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4 17:53 中商情報網訊: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強省,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湖北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本規劃。

一、開啟建設教育強省新征程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十三五”教育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教育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1.教育發展實現歷史跨越。各類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9.0%、98.3%、92.3%,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3.1、1.1個百分點。縣域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基本均衡發展,職業教育人才成長通道全面打通,高等教育全面進入普及化階段。

2.教育普惠邁出堅實步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勝利完成,貧困家庭學生應助盡助,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96%在流入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省級統籌4.2萬余名教師充實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

3.教育改革開放縱深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新高考“首考”平穩落地。“三全育人”改革深化拓展,高校“五個思政”形成品牌。“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辦學活力進一步激發。“留學湖北”效應顯現,來鄂留學生首次突破2萬人。

4.教育服務能力不斷提升。5年來,全省普通高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214萬人,其中留鄂就業創業超過60%。4所高校牽頭組建湖北實驗室,7所高校獲批9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產出了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5.教育保障基礎更加鞏固。各類教育生均財政撥款標準體系全面建立。教育信息化支撐條件不斷完善,確保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平安校園“七防工程”全面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三個100%”建設基本完成,全省教育系統持續保持安全穩定。

6.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省、市、縣三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建立,市(州)教育工委全面設立,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民辦普通本科高校黨委書記選派實現全覆蓋。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一體推進。教育督導全面加強,“督”的權威和“導”的作用逐步彰顯。

(二)面臨形勢。

1.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需要湖北教育應時而動。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治理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必須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辦出更高水平、更為開放的湖北教育。

2.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需要湖北教育擔當作為。國家大力實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黨中央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大使命。湖北科教資源豐富,人才資源富集,必須堅定不移把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人才優勢、發展優勢,在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助力“建成支點”重大使命中展示教育更大作為。

3.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湖北教育砥礪前行。當前,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群眾期盼接受更加優質、更加公平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省教育的主要矛盾,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教育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創新服務潛能尚未充分釋放,教育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歷史方位,聚焦人民所思所盼,破除束縛高質量發展之冰,勇突不平衡不充分之圍,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效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

(三)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優化布局、補齊短板、促進公平、提升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關鍵支撐。

(四)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牢牢把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使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2.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推進湖北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落實“三個優先”要求,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湖北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領域急難愁盼突出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和群體教育差距,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期盼。

4.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破除影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更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

5.堅持服務發展導向。牢牢把握“四個服務”的辦學方向,激發科教優勢,為湖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內陸開放新高地、中部省域治理樣板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6.堅持統籌協調發展。樹立系統觀念,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促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持續優化。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科技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教育系統持續安全穩定。

(五)主要目標。

到2025年,高質量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教育現代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走在建設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前列,為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1.立德樹人取得新成效。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學生愛國情懷、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本領顯著增強。科學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

2.教育發展達到新高度。全面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協調多樣化發展,職業教育實現融合融通發展,高等教育實現一流特色發展,終身教育體系趨于完善。

3.教育公平邁上新臺階。基本建成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學前教育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義務教育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70%以上。扶困助學體系進一步完善,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4.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教育體制機制。教育評價改革有效落實,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障礙基本消除。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提質增效,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取得新突破,成為內陸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

5.服務發展取得新突破。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高校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高校布局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社會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實現以質量和貢獻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

6.教育保障實現新提升。教師隊伍的規模、結構、素質、能力更好地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教育投入水平穩步提升,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數字校園建設覆蓋率達到100%。依法治教深入推進,現代學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治理效能全面提高。

二、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

(一)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

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高校建設一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程群,在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在中小學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使用工作,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師范生培養和教師培訓必修課程。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等教育活動。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力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全面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大力弘揚黨帶領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廣泛開展“紅色之旅”研學旅行活動,講好英雄模范故事,講好湖北抗疫故事,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賡續紅色基因,砥勵奮進力量,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養計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

(二)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完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體系。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推動高校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使用,實施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動課程思政全覆蓋,與思政課程、課外實踐教育和課內專業教育相銜接,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探索建立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和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交流研修機制。

2.構建系統化的思政工作體系。制定推進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工作指導意見,形成縱向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德育工作體系。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方案,推動各地“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健全高校“三全育人”有效機制,深化拓展學生、教師、課程、學科、環境“五個思政”育人。推動職業院校開展“文明風采”等德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奮斗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道德模范、荊楚楷模等典型人物宣傳進校園活動。完善各類學校黨建帶團建隊建機制,構建黨、團、隊相銜接的思政工作體系。

3.健全思政工作保障體系。按照國家標準配齊建強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勵機制,實施高校專職輔導員、專職思政課教師、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項績優獎勵,加強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培育和宣傳。推進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示范思政課教學基地建設,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擇優資助計劃”,打造一批高校學生工作示范團隊、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和實踐育人特色項目,建設一批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工作室。

(三)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改進學校體育美育。深化體教融合,按照“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使每位學生熟練掌握至少1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落實學生健康體檢,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實施“美育浸潤計劃”,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普及戲曲教育,幫助每位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制度。

2.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推動大中小學全面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落實中小學每周不少于1課時、職業院校不少于16學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的要求。開足開好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和公益志愿活動,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建設一批示范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實驗區,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3.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加強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鞏固深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深入實施健康校園行動,廣泛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培養學生健康觀念、知識和能力。加強中小學校衛生室(保健室)建設,按規定配備校醫和保健教師。健全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綜合干預體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

4.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貫徹落實《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推進高校開設國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中小學開設國家安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立國家安全教育案例庫,推進國家安全教育實踐基地、研究基地建設。加強新時代國防教育,改進學生軍事訓練工作,加大軍地合力培養軍事人才力度。做好大學生征兵工作。

5.深入推進法治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深入開展“學憲法、講憲法”和“憲法晨讀”活動,加強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統籌資源,建設一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法治資源教室。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正和法治教育。以生態文明教育為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升青少年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推進“荊楚美麗校園”建設,推動校園垃圾分類,推進廁所革命,推廣使用綠色產品。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堅決制止學校餐飲浪費,建設節約型校園。

(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強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落實《湖北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完善中小學家訪制度,辦好家長學校,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引導學生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強化教育、宣傳、文化、體育、民政、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協同配合,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統籌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企事業單位資源,為學校開展教育活動提供場所、設施和便利條件。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免費或優惠向學生開放。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有效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三、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優質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1.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完善縣域學前教育布局規劃,支持縣(市、區)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推進集團化辦園、聯村辦園,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兒園,重點擴大農村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普惠性資源供給,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和退出機制,加強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收費管理。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推進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和預防“小學化”傾向。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完善優質均衡發展推進機制和督導評估機制。按照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統一”要求,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同步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加強縣城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校額大班額。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優質均衡發展。大力實施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教學,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健全學校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和質量。

3.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制定湖北省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標準,加強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計劃,推動普通高中向縣城聚集,支持各地改造一批薄弱普通高中,擴大優質普通高中資源,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以高考綜合改革為牽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統籌推進高中課程設置、選課走班、分層教學、學生生涯規劃、綜合素質評價、學分和畢業認定等工作。支持各地積極探索發展特色高中、綜合高中。

4.以適宜和融合為目標辦好特殊教育。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完善保障機制,盡情盡力辦好特殊教育學校。按“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設置專業性特殊教育學校,推動學校專業化、教師專業化、教學康復專業化。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殘疾兒童少年應上盡上,推進特殊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階段以上教育延伸。建設一批市、縣、校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落實“一生一案”,推進“教育教學+康復”,提升特殊教育質量。

5.保障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完善覆蓋全學段的資助政策體系,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精準資助。緊盯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實現常態清零。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建設,建立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配套政策。繼續實施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計劃,增加農村地區和脫困地區考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

(二)構建支撐技能社會建設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化類型教育特征,系統構建貫通中職、專科、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教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中職學校布局結構,每個市(州)重點辦好2所左右、每個縣(市、區)集中力量辦好1所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鞏固高職教育主體地位,推進高職教育資源整合。穩步發展本科職業教育,支持符合條件的優質高等職業學校提升辦學層次,組建5所左右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深入實施“職業教育賦能提質專項行動計劃”,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重,幫助社會重點群體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2.提升職業院校基礎能力。開展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建設,整合“空、小、散、弱”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推進高職院校提質擴容,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和中職學校“雙優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

3.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圍繞湖北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標桿行業和產教融合型企業。支持各地以城市為節點,匯聚行業企業、職業院校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產教融合園區。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育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普遍實行“1+X”證書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激勵約束機制,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將企業辦學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

4.系統推進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實施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構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格局。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加強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支持職業院校對接主流生產技術,校企合作開發建設一批特色教材和校本專業教材。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推動職業學校“課堂革命”,推行項目化教學、虛擬仿真教學、數字媒體現代化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強教學診斷與改進。完善省、市、校三級學生技能競賽和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制度。

(三)構建特色一流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

1.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推動構建與我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優化提升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鞏固武漢市全國科教中心地位,在武漢長江新區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大學城,推進圈內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培育提升“宜荊荊恩”“襄十隨神”高等教育南北兩翼,支持域內高校提升辦學實力。支持襄陽市、宜昌市引進國際國內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創新研究院,組建“兩翼”高校合作聯盟。

2.分類推進“雙一流”建設。落實省部共建機制,優化條件保障,提供優良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促進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部委屬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更好融入湖北高質量發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高等教育強國中發揮更大作用。整合資源,加大扶持,支持2-3所省屬高校實現一流學科重點突破。實施“部省高校對口支持合作計劃”,建立在鄂中央部委屬高校與省屬重點建設高校對口幫扶機制,實現聯動發展。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學科建設,繼續實施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研究生工作站。

3.推進應用型高校“雙特色”發展。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雙特色”建設工程,開展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重點支持建設一批辦學特色鮮明、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打造一批服務湖北戰略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需求的優勢特色專業集群,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堅持扶特扶優,建強建優省屬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體音美等專業性院校。

4.大力發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堅持以本為本,實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工程,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新時代本科教育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加大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和“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深入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推進本科高校院(系)實現實驗教學和實習實訓“一院一中心一基地”。堅持以評促建,做好新建本科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和新一輪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開展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醫學類專業認證、師范類專業認證,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建強高校基層教學組織。

5.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深入實施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措施,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設置布局,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深入推進科教融合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產教融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支持辦學特色鮮明的省屬高校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和授權點,完善博士、碩士學位點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導學導研”意識和能力。規范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健全預防和處置學術不端的機制,開展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監測和專項巡查。

(四)構建服務全民學習的終身教育體系。

1.推動高等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建立統一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制度,推動成人教育、開放教育、自學考試等學歷繼續教育形式融合、創新發展,規范各類繼續教育機構辦學行為。鼓勵普通本科高校、職業院校提供多樣化教育與培訓項目,面向全社會開展職業培訓。推動高校與部門、企業、社會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項目,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求。

2.提供多樣化終身教育服務。落實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技能培訓。開展面向特定群體的技能培訓,創新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和機制,面向下崗失業人員和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發就業扶持項目,實施退役軍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服務體系。擴大社區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吸引社會工作者參與終身學習服務。

3.完善開放教育保障體系。辦好湖北開放大學,完善自學考試,搭建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建成覆蓋全省的終身學習網絡和區域性學習中心。以新技術賦能終身學習,建設泛在開放的學習環境。完善終身學習成果轉換和認證制度,建設“湖北省教育學分銀行”,探索彈性學習和學分積累轉換制度,促進學歷、學位和職業資格銜接。持續開展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鄉村、學習型機關創建工作。

四、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一)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1.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督導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履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職責,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建立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制度,5年一輪實現全覆蓋。

2.改革學校評價。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建立貫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以科學保教為重點開展幼兒園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改進中小學校評價,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重點健全職業學校評價。完善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推進高校分類評價。

3.改革教師評價。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第一標準,全面落實新時代幼兒園、中小學、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把認真履行教書育人職責作為教師評價的基本要求,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強化一線教學和一線學生工作。

4.改革學生評價。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建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加強人才培養質量跟蹤監測,建立監測結果反饋改進機制。

5.改革用人評價。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扭轉“唯名校”“唯學歷”“唯帽子”的不合理用人導向,促進人崗相適。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二)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完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搖號隨機錄取。

2.穩步推進中考改革。實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制度。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準的招生計劃、范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

3.落實高考綜合改革。落實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考試安全保障體系。

4.推進職業教育分類招考改革。完善“職教高考”制度、高職院校單招制度、“專升本”招生制度、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培養制度、高職和應用型本科“3+2”聯合培養制度,暢通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鼓勵高職院校與產教融合型企業聯合招生。

5.推進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國家統一的基礎能力素質考試和招生單位自主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相結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試方式。探索建立基礎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碩博貫通培養模式。鼓勵探索在高精尖緊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三)深化民辦教育管理改革。

1.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建立健全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分類管理體制機制,實行差別化用地和分類收費政策。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民辦教育發展方面的基金會或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民辦教育發展。

2.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促進民辦教育規范有序發展。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完善民辦學校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規范民辦學校融資行為。

3.提高民辦學校辦學質量。引導和推動民辦學校更新辦學理念,強化教育公益屬性,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特色發展,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

(四)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

1.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落實和擴大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學位授權審核、培養方案制訂、科研項目評審立項及崗位管理、進人用人、教師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經費使用及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推動各地根據管理權限向中小學、職業學校下放崗位設置、人員招聘、職稱評審、經費使用、設施設備配備、資產處置、收入分配、績效獎勵等方面的權力,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

2.切實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落實政府規劃、指導、服務、保障和監督職能,引導和督促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制度,實現職能重心從以審批為主的事前監管向監督管理為主的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嚴格控制針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評估評審和檢查事項,對各類“進校園”活動實行清單管理,為學校減負、為教師減負。

3.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制度,優化行政許可事項工作流程,實現一站式辦理。大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部門聯合抽查監管。完善信用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度。

五、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一)提高人才供給水平。

1.加快重點領域人才培養。引導高校緊密對接我省16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和10條農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圍繞產業鏈優化專業鏈、打造人才鏈。在本科高校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實施職業院校重點領域“大國工匠”專項培訓計劃,實現每個產業鏈有1-2所本科高校院系和高職院校重點對接發展,加快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升文化領域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水平,補齊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人才短板。深化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學改革,加大公共衛生類、臨床醫學類等緊缺人才培養力度。

2.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健全“全覆蓋、多層次、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改革示范高校。組織開展“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打造湖北“雙創”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3.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才聚荊楚”工程。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持續開展“湖北百校聯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提升人崗匹配精準度。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資金,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適當住房補貼或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繼續做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項目,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留鄂來鄂就業創業、到基層就業創業。

(二)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

1.激發高校科技創新潛能。充分發揮高校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排頭兵、增強發展新動能策源地作用,著力提升原始創新和應用技術創新能力。支持高校積極參與創建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湖北實驗室建設。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網絡安全、裝備制造、冶金化工、先進材料、現代農業、現代物流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高校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高校科研人才按規定離崗創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到企業工作或參與項目合作,開辟“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高校專場,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就地在鄂轉化,增強“錢變紙”“紙變錢”的能力。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軍民融合發展。

2.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整合高校研究力量,打造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共同體。深入推進“湖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統籌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對策研究,支持建設一批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科實驗室和高端智庫,提高理論創新水平,強化資政服務。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建設,擴大湖北國際學術話語權。

(三)提升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支撐力。

1.構建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新機制。服務湖北區域發展布局,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推動武漢市建設一批環大學城創新創業生態園、生態帶,支持宜昌、襄陽、十堰、荊州、黃石等高教資源相對富集城市建設一批科教創新園區。推進校地合作共建,實施“一市兩校雙基地創新驅動工程”,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實施,積極參與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教育戰略合作,成立長江中游城市群高校聯盟,與周邊省份共建共享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2.實施服務鄉村振興教育行動。推進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促進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良性循環。繼續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薄弱環節改造與能力提升工作,提升鄉村教育教學質量。拓展鄉村振興人才智力服務,大力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鄉村全科醫生計劃”“一線勞動者培養計劃”“百校聯百縣—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支持高校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研究院”,為鄉村產業規劃、村莊規劃、村莊整治、環境保護等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支持學校挖掘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3.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支持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扶持建設一批高水平中小學和職業學校。繼續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組團式”教育人才選派為重點,加強教育援藏援疆工作,辦好省內西藏班、新疆班。

(四)提升文化傳承創新水平。

1.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大中小學生參加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展覽活動,強化傳統節日文化熏陶。實施“禮敬荊楚優秀傳統文化”項目,指導高校打造一批具有價值導向、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文化內涵的品牌文化活動。加強傳統工藝人才培養,支持學校建立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基地和非遺傳承中心,建好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院。整合高校融媒體資源,建立全省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宣傳矩陣。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開展“書香校園”建設行動,創建一批中小學校“最美校園書屋”。辦好“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加強校風教風學風研風建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3.推進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出臺《湖北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加強脫貧地區、民族地區基層干部和農民語言文字培訓,提升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建好部門、市(州)、高校、專家和基地“五支隊伍”。加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建設。挖掘、保護和利用湖北語言文化資源。

(五)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1.推進雙向留學提質增效。繼續實施優秀來鄂留學獎學金計劃,開展留學質量認證,打造“留學湖北”升級版。持續推進湖北高校優秀大學生“游學計劃”和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支持和鼓勵高校選派師生到國(境)外知名高校交流學習。

2.積極推動發展涉外辦學。支持高校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赴國(境)外辦學,支持高校與國(境)外高等教育機構開展包括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規范普通高中中外合作辦學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發展。

3.深化拓展中外人文交流。搭建一批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鼓勵中小學校與國外學校締結姊妹關系,開展友好交流和國際理解教育。擴大實施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計劃。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交流,支持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

4.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交流與合作,加大共建“一帶一路”所需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關鍵語種翻譯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高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助力優勢產業企業走出去。支持有條件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魯班工坊”,推進“中文+職業技能”項目。

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堅持把師德師風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和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落實厚愛與嚴管要求,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四有”好老師。持續開展“尋訪荊楚好老師”、師德建設主題作品征集展示等宣傳教育活動,辦好師德講堂,講好師德故事。嚴格師德監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

(二)健全教師教育體系。

深入實施湖北教師教育振興工程。健全師范生培養體系,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開展師范教育,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或專業。探索建立師范生多元化招生選拔機制,加大省級公費師范教育力度,實施脫貧地區優秀中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專項計劃。構建地方政府、師范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建設一批省級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健全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推動各地建立健全地方教師發展機構,鼓勵高校建設教師發展中心。統籌實施“國培”計劃和省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項目,探索運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擴大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國(境)內外研修項目實施規模,加大卓越校長、教師、班主任培養力度。

(三)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健全“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的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制度,加大編制統籌配置力度,通過跨地域、跨層級調配等措施,妥善解決各地各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編制需要。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按照班師比與生師比相結合的辦法核定編制,按照省定標準核定公辦幼兒園編制,補齊補足幼兒園教師和保育人員。完善省級統籌的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重點解決中小學體育、美術、音樂、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通用技術、綜合實踐等緊缺學科教師。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著力解決中小學、幼兒園教輔、安保、校醫、后勤保障服務。持續實施中小學校“銀齡講學計劃”,鼓勵優秀退休教師到脫貧地區學校支教。統籌實施教育人才項目,支持高校重點引進海內外優秀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入實施湖北產業教授、湖北名師工作室項目,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從行業企業選聘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落實高校青年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和掛職鍛煉制度。

(四)創新教師管理制度。

建立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深入實施“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優化教師崗位結構設置,適當提高幼兒園、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中高級崗位比例和高校高級崗位比例。加快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促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完善職業院校教師管理制度機制,職業院校引進高技能人才,可依規采取考察的方式公開聘用。推進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實行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在備案人員總量內,高校按規定自主開展人事管理工作。

(五)完善教師保障機制。

落實教師隊伍建設地方“一把手”負責制,健全與學校所在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聯動機制,將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費等工資項目足額納入財政保障,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有效體現教師工作量和工作績效,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師傾斜。擴大高等學校教師收入分配自主權。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補助辦法。多渠道建設鄉村教師周轉宿舍,不斷改善困難教師居住條件。關心青年教師工作生活,鞏固鄉村教師隊伍。健全由綜合類、師德類、教學類組成的教師榮譽表彰制度體系,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關心教師,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氛圍。

七、提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

(一)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和使用效益。

1.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完善各類教育預算撥款制度,落實省、市、縣教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全面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做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財政保障工作,完善高校生均財政撥款政策。適時調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幼兒園)學費(保教費)、住宿費標準,完善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幼兒園收費管理政策,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完善省屬本科高校社會捐贈收入財政配比政策,按規定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吸引社會捐贈。加強收費管理,嚴格執行教育收費公示制度。

2.優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科學安排教育經費支出,推動教育經費使用結構重心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結構優化轉移,從硬件設施建設向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等轉移。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補助項目,向困難地區、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特殊群體傾斜,重點支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薄弱普通高中改造、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引進。

3.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加強省級教育經費統籌,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健全“誰使用、誰負責”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責任體系。落實資金分配、使用和預算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等制度,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和監管機制,強化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監測監督,加強教育內部審計工作。完成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促進高校聚焦教育教學和科研主業。

(二)加強教育信息化支撐。

1.優化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由國家主干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接入網構成的教育專網,全面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學點。建立基于人人通空間的教育信息化產品認證、選用、采購、推送、應用、評價和反饋機制,滿足各級各類學校應用需要。加強分布式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實施數字校園規范建設行動,建設一批省級信息化標桿學校。

2.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創建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區”“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多渠道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加強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基礎性數字教育資源多元供給和資源迭代優化機制。大力發展在線教育,促進課程結構重組、教學流程再造、質量文化重構。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三個課堂”在農村偏遠學校的應用,助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3.提高教育管理與服務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發基于大數據的管理決策系統,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在線教育資源應用和備案審查制度、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促進“互聯網+教育”新業態有序健康發展。

(三)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1.加強教育系統安防體系建設。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實維護校園和師生生命財產安全。落實《湖北省學校安全條例》,廣泛開展師生安全教育宣傳,健全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機制,持續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夯實平安校園“七防工程”,鞏固提升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三個100%”成果。

2.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安全管理。加強食品安全和健康管理,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加強校車運營監管,實現監管平臺全覆蓋。加強校園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設施建設,強化消防安全教育與演練。健全校園網絡安全制度,提升網絡安全水平。完善防范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合理使用教育懲戒。堅決打擊“校鬧”行為,加強特殊重點群體的教育管控,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3.完善教育領域風險防控機制。樹立底線思維,健全責任體系,完善研判機制。及時掌握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實施精準治理。加強校園應急預案和應急隊伍建設,完善校園安全管理與應急指揮系統,健全警校聯動機制,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深入推進依法治教。完善地方教育法治體系,推進地方性教育法規立法工作,推進《湖北省教育督導規定》《湖北省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修訂)等政府立法工作。深化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教育發展的能力,完善重大教育決策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機制,健全規范性文件出臺前的咨詢、聽證、公示制度。構建師生申訴、行政復議、調解、信訪等多元教育糾紛解決機制,維護師生合法權益。

2.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健全督政、督學和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督導體系,推動各類主體切實履行發展教育的職責。加強督導隊伍建設,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第三方評估監測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的工作機制。強化督導和監測結果應用,健全督導報告發布和整改復查制度,推動公開監督和行政問責,力促教育督導“長牙齒”。

3.健全學校現代化治理體系。完善學校法人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結構,推動學校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健全高校學術委員會制度。健全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制度。健全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制度,促進學校管理民主。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普遍實行法律顧問制度。完善依法治校考核評價體系,推進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

4.提升教育研究和科學決策水平。加強教育科研隊伍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教育智庫。健全教育戰略咨詢機制,加強對重大教育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推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湖北經驗、解決突出矛盾問題的湖北方案。加強地方和各級各類學校教研機構建設,選優配強教研隊伍。健全省、市、縣三級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咨詢、指導、服務和評估。加強國家教育考試隊伍建設。發揮教育統計工作在教育決策中的作用。

八、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一)完善黨領導教育的體制機制。

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完善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推進市(州)成立黨委教育工委。落實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教育一線調研、聯系學校、為師生上思政課和年終述職必述教育等制度。進一步明確學校黨組織領導關系,規范黨組織隸屬關系,落實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由縣級以上地方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或教育行政部門黨組織統一領導的機制。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行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學校黨組織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對學校黨的建設全面負責。完善民辦學校黨組織書記選派辦法,強化民辦高校黨委政治功能。

(二)提升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質量。

實施高質量教育體系黨建領航攻堅行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保障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新時代高校“雙創”(示范創建、質量創優)工作,持續推進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完善高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師生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的黨建工作體系。加強對中小學、幼兒園、民辦學校、教育類培訓機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等黨建工作的分類指導,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以增強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為重點加強黨支部建設。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等制度,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全面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統戰工作。做好在優秀青年教師和優秀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打造教育系統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工作品牌。

(三)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堅持嚴的主基調,完善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責任體系,層層壓緊責任鏈條。強化政治監督,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扎實推動“兩個維護”具體化走深走實,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教育系統落細落實。持續開展專項整治,加強警示教育,強化制度約束,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開展清廉機關、清廉學校建設,營造教育系統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九、組織實施

(一)完善落實機制。

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納入議事日程,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堅持將教育工作同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落實;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構建全方位協同推進規劃落實的有效機制,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精心組織實施。各部門和各地方之間要加強協同,強化年度計劃和規劃的有效銜接,做好發展戰略、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與規劃的協同推進。各地、各單位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地、本單位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出臺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抓緊組織實施。加強分類指導,鼓勵各地大膽實踐,不斷探索規劃實施的有效機制。

(二)加強評估監測。

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多種形式,分任務、分階段對規劃執行情況實行年度監測和中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優化實施策略。將規劃確定的發展指標和重點任務納入各級政府、各部門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作為督促檢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把規劃實施效果作為項目審批和安排資金的重要依據。

(三)營造良好環境。

定期發布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和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采取多種形式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新聞媒體要積極宣傳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新進展、成就與典型,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區、家庭和社會公眾多形式多途徑參與規劃實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預期,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