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工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實現工業大突破,奮力譜寫新時代貴州工業發展新篇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倍增行動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的意見》等文件,制定《貴州省“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旨在明確“十四五”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產業重點、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本規劃突出科學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是“十四五”時期全省工業發展的行動指南,是編制工業領域各行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背景
(一)“十三五”工業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工業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決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全省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結構趨優、質效齊升、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黃金十年”快速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工業經濟取得新成就。截至202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1.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4602億元,從2015年的全國第25位上升到第2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6%,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全國前列;500萬元口徑工業投資累計完成近1.8萬億元,年均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6萬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利潤總額突破1000億元;工業稅收占全省稅收比重約35%;數字經濟增速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為全面開啟新型工業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2.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截至2020年,全省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輕重工業比重由2015年38.7:61.3調整為49.8:50.2;制造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由66.4%提高到73.1%;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比由53%下降到43%;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1%;十大工業產業全部邁入千億級行列;茅臺集團營業收入突破千億級大關,在全國酒類行業率先邁上千億級臺階,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3.集聚發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以來,全省開發區綜合承載能力逐步增強,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貴陽經濟開發區、貴州仁懷經濟開發區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建成總產值200億元級以上開發區19個、100億元級以上開發區38個;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4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特色載體4個。全省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總產值占全省比重分別達到79%和81%,較2015年分別提高10個和16個百分點,開發區吸納就業超過130萬人,為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十三五”期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6%以上,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0.46%上升到0.9%,航天江南“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重大科學基礎設施FAST運行維護作業機器人系統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省累計新增15個國家級和9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開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6個,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
5.兩化融合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間,貴州工業云公共服務平臺率先成為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試點示范;振華電子、磷化集團等7個項目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獲得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7個,航天電器智能制造樣板車間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全省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從48.2%提高到55.6%,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從34.6%提高到38.8%,全省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由31.9提高到47.7,在全國排名提高3位,為數字經濟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6.綠色發展達到新水平。“十三五”期間,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5%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25家綠色工廠、6個綠色園區、8個綠色設計產品、1個綠色供應鏈納入國家綠色制造名單,2家企業入選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創建一批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單位。率先在全國推行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2020年實現當年磷石膏“產消平衡”,大宗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較2015年提高7個百分點;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項目獲批全國唯一試點省份,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7.產業扶貧開創新局面。“十三五”期間,全省工業戰線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線,大力培育企業、發展產業、拉動就業,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6.8億元,支持49個貧困縣(市、區、特區)61個園區1170個項目;直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超過50萬人,帶動貧困人口創業就業100萬人以上,為全省脫貧攻堅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8.民營經濟煥發新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扎實開展六大專項行動,協調推進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撐起全省經濟“半壁江山”。截至2020年,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300多萬戶,老干媽公司綜合營業收入突破50億元,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3.5%,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獲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家,為加快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營造了有利條件。
五年來的實踐表明,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持續做強做優工業,是遵循經濟規律、壯大綜合經濟實力的根本之策,是補齊發展短板、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由之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堅持實施“雙千工程”是深入推進主基調主戰略的關鍵抓手,堅持綠色發展是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堅持產業扶貧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有效利器;省領導領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舉全省之力高位推動十大工業產業振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開創了十大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工業經濟實力、結構層次、質量效益躍上新臺階,為貴州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全省經濟社會后發趕超、跨越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十四五”工業發展形勢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持續深化,全球范圍內貿易戰、科技戰、網絡戰、金融戰不斷升級,“逆全球化”趨勢加速演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發展中國家大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我國工業面臨“雙端擠壓”。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蓬勃興起,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新產業新業態相繼涌現,為我省工業發展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新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現實任務更加緊迫,同時我國經濟仍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等問題相互交織,對我省工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東部產業迭代升級,產業轉移大潮勢頭洶涌,加上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優勢逐步顯現,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開放市場,“貴州+”合作模式不斷深化,區域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展,為我省工業發展開辟了新空間。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步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涌上潮頭,為我省工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省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經過“十三五”的長足發展,我省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基本能與發達地區相媲美,大數據國家級節點建成投用,互聯網體系日益完善,西南地區中心區位優勢不斷凸顯;貴州大抓工業,抓大工業,十大工業產業發展全力全速、穩扎穩打,規模總量躍上新臺階、增長速度實現新提升、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質量效益取得新突破,為我省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我省工業化水平低,工業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健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壓力也在進一步加大,加上人才支撐不足,知識價值占比快速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迭代不斷加速,創新能力的短板使我省與發達地區進一步拉開差距的風險加大,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仍面臨“趕”和“轉”的雙重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省同步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了“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高質量發展工業產業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我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推動工業大突破,為全省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總體思路、發展原則和戰略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對接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堅持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大力實施工業倍增行動,聚焦十大工業產業,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做優做特地方特色產業,做專做精新興潛力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產業梯次發展生態,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打造世界醬香白酒產業集聚區、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國家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磷煤化工產業基地、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綠色食品工業基地、中藥(民族藥)生產加工基地、高端裝備制造及應用基地等“兩區六基地”,構建富有貴州特色、契合時代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
(二)發展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創新在工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完善創新體系,加強創新協作,集聚創新要素,探索創新模式,推動成果轉化,培育創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邁上中高端。
——堅持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牢固樹立產業鏈思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強化省市縣三級規劃有效銜接,突出能源資源、生態特色優勢,統籌全省工業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工業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加快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促進工業和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化“貴州+”合作模式,提高產業開放合作水平。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市場規律,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統一,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三)奮斗目標
到2025年,全省產業門類多元并進,產業梯次發展成效顯著,工業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工業結構持續優化,集聚集約水平明顯提高,綠色發展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工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明顯提升,綜合實力基本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到2035年,工業產業整體競爭優勢明顯增強,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質量效益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工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
——規模總量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力爭全省工業總產值突破2.8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8000億元;“十四五”時期,力爭全省500萬元口徑工業投資累計突破3萬億元。
——結構優化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2%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萬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力爭突破8000戶。
——創新能力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8%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達10%以上,創建3個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智能化水平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0,位居西部前列。重點行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7%左右,重點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9%左右。
——集聚能力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力爭全省各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實現翻番;建成5個綜合產值千億級開發區、10個五百億級以上開發區、50個百億級以上開發區,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比重達90%左右。
——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瞄準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整體工作要求,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
——安全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全省工業行業安全形勢穩定向好。
表2-1 貴州省“十四五”工業發展奮斗目標
類別 | 指標名稱 | 2020年 | 2025年 |
規模總量 | 工業總產值(億元) | 14000 | 28000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 3985 | 8000 | |
500萬元口徑累計工業投資(億元) | [18000] | [30000] | |
結構優化 | 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19 | 25以上 |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 15.4 | 22以上 | |
工業企業數量(戶) | 57780 | 100000 |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 | 4436 | 8000 | |
創新能力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 | 0.9 | 1.8以上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 | 9.4 | 10以上 | |
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個) | 0 | 3以上 | |
智能化水平 | 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 | 47.7 | 60 |
重點行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 55.6 | 87左右 | |
重點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 38.8 | 69左右 | |
集聚能力 | 全省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比重(%) | 81 | 90左右 |
千億級開發區(個) | 2 | 5 | |
五百億級以上開發區(個) | 3 | 10 | |
百億級以上開發區(個) | 38 | 50 | |
綠色發展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幅度(%) | 在國家下達指標范圍內 | 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范圍 |
注:①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全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②[]內為5年累計數。
三、產業發展重點
充分發揮貴州資源富集、區位優越、生態良好、文化深厚等優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聚焦十大工業產業,大力實施產業發展提升行動,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做優做特地方特色產業,做專做精新興潛力產業,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努力打造“兩區六基地”,加快形成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地方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新興潛力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工業體系,構建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
依托貴州資源、能源優勢,進一步挖掘潛力、轉型升級、提升實力,著力發展優質煙酒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工產業,優化發展基礎材料產業,增強傳統優勢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能力。
1.優質煙酒
持續鞏固優質煙酒產業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加快推進煙酒產業結構升級,著力抓好品牌、品質、品種建設,打造優質煙酒精品。重點依托不可復制的生態和資源稟賦,以及“醬酒核心?赤水河谷”地域品牌優勢,大力發展醬香為主、多香并舉的白酒產業,持續打造世界醬香白酒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力爭全省白酒產量達到60萬千升,優質煙酒產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其中白酒3000億元、卷煙500億元。
做強做優白酒產業。全力保護好赤水河,劃定赤水河流域醬香白酒生產保護區,統籌酒產業空間布局,整合現有釀酒資源,提升白酒產業發展質量。堅持品質優先,持續優化品種結構,提升產品品質,打造貴州醬香型白酒品牌,構建“品牌強大、品質優良、品種優化、集群發展”的貴州白酒產業發展體系。按照新型工業化戰略布局,充分發揮茅臺集團領航優勢,大力培育貴州“白酒艦隊”,形成“龍頭領軍企業+優勢骨干企業+快速成長企業”的發展梯隊,不斷增強醬香白酒產業集群競爭力。力爭把茅臺集團打造成為省內首家世界500強企業,加快培育習酒、國臺、金沙、釣魚臺、珍酒等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大力扶持茅臺系列酒、董酒、小糊涂仙、人民小酒、貴酒、貴州醇、安酒等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的高成長性企業。加強釀酒原料基地建設,保障白酒釀造優質原料供給。科學規劃白酒包裝配套區,推進全產業鏈協調聯動發展。加強白酒行業治理,規范管理小企業、酒莊、作坊,重點推進赤水河流域中小酒企規范整合,堅持分類施策,依法依規開展綜合治理,整頓維護行業市場秩序,推動白酒產業規范、健康、高質量發展。
穩定發展卷煙工業。進一步調整優化卷煙產業及產品結構,推動產品提質升檔降成本,鞏固提升貴煙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單箱產品利稅率。聚焦“貴煙”品牌,不斷提升“貴煙”品牌在行業重點品牌的地位,鼓勵豐富和拓展“細支、爆珠、短支、中支、混合型”等創新型卷煙系列,著力開發富有文化創意的新興產品,引導創新型產品進一步聚焦高端市場。支持中煙貴州公司提質改造,推動生產制造、工藝質量、節能降耗、科技研發、市場營銷等全面提升。
專欄3-1 優質煙酒產業重大項目 |
技改擴能。重點推進茅臺酒、茅臺系列酒、習酒擴能技改,國臺酒業、國臺懷酒、國臺酒莊優質醬香型白酒技改,金沙窖酒基酒擴建,珍酒、董酒、安酒、勁牌茅臺鎮酒業、貴州醇擴能技改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貴酒醬香型白酒生產二期建設,寶洞醬藏酒業醬香白酒擴能技改,金沙古酒、小糊涂仙、李興發酒業、賀天下酒業、漢御坊酒業、仁帥酒業、鵬彥酒業醬香型白酒技改,仁懷醬香酒酒業標準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 產業配套。加快推進壇廠包裝-物流-倉儲綜合項目、茅臺醬香系列酒包裝物流園、貴定昌明玻璃瓶廠、習酒公司李子春包裝物流園、申仁白酒紙質包裝品生產技改擴建等項目建設。 |
2.現代能源
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持續深化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立足貴州能源資源優勢,做優煤炭產業,推動電力清潔高效發展,科學有序發展新能源,大力推動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氫能、地熱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持續穩定、量足價優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國家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省原煤產量達2億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以上,現代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3600億元。
優化提升煤炭產業。優化煤礦布局,逐步形成“一個構造單元或一個礦區由一到兩個主體開發”的布局。繼續深化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炭先進產能有序釋放,優化煤炭產能結構。加快煤礦智能化機械化改造升級,推廣使用煤礦機器人,推進智能煤礦建設。合理推進煤炭綠色開采,科學有序發展露天煤礦。
鞏固發展電力產業。推進現役煤電機組節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分類推進煤電機組改造升級,提高煤電機組運行效率,不斷降低煤耗水平。合理規劃煤電基地建設規模和時序,建設大容量、高參數、超低排放燃煤機組。深入推進水電發展,加快核準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建成投產一批中小型水電、航電樞紐、水利樞紐等工程;積極開展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推進納入國家選點規劃項目開工建設,滿足電力系統調峰需求。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積極推進省內500千伏電網建設,加快形成“三橫兩聯一中心”的網架結構。加快推進220千伏變電站縣市全覆蓋。
積極發展“兩氣兩能”。推進煤層氣勘探開發利用,加快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和煤礦瓦斯地下抽采規模化礦區建設,形成煤層氣穩定供應、高效利用的新格局。推進全省頁巖氣勘探開發利用,將頁巖氣打造成全省天然氣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形成多氣源供應保障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氫能,加快發展煤制氫、高壓氣態儲氫運氫、液氫站及站內制氫、燃料電池等應用試點,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建設,培育特色氫能產業集群。積極推廣地熱能開發利用,加快主要城鎮區域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評價,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
加快壯大新能源。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提高非水可再生能源比重。穩步推進風電協調發展,推廣低風速風機和智能風機應用。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化發展,推廣高效、雙面及雙玻光伏組件應用,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提高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
專欄3-2現代能源產業重大項目 |
煤炭。加快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等地區煤礦技改,推進金沙縣龍鳳煤礦建設、盤州市土城煤礦新增產能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馬依西一礦井、發耳二礦西井、龍鳳礦井一期、玉舍東礦井一期、文家壩二礦一期、戴家田礦井、對江南礦井、官寨礦井一期、中寨礦井一期、以那礦井、肥田礦井二期、黑塘礦區新華煤礦等項目建設。 電力。加快推進威赫電廠、織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熱電聯產動力站、盤江新光電廠、織金“上大壓小”異地改建、華潤畢節電廠、習水二郎二期電廠、金沙柳塘等容量替代項目、水城董地電廠、安順普定電廠、興仁電廠、大方烏蒙電廠、黔西五里電廠、盤南低熱值電廠、大灣低熱值電廠、金沙低熱值電廠、六枝循環流化床電廠、晴隆循環流化床電廠等;開展貴陽超超臨界電源項目等前期研究工作。推進甲茶水電站、甲江水電站、小井水電站、平寨航電、旁海航電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貴陽石廠壩、黔南黃絲等地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進興仁換—獨山線路、奢香—鴨溪雙回線路、威赫電廠送出等500千伏線路建設。 兩氣兩能。推進畢節、六盤水等煤層氣開發利用基地建設。推進正安、習水、道真、岑鞏等地頁巖氣勘探開發建設,重點推進正安區塊安場向斜頁巖氣勘探開發、習水等頁巖氣開發利用項目建設。加快氫能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一軸、一帶、三線”氫能產業發展核心地帶(一軸:“貴陽-安順-六盤水”氫能產業發展核心軸;一帶:“畢節-六盤水-興義”氫能產業循環經濟帶;三線:三條“紅色旅游-綠色氫途”氫能應用示范專線。)。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 新能源。著力建設烏江、南盤江、北盤江、清水江流域“四個一體化”水風光可再生能源綜合基地及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項目,推進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黔南等五個百萬級光伏基地建設。推進花溪二期、三穗、六枝、遵義東部等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項目建設。 |
3.現代化工
依托貴州磷、煤、重晶石等資源優勢,聚焦產業規模化、精深化、綠色化,推進現代化工向深加工、精細化方向發展,加快推動磷化工產業精細化,推進煤化工產業新型化,促進特色化工產業高端化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磷煤化工產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省現代化工產業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
重點推動磷化工精細化。合理開發利用磷礦資源,提升磷礦共伴生資源回收利用比重。著力發展水溶肥、緩控釋肥、中微量元素復合肥等新型肥料。提高精細磷酸鹽、磷系阻燃劑、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等功能性、專用性產品比重。提升高純黃磷、赤磷、碳一化工等產品比重。大力開發磷石膏等磷化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新技術,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的比重,加快構建磷礦石采選、初加工、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積極推進煤化工新型化。以煤炭資源高效利用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產業,應用先進原煤氣化技術重點改造傳統甲醇、合成氨裝置,采用先進技術改造現有生產裝置。加快發展煤制聚乙醇酸(PGA)、煤制烯烴、芳烴、乙二醇等煤基材料及聚酯材料、可降解塑料等產品。
加快促進特色化工高端化。以高端產品研發生產為突破口,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加快發展氟化工、碘化工、鋇化工、橡膠化工等特色化工。加大磷礦伴生氟資源利用,發展電子級精細氟化工、醫藥級含碘中間體。積極發展電子級、試劑級、醫藥級等鋇鹽產品,加大鋇鹽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橡膠加工產品結構調整,發展特種輪胎、專用輪胎、氟硅橡膠等產品,實現高端化發展。
專欄3-3現代化工產業重大項目 |
磷化工。重點推進貴州磷化集團750萬噸/年高品位磷礦石提質技改工程、2×40萬噸濕法凈化磷酸及后加工、黃磷后加工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金正大20萬噸/年水溶肥、貴州芭田2×30萬噸/年硝酸復肥酸性廢水及鈣鎂元素資源回收、貴州新天鑫10萬噸/年碳酸二甲酯及7萬噸/年草酸等項目建設。 煤化工。重點推進中石化織金50萬噸/年聚乙醇酸、黔希煤化工40萬噸/年聚碳酸酯、納雍200萬噸/年煤制清潔燃料、興仁60萬噸/年煤制烯烴、盤州500萬噸/年煤焦化一體化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興義宜化、興化搬遷入園等項目建設。 特色化工。重點推進貴州磷化集團3×3萬噸/年無水氟化氫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安順紅星發展2萬噸/年高純硫酸鋇副產1萬噸/年硫酸鈉、務川氟鋇化工新材料等項目建設。 |
4.基礎材料
強化資源精深加工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銜接,堅持“分層級補鏈、分領域強鏈、分區域固鏈”,加快推動鋁、鋼產業邁向中高端,延伸拓展錳、鈦產業鏈條,推進黃金及其他有色金屬有序發展,促進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培育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全省基礎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1900億元。
重點發展中高端鋁、鋼產業。以具備“鋁液直供”條件的園區為重點,培育打造鋁及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鋁箔、鋁線、鋁管、高強度鋁合金、汽車輕量化材料、高純鋁材料等系列產品,構建集鋁礦開采、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鞏固提升優碳鋼、合金焊條鋼、易切鋼、中空鋼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力開發高強度錨桿鋼、高強度精軋螺紋鋼、車軸鋼、合金彈簧鋼、合金冷鐓鋼等產品;積極發展預應力鋼絞線、大直徑鋼繩、磷化涂層鋼絲繩、焊絲等高品質產品。
加快發展錳系、鈦系材料產業。大力發展高純硫酸錳、鎳鈷錳氫氧化物、鎳鈷錳酸鋰、磁性材料等產品,加快發展電解金屬錳以及低磷低碳硅錳合金、高硅錳合金等系列合金材料,培育錳及錳精深加工產業鏈條。著力發展適用于航空、航天、醫療、3D打印等高端領域的高品質海綿鈦,鼓勵發展小粒度海綿鈦、高純鈦、鈦管胚、高強度鈦合金等高附加值鈦材產品,延長鈦及鈦加工產業鏈條。
積極發展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加快發展高端特種功能性聚酯薄膜、生物醫用膜、特種分離膜、氣體分離膜等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延伸拓展氣凝膠、聚酰亞胺、碳纖維等產品適用領域和下游產業,培育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集群。加大玄武巖纖維、石墨烯等制品推廣應用,開發適用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產品,培育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高端仿真絲、各類功能性面料,大力引進生物基纖維、織造與非織造纖維、紡織復合材料等先進紡織材料,培育先進紡織材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低溫共燒陶瓷材料、集成電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光電子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電子功能材料,引進發展OLED(蒸鍍、印刷)材料、LD材料和器件、非晶硅TFT、低溫多晶硅TFT、顯示基板材料等新型顯示材料,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打造全國重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
適度多元發展黃金產業。堅持“優化存量、嚴控增量”的思路,尊重地方政府發展意愿,突出抓好存量產業培育,審慎擴大產業增量,妥善解決生態環保遺留問題,支持貞豐打造難選冶礦冶煉加工中心,有序推進黃金旅游發展,推動黃金產業綠色轉型和適度多元發展。
有序發展其他有色金屬產業。開發利用鉛、鋅、鎂、銻等有色金屬材料資源。有序推進鉛鋅資源規范、規模化開發利用,建設鉛鋅采選冶一體化精深加工項目,同步謀劃伴生鍺資源開發利用。引進和發展鎂及鎂合金、鎂基材料等深加工產品。發展銻及銻加工,推進銻及銻伴生資源開采利用,發展下游產業。保護性開發利用稀土資源。
專欄3-4基礎材料產業重大項目 |
中高端鋁、鋼產業。加快貴陽、遵義、六盤水、黔西南、黔東南鋁及鋁加工基地建設,重點推進遵義鋁業110萬噸氧化鋁技改擴能和70萬噸電解鋁技改擴能、茍江及務川鋁工業氧化鋁電解鋁技改擴能、興仁150萬噸電解鋁生產、興義市25萬噸電解鋁及150萬噸鋁及鋁加工、清鎮鋁精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水城經濟開發區新興鋁合金及鋁型材生產加工、安順物資集團新型鋁合金全產業鏈等鋁及鋁加工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首鋼水鋼高質量發展及鐵焦鋼軋系統結構調整、黔西南70噸合金鋼電爐產能置換轉型升級等鋼及合金項目建設。 錳系、鈦系材料產業。加快銅仁、六盤水、黔南錳及錳加工基地建設,推進獨山縣新型錳材料生產、凱里閩源高新硅錳新材料等錳系材料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桐梓鈦業、晴隆鈦礦等鈦系材料項目建設。 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大力推進時代沃頓膜用新材料制造及膜組件自動化生產系統、航天烏江擴大氣凝膠生產線、六盤水納米氣凝膠絕熱材料、航天天馬聚酰亞胺泡沫材料智能生產線等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建設。著力推進石鑫玄武巖纖維拉絲生產設備改造、鼎璽烯材金海湖墨烯粉體及漿料、齊力炭碳細結構石墨制品、黔東南活性炭全產業鏈加工、西秀區藍寶石晶體及特種高性能陶瓷產品生產等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恒力集團高端仿真絲面料、高端特種功能性聚酯薄膜、納米微晶石等產業項目建設,打造智能化新材料區域制造中心。 其他有色金屬產業。積極推進赫章鉛鋅一體化生產基地、貞豐縣年產30萬噸鎂鋁合金、晴隆縣銻礦、黔西南年產20萬噸鋅及鋅加工等項目建設。 |
(二)做優做特地方特色產業
依托生態、資源、文化等優勢,做優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做精健康醫藥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培育發展特色輕工,發揮產業接一連三作用,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全省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
1.生態特色食品
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聚焦生態特色食品,引進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一批拳頭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建設全國重要綠色食品工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省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總產值達到2700億元。
穩步發展農副食品加工業。依托貴州資源稟賦、生態優勢,圍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注重高品質原料基地建設,培育農產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長企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穩步發展谷物磨制、飼料加工、植物油加工、薯類和豆制品加工產業;培育做大屠宰、肉類、畜禽加工以及食用菌、刺梨、核桃、板栗等蔬菜水果和堅果加工產業,積極推進竹筍、皂角、油茶等其他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重點發展食品制造業。深挖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飲食特色,結合產業基礎和發酵技術,做強以辣椒為主的調味品產業,大力發展貴州酸湯、醋、醬油等特色調味品產業。積極發展焙烤食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與發酵制品制造產業,鼓勵發展功能性食品、休閑食品和新資源食品等。堅守品質底線、培育自主優勢品牌,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大力發展飲料精制茶產業。做強乳制品、飲料產業,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系列液態乳制品、健康營養飲料、果汁飲料的開發與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刺梨、石斛、獼猴桃、藍莓等優勢特色果蔬飲料。加快發展巴氏殺菌乳、酸乳、超高溫滅菌乳等液態乳品。推進茶葉精深加工,推動“三綠三紅”、抹茶等做響品牌、做大規模,帶動全省精制茶產業發展,推動茶多酚、茶氨酸、茶皂素等有效成分提取,不斷拓展茶食品、茶日用品等產品。
培育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加強優質礦泉水資源開發利用,支持天然飲用水規模化、品牌化、差異化多元發展,重點構建以“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為引領的“1+N”的母子品牌體系,逐步形成大規模、高效益、可持續的天然飲用水體系,將貴州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天然礦泉水主產區、天然飲用水產業基地。
專欄3-5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重大項目 |
農副食品加工業。重點推進盤州生態刺梨循環綜合利用建設項目、畢節皂角及核桃加工產業鏈、道真食用菌全產業鏈深加工、黔東南食用菌全產業鏈深加工、平塘刺梨深加工、興仁薏仁特色食品加工、盤州市“盤縣火腿”全產業鏈建設、三穗鴨全產業鏈建設、黔東南油茶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 食品制造業。加快推進盼盼貴陽生產基地、寶能大食品產業園、老干媽二期及配套產業園、好彩頭貴陽生產基地、南山婆食品產業園、六盤水高新區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園、遵義萬噸辣椒產業化加工、威寧·江楠現代副產品加工物流園、惠水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西秀區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園、貴安新區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園、金沙縣禹謨醬醋產業園、玉夢食品酸湯改擴建等項目建設。 飲料精制茶。加快推進中糧可口可樂生產基地、達利食品貴州食品飲料產業園、華彬功能飲料生產基地等飲料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中國名茶—正安白茶全產業鏈清潔化生產線、余慶小葉苦丁(茶)現代產業園、貴定茶葉精深加工等精制茶項目建設。 天然飲用水。加快推進石阡富鍶礦泉水生產示范園、印江縣梵凈山礦泉水生產、石阡龍塘高溶氧飲用水生產項目、匯川桶(瓶)裝水生產項目、金鼎山礦泉水生產項目、鳳凰山冰泉技改項目、赤水市天然礦泉水等項目建設。 |
2.健康醫藥
充分發揮民族醫藥特色優勢,重點推動中藥材精深加工,鞏固提升中藥民族藥,持續做好“貴州良藥”,大力發展化學藥和生物藥,加快壯大保健品及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到2025年,力爭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其中,醫藥工業總產值600億元。
重點發展中藥民族藥。加快中藥材種植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建設,以道地藥材為重點,完善中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培育在全國有競爭力的優勢單品。加快推進中藥材規模化種植與產地初加工融合發展,提升重點單品產地初加工能力。穩步擴大“定制藥園”建設面積和范圍。強化品牌建設,培育“黔藥”公共品牌和區域品牌。重點推動天然原料藥有效成分萃取等中藥材精深加工,鞏固發展艾迪注射液、銀丹心腦通軟膠囊、仙靈骨葆膠囊(片)等腫瘤、心腦血管、骨科類重大疾病藥,提高肺力咳合劑、骨康膠囊、抗婦炎膠囊和益肺止咳膠囊等大宗常用藥品的二次開發及市場占有率。支持經典名方的研發,挖掘開發民間組方、驗方,大力開發中藥飲片、中藥制劑、配方顆粒等產品,支持發展金刺參九正合劑、糖寧通絡、黃連解毒丸、珍珠滴丸等品種,加快打造全國重要中藥(民族藥)生產加工基地。
積極發展化學藥和生物藥。加快壯大化學藥,發展化藥中間體、原料藥、仿制藥,推進發展洛鉑白蛋白、替芬泰等新品種。加快發展生物藥,布局發展治療性疫苗、重組疫苗等新型疫苗;鞏固提升血液制品優勢,培育發展胎盤多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支持發展凝血因子類、特殊因子類產品。開展原研藥、專利藥研發,推進生物資源產品和藥物新品種研發和產業化。
培育壯大保健品及醫療器械產業。推進發展新型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產業,著力開發天麻、杜仲、靈芝、石斛、靈芝、薏仁等產品,大力推動食藥同源保健品注冊及深加工。加快開發生產醫用氧氣加壓艙、電動輪椅智能控制系統以及體育運動、康復治療等醫療設備。面向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有序發展醫用口罩、防護服、紅外體溫計、檢測試劑等應急物資。
延伸發展健康醫藥融合產業。依托貴州生態資源、溫泉等特色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健康體育、溫泉養身、藥物調理(藥浴、藥膳、藥蒸等)養生、健康管理、醫療健康大數據等產業,推動健康醫藥和養老養身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鼓勵中藥材種植、醫藥制造業與醫藥流通企業協同發展。創新發展中藥材互聯網應用、中醫藥健康融合、中醫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中醫藥+N”健康融合產業。培育健康醫療、健康旅游、健康運動、健康食藥、健康信息與管理等產業,推進健康醫藥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專欄3-6健康醫藥產業重大項目 |
中藥民族藥。加快推動貴陽、黔南、黔東南、安順等中藥民族藥基地建設,重點推進中南集團貴州中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園、貴州百靈擴能技改、瑞和大健康產業園、都勻經濟開發區醫藥產業園、開陽中藥材基地及加工、葵花藥業擴能技改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貴州侗鄉大健康示范區、畢節大方中成藥研發生產基地、黔東南高新區醫藥產業園、西秀產業園區新醫藥大健康醫養產業園、錦屏鐵皮石斛全產業鏈深加工等項目建設。 化學藥和生物藥。加快推動貴陽、畢節、黔西南等地區化學藥發展,重點推進貴陽市化學原料藥產業園、聯科中貝制藥抗腫瘤產業基地、景峰產業園、畢節高新區天然藥物化學藥物研發和生產、黔西南高新區醫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貴陽、黔東南、黔南等地區生物藥發展,重點推進國藥集團貴州血液制品生產基地、花溪泰邦生物制品生產基地、長順生物制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保健品及醫療器械。積極推進遵義大健康科技城、興義醫療器械及醫用材料產品科研設計及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 健康融合業。加快推動貴州養老服務基地、貴陽健康養老示范小區、百里杜鵑溫泉康養旅游度假區、石阡梵凈山溫泉小鎮、遵義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廣奕藥品流通配送網絡全覆蓋項目、貴州現代醫藥物流批發交易中心項目;黔南貴州南部獨山醫藥物流中心項目二期項目、中藥材現代物流(交易)中心項目建設。積極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中心。 |
3.新型建材
圍繞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加快推進建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建材產業,大力發展綠色新興建材產業,培育壯大石材產業,加快打造成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示范型產業。到2025年,力爭全省新型建材產業總產值達到2300億元。
重點推進傳統建材改造升級。加快推動水泥、預拌混凝土、機制砂、玻璃及加工等行業提質增效。支持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生產制造技術等轉型升級,推進綠色化、智能化生產。充分利用烏江航運開發優勢,大力發展石灰石深加工。
積極發展綠色新興建材。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預制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三大類裝配式建筑產品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輕質內墻隔板、硅酸鈣板、保溫裝飾一體化等裝配式建筑材料。推廣使用磷石膏砌塊、磷石膏砂漿、磷石膏板材等系列資源綜合利用材料。推進發展防水卷材、塑料管材、節能安全玻璃制品、節能門窗、五金衛浴型材和建筑裝飾材料等。鼓勵開發和引進以晶體材料、光伏玻璃等為代表的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以磷鎂高效凝結材料、水泥基復合特種材料、高性能樹脂基復合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性能復合建材。著力支持做大竹、木等特色產業。
培育壯大石材產業。注重增加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整合發展資源,強化“貴州大理石”品牌培育,鞏固提升“貴州米黃”“貴州木紋石”“貴州海貝花”等優質大理石品牌影響力,推進鎮寧、思南、羅甸、安龍等石材產區有序健康發展,提升貴州石材市場競爭力。
專欄3-7新型建材產業重大項目 |
水泥及玻璃。加快推進畢節西南6266t/d熟料水泥生產線建設項目、水城海螺盤江水泥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項目、赫章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異地技改項目等水泥產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凱里海生玻璃產業園、貴州黔玻公司節能鍍膜及玻璃制品、六枝特種玻璃生產等玻璃加工產業項目建設。 綠色新興建材。重點推進清鎮市裝配式建筑建材、長順縣裝配式建筑建材產業基地、紅橋綠色生態智能裝配建筑建材產業園、福泉市裝配式建筑建材產業園、七星關區抗震裝配式建筑建材產業基地、岑鞏縣裝配式建筑建材生產等裝配式建筑建材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劍河縣圓方建材產業園、赤水竹木家具產業園、平壩區塑料管材產業園、鳳岡水暖衛浴五金制品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等新興建材產業項目建設。 石材產業。重點建設安順、銅仁、黔西南等地石材基地,加快推進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鎮寧縣人造石(石英石、花崗石)產業園、石材工藝品精加工園、鎮寧縣中國(安順)石材城石材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安龍縣工業園區、余慶縣石材產業園、貞豐縣超薄天然大理石加工等項目建設。 其他新型建材。積極推進畢節大方高端耐火集料基地、福泉市100萬噸磷石膏及10萬噸廢鹽瓷化綜合利用生產線等項目建設。 |
4.特色輕工
充分發揮貴州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和文化旅游商品,打造文化特色精品。加快發展包裝配套等產業,積極發展紡織、服裝加工、日化用品、文體用品等產業。
重點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和文化旅游商品。搶抓旅游產業化發展機遇,大力發展貴銀、黔繡、黔染、黔織、漆器、雕刻、編織等工藝產品,加快發展玉屏簫笛、正安吉他、思州硯、劍河剪紙等文創產品,推進“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塑造,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及“互聯網+”相結合,大力發展民族服飾、手工制品、紀念品、織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產品。
積極發展包裝產業。加快發展酒類防偽包裝、紙板容器、塑料容器、玻璃容器、竹木包裝、金屬包裝等。鼓勵企業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包裝設計制造水平。推進白酒、卷煙、特色食品等行業與包裝行業供需合作,提高包裝省內配套市場占有率。
培育發展紡織服裝及其他輕工。推進箱包、服裝加工、家用紡織、產用紡織等產業發展,加快紡織服裝面料新增品種,發展高端仿真絲面料等產品。支持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創意設計、染整技術升級,加快產品向中高端邁進。鼓勵發展化妝品、香精、香料等附加值高的日化產業。推動文教用品、體育用品產業不斷壯大發展。
專欄3-8特色輕工產業重大項目 |
民族民間工藝品和文化旅游商品。加快推進雷山苗族刺繡及銀飾加工產業園、正安吉他產業園、貴州貴廣文創旅游商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凱里爐碧陶瓷工藝品生產、萬山朱砂工藝品加工等項目建設。 包裝產業。重點推進鵬昇紙業年產60萬噸包裝紙生產、貴州恒燊紙業原紙及包裝材料生產、赤水36萬噸竹—竹漿—紙制品全產業鏈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 紡織服裝。重點推進鐘山30萬噸無水染整紡織產業園、興仁1000萬件/年紡織系列加工生產、七星關紡織服裝產業園、六枝太平洋彈力絲生產、六盤水亞生綠色印染示范工廠建設、安順鎮寧輕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其他輕工。積極推進貴州卡布特色輕工業孵化產業園、冊亨油茶日用品研發加工、錦屏羽毛球加工擴建等項目建設。 |
(三)做專做精新興潛力產業
依托貴州數據資源和軍工技術等優勢,聚焦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做專做精新興產業,增強貴州高端制造能力,構建一批專業性強、特色突出的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1.大數據電子信息
圍繞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和產品層級,推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培育壯大信息安全產業,鞏固大數據先發優勢,打造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數據融合創新示范高地、數據算力服務高地、數據治理高地。到2025年,力爭全省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
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大力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能可穿戴設備、醫療健康電子設備、智能家居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動芯片研發、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制電路板、檢測維修等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新型傳感器件、片式微波元件、導電聚合物電容器、IGBT、智能控制組件、新型連接器、繼電器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積極推進專用集成電路(ASIC)和片上系統(SOC)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支持厚膜、薄膜集成電路產品及可編程應用集成電路發展,推動集成電路設計、測試、封裝的配套設備和技術發展。推進發展中大尺寸液晶電視、超高清視頻電視、裸眼3D電視等新型顯示整機產品,支持發展液晶顯示屏和顯示模組、LED液晶電視電源驅動系統、電容觸摸屏、音視頻線纜等配套產品。鼓勵發展高性能計算機及新一代大規模云計算存儲設備、數據備份設備等產品。推動發展5G移動通信設備,大力發展服務器、機架等數據中心配套設備。
積極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軟件開發和設計,支持在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應用軟件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發展自主可控融合型分布式數據庫、虛擬云平臺、工業APP軟件、金融系統應用集成軟件、聲紋識別系統、二維碼擺渡系統等軟件產品。積極發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云計算操作系統、大型數據庫、大數據處理系統。大力發展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咨詢和應用等信息技術增值服務,做大云服務產業,著力開展云存儲、云計算等服務業務,培育壯大軟件服務外包市場。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培育網絡貨運、鯤鵬鴻蒙產業、數字政府、數字金融科技、數據交易、數據清洗、數據標注、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特色數據產業生態。加快建設計算產業高地,打造全國領先的鯤鵬產業生態。
培育發展信息安全產業。圍繞安全產品和安全服務兩個領域,發展自主可控的密碼產品、身份與訪問控制、安全監測等細分產業,開展涉密領域新興技術產品研究及服務,創新服務模式,培育產業新業態。推進威脅情報、態勢感知、安全可視化、大數據處理等新技術在工業信息安全領域的創新應用。推進國家國防數據網絡安全防護、國防動員指揮信息化和大數據安全產業發展,完善升級大數據安全靶場,打造國家大數據信息與網絡安全應用示范基地,推進網絡及信息安全防護水平邁上新臺階。
優化發展通信業。加快發展5G、量子通信等新型通信行業,重點推進5G應用發展,豐富5G融合應用模式,賦能千行百業。著力推進5G網絡建設,實現全省縣域中心城區連續覆蓋,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及4A級以上旅游景區深度覆蓋。推動普惠包容的城鄉一體化千兆光纖網絡覆蓋,建設百兆鄉村、千兆城區、萬兆園區。擴容國家未來網絡(CENI)貴州主節點。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建設應用,新建數字設施全面推廣應用IPv6,提升IPv6流量。創新通信行業運營模式,加大智能終端應用推廣力度,持續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專欄3-9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項目 |
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推進貴安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振華集成電路產業園和新天工業園、鉅成未來信息技術(貴州)產業園、西秀智能終端產業園、遵義高新區新興科技產業園中園、畢節電子信息產業園、黔東南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黔西南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畢節高新區鋰離子電池產業園等產業園區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紅花崗區LED芯片生產、七星關區LED光源(G4G9)、倍易通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生產等項目建設,加快打造電子信息制造基地。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重點推進華為鯤鵬計算產業生態、貴陽經開區浪潮大數據產業園、華為云計算基地、騰訊云計算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安順市黔中大數據產業園、安順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畢節市大數據產業示范園區、畢節5G國家示范區、桐梓數字經濟小鎮、黔東南智慧城市等項目建設。 |
2.先進裝備制造
聚焦市場需求導向和前沿技術引領,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積極發展電力裝備及器材、工程及礦山機械產業,培育發展智能裝備及特色裝備,提升裝備制造專業水平,打造全國重要高端裝備制造及應用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省先進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
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航空產業,推動發展無人機、通用飛機、航空發動機等主機產品及核心零部件;加快發展機載設備和精密鑄鍛件、液壓件、標準件等基礎件;大力拓展國際航空制造轉包業務。航天產業,積極爭取國家重點型號布局,研發適應復雜環境、多種任務需求的航天防務裝備;鞏固提升制導控制、特種電源、伺服機構、慣性器件等核心專業優勢;大力發展精密微特電機、高端齒輪及精密傳動系統、精密傳感及測控裝備、智能動力能源系統等配套產業。
積極發展電力裝備及器材、工程及礦山機械。電力裝備及器材,聚焦智能電網輸變電需求,重點發展智能高低壓成套開關、全封閉組合電器、用戶端設備及電網安全運行系統等數字化智能化輸變電裝備,大力發展新型電力電子產品、綜合自動化系統及繼電保護裝置等中低壓輸配電裝備;加快發展核電零部件、光伏發電設備等新能源裝備;積極發展耐高溫、防短路、免維護、環保節能型電纜和特種電線電纜。工程及礦山機械,重點發展應急救援裝備、路橋施工裝備、全地形車、砂石制備裝備、建筑材料成套裝備、挖掘機及基于挖掘機底盤的各類特種變形機械,研發新一代無人智能裝備平臺、極地科考裝備,大力發展智能煤炭綜采設備、石油鉆采設備、瓦斯檢測抽采設備、井下安全救援設備及監測監控系統等,提升儀器儀表、鉆具、大型鑄鍛件等配套能力,延伸維修保養、再制造等服務。
培育發展智能裝備及特色裝備。智能裝備,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專用機器人和智能服務機器人,支持智能駕駛、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醫療康復機器人等重點領域人工智能產品研發應用,加快發展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電機、高能量密度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研發增材制造裝備。發展壯大高檔數控軋輥磨床、數控無心磨床、數控加工中心,積極培育引進伺服電機、精密刀具等關鍵零部件。特色裝備,重點開發生產播種、耕種、采收、農產品加工及包裝等農業機械和裝備,積極發展超臨界萃取、前后端處理、精制純化等食品加工裝備。培育發展山地旅游運動裝備、高品質砂石制備裝備、建筑材料成套裝備、物流倉儲裝備、電梯及成套設備、智能立體停車設備等裝備。積極發展軌道交通配套裝備,鼓勵發展化工裝備、智慧釀酒、自動包裝、分揀成套等專用設備,提高工業裝備省內供給能力。
專欄3-10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重大項目 |
航空航天。重點推進貴州航天智能制造基礎件產業集群、成立航空技術航空航天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生產項目、貴飛工業聯合體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中國航發紅林航空動力控制產品產能提升、安吉精鑄產業園、安大航空鍛造產業園、惠水永紅換熱冷卻設備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電力裝備及器材。推進中安電氣科技產業園、華電裝備制造產業園、固達電纜二期、六盤水電力器材生產等項目建設。 工程及礦山機械。推進遵義西南機械異地擴建、六盤水礦山(高新)機械設備加工制造基地、紡織機械產業園、六盤水煤礦機械設備、盤州綜采綜掘設備生產及升級改造等項目建設。 智能裝備及特色裝備。推進長通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貴陽少海匯智能家居生產基地、畢節智能農業機械制造、修文山地農機產業示范園、惠水縣新型軌道交通產業園、施秉山地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項目建設。 |
3.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
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重大機遇,堅持盤活存量、挖掘增量、提升質量,以貴陽貴安為重點,以構建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線,以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推進傳統燃油汽車轉型升級,培育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大力發展新能源電池產業,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全省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產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
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做大做強乘用車,加大產品研發創新力度,加快產品更新迭代,提升車型定位,大力發展中高端SUV、MPV和轎車,擴大產銷規模,增強產業帶動能力。做精做新商用車,瞄準城市物流、智能配送、礦山自卸車等需求,大力發展基于高效混動和換電技術的新能源貨車;搶抓公共領域加速新能源化的機遇,開發適銷的城市公交、道路客運、通勤等純電動客車。做專做特專用車,聚焦細分市場,發展智能化應急救援、醫療救護、城鄉環衛、工程作業、半掛車及箱式冷鏈等特色新能源專用車。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支持企業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和甲醇汽車。
大力發展新能源電池產業。以貴安新區為核心,以“開陽—息烽”“甕安—福泉”兩大磷化工產業基地為依托,以銅仁大龍經開區、黔西南高新區為支撐,構建“一核一帶兩區”的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格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用三元動力電池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積極發展儲能電池、消費電池和軍工鋰電池,布局發展全固態鋰電池、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等下一代新能源電池。聚焦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和循環梯次綜合利用,培育鋰電池正極材料全產業鏈條,有序提升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供應和配套能力,加快提升電解液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隔膜等鋰電池主要原料配套能力,補齊碳酸鋰等鋰鹽材料短板;積極發展新一代電池材料,打造國內外重要的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著眼新能源整車發展需求,圍繞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等核心零部件及技術,集中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力爭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形成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驅動電機、底盤、車身等關鍵總成,積極發展主被動安全系統、制動系統、汽車電子電器等零部件。依托我省鋁工業優勢,培育發展鋁合金車身、結構件等車用輕量化材料,探索玄武巖纖維材料在汽車領域應用。
專欄3-11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產業重大項目 |
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重點推進奇瑞(貴州)汽車產業基地、吉利汽車產品改造升級、中電新能源汽車西南產業園(物流專用車)等項目建設。 新能源電池產業。重點推進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比亞迪刀片電池生產制造基地、中航科工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奇瑞動力電池等重大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容百鋰電正極材料生產線、中偉新材料高性能動力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振華新材料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振華義龍新材料動力電池三元材料生產線、嘉尚新能源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磷化集團新能源電池材料、裕能新能源磷酸鐵鋰、新仁新能源動力與儲能新型磷酸鐵鋰材料、航盛新能源儲能類電解液及配套等磷系正極材料、電解液及配套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羚光新材料鋰電石墨負極材料、格瑞特鋰電池負極材料、盤州福馬針狀焦生產、圣聚賢炭素超高功率石墨電極、鐘城鋰業電池級鋰原料,中偉資源循環產業公司廢舊鋰電池回收循環綜合利用工程二期擴建和鎳鈷錳資源綜合利用及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二期等負極材料、鋰鹽材料、循環梯次利用項目建設。 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積極推進貴陽地通汽車車身沖壓焊接件柔性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制造新模式生產線提升、務川汽車鋁合金壓鑄件、拜克汽車制動模生產線、萬山區汽車配套產業鏈、水月園區充電樁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 |
4.節能環保
加大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力度,著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利用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增強資源利用能力,重點發展鋰電池回收、汽車拆解行業等循環產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專用設備,大力開發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設備、污水處理膜設備、垃圾處理設備等裝備和產品,促進工業綠色化發展。
大力發展節能產業。著力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工藝與設備,重點支持余熱余壓余能回收和水回收利用技術應用、燃煤工業鍋爐燃料替代改造、電解鋁高效節能技術和高壓變頻調速、永磁渦流柔性傳動技術、稀土永磁電機等節能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發展。依托骨干企業擴大高效電光源、節能燈具產業規模,積極發展高效LED大功率燈具、太陽能燈具等高效電光源。
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聚焦工業固廢處置、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行業,大力開發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設備、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設備、污水處理膜設備、城市餐廚垃圾處理裝備、柴油機尾氣凈化器等裝備和產品,加快發展土地污染修復、噪聲防治等技術設備和空氣凈化、水體凈化的高端藥劑材料,積極發展鋰電池回收、汽車拆解行業等循環產業,提高環保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四)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充分發揮大數據先發優勢,加快數字技術融合應用,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著力培育集高科技技術+規模化集群生產+現代服務業提質保障為一體的應用集成新業態新模式,前瞻布局前沿技術產業,在數字經濟上搶新機,拓展工業經濟增長空間。
1.數字產業
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設。支持發展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旅游、在線教育、無人經濟等新業態。加快區塊鏈在商品溯源、跨境匯款、供應鏈金融和電子票據等數字化場景應用。面向制造服務需求,深化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關聯,推進智能工廠、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制造等模式創新升級,大力發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平臺經濟,加快培育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支持融合多種業態和內容形式的聯動創意開發模式,推進數字影視、數字音樂、動漫網游、互聯網新媒體、文化藝術設計等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積極探索以信息技術為驅動,跨界融合、共創共享的數字經濟新業態。
2.現代制造服務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著力開展研發設計服務,加強新型產品和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的開發設計,提升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和生產適應性設計水平,推進集裝備、軟件、在線服務于一體的集成設計,加快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大力發展以第三方物流為標志的生產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冷鏈物流等,積極發展專業定制物流、智慧物流,提升物流服務能力。積極發展融資租賃、互聯網信貸、精準投保等供應鏈金融。鼓勵發展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和知識流程外包等服務外包業務。積極發展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相關生產性服務業。
3.前沿技術產業
重點培育發展空天信息、生物科技、量子科技等前沿技術產業。圍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北斗衛星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任務強化配套,積極參與快舟系列等商業航天地面發射裝備研發與制造。鼓勵發展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等衛星應用產業。支持建設FAST射電天文觀測群科學數據中心,大力發展天文數據的采集、存儲服務,積極參與國家深空探測計劃。重點推進醫學與信息、材料等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藥、醫工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干細胞、基因靶向藥、生物儲存與計算、生物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及轉化應用。引進培育量子科技等新一代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理論成果向實用化、工程化轉化。
四、主要任務
“十四五”期間,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改革開放為動力,注重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兩端發力,統籌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著力抓集群、抓產業鏈條、抓培育、抓融合,積極推進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融合化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高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1.著力優化產業布局
以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和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契機,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結合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上下游梯次化布局,強化產業布局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效銜接,按照集聚集約、優勢互補和分工協同的原則,突出地方特色,推動區域錯位發展,構建以核心引領、軸帶支撐發展的“兩核一軸兩帶”產業空間布局,著力打造“兩區六基地”產業集群。以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為核心,立足大數據先發優勢,打造黔中產業核心區,重點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健康醫藥等產業,建設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和全國重要高端裝備制造及應用基地。以遵義都市圈為核心,打造黔北產業核心區,重點發展優質醬香白酒、先進裝備制造、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等產業,建設世界醬香白酒產業集聚區。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經遵義、貴陽、黔南的高鐵和高速交通為紐帶,貫穿兩個產業核心區,構成貫通南北的產業發展軸,重點發展現代化工、健康醫藥、生態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磷煤化工產業基地和中藥(民族藥)生產加工基地。依托畢節、六盤水、黔西南能礦資源富集優勢,以畢水興交通為紐帶,打造西部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現代能源、現代化工、基礎材料、新型建材等產業,建設國家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依托銅仁和黔東南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打造東部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生態特色食品、基礎材料、新型建材等產業,建設全國重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和綠色食品工業基地。
專欄4-1 “兩區六基地”空間布局 |
世界醬香白酒產業集聚區。以赤水河流域為中心,以貴州仁懷經濟開發區、貴州習水經濟開發區、貴州金沙經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優質醬香白酒產業,打造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 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以貴陽貴安核心,以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安綜合保稅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智能終端、電子元器件、鋰離子電池、高性能計算機、“云服務”等產業,打造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國家新型綜合能源戰略基地。以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為重點,以貴州織金經濟開發區、六盤水盤南工業園區、興義市清水河-威舍經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煤炭、電力、氫能等產業,打造新型綜合能源基地。 全國重要磷煤化工產業基地。以貴陽、黔南、畢節為重點,以福泉-甕安-開陽-黔西-織金磷煤資源連片區域為核心,以貴州開陽經濟開發區、貴州甕安經濟開發區、貴州黔西經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磷化工、煤化工產業,打造磷煤化工產業基地。 全國重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以貴陽貴安-黔南為核心,以銅仁、黔西南、六盤水為支撐,以貴安新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黔西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盤北經濟開發區等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非金屬礦物材料、電子功能材料等產業,打造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 全國重要綠色食品工業基地。以黔南、黔東南、銅仁等區域為重點,以貴州昌明經濟開發區、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貴州碧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辣椒、酸湯、茶、刺梨、藍莓和天然飲用水等產業,打造綠色食品工業基地。 全國重要中藥(民族藥)生產加工基地。以黔南、黔東南、貴陽為重點,以貴州龍里經濟開發區、黔東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烏當經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大力推動中藥材精深加工,布局發展中藥民族藥產業,打造中藥民族藥生產加工基地。 全國重要高端裝備制造及應用基地。以貴陽、遵義、安順為核心,以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觀山湖區現代制造產業園為主要載體,布局發展航空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電力裝備及器材、智能裝備等產業,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及應用基地。 |
2.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深入開展開發區首位產業培育提升行動,按照“一園一主導”“一園一特色”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準確定位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科學選準首位產業和潛力產業。圍繞首位產業集聚發展、成鏈發展、關聯發展,引導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優質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著力打造首位產業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環境優良的產業聚集區。引進一批具有產業引領效應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構建共生互補的產業生態,形成集聚發展格局。依托各具特色的開發區,推動產業功能區建設與人口集聚、城市發展有機結合,形成“以工興城、產城互動”的新格局,促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
3.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
完善開發區體制機制,統籌全省各類開發區產業發展和考核,制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分類指導各地開發區發展,提升全省開發區綜合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區域協同力。牢固樹立“畝產論英雄”意識,強化考評引導,實行分檔激勵和重要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優勝劣汰、動態管理。深入開展閑置廠房和“僵尸企業”清理,有效盤活閑置廠房,推進低產低效企業穩步退出,為優質項目、優質企業騰挪或預留空間,實現“騰籠換鳥”,提高開發區綜合利用率。探索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開發區要素投入保障機制,支持各地開發區申報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鼓勵推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模式,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開發區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型。創新開發區績效激勵機制,探索實行聘任制、績效考核制、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多種用人和分配方式,充分發揮管理人員積極性,促進開發區良性發展。
專欄4-2開發區提質升級工程 |
千億級開發區。培育貴陽經濟開發區、貴州仁懷經濟開發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茍江(和平)經濟開發區、貴州龍里經濟開發區等5個綜合產值千億級開發區。 五百億級開發區。黔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龍洞堡工業園區)、貴州西秀經濟開發區、貴州清鎮經濟開發區、興義市清水河-威舍產業園區(貴州清水河經濟開發區、貴州威舍經濟開發區)、貴州修文經濟開發區、黔西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貴安綜合保稅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六盤水水月產業園區等10個綜合產值五百億級開發區。 百億級開發區。培育畢節、遵義、黔東南、碧江、六盤水、安順、銅仁、婁山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順、烏當、惠水、習水、白云、盤北、紅果、昌明、甕安、七星關、開陽、金沙、大龍、納雍、水城、息烽、獨山、湄潭、興仁、威寧、織金、思南、新蒲、松桃、黔西、赤水、萬山、德江、印江、大方、普定、正安、綏陽、臺江經濟開發區,長順威遠、盤南、都勻綠茵湖、獨山麻尾、貞豐、安龍、水城發耳工業園區和貴陽綜合保稅區等50個綜合產值百億級園區。 |
(二)強化技術創新引領,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1.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開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創新資源、人才、政策、服務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推進關鍵技術、拳頭產品、明星企業、領軍人物“四個培育”,加快科技型企業培育,加大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支持,引導企業提升研究與開發投入強度,每年重點培育20家以上研發投入占比高于5%的科技型企業,加快形成一批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產業集群。
2.強化重大平臺載體建設
聚焦貴陽、安順國家級高新區引領發展,推動遵義、六盤水、畢節等省級高新區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爭取新增2-3個國家級高新區。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為引領,支持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貴州科學城、花溪大學城聯動發展,打造面向國內外的技術集聚區和面向全省的技術輸出區。優化布局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加強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積極申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運用“互聯網+”模式,打造開放性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平臺。聚集工業重點領域,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專業化眾創空間等“雙創”平臺建設。推進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在工業重點優勢領域打造一批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為重點的公共服務平臺。
3.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優化整合科技資源,緊緊圍繞十大工業產業,著力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批急需技術。實施制造業共性技術創新行動計劃,力爭在優勢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每個工業產業形成一批有核心專利權的拳頭產品。聚焦重點產業“卡脖子”環節,立項支持一批工業科技重大專項,力爭在資源深加工、高端裝備制造、大宗工業固廢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積極推動新品種的研發和現有品種的二次研發,打通原始創新、工程創新和產業化創新生態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新產品應用推廣,支持本地創新產品進入政府采購目錄,落實重大裝備首臺(套)研發生產激勵政策。
專欄4-3制造業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和人才支撐,推進名企名校名院戰略合作,加快專利標準、設計研發、快速打樣、檢測測試、新產品導入、采購供應鏈、電子商務等綜合平臺建設,打造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和產業孵化基地,建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及產業互聯網重點實驗室,創建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創建3個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增20個以上國家級、100個以上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
(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效
1.推動產業內涵式增長
瞄準大數據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發展一批重點產品、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持續擴大產業規模。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行業發展,定期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產品)發展指導目錄,實施重點突破計劃,加快產業發展步伐。滾動實施“千企改造”工程,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鏈高端化技術改造指導目錄,重點實施現代能源、基礎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轉型推進計劃,積極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技術裝備,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2.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以工業基礎能力建設為支撐,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工業軟件等方面,建立貴州工業基礎數據庫,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攻關突破,全面提升基礎零部件產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全面提升工業軟件穩定性和成熟度,全面提升基礎工藝和先進制造工藝水平。堅持應用牽引,開展產業生態營造計劃,圍繞各行業領域產業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實施“整機帶基礎”配套行動,鼓勵本地整機企業采購本地配套產品、零部件和原材料,提升產業基礎保障能力。
3.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圍繞十大工業產業,開展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加快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圍繞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在優勢產業領域精耕細作,加快打造一批產業規模實力強、產業鏈條完善、龍頭企業支撐突出、發展空間大的重點產業鏈。強化省內產業鏈橫向、縱向協作配套,加強配套體系建設,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堅定不移做大做強白酒產業鏈,依托茅臺集團品牌號召力和市場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加入產業發展生態圈。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現代化工、基礎材料等配套層級多、產業鏈路長、產業形態豐富的特點,重點打造飛機及零部件、航天裝備、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產業鏈,鞏固提升磷、煤、鋁、錳、鈦等資源深加工產業鏈,培育打造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立足我省在工業基礎件和電子元器件方面具有國內領先的比較優勢,打造立足貴州、輻射全國的成龍配套產業新生態。
專欄4-4產業轉型升級工程 |
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組織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專項行動、地方特色產業精品打造專項行動、新興潛力產業專業提升專項行動,分產業、分領域制訂技術改造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技術改造升級目標任務,推動傳統產業加快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加大技術改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專項政策,支持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改造,推進重點企業實施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十四五”期間,每年推動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000個以上。 |
(四)推動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構建智慧智造體系
1.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基賦能工程,加快推進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和衛星通信(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工業領域信息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和應用創新,提升運行效率。提升無線電頻譜資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提高無線電監測能力,扎實做好FAST寧靜區電磁環境等安全保護。
2.大力推進智能制造
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深入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試點示范,推動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典型經驗的移植、推廣。持續強化工業領域智能化改造升級,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數字車間、智慧工廠,推動企業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服務維護等全流程、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引導有基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推進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深入開展管理信息化和數字化升級試點應用。
3.深化數字融合創新應用
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體系化推進網絡、平臺和安全能力建設。實施“5G+工業互聯網”行動,支持“貴州工業云”等賦能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和應用產業大數據中心、云服務平臺等基礎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布局建設各級標識解析節點。圍繞產業鏈全生命周期,鼓勵企業各個環節“上云用數賦智”,加快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提升對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服務供給能力,助推工業倍增行動。
專欄4-5兩化融合工程 |
推進工業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應用、數字車間和智慧工廠,推動工業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產品融合升級。推進現代能源、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工業互聯網、工業云平臺、工業大數據應用建設,提高行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開展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創新工程,按照先進裝備制造、健康醫藥和基礎材料等行業特點,有針對性推進網絡化生產新模式試點示范和應用推廣。鼓勵企業基于互聯網開展故障預測、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到2025年,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0,位居西部前列。 |
(五)搭建對外開放平臺,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1.打造多元化開放平臺
搶抓國家政策和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機遇,重點以“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為載體,充分發揮資源要素聚集、優惠政策先行先試、產業鏈配套升級吸附等優勢,吸引相關領域大型央企國企、跨國公司、世界500強等境內外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在貴州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促進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打造形成集行政職能精簡化、投資貿易便利化、營商環境國際化、產業聚集高端化、經濟發展生態化的產業集聚區和產業招商平臺。
2.支持企業“走出去”
鼓勵企業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培育“走出去”實施主體,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研發、生產、營銷服務體系,鼓勵省內企業根據項目需要,組建各類聯合體,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抱團出海”,在境外建立產業園區,增強“走出去”競爭能力。鼓勵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支持省內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通過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聯合投資等形式,優先沿“一帶一路”走出去,在中東、北非等磷礦資源富集地區建立磷化工生產基地,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境外煤炭、有色金屬等領域資源勘探、開發和加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3.加快區域協同發展
堅決落實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決策部署,以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為契機,以開發區為載體,建立完善跨地區合作平臺,主動參與國內大循環產業分工。進一步拓展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區域產業合作,發揮貴州資源比較優勢,通過“東部企業+貴州資源”“東部市場+貴州產品”“東部總部+貴州基地”“東部研發+貴州制造”等“貴州+”合作模式,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動貴州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電池、輕工、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產業合作,共建黔渝能源保障基地。持續加強與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省(市)產業合作,合理引進和布局產業,發展臨港經濟,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產業集群建設。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大提升行動,精心策劃項目、精準招商引資、精細優化服務,加強與央企常態化招商對接,積極拓展與韓國、日本、歐洲等合作空間,大力引進國內外優強企業。暢通省內企業供需信息溝通關系,加快推進省內區域協同發展。
(六)推動產業交叉融合,拓展工業經濟增長空間
1.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
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行動,圍繞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引導加工企業建設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鼓勵發展精深加工,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率,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環節邁進。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在原材料供應、設計包裝、倉儲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的融合創新應用,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與上下游產業有機銜接。圍繞“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探索“產業+文化”“產業+大健康”“產業+大旅游”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支持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企業、園區、基地等,挖掘紅色文化、三線文化、歷史文化底蘊,大力發展工業旅游。
2.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實施服務型制造轉型工程,開展融合示范試點,支持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積極探索重點行業領域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新路徑,通過制造和服務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推動建材、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等行業與服務業融合,加快行業服務化轉型,提升產品功能和附加值。推進企業運用互聯網開展在線增值服務,鼓勵發展面向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升級,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
3.深入推進軍民協同發展
統籌推進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圍繞“精核心、強協作、拓領域”的發展思路,做精軍工核心業務,增強產業協作配套,拓寬融合領域層次,加強軍工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軍民產業協同創新,加快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大力鼓勵支持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國防科技工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能力建設,推動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做大做強。加強“民參軍”工業企業的培育發展,集中優勢力量解決“卡脖子”難題。支持民營企業圍繞重點企業、主機產品集群化發展,開啟“老三線”新征程,打造新時期“新三線”。探索建立安全保密等機制,推動軍地研發、試驗、生產、計量、檢測、服務等設施能力共建共用。把貴陽、遵義、安順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數據驅動型軍民協同發展重點區域。
專欄4-6開放合作工程 |
推動“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集聚發展。全面提升“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的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圍繞高端制造、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特色食品、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加強與廣東、江蘇、上海、成渝等地方園區的交流合作,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先進要素,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和集約化,把“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打造成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窗口”和主陣地。 推動東西部協同發展。以東西部協作產業園為載體,進一步深化與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合作,加快推進合作園區建設,吸引東部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聚集,提升貴州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當地群眾就業,打造形成創新創業平臺、項目和人才集聚地,推動東西部協同發展。 |
專欄4-7服務型制造轉型工程 |
加強工業設計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建立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庫,夯實工業設計發展基礎。創新設計理念,面向制造業設計需求,搭建網絡化的設計協同平臺,開展眾創、眾包、眾設等模式的應用推廣。積極推進共享制造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圍繞產業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建設共享制造工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價值共享。鼓勵制造業企業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開展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安裝調試、交付使用到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維護檢修、回收利用等全鏈條服務。到2025年,遴選一批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 |
(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提升企業品牌價值
1.培育引進龍頭企業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加快壯大占據產業鏈中高端的行業領軍企業,著力打造一批千億級、百億級、十億級的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區域競爭力、產業帶動力的領航企業。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壯大主業、并購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增強綜合競爭力。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做大做強本土企業總部。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做強做優茅臺集團、磷化集團、盤江煤電集團、烏江能源集團等。深入開展上市企業培育行動,大力推動工業企業上市,力爭培育一批百億產值、千億市值的優強企業。
2.大力扶持中小企業
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隱形冠軍”、“單項冠軍”、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著力支持一批創新型、成長型企業加快發展。引導中小微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專注發展核心業務,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潛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局面。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金融、對外合作、管理提升等支持服務。加大企業上規入統扶持力度,強化中小企業上規入統政策引導,加快推動一批工業企業上規入統。積極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頭雁”作用,帶動中小企業聚焦特定細分市場,加快形成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融通發展產業生態。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建設,不斷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深入開展產品價值提升行動,以“增品種、創品牌、提品質”為抓手,推動原料產品向終端消費品轉變,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初加工粗加工產品向深加工精加工產品轉變,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強對工業質量和品牌宣傳的總體策劃和系統推進,引導企業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貴州制造”品牌,鼓勵各地區積極培育2-3個具有區域特色的行業品牌,1-2個出口自主品牌。支持有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采取收購、兼并、控股、聯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創建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引導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培育出一批“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的產品品牌。鼓勵新型工業主體創新品牌營銷方式,拓寬品牌流通渠道,加大貴州工業品牌宣傳推廣力度,組織和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會展,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強對工業品牌的科技創新投入及對品牌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扎實開展工業產品評價標準及認證體系建設,完善品牌質量檢測體系。
專欄4-7企業梯度培育工程 |
實施優質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建立分類分級梯次企業庫,著力培育壯大工業市場主體。重點推動龍頭骨干企業發展,制定龍頭企業培育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后備企業庫,個性化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對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級、五百億級、百億級、十億級的工業企業,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開展工業企業上市高質量發展行動,建立完善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動態篩選一批條件成熟的優強企業進行重點培育,“一企一策”全程跟蹤服務,加快推動一批企業上市。到2025年,力爭培育千億級企業5家、五百億級企業10家、百億級企業20家、十億級企業100家。 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星光”行動,引導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專注于核心業務,聚焦細分產品市場,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提高產品市場地位和市場份額,提升企業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加強對工業企業上規入統指導幫扶,建立企業上規入統激勵機制,著力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上規入統。“十四五”期間,年均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戶以上,年均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0戶以上。 |
(八)守好生態發展底線,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1.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以企業為主體,以標準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實施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推動產業鏈和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圍繞十大工業產業綠色化、高端化,大力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全過程,提升供應鏈協同水平。加強綠色制造單位常態化管理,建立綠色制造名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2.著力推進工業節能和清潔生產
落實國家能耗“雙控”政策,加強鋼鐵、有色、電力、化工、建材、煤炭等重點耗能行業和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完成國家下達的工業節能目標任務。全面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準入和產能擴張。推動工業節水降耗,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節水管理和工業節水改造升級,加大再生水回用。強化工業節能監察、節能診斷,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積極引導和促進能效對標,通過樹立標桿、政策激勵、提高標準,形成推動高載能行業能效水平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加大推進清潔生產力度,加快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嚴格限制重點行業有毒有害物質使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降低污染排放強度。加快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改造,提高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綠色化和清潔生產水平。
3.全力推動資源循環利用
積極推進工業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強磷石膏、錳渣、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綜合利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從源頭減少工業固廢排放。加快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降低利用成本、擴大利用途徑,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經濟性。大力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積極培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企業,打造資源綜合利用示范標桿。深入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進一步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加強電解錳渣、赤泥綠色化處置和循環利用技術研究。推進新能源汽車廢棄動力電池、廢鋼、電子廢棄物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探索建立適應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工業產業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耦合發展、生態鏈接。
專欄4-8綠色制造工程 |
生產過程清潔高效工程。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裝備,采用先進適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氨氮等污染物以及磷石膏、錳渣、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廢排放。實施高耗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推廣原料優化、能源梯級利用、可循環、流程再造等系統優化工藝技術,普及中低品位余熱余壓發電、制冷、供熱及循環利用。 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積極支持資源綜合利用。推廣應用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設備。圍繞工業固廢產生重點地區,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進一步擴大工業副產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生產新型建材、化學循環利用等綜合利用。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健全新能源汽車廢棄動力電池、廢鋼、廢棄電子產品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到2025年,全省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 產業綠色協同發展工程。加強煤電、化工、建材等流程工業間的橫向耦合生態鏈接,促進行業融合;利用工業余熱發展設施農業、生態旅游業,推進工業適用生物質能示范項目,促進產業融合。到2025年,全省省級以上綠色產品50個、綠色工廠100個、綠色園區50個、綠色供應鏈10個。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全省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對全省工業發展的領導,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工作。完善省領導領銜推進十大工業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推進機制,推動產業鏈式集群發展。堅持全省統籌協調,建立省市縣三級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形成“橫向協同、縱向打通、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強力推進工業規劃實施。
(二)加大投融資力度
堅持以質量效益為導向,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擴大有效投資,催生工業發展“乘數效應”。加強工業投資監測分析,編制發布年度投資導向計劃,引導社會資金等要素投向。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工業技改投資比重。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和產能預警研究,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固定資產投入。統籌用好產業基金、工業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通等融資政策手段,借助“政府+市場”兩個資金渠道,最大限度引導更多資本支持貴州新型工業化發展。積極營造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良好環境,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精細化信貸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著力提升制造業信貸規模。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鼓勵企業通過發行標準化債權產品、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上市等方式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探索“供應鏈金融+擔保”“線上票據池+供應鏈”等金融創新服務模式,提升企業融資效率。
(三)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抓工業的“生命線”,發揮重大項目建設對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關鍵作用,強化招商引資擴大增量,加強技改升級優化存量,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建立完善省級工業招商重大項目庫,聚焦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精準開展招商引資,著力引進落地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標志性項目。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實施項目簽約、落地、投產、達效“四率”行動,確保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國家各類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聚焦千億級、五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大重點項目建設的扶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補短板。優先安排重大產業項目用地指標,探索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制度,提升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支持有能力的工業企業參與煤、磷、鋁、錳、黃金等零星資源整合和資源分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完善峰谷電價政策,強化電網、燃氣管網等建設,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優化物流樞紐和集散中心功能布局,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工業用水量,保障工業企業合理用水需求。
(五)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產業發展用人需要,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三類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重點人才倍增計劃,著力引進一批引領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領軍人才和重點團隊,力爭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做大一個產業。推動技能人才隊伍梯次發展,培育高技能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培養大批知識技能型、技術技能型和復合技能型人才。健全完善更加科學有效的人才創新服務保障機制、人才分配激勵機制、技能人才待遇保障機制,調動人才創造成果、轉化成果的積極性,激發人才活力。
(六)加強安全生產保障
堅持黨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大統籌發展和安全力度,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從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法規標準、行政許可等方面加強工業行業安全生產管理,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加強民爆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監管,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持續加大安全投入,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全省民爆行業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加強工業領域反恐維穩工作,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優化政府服務和營商環境,提高行政服務效能,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全省通辦、一次辦成”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大數據的“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扎實落實省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制度和干部職工聯系服務企業制度。研究制定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推動出臺全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工業大突破的綜合性政策文件。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措施,切實減輕企業綜合負擔。倡導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營造創新創業、共同推進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運用新媒體宣傳推介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成果,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
(八)推進規劃有效落實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將監督貫穿于“十四五”工業建設之中,保障規劃有效實施。不斷完善工業規劃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查找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確保規劃有效實施。進一步健全規劃評估體系,推動開展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客觀分析評估規劃實施情況,加強產業發展趨勢研究,掌握產業發展動態,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調整。探索面向社會公眾的互聯網評估方式,提高評估的客觀性和認可度。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