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旅游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5-25 11:11 中商情報網訊:“十三五”時期,深圳圍繞打造國內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亞太最具創新活力的國際濱海旅游城市的目標,以推進全域旅游為契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著力構建“一帶兩極多組團”國際濱海旅游發展新格局,旅游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為“十四五”時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深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成國際國內旅游購物消費重要目的地的關鍵時期。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深圳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抓“雙區”驅動和“雙區”疊加黃金發展期機遇,順應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加快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加快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深圳積極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名片、樹立新標桿、培育新業態、營造新熱點,旅游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旅游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旅游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為“十四五”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旅游改革工作全面推進。制定《深圳市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名單,鹽田區、南山區分別獲評為國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大鵬新區獲評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深圳機場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啟用新國際中轉區和中轉流程。

旅游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獲評《孤獨星球》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游業理事會列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2016-2019年,華僑城集團連續四年位居世界旅游景區集團前4強,華僑城集團、華強方特連續四年躋身全球主題公園集團前5強。甘坑客家小鎮、大鵬所城旅游度假區先后獲評為第二、第三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2019年,全市旅游總收入1715億元,接待游客1.45億人次;2020年,全市旅游總收入1384億元,恢復至疫情前81.4%,復蘇程度在國內位居前列。

旅游產品體系不斷豐富。“主題公園之都”地位持續鞏固,世界之窗和歡樂谷在全國主題公園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居第三和第四。城市旅游再添新品牌,招商蛇口國際郵輪母港成為華南地區唯一的集“海、陸、空、鐵”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郵輪母港,“海上看深圳”游船項目啟航;旅游觀光巴士投入使用,開通紅、藍、黃3條主題線路;深圳“匠心智造之旅”入選廣東省工業旅游精品線路,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獲評深圳市工業旅游示范點。

旅游供給品質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間,新增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截至2020年,擁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16家,星級酒店74家。建立旅游志愿者之家U站,旅游志愿者總人數達到12806名。建設“i游深圳”推廣平臺,上線深圳游客中心PC端和手機版;世界之窗、歡樂谷、錦繡中華等景區實現線上電子導覽圖、線上語音導覽等服務。定期公布旅游服務質量測評指數,組織開展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打造導游專題培訓品牌。

在總結發展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標全球最優最好最強旅游城市,深圳旅游業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空間供給不足與復合利用不夠并存。旅游項目建設用地較為緊張,“有項目、有資金、缺土地、難落實”的現象比較突出;旅游用地綜合開發和項目空間復合利用不夠,旅游用地資源、項目空間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二是高端旅游產品供給不足與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并存。優質旅游資源短缺,資源型旅游產品難以滿足游客對高品質旅游的追求,紅色文化、創新文化、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等人文資源挖掘不夠,旅游發展模式亟需變革。三是旅游商品供給不足與旅游消費聯動不夠并存。2019年深圳游客人均消費額約1183元/人,遠低于上海、北京、廣州、杭州、蘇州等城市;商業中心建設與旅游項目布局結合不夠緊密,旅游與消費聯動亟待加強。這些問題需要在“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時期重點加以解決。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十四五”時期,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拓展深化,引發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變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缺乏安全防疫協商機制,各國紛紛出臺旅行限制措施,旅游業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全球旅游市場復蘇仍面臨嚴峻挑戰。

從國內看,“十四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旅游業作為產業“黏合器”作用彰顯,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人們的旅游行為,本地游、云旅游、云觀展等旅游新模式興起,旅游新業態迎來發展新機遇。

從市內看,“十四五”時期,深圳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加快建設國際國內旅游購物消費重要目的地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新動能。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深圳旅游業將處在數字化變革的拓展期、融合化發展的深化期、品質化發展的越坎期,數字應用更加廣泛,融合發展更加深入,模式變革更加深刻,區域競爭更加激烈,新冠肺炎疫情負面影響仍將持續,但發展機遇遠大于挑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深圳進入“雙區”驅動和“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機遇,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總體目標,順應大眾化、全域化、融合化、數字化、品質化旅游發展新趨勢,把握本地游、云旅游、云觀展等旅游新模式、新機遇,以旅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旅游數字化轉型,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豐富高端旅游產品供給,發展新興旅游消費業態,深化旅游區域交流合作,完善現代旅游治理體系,推動旅游發展向要素融合轉變,把高質量發展旅游業與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緊密結合,打造國際國內旅游購物消費重要目的地,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提供強大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以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為契機,聚焦“三個并存”突出問題,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探索“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徑,加快構建適應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旅游發展向要素融合轉變。

——堅持品質發展。順應高品質旅游需求快速增長的新趨勢,對標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以數字化變革為牽引,以高質量統攬旅游發展全局,持續推動景區設施更新換代、產品創新和項目升級,不斷優化提升旅游線路設計,加快高端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堅持旅游為民。把發展旅游業同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更緊密結合,高標準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國際化、高品質的旅游消費環境,發揮旅游綜合帶動作用,通過旅游持續增進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生態為本。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嚴守生態底線,高效率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實現自然景觀資源合理開發、科學利用。

——堅持開放合作。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旅游業開放發展戰略,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合作為主抓手,以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為重點,大力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建設國際國內旅游樞紐城市。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現代旅游業體系更加完善,旅游有效供給、優質供給等更為豐富,旅游新業態快速發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效顯著,高標準建設一批特色文化街區,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新創建省級及以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3個。

——建設國際濱海旅游城市取得新進展。近海親海空間進一步優化,打造一批高品質濱海親水空間,東部山海生態度假區、中部都市親海休閑活力區、西部創新活力灣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大鵬半島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高質量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創新引領力增強。建設一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研學旅游示范基地、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基地,“旅游+”“+旅游”快速發展,新興旅游消費業態快速壯大,新增國家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5家。

——科技賦能旅游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區,創新推出一批沉浸式體驗型旅游產品,云旅游、云觀展等“互聯網+旅游”新模式快速發展,建設一批科技旅游基地,在智慧旅游共性關鍵技術、高端旅游系統裝備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成果。

——國際國內旅游樞紐城市地位顯著提升。高品質旅游目的地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聯手打造一批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旅游線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不斷深化。到2025年,國際航線達到100條。

“十四五”時期深圳旅游發展的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聚焦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業態發展,實施“六大任務”,全面提升旅游綜合競爭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城市。

塑造紅色旅游目的地品牌,豐富創意文化旅游產品,構筑國際化文化旅游地標群,創建一批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地,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1.塑造紅色旅游目的地品牌。

依托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蓮花山公園、前海石公園、海上世界(明華輪)等改革開放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好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等革命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具有深圳特色的紅色旅游IP,打造一批集紅色研學、黨史教育、人才培訓、觀光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統籌推動紅色資源的跨區域合作共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文化旅游體驗有機結合,構建紅色資源區域集群,支持依托陽臺山打造集休閑、觀光、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文化旅游高地。優化紅色旅游觀光線路布局,梳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線、紅色故事、精神內涵,采取導游講解、寓教于游、沉浸式體驗等方式,展示深圳“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春天故事”的最美風景線。

2.豐富創意文化旅游產品。

支持文化創意旅游項目和產品開發,促進文博、非遺資源與創意設計、影視動漫、旅游等產業跨界融合。依托水貝珠寶產業集聚區、大浪時尚創意小鎮、橫崗眼鏡產業集聚區等時尚產業集聚區,整合特色商業街、專業市場、時尚購物街區等資源,強化設計研發、展示展銷、體驗消費、休閑旅游等功能,打造引領潮流的時尚創意基地。鼓勵創建數字創意主題產業園區,打造原創網絡游戲、數字動漫品牌,推動數字創意品牌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強化園區旅游公共設施布局建設,打造一批數字創意文化體驗基地。推進新橋影視產業基地等影視基地建設,引進大型影視公司,推動影視產業向影視創作、后期制作、交易與發行等中高端領域發展,加快推出大型實景旅游演出、影視體驗等旅游產品和項目。

3.構筑國際化文化旅游地標群。

推進深圳歌劇院、國深博物館、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創意設計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建設,融入關聯的旅游產品和項目,創新運營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打卡地”,構筑代表深圳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的文化旅游地標群。依托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打造改革開放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國深博物館,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和城市名片,打造展示中國文化自信的“打卡地”;依托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自然博物館等,打造科學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創意設計館,打造創意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歌劇院、深圳音樂學院,打造音樂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海洋博物館,整合大鵬國家地質公園等資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打卡地”。

4.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地。

發掘深圳時尚創意元素和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等城市記憶,加強特色古建筑、古墟鎮、古村落、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價值的活化利用,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能,推進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街區建設,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消費圈。推進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發掘中英街歷史文化、特色文化等資源,以沙頭角跨境免稅消費核為重點,聯動鹽田港、海鮮街、梅沙、東部華僑城四個片區,打造深港文化旅游消費典范區。整合華僑城片區南北的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資源,以南部世界之窗、中華民俗文化村、歡樂谷等主題公園和北部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資源為支點,打造華僑城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提升甘坑客家小鎮、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基地、大鵬所城、南頭古城等街區的文化形象,嵌入文化消費體驗新業態,打造一批集歷史文化、特色文化、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消費街區。

(二)打造國際濱海旅游標桿城市。

堅持陸海統籌、科學用海、親海近海、城海互動,進一步優化近海親海空間,高標準高質量打造東部山海生態度假區、中部都市親海休閑活力區、西部創新活力灣區。

5.構建近海親海美麗風景線。

依托鹽田區、大鵬新區優良的海濱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資源條件,融合海洋文化、濱海娛樂、度假休閑、體育運動等多種形態,支持環龍岐灣世界級濱海生態“中央旅游休閑帶”建設,打造以濱海生態休閑旅游為主題的東部山海生態度假區。發揮中心城區開放共享的生態體驗和城市客廳形象優勢,強化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招商蛇口國際郵輪母港等重點片區的城海聯系,結合濱海慢行及海上看灣區等項目,融合科技創意、商業活力、文化娛樂等功能,打造“船、港、城、游、購、娛”聯動發展的中部都市親海休閑活力區。依托寶安中心區和環前海灣濱海片區,完善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配套,銜接西部濱海片區與內陸地區旅游資源,以水上交通和慢行系統串聯前海濱海中心區、寶安中心區、西灣公園、海洋新城等,打造集海洋智慧旅游、空港旅游休閑、海洋旅游體驗、生活休閑于一體的西部創新活力灣區。

6.塑造海洋觀光旅游品牌。

優化升級“海上看深圳”旅游項目,加快游船碼頭建設,開發更多旅游航線,逐步拓展航線區域范圍。打造“海上看灣區”觀光旅游品牌,結合大眾海上旅游休閑度假的需求,推動“海上看灣區”持續創新,融入深圳本地文化特色,進一步豐富灣區海洋旅游產品體系,將“海上看灣區”“大灣區空海游”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精品項目,提升深圳海上觀光旅游特色品牌影響力。創新“灣區海上游+”模式,推出更多內游航線,加快開發和推廣樂動灣區、日出灣區、國潮灣區、樂享非遺、科創灣區等主題航次。

7.加快發展高端郵輪旅游。

高水平推進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建設。對標國際高端郵輪,鼓勵“招商伊頓”號積極探索高端郵輪自主經營管理新模式和拓展新航線,提升郵輪運營能力與服務能力,填補我國高端郵輪運營的空白,打造成為中國高品質郵輪名片。支持郵輪母港打造國際高端郵輪母港,豐富國際郵輪旅游航線,創新郵輪母港入境免稅、郵輪免稅、市內免稅業務模式,全方位打造集郵輪、旅游、文化、商貿、物流為一體的創新型智慧郵輪母港,建設成為新時代深圳的開放窗口與國際名片。加強與國際知名郵輪公司合作,著力培育發展本土郵輪團隊,支持郵輪公司組織運營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郵輪主題航次。推動發展“直升機+郵輪”“飛機+郵輪”“高鐵+郵輪”,積極發展低空旅游、空海聯運、海鐵聯運旅游產品。積極探索郵輪經濟發展新模式,構建由郵輪母港、傳統客運碼頭、公共游艇碼頭等組成的特色水上客運服務網絡。

8.發展新型海洋旅游產品。

高水平打造海上休閑運動中心,加快完善海上運動基礎設施,高標準謀劃發展帆船、帆板、賽艇、潛水等水上項目,積極舉辦高端海上運動賽事和活動,持續提升“中國杯”帆船賽等國際賽事的影響力,打造海上休閑運動高地。統籌南山區、鹽田區、寶安區、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特色濱海旅游資源,整合海洋相關食、住、行、游、購、娛資源,聯合推出一批海洋主題休閑旅游產品,打造若干網紅打卡地。推出“大鵬趕海節”“大鵬海鮮美食節”“沙井金蠔美食節”“深汕開漁節”等特色活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漁業節慶活動品牌。高標準推進小梅沙更新改造,打造梅沙黃金海岸旅游區。依托溪涌、土洋、官湖、金沙灣、大小梅沙、百安半島等濱海度假片區,開展沙灘音樂節、溪涌生活節、簡單生活節、黃金海岸旅游節等沙灘特色主題活動。謀劃鹽田-大鵬-惠州-汕尾及鄰近香港島嶼的旅游線路,推動串聯深圳東西部的海上旅游航線通航。

(三)打造都市旅游創新先鋒城市。

深入推進“旅游+”“+旅游”,大力發展都市購物旅游,拓展會展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游等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提升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

9.創新發展都市購物旅游。

圍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聚焦市級核心商圈及其周邊商業資源,打造一批都市購物旅游商圈,重點建設羅湖口岸、羅湖“金三角”、沙頭角、福田中心區、深圳國際金融街、后海超級總部、華僑城、太子灣、前海、大空港前海等“十大”購物旅游商圈。促進商旅文融合發展,發掘提升華強北商業街、東門步行街、歡樂港灣、海上世界等商街的文化內涵,完善休閑旅游功能和旅游交通設施,加強與重大文化旅游設施的聯動,創建一批世界級購物旅游“打卡地”。發展都市特色的休閑旅游娛樂產品,支持全球名品嗨購、深圳優品聚惠、濱海親水暢游、全民運動活力、文化生活品鑒、舌尖美味樂享、天真爛漫童趣、邂逅浪漫夢幻、夜間經濟縱享等消費場景建設,打造一批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購物旅游集聚區。加強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布局建設,鼓勵舉辦音樂節、潑水節、啤酒節、燈會等夜間特色休閑娛樂主題活動,培育多元夜間消費模式,發展夜間旅游購物消費。

10.加快發展會展旅游。

推動會展與旅游聯動發展,提升高交會、文博會等品牌展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吸引國際組織、國際會展機構落戶深圳,策劃更多高規格、國際化的展覽、展會、會議,擴大會展旅游購物消費。依托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科技館“兩中心一館”,升級改造海上田園以及周邊工業區,高標準建設國際會展城,推動寶安中心商業區—大空港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會展城—寶安機場—海上田園等重要節點有機銜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會展旅游集群區。借力香港、澳門會展資源和行業優勢,探索“一展兩地”“展會北上”等方式,深化與港澳會展業的合作關系,聯合開展大型文創展覽、會獎旅游活動等。

11.培育發展都市旅游新業態。

培育打造深圳國際馬拉松、中國杯帆船賽、WTA年終總決賽等賽事品牌,推進深圳冰雪文旅城等體育旅游體驗消費綜合體建設,布局一批水上運動中心、極限運動館、攀巖館、電競館等新型體育設施,鼓勵發展新興時尚體育運動,探索新型體育旅游消費模式。鼓勵創建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推動工業旅游進學校、進社區,規劃設計工業旅游精品線路,激發工業旅游消費潛力。創新自然公園的空間合理開發利用機制,布局建設一批生態康養與旅游相結合的生態康養旅游度假區,依托東部華僑城、深圳中醫藥博物館、仙湖植物園、光明小鎮千畝中藥種植基地等打造中醫藥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引導研學旅游市場主體與中小學校、旅行社、高等院校開展合作,開發一批“寓教于游、寓學于游”的研學旅游產品。積極推動城市低空旅游新業態發展,發展多類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產品和線路。創新“粵菜師傅”文化旅游發展模式,推廣地道粵菜美食,推動“粵菜師傅”工程與文化旅游協同發展,開發粵菜文化美食之旅精品旅游線路。完善山海休閑廊道、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閑設施建設,推進與濱海慢行路徑及綠道、碧道系統銜接,推出自然郊野徑、濱海徒步旅游線路、水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生態休閑旅游線路,發展都市時尚健康旅游和鄉村旅游產品。

(四)打造科技賦能旅游引領城市。

堅持創新在現代旅游業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旅游生活生產模式,賦予旅游市場新動能,提升旅游創新策源能力。

12.加快建設智慧景區。

推動旅游景區、文旅消費場所等應用第五代移動(5G)網絡,推動無人化、非接觸式基礎設施普及與應用,增強旅游消費體驗功能,加強旅游資源、設施設備等監測管理。鼓勵3A級及以上景區、重點旅游度假區建設智慧旅游景區,引導景區提供電子地圖、線路推薦、語音導覽等智慧化服務,發展數字化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鼓勵旅游景區建設線上預約入園平臺,提供在線預約預訂、分時段預約游覽、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非接觸式服務、智能導游導覽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景區、園區運用無人機、無人車、水下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等非接觸式產品,打造一批高科技體驗樂園。

13.創新發展云旅游新模式。

推動“互聯網+旅游”深度融合,加快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旅游產品,重點發展云旅游、云娛樂、云直播、云展覽等旅游新業態。鼓勵景區(景點)開發虛擬游覽、直播游覽等數字化產品,推出線上展演,開通線上旅游服務,開展云游覽、云科普等相關活動。引導有條件的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加快開發數字文化產品,拓展數字文化內容,打造沉浸式服務互動體驗場景。滿足年輕用戶消費需求,加強與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介合作,加快推出優質數字創意內容產品,打造一批網紅打卡新地標。鼓勵開展在線旅游節慶、消費活動、賽事和展會,推出一批沉浸式體驗的云上旅游品牌。

14.培育科技旅游產品。

依托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載體,融合新科技產品展示、場景應用、消費體驗等功能,充分展示深圳高科技創新成果,打造一批科技體驗旅游基地、科普示范基地。促進5G、大數據、云計算、AR、VR等新技術應用創新,重點在科技館、科普基地、研學基地等場所培育旅游體驗新場景,打造一批科技體驗示范區,鼓勵深圳天文臺等創建國家科技旅游基地。加強科技旅游精品線路規劃布局,重點推出聯接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高科技企業,以及串聯深圳天文臺、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等科技文化設施的“科技+旅游”精品線路。實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行動,引導企業提高旅游商品創意設計水平,開發富有文化內涵、引領消費潮流、具有深圳特色的品牌旅游商品,豐富優質旅游商品供給,擦亮“深圳禮物”“深圳手信”名片。支持企業加大基礎技術研發力度,開展裝備和設施研制,提升企業設計與制造能力。

(五)打造國際國內旅游樞紐城市。

立足灣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加快發展出入境旅游,深化大灣區城市旅游協同發展,加強與國外城市和機構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旅游對外開放水平。

15.強化旅游區域合作。

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完善廣深珠、深莞惠汕河旅游聯盟機制,聯手拓展國內外旅游市場,提升區域旅游知名度、擴大區域旅游市場份額、促進旅游經濟持續發展。加強與惠州、汕尾等城市的海島旅游合作,探索開辟東部海上觀光游客運和海島旅游航線。加強與國內重要旅游城市合作,建立健全跨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機制,謀劃旅游發展策略和實施路徑。深化與國內對口地區的旅游合作,推進對口支援地區旅游發展。積極探索與香港、廣州國際郵輪港客源互送、合作共享機制,進一步增加國際航線。

16.深化深港澳旅游合作。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游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發揮海域、口岸等連接作用,拓展深化深港旅游消費合作,支持建設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游圈。聯手香港發展口岸旅游消費,進一步延伸口岸客流集散功能,構建集過境通關、交通樞紐、住宿餐飲、觀光游覽、娛樂購物等復合城市服務功能,吸引國內外旅客前來觀光旅游消費,重點推進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羅湖深港國際旅游消費示范區建設,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區域發展范例。創新與港澳旅游合作協調機制,策劃更多粵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線路,聯合舉辦文體旅游活動,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場。聯合港澳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體旅游交流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體旅游消費品牌。

17.加強旅游國際合作。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際航線拓展、旅游合作、旅游投融資、宣傳推廣等方面深化合作,積極開發“一帶一路”旅游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加強與瀾湄旅游城市合作交流。綜合運用城市形象推介、區域合作推廣、重大文體賽事活動等節慶宣傳平臺,持續拓展北美、歐洲、日韓、東南亞等國際旅游市場。加強與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行協會等國際旅游組織和國際友城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宣傳推廣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積極拓展與全球創新型城市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國家節點城市連接的國際航線。積極協調歐美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在深圳設立領事館或簽證中心,促進出入境便利化。加快開發和推廣適應外國游客需求的旅游線路,改善入境旅游消費環境。

(六)打造旅游消費服務典范城市。

持續創新旅游消費環境,提升旅游消費服務水平,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擴容提質,打造國際國內旅游購物消費重要目的地。

18.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

加快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旅游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探索建設旅游云數據中心,建立旅游信息管理與發布平臺,謀劃建設深圳全域智慧旅游平臺,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和旅游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游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建設,支持大型旅游景區建設與旅游交通流量相適應的游客集散中心,建設線下游客中心體系,在深圳機場、客運碼頭、文體場館設施、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布局游客公共服務設施。加強旅游交通設施建設,優化升級深圳旅游觀光巴士,加快開通更多旅游線路,推動機場、港口、碼頭、車站到主要景區(景點)的交通無縫銜接,鼓勵建設自駕游驛站和營地,推動中小運量軌道旅游交通布局,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絡。規范設置公共場所中英文標識,科學設置旅游景區(景點)道路交通標識,結合河濱、溪谷等合理設置指引標識。深入推進旅游廁所革命,科學規劃配置廁所、母嬰室、垃圾分類投放點等公共設施,推廣智能停車引導系統。完善特殊群體旅游公共服務,大力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設立特殊人群服務窗口。

19.優化旅游消費環境。

鼓勵博物館、圖書館、傳統演出場所、特色文化街區等改造升級,布局建設餐飲輕食、便利店、咖啡廳、小劇場、文創商店等功能,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培育主客共享的旅游消費新空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旅游消費支付、收單工具,規范發展旅游消費信貸、消費預付業務。完善旅行社組織外國旅游團隊來深旅游獎勵政策。實施旅游消費惠民政策,推出景區實施門票減免、淡季打折、旅游優惠套票等惠民舉措。推動“無廢旅游”,引導景區(景點)綠色經營,推行電子票據、倡導使用可降解制品、簡化旅行紀念品包裝等措施。

20.提升旅游市場治理能力。

推進旅游市場信息化、智能化監管,建立健全線上旅游投訴和處理機制,依法依規推動政府和企業間相關數據資源共享。精準實施旅游專項市場整治行動,加強對經營重點旅游線路的旅行社、在線旅游企業及平臺旅游產品和服務開展檢查。建立健全旅游誠信評價體系,將游客體驗感和滿意度作為核心評價要素,開展旅游市場主體信用分級評價。制定完善旅行社、景區、飯店、導游、領隊等“紅名單”“黑名單”制度。創新基于信用體系的旅游市場監管方式,整治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不合理低價游等擾亂旅游市場秩序亂象。整合公安、消防、衛生、氣象等各方力量,建立風險監測、安全預警、監管調度、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信息共享、合力共治、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旅游市場執法協作機制,健全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旅游緊急救援體系。

21.加強旅游宣傳營銷。

全新打造深圳城市旅游宣傳片,突出改革開放窗口、濱海休閑度假、現代都市風情、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等特色元素,以特色元素為主題推送文化旅游產品、活動、信息及公共服務,廣泛推廣深圳城市旅游形象。進一步拓展旅游宣傳渠道,借助線下游客中心、線上旅游信息服務平臺,打造覆蓋全市、線下線上融合的旅游推廣體系。推動與國際友城旅游合作,發揮航空公司網絡優勢,加大境外宣傳力度。強化事件活動宣傳推廣效應,策劃舉辦系列消費主題活動、數字文旅消費體驗活動、旅游專題聯合營銷推廣活動等特色活動,加大事件營銷、流量營銷力度,提升深圳旅游影響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黨對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旅游主管部門黨組領導作用,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對重大政策的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大力加強旅游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加強組織保障。

加強部門協同聯動,發揮旅游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協調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積極支持各區建立“齊抓、統管、共建”的工作機制,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貫徹落實。建立重大項目責任制,引入專家評價機制,加強對重點項目綜合評價。建立旅游與公安、交通、統計等部門數據共享機制,依法依規推動政府與企業間相關數據資源共享。

(三)加強資金保障。

利用好旅游宣傳專項經費,優化資金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重點項目、旅游基礎設施、旅游科技創新、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大對中小微旅游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應旅游發展的定制化金融產品,引導保險機構開發符合旅游行業和企業的新型保險產品。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四)加強空間保障。

加強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土地利用和區域合作等規劃的銜接。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旅游用地需求,充分考慮旅游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加強重點旅游項目的用地安排保障,爭取將重大旅游項目納入省重大項目,以國家或省級指標的方式保障項目新增建設用地需求。探索優化旅游用地與其他用地綜合開發利用,創新土地利用方式,爭取在點狀供地(適用深汕特別合作區)、國有儲備用地、生態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等方面實現突破。探索研究開放海域管理辦法,推動海上休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

(五)加強人才支撐。

鼓勵職業院校、研究機構、相關企業根據旅游行業最新需求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推進旅游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強化校企合作,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強旅游研究、應用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專業素質高、服務意識強的旅游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完善智庫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府決策參考提供科學依據。加強粵港澳人才交流和培訓合作,培育國際化旅游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從業人員跨境執業。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