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8 17:23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是上海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合作的關鍵五年。產業園區作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和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重要承載,是培育產業新動能、體現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載體和創新平臺。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為加快推動本市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上海產業園區聚焦國家戰略,圍繞本市產業發展總體目標,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持續優化營商投資環境,助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園區顯示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1、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

先進制造業進一步向產業園區集中,對提升全市產業競爭力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5-2020年,產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由2.4萬億元上升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77.7%提升到81.1%;五年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8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上繳稅金達到2256億元和5097億元,同比增加193億元和514億元。國際汽車城、金橋開發區、康橋工業園和松江經開區等12個園區工業總產值超過千億元,比“十三五”初增加5個。

2、增強科技創新承載力

到2020年末,產業園區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7220家,市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1185個,累計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授權數近11萬個;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71 家,外資研發中心 481 家;創建國家大學科技園 14 家,眾創空間 500 余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37家。張江、臨港、漕河涇、紫竹、市北等產業創新重要承載區發展各具特色,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一批細分領域創新主體和“隱形冠軍”加快涌現。

3、打造要素資源高產田

到2020年末,園區單位土地工業總產值達76.3億元/平方公里,較“十三五”初67.4億元/平方公里,產出績效同比提升13%,超額完成75億元/平方公里的規劃目標;園區單位土地上繳稅金10.4億元/平方公里,同比增長29%。落實“四個論英雄”,建立以提質增效、集約利用為核心的產業用地要素資源高效率配置制度,實施差別化的政策供給,推動產業園區不斷提高經濟密度和產出績效。

4、展現特色園區顯示度

強化載體建設,聚焦特定產業方向、特優園區主體和特強產業生態,面向全球發布首批26個市級特色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工業總產值規模和營業收入分別超過3000億元和4000億元,集聚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近1000家,上市企業150家,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區區合作、品牌聯動”戰略持續推進,發揮臨港、漕河涇等品牌園區帶動效應,提升全市產業園區能級水平。推動桃浦、南大、吳淞、吳涇、高橋以及金山二工區、杭州灣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加快轉型步伐。

5、激活產業發展新空間

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為全市園區轉型升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土地減量化等工作形成重要支撐,累計創建20個綠色生態園區,完成市級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973項、成片調整重點區域51個,涉及土地82000畝,騰出的土地廠房為新興產業導入提供高品質空間,為全市存量工業用地盤活做出引領示范。全市劃定規劃產業區塊線,增量產業用地超過60平方公里,為實體經濟優質項目提供充足的產業新空間。

在瞄準向世界一流產業園區目標邁進的同時,也面臨一些變化和挑戰,主要表現為:從管理模式看,產業園區已由傳統空間開發和功能建設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產業生態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運營商轉型,園區主體應超越地域邊界,在更大范圍內鏈接整合產業資源;從資源要素看,產業園區發展空間已由增量帶動為主,轉為更加依靠存量更新內生驅動的時代,產業用地儲備和供需平衡面臨壓力,存量用地盤活更新亟需破局;從經濟密度來看,產業用地開發強度、投資強度和建設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對園區形態品質、產業導入能級和產出績效的期待更高;從產城融合看,與人才對創新環境的需求相比,城市功能有待提升,軌道交通、公共空間、商業服務、文體醫療和租賃公寓等配套設施仍需加快改善。

二、 面臨形勢

1、全球經濟發展格局面臨新一輪變革,主動適應新產業格局成為戰略選擇。世界呈現競爭優勢重塑、經貿規則重建、力量格局重構的疊加態勢,新冠肺炎疫情使大變局加速演變,各大經濟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鏈安全,我國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陣地,上海產業園區要借助全球產業鏈重塑的關鍵窗口期,以卓越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集聚更多產業鏈高端核心環節,加速創新鏈、價值鏈和生態鏈升級步伐,突出競爭重圍。

2、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進入加速期,協同化、融合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伴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未來長三角區域將在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和創新鏈等經濟要素端實現跨界無縫銜接,形成經濟發展協同合作、資源要素高效聯通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實施,將給上海帶來更廣闊的產業經濟發展腹地。作為上海實體經濟的核心載體,產業園區要在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增強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方面,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

3、上海深化建設“五個中心”邁向關鍵期,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成為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是上海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作為上海實體經濟的創新源,產業園區要圍繞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充分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率先構建符合市場規律、與國際慣例規則充分接軌的管理服務體系,著力提高要素市場國際化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能級。

4、新舊產業動能轉換步入提速期,塑造特色園區品牌成為必要任務。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呈現出明顯的承上啟下階段性特征,傳統工業、房地產等“舊”動力將繼續走向弱化趨勢,新消費、新經濟等“新”動力處于關鍵能量積累期。上海產業發展面臨需求沖擊“快變量”與轉型升級“慢變量”相互交織的局面,長期和短期相結合、供給側與需求側相結合的新舊功能轉換有效機制亟待建立。作為實體經濟的助推器,上海產業園區要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產金融合和產學融合發展,塑造特色園區核心競爭力,打響世界級園區品牌。

三、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高舉服務國家和上海發展戰略旗幟,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線,以“創新引領、集聚卓越、綠色集約、共享融合”為原則,以園區數字化轉型、產業能級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為抓手,全力集要素、興產業、強功能、優生態,加快形成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建設一批代表上海參與全球產業競爭的特色產業園區,打響世界一流園區品牌,成為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發動機,助力塑造“上海制造”品牌的主陣地、創新源、增長極和載體核,打造上海新一輪產業轉型與城市更新新篇章的亮麗名片。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將科技創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以高端化為重點、以品牌化為戰略、以數字化為手段、以特色化為優勢,加快園區產業數字化發展,提升園區產業集聚度和顯示度,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園區。

——集聚卓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優化全市產業園區空間規劃布局,培育支持園區開發主體做優做強,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向卓越科創園區邁進,實現從“制造區”到“智造區”的蛻變。

——綠色集約。將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更加強調底線約束和綠色低碳,集約高效配置產業用地資源,加快推動存量低效用地更新盤活,提升土地經濟密度和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園區。

——共享融合。深化拓展“區區合作、品牌聯動”戰略內涵,發揮上海產業園區在長三角一體化協的輻射帶動作用,謀劃區域更廣、質量更高、協同性更強的產業園區發展道路,推動產業成鏈、園區成網,打造形成創新策源能力的園區集群。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圍繞穩固要素保障、優化空間布局、增強創新濃度、提高經濟密度和產城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園區產業特色驅動、數字化賦能和服務化轉型,建設一批高品質產業空間載體,聚焦主導產業提升集中度和顯示度,推進特色產業做大規模、做強能級、做響品牌,匯聚形成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品牌卓越的特色產業園區,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集聚、創新引領、環境良好的綠色產業園區生態體系。到2025年,全力打響5個左右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園區品牌、50家特色產業園區和50個精品微園,加快建設7個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和5個數字新基建標桿園區,特色產業及關聯產業產出規模占園區比重達到50%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園區達到15個,完成10個重點產業發展區域整體轉型升級,更新盤活產業用地50000畝,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000家。

上海“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主要指標

類型 序號 指標名稱 單 位 2025年
園區體系 1 特色產業園區 50左右
2 精品微園 50左右
3 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10
數字化轉型 4 數字新基建園區 5
5 智慧星級園區 50
6 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 10
總量 規模 7 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 萬億元 3.2
8 營收收入 萬億元 14.5
9 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園區 15
創新濃度 10 市級以上研發機構數 1500
11 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 12000
12 企業累計有效發明專利授權數 萬件 15
經濟 密度 13 單位土地產值 億元/ 平方公里 80以上 力爭85
14 單位土地營業收入 億元/ 平方公里 210
要素 投入 15 新增產業用地 平方公里 50
16 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區域 10
17 產業用地更新盤活面積 50000

四、發展導向

“十四五”期間,在全市現狀產業園區基礎上,優化布局提升園區能級水平,穩定空間保障園區持續發展,創新融合發揮園區載體功能,形成“品牌園區引領、特色園區支撐、精品微園聯動”的園區生態體系,推動上海產業園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一)優化布局,提升園區能級水平

服從服務國家戰略,落實臨港新片區建設等重點任務,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按照先進制造業“一極戰略引領、三帶集群支撐、五個新城發力、特色載體驅動”和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提升能級、五區激發潛力、新城創增長極、長三角輻射聯動”的布局導向,突出品牌園區與特色產業園區的節點作用,強化園區在全市產業發展中的核心載體和創新平臺作用,聚焦城市更新的重點產業發展區域,形成“一軸、三帶、多節點”的產業園區空間布局。

上海市產業園區“一軸、三帶、多節點”空間布局圖

“一軸”:產業生態創新發展軸,形成臨港新片區引領、張江科學城策源、虹橋商務區輻射的聯動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創新要素集聚點和經濟增長極,匯聚全球商務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提升創新濃度和經濟密度,引領上海產業園區轉型升級不斷跨越新高度。

產業生態創新發展軸

1、臨港新片區

對標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以專業特色園區為載體,加快培育世界級“硬科技”企業,形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生物醫藥四大特色世界級前沿產業新高地,摘取更多制造業的“皇冠明珠”,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極和發動機。聚焦386平方公里范圍,以“一帶多區”的產業整體空間布局為核心,增強高端產業聚集度和顯示度,力爭建設成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東方芯港:圍繞芯片全品類、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橫向推動各類晶圓產線擴產提能,縱向擴充補全IC存儲設計、特種裝備材料、封裝測試等產業鏈領域,前瞻布局光電子芯片產業,建設國家級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和裝備材料創新中心。

生命藍灣:對標美國波士頓生命科技城,聚焦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建設涵蓋診斷、藥物、手術和健康服務的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全力打造集“研發、生產、測試、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大飛機園:依托大飛機總裝基地,加速集聚航空發動機、機體結構、復合材料、內飾內設、工裝設備、機載系統等配套產業,推動民用航空產業集聚區快速建設,針對圍網內先行啟動區,同步開展航空產業項目投資和供地準備。

信息飛魚:深度融入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以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島建設為核心,在探索建立安全高效的跨境數據流動體系上實現突破,打造集產業集聚、展示交易為一體的跨境便捷交互的“國際數據港”,建設“數字絲路”的國際樞紐口岸。

海洋創新園:以“海洋+智能制造”為產業鏈特色,構建“一平臺、一中心、一試驗區”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打造體現科技之力量的“產業會客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智能藍色經濟產業生態圈。

2、張江科學城

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科學城和上海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的戰略目標,依托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優勢,構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硬核主導產業集群,形成“創新源、產業核、聯動廊”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成為引領全市高端產業的增長極和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引擎。總體規劃面積由95平方公里擴大至約220平方公里,建設一批高端產業基地、產業社區和特色產業園區,集聚一批領軍型高科技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打造“兩園、兩谷、一島、多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

兩園: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聯動集成電路裝備材料產業基地、中試產業區等平臺載體,打造國家級全產業鏈的集成電路集群;張江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圍繞在線技術、模式、業態、制度集成創新,成為上海在線新經濟的產業首選地。

兩谷:張江藥谷,依托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際醫學園(細胞與基因產業園)、張江總部園、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打造醫學醫藥醫械醫療“四醫聯動”的世界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張江機器人谷,按照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模式,搭平臺、聚企業、建場景、造基地,打造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一島:張江人工智能島,實施人工智能島空間拓展計劃,構建全產業鏈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形成面向全球、引領全國的張江人工智能新地標。

多基地:依托張江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構建國際化、高能級的民營企業總部樞紐;著力提升上海浦東軟件園能級和品質,打造世界級軟件產業創新社區;依托銀行卡產業園打造金融數據港,聯動龍陽路區域,加快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與創新應用。

3、虹橋商務區

聚焦高端賦能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有力支撐“3+6”新型產業體系,探索新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的示范應用,成為全球高端總部機構集聚、國際人才交流密切、高端商務活動頻繁的功能復合型國際化中央商務區,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聯通國際國內綜合交通新門戶、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高品質的國際化新城區、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新引擎。規劃面積151平方公里,形成“一核、四片區”的總體格局,布局若干個有競爭力、有規模的特色產業園區和特色產業集群。

核心區:商務區核心功能主要承載區,依托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和綜合交通樞紐兩大功能性設施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推動總部經濟和高端商務集聚發展,提升完善交通樞紐功能,營造創新先行的發展氛圍。

南虹橋片區:以強化發展國際化公共服務功能和高端服務經濟為特色,圍繞前灣地區培育產業生態,建設多元功能融合的中央活動區,加快生命健康、文創電競、集成電路設計、在線新經濟、特色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高質量集群發展。

東虹橋及機場片區:以突出發展樞紐經濟為特色,重點聚焦臨空經濟、總部經濟和數字經濟,大力推進智能互聯網、智慧出行、時尚創意、人工智能、數字貿易、金融科技、大健康等產業發展。

西虹橋片區:以聚焦發展會展商貿為特色,突出“科創+商務”的核心功能定位,放大北斗導航和會展商務等產業優勢,充分利用會展經濟帶來的流量優勢,加強高能級商貿主體的對接與引進,促進會展商貿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北虹橋片區:以重點發展創新經濟為特色,依托制造業基礎和土地資源二次開發,高水平建設北虹橋科創中心、北虹之云,集聚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領軍企業,重點發展總部研發、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三帶”:沿江、沿灣、滬西三條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增強產業輻射的影響力,探索產業動能轉換與空間提質增效,推動園區物業形態、產業能級、區域功能、產出效益升級,努力打造區域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典范。

沿江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由金橋開發區、外高橋保稅區、大飛機總裝基地、寶武鋼鐵基地、寶山高新園、長興海洋工程及船舶制造基地等組成,積極承擔國家戰略,布局高端芯片、大飛機、船舶海工等戰略領域。

沿江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

金橋開發區:聚焦5G產業生態園,圍繞5G+未來車、5G+智能造、5G+大視訊三大主導產業,堅持做大存量與做快增量相結合,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首發制造、示范制造、智能制造轉型,打造世界“智造城”。

外高橋保稅區:以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為承載,聚焦功能復合和產業升級,深化“保稅研發+功能運營”,發揮保稅區片區制度創新的先導模式,打造國際一流保稅區,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資源配置重要節點和開放樞紐門戶重要前沿。

南大智慧城:圍繞“環上大科技創新園”建設,聚焦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創新人才和科創體系,形成“數字+科創+產業”多維度聯動,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協同發展的“數字科創”新地標,打造上海“北轉型”標桿示范區。

吳淞創新城:構建“產業+特色+服務”相結合的功能業態體系,形成“四新雙創兩高”產業集群體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精品鋼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區,打造碳中和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和區域發展新引擎。

寶山高新園:發揮南北園區比較優勢,形成協同倍增效應,建設成為“寶山科創中心主陣地的重要承載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鏈接點”。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重點聚焦高端生物醫藥“研發+制造”、醫療器械裝備生產等領域,加快生物醫藥創新產業資源集聚。超能新材料科創園,構建以新材料牽引、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為支撐、平臺總部經濟加持的產業體系,打造具有較高品牌標識度與影響力的“國際超能谷”。

上海機器人產業園:以“制造+應用”為產業發展重點,建設成為長三角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引領區、中國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聚發展標桿區、全球重要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造中心。

長興海洋裝備產業園:圍繞“船海港”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全生命周期需求,推進臨港長興科技園、長興海洋科技港二期建設,加快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北斗海智產業園、長興海洋芯片區等重點項目落地,建設世界級海洋裝備島。

沿灣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沿杭州灣北岸延伸到奉賢、金山,形成以上海化工區、東方美谷、金山工業區、金山二工區為主體的園區集群,發揮產業用地空間優勢,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全市先進制造業重要“增量區”。

沿灣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

上海化工區:圍繞化工主體生產項目核心區域,合理規劃電子化學品、新材料等功能板塊,打造精細、綠色、高附加值的化工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發揮電子化學品專區品牌優勢,延伸發展先進制造特色工藝、關鍵材料、核心裝備,形成具有一流水平的關鍵產品系列。依托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營造化工行業優良創新創業生態,形成化工新材料成果轉產業培育及技術交流的平臺。支持奉賢分區打造化工新材料特色園區,重點發展高分子復合、高性能水性、高性能膜、高端醫療等材料和化工生產性服務業。

東方美谷:賦能“未來新城”建設,打造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檢測檢驗、展示體驗、平臺交易”功能為一體的美麗大健康全產業鏈平臺,成為全球時尚前沿的新高地,打造世界級美麗健康產業的“硅谷”。

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示范區、智能連信息安全研發服務平臺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核心功能設施建設運營,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集聚區。

金山工業區:聚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成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高地和上海灣區經濟增長強引擎,力爭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灣區生物醫藥港,重點圍繞細胞免疫和基因治療、疫苗和大分子抗體藥物等領域,培育CRO研發和CDMO代工平臺,發揮張江基地合作平臺優勢。華東無人機基地,圍繞“華東無人機空港”及“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目標,打造全域開放的低空綜合應用場景及規制標準首發地。新型顯示產業園,圍繞面板龍頭企業打造完整AM-OLED產業鏈,依托功能平臺建設,推動上游材料、裝備和下游企業,加快推動新型顯示產業鏈集聚發展。

金山二工區:形成以節能環保、綠色材料、生物醫藥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3+1”產業格局,提升碳谷綠灣產業園品牌價值,成為全市工業園區“二轉二”整體轉型發展的示范區,打造環杭州灣經濟帶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高地。

滬西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包含國際汽車城、嘉定工業區、青浦工業區、松江經開區、莘莊工業區、閔行經開區、紫竹高新區等優勢園區,強化與長三角區域的聯動發展,成為體現本市高端制造業實力的重要區域。

滬西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

國際汽車城:打造汽車文化卓越、城市形象一流的汽車產業創新高地和智慧出行示范區,建設成為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核心承載區。汽車新能港合理有序推進基地二期規劃開發,打造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特色引領示范區;嘉定氫能港構建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體系,融入“長三角氫走廊”建設計劃。

嘉定工業區: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高性能醫療設備等產業領域,建設為自主創新產業化示范區、高端制造業集聚區和產城融合樣板區。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向2.0版本發展,率先構建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打造傳感器及智能硬件的戰略高地。

青浦工業園區:力爭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布局發展數字經濟前沿產業,重點圍繞人工智能、電子信息、氫能、生物醫藥和保稅加工貿易等特色領域,培育高端產業集群。青浦生命科學園聚焦現代中藥和生物醫學工程,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藥產業融合,打造全市重要的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基地。

北斗西虹橋產業基地:強化基地創新孵化作用,加快趙巷分園建設,促進北斗導航及相關產業實現集群規模化發展,形成產值過百億的“北斗+智能信息”產業集群,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北斗產業集聚高地。

松江經開區: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存量工業用地轉型為突破,提升經濟密度、產業高度和創新濃度,打造長三角的先進制造業高地。G60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構建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體系,聚焦企業培育、產業鏈精準招商、前沿技術突破、關鍵要素集聚等任務,打造長三角協同發展、接軌全球的生物醫藥創新示范基地。

G60電子信息國際創新產業園:圍繞松江綜保區加工制造、研發設計、銷售服務、物流分撥、檢測維修“五大中心”的產業定位,形成涵蓋制造、研發、銷售和檢測維修的全方位電子信息產業鏈。

臨港松江科技城:深入推進G60科創走廊橋頭堡建設,持續拓展園區空間布局,全面推進要素集聚和生態打造,高質量推進云廊二期、G60區域協同創新中心、科技綠洲三期等地標載體建設。

莘莊工業區:在智能汽車、衛星應用等領域形成2-3個具備重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動高端裝備產業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退二優二”轉型,打造成為上海西南部產業融合轉型發展的示范引領園區。

閔行開發區:以世界500強企業集群為核心,以智慧研發和智能制造“雙智聯動”為支撐,加強存量資源盤活利用,推動西區開發建設,打造集總部、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紫竹高新區:形成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產業為主導,生命科學、智能制造、航空電子等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加快研發基地二期、數字創意港三期和信息數碼港改造等載體建設,通過校企互動合作,打造“東方硅谷”。

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以建設浦江創芯之城為契機,聚焦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文化創意“2+1+1”特色產業,加快電子信息產業園二期、浦江基因未來谷、東方智媒城、B地塊等建設,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新標桿。

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重點發展智能運載、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和智能新硬件等“四智”產業,融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建“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的產城示范區。

“多節點”:以漕河涇開發區等品牌和特色園區為支撐,進一步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功能,推進城市更新提升經濟密度,加快濱江水岸經濟發展帶等重點區域核心產業和要素集聚,打造活力四射的產業創新生態圈。

品牌與特色園區多節點

漕河涇開發區:以園區數字化轉型、產業能級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為抓手,促進“五型經濟”融合發展,探索園區二次更新有效范式,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經濟轉型示范區、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區。

西岸智慧谷:瞄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以AITower西岸智塔為旗艦,打造集總部辦公、國際交流、應用展示、研發轉化為一體的“人工智能生態圈”,建設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策源、產業集聚和應用示范“上海高地”。

長陽秀帶:加快推動頭部企業產業功能落地,加速軍工路地區轉型升級,通過數字賦能加快制造業轉型發展,推動有條件的地塊實施存量更新,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國在線新經濟產業集聚發展的試驗場、先導區。

中以(上海)創新園: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智能制造與信息技術等領域,構建以以色列創新署授牌孵化器、高等院校、創新資源庫為切入點的國際協同創新網絡,成為中以創新合作示范區和國際創新技術成果轉化地。

虹橋臨空數字經濟產業園:聚焦樞紐經濟、總部經濟和數字經濟三大產業生態,形成數字健康、數字出行、數字創意和人工智能新地標,打造全球航空企業總部基地、高端臨空服務業集聚區和長三角聯動發展的橋頭堡。

(二)穩定空間,保障園區持續發展

穩定產業發展空間規模。優化產業集聚區邊界范圍,將工業用地作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守住工業用地“底線”,嚴格控制“退二進三”土地用途轉變。突出產業地圖的指引作用,合理安排產業用地儲備計劃,力爭實現“地等項目”,推動土地資源向重點產業傾斜,確保重大產業項目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堅持“四個論英雄”理念,加快重點產業發展區域存量用地更新盤活,為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發展空間,提升產業用地開發強度和產出績效。

打響“一城一名園”品牌。以五個新城建設為契機,按照打造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定位,實現新城品牌、產業品牌、園區品牌的有機統一。堅持產業在新城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高起點布局高端產業,高濃度集聚創新要素,構建各具特色、錯位競爭的產業體系,新增一批千億級特色產業,著力將五個新城建設成為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五型經濟”的重要承載區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標桿區。

打響“一城一名園”品牌

嘉定新城打響“國際汽車智慧城”品牌,以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核心承載區為依托,建設“汽車智造領跑+智能傳感領航+精準醫療領先”的特色產業體系,打造發展動能強勁的重要增長極。

青浦新城打響“長三角數字干線”品牌,承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和國家進口博覽會戰略,承接虹橋商務區、西岑科創中心、市西軟件信息園創新輻射,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形成最具活力的數字經濟發展帶。

松江新城打響“G60科創走廊”品牌,構建“一廊九區”的產業空間布局結構,全力打造“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奉賢新城打響“東方美谷”品牌,形成生命健康、美妝日化、食品保健“三品”協同引領的特色產業格局,成為美麗健康產業創新策源地、國際企業布局首選地和全球時尚前沿新高地。

南匯新城打響“數聯智造”品牌,以數字賦能為引領、以智能制造為特色,推進數據便捷聯通,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端前沿產業產業,打造面向未來的高端產業基地。

(三)創新融合,發揮特色園區載體功能

打造園區特色化發展新體系。通過園區目錄管理,構建以產業生態為核心的品牌園區,以聚焦產業鏈為載體的特色產業園區,以打造產業鏈細分環節為節點的精品微園,突出產業引領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形成五個百億規模的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培育精品微園,圍繞產業鏈協同配套和補鏈強鏈,增加產業園區科創空間,形成十個具有國內領先的特色產業創新生態圈。

提升產業園區發展能級水平。服務全市“3+6”重點產業需求,打造一批高品質空間載體,全面落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個“上海方案”,聚焦融合性數字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提升產業引領功能,增強未來發展動力,打造區域產業品牌,疊加各類要素、政策資源,形成特色產業“高地”和綜合政策“洼地”。

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分布圖

五、重點任務

(一)提質增效專項

1、提高產業質量優勢。建立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提升項目優選標準,對新增項目實施分區分類引導,嚴把土地供應和產業準入關,引導產業鏈價值與土地價值區位合理匹配。培育100個本土“獨角獸”和“瞪羚企業”,支持園區企業創建數字產業創新中心、智能工廠車間,加強上下游產業布局規劃,形成互補共生的園區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

2、實施園區服務賦能。支持園區培育由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協會聯盟、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組成的集群服務組織,建立涵蓋企業全生命周期流程的產業服務體系,強化對技術研發、投融資、產業鏈資源、創新創業服務、營銷推廣等方面的資源鏈接與服務供應。打造30個園區集成服務商和200個園區專業服務商,進一步提升園區精準化、專業化服務水平。

3、建設“雙碳”生態園區。按照“布局優化、企業集聚、產業成鏈、物質循環、集約發展”的理念,推動產業園區向循環生態園區轉型,建設10個具有引領示范意義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開展綠色園區、零碳園區試點創建。發揮中國寶武生態圈碳中和技術核心產業、相關延伸產業集群等優勢,打造碳中和產業示范園。打造集成性高、覆蓋面廣的“雙碳”園區服務平臺,實現園區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共贏。

(二)載體提升專項

4、強化新城產業支撐。堅持產業在五個新城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創新驅動、錯位協同的產業體系。打響嘉定新城國際汽車智慧城、青浦新城長三角數字干線、松江新城G60科創走廊、奉賢新城東方美谷、南匯新城數聯智造品牌。加大在產業空間、財稅資金、產業人才支持力度,著力將新城打造成為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標桿。

5、建設特色園區載體。按照符合市級產業地圖規劃指引、具備優秀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特色產業基礎和產業發展空間的標準,開展特色產業園區和精品微園甄選和培育工作,建立統計制度和綜合評價辦法。聚焦特定產業方向、特優園區主體、特強產業生態,圍繞重點產業領域,構建園區特色化發展體系。精品微園以更集約用地方式,集聚企業和功能要素,形成特色產業鏈節點,成為園區特色化發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6、推進園區高端化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園區建設運營,打造專業化產業招商和市場化園區運營團隊。開展園區品牌提升行動,建立園區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提升園區的認知度、競爭力和影響力,探索形成園區差異化開發建設標準和運營管理體系。推動特色產業園區成為優化城市營商環境的“服務首站”、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節點”和創新型企業的“成長高地”。

(三)轉型升級專項

7、加快重點區域城市更新。落實上海城市更新條例要求,建立政府統籌、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產業用地更新機制,以“工業轉工業”為主攻方向,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雙向發力、一二級市場雙輪驅動,鼓勵市場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共享,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區域和園區更新轉型,形成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有效提升土地利用強度和產出效益水平,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促。

8、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成片區域調整轉型,加快低效產業退出,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優化傳統產業布局,對涉及生產運行、城市保障、應急安全等方面的產業進行調整,確保產業鏈配套完整和城市安全。對本市重點控制的化工、建材、四大工藝、有色金屬、傳統機械加工、危化品生產儲存等行業進行總量排摸,參照國家政策對有條件的行業實施產能等減量置換,結合本市實際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實施。

9、擴大政策覆蓋范圍。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對產業結構調整全環節政策覆蓋:鼓勵對建筑物、設施進行調整或拆除,支持原有空間資源改擴建;重點推進整治淘汰類并列入關停計劃的項目;加快盤活調整騰出的載體空間,對已實現存量資源再利用、符合產業導向的,畝均產值或稅收達到各區平均水平的,給予后補貼和獎勵;對列入各區計劃和減量化的予以支持推進。

10、完善差別化工具政策。動態更新修訂《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科學設定存量企業調整篩選標準,制定“嚴于過去、高于全國”的行業技術、生產工藝、生產裝備、產品等限制和淘汰類條目體系。銜接“差別電價”、“超定額累進水價”等差別化價格機制,強化“三線一單”等分區管控要求指引,依法依規利用綜合手段推進轉型發展。

(四)創新強產專項

11、強化創新策源能力。瞄準產業技術創新前沿,形成具有創新策源功能的園區創新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成果迸發的新高地。建設一批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聯盟,培育一批突破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產品的標桿企業,集聚一批領軍型高科技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推動園區建立多元主體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業共同體,共建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12、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國家級和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新增10個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引領性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鼓勵研發機構開放協同,充分發揮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制造業龍頭企業利用園區或閑置廠房、樓宇等加快建設集聚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投融資對接、成果轉移轉化、技能培訓等功能的雙創平臺。

(五)品牌聯動專項

13、長三角園區合作共建。全面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定統一的產業用地分類標準、出讓制度和管理政策,探索統一的產業準入、投資促進和政策扶持,鼓勵產業項目建設用地指標跨省域調劑。通過產業鏈環節優勢互補、協同合作,提高產業園區的產出和經濟密度,推動形成10個區域合作標桿園區。

14、園區品牌聯動發展。深入推進“區區合作、品牌聯動”,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在品牌、規劃、開發、建設、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優勢,通過品牌輸出帶動資本和產業聯合,探索合作共建、產業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鼓勵國家級、市級開發區與鄉鎮工業區,通過品牌、管理、股權等多種合作方式實施聯動發展。發揮企業集團的產業規模優勢,支持加強園區和企業集團之間的市場化聯動合作。

15、釋放園區主體活力。強化對園區平臺賦能,支持其建設和運營定制廠房、標準廠房和研發通用類物業,進一步釋放國資平臺招商活力和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認定一批特色明顯的園區開發區主體,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園區運營監管激勵約束機制,對承擔園區整體發展功能的園區開發主體及經認定的園區平臺主體,制定考評激勵制度,落實屬地責任。

六、數字化轉型

主動擁抱數字時代,緊抓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契機,堅持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以“數字底座、數字運營、數字經濟、數字示范”為重點,將園區打造成為以全面感知和泛在聯接為基礎,具備主動服務、智能進化等能力特征的有機生命體和可持續發展空間。

(一)筑牢園區數字底座

打造物聯、數聯、智聯的數字底座。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萬物互聯、數據可感”的原則,系統部署園區物聯感知體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技術,實現園區要素全面AIoT化。以園區數字孿生平臺為基礎,構建園區運行生命體征指標體系,實現基于大數據的園區高效運營。

加快推進園區新基建建設。建設千兆光網、5G、IPv6、衛星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合理布局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資源,增強信息網絡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數字化支撐能級。規劃建設智能建筑、智能化園區公共設施,實現建筑及公共設施狀態可感、精細管理、開放共享。

完善園區一體化數據資源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搭建大數據資源平臺,融合區塊鏈、零信任等數字信任基礎設施,推進園區數據安全有序流通。形成與數據資源相配套的管理機制、技術架構、標準規范、安全保障及應用場景,構建全閉環、系統性的“云網端邊數安”數據資源管理體系。

(二)賦能園區數字運營

搭建園區智能中樞。實現基于“一張圖”的可視化一網統管和基于數據的決策革命,打造“輕量化、集中化、智慧化”的數治園區新范式。聚焦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應急管理、園區安全、能源環境等領域,實現態勢全面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趨勢智能研判、資源統籌調度、主動精準服務等功能,實施基于大數據的可持續高效運營。

打造智慧投資促進平臺。倡導實施面向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鼓勵園區建立企業庫,形成園區產業鏈畫像和企業畫像,利用大數據實施智慧精準招商。基于訪客、能耗、企業經濟稅收等數據支持,科學實行重點幫扶、政策制定、產業變更、騰籠換鳥等園區決策。

實現園區服務一網通辦。創新“一碼通”服務數字化示范場景,實現“數字服務零距離”,實施精準化、個性化服務,營造便捷、舒適、高效、安全的工作生活環境。構建開放的科技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體系,配置雙創空間、科學家社區和共享實驗室等,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利用。

(三)做強園區數字經濟

加速數字產業鏈集群集聚。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領域產業水平。疏通數字產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快車道,推動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貫通發展,建設世界級數字產業集聚區,形成數字產業生態鏈強大吸附力。

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支持“上云”,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鼓勵“用數”,實現產業鏈高效協同;推進“賦智”,打造數字化生態。發展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培育壯大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

形成園區數字經濟創新高地。以數字化場景牽引技術創新,支持關鍵數字技術先試先用,發揮產業圖譜對于固鏈、強鏈、補鏈的賦能效應。鼓勵園區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試點示范”模式,構建產業生態圈聯動體系。培育規范的數據要素交易市場主體,探索園區大數據交易流通機制,構建具有活力的數據運營服務生態。

園區數字化轉型專項

智慧園區:完成《智慧園區建設與管理通用規范》地標修編,編制《園區數字化轉型建設指南》,構建智慧園區星級評價體系。持續推進智慧園區星級評定,提升園區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水平。

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發揮市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試點示范園區輻射效應,全面推動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協同生態,發揮園區對于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創新發展的載體性作用,推進“工賦上海”建設。

數字新基建園區: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倡“云網邊端”布局,融合應用5G、千兆光網、工業互聯網網絡、物聯網、IPv6、衛星互聯網、云計算、存算數據中心等信息基建技術。

平臺+園區:強化工業互聯網功能性平臺賦能作用,圍繞監測監管、綜合管理、公共服務、專業服務等應用場景方向,形成面向園區的資源整合共享、產業鏈分工協作、企業協同創新、轉型升級服務等數字化解決方案。

(四)創建園區數字示范

創建數字化轉型特色示范區。圍繞未來出行、智慧生活等特色功能,支持各區創建數字化轉型示范區。重點聚焦嘉定未來·智慧出行示范區、市北數智生態園、普陀海納小鎮、楊浦大創智數字創新實踐區、張江數字生態園、臨港數字孿生城、松江G60數字經濟創新產業示范區等數字化轉型示范區,以數字經濟生態化發展為核心,打造面向國際的創新轉型先導區。

探索“未來城市”區域標桿實踐。以“數字維度”引領“空間之變”,打造數字江海、嘉寶智慧灣等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三生融合示范區域。促進園區新場景應用,引導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化工廠,推動數據賦能百業,鼓勵企業加大場景開放力度,發展場景驅動型產業,實施全面、整體、特色、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

市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區

嘉定未來·智慧出行示范區:以打造國家智慧交通先導實驗區為引擎,率先形成智慧車列、無人駕駛等應用場景,豐富公共交通出行模式,推動企業數據和政府數據的融合互通,打造數據共享、實時互動的MaaS平臺,形成“共享+智能”的城市智慧出行網絡,探索建設面向未來的城市出行體系。

市北數智生態園:以“數字化產業社區運營商”為定位,形成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為特色的數智產業集群,圍繞數據要素全生命周期構建數智創新賦能體系,成為上海國際數字之都的標志性區域,在全市率先打造“塊狀化的數字化轉型示范區”,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靜安樣板”。

普陀海納小城:依托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以聯動暢通長三角循環為切入點,積極探索長三角沿線城市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路徑,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良性互動,與杭州“云棲小鎮”、無錫“雪浪小鎮”共同構建創新驅動、數字引領、三鎮鏈接、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楊浦大創智數字創新實踐區:圍繞大創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新地標,以城市交通軸、生態景觀軸、創業成長軸三大軸線為基點,建設數字孿生、數字IP、數字健康、云原生、智慧出行等數字化特色場景鏈,打造以互聯網領軍企業為引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生態鏈。

張江數字生態園:打造產業數字底座,建設數字產業集聚區,依托豐富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先進的硬核科技,實現產業賦能,打造上海在線新經濟的產業首選地、人才蓄水池、業態創新爐、集成應用場、制度先行區,形成在線技術、模式、業態、制度集成創新。

臨港數字孿生城:聚焦國際創新協同區,充分融合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數字孿生試驗區建設成為集原創技術、應用技術和開發實體為一體的自完備區域,建設創新魔方、創新晶體等數字化地標,打造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產城融合自循環樣板。

松江G60數字經濟創新產業示范區:以“數字+生態”為核心、“基地+基金”為著力點、“供給+需求”為切入點,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率先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先導區和國家級數字產業創新集群區,打造“創新平臺引領、應用場景示范、產業集群匯聚”的研用產一體化數字經濟新格局。

七、保障措施

(一)市區統籌聯動

1、建立統籌推進機制。更好發揮全市產業園區和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建立市、區兩級專項工作機制,強化多部門聯動,抓好政策頂層設計、服務托底支撐和產業生態培育。加強市區投促聯動,指導園區制定出臺投資促進專項政策,提升精準招商和精細服務水平。

2、完善園區評價考核。完善產業園區統計體系和評價考核辦法,開展園區綜合評價。將園區產業的集聚度、成長性、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作為特色產業園區先建后評、分類指引、動態調整的基礎和依據,對成績突出的園區,支持重大項目布局,保障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指標需求。

3、加強園區規范管理。切實做好產業園區產業用地供應和流轉情況的跟蹤監督,加強產業準入管理,加強對園區平臺認定管理和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全鏈條績效管理體系,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市重大項目,加大項目落地協調服務力度,優化產業用地供地流程方案。

(二)優化營商環境

4、支持園區擴權賦能。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事項審批、規劃調整和土地供應等機制,逐步下放園區開發主體的自主決定權,引導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向園區聚集。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助力上海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

5、形成園區標桿示范。園區作為“產業生態服務商”,是打造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窗口,鼓勵特色產業園區在開發建設標準、產業生態培育、招商運營管理、企業服務規范、產城融合配套等方面積極探索,強化政策集聚政企協同,為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提供豐厚土壤,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本。

(三)市場資源配置

6、優化金融服務功能。優化園區資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益,探索公募REITs等新型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園區更新轉型,探索設立園區高質量發展基金,形成“基金+基地”綜合優勢。支持園區企業上市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創新融資、并購咨詢、境外并購貸款等服務。

7、拓寬市場融資渠道。優化“政府+銀行+擔保機構”的融資貸款聯動服務機制,為園區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補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推動園區與銀企戰略合作,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園區主體可持續發展。

(四)服務政策宣傳

8、完善園區服務配套。鼓勵園區主體通過引進優質醫院、合作辦學等方式,提升區域醫療教育配套水平,優化園區商業娛樂、文體休閑等功能。打通園區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合理布局地鐵站點規劃、公交接駁路線和快速路出入口,加快停車場、加油站、充電樁等公共設施建設。

9、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園區配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鼓勵將產業類項目的配建比例集中統一建設。拓展打通多種類型人才租賃住房的籌措和銜接渠道,滿足不同類型產業人才不同生活、發展階段的居住需求,促進五個新城和特色產業園區等重點區域職住平衡和產業發展。

10、做好政策宣貫工作。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全方位政策宣傳,加強面向園區和各類市場主體的政策及時精準推送,開展政策的系列宣貫和解讀,提高政策的普及率、覆蓋面和知曉度。建立政策跟蹤評估和反饋機制,結合市場主體反映,及時對政策進行調整優化,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