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8 17:36

中商情報網訊: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物資儲備是有效應對突發事件、防范重大風險的重要物質基礎。為加快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相關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扛穩安全重任,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不斷健全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體系,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基礎性貢獻。

——糧食安全責任進一步壓實。認真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面壓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有效形成省市縣三級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6年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國考以來,我省連續四年獲得“優秀”。

——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健全。持續深化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輪換機制和管理制度,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創新訂單早稻全覆蓋和省內訂單余缺調劑等政策,全省地方儲備糧規模從277.5萬噸增加到540萬噸,晚稻儲備比例達到30%以上,成品糧儲備增加到20萬噸,儲備食用植物油5萬噸。切實加強儲備安全管理,著力提升倉儲管理水平,“星級糧庫”達到139個,構筑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糧食儲備體系。

——糧食產業活力進一步釋放。創新推進糧食“五優聯動”試點和提質擴面,優質晚稻訂單面積達到35萬畝、產量達到16萬噸,“湖州模式”等經驗在全國得到示范推廣。糧食產業經濟加快發展,全省優質糧食工程項目總投資12.78億元,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6家、“中國好糧油”產品4個、“浙江好糧油”產品20個,2020年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達到731億元。

——糧食流通能力進一步增強。穩定省內糧源,全省五年累計收購糧食821萬噸,其中訂單收購577萬噸。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省外糧源基地近500萬畝,每年從省外凈調入糧食1350萬噸、凈進口糧食350萬噸,糧食批發市場年交易量達到900多萬噸,確保了全省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健全國有糧食流通基礎設施保護清單管理制度,完好儲備倉容達到690萬噸。

——糧食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健全省內糧食經營主體應急協作、央地儲備協同聯動、糧食應急運輸對接溝通等機制,全省糧食應急供應網點達到2126家,糧食(稻麥)日應急加工能力達到2.1萬噸,“放心糧油”示范企業達到215家,“放心糧油”供應店達到1184個,應急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經受住了考驗。

——物資儲備基礎進一步夯實。2018年機構改革賦予糧食系統物資儲備職能后,不斷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充實儲備、新建設施,初步建立了物資儲備體系。全省救災物資儲備價值從3000萬元增至1.4億元,物資庫倉儲面積從3萬平方米增至8萬平方米,在應對“利奇馬”超強臺風、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發揮了“總后勤”作用。

——行業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制定實施《浙江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修訂《浙江省省級重要商品應急儲備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依法管糧管儲體系進一步健全。積極推進“互聯網+監管”,創新實施糧食質量安全風險關口前移田間監測待收獲糧食,嚴格超標糧食收購處置閉環管控,確保了超標糧食不流入口糧市場和食品生產企業,保證了儲備糧質量安全,推動了節糧減損。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啟動“浙江糧倉”數字平臺建設,全省100個“智慧糧庫”基本建成。

——人才和科技支撐進一步加強。大力實施“人才興糧”工程,校地合作培養儲檢專業本科生379名,通過培訓鑒定糧油倉儲管理員和農產品食品檢驗員2065人、技師118人。大力推進“科技興糧”,低溫儲糧、橫向通風、富氮氣調等綠色儲糧技術創新成為全國行業標桿,國家糧食產業(柔性智能碾米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落地衢州,全省首家糧食機械產業研究院在臺州成立。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糧食供應鏈不夠順暢,產購儲加銷銜接融合不夠,保供穩市能力有待加強;糧食產業發展質量不高,“五優聯動”推進不平衡,優質糧油產品供給不足;物資儲備體系尚未健全,糧食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尚有短板,應急保障能力還相對較弱;糧食物資隊伍建設與改革創新走在前列要求不相適應,人才、科技和數字化支撐不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些問題,要采取有力措施,認真改進和解決。

(二)發展環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人口增長、極端天氣和國際游資炒作下,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供應鏈、物流鏈存在中斷風險,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我國糧食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結程度日趨緊密,國際風險向國內傳導的可能性和程度明顯增加,迫切需要增強糧食產業鏈條韌性。尤其是,大豆年進口量突破1億噸,進口依存度過高、來源地集中,國內植物油和飼料用糧供應潛在風險較大。國內糧食雖然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但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種糧比較收益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地區性、結構性不平衡現象更加突出,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糧食穩產增產和調控難度進一步加大。

未來五年是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重要性的凸顯期,是“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是糧食和物資儲備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攻堅期。我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迎來許多新的機遇,構建新發展格局將促進糧食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持續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數字化改革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賦予新的歷史機遇。同時,浙江作為凈流入人口大省和全國第二大糧食主銷區,生產資源緊缺的趨勢難以逆轉,穩定糧食生產難度不斷加大,糧食消費主要依靠國內外市場的狀況將長期不會改變。全球化逆流加大了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豬瘟、超強臺風、流域性洪水等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頻發對糧食和物資儲備保障能力帶來新的挑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增加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食供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對新機遇、新挑戰,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風險意識、機遇意識、爭先意識,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把住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應急保障主動權,開創糧食和物資儲備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保障的重要指示及省委第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決扛起“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政治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聚焦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以數字化改革為總抓手,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提升倉儲物流現代化水平,著力增強牽引力、調控力、保障力、支撐力,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浙江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爭當改革創新探路者、高質量發展領跑者和安全保障守護者,爭創糧食和物資儲備現代化先行省。

(二)基本原則

——堅持底線思維、問題導向。聚焦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核心職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實現防風險、穩市場、守底線、保安全、促發展相統一。

——堅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積極發揮數字化改革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實踐創新,激發糧食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新動能。堅持資源節約、綠色循環,建立健全集約高效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

——堅持系統觀念、開放融合。樹立大糧食、大儲備和大統籌、大融合的理念,把握好“多”與“少”、“質”與“量”、生產與流通、當前與長遠、政府與市場、國內與國外“六對關系”,加強前瞻性思考、戰略性布局、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糧食和物資儲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多元主體活力,提高各類要素使用效率。更好發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穩定預期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三)主要目標

著力實施糧食供應鏈安全“255”工程、優質糧食工程、物資儲備設施提升工程、“浙江糧倉”數字化工程“四大工程”,提升糧食收儲能力、應急保障能力、行業監管能力、人才科技支撐能力“四大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浙江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突破性、標志性發展成果。

——糧食儲備體系更完備。糧食儲備規模、布局和結構全面優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更趨完善、更有效率、更加規范,多元儲備體系基本形成。全省地方政府儲備糧達到600萬噸以上,儲備食用油達到5萬噸以上,力爭社會責任儲備達到40萬噸。完好儲備倉容達到800萬噸以上。

——糧食供應鏈更安全。糧食收購政策更加完善,省內地方儲備糧補庫糧源更加穩定,省外糧食調運和進口通道銜接更為高效,由長三角地區、中部產糧區和東北產糧區構成的多層次省外糧源供給保障圈基本形成,全省糧食批發市場交易量達到1000萬噸。糧食應急管理體系和軍糧供應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數量達到2200個以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基本形成。

——糧食產業發展更高質量。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成效進一步顯現,“五優聯動”全面推廣,糧食優質品率大幅度提升,實現農民種好糧、賣好價,居民對優質糧油產品消費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到2025年,全省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年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1家、10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達到20家,“中國好糧油”產品數量達到10個以上,“浙江好糧油”產品數量達到80個以上。

——物資儲備管理更規范。全省統一高效的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基本建立,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儲備規模數量、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多方合作、多元化儲備模式基本形成;儲備管理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統一管理和歸口統計系統全面建成。豬肉儲備滿足全省10天左右消費量。建立能源安全儲備基礎,儲備規模符合國家要求和省內需求。

——基礎設施布局更完善。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倉儲物流設施新格局基本形成,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新建高標準糧食儲備倉容100萬噸以上。省市縣三級高標準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基本完成,全省倉儲總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以上。

——人才科技支撐更有力。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打造取得積極成效,綠色儲糧等先進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省糧食物資專業人才總數增加10%,中級職稱以上專業人才達到2400人,高級工、技師及高級技師達到3800人。科技研發投入資金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科技新成果。

——行業治理更高效。“浙江糧倉”數字化應用覆蓋全省,整體智治水平進一步提高。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的新型監管體系基本形成。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不斷加強,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成,庫存糧食總體質量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表1“十四五”時期糧食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類別 指標 2020年 2025年 屬性
1 安全保障 糧食應急加工能力(萬噸/日) 2.1 2.4 約束性
2 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數量(個) 80 預期性
3 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數量(個) 45 95 預期性
4 政府糧食儲備規模(萬噸) 540 600 約束性
5 政府儲備糧中晚稻比例(%) 30 ≥40 約束性
6 綠色 發展 低溫準低溫倉容(萬噸) 300 480 預期性
7 綠色儲糧比例(%) 40 ≥60 預期性
8 三星級以上糧庫數量(個) 79 90 預期性
9 創新 驅動 “五優聯動”實施規模(萬畝) 35 100 預期性
10 晚稻訂單分品種分倉收儲比例(%) 20 ≥80 約束性
11 科技項目數量(個) 38 80 預期性
12 “浙江糧倉”覆蓋率(%) 100 預期性
13 創新 驅動 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化覆蓋率(%) 5 100 預期性
14 糧食物資專業人才(中級職稱及高級工以上)數量(人) 5776 6200 預期性
15 節糧減損 規模以上企業大米出品率(%) ≥65 預期性
16 糧食儲存自然損耗(%) ≤0.2 預期性

三、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

以改革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為重點,健全糧食收儲制度,嚴格儲備安全管理,構建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新格局。

(一)深化完善糧食收儲制度。發揮政策性收購“守底線、穩預期”作用,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探索油菜籽價格保護機制,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完善政府訂單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獎勵政策和管理制度,探索分品種定價、分品種獎勵。大力推進分品種收儲,提升訂單糧食收儲優質品率,引導和促進“五優聯動”。實行省內帶訂單獎勵余缺調劑制度,鼓勵跨地區建立儲備糧訂單收購基地。加強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的協同聯動,更好發揮市場在糧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和鼓勵多元主體建設優質糧源基地,開展訂單收購,形成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競爭有序的市場化收購新格局。完善超標糧食收購政策,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指標的糧食實行定點收購、專倉儲存、定向處置、閉環管理。

(二)優化政府儲備結構與布局。健全政府儲備規模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地方儲備糧油計劃足額到位,按要求適時充實食用油、成品糧及小包裝糧油儲備。按照“優儲適需、儲為所用”原則,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全省政府儲備口糧比例不低于70%,市、縣(市、區)儲備逐步將晚稻比例提高至40%以上。根據省內養殖等產業發展需要,適當增加玉米、大豆等品種儲備,增強飼料和食用油原料保障能力。健全央地合作協同機制,加強儲備糧輪換吞吐協調聯動。積極爭取擴大國家政策性糧食在浙承儲規模。

(三)構建多元儲備體系。嚴格糧食經營企業必要庫存量制度。按照總量合理、漸進到位、政策引導、壓實責任原則,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和責任義務,建立規模以上大米、面粉和食用油加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制度。支持糧食批發市場配套建設倉儲設施或利用閑置國有糧庫提升市場經營戶儲糧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社會化儲糧,出臺激勵政策和措施,推進機關、學校、醫院和大中型企業等單位食堂儲糧,推廣應用節糧減損、綠色智能儲糧新裝具,科學引導城鄉居民儲糧,形成浙江特色社會化儲糧模式。

(四)嚴格儲備安全管理。強化政府儲備安全管理,嚴格執行“一符三專四落實”制度,制定完善政府儲備承儲庫點選定、儲備糧輪換、損溢管理等規章制度,以數字化改革促進業務流程規范化、基礎管理精細化、賬表卡簿標準化,守住政府儲備“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運作合規”的底線。研究推進全省地方儲備糧庫存統籌動態平衡管理模式,確保全省儲備庫存常年不低于70%。深入推進“星級糧庫”創建,推廣省儲備糧管理公司“四化糧庫”、溫州“網格化”管理、湖州“6T”管理等模式,學習借鑒中儲糧單倉成本核算做法,打造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糧食倉儲管理特色品牌。

四、大力實施“255”工程,強化糧食保供穩市能力

培育調控載體抓手,完善產銷合作機制,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建成“鏈條優化、銜接順暢、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強化市場流通和調控。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機制,強化全鏈條流通能力提升,強化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推動各環節優化升級、有機銜接、提質增效。加快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杭州糧油物流中心、衢州東方糧食電商產業園、農發集團農產品物流中心等提檔升級發展。實施糧食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工程,將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公益性設施加大支持力度,實現設區市均有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具有一定規模的糧食批發市場。拓展糧食園區、批發市場的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等功能,建立浙江好糧油網上交易體系,研究發布稻米等主要品種交易價格指數,更好發揮產銷銜接、保障供應的作用。推進放心糧油示范縣建設,完善城鄉“放心糧油”加工配送供應網絡,暢通供應微循環。強化調控政策儲備、糧源渠道儲備、應急運力儲備,完善央地協作和長三角區域協同聯動機制,不斷豐富調控“工具箱”,增強市場調控韌性。

(二)深化區域產銷合作機制。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雙循環”格局下的糧食產銷合作新機制。著力加強與長三角區域及江西等周邊省份全方位、全環節、全要素的深度合作,積極發展與河南、山東等優質小麥主產區合作,鞏固與東北三省的優質水稻、玉米產銷合作關系,建立緊密穩固的省外糧源基地和供應渠道。制定完善產銷合作扶持政策,發展訂單基地、異地儲備等合作模式,建立緊密的糧源基地和穩定的供應渠道。支持國家糧食浙江交易中心與省外糧食交易中心建立產銷合作聯盟體系,開展跨省聯動交易。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省外企業在浙江建立糧食“儲加銷”基地。對省外糧食企業在我省投資享受省內企業同等政策待遇,并在用地、用電等方面參照省內優惠政策給予支持。依托寧波-舟山港、“義新歐”中歐班列,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拓寬進口糧源渠道。

專欄1糧食供應鏈安全“255”工程全省遴選20家糧食批發市場、50家糧食流通骨干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并納入省政府糧油調控和應急保障體系,通過統一授牌、任務引領、重點扶持、加強指導,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建立500萬畝糧源穩定、運輸便捷、供應及時的省外糧源基地。加快建設緊密連接糧食主產區、國內外主要糧食市場的物流通道,解決糧食流通瓶頸制約。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閑置國有糧食倉庫改造為公共倉,為市場經營戶提供便利,實現區域資源共享。

(三)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實施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提升糧食應急加工、運輸、配送能力,優化應急供應網點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備、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有效統籌現有應急設施資源,改造建設一批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形成省市縣三級逐級保障、層級響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推動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向溫州、臺州等沿海地區及糧食市場易波動地區布局,建立長三角區域糧食應急運輸聯動機制。加快軍民融合軍糧供應工程建設,完善軍糧統籌采購機制,全面提升應急應戰保障能力。構建新型糧食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健全涵蓋糧食生產、流通、儲備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統計制度,建立全省統一的糧食市場數量、質量、價格監測平臺和應急指揮調度平臺。組建分析師和基層信息員團隊,完善分析會商、數據整合、信息發布工作機制。按照“最小顆粒度”要求,科學研析應急場景,優化糧食應急預案和保供穩市方案,加強應急演練和培訓,以工作的確定性應對糧食市場的不確定性。

專欄2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以國有糧庫、糧食批發市場、糧食流通骨干企業為載體,通過資源整合、適度改建、適時新建等多種方式,在浙東(寧波、紹興、舟山)、浙南(溫州、臺州、麗水)、浙西(金華、衢州)、浙北(杭嘉湖)建設若干個集糧油儲備、糧油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網點供應、應急指揮調度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每個市、縣(市、區)建設1個糧食應急保障中心,重點加強糧食加工、中轉配送、倉儲應急能力建設。

五、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數量質量并重,突出抓好“三鏈協同”“五優聯動”和“六大行動”,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加快建設與我省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進一步筑牢糧食安全的產業基礎。

專欄3優質糧食工程“六大行動”以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質量追溯提升、機械裝備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提升、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六大行動”為重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進“產購儲加銷”有機銜接,健全糧食產后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著力培育骨干企業。實施糧食行業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在糧食加工、流通、糧機制造等行業分層培育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和帶動力的糧食骨干企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名糧食產品品牌,建設具有現代營銷理念和豐富管理經驗的糧食企業優秀管理團隊。鼓勵骨干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結成產業聯盟,形成一批上下游發展關聯性、互補性強的糧油集群產業。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分類指導與重點扶持、整合資源與優化機制相結合,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地。

(二)全面實施“五優聯動”。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組織糧食骨干企業全面參與實施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和優糧優銷“五優聯動”,促進產銷兩端有效對接,打造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重要窗口”。持續放大優質糧食工程項目建設成效,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大力推廣“湖州模式”和省儲備糧公司分品種分倉收儲、嘉善信用訂單等經驗。堅持儲優適需、儲為所用、分類收儲原則,推進“五優聯動”全覆蓋,提高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能力。到2025年,全省“五優聯動”優質稻谷訂單面積力爭達到100萬畝以上,收儲數量達到50萬噸以上,地產品牌優質大米加工量達到30萬噸以上。推進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打造“浙江好糧油”公用品牌+N個區域公用品牌+N個企業品牌的特色糧油品牌矩陣,開展好糧油產品評選、展示、推介活動,提高浙江糧油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專欄4“五優聯動”湖州模式——合作收糧,共享儲糧依托糧食儲備資源,完善“加工企業+國有糧庫+農戶+價格保險”運營模式,實現“合作收糧,共享儲糧”。健全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建立產業聯盟,規范“湖州好糧油”標準,構建全程低溫冷鏈設施體系,打造綜合服務大數據共享平臺,成立“五優聯動”糧食產業研究院,健全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打造一批示范項目。

(三)不斷創新產業業態。依托糧食骨干企業、物流園區等載體,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構建骨干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分工協同、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聯動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建鏈、補鏈、強鏈,推動糧食加工產業從能量提供型向營養導向型轉變,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功能提升,發展壯大“寧波湯團”“紹興黃酒”“臺州倉儲設備”“常山山茶油”“諸暨糧機”等傳統特色產業集群。推動主食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推廣“中央廚房+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私人訂制”等新型業態。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宣傳培育“湖州好大米”“青田稻魚米”“浙南秈米”“溫州米粉”等區域特色產品,發展專用粉、全麥粉和專用米、糙米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扶持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未來糧食產業,推進浙江特色糧油產業邁向中高端。

專欄5糧食產業集聚區突出浙江糧食產業特色,發揮浙江在收儲模式、數字經濟、民營經濟、倉儲物流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一是浙北板塊,包括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重點發展糧油加工、主食產業、食品工業等;二是沿海板塊,包括寧波市、溫州市、舟山市、臺州市,重點發展臨港糧油加工、進出口貿易、糧食轉化與精深加工、糧食倉儲專用設備和質量檢驗儀器制造等,拓展進口糧油貿易、中轉、儲存業務;三是浙中浙西板塊,包括紹興市、金華市、衢州市、麗水市,重點發展釀造業、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主食產業與傳統食品工業、特色油料產業等。進一步形成以舟山油脂加工、嘉興飼料加工、杭州食品加工、紹興黃酒加工、臺州糧機制造、溫州米粉加工等為代表的六大傳統特色產業集群(圖1所示),提升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作為我國東部沿海重要的進口糧食集散中心和油脂加工貿易基地的地位。

(四)大力推進節糧減損。開展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建立多部門聯動、多主體互動、多環節施策的產后減損治理機制,加強收儲、運輸、加工等重點環節的損失治理,降低糧食流通全鏈條損失損耗。推廣運用糧食倉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大力發展低溫冷鏈、集裝箱多式聯運。探索集約儲糧新模式,共建共享糧食“公共倉”。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五代”功能,推動綠色智能米桶等新型家庭儲糧裝具廣泛應用。強化標準引導,鼓勵適度加工、深度加工、綜合利用加工,提高加工出品率,加強稻殼米糠、麥麩胚芽、油料餅粕等副產品及廢棄物綜合、全值、梯次利用。加強余杭“四無糧倉”等國家級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大力開展“節約一粒糧行動”“光盤行動”等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愛糧節糧意識。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總結推廣節糧減損典型模式案例,逐步轉變追求口糧“亮、白、精”的消費習慣,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良好風尚。

六、加強物資儲備保障,增強抵御重大風險能力

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增品種、擴規模、優布局、建設施、提功能,提升物資儲備保障能力。

(一)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立足大應急、大儲備、大統籌,建立健全省市縣分級負責、分級儲備、分級管理、屬地為主、區域統籌、協同保障的救災物資儲備體制。完善全省統一的救災物資儲備數字化平臺,健全救災物資儲存、管理、調撥和使用的部門聯動保障機制,完善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調劑使用和征用補償等制度,構建政府儲備、商業儲備、企業儲備、產能儲備相結合的多元儲備格局。

(二)強化救災物資儲備保障能力。以省級儲備為核心,市縣儲備為基礎,按照浙江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要求落實區域內救災物資儲備,滿足應急搶險救援和受災群眾安置需要。多災易災及人口密集地區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增加救災物資儲備規模。

(三)提升救災物資儲備應急水平。加強物資儲備地方性法律法規建設,不斷完善救災物資購置、保管、輪換、報廢等日常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推動長三角地區物資儲備保障一體化發展,建立規劃對接、平臺共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應急共保的長效機制。強化區域聯動保障機制,建立與大型物資生產企業、物流企業、社會救援機構長期戰略合作。加強公共宣傳,引導社會輿論,提高物資儲備應急保障動員能力。

(四)加強重要商品管理。建立形成上下相對統一、部門相互協同的“肉、棉、糖”等重要商品儲備管理體制。加強重要商品儲備統一管理和歸口統計,適時擴充儲備規模。完善政府儲備和商業代儲相結合的儲備模式,開展多樣化品種儲備試點,探索創新輪換模式。修訂完善重要商品儲備管理和應急投放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探索“肉、棉、糖”生產能力儲備和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提升重要商品市場應急保供能力。

(五)加強能源安全實物儲備。根據全省能源儲備規劃、計劃,推進政府能源實物儲備,加強政府投資的能源儲備設施建設和管理,提升全省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浙江自貿試驗區石油儲備模式創新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

七、暢通“雙循環”物流通道,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優化設施資源配置,建設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倉儲物流基礎設施體系。

(一)加快糧食現代物流通道建設。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依托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義新歐”中歐班列、“兩河一江”(京杭運河、杭甬運河和錢塘江)等物流通道,加強糧食運輸物流節點建設,打通江海河聯運、公鐵水聯運通道。發揮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進口糧食中轉集散樞紐作用,完善寧波、臺州、溫州、嘉興等沿海港口的糧食中轉基礎設施,發展多式聯運成套技術裝備,推進散糧集裝箱海鐵聯運、鐵公水多式聯運。加快培育資源整合能力強、運營模式先進、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糧食現代物流(產業)園區,鼓勵第三方物流機構參與糧食流通,構建通道支撐、樞紐引領、銜接配套、便捷高效的糧食物流骨干網絡。到2025年,基本形成接軌國際市場、物流通道順暢、服務功能完備、集散輻射力強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

專欄6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升級工程發揮舟山進口糧油接卸減載中轉優勢,建設國家級糧食物流樞紐,發展水水中轉、散改集等中轉業務。推動中儲糧集團浙江分公司、浙江省舟山儲備中轉糧庫、舟山市本級、舟山良海糧油有限公司、瑞泰糧油有限公司和舟山輪駁公司等6家主體建設糧食倉儲物流、糧油加工生產線、碼頭配套和基礎設施升級配套等10個項目建設,總投資約25.6億元,建設倉容89.3萬噸,園區倉容達到200萬噸;發展公海鐵多式聯運,吞吐能力達到4000萬噸/年。積極爭取保稅倉和期貨交割庫,創新非關稅糧食進口以港口存放的方式開展現貨交易,打造進口糧食保稅儲存中轉加工基地。積極引入大型糧食精深加工企業,逐步形成臨港大豆油脂精煉加工、玉米淀粉和玉米胚芽油加工布局,園區加工能力超過300萬噸/年。

(二)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以布局優化、設施完善、功能提升為導向,根據不同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規模和流通需求等,科學統籌糧食倉儲設施新建擴建和功能提升。按照與糧食收儲任務相匹配的原則,倉容不足的市縣加快建設儲備糧庫。進一步優化省級儲備糧食布局,在浙南選址建設省級儲備糧庫,推進省舟山儲備中轉糧庫擴建。鼓勵高標準糧倉建設和功能提升,從綠色儲糧、低溫準低溫儲糧、智能倉儲、節能環保、高效進出倉等方面提升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改造或新建功能型糧食倉儲設施,滿足分品種分倉、公共倉和成品糧等不同糧食收儲需求。完成杭州市仁和糧食儲備庫、浙西南(麗水)糧食物資倉儲物流園區、德清國家糧食儲備庫中倉區適應性改造、浙糧集團長三角一體化糧食物流中轉基地等重點建設項目,到2025年,各市、縣(市、區)均有一個現代化的中心糧庫。強化國有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保護,鼓勵地方政府和企業建立健全倉儲物流設施維修改造長效機制。

專欄7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利用現代糧倉建設技術和物流配套技術,積極推進低溫準低溫儲糧、充氮氣調儲糧、倉頂光伏發電等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提高綠色儲糧比例;利用新型輻射隔熱材料和復合保濕材料,對中心糧庫現有倉房硬件進行氣密性、隔熱性提升改造,并配套控溫工藝,達到低溫準低溫儲糧技術要求。到2025年末,基本完成老舊倉房提升改造,滿足“五優聯動”優糧優儲需要。

表2浙江省“十四五”期間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改造部分)

序號 地區 主要內容 投資額 (億元)
低溫、準低溫原糧倉容 (萬噸) 低溫、準低 溫成品 糧倉容 (萬噸) 烘干能力 (噸/日) 富氮氣調 倉容 (萬噸) 倉頂光伏發電裝機量 (兆瓦)
合計 138.08 10.03 400.00 87.91 7.58 15.31
1 杭州市 0.77 3.66 5.88 0.42
2 寧波市 8.70 1.00 8.70 2.10
3 溫州市 9.01 1.01 3.55 1.16 5.63
4 湖州市 6.25 8.00 0.35
5 嘉興市 17.64 0.98 400.00 11.93 0.87
6 紹興市 2.58 0.00 4.57 0.49
7 金華市
8 衢州市 13.32 1.61 13.32 1.00 2.14
9 舟山市 4.40 0.04
10 臺州市 1.53 0.77 1.62 0.11
11 麗水市 8.00 1.00 6.00 3.00 2.00
12 省儲備糧公司 65.88 24.34 2.42 1.16

(三)推進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采用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加快統籌推進綜合性應急物資倉儲設施建設,實現省市縣三級至少都建成一個與本級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工作需求相匹配,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交通便利、調運快捷、儲存安全、保障高效的現代化物資儲備庫。到2025年,全省建成95個以上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倉儲總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省本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倉儲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以上;市級庫倉容規模達到3000平方米以上,合計倉儲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縣(市、區)級庫倉容規模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合計倉儲面積達到8萬平方米。多災易災及人口密集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建設規模和庫點布局。大幅提升倉儲設施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合力推進能源儲備設施建設,提升能源安全儲備能力。

專欄8省本級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按照“布局科學、規模合理、功能齊全、配套完善、設施先進、保障有力”的原則,對標國內一流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智能、綠色、現代的省本級綜合性應急物資儲備庫,即“公共倉”,包括庫房、管理用房、露天場地、配套設施設備和其他必要裝備,儲備物資涵蓋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所需各種通用類物資。

八、強化科技人才支撐,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堅持創新在糧食和物資儲備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技和人才興糧興儲首位戰略,厚植浙江糧食文化底蘊,譜寫創新發展新篇章。

(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關鍵技術前沿研究,建立科技攻關目錄,開展糧食適度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植物蛋白替代、糧油純度檢測、糧油品質評價、綠色生態儲糧、智能倉儲、低溫儲糧成套集成、節能環保裝備、家庭消費智能化終端、優質糧食品種及耐儲專用品種選育等研究。充分利用長三角創新優勢和科技資源,深入開展院(校)地技術合作交流。培育市場創新主體,整合糧食科技創新資源,積極推動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各地建立糧食物資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創新工作室,深化臺州糧食機械產業研究院建設,推進湖州等地搭建糧食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科研投入,加快研究成果轉化。

(二)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實施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加快柔性智能碾米、收購質量綜合快檢、糧食智能出入倉機器人、立體集成和智能物資倉儲、家庭綠色智能米桶和輻射制冷等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研發應用。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大力推廣低溫儲糧、多參數糧情、智能倉儲等先進適用技術,科學應用橫向通風、富氮氣調、倉頂光伏發電等技術。熏蒸化學藥劑使用量和糧食儲存損耗實現雙下降,全省綠色儲糧比例達到60%以上。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興糧興儲”,持續深化糧食物資行業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完善培養機制、優化使用機制、改進評價機制、健全激勵機制,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一專多能的新時代糧食物資人才隊伍。實施行政管理人才、企業管理人才、行業技能人才三大培育工程,打造學歷教育、培訓教育、人才交流培養三大平臺,培養一批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發揮青年人才隊伍在科研領域、行業管理中的作用。深化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合作辦學機制,拓展大專學歷層次技能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省糧食物資干部學校智力支撐和人才培育作用,建設省市兩級行業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實操基地。以培育知識型、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強倉儲隊伍梯隊建設,探索倉儲管理崗位改革,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活動,加快培養新時代糧食物資“糧工巧匠”。

(四)打造糧食文化品牌。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浙江糧食文化發展,傳承和弘揚新時代創業、創新、節儉、奉獻的“四無糧倉”精神,爭創以“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核心的“星級糧庫”,擦亮浙江糧食文化“金名片”。發揮國家、省級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作用,結合“世界糧食日”“糧食科技周”等活動,廣泛組織糧食安全、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等宣傳,開展“糧庫開放日”“質檢開放日”等活動。積極培樹行業典型,發揮標桿引領作用,創建新時代糧食文化載體,開展“最美糧食人”“愛糧節糧之星”評選。加強糧食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鼓勵依托國有糧庫、糧食骨干企業、產業園區等建立愛糧節糧教育基地和文化展示平臺,發展文化科普、農耕體驗、工業旅游、加工體驗等。加強新聞媒體合作宣傳,高質量辦好《浙江糧食經濟》,打造糧食文化主陣地,傳遞糧食正能量。

九、加快實施數字化改革,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數字化改革撬動糧食和物資儲備改革,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重塑糧食物資業務,加快整合建設并迭代升級,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建設“浙江糧倉”數字化平臺。圍繞“種糧吃飯”一件事,以“一顆種子從田間地頭到餐桌飯碗”為主線,通過數字化改革集成,打造數字化平臺,推進智慧糧庫、智能工廠、網上市場、數字園區建設,實現互聯網和糧食業務、糧食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大糧食生態”,打造我省“糧食大腦”。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到2021年底,初步構建全省收儲一體化的“浙江糧倉”基礎平臺,6個基礎業務應用實現功能全上線、省市縣全貫通,初步建成糧食數據基礎中臺,基本建成全省統一的糧食業務系統。到2022年底,初步構建涉及物流、市場、加工企業、金融、商超等加工、流通、消費鏈的一體化業務應用系統,多條鏈綜合應用及數據高效運行,數字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浙江糧倉”。到2025年底,全面形成糧食領域的整體智治體系,“浙江糧倉”平臺功能進一步擴充,努力成為糧食行業“重要窗口”的重大標志性成果。

專欄9“浙江糧倉”數字平臺聚焦糧食核心業務,以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為原則,構建貫穿糧食生產、收購、儲存、加工、流通、消費、監管、應急等各環節全鏈條,覆蓋農戶、農場、糧庫、物流、企業、金融、保險、超市、電商、消費者等主體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浙江糧食大型數字化平臺。平臺主體架構為“四橫四縱”八大體系,建設1+2+7應用系統,包括1個駕駛艙,即“浙江糧倉”駕駛艙;2個專項系統,即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系統和“五優聯動”綜合服務系統;7個綜合業務系統,即糧食收儲一體化全流程管控系統、糧食應急保供系統、糧食質量追溯系統、糧食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優質糧油服務系統、糧食行業綜合監管系統、互聯網產業創新服務系統。

(二)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依法管糧、依法管儲水平。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法規制度體系,健全科學、民主、依法行政決策機制,依托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在線監管平臺,規范行政權力事項清單,構建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和全閉環的網上行政執法體系。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相關執法人員培訓,加快行政執法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深入推進“綜合查一次”。

(三)健全行業監管機制。深化“雙隨機”“信用+”“互聯網+”監管,健全各級糧食物資部門業務管理機構事前事中監管和執法督查機構事后監督檢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強化日常業務與執法督查的協同監管,加強糧食收購、儲備管理、質量安全、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等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監督檢查。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執法督查聯動響應和協同機制,健全完善地方糧食物資部門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浙江局的協同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建立糧食和物資儲備庫存動態監管系統,實現業務在線實時監管和違規自動報警。充分發揮12325監管熱線作用,嚴肅查處涉糧涉儲案件。

(四)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健全省、市、縣三級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加強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安全風險監測。持續推進田間糧食質量安全風險關口前移監測,嚴格收購入庫糧食質量“一車一檢”,強化對超標糧食全過程閉環管理,杜絕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和食品生產企業。強化政府儲備糧質量安全入庫驗收、出庫檢驗制度和政府抽檢制度,研究建立稻米品質評價數據庫,探索建立優質品牌大米純度檢測通報機制。依托“浙江糧倉”數據中臺,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逐步建立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動糧油質量檢測能力整合,加強質檢機構和隊伍建設,開展市級掛牌質檢機構和基層收儲企業檢驗人員的實操培訓和技術比對。在省糧油產品質量檢驗中心蕭山基地設立全省糧油質量檢驗實操培訓基地。健全糧食質量安全管控制度,提升企業糧食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檢驗能力。

(五)壓實安全生產責任。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底線思維,嚴格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層層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行業監管責任和地方屬地管理責任,切實把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到實處。持續抓好安全生產基礎建設,落實安全生產經費保障,加大安全裝備物資投入,強化人員安全培訓和特殊崗位持證上崗,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建立健全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全面推行主動報告制度。探索運用“物聯網+監管”手段,實現安全隱患在線查、專家在線診。推進中心糧庫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力爭實現達標全覆蓋,為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安全環境。

十、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和糧安辦定期研究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工作機制,完善“四不兩直”、明察暗訪等督查機制,加強責任制落實情況動態分析。突出考核重點,強化結果運用,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大糧食安全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重視糧食安全的氛圍,堅決把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到實處。

(二)強化要素保障。綜合考慮地方財力和糧食保障需求,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糧食安全保障項目,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和技術改造。優先保障糧食儲備庫、物資儲備庫、糧食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力度,拓寬糧食產業融資渠道,降低糧食企業融資成本。對符合發展定位的重大項目,優先納入省重大產業項目庫。大力發展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開展價格指數保險試點。

(三)強化制度供給。積極推進立法修規,強化依法管糧、依法管儲。全面落實《浙江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適時修訂《浙江省實施〈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辦法》《浙江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浙江省儲備成品糧管理辦法(試行)》,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加強行業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組織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制定完善“浙江好糧油”、低溫儲糧、“四化糧庫”、糧食批發市場運行管理規范等一批地方標準、團體標準。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

(四)強化區域協作。深入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長三角地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一體化保障水平。加強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互補,促進布局互通、功能互動,助力長三角地區糧食產業內循環。以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應急物資儲備保障中心、糧食批發市場為基點,共建長三角地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區域一體化合作發展機制。建立健全糧食流通執法督查合作機制,加強糧食質檢機構協同合作。發揮長三角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協同推進糧食物資領域科技創新應用一體化和專業人才培養一體化合作。探索編制長三角稻麥價格指數。

(五)強化組織實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切實增強規劃實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發揮省糧安辦牽頭協調作用,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推動相關政策制定與創新。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要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確保如期完成。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改革創新等任務,各地要落實創新舉措,推進建設任務細化與深化。充分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編制實施各類專項方案,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調整修訂機制、監督考核機制,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保“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輿論環境。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