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豐臺園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豐臺園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園區、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的發展定位,聚焦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和豐臺區新時期戰略定位,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質量、產業質量、創新質量、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1.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質量效益實現雙提升
園區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0年園區總收入6648.7億,為2016年的1.5倍,位居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第四位,2016-2020年總收入年均復合增速13.5%。2020年留區稅收39.9億,占全區34.4%,貢獻率比2016年提升5.6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園區經濟發展的集約化程度和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20年人均產出為364.9萬元/人,地均產出為377.1億元/平方公里,均位列一區十七園的第二位。2016-2020年新增注冊資金億元以上企業190家,注冊資金總額超過1100億元。新增收入超十億企業69家、超百億企業11家,分別比2016年增長27.7%和37.5%。2020年園區高技術企業2000余家,總資產規模達到18907億,是2016年的1.5倍,總收入6648.66萬元,是2016年的1.6倍。
2.支柱產業形成核心優勢,新興產業發力趨勢明顯
“十三五”期間,豐臺園形成了以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醫藥健康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為支撐的“2+4”高精尖產業體系。
軌道交通作為園區的支柱優勢產業,2020年總收入達到2364.9億元,相較于2016年的1558.7億元,年均增速11.0%,收入規模從2015年開始連續六年突破千億元,在全國各大軌道交通產業基地中遙遙領先。180余家軌道交通企業涵蓋了從科技研發、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到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條,主導和參與制修訂標準300余項,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軌道交通產業生態系統不斷完善,成立了北京中關村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公司,成功舉辦京津冀智能交通技術創新協同發展學術研討會。航空航天產業聚集重點企業近百家,軍工科研資源高度聚集,衛星通信以及北斗導航等領域技術實力雄厚,2020年總收入超千億元。中建材信息、英視睿達等一批創新型企業的落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醫藥健康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向高階層躍進,“2+4”產業收入由2016年的2611.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4290.5億元,年均增長16%,占園區總收入比重達到64.5%。
3.創新要素聚集能力強化,雙創活力帶動作用顯現
創新要素聚集能力顯著增加。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迅速,匯集了7%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十三五”期間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總數超過1100家。新增華通熱力、博奇環保、中國通號、交控科技、鴻遠電子、值得買、旭陽集團上市公司共7家。高端人才數量穩步增長,博士后工作站達到21家,累計引進博士后研究人員65名;2020年園區博士及以上人才2535人,其中留學歸國人員大幅增長,達到682人,比2017年增長525人,海外高端人才聚集趨勢明顯。
雙創活力帶動作用逐步釋放。園區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初步成型,建成孵化器、眾創空間48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0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1家,市級眾創空間17家,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9家,中關村硬科技孵化器1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再上臺階,企業創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19個、市級工程實驗室4個。
4.科技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創新能力活力顯著增強
園區企業研發力度不斷加大。2020年研發費用161.9億元,居一區十七園第六位。園區科技活動人員數量達到4.51萬人,比2016年增長47.9%,占年末從業人數比重達到24%。
園區創新能力和活力顯著增強。2020年園區實現技術合同認定總成交額476億元,比2016年增長98%。園區專利申請活動活躍,2016-2020年專利申請總數達到26842個,專利授權數達到16072個,2016-2020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3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36項。
5.開發建設進程穩步推進,空間設施品質大幅改善
“十三五”期間,年開復工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05.5億元。通號產業園、海格產業園以及包括萬達廣場、金融街豐科中心、金茂廣場、保利國際大都會、華夏幸福創新中心等在內的高品質商務樓宇投入運營,累計竣工運營商務樓宇面積156.52萬平方米,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空間保障;西一區緊鄰北京園博園,周邊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對外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優良,所處的河西地區被列為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成熟。
6.企業服務能力全面升級,營商環境體系不斷優化
強化政策精準供給。發布《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措施》,截至2020年底,政策兌現資金累計近5.5億元,企業政策實施滿意度調查綜合得分達到98.97分。《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出臺,也加快推動了軌道交通產業創新發展。
提升企業服務效率。大力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對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實施“直通車”制度,推進園區工商服務全程電子化。通過物理空間的整合,實現工商、稅務大廳集中辦公,實現新設企業辦證效率提升5倍,企業變更登記一天取照。設立“巡回司法工作站”開展訴調對接。成立“商標品牌指導站”,實現企業商標注冊“零跑路”。積極利用新技術、新平臺,建立微信服務號“豐臺園創”和企業號“豐臺園企業之家”,啟用微信小程序“服務豐向標”,搭建企業服務工作智能聯動平臺。
量身定制精準服務。落實“綜合服務包”制度,充分發揮“服務管家”“行業管家”作用,深化企業管家制度,打造企業一站式服務。搭建“一企一策”平臺,開展企業家講吧、企業開放日、政策在線等活動,打造人力資源俱樂部。開通定制公交服務,免費為企業提供夜間班車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多“雪中送炭”服務。
(二)把握“十四五”時期發展新形勢
“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經濟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兩區”建設將不斷深入,豐臺處于把握重大戰略機遇的窗口期、承載首都功能和重大使命任務的提升期、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期、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破期,迎來了厚積薄發、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豐臺園必須立足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深刻認識發展新形勢,直面新興產業動力不足、創新“濃度”“厚度”欠缺、全市科創資源配置位勢低等挑戰,進一步強化創新引領,緊盯經濟發展新機遇與產業發展新動能,構建發展新格局,開啟發展新篇章。
1.豐臺園需要在政策利好的戰略支撐中謀劃發展新思路
國家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數字經濟、自主創新等戰略,將極大促進豐臺區科技創新。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將進一步拓展、增強豐臺區首都功能。豐臺園“十四五”期間需順應創新演變趨勢,在經濟發展層面實現從“產業集群構建”向“創新生態培育”轉變,在規劃建設方面實現從“園區開發運營”到“城區建設經營”轉變,在鏈接分工層面實現從“關注本地資源整合”向“開放鏈接全球網絡”轉變,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新興產業發展機會,加快前沿硬核科技領域關鍵技術及應用的布局與突破,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豐臺園需要在擴大內需的發展格局中捕捉發展新機遇
新冠疫情沖擊使得經濟逆全球化態勢愈加明顯,“雙循環”發展格局是國家應對國際形勢挑戰、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核心戰略。“十四五”期間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將不斷深入,“五子”戰略將進一步推進培育壯大新業態、探索開放新路徑、引領轉型新模式,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新活力。豐臺園應當緊抓“兩區”機遇,著力提升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科技服務等領域開放創新能級,不斷提升科技金融、科技研發、創業孵化、科技中介等領域國際化發展水平,大力推進智慧園區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前沿應用場景,強力推動數字經濟與智慧產業發展。
3.豐臺園需要在中關村統籌發展布局中滿足發展新要求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關村論壇發表重要視頻致辭指出,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各分園高端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2017年底,北京市發布了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提出將中關村建設成為高精尖產業發展主陣地。2020年初,豐臺區出臺關于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結構用地政策的意見(試行)》的試點實施方案,為豐臺園在產業準入條件、產業供地政策、產業項目退出以及產業項目監管方面進一步明確了要求和方向。作為中關村基礎條件較好的特色園區之一,豐臺園“十四五”期間要依托創新要素稟賦,聚焦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基礎的高精尖產業領域,嚴格實施產業準入條件和用地項目準入標準,圍繞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打造,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培育,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成為中關村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4.豐臺園需要在豐臺發展上臺階過程中擔負發展新使命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豐臺區在首都功能格局中的定位發生了重大變化,豐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帶來了核心產業創新突破和產業體系完善升級的機遇。“十四五”時期,國家科技戰略更加強調以產業基礎安全為核心的自主創新,疊加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將更加有利于全區核心產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作為全區科技創新的核心載體以及城市發展核心功能區,豐臺園在“十四五”期間需要在全區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殊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創新資源集聚力度,推動傳統產業組織模式、分工模式、服務模式迭代升級,加快形成“高精尖”經濟結構,提升園區城市功能與品質,全面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在全區高精尖產業體系建設、經濟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先導和支柱作用。
第二章總體思路、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屆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和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牢把握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四個服務”水平提升的目標任務,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豐臺區新時期定位和發展要求,以“科技金融促發展、產城融合提活力、創新服務助集聚、開放協同升能級”為牽引,進一步提升創新資源聚集與輻射轉化帶動能力,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布局,堅持優勢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融合并進發展,搶位發展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探索發展新模式,努力打造新時代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積極參與到中關村開展的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中,為新時期豐臺跨越式發展以及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豐臺園要在中關村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中有所作為,堅持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支撐,鏈接高端要素資源,培育頭部企業,實現創新源、創新投入、創新動力協同互促的創新創業生態。堅持以首都、以豐臺發展為統領,謀劃自身發展。把握功能定位,在豐臺區“十四五”規劃中,豐臺園的整體定位是建設極具創新活力的中關村豐臺園,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依托軌道交通產業全鏈條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航空航天產業資源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商業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創新資本驅動,依托政府引導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放大作用以及虹吸作用,整合在區央企及軍工科研資源、社會資本及投資管理機構,大力支持創新創業,拉動體制內創新資源釋放。堅持市場主導,構建高度市場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全面落實企業在創新創業生態中的主導地位,積極引導布局前沿技術,大力鼓勵應用開發,重點關注技術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全面提升創新效能。開放協同引領創新,把握北京市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機遇,在科技服務、科技金融、國際人才等領域全面實施“引進來”,積極引導優勢支柱產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體系的同時處理好園區與“三城一區”、周邊區域、以及央地、軍地協同發展關系,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合作。著力推動產城融合,以城市創新功能區建設為目標,以智慧技術和生態技術為基底,補齊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以及生活休閑服務設施短板,大力提升生產研發設施水平,全力推進場所營造以及應用場景建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系統性支撐環境。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豐臺園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創新創業生態成熟、產業實力大幅攀升、城市功能持續完善,成為中關村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引領豐臺跨越發展的核心區、輻射帶動城鄉發展的增長極、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的動力源,打造引領南部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以“點”上的突破帶動豐臺區整體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2.具體目標
經濟保持穩步增長。到“十四五”期末,總收入達到10000億元,勞均產出400萬元/人,地均產出突破550億元/平方公里,對區域貢獻能力持續提升,留區財政收入年均增速達到6%。
產業實力大幅攀升。園區企業質量顯著提升,吸引一批國際國內行業領先企業入駐,“十四五”期末實現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上市公司10-15家,新建成3-5個新興產業特色創新園。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精尖”特征更加突出。
創新能力全面增強。年新增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1500家,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中心及實驗室5家,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20家。年新增專利授予量3000個,“十四五”期末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4%,園區研發人員占比達到30%。新增專業型孵化器5家,新增科技服務機構100家。創新創業服務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創業投資融資活動活躍,誕生一批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企業,涌現出一批技術、服務以及商業模式創新融合的新業態,科技創新對園區經濟發展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
開發建設穩步推進。堅持規劃引領,推進東區存量更新5萬平方米,西一區完成68萬平方米用地一級開發,重點工程新增建筑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城市面貌及品質提升,公共服務及城市相關配套不斷完善,園區承載力大幅提升。
第三章主要任務
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依托軌道交通產業全鏈條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航空航天產業資源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商業航空航天產業基地,著力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推進東區整體更新提質增效、深化西區融合發展,形成集中分布、集群擴張、集約發展的格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前沿陣地。
(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集群,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鞏固壯大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兩大核心戰略產業,大力鼓勵優勢產業跨界融合,瞄準5G、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開發和集成,著力推動四大百億產業集群提檔升級,圍繞智慧產業、應急救援、科技服務以及數字經濟,全力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跨越式發展。
1.打造兩大千億產業集群
立足軌道交通產業“全鏈條”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積極突破軌道交通專用芯片、操作系統和新型城軌等一批基礎性、前瞻性、先導性的軌道交通重大技術,形成先發優勢,搶占全球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制高點。做強做優做大產業集群。加大對軌道交通領域總部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的引進力度,大力培育引進一批基礎好、潛力大、行業帶動性強的“專精特新”軌道交通中小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打通產業創新發展鏈條。依托北京軌道交通協同創新研究院和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研究院等新興研發機構,整合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的資源,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產學研合作,加速產業協同創新。打造產業特色空間載體。以豐臺園西區和豐臺創新中心為依托,加快建設軌道交通特色園區,集聚和培育掌握重大前沿原創技術的軌道交通企業。優化產業創新創業生態。以中關村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公司為依托,做實中關村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供精準化、專業化服務。依托區級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基金,促進資本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優質項目導入。鏈接全球高端創新網絡。推動豐臺園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深度參與軌道交通國際標準創制,承辦知名的高峰論壇和學術會議,提升全球聯動創新能力。大力拓展增值服務,重點推動規劃設計、試驗檢驗、系統集成、測試認證、管理咨詢、運營調控、維修保養、工程總承包等產業鏈前后端業務發展。支持通號集團、交控科技等龍頭企業向系統集成商、智慧運營商升級,提升總體設計、系統集成、資本運籌、遠程運維等“一攬子”功能。
壯大航空航天產業集群規模。加大重點企業引進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市級政策支持,努力推動在豐臺落地發展。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把握航天工業市場化、產業化進程,吸引一批民用領域領先企業以及工業級細分領域領跑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培育一批技術實力過硬、商業模式新穎的初創型企業。把握衛星互聯網納入北京新業態新模式,培育重點任務契機,聚焦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項目,以及國內商業衛星創業團隊,大力引進培育一批行業端技術領先企業并鼓勵向下游運營服務拓展,加快推動商業發射、商業微小衛星研制、衛星導航以及遙感等重點領域技術發展。優化提升產業發展環境,制定出臺產業鼓勵扶持政策,積極搭建產業服務聯盟,加大對航空航天產業重點企業服務力度,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以航空航天產業創新中心為載體和依托,吸引一批具有行業帶動能力的商業航空航天企業入駐,培育孵化一批技術實力過硬、商業模式新穎的企業,加速關鍵技術市場化的轉化應用進程,并建成一批產業創新共性平臺,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2.全力培育新興產業集群
做精做優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醫藥健康、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明確產業技術突破方向,加強重點企業和項目引進、培育,支持龍頭企業和院所承接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立足豐臺在數據應用與服務領域的優勢,加快搭建高效創新平臺,提升關鍵電子元器件配套能力。推動技術原始創新與跨界融合,打造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智能裝備。積極謀劃布局以智能數控關鍵技術和工程技術研發、系統應用集成、成果轉化、機器人產品等為主的智能數控及機器人等產業鏈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構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生產制造和運行維護。醫藥健康。發揮診斷試劑領域的優勢,借勢北京生物與健康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搭建“生物橋”,鼓勵生物與健康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研發、市場、生產等資源。新材料。瞄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對新材料的需求,突破基礎材料“卡脖子”關鍵難題,加快新材料研發和制備工藝創新。依托區域內產業資源,大力吸引全球新材料研發機構,提質發展新能源材料與先進磁性材料,超前布局先進前沿材料。
鞏固應急救援產業優勢。加大應急救援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扶持力度,進一步支持新興際華繼續做大做強,全力推動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強化豐臺在國家應急產業領域的領先地位,有力保障首都社會公共安全。
加速推動智慧產業發展。圍繞智慧安防、智慧環保、智慧交通以及工業互聯網重點領域,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創業團隊,支持龍頭企業和軍工科研院所,爭取承接一批場景建設項目,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智慧安防。瞄準算法芯片、視頻結構化、生物識別以及物體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在安防領域的研究應用和產業化,吸引培育一批技術領先的創業企業,扶持海鑫科金、華成智云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智慧環保。鼓勵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技十一院、英視睿達以及區內物聯網領域企業開展城市智慧環保服務以及環保數據運營業務,推動智慧環保與衛星應用產業交叉融合發展。智慧交通。支持航天科工一院、三院承接國內道路智慧化工程項目,建設國家城市道路交通裝備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路側單元、道路感知以及智能交通和平臺領域孵化培育一批初創企業。工業互聯網。依托軍工央企科研院所、園區儀器儀表和通信產業基礎,積極謀劃智能傳感器和無線通信模組產業鏈以及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緊抓“兩區”建設機遇,進一步提升研發服務、科技金融服務以及創業孵化服務發展水平。研發服務。大力鼓勵相關產業聯盟開展協同創新,在通用測試領域吸引一批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應的檢測服務機構;爭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相關制度創新試點,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中心,聚集一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科技金融服務。鼓勵保險機構、融資擔保機構以科技金融服務為核心,設立科技保險、科技融資擔保專業經營機構。爭取中關村打造創業投資集聚區相關政策先行先試,大力吸引國內外知名PE、VC、天使投資落地。創業孵化服務。引導現有眾創空間以及孵化器通過國家或北京市認定,吸引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孵化機構,鼓勵目標產業龍頭企業設立面向特定行業領域的產業型孵化器,依托多種資金扶持方式支持眾創空間、創業基地發展。
3.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
加快軌道交通產業數字化進程。支持以建筑信息模型(BIM)為技術核心的智慧建造技術研發,鼓勵車輛智能運行、車內環境智能控制等智慧裝備研發。積極開展軌道交通信號、列控、調度、運營管理以及乘客服務系統的智能化、自動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突破。在軌道交通智能運維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網絡化制造系統和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實現產品設計、制造、銷售和采購等全產業鏈協作能力。
推動數字前沿技術開發應用。加強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等領域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開拓應用場景。人工智能。依托交控科技、中國通號以及航天科工一院、三院、航天科技一院,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積極推動計算機視覺、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認知智能、知識圖譜的前沿和共性技術發展,深度開發“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形成特色應用示范。數字孿生。鼓勵和支持軌道交通龍頭企業以及航天科研院所加大數字孿生技術布局,大力開展與基礎軟件平臺領先企業以及高校的合作,在數字建模、數據動態仿真、仿真驗證與調試及機器學習等共性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軟件和平臺。大數據。深化軌道交通大數據應用。積極對接國鐵和鐵科院,爭取鐵路工程建設、聯調聯試、運營管理、安全管理、客運服務、物流服務等領域大數據開發與應用新興業務落地園區,打造鐵路行業大數據開發與應用高地。積極對接京投,爭取北京市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及城軌云落地,聯合舉辦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數據開放創新應用大賽,依托北京中關村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公司,吸引一批數字前沿技術領域領先或創業企業參與軌道交通智能化升級,提升軌道交通設計、服務、運營、管理和運維智慧化水平。
聚力提升軟件信息服務業。聚焦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城市智慧化發展兩大領域,培育和聚集一批在IT基礎設施、基礎軟件以及數字化應用的創新創業企業,構建起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為特征的產業數字化新生態,全面提升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
(二)加大創新資源匯聚力度,植厚創新創業生態沃土
加大創新高端要素引進和培育力度,以金融要素為驅動,以人才要素為引領,聚焦硬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完善創新創業軟性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創新創業孵化質量。
1.加速金融要素資源聚集,強化資本驅動創新
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牽引作用。支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豐臺軌道交通前沿研究聯合基金擴大規模,提升軌道交通前沿研發能力;以豐臺區政府引導基金為依托,通過參股設立子基金形式,推動產業和資本融合,扶持創新創業,加速新興產業發展。營造友好的創投風投環境。緊抓中關村在創業投資領域擴大開放試點的機遇,吸引一批國際國內崇尚早期投資、硬科技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的優質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機構落地園區,重點扶持專業化資本投資服務機構發展,大力改善孵化期、種子期和初創期企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豐富科技金融資源。大力鼓勵保險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在園區設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險、科技融資擔保專業經營機構,開發滿足初創期不同類型科技型企業及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
2.聚焦硬性科創平臺打造,夯實科技創新基礎
提升科技創新開放能級。圍繞科技研發、孵化等重點領域推動開放發展和創新要素提升,推動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全鏈條發展和產業集群建設,構建“全鏈條、多業態”創新創業平臺。集中打造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依托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搭建一批產業創新共性平臺,強化產學研用合作對接,保障公共技術服務,開展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引用,夯實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全力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強化技術創新市場主體作用。持續完善政策服務體系,進一步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國家或北京科技重大專項,吸引或引導企業設立技術中心、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并獲得國家或市級認定。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積極推動鐵科院中鐵鐵路產品認證中心落地,大力引進一批國際國內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應的檢驗檢測企業,搭建園區檢驗檢測公共技術平臺。
3.推進硬核創新載體建設,提升創新孵化質量
聚焦產業驅動型孵化器建設。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創新網絡孵化器落地,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以及園區孵化器公司,聯合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機構,設立面向行業新興領域的垂直型孵化器、加速器,集成科研設備、技能人才、創業投資等資源,為技術驅動型創業企業提供全面服務。吸引一批知名孵化機構落地。瞄準國內、國際知名創業孵化機構,搭建園區創新創業生態與外部優質資源的鏈接,導入一批優質創新創業企業。提升現有創新載體服務質量。加強對現有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的跟蹤管理,用好專項資金,引導提升創業導師以及硬件設施水平并擴展產業鏈和創業投資網絡資源。
4.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提高企業雙創效率
壯大園區產業聯盟體系。做實中關村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吸引產業技術聯盟、標準聯盟、行業協會入駐,推動中國鐵道學會園區分會落地中關村豐臺園。搭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實施硬性科技資源平臺開源計劃,公布園區各類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以及檢驗檢測機構目錄,搭建科學儀器以及檢驗檢測供需對接平臺,鼓勵面向小微企業開放。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中心,提升技術溢出能力,面向不同行業領域創新主體提供政策傾斜,積極吸引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豐富面向科技型企業市場化服務;重點支持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完善園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強前沿應用場景供給。以智慧園區建設為契機,以新基建為依托,聚焦車路協同、環境監測、智能安防、園區政務、智慧樓宇等場景,發布應用場景供需機會清單,搭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園區測試、試用、應用的平臺以及企業、政府、市場的信息共享平臺。
5.加速創新人才高地構建,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大力引進國際國內高層次人才。搭建人才聚集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入落實“千人計劃”、“海聚工程”、“高聚工程”、中關村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工程、中關村國際引才用才20條若干措施,積極對接國內外知名人才服務機構,吸引一批外商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全面加強國內外產業領軍人才和高端專業工程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匯聚一批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務,優化人才創業生態,以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房住房試點為契機,協調對接豐臺園周邊鄉鎮建設一批創客小鎮,以解決青年人才住房問題為突破,以眾創空間、創業生活、創業服務為有機組合,聚集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優秀青年人才。
(三)深化對外開放對內協同,提升園區綜合發展能級
對外加大開放,“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整合國際創新資源,開拓國際新興市場,提升園區國際化程度與影響力。對內加強協同,整合多維資源,釋放發展潛力,提升園區輻射效能。
1.大力實施“引進來”工程
全面落實中關村建設創業投資聚集區相關政策,在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退出、區內科創企業跨境金融選擇等方面先行先試,吸引一批國際知名創業投資機構落地,拓展增材制造全球創新大賽產業主題,培育和強化國際化創新氛圍。搭建園區國際化發展政策和服務體系,依托國際科技園協會、科協交流平臺以及中關村海外園渠道,借力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園區企業、創投機構國際化資源和網絡,吸引一批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國際科技組織協會以及知名實驗室落地,試點建設離岸創新創業中心,支持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持科技項目;促進政產學研用進一步融合,建立完善的創新體系,深入推進園區企業交流,引導園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動科技成果向市場主體轉化。以軌道交通為突破,加強國際研發合作,探索設立軌道交通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聯盟,鼓勵園區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推動園區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2.支持園區企業“走出去”
發揮園區建筑工程承包、軌道交通領域龍頭企業海外業務經驗優勢,深入推進企業區域間、國際間創新交流,組建科技園企業走出去聯盟,分享企業走出去經驗及相關政策,整合走出去專業服務機構資源,發布海外市場需求相關信息,為企業拓展海外業務搭建溝通交流和服務平臺。主動布局并且積極爭取海外資源,深化與海外交流合作,實現國際協同。
3.強化多維度協同發展
主動加強園區與“三城一區”創新協同與融合發展。緊密銜接中關村各類科技機構,積極對接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支持和鼓勵園區企業加入中關村各類專業協會,主動承辦各類協會相關活動,在產業創新鏈環節上與“三城一區”實現差異化分工,分享首都重大科技創新突破的紅利。加強園區與周邊區域發展協同。以規劃統籌為依托,通過管理協同、空間整合、功能互補、產業聯動、設施共建、生態交織、收益共享的方式,充分發揮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園區與周邊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立足園區研發及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將高新技術產業與津冀高端制造業發展相結合,支持企業跨行業、跨區域開展合作,促進區域間、產業間循環式布局。加強央地、軍地協同。以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北京中關村交通產業發展公司為依托,引導現有大型軌道交通企業研發協作、開放空間載體、場景應用帶領中小微企業開拓市場,促進軌道交通產業縱向鏈接、側向配套,推動大中小微企業互動發展、集群發展、融合發展。積極對接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增進軍民對接。
(四)優化全域產業空間布局,大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提升園區平臺公司在存量更新以及增量開發的主導地位,做好增量存量、東區西區開發統籌,優化全域創新空間布局,以場所營造和智慧園區為兩大抓手全力推進城市創新功能示范區建設,保障創新空間需求,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1.探索體制機制與開發模式創新
提升園區平臺主導作用。積極推動園區平臺公司轉型升級,布局經營性資產開發運營、科技金融、產業服務三大業務板塊,圍繞已有優質資產探索ABS(資產支持證券)、CMB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等新興融資方式,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市場資金參與園區資產開發和運營,全面提升投融資能力。東區整體更新提質增效。提升存量改造空間收益水平,激發存量產權主體改造意愿。以科園信海項目為試點,探索政府主導存量產業用地盤活路徑。以市場化方式關停外遷不符合產業功能定位及與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能耗要求沖突的企業,全面清理和處置“用而未盡”的項目,通過園區平臺公司產權回購或參股、政策資金支持自主提升等方式,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彌補配套設施短板。加強存量樓宇用途更改管理,鼓勵園區平臺公司或地產基金收購一批、產權主體升級一批、重大項目置換一批,全面提升存量空間質量與產出。穩步推進增量開發。竣工一批商務樓宇,確保雙創基地、交控科技、旭陽科技大廈、豐臺航空航天創新中心等在建項目按期完工運營。提高產業準入標準,控制剩余商業金融與研發用地出讓或開發節奏。西區探索創新開發模式。全面完成西一區一級土地開發建設,堅持以園區平臺公司為主導、以大企業大項目、專業產業地產運營商為補充的開發格局。鼓勵園區平臺公司聯合社會資本、科技型大院大所、互聯網平臺型頭部企業、獨角獸和瞪羚型潛力企業合作開發并運營一批空間,探索委托專業產業地產運營商招商運營管理機制。豐富產業用地供給方式,鼓勵土地先租后供、只租不供及彈性使用年限供地,探索建立項目遴選及用地供應管理配套政策,嚴禁合格產權主體轉售、轉租、轉股既有土地或空間。探索西二區開發機制創新,做好園區后續土地資源儲備。
2.推進場所營造與智慧園區建設
場所營造培育創新氛圍。開展東區一期城市更新試點,推動東三期完成開發建設,打造城市更新改造示范片區,鼓勵低效樓宇智能化改造,推動配套設施信息化、活力化提升,聯合樓宇主體整體謀劃園區亮化工程、商業街區改善工程、科技配套補足工程等,引入主題設計周、風情節等活動,不斷優化園區氛圍。進一步優化交通環境,實施東區交通綜合改善方案,結合園林景觀工程建設5公里慢跑系統,實施汽博中心區域慢行系統改造。推動園區環境生態化、共享化更新,加快補足園區公園綠地體系,建設一批小微公園,鋪設一批健身步道,更新一批城市家具,打造一批網紅景點。鼓勵樓宇打破院墻、開放首層,構建促進溝通交流創新的開放式共享空間。西一區全力推進園區+景區+社區融合進化,以“園區社區化、氛圍國際化、創新多元化”為三大方向,打造步行友好、生態綠色、設施便利、活力聚集、品質國際、多元包容、活力創新的國際化開放型創新社區。以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完善西區城市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二七廠等老舊廠房改造升級,注重剩余土地開發,保證自持比例,為產業預留空間。聚焦航空航天和軌道交通兩大千億級產業,承載相關產業技術成果落地,進一步提升西區產業承載力。加大園區生態智慧建設力度。啟動科技園西一區智慧園區建設規劃,建設超級計算中心,實現園區5G專網基礎設施精準覆蓋,著力推動前沿性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政務項目建設,發布應用場景供需機會清單,搭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園區測試應用平臺及信息共享平臺。東區加快5G建設以及信息基礎設施升級,設立空間更新補貼及獎勵辦法,鼓勵老舊樓宇主動實施智慧化改造,構建新興應用場景、引入公共孵化平臺等,促進形成產業-樓宇交替提升的正向循環機制。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運行體系,鼓勵園區新建項目編制實施生態建設規劃方案并獲得中關村綠色生態園區建設資金支持,進一步優化園區能源供應結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勵支持存量樓宇節能改造,推動海綿園區建設。
3.著力構建“2+N”創新空間格局
引導和統籌不同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活動向不同空間聚集,構建東區、西區為引領,擴區為補充,多個創新熱點散布的創新空間格局。東區打造現代型商務區。強化現代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前沿技術開發與應用,以目標產業國內外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或企業研發中心為引領,最大限度利用和調動東區原有創新要素和城市資源,落地一批高質量硬核創新創業載體,有效加強與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看丹產業用地、北京舊車市場疏解騰退區以及周邊街鄉聯動,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的主引擎作用。西區建設北京園博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符合時代特征的國際一流數字經濟產業園,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數字經濟標桿企業,完成一批數字經濟標桿項目,實施一批數字經濟標桿場景。以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創新基地”落戶園區為契機,承接創新基地孵化企業,以前沿數字基礎設施為支撐,重點聚焦軌道交通數字化發展。圍繞目標產業,重點布局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成果轉化,吸引一批技術實力雄厚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設立技術中心、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大力發展檢驗檢測,建設中試服務平臺。擴區著力互聯互動。發揮中車、首鋼、新興際華等擴區主體的平臺和資源優勢,做好產業發展對接互動。借力麗澤金融商務區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做好園區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以及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退出服務。推動建設微集群空間、特色創新園和專業園。聚焦目標產業特定細分領域,注重創新、產業、社交、城市配套等功能復合疊加,形成多個科技創新熱點。
(五)“兩區”建設激發開放活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圍繞“兩區”建設,加大政策創新保障力度,強化園區品牌形象建設與推廣力度,聚焦招商服務、企業服務和人才服務三大關鍵服務能力,以獨角獸聚集區為打造樣板,大力應用新技術、新平臺、新方式、新辦法,拓展服務深度,提升服務精度,優化服務內容,持續推進園區營商環境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
1.加大政策創新保障力度
深化投資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資促進、項目跟蹤服務和投訴工作機制,制定重點產業和領域的投資和產業促進政策,吸引和聚集全球性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在園區集聚。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爭取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識產權評估機制,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機制以及質物處置機制,推進知識產權保險試點,探索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工作。國際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營造。在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拓寬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退出渠道、園區內科創企業跨境金融選擇權等方面進行探索,打造創業投資高地。園區內試點建設離岸創新創業中心,開展創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動試點。
2.提升企業發展服務能力
提升政策服務精準度。定期開展行業發展政策培訓,利用好新技術、新平臺進行最新政策企業定向推送。打造高效集約的企業服務平臺。探索開發園區一站式企業服務APP以及人工智能應用。進一步提升線下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探索“優惠政策一窗通辦”,提升企業“獲得感”。加大企業專屬定制化服務力度。落實園區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針對重點稅源企業建立精準服務工作專班,加強企業走訪,涵養稅源。完善現有“早餐會”“企業家講吧”溝通平臺,暢通園區與企業家以及企業家之間互聯溝通渠道,營造更為優質的親商穩商環境。建立重點商務樓宇樓長制度。完善“企業服務管家”,負責企業落地全程服務,建立企業服務綠色通道,為樓宇入駐企業提供“管家式”服務的同時實現樓宇入駐企業的動態管理與監測,健全樓宇信息更新機制。
3.打響園區科技創新品牌
制定園區品牌建設規劃,借助主流媒體、新媒體、融媒介等宣傳渠道,精心策劃一系列主題內容,通過新聞報道、公益廣告、短視頻以及直播等方式,著力塑造園區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領域產業聚集地的品牌形象,精心打磨獨角獸聚集區臻品,提升園區在國際國內的科技創新影響力。打造常態化品牌論壇及高端行業峰會。加強與國際知名機構、國家部委、協會和商會合作,爭取舉辦一批、落地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軌道交通行業高峰論壇,豐富園區科技創新品牌內容內涵。積極吸引世界500強軌道交通企業在豐臺區舉辦國際性年會,探索以直接承辦、聯合承辦、品牌贊助等多種方式引進專業性高端國際會議和高新技術產業展示交易會,著力提升園區科技創新品牌的影響力。舉辦多元化科創活動。承接國家、中關村國際培訓項目,豐富培訓活動內容并促進科技交流合作。在增材制造全球創新大賽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拓展產業賽道主題。開放園區具有生態、科技特色的場景舉行投資者路演和創新成果大眾體驗參與活動,營造濃郁創新創業氛圍。
4.強化園區招商能力建設
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制定產業招商地圖,明晰產業和技術分布與趨勢,繪制產業鏈條,編制企業名錄,實現招商主動出擊、有的放矢,切實提升招商成功率。拓展招商渠道建設。加大與北京市投資促進中心對接力度,爭取目標產業領域重點項目落地。探索園區招商機制市場化改革,完善中介招商引資管理辦法,提升中介機構招商積極性。探索建立園區產業發展全球合伙人機制,進一步拓展招商項目信息來源。全力推進圈層營銷。大力推進以商招商。發揮園區已有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投資機構等資源優勢,深挖投資線索。積極參加國內外知名展會、論壇、峰會等活動,做好園區形象塑造,加強線上線下宣傳力度,定期組織論壇、展會等主題活動,打造園區展示窗口。大力推介園區營商環境,收集客戶信息,建立廣泛聯系。創新招商方式方法。云招商常態化,聯合重點商務樓宇、眾創空間以及產業園,積極對接知名網絡媒體、短視頻等公域流量平臺,搭建線上招商平臺。利用好“豐臺招商云選址”私域流量平臺,探討拓展服務功能,推進園區各類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以及檢驗檢測機構上線,選聘優質招商中介機構,深入開展以商引商。
5.加強兩級人才服務保障
探索為國際人才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培育“國際人才服務專員”,多渠道滿足人才需求,統籌推進國際人才公寓、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商業等服務配套,打造國際人才社區,形成國際化人才創業生活環境。聯合企業、高校院所等建立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培養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后備人才,推動相關知名高校走進園區活動,簽訂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共建協議,搭建園區企業和高校的互動交流平臺,助力企業垂直解決人才缺口問題,實現校企良性互動。扎實做好人才政策宣傳以及企業人才發展需求調研工作,適時調整和完善《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人才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并加大實施力度,協調解決戶口、工作居住證、人才公租房等熱點、難點問題。
第四章組織與保障
(一)創新體制機制
深化機構改革,在園區平臺公司轉型升級、綜合服務市場化改革等方面爭取上級政府支持。加強與市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在園區工業用地更新以及低效樓宇盤活改造、集體建設用地開發與流轉、高精尖產業用地出讓與開發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或先行示范。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在經濟管理、項目審批管理和服務、產業準入和人才引進等領域先行先試。建立協同發展工作機制,通過區級協調,加大園區與擴區及周邊區域的發展統籌力度,以常態化議事協調機制為依托,圍繞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基礎設施、產業項目等事宜加強溝通協調,加快形成“2+N”協調發展的創新空間格局。
(二)協同政策引導
緊抓豐臺城市定位以及區位優勢大幅提升機遇,在北京深化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以及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爭取相關政策的先行先試,建立健全政策的學習制度,掌握政策的本質、熟悉政策的內容,積極爭取國家、北京市和中關村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創業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做好“豐九條”、“創新十二條”等全區高精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銜接工作,為企業提供良好服務,保障政策實施效果。爭取北京市、中關村以及豐臺區各項資金支持和扶持,助推園區建設順利開展以及企業創新創業發展。
(三)嚴格準入標準
全面落實全市產業目錄、正負面清單、準入標準的基礎上,嚴格限制地產類企業獨立開發,嚴格禁限目錄管控,實施準入遴選,加大園區新進產業預審力度,對新出讓、新出租空間組織開展產業方案遴選,把產業類型、投資強度、產出效率、創新能力等指標作為產業準入的重要依據,加強企業履約監管,實現產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統籌規劃實施
分解年度任務,制定“十四五”規劃落實的具體方案,逐年逐項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確保年度計劃的落實。保障重點項目,建立重點項目領導班子主責機制,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協調推進,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發揮項目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考核評估,加強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動態監測,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開展重點任務以及規劃實施評估,評估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并及時就問題和經驗進行總結復盤。加強公眾監督,做好規劃信息公開以及宣傳,利用新媒介、新平臺設立溝通渠道,鼓勵社會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監督。
(五)強化人才支持
按照“十四五”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落實新時代人才支撐行動計劃,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急需人才,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務,搭建人才聚集平臺,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