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7 17:43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關鍵性五年。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和全區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節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關于“三農”發展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糧食連年豐產豐收,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中有升。全面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80萬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644萬畝。持續推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16萬畝以上,2020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380.49萬噸,實現“十七連豐”,單產水平位居西北地區第2位。重要農產品供給穩步提升,全面恢復生豬生產,生豬飼養量達到188.6萬頭,比“十二五”末增長7.7%,完成國家下達生產保供任務的115%。家禽飼養量達到2567萬只,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34.1萬噸、13.8萬噸和215.34萬噸。持續抓好蔬菜生產,全區蔬菜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左右,產量達到568.61萬噸。穩步推進水產品生產,漁業養殖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水產品產量達到16.16萬噸。

圖1-1“十三五”時期全區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圖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灘羊等特色優勢產業。全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49萬畝,年產葡萄酒近10萬噸,綜合產值達到261億元,賀蘭山東麓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種植區和酒莊酒產區,也是國內最佳、國際知名的葡萄酒產區之一。枸杞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干果9.8萬噸,綜合產值達到210億元。奶牛存欄57.38萬頭,比“十二五”末增長51.4%,居全國第八位,生鮮乳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一位。肉牛、灘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92.6萬頭和1221萬只,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3.75%、13.87%,人均牛肉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鹽池灘羊”品牌價值達到88.17億元。認證綠色食品283個、有機農產品30個、良好農業規范(GAP)9家,全區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達到1331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9%。大力推進糧改飼,全年飼草產量達到1569萬噸。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寧夏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農產品全年網上銷售額達到27.2億元。農村產業融合步伐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年營業收入達到10.6億元,帶動農民就業超過2.6萬人。

農業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產業發展基礎顯著增強。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建設現代良種繁育基地12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技術裝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取得了一批優秀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小麥、水稻新品種和農機農藝融合新技術,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470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385家、6166家、15615家。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3%,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1%、40.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用殘膜回收率分別達到90%、87.6%和85%。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創建6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中寧枸杞、鹽池灘羊、寧夏大米等8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百強區域公用品牌”。

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社會呈現新面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危房改造動態清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8%,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到90%、20.5%。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建制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4G網絡覆蓋達到98%。農村教育質量顯著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斷擴大。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土地確權頒證高質量完成,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多形式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方位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創造了農村改革“寧夏經驗”。鄉村文化蓬勃發展,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深入實施“四個一”示范帶動工程,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六項行動”,華潤基礎母牛銀行等4個案例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和產業振興典型范例。創業創新活力增強,農村創業創新人數達到1.25萬人。2020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89元,五年間年均增速8.8%,增速連續11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76∶1縮小到2020年的2.57∶1,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圖1-2“十三五”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圖

第二節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相互交融,我區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農業農村發展面臨新要求、迎來新機遇。

對標對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更加迫切。一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水資源趨緊,土地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突出,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二是各類風險高發頻發,農業自然風險、生物風險、市場風險疊加,維護產業安全難度增加。三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現代設施裝備支撐不足,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農業提質增效要求迫切。四是農村建設短板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明顯短板,鄉村現代治理體系有待完善,鄉村發展亟待變革轉型。五是農民增收任務艱巨,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項投資增長放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動農民增收面臨更大壓力。六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要素暢通流動機制亟待建立。

與此同時,“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條件更加有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為我區新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賦予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歷史重任。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機制不斷完善,我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作用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外部支撐更加堅實。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有利于我區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大循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市場拉力更加強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深入實施,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一些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逐步打破,鄉村沉睡資產資源不斷激活,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活力持續釋放。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來產業組織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技術助力加速注入。

總體看,“十四五”時期,我區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開啟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謀劃“十四五”發展,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趨利避害,奮勇前進,在新的起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會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時代使命,以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載體,聚焦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四大提升行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優先發展。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強化政策供給,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干部配備等方面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加快補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樹立人民至上理念,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增加農民福祉,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綠色引領。堅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始終,將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量水而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綠色發展為一體的空間格局。

堅持突出特色。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強化“三品一標”,加快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努力實現賣原料向賣產品、小產業向全鏈條、創品牌向創標準轉變,讓寧夏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創新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堅持深化改革。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基本構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農民平均水平,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平均水平,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農村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比重持續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高質量完成全省域鄉村治理示范創建,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表2-1“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指標表

類別 指 標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指標 屬性
穩產保糧保供 1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380.5 380 約束性
2 肉類產量(萬噸) 34.11 46 預期性
3 牛奶產量(萬噸) 215.34 550 預期性
4 水產品產量(萬噸) 16.1 18 預期性
農業高質高效 5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 —— 3 預期性
6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 1.9:1 2.5:1 預期性
7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90 >90 約束性
8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51 >0.6 預期性
9 秸稈綜合利用率(%) 87.6 90 預期性
10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 98 98 預期性
11 高標準農田面積(萬畝) 780 1100 預期性
12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 96 98 預期性
13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80 85 預期性
14 農民合作社數量(個) 6116 6800 預期性
鄉村宜居宜業 15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58 穩步 提高 預期性
16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 90 95 預期性
17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0.5 40 預期性
18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91 98 預期性
農民富裕富足 19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7 預期性
20 農村創業創新人數(萬人) 12.5 15 預期性

第三章發展布局

立足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自然地理格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一帶三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為基礎,對接“三區一廊”農業空間格局,按照農業農村現代化整體謀劃、分區推進的思路,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確、集聚發展、有序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格局。

圖3-1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布局圖

第一節北部現代農業示范區

發展方向。以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為主攻方向,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突出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高質、效益突出的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城鄉全面融合發展。到2025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對全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領帶動作用。

建設重點。一是夯實“塞上江南”生態本底,發揮黃河自流灌溉和賀蘭山生態屏障的自然優勢,建設賀蘭山東麓綠道綠廊綠網,治理河湖濕地生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塑造山水林田湖草的塞上江南新景觀。二是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現代化節水型灌區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實施良種選育推廣行動,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穩步提升糧食產能。三是做優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葡萄酒、奶產業、蔬菜、枸杞、水產業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涵蓋生產、加工、流通、營銷、科技、服務等于一體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四是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社會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加快發展品牌、展銷、托管外包、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文化、休閑、旅游、物業等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五是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銀川都市圈的輻射集聚作用,率先構建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為農服務能力。實施村莊規劃,加快“中心村”和特色小鎮建設,突出人水和諧,打造阡陌縱橫、稻谷飄香、集約現代的“塞上江南”。

第二節中部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

發展方向。以防沙治沙和高效節水農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態修復與保護、水土保持,堅持以水定地、草畜平衡,重點發展草畜產業和特色產業,持續加大就業和產業扶持力度,大幅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建設重點。一是加強退化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實施中部防沙治沙工程,因地制宜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支持發展林果業和沙產業,鞏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治理成果。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與國家草原公園試點建設,持續提高草原生產、生態功能。實施水土流失及水源涵養綜合治理工程,提高植被覆蓋度,遏制水土流失。二是構建現代草畜及旱作農業產業體系。在揚黃灌區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做大做強灘羊、肉牛、優質牧草產業,擴大糧飼兼用型玉米和苜蓿種植面積,實現農牧并重、草畜結合。在旱作區推廣集雨補灌、覆膜保墑等旱作高效節水技術,培育壯大小雜糧、黃花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三是積極發展一村一品”。抓住一種資源,生產一個產品,形成一個優勢,富裕一方百姓,打造一批特色產業村。四是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引領,彰顯村莊特色,保護傳統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力實施鄉村環境整治工程,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第三節南部生態農業示范區

發展方向。以大生態、大產業、大旅游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突出生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動山綠與民富的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出一條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成功之路。

建設重點。一是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建設生態經濟林,保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保護流域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加強旱作梯田建設和宜機化改造,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功能。二是培育壯大生態特色農業。以清水河、葫蘆河、渝河、涇河、茹河等五河流域為重點區域,重點發展肉牛肉羊、冷涼蔬菜、馬鈴薯等優勢產業和小雜糧、中蜂、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創建一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培育壯大生態農業產業集群。三是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以紅色文化體驗教育為抓手,培育一批紅色小鎮、紅色鄉村、紅色旅游景區、教育基地等。提升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精品景區對全域旅游核心帶動作用,推廣龍王壩、冶家村鄉村旅游模式,打造絲路文化游、六盤賞花游、地質景觀游、梯田風光游、鄉村度假游等一批專題旅游產品。四是打造秀美鄉村。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短板,加強土地集聚集約高效利用,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穩步推進村容村貌整體提升,打造山環水繞、林果飄香、緊致錯落的秀美鄉村。

第四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高水平供給保障體系

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以奶產業、肉牛、灘羊、蔬菜、水產業等產業為重點推動保供增收,以枸杞、葡萄酒、綠色食品等產業為重點推動提質增效,推進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形成質量高、效益好、競爭力強的寧夏特色農業供給體系。

第一節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全面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調整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按照“壓水稻、穩小麥、擴玉米、優馬鈴薯、增小雜糧”的思路,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和小雜糧的種植面積分別調整到20萬畝、100萬畝、600萬畝、140萬畝和160萬畝。全面推行綠色種植模式,建設高標準綠色高效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支持糧食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推進適度精深加工,積極開發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食品。到202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380萬噸。

第二節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

奶產業。以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目標,打造國內領先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和中國高端奶之鄉、國際一流的優質奶源生產基地。推進規模化經營,擴大奶牛養殖規模;加強養殖基地和養殖場標準化、數字化建設,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保障乳品質量安全;推進產業化發展,支持乳制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寧夏牛奶”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全區奶牛存欄達到100萬頭,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99%以上,成母牛年均單產達到10000公斤,總產量達到550萬噸,生鮮乳和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100%和99%以上,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

肉牛產業。堅持“優質+高端”雙輪驅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綜合效益,全力打造全國優質肉牛良種繁育基地和高端牛肉生產基地。推進經營規模化,培育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合作社、規模養殖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生產標準化,完善標準體系,加快養殖場升級改造和標準化建設,加強良繁基地建設,加大技術集成應用;推進發展產業化,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加大產銷銜接力度,提升品牌效益。到2025年,全區肉牛飼養量達到260萬頭,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5%,綜合產值達到600億元。

灘羊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全面提高灘羊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加快“中國灘羊之鄉”建設,加快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完善溯源體系和優質優價體系,做強“鹽池灘羊”品牌,加強品牌保護和聯合應用。到2025年,全區灘羊飼養量達到1750萬只,綜合產值達到400億元。

蔬菜產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京津冀都市圈等目標市場需求,圍繞“設施蔬菜、露地冷涼蔬菜、西甜瓜”三大產業,培育產業大縣,大力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打造成高品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蔬菜集配中心,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強化品牌營銷,提升蔬菜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到2025年,全區蔬菜面積達到35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露地冷涼蔬菜、西甜瓜分別達到60萬畝、230萬畝、60萬畝,總產量達到750萬噸以上。

水產業。按照“穩定面積、調優品種、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思路,推進水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生態保護與資源養護,統籌水產業發展空間。加快調優養殖品種結構,推廣應用綠色高效養殖技術模式,推動常規品種提質增效、優新品種擴量增收。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加強養殖池塘改造和設施建設,積極創建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場。到2025年,全區漁業面積穩定在5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8萬噸。

第三節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枸杞產業。以發展現代枸杞產業為目標,突出“中國枸杞之鄉”戰略定位,構建現代枸杞產業標準、綠色防控、檢驗檢測、產品溯源“四大體系”,建設枸杞標準制定發布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科技研發中心、文化傳播中心、市場交易中心,重點實施基地穩杞、龍頭強杞、科技興杞、質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到2025年,全區枸杞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基地標準化率達到95%,鮮果產量達到70萬噸,鮮果加工轉化率達到40%,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

葡萄酒產業。以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為載體,加快構建現代葡萄酒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技術研發推廣體系,將寧夏賀蘭山東麓打造成為聞名遐邇的“葡萄酒之都”,成為黃河生態涵養的示范區、西部特色產業開放發展的引領區、文旅教體融合發展的體驗區、“一帶一路”合作對接的先行區,讓寧夏葡萄酒“當驚世界殊”。高標準打造優質釀酒葡萄基地,推進整體連片規模發展,全面提升源頭品質。高起點打造品牌酒莊集群,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增加多元產品供給,創新推進市場營銷。推動葡萄酒與文化、康養、教育、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全產業鏈競爭新動能。提升品牌價值,打造數字化葡萄酒產業,實施產區品牌升級工程,全面提升標準化水平,打響賀蘭山東麓產區品牌。到2025年,全區釀酒葡萄基地規模達到100萬畝,年產葡萄酒24萬噸(3億瓶)以上,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品牌價值翻番。

綠色食品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供應鏈加快構建、同步提升,形成以綠色食品加工引領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格局。重點打造糧油、畜禽肉、乳品、葡萄酒、枸杞、果蔬6類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推進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到2025年,綠色食品產業加工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區從事綠色食品加工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0家、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0家,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達到100家以上,累計認證各類綠色食品1000個,綠色食品質量和品牌公信力、認知度明顯提升,綜合產值達到1500億元。

專欄1 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工程。整縣推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實施優質糧食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創建10個示范縣。糧食儲備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在引黃灌區產糧大縣每年建設儲備小麥生產基地、優質稻谷生產基地各10萬畝。優質奶源基地提質增效工程。建設奶源基地8個,新建擴建規模奶牛場100個,實施標準化、智能化牧場升級改造、乳制品加工能力提升、數字奶業信息化等項目。現代草畜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實施農牧交錯帶草畜產業提升項目,建設優質飼草種植基地,升級改造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實施高端肉牛、灘羊加工基地建設項目,扶持一批屠宰加工和冷鏈配送企業,建設一批品牌營銷窗口。高品質蔬菜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建設供港有機蔬菜直供基地,建設大型現代化蔬菜集配中心15個、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25個,建設生物循環蔬菜示范區15萬畝、蔬菜專業鄉鎮50個。枸杞產業提質增效工程。新增枸杞標準化種植基地35萬畝,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和質量認證溯源體系,提升“寧夏枸杞”和“中寧枸杞”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長廊建設工程。新增標準化釀酒葡萄種植基地50萬畝,完善葡萄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閩寧鎮葡萄酒全產業鏈總部聚集展示中心、張騫絲路葡萄文化產業園,建設8個葡萄酒小鎮、270個酒莊,實施本土化耐寒耐旱優質釀酒葡萄新品種選育等項目。綠色食品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實施蒙牛乳業乳制品加工、伊利乳業高端乳制品擴能、中樺雪中央廚房及糧油制品生產、原州區馬鈴薯制品綜合加工產業園等項目。

第四節 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

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和環境承載能力,圍繞糧食、奶產業、肉牛、灘羊、家禽、蔬菜、枸杞、葡萄酒等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主體功能和空間布局,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布局。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著力打造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重點產業集群,使之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

糧食產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區域,加大種植結構調整,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合理布局。水稻,向低洼地、灌溉便利區域集中。小麥,中強筋優質春小麥向引黃灌區集中,中筋優質冬小麥向中南部旱作區山臺地、塬地集中。玉米,引黃灌區重點種植晚熟型品種,中部干旱帶重點種植中熟型品種,南部山區重點種植中早熟型品種,重點圍繞奶牛、肉牛養殖布局青貯玉米。馬鈴薯,重點在南部山區海拔1800米以上山地布局,在六盤山麓海拔較高、氣候冷涼、具備天然隔離條件的區域建設種薯繁育基地。小雜糧,向中南部山區山地、塬地集中。

奶產業。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引導奶牛養殖向飼草料豐富、生態容量大的優勢區域集聚發展。鞏固提升核心區,主要包括興慶、西夏、賀蘭、永寧、惠農、利通、青銅峽、沙坡頭、中寧等9個縣(市、區),新建擴建奶源基地5個,奶牛存欄量達到67萬頭。加快建設發展區,包括靈武、平羅、鹽池、紅寺堡、海原等5個縣(區),新建擴建奶源基地3個,奶牛存欄量達到33萬頭。建設優質飼草基地,圍繞奶牛養殖聚集區,大力推進飼草料種植和奶牛養殖配套銜接,奶牛主產縣(區)玉米、優質苜蓿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

肉牛產業。重點打造中南部地區、引黃灌區兩個優質肉牛產區。中南部優質肉牛產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涇源、彭陽、海原、同心、紅寺堡等8個縣(區),重點推行“家家種草、戶戶養牛、自繁自育、適度規模”生產經營方式,肉牛飼養量達到177萬頭。引黃灌區優質肉牛產區,包括平羅、永寧、靈武、青銅峽、中寧、沙坡頭等6個縣(市、區),重點發展肉牛高效育肥和優質牛肉生產,新建擴建5個萬頭肉牛養殖基地,肉牛飼養量達到83萬頭。

灘羊產業。重點打造灘羊核心區和灘羊改良區。灘羊核心區,包括鹽池、同心、紅寺堡、海原、靈武等5個縣(市、區),整合優勢資源,建設以鹽池縣為核心的灘羊標準化示范基地,建成中國高端羊肉主要生產基地,推進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提升產區優勢,飼養量達到910萬只。灘羊改良區,包括平羅、利通、中寧、沙坡頭、惠農、原州、西吉、彭陽等8個縣(區),推進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飼養量達到840萬只。

家禽產業。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重點打造種雞產區、地方雞種產區和商品蛋雞產區。種雞產區,以龍頭企業為基礎,重點在賀蘭、永寧、沙坡頭等3個縣(區),圍繞蛋(肉)種雞良種繁育、種雛(蛋)流通、品牌打造等建設蛋種雞和肉種雞養殖基地。地方雞種產區,以彭陽縣為重點,建設靜原雞保種場1個,在固原市形成靜原雞保種、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商品蛋雞肉雞產區,包括青銅峽、鹽池、沙坡頭、原州等4個縣(市、區),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打造高品質蛋雞肉雞生產基地,推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提升產區優勢。

蔬菜產業。按照“一縣一業、多縣一業”的思路,做大優勢產品規模,實現集聚效應。設施蔬菜,以引黃灌區和南部山區為主,包括興慶、金鳳、賀蘭、永寧、靈武、利通、青銅峽、平羅、沙坡頭、原州、彭陽等11個重點縣(市、區)。露地冷涼蔬菜,以引黃灌區和南部山區為主,包括賀蘭、永寧、靈武、平羅、惠農、利通、青銅峽、沙坡頭、中寧、原州、西吉、彭陽、隆德等13個重點縣(市、區)。西甜瓜,以引黃灌區和中部干旱帶為主,包括興慶、靈武、平羅、沙坡頭、中寧、海原、紅寺堡、同心等8個重點縣(市、區)。黃花菜,以中部干旱帶為主,包括鹽池和紅寺堡2個重點縣(區)。蔬菜制種,以平羅和沙坡頭2個縣(區)為重點。

枸杞產業。鞏固“一核兩帶”產業發展格局。突出中寧縣核心區地位,重點圍繞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等建設現代枸杞產業集散區、加工區和優勢區。以沙坡頭區、紅寺堡區、同心縣、海原縣、原州區等產區為主的清水河流域產業帶,重點發展果用、葉用枸杞。以利通區、西夏區、興慶區、賀蘭縣、永寧縣、平羅縣、惠農區等產區為主的銀川平原產業帶,重點發展果用枸杞,打造田園綜合體,發展枸杞特色旅游業。

葡萄酒產業。以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范圍為核心,以西夏、金鳳、永寧、賀蘭、紅寺堡、同心、青銅峽、大武口、惠農、平羅、中寧、沙坡頭等12個縣(市、區)和黃羊灘、玉泉營、平吉堡、連湖、暖泉、賀蘭山等6個國有農場為重點,形成“32521”產業布局。在海拔1200米以上建設優質高端干白原料基地,在海拔1200米以下建設優質高端干紅原料基地。做強金山、鎮北堡、玉泉營、鴿子山、肖家窯5大酒莊集群。培育20家龍頭酒莊企業和10個世界級葡萄酒品牌。

表4-1重點產業集群一覽表

類別 名稱 集群范圍
糧食 引黃灌區優質大米產業 涉及5個縣(市),分別為石嘴山市平羅縣,銀川市賀蘭縣、永寧縣,吳忠市青銅峽市,中衛市中寧縣。
糧飼兼用型玉米產業 涉及14個縣(市、區),分別為石嘴山市平羅縣,銀川市賀蘭縣、興慶區、西夏區、永寧縣、靈武市,吳忠市青銅峽市、利通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
馬鈴薯種薯產業 涉及3個縣(區),分別為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中衛市海原縣。
中南部小雜糧產業 涉及7個縣(區),分別為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隆德縣、彭陽縣,中衛市海原縣。
奶產業 寧夏黃河綠洲奶牛產業 涉及7個縣(市、區),分別為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靈武市,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
肉牛 六盤山肉牛產業 涉及6個縣(區),分別為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中衛市海原縣。
灘羊 灘羊產業 涉及5個縣(市、區),分別為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中衛市海原縣,銀川市靈武市。
家禽 家禽產業 涉及7個縣(市、區),分別為銀川市賀蘭縣、永寧縣,吳忠市青銅峽市、鹽池縣,中衛市沙坡頭區,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
蔬菜 蔬菜產業 涉及14個縣(市、區),分別為石嘴山市平羅縣、惠農區,銀川市金鳳區、興慶區、賀蘭縣、永寧縣、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同心縣,中衛市沙坡頭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
枸杞 枸杞產業 涉及12個縣(區),分別為銀川市西夏區、興慶區、賀蘭縣、永寧縣,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吳忠市利通區、紅寺堡區、同心縣,中衛市沙坡頭區、海原縣,固原市原州區。
葡萄酒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 涉及12個縣(市、區),分別為石嘴山市惠農區、大武口區、平羅縣,銀川市賀蘭縣、西夏區、金鳳區、永寧縣,吳忠市青銅峽市、紅寺堡區、同心縣,中衛市中寧縣、沙坡頭區。

第五章提升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始終,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生產體系、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一節著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研究制定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扎實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現有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水產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深度評價和開發利用,建設種質資源數據庫。實施種業科技創新行動,依托農林科學院建立地方品種種子庫。繼續實施農業育種專項,開展核心種源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建立以種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業育種創新水平。

建設現代制(繁)種基地。加大青銅峽雜交玉米國家制種大縣建設力度,提升西吉馬鈴薯、平羅蔬菜、鹽池雜糧雜豆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質量,鞏固海南寧夏南繁科研基地,加強灘羊、中衛山羊、靜原雞本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支持保種場、核心育種場和中國(寧夏)良種牛繁育中心建設,加快奶牛、肉牛、灘羊和飼草良種選育擴繁。實施良種選育推廣行動,加快推進新品種更新換代。加強種業市場監管,扎實開展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規范品種審定和登記工作,加大市場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套牌侵權違法犯罪行為,全面凈化種業市場環境。到2025年,打造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30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

第二節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強化耕地保護利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行土地用途管制,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加強耕地修養生息,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實現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穩步提升、生態持續改善。到202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國家下達的指標任務,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1400萬畝。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五統一要求,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綜合配套建設。注重示范引領,重點加強高效節水、旱作梯田、鹽堿地、綠色農田、數字農田示范建設,打造全國高標準農田整省域推進示范區。堅持建改并重,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相結合,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加強建后管護,健全管護制度,確保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升。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鞏固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300萬畝,鞏固提升已建高標準農田104萬畝,全區高標準農田達到1100萬畝。

強化耕地質量建設保護。堅持耕地量質并重和用養結合,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北部重點加大鹽漬化耕地治理、中部重點推進沙化耕地治理、南部重點開展坡耕地綜合治理。繼續實施鹽堿地和中低產田治理,推廣機械深松、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持續提升耕地地力。扎實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和新建高標準農田、退化耕地治理區專項監測,定期發布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和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強化耕地質量評價成果應用。到2025年,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2個百分點。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堅持以水定規模、定結構、定產業、定效益。分區布局,綜合施策,集約發展。推進工程節水,大中小微工程配套,因地制宜推廣滴灌、噴灌、管灌、渠灌、激光平地、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產業發展,實現精準灌溉、按墑灌溉,提高農業產出和用水效率。加快推進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發展,完善投融資、水權、水價、管護機制,推廣農業托管模式。實施高效節水設施提檔升級,建設“灌區一張圖”,實現灌溉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市場化。推進農藝節水,優化種植結構,推廣抗旱品種,減少高耗水作物,發展高效益低耗水作物,改進耕作方式,推廣春秋覆膜種植。到2025年,全區建設高效節水農業300萬畝,其中:新增建設203.5萬畝,改造提升96.5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以上。

第三節強化現代農業科技裝備支撐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行動和種業科技創新行動,構建開放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進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聚焦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圍繞重點品種、關鍵環節和模式集成,發揮好區內外科研院校作用,加強聯合攻關,努力實現農業科技重大突破。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各類農業科技重大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一批農業領域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到2025年,生物育種、綠色植保、釀造工藝、高效種養、旱作農業、疫病防控等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深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強化縣域農業科技服務綜合集成能力建設,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深入開展“三百三千”科技服務行動,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規范化、標準化種養加水平,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提升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全區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發展寧夏農業大數據,以縣為單位整合數據,建設全區統一的資源數據庫,推進農業農村云平臺建設。推動產業數據、農村集體經濟、農業種質資源、農業投入品在線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農產品價格等數據庫建設,統一農業數據標準規范、數據接口,推進農業數據互聯互通。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智能決策等農業物聯網技術與生產管理、質量追溯、農業監測等生產管理環節深度融合,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園區,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加快農業遙感、北斗衛星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氣象災害預警防范能力。

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實施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行動,加強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示范基地建設。加大農機裝備引進、研發,加快突破畜牧業、枸杞、葡萄、設施農業等機械化瓶頸。推廣深松(翻)、秸稈還田離田、精量播種、精準施藥、設施養殖、飼草加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農機裝備集成配套,引導智能高效農機裝備示范應用,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創新農機服務機制,培育壯大新型農機服務主體,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和作業補貼,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

加快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推動銀川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引導跨區域服務的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主產地批發市場等向樞紐、基地集聚。分層次推進區域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補齊城鄉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強各縣(市、區)產地預冷、儲藏保鮮、分級包裝、移動冷庫等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提升鄉鎮集貿市場、田頭市場產后處理和冷藏保鮮等設施水平。鼓勵商貿、供銷、運輸等企業加大在農村地區的設施網絡布局。到2025年,全區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基本構建,鮮活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能力明顯提升。

加強農業安全生產管理。深入排查農業生產安全風險隱患,開展農業機械、沼氣使用、水產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定期開展安全生產事故警示教育、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演練等活動。加強農業防災減災的預測預警能力,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沙治沙、氣象綜合、生態環境治理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提升防病蟲害、防汛、防澇、防雹、防凍等農業災害的應急防治能力。落實養殖、調運、屠宰、無害化處理等環節監測排查、清洗消毒、檢疫監管等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動物疫病防控。

第四節推進農業綠色高效發展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施、精準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擴大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大力推廣“有機肥+”技術模式。引導農民施用高效緩釋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優化肥料結構。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嚴格實行農藥生產準入、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強化統防統治,推廣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扶持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加強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到2025年,全區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覆蓋率均達到5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以上。

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高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持續開展秸稈禁燒行動。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實施農膜回收行動,全面推廣使用達標地膜、可降解農膜,健全農用殘膜回收加工體系,持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建立有償分類回收試點,引導農藥生產經營者開展回收、貯存、運輸、處置工作。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畜禽養殖場區、散養密集區糞污無害化處理,推廣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到2025年,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農用殘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農藥包裝物回收率達到85%,處置率達到10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實施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把農業農村領域率先實現碳達峰作為綠色發展的核心任務,以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高農田土壤固碳能力、實施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為抓手,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優化稻田水肥管理,提高畜禽標準化養殖水平,全面開展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積極推動零碳村建設,推動農村冬季清潔取暖,大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進一步打造綠色低碳特色農產品品牌。

推進農業綠色生態系統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建設,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成活率。加強退化草原植被修復和荒漠化草原治理,保護修復草原生態系統。加大濕地湖泊保護修復力度,提升濕地湖泊水質和水生態功能。推動農田改良和輪作休耕,確保農田生態系統穩定健康。到202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7%。

第五節大力推進質量興農強農

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完善以構建質量控制、效益提升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地方標準體系,加快建立枸杞、葡萄酒等優勢特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加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支持力度,強化標準的集成轉化和推廣應用。創建一批綠色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以及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構建農產品品質核心和評價指標體系,規范農產品分等分級。到2025年,制修訂地方農業標準120項以上,建立高質量標準體系10項;培育綠色優質農產品200個以上,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50個。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嚴格農業投入品使用,依法實施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購銷、使用記錄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探索利用多形式的農業信息化手段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生產者名錄,推廣“合格證+追溯”等模式,確保全區90%以上規模生產主體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健全監管名錄,強化固定監測和日常巡查檢查,加強跨部門聯合執法行動。到2025年,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培育提升農業品牌。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升級“老字號”,開發“原字號”,打造“寧字號”,加快形成以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促進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從產品到名品、從種養到養生鏈式發展。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品牌管理制度,構建完善農業品牌誠信體系和品牌保護體系。建立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使用機制,實行品牌使用動態管理。到2025年,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3個、企業品牌40個、特色品牌60個、電商品牌10個。

第六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工程,通過土地入股、生產托管、股份合作、組建聯合體等方式,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支持農民合作社補齊設施設備、技術服務、冷鏈物流、產地初加工、產品銷售等產業鏈短板,拓展服務領域,選擇條件較好縣(市、區)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聯盟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各類聯合體、聯盟等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鼓勵兼并重組、集群集聚,積極培育農業上市企業。到2025年,培育各類經營主體17000家以上。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組織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原則,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制定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生產托管、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生產資料采購經營、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專業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建設一批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打造集農業產業服務與農村事務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到2025年,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300個。

第七節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因地制宜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加強貯藏窖、冷藏庫和烘干房等產地初加工設施建設,支持農業企業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和貯藏保鮮能力,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重點圍繞糧油、牛羊肉、蔬菜、葡萄等農產品,開發一批即食性、功能性精深加工產品,加快推進食品加工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到2025年,全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達到2.5:1。

加快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進一步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建設完善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和田頭市場,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構建多載體、多層次、多渠道營銷網絡,引進、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支持流通企業拓展產業鏈條。加大產品宣傳推介力度,建立訂單生產、冷鏈配送、定向銷售的產銷銜接渠道。鼓勵優勢農產品進入大中城市商超、社區,建設寧夏特色產品專賣店或體驗店。鼓勵企業參加國際國內農業展會,辦好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枸杞產業博覽會、寧夏品質中國行、鹽池灘羊節、六盤山黃牛節等特色節慶展會。繼續開展脫貧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拓展特色農產品營銷渠道。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立足資源、文化、產業基礎,分區分類推進鄉村休閑旅游,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區域特色休閑、古村古鎮休閑等旅游產品。以綠色菜園、葡萄園、稻漁種養基地為依托,發展稻漁空間、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科普教育、健康養生等業態,滿足城市居民消費需求。利用古村古鎮、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民俗體驗游、村落風光游等鄉村休閑旅游。充分挖掘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風土文化,發展酒莊休閑度假、葡萄酒文化體驗等特色旅游。依托六盤山地區風土文化,發展小雜糧、冷涼蔬菜、林果等主題休閑度假農莊。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建設休閑農業重點縣,建設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和休閑農業精品園區,推介一批視覺美麗、體驗美妙、內涵美好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加快發展“一村一品”。支持發展中藥材、黃花菜、小茴香、食用菌、蘋果、中蜂等小版塊產業,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鎮),讓眾多“一村一品”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鄉村泥塑、磚雕、二毛皮、刺繡、雕刻葫蘆、柳編等傳統工藝制品加工業,既傳承鄉村民俗文化,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壯大農村電商主體,完善寧夏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支持大型電商企業布局寧夏農產品展示銷售,擴大農村電商應用,推動農產品產銷網上銜接,擴大網上交易規模。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充分發揮益農信息社“一網多用、雙向流通”的綜合服務能力,促進形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暢通、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現代農村市場體系。發揮“鄉味寧夏”微信公眾號及短視頻多功能平臺作用,發展網絡直播帶貨新業態。到2025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15%以上。

第八節加速農業高水平開放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拓展與沿線國家科技交流合作領域,通過阿盟、沙特、約旦、阿曼、阿聯酋、埃及等中阿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務實開展雙方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鞏固完善毛里塔尼亞、約旦、吉爾吉斯坦3個中阿農業技術海外分中心建設,聚焦寧夏特色優勢農業技術,開展畜牧養殖、蔬菜栽培、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試驗示范工作。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牧業合作,加大與以色列現代農業合作力度,擴大與阿根廷等國家肉牛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合作,加強與法國等國家葡萄酒產業交流合作。

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參與國際性展會活動,做大做強中阿博覽會、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展會活動。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引導企業深化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大力開拓南亞、中亞、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建設油料、小雜糧等農產品“海外倉”。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出口規模。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和知名品牌,打造枸杞、葡萄酒、冷涼蔬菜等有國際競爭力的寧夏品牌,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現從單一企業“走出去”向產業鏈“走出去”轉變。

專欄2 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提升工程良種繁育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畜禽良種繁育基地10個,加強奶牛、肉牛、灘羊、飼草良種繁(選)育、新品種(系)培育和中衛山羊、靜原雞等地方品種保護利用。加大青銅峽雜交玉米制種大縣建設力度,提升西吉馬鈴薯、平羅蔬菜、鹽池雜糧雜豆、中國(寧夏)良種牛繁育中心等良種繁育基地生產能力、育種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土地平整、鹽堿地治理、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等,新建高標準農田300萬畝,鞏固提升已建高標準農田104萬畝。高效節水農業建設工程。實施高效節水設施提檔升級,北部引黃灌區重點實施“黃河水+蓄水池+滴灌(噴灌)”“機井+滴灌(噴灌)”工程,新增高效節水農業100萬畝。中部干旱帶重點實施“黃河水+調蓄水池+滴灌”工程,新增高效節水農業87.6萬畝,改造提升12.4萬畝。南部山區重點實施“黃河水+調蓄水池+滴灌”“水庫水+高位蓄水池+滴灌”“機井+滴灌(噴灌)”工程,新增高效節水農業15.9萬畝,改造提升84.1萬畝。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提升工程。推動裝備、品種、栽培及經營規模、信息化技術集成配套,實施農機深松整地、丘陵土地農田宜機化改造,創建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設施農業和規模化養殖全過程機械化示范縣5個,建設優質糧食、畜牧養殖、蔬菜等全程機械化示范園50個,培育農機作業服務公司50個。農業綠色發展引領示范工程。實施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肥利用種養結合、退化耕地治理與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農牧民獎補等項目和行動。農業安全生產保障工程。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建設、基層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發展、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等項目和行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規范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的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培育龍頭企業400家以上。實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質量規范提升行動,促進聯合與合作,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新認定自治區農民合作示范社和四星級家庭農場200家。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工程。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22個、社會化服務站300個。鄉村產業融合升級工程。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業提升、休閑農業示范、農業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走出去等項目和行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工程。聚焦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支持建設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農村全面進步

堅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塑造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鄉村新風貌,加快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科學推進村莊規劃建設

協調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統籌城鎮和鄉村發展,全面開展縣域村莊布局工作,以國土空間“雙評價”為基礎,統籌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兼顧農村產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服務功能布局、生態保護修復等要素,積極分類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強化鄉村規劃管理,按照規劃許可內容審批建設。

優化整合村莊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村莊布局優化,建設“聚集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美麗村莊,培育發展“特色保護類”傳統村落,實施“整治改善類”村莊改造,穩步推進生存條件惡劣、零星散居和空心化率較高且不具保留價值的“搬遷撤并類”村莊調整。強化鄉村風貌革命,突出鄉土風情、地域特色,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到2025年,實施250個(次)“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高質量美麗村莊建設,培育發展20個“特色保護類”傳統村落。

第二節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堅持數量服從質量原則,接續做好廁所革命整村推進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農村改廁,合理選擇戶用改廁模式,合理布局農村公共廁所。強化農村改廁全過程監管,嚴把選型關、施工關、驗收關,從嚴改廁產品市場準入。推進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培育和引進社會化服務隊伍,配備糞污清運設備,采用“無害化處理+定期清掏”的方式,就地消納、綜合利用。建立健全自治區市縣三級農村廁所革命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完善運行維護機制,強化農民群眾主體責任。到2025年,全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

持續提升污水治理水平。以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為導向,整村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治理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城鎮近郊區、鄉鎮所在地、中心村、旅游風景區等六類村莊生活污水,提升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推進城鎮近郊農村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城鎮管網,在人口密度較大的鄉鎮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等設施,提高鄉鎮污水處理水平。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穩步解決鄉村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建立健全長效運行維護機制。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推動河(湖)長制向村級延伸。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城鎮近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全覆蓋。

持續提升垃圾處理水平。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推動垃圾專業化治理、市場化運營和清掃保潔隊伍建設,以縣為單位統籌建設垃圾填埋場,城郊農村生活垃圾納入城鎮垃圾處理體系,鄉鎮所在地及中心村實現生活垃圾應收盡收、及時處置,相對偏遠的村莊逐步規范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加快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就地就近利用、消納、處置,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示范村創建。擴大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服務網絡覆蓋面,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到2025年,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800個。

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聚焦“五清一綠一改”,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加大鄉村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整治力度,重點對村內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亂堆亂放亂搭亂建、廢棄房屋及殘垣斷壁等清理整治。引導農民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持村莊和庭院干凈整潔。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加強村莊和庭院綠化,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環村林帶林網建設;支持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充分利用村道、巷道等空閑地綠化村莊;鼓勵村民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地栽植果樹花木,美化庭院。創建一批鄉村綠化示范縣和美麗庭院。

健全完善長效運維機制。完善農村廁所、污水、垃圾、保潔、綠化等農村人居環境運維管護制度,明確責任主體,編制責任清單,制定運維管護標準和考核評價辦法,明確資金來源,公開服務電話,接受群眾監督。探索農村人居環境社會化運維機制,鼓勵將農村人居環境項目整體打包,一體化建設、運維、管護,支持農村人居環境運維走社會化服務的路子。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一村一年一事、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第三節提高農民科技人才培育

加快培育高素質現代農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快構建高素質現代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創新培訓組織形式,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訓。創新農民教育方式,加快建設“寧夏農科云平臺”“寧夏農科大講堂”,開發寧夏農科APP,開展線上培訓。深入實施“春潮行動”,依托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技能培訓。探索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引導符合條件的高素質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萬人以上。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縣(區)專業人才鄉村振興服務行動,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田秀才”,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培養和打造農技推廣骨干隊伍,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機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建立健全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評價制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支持科技人員及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加強山區人才隊伍建設,每年引導1000名專業人員到山區開展專項服務,每年重點扶持培養山區急需緊缺人才100名以上。

引導農民創新創業。深入實施“引鳳還巢”工程,設立返鄉人員創業扶持基金,鼓勵創建農業創業園、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深入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培育一批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促進計劃,鼓勵、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加強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等主體培訓,鼓勵其成為創新創業帶頭人。加快將現有支持“雙創”相關政策措施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拓展。到2025年,建設返鄉創業園區或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00個以上,每年吸引返鄉雙創人員1000人以上。

第四節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促進“三治”有機結合。用自治化解矛盾,用法治定紛止爭,用德治春風化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開展全國鄉村治理整省域示范區建設,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重點創建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鄉村治理示范村鎮,推廣鄉村治理創新性典型案例經驗和做法,統籌推進鄉村治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村委會內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完善“四議兩公開”機制,推進村級事務“陽光公開”。落實“一村一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創建一批法治示范鄉鎮、民族法治示范村。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擊非法宗教、邪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化解農村矛盾糾紛。大力弘揚農村德治,挖掘提煉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作用,引導農民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社會風尚。

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農村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發展,逐步擴大5G網絡覆蓋范圍,落實農村地區網絡提速降費政策。加大鄉村“互聯網+公共服務”建設,建立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與農村水利、公路、電力、農村環境監測等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遠程醫療、遠程教育、信息服務在鄉村的應用普及。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構建便捷智能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逐步實現信息發布、民情收集、議事協商、公共服務等村級事務網上運行。積極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創建工作。到2025年,建設5個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第五節樹立現代鄉村文明新風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圍繞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文明素質,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增強宣傳、教育、服務功能,深入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培育一批農村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加快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群眾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開展好鄰居、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健全合法有效的村規民約獎懲機制,提升農民群眾精神風貌。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加大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的治理力度,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實施黃河寧夏段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利用工程,開展黃河流域文化資源全面調查和認定,摸清農業文化遺產底數。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價值,大力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和傳承創新,積極申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加快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準推進全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鄉村文化體育節”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大力推廣“文化大篷車”做法,開展寓教于樂、群眾喜聞樂見的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活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常態化,加大鄉村“文化大院”建設。辦好“農民豐收節”,開展歡慶豐收、傳承文化、振興鄉村等主題活動。

專欄3 鄉村建設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全區創建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完善農村公路網絡,實現全部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戶以上具備建設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達到100%;鞏固提升農村供水管網,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實施農村電網提質和信息入戶工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工程。保護自治區級傳統村落20個,建設高質量美麗村莊250個(次),改造抗震宜居農房4萬戶。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地區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等項目。建設數字鄉村示范縣5個、數字鄉村試點地區5個。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工程。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試點、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項目、法治村建設項目、平安鄉村建設項目、鄉村治理全省域示范試點建設以及國家和自治區級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項目。現代農民培育行動。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行動、鄉土人才培育計劃、“引鳳還巢”工程、“領頭雁”培訓計劃、高校畢業生創業促進計劃。

第七章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一節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在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權利、登記記載權利、證書證明權利的確權登記制度,賦予農民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益。認真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抓好平羅縣、靈武市、沙坡頭區試點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認真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各自功能和整體效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機制,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維護農村土地承包戶和流轉經營戶的各項權益。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切實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穩慎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抓好平羅縣、賀蘭縣國家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切實落實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村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農村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積極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房屋盤活利用,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等。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執法權下沉鄉鎮試點。

穩慎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農村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縮小征地范圍。

第二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運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果,加強資產監督管理,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多途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有償退出機制,加強村莊撤并戶、移民搬遷戶等特殊人群權益保障,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加快建設完善自治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平臺,定期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查和審計工作,確保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運行,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資產和財政扶持資金等參股農民合作社和企業。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實施財政資金項目,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充分利用當地環境資源、人文歷史、風景名勝、特色產業等,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和實現形式,高質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戶財產性收入。

第三節加強農業農村發展要素保障

推動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優化支農資金使用結構,集中財力保障重點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支持標準化體系建設、品牌創建、產業融合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到2025年達到50%以上。

調整優化“三農”獎補政策。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大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以及黃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補償力度,逐步探索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調整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和比例,引導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機械化發展。落實移民補助政策,支持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健全適合鄉村振興發展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和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推廣“固原模式”“鹽池模式”和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開展保單、農機具、畜禽、大棚和養殖設施等抵押質押貸款業務。完善“三農”金融信用體系,探索“整村授信”信貸支持新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支持農業綠色發展。鼓勵支持市場主體開展農村“四權”抵押、貸款和交易。支持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建立健全涉農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等政策。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基金、產業引導基金的作用,積極引導金融資本加大對鄉村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流通體系、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弱項。

加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將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等特色種養業品種,納入中央或自治區保險費用補貼的重點支持范圍。探索建立“政策保險+商業保險”的保險體系,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小麥、水稻、玉米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試點,健全區域特色小產業保障體系。加大創新性險種開發力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創新多元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等措施,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優化營商投資環境,引導工商資本到鄉村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比例。

第四節協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深入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在省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市縣級改革進度,建立健全區市縣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全面落實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三項制度”,確保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檢查等行為得到有效規范,農業行政執法信息及時公開、執法行為全程記載、執法全過程可回溯管理、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全覆蓋。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扎實開展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工程。積極保障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運行、執法裝備建設、罰沒有毒有害物品處置經費,確保滿足執法需要。

完善農村“四權”交易改革。強化農業用地保障,推動鄉村振興與國土空間有效銜接,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用地和設施配套用地的傾斜力度。在抓好農村土地權改革的同時,建立完善用水權收儲、抵押、轉換機制,完善水權交易定價機制,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全面實行農業節水制度,促進農業節水指標向高效益行業和區域流動。建立排污權儲備制度和排污權初始分配、有償轉讓機制。加快推進山林地“三權分置”改革,實現山林權可進可退、流轉順暢,拓展山林權融資功能和規模。

第五節打造城鄉融合發展載體

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引領區。立足優勢和資源稟賦,瞄準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構建自治區縣鄉梯次布局、點線面協同推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打造引領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實行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打造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聚焦一個鄉鎮、一個主導產業,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打造綜合服務功能強、宜居宜業的鄉村產業融合體。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到2025年,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5個。

提升縣城和鄉鎮服務能力。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完善縣域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優化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進縣城發展,分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平臺,帶動農村創新創業。提升鄉鎮為農服務能力,突出產鎮融合,建設生產要素、產品、服務集合創新、集中供應、集聚流通的城鄉工農綜合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和發展,推動城鎮村銜接互補。到2025年,建設40個重點小城鎮,集中打造10個功能齊全、特色突出、輻射力強的產業重鎮、商貿強鎮和旅游名鎮。

專欄4 農村改革工程農村改革試點建設工程。實施農村閑置宅基地與閑置農房盤活與利用試點建設項目、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項目、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項目以及農村改革集成推進項目。產業興村強鎮工程。圍繞培育鄉土經濟、鄉村產業,規范壯大產業生產經營市場主體,創新農民產業參與共享機制,培育建設10個主導產業突出、特色明顯、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宜居宜業產業強鎮。

第八章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設立5年過渡期,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逐步實現脫貧地區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第一節健全防止返貧致貧長效機制

健全動態監測機制。以家庭為單位,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重點關注有大病重病和負擔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體的家庭。完善健全監測機制,加強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殘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水利等行業部門數據共享和預警信息聯動,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及時將預警信息分類分級反饋基層核實。

防止規模性返貧。各地要實時監測,重點關注水旱、氣象、地震、地質、生物、火災和疫情等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及因宏觀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市場價格波動引起的大宗農副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農村勞動力失業明顯增多、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搬遷人口就業等方面的風險隱患與易發生規模性返貧群體。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制定應急預案,落實幫扶措施,及時化解規模性返貧風險。

第二節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現對低收入人口風險點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確保納入資助參保范圍的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動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對已實現穩定就業的脫貧人口,引導其依法依規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口救助供養范圍。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有針對性地給予困難群眾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做到精準識別、應救盡救。

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完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強化縣鄉兩級養老機構對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強殘疾人托養照護、康復服務。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務質量。對基本生活陷入暫時困難的群眾加強臨時救助,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第三節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

做好易地移民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圍繞解決好產業、就業、社會融入三件事,實施特色優勢產業扶持、扎實推進就業幫扶、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和創建示范區,推進移民安置區特色種養業高質高效發展,確保移民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落實各項惠農補貼,保障勞務移民在原籍承包地等權益。深入推進閩寧協作和社會力量幫扶,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開展企村結對幫扶共建,助力鄉村振興。到2025年,安置區產業發展、基礎配套、公共服務、人居環境、文明建設、基層治理水平顯著提高,實現有勞動能力的移民家庭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整體提升,搬遷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區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第四節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

立足資源稟賦,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因地制宜發展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灘羊、小雜糧、黃花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支撐。創新產業鏈增收模式,繼續推進“四個一”示范帶動工程提質增效,持續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企業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構建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提升行動,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因地制宜發展和扶持鄉村就業車間。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

第五節鞏固拓展農村安全住房和安全飲水

建立農村安全住房保障長效機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延續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和農村住房救助政策,保持農村危窯危房動態清零。對農村易返貧致貧戶、農村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農村低保邊緣家庭和未享受過農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的其他脫貧戶給予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農村安全住房保障長效機制。

鞏固拓展農村安全飲水。著力推進“大水源、大水網、大聯通、大水廠”建設,以城鄉打通、縣縣連通、區域互通輸配水管網為“脈絡”,構建全區“北部雙源互備、中部多線互濟、南部雙水互通”的水源保障體系和水量穩定、水質可靠、互聯互通、互備互用的城鄉供水現代水網體系,全面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實施“互聯網+城鄉供水”,構建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均等服務的城鄉供水工程網、信息網、服務網“三張網”,形成全區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第九章實施保障

第一節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堅持加強和完善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要把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是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縣鄉黨委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鄉村振興上。自治區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統籌推進規劃落實。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圍繞規劃目標任務,統籌謀劃,抓緊制定各自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細化實化落實方案,積極推動重大政策和重點工程落到實處,確保“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組織開展“基層黨建全面提升年”活動,全面推進“抓鄉促村、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創建,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六項行動”,鞏固深化“三大三強”行動和“兩個帶頭人”工程,持續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大村級后備力量儲備力度,為村級班子建設提供“源頭活水”。實行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鄉鎮評鄉鎮定,不設指標、應整盡整,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加快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統籌做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選派工作,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

第二節強化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動員,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組織特色產業推進工作專班,扎實推進規劃落實,將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項目分解到各地、各部門,自治區相關部門要圍繞規劃目標任務建立臺賬,加強組織協調,幫助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市、縣(區)要落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進度,逐項抓好落實。

第三節健全考核機制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客觀公正地開展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強化考核評價結果應用。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及時發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形成全社會自覺參與和積極監督的良好氛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