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9-01 17:22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美好家園,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更好推進“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工作,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發展極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對大變局大事件的深刻影響,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動計劃,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現實基礎

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提前全面達標。2019年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98.7%,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3.7個百分點。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業創業等八大領域均等化實現度全部達到規劃目標要求,11個設區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全部達標。

2.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五年城鎮新增就業600萬人。具有浙江特色、覆蓋城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逐步建成。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升,“1+8+X”大救助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基本實現救助體系城鄉全覆蓋。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2015年農村570元(人/月)、城鎮653元(人/月)提高到2020年城鄉同標886元(人/月),實現最低生活保障縣域標準統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累計開工城鎮棚戶區住房116.9萬套。

3.社會事業全面較快發展。教育強省、衛生強省、體育強省、文化強省等建設扎實推進。人才新政取得實效,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教育事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15年教育普及率達9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2.4%,比2015年提高6.4個百分點。等級幼兒園比例提高到98.6%,農村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1.4%,一鄉鎮一公辦中心園實現全覆蓋。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我省人均期望壽命達79.47歲,比2015年增加1.17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5年的18.25%提高到33.08%;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4.0/10萬和2.0‰,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接近或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養老服務優質多元,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55張,比2015年底增加20張。婚姻登記、殯葬等民政專項事務水平不斷提升,全省居民婚姻登記機關全面開展結婚生育戶口“一件事”聯辦。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杭州亞運會、亞殘會籌備工作順利推進。率先全國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4.社會產業蓬勃發展。健康產業規模達萬億,2020年健康產業增加值增長8%,產出達到萬億元左右。旅游產業不斷壯大,安吉縣、江山市、寧海縣成功入圍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總數位居全國第一。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文化旅游加快融合,成功創建省級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試驗區25個。體育產業量質齊升,2016-2019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長12.7%和13.1%,全省有22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其中國家級9個,位居全國第一,A股上市體育企業4家,位居全國前列。

5.社會改革縱深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擴面取得新成效,“一證通辦”民生事項比例達91.4%。群眾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成為新亮點,群眾改革獲得感進一步提升。解決群眾牽腸掛肚問題改革呈現新進展,開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試點,全面實行小學放學后校內托管,全省高校校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超過80%。推出醫療服務十大便民舉措,省、市級醫院高峰期排隊時間從8.3分鐘減少到2.8分鐘,實現電子健康卡和電子社保卡“兩卡融合、一網通辦”,各級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全部開通城鄉居民慢性病門診結算,基層最低報銷比例達60%以上。推動改革向公共場所延伸,以打造杭州火車東站“未來樞紐”為突破口,在全省交通設施、旅游景區、文化場館、商圈、市場、公共體育場館、醫療場所、車輛檢測站、城鄉公共廁所等9類13萬個公共場所開展服務大提升行動,改革項目入選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10個推廣案例。

6.社會治理不斷完善。平安浙江建設成效顯著,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連續15年全國領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全省信訪量下降28.5%;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推進,打掉涉黑惡團伙3474個;全面完成第一輪安全生產綜合治理三年行動,2020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均下降22%,道路交通事故起數下降3.9%、死亡人數下降16.1%,火災起數下降23.6%、死亡人數下降50%;食品、藥品安全滿意率分別提高到85.9%、87.8%,群眾安全意識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治理改造29萬戶。大力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任務順利提前完成,山更綠、地更凈、水更清、天更藍、城鄉更美。

表1“十三五”時期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分類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15年 2020年 規劃目標 2020年 完成情況
居民生活 1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3684 4100 4355
2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5195 5195 5557
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537 52600 52397
4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515〕 〔400〕 〔600〕
5 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 萬套 〔103.76〕 〔60〕 〔116.2〕
公共服務 6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 95.9 98 99
7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56 62 62.4
8 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數 4.92 6 5.99 (2019年)
9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2.8 3.2 3.67
10 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 35 50 55
11 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 平方米 1.6 1.9 2.4
社會結構 12 人口自然增長率 5.02 <6 4.99 (2019年)
13 人均預期壽命 78.3 78.5 79.47
14 人才資源總量 萬人 1075 1400 1400
15 高技能人才總量 萬人 210 310 321.8
16 城鎮化率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65.8 70 71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42.2 46 53.4
社會服務業 17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5.7 8 7.54
18 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4.4 5 6 (2019年)
19 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6.4 8 6.8
20 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0.88 (2014年) 1.2 1.4
21 社會辦醫床位數占比 % - >25 28.99
生態環境 22 森林覆蓋率 % 60.9 61 61.2
23 林木蓄積量 萬立方米 33000 40000 41500
24 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 % 72.9 80 94.6
25 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 % - 〔20〕 〔43.2〕
26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83.8 85.6 93.3
社會治理 27 主要食品藥品評價性檢驗合格率 % - >96(食品) >98(藥品) >96(食品) 100(藥品)
28 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0.112 0.067 0.016
注:〔〕為五年累計數。

“十三五”規劃目標勝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開啟高水平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打造“重要窗口”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醫療衛生方面,醫療資源配置還不均衡,全省80%左右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基層、山區、海島和偏遠地區醫療衛生優質資源不足。教育方面,區域、城鄉、校際間的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全省農村地區還有不少6個班以下的小規模學校,0至3歲托幼服務供需矛盾突出。養老方面,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保險撫養比逐步降低,基金收支矛盾日漸凸顯,制度的可持續性面臨較大壓力。平安建設方面,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防災備災體系還不健全、能力有待增強。就業、城鄉居民增收等方面也面臨較大壓力。

(二)發展環境

1.社會發展處于戰略機遇期。從國家層面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站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的更高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從浙江層面看,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的同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加快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園,是今后我省發展的重要導向。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包括率先構建推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實施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等在內的“十三項戰略抓手”,將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實施富民惠民安民、推進共同富裕新舉措,提升城鄉居民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社會需求處于深刻轉變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從物質層面需求為主向物質精神需求并重轉變,更加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的文化、旅游、體育等需求加速釋放。從基本生活需求為主向實現社會價值轉變,更多人希望通過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獲得社會認可和自我價值提升。從當前需求為主向利及當前、惠及長遠需求轉變,更加注重個人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加注重實現能夠留住綠水青山的發展,更加注重實現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發展,更加注重實現能夠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的發展。面對社會需求的深刻轉變,需要加大力度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加快推進教育培訓、托育養老、家政服務、健康體育、文化旅游等各項工作,充分激活社會投資活力,釋放新興民生消費潛力,積極培育強大內需市場。

3.社會結構處于加速變遷期。人口結構方面,從來源看,省外人口流入趨勢明顯,這既能豐富我省勞動力資源,同時也給基本公共服務帶來巨大供給壓力;從年齡看,人口老齡化進入加速期,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全省1/5,比例還在不斷擴大,加快完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收入結構方面,優化收入分配的要求更加迫切。家庭結構方面,平均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核心家庭將成為主體家庭形態。

4.數字社會進入加速變革期。5G網絡加快建設,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數字賦能。當前,我省正在全面推動數字化改革,聚焦數字社會,以“城市大腦+未來社區+鄉村服務”為核心業務場景,一大批跨部門多業務協同應用將爆發式增長,場景化、人本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美好數字社會正加快建設。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堅持系統觀念,更大力度推進社會事業全面提升,更大力度引導社會產業加快發展,更大力度優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大力度推動數字社會建設,率先推動全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新征程中譜寫社會發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從群眾最關心的地方做起,把群眾最需要的事情做實,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體有所健、游有所樂、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行有所暢、事有所便,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堅持公平普惠、優質均衡。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事權與財權統一的財稅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底線水平以上的公共服務。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動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動社會事業優質均衡可持續發展。

堅持數字引領、改革先行。強化數字化改革引領,加快推進美好數字社會建設,以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和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導向,提供全鏈條、全周期的多樣、均等、便捷的社會服務,讓城鄉變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溫度。

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堅持系統觀念,突出市場有效、政府有為,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和社會產業,既借助市場力量發展壯大產業,更注重在社會產業中注入更多的公共屬性和公共責任,提高全社會公共產品的品質。

堅持安全穩定、嚴守底線。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提高防控能力,把安全貫穿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注重堵漏洞、強弱項,增強工作的科學性、主動性、預見性,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平安穩定。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基本形成,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滿足,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康浙江基本建成,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取得實效,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就業增收富民更進一步。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基本形成。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

——公共服務惠民更先一步。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化、高品質、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每千人口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7.5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7%,在人的現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社會產業利民更強一步。堅持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民生需求,突出問題導向,著力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5%,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5%,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

——平安建設安民更快一步。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現代化應急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平安建設體系更加完善,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走在前列,依申請政務服務辦件“一網通辦”率達到90%以上,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占比達到20%以上。

表2“十四五”時期浙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就業增收 1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 萬人 111.8 400
2 城鎮調查失業率 % 控制在5.5左右
3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71 75左右
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 年均增長5.5以上
5 城鄉居民收入比 1.96 1.9
6 人才資源總量 萬人 1400 1650
公共服務 7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2.01 4.5
8 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降低 % 〔5〕
9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1.3
10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62 67
11 居民綜合閱讀率 % 89.2 92.5
12 城鎮住房保障受益覆蓋率 % 23.9 25
13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平方米 2.4 2.8
14 每千人口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 5.99 7.5
15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常住人口) 3.67 4.3
16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4355 4500
17 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 16 25
18 人均預期壽命 79.47 80以上
社會產業 19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6.6 7.5
20 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6(2019年) 6.5以上
21 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6.8 8
22 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4 2
社會治理 23 依申請政務服務辦件“一網通辦”率 % 81.6 90以上
24 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占比 % 6.36 20以上
25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億元 0.016 0.01
注:〔〕為五年累計數。

到2035年,全省將基本實現高水平現代化,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衛生健康現代化,建成人才強省、體育強省,文化軟實力全面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協調發展,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力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生產總值之比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建成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持續領先,基本實現省域治理現代化,建成平安中國示范區。

三、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人力資本體系

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理念,持續推動人口結構優化和素質提升,提高教育型人力資本,強化培育技能型人力資本,提升創新型人力資本,提高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撐。

(一)推動人口結構優化

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建立以基本醫保為主體、生育補貼等多種形式為補充的多層次家庭生育保障體系。完善育兒休假制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有效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專欄1包容性生育政策體系
1.完善生育政策。落實省委廢止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文件的決策部署精神,會同相關部門出臺鼓勵按政策生育的配套制度。2.健全人口監測網絡。建立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監測體系,基本實現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內人口基礎信息部門共享。

(二)高質量普及15年基礎教育

率先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優質特色,使我省基礎教育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推進普惠性幼兒園擴容工程和農村幼兒園補短提升工程,穩妥推進產業園區開展嵌入式幼兒園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質量保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村學校與城區優質學校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城鄉校際平衡。建立健全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積分量化入學制度。加大普通高中建設力度,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推進基礎教育“強基工程”,在標準化學校基本普及的基礎上,不斷迭代提升我省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實現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窗口學校100所。加快中職學校現代化建設,啟動實施5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中職院校和150個左右中職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

(三)更大力度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

集中力量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發揮領頭雁作用;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支持溫州醫科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創建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支持一批行業學科特色的院校建設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省登峰學科、省優勢特色學科和省一流學科建設,完善學科專業建設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引導高校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我省三大高地建設發展相關學科專業,不斷聚焦學科建設重點,加強國計民生急需人才和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入開展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積極爭取擴大學位授權點和研究生培養規模,堅持規范和質量并重,構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實施海內外名校“筑巢引鳳”工程爭取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到我省開展合作辦學,加快建設中法航空大學、中德合作大學(暫名)、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超常規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力爭60個左右的學科達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標準,部分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

(四)推進職業教育先行示范

圍繞浙江經濟結構特點和產業特色,深化產教融合、職普融通、育訓兼容,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技術教育。組織實施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融合。加強設區市統籌中職教育資源力度,實施職業教育“雙高”建設,探索開展本科職業教育試點。完善技工教育體系,實施技工教育提質增量計劃,建設一批一流技師學院,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系列。推動普職教育資源共享,普職協調特色發展,提高普通高中職業技能課程比例,提升中職學生文化素養。推進“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國家溫臺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城市試點建設。

專欄2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建設
進一步推進我省產教融合和高教強省戰略實施,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源質量,推進產教融合“五個一批”體系(一批產教融合聯盟、一批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一批產教融合試點企業、一批產教融合工程項目和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1.省產教融合聯盟。圍繞“數字浙江”、八大萬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組建10個以上省級示范性產教融合聯盟,鼓勵有條件的產教融合聯盟實體化運作。推動產教融合聯盟內在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共建共享,形成若干行業專業特色顯著、人才支撐有力、產業鏈條完整、市場規模龐大的優勢產業群。2.省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支持產業集聚平臺與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引校入企”、“引企入校”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3.省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或者骨干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改革,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普通高校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加快培養一批企業發展急需的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4.省產教融合工程項目。以產教融合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條件,加強實踐育人。支持中高等職業院校以校企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或專業化實訓基地(中心);支持本科高校推進學校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臺和基地建設與轉型發展,推進一流學科與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重大工程中心、重大科學裝置和實訓實習基地協同發展。5.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通過向企業征集合作項目,由企業提供經費支持,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結合各院校學科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需求,整合優質的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五)不斷健全終身教育體系

打響“學在浙江”品牌,豐富拓展全民數字學習應用,推進各類教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合力,持續推進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區建設,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增強成人繼續教育服務能力,完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的招生計劃管理制度。加強浙江特色開放大學體系建設,依托浙江開放大學體系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區—街鎮—村居三級社區教育辦學體系,建成覆蓋全省的終身學習網絡、社區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的學習支持服務。實施高校聯盟、共享平臺、學分銀行三位一體模式,創新終身學習模式,構建好終身教育“立交橋”。創新發展老年教育,鼓勵各高校和職業學校舉辦老年大學(學堂),豐富老年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家門口入讀老年大學的需求,建設好老年開放大學體系。推動“互聯網+老年教育”。建設100所老年教育示范學校,100門具有較高影響力的老年教育示范課程。

專欄3教育領域重大改革
1.高水平推進省域教育治理現代化。加快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教育行政清單治理。擴大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完善現代學校制度。探索構建教育治理共同體,建立多部門協同、公眾廣泛參與的教育治理機制。加快推進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實施“教育魔方”工程。2.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以立德樹人成效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分類實施現代化學校評估。完善高校分類評價體系,建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和教學評估制度。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多元質量評價機制。推行不同崗位教師分類評價。探索以“五育并舉”為核心、學生全要素全過程評價。積極研究開發教育測量和評價技術,探索“智評”模式。3.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推進同步課堂、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養更多跨學科、跨專業,創新型、復合型領軍人才。深化“1+X”證書制度試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加強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標準建設。4.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多類型、多元化考試招生制度,推進智慧考試工作。構建引導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深入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招考,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和選拔制度。推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分類型、可選擇的初升高考試招生制度。逐步實現中考全省統一命題。堅持深化義務教育“公民同招”。建立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與積分入學制。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學考試制度。

(六)吸引高素質人才、年輕人流入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以全球視野集聚高素質人才隊伍,大力引進國際高端創新人才,實施“鯤鵬行動”。到2025年,新引進全球頂尖人才20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1500名左右,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150個左右。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本土高素質人才國際化培養步伐,推進高校分類發展,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到2025年,力爭新入選兩院院士15名以上,新培育科技領軍人才1500名左右。全面建設人才成長梯隊,推動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在浙創業就業。到2025年,累計招收博士后5500名以上,新引進(留浙)博士5萬名以上,累計新增大學生500萬名以上。加快創新型浙商隊伍建設,實施“浙商青藍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業家“雙傳承”計劃,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在職或離崗創辦企業。加快培養大批浙江工匠,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和“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萬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5%。

專欄4辦好十大人才實事
1.打造“線上+線下”人才服務綜合體。建設“人才碼”應用,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打造“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互動聯通的重要樞紐。2.完善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以人才、知識、技能等為特色的金融產品。支持設立人才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保險機構開發提升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風險承受能力的保險產品。3.形成人才全球鏈接的通達優勢。加快建設通蘇嘉甬、甬舟、滬乍杭、甬臺溫福、滬蘇湖等項目,“十四五”時期全省快速鐵路里程數量達到2800公里,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區3個“1小時交通圈”。4.建設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人才住房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城市對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主體責任。加快完善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并將住房困難的各類人才納入保障范圍。5.構建學有優教的優質教育服務。高水平建設國際學校,新建若干所涵蓋各年齡層次、文憑能被全球性大學認可、課程體系注重全面發展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國際學校。探索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租售同權。6.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強化醫聯體建設,推動家庭醫生發展,均衡布局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建設社區智慧養老與康復中心。7.創造無處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間。以特色小鎮和企業集群為依托,重點配置孵化用房、共享辦公等“雙創”空間設施,著力形成高效、共享的創新服務圈,形成全開放式交往場景。8.建設詩意棲居的美麗大花園。以古城名鎮名村、名山公園、海島公園、遺址公園為點,以交通線路、人文水脈、森林古道為線,打造一批新型分時共享研發基地、第二創新空間。9.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對人才引育投入績效實行總體考核、中長期考核,將人才培育、學科建設、技術路線探索等納入人才績效評價體系,全面客觀評價人才貢獻。10.面向重點人才群體加大精神激勵。加強人才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推廣“人才日”“人才公園”“人才大道”,不斷提升人才的獲得感、尊榮感。

四、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將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堅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穩定現有就業崗位并重,持續擴大就業規模,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一)完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

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質量就業評價體系和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建立財政、金融和就業政策協同機制,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充分發揮投資和產業帶動就業效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就業吸納能力。支持企業穩定崗位,加強用工服務保障,實施裁員和缺工重點企業清單管理制度,幫助企業減負穩崗。深化“十省百市千縣”省際勞務合作長效機制,暢通省外務工人員來浙就業通道,重點做好對口地區務工人員就業幫扶。建設一批高質量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培育一批人力資源服務綜合性企業,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

(二)突出保障重點群體就業

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以智力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鼓勵各地根據發展需要加強人才儲備。實施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引導畢業生到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和基層就業。實施就業困難人員精準幫扶計劃,加強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培訓、托底安置就業和幫扶,實施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十四五”期間,實施職業技能培訓500萬人次。

(三)積極打造“雙創”升級版

完善創業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資金長效投入機制。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鼓勵返鄉創業,加強返鄉創業重點人群、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農村電商人才等培育,支持返鄉創業平臺建設。充分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創業空間和新型靈活就業增長點。

(四)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落實優化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政策措施,穩定新業態勞動用工,促進小微企業用工更加規范。強化勞動關系源頭治理,推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開展企業勞動用工評估,促進小微企業用工更加規范。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創造性別平等的就業機制和市場環境。實施“浙江安薪工程”,縱深推進“浙江無欠薪”行動,提升欠薪應急處置和風險防控能力,形成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根治欠薪標志性成果。加強人力社保信用建設,提升勞動爭議化解水平。

專欄5高質量就業專項行動計劃
1.產業帶動就業計劃。實施重大產業就業影響評估,明確重要產業規劃帶動就業目標。加快建設“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大力實施“六個千億”產業投資工程。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支持養老服務業、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落實企業降本減負政策。落實企業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2.促進大眾創業項目。完善創業政策體系,每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億元,扶持創業3萬人,支持大學生創業園、返鄉創業園等申報省級、國家級示范基地建設,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探索建設一批創業指導工作室,每年培訓3萬人次。3.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計劃。支持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合理擴大社區服務等非全日制就業規模,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態崗位信息采集和統計監測制度,把供求信息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招聘、培訓、人力資源外包等專業化服務。開展差異化職業培訓,提升靈活就業人員技能水平。4.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健全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強化培訓見習實習,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優化政策扶持,促進畢業生創業創新;做好離校前后信息銜接,實現專項招聘活動常態化;加強崗位推薦、培訓指導、創業扶持精細化管理,有就業意愿的高校未就業畢業生100%實現就業。5.就業困難人員精準幫扶計劃。每年幫扶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萬人、規范就業困難人員進入和退出機制,提高幫扶的針對性和主動性,推動政策應享盡享,聯動社會救助,推進“一件事”辦理,建立困難人員幫扶快速響應制度,強化一對一服務,實施崗位對接,技能培訓,政策落實全程跟蹤反饋。按需開發儲備一批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難以通過市場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6.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提升計劃。積極開展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能培訓,全面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或轉崗轉業培訓。加強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廣政府購買項目制培訓做法,將線上培訓納入補貼范圍。加強創業培訓。推進就業服務和補貼申領在線辦理。

五、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

完善收入增長和財富分配合理調節機制,著力提高居民收入,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率先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健全優績優酬績效工資運行機制。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落實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二)實施低收入群體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行動

堅持開發性與保障性舉措并重,探索建立先富幫后富、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確保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防止發生新貧困,夯實共同富裕根基。完善低收入群體動態精準管理,統籌實施產業、就業、金融等幫促舉措,增強增收能力,拓寬增收渠道。深入推進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致富帶頭人培訓計劃。完善異地搬遷政策,做好后續幫促,促進低收入群體搬得出、穩得住、發展得好。加強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與救助制度的銜接,實現低收入群體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全覆蓋。加強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工作,增強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大力支持民族鄉村加快發展。做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工作。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念好新時代“山海經”,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完善山區26縣發展支持政策,制定“飛地”建設指導意見。

(三)完善再分配機制

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培育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推進慈善數字化改革,提升慈善基地服務功能,完善慈善捐贈激勵政策,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專欄6低收入群體擴大收入行動
1.低收入群體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行動。探索建立先富幫后富、推動共同富裕體制機制。完善低收入群體動態精準管理,增強增收能力。加強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與救助制度的銜接,實現低收入群體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全覆蓋。2.農民收入新增萬元行動。引導農民通過創業、就業、經營、持股增加收入,到202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增加1萬元以上。3.山區產業擴大稅源行動。加快改善山區交通條件,實施“四好農村路”連心工程,招引一批重大項目,做優做強綠色產業,開展生態工業試點,大力發展山區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增強山區內生發展動力。4.提升山區居民收入富民行動。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特色民宿、生態農業等富民經濟,以“綠起來”帶動“富起來”實現“強起來”。

六、推進發展均衡服務優質的健康浙江建設

倡導全面健康理念,深入實施健康浙江專項行動,加快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更好實現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一)加快建設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強化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綜合防控。加強區域公共衛生聯防聯控,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標準化建設,建設國內一流的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打造專業化、數字化、現代化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工程,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各級政府公共衛生應急組織領導體系,建立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的應急響應機制。建設全省統一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平臺。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為核心,構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醫療保障救助體系和全民健康促進體系。加快公共衛生科技創新,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提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加快高水平數字健康建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推進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省突發公共事件創傷危急重癥立體救治中心、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疾控機構標準化等重大項目建設。

專欄7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1.健全應急指揮體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制,健全政府主導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工作專班的應急處置組織體系。完善精密智控平臺。2.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圍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職業中毒、食源性疾病等為重點,完善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系統及監測哨點布局。優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3.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健全部門間聯防聯控機制,定期開展風險會商研判,加強信息通報、資源共享、對策協調、分工協作。落實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和群防群控工作機制。4.完善精密智控機制。堅持動態防控、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強化衛生健康、公安、交通、農業、教育、市場監管、海關、大數據管理等多部門數據共享和場景化多業務協同,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5.完善輿情聯判聯動機制。建設輿情全天候感知系統,推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輿情的聯判聯動、綜合管控各項機制。6.完善平戰結合機制。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應急征用等機制,提高平戰快速轉化能力,確保平時服務、戰時應戰。7.完善醫防融合機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貫通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應急響應和醫療救治心理援助全鏈條、各環節,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對接。

(二)健全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全面推進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加強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強化省市級醫院在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研和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治等方面的功能定位,推動市級醫院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合作。實施縣級強院和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穩定和擴充基層衛技人員隊伍,實施村級衛生服務網底工程,推動醫共體統籌管理下的鄉村衛生一體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三醫聯動”“六醫統籌”,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分級診療制度,引導社會辦醫規范發展。大力發展智慧醫療,支持在線問診、遠程醫療、醫藥電商等醫療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打造“數字健康”城市。全面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高水平醫院有序向城市周邊、向異地疏解,推進甬舟、溫衢、杭紹、杭嘉等高水平醫院組團式幫扶發展。持續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以山區海島縣為重點,持續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支持通過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等多種形式,擴大優質醫療服務覆蓋面。

專欄8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工程
1.基層機構建設。合理設置標準化村級醫療衛生機構,新改擴建村級衛生服務機構3000家,提高政府(集體)辦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占比,村衛生室規范化率達到90%。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2.基層人才培養。多部門協同高質量推進基層衛生人才定向培養,面向鄉村兩級擴招定向培養醫學生20%以上。創新實行村級衛生人才“縣招鄉管村用”機制,到2025年,每個政府(集體)辦村級醫療衛生機構至少擁有1名執業(助理)醫師。3.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提升。以急診急救、全科、兒科、康復、護理、中醫藥、口腔等服務為重點,提高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門診、住院診療服務和傳染病防控能力,有條件的要建設成為縣域醫共體內提供老年護理、康復醫療、安寧療護等住院服務的病區;加強對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綜合管理、技術指導和鄉村醫生培訓等工作。

(三)推進“醫學高峰”計劃

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浙東、浙南、浙中和浙北四大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合理布局醫學重點學科和臨床重點專科。支持中科院基礎醫學和腫瘤研究所建設,著力打造腫瘤防治醫學高峰。依托省疾控中心等,建設公共衛生高能級科創平臺。完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加快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

(四)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堅持中西醫并重,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全力打造“浙里中醫”服務品牌、“浙產中藥”產業品牌、“浙中醫藥+”創新品牌、“浙派中醫”文化品牌,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中醫藥強省。全面建設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引領,省、市、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重要組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其他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社會辦中醫機構充分發展,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整合型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一批高能級中醫藥科創平臺和一流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新增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和省級名中醫、岐黃使者100人以上。打造藥行街等中醫藥特色街區,建設道地藥材基地,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

七、推進高水平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

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立足點,加快推進體育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全面推進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

(一)加快普及群眾體育

實施全民健身惠民計劃,積極培養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加快推進覆蓋城鄉、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健身活動、健身指導的普及和提升。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和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100%向社會開放政策,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應開盡開,鼓勵企業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共享。著力提高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加快建設百姓健身房,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學生近視,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積極開展群眾性賽事活動,推進健康浙江建設。合理配置社會公共體育資源,持續加大對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差距,確保高質量實現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

(二)不斷提升競技體育

加快推進競技體育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促進地方、企業、高校等力量辦競技體育,拓寬運動項目布局,適度擴大運動員規模。加強后備人才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擴大全省業余訓練后備人才布局人數,提高全省業余訓練的規模與水平。加快推進數字化訓練管理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科技助力競技體育能力,提升全省運動訓練管理科學化水平。全面開展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加強運動隊黨建和運動員、教練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專項治理。加快構建和完善全省體育競賽體系,積極承辦、舉辦各級各類重大體育賽事和活動,重點辦好2022年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加快打造全省性體育賽事政務服務平臺,提升體育賽事綜合服務水平。

(三)大力發展體育產業

全面落實體育產業促消費工作舉措,努力提高我省體育產業的規模和質量,加快開展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創建,著力打造省級運動休閑基地和省級體育特色鄉鎮,持續推進品牌體育賽事、體育上市公司培育工作。全面創新體育產業業態,大力發展“體育+互聯網”“智慧場館”“線上賽事”“云培訓”,促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全面優化體育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推進戶外運動“兩帶三區四網”總體規劃實施工作,打響“運動浙江、戶外天堂”品牌,打造“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持續推進健身步道、航空飛行營地、戶外運動基地建設。

專欄9體育產業重大工程
1.數字體育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進程,深化打造浙江省全域戶外運動智慧信息平臺、“政采云”體育裝備館,優化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場所數據庫。建立健全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場所信用評價體系。2.戶外運動提質工程。規劃建設航空飛行營地50個、汽車自駕運動營地30個,推進10000公里“環浙步道”建設,打造“山上運動之道”。3.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培育工程。積極推進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培育2-3個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打造體育消費新載體。
專欄10體育領域重大改革
1.體育數字化改革。推進公共體育“一站式”服務應用、體育訓練一體化管理應用、體育賽事“一站式”管理應用、體育產業數字化管理應用等。2.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總結推廣溫州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全國試點經驗,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辦體育政策體系,著力破除阻礙社會力量辦體育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改革向全省延伸擴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形成全社會積極興辦體育事業的良好氛圍。3.公共體育場館服務大提升工程。推進全省119家公共體育場館的快捷服務、便民服務、硬件改造、公益服務、運營管理、環境改造、文化氛圍、智慧場館八大提升計劃,開展公共體育場館群眾滿意度調查,推進大型公共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4.體育社會組織四個體系建設。加快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形成完善的工作目標體系、制度管理體系、績效評估體系和政策激勵體系,提升體育社會組織活力和參與社會治理能力。深入推進體育社團實體化改革和標準化建設。5.全民健身“雙員”隊伍建設工程。打造社會體育指導員全省萬人骨干團、各市千人骨干團、各縣(市、區)百人骨干團。推廣基層體育委員工作制度,構建基層體育委員組織網絡。

八、構建更加健全可靠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健全社會保險體系

繼續推進社會保障精準擴面,促進和引導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加快實現法定人員社保全覆蓋。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加快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快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扎實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商業補充保險。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續保障能力。完善社會保障待遇調整機制,結合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學調整待遇,讓參保人員合理分享發展成果。

(二)完善新時代救助制度體系

深化“1+8+X”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分層分類、積極主動、精準高效的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創新社會救助服務模式,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支出型貧困救助。大力發展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完善大救助信息系統。

專欄11深化“1+8+X”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1.建好用好省社會救助信息平臺。進一步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數字化改革,按照智慧救助要求,提升建設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浙里救”,持續優化提升功能,推進全國先行智慧大救助平臺建設,做到一個平臺管全省、一組數據看態勢、一張地圖找點位、一部手機辦事項,實現家庭經濟狀況“一鍵”核對,社會救助“一件事”辦理,享受待遇“一站式”到位。2.提升完善8大領域基本救助。拓展社會救助類型和對象,推進低保、特困、受災、醫療、教育、住房、就業、臨時救助8大領域分類分檔精準救助。推動社會救助方式“四個轉變”,即從收入型單維度救助向綜合型多維度救助轉變,從按戶籍人口救助向按常住人口救助轉變,從物質類救助向“物質+服務”類救助轉變,從分散型救助向聯合型救助轉變。3.充分發揮多元社會力量。鼓勵11市增加政府購買社會救助項目資金投入,培育一批有引導力、知名度高的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項目。培育社會救助品牌項目。發展社會救助志愿服務,倡導相關部門(單位)黨支部、志愿者與困難群眾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提供困難家庭兒童關愛陪伴等相關服務。

(三)加強重點人群權益保護

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深化兒童福利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保障水平。加強孤兒和困境兒童精準保障,推進孤棄兒童和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集中供養。加強基層兒童福利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全部實體化運行。以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為重點,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建立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支持、指導村(居)委會設立專人專崗,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加強婦女權益保護,保障婦女平等就業、婚姻財產和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促進婦女全面發展。推動形成支持實現家庭基本功能、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兒童全面發展的家庭政策體系,加強婚姻家庭教育。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持續深化殘疾人全周期“一件事”改革。進一步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完善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快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系統推進全鏈條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特殊教育品質,落實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推動浙版“殘疾人之家”規范化建設,提升殘疾人庇護服務能力。健全老年權益保障機制,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支持有關市開展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和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完善退役軍人保障與服務,完善移交安置、就業創業、撫恤優待、權益維護等規范化服務。

專欄1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要行動
1.住房保障行動。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持續加強政府基本住房保障。穩妥推進城鎮剩余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2.社會救助行動。強化救助項目統籌,健全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物價補貼機制,實施救助服務聯合體創建、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同心向善”、救助部門聯動送“幸福清單”等計劃。3.慈善公益行動。引導慈善資源合理流動,推動慈善文化建設。規范發展互聯網慈善,加大對互聯網慈善的引導支持力度。加強慈善組織隊伍建設,建立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慈善組織團隊。4.高質量助殘行動。推進“省殘疾人之家”、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南方基地、省殘疾兒童教育康復基地和浙江康復醫療中心等助殘服務基地建設,打造全國一流特教高等職業學院。

九、構建更加充分的“一老一小”服務供給體系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以統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機制、提升服務為路徑,提升嬰育服務水平,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提供更加充分的“一老一小”服務供給。

(一)著力提升嬰育服務水平

加強普惠型托育服務資源供給,加快建立多樣化、多層次、覆蓋城鄉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支持開展國家普惠性托育服務試點。加強幼兒園托班服務供給,加快建設托幼一體的托育機構,推進公共場所母嬰室標準化建設。支持各類高校與婦幼保健機構共建嬰幼兒照護服務實訓基地。加快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專業化、規范化建設,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及設施建設相關規范和服務標準。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管理規范和配套支持政策,保障托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嚴格實行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從業人員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貫通職前職后培養。到2025年,建成全國托育服務示范省,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持證率達80%以上。

(二)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推進老舊小區和家庭適老化改造,推進養老機構結構性調整,聚焦失能失智及高齡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提升護理型床位占比。加快敬老院提升改造工程,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全省敬老院控制在350家至400家,床位數7萬張,護理型床位占58%以上,基本實行社會化運營,全部達到國家養老院二級以上標準。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充分發揮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六大功能,大力發展助餐、助浴、助急、助醫、助行、助潔等服務,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發展普惠型養老,堅持公辦養老機構(含公建民營)的公益屬性,重點為經濟困難失能失智老年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償托養服務。提升養老服務能力,推動更多醫療康復資源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全省培育1000個康養聯合體,構建康養護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面放開市場,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打造高度開放、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發展養老服務新業態,促進高新技術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鼓勵市場研發高科技康復輔具產品、養老監護設備、老年益智類玩具游戲、情感陪護機器人等老年用品,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集成應用,努力消除老年“數字鴻溝”。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建立綜合監管制度,加強部門協同監管,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進一步健全“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大幅降低安全風險。

專欄13實施養老服務提升“五大行動”
1.基本養老服務覆蓋行動。完善全省統一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制度,建立覆蓋浙江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老年人不分戶籍享受城鄉養老服務設施,探索開放性的老年福利政策,逐步惠及常住老年人口。2.機構布局優化行動。推動養老機構進入城市主城區、老年人集聚區。11個市主城區、50萬人口以上縣市編制養老機構布局專項規劃,并納入當地空間規劃。以1萬名老年人為單元,建設若干個養老機構總量300張床位左右,確保主城區每1名老年人1公里范圍內有1家養老機構。3.家庭照護支持行動。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80周歲以上老年人戶口可隨遷子女戶口所在地。探索子女照料住院父母的陪護假制度。對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費或低償的喘息服務,對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家庭照護者進行免費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4.醫養康養聯合行動。10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普遍建立康復室,所有護理員都具備基本的康復知識,高級護理員掌握康復技能并且能指導老年人開展康復訓練。培育1000個不同層級、不同模式的康養聯合體。支持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高齡、失能等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開展上門服務。5.智慧養老拓展行動。提高養老服務數字化水平,建設“浙里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落實新基建智慧康養設施建設。引進人工智能減輕護理壓力,形成“養老云”數據,建設一批智慧養老院和養老社區。支持家庭安裝智能監控設備等智慧養老終端。加強智慧技術無障礙建設,保留線下服務途徑。

(三)加快推進養老產業發展

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建設“養老產業園”產業平臺、康復輔具租售平臺,促進養老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加康養服務供給,鼓勵市場研發老年產品用品,豐富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促進養老服務消費能力升級。建設國際化區域化交流平臺,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體系一體化,加強標準協同互認、人才培訓、旅居養老、康養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合作。

專欄14“一老一小”服務重大改革和政策
1.深化托育服務改革。推進社區普惠托育點標準化設置,探索建立保育、幼教、兒童保健人員融合發展的托育服務隊伍,推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醫療、兒童保健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三位一體”改革創新。2.完善困境兒童關愛政策。擴大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覆蓋范圍,健全困境兒童基本生活養育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兒童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選優配強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為困境兒童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精準化服務。3.推進兒童照護設施建設。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構建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權責關系更加協同、保障服務更加高效的兒童福利機構體系,新建改建7個市級和10個縣級兒童福利機構。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提升服務能力,確保有相對獨立的場地、人員、經費,實體化開展工作。4.推進財政補助方式改革。財政補助方式從“補供方”轉向“補需方”,整合養老機構床位建設補助、運營補助、養老服務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政策,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障制度。5.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推動國企化改制和公建民營。鼓勵市縣社會福利中心和敬老院改制為國企,建立靈活的薪酬體系和用人機制。推進公建民營,合同期限最長不超過15年,加強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改革公辦養老機構入住方式,建立入住輪候制度。保留市縣一定比例的公辦養老機構。6.推進認知障礙專業照護改革。加大認知障礙照護供給,認知障礙照護從分散轉向集中,30萬人以上的縣(市、區)建有專門的認知障礙照護機構,30萬人以下的縣(市、區)在養老機構里設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到2025年,每萬老年人擁有養老機構認知障礙床位達到20張。制定認知障礙老年人篩選評估、服務評估、服務提供及設施配件等標準,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和師資培訓。

(四)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聚焦“一老一小”等服務需求,加快提升家政服務供給水平和規范化管理。實施家政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工程,支持家政服務相關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深化家政服務領域產教融合,實施家政培訓提升行動,五年高質量培訓家政從業人員50萬人次。實施員工制家政企業培育工程,鼓勵家政企業發展為員工制家政企業,對符合條件的員工制家政企業實行社保補貼政策、企業穩崗返還和免費培訓等。實施家政從業人員從業環境改善工程,支持發展家政商業保險,建立嚴格高效的家政服務人員體檢制度,開展最美家政人、最美家政故事尋找活動。實施家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工程,建設用好“浙家政”綜合服務平臺,推廣使用家政“安心碼”。實施家政服務規范管理工程,出臺浙江省家政服務業促進條例,推廣使用家政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加強家政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和行業組織建設。實施家政服務創新引領工程,加快推動家政服務進社區,推進家政服務業與養老、育幼、物業等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務品牌和龍頭企業。實施家政服務業降本增效工程,讓家政企業輕裝上陣,更好為人民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家政服務。

十、推進更加發展更加繁榮的新時代文化浙江建設

聚焦“文化強省、提升浙江軟實力,文化樹人、引領社會新風尚”,全面實施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加快打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地,形成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文化產業更加發展、文化形象更加鮮明、文化素質顯著提升、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具有國際影響、中國氣派、古今輝映、詩畫交融的文化浙江新格局。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紅船精神、浙江精神,讓理想信念的明燈在全省人民心中閃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的形勢宣傳、成就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中,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以精神文明建設助推時代新風,做強“最美浙江人”品牌,實施“新時代文明生活”行動,以舉辦“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國際大型賽會和活動為契機,展現浙江人的“最美”形象。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以文藝精品育人化人。

專欄15文藝精品創優項目
1.網絡文學浙江品牌打造工程。辦好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建好中國網絡作家村、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院,制定完善網絡優秀作品扶持獎勵辦法,推出一批優秀原創作品尤其是革命歷史題材、現實主義題材和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文學作品。2.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實施新時代文藝精品創優工程,圍繞關鍵節點,強化組織規劃,加快推進“重要窗口”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國氣派、浙江辨識度的文藝精品。3.影視精品獻禮工程。重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迎接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時間節點,著力推動“三個地”題材影視創作。如推進電視劇《大陳島》《納土歸宋》、電影《東極島》《信仰的味道》以及良渚題材系列影視精品創作。4.“百年追夢”浙江美術創作工程。實施百年追夢浙江美術精品工程,在建黨100周年期間舉辦工程結題展覽。5.“唱響浙江”音樂創作推廣工程。征集一批“中國夢”主題原創歌曲,推動創作一批易于傳唱、代表浙江的優秀歌曲,創作具有浙江特色的優秀交響樂作品。支持寧波辦好中國新鄉村音樂節。6.廣播劇精品創優工程。挖掘浙江特色的選題素材。推出一批以建黨百年、建軍95周年、大陳島墾荒精神、浙江新農村建設成就等為題材的高質量廣播劇作品。

(二)構建高水平均衡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實施文化設施建設達標提質工程,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打造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之江文化中心、大運河世界文化遺址公園、浙東運河博物館、河海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院擴建項目、浙江社科中心(含浙江方志館)、浙江音樂廳(新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等一批新時代文化地標。持續推進以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禮堂為代表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推進文化景觀道路、文化休閑綠道、文化廣場公園、文化街區園區、文化閱讀空間等文化空間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實現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以“互聯網+”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創新,深化“浙江智慧文化云”“浙江文化通”等公共文化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和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大力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育”長效機制建設,探索夜間公共文化服務。

(三)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戰略,加快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建設現代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推進數字影視、數字演藝、數字出版、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國家短視頻基地、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園區申報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實施骨干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動民營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培育一批重點文化企業、數字文化示范企業和高成長型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深入推進之江文化產業帶、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中國(浙江)影視文化產業國際合作區、象山影視城等建設。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意街區和文化類特色小鎮。深入挖掘浙江“書”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資源,建設江南書房。到202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6400億元。

專欄16文化產業重大平臺
1.之江文化產業帶。到2025年,之江文化產業帶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400億元左右,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文化產業總產出達到4500億元左右。2.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按照“一心兩帶四區”的總體布局框架,確定“1+3+X”的重點產業領域,即以影視制作發行為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互聯網影視、影視衍生、影視版權交易三大新興產業,配套發展影視旅游、影視服務、影視金融、影視教育等現代服務業,打造從創作、拍攝、制作、發行、交易到衍生產業的影視文化全產業鏈和工業化生產體系,形成總部經濟型、創新孵化型、全產業鏈服務型的現代影視產業集群。3.中國演藝之都(杭州)。演藝產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顯著提升,形成一批以宋城集團為龍頭的重點演藝企業,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演藝之都。推進重大演藝設施建設,支持打造宋城演藝劇場,建設浙江省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提升杭州劇院、杭州大劇院、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功能。4.江南書房。建設高水平館藏設施,改造提升文瀾閣、天一閣藏書樓、嘉業堂藏書樓,興建二二工程杭州項目。大力發展“書”文化產業。做精做優造紙、制筆、印刻、書法等文化產業,提升品牌影響力。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弘揚耕讀文化,建設書香浙江。5.浙江文化大數據云平臺。通過文化資源數據庫統一管理、合理開發,逐步形成集文化資源申報、文化資源存儲、文化資源管理、文化資源應用和文化資源服務為一體的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文化產業平臺。6.重點文化會展活動。辦好中國國際動漫節、中國義烏文化旅游產業交易博覽會、中國網絡文化博覽會、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杭州文博會、海絲之路(中國·寧波)文旅博覽會、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新時代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大會·橫店峰會、麗水攝影節等活動。

(四)推進詩路文化帶建設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華,彰顯詩路文化的重大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時代價值,建成傳頌浙學深厚底蘊的魅力人文帶、串聯浙江詩畫山水的黃金旅游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標桿的美麗生態帶、聚焦高質量發展的富民經濟帶、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合作開放帶。實施詩路遺存挖掘保護工程,努力打造全國文化遺產保護模范區的“金名片”。實施詩路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施詩路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詩人行蹤、古鎮風華等十個文化旅游精品主題線路,在“四條詩路”沿線布局建設30個數字詩路文化體驗館(園),成為用數字形式集成展示、體驗詩路文化的重要旅游標志性場所。實施詩路名城古鎮(村)提升工程,打造一批詩路名城、名鎮和名村。實施詩路交通廊道建設工程,重點加快詩路陸上骨干通道、水路交通紐帶、詩路森林古道和城鄉綠道建設。實施詩路生態文化綜保工程,保護沿線自然景觀風貌、重要水系環境、錢塘江涌潮自然遺存、森林文化等。實施詩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加大詩路文化校園教育、大眾參與、主流引導和新媒體傳播力度。實施詩路文化交流合作工程,加強沿線市縣、長三角、浙閩贛皖,以及面向國際的詩路文化交流合作。

(五)加快拓展文旅融合深度廣度

堅持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創建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打造全國文旅融合發展樣板地。大力實施十大名山公園、十大海島公園等重大工程,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千萬級核心景區。深入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謀劃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發展示范區、濱海文化旅游產業帶、象山影視城等文旅融合發展大平臺。高標準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推進文旅融合標志性IP和“金名片”培育工程,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行等新業態,深入實施“詩畫浙江·百縣千碗”工程,探索未來景區、未來酒店(民宿)等新產品。大力促進文旅消費升級,推進文旅消費城市和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高質量深度融入長三角文化和旅游一體化發展,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圈、江南水鄉古鎮文化旅游體驗廊道。

專欄17文旅融合重大平臺
1.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完成核心區大運河文化遺產調查和認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推進形成“一廊兩片多組團多線路”的空間格局。力爭到2025年,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沿線5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000億元、年旅游產業增加值達到5300億元。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發展示范區。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發展示范通道,構建浙閩皖贛綠色發展大走廊核心區。建設浙閩皖贛生態旅游協作聯盟。3.濱海文化旅游產業帶。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大平臺,辦好國際海島旅游大會、“一帶一路”文化旅游發展國際論壇。培養壯大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區塊,大力發展普陀山佛教文化、雪竇山彌勒文化、天臺山儒道釋文化,舟山海洋旅游集聚區和寧波、臺州、溫州等海洋文化旅游度假區以及海洋文化裝備制造基地。4.象山影視城。高標準推進以象山影視城為核心的寧波影視文化產業區建設,構建影視攝制工業化生產體系,打造全國影視拍攝示范區。加快象山影視科技創新中心、人工智能影視基地、LED攝影棚等項目建設,重點發展影視拍攝、影視文旅、影視金融、影視教育、影視商貿等新興產業,打造數字化、標準化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文化創新中心。5.紅色旅游示范帶。深入挖掘嘉興南湖紅船啟航地、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中共浙江省一大會址等革命遺址、遺存、遺跡,把革命足跡和革命精神融入紅色旅游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實施100項重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重點打造100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10條紅色文化主題精品旅游線路,打響“浙里紅”紅色旅游品牌,使浙江成為全國紅色旅游圣地。6.“標志性IP”和“金名片”培育工程。重點建設和提升100個文旅融合發展IP,探索文旅融合IP的衍生機制和商業模式。培育100張文旅“金名片”,其中力爭5張成為世界級“金名片”、10張成為國家級“金名片”。7.“未來鄉村旅游模式”。實施“萬村景區化”2.0計劃,到“十四五”末,建成10000個A級景區村莊。引導鄉村旅游集中連片發展,形成100個左右鄉村旅游集群。推進鄉村民宿轉型升級,培育60個鄉村民宿集聚區。8.“詩畫浙江·百縣千碗”工程。培育10個特色美食小鎮、100個特色美食街區和美食園區、100家特色美食店等美食文化體驗場所,展現舌尖上的浙派美食文化魅力。

十一、構建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

以“住房讓百姓更滿意”為新目標,構建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

(一)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穩定地價、房價和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居民消費為主,完善新建商品住房市場、二手住房市場、住房租賃市場體系。構建以房屋網簽備案制度為基礎的二手住房市場交易管理體系。租購并舉,大力培育和規范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

(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構建完善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有效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的住房問題。處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關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對象、準入門檻、退出管理等政策。

(三)全面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加快未來社區試點建設,建成命名100個左右省級試點。以未來社區理念統籌舊改新建,創建100個未來社區(美好家園)示范點。繼續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含貨幣安置)13萬套。改造3000個城鎮老舊小區。深入推進無違建縣創建工作。加強幸福鄰里中心建設,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住宅小區居住品質。加強城鎮綠化美化建設,打造宜居美麗公園城市。

專欄18著力推進“住有所居”
1.公共租賃住房。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2.城鎮棚戶區改造。實物安置和貨幣補償相結合,基本完成城鎮集中成片棚戶區改造。3.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家庭改造危房,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條件。4.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改造帶動全面提升,實現基礎設施完善、居住環境整潔、社區服務配套、管理機制長效、小區文化彰顯、鄰里關系和諧。

十二、推進全領域多場景智能化數字社會建設

以城市大腦為支撐,以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和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導向,打造一批跨部門多業務協同應用,為社會空間所有人提供全鏈條、全周期的多樣、均等、便捷的社會服務,為社會治理者提供系統、及時、高效的管理支撐,讓城市和鄉村變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溫度,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加快建成數字社會建設樣板省。

(一)全面提升社會事業領域數字化能力

圍繞“嬰育、教育、就業、居住、文化、體育、旅游、醫療、養老、救助、交通、家政”等領域,創造性探索“一件事”集成協同場景,持續推動公共場所服務大提升,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完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統籌共享機制,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跨部門多業務協同及子場景梳理工作,明確每項子場景的領域、事項、指標、協同關系和數據項等內容,建立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制定系統集成清單和數據共享清單,繪制數據集成流程圖和業務集成流程圖,形成跨部門多業務協同的場景應用。

(二)全省域拓展數字社會多場景應用

加快推動跨部門多業務協同應用在未來社區和鄉村服務等落地。未來社區方面,以滿足社區居民數字社會美好生活需求為牽引,持續迭代提升未來社區智慧服務應用,集成社會事業12個領域公共服務,堅持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率先提供數字生活、數字教育、數字交通、數字旅游、數字養老、數字健康等新服務跨部門協同應用,落地“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治理”九大場景,實現社區整體智治和智慧生活,打造綠色低碳智慧的“有機生命體”、宜居宜業宜游的“生命共同體”、資源高效配置的“社會綜合體”,加快打造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基本單元。激發一批跨部門多業務協同爆發式增長。鄉村服務方面,推廣應用浙農碼,創新“跟著節氣游鄉村”等場景應用,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鄉村振興應用場景典范。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加快數字就業、數字文化、數字救助、數字養老、數字旅游、數字交通等服務直達鄉村,迭代升級“禮堂家”農村文化禮堂應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全面迭代提升城市大腦能力

以應用場景為牽引,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為基礎,完善提升各設區市城市大腦(與數字社會相關的數據、模塊及應用)支撐。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全量、全時、全域感知,探索更加智能化的城市大腦(與數字社會相關的數據、模塊及應用),更精準地隨時服務企業和個人,推進城市公共服務更加高效。

專欄19數字社會建設重點項目
1.建設數字社會綜合應用。2.建設嬰育服務數字化應用。3.建設“學在浙江”全民數字學習應用。4.建設數字就業應用。5.提升人才服務應用。6.提升智慧技能一體化應用。7.建設城鎮住宅小區數字化安全監管應用。8.提升城鄉供水數字化管理應用。9.提升文化領域公共服務應用。10.提升體育數字化服務應用。11.提升“浙里好玩”公共服務系統。12.提升“互聯網+醫療健康”公共服務應用。13.提升智慧醫保應用。14.提升“浙里養”智慧養老服務應用。15.提升大救助信息應用。16.提升“數字殘聯”應用。17.提升公眾出行服務數字化應用。18.提升“浙家政”綜合服務應用。19.提升未來社區智慧服務應用。20.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智慧服務應用。21.開發美麗鄉村數字服務應用。22.提升各市城市大腦(與數字社會相關的數據、模塊及應用)。23.“市場智慧化應用”項目。24.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數字化應用。25.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應用。

十三、構建高效協同社會治理現代化格局

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深化“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改革,持續擦亮“基層治理四平臺”品牌,著力提升社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一)推進社會治理領域“最多跑一地”

深入推進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全周期管理”制度機制,迭代升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協同應用系統,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完善信訪制度,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推動社會治理觸角向每個角落延伸,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新發展。加快建立“全省一盤棋、市級抓統籌、縣級負主責、基層強執行”的省域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

(二)加快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

健全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方式,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能力。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確保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深化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建立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信息對接、數據采集機制,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能力和智慧治理現代化水平,探索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智安小區”建設,加快打造體現浙江特色的未來社區“居民會客廳”。

專欄20實施社區治理先行計劃
1.深入推進“黨建統領+社區治理”。完善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強化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代表規范化建設,完善村(居)務會議、村(居)務公開、民主協商等制度,協同推動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2.深化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建設。探索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用制度化手段把創新成果固化并加以推廣和應用,打造體現浙江特色的未來社區“居民會客廳”。加強國家級、省級實驗區建設,指導實驗區完善配套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和創新機制建設等,及時總結提煉經驗做法,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3.加快打造“精密智治”新模式。探索“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廣智能感知技術等智慧化手段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應用。建成“一庫兩平臺”,即以村(社)為基本單元的實有服務對象和服務資源的業務工作數據庫、面向社區工作者的社區工作平臺、面向社區居民的社區服務平臺。推廣杭州、溫州、衢州等地“智慧社區”建設經驗。

(三)促進社會組織規范發展

以黨建為統領,加強社會組織政治建設。修訂完善社會組織政策法規體系,優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制。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扶持力度,支持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和社會服務。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社會組織從業人數占就業人數比率達到2%。支持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培育社會組織品牌組織和領軍人物。完善社會組織評估和監督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執法力量,有力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為,維護風清氣正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專欄21實施社會組織先行計劃
1.推動各級社會組織建設。創建全國領先的社會組織服務綜合體,打造社會組織“黨建平臺”“孵化平臺”“展示平臺”“合作平臺”和“公共空間”。2.建立符合新發展格局的行業服務支撐體系。在數字經濟、現代物流、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金融科技等領域,重點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協會商會,提升市場化運作能力。搭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加強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3.打造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浙江樣板。健全黨領導下的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加強對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支持、引導和規范。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參與基層自治、社會協商、平安建設、公共服務、文體娛樂等事務的廣度和深度,提高精準化、精細化服務能力。

(四)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風險

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和風險預警預報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升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有效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工作機制,深入開展重大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和整改效果評價,有效防范較大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完善發現、預警、處置、反饋風險閉環管控大平安機制。提升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工作水平。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推進打防管控一體化、網上網下一體化。推進生態環保設施和工程建設,創新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快城鄉公共安全監控網建設,健全社會治安大防控機制。嚴密防范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活財產安全。創新網絡綜合治理,完善互聯網應用和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確保網絡信息安全。

十四、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總體協調,建立健全部門聯動、責任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社會發展工作協同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二)加強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對規劃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臺和重大項目所需要素資源給予積極保障。強化政府主導、各方共擔的多渠道民生財力保障機制,確保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著力強化對農村、加快發展地區、低收入人群的投入傾斜。加強人才引育工作,加快提升各類社會事業人才素質能力。

(三)加強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評估、監測評價制度,實行規劃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定期對規劃實施進度和實施效果開展評估,每年編制發布社會發展報告,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監測評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