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04 17:16

中商情報網訊: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為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全省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根據《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甘政發〔2021〕18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水利工作成就

“十三五”時期,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大力實施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切實加強水資源及河湖管理保護,深入推進水利重點領域改革,有效提升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水利保障。

助力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果。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底線性任務,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飲水安全有保障沖刺清零及后續行動為抓手,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3%、90%,均居全國前列,鞏固提升了全省1251萬人的飲水安全,歷史性解決了甘肅飲水安全問題,圓滿實現農村飲水安全目標。加強貧困地區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大力推進六盤山區、秦巴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重點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實施了一批抗旱引提調和“五小水利”工程,以點帶面解決脫貧產業發展用水需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經驗成為全國學習和借鑒的樣板。

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國列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有序推進。其中,民勤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工程全面建成,黃河甘肅段防洪工程基本完工,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總干線全線貫通,白龍江引水、引哈濟黨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蘭州市第二水源地、天水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全省第一、第二大城市告別單一水源歷史。臨夏州引黃濟臨、會寧北部供水、張掖市紅山灣水庫等工程相繼建成并發揮效益,區域性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優化。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臨夏州南陽渠提質增效及水系連通、甘南州引洮濟合、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調蓄供水、慶陽市小盤河水庫、平涼市新集水庫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供水能力7.5億立方米,是“十二五”時期的1.2倍。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不斷提高。與“十二五”末相比,全省用水總量從119.17億立方米減少至109.89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從175立方米降低至117立方米。甘肅黃河流域用水持續控制在40億立方米以內,年均向黃河中下游輸送水量300億立方米以上。石羊河、疏勒河等重點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大江大河水文監測(一期)、水資源監測能力建設等工程全面實施,國家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持續鞏固張掖市、敦煌市、武威市、慶陽市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成果,全面完成39個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創建了一批節水型機關、企業等節水載體,為全省節水型社會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民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為重點,建立了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實施景電一期等10處大型灌區、靖樂渠等20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景電泵站等12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以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和中東南部特色農業產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為重點,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42萬畝,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8萬畝。完成14個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新增裝機容量37萬千瓦。在做好全省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同時,注重抓好后期扶持工作,移民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不斷增強。黃河干流重點河段治理基本完成,沿線城市等重點區域達到防洪標準。實施297個江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長3804公里。完成39條重點山洪溝道治理,建成覆蓋全省87個縣(市、區,含嘉峪關市)的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實施了雙塔、小海子等6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以大中型水庫為骨干、河道堤防工程為基礎、山洪災害防治為依托的點線面相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初步形成。同時,新建17座小型水庫,完成應急水源引提調水項目64處,干旱地區抗旱能力不斷增強。

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深入實施甘南黃河上游、渭河源區等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不斷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實施黃土高原塬面保護等一批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8萬平方公里。制定《甘肅省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方案》,超采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扭轉。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效顯現,青土湖水面面積持續擴大。黑河連續21年完成水量調度任務,累計向下游輸水242億立方米。疏勒河下游濕地生態逐步改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座水電站完成分類處置,同時出臺《關于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工作的意見》,在全省開展水電站水資源論證復評,正常運行的引水式水電站全部完成引泄水流量監測。利用引洮、引大工程富余供水能力,向沿線主要河流輸送生態扶貧水。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8.4%,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圓滿完成疏勒河流域水權試點、水流產權確權試點工作,為全國范圍開展水域岸線水生態空間劃界確權積累了經驗。制定《甘肅省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河西灌溉農業區、中部提水灌區及東南部補充灌溉區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不斷創新水利建管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涼州區、白銀區、武都區國家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建立水利工程建設與安全生產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加強已建、在建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水利投融資改革取得新進展,出臺《甘肅省水利廳鼓勵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水利工程獎補辦法(暫行)》,積極擴大水利投融資渠道,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新路徑。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明顯提升。全省水利發展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出臺《甘肅省節約用水條例》,印發《甘肅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修訂《甘肅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查處水事違法行為,為水事秩序和諧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印發《甘肅省水安全保障規劃》,初步建立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利“1+6+6+4+1”政策規劃體系,推動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不斷加強河湖管理,全面建立五級河長體系,設置23079名河湖長,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以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水利工程確權劃界、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等工作為重點,夯實河湖管理基礎。

五年來,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全省初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格局,初步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十三五”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差距,水利發展的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不斷出現,水利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水安全保障形勢嚴峻。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區域性缺水問題突出是我省的基本水情。黃河流域以全省44%的水資源量承載著70%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水資源可利用量十分有限。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100%,部分區域水資源已處于超載狀態。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當前開發利用率僅為2%。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資源剛性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全省水安全保障形勢依然嚴峻。

水利基礎設施短板突出,工程網絡體系尚不完善。水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與缺水的黃河、內陸河流域尚未建立有效調配通道,全省骨干水網體系尚未形成,部分城市尤其是縣級城市缺乏應急備用水源和第二水源,全省46%以上的農村人口飲水由小型及分散供水工程保障,水源條件、調蓄能力亟需提高。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夠完善,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存在。防洪體系不夠健全,中小河流治理任務尚未完成,部分城市未達到防洪標準,全省洪澇災害損失率1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極端水旱事件增多,水旱災害風險增大。

用水結構不夠合理,加劇缺水形勢。受我省地域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等因素影響,全省農業用水占比達80%,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數與先進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節水器具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再生水回用率僅為10%,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占比、城鎮供水管網輸水效率等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偏低,與水資源短缺現狀不相適應,加劇了區域性缺水形勢。

水生態環境脆弱,保護與治理任務艱巨。甘南草原、祁連山、“兩江一水”等重點水源補給區生態系統依然脆弱,全省18.3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尚需治理,每年入黃泥沙量占黃河平均輸沙量的26%。地下水下降趨勢減緩,但局部超采現象依然存在。河西內陸河流域經濟社會用水擠占河湖生態用水問題突出,全面實現“還水于河”任重道遠。水生態空間保護、河湖生態用水保障、水環境改善等工作任務艱巨。

現代水治理體系不夠健全,監管能力依然薄弱。尚未建立起水資源要素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水權交易制度、水價形成機制不夠健全,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水利融資能力較弱,水利工程建設面臨巨大籌資壓力。現代化監測設施配置落后,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智慧水利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從發展階段看,促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正確認識治水主要矛盾變化,全面把握水利建設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著力提升水資源供給的保障標準、保障能力、保障質量。從戰略要求看,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筑牢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擔負生態保護重任,要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格局。從發展機遇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持續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加快推進150項重大水利工程,未來一段時期水利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領域。從發展基礎看,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已初步建成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積淀了豐富的治水經驗,為新時期加快水利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省水利工作仍處于加快補齊短板、消除薄弱環節、守住水安全風險底線、實現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要立足人民群眾對水利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水安全風險和挑戰,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著力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和滿足人民群眾期待的水利支撐保障體系。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決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通過抓續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現有水資源,實現涵養水、抓節水、優配水、保供水、防洪水,著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著力完善供水網絡體系,著力提升防洪保安能力,著力加強水生態保護與治理,著力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民生。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和防洪安全,使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節約用水、高效利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將節水作為解決全省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大力推進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生態優先、系統治理。落實“源頭責任”、強化“上游擔當”,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鄉村,強化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均衡。

風險防控、確保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注重事后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建立健全水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科學研判重大水安全風險,摸清水旱災害風險底數,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風險能力水平。

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把改革創新作為促進水利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推動水權、水價、工程管理和水利投融資體制機制配套制度的改革,依法加強水資源、水環境管控和河湖監管,努力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三、規劃目標

“十四五”時期,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優化,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穩步提升,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治理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水利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初步建成,推動全省水利發展邁上新臺階。

節約用水。用水總量控制在121億立方米以內,其中經濟社會用水總量控制在11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2%、10%。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比例達到80%以上。灌區現代化改造深入實施,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9。

供水保障。新增供水能力5億立方米,新增水庫總庫容2億立方米,城鎮供水保證率和應急供水能力進一步提高,所有地級城市建成第二水源或應急備用水源,縣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成率達到55%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完成6處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實施200萬畝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40萬畝。

水旱災害防御。水旱災害風險點和薄弱環節全面識別,水旱災害防御短板基本補齊,重點區域應對超標準洪水能力切實增強,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進一步完善,1—5級江河堤防達標率達到88%,水旱災害損失率下降到12‰以內。

水生態治理與修復。甘南黃河上游、祁連山等重點區域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增強,水生態空間得到進一步保護。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61.34%。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嚴重超采區超采量顯著減少。

水治理能力。水資源、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風險監管能力全面加強。依法治水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體系進一步完善,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水利科研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

水利改革。水權、水價、工程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機制基本形成,社會資本在水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水利支撐保障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多源互濟、互聯互通、統籌調配的全域水網格局基本形成,應對有序、保障有力、風險可控的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山川秀美、河湖健康、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格局基本構建,行業監管能力不斷提升,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四、總體布局

“十四五”時期,全省水利發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立足區域特點和發展定位,按照“西控、南保、東調、中優”水安全保障思路,構建“四橫一縱、九河連通、多源互濟、統籌調配”(四橫: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龍江引水、沿黃引提水供水帶,一縱:近期為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遠期為河西生態補水工程),九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黃河干流、大通河、洮河、渭河、涇河、白龍江。)水網體系,打造“一帶、二區、三源、十廊”(一帶:河西走廊北部荒漠區防風固沙帶,二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河西水資源超載區,三源: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十廊: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大通河、莊浪河、黃河干流、馬蓮河、渭河、洮河、白龍江等10條河流作為生態廊道。)水生態治理格局,推進點線面相結合的防洪減災體系建設,統籌謀劃“十四五”全省水利發展總體布局。

——河西區。主要包括武威市、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和嘉峪關市。重點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和水資源消耗總量、強度雙控,降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增加河道生態用水。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建設國家高效節水示范區。加強祁連山水源涵養與保護,推進石羊河、黑河流域和敦煌水資源保護及綜合治理,修復水生態環境,構筑河西內陸河生態安全屏障。

——南部區。主要包括甘南州、隴南市和臨夏州。以保護江河源頭水為重點,加強甘南水源涵養區、“兩江一水”源頭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洮河、大夏河等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水生態保護。加強水土保持、山洪災害綜合防治。圍繞基本民生需求、生態產業,完善供水保障體系。

——隴東區。主要包括平涼市、慶陽市。以合理開源、適度引調水為重點,力爭開工建設白龍江引水工程,構建當地水、外調水、非常規水聯合調配的供水體系,促進水資源與人口、經濟、能源布局均衡協調。推進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隴東黃土高原生態面貌。

——隴中區。主要包括蘭州市、定西市、白銀市、天水市。以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重點,積極挖潛、盤活存量,形成以引大、引洮、景電等工程為骨干的供水網絡,提升蘭白、關天等經濟區及城市群水資源承載能力,保障區域供水安全。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河流生態治理,提升黃河干支流生態廊道功能,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第三章 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建立更加先進的節水標準體系,圍繞重點領域,突出重點區域,落實重點任務,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效益。

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強化指標剛性約束。不斷完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體系,細化分解落實并嚴格考核各級行政區用水效率管控指標。充分發揮用水定額剛性約束和導向作用,加快落實重點領域用水指標,動態修訂全省行業用水定額,鼓勵市(州)結合實際編制本區域行業用水定額。積極配合開展大通河等跨省重點河流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進跨市(州)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加快石羊河、討賴河等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編制(修編)。開展全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成效評估及復核評價,制定并落實地下水水位水量雙控方案。

開展水資源分區管控。分區域探索開展全省水資源承載能力評估,落實國家對水資源分區管控要求,在河西內陸河流域,加大節水控水力度,有效降低開發利用程度。對水資源超載地區,按水源類型暫停相應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臨界超載地區要建立預警機制,暫停審批高耗水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嚴格執行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將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用水指標緊缺、用水矛盾突出的區域,鼓勵通過水權轉讓、置換,解決新增用水剛性需求。

嚴格全過程用水管理。推動水資源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管理,總結長江流域取水工程(設施)核查登記工作經驗,持續推進黃河、內陸河流域取水工程(設施)核查登記和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全省用水統計調查基本單位監控名錄,將年取水量大于50萬噸的用水戶全部納入在線監控。嚴格落實取用水統計調查制度、計劃用水制度,完善取用水直報平臺信息系統。強化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逐步推行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實施取水許可動態管理,盤活取水指標存量,促進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

二、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水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實施景電、引大、昌馬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完成改造面積330萬畝,建立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灌區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開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節水改造面積200萬畝。利用引洮工程水源條件,結合受水區土地資源,推動建設引洮灌區。圍繞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以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為基礎,改造、發展、提升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探索開展深度節水控水示范區(試點)建設,推進現代節水農業綜合改革示范項目,探索“投、建、管、服”一體化農業節水新模式,強化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加強工業節水減排。以蘭白經濟區、關天經濟區、隴東能源基地為重點,大力推廣先進節水工藝和技術,鼓勵支持現有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煤炭電力等傳統重化工、制造企業,開展以節能節水為重點的綠色化改造。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積極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統籌水處理及分質供水系統,進行水的梯級利用和集中處理。推進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建設一批節水標桿園區。

推進城鎮節水降損。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節水配套設施,有效降低城鄉供水管網漏損率。全面推廣生活節水型器具,以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節水技術改造為重點,創建一批節水載體。鞏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成果,提升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快推動城鎮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動城市綠化、生態景觀等優先使用非常規水,逐年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

三、建立健全節水機制

完善節水體制機制。落實節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協調聯動、合力推動任務落實。結合取水許可動態調整機制,鼓勵節余水量指標有償轉讓交易。統籌推進河西灌溉農業區、中部提水灌區、東南部補充灌溉區三大片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完善計量設施,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激勵機制。加快完善工業、生活、服務業用水階梯水價制度,以水價機制倒逼節水、靠價格杠桿促進節水。

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全面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工作,從嚴叫停節水未達標項目。推行水效標識、節水認證、合同節水管理,從源頭把好節水關。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嚴重缺水地區政績考核,嚴格落實節水目標管理。落實節水獎懲制度,對節水指標完成情況良好的縣區、部門、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強化節水監管,加大處罰力度。

第四章 完善全省供水網絡格局

對接國家水網布局,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以“四抓一打通”為抓手,持續推進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推進區域骨干水源建設,完善城鄉輸配水系統,加快形成“甘肅水網”新格局。

一、完善供水網絡體系建設

抓緊推進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建成引洮供水二期、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等骨干工程,同步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加快白龍江引水工程方案比選和前期論證,盡早立項建設,構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水資源調配通道,完善黃河重點支流涇河、渭河、洮河水網體系。繼續推進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重點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進一步深化前期論證,優化工程方案。利用好國家“八七”分水調整的重要契機,爭取黃河水量分配指標。配合國家做好黃河甘肅段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論證,開展我省南水北調西線水資源配置及配套工程布局研究,謀劃儲備一批水資源支撐保障重大項目。

加快推進重大區域性水源工程建設。圍繞蘭西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隴東能源基地、榆中生態創新城等重點地區,編制全省蓄滯洪設施及水源保障工程規劃,加強與引洮供水、白龍江引水工程等重大引調水、重點水源工程銜接,合理建設一批區域性水源工程。建成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調蓄供水工程、天水曲溪城鄉供水工程、平涼新集水庫、酒泉洪水河水庫。配套完善隴南磨壩峽、慶陽小盤河等已建中型水庫輸配水系統,盡快發揮工程效益。結合洪澇災害移民、生態移民、水利工程移民等工作,完善移民區水源保障體系。

深入推進已建重點工程提質增效。深入開展全省水利工程評估工作,系統梳理存在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制定可行措施。加大對已建、在建工程的續建、配套、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工程效益。開展引大入秦提升改造,適時啟動向石羊河補水工程前期論證工作,進一步優化供水結構,拓展供水范圍。完善引洮一期工程配套設施,適當增加河湖生態補水,同步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推進引洮二期配套工程建設,利用好引洮二期工程全面達產前的富余供水能力,向周邊水源短缺區域供水。對南陽渠、鹽環定揚黃等工程進行提升改造,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二、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地級城市水源工程建設。以“水源穩定、水質良好、保障有力、應急有備”為目標,推進地級城市多水源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推動蘭州市、天水市、臨夏州、定西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銀市等城市新舊水源聯調聯供,加快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甘南州、嘉峪關市、蘭州新區等城市第二水源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有效提高城市應急供水能力。加快酒泉市、張掖市等地下水源置換,逐步形成以地表水主供、地下水備用的城市水源結構。

加強縣城穩定可靠水源建設。針對全省縣級城市水源單一、調蓄缺乏、保障較低的問題,大力推進縣級城市骨干水源建設。結合各地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及引提調水工程,就近解決縣級城市供水問題。圍繞引洮、引大等區域性重點水源工程,通過完善調蓄、拓網提質,建立覆蓋縣級城市的城市水網。實施蓮花寺、小盤河等水庫引水入城工程,健全完善縣級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三、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實施農村人飲工程提檔升級。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密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規模化發展為重點,以保障飲水安全和提升規模效應為核心,優化全省農村供水格局。在隴中等有重大水源工程覆蓋的區域,加強調蓄工程建設和管網設施改造,優化提升供水系統的穩定性和規模化工程的高效性。在隴東、隴南等地區開展小型供水工程規模提升及達標建設,依托現有水源或適當新建中小型水源工程,逐步置換水窖、水井等分散水源,切實提高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證率。在河西等供水條件較好的區域,穩妥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

提高農村飲水水質保障能力。實施農村水廠升級改造工作,完善配套水質凈化設施,提升水處理工藝水平,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進一步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日常檢測及水源地保護,協同推進千人以上工程水源地“劃、立、治”工作。嚴格水源保護區周邊區域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加大飲用水水源地供水設施安全巡查和衛生監督檢查力度。

提升供水工程運行管護能力。加強取用水計量,推進農村供水“一戶一表”建設改造,因地制宜推行萬人工程水量水質等指標、供水關鍵部位和主要供水設施設備的自動化監控系統建設,全面提升運行管理效率和水平。以縣為單元,推動建立縣級城市農村供水工程專業管理機構,以政府監管和市場服務相結合,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管理運營模式,建立農村供水工程良性運行長效機制。

第五章 完善全省防洪減災體系

深入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新理念,聚焦防洪薄弱環節,按照“消隱患、提標準、控風險”要求,優化全省防洪布局,補齊工程短板,加強風險管控,進一步提升重點地區、高風險地區防洪減災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守護人民生命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優化防洪空間布局

開展全省重要河流河段、城市防洪標準和防洪能力復核,根據人口、耕地、經濟規模等條件,統籌上下游和左右岸,有序開展城市河段防洪標準“提標”工作。推進流域主要干支流治理,逐步完善以大中型水庫、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為重點的點線面相結合防洪工程體系。以“清四亂”為抓手,集中排查整治非法侵占河道、影響行洪等問題,提高河流水系通達能力。加強河流岸線保護與管控,嚴格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嚴把涉河建設項目方案審查,規范涉河建設項目管理。

二、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加快實施《隴南等地暴雨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啟動黃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推進災區江河干流、中小河流、山洪溝道堤防修復重建。在全面完成列入規劃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漏補缺,以河流水系為單元,繼續實施一批河流治理工程,提升防洪體系的完整性。開展蘭州市、天水市、臨夏州等重點防洪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提升建設,推進永登縣、通渭縣、武山縣等縣城達標建設。實施鴛鴦池等水庫、討賴河渠首等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消除安全隱患。完善水庫水情監測預警、大壩安全監測等設施,建立健全水庫常態化除險加固和運行管護機制。加強山洪災害防治,結合水美鄉村建設,對人員密集、危害嚴重的山洪溝道進行治理,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三、加強洪水風險管理

開展全省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加強洪水重點隱患排查。完成全省洪水災害風險區劃圖、洪水災害防治區劃圖、山丘區中小河流洪水淹沒圖編制。開展重點集鎮、城鎮補充調查評價、動態預警指標分析、危險區動態管理工作。加強水文站網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實施國家基本水文站提檔升級改造,補充完善防汛減災水文站網,搭建省級水文預測預報預警和信息服務平臺,提升水文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自動化和智慧化水平。完善河流、城市防洪預案體系,制定超標準洪水防御、工程搶險、水庫調度等方案預案,開展防洪減災能力建設,加強防汛培訓宣傳和實戰演練。

第六章 深入推進水生態保護與治理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新期盼,突出水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保障河湖生態基流,強化水生態修復,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大力改善水生態環境。

一、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

科學劃定水域岸線管理范圍。全面完成黃河干流、涇河、渭河等12條省級河流及湖庫劃界立樁工作,同步推進市縣級河湖劃界工作。有序開展水庫、水閘、泵站、灌區、堤防等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建立空間臺賬,設立界樁標示。編制完成莊浪河、洮河、大通河等重點河流岸線利用規劃。推進全省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編制及基礎信息落圖工作,實現水利基礎設施“一張圖”。

強化水生態空間管控與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水生態空間保護管控要求,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各項涉水活動。加強河湖岸線管理,嚴格用途管制。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以河道砂石資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開展河道采砂試點工作。加強甘南黃河上游區、祁連山區、渭河源區等水源涵養區生態功能管控,完善水生態空間監控網絡。加大對各類水生態空間占用、損害等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確保水生態空間面積不縮小、數量不減少、功能不降低。

二、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配合國家開展涇河等跨省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確定工作,落實洮河、大夏河、討賴河等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工作,加快制定省內其他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加強河湖生態水量調度,統籌生態保護與供水、發電等關系,實施流域主要涉水工程聯合調度,嚴格落實重要斷面下泄生態流量要求。引洮、引大等工程受水區河流,在滿足生活、生產合理用水前提下,適度增加河道內生態水量。積極推進河西內陸河流域退減擠占的河道生態用水,對有條件的濕地和湖泊實施生態補水。加快推進河湖重要控制斷面監測站點建設,實施討賴河、大夏河等8條河流生態流量監控項目,強化生態流量監管。

三、加強水生態修復與治理

推進重點河流修復治理。進一步鞏固河西內陸河治理成效,結合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適時啟動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打造石羊河治理升級版。推進甘肅渭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爭取將渭河流域率先建設成我省黃河治理保護示范性流域。開展莊浪河、祖厲河、宛川河等生態脆弱河流修復與治理。充分發揮張掖市臨澤縣、隴南市康縣等縣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及水美鄉村試點作用,大力推進全省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

實施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完善全省地下水管控指標,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總量、開采強度。實施《甘肅省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方案》,通過高效節水、退減灌溉面積、調整種植結構、水源置換等措施,進一步壓減地下水取水量。開展全省地下水超采區復核評估,對原超采區名錄及超采面積進行調整。加強地下水涵養與儲備,對具備置換條件的地下水水源,通過地表水置換,進行適度退減。

四、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原則,以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重點,持續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等工程。深入推進隴東黃土高原固溝保塬治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水土保持項目,圍繞涇河、渭河、馬蓮河、祖厲河、蒲河、湟水河、莊浪河、宛川河、大通河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實施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高標準淤地壩建設,實施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工程,提高提高管護能力。支持蘭州新區創建生態修復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提高水土流失監測預報、水土保持建設管理能力。

第七章 加快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全面加強涉水事務監管,不斷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推進水文化建設和水情教育,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治保障的水利體制機制。

一、全面加強水法治建設

積極配合國家做好黃河立法工作。推動制定《甘肅省地下水管理條例》,適時啟動《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甘肅省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等修訂工作。研究水生態補償、節約用水激勵、河湖保護等相關政策。落實《甘肅省水利監督辦法》,加強水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依法依規查處和打擊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強化水利與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等部門的聯動執法。加強水利法治宣傳,為依法治水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二、提升行業監管水平

強化水資源監管。加快水文水資源監測能力現代化提檔升級,完善河流湖泊監測站網,實現重要控制斷面、重要取水工程在線監測,推動與其他涉水單位協作配合、數據共享。推廣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模式,逐步實現全省機井“一井一證一監控”。加快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力爭水量、水質及地下水動態監測站點覆蓋所有市(州)、縣(市、區)行政區界斷面、城鄉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水功能區、規模以上取水戶和大型灌區,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礎支撐。

強化河湖監管。聚焦“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統籌河湖水資源、水域岸線管理,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依法整治河湖亂象。加大河湖日常巡查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強河湖在線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有條件的配備無人機定期飛檢,開展衛星遙感定期監測,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河段和敏感水域的在線監控。加強河湖健康監測與評估,持續推進河湖監管成效。嚴格落實《甘肅省河湖長制督查方案》和河湖長制考核制度,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有能”轉變。

強化工程監管。逐步推行水利工程電子招投標制度,完善水利建設市場信譽等級體系,嚴格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工程投資、質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驗收全過程監管。推進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監管,完善全省水利工程安全監管平臺,提升工程運行實時監測水平。加強引洮、引大、景電等工程調度監管,落實電調服從水調、生態基流泄放等要求。

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堅持依法審批管理,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加密水土流失站網,完善小流域控制站建設,搭建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絡與信息系統。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圖斑精細化管理,推廣使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實現水土流失動態全覆蓋和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全覆蓋。

強化水安全風險監管。建立水安全風險識別和監測預警體系,健全水安全風險應對協調機制,完善城鄉供水工程應對特大干旱、突發事件等應急保障預案。完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汛限水位執行和水工程防洪抗旱調度運用、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

三、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以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路徑,以網絡安全為底線,以構建全省區域內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仿真模擬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推進智慧水利系統建設。到“十四五”末,全省水利行業基本實現水資源、水災害和水生態環境、水工程、水監督、水政務、水服務等“2+N”水利智能業務應用,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統一標準體系、統一技術平臺、統一安全防護、統一運維監管、統一個性要求的“五統一”智慧水利體系。

四、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

以科技創新賦能水利現代化為導向,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圍繞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持省內水利科研院所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機構。加強水土保持、水生態修復、節約用水等領域重大課題研究,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全面加強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熟悉水利業務又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五、推進水文化建設和水情教育

挖掘水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甘肅水利故事。以黃河流域為重點,搜集整理水利史話、流域大事記等文獻資料,鼓勵各地將古灌區、古堤防等歷史遺存遺跡積極申報并納入各級文物保護名錄。加強水文化傳承,以引大、引洮、景電等工程為重點,利用水利展館、陳列沙盤、水工模型等設施,宣傳水利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加強水文化宣傳教育,鼓勵水利題材文化作品創作。以水利風景區建設為抓手,促進水文化與文旅發展、鄉村振興等有機融合。持續推進水情教育,增進全社會對水情的認知,增強全民水安全、水憂患、水道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水資源節約保護和應對水旱災害的能力,引導公眾“知水、節水、護水、親水”。

第八章 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

進一步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持續推動水利“放管服”改革,深化水權、水價、工程管護、投融資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水利發展內生動力。

一、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

深入推進水利“放管服”改革工作,確保放到位、管得住、服務好。積極轉變服務觀念,依托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推進水利政務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以及對接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系統和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等工作。根據國務院取消、下放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同步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持續推進“減證便民”工作,優化水利營商環境。

二、深入推進水權改革

總結疏勒河流域水權試點改革經驗,深化石羊河、黑河等河西內陸河流域水權改革,梯次開展全省其他流域水權改革工作,逐步建立“規則清晰、流轉順暢、監管有力”的水權水市場交易平臺。完善取用水計量設施,確定初始水權,鼓勵水權流轉,推動流域、地區、行業、用戶間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鼓勵政府回購用水權,優先保障生活用水和生態基本需水,通過用水權交易解決新增用水需求。鼓勵取水權人通過節約使用水資源有償轉讓相應取水權,用水權流轉促進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引導和推動合同節水管理,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

三、著力推進水價改革

按照《甘肅省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甘肅省關于進一步深化水價形成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對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科學制定并動態調整用水定額,嚴格落實非居民用水戶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和累進征收水資源稅制度。對高耗水特種行業從高確定水價和水資源稅稅額標準,倒逼用水主體主動節水。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設計施工總承包等模式,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鼓勵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自建、自管、自運營”模式。積極推進水利工程管養分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專業隊伍承擔工程養護和河湖管護。全面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探索水利工程新型移民安置方式,健全移民安置監督管理機制。

五、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

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等政策,多渠道籌資支持水利發展。探索水利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充分發揮水利投融資平臺作用。通過股權出讓、委托運營、整合改制等方式,盤活現有重大水利工程國有資產,推動水利資產資源化、水利資源產品化。探索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規模化參與現代農業節水灌溉項目。深入推進水務一體化建設,不斷激活水利建設市場。

第九章 環境影響評價

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環境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前期工作,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加強全過程監管,最大程度避免規劃實施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堅持節約和綠色發展

加強流域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減少水資源過度消耗,逐步退還被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水資源配置要滿足河流基本生態環境用水要求,水資源開發要高度重視對河流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系統的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遵守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認真落實工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落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對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加強監管。堅決避免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產生束窄河道、減小行洪斷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傾向,提倡實施生態型河道治理措施。依法依規進行相關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

三、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移民搬遷安置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移民合法權益,維護移民區社會和諧穩定。

四、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風險管理

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風險應急管理措施。加強對規劃實施后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進行監測,采取相應對策措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完善實施機制,深化前期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凝聚社會力量,有效保障規劃順利實施,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直部門協作配合、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形成逐級落實的工作格局。完善常態化、經常化的規劃監測和督查考核機制,健全“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體系,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嚴格把握中期評估節點,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本區域水利發展規劃。

二、深化前期工作

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統籌謀劃水利項目,加強對規劃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建設中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階段性重點任務的推進,建立水利發展項目儲備機制。圍繞規劃提出的重大工程,積極對接國家部委和流域機構,搶抓水利發展“政策疊加”機遇期,保障前期工作質量和進度。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大力配合,做好規劃項目審批及相關工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發揮各級財政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水利建設資金。優化水利建設投資結構,在優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資基礎上,加大國家節水行動、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等領域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

四、凝聚社會力量

加強規劃宣傳,定期公布規劃實施情況,鼓勵全社會監督水利工作,提高公眾參與度,形成治水興水合力。加大水情宣傳教育力度,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持續開展水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水憂患和水危機意識。充分挖掘和保護優秀水文化,講好甘肅“水故事”。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