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03 16:55

中商情報網訊:人工智能是國家戰略部署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為聚焦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設,構建完善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更好助力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和五個中心建設,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編制本規劃。

一、“十三五”期間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情況

自2017年發布《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滬府辦發〔2017〕66號)以來,上海發揮數據資源豐富、應用領域廣泛、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立足國際視野、加強系統布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截止到2020年底,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1149家,圍繞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基礎軟硬件、智能產品和行業應用協同發展,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

(一)面向未來的創新策源基礎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上海著力構建從基礎理論到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多層次創新平臺啟動建設。上海白玉蘭開源開放研究院等技術開發轉化平臺加快轉化落地。3家企業被授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17家市級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成立,一批龍頭企業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上海布局,形成賦能示范效應。多領域創新成果持續亮相。一批云端智能芯片發布量產,樹立行業發展標桿。視覺識別軟件等20余項創新產品入選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形成產業化示范能力。

(二)以應用促產業發展的上海經驗初顯成效

“十三五”期間,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以應用驅動產業發展的理念,牽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布局,打造標志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體系初步成形。龍頭企業加快在上海布局產業生態,技術類企業加快創新成果落地步伐,基礎類企業致力于突破技術關鍵環節問題,產品類企業持續推出智能新產品,應用類企業深耕垂直領域賦能應用。產業空間格局不斷優化。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已成為國內行業地標,徐匯西岸智塔吸引國際頂尖企業和科研機構入駐,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以特色產業推動區域整體開發,臨港新片區積極探索前沿產業集聚和政策制度創新。市北高新、長陽創谷、虹橋智谷等特色園區加快建設。應用賦能深入推進。累計開放3批58個應用場景,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感器等4條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揭榜賽道,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工業制造、醫療抗疫、交通出行、教育文化、金融商貿、企業服務等領域。

(三)多元融合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持續改善

“十三五”期間,上海建立全市人工智能工作推進機制,共建人工智能多元創新生態。頂層設計與時俱進。先后出臺《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關于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行動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行業資源匯聚融合。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一批領軍企業科創板上市。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青年AI科學家聯盟等行業組織成立。治理體系初步形成。成立國家試驗區專委會治理工作組、市級人工智能產業安全專委會等機構。持續舉辦人工智能法治、安全、治理等論壇,發布《人工智能安全發展上海倡議》、《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藍皮書》等報告。探索人工智能地方立法工作,推進可信人工智能研究。大會品牌效應顯現。上海會同國家有關部門,連續成功舉辦三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三屆大會共吸引1000余位國內外重要嘉賓到會演講,500余家行業重點企業參與合作,40余萬觀眾參會觀展,4億人次在線觀看轉播,成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化、國際化高端平臺。

(四)以業聚人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初具雛形

“十三五”期間,上海著力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引進和培育,構建多層次人才隊伍。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多位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落滬發展。上海人工智能百家重點企業創始人近半數有海外經歷,形成兼具創業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企業家群體。人才培養體系成型。形成以高校為主的學科人才培養基地、以研究院所為主的專業繼續教育基地和以龍頭企業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上海11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9所高校設置本科人工智能專業,38所高校開設104個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人才政策優化完善。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將人工智能納入本市人才引進重點支持領域范圍。創新開展人工智能專業高級職稱認定工作,累計123人獲得正、副高級職稱。

“十三五”是上海人工智能全面啟動、加速發展的階段,在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一些亟需研究和破解的瓶頸問題。主要包括:一是缺少原發性的創新成果。上海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成果依然較少,創新產學研用聯動不足。二是規模化應用深度不足。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單個場景試用為主,深入傳統行業核心業務流程、完整解決行業痛點、實現商業價值的應用較少。三是治理制度供給尚顯不足。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所需的法規、標準、監管等制度體系有待完善。四是人才綜合優勢尚未形成。人才結構存在不均衡現象,缺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級高端人才。

二、“十四五”發展環境和趨勢

(一)國內外人工智能戰略競爭日趨激烈

當前,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格局進一步凸顯,世界各國競相制定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緊抓人工智能帶來的新一輪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中國人工智能在基礎硬件和軟件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十四五”期間,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在高科技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構建以基礎硬件和軟件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將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前沿技術創新成為人工智能競爭制高點

“十四五”期間,以深度學習為主流的人工智能技術將不斷拓展解決問題的邊界。算法模型將繼續加速演進,有望接近通用智能。云端和邊緣端智能算力需求將大規模增長,帶來以智能芯片為基礎的計算革命。上海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趨勢,在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鞏固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先發優勢。

(三)經濟轉型發展新動能需求日益強勁

數字經濟的發展加速人工智能全面產業化的到來,人工智能產業將加速向縱橫拓展,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新動能。隨著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新型智能基礎設施將融合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愿景下,構建支撐城市整體發展的數字化、低碳化智能底座,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應用更加深入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加快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實現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人工智能將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發揮重要賦能驅動作用。同時,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下,各行業日益垂直化、專業化、場景化、細分化的賦能需求日益強烈。更好發揮人工智能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的“頭雁”效應,創造價值紅利,將成為人工智能下一階段發展的主旋律。人工智能企業與傳統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進行場景挖掘適配、技術賦能,推進數字化轉型,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特征。

(五)人工智能治理議題重要性愈發凸顯

“十四五”期間,隨著人工智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將對傳統的行為規范、社會倫理和法律規則帶來更大沖擊,智能社會系統也蘊含著新的安全風險,人工智能治理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前沿議題。圍繞算法監管、數據隱私保護、人工智能安全防護等方向,國內外已開展一系列研究和規制。上海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優勢,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發展”的立場,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治理實踐,融入國際人工智能治理體系,講好人工智能的“中國故事”,構筑人工智能“軟實力”。

三、“十四五”發展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落實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發揮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優勢,搶抓人工智能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強化“四大功能”,全力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做優做強“五型經濟”,蓄勢發展“五個新城”,有力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將人工智能作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國際數字之都的重要驅動力,加快打造智能經濟、創造智享生活、塑造智慧治理,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將上海打造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最佳試驗場和重要風向標,讓智能時代的美好圖景在上海這座城市得到充分演繹和生動展現。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持續打造更加活躍的創新集群,加快引領產業變革的原創性突破,勇闖無人區,構建更多跨界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深度應用。持續打造更加泛在的超級場景,充分利用上海超大型城市的超級場景,推動更大規模的融合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深入千家萬戶,創造智能時代的經濟新模式、生活新體驗、治理新方式。

開放融通。持續打造更加融通的開放生態,加強與全球各地、領軍企業、頂尖研究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進創新平臺、數據資源、應用場景開放,在學術交流、信息共享、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科技向善。持續打造更加安全的敏捷治理,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健全法規體系、標準體系、監管體系,更好地以規范促發展,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貢獻上海智慧,推動人工智能向更加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將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跨越升級、全面融入城市經濟生活的階段。力爭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基本建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經濟、生活、治理領域數字化轉型,助力提升城市能級、核心競爭力和城市軟實力,成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創新人才集聚與培育體系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規體系、標準體系、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形成敏捷治理的“上海方案”,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貢獻上海智慧。到2035年,上海人工智能整體發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全球資源集聚、應用廣泛深入、產業鏈條完備、治理敏捷可靠的世界人工智能中心節點城市,形成泛在、集智、全能的人工智能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格局,為建成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瞄準全球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前沿理論,培育創新策源能力,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創新平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形成10個以上百億級細分領域產業集群,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規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2%以上,達到4000億元。

——基本形成與國際數字之都相適應的廣泛深度賦能格局。提升人工智能賦能的滲透度,聚焦產業發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務重點領域行業,打造一批面向全球的全行業深度賦能應用,到2025年,形成10大類100個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案例,培育500家智能化示范企業。

——基本建成創新活躍、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軟環境。持續提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影響力,完善人才鏈、資金鏈,集聚20個以上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團隊,建成20個左右人才培養與實訓基地,完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梯隊建設,力爭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規模達到30萬人。

——基本形成可復制推廣的人工智能敏捷治理的制度供給。加快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標準、知識產權、風險評估、測試認證、安全監管體系,參與10個國家或國際標準編制,年均申請發明專利1000件,探索建立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發展和城市管理指標體系,打造上海人工智能“融合生態”標志性品牌。

四、主要任務

(一)面向前沿賽道,全面塑造創新策源新優勢

聚焦未來創新方向、重大創新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前沿技術攻堅突破,完善從研發到應用的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1、加強前沿基礎研究

把握人工智能理論前沿方向。面向人工智能數學基礎等前沿領域,鼓勵相關科研機構加大投入攻關,力爭形成一批引領性理論成果,為人工智能持續發展與深度應用提供強大科學儲備。

深化人工智能通用技術突破。面向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通用技術,支持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快研發。建設先進算法模型,相關測試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支持對各類算法模型進行深度優化,適配實際應用需求。

2、推進創新體系建設

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動全球創新資源,推動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大投入,協同推進上海人工智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應用場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推動關鍵領域技術研發和開放共享,形成一批標桿性人工智能應用示范。

加快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功能型創新平臺。面向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推進人工智能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制造業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等建設,突破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的關鍵共性技術,打通從基礎算法到應用落地的瓶頸,形成生態集聚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行業創新平臺。以產業賦能和集成應用為導向,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市級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形成行業輻射能力;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行業企業建設聯合實驗室、企業級人工智能技術中心,促進技術轉化和行業應用,放大人工智能賦能效應。

(二)聚焦關鍵核心,不斷夯實產業發展新基礎

深入推動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數據三大要素融合促進,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形成產業生態的核心優勢。

1、加強算法創新與應用

構建算法轉化與應用生態。強化基礎算法模型的落地能力,推進面向行業的各類應用算法研發,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廣效應的算法產品。推動立足于產業發展需求的成熟算法創新應用,鼓勵各類企業開放應用場景,促進算法與企業業務對接,打造一批算法轉化示范項目。建設面向重點應用領域的公共算法服務平臺、算法應用信息平臺、算法交易平臺等,完善從算法研發、公共平臺到應用場景的產業鏈,構建完整的算法生態。

2、推動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布局。加大全市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建設力度,提升人工智能計算加速資源比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加速器體系。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面向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城市治理應用需求,構建支撐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智能底座。推動智能芯片在各類算力平臺適配應用,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基礎。加快計算技術創新突破,探索存算一體化等新型算力平臺研發布局。

3、完善數據基礎支撐體系

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加快構建上海數據交易所等核心機構,完善面向人工智能的數據生產、流通、消費與分配機制。加快推進公共數據開放,面向人工智能產業需求打造一批高質量、大規模公共數據集,形成依場景的標準化公共數據供給模式。建設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產學研用多方主體,打造邏輯型互聯、分布式存儲、市場化服務的行業數據供給機制。完善人工智能行業數據生態標準,針對數據采集、標注、流通、應用等關鍵環節加快標準制定和試點示范。推動數據技術研發,鼓勵支持企業開展多源數據協議、高性能分析、分布式并行處理等數據技術突破,形成海量數據多源異構融合分析和集成管理能力。

(三)強化企業集聚,持續增強核心產業新動能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鞏固產業鏈基礎優勢,重點發展基礎硬件、關鍵軟件、智能產品等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完善人工智能軟硬一體化生態建設。

1、推動企業主體發展壯大

積極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構建算法、算力、數據、場景等各類要素開放融通的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知名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在上海落地總部機構、拓展新興業務。鼓勵龍頭企業以上海為基地,開放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算法框架、共性技術和數據資源,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

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聚焦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對于擁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強化投融資、研發、人才、市場等政策的集成支持,進一步提升企業核心技術水平和業務落地能力,力爭培育一批世界級科技領軍企業。圍繞行業新興賽道,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和人才團隊,持續孵化培育人工智能創業企業。

2、強化基礎硬件

全面突破人工智能芯片。重點突破芯片技術,提升芯片算力利用率,拓展相關指令集,打造適配芯片的開發生態。面向云端和終端各類應用場景,鼓勵芯片創新發展與應用,持續優化芯片的性能功耗比。前瞻布局類腦芯片,探索基于憶阻器的存算一體芯片,推動算力突破發展。面向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算力需求,研制“芯片+軟件平臺+服務器”的云端智能服務器,培育芯片應用生態體系。

強化智能傳感關鍵技術。推動嵌入式智能壓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毫米波智能傳感器研發與產業化,形成高性能、高適應性的雷達與視覺融合系統,打造智能感知產業體系。面向市場前景廣闊的新型生物、醫學、汽車及交通、家電、電子裝備、農業等領域,加快技術革新,推動工業傳感器、無線醫療傳感器、車載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智能水質傳感器等各類傳感器應用。

3、發展關鍵軟件

支持人工智能框架軟件研發應用。支持相關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和機構研制引擎框架工具體系,開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聯邦學習等技術領域的函數庫和工具包,以開源開放為導向,逐步擴大開發者群體。鼓勵各類機構圍繞視頻、圖像、文本、語音等應用方向貢獻高質量開源項目。深化已有人工智能框架與平臺應用,強化人工智能框架軟件和芯片及硬件相互適配、性能優化和應用推廣,形成完整工具鏈,打造軟硬件一體化生態體系。

加快開發人工智能系統軟件。開發具備大規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內存計算、輕量級容器管理等功能的服務器級操作系統。開發推廣自動機器學習系統,進一步提升系統效率、通用性和易用性,加速實現人工智能普惠。建設云計算服務平臺,為企業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一站式生態化服務。開發面向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產品的操作系統,促進各類應用功能開發。

4、推進產品創新

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產品。提升智能感知、識別和交互能力,推動智能攝像頭、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終端產品發展和普及,支持開發深度融入生活場景的新型智能終端產品,加快智能商用終端等物聯網終端的應用和布局。推動智能制造感知和控制設備研發,加大工業機器視覺技術、光學檢測系統等產品創新和規模化應用。

推動智能駕駛多層次發展。進一步鼓勵汽車企業和人工智能企業合作開發智能駕駛技術,實現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的全面突破,初步實現L4級無人駕駛的規模化應用。加快“人-車-路-云”協同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提升開放道路的試驗層級,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群。加快無人系統及其支撐技術突破發展。

推進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躍升,攻克智能機器人中心計算、感知、任務編譯、執行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于裝配加工、物流搬運等工業場景的自適應機器人。推動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加強多模態人機交互、情感計算等技術突破,全面提升服務機器人智能化水平。探索租賃、購買服務等新型應用模式,加速服務機器人在醫療、教育、養老、商貿、文旅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四)發揮頭雁效應,全面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

發揮人工智能在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驅動作用,增強經濟動能、改善生活品質、提升治理效率,形成人工智能與城市數字化轉型互相促進、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助力經濟全方位提升。制造業領域,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的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探索推廣細分領域、特定環節人工智能應用標準方案,形成人工智能賦能制造的系統性路徑。商貿零售領域,發展人工智能賦能的新型零售方式,推動傳統商業企業向全渠道平臺商、個性化定制商轉型。金融領域,深化人工智能在風控、監管、客服、投顧、投研、支付等各環節應用。航運領域,發展智能駕駛船舶、自動化碼頭、無人化堆場,建設智慧港口。農業領域,推動農業生產智慧精準,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數字農田、智慧農場建設。能源領域,建設智慧能源體系,推動人工智能提升能源開發、儲運、消費各環節綜合能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企業服務領域,增強企業管理運營智能化決策能力,推廣企業數據中臺應用,推動RPA等技術優化企業運營流程。

服務市民高品質生活。加快基礎民生智慧普及,聚焦市民的健康安居、教育就業等需求,推進智能醫療創新突破,普及發展智能教育,合理布設社區智能安防、智慧康養等終端設施,推動社區服務智能升級,提升精細、準確、及時的基本民生服務體驗。推進質量民生智慧共享,聚焦市民的精神文化、娛樂購物和交通出行等需求,打造智能文娛創新業態,推動AI+VR/AR等技術在旅游、會展等領域的應用,豐富智慧便捷出行服務,加快智慧零售終端、智能末端配送設施等建設,提升高品質、個性化的質量民生體驗。推進底線民生智慧觸達,聚焦基礎社會保障需求,通過社保對象個人畫像,推進覆蓋社保各領域的一鍵響應、智能快辦服務,推動數字無障礙服務和各類公共服務智能化無障礙改造,提升老年人、殘障人、低收入等弱勢群體的民生訴求精準觸達。

推動城市高效能治理。構建城市智能底座,推動視頻圖像、監測傳感、控制執行等智能終端的科學部署,實現地上、地下、空中、水域立體覆蓋,全量接入各類智能終端,支持實現物理城市與數字城市的精準交互,實現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打造城市運行智能中樞,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體征,構建分布式、多中心的城市數據中樞體系,推動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跨數據源的“云網端邊安”數據協同、技術協同、業務協同,鼓勵企業開發面向數字城市不同應用場景的人工智能通用技術組件,建設城市數字孿生平臺。全面推進智能場景應用,圍繞政務服務、城市管理、黨建、社區治理、政法、交通管理、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深化人工智能全面應用,提升城市整體運行和決策效率,構建智能化風險防范應對體系。

(五)完善空間布局,拓展產業發展的載體功能

統籌規劃、因勢利導,推進全市人工智能載體建設,推動園區產業配套服務和運營體系智能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級產業集群。

深化構建“東西互動、多點聯動”的產業布局。完善“4+X”總體布局,推進浦東張江、徐匯濱江、閔行馬橋、臨港新片區等四大優勢產業集聚區創新發展,在全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特色品牌載體。聚焦人工智能的賦能和引領,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五個新城”建設布局,形成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

構建園區智能化服務體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融合的園區智能化基礎設施,支撐園區公共服務、數據分析、安全運維等應用場景建設。面向人工智能應用,建設主題型創新生態空間,提供研發設計、數據訓練、算力共享、中試應用、科技金融等綜合創新服務,完善產業發展配套服務體系。

推進園區智能化運營管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園區一體化綜合運營與管理平臺,實現運營狀態可視、業務分析預警、輔助決策和執行的全方位能力,實現園區可視、可管、可控的智能化運營。聚焦產業鏈上下游,強化對人工智能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重點招商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

(六)優化綜合環境,打造活力迸發的產業生態

完善人工智能人才鏈、資金鏈,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提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品牌影響力,打造開放、健康、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加快完善人才支撐體系。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構建面向技術開發的人工智能頂尖科學家、算法研發工程師、訓練師等的全鏈條人才隊伍,加快培養一批把握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和社會影響的人工智能行業專家和管理人才。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完善高等教育學科布局,鼓勵在滬高校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建設具有國際頂尖理論水平和產業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引進力度,完善生活、就業、教育等方面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建立政府、行業組織、企業、服務機構的合作聯動機制,完善人工智能人才評價體系。

完善人工智能標準和知識產權布局。加強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建立適應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鼓勵行業組織和企業圍繞重點方向,制訂相關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修訂,推動標準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完善測試評估體系,推動重點領域標準和計量技術規范研制,開展測試評估。加強標準宣貫工作,推動人工智能相關標準應用落地,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成果。推動人工智能重點技術和應用領域核心知識產權布局,鼓勵開展人工智能知識產權分析服務和運營服務。

形成敏捷治理的制度供給體系。統籌發展與安全,健全人工智能發展法規體系、標準體系、監管體系,強化制度供給。完善專業機構管理職能,搭建人工智能治理整體框架,推動人工智能地方立法,探索采用試點、沙箱等監管方式,形成可實施的制度規則和監管體系。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倫理、安全風險、社會規則等方面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倫理標準和安全風險等級體系,構建安全有序發展環境。推動行業自律自治,發布落實相關行業倡議,建立健全行業監督機制,制定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加強倫理教育和培訓。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在人工智能開發應用各環節融入倫理原則,推動建立企業內部監管審查機制。

加強資本市場支撐保障。發揮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等政府基金引導作用,鼓勵專業投資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相關市場化基金運作,形成面向人工智能行業的多層次資本集群,持續推動創新企業落地發展。探索科創板相關機制創新,支持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上市,拓寬資本市場融資渠道。

推動長三角協同融合發展。發揮上海區域龍頭作用,推動蘇浙皖各揚所長,全面提升長三角區域人工智能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形成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研究跨區域合作機制,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技術創新鏈。推進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協同互補、整體應用示范和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實現算力、數據等人工智能基礎要素開放共享,應用場景協作共建,行業標準銜接互認,加快形成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生態。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推進全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持續推動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運作,優化專家委咨政建言渠道,為上海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布局提供決策支撐。加強市區聯動、區區協同、政企協作,形成多方合力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格局。

(二)推動制度創新

深入推進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把握打造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機遇,探索相關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制度創新紅利。完善“揭榜掛帥”工作機制,探索合作共建超級應用場景,支持企業參與產業創新重點任務,突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短板瓶頸,培育創新發展主力軍。

(三)加強多元參與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市、區兩級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持力度,強化與國家級重大項目的銜接,完善市區資金支持聯動機制,探索更加適應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的靈活支持方式。依托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組織,整合行業資源,加強行業標準和規范的推廣應用,促進人才、技術、資本、場景等高效連通,維護良好的市場和行業競爭秩序。建設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行業智庫機構,研究具有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的決策成果,發出上海聲音。

(四)優化統計監測

建立多層次人工智能統計體系,持續完善統計監測制度。加強人工智能產業監測和統計分析,為評估行業發展態勢、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支撐。探索建立人工智能賦能指標體系,綜合評價人工智能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整體水平,引導促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與持續創新。

(五)促進開放合作

做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品牌,完善大會“科技風向標、產業加速器、應用展示臺、治理議事廳”的功能定位,匯聚全球范圍人工智能前沿思想、創新成果、產業項目、應用實踐,促進人才、資本、載體等各類要素融通,與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形成循環聯動。深化國內外合作交流,完善國際組織、產業聯盟、知名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和協同合作機制,組織和引進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辦好2024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推進“人工智能滬港通”,為滬港科技交流合作開辟新的空間。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