微菜場、無人超市、智能售貨機和無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終端。推進以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為核心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核心商圈、商街、商業網點、社區商業等增強數字化經營能力。推動老字號提升工程,鼓勵老字號與新零售企業創新合作,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推出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服務。吸引國際品牌店或國內首店進駐廣州,促進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及國內外技術服務企業與本地商貿企業對接合作,以電商行業發展優化消費供給,實現“人-貨-場”全鏈條優化。

推動大宗商品供應鏈模式創新。支持南沙自貿試驗片區、黃埔區建設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集大宗商品交易、結算、金融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交易平臺。推進廣州商品清算中心打造統一清算體系,支持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務發展。大力推動煤炭物流供應鏈模式創新,促進形成“傳統貿易+互聯網+產業+金融”的供應鏈體系,增加煤炭大宗散貨的競爭優勢。加大“散改集”“集改散”組貨力度,穩定客戶、爭取貨源。推廣煤炭35噸敞頂集裝箱綠色鐵路運輸新模式,建立廣州港至廣東省內及江西、湖南等省份的“散改集”通道,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構建綠色高效的“散改集”疏運網絡。升級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經營模式,拓展政策性糧食承儲招標、市場化口糧流通交易等業務功能,滿足政府儲備糧交易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支持培育糧食期貨市場,形成透明、公開的價格、市場機制,更好地促進糧食現貨市場發揮作用。

推進國際貿易供應鏈創新增值。深入推進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工作,探索擴大試點范圍,充分發揮廣州專業批發市場眾多、小商品種類齊全的優勢,建立具有廣州特色和廣州優勢的市場采購貿易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各類平臺政策優勢,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提升運行績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拓展轉口貿易、離岸貿易、中轉集拼、延遲中轉、毛坯鉆石交易、國際保稅維修等業務。加快建設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培育一批重點進口平臺。深入開展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以廣交會為城市品牌,加強國際宣傳推廣,助力廣交會吸引更多高質量的新采購商到會;繼續優化廣交會參展企業結構,提升參展企業對于廣州市外貿出口的貢獻度,促進外貿增長。引進培育國內外品牌展會,提升會展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整合廣州地區特色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和大型企業資源,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品發布、展示、交流、交易平臺。

專欄1 提升行業供應鏈水平重點工程

1.農業供應鏈一體化工程。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增強農業生產鏈、資金鏈和產品鏈供給的有效性、安全性。探索以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為投資主體,以農業產業鏈各部門的需求信息和生產標準為紐帶,有機整合科技、物流、金融、銷售、政策等資源,通過閉合運營的方式確保對農業產業鏈所有參與者的整體開發和全面服務,實現農業資源集約利用和農業多種功能。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構建上下貫通、有效對接、服務城鄉的經營服務體系。針對農業生產重要環節,開展合作式、訂單式服務,為廣大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等系列化服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種農業經營組織模式,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 2.制造業供應鏈能級提升工程。穩補強控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篩查缺鏈、斷鏈環節,制定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環節招商目錄。重點加強與深圳、佛山、清遠等省內城市協同,統籌協調產業鏈關鍵節點布局。積極引進產業鏈龍頭項目,發揮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控鏈工作聯動協調機制作用,圍繞主導產業加強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龍頭企業,推動現有龍頭企業、重大項目釋放更大產能。以維護產業鏈運行穩定可靠為落腳點夯實“固鏈”,不斷優化企業服務和針對性解決方案,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分類施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和優質企業根植性,留住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產能、核心環節、關鍵產品。建立重點產業‘鏈長制’,完善工作機制,協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圍繞主導產業每年遴選安排一批國家、省、市三級技術改造項目,推動本地產業智能、綠色、服務、高端發展。 3.國際貿易提升工程。加快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培育外貿新動能。發揮創新對外貿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快推動外貿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市場采購試點工作,探索擴大試點覆蓋范圍,建立具有廣州特色和廣州優勢的市場采購貿易政策體系,實施科學高效監管。做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工作,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擴大跨境電商零售出口、B2B出口規模,推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模式發展。推動傳統外貿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對接,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推進跨境電商樞紐城市建設。推動服務貿易創新,探索發展鉆石珠寶、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等服務貿易新業態。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做好示范區、示范基地和重點供應鏈服務企業的認定扶持,培育一批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龍頭示范企業。 4.批發市場轉型提升工程。加強監督管理,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協會為主體,企業、境外進口商共同參與的貿易摩擦預警和應急機制預計國際貿易伙伴長期互信機制。對接要素資源,發展平臺經濟。一方面引導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批發市場集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有機銜接;同時強化市場引領,推進融合發展,引領專業市場向展貿型批發采購中心轉換,推動專業市場向產業園轉型,融合品牌展示、眾創空間、跨境電商、物流為一體,創新拓展傳統專業市場向創意園區轉型升級新路徑,積極推進全方位、多角度融合的專業市場。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推動傳統專業市場數字化轉型;并對全市各大商圈專業市場實施“一場一策”,推進多元化轉型升級。 5.電商及新零售發展提升工程。推動電商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住宿、餐飲、文化、旅游、醫療、體育等領域培育一批智慧供應鏈應用水平高的企業和平臺。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綜合試點、探索電商發展新模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通過農業與電商的深度融合,提高以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的農業信息化綜合水平。

第五章 培育供應鏈市場生態

第一節 壯大供應鏈龍頭企業力量,增強鏈主帶動效應

加大供應鏈龍頭企業扶持培育力度,提升供應鏈帶動作用。建立實施以市領導為“鏈長”和以龍頭企業為“鏈主”的雙鏈式“鏈長制”,找準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實施“一鏈一圖、一鏈一制、一鏈一策”,定期召開鏈長調度會議,交流產業鏈發展情況,協調解決產業鏈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培育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開展重點供應鏈服務企業認定工作,完善龍頭企業培育政策配套,提升企業積極性。

培育一批生產型供應鏈龍頭企業。支持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強化供應鏈管理職能,發展先進供應鏈管理技術,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拓展全球供應鏈業務,實現企業供應鏈高價值、高效率、精準化發展。支持大型企業面向社會提供供應鏈管理先進技術、平臺,帶動行業供應鏈資源共享,實現協同發展。大力發展供應鏈總部經濟,積極引進大型制造業企業來穗設立總部,布局重大項目,吸引供應鏈要素集聚。鼓勵農業生產龍頭企業發展供應鏈信息技術,與供銷社、批發市場、商超等農產品流通企業建立合作,實施農產品供應鏈全流程可視化,提升農產品供應鏈安全與效率。

打造一批流通型供應鏈龍頭企業。支持廣州龍頭跨境電商企業拓展全球布局,持續擴大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形成全球影響力。支持大型電商企業持續創新業務模式,發展流通新技術、新平臺,升級電商供應鏈系統,實現電商供應鏈跨越式發展。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完善流通網絡,擴大業務規模,增強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支持大型專業領域流通企業升級貿易鏈條,成立交易中心,增強市場資源配置能力。鼓勵傳統零售企業探索“新零售”模式,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零售龍頭企業。支持在批發市場所屬產業領域培育孵化產業鏈服務平臺和供應鏈管理公司,利用商貿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流通渠道,成長為商貿供應鏈龍頭企業。

壯大一批服務型供應鏈龍頭企業。鼓勵大型供應鏈管理企業通過投資并購、資產重組、強強聯合、戰略協作、企業聯盟等方式,提高資源集約度和市場集中度,提升供應鏈服務能力。支持大型物流企業實行業務拓展、升級,與制造業、商貿業等聯動融合,向大型供應鏈服務商轉變。支持供應鏈服務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擴大市場影響力,擴展全球業務。引進、培育專業供應鏈服務企業,圍繞具體行業形成專業化供應鏈服務體系,形成行業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第二節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供應鏈精細發展

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小企業。引導制造供應鏈重點環節優勢企業發揮專業領域優勢,做精、做強重點環節供應鏈,拓展市場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提升重點環節影響力,打造“單項”冠軍。加強對中小型制造企業供應鏈建設的扶持。探索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孵化、培育供應鏈高新技術企業,加大對供應鏈技術研發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助推信息技術企業實現供應鏈技術突破。鼓勵單品類流通供應鏈服務企業縱向深化發展。支持企業針對特定產品供應鏈做精、做新,垂直拓展業務領域,創新研發、采購、配送等業務模式,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中小流通、生產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發揮小體量靈活性優勢,深度對接客戶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整合。

第三節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優化供應鏈生態格局

鼓勵大中小供應鏈服務企業創新組織模式、重構創新模式、變革生產模式、優化商業模式,進一步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協同,支持骨干企業通過技術輸出、資源共享、供應商管理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功能互補、協作緊密、關鍵環節自主可控的產業配套能力。依托龍頭企業建設科技創新社區,以“前孵化-孵化-加速產業化”的全孵化鏈條為主線,推動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積極承辦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論壇,推動大中小企業相互采購、配套集成、抱團發展。

第六章 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

第一節 強化民生供應鏈賦能,保障城市民生安全

建立民生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組織機制。一是建立市屬國有企業民生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先鋒隊”機制,明確市屬國有企業供應保障首發制度,發揮市屬國企在民生保供中的責任擔當,強化市級國有企業供應保障力量。二是建立和完善區級供應保障服務隊伍,完善統籌調度、信息技術、末端配送、安全監管等人員配置,合理分工、緊密協作,保障供應質量和供應時效。三是完善民生供應商業網點布局。強化大型商超在應急供應鏈末端的核心地位。補齊人口密集區域商超布局缺口,提升商超設施服務覆蓋率。鼓勵大、中型商超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建立門店間調貨補給機制,保障在突發事件下能夠持續穩定、保質保量供應,提升供給精準性和及時性。大力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社區生鮮店等社區商業服務設施。加強布局配送倉、前置倉、自提點、自提柜等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實現十五分鐘生活圈生活服務設施全覆蓋。

加強糧食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加強糧食儲備,穩定糧食來源。繼續深化與黑龍江省的糧食對口合作以及與其他糧食主產省的產銷合作。發揮區域互補優勢,鼓勵與省內糧食企業與產區合作設立生產基地、儲備基地,建立適度異地儲備。充分利用進口調劑品種余缺。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穩定傳統進口渠道,鞏固和發展與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糧食貿易合作,不斷拓展海外糧食供給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和發展國外糧源基地,強化國際糧食來源。

加強“菜籃子”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加強菜籃子應急儲備。推動建立“菜籃子”應急儲備單位,指導基礎設施完善、生產經營穩定、信譽良好的“菜籃子”加工骨干企業和生產基地成立菜籃子應急儲備機構。完善“菜籃子”應急供應,重點保障蔬菜等難以儲備的“菜籃子”商品的市場供應。

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和供給制度。積極推動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樞紐建設,為包括聯合國、各國政府及其他人道主義合作伙伴在內的國際社會提供應急響應,提升國際影響力。升級廣東省暨廣州市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建設,完善場地硬件條件,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推動應急物資儲備專業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提升應急物資供應鏈多樣性和實效性。推動建立區域協同應急儲備和供給機制,建立廣佛肇清一體化區域供應體系。加強軍民融合型物資采購保障資源建設,建成國家、地方、軍隊、企事業單位、家庭的一體化儲備體系。建立由發改、交通、鐵路、民航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保障聯席會議制度,提升應急物資保障智能化水平,建設全市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資源信息、物資調撥統一管理。

第二節 實施供應鏈監測預警,實現產業安全高效

全面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預警。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氣象監測,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及時反映農產品供應波動,防范重大農產品安全事件。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優質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數據監測、分析和應用,建立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機制,推進農產品追溯縱向橫向連接,實施農產品全生命周期跟蹤和監測。有序推進“兩品一標”的認證,引導農業生產向綠色化、優質化發展。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強化蔬菜、水果、畜禽、禽蛋、養殖水產品可追溯,構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追溯制度機制。

建立生產資料供應鏈實時監測預警機制。推動政府與龍頭企業合作建立生產資料供應數字化監測平臺,打通交通、物流、經濟、社會、生產、交易等多領域信息渠道,對重要生產資料來源地的經濟社會形勢、企業運營情況、物流運輸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測與研判,及時識別變化因素,制定應急預案,最大程度降低產業鏈供應鏈外部影響,保障生產高效可持續運行。建立供應替代儲備機制,增強國內替代能力,積極推動國產代替進口,創新供應鏈組織調配模式,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吸引制造業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廣州,鼓勵企業積極推動核心技術研發,增強本地供應能力。針對國外高度依賴關鍵零部件進行快速布局,形成供應鏈合作聯動機制。

完善供應鏈統計監測制度。積極開展供應鏈行業的統計調查。建立供應鏈管理統計監測制度。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合作,開展全市供應鏈管理摸查,初步建立供應鏈管理統計指標體系和監測機制,做好供應鏈行業統計監督工作,及時反映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的發展規模和運行效率,為政府宏觀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拓寬監測數據來源,定期共享交流各類信息、研判市場形勢,形成監測預警合力。

加強供應鏈信用體系建設。健全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促進工業、農業、商務、交通、海關、市場監管、銀行等部門和機構之間公共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推進各類供應鏈平臺有機對接,加強對信用評級、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結合“信易貸”、“粵信融”、“中小融”平臺建設,完善供應鏈信用融資服務機制,推動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發揮作用。結合互聯網企業誠信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加強供應鏈相關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主體信用監管。

第三節 加強供應鏈金融監管,構建安全金融環境

加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控和監管。建立健全面向供應鏈金融全鏈條的風控體系,強化金融活動真實性審查和合規管理。強化行業自律管理,探索制定供應鏈金融標準規范。加強供應鏈金融業務監管,提高供應鏈金融事中事后風險管理水平。各類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嚴格遵守業務范圍,不得無牌或超出牌照載明的業務范圍開展金融業務。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維護產業生態良性循環,防止以供應鏈金融名義擠占中小微企業利益。

專欄2 供應鏈安全穩定重點工程

1.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工程。結合疫情期間封控、封閉管理區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經驗。成立以分管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組成的生活物資供應保障組,統籌做好疫情期間全市糧食、蔬菜、飲用水、肉、禽、水產品、食用油、蛋、鹽等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工作,各區相應成立區級生活物資供應保障組,形成市區聯動機制。建立市屬國有企業民生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先鋒隊”機制,對封閉封控區域通過實施國企+連鎖超市(社區生鮮店)+電商平臺精準供應模式,實施進駐保供;完善“公交移動超市”流動供應模式,靈活高效地滿足居民需求;積極應用無人機、無人車和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在封閉管理區域開展物資配送。建立市供銷合作總社、越秀集團、嶺南集團、廣州商控、廣州酒家、華潤萬家等國企和江南果菜批發市場、粵旺集團、京東七鮮超市、廣州煒洹等民企的市級重點企業應急供應商庫,各區相應建立應急供應商隊伍,組織力量保障供應。 2.應急物資保障升級工程。全新升級廣東省暨廣州市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建設,完善場地硬件條件,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建設全市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資源信息、物資調撥統一管理。制定和完善廣州市應急物資征用及補償辦法。出臺我市突發事件經費管理、緊急征用補償等配套制度,指導突發事件預算申報、無主突發事件政府兜底支付、緊急處突征用補償等工作。 3.大灣區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工程。建立大灣區城市協調工作機制,完善大灣區“菜籃子”議事協調、信息共享通報機制,對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行信息交流,緊緊聯結泛珠三角地區以及國內其他城市,共同促進供港澳農產品海關備案、產品加工和貿易發展便利流通,將大灣區“菜籃子”進一步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農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主要交易和展示平臺。提高大灣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協調統一穗港澳互認的“菜籃子”產品溯源信息編碼,完善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實現快速追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報案件查處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聯動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與信息發布制度。借助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加強與內地兄弟省市、港澳臺地區以及“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的農業合作,重點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園藝、農業大數據、節水農業等領域國際合作。 4.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工程。增強國內替代能力,積極推動國產代替進口,創新供應鏈組織調配模式,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精準遴選一批產業上下游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攻關需求,形成擬突破的重點產品和技術清單,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卡脖子”短板問題。積極引入制造業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廣州,鼓勵企業積極推動核心技術研發,增強本地供應能力。

第七章 促進供應鏈價值提升

第一節 提升物流價值,構建供應鏈話語體系

整合物流行業資源,推動物流業高效高值發展。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流通企業整合分散的物流資源,發展大型綜合物流平臺。培育和引進具有核心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強的物流龍頭企業,培育壯大5A級物流企業,引導物流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物流企業與生產、流通企業加強基礎設施、生產能力、設計研發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優化流通組織,推動物流服務由基礎服務向供應鏈增值服務延伸,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等聯動融合,打造新型價值鏈體系,逐步從傳統物流向供應鏈服務提供商轉變。推進各類批發市場與物流企業聯合,形成集展示、交易倉儲、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采購、分銷配送中心。發展現代化物流技術應用,推廣標準化帶板運輸,鼓勵使用智能化托盤、自動分揀、無人車等設施設備,提升物流效率。

提升樞紐物流服務水平,增加物流服務附加值。完善港口航運綜合服務體系。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航運要素交易平臺,做大做強航運交易業務,提升航運交易影響力。大力發展臨港產業、現代航運物流、航運服務、航運金融等產業,建設成為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功能完善、安全綠色、港城協調的現代化綜合性國際門戶樞紐港,為打造形成航運要素高度集聚、輻射效應顯著、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中心提供主體支撐作用。完善航空物流綜合服務體系。創新“園區+平臺”發展模式,建立空港現代流通體系智能平臺、智慧物流信息系統,打通生產、流通、消費、市場信息閉環,提升現代物流服務能力和水平。探索航空貨運發展的新模式,加快培育基地貨運航空公司,支持擁有全貨機機隊的專業化航空物流企業入駐機場,支持航空公司大力發展全貨機運力,打造高效、專業的全貨機運營平臺。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歐美地區貨運航線,力爭新增10條全貨運航線。

第二節 提升產品價值,增強供應鏈自主能力

提升制造業產品價值。鼓勵核心制造企業加大R&D投入,設立研發機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施重點領域專項研發計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關鍵領域,以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精準遴選一批產業上下游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攻關需求,形成擬突破的重點產品和技術清單,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卡脖子”短板問題,筑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基礎,提高優勢產業關鍵裝備、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探索完善與供應鏈需求匹配的技術創新鏈條。加快規模化定制能力建設,重點發展仿真和虛擬設計制造、參數化智能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等技術。

提升農業產品價值。充分整合集研發、種養、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等要素,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提高農產品加工產值。充分挖掘特色農產品保鮮流通、特色加工潛力,延伸產業鏈,擴大生產開發規模,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加工量和加工率,提升農產品價值。推動糧食流通企業發展加工業務,提升產品附加值。運用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探索農產品智能制造新模式。著力加強品牌建設,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申報國內馳名商標,提升廣州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構建種業協同研發創新體系,著力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和基因資源挖掘,建立種業科技創新聯盟,搭建種業科技研發平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孵化,推動種業價值創新。

第三節 提升協同價值,提高供應鏈實時效能

加強生產流通供給協同的優質柔性供應鏈體系建設。支持流通業與相關產業線上線下跨界融合,構建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物流和分銷等一體化供應鏈協同平臺,實現需求、庫存和物流信息實時共享,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客戶需求,打通需求與供給渠道。加強個性化定制服務,打造定制品牌,形成對需求具有動態感知能力的供應鏈體系。推進流通與生產深度融合。鼓勵流通企業向全渠道平臺商、集成服務商、供應鏈服務商、定制化服務商等轉型,提升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培育一批生產服務型流通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實現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等方面的高效協同,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先進制造企業完善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的全鏈條供應鏈協同體系,建立實時傳導生產、物流、庫存、銷售等信息的供應鏈數字化協同平臺,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促進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縮短生產周期和新品上市時間,降低生產經營和交易成本。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加快發展系統解決方案、定制服務、研發設計、信息增值、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重點模式,實現制造業供應鏈的協同化、智能化、服務化、高值化發展。

專欄3 供應鏈價值提升重點工程

1.物流產業轉型提質工程。加強對物流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物流用地供給、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及龍頭物流企業引進政策。推動建設現代化高標準倉庫,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綜合考慮物流發展用地,對納入國家和升級示范的物流園區新增用地予以重點保障。研究建立重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審批綠色通道。加快推進物流倉儲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推廣應用先進信息技術及裝備,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倉儲管理成本。推廣1200mm×1000mm標準托盤和600mm×400mm包裝基礎模數,從商貿領域向制造業領域延伸,推動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和循環使用。 2.供應鏈品質提升工程。探索制造業核心技術攻關“廣州路徑”,積極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核心增長級作用,高水平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科技創新極點和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南沙慶盛片區、南沙明珠科學院等科技創新關鍵節點,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加強農產品、消費品品牌打造,依托廣州特色農產品、老字號品牌等優勢,鼓勵企業培育產品研發實驗室,開展品牌展覽、推介會,拓展產品線上、線下推廣渠道,打造全國知名廣州品牌。 3.供應鏈服務提質工程。 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數據采集、邊緣計算、設備連接、安全保障、能源互聯、生態搭建等功能,實現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和能力精準交易。加快發展基于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建設面向先進制造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制造企業深化服務外包,做大生產性服務市場,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第八章 推動供應鏈創新發展

第一節 創新技術應用,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率

推進互聯網+供應鏈。建設一批“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思路產業化,實現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和能力精準交易。以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為牽引,推動汽車、智能裝備等重點行業建設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及以下其他服務節點。推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行業性、功能性平臺建設,強化平臺資源集聚能力。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支持中小企業計算存儲、網絡防護等基礎資源及設備、生產、管理等核心業務云化和平臺化改造,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和業務流程再造。支持企業利用直播銷售、視頻錄播、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線上營銷、在線展示、線上簽單等商務活動,實現線上線下(O2O)全渠道推廣。圍繞電子、汽車、化妝品、醫藥等本地優勢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電子商務企業,發展電商軟件開發、品牌(產品)委托運營、營銷推廣、第三方支付等電商服務。

加強大數據在供應鏈領域應用。鼓勵企業加強在計劃、采購、生產、倉儲、裝運、銷售、服務等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集成,推動社會生產要素的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以及全球資源的安全、高效配置,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提升市場數據分析能力。依托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國科學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中國電信廣州云計算數據中心等大數據服務機構,發展供應鏈高性能計算服務、數據存儲服務、算法服務、信息處理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推廣人工智能在供應鏈領域應用。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離散智能制造、流程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模式,推動先進制造業建立以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為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統。開展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對抗學習、遷移學習、規模化類腦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算法研究,加快高性能計算架構、遺傳算法、高級機器學習等領域研究。

加強供應鏈軟件和信息技術支持。在黃埔區、增城區、花都區、白云區布局建設一批信創產業制造產業園,在天河區、黃埔區、白云區、增城區掛牌一批工業軟件產業示范園區,在黃埔區、天河區集聚一批區塊鏈產業企業。強化與深圳合作,發揮深圳在通信軟件、醫用軟件、工業軟件等領域的創新優勢、區塊鏈先發優勢和創意產業的應用優勢。加強與珠海、惠州、佛山、東莞等地在特色軟件領域的合作,合力打造大灣區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

第二節 創新流通循環,推動供應鏈綠色發展

大力倡導綠色生產。鼓勵企業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再利用、再制造及逆向物流體系,推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改善環境績效。在汽車、電子電器、醫藥等行業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確立企業可持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實施綠色伙伴式供應商管理,優先納入綠色工廠為合格供應商和采購綠色產品,強化綠色生產,搭建供應鏈綠色信息管理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智能裝備等行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示范。

引導商貿企業創新綠色物流運作模式。鼓勵商貿企業對物流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和倉儲配送管理,促進節能降耗。鼓勵快遞企業、電商平臺、網絡零售商等應用減量包裝、可循環包裝、環保可降解包裝等各種綠色包裝技術,降低環境負荷和企業成本。推進新能源物流車應用,推進中心城區物流車電動化,推進物流領域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行。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大力發展并完善“互聯網+”車貨匹配、“互聯網+”專線整合、“互聯網+”園區鏈接、“互聯網+”共同配送、“互聯網+”車輛租賃、“互聯網+”大車隊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

第三節 創新服務平臺,增強供應鏈服務支撐

推動口岸服務平臺創新,提升進出口服務效率,完善口岸營商環境。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升級,拓展單一窗口功能覆蓋;加強與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的合作對接,打造“數字口岸”,探索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建設。優化“線上海關”、“智慧海關”建設,實施“無紙化”通關,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智慧監管,提升通關體驗和貨物通關效率。

鼓勵企業構建供應鏈平臺。利用互聯網+、5G等新技術、新業態、新動能,鼓勵企業構建供應鏈平臺。平臺基于協同供應鏈管理的思想,配供應鏈中各實體的業務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統緊密配合,到各環節無縫鏈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單證流、商流和資金五流合一的模式,實現整體供應鏈可視化、管理信息化、整體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從而提高總體水平。

第九章 強化供應鏈空間支撐

第一節 發揮交通物流基礎優勢,構建供應鏈樞紐體系

推動構建“樞紐+通道+網絡”物流運行體系。依托交通物流樞紐布局,形成“5+10+N”供應鏈物流樞紐體系。以廣州空港、南沙港、東部公鐵聯運樞紐、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等五大交通物流產業樞紐為核心形成5個供應鏈綜合樞紐,輻射全國和國際供應鏈網絡;依托神山、下元、黃埔新港等公路、鐵路、港口貨運樞紐以及小虎島、明珠工業園等主要制造業物流集聚區形成專業供應鏈樞紐;依托街北、太和等公路貨運站形成若干供應鏈流通節點,承擔小批量運輸中轉、短距離物流等供應鏈流通功能。

提升供應鏈樞紐服務水平。加快建設白云機場國際航空樞紐港,以白云機場為核心,以空鐵聯運為牽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綜合交通樞紐,增強樞紐與廣州中心城區、南部海港的互聯互通,實現空港、海港、鐵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聯動”。拓展國際國內貨運航線網絡,提升臨空經濟輻射能力。加快建設航空物流園區和綜合保稅區,大力發展“保稅+”新業態,加快建設華南生物醫藥制品分撥中心、航空維修及航材分撥中心、跨境電商孵化基地、保稅展示交易中心、融資租賃中心。引進落地一批跨境電商、物流、平臺、支付結匯等企業和項目,打造跨境電商完整產業鏈和最優生態圈。優化整合四大港區功能,促進港城協調一體。重點發展南沙港區,推進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推動汽車、糧食及大宗商品碼頭建設,實現港口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集聚,打造綜合性、現代化港區;以新沙港區、黃埔港區新港作業區為主形成煤炭、糧食、集裝箱物流基地;加快黃埔老港、內港轉型升級,調整轉移貨物運輸功能,打造高端航運功能區。優化鐵路貨運場站及線路網絡體系,強化鐵路物流樞紐貨物集散功能,建設鐵路散糧轉運設施。整合鐵路現有物流資源,構建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拓展鐵路物流增值業務。推進規劃建設高鐵快運基地,完善貨運配套設施。整合優化公路貨運站場布局,統籌制定保留調整、升級改造以及新建等布局策略,逐步改變中長距離通過公路大規模轉運貨物的情況,減少公路貨運量和貨車使用量。

推進多式聯運樞紐建設。以發展多式聯運樞紐園區為導向,推進既有物流園區、傳統鐵路貨運場站、公路貨運樞紐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現代物流園區、物流產業融合發展、產城融合等轉型發展。重點推進大田鐵路中心站、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沙港鐵路南沙港站、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萬頃沙站海鐵聯運物流融合發展區建設,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的有效銜接。完善航空樞紐集疏運體系建設,積極推動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接駁機場, 強化公鐵聯運、陸空聯運、鐵海聯運、江海聯運。加快建設公鐵海空江綜合物流信息平臺,推動實施貨運便利通關政策,提供全過程一體化信息服務。加快完善多式聯運技術標準體系,大力推廣集裝箱、托盤等標準化運載單元,鼓勵發展多式聯運先進裝備技術,實現裝卸設備和轉運設備的無縫對接。

圖片3222222.png

圖2 供應鏈物流樞紐布局規劃圖

第二節 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

建設面向消費的日用品、食品、農副產品等民生生活必需品的城鄉供應樞紐體系。以大型交通物流樞紐為依托,提升民生生活必需品倉儲、加工、分撥、配送、監測、檢驗等功能,形成面向市內的城鄉民生消費供應總樞紐,鼓勵支持郵政企業打造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并與農業產業園、批發市場、應急物資保障基地等供應資源相結合,著力構建東、南、西、北四個民生生活必需品供應片區。龍頭企業在各區建設民生生活必需品流通、加工、配送中心,為區內大型商超、連鎖便利店等生活服務設施提供服務支撐。在重點人口密集區域加大商超布局密度,保障商超服務全覆蓋。加快建設社區級前置倉、配送倉、自提柜、末端智能配送設施等社區末端商業倉儲設施,提升最后一公里民生產品供應效率和覆蓋率。

優化農產品、農資物流體系,有序調整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基地布局建設。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快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加強新沙、黃埔港區以及鐵路樞紐糧食儲運設施升級,提升立筒倉、淺圓倉等適合散糧進出的倉儲設施比例,實現糧食四散化運輸。加強政策性儲備糧庫建設,提升糧庫設施標準及存儲規模。提升糧食應急網絡體系,擴大糧食應急網點規模,提高糧食應急保障能力。

完善制造業物流體系,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推進生產制造集群或產業基地與物流企業聯合,構建產業型物流共同配送基地。大力發展生產資料物流、醫藥物流、快遞物流、裝備制造物流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產業集群和物流基地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專業物流基地。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物流,依托南沙沙仔島汽車滾裝碼頭,打造沙仔島商品汽車綜合物流產業及展銷、服務基地;加強番禺龍沙碼頭一期、二期及配套物流園區汽車物流功能,促進番禺化龍汽車產業基地發展。加強建設石化產業物流,以黃埔、小虎石油化工作業區為基礎,形成以水路中轉和管道運輸為主要物流方式的石油化工存儲配送基地。依托新沙港區二期工程,提升對廣州東部臨港工業和東莞麻涌糧食加工產業的服務能力。

加快建設高標準物流園區,形成布局集中、用地節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的大型物流園區。優化物流用地供給機制,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物流用地布局,對重點物流園區用地需求給予優先安排和政策優惠。強化物流園區目標定位,根據產業特點、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市場需求等,合理布局專業化物流園區。拓展物流園區功能,加快發展適應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貿易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

圖片3333333.png

圖3 民生生活必需品安全保障供應規劃圖

第三節 加快冷鏈設施網絡建設,增強冷鏈服務供給能力

加快冷鏈物流倉儲設施、預冷設施等建設。推動功能完善、運營穩健、支撐有力,以高端技術和完善的冷鏈供應鏈服務為特色的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冷鏈產業園區建設,逐步打造和形成優質的冷鏈產業集群,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驅動力。加快建設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區)項目,打造華南地區臨港分配樞紐型冷庫功能的綜合性冷鏈物流基地。加快農村冷鏈節點建設。建設供銷公共型冷鏈物流骨干網,構建農產品全程冷鏈流通鏈條,覆蓋產地預冷、冷鏈配送、銷區冷儲、冷鮮銷售等環節,建設全程一體化、低損耗、可追溯的農產品冷鏈流通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庫、區域型產地農產品冷鏈配送倉、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以及田頭冷鏈物流設施。鼓勵農產品產地田頭、屠宰場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儲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加強先進冷鏈設備應用,加快補齊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發展保稅冷鏈物流產業。嚴格按照海關指定監管場地規范,做好進口凍品冷鏈保稅倉庫建設和管理。大力拓展冷鏈業務,逐步開展冷鏈加工、分揀、分撥配送等業務,打造集冷凍冷藏、保稅查驗、加工配送、商品展示及交易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冷鏈物流基地。

培育一批冷鏈物流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冷鏈骨干企業與國內外著名冷鏈物流企業、供應商合作,在廣州建設冷鏈物流倉儲、航運物流示范基地和冷鏈物流碼頭等項目。鼓勵和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提升生鮮冷鏈物流管理和服務水平,拓展冷鏈物流增值服務和延伸服務領域;開展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生鮮生產基地+冷鏈物流”等多種經營模式。支持冷鏈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信息透明度、設施利用率和物品流通效率。

專欄4 供應鏈空間體系完善重點工程

1.貨運樞紐提升工程。爭取“十四五”期建成南沙港區四期、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南沙港區近洋碼頭、新沙港區二期11-12#泊位和南沙港鐵路,推進建設南沙港區五期、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和廣州LNG應急調峰站配套碼頭等項目。推進建設廣州港環大虎島公用航道工程、桂山錨地擴建工程,爭取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工程、廣州港小船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提升港口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綜合運輸效率。 2.物流設施提升工程。在全面摸查物流園區現狀,掌握物流園區情況和特點,對散亂差的物流市場以關停并轉等方式進行整合,統籌謀劃全市物流園區發展的基礎上,在中心城區結合區域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疏解、轉型、提升、建設物流園區。完善江高農產品物流基地、風神汽車物流基地、蘿崗生產資料與生物醫藥物流基地、裕豐綜合物流基地、黃閣汽車物流基地、小虎島石化物流基地和大崗裝備制造物流基地等八個專業物流基地。 3.冷鏈設施網絡建設工程。引導冷鏈物流設施向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等特大型、大型物流樞紐集聚。促進冷鏈物流規模化發展,集中布局打造集冷凍冷藏、保稅查驗、加工配送、商品展示及交易等一站式服務于一體綜合性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智能化倉庫、保稅倉等高等級物流倉儲設施,打造出口型物流基地和進口型分撥基地。

第十章 優化供應鏈發展環境

第一節 建立政策標準體系,明確供應鏈發展指引

持續出臺系統性政策和專項規劃,引導、支持更多資源要素投入到供應鏈體系發展中來。出臺供應鏈領域綱領性政策,明確供應鏈發展戰略地位和總體要求,為供應鏈發展提供頂層指引;出臺供應鏈細分領域配套政策,明確各類型供應鏈業務范疇、主體、責任等,為供應鏈建設提供政策依據。編制分行業供應鏈發展規劃,梳理重點行業供應鏈發展優勢、問題,明確行業供應鏈發展目標、方向和內容,為行業供應鏈建設提供統籌安排。出臺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幫扶政策,對符合要求的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采取政策優惠、獎勵、資金支持等扶持方式。

加快制定供應鏈相關規范標準,明確供應鏈服務、設施、技術等運營標準。制定供應鏈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運行規范,形成市場統一的供應鏈標準體系。設立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的準入門檻。促進供應鏈金融融資風險共擔,逐步形成、并完善政府、銀行、企業、擔保公司多方參與的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

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積極參與供應鏈政策標準研究工作。鼓勵物流協會和骨干龍頭企業大力開展團體標準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省市以及行業等各級標準政策研制。支持樞紐平臺、供應鏈核心企業與金融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標準創新研究。

第二節 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率

推動建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功能,提供采購執行、物流服務、分銷執行、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服務。打造服務貿易子平臺,推動建設生物醫藥研發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務和集中監管平臺、跨境電子商務寄遞服務平臺等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服務型制造子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金融咨詢服務、產品、信息、培訓、咨詢診斷等服務,推動制造業高效協同發展。

加強供應鏈領域的合作交流、法律服務、保險等公共服務供給,推動供應鏈持續高效發展。持續舉辦供應鏈行業峰會、國際論壇、技術產品展會等交流活動,與國內、國際重點城市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提升供應鏈合作及交流平臺。加強供應鏈法律服務,為供應鏈相關企業提供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服務,優化法治化市場環境。為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完善供應鏈保險制度,降低中小企業供應鏈運行風險。開展供應鏈機構和企業資質認定工作,分類別、分等級對供應鏈相關企業展開標準化認定。建立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庫,加強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孵化、幫扶相關政策,推動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多元持續發展。定期開展企業信用和績效審查,為社會提供公開透明的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信息。

第三節 推動金融服務升級,強化供應鏈金融支持

支持建設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和特色行業子平臺。支持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產業互聯網平臺聚焦主業,立足于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提高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為提升產業鏈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支撐。支持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在依法合規、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積極與涉及企業征信、融資服務、稅務信息查驗、企業信息公示等相關系統平臺互聯互通。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產業鏈供應鏈提供結算、融資和財務管理等系統化的綜合解決方案,提高金融服務的整體性和協同性。鼓勵核心企業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進行確權,為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業成本。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貿易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及關鍵領域的核心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建立綠色通道,及時響應融資需求。強化對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扶持力度,對服務于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給予相應獎勵。

建設廣州供應鏈金融特色行業子平臺、綠色供應鏈金融平臺。依托現有的廣州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包括客戶業務受理、大數據風控、資金對接、司法服務等公共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針對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7個新興產業領域以及軌道交通、電商貿易、醫藥健康、現代物流等廣州特色產業,與行業中具備相對成熟業務模式的資源優勢方合作,遵循技術中性和數據安全原則,共同打造廣州供應鏈金融特色行業子平臺,提高供應鏈金融資產流動性,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生態,提出基于不同應用場景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解決方案,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優質的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

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工作。支持樞紐平臺、供應鏈核心企業與金融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業及專業組織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研究,針對產業和金融的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探索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發展路徑,推動產業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重新勾勒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相對關系,將中小微企業真正納入供應鏈的網絡體系中,使中小微企業在整個產業鏈生態中的經營行為數據變成“可評價的信用”和“可流通的資產”。開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的相關研究工作,深入分析目標產業的商業模式和運營邏輯,打造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進一步開展供應鏈金融參與方的契約設計、風險評估與動態監控預警方法的研究工作,創新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模式和手段。

專欄5 供應鏈創新發展重點工程

1.供應鏈平臺建設工程。利用“互聯網+供應鏈”技術,推動各行業公共信息“上云上平臺”;結合數字政府建設,有序推進政府數據開放與共享,加強交通、海關、邊檢、商務、郵政、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推動物流企業、郵政快遞企業、樞紐園區、信用、安全監管綜合信息平臺與專業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有效銜接、物流信息平臺協同,促進物流儲運、通關、追蹤等信息集成共享,為便利企業生產經營和完善供應鏈信用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2.供應鏈新技術應用工程.支持探索基于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的托盤條碼與商品條碼、箱碼、物流單元代碼關聯銜接,推動托盤、周轉箱由包裝單元向數據單元和數據節點發展,促進供應鏈和平臺相關方信息數據傳輸交互順暢;通過梳理數據交互的統一標準流程,完善對外的標準數據接口,形成了“一個接口,全鏈通用”的數據交互原則,在供應鏈全環節搭建數據共享的“橋梁”。 3.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工程。在審慎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充分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通產業數據和信息鏈條,全面探索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支持具備豐富產業鏈的區域探索建設供應鏈金融示范區、集聚區,有效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效能和聚集效應。

第四節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拓展供應鏈人才隊伍

加強物流企業人才結構轉型升級,鼓勵企業進行物流從業人員培訓和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大力推動供應鏈人才引進和培養,支持各種機構對供應鏈人才的引進、積極組織開展供應鏈人才培訓活動。創新供應鏈人才激勵機制,出臺吸引優秀供應鏈人才的優惠政策,加快供應鏈人才集聚。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市屬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設置供應鏈相關專業,創新辦學模式,培養供應鏈管理專業人才。鼓勵供應鏈相關企業和機構組織加強供應鏈人才培訓,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深度探索人才整合。深度整合現有各領域優秀人才參與到供應鏈發展建設工作中。鼓勵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建立人才需求體系,吸納信息技術、物流、金融、商貿等專業人才,完善供應鏈各要素人才支撐。

第十一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創新政策引領,完善機制保障

出臺供應鏈發展指導意見,加強供應鏈領域政策與產業、土地、財稅、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統謀劃供應鏈政策措施。加強供應鏈領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創新為引領,重點推動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提升,加快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完善供應鏈領域統計、運行監測分析體系,加強研究推行與現代供應鏈相匹配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健全供應鏈領域的統計制度。

第二節 明確責任分工,建立組織保障

深化市物流發展和供應鏈建設領導小組建設,建立定期會議工作協調機制,加大對現代物流及供應鏈發展工作的推進力度。探索跨部門協同治理模式,明確各部門在供應鏈領域的工作職責,建立部門間信息傳遞、數據共享、分工協作機制,形成促進供應鏈體系建設的合力。制定分行業供應鏈發展計劃,統籌推進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帶動作用,推動組建供應鏈行業學會、聯合會、供應鏈研究院、科創研發中心等各類組織和機構,鼓勵行業組織和機構提供供應鏈咨詢、行業交流等服務,開展供應鏈重大課題研究。

第三節 加強資金支持,強化財稅保障

加強財政資金對供應鏈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產業扶持資金,完善資金統籌安排、集中投入、規范管理的運行機制,提高財政扶持資金使用績效。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政府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實現融資發展。鼓勵各區依照各自的產業特色,設立相關供應鏈發展基金。

第四節 統籌設施建設,落實空間保障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與供應鏈體系建設規劃銜接,保障供應鏈體系建設工程的用地空間。對于多式聯運為主的綜合交通樞紐、大型供應鏈基礎設施、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項目,優先安排落實土地供應。將物流分撥中心、共同配送中心等設施逐步作為準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預留倉儲用地空間。積極鼓勵利用閑置廢棄的工礦用地、廢舊工業廠房,發展倉儲、冷鏈、快遞、電商物流設施。

附件1 產業鏈供應鏈空間布局規劃圖

圖片11.png

附件2 供應鏈物流樞紐布局規劃圖

圖片22.png

附件3 民生生活必需品安全保障供應規劃圖

圖片33.png

附件4 “十四五”時期供應鏈體系建設重點項目

工程類別 工程名稱 項目名稱 項目概況 牽頭部門
安全穩定 應急物資保障工程 廣州市應急(救災)物資保障基地 項目總用地面積26879m2(約40畝),建筑面積約7800m2,包括救災物資儲備庫、公共衛生類(社會層面)物資儲備庫。 市發改委
綜合性應急物資信息管理平臺 依托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臺系統,建立、完善廣州救災物資、三防物資、森林防火物資等應急物資基礎信息數據庫,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物資管理、供應能力、智能匹配、應急調撥、聯動運輸等應急保障信息的統一管理。 市發改委、市應急管理局
國家級應急產業示范基地 優化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聯動相關部門,優化應急產業布局,推動建設應急物資產業集聚區,爭取打造國家級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制度優勢,推進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產業園落戶建設。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規自局、市科技局
價值提升 供應鏈服務提質工程 定制家居產業園區 全面推動實施“定制計劃”,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定制家居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集總部經濟、展示體驗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園區,塑造一批知名的定制產品與服務品牌,建成較完整的規模化個性定制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到2025年,定制家居產業集群產值達1500億元,力爭                                                                                                                                                                                 將廣州打造成為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定制家居產業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地、產業集聚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定制之都”。 市工信局
工業設計產業園區 推動廣州創意產業園、科學城創意產業園、羊城創意產業園等開展創意設計,支持花都區打造獅嶺皮具箱包和云音響研發設計產業基地。探索發展眾包設計、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協同設計等新型模式,增強自主創新設計能力。
特色物流產業園區 建設保稅物流集散中心,布局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物流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園。依托南沙區自貿區,以天運國際物流中心(供應鏈管理)、嘉誠國際港(現代物流)為載體,構建國內先進的供應鏈與跨境物流鏈條,爭創國家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打造國際化物流樞紐。 市規自局、市交通局、、市商務局、南沙區
種業價值創新工程 廣州種業小鎮 推行“小鎮+交易平臺+科技創新”種業發展模式。推進水產種業創新中心項目, 建設以魚類種質保存、基因挖掘、種質創新、種苗繁育和供給為核心,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種業南繁基地。 南沙區
華南亞熱帶良種奶牛中心 打造亞熱帶良種奶牛繁育中心平臺,培育亞熱帶良種奶牛,創立亞熱帶高產奶牛標準化體系,建立亞熱帶良種奶牛供應基地。 越秀集團
技術創新 供應鏈平臺建設工程                                                                   工業互聯網平臺 面向行業和企業應用,建設一批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平臺企業、行業龍頭和科研院所開發應用一批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工業APP。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廣州)節點,推動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與企業應用發展,推動國際主流標識解析方案OID、Handle和國內主流標識解析體系NIoT、Ecode、CID鏈接和標識互解。探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的產業化應用模式,開展關鍵產品追溯、供應鏈管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標識解析集成創新應用。。 市工信局
重點行業提升 農業供應鏈一體化工程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 以立足廣州、服務灣區、聯結泛珠、輻射內地為定位,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原則,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平臺。構建“菜籃子”產品大物流、大配送平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流通體系建設。確立統一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指標體系。以廣州為樞紐,聯結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內其他相關城市,建設提供產品檢驗、檢疫、通關“一站式”高效便利服務,并融合信息互通、會展交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便利流通服務平臺系統。繼續培育、認定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打造全國知名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品牌。按照“安全為本、品質優先”的原則,依法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促進廣州及珠三角市場食用農產品供給質量安全標準和品質的提升,從源頭大幅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水平。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競爭的高標準、高要求,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創建成果。 市農業局、市商務局
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鏈產業園(省級) 產業園總投資為30563萬元,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從化區鰲頭鎮、江埔街道,鎮域總面積537平方公里。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持續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力度,精選優育適銷高值農業產業,完善種養、銷售、服務體系,推動農產品快速協調發展,不斷促進產業擴規提質增效,著力打造從化區域農產品品牌,不斷完善粵港澳“菜籃子”工程,規范建設更多安全優質價廉供港澳農產品基地,將產業園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從化區
制造業供應鏈能級提升工程 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產業園區 依托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廣州媒體港、天河軟件園等,推動超高清視頻生產制造、內容制作、公共服務等形成產業集聚,著力打造一批發展特色鮮明、產業鏈條完備、配套服務齊全的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加快超高清視頻融合應用,在教育、旅游、文體、交通領域建設一批5G+4K/8K和VR/AR+4K/8K超高清視頻應用示范項目,探索“5G+超高清”+先進制造在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汽車、石化等重點產業中的應用。支持電信、廣電企業豐富超高清視頻內容和節目,建設4K/8K超高清視頻示范社區。辦好世界超高清視頻(4K/8K)產業發展大會,吸引海內外超高清視頻企業、人才、研發成果在穗落地。 市工信局
專業綠色化工園區 利用廣州石化三舊改造契機,以發展“園中園”的方式打造專業綠色化工園區,在廣州石化基地周邊重點發展基礎化工材料的綜合利用,帶動產業鏈中下游項目建設,打造以生產合成樹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和清潔化新能源為特色的綠色化工園區,將供給范圍向粵東、粵西兩翼拓展,實現化工產品的環保、低碳、高端化升級。
粵港澳中藥產業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 建筑總量33000平方米,聯合澳門大學暨南大學完成大灣區現代中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聯合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完成廣藥集團檢測平臺的建設,具備年檢測批次不少于1萬批中藥材的檢測能力; 建成國內領先的中藥現代化研究檢測重點實驗室,面積不少于2000平方米; 完成不少于50個中藥品種的質量標準研究,形成不少于50個品種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 荔灣區
高端裝備協同創新平臺 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聯合廣佛龍頭企業創建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東省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創新中心,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業創新中心籌建工作。組織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重點突破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工業系統軟件等關鍵“卡脖子”技術。培育引進高端檢驗檢測儀表儀器制造企業,搭建服務于高端裝備細分領域的檢驗檢測平臺,提升行業支撐能力。 市工信局
國際貿易提升工程 市場采購貿易試點 進一步優化完善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工作,重點培育如萬菱廣場、圣地環球商品貿易港、中港皮具城等專業批發市場,引導其通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培育市場采購綜合服務企業,組織更多的外貿主體、市場實體商戶參與市場采購出口貿易。發展“互聯網+市場采購”,加強多方經營主體、多個監管部門以及市區商務部門等方面的對接,與其他國家貿易促進機構溝通合作,為傳統專業批發市場、外貿企業、實體供貨商戶提供跨境電子商務客戶和貿易機會,破解供應鏈瓶頸,消除疫情期間看樣本、成交、物流運輸等外貿出口障礙。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科學制定補貼政策,從物流費用補貼逐步轉變為對實際參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的主體的支持引導。 市商務局
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加快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擴大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規模,推動網購保稅出口試點和B2B模式發展。重點支持希音、卓志等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模式推廣帶動,推動貿易結算功能落地廣州。推動傳統外貿企業與跨境電商企業對接,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推進跨境電商樞紐城市建設。
批發市場轉型提升工程 批發市場轉型疏解行動 對全市596個批發市場,重點對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的進行分類轉型疏解。其中,對于市場規模大,硬件條件好、行業影響大的市場,進行轉型升級,推動其國際化、展貿化、信息化轉型升級;對于經營不善、謀求轉營以及外部資本有意愿投入改建的市場,進行轉營發展,支持其轉營發展總部經濟、商業綜合體、零售商業、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創投小鎮等其他服務業;對于違建、臨建類市場,以及存在較大消防安全問題的市場,依法依規拆除關閉;對物流量較大、對城市交通、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產生影響較大,以及不符合城市規劃的市場,多措并舉引導其搬遷至非中心城區或周邊城市;對難以轉型升級、轉營發展、搬遷疏解、依法依規又難以關閉的市場,加強城市環境、交通物流、消防安全等方面綜合整治。 市規自局、市商務局
電商及新零售發展提升工程 粵港澳大灣區購物聯盟 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購物一體化發展,加速灣區內5G等信息基礎設施及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內物流體系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購物生態圈,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內商貿業輻射能級,攜手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 市商務局
粵港澳經商及跨境電商中心(跨境電商中心三期及南沙粵港澳國際拼箱中心)項目 跨境電商中心三期(6#倉庫)、南沙粵港澳國際拼箱中心(7#倉庫)項目將建設兩座二層丙二類鋼混結構坡道倉,總建筑面積165,740.25平方米,將為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提供倉儲平臺和電子服務平臺,有助于推動廣州市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及推進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的發展,也有助于孵化和提升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形成集聚發展。建成投產后,將極大地增加南沙物流園區的保稅倉儲設施,為助推南沙保稅港區提供配套服務,吸引珠三角企業落戶南沙或將貨物轉移到南沙港進出。 廣州港集團、南沙區
蘇寧華南電商與冷鏈總部產業園 項目需求用地約600畝,總投資30億元,由廣東蘇寧易達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蘇寧華南智慧零售電商產業園和蘇寧華南綠色冷鏈總部,含生鮮農產品加工中心、智能中央廚房、鄉村振興綜合電商示范基地、綜合電商采銷運結算中心、綜合電商云數據管理中心、供應鏈管理及跨境電商與展銷中心、綜合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經營實體。 從化區
京東從化智能電商運營中心 項目首期需求用地約100畝,總投資約3億元人民幣,擬建設集智能電商運營中心、倉儲中心、分撥中心、結算中心等一體的電商運營中心。依托于京東智慧倉儲中心,打造電商區域貿易結算中心、電商生態開放平臺、智能供應鏈服務平臺的“互聯網+實體”項目。
逸仙完美日記化妝品(廣州)研發和生產基地項目 項目占地95畝,總投資約7億元,由廣州逸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化妝品、護膚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基地,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化妝品生產基地之一。
阿里巴巴新零售華南運營中心 擬引進菜鳥網絡及盒馬鮮生上下游合作企業,建設盒馬鮮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采購、結算及運營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盒馬鮮生華南運營中心,打造灣區新零售的基石項目。 增城區
京東增城智能電商運營中心 京東區域運營中心和電商業務的重要承載基地,擬建設京東運營中心、“亞洲一號”智能分揀中心、智能倉儲中心及訂單生產中心等,是依托于京東智慧倉儲中心,打造電商區域貿易結算中心、電商生態開放平臺、智能供應鏈服務平臺的“互聯網+實體”項目。
九州通醫藥物流華南總部項目 項目用地面積7731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41306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醫療健康產品分揀中心、自動化立體周轉中心、健康產品冷鏈中心、B2B業務平臺(九州通醫藥網)、健康998電商平臺;建設一個具備總部采銷、總部結算、醫藥電商、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創新孵化等一體化功能,高檔次、大規模、智能化的大健康產業總部基地,打造線上線下有機聯動的醫藥大健康生態圈。 白云區
空間體系完善 貨運樞紐提升工程 新沙港區二期 新沙二期工程項目是交通運輸部水運工程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依托試點項目、廣東省和東莞市重點工程項目。項目擬建設2個7萬噸級通用泊位(結構均按10萬噸級設計),碼頭岸線總長522米;駁船碼頭建設4個3千噸級駁船泊位、5個2千噸級集裝箱駁船泊位及4個工作船泊位。倉庫方面擬建設28萬噸筒倉及15萬噸機械化平倉。項目計劃投資25.33億元。項目建成后,新沙港區將新增通過能力1405萬噸,其中糧食420萬噸,集裝箱50萬TEU。 廣州港集團
南沙港區建設工程 加快推進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南沙國際郵輪碼頭、南沙港區近洋碼頭工程、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項目、新沙二期H#-13#泊位、南沙港鐵路建設。穩步推進南沙港區五期工程、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南沙港區國際海鐵聯運碼頭工程規劃建設,統籌推進進港航道和公共錨地等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綜合運輸效率。 廣州港集團
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 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廣州中心城區西北部,白云區西部。項目東至廣清高速公路,西至白坭河,南至流溪河,北至北二環高速公路;是全國規劃建設的18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之一,是國家‘一帶一路’綜合鐵路樞紐,是廣東省打造國際貨運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通道及口岸建設的重點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的重點項目。 項目用地面積約2200公頃,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打造高水平現代國際物流中心,對接國內與國際,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支點,把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建設成為以商貿服務型為主的國家物流樞紐,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
南沙港鐵路南沙港站 南沙港鐵路南沙站為高架站,車站范圍為龍穴南水道特大橋72#-112#墩,區間線路長度約為1.3公里。車站工程主要包括鉆孔灌注樁施工、承臺施工、墩柱施工、支承墊石施工、道岔連續梁施工、簡支箱梁施工、橋面系施工,預計將于2021年7月達到鋪軌要求,全線工程計劃10月底完工。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
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國際物流產業樞紐) 項目位于廣州市增城區中新、朱村、永寧3鎮(街)交界,毗鄰鐵路廣石線增城西貨站,處于大灣區貨運鐵路U形頂點;10公里范圍內有6條高速公路環繞,多式聯運優勢明顯。項目處于珠江東岸產業集聚區,廣深珠澳科創走廊服務范圍,屬于大灣區核心區域,經濟環境優越。 項目規劃面積約941公頃,經節地評價后優化后項目占地面積約778公頃。項目分為一期、二期開發,其中一期重點規劃范圍為493公頃,二期研究范圍為448公頃。項目將搭建“交通+物流+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形成以公鐵聯運、地空“即場式”聯運為主的多式聯運格局。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綜合貨運樞紐和交通集疏運系統;綜合貨運樞紐包括貨運作業區、倉儲及堆場、安全與應急區、生產輔助區、辦公管理區和生活服務區等,交通集疏運系統包括與區域連接的公路、集裝箱卡車停車場和高速公路應急救援中心等。 綜合考慮本項目的市場發展需求、工程建設方案等因素,根據物流中心功能區劃、主體設施設備配備情況,并考慮資金投入的可能性和市場發展的成熟度,建議采用均衡、逐步、分期建設的方式進行項目開發建設,整體建設工期安排如下:2021年第四季度,主體工程開工;2024年12月底,基本建成本項目一期工程;2025年,一期投入運營;2026年,項目二期工程開工;2030年,二期投入運營。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市交通局、市發改委
萬頃沙站海鐵聯運物流融合發展區 (1)南沙港站:選址位于南沙區龍穴島,用地緊靠南沙港站,東南側緊鄰南沙港四期。整體用地東至龍穴島中部深水港池,西至龍穴大道,南至南沙港四期,北至現狀河涌,用地面積68.77公頃。 (2)萬頃沙站:選址位于南沙區萬頃沙鎮西南側,項目用地本呈“L”形布局,南接洪奇瀝水道,北抵萬頃沙站,中間有萬環西路穿過,用地面積50.51公頃。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廣州港集團
物流設施提升工程 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 啟動樞紐用地土規、總控調整工工作,共涉及面積約700公頃。利用停產企業土地、廣樂高速兩側已征未利用土地、待建土地作為建設地區,完成相應土地拆收遷、收儲及出讓工作。支持          首期物流用地運營,加快廣百集團二期用地的開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清遠配送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項目用地招拍掛進度,盡快實現項目開工。加快空港新城啟動區的土地出讓和建設,同步開展物流企業招商進園工作。推進源潭鐵路站擴建與升級改造工程,落實用地范圍完成房及附屬工程、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爭取入選國家物流樞紐。 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
中國供銷商貿流通綜合產業項目 項目需求用地約120畝,總投資6.2億元人民幣,由廣州華瑞乾倉儲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包括農產品深加工與包裝、中央廚房、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配送基地、配套建設農產品直播電商交易中心等。 從化區
韻達廣東快遞電商總部基地項目 項目需求用地約280畝,總投資12億元,由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智能化快遞快運中心,供應鏈產業園基地,智能化物流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物流汽車研發和制造中心。
街北物流骨干節點 項目選址在從化南部的太平鎮木棉村大廣高速木棉服務區,以廣州廣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街北高速改擴建工程為契機,計劃在服務區兩側新增用地規模 1000 畝,開展應急保障物資、生鮮冷鏈及快銷品運輸等基礎性設施建設,依托廣州華新集團有限公司強大的快消品及應急物資保障基礎,打造集物流信息服務、商務辦公、流通加工、網絡貨運等增值業務于一體的粵港澳物流產業轉型升級標桿示范區。 市交通局、從化區
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 項目選址在廣州南沙龍穴島南沙三期集裝箱碼頭內陸側,東、北面緊鄰港區,西側為海港大道,總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南區為廣州南沙國際冷鏈有限公司,總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冷鏈物流基地。北區為廣州港華南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占地面積16.7萬平方米,項目是公海鐵聯運國際物流基地。 廣州港集團、南沙區
南沙國際汽車物流產業園 打造集汽車整車滾裝、零部件、倉儲配送、檢測、改裝、貿易、展示的汽車增值服務產業和商品汽車集散物流基地,做大做強整車進口和保稅轉口業務,在南沙自貿試驗片區積極開展平行進口汽車業務,加快建設沙仔島綜合性汽車樞紐港。推動江海聯運物流運輸方式,促進柳州汽車產商通過西江水道運輸汽車至南沙,擴大沙仔島汽車口岸物流覆蓋區域,將南沙打造成為服務西南地區的汽車整車出海大通道。
小虎島石油化工存儲配送基地 加強建設石化產業物流,以小虎石油化工作業區為基礎,形成以水路中轉和管道運輸為主要物流方式的石油化工存儲配送基地
番禺龍沙碼頭配套物流園區 加強番禺龍沙碼頭一期、二期及配套物流園區汽車物流功能,促進番禺化龍汽車產業基地發展 番禺區
新宜中國-廣州增城汽車零部件產業物流基地 建設汽車零部件加工組裝、零部件配送集散中心、展示交易、供應鏈金融、貨貿結算中心。項目擬用地約150畝,總投資6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 增城區
益云智慧物流產業孵化基地項目 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4760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2335平方米,擬建設物流智慧產業孵化基地暨總部項目。 白云區
冷鏈設施網絡建設工程 供銷公共型冷鏈物流骨干網 建設1個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庫,作為骨干網運營中樞,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 建設區域性產地農產品冷鏈配送倉。由黃埔區、花都區、南沙區、從化區、番禺區綜合考量區域農業生產和冷鏈物流產業布局現狀,各建設1個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 在白云區建設1個銷地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發展面向城市消費的,以冷藏、低溫為重點的冷鏈物流快速處理中心,拓展冷藏保鮮、快速分撥、加工處理(“中央廚房”及凈菜加工處理設施)、分裝配送等功能。 加快布局若干個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設施。選取10個鎮、村,聯合省供銷社布局具有快速移動、預冷保鮮等功能的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加快補齊農產品產地預冷短板。 市供銷社
南沙國際冷鏈項目 廣州南沙國際冷鏈項目為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區項目,投資35億元,倉容46萬噸,是廣州市“攻城拔寨”項目和重點“菜籃子”工程,項目定位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臨港分配樞紐型冷庫功能的綜合性冷鏈物流基地,項目100公里范圍內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主要城市,并將與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北區項目聯動,通過南沙港鐵路進一步擴大輻射范圍,打造立足灣區、輻射華南、面向全球的國際冷鏈物流樞紐,打造以南沙國際物流中心為“冷鏈母港”的全鏈條冷鏈物流格局。。 廣州港集團、南沙區
玉湖國際冷鏈項目 包括玉湖冷鏈市場交易中心和總部基地兩部分,項目總投資120億元。 其中,玉湖冷鏈市場交易中心,位于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山前旅游大道與大廣高速交會路段的南側,占地面積20.8萬平方米,建設面積45萬平方米,擬以國際標準建造15萬噸以上級冷庫(全溫區覆蓋,包含零下60度的超低溫冷庫)、智慧物流分撥中心、展示交易區、綜合加工配送區、電商前置倉、檢驗檢疫樓、辦公管理用房等核心功能及生活服務配套區。 總部基地項目,將建設玉湖環球食材交易中心、總部辦公大樓、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心、酒店、文創商業街、文旅辦公樓等,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新的旅游消費地和城市新地標。 花都區
萬緯增城華南冷鏈總部中心 建設萬緯華南冷鏈總部(智能倉儲、中央廚房、凍品互聯網交易),打造國家級安全冷鏈產業園區。項目以優質供應鏈服務保障食品安全,融入“菜籃子”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集冷鏈倉配集散區、中央廚房和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冷鏈配送基地。 增城區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