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裝備制造業 “十四五”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6 17:33 中商情報網訊: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為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是湖北的重要支柱和優勢產業。按照《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為推動全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51020”現代產業集群,奮力搶占產業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加快建設現代裝備制造業大省,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產業支撐,編制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基礎

1.重要支柱產業地位突出。2020年,全省汽車產量居全國第四位,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光電子裝備、增材制造裝備等研發、制造水平中部領先。2019年,全省裝備制造業規上企業5250家,實現營業收入16280億元,利潤總額952億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省裝備制造業仍實現營業收入15414億元,占全省制造業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2.4%上升至“十三五”末的40.7%,占全國裝備制造業的比重由3.4%穩步提升至3.9%。

2.創新發展成效顯現。全省裝備制造業研發體系完備,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發支撐強勁,擁有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控技術與數字化制造、激光、復雜制造系統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白車身激光焊接成套設備”“高性能數控系統”“復雜零件整體鑄造的型(芯)激光燒結材料制備與控形控性技術”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打破國外壟斷。成功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28米超重型數控單柱移動立式銑車床、三峽工程升船機、“虹云·武漢號”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深海一號”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全球首臺全數字PET/CT等高端裝備,填補了國內多個領域的技術空白。

3.基礎制造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可靠性及試驗驗證技術方面,華中系列高檔數控系統“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大幅提升;大型升船機復雜系統可靠性多元評價方法與長壽命高可靠服役策略、大模數重型齒條制造技術與壽命評價等,有力支撐三峽和向家壩兩大世界級升船機安全可靠運行。在基礎工藝技術方面,微鑄鍛銑一體化增材制造全過程數字信息化,創立超短流程綠色智能制造模式;量子慣性傳感器技術、多工位精鍛凈成形、大型重載機械裝備動態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取得突破;海上風電高精軸承全自動淬火裝備成功研制;高精度高強度中厚板結構件復合精沖成形技術與裝備展現高效、優質、低耗優勢。在功能部件方面,大功率光纖激光器、油田高壓柱塞泵、船用低速柴油機等技術領域取得突出進展;機器人動力學控制、高性能伺服驅動及電機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化應用有序推進。

4.產業集聚效應日益突顯。武漢城市圈各市加強產業融合,加快布局電子信息設備、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數控機床等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區。“漢孝隨襄十”千里汽車產業走廊實力顯著增強,沿線城市以汽車產業為依托,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優勢和發展定位。武漢已形成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光電子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醫療裝備等高端裝備產業集群。襄陽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宜昌市在海洋工程裝備、特種船舶制造與船用動力、商業航天動力裝備、電力裝備、齒輪加工機床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優質企業并在集聚化發展上初具效應。

5.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間全省實施國家智能制造專項項目21個,擁有12個國家級、157個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裝備制造企業向“產品+服務”的方向發展,機床、工程機械、海洋工程裝備等行業重點企業積極開展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安裝調試、交付使用到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維護檢修、回收利用等全鏈條服務,并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工程總承包(EPC),取得顯著成效。

(二)存在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全省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前沿技術缺乏系統布局,原創性成果少,產業發展所需的共性技術研發能力較為薄弱,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控制、運維服務等核心工業軟件與系統受制于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整體比較薄弱。行業內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湖北科教優勢的本地轉化程度不高,對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推動力不足。

二是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除汽車產業外,全省裝備制造業其他產業規模偏小,與先進省份比較,湖北裝備制造產業層次和集中度不夠高,總體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環節。重大技術裝備、成套裝備不多,高精度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在集成電路制造、汽車等領域的專用生產線存在技術短板、自給能力較差。

三是協作配套體系有待完善。市場主體偏少,活力不足。有市場競爭力、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缺乏,帶動作用不夠;“獨角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契機少,協作關系不緊密,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部分產業在省內的配套能力不強,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條及關聯配套。

四是轉型升級有待加快。全省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企業普遍存在重自動化輕數字化、重單機自動化輕系統柔性化、重局部改造輕整體優化等問題。服務型制造不發達,系統集成能力支撐不足,能夠滿足用戶需要、提供成套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數量較少且能力較弱。

(三)發展形勢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和重構,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競爭加劇、貿易條件惡化、產業合作中斷、技術封鎖加大、供應鏈受挫等嚴峻挑戰,但也倒逼我國加快“補短板、強弱項”,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此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也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

從國內看,國民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全面推進,為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開辟了廣闊空間、提供了強大支撐。

從省內看,全省擁有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具有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生態大省、農業大省基礎優勢,全省制造業總量將在“十四五”末跨越5.5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全省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全面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實施數字經濟躍升工程,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都將為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打下更加良好的產業基礎、構建更加優越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立足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強關鍵領域創新突破,聚力補齊短板。做優做強汽車制造主導產業,加快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光電子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優化提升電力裝備、農機等傳統制造產業,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工業軟件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數字化賦能,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服務型制造轉型,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打造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產業脊梁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全力構建裝備制造產業創新全鏈條,加快打造裝備制造企業競爭新優勢,建立開放型多層次全流程的創新體系。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質效提升,開放發展。以智能化轉型作為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著力提高質量效益、提升產品層次、壯大企業規模,引導裝備制造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優產業集群。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全面拓展國內市場,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政府的統籌引導作用,加強裝備制造業發展頂層規劃,完善各項政策措施,營造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注重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暢通產業循環,提升供應鏈穩定性。

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加速裝備制造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培育一批裝備制造大型骨干企業,帶動一大批“專精特新”配套企業發展。加快形成一批產業鏈完善、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園區,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核心競爭力產品的企業。

(三)發展目標

——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十四五”期間全省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2025年達到2.2萬億元,其中汽車制造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高端裝備營業收入達到5500億元。增加值、利潤、稅金等指標同步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國、全省的比重保持穩定。重點產品質量顯著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能源資源利用率等穩步提升。

——創新體系日趨完善,創新發展成效顯著。爭建國家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機構顯著增加。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取得突破,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水平和成套能力顯著提高,智能制造裝備、光電子裝備等重點領域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顯著提升。

——基礎能力顯著提升,裝備保障能力增強。一批先進制造基礎共性技術取得突破,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顯著增強,性能、質量及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高、自主保障率穩步提升;部分工業設計軟件、仿真軟件、自動控制系統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國產化率明顯提升;汽車等領域專用生產設備、專用生產線及檢測系統推廣應用取得突破。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龍頭引領作用凸顯。形成一批行業知名品牌,培育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基于當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的主要產品產業鏈基本形成,初步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市場競爭力。

——轉型升級提速增效,綠色發展走在前列。智能制造技術及裝備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持續提升,智能制造模式不斷豐富完善。新增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80家。服務型制造能力提升,綠色制造技術得到普遍應用。

三、發展重點

(一)汽車制造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依托“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和東風汽車集團等企業,增強新能源系統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掌控能力。深化“三縱”(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三橫”(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研發布局,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進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新能源整車平臺研發,加快純電動汽車底盤一體化設計、多能源動力系統集成,以及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整車、動力電池、換電裝備等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氫燃料電池電堆、氫氣制備、儲運、加注等核心環節技術。以新能源汽車為智能網聯技術率先應用的載體,推動企業跨界協同,完善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形成L3(有條件自動駕駛)、L4(高度自動駕駛)級別整車制造能力。

燃油汽車。鞏固現有產業基礎,強化差異化布局,重點發展中高檔乘用車、多功能乘用車MPV和高性能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譜系。圍繞專業化、高端化、低碳化發展趨勢,鞏固輕微型商用車、中重型商用車的領先優勢,加強核心總成和戰略資源掌控,實施動力多元化、品牌高端化戰略,打造可靠性高、安全性高、適應性強的商用車。優化產品結構,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專精特新為主攻方向,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技術合作,加強產品的研發設計,拓寬品種系列,優化產品結構,增加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提升制造工藝水平,促進行業的技術水平進步和產品質量提升。

汽車零部件。按照高起點、專業化、大批量、創品牌的思路,依托我省現有零部件特色優勢,整合汽車零部件資源,提高汽車零部件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實現與整車生產企業同步研發、同步生產、同步模塊化供貨。大力發展短缺產品,提高配套能力,積極進入跨國公司全球采購體系。推進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增強零部件自主開發供給能力,提高核心產品競爭力,筑牢零部件產業根基。

(二)智能制造裝備

高檔數控機床。加強關鍵領域技術突破,重點加強關鍵零部件及控制系統配套,繼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強制造企業向生產性服務轉變,實現規模與效益倍增。重點發展和推廣應用高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全數字高檔數控機床,重型、超重型精密立/臥式加工中心及復合加工中心、矩形陣列磨削機床、高速龍門鏜銑床、大型伺服壓力機、數控伺服轉塔沖床等裝備,重點開發多軸、多通道,高精度插補、動態補償和智能化編程的智能型數控系統和伺服電機等主要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提升成套裝備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成套裝備設計能力。

機器人。圍繞機器人在各行業應用場景中快速增長的需求,開展整機、部件、集成應用等機器人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推動機器人行業應用場景示范,以自動化生產線、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整體設計方案的應用為核心,牽引機器人產業鏈發展。重點發展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傳感器等機器人關鍵核心部件,多自由度工業機器人、AGV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電焊機器人、智能輸送成套裝備等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系統開發與應用,特別是與批量定制、柔性制造相適應的新一代機器人;養老助殘、公共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

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裝備。圍繞激光裝備對于降成本的需求,提升激光加工裝備產業鏈環節的綜合配套率,突破自主可控的核心光學器件、關鍵激光設備和系統集成核心部件技術。重點發展萬瓦級高功率、高亮度半導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等大功率激光器;激光醫療設備、激光測距儀等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設備;攻克打印頭、材料制備、智能軟件等產業鏈核心環節。

增材制造(3D打印)。推動區域性3D打印創新應用中心的建立。圍繞汽車制造與航空航天共性技術需求,加快3D打印關鍵部件激光掃描系統及噴印系統的自主創新與研制,重點發展組合式大尺寸測量裝備、大型工業級3D打印設備、小型高精度3D打印設備,加強鈦合金冷噴涂工藝研發應用,突破大型復雜鑄造熔模和砂型3D打印工藝。重點發展設計、材料、軟件和服務方向的創新制造服務。

智能儀器儀表。圍繞汽車制造、光電子制造對于檢驗、測量的需求,通過引進或合作研發,實現智能儀器儀表的突破,補充產業鏈短板。重點發展高精度、高穩定性、智能化壓力、流量、物位測量儀表與高可靠性執行器,智能先進量測儀器儀表,材料分析精密測試儀器與力學性能測試設備;新型無損檢測儀、多用熱值測定儀、環境安全檢測儀器等各類試驗檢測設備。

(三)光電子裝備

光通信設備。圍繞網絡強國建設需求,加快建設湖北光谷實驗室,通過技術創新、材料創新,研制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光通信生產工藝及裝備,提升全省作為全球光電子產業領軍基地實力。突破高速大容量光傳輸設備、高速光接入設備、光電子核心芯片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新一代光通信系統、光纖接入系統等新型通信網絡系統設備,形成基于自有核心技術和設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設計和實施能力,開發5G、WiFi-6等新型技術裝備和應用場景。以關鍵激光材料、核心器件和重大激光器裝備研發生產為重點,大力發展中高端激光設備及系統,加強激光應用工藝開發,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光通信產業本地化配套達到70%。

集成電路制造裝備。推進布局三維集成特色工藝設備、半導體顯示設備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制備設備、先進封裝與測試設備及材料,推進芯片級封裝、系統級封裝、芯片測試等技術研發應用。

(四)高端醫療裝備

數字化診療設備。圍繞醫學影像、自主可控檢測設備的需求,重點發展激光類器械、高性能植介入器械、醫療機器人等產品,加快推進CT、PET/CT等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研發以及系統集成。

生化分析及臨床檢驗裝備。重點發展生化分析及臨床檢驗設備、疫苗培養器械、生物基因檢測試劑及器具、超聲診斷/治療/康復儀器、激光治療儀、無創傷或微創手術器械等新型醫療機械。

生物醫用材料和裝備。圍繞器官修復、功能替代產品國產化需求,開展植入及介入材料的研究和產品開發,推動防護裝備開發。

疫情防控裝備。圍繞新冠疫情后的檢驗檢測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紅外體溫檢測等智能檢測監測設備及隔離監護系統等。

(五)航空航天裝備

航空裝備。構建特種飛行器、通用飛機的自主研發、設計、試驗、生產制造和試飛體系,大力發展無人機及地面設備,支持新能源飛機及相關系統研發,大力發展飛機鋁合金和鈦合金金屬結構件、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重點發展救生救援、環控、燃油、防/除冰、液壓、飛機內飾件等機電系統和機載系統,加大大飛機產業鏈零部件供應商培育力度。重點發展包括飛機整機維修、部附件維修和發動機維修等全產業鏈航空維修業務,鼓勵航空維修骨干企業向高精尖維修服務項目發展。建議以武漢為核心,以襄陽、宜昌、荊門等地為輔助的航空器、零部件研發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航空維修基地。

航天裝備。加快推進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發展低成本、系列化固體運載火箭,探索研制綠色新型液體運載火箭,面向微小衛星提供廉價快速、響應靈活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帶動相關產業聚集發展。發展衛星平臺及載荷,突破小衛星、微納衛星、衛星組網等核心技術,發展全系化衛星,建成我國商用衛星研發制造基地,構建衛星互聯網、天基物聯網應用生態圈。圍繞航天發射及地面設備、北斗導航、授時和智能終端等,形成航天地面設備制造產業集群。

(六)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

高技術船舶。積極創建國家內河綠色船舶產業發展示范區。重點發展氫能、氨能、電池動力、液化天然氣(LNG)、液化石油氣(LPG)等為動力的清潔能源船舶,特種公務船、節能環保客滾船、超大型疏浚船、大型溢油回收船、豪華游船游艇、遠洋漁船、智能船舶等。大力發展軍警用及商用船艇,加快配套技術研發及產業鏈延伸。

海洋工程裝備。針對大型深海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高精度動力定位系統關鍵技術、深海鉆井技術、遠洋、深水油氣資源開發等卡脖子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海洋環境與目標監測、海上組網通信、水下安全防衛、援潛救生、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大數據運維服務,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海洋工程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深海漁業及保障平臺裝備、海上浮動核電裝備、自升式平臺、海洋油田固井設備、深海礦產勘探裝備、深海水下應急作業裝備、加速發展海洋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高附加值業務,培育海洋工程裝備服務產業。

(七)軌道交通裝備

軌道貨車裝備。瞄準干線軌道交通、城際軌道交通、區域軌道交通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全系列大軸重重載貨車、高原軌道車、快捷貨運列車的配套研發。

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圍繞城軌車輛需求,有效利用城軌車輛及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平臺,重點推動形成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

專用軌道車輛。重點發展高精度和高效電氣化鐵路施工維修車、城市軌道交通施工維修車、動力穩定車、高速鐵路接觸網作業車、大中型養路機械等專用軌道車。支持軌道交通維保等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軌道智能化設備與系統。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設備和專用系統應用。大力開發新一代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自動化高速動車組制動系統及先進城市軌道交通制動系統、軌道交通客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報警和應急指揮一體化聯動系統、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及通信信號系統等。

軌道交通設備配件。重點發展磁軌制動裝置、渦流制動裝置、動車組用異步牽引電機、永磁牽引電機、輕量化新型變壓器、城軌車輛用三相交流和直流牽引電機組、高性能轉向架等。

(八)能源及節能環保裝備

發電裝備。重點發展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熱電聯產裝備、在位修復加工裝備,開發高水頭水電成套設備和關鍵配套裝置、部件,培育河流和海洋水流能等新型水能利用技術和裝備。

智能電網與輸配電設備。鼓勵研制特高壓輸電設備,柔性直流輸電系統關鍵裝備和器件,以及研制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智能變電站成套設備和控制運維系統。

油氣鉆采與加工裝備。圍繞鉆采設備自動化、智能化需求,重點發展全電控、自動化、高溫高壓采油工程裝備,高壓、耐腐、大口徑油氣集輸裝備,地下油氣儲備設施配套技術和裝備。加快推動加氫裂化、加氫精制、催化重整等石油加工裝備發展。

新能源裝備和儲能裝備。重點發展效率更高的新型太陽電池、逆變器及系統集成設備,積極發展太陽能熱發電、熱利用裝備。鞏固小型核電關鍵件、大型核電站堆內構件和核電運行、監測、檢測裝備和技術優勢,逐步提高核電裝備規模。圍繞大規模制氫和加氫設施建設需求,積極研發制、運、儲、加全產業鏈裝備。研制完善百千瓦級電堆和成套電池裝備,支持全釩液流電池儲能裝備產業化發展和應用示范。

節能環保裝備。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快推進高效節能機電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加大環保設備的研制與推廣應用力度,重點發展電力脫硫脫硝除塵設備、垃圾分類與無害化處理設備、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處理技術裝備、工業廢水廢氣和惡臭氣體治理裝備。

(九)農機裝備

推廣綠色高效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重點發展大馬力、高性能、復式農機裝備。重點支持優質高效先進農機裝備,如不傷田的保護性耕作輕量化拖拉機、低損失率的半喂入切割機、精準可變量施肥機、電動化綠色環保機械等。積極發展農用航空,規范和促進植保無人機推廣應用。加快農機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本地化。

智能農機。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重點促進農業機械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重點支持面向國際國內主糧耕種收市場200馬力以上動力機械、無人駕駛、自動導航及動力換向等高端智能裝備的研發生產,結合5G通信網絡,開展智能農機示范應用推廣。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推進農業自動化、精細化、智能化成套裝備技術的集成應用。

特色農機。重點支持糧食生產機械、油菜生產機械、棉花生產機械、高效經濟作物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裝備等。全力扶持適宜湖北丘陵山區、水網地區的茶葉加工、蓮藕挖掘、板栗采收、小型油脂加工、小龍蝦分選、水果采摘平臺,以及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等特種農機裝備研發生產。

(十)關鍵基礎件及工業軟件

高性能泵閥。重點發展核級用泵閥產品、高壓柱塞泵、閥門、高壓液壓閥;超(超)臨界電站用泵閥;亞臨界減溫減壓閥;電站煙氣脫硫泵;石油化工行業高、低溫閥門;高效流程泵;無軸封回轉動力泵(磁力泵、屏蔽泵);油氣混輸泵;集輸管線工程用高效、高可靠性泵閥;額定壓力35MPa以上高壓柱塞泵。

軸承。重點發展第三代轎車輪轂軸承單元、長壽命高可靠性汽車軸承及軸承單元、高速鐵路列車軸承、重載鐵路貨車軸承和超精密級醫療器械主軸軸承等。突破超高速、超高溫動壓氣浮軸承技術和超精密重載靜壓氣浮軸承技術,積極研發具有運行狀態遠程自動監測、故障自動診斷和報警等功能的智能化軸承等新一代軸承。

齒輪傳動裝置。重點發展機器人配套高精度減速器、高功率密度的盾構及硬巖掘進機配套減速器、海洋工程裝備及重型燃機負荷齒輪箱、高性能軌道交通制動器,提高高鐵及軌道交通齒輪傳動裝置可靠性,推進5兆瓦級風電齒輪箱的自主化,實現汽車自動變速箱產業化。

液壓元件及系統。重點發展行走機械用高性能液壓元件(高壓柱塞泵/馬達、多路換向閥和液壓電子控制器)及系統,大型鍛壓設備用高壓超大排量柱塞泵和高壓大流量電液比例插裝閥,農業機械用機械液壓動力傳動裝置(HMT)。

伺服機構。重點發展智能化伺服機構、直接驅動伺服機構、多軸控制伺服機構等,積極研發高集成度驅控一體化伺服系統、網絡化和軟件與硬件可重用的模塊化的伺服驅動系統、新一代基于片上系統技術(SOC芯片)的高精高速的全數字化伺服機構等。

緊固件。重點發展汽車發動機緊固件、風力發電配套大規格高強度緊固件、核電專用緊固件、飛機專用緊固件、軌道交通扣件。研發選材、結構設計、制造工藝、特種工藝、檢測技術、表面涂覆技術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突破技術。

精密模具。通過發展高端工模具鋼,大力發展擠出模具、沖切成型模具、LED模具、半導體集成電路塑料封裝模具等,重點發展精密沖壓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精密高端大型塑料模具、多功能復合模具,推動模具大型化、精密化、高端化發展。

大型精密鑄、鍛、焊件與熱處理工藝。加快鋁合金鍛件向大型整體化、高強高韌化、復雜精密化的方向發展。重點發展大尺寸零件的攪拌摩擦焊、慣性摩擦焊、多維摩擦焊、高溫真空熱處理、精密控制熱處理等關鍵技術,加快大型復雜高端零件微鑄鍛同步超短流程制造技術與裝備的產業化。

精近成形制造技術。加快熔模精密鑄造、陶瓷經濟鑄造、消失模鑄造,熱鍛技術、冷精壓技術、成形軋制技術、精沖技術和超塑成形、超快激光微納成形、碾壓成形、超塑/擴散成形的先進成形設備以及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設備研制。重點發展激光、電子束、等離子束等多種新能源及新材料引入的多種近凈成形的新型復合加工工藝技術。

關鍵傳感部件。面向不同行業的專用光纖傳感器、激光傳感器、高端CMOS圖像傳感器等傳感器產品。高精度時空基準與智能導航定位、空天科技關鍵芯片與核心裝備等。

工業軟件。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芯片等基礎軟硬件和智能系統解決方案,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技術創新應用。在智能核心算法、智能芯片、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關鍵領域攻克一批核心技術,開發一批標志性產品。重點發展自主可控的嵌入式軟件以及面向重點行業應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制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等工業軟件,突破多種機器人加工技術及裝備系統、大型復雜曲面在位測量—銑磨全流程加工系統、機器人集群加工系統、大型風洞構件高效高精加工成套工藝及裝備、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基于國產幾何引擎的高端三維CAD軟件等高端工業軟件。

四、主要任務

(一)強化創新引領,自主可控謀發展

1.健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依托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用戶單位等,加快建設完善全省裝備制造業國家及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檢測認證中心等創新平臺、服務平臺。著眼于汽車、光電子裝備等本地優勢領域,以及基礎工業軟件、高檔數控系統、車規級芯片、新一代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等國家制造業急需,建設一批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組織開展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提升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在研發服務、計量標準、檢測認證、成果轉化等環節,建立一批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降低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成本。

2.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政策工具,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重大技術裝備企業集聚。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揭榜掛帥”,組織開展底層技術、核心部件、重大產品等科技創新。支持骨干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帶動更多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支持龍頭企業完善企業內部創新平臺,探索通過混合所有制方式,孵化一批裝備制造或應用相關技術的創新型企業。

3.加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面向全省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領域,構建集交流合作、技術研發、中試熟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示范性、標志性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平臺,暢通高校及科研機構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依托全省高校及科研機構雄厚的科技研發力量,積極建設院士產業園和技術轉化中心,實施一批院士團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鼓勵和支持企業采取聯合研究、委托或聯合建立實驗室等方式,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完善技術轉移服務機制。

專欄1?創新平臺建設
發揮湖北科教優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北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參與“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等高水平實驗室建設,以及脈沖強磁場優化提升設施、精密重力測量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工程。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圍繞高端數控裝備、人工智能軟硬件、智能網聯汽車、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芯片、激光、先進存儲等領域,爭建國家級及省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依托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重點企業,加快籌建國家數控工控創新中心。推動遙感等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中心、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發揮信息光電子技術研究院和機器人產業聯盟等作用,打造一批新型協同創新平臺。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前沿技術攻關,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集成創新,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 推動創新平臺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服務等。

(二)強基礎揚優勢,提升產業鏈水平

1.鞏固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強化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國家、省市及各類行業創新平臺的作用,著眼制約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瓶頸與短板,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傾斜力度,保障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持續穩定。進一步夯實關鍵零部件技術基礎,組織零部件企業、主機企業和優勢科研院所協同攻關,研發高性能關鍵零部件,提高自主關鍵零部件競爭力。自主研發智能裝備亟需的嵌入式軟件以及面向重點行業應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制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等工業軟件。

專欄2?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1、構建高質量發展關鍵零部件體系重點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藝與技術、嵌入式工業控制芯片,完善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體系,提升核心部件系統創新能力。——核心基礎零部件。結合重點發展領域、重點工程主機配套亟需,推動軸承、齒輪、液氣密件、彈簧及緊固件、模具等核心基礎零部件技術突破,提升產品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使用壽命等關鍵指標。——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重點發展新型傳感器、微機電傳感器、自檢校自診斷自補償傳感器,以及工業自動化環境下的溫度、壓力、流量等傳感器,研發高靈敏度、高環境適應性、高可靠性的智能儀器儀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藝與技術。重點研發提高產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穩定性的先進制造工藝,發展節能減排質量安全的綠色制造工藝,發展工程化微米、亞微米加工工藝和封裝技術、微納制造技術、先進激光技術。——嵌入式工業控制芯片。著力研發面向工藝過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兩個系列片上控制模塊芯片,加強工藝儀器、裝備數控系統、智能電表等重點行業進行應用。 2、攻克工業軟件短板 重點圍繞研發設計類軟件、生產制造類軟件和運維服務類軟件等關鍵工業軟件產品,在汽車、智能制造裝備、光電子裝備等行業建立上下游協同的試驗驗證環境,推動湖北工業軟件研發水平提檔升級。——聚焦CAD、CAE和EDA等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對接國家在CAD、CAE和EDA等基礎性、關鍵性、緊缺性軟件的戰略布局,加強項目組織策劃,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工程化攻關。——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和軟件企業協同研發,發展從設備自動化到數據流全貫穿的一體化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加快突破工業軟硬件、智能算法、工業機理模型等核心技術,圍繞從設計、生產、運維全流程優化、質量提升、智能生產、智能檢測、實時調度、優化決策、預測維護等工業場景,推進工業仿真、數字孿生、運維管控等軟件研發和產業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產學研用的工業軟件適配、測試、驗證和中試平臺。鼓勵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搭建工業軟件產品供需對接平臺,加大工業軟件驗證和推廣力度,針對較為成熟的國產軟件,分階段分行業加強推廣應用。

2.打造優勢裝備產業鏈條。依托產業鏈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鏈主”企業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以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為重點,著力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超千億元,具有核心競爭力,制造水平和規模能力居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集團。以“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為抓手,在裝備制造領域培育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大力培育制造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引導中小企業突出主業,做專做強,與大型企業在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面開展多種方式合作,提升協作配套水平。

3.優化本地產業配套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鏈和龍頭企業,大力推動區域內配套能力提升、區域外配套回流、產業鏈配套完善。探索建立全省裝備制造業供應鏈服務平臺,提高采供鏈條各環節的效率,通過信用保障等措施盤活全省裝備制造業配套企業,著力提高本地化配套率。依托“鏈主”企業、行業聯盟、第三方機構等建設一批產業鏈協同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創新能力、生產能力、服務能力的對接與集成,實現研發、生產、物流、運維等全過程并行組織與協同優化,打造柔性、高效、協同的裝備制造產業鏈。

(三)加快數字轉型,打造智造新引擎

1.筑牢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引導支持裝備制造企業綜合運用5G、軟件定義網絡(SDN)、時間敏感網絡(TSN)、工業無源光網絡(PON)、移動邊緣計算(MEC)等技術對企業網絡改造升級,建設5G全連接工廠。鼓勵大型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建設虛擬、混合或獨立的5G專網,協同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深入實施技改提能工程,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創新。引導企業實施“機器換人”、“設備換芯”和“生產換線”、“產品換代”為主要內容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改造,推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實現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智能化、工廠運營管理現代化,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建立完善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庫,篩選技術水平高、投資強度大、改造成效好、質量效益優的技改項目納入項目庫。

2.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裝備制造二級解析節點加快建設和運營推廣,打造行業領先的標識解析標桿應用,為全省裝備制造業發展賦予新動能,積極推動構建中部地區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生態。持續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加快在裝備制造業典型場景的推廣應用。積極運用“5G+工業互聯網”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通過抓示范、樹標桿遴選一批專業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做優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復合型專家人才隊伍,帶動裝備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試點,引導“鏈主”企業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讓工業互聯網平臺植根于大型企業。鼓勵企業級平臺提升運營能力,開發符合實際需求的云服務、云應用和定制化工業APP,在滿足自身應用需求的同時向本行業內其他企業提供全流程數據服務,聚集一批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共同參與、上下互聯的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

3.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發展基于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排產、過程控制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支持和鼓勵典型行業骨干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發揮湖北在數控系統領域的深厚優勢,支持機床等產業數據平臺建設,以數據要素為核心,延伸帶動全產業鏈的數字經濟與平臺經濟新模式。推動裝備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專欄3?智能制造升級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與全省裝備制造業深度融合應用,加大數據化、定制化、協同化等新型生產模式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應用推廣,建設形成一批標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系統集成、裝備研制、軟件開發與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等領域的骨干企業。1、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 聚焦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裝備產品,結合本地汽車、船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實際需求,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裝備部分譜系產品的研發突破及產業化進程。2、推進“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建設 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強離散型智能工廠產線生產運行數據采集、存儲,實現基于大數據的工藝優化的質量管控。構建基于數字孿生的智能工廠運行維護系統,實現全生命周期數據的綜合分析與運用,提高離散制造產業鏈的數據集成和共享,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建設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3、推進智能化評估診斷 面向中小企業,針對行業痛點,專項推進智能化評估診斷行動,幫助企業制訂智能制造發展藍圖。支持有條件有基礎的企業加大智能化技術改造投入,持續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組織開展面向不同行業的經驗交流、供需對接活動,總結推廣智能制造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4、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新增省級及以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80家;鼓勵推廣應用從單個企業的試點示范向行業、區域復制推廣,帶動一批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 5、大力發展系統集成及應用 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重點培育一批系統集成企業,實現系統集成企業、本體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著力發展一批提供方案設計、設備采購、裝備開發、安裝維護、檢測認證的專業服務機構,聚焦細分市場,培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專業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企業。6、打造“數字技術攻堅的創新重地” 深挖我省科教優勢潛力,圍繞光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醫學影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瞄準前沿基礎方向,在未來網絡、量子信息、可見光無線通信、6G、太赫茲、類腦計算、神經芯片、DNA存儲等領域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圍繞重點數字技術領域,積極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在數字化技術領域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到2025年,提升產業發展科技源頭供給和技術儲備,攻克一批制約產業轉型的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在光通信、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一批引領我省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平臺。

(四)推動優化升級,構筑產業新高地

1.強化標準化質量品牌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全面提升裝備制造企業產品質量,增強發展動力。組織推進標準化提升行動,引導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訂,提升行業話語權。加快實施重點品牌培育行動,做強現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創新品牌,全面提升湖北裝備制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裝備制造企業在研發、設計、試驗驗證、系統集成、認證、監理咨詢、運營維護、工程承包、維修、維護保養、物流、租賃等產業鏈前后端開展增值服務,促進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引導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方向轉變,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商業模式及業態創新。整合匯集專家資源,建立服務型制造專家庫,向全省開展巡訪、咨詢和診斷服務,不斷深化對服務型制造的認知。

3.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參與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全面提升裝備制造企業節能管理能力,打造一批國內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在裝備制造業細分領域開展綠色制造試點示范,積極創建全國示范綠色裝備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應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重點強化熱加工環節的污染物、廢棄物治理,實現生產過程綠色化。鼓勵裝備制造企業開展產品回收再制造,推動再制造產業的規范化發展。

專欄4 “專精特新”企業培育
1、提升裝備產品質量以汽車、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重點發展領域為重點,以對質量影響較大的關鍵工序和特殊工序為突破口,加強可靠性設計,提升試驗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水平,推進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提高裝備質量水平。提高企業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重點推進中小微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建設,引導企業強化精益生產理念。2、加強標準體系建設 面向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協會或機構,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裝備產業的標準制定。3、加強品牌建設 引導企業加強品牌管理,圍繞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鼓勵打造拳頭產品,做強現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創新品牌,全面提升湖北制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4、發展服務型制造 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圍繞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提供服務。圍繞企業研發設計環節,引導企業加大服務要素的投入,推動設計與制造、消費與生產的融合,積極培育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聚焦企業制造環節,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制造的提質增效;關注企業營銷和售后等環節,鼓勵企業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拓展在線支持服務、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能力。

(五)優化產業布局,催生發展新業態

1.架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空間。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發展戰略,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遵循系統謀劃、重點突出、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原則,形成以武漢為核心,武漢城市圈輻射、一體化發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經濟帶兩翼驅動的湖北高端裝備制造業協同發展格局。

2.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全省各地發揮比較優勢競相發展,促進要素集約集聚,打造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人才、資金深度耦合的集群網絡化協作生態。切實推進產業鏈集群化、產業集群鏈條化。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目標,堅持產業高端引領,專注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汽車零部件等細分行業,做深做精主導產業。引進高能級裝備制造新企業、新業態,積極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數控系統、機器人、增材制造、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推動電力裝備、農機等傳統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3.推動各地錯位互補發展。把握產業發展基礎和環境,避免重復建設。引導各市州裝備制造業錯位發展,以每個市州3-5個重點裝備產業為突破口,點面結合、省市聯動,完善涵蓋產業、土地、人才、資金、創新等多方面、立體化的政策規劃體系,提高產業鏈協同水平。統籌協調各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發展,制定出臺各重點園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推動不同產業園區間互補發展,國家級開發區重點培育3-4個主導產業,市級開發區重點培育2-3個主導產業,集中優勢資源,打造若干能夠代表全省裝備制造業的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專欄5?產業集群培育
1、做好產業布局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武漢大力發展頭部經濟、樞紐經濟、總部經濟、研發中心,以“光芯屏端網”、整車制造等先進制造為依托,以航空航天、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引領,增強高端要素、優質產業、先進功能的集聚承載能力。推動黃石、孝感、鄂州、黃岡、咸寧、天門、仙桃、潛江等武漢城市圈城市形成功能互補、要素優化配置、“產業同鏈”的現代化大武漢高端裝備制造都市圈。支持“襄十隨神”城市群沿漢江千里產業走廊,發展汽車及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裝備、電力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經濟帶;支持“宜荊荊恩”城市群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特種飛行器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經濟帶。2、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發揮汽車整車產能和零部件配套優勢,促進協同發展,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加快發展荊州石油成套設備產業集群和建筑工程機械集群、廣水風機產業集群、京山包裝機械產業集群、天門紡織機械產業集群、咸寧起重機械產業集群、安陸糧機產業集群、洪湖石化容器裝備集群、潛江環保設備產業集群,以及宜昌—武漢—鄂州—黃岡沿江船舶制造產業集群、宜昌—荊州—武漢—鄂州—黃石數控機床產業集群等區域特色裝備產業集群。鼓勵武漢、襄陽、宜昌、孝感、黃石、十堰、荊州、鄂州等重點地市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省級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園區(基地)。

(六)堅持開放發展,推動構建雙循環

1.加強跨區域融合協作。更新和完善省級各領域產業鏈企業清單,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參與國內項目建設,圍繞全省在汽車、光通信、智能制造裝備、高端醫療裝備等產業的布局,分類有序推進國內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深化與湖南、江西兩省合作,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與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渝地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渝地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開展科技交流合作,高效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暢通軍民深度融合渠道。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暢通軍民深度融合渠道。依托湖北在細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積極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使軍民融合持續發揮在引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釋放內生動能。探索軍地長效需求機制,建立軍工和民口科技規劃、產業規劃、行動計劃、項目安排、政策等協調會商機制。支持民口企業積極承擔軍工科研的國家計劃和軍工技術再研發,加速國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民參軍企業和平臺,培育和壯大一批“民參軍”專業化企業。支持軍民融合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鼓勵企業與國外開展國際合作。

3.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鼓勵推進重大裝備走出去和國際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大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推動裝備制造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品牌和產業聚集等優勢,主動參與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爭取國際地位和話語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發展具有影響力、控制力的裝備制造企業,推動裝備與品牌營銷等環節融合,打造“湖北品牌”。

五、政策與保障措施

(一)統籌謀劃系統推進

在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充分發揮制造強省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作用,強化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統籌協調規劃的貫徹實施,細化裝備制造重點領域“路線圖”、“施工圖”,落實規劃重點工作任務,扎實推進重點任務、重要工程和保障舉措的落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行業準入、市場監管等領域改革,強化匯聚知識、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的制度建設,營造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生態環境。各市(州)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相關實施方案,完善細化政策措施,形成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合力。

(二)加強財稅政策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資金,以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中小企業發展等國家基金,支持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發展,支持短板裝備攻關,突破產業發展共性瓶頸制約。充分發揮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對全省裝備制造業的支持,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引導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省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和省創投引導基金等省級政府投資基金,支持重點領域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解決落實減稅降費、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創新活力。

(三)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堅持以項目為載體,推動企業技改擴能,。建立全省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采用掛圖作戰方式,強化跟蹤與服務,加大工作協調力度,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保障圍繞項目轉。探索融資常態化對接機制,落實“零增地”技改、“進區入園”技改、工業“標準地”出讓等政策,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戰略支撐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搶抓“新基建”機遇,積極謀劃新興項目,為符合重點發展方向的優勢企業優先預留發展空間。

(四)加強優秀人才培育

加強創新人才培育,構建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創新人才體系。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組織優秀企業家考察學習,著力提升企業家國際化、專業化視野。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和企業家堅守主業、專注實業。優化人才引進結構,瞄準“高精尖缺”產業的人才缺口,探索建立緊缺人才清單制度,注重引進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深化校企合作,引導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完善專業化研發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面向裝備升級需求的復合型職業技術人才和新時代“金藍領”工匠。

(五)拓展投融資渠道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創新投融資新模式,搭建“金政企”合作橋梁,促進金融機構與裝備企業互信合作,創新發展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引導商業銀行采用銀團貸款、投貸聯動等方式為重大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合理運用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和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專利權質押貸款等方式,滿足裝備企業的資金需求。鼓勵社會資金支持新裝備產業發展,拓寬社會投融資理財渠道。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在原創孵化、技術加速、項目投資等方面形成合力,促進成果本地產業化。加大政策性擔保基金對中小科技企業融資增信支持力度。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通過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

(六)加大推廣應用力度

探索以本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為依托,加大對“首臺套”“首批次”創新產品的采購力度。支持建立首(臺)套試驗、驗證類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原型裝備用戶場景工程化試驗。搭建裝備制造企業、用戶、檢測機構等的供需對接平臺。鼓勵用戶單位牽頭,緊密圍繞應用需求,組建用戶、工程設計、研發制造等單位共同參與的示范應用聯合體,推動重大技術裝備水平整體提升。充分利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首臺套裝備獎補等政策支持,加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力度。積極探索創新重大技術裝備產品“購買技術服務”、“融資租賃服務”等模式,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強化企業服務,針對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營造國企與民營企業、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落實好各項惠企穩企政策,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營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寬松有序的經營環境。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