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8 17:13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天津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機遇期,是打造“數字天津”的重要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天津建設制造強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貫徹落實天津市委、市政府“制造業立市”決策部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是天津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轉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了“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示范”等工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1.產業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十三五”時期,天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增速達到4.7%,占全市工業比重增長至10.8%;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7%,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領域加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匯聚飛騰、海光、南大通用、神州通用、麒麟軟件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全國6大CPU(中央處理器)廠商、4大數據庫企業、2家操作系統企業,天津分別占據4家、2家和1家。集聚一批行業百強企業,中環半導體、中科曙光入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天地偉業入選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奇安信、360入圍中國網絡安全能力百強;六〇九電纜進入中國電子元件百強,永捷電子、普林電路位列綜合PCB(印制電路板)百強;華海清科的化學機械拋光設備、唯捷創芯的功率放大器產品等在國內市場具有較高占有率。三星視界移動、鴻富錦、恩智浦等外資企業產值比重達到三分之二,成為推動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3.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加快布局,擁有8英寸晶圓線、6英寸0.35微米特色工藝產線、MEMS射頻(射頻微機電系統)工藝產線,12英寸單晶硅片打破國際壟斷。芯片設計能力快速提升,紫光展銳參與12納米5G基帶芯片研發,濱海新區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取得交換芯片、軟件定義互連芯片、內生安全交換芯片等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信創產業生態加速形成,突破高端CPU、自主可控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打造“PKGS”(飛騰-麒麟軟件-長城-中科曙光)信創品牌。軟件定義深入發展,共享經濟智能綜合服務平臺、虛擬仿真再生資源系統在人力資源、再生資源領域實現特色應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加速拓展,重載自動導引貨運車在風電領域大型設備物流運輸場景中成功應用,虎鯨工業級無人機在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展智慧交通巡檢服務。

4.創新創業平臺逐步完善。擁有眾創空間、孵化器百余家,“芯火”雙創基地加快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雙創基地”的孵化鏈條逐步形成。依托校地合作等多種方式加速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云集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天津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究機構,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8家。

5.“智能+”應用場景亮點頻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并在交通、港口、醫療、能源等垂直行業打造了一批應用場景,獲批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探索豐富車聯網應用場景;建設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協同平臺,為全球港口智慧化轉型提供“天津方案”;全市40家三級醫院開展智慧門診服務,移動終端預約率超過65%;落地全國首個人工智能供熱解決方案,節能比達到21.93%;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城市大腦,投用智慧公交、智慧路燈等40多個應用場景,入選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

6.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截至2020年底,累計建成5G基站2.4萬余個,實現全市城鎮區域及重點行業應用區域室外連續覆蓋。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25T,是2017年的4.2倍,移動、固定寬帶下載速率均躍居全國第3位。騰訊天津數據中心、太平洋電信天津數據中心、華錄光存儲大數據中心項目落地投產,空港數據中心等4個數據中心入選首批國家綠色數據中心。

“十三五”時期,天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產業總體規模偏小,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占比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龍頭企業帶動不足,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端生產要素缺乏,人才短缺及外流問題明顯;跨國公司本地根植性不強,與本地企業關聯度不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信息消費拉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產業面臨形勢

1.全球信息革命與新冠疫情雙重催化,數字經濟加速崛起。當前,全球形勢復雜多變,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進入深度拓展期,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加速重構全球經濟新版圖。新冠疫情在席卷全球、對公共健康和經濟發展帶來雙重威脅的同時,也催生出一批“無接觸”“無人經濟”等新消費場景,進一步推進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進程。天津要抓住全球信息技術和產業新一輪分化重組的重大機遇,搶先機、創新機、抓時機,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

2.“新基建”釋放新動能,產業發展迎來重大利好。受新冠疫情等諸多內外因素影響,新基建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多個領域加速崛起,帶動芯片、射頻器件、功率半導體、傳感器以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全面發展,引導半導體產業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營造了有利發展環境。天津要牢牢把握“新基建”發展機遇,加快構建涵蓋材料研發、芯片設計、制造測試、軟件協同的全產業鏈生態系統,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邁入“芯”征程。

3.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京津冀協同更加緊密。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已被提到中長期戰略高度,成為“十四五”和未來一段時期全面開拓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戰略選擇。天津要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與京冀產業對接和聯動發展,加速三地產業要素流動,全面激發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4.天津引育發展新動能,“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天津正處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傳統產業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漸降低,新興產業帶動作用尚且不足,亟需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作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帶動全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壯大的重要引擎。天津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關鍵作用,實現“優存量”與“擴增量”并舉,助推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制造業立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戰略引擎,以“鍛長板、補短板、塑樣板”為總思路,聚焦產業鏈、創新鏈高端環節和關鍵領域,重點實施優化產業組織方式、加強企業梯度培育、推動源頭技術創新、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暢通產業內外循環、推進產業跨界融合六大任務,加快推進制造強市、“數字天津”建設,著力打造基礎高級、技術領先、創新活躍、國內先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創新發展。堅持創新引領,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協同創新能力,搶占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環節。

統籌兼顧,協同發展。堅持本地深耕與開放發展相結合,圍繞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共享,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堅持規模發展與高端發展相結合,在做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拓展,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軟硬結合,協調發展。順應信息消費發展趨勢,堅持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全面深化軟件與硬件、產品與服務之間相互融合,加速跨界融合和集成創新,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示范引領,融合發展。以應用場景和應用實效為牽引,立足工業生產、民生服務、政務管理的實際需求,先行先試,打造一批典型行業應用場景,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在產業規模、龍頭企業培育、創新生態建設、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產業增長潛力充分發揮,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到2025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平均增速超過9%;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3500億元,增速達到10%;人工智能產業不斷壯大,整體質量效益進入國家第一梯隊。

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打造4家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年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培育4家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年收入超50億元的創新型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行業領導力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創新生態日益完善。到2025年,圍繞集成電路、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成果,發明專利數量和標準擁有量顯著提升。新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搭建“芯火”雙創基地(平臺)、中國信創谷等創新載體,創新對產業的驅動效應更加顯著。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到2025年,在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累計實施示范應用工程50項以上,建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四、重點任務

(一)優化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1.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新體系。構建以電子信息制造為核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與人工智能共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發揮電子信息制造優勢,以智能終端為突破口,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汽車電子領域,打造一批新增長點,引領帶動產業進階發展。圍繞新技術新趨勢,依托中國信創谷建設,以信息安全為特色,發展信創軟件、工業軟件、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區塊鏈領域,打造一批拳頭產品和特色品牌。發揮人工智能作為賦能體的重要作用,以場景應用為驅動,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與物流、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家居等多個應用場景,在全國形成一批試點示范。到2025年,在智能終端、信創、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形成超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區。

2.構筑“1+N”產業集群發展新空間。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優勢、特色,全面統籌規劃空間布局,形成以濱海新區為核心,西青區、武清區、津南區、北辰區、寧河區等共同發展的“1+N”空間發展布局。依托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濱海新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軟件及集成電路等產業集群。依托天津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賽達工業園等,西青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集群。依托天津武清經濟技術開發區、京津科技谷等,武清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集群。依托天津八里臺工業區、天津雙港工業區等,津南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產業集群。依托天津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雙口工業園區等,北辰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5G產業集群。依托天津寧河經濟開發區、天津寧河現代產業園等,寧河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集群。

3.打造產業園區建設新能級。立足各區產業基礎和發展空間,科學規劃,加快建設主業優勢鮮明、配套功能完善、綜合效益突出的產業園區,引導資源定向聚集,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化發展。優化提升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軟件和信息服務)兩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及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等國家級產業發展載體,繼續推進西青大數據產業園、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天津濱海互聯網產業園、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等特色功能園區建設,推動資源、人才和資金全面整合、有序調配,建設一批定位明確、差異化發展、分工協作、運行高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特色產業園。

(二)加強企業梯度培育,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1.著力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以全國電子百強、軟件百強企業為引領,打造一批帶動行業技術發展、擁有高端品牌的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產權轉讓、上市融資等方式實施產業整合,促進人才、技術、科研資源集聚,瞄準國內一流目標,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加快對現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上下游產業緊密協作、產業鏈完整的發展體系。

2.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針對特色客戶群體或市場,研發專項技術或生產工藝,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基礎產業領域,加強企業協作,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專注核心主營業務、成長質量高、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擁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中小企業群體,逐步成長為專業細分領域的領袖和單項冠軍。定期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培訓會,加強申報條件、申報程序等宣傳。

3.構建多層次企業協作體系。建立以大企業為中心、中小企業分工配合的企業協作體系,形成資源集中、分工細化、合作高效的產業形態。支持中小微企業與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產業和市場對接,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比較優勢,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優質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聯合多方力量成立產業技術聯盟,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交流協作,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產業化,推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品。

(三)推動源頭技術創新,助力產業高端發展

1.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等手段,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制定產業重點領域發展痛點、難點目錄,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智能高端傳感器、NAND(閃存)、高精密減速器、計算機整機、智能終端等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產品,強化智能硬件與工業軟件等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協調發展,聯合攻關集成電路、機器人和應用電子等領域的新產品、新工藝,大力發展高端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

2.提升基礎技術創新。聚焦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組織開展相關基礎理論研究。強化核心基礎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基礎裝備等研發創新能力,推動集成電路設計、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智能傳感器、基礎軟件開發等領域重點突破。集中力量攻克智能終端及相關適配器領域的產品加工工藝。著力研發自動化裝備、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等基礎產品,提升產業制造和生產的支撐能力。

3.布局前沿基礎研究。重點突破多模態生物特征識別系統、知識深度學習、類神經網絡分布計算、智能決策控制、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共性技術。超前研究區塊鏈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交叉融合應用技術,在應用框架、分布式存儲、數據存儲及交換標準化設計、可信執行環境等方面快速突破。

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在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支持企業在集成電路、智能終端、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強知識產權布局和儲備。鼓勵企業加強與國內外信息科技機構交流與合作,做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定期發布新一代信息技術關鍵技術和重點領域項目支持指南,引導專利創造方向。進一步發揮集成電路產業聯盟等協會和聯盟在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的創制,構建信息技術服務標準體系和應用推廣體系,搶占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四)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支撐

1.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立足產業發展需求,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推動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優化升級,爭創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推進中科曙光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天地偉業智能安防創新中心、中科創新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建立一批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面向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

2.提升公共創新平臺服務水平。以科技資源集成開放和共建共享為目標,通過整合、集成和優化科技資源,完善基礎條件建設,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領域公共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平臺),聚焦智能硬件、智能傳感、汽車電子3個特色方向,著力構建集成電路共性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產業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全市集成電路領域新型雙創基地和聚集高地。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等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研發、檢驗檢測、中試生產等服務。

3.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產業技術聯盟、協會等組織召開產業供需對接會和產業研討會,為設計企業、產品解決方案商、終端企業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進一步推進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暢通產業內外循環,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1.提升企業引進層次。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終端等產業鏈,編制產業圖譜,繪制潛在招商目標,精準對接企業及創新資源要素。積極開展平臺招商,制定平臺型企業招商扶持政策,以世界智能大會舉辦為契機,吸引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領軍企業、平臺型企業或機構落戶,協助企業集聚配套企業、人才、資金、項目等發展要素,實現“招到一個平臺、帶動一個領域”的發展態勢,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態。

2.強化京津冀產業循環。積極探索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新模式,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求,打造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共同體,在產業功能定位、產業分工、項目投資等方面做好統籌布局,支持共同體內各成員單位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積極開展技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和行業標準制定等工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引導重點產業項目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武清京津產業新城、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區等,加強三地大型儀器、高端人才等資源要素共享,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要素有效集聚和優化配置。

3.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用,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相關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信息產業項目建設,帶動技術、標準、品牌和服務的輸出。鼓勵企業與國際優勢企業進行共同研發,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國際話語權。推動企業積極拓展海外用戶,構建跨境產業鏈體系。依托世界智能大會,打造產品展示、項目對接、峰會交流平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

(六)推進產業跨界融合,釋放產業發展空間

1.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智能+”,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發展質量效益。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積極培育眾創設計、網絡眾包、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產業鏈,打造新型制造業體系。提升工業軟件支撐能力,推廣基礎工業應用,重點支持工業控制軟件、信息安全軟件、控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

2.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圍繞石化、鋼鐵、紡織等領域需求,推動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應用,提升材料、功能、結構、工藝等研發設計水平和效率。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智能裝備、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中的應用,提高生產決策和管控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支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能力。

3.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場景。依托互聯網平臺,整合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資源,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民生、政務治理等方面的滲透和融合。鼓勵企業積極尋求核心技術突破、針對產業下游應用環節開拓市場,結合行業實際需求,在城市管理、健康醫療、交通物流、家居養老等領域開發一系列場景,尋求商業場景變現,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規模化應用示范,以應用場景發展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其他產業間相互提升、聯動發展。

五、發展重點

(一)電子信息制造核心領域補短板,以智能終端為突破口,拉動產業高端化發展

1.集成電路。堅持設計和制造并重,聚焦重點突破,帶動全鏈提升,力爭全市集成電路產業進入國家第一梯隊。建設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平臺),著力構建集成電路共性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產業孵化、高端人才集聚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核心技術源頭創新,聚焦高端芯片、關鍵器件、特色工藝、關鍵設備和原材料領域,推進國產CPU、射頻芯片、通信芯片、汽車芯片、光通信芯片等一批核心技術突破,加快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和產業化,協同推進集成電路設備、核心零部件和硅片、第三代半導體等關鍵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引進國內外一流企業落地,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區域總部等,構建布局合理、技術領先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全面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2.智能終端。發揮本地智能終端設計優勢,積極推動可穿戴設備、行業終端等產品創新,促進人工智能、5G、AR/VR(增強顯示/虛擬顯示)等技術融合應用,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市場主體在傳感器、控制芯片、顯示器件、人機交互、圖像算法、智能處理、云服務等重點技術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快產業高端化發展。支持智能終端生態系統建設,鼓勵軟件、硬件、平臺、內容結合,促進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智能終端企業與電子、汽車、化工、電力等傳統制造企業以及養老、交通、物流、健康等服務業企業協同發展。支持智能終端研發、試制、檢測、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跨領域創新資源,打造面向中國北方的技術服務平臺。

3.智能傳感器。以應用創新為牽引,面向工業、汽車、消費電子等重點領域的應用需求,打通產業鏈和價值鏈,構建傳感器生態。引進和培育一批智能傳感器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突破傳感器敏感材料、核心元器件、傳感器融合算法、數據智能處理、低功耗等關鍵技術,加快多種傳感器集成模塊化設計、數據融合和應用算法研發,支持發展具有重大應用需求、國內缺乏的傳感器產品及應用系統。依托集成電路產業基礎,以MEMS(微機電系統)為突破口,建立健全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服務平臺,突破工藝、材料瓶頸,推動產業鏈、價值鏈整合。探索“傳感器+大數據”的商業模式,促進產融結合,發展基于傳感器數據的大數據應用,在智能醫療與健康、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一批應用示范項目。

4.汽車電子。順應汽車消費結構升級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依托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契機,加快多種傳感器集成模塊化設計等關鍵技術研發,著力打造北方汽車電子集聚地。聚焦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與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研發機械式自動變速器、整車控制器、變速器控制器等關鍵技術,重點推進符合國Ⅵ標準的發動機控制系統及相關測試工具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汽車電子控制產品集成化應用平臺建設,實現中高端車身控制器模塊及零部件規模化應用,加大力度促進無人駕駛及智能管理控制系統、智能車載終端設備及自主智能車載操作系統研發,積極開展智能交通應用示范。加快研究新型汽車電子電氣信息架構、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打造跨界協同的產業鏈條,建成行業領先的汽車電子配套產業基地。

(二)軟件信息服務優勢領域鍛長板,以信息安全為特色,推動核心技術攻關

1.信創軟件。加快信創海河實驗室建設,加強自主基礎軟件的創新和產業化,聚焦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推動自主基礎軟件的不斷迭代和快速推廣。爭創國家級先進操作系統創新中心,攻克國產通用操作系統關鍵技術,大力開發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工業控制類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云安全操作系統及5G應用終端操作系統等產品。廣泛開展組織外設、整機、系統軟件、行業軟件、服務軟件等兼容性適配驗證,圍繞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神舟通用和南大通用數據庫、書生電子公文系統等產品,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云計算平臺軟件、人工智能技術框架和編程環境以及行業應用等領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適配全國產硬件的系統技術方案和行業應用方案。面向金融、電信等場景,發展高并發事務性數據庫、基于國產芯片和X86的超融合架構數據庫等核心數據庫產品。研制新一代辦公軟件、安全瀏覽器、閱讀器等高端產品。

2.工業軟件。重點推動工業技術軟件化發展,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業場景的工業數據分析軟件與系統,以及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工業智能軟件和解決方案。面向協同組織、個性定制、智能生產、服務制造等新模式需求,研發支持裝備智能化、機電一體化、工業自動化的工業嵌入式軟件。建設符合開放標準的嵌入式軟件開發平臺、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智能通信軟件,著力攻克智能設計與仿真、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提高基礎工業軟件及相關服務供給能力,支持建立工業技術軟件化共性基礎平臺、重點行業通用平臺及面向業務應用的工業APP。加強重要工業領域行業解決方案定制化深度應用,加強工業軟件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結合,打造工業云應用服務體系。

3.大數據云計算。圍繞精準推送、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強海量數據存儲、數據分析發掘、數據可視化、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提升大數據通用處理、實時處理、海量數據存儲管理、知識發現能力和輔助決策能力。推進中科創新大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提高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水平和數據采集能力。加快云計算服務能力建設,著力突破云計算平臺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多云管理等關鍵技術和超融合等新型虛擬化技術。建設面向工業、醫療健康、教育等行業提供服務的SaaS(軟件即服務)平臺,鼓勵PaaS(平臺即服務)服務提供商面向專業領域提供定制化服務,形成行業解決方案和工具庫。依托現有云計算數據中心,面向政務和各行業領域信息技術應用提供存儲資源、處理資源、網絡資源的租用服務。

4.工業互聯網。推進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工業互聯網內外網建設升級,推動二級解析節點建設,利用標識促進信息資源集成共享。在電子、汽車、裝備等行業啟動工業互聯網示范建設,帶動高端儀器儀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工業通信網絡、人機交互系統等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實現遠程在線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自愈合調控與損傷智能識別及設備遠程維護等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海量數據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其服務模式、商業模式、合作模式創新,推動積極發展資源匹配協同、企業管理決策優化、生產過程優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務。

5.區塊鏈。加強區塊鏈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重點突破共識機制、密碼技術、智能合約等關鍵技術,積極探索加密算法、賬本、側鏈與跨鏈等核心技術理論,突破區塊鏈底層公鏈技術。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向政務管理、社會公益、防偽溯源等領域延伸擴展,開放“區塊鏈+政務”“區塊鏈+產品溯源”“區塊鏈+金融”等多個應用場景,形成區塊鏈技術應用示范。

(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塑樣板,以場景打造為驅動,引領產業規模化拓展

1.人工智能。突破自然語音處理、生物識別、圖像識別等感知技術,重點發展嵌入式或平臺式語音軟件服務、行業智能語音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探索搭建行業訓練資源庫,向市場提供公共數據資源,提高多模式識別準確率。重點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應用軟件、智能終端產品,加快培育類腦智能、腦機接口等領域。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鼓勵頭部企業研發端邊云協同AI計算平臺。把握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市場前景,以系統集成和技術服務為切入點,面向公共服務領域,重點發展智能交通與物流、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家居等產品集成及綜合解決方案。

2.智能制造。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營銷等核心業務環節相結合,推廣流程型智能制造、離散型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制造與服務、金融智能化融合的業態模式。推動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各信息系統間數據互通互認,提升生產現場自主決策、人機協作、裝備健康管理等智能化管理能力,實現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提升工廠運營管理智能化水平。鼓勵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合裝備制造企業和軟件開發企業,推進智能制造集成應用,擴大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產品供給。

3.智能交通與物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特定功能場景測試,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推進車聯網與智能交通融合應用,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加快智慧港口建設,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建立完善港口全面智能感知體系。加快物流平臺數據變現,重點探索需求預測、設備維護預測、供應鏈風險預測、網絡及路由規劃等物流大數據服務。構建面向港口、物流園區的智慧物流倉儲、運輸、配送等關鍵場景的智慧共享物流中心,發展自動化立體庫、自動導引車(AGV)、自動駕駛叉車等。大力發展智慧倉儲數字化運營,引進倉庫管理系統(WMS)、倉庫控制系統(WCS),實現智能化、無人化作業,配套發展智能運輸、智能配送服務,利用倉庫運營數據智能匹配,實現最優路徑規劃。

4.智能醫療與健康。依托醫療、醫保、醫藥“三醫一體化”大健康共享平臺,加快匯集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全員人口數據為核心的健康醫療領域數據,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醫療案例和經驗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和決策判斷,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推廣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分析系統應用,推動健康管理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轉變。建立遠程醫療的政策管理、醫療服務、信息技術和運營維護等體系,探索完善遠程醫療政策及工作機制,實現覆蓋全市的遠程醫療綜合應用。

5.智能家居。推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搜索、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智能家居的廣泛應用。加快推進國美家居總部、博洛尼智能家居等項目,重點發展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數據存數裝置、控制裝置等智能部件。積極發展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洗衣機、智能空調、智能空氣凈化器等產品,提升家居產品智能化服務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切實加強組織協調,細化落實各部門工作職責,建立健全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實施聯動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加強市區兩級政府部門聯動,有序推進重大應用示范和產業化項目。組建由行業政策專家、企業家、投資者、產業組織者等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完善政策咨詢機制,提升政府產業決策科學性。大力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公共服務平臺等專業性中介服務組織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積極落實國家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扶持政策,完善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政策體系,針對產業政策體系的空白和薄弱環節進行政策布局,不斷優化政策效果。引導各區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制定出臺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重點領域發展相關政策措施。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中實施國產化工程,支持擴大自主可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三)強化項目支撐。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庫,圍繞“十四五”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推進的項目,制定項目推進時間表、路線圖。實施重大項目目標責任制,將重點項目目標任務分解列入各區和相關園區的年度工作任務列表,加強全過程、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完善重點項目儲備機制,圍繞產品研發、平臺建設、產線擴增等方面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形成動態有序的項目儲備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協調、項目監測的工作體系,組織開展項目實施的跟蹤評估。

(四)強化人才儲備。統籌全市各高校相關專業人才,打造校企合作交流平臺,打通人才供給渠道,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互動協同發展。發揮好世界智能大會平臺作用,吸引和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人才。常態化征集產業和企業發展所需的重要人才需求,定期發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需求目錄,制定人才推薦獎勵辦法,引導高端團隊攜帶優質項目來津合作發展,對市級重點支持的“項目+團隊”直接推送“政策+服務”套餐,加快推動創新成果的“帶土移植”“生根發芽”和“開花結果”。

(五)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智能制造專項資金激勵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及應用研發。完善投融資機制,鼓勵政策性銀行、產業投資機構和擔保機構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對技術先進、帶動力強、惠及面廣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項目優先予以信貸支持。定期開展產業與資本的專場對接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創業期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