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8 17:20

中商情報網訊: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中小企業還是國家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造就大企業的蓄水池。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統籌謀劃和指導推動“十四五”時期我省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工作,助力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根據《江西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江西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發展基礎

第一節“十三五”時期中小企業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省中小企業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克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勢頭,圓滿完成《中小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整體發展實力躍上新臺階,為促進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規模效益穩步提升。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中小企業累計達97.8萬戶,較“十二五”期末新增49.2萬戶,增幅達101%,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數達13504家,較“十二五”期末凈增4478戶,增長49.6%。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中小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397億元,位列全國第九,較“十二五”期末上升4位。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中小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19.2億元,位列全國第七位,較“十二五”期末上升1位。

(二)優質企業群體不斷壯大。截至“十三五”期末,我省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352家,是“十二五”期末的4.2倍;培育省級專業化小巨人企業207家,是2017年啟動期的4倍,其中國家級35家;培育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4家,是2017年啟動期的10倍,其中國家級8家。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中小企業中累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416家,是2017年啟動期的13.8倍;高新技術企業7137家,是“十二五”期末的6.5倍。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04家,較“十二五”期末增加204家。

(三)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67家(其中國家級18家),較“十二五”期末增加69家。有8個開發區獲評國家特色載體雙創升級開發區,累計獲國家支持資金4億元。連續多年舉辦“創客中國”“中國創翼”“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江西賽區比賽,雙創氛圍日益濃厚,參賽項目量質齊升,各有1個項目獲“創客中國”“中國創翼”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多鏈合一”雙創項目孵化服務鏈條日趨完善。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計培育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20家(其中國家級36家),較“十二五”期末增加70家。依托省市創業大學開展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累計培訓一年制企業家學員8000余名,短期企業中高管學員57000余名。利用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項資金,開展企業職工補貼性培訓74.36萬人次,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中小企業工作高度重視,主持召開中小企業座談會、企業家座談會,作出系列指示批示,高位推動中小企業發展。2018年11月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任組長,18個省直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并督促各設區市成立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堅持定期會商調度制度,基本形成上下互動、左右協調,合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格局。

(五)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十三五”時期,我省修訂了《江西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出臺了《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措施》等法規政策,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在省本級工業發展專項中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梳理形成全系統統一權力事項清單,積極推行政務辦理一次不跑、一網通辦,實現依申請事項全程網辦。切實落實助企抗疫紓困政策,2020年為16.46萬戶小型微利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80.53億元;減免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費118.33億元;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69.9萬筆,金額735.4億元。截至2020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776億元、增長18.7%,發放普惠小微貸款數據加權平均利率為5.98%、同比下降84BP。持續推進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建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投訴機制,積極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雖然“十三五”時期我省中小企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總量規模不大。2020年我省中小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5397億元,分別比同屬中部的湖南和湖北少3159億元、1852億元。規上中小工業企業13504戶,分別比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少5576戶、4617戶、3885戶和1973戶。二是創新短板突出。我省規上企業研發投入總量、創新成果轉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處于中部地區靠后位置,有效發明專利數、技術成交總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三是結構層次較低。產業結構“三七”開,多數企業仍聚集在門檻較低的傳統行業;技術結構“三七”開,以初加工和簡單組裝為主,技術裝備落后,人才缺乏。產品結構“三七”開,以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缺少高附加值產品和知名品牌。四是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服務機構小而散,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內容同質化,服務方式傳統,新技術新模式運用滯后,服務覆蓋面不寬,缺乏高質量、專業化、特色化的服務機構。企業經營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融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表1“十三五”期間我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年份\指標 企業累積戶數(戶) 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 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率(%)
2016年 9901 8.6 9.4
2017年 11514 9.6 9.1
2018年 11433 12.5 14.5
2019年 12525 7.3 10.1
2020年 13504 7.8 10.4


表2“十三五”期間我省優質中小企業及服務平臺載體培育情況

年份\ 指標 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數(個) 省級以上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累計數(個) 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數(個) 省級以上小型微型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累計數(個) 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累計數(個)
2016年 814 —— —— 6 17
2017年 1015 47 5 19 32
2018年 1365 107 16 49 45
2019年 1792 157 28 61 58
2020年 2352 207 52 69 70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承前啟后的歷史交匯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這一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度調整。中小企業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機遇方面:

——國家體制優勢及支持區域發展政策帶來的新機遇。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明顯,同時中央支持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支持我省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振興贛南蘇區等多個國家戰略及配套政策在我省疊加匯聚,為我省中小企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釋放政策紅利。

——雙循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帶來的新機遇。“十四五”時期,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不斷優化,居民消費水平和層次不斷提升,現代流通體系不斷健全,將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新的市場空間。我省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向東對接長三角地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向西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對接京津冀地區和新亞歐大陸橋的開放通道,有利于迅速融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為我省中小企業立足江西、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提供發展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十四五”時期,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這將改變以往的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推動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供給和產業呈現,引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未來產業加速形成,推動創新資源加速向中小企業匯聚,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依托我省在虛擬現實、移動物聯網、電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已有的良好基礎,我省中小企業有機會獲得先發機遇。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帶來的新機遇。“十四五”時期,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建設,推動公平競爭機制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力度不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健全,促進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為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提供有力保障。政府職能加速轉變,“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企業權益保護力度加大,惠企政策持續落地見效,對新產業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同時我省著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建設“五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

(二)挑戰方面:

——國際政經局勢發生深刻變化帶來的挑戰。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逆全球化趨勢持續,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經濟問題政治化趨勢明顯,主要經濟體政經摩擦加劇,世界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受外部環境干擾傳導,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較大變數。

——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尚需時日帶來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交往受限,生產、貿易和投資活動出現收縮,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遇沖擊、面臨重構,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和持續下行通道。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完全正常化短期內難以實現,外向型中小企業將繼續承受國際市場、供應鏈、匯率等變化的巨大壓力。

——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內在要求帶來的挑戰。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成為新時代主流。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催化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劇。我國宣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進一步收緊能源、環境約束,倒逼企業加快轉變生產方式、發展方式。我省中小企業現有基礎薄弱,要適應新形勢要求,較快實現量的大幅提升和質的有效增長的壓力挑戰巨大。

——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與困難增多帶來的挑戰。我省中小企業多處于產業鏈低端,高耗低效、產品同質化等問題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土地、資金和人才要素缺乏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瓶頸制約長期存在,企業負擔依然較重,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壓力挑戰巨大。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省中小企業發展總體機遇大于挑戰,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準確把握新形勢,堅定發展信心,抓住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我省中小企業成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有力支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實現持續健康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更高層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江西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構建“321”工作體系為主要抓手,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關鍵目標,激發中小企業雙創新活力,培育中小企業發展新增量、新動能,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和譜寫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中小企業理念、技術、管理和模式創新,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創新動力,提升創新能力,堅持創新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引導中小企業研發應用創新成果開展清潔綠色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發展升級。

——堅持創業帶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擴大就業規模。弘揚創業精神,培植創業文化,拓寬創業渠道,加強創業興業指導和政策扶持,加強創業服務,培育創業人才,推進創業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多措并舉,優化創業興業環境,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不斷激發市場主體創業興業活力。

——堅持分類推動。加強對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中小企業的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由點及面,精準施策,扶優促新。結合優化產業布局,聚焦我省重點產業和產業鏈,瞄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邁向中高端目標,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配套、融合發展。

——堅持改革促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保障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健全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公益性服務相結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服務資源開放共享、融合應用,滿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雙向發力,營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第三節發展目標

(一)規模體量進一步壯大。到2025年,全省中小企業戶數突破120萬戶,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突破1.95萬戶,營業收入達到3萬億元,利潤總額超過3千億元,在納稅、創造就業、繁榮市場、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貢獻更加突出。

(二)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省每年培育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以上、專業化“小巨人”企業50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戶以上。到“十四五”期末,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R&D投入強度力爭達到1.5%,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中小企業創新生態不斷完善。

(三)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十四五”期間,全省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明顯提升。到2025年,“上云入網”企業累計突破8萬戶,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累計突破400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累計突破200家。

(四)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保障更加可靠,標準體系更為健全,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每年完成不少于1000名經營管理人才培訓,企業家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比例大幅提升。

(五)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務服務、社會化服務和公益性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市場化服務精準度不斷提高,協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認定省級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均突破120家,服務、承載企業量質齊升。

(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更加寬松便捷,經營環境更加公平,注銷登記更加簡化便利。企業融資可獲得性不斷提高,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大幅提升,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減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逐步建立,企業權益得到更加充分保障。

表3“十四五”時期全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2020年基數 2025年目標數
規模效益 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累計數(戶) 13504 19500
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營業收入 (億元) 23681.6 30000
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利潤總額(億元) 1667.4 3000
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數(戶) 2352 5000
省級以上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累計數(戶) 207 500
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數(戶) 52 100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戶) 7134 1000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 0.94 1.5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上云入網”企業累計數(戶) 30000 80000
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累計數(戶) 212 400
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累計數(個) 104 200
服務體系建設 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累計數(家) 70 120
省級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累計數(個) 69 120

第三章主要任務

第一節培育壯大企業市場主體

(一)鼓勵大眾創業。營造大眾創業社會氛圍,支持高校畢業生、科研人員、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各類主體打破傳統束縛和限制,采取各種合規、有效的方式努力創業。積極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贛創業,倡導“三請三回”,引導贛商贛才返鄉創業。加大創業政策扶持和輔導服務,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和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加快培育和催生市場主體。

(二)加強創業孵化。繼續辦好“創客中國”“中國創翼”“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江西賽區比賽等雙創賽事,營造濃厚雙創氛圍,健全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多鏈合一”雙創服務鏈。培育小微企業雙創載體,持續推進雙創示范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眾創空間、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等載體的培育認定工作,推進國家級創業創新特色載體開發區建設,增強孵化集聚功能,形成特色優勢,為初創企業提供優質創業空間,促進企業市場主體孵化催生。

第二節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一)夯實企業管理基礎。堅持向管理要效益、要生產力,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管理、現場管理和專項管理,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引導企業開展管理創新,按照管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信息化“四化”要求,在重點行業培育一批管理創新標桿企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管理創新示范企業。支持開展管理對標活動,積極推廣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創新成果。加強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加快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著力推進企業治理結構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通過支持專業機構開展管理咨詢活動、開展民營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輔導集訓等方式,幫助中小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開放股權,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

(三)強化企業質量品牌建設。鼓勵企業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取發達國家和地區產品認證,引導企業強化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質量管控和追溯。支持中小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制修訂,提升標準話語權。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中小企業申請專利、注冊商標,開發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增強品牌意識,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實現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加強品牌策劃與設計,豐富品牌內涵,不斷提高自主品牌產品和服務市場份額。推進區域品牌建設,支持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打造區域品牌、申請注冊集體商標和團體商標,提升區域內中小企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第三節增強企業創新和專業化發展能力

(一)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改造,提高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應用水平,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應用水平,鼓勵中小企業使用高校院所未實施的專利,引導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先使用后繳納許可費”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專利技術獲取門檻。推動中小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開展訂單式研發、投放式創新,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雙向互動融合。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共建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設計中心等各類研發創新機構,參與產業共性基礎技術攻關,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

(二)聚焦關鍵環節補短板鍛長板。立足科技自立自強,重點圍繞工業四基和制造強國重點領域,鼓勵優勢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共性技術研發,提高專業化制造能力和水平,推動解決“卡脖子”“掉鏈子”等問題,填補國內空白,加快實現進口替代。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建鏈、補鏈、固鏈、強鏈,延伸產業鏈,促進中小企業提升產業配套能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支持中小企業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開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三)促進企業專業化發展。引導企業專注主業和細分市場,聚焦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持續提高生產工藝、產品和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用專、精、特、新產品和服務贏得更高市場份額。

第四節加快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一)加快數字化轉型。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利用數字技術對現有裝備和生產線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通過深化數字技術在生產、運營、管理和營銷等諸多環節的應用,為企業發展賦能,依托數字化改造促進企業提升效率和創新發展,進而釋放數字技術對企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二)加快智能化轉型。面向一、二、三產,針對典型應用場景,鼓勵創新物聯網、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融合應用模式與技術,引導有基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加快生產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服務工具手段等智能化改造,應用低成本、模塊化、易使用、易維護的先進智能裝備和系統,優化工藝流程與裝備技術,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發展智慧農業、智慧服務業,實現精益生產、敏捷制造、精細管理和智能服務。

(三)加快綠色化轉型。瞄準碳達峰、碳中和以及能耗“雙控”目標,引導中小企業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推行綠色標準、綠色管理、綠色生產,創建“綠色工廠”,打造“綠色產品”。培育綠色企業文化,將綠色生產方式和理念貫穿于企業研發、設計、采購、生產等全過程。支持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和工藝,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企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

第五節促進企業融合集聚發展

(一)促進企業融合融通發展。引導中小企業融合生產與設計,將設計理念貫穿到生產、管理、營銷、售后的全過程,提升企業品牌美譽度、產品和服務附加值,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引導中小企業線上線下融合,擴大中小企業網絡銷售份額。引導中小企業內外貿融合,加快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鼓勵外貿受影響企業出口轉內銷。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軍民融合,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軍品研發生產。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以產業鏈和資本為紐帶,開展上下游合作,實現抱團發展。

(二)促進企業集聚集群發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資源共享、綠色生態”的原則,依托開發區、工業園、小微企業雙創基地等載體,圍繞優勢產業鏈、特色塊狀經濟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集聚區,引導中小企業集聚集群發展。總結推廣中小企業集聚區發展成功模式,培育一批產業上中下游關聯、公共配套服務完善、人才和科研支撐、產業要素共享的具有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特色中小企業集聚區,并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合作網絡,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水平。

第六節優化企業公共服務供給

(一)優化政務服務。全面落實商事制度改革措施,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優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政務信息發布渠道,支持建設中小企業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臺。加強中小企業運行監測,多維度分析研判經濟運行趨勢,為中小企業提供預警服務。

(二)優化社會化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市場化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探索建立服務激勵和效果評價機制,促進擴大服務供給、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推動開展中小企業志愿服務,鼓勵開展公益性服務,探索規范成熟的志愿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模式。推廣專家診斷、顧問式咨詢服務模式,針對性解決企業發展問題。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了解反映企業訴求,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行業自律和企業抱團發展。建立橫向集聚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公益性服務各類服務資源,縱向貫穿省市縣三級的網絡化、智慧化、生態化服務體系。

(三)提升專業化服務。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托管、咨詢培訓、權利維護、質押融資、成果轉化等各環節服務,覆蓋從技術創新到市場化全過程。發展設計外包服務。通過做大做強省級設計中心、引進國內知名設計機構,運用好我省創新券補助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優質的設計服務。加快建設設計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面向中小企業建立開放共享的材料科學數據庫、工程結構數據庫、藝術與文化資源數據庫等基礎數據資源庫。提升企業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節能監察診斷服務水平,支持發展為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提供專業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的專業化服務機構。

第四章專項行動

第一節優質企業培育行動

(一)培育規上企業。建立全省“小升規”企業儲備庫,加強入庫企業動態管理和跟蹤培育,強化支持舉措,落實入規獎勵,打好促進企業入規發展組合拳,對達到條件企業及時入規入統,做到應入盡入,促進我省更多中小企業從規下企業成長為規上企業。

(二)培育專業化企業。持續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業化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次培育認定工作,整合資源,集中財力,用好國家支持重點小巨人企業政策,引導企業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聚焦主業,瞄準特定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搞出獨門絕技,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專業化水平,培育一批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細分領域專家、行業隱形冠軍,示范帶動我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三)培育科技型企業。持續開展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潛在)企業-獨角獸(潛在、種子)梯次發展格局,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數量質量兼具的科技型企業隊伍,為全省產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四)培育上市企業。深入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積極推進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對已完成股改企業進行重點督導,深挖優選一批符合上市條件中小企業作為上市后備企業,充實擬上市企業庫,積極為擬上市企業提供培訓指導,推動一批重點擬上市企業輔導備案并提交上市申請。

第二節人才素質提升行動

(一)強化技能人才培養。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持續開展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等重點培訓行動計劃。堅持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中小企業深化合作,共建專業技能培訓、實習實踐基地,定向培養技能人員。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進一步加強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支持舉辦各類職業技能競賽,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培養造就一支能支撐江西現代產業發展和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宏大技能人才隊伍。

(二)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重大人才引進工程,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級或省級重點人才項目,全力引進高端領軍人才,激發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的潛能和動力。做好全省高校畢業生與用人企業信息收集發布和供求對接工作,推動建立各類中小企業信息庫和高校畢業生信息庫,鼓勵高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優化中小企業人才結構。在解決中小企業創業資金、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各方面提供扶持,為中小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三)強化管理人才培訓。依托省市創業人才培訓體系和高校資源,按照差異化原則,面向企業需求,深入開展培訓輔導,提升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能力和素質。強化中小企業培訓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開發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培訓課程,充實企業咨詢專家、成功企業家為主構成的師資力量,提升培訓質量,同時創新培訓方式,依托“企業微課”等線上平臺,推進培訓常態化、便利化。

第三節數字化賦能行動

(一)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支持第三方機構搭建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改造的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滿足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業務系統“云化”需求。找準中小企業經營業務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區塊鏈等創新技術深度融合的結合點,加快“云+智能”融合,幫助中小企業從云上獲取更多的生產性服務。

(二)推廣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針對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需求場景,開發使用更加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物流、庫存等業務在線協同。推廣應用集中采購、資源融合、共享生產、協同物流、新零售等解決方案。采用線上采購與銷售、線下最優庫存與無人配送、智慧物流相結合的供應鏈體系與分銷網絡,提升中小企業運營效率。

(三)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促進中小企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持續推進傳統企業數字化改造,培育壯大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服務型制造,扶持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無人配送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進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信創、北斗、移動智能終端、數字化視聽等數字化產業發展,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第四節開放融合提升行動

(一)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支持產業鏈上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的、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服務外包、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協作關系,促進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大型企業的產業鏈或者采購系統。圍繞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培育配套中小企業,完善產業鏈。鼓勵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開放共享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構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贏的生態系統。

(二)促進中小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中小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設計、生產、流通、營銷各環節,支持中小企業順應市場需求,創新商業模式、營銷模式,在鞏固線下渠道基礎上,利用各類電子商務平臺,開展電商推廣、直播帶貨等線上銷售,充分運用互聯網擴大中小企業網絡銷售份額,提高市場拓展效率,構建線上線下充分融合、雙向發力發展模式。

(三)支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支持外向型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等展會,用好國務院批復的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全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城市等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在海外建立海外倉、海外營銷公司等國際營銷網絡,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鼓勵中小企業參與中外合作產業園區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到境外投資,充分利用我省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國際工程承包領域的優勢,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具備條件的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工程承包新領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工程技術咨詢、推廣中國技術,在新發展格局中搶占國際競爭新優勢。

第五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

(一)加大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力度。建設各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服務中小企業之家”。發揮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帶動作用,鼓勵各類主體興辦市場化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推動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服務效率高的專業服務機構。引導支持一批優質服務機構做優做大做強,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道路。

(二)提升服務機構質量水平。制定中小企業服務規范,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等級評價制度,形成對服務機構正向激勵機制。支持服務機構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加強服務臺賬記錄和管理工作,推動服務機構規范化發展。建立制度化、標準化的服務人員培訓機制,鼓勵服務機構聯合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專業服務人員培養基地,育才和引才相結合,建立高素質的服務人員隊伍。

(三)推動服務方式變革升級。探索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開發遠程服務、視頻服務等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探索通過“數字+”服務、菜單式服務、定制化服務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化、精準化、便捷化服務。支持服務機構開發針對科技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的服務項目,推動優質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黨建引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規劃實施全過程。加強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特別是企業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加強中小企業黨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和諧勞資關系。發揮中小企業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領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強化統籌推進。充分發揮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加大中小企業促進工作跨部門協調力度,明確任務分工,加強責任考核,統籌政策協同,促進規劃實施。推動市縣建立健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隊伍建設,形成左右協調,上下互動,合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機制,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和專項行動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第二節加大財稅支持

(一)加大財政支持。各級財政統籌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梯次培育、創業創新、培訓輔導、市場開拓。用好支持中小企業穩崗生產、創業就業、科技創新、降低融資成本等財政資金,完善我省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管理辦法,落實細化預留份額、價格扣除等政策措施,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積極爭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省發展升級引導基金等政府資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創辦、入股參股、并購重組我省中小企業,優化股權結構,引入優質資源,支持我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三)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建立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的長效機制,強化國家和我省一系列稅、費減免緩交等援企惠企政策實施落地和跟蹤評估問效,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依法實行緩征、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深入推進降成本專項行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運營成本。

第三節強化融資保障

(一)推進普惠金融。落實好普惠小微延期還本付息和信用貸款兩項政策,引導金融機構豐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擴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首貸、無還本續貸、中長期貸款投放。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創建,提供小微企業融資“一站式”服務,逐步實現有條件的縣(區)全覆蓋。

(二)強化融資產品創新。針對中小企業特點與實際開展金融創新,提高中小企業融資可獲得性。加強純線上信貸產品、信用類信貸產品研發推廣,加強對小微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運用和“專精特新”發展的金融支持,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大對國家戰略布局和關鍵領域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規范發展供應鏈應收賬款、存貨、倉單和訂單線上化融資。構建企業信用監測、智能供需匹配、大數據風控等服務體系,提供基于生產運營實時數據的信用評估、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服務。

(三)加強政銀擔合作。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風險分擔機制,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撬動效應,落實延續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擴大財園信貸通、科貸通、工信通、創業擔保貸等融資產品規模,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四)促進直接融資。健全中小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完善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增信機制,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及并購重組對接資本市場。支持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細化上市獎勵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各類中小企業到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第四節優化營商環境

(一)放寬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主動服務中小企業,實行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對中小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破除各種形式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等不合理門檻和限制,打造公平、開放、透明、便捷的營商環境。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非禁即入”“準入準營”普遍落實。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項比例,擴大“一照含證”改革范圍,優化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落實好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落實好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制,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設、注銷時限,以及環評審批時限,深化口岸“通關與沿海同樣效率”等營商環境優化改革措施落實落地。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

(三)推進發展環境評估。開展全省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工作,通過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查找問題,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持續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抓好減稅降費系列政策的落地,進一步清理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壓縮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推進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降標或零收費政策研究。

(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充分發揮企業精準幫扶APP平臺、非公企業維權服務中心維權作用,延伸企業服務職能,提高中小企業維權訴求辦理實效。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完善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投訴平臺,加大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情況排查清理懲戒力度,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

第五節營造良好氛圍

(一)加強輿論宣傳。建立中小企業輿論宣傳、法律政策解讀和輿情引導工作機制,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重大進展情況,反映中小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穩定預期,增強信心,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二)樹立典型示范。總結推廣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經驗和做法,選編優秀案例,表彰先進典型,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加強示范引領,引導廣大中小企業爭先創優,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更大貢獻。

(三)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推動形成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弘揚企業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精神、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調動廣大企業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