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6 17:49 中商情報網訊: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為貫徹落實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產業發展初具實力。根據測算,2020年我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350億元,綜合發展水平處于國內第二方陣。我省人工智能創新基礎扎實,集聚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一流高校院所,擁有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器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內首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培養和引進了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創新團隊,在機器視覺、模式識別、無人駕駛、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特色產品。

產業生態基本建立。我省擁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近300家,基本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先后出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湖北省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行業組織加快發展,成立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協同效應逐步顯現。

融合應用場景多元。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我省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涌現出“醫用敷料智能工廠”“新型顯示面板產線產品質量智能管理平臺”等一批優秀案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智能體溫檢測、5G遠程診療、大數據行程查詢、云端協同辦公等前沿應用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重要支撐,人工智能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滲透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同時,我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規模偏小,僅為北京的五分之一、上海的四分之一,缺乏諸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二是數據開發、共享和應用水平不高、深度不足,標準化數據開發存儲平臺建設滯后;三是專業人才短缺,人工智能人才總量偏少,復合型人才供不應求,領軍型研究型人才引進培育不足;四是協同發展氛圍尚不濃厚,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資源的對接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發展形勢

從外部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有關國家以安全為由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采取“斷供”“脫鉤”等遏制手段,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重大挑戰,這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借助外力開展基礎研究、算法模型訓練和軟硬件產品部署等帶來嚴重影響。

從內部環境看,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將其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戰略層面超前謀劃、系統布局。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地以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創建工作為抓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特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對經濟發展要素和產業資源形成較強的吸引力。

湖北是國家重要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是我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重大戰略選擇,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路徑。面對新形勢,我省必須突出地方特色、放大既有優勢、深挖市場潛力、補齊發展短板,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產業綜合競爭力,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會部署,圍繞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依托湖北科教實力較強、工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積極實施“雙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引領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緊扣核心要素與關鍵環節,堅持“抓全域強協同、抓設施強基礎、抓產品強市場、抓企業強支撐、抓示范強應用”,不斷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產業,積極拓展智能經濟發展新空間,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支撐。

(二)基本原則

系統布局。立足省情,加強頂層設計、區域協同和統籌部署,形成國家規劃與地方布局協同聯動、迫切需求與長遠發展梯次接續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格局。

融合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市場化創新主體的作用,推進核心技術、關鍵產品、集成應用等融合創新,加速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開放共享。倡導開放共享理念,推動創新及行業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用各創新主體共創共享,加快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積極融入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網絡。

安全可控。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預測、研判和跟蹤研究,重視風險評估和防控,確保把人工智能發展規制在安全可控范圍內。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我省人工智能產業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打造形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核心區、應用先導區、產業集聚區。

產業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臺和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和高端產業群,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賦能水平顯著增強。建設高水平武漢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武漢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打造100個以上應用示范場景,推廣應用一批典型行業解決方案。

企業培育成效顯著。培育引進5-10家龍頭企業,培育1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集聚500家以上創新企業。

表1?湖北省“十四五”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2025年目標
1 產業規模 1000億元
2 應用示范場景 100個以上
3 龍頭企業數量 5-10家
4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 100家以上
5 創新企業數量 500家以上

三、發展重點與空間布局

(一)發展重點

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促進技術集成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新興業態,推動產業高端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1.智能軟硬件。開發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件,突破基于新業態、新應用的信息處理、新型存儲、傳感器等關鍵芯片和器件,研發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智能交互、知識處理、控制決策等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面向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軟硬件產業。

2.智能機器人。推進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升級,以機器視覺、自主決策為突破方向,實現高危險、高潔凈度等特定生產場景的快速響應,全面提升工業機器人控制、傳感、協作和決策性能。大力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以智能感知、模式識別、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為重點,推進教育娛樂、醫療康復、養老陪護等特定應用場景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

3.智能運載工具。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加強車載感知、自動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集成和配套,開發交通智能感知系統,形成自主的自動駕駛平臺技術體系和產品總成能力,探索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模式。發展消費類和商用類無人機、無人船。

4.新型智能終端。加快智能終端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發展智能手機、智能翻譯機、車載智能終端等產品和設備,鼓勵開發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眼鏡等新型可穿戴終端產品,拓展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面向健康管理、遠程診療、居家養老等方面需求,加強智能家庭診療設備、智能健康監護設備、智能分析診斷設備的開發及應用。鼓勵圍繞家庭安全、環境監測、兒童陪護、智能管理等領域開發智能家居創新應用產品。

專欄1  核心產品開發工程
智能芯片。加強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依托重點企業產業化優勢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在智能芯片領域的技術研發優勢,重點發展面向多種垂直應用場景的智能芯片,打造以芯片設計為引領、芯片制造為核心的國家級產業集群。 智能傳感器。依托骨干企業,突破智能傳感器共性關鍵技術,發展面向新應用場景的智能傳感器,推動傳感器實現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集成化。支持生物特征、視覺、力覺、射頻識別等智能工業級傳感器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提升消費電子智能傳感器一體化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加快推動智能傳感器產品在高端消費電子領域實現規模應用。 基礎軟件。積極融入“信創+”產業生態,依托“兩基地一園一中心”,圍繞自主軟件定義,重點發展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集成開發環境和支撐工具軟件等自主可控基礎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前瞻布局信息安全軟件。依托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加強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研發,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網絡安全防護。 智能機器人。依托骨干企業,積極發展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專用傳感器、控制系統,完善智能機器人硬件接口標準、軟件接口協議標準以及安全使用標準。重點開發搬運、檢測、裝配、噴涂、打磨、焊接、碼垛等領域的智能工業機器人。 智能運載工具。依托骨干企業,積極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加強車載感知、自動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集成和配套,開發交通智能感知系統,形成自主的自動駕駛平臺技術體系,提升產品總成能力。支持骨干企業研發智能無人機。鼓勵企業加快智能無人艇領域的研發布局,突破無人船智能駕駛、輔助駕駛、航行決策、智能操控等技術。鼓勵企業在環境保護、應急救援、遙感測繪、資源勘查等細分領域發展專業化智能運載產品。

(二)空間布局

深入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推動形成由點及面、以強帶弱、協同共進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格局,助力打造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

以武漢為核心,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開展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任務攻關,打造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領軍企業集聚地,進一步發揮武漢城市圈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支持襄陽、宜昌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級,以“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宜荊荊恩”城市群為重點,充分利用襄陽裝備工業優勢以及宜昌在大數據、旅游、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基礎,推動人工智能重大產品集成創新,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試點示范,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體系,帶動城市群智能化水平整體提升。

以縣域為重要載體,承接武漢創新成果落地,重點加強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動經濟社會智能化轉型,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能級。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科研前瞻布局

1.強化前沿基礎研究。突破應用基礎理論瓶頸,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前瞻布局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能計算、量子智能計算等跨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開展跨學科探索性研究,推動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量子科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

2.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以算法為核心,以數據和硬件為基礎,重點提升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人機交互能力,形成湖北特色優勢關鍵技術體系。加強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群體智能關鍵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新架構與新技術、自主無人系統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及語音識別技術等核心共性技術攻關。

3.推進功能型平臺建設。統籌推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對人工智能相關共性關鍵技術創新的供給,通過產品試驗、市場化和產業化引導,加快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工業控制系統、工業軟件等融合支撐產業培育和發展壯大,增強工業基礎支撐能力。圍繞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聯合體、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創新平臺,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開展研究。

(二)夯實產業基礎支撐

面向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的共性需求,依托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等主體建設一批人工智能基礎創新平臺及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統一完備的支撐服務力量。

1.建設基礎支撐平臺。圍繞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加快建設一批深度學習計算服務平臺,強化對超級計算、交互式計算等高性能計算及算法研究,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性能計算應用環境。圍繞互聯網大規模協作需求,建設知識資源管理與開放式共享工具,形成面向產學研用創新環節的群智眾創平臺和服務環境。圍繞軟硬件開發需求,支持人工智能應用開發框架、算法庫、工具集開發,支持開源開發平臺、開放技術網絡和開源社區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軟件、硬件和智能云協同發展。圍繞人工智能產業數據開放、資源互通的需求以及軟硬件產品的安全檢驗檢測需求,支持服務平臺化、集中式發展,建設人工智能基礎數據與安全檢測平臺,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

專欄2支撐平臺建設工程
人工智能高效能計算平臺。積極推進武漢超算暨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優化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運營,提升對人工智能的計算支撐能力。鼓勵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等高校院所及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面向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公共計算平臺,打造人工智能算力集群。 群體智能服務平臺。建立科技眾創服務系統、群智軟件開發與驗證自動化系統、群智軟件學習與創新系統、開放環境的群智決策系統、群智共享經濟服務系統。 人工智能開源軟硬件基礎平臺。布局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開源軟件基礎平臺、終端與云端協同的人工智能云服務平臺、新型多元智能傳感器件與集成平臺、基于人工智能硬件的新產品設計平臺、未來網絡中的大數據智能化服務平臺等。 人工智能基礎數據與安全檢測平臺。建設面向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公共數據資源庫、標準測試數據集、云服務平臺,建立人工智能算法與平臺安全性測試模型及評估模型,研發人工智能算法與平臺安全性測評工具集。

2.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和引進一批檢驗評測、人員培訓、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機構,加快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人工智能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鏈優勢方向、產業應用生態鏈優勢領域,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主導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支持搭建行業對接交流平臺,加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創新主體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探索建立人工智能重點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發布機制,加快推動重點應用場景落地,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構建梯次企業集群

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加快領軍企業引育,支持優勢企業發展,加強創業企業孵化,構建梯次接續的企業發展格局。

1.引育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支持國內外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重點跟蹤國內外計算機視覺、智能算法、智能芯片、機器人、智能醫療診斷等領域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在湖北建立區域總部、創新中心、孵化基地和“雙創”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市州靶向選取招商對象,策劃引進一批高端人工智能產業項目和龍頭企業。堅持省市聯合、部門聯動,協同推進重點項目簽約落地。充分發揮我省在“光芯屏端網”產業領域的優勢,在智能芯片、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加快培育若干業績突出、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2.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人工智能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在智能控制、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企業集中的領域,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高、專注于細分市場的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人工智能領域優勢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企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加快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加大在研發平臺建設運營、重大技術攻關應用、高端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優勢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發揮行業優勢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3.孵化一批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引導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搶抓發展機遇,將人工智能作為優先引進和支持的領域,孵化培育和發展人工智能創業企業。推動人工智能創新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市州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搭建人工智能領域新型創業服務機構,提供研發設計、檢驗測評、系統安全等專業化服務,形成集聚各類資源的良好創業生態。鼓勵并支持有條件的人工智能企業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化眾創空間,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創業企業,促進人工智能中小企業發展和各領域應用。

專欄3企業精準引育工程
引育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充分發揮湖北高等院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大等優勢,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平臺,提高湖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吸引領軍企業來湖北發展。支持武漢吸納人工智能領域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國內外計算機視覺、智能算法、智能芯片、機器人、智能醫療診斷等領域龍頭企業。發揮襄陽和宜昌的副中心作用,充分利用襄陽裝備工業、云谷、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園優勢,以及宜昌在大數據、旅游、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基礎,支持宜昌和襄陽引進智能云、大數據治理與軟件服務、AI+工業、AI+互聯網、AI+醫療、智能汽車等領域的龍頭企業。 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業。完善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動的工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市州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支持省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行業關鍵技術攻關和關鍵產品研發,促進創新產品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遴選和支持一批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服務機構為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上市輔導、投融資對接等專業服務。組織專精特新“小巨人”政銀企合作對接活動。總結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經驗做法,注重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不斷提升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 孵化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建立湖北省人工智能企業庫,推動重點企業入庫,對入庫企業給予優先支持。重點推進烽火創新谷、武漢火鳳凰云計算孵化器、百度(武漢)創新中心、騰訊眾創空間(武漢光谷)、宜昌市傳感物聯孵化器等創新孵化平臺建設。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院所的技術力量以及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高校運營(武漢)試點平臺、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等平臺載體的鏈接作用,推進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創業企業。

(四)強化基礎設施保障

1.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深入落實“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強基賦能工程”,加快5G網絡部署,分步建設5G基站,加快5G規模組網,推動實時協同的人工智能5G增強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動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邁入千兆時代,為高帶寬應用創新和推廣提供基礎網絡保障。規模化部署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傳感器,打造新型物聯網。加強數據共享、開放平臺等數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垂直領域基礎數據庫和企業級大數據中心建設。建設高效能計算基礎設施,鼓勵各類超算中心、分布式計算基礎設施和云計算中心建設,提升計算能力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服務支撐能力。

2.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政策,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引導公共服務機構開放數據,搭建綜合性基礎數據資源庫和共享服務平臺,推進公共服務數據資源統一匯聚和集中向社會開放。推動政務數據率先開放,聚焦教育、交通、環境、醫療、商業等重點領域,在武漢、宜昌、襄陽等市開展改革試點,推進其他地市政務數據的有序開放。引導人工智能行業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建設各類行業數據平臺。建立數據共享交換監管制度,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共享交換。

3.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依托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加強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研發,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網絡安全防護。加強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標準制定,建立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建立人工智能應用安全測試制度,構建人工智能安全檢測平臺,形成人工智能算法與平臺安全性測試評估的方法、技術、規范和工具集。推動人工智能安全認證,加強人工智能設計、產品和系統的復雜性、風險性及不確定性評估,建立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關鍵性能安全認證制度。

(五)加快產業融合應用

發揮好人工智能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聚焦智能制造、智能數字設計與建造、智能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我省具有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的細分領域實施應用示范,全面提升全省社會生產效率和民生保障水平。

1.加快產業智能化升級。一是加快工業智能化升級。圍繞制造強省建設戰略,聚焦汽車、船舶、電力等優勢產業及“光芯屏端網”等新興產業,積極拓展適用制造業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發揮武漢世界“設計之都”的發展優勢,依托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以及大型綜合設計院,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設計領域的融合應用,推進工業設計產業的高端化發展。三是提升農業產業的智能化水平。聚焦我省的生豬、茶葉、香菇、小龍蝦、糧油加工等優勢產業,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的生產、供應、銷售環節的融合應用,提升農業的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水平。

專欄4“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示范工程
智能制造。聚焦光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激光裝備、數控裝備等制造領域,推廣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應用,建設一批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無人工廠,推廣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面向汽車產業,全面推進智能制造數字化示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的廣泛應用,建設全省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大數據平臺,推動汽車制造的個性化、智能化制造應用示范。加快建立和發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船舶、鋼鐵、建材、食品、醫藥、服裝等制造業現代化生產體系,加速智能化轉型升級,推進制造業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改造,在焊接、搬運、噴涂、裝配、檢測、清潔生產、人機協作等方面,加快提升基于云計算、傳感器網絡與移動應用技術的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智能識別及規模化集成應用。提升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服務能力,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開展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培育推廣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試點示范及創新應用項目。 智能設計建造。發揮湖北在道路、橋隧等建筑領域的領先優勢,加強建筑領域先進智能傳感產品與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的應用推廣。支持建設橋梁、地鐵、超高層建筑、高鐵等個性化智能建造技術應用示范平臺,積極應用推廣可以感知環境、感知狀態、可遠程操控的智能建造技術產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建造、綠色建造、安全建造領域的示范應用。 智能農業。圍繞湖北龍蝦、柑橘、香菇、茶葉、蔬菜、畜禽等特色農業,開展智能農場、智能畜禽養殖場、智能漁場、智能果園、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集成應用示范。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推廣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

2.拓展民生領域應用示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著力提升醫療、教育、交通等重點民生領域的服務水平,增強民生服務的公眾體驗感。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醫療”的應用示范。推進人工智能在重大疫情防控、傳染性疾病預警篩查、精準醫療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加強自主智能醫療機器人和醫療設備的推廣應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關鍵技術,加強群體智能健康管理,推動智能陪護機器人、智能健康設備等廣泛應用。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應用示范。以武漢“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推進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智能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智能學伴等人工智能產品的應用。積極推進“人工智能+交通”應用示范。加快推進城市“交通大腦”建設,推動交通標志標識、智能路側設備等道路基礎設施數字化集成應用,推動現代綜合交通工具與北斗、5G、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應用。

3.助推社會治理智能化。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著力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積極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充分集成應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可跨平臺、開放型、易用性、可管理性的人工智能應用平臺,積極推廣園區智慧管理、遠程辦公、移動安防、智能停車等智能化功能應用。加快發展面向地下管廊、海綿城市等基礎設施領域的人工智能新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在社區治理、醫保、養老、旅游等領域開展智慧應用,運用智能技術改進和提升智慧政務服務能力,開發面向社會治理、犯罪偵查、反恐等需求的智能安防產品及服務。開展“人工智能+”社會服務場景試驗,打造一批“AI+社會服務”示范應用項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制度”,充分發揮省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制的議事協調職責,與人工智能重點企業、高校院所和領軍人才建立緊密對接機制,協調解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的重點項目實施、重大平臺建設、重大政策落實等問題,研究制定支持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措施。省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制各成員單位要發揮各自職責,落實工作責任,研究制定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措施,協調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形成共同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發揮省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作用,加強人工智能重大產品開發及應用示范。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利用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工智能企業加快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支持人工智能發展。加大對我省人工智能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探索人工智能首批次產品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加大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在項目核準、用地保障、經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三)強化人才支撐

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加快高端人才培養和儲備。集成運用省“百人計劃”“楚天學者計劃”及武漢市“黃鶴英才計劃”“3551人才計劃”等各類人才計劃,加大力度培育引進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端緊缺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我省人工智能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借助知名獵頭公司、人力資源機構等,精準引進人才。鼓勵人工智能企業通過長短期聘用、項目合作、技術咨詢等柔性引才方式,靈活引進高端人才。依托省重大人才平臺和基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青年領軍人才。推動企業加強人才自主培養,形成一批掌握人工智能應用的復合型人才和團隊。支持省內高校建設細分領域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鼓勵引導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參與建設,合作開展人才定向培養。

(四)營造發展氛圍

組織開展黨政干部及企業家人工智能相關培訓,進一步強化智能化應用意識。鼓勵舉辦各類高規格的人工智能大會、論壇、創新創業大賽及科普活動等,提高全社會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整體認知水平。及時總結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每年發布我省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示范場景、典型案例集等。利用“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中國光谷”人工智能大會暨企業家高峰論壇等大型活動和各類媒體,宣傳推介我省人工智能產業投資環境和政策措施,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