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4 17:38 中商情報網訊:發展數字經濟是湖北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加快實現湖北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進程的戰略先手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總體部署,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1.數字基建實力領跑中部地區。經過超前謀劃布局通信基礎設施,我省省際互聯網出省帶寬達到20T,光纖滲透率超過95%;4G網絡實現全面覆蓋,2020年新建5G宏基站2.6萬個,全省5G宏基站累計達到3.1萬個,基站數量居中部第一。全省在用數據中心超過80個,機架服務器超過10.8萬架,已具備承接發達地區對中等時延要求應用的條件。完備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基本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武漢節點標識注冊量達20.96億個,平均日解析量17萬次,在全國五大頂級節點中排名第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區建設成效顯著,率先建成國內面向高度自動駕駛(L4)及更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測試和產業集聚區,已建成106公里基于開放標準的智能道路。區塊鏈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創新能力、創新平臺建設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技術創新發展峰會全球永久會址落戶湖北,區塊鏈服務網絡技術創新基地落戶襄陽,武漢成立區塊鏈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區塊鏈在金融、政務服務、智能制造、司法存證、醫療和物流等重點領域的建設布局加快推進。

2.特色數字產業持續領先發展。“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涌現出烽火通信、長飛光纖、光迅科技、銳科等行業領軍企業,在多個領域搶占全國產業高地,形成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2020年全省軟件業務收入達到1927.76億元,保持中部第一。北斗技術全國領先,已涉足北斗基礎構件、平臺終端、應用服務等多個領域,在交通、醫療、安防、農業、旅游等領域均有應用。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350億元,綜合發展水平處于國內第二方陣,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國內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紛紛落戶湖北。聚焦重點領域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3.產業數字轉型全面蓬勃開展。立足制造業優勢基礎,推進兩化融合縱深發展。“萬企上云”工程大力推進,“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上云工業企業3.2萬家,為企業節約IT成本超過50%,提質降本成效明顯。工業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構建涵蓋4個領域(平臺服務商、解決方案服務商、安全服務商、配套服務商)、17個方向的湖北工業互聯網服務資源池,建成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5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方向)落戶武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智慧港口、數字文旅、科技金融、智慧交通等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農業深入推進,北斗農機終端大范圍推廣,累計安裝北斗終端1.65萬臺套,居全國前三位;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在“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助力下,2020年直播帶貨、消費扶貧銷售農特產品403億元。

4.抗疫涌現數字化發展新動能。面對疫情突發事件,著力加強公共衛生等應急體系建設,上線了各類基于大數據整合關聯分析的應用,在健康醫療、市民出行等多領域不斷涌現出數字經濟新模式。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在線診療、在線教育、網絡視頻、生鮮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互聯網+政務服務”經過了抗疫工作檢驗,在政務服務“一網覆蓋、一次辦好”改革和政務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中形成了有效探索經驗。抗疫涌現出的數字化發展新動能體現了我省數字經濟的深厚底蘊和發展韌性。抗疫積累的豐富創新經驗和數據資源也為后疫情時代我省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省數字經濟發展雖然具備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主要體現在:一是數字化意識不足、治理體系滯后,在產業統計、項目投資、績效評價、工作統籌等方面仍然沿用傳統模式,難以形成激發創新的制度環境;二是龍頭型明星企業缺乏,數字經濟企業整體呈現小而散的局面,達到較大規模、具有較大行業影響力的龍頭型企業較少;三是數字經濟領域投融資亟待提升,政府數字經濟引導基金作用需要加強,多元資本市場工具應用有待完善;四是全省數字經濟區域和結構發展不平衡,武漢“一枝獨秀”,其他城市發展動力不足,整體協同聯動發展局面尚未形成。

(二)發展形勢。

1.數字化創新日益強勁,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正成為我省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引擎。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突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動能。從全國看,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數字產業化規模不斷壯大,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對我省抗疫偉大勝利與疫后經濟重振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類數據要素得到較為充分的集聚共享與開發利用,在線診療、在線教育、網絡視頻、生鮮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呈現創新發展態勢,“十四五”時期我省數字經濟跨越式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2.數字化改革更加深入,數字經濟正成為我省勇闖全面創新改革的攻堅陣地。世界范圍的數字化浪潮正在重塑各國政府治理與規則制度體系,推動政務服務、市場監管、法律法規等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數字政府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正從政府供給導向向群眾需求導向轉變,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正在全面推進,數字營商環境正在持續優化,包容審慎的數字化治理體系正在建立健全。我省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在數字化改革中承擔著更大的使命,正在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探索包容審慎的數字經濟管理模式,推動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環境的持續優化,不斷建立完善適應數字湖北建設要求的政務服務、營商環境、市場監管與激勵機制等,數字化賦能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前景廣闊。

3.數字化開放更加全面,數字經濟正成為我省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關鍵抓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數字技術與產業變革通過推動供應鏈、服務鏈和資金鏈廣泛鏈接,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的空間布局與競合格局,全球產業鏈主導權面臨重新洗牌,必將導致更加激烈的競爭挑戰。當前,我國積極推動“數字絲綢之路”“絲路電商”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立多層次的全球數字合作伙伴關系,推動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貿易先行示范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培育世界級的數字產業集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作為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正在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在數字商貿物流基礎上提升國際數字消費影響力面臨重大契機,在“光芯屏端網”產業鏈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面臨重大契機。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致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賀信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數字化改革為抓手,以激發數據要素價值為主線,以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為基礎,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提升高效能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構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引領未來的“國家數字經濟中部脊梁”,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數據賦能、創新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推進體制機制、商業模式和科學技術協同創新,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有效匯聚并融合利用各領域大數據,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促進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協同互補,加快要素流動,提升服務效能,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突出優勢、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科教、農業、產業和生態等方面的資源稟賦優勢,確立特色化發展路徑。加強全省各市州優勢資源協同聯動,加大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強化重點行業和龍頭企業統籌引導,尋求在產業鏈上更加有利的競爭位勢,力爭在技術、產品和服務上突出湖北特色亮點,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優勢產業集群。

——市場主導、開放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數據、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的市場化有效流動與優化配置。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優化營商環境,發揮企業家創新精神,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充分吸納外地資源與本地要素結合,培育政府、市場、社會開放多元、高效協作的發展生態。

——包容審慎、安全發展。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給予市場主體適當的試錯空間,鼓勵各類創新型業態優先發展。堅守安全底線,強化關鍵設施、系統和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夯實數字經濟安全發展基礎。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協同的重大風險防控機制,有效應對重大技術、設施、產業、金融、治理和公共安全風險。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數據要素資源體系基本建成,數據開放和流通機制逐步完善,形成數據資產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和融合應用的運營生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10%,培育3至5家數字經濟全球知名企業,出現一批全國知名的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湖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建成“四區兩中心”。

建成全國數字產業化引領區。初步建成“光芯屏端網”世界級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到1.3萬億元,涌現一批世界級的數字經濟企業與數字產品品牌,人工智能、衛星導航、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基本形成前沿創新、應用融合、新興領域拓展等數字產業發展路徑,新興前沿數字產業在我省集聚發展。

建成全國產業數字化先導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全國領先,培育50家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180個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取得顯著成效,實現規上企業、重點產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以數字化轉型形成“智造大省”新優勢。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智能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線上線下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廣泛應用。

建成中部數字化治理樣板區。通過數字賦能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功能,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領域全面融合,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樣板,政務服務整體效能和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建成數字生態活力區。全國一流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更加夯實。各市州主城區5G網絡覆蓋率100%,行政村5G網絡通達比例達到80%。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日益完善,云計算、存儲服務能力全國一流。蜂窩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達到3000萬個。5G、全光傳輸網絡、北斗衛星導航、位置服務和衛星通信網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在產業發展和民生服務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數據要素資源體系基本建成,數據開放和流通機制逐步完善,形成數據資產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和融合應用的良好生態。以數字金融為支撐的區域金融中心基本形成,金融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形成創新活躍、生態健康、服務完備的現代金融服務高地和資本高地。

建成全國數字商貿物流中心。充分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物流樞紐作用進一步凸顯,培育3至5家頭部智慧物流企業。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按賣方口徑突破1.3萬億元,電子商務網上零售額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速達到11%以上,跨境電子商務實現突破式發展。建成數字領域國際頂級創新要素的重要匯聚地、國家數字服務的重要出口基地,全省服務貿易額達到129億美元左右。

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科技創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光通信、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引領全省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顯著提高。

(四)發展布局。

遵循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突破原有產業區域布局發展模式,形成以數據要素為主要引導的全省數字經濟區域布局。在全省層面強化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數據要素分類融匯、特色企業區域聚集。重點建設湖北數字經濟“一極兩帶”,即“武漢數字經濟牽引極”和“漢江數字經濟連綿帶”“沿長江數字經濟連綿帶”。

打造“武漢數字經濟牽引極”。發揮武漢及周邊城市群的產業潛力和城市宜居優勢,吸引我國中部地區的數據、資本和人才向武漢匯集,著力打造華中數據資源匯聚樞紐、數字經濟高端人才培養基地、自主可控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和企業總部經濟聚集地,建設高水平數字產業集聚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同時,依托武漢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優勢數字經濟企業,以東湖科學城為科技智力支撐、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產業基礎、以新興數字經濟產業為發展目標,打造輻射全省乃至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數字經濟發展平臺,帶動全省其他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協同發展。

培育“漢江數字經濟連綿帶”。充分利用“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十堰”汽車工業走廊的特色優勢,建設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測試和生產基地,打造以汽車、裝備制造為主要產業依托的產業數字化經濟帶。發揮襄陽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重點培育國家智能制造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綜合商貿物流中心。

培育“沿長江數字經濟連綿帶”。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構筑沿長江物流數據中心,實現省級層面物流數據的集中匯集和協同共享,推動全域各式物資流和數據流的融合發展。發揮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重點建設省級重點信息基礎設施,培育“宜昌—荊州—荊門”化工特色工業大數據產業鏈,輻射帶動恩施、荊州等地文化和旅游數字經濟產業發展。

三、布局九大主要任務

(一)夯實數字基礎,超前部署互聯互通信息網絡。

加快推動5G網絡建設應用。以交通樞紐、體育場館、旅游景點等人流密集區域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產業密集區域為重點,加強全省5G基站建設布局。協同推進5G承載網、核心網建設,加速5G獨立組網(SA)規模商用,建成覆蓋廣、速率高、體驗好的5G精品網。在實現各市州主城區5G網絡全覆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5G網絡向縣城、鄉鎮和重點行政村延伸覆蓋。加強5G技術創新應用,面向超大連接、超高速率、超高流量密度、超低時延等關鍵業務需求,構建“5G+”垂直行業應用場景,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5G+智慧工廠”“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5G+教育”“5G+醫療”“5G+文游”等應用場景落地。

構建新型信息通信網絡。發揮湖北在新一代光通信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優勢,面向智能制造、超高清視頻等業務應用新需求,加快建設大規模光通信系統,建構全光傳輸網絡,打造湖北“光立交”。積極搶占衛星互聯網發展高地,以交通、能源、國土空間、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等應用場景為牽引,加快發展星間高速激光互聯、星載高速基帶處理及路由交換等衛星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提升5G、全光傳輸網絡、北斗衛星導航和衛星通信一體化協同發展,持續深化各行業領域應用。

加快大數據中心高水平建設。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定位,支持武漢、襄陽、宜昌、恩施等市州建設“規模化、算力化、智能化、協同化和綠色化”大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中心算力化發展,加快在建和規劃建設數據中心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和擴容數據中心新型計算硬件資源。推動大數據中心智能化發展,集成人工智能(AI)算法、模型和開發平臺,為多元用戶提供便捷、普惠和通用的算力、模型和數據服務。推動大數據中心協同化發展,提前布局和建設集內容、網絡、存儲、計算為一體的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提高邊緣分布式節點和中心節點的協同管理能力,實現“云邊”高效協同計算,支持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大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加快新一代綠色數據中心節能技術應用。

建設先進物聯感知體系。全面推動物聯網平臺在城市和重點行業的廣泛覆蓋,打造基于窄帶物聯和5G技術的物聯網網絡與應用場景。建立全省統一的物聯網感知設施標識和編碼標準規范,擴大物聯網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在工業園區、城市路網、社區街道、旅游景區、水庫、湖泊、水電站、自然保護區和高標準農田等布設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感知終端。加快推進統一物聯網管理平臺建設,推動城市運行管理、產業園區、農業生產、文化和旅游等領域感知終端的統一接入、集中管理,支撐物聯專網“端、邊、云、網、智”協同發展。

打造區塊鏈服務網絡。依托湖北省在集成電路、芯片和下一代信息網絡等產業發展優勢和科研資源豐富優勢,加強加密簽名算法、高性能新型共識機制、跨鏈技術等核心技術攻關。建立跨云服務、跨門戶、跨底層框架的區塊鏈基礎網絡平臺,建設區塊鏈服務網絡湖北省主干網。積極探索“區塊鏈+”特色發展路徑,努力打造區塊鏈技術應用先導區,以區塊鏈技術全面賦能全省政府管理、社會治理和產業發展,重點推動“區塊鏈+工業互聯網”“區塊鏈+智能制造”“區塊鏈+供應鏈”和“區塊鏈+能源電力”等應用建設布局,促進區塊鏈應用與湖北省產業發展協同創新。

構建信息安全體系。樹立網絡安全底線思維,推動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在各類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網絡安全保護系統。提升網絡安全系統防御服務支撐能力,提升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應急指揮和聯防聯控能力。加強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推動動態防御、隱私計算等安全技術的應用,依法保護個人和企業數據隱私。

(二)激活數據價值,健全聚通用管數據資源體系。

推進政務數據資源匯聚共享。加快完善省市兩級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電子證照、信用信息等基礎庫和金融信息、市場監管、衛生健康、公共安全等重要領域主題庫。加快完善湖北省和省內各市州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國—省—市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三級聯通。加快編制完善省市兩級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建設完善數據標準體系,重點提升政務數據資源質量,建立健全政務數據省級統籌、分級建設、分類管理、跨級共享的管理機制。銜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強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數據流通與治理,加快打造覆蓋全省、連接全國的“數鏈”體系。

提升數據資源全鏈條供給能力。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規范開展數據采集,加強對公共數據、互聯網數據、社會數據的采集和聚合能力。依托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綜合智能算力優勢,發揮省內科教和人才優勢拓展算法服務能力。推動數據、算法、算力同步發展,引導中部地區數據要素向湖北匯聚。強化數據資源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以需求為導向、以數據為動力,進一步豐富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治理等數字應用場景,提升數字應用水平,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公共數據有序開放流通。對公共數據加強管理和規范,健全配套細則,依托湖北省和各市州數據資源開放平臺,推動信用、交通、衛生、就業、教育、農業、環境、地理、企業登記等領域數據有序開放,在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領域試點開展數據開放應用競賽。加快區塊鏈技術在數據安全保障、數據流通、數據溯源中的應用,加強對開放數據的監督、審計和問責。引導鼓勵行業龍頭、平臺企業推進金融征信、智能網聯、衛星遙感等優勢行業數據匯聚,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標準化采集,支持大數據骨干企業按照市場化機制建立企業數據交易平臺,促進跨行業、跨部門的數據流通和融合。

推進數據要素資產化運營。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數據開發利用機制,通過數據開放、授權應用等方式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對專題數據進行開發應用,支持地方政府聯合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協同開展面向場景的數據融合應用。加強經濟發展與區域戰略、城鄉統籌、產業布局、重大改革任務推進等數據的融合和關聯分析,提升政府經濟運行監測和宏觀經濟決策的科學性。探索建立國有數據資產專業運營公司,通過政府主導和公司專業化運作,共同構建“平臺建設+業務運營”的數據運營生態,在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數據的資產化管理、市場化交易和證券化試點,打造數字經濟新業態和增長點。

(三)發展數字技術,鍛造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條。

加快數字化基礎技術突破。面向“數字湖北”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聚焦光電科學、先進存儲、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等優勢特色領域,加快推進光谷實驗室、東湖實驗室建設,重組完善全省實驗室體系,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相關高校戰略合作,加快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建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技術創新策源地。前瞻布局6G未來網絡、量子信息、可見光無線通信、空天科技等領域,集中突破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能計算、量子智能計算等跨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重點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建立基礎技術體系。著力引進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高端人才團隊,支持其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探索以離岸創新基地、聯合實驗室等為引才基地,引進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建成一批前沿交叉研發平臺,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推動數字化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數字化發展需求,加快建設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在光通信、量子通信、新型顯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北斗等領域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發機構。圍繞三維存儲芯片、硅光芯片、新型顯示材料、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實現率先突破,以智能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為重點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在集成電路、新一代通信產業、高端軟件等領域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依托“楚才引領計劃”,積極推進數字化領域的重大人才工程項目,重點支持企業引進培育一批核心技術人才、產業領軍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

深化數字化技術應用轉化。聚焦5G、AI、區塊鏈、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創新應用,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加速推進科研成果由“紙”變“錢”。培育和發展數字產業技術交易市場,完善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打造“互聯網+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著力打造“雙創”升級版,健全服務企業創新創業的功能型平臺,推進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建設,建立健全“互聯網+”創新服務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聘用技術經紀人,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加快網絡安全產品與服務的孵化。加大數字經濟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力度。依托“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推動高校數字技術成果就地轉化。

(四)促進數字產業化,培育世界級光芯屏端網集群。

打造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發揮武漢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布局,推進光子集成技術、光電集成技術、超高速芯片技術、系統應用和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與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并推動若干領域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鞏固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通信系統、激光等領先優勢,突破特種光纖、光電芯片、激光材料與器件等短板,強化標準和專利布局,建成引領光電科學發展的國際一流研究平臺,打造世界一流的光通信及激光產業基地。

推進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大力發展面向通用芯片、專用芯片等領域的高端定制設計、研發和生產服務,重點發展面向多種垂直應用場景的智能芯片,以培育、招引集成電路產業龍頭企業為牽引,促進形成以芯片設計為引領、芯片制造為核心、封裝測試與材料為配套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推動國之重器的“芯”產業集群發展。統籌布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以產業園區為發展載體,加快打造以武漢為龍頭,帶動襄陽、宜昌等地聯動發展的格局。開展集成電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相關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究,推進技術成果轉化,構建高水平產業創新體系,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鼓勵企業優化集成電路產業制造領域特色工藝環節,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全省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

加快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引進物聯網、觸控顯示、模組、偏光片等領域龍頭企業。圍繞超高清視頻等行業,重點突破柔性顯示、量子點、超高清等新型顯示技術,促進前沿性技術發展。加快新材料開發應用,推動基板玻璃、光刻膠、液晶發光材料等顯示面板產業鏈上游關鍵材料國產化,提升關鍵材料和設備配套能力。積極發展布局從生產線設備、材料、電子器件到面板生產、模組再到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促進新型顯示產業聚集形成。圍繞柔性顯示、透明顯示等領域,提升新型顯示產業能級,推動新型顯示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完善,壯大產業規模,建設我國規模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組建“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提高新型顯示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推動智能終端產業集聚發展。按照“龍頭引領、集聚發展”的總體思路,大力引進智能終端頭部企業,重點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加強與芯片、顯示、軟件等產業協同發展,建成全國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加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生物識別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動智能終端產品功能和形態向多樣化拓展,加快產業創新升級。加強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智能終端處理器研發,提升智能終端的可靠性與精確性。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支持發展新型生物、視覺、力覺、射頻識別等智能工業級傳感器,發展3D圖像、生物特征識別、視頻識別、智能語音識別、測距定位等智能消費電子傳感器,支持發展智能安防、機器人視覺、汽車自動駕駛、工業醫療等領域智能傳感器,帶動智能終端產業加快發展。

做大做強信息通信產業。以云網融合為方向,加快發展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網絡設備,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建設。大力發展網絡應用及服務、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加快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國內頂尖的信息網絡產業集群。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型網絡產業發展,推動北斗在公共服務和新興消費領域應用,研發面向物聯網、車聯網等移動網絡設施的軟硬件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鼓勵和支持量子通信領域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突破,建立與傳統通信相結合的廣域量子通信網,開發量子通信在軍民融合、政務、金融、電力、通信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推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高端化。發展基于云計算的智能應用,發展高性能計算產業,積極布局超算產業鏈。依托行業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人工智能開源共性技術體系,推動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加強認知智能、多模態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無人自主智能等基礎理論研究,支持開展類腦神經計算、類腦信息處理等類腦智能領域前沿理論和技術研究,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圍繞裝備制造、智能網聯、電子器件等湖北省優勢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產業。

打造自主可控軟件信息服務業。依托湖北省科教和產業優勢,重點打造自主可控的軟件信息服務業產業集群。面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推動自主品牌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壯大,重點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軟件、工業控制系統等領域實現突破。積極融入“信創+”產業生態,重點發展高可信服務器操作系統、安全桌面操作系統、大型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間件、基于網絡協同的辦公軟件等自主可控基礎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前瞻布局信息安全軟件。壯大移動新媒體、數字教育、數字健康、動漫游戲、智能家居等細分優勢領域,培育集軟件開發、網絡技術、文化創意等多業態于一體的互聯網軟件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信息安全產業。以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為契機,以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產業為核心,重點建設網絡安全學院、網絡安全研究院、芯片研發制造基地,引進或培育一批總部型、基地型網絡安全企業,推進網絡安全人才、技術、產業和標準規范建設,在全國形成網絡安全高端產業示范引領效應。建設網絡安全眾測平臺,對信息技術產品、網絡關鍵設備、網絡安全專用產品等開展滲透性測試。加強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研發,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網絡安全防護。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五)推動工業數字化,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提升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服務能力,引導二級節點加快建設和運營推廣,打造行業領先的標識解析標桿應用。完善“5G+工業互聯網”應用支撐能力,優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產業生態。支持千億級以上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跨行業、跨領域的全國性和省級工業互聯網(云)平臺,鼓勵開展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推廣重點行業“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鼓勵各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運營能力,開發符合湖北省情的云服務、云應用和定制化工業APP,為工業企業提供覆蓋工業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制造、故障診斷與預測、生產供應鏈管理、產品能耗管理等全流程數據服務。健全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辦好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吸引匯聚產學研用力量,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新機制。

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發展一批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積極推動汽車、鋼鐵、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特色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推廣智能數控設備、傳感識別技術、智能物流管理、制造執行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先進裝備與管控技術應用,推廣普及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實現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智能化、工廠運營管理現代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積極參與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制定,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打造開放有序、競爭有力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

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引導支持省內工業企業綜合運用5G、軟件定義網絡(SDN)、時間敏感網絡(TSN)、工業無源光網絡(PON)、移動邊緣計算(MEC)等技術對企業網絡改造升級,建設5G全連接工廠。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建設虛擬、混合或獨立的5G專網,協同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開展園區網絡“全光化”升級。引導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推進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持續打造“云行荊楚”企業上云品牌。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創新。支持制造業企業對工業現場設備進行網絡互聯能力改造,采集各環節數據資源,開展基于大數據應用的創新業務。重點圍繞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轉型等制造業大數據應用場景,建設試點示范項目并組織推廣。

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協同創新。重點培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統集成企業,引導推動系統集成企業、本體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協同發展。加快建設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國家創新中心和數字建造產業研究院,推動各類資源和設備的集成共享,解決行業共性痛點。重點推動汽車產業智能網聯化發展,加快車聯網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等創新支撐平臺建設,探索建立全省汽車制造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以武漢市東風乘用車基地、光谷汽車電子產業園、江夏通用汽車產業園和孝(感)隨(州)襄(陽)十(堰)汽車工業走廊為重點,推動大數據在汽車研發設計、模具制作、標準制定、生產制造流程、市場需求管理、零部件供應和管控、汽車質量控制和反饋、上下游制造商管理等環節應用。

做大做強數字建造。以數字化、智能化建造技術為支撐,促進數字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以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和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創新聯合體為支撐,打造數字化“湖北建造”品牌。加強建筑領域先進智能傳感產品與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的應用推廣,支持建設橋梁、地鐵、超高層建筑、高鐵等個性化智能建造技術應用示范平臺,積極應用推廣可以感知環境、感知狀態、可遠程操控的智能建造技術產品。深入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完善數字化成果交付、審查和存檔管理體系,集成整合成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的重要內容。建立建筑產業互聯網管理服務平臺,依托“數字住建云平臺”,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采集、整合、分析建筑產業信息系統數據資源,為行業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數據共享。

(六)加快農業數字化,發展特色高效現代智慧農業。

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在農作物生長環境監測、智能灌溉、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環節的推廣應用。以農作物大田監測、畜牧水產規模養殖、設施農業等為重點,加大農業物聯網應用推廣力度。開展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化應用,優化北斗農機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利用北斗精準定位和農機作業監測技術,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和精準作業能力。支持建設智慧休閑農業平臺,積極發展民宿經濟、景觀農業、休閑康養、農耕文化體驗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推進鄉村旅游資源和產品數字化建設,完善休閑農業數字地圖,引領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

推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加強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企業聯動,積極開展農村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促進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發展。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倉儲、冷鏈設施建設,依托湖北物流運輸優勢,建設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打通本地供應鏈,發展“產儲運銷”一體化發展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支持推進“互聯網+供銷社”數字化改造工程,打造智慧農批、農貿市場。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標準化體系,積極培育地理標志產品、商標,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強“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產品”。

推動農業管理服務數字化升級。加強農業地理、生產經營、科技推廣等數據資源整合匯聚,建設農業大數據資源庫,建立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強涉農數據關聯分析和融合應用,推動農業大數據跨行業、跨層級開放共享和集成應用。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標識化、可追溯化工作,建設湖北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建立一套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電子化、智能化農產品安全監控體系。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探索“政府+郵樂購站點+益農信息社”共建共用模式。

(七)培育服務數字化,創新發展服務業新業態模式。

培育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平臺經濟、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流量經濟,鼓勵平臺企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展集成創新,支持面向生活服務、商務流通等領域行業應用軟件和平臺系統的開發應用。引導平臺企業與實體企業發展跨界業務融合新模式,促進線上互動、精準營銷與線下體驗、實體配送相結合,鼓勵不斷提升生活服務產品供給,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實現信息消費新增長。鼓勵引導新零售、跨境電商、在線教育、智慧康養、智慧文旅、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加強數字文化內容建設,支持文化場館、文娛場所、景區景點、街區園區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支持互聯網企業打造數字精品內容創作和新興數字文化資源傳播平臺,打造具有荊楚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加快動漫、電競、數字出版、數字創意等產業快速集聚發展。結合VR/AR技術、“5G+”4K/8K超高清視頻技術的應用,培育云演藝、云展覽、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推進數字文化產業與先進制造業、消費品工業、智慧農業融合發展,促進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業態新模式相結合,發展旅游直播、旅游帶貨等線上內容生產新模式。

做大做強電子商貿物流產業。積極引進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示范帶動效應,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湖北特色、享譽全國的優質電商品牌。推廣定制化生產和精準化營銷新模式,提升多元化、個性化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發揮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武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優勢,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構建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新高地。優化落實電子商務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建設一批電子商務云倉、共享倉庫等自動化、智能化公共倉儲設施,推進倉配一體化。推進武漢、宜昌、襄陽、鄂州、十堰和恩施等城市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加強物流信息共享和標準互認,利用物聯網、云計算、GPS等技術,實現前端攬收、中端分撥、末端派送的物流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加快引進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企業在鄂建設快件處理中心、航空及陸運集散中心,積極發展面向數字消費全過程的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實施快遞“三進”工程,加強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點建設,推廣小區智能快件(信包)箱,提升末端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快發展數字金融產業。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業擴大開放。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金融產品創新中的應用,規范發展消費金融、電商金融、供應鏈金融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積極爭取在武漢等地開展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加強金融風險隱患排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提升金融行業運行監控和預警能力。推進對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開發和推廣,完善電子支付手段,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

(八)建設數字化城鄉,推進新時代城鄉高效能治理。

統籌推進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因地制宜、分級分類推進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協同發展。建立省市兩級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發展規劃引導,制定出臺湖北省促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專項政策和地方標準,指導規范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大力推動新型智慧城市群發展,鼓勵各城市之間通過數據共享推進管理服務協同,建設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三大新型智慧城市群,樹立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意義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開展“城市大腦”建設,加大省市縣三級統籌力度,集約利用算力資源、合理拓展應用場景、重點做好數據融合,積極應用CIM等技術,建設真正解決城市痛點的“城市大腦”。強化評價引導,建立湖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分級分類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分年度對全省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形成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

加快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社會。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托育、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化服務普惠便捷應用,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促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動交通出行、教育醫療、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等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停車、智慧醫院、智慧校園、智慧社區和智慧景區等一批“新場景”應用示范,倡導各類數字化公共服務“無障礙”供給,加快彌合“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化公共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健康發展。積極開展社會治理數字化應用,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公共衛生、醫療健康和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等領域的數據分析應用和應急決策平臺。

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應用。持續開展數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政府工作數字化轉型,推動政府治理模式由分散向整體轉變、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由單向被動向雙向互動轉變、由單部門辦理向多部門協同轉變,建設部門協同、人民滿意的整體性政府,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鼓勵各市州基于“云網邊端數用安”一體化的數字化轉型能力平臺與服務環境,全面推進基層治理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各領域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建立“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融合創新的發展格局,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全面治理一座城”。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智慧升級。加快城鄉智慧水務、智慧應急、智慧公安、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旅游景區等場景建設,加快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傳感器規模化部署。構筑智慧交通體系,建設湖北省智慧交通“行業通、部門通、區域通、社會通”四通工程,推進智慧公路建設試點工作,推進交通感知網絡城鄉全覆蓋,實現城市內道路和城市間道路的數據融合互聯和智能調度指揮。積極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完善智慧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系統,加快建設智慧燈桿、柱、樁等新型多功能智能化感知設施。發展智慧能源,推進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慧化升級,開展智能電網建設,探索能源在線監測、預測預警、能效分析、節能管理等智慧化應用。

(九)探索數字化改革,全面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探索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模式。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為契機,鼓勵引導數字企業市場監管、數字產業投融資政策、數字經濟財稅政策等領域的創新探索。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開展職務發明成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托放管服改革簡化數字技術領域無形資產的定價和交易流程。創新探索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招商政策和產業政策。

優化完善市場準入條件。推進平臺經濟相關市場主體登記注冊便利化,實現政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落實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推動行政審批事項應減盡減、審批權限應放盡放。合理設置行業準入規定和許可,積極支持民營企業進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數據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快完善新業態標準體系,推進新興行業標準建設,為新產品新服務進入市場提供保障,全力支持新業態相關企業發展。

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體系。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以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為手段、以綜合性執法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監管體制。運用大數據主動發現和識別違法違規線索,鼓勵通過物聯網、視聯網等非接觸式監管方式提升執法監管效率。探索適應新業態特點、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公正監管辦法,科學合理界定平臺責任,促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行業健康蓬勃發展。建立健全適應區塊鏈、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經濟形態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

建立健全惠企政策體系。完善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機制。切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加強對5G網絡、大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基建項目的用地用電保障,支持民營企業從業人員職稱評定。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建立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拖欠賬款問題的約束懲戒機制,依法懲治侵犯民營企業投資者、管理者和從業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優化數據驅動的信用服務。依托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湖北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湖北省社會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和湖北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進一步歸集市場主體基本信息和各類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涉企信息。推動完善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開放力度,依法將可公開的信用信息與相關企業共享。利用各類互聯網企業、工業云平臺數據補充完善現有信用體系信息,強化信用監管與服務。推動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出臺行業服務標準和自律公約。

四、實施十大先導工程

(一)“中國光谷”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打造“中國光谷”世界級產業集群,重點圍繞光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推動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快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著眼世界產業趨勢,整合全國產業資源,舉全省之力統籌布局產業園區建設,系統推進“中國光谷”的頂層設計、組織管理、集群培育、品牌打造與政策協同,促進產業鏈育鏈、強鏈、延鏈,全力打造以光通信為引領、從光谷輻射全國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一流企業。

(二)“5G+”應用創新發展工程。

推動5G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加快突破5G核心技術與產品研發,持續提升5G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能力,提高從5G通信設備和基站設備到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優質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高質量建設一批5G產業園區,構建集服務、管理、創新和人才等要素于一體的5G產業生態,打造5G產業發展良好生態環境,吸引更多優質5G企業、科研院所和產業服務機構入駐,打造全國領先的5G產業集群。加快推動“5G+智慧工廠”“5G+VR”“5G+智慧教育”“5G+智慧醫療”和“5G+智慧文旅”等應用場景落地。

(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程。

推動重點產業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分類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加快建設綜合性賦能平臺、行業級應用平臺,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體系和智能化生產體系,實現規上企業、重點產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深化工程建造方式、管理模式等變革,推廣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加快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四)九省通衢智慧物流建設工程。

借助湖北省“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加快湖北省智慧物流體系建設。建設“九省通衢”物流大數據中心,實現物流行業數據整合利用和開放共享,釋放物流行業數據要素價值。完善數字化多式聯運體系,打破不同物流信息平臺之間的互通障礙,構筑暢通國內國際的物流大通道,力爭建成國家內陸地區多式聯運中心和國家多式聯運創新示范區。建立物流園區互聯體系,匯聚整合各類物流資源和用戶資源,發展智能網絡貨運等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業務。

(五)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工程。

打造從研發生產到測試應用全流程一體化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湖北傳統汽車產業優勢,促進傳統汽車企業向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升級,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聚集發展。加快升級武漢國家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和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加強測試示范區和檢驗中心聯動,加快制定行業標準,促進產業合作交流,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智能網聯汽車協同創新體系和新型生態體系。

(六)北斗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工程。

推動北斗高精度、短報文服務與5G、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融合,深入推廣“北斗+”應用模式,在城市精細管理、便捷民生服務、高效產能提升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北斗+精準農業”“北斗+智慧城市”“北斗+自動駕駛”等北斗應用樣板工程,實現北斗產業快速成長。

(七)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引領工程。

加快建設“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三大“新型智慧城市群”,樹立一批特色鮮明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助力全省提升治理水平、提高發展質量、加強跨省合作,在數字社會服務體系構建、數字政府治理范式創新、可持續運營生態探索、區域設施和數據共建共享、管理和服務協同聯動、長江水域治安防控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形成全國示范。

(八)智慧農業發展標桿建設工程。

開展特色農業生產數字化建設,加快智能農機設備普及應用,搭建農業遙感監測和物聯網應用體系,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推進農業自動化、精細化、智能化成套裝備技術的集成應用,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圍繞湖北優勢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引領湖北農業生產數字化創新發展。

(九)國際數字消費中心建設工程。

引進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中國(武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傳統商貿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豐富多元線上到線下(O2O)消費場景,打造以武漢為主體的數字消費國際都市商圈。

(十)數字經濟示范標桿建設工程。

遴選若干城市、園區開展省級數字經濟示范標桿建設,支持和引導各區域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聚焦數字經濟重點發展領域,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培育若干數字經濟全球知名企業,打造若干全國知名的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形成一批數字經濟新型研發機構與創新主體,構建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以點帶面推動數字經濟實現整體躍升。

五、推進六大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領導和組織保障。

強化“數字湖北”統一領導與統籌組織制度,發揮數字湖北建設領導小組及數字經濟專項協調機制作用,統籌協調數字經濟發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形成全省上下協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工作格局。堅持全省數字經濟發展一張藍圖干到底,科學統籌各地各領域數字經濟規劃編制工作,形成“頂層規劃+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一體化規劃架構體系,推動全省數字經濟實現縱向協調、橫向協同。探索推行“數字經濟發展官”制度,開展多種形式的領導干部數字化素養提升行動,將數字經濟專題培訓納入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

(二)建立第三方評估督導模式。

充分發揮大數據等技術,定期組織第三方專業團隊對數字經濟發展開展評估評價。探索將信息化資金分配與數字經濟發展成效評估掛鉤,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激勵作用,形成預算動態調整和約束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全省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建設數字經濟運行監測預警系統,為宏觀決策、項目策劃、招商引資、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撐。

(三)暢通數字經濟投融資渠道。

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和優化統籌。發揮各級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統籌整合參股母子基金資源,優化基金投向,引導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應用示范建設。鼓勵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設立新基建專項貸款,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在審批放貸、貸款利率、期限、額度等方面對湖北省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提升風險投資機構對湖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優化國有風險投資基金的市場化運營和考核機制。創新運用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盤活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關的各類經營性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帶動和擴大增量投資。

(四)健全多元參與的激勵機制。

組織數字經濟領域的行業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湖北省本地企業共同成立數字經濟發展聯盟,構筑數字技術的“專利池”,促進聯盟企業成員探索“本地化+落地化”服務模式。成立湖北省數字經濟研究院,建立數字經濟專家庫。借助博覽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開展數字經濟宣傳推廣推介,搭建數字經濟交流平臺,積極招引全國數字經濟先進企業。建立數字經濟容錯糾錯機制,探索容錯糾錯結果運用。

(五)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

推動武漢與其他市(州)開展科教人才柔性引進和科教資源共享共創工作。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探索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支持有關高校和重點龍頭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廣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鄂創新創業,將數字經濟高層次人才納入全省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領域學科帶頭人、技術領軍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鼓勵探索數字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科技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辦法,開展股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支持數字經濟領域企業采用期權、股權激勵等方式吸引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

(六)夯實數字經濟的安全保障。

制定和完善網絡安全應急預案,健全突發網絡安全事件的應急協同配合機制,開展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演練。健全完善網絡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加強網絡安全信息統籌機制、手段、平臺建設,完善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撐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重要信息的保護。開展電信、互聯網、工業等重點行業數據安全監督檢查,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大數據安全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提升網絡安全風險防范和數據跨境流動監管水平。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