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31 17:54

中商情報網訊:為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進一步推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部署,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產業規模穩步壯大2020年全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4190.73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為9.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3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10.0%。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增長極作用進一步凸顯。岳陽市、常德市、衡陽市、婁底市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重大戰略平臺先后獲批建設,多點支撐格局逐步形成。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621家,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22個,一批千億企業、世界級裝備制造企業、行業骨干企業迅速成長。

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核心產業優勢顯著,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新興動能加快培育。工程機械和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其中工程機械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1/4以上,電力機車市場份額世界第一。新材料總量規模居中部第一、全國前列,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市場占有率、硬質合金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具備全國唯一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制基地。信創產業構建“兩芯一生態”的發展格局,移動互聯網連續多年保持高速發展態勢。特色中成藥、中藥飲片、生物農業等實現特色生物資源深度開發帶動產業快速增長,“湘藥”初具特色優勢。跨領域、跨行業、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數字創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具備良好發展基礎,潛力巨大。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戰略引領下,各級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陸續出臺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獎勵、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文件,產業支持政策體系逐步健全。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五個100”工程累計實施237個重大產業建設項目,176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201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在湘世界“500強”增至179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攻關項目340個;岳麓山實驗室、生物種業創新中心、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穩步推進。2020年末,國家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分別達到16個和286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達到19個和338個,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14個和453個,全省國家和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分別達到7家和107家。通過大力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引進各類人才60余萬人,“十三五”期間,引育高水平創新團隊70余個、高層次專家1100多名,目前在湘兩院院士83名、湘籍院士121名。

集聚發展態勢明顯。一批優勢集群逐步占領全國高地,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等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基本成形,長沙智能制造裝備、湘潭智能制造裝備、岳陽新型功能材料和婁底先進結構材料等4個產業集群列入國家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入圍第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郴州金屬新材料、益陽電子信息等集群發展各具特色。

(二)發展形勢

從國際看,全球發展形勢錯綜復雜,新興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前沿技術呈現集中突破態勢,全面涌現的鏈式發展局面正在形成。與此同時,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刻變化,國際分工體系全面調整將導致關鍵環節的國際競爭壁壘進一步加劇,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緊張將加速產業鏈供應鏈深度重構重組。我省在迎來新一輪產業布局“窗口期”的同時,將直面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

從國內看,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將催生新興增長動能,提升自主創新能級刻不容緩。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將充分激發新動力。我國明確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推動先進環保、先進儲能等綠色低碳新技術的不斷成熟,打造我省綠色低碳領域的競爭優勢提供了新空間。我國新興產業與國際產業間技術代差的不斷縮小、關鍵核心技術的受制于人,對我省探索形成新興產業領域特色自主創新模式、擔當科技自立自強重任提出了新要求。

從省內看,三高四新戰略定位賦予了新時期我省新興產業發展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提出的“三高四新”戰略定位,為湖南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重要抓手。通過提升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制造業發展質量,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品牌和產業集群,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奠定基礎;通過完善創新體系,突破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夯實支撐;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積極釋放新業態新模式活力,推進全方位多元化的創新合作,為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提供湖南范式。

同時,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原創性技術成果較為欠缺,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優勢領域產業鏈配套水平有待增強,新興產業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短缺。綜合判斷,“十四五”期間,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將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要辯證認識和把握發展大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穩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立足湖南、放眼全球,找準切入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發揮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以產業發展規律為遵循,以重大發展需求為牽引,著力加強產業鏈協同、推進集聚發展,著力培優育強創新主體、增強產業綜合實力,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生態,著力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示范區,為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高端引領。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積極引入高端創新要素,努力在涉及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技術的領域實現新突破。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厚植產業發展潛力,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產業鏈向高端邁進。

堅持數字賦能。把握數字化革命潮流,推動數字技術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各環節廣泛滲透,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催生大量新模式、新業態。高效釋放數據資源的價值作用,以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高效集聚。統籌考慮區域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條件,突出產業發展重點,培育差異化的產業體系。促進優勢資源要素高效集聚,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五好”園區建設為引領,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堅持綠色低碳。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全過程,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暢通要素供給渠道,激發產業發展潛力、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之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三)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力爭到202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8%,總額突破萬億元,成為支撐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興服務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2%以上,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1%,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000家,國家級創新載體數量超過150個,創新科研能力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校院所高效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在高端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斷提高。

集群發展成效明顯。核心區域發展功能不斷拓展,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備、產業特色鮮明、領先優勢突出的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打造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引導和儲備一批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質龍頭企業、創新創業企業以及未來產業企業。

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顯著突破,在科技創新、市場準入、場景搭建、標準建設、人才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創新主體活力。

三、產業發展重點方向

立足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加快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興服務業和未來產業等九大產業。

(一)高端裝備產業

以市場應用為牽引、自主可控為導向、技術引領為支撐、轉型升級為主線、兩化融合為手段,加大重要產品和重大技術攻關力度,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向高端攀升,不斷突破一批“大國重器”,大力推進關鍵生產設備、零部件和材料國產化替代,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為代表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壯大形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型能源與電力裝備、智能制造裝備、電子信息裝備、智慧智能農業機械、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優勢特色集群,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高端工程機械領域。堅持“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方向,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突破一批共性技術和通用零部件短板,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技術、產品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特種工程機械。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推動主導優勢產品引領世界一流水平,打造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科技創新發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加快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制造、核心部件以及關鍵系統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新型動車組、電力機車、新一代磁懸浮列車等規模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軌道交通裝備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標準化和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構建全球領先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服務中心。

新能源電力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智慧農業機械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重點產品推廣應用,推動形成產業鏈條完備、集聚程度高、規模效應突出的優勢產業集群。

專欄1:高端裝備產業
高端工程機械。重點發展適應全球市場需求的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中大型液壓挖掘機、多功能履帶式消防車、礦用電動輪自卸車、大型樁工機械、土壓平衡盾構機、混凝土噴射臺車、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數字化散裝物料輸送成套技術裝備等高端產品。聚焦高端建筑機械、地下工程裝備、特種工程機械等領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提升自主控制器、顯示屏、減速機、底盤、變速箱、大扭矩低轉速發動機、車橋、液壓元器件、高端懸架彈簧等關鍵零部件性能。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譜系化動車組、自動導向城軌列車、中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新一代綠色智能電力機車、雙層干線動車組、城際動車組,打造一批高性能優勢整機產品。加強關鍵零部件及材料突破,提升輪轂永磁直驅牽引電機、動力型超級電容器件及蓄電池、新一代軌道交通車輛冷卻系統、軌道交通直驅式永磁同步傳動系統、制動系統、高性能減振降噪材料、受電弓碳滑板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研發生產能力。 新能源電力裝備。重點發展大容量智能型風力發電成套裝備、太陽能發電設備、地熱能發電設備以及核電技術裝備,提升風電組件、太陽能組件、核電核心部件、智能配電系統、智能計量系統以及智能用電終端等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發電裝備制造水平。面向智能電網發展新趨勢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大容量、特高壓、智能化輸變電設備發展,重點發展特高壓電線、電纜和變壓器等,加快突破變壓器、高壓開關、智能電網技術成套設備、智能控制系統等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和柔性輸變電關鍵技術,研發電網故障監測、保護、定位和控制技術。 智能制造裝備。圍繞汽車、機械、電子電器、輕工紡織、物流、有色、冶金、化工、危險品等行業轉型升級智能化改造,研發焊接、搬運、裝配、涂裝等智能工業機器人;加快高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智能傳感器、機器人夾具等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突破;開發家政服務、醫療護理、教育娛樂、養老助殘等領域智能服務機器人;積極研發應用于特殊環境下的安防、巡檢、排爆、搶險探測、建筑工程等特種機器人。加快發展數控高速、高效、高精磨削機床加工成套系統,大型數控立、臥式拉床,數控雙端面精密磨床等高附加值數控裝備;推進增材制造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智能成套裝備發展。 智慧農業機械。加強面向現代農業精準化智慧化發展需求的高端農業機械研發,重點發展高效能聯合收割機、無極變速大型拖拉機、水稻全程種植機械成套裝備、精準自走式施藥機械、精準變量復式作業機具、種苗繁育加工設備、農副產品加工成套設備、茶葉加工成套技術裝備、中大型糧食烘干成套設備、甘蔗聯合收獲機和甜菜收獲機等高端農業機械。重點發展農業機械控制技術和裝備、農業機械田間高精度導航技術和系統、田間作物信息大數據技術和系統、農地環境在線監測物聯網技術和系統、水稻有序拋秧機、履帶式拖拉機、成套農地及作物生長管理軟件技術等數字化精準農業關鍵技術和裝備。努力攻克倒伏水稻收獲和水稻收獲減損、拖拉機動力換擋、農業機械作業自動升降底盤等關鍵共性技術。 海洋工程裝備。聚焦深海電磁探測、海底采礦集礦、深海鉆探、大型海上吊裝以及海上鉆井裝備等實現技術新突破,推進海底鉆機、海底絞車、海底集礦系統、海上浮吊、海上鉆井平臺等系列海工裝備開發,培育壯大海上作業和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產業。突出低碳環保,提升鋼制船(內河及沿海運輸船、工程船、挖泥船等)、游艇、豪華游船等各類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競爭優勢,培育優勢產品和品牌。積極開發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深海機器人、甲板機械、海底電纜等系列產品。

(二)新材料產業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提高新材料應用水平,強化基礎材料對重大裝備、重點產品的保障能力,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加快新材料配套攻關,積極構建材料、核心工藝、專用裝備和核心軟件等協調創新體系,實施裝備材料一體化推進首批次應用計劃,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重點發展先進復合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先進硬質材料、金屬新材料、先進化工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領域,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產業化應用,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產品供給,從需求側引導企業加快向中高端產品制造轉型,向價值鏈中高端轉移。

超前布局和發展電子信息材料等具有戰略意義、高成長性的前沿新材料領域。開展新材料前沿與交叉技術研究,搶占新材料未來發展先機。建設國內一流的新材料研發、生產及應用集聚地。

專欄2:新材料產業
先進復合材料。推進高性能C/C復合材料、樹脂基復合材料、連續纖維熱塑性復合材料、橡膠基復合材料、碳化硅復合材料、耐高溫陶瓷及其復合材料等先進復合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開發復合材料大尺寸構件及部段新型制備技術。圍繞航天航空裝備、新能源設備、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應用新需求,加強動力系統、制動系統、熱結構部件、大尺寸輕質主承力件等復合材料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 先進儲能材料。開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安全動力電池用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材料研制。提升三元前驅體、磷酸鐵鋰前驅體、高端石墨、碳酸鋰、新一代正負極材料、全固態電池材料、金屬空氣電池等材料制備技術。加快基于新型儲能材料的儲能用液流電池、燃料電池、新型鉛酸電池等研發,滿足電動車、發電、空天、移動設備等領域需求。 先進硬質材料。聚焦硬質合金材料設計、制造與使用等領域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大力發展高性能超細/納米硬質合金材料、金剛石材料和金剛石繩鋸等產品,重點打造硬質合金原材料、涂層刀片、精磨球齒、數控刀具等硬質合金產業鏈。 金屬新材料。開發鋁、鈦等新型輕合金及其精深加工產品,推動其在航空航天、核電、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的應用;開發高品質特殊鋼及其寬厚板、耐腐蝕高強度管等制品,推動其在特種船舶、石油等領域的應用;開發稀土及稀有金屬功能材料,推動其在金屬新材料及其制品開發、新型電子信息材料等領域中的應用。 化工新材料。發展新型合成橡膠、特種樹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重點開發減振降噪用橡膠及其制品,己內酰胺、尼龍及改性尼龍、新型聚氨酯及其衍生材料等樹脂材料,推動其在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中的應用;重點開發鹽(氟)化工新材料、氟樹脂、聚酰亞胺類高性能工程塑料,推動其在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中的應用;開發芯片樹脂、電子級雙氧水和氟化氫等電子化工品,實現芯片主要輔助材料的自主可控;開發催化劑、農用化學品和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 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加強低輻射(LOW-E)玻璃、光伏玻璃、顯示屏玻璃、絕緣材料(絕緣陶瓷、絕緣紙)、電子陶瓷、陶瓷膜、空心瓷套以及石墨深加工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滿足節能環保、電力、醫療、汽車、電子信息和國防軍工等領域應用需求。加快陶瓷粉體及先驅體制備、陶瓷基復合材料燒結、超薄玻璃基板成型、玻璃低輻射鍍膜系設計與制備等各類特種制備技術突破。 電子信息材料。重點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并推動其在功率半導體器件中的應用;開發光刻膠、掩膜版、新型金屬及其氧化物靶材、無氰電鍍液、濕電子化學品等芯片輔助材料;重點研發半導體照明技術、大功率激光器材料,研發MOCVD外延片加工用各種SiC涂層石墨制品;加強高端光學膜材等關鍵顯示材料制備技術攻關;提前布局光電子材料、前沿交叉電子材料等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設計、制備和應用關鍵技術突破。 材料制備專用設備。重點研發各類熱工裝備,包括大尺寸、高控溫精度熱壓釜,大尺寸氣壓燒結爐等;研發高性能復合材料壓力容器及殼體智能纏繞設備等。

(三)航空航天產業

以深化推進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為契機,集中優勢資源加快中小航空發動機和通航整機研發制造,著力構建具有湖南特色的“通航整機研發制造+中小航空發動機研發制造+關鍵零部件制造+通航運營”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新模式,樹立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標桿,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發動機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以航空設計、航空旅游、航空運動、航空科普文旅研學等為主導的航空文化產業,探索“航空+”的文化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應急搶險、醫療救治、城市安防、交通指揮救援等社會公共航空服務。率先發展“城市通航”,先行先試無人駕駛航空器在城市物流快遞、公共交通、社會公共管理、城市消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加快突破“北斗+第五代移動通信”“北斗+物聯網”等基礎芯片模組國產自主、精密授時定位和終端低成本小型化技術,大力開展北斗導航系統規模應用,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提升應用整體水平。

提升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支撐能力。圍繞衛星互聯網網絡通信核心功能,針對衛星互聯網(5G+)模擬集成電路、高性能高可靠存儲控制芯片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

專欄3:航空航天產業
整機裝備研制。以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無人機市場需求為牽引,以先進渦軸、渦槳、中小型渦噴/渦扇發動機,以及輔助動力裝置、高功率密度航空減速傳動、輕微型燃氣輪機研發制造為核心,逐步形成直升機、公務機、無人機、航空運動裝備、高超聲速飛行器等飛機整機總裝集成能力。 關鍵零部件/系統制造。聚焦機載通信、導航和監視系統、客艙娛樂系統、機艙座椅、起落系統等基礎領域,著力推動航空機載、任務、空管和地面設備及系統發展,加快建設飛機和發動機大部件專業化生產基地。推動省內通航整機動力系統、機載系統等加快實現自主可控。 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建設通用機場骨架網,完善運輸機場通用航空功能。按照“1+13+N”的通用機場建設布局,加快推進通航基地建設。將長株潭地區建成全國通用航空聯片發展綜合示范區,推動創建國家級綜合型通用航空產業園。 通用航空運營。加快通航飛機及發動機的維修、大修和改裝能力建設,保障通航航線運營高效快捷;鼓勵企業探索購買、租賃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商業模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開展通航飛機及發動機專業培訓,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基地。 北斗應用。積極參與北斗應用示范及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建設,構建完善“材料、芯片、天線、模塊、終端、測試、監測、解決方案”完整的北斗衛星應用系統產業鏈。推進北斗授時、導航對抗等技術產業化。實現北斗三代衛星導航技術在低空監視中的全面應用。 衛星制造。推動應用衛星制造產業向應用主導、體系化方向發展。支持高通量衛星寬帶通信系統發展,提升寬帶通信衛星技術性能。加快發展微小衛星以及新一代長航時臨近空間飛行器產品設計與集成制造,推動新一代衛星裝備關鍵技術攻關。突出衛星導航芯片、兼容多模多頻高精度天線模組、高性能導航基帶、射頻芯片、精確定位、高動態定位、應用集成等核心技術研發。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面向“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趨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重點領域創新,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加速深度融合,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基礎穩固、創新融合、開放協同、安全低碳的產業發展生態。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擴大5G建站規模,加快獨立組網和商用,積極推進千兆固網改造和接入網絡建設,建設覆蓋全省的物聯網。統籌規劃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加強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完善“城市超級大腦”,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

提升信息制造產業支撐水平。迭代升級高端通用芯片,積極推動功率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升集成電路與功率半導體成套裝備本地化供應能力。發展特種玻璃、大尺寸顯示面板、柔性屏、智能顯示終端產業,推進量子點、Mini/Micro-LED、激光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培育打造新型顯示器件全產業鏈條。積極創建全國特色半導體(含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重點發展集聚區。

提升國產軟件發展水平。大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提高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能力。提升工業軟件發展水平,完善工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加快信息安全技術產品化、服務化、產業化進程,不斷提升應用深度和廣度。

強化創新融合應用,推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應用,推廣面向多場景的“5G+”新業態新模式,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加快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究,發展典型應用場景。

專欄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雙千兆網絡。統籌規劃5G基站建設,促進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合理布局,新建5G基站15萬座。積極推進基于光纖網絡的千兆固網改造,實現用戶體驗過百兆、家庭接入過千兆、企業商用達萬兆的網絡能力。 智慧感知網絡。建設完善基于北斗系統的衛星增強網,進一步優化湖南衛星導航定位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加快窄帶物聯網(NB-IoT)網絡建設,新建基站10萬座,并與各地城市超級大腦對接互聯,建設全域智慧感知網絡綜合服務平臺。 數字孿生。以城市全量數據為基本要素,依托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數字化手段,開展高精度三維城市建模,構建可視化城市空間數字平臺,開展基于城市場景、事件模擬推演的數字孿生應用服務,提升城市感知、判斷和快速反應能力。 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重點突破自主可控芯片、車規級芯片、DSP芯片、宇航級芯片、北斗芯片等核心芯片技術及研發。發展離子注入機、刻蝕機等裝備,提升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國產化和成套建設能力。推動功率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等重大項目,構建完善產品鏈,加快實現規模化生產。穩步推進TFT-LCD高世代面板產業化,培育引進柔性AMOLED、OLED面板生產線以及驅動IC、偏光片等上游材料產業。推進建設特種玻璃產業基地。加快ITO靶材、真空鍍膜設備等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研發生產,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 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推動安全終端、高性能計算服務器、安全數據一體機、數據安全存儲整機、高端網絡通信設備、防火墻、網關等自主可控整機研發和產業化。建設自主可控整機研發生產和測試中心。在計算機外設等領域深入挖掘湖南企業的產品供給,形成自主可控的整機及外設產業鏈。 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支持省內重點企業開展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研發,發展高端通用軟件、應用軟件。面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加大高端工業軟件開發應用力度。面向政務、金融、零售、醫療、教育、文化等行業需求,推動軟件即服務(SaaS)發展。支持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名園等國家級數字產業集聚區。 工業互聯網。提升工業軟件發展水平。圍繞制造業關鍵環節,發展工業操作系統及工業大數據管理系統,建立軟件驅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生態體系。面向智能制造應用需求,支持研發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制造執行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批工業軟件產品。圍繞工業共性需求,加快標準研制和實施,鼓勵開發新型工業APP。 信息安全產品及服務。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不同領域監測預警系統的高效整合,提升安全信息搜集分析和處理能力。支持各類自主可控操作系統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向重點行業拓展,探索形成湖南特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標準化遷移模式。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適配中心和運維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強產業配套服務能力,加快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長沙)、湖南商用密碼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云計算和大數據。優化云計算中心布局,推動虛擬化、分布式、綠色節能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依托重點企業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計算服務,不斷提升云計算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發展大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挖掘等軟硬件產品,構建基礎性、通用性大數據產品體系,建設面向不同行業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鼓勵支持第三方數據資源提供商、數據應用提供商,培育數據服務、數據分析、數據交易治理等新業態。 人工智能。圍繞提升人工智能算力及應用,加快高性能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智能汽車用高性能激光雷達、邊緣計算控制器、自主導航智能控制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及產業化。聚焦智能裝備、智能駕駛、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場景開展示范應用。改造升級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加快部署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打造全國一流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 區塊鏈。開展分布式存儲、共識機制、數據結構、加密算法等底層技術研究,加強跨鏈、鏈上鏈下數據交換、互聯互通等關鍵技術攻關。建立自主可控區塊鏈基礎服務平臺,實現與國家區塊鏈服務網絡對接。建立與國產軟硬件相適配的自主技術區塊鏈底層平臺、國產化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臺,打造自主可控區塊鏈關鍵技術產業化平臺。推動區塊鏈技術與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圍繞政務服務、產業供應鏈、農產品質量追溯、數字版權、法律服務、大金融等領域,打造一批“區塊鏈+”試點示范項目。 5G應用場景。以“三市兩山”(長株潭城市群和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為龍頭,以典型應用場景為切入點,創新業務模式,培育新市場、新業態、新服務,以行業示范應用帶動5G產業鏈、業務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在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超高清視頻、網絡安全、醫療健康、智慧城市、智慧廣電、數字鄉村、生態環保等領域形成行業應用標桿。

(五)生物產業

立足產業發展基礎,面向農業及人民健康生活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加強生物產業基礎和應用研究,重點發展生物種業、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優勢特色領域,實現生物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雙提升。

加快突破育種關鍵技術,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質資源庫建設,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內種業創新高地。完善生物育種安全監控和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機構和現代種業企業。

加快培育農產品全產業鏈和提質集群建設,提升產品加工智能化、綠色化、標準化水平,樹立綠色安全優質的“湘食”品牌形象。提高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發展水平,實現規模生產與應用。

加快中藥大品種質量升級,構建覆蓋中藥全過程質量可追溯體系,提升以“湘九味”為代表的道地藥材與特色中藥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水平。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高藥物創新研發能力,推動原創、首仿、改良新藥、高端原料藥和關鍵醫藥中間體的創制,進一步鞏固藥用輔料全國優勢領先地位。發揮在基因技術、干細胞技術等領域科研領先優勢,深入推進加快生物技術藥物創新和產業化。

圍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醫療和保健市場需求,推動重點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和跨領域融合發展,大力研發新型醫療器械,提升生物醫學工程整體競爭力。突破智能診療關鍵技術,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健康管理服務及醫養結合等新模式,拓展生物醫藥服務新業態。前瞻部署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成果轉移轉化,重點支持生物防護物資及原材料生產能力建設,提升生物安全保障水平。

專欄5:生物產業
生物種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做出應有貢獻。基于基因和細胞工程技術,組織開展良種聯合攻關,研制一批優質高產、營養安全的水稻、油菜、蔬菜、茶葉、畜禽、水產、油茶、中藥材等農業動植物新品種,不斷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庫體系。 生物農業。創新標準化栽培技術、規模化養殖和繁殖技術,拓展林下經濟與生態種植,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新型農業生物制品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推動低毒、高效、可控的農業投入品開發,提高生物獸藥、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規模生產與應用發展水平。提高食品制造工藝裝備技術水平和農副食品深加工水平,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做大做強糧油、茶葉、蛋類、湘蓮、特色畜禽、特色水產等農產品。 生物醫藥。支持中藥大品種培育和經典名方及驗方、民族醫藥的二次開發,重點支持對心腦血管、胃腸道、風濕、腫瘤等病癥治療具有顯著優勢的特色中成藥的開發與產業化。推動傳統飲片、精制飲片、超微飲片、配方顆粒、中藥提取物等生產工藝升級,加快質量標準研究和制定,提升“湘九味”道地與特色藥材品質。發展藥食同源食品、日化及護理用品等重要大健康產品。大力發展抗感染、抗腫瘤、心腦血管及精神類等有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的創新藥物、仿制藥新品種。重點發展新型原料藥、高端定制原料藥和關鍵醫藥中間體,加快藥用輔料質量標準提升和產品譜系拓展。加快發展干細胞技術及治療產品、基因工程藥物、多肽類藥物等,培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精準醫療等新技術。加快新型疫苗研發和產業化。 生物醫學工程。加快醫療器械關鍵技術、核心部件的開發和引進,圍繞影像設備、高端治療設備和體外診斷儀器和試劑快速突破。加快推進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加大采購使用力度,提高臨床應用產品、關鍵設備和耗材的本地化率。加快基因技術、高靈敏定量分析技術、快速診斷與即時診斷等新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快配套試劑和儀器研發,重點發展具備特色優勢的分子診斷、生化診斷、免疫診斷等高端體外診斷產品,滿足醫療臨床監測及家用健康檢測需求。加快仿生功能材料、新型醫用材料和高端植(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發展全降解人工關節和骨植入物、新型人工耳蝸、眼科人工晶體及人工角膜、整形美容材料等產品。

(六)節能環保產業

緊扣“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以培育壯大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及應用產業鏈,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為重點,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創新,加快節能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更加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斷提升技術能力,積極推進環境治理技術裝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加強產業發展支撐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助力推進“一江一湖四水”的治理與生態修復,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強化土壤環境安全保障,拓展環保產業市場空間。深化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和利用,推動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徹底實現垃圾分類的減量化、資源化。打造高效節能管理體系,加快高效節能技術產品推廣應用,強化節能綜合服務能力。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推進綠色建造行動,開展綠色建造項目策劃統籌,突破先進綠色建筑技術,實現碳匯精準計算及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

專欄6:節能環保產業
環境治理。推進長江經濟帶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支持企業加快針對水環境污染、土壤環境污染的關鍵治理、修復和監測技術研發,提升裝備制造能力。鼓勵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重點發展煙氣脫硫脫硝、高效除塵、工業爐窯煙氣治理一體化關鍵技術、VOCs凈化關鍵技術及裝備等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加強水體污染源頭治理與管控,突破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水體污染等關鍵治理和監測技術,開發低能耗、分散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與裝備。強化土壤污染溯源與評估、地下水環境監測與預警、重金屬污染防治修復等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 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動力電池回收,開展電池性能檢測評價、殘余價值評估、有價組份再生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等工業廢棄物綜合回收及安全處置能力,加快推進電池回收網絡體系共享、第三方服務平臺建設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加大廢鋼鐵、廢有色、廢紡織、廢塑料、廢橡膠等再生資源行業規范企業的培育。重點推進冶煉渣、尾礦、爐渣、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等工業固廢回收技術應用,開發復雜多金屬尾礦選冶、清潔無害化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與裝備,促進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推進生活垃圾協同處置、焚燒和衛生填埋等無害化處理裝備及工藝的應用。完善餐廚廢棄物等生活垃圾末端處置功能,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進一步推進垃圾處理產業發展,提高市場化水平。 節能技術與服務。推動節能監測能力建設,升級現有能耗監測管理系統,打造“湖南省工業企業能耗監測智慧云平臺”。制定一批工業節能地方標準,逐步完善湖南工業節能標準體系。在工業節能、城市節能、交通節能、生活節能等重點領域推進節能技術系統應用試點,整合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壓、余氣資源,提高余熱、余能利用水平。支持企業加快高性能建筑節能材料、空氣源熱泵裝置、低溫余熱發電設備、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等高效節能裝備開發。鼓勵重點耗能行業試點節能技術系統集成,推動燃煤鍋爐節能環保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重大關鍵節能技術與產品規模化應用。推動節能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推廣節能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完善節能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健全節能第三方評估機制。 綠色建造。重點支持綠色設計、綠色建材選用、綠色生產、綠色施工、綠色交付的一體化綠色統籌建造項目。逐步完善裝配式建筑科研、設計、生產、物流、施工、運維等全產業鏈,推進精益化建造,有效實現全過程綠色效益最大化。發展節能門窗、光伏光熱一體化玻璃制品、輕量化節水型衛生陶瓷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研發推廣建筑模塊化技術、高效節能新型墻體材料技術、超薄絕熱保溫裝飾材料技術。 “雙碳”創新應用。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強化綠色低碳領域基礎科學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聚焦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節能、氫能、儲能、動力電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重點領域研究,建設一批CCUS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逐步推動氫能等低碳技術發展和工業、交通、城鎮建筑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七)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把握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變革機遇,加強車規級芯片、車用傳感器、車載操作系統、智能底盤、新一代車身、自動駕駛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研究攻關,推動汽車產業與能源、交通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與市場普及率,培育融合型產業生態。

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體系。發揮我省在新能源汽車電驅動、電池、電控核心部件方面的技術與產業優勢,加強對燃料電池、先進電驅系統的技術儲備。鼓勵整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在湘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引導省內現有整車企業加大在湖南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加強整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全過程品控,推進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加快推進充(換)電站、加氫站等新型車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

積極培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推動汽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骨干企業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基礎共性交叉技術的研發。進一步加強國家智能網聯(長沙)測試區、湖南(長沙)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牽頭制定一批國家及行業標準。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國內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構建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產業生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由生產制造基地向創新研發高地轉型,打造國內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創新與產業基地。

專欄7: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強化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重點發展純電動工程車、純電動大巴、純電動乘用車及相應的燃料電池汽車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積極發展新能源物流車、智能環衛車、旅居車、攪拌車、檢測車等智能綠色專用車。開展混合動力系統總成、先進電驅及控制系統、智能底盤、新一代車身等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推廣。 加強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短板技術攻關,推動鋰離子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加快發展,實現動力電池全產業鏈健康穩步發展。重點開展電池材料、電解液、隔膜、膜電極、催化劑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環壽命及倍率性能等服役性能,并進行產業化推廣。 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充電配套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充電樁、停車場,構建技術先進、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因地制宜建設慢充樁、公共領域快充及換電設施,推動私人領域充電樁布局。建立省內統一充電智能服務平臺,促進不同充電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現集中管理、實時反饋、智能服務、統一結算,提升充電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支持協作開發智能網聯汽車。在車載芯片、計算平臺、操作系統、信息通信和應用軟件等領域形成優勢互補,重點發展駕駛輔助級別智能汽車、部分或高度自動駕駛級別智能汽車、完全自動駕駛級別智能汽車、智慧出行用車等產品,加快發展車載視覺系統、車載雷達系統、高精度導航系統、車載互聯網終端等產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 構建整車與關鍵產品技術驗證環境與測試認證體系。逐步開放試點道路資源,拓展測試范圍,豐富測試環境。積極規劃建設無人駕駛測試場,搭建基于封閉、半開放、開放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景及相應的數據收集分析、管理監控等平臺。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為抓手,推動與國內整車、零部件、軟件、電子、互聯網等企業的深度合作,形成新型技術創新體系,有序推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實際應用。 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重點環節培育和場景化應用示范。圍繞出行、物流配送、停車、環衛等具體場景率先開展示范應用,重點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研制、智慧公交體系和交通智能路網建設與推廣應用,提升車輛智能化水平、系統可靠性和功能安全等級,不斷擴大示范應用范圍與場景種類。利用網聯技術實現智能汽車與外界環境的互聯互通,推動智能汽車與能源、交通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融合型產業生態。支持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在公交車、公務車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應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

(八)新興服務業

充分發揮新興服務業基礎性作用,支撐科技創新突破轉化,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滿足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創意產業集群。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集成化發展。鼓勵發展創新工場、虛擬創新社區等新型孵化平臺,不斷提升孵化載體專業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基礎檢測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放檢驗檢測資源,積極開展線上檢驗檢測認證,推進湖南省檢驗檢測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強科研設施開放共享,逐步推動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建設湖南省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臺。依托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成覆蓋全省、輻射周邊、連通國內市場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完善金融科技產業生態。

以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緊扣優勢產業鏈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完善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動制造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檢驗檢測、遠程診斷、倉儲物流等專業化服務。鼓勵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參與制造業企業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營銷管理。推動數據賦能制造業全產業鏈,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充分利用新技術,以更好質量、更高效率滿足人民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新興需求,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增強教育資源的全面性、可得性、針對性。提高康養服務技術水平,利用精準醫學、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技術和手段,大幅提高供給質量。加強大數據、生物監測等技術在體育產業的實踐,創新服務模式,改善消費體驗。

以網絡視聽、數字文旅、創意設計、數字出版等作為關鍵發力點,加快發展壯大數字內容產業,打造具有自主創新引領能力的數字創意技術與裝備體系,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傳統資源與現代技術融合,建立文化引領、內容豐富、技術先進的數字創意新體系,構建“內容+裝備+傳輸+應用+交易”的全產業鏈。推進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視頻產業智能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V谷”,推動形成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湖南特色數字創意品牌。

專欄8:新興服務業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加強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體系建設,優化技術市場布局,探索在長株潭、環洞庭湖、湘中南、大湘西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技術轉移中心,推進分市場向全省各市州覆蓋,依托縣市區、高新園區、行業協會建設一批區域工作站和行業工作站。培育30家專業化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湖南),大力開展技術經紀(經理)人培養。

“兩業”融合試點示范。推進開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試點,培育100家左右“兩業”融合試點企業,15家左右“兩業”融合試點區域。加快培育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文化旅游、供應鏈管理、智能生產服務、柔性化服務、共享生產服務等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康養服務升級。推進新興技術與醫療健康產業不同機構、不同服務、不同階段的深度融合,加快數字化轉型。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發展“智慧醫院”,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大力推廣“遠程醫療”服務。構建覆蓋家庭、社區和機構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網絡。發展日間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種形式的康養照料服務,探索做好遠程巡診等康養延伸服務。

數字創意技術與裝備。強化新型內容制播基礎技術能力。加快超高清音視頻高動態范圍、沉浸式音頻等關鍵技術的標準化、產業化進程,提升新型數字內容生產的工業化、智慧化水平。在音視頻編解碼、內容傳輸與保護、播放、顯示、沉浸式音頻呈現等關鍵技術及關鍵設備研制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強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應用與創新。強化計算機圖形圖像、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語音、文物素材再造、交互娛樂引擎等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在數字創意領域的集成應用與創新,加速業態數字化升級。打造滿足數字時代要求的場館設施體系。鼓勵以互動參與、沉浸體驗、智能演藝、智慧場館服務等形式全面提升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體驗館、體育館、旅游景區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數字創意融合發展。促進傳統領域的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轉型和提升。鼓勵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以動漫游戲、網絡表演、數字藝術、創意設計等數字化表現形態推動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推動文旅融合。強化科技型文旅產品體驗,支持文旅IP關聯線上內容與線下場景,打造互動新體驗。運用工業數字建模渲染、體積視頻、虛擬拍攝和制片等技術,為先進制造業提供支撐,為工業企業打造數字IP,催生全新文化形態。推動在旅游演藝、城市夜游、互動游戲、電子競技、展會展陳等領域打造沉浸新體驗。加快推進數字創意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圍繞出版、教育、制造、商貿、醫療、康養等基礎優勢領域開展集成應用和融合發展,培育多向交互融合的新型業態。

數字資產交易。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數據要素的確權、流通和價值挖掘,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高效率、低成本、強安全的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實現數字資產的生產即確權、交易即授權、發現即維權生態閉環,在視頻、游戲、動漫、工業、零售等多個場景實現數據協同應用,打造全球數字資產交易中心。

(九)未來產業

加強前瞻謀劃,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構建未來競爭新優勢。

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前沿技術的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創新,推動生產、設計、材料、裝備、工藝和檢測技術從“并跑”到“領跑”。依托顛覆性技術供給,推進一批技術孵化、技術轉化、新產品生產項目,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概念驗證到工程化中試、產業化推廣應用的系統設計和全鏈條布局。

加快推進量子信息、6G技術、類腦智能、氫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維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創新發展。加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應用,積極構建全生命周期低碳發展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低碳、近零碳、零碳轉型。

積極布局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平臺與科技基礎設施。加強未來產業人才引育,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鼓勵研究人員自由探索。加強引導支持,推進前沿技術轉化應用和迭代發展。

專欄9:未來產業
未來信息技術。對標下一代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實現脈沖學習算法、量子機器學習等基礎理論與算法突破。鼓勵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密碼學、量子機器學習以及相關材料和裝置制備關鍵技術研發,支持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量子仿真的產業化應用。推進類腦傳感器、神經形態芯片等技術突破。加強面向未來信息產業光電子器件研發部署。加強內存為中心的計算邏輯、類腦芯片、超導芯片、石墨烯存儲、非易失存儲、憶阻器等新原理組件產品研發,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前沿新材料。開展生物質材料的研究開發,推進生物質材料在能源、化工、紡織、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和示范。研究智能材料制備加工技術,智能結構設計與制備技術等,開發壓電材料、記憶材料、磁致伸縮、智能高分子等智能基材及新型傳感器等光電元器件。研究突破納米材料設計與制備、納米材料改性處理及應用、納米多功能協同復合等技術,實現納米材料的產業化、規模化和低成本化生產。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圍繞低維材料領域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和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拓展應用領域。 新能源。強化氫能產業源頭技術創新,布局一批創新平臺,加強氫燃料關鍵材料研究,提高催化劑、質子膜等關鍵材料及部件生產能力,推進氫能生產、儲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液氫燃料電池系統及相關裝備研發產業化。加強大規模儲能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突破,推進可再生能源領域儲能示范應用。加快研發可再生能源友好接入、用電大數據服務、電能替代設備與電網互動等技術,加快實現電網狀態智能感知,建設智能電網系統。 深地深海深空。聚焦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任務,加強攻關深海礦物切削與采集、海底礦產行走、采礦系統升沉補償、深海鉆機、深地資源勘探和開采領域新裝備技術。開展衛星遙感模型、微小衛星系統設計、地面終端與數據應用系統、失效衛星在軌維修維護、高價值衛星在軌延壽、太空垃圾清除等研究,研制衛星導航、“芯、板、圖”等裝備,推動創新鏈向產業鏈拓展。 構建未來產業創新服務體系。統籌布局面向前沿技術研發的創新平臺,推進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研究院,組建未來產業技術中心,面向未來產業特點和發展規律開展產業政策研究和技術預見。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院所建立未來產業特色學院,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建立未來產業專業人才庫和專家庫。探索設立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研究基金和研發計劃,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加速器”。組織實施一批未來產業戰略性工程,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

四、推進舉措

通過瞄準產業制高點加速集群建設、瞄準技術制高點搶占先發優勢、瞄準人才制高點引育產業人才、瞄準平臺制高點提升創新能力、瞄準一流環境優化產業生態,推動新時代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現創新發展、高效發展、集聚發展、開放發展以及特色發展。

(一)瞄準產業制高點加速集群建設

1.打造多元優勢產業集群。

統籌考慮各地產業基礎、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條件,基于比較優勢打造多元化高質量新興產業集群。構建多層次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三大優勢產業,不斷推動技術和產品迭代創新,提高全球競爭力,努力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聚焦生物醫藥、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新型顯示器件、5G應用等領域,培育一批產業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產業集群,爭取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范圍。瞄準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區塊鏈與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具備爆發式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領域,構建一批產業發展新引擎。引導產業園區科學確定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壯大一批產業配套能力強、集聚程度高、創業環境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基地。

2.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開展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行動,研究分析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缺失、薄弱和關鍵環節,引導以社會資源為主體開展協同攻關,推動加大重點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引進投入力度,開展對內對外技術合作。發揮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在“補鏈延鏈強鏈”方面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構建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聯合參與的產業集群創新聯盟,提升集群內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探索建立促進省內新興產業集群的創新要素高效自由流動機制,推動重點領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融合發展。

3.完善集群發展生態環境。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與城市群建設有機融合,加快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態勢。推進全省數字化改革,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字新湖南。支持具備條件的產業集群率先應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支持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聯合研發機構、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申報或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能力。搭建支持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及創新應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壯大集群內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產業集群建設工作,提供配套創新金融服務。加強對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協同創新發展。

(二)瞄準技術制高點搶占先發優勢

1.夯實基礎研究能力。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任務導向,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基礎、高平臺、前沿方向,鼓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開展基礎性科技能力建設,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鼓勵支持從0到1的重大突破性創新,積極對接國家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布局,加大各類科技計劃與重大項目承接力度,強化創新成果源頭供給和合理配置。選擇一批研究基礎好、對我省創新能力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在材料、信息、生物、大氣、光學、航空航天等方向培育形成若干高水平原創成果,爭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引領者。

2.加強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制定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短板清單,結合湖南基礎和優勢,制定核心技術攻關路線圖。構建新型攻關機制,積極銜接國家科技計劃,參與國家“揭榜掛帥”等制度,“一技一策”集中攻克高端裝備、關鍵核心材料、基礎軟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面向高端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材料、信息安全、生物農業、精準醫療、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關鍵共性需求,啟動國產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扶持計劃。支持企業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加強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和前瞻性戰略性布局。

3.加快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加快構建高效協同、產權保護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為主體的重大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強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體系建設,優化技術市場布局,探索在長株潭、環洞庭湖、湘中南、大湘西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技術轉移中心,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臺,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健全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轉化應用體系,鼓勵企業面向社會開展技術難題競標。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第三方服務機構,培育職業化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暢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和共享渠道,大力開展精準對接服務,促進更多技術成果在湘落地轉化。

(三)瞄準人才制高點引育產業人才

1.培養引進高端人才。

緊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目標,聚焦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前沿產業領域,實施引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專項行動,依托產業化項目、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重大研發平臺,按照分層分類、科學精準的原則,面向國內外引進一批在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具有較強影響力,能引領支撐我省重點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創業。圍繞我省新興優勢產業鏈建立人才特區,確定目錄清單,完善政策配套,通過“企業定人選、政府給支持”實現精準引才。結合重大產業項目,集成國家、地方及社會資源,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化視野、持續創新能力的領軍型企業家隊伍。

2.健全產業人才培養機制。

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規劃,優化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支持高校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人才需求方向,優化專業設置,適當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招生比例。爭創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實施湘才創新能力提升工程,促進高校和企業深度融合,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順應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趨勢,加快培養多行業跨界歷練、創新理論與工藝實踐融合、技術與管理并重的復合型人才。

3.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強化對科研人員的股權激勵和績效激勵。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評價、評估制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在戶籍、醫療、住房、出行、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四)瞄準平臺制高點提升創新能力

1.搭建新型創新平臺。

推動新興產業創新平臺成為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的重要通道,加快實現創新要素集聚融合、開放共享。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創新平臺網絡,圍繞重點領域及重大戰略需求,培育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全流程全覆蓋能力。支持骨干企業牽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組織形式、研發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升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

2.構建公共服務平臺。

充分發揮政府、園區、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作用,打造完善全鏈條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針對重點產業領域,布局一批中試試驗、應用驗證、材料檢測、應用場景拓展等功能型服務平臺,為產業創新提供驗證支撐。打造完善湖南省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和中非跨境數據流通平臺。打造完善產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及時提供戰略性新興產業運行情況、重大項目清單、重大產業政策等全方位信息,助力企業更好研判產業形勢。完善知識產權運維平臺,加強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機制,在組織架構、體制機制上創新突破,引入企業化管理模式,實施科學合理考核激勵機制,確保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良好運作效率。

3.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信息網絡為基礎,加大力度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建設產業云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應用廣泛的融合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提供服務,激發企業新需求。積極爭取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升級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國家IPv6應用創新研究院,中國南方區域域名解析研究中心,打造一流人工智能算力設施。構建工程化基地、數據共用庫、檢測評價中心等基礎設施,建成較具影響力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五)瞄準一流環境優化產業生態

1.積極開展創新應用示范。

推進重點產業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各類應用市場開放,助力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針對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智能汽車、5G、數字新消費、精準醫學等前沿領域,加快打造創新應用示范區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前沿技術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完善創新應用示范配套財政支持政策,積極開展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研究制定完善消費端財政補貼優惠配套措施。針對戰略性領域重大技術突破產品,協助開展創新產品重點客戶開發,助力先導市場開拓。

2.完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

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加強“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深入開展“雙創”系列活動,推進創新創業資源的共享合作,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和區域,提供若干一站式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面向重點產業創新創業服務需求,構建知識型高端科技服務平臺,有效提升國際化、高端化科技服務能力。加快培育和發展雙創企業、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創業投資機構等創新創業主體,鼓勵采取研發眾包、“互聯網+”平臺、大企業內部創業和構建企業生態圈等模式,促進大中小企業之間的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對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農民工、網絡商戶等10類重點支持群體創業擔保貸款,按規定給予貼息。

3.暢通內外循環體系。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因地制宜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新興產業招商力度,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大力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承接發展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強化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配套轉移,打造京廣線戰略性新興產業承接帶。挖掘強大國內省內市場,引導企業開拓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推進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核心優勢產品高端化發展,適應、引領、創造高端需求。利用“泛珠”論壇、“滬洽周”等平臺,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產業領域合作。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支持省內優勢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服務中心和工業園區,鼓勵參與收購境外研發機構、知名品牌,開展跨國經營,參與國際競爭。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強統籌規劃

進一步完善省市協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加強宏觀引導和統籌協調,切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培育完善、重大項目布局、創新制度探索等重點工作。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實現各環節協調發展。統籌規劃空間布局,突出區域現實條件和潛在優勢進行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方法,加強產業發展統計監測和形勢分析,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進一步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項目承諾制審批,簡化、整合項目報建手續,加快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應用,推進全程網辦。完善湖南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信用信息納入信貸審批、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等審批程序。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和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監管。進一步建立健全嚴格規范、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三)優化資金支持

強化政府資金引導示范,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設,引導壯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集中、持續、協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強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項目的投資牽引作用。健全投資約束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創新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賽馬式”“中期評估式”等資助方案,引導理性投資,提升各類資金使用績效。引導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共同支持產業發展。強化財政金融聯動,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完善財政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提升企業融資可獲得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發展質效,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品種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體系,推動形成全方位、廣覆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四)強化實施評估

健全完善規劃實施的評價、評估和激勵機制,探索推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績效第三方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獎懲機制。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決策作用,實現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態跟蹤,及時調整修訂相關政策和目標任務,確保規劃有效落實。發揮監察和社會各界監督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