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07 17:38

中商情報網訊:金融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強調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第一章 “十三五”時期發展情況和“十四五”時期面臨形勢

第一節 發展情況

“十三五”時期是遼寧金融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全省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和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金融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全省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全省金融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了堅強金融保障。

金融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金融業成為遼寧國民經濟重要產業。2020年末,全省金融業總資產10.4萬億元,是2015年末的1.5倍,年均增速7.93%。金融業增加值2105億元,是2015年末的1.1倍,年均增速2.11%,占全省GDP比重8.4%,比2015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金融業稅收實現371.4億元,居省內各行業第二,占服務業稅收18.4%,占全口徑稅收8.3%。

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各業并舉,中資、外資金融機構并存,功能完備、運行穩健的金融組織體系。成功組建遼寧金融控股集團,遼寧首家民營銀行—遼寧振興銀行開業運營。盛銀消費金融公司、錦銀金融租賃公司、遼寧富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獲批設立。2020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216家。其中,地方法人銀行142家,外資銀行機構32家。法人證券公司3家,法人期貨公司2家,證券期貨分支機構495家(證券387家,期貨108家)。法人保險公司5家。信托公司1家。區域性股權市場2家。小額貸款公司495家,融資擔保機構324家,融資租賃公司1451家,典當行553家,商業保理公司352家。信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18家。

金融改革創新穩步推進。通過系列改革創新,引導金融回歸本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統籌推進全省農信機構改革,農村商業銀行達到30家;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支持下,引入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信達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戰略投資者完成錦州銀行改革重組。引導銀行機構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優化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以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要載體,全面推動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遼寧省融資擔保集團順利組建,分別與沈陽、大連、鞍山、盤錦和朝陽5市合作設立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專業化的融資增信服務。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融資渠道,構建省再擔保體系,加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籌措資金2億元,設立全省再擔保體系風險補償金。成立遼寧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為全省“三農”發展提供融資增信服務。成功舉辦“金融助振興—遼寧行動”。

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末,全省存款余額67988億元,比2015年末增長42.4%;各項貸款余額52209億元,比2015年末增長43.9%。“十三五”期間,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43家,新增資本市場融資額7290億元。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展示企業2335家,5年累計實現綜合融資397億元。遼寧金融資產交易中心、遼寧北方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掛牌金融資產規模2001.1億元。保費收入1338.3億元,是2015年末的1.42倍。賠付支出472.8億元,是2015年末的1.27倍。保險密度3120元,是2015年末的1.46倍。保險深度5.32%,高于2015年2.04個百分點。大連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國內首個商品期權—豆粕期權,推出國內首個已上市期貨品種的對外開放—鐵礦石期貨國際化,初步實現多元開放戰略轉型。2020年末,上市期貨、期權品種27個。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增11個,交易量22.07億手、交易額109.2萬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97.73%、160.40%。

普惠金融服務質量穩步提升。2020年末,全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041.7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增小微企業貸款投放7048.3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44.7%,年均增速13.5%,高于各項貸款年均增速5.97個百分點;全省涉農貸款余額8639.7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增涉農貸款投放1531.9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9.7%。科技保險試點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森林保險、醫療保險取得長足發展,產品創新加快,積極發揮了社會風險保障功能。

金融業整體平穩運行。頒布實施《遼寧省防范和處置金融風險條例》,出臺《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遼寧省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遼政發〔2016〕87號)、《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實施意見》(遼委發〔2017〕37號)、《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上市發展的意見》(遼政辦發〔2019〕29號)、《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優化金融環境的意見》(遼政辦發〔2019〕30號)、《中共遼寧省委辦公廳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遼委辦發〔2019〕71號)、《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遼政辦發〔2020〕2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穩妥處置各類金融風險,錦州銀行流動性風險妥善化解,改革重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農信機構改革化險有序推進,對非法集資、非法證券等犯罪活動保持高壓態勢,金融債權維護工作得到加強,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加快推進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時期,遼寧金融業既面臨深刻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從國際國內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開展,世界呈現競爭優勢重塑、經貿規則重建、力量格局重構的疊加態勢,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變革,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資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以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龍頭的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加快推進,云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范圍持續擴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金融資源競爭“馬太效應”加劇,將為遼寧金融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也帶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挑戰。

從遼寧自身看,經過多年努力,在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支撐能力,積蓄了強勁的發展勢能,具備了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臺階的有利條件,也為金融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四五”時期,遼寧將堅定不移擴消費、強投資、優供給,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全省金融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和機遇。同時,要清醒認識到遼寧振興發展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全省金融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融資方式仍以銀行信貸間接融資為主;金融業創新能力不足,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實力較弱,民營、小微、“三農”仍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地方金融組織存在多、小、弱、散問題,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持續凸顯,地方金融機構風險居高不下,金融風險的化解處置工作和提高金融運行質量將是遼寧面臨的長期任務。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遼寧振興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關鍵窗口期,也是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的關鍵時期,既要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特征、金融改革創新開放的機遇,更要正視遼寧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推進金融助力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第二章 “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黨中央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系列決策部署和金融改革的各項要求,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遵循金融發展規律,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導向,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開放,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改善金融環境,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加強金融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的支持,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助推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地方金融機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保證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地方金融工作中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政策引導,推動金融機構圍繞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開展業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打造多元化、多層次、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金融在中小企業、“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作用,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共生共榮。

堅持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以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為核心目標,發揮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遼寧省)作用,加強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協調,補齊金融監管短板,完善監管手段和方法,建立完善區域金融風險預警體系,提高預警能力和管控水平,提高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做實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機制,嚴防交叉性金融風險傳染,探索建立安全有效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及時處置問題金融機構,阻斷風險蔓延,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持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組織機構創新、產品工具創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積極爭取國家金融改革試點政策,推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高度重視金融科技,提升金融科技對金融業務創新的作用。落實“全面開放引領全面振興”戰略部署,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提高金融雙向開放水平,務實推動與東北亞、歐洲、東南亞經貿合作,深化東北區域合作,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不斷擴大遼寧在共建“一帶一路”和區域協同發展中的影響力。

堅持以加強法治建設為保障。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法制體系,加強地方金融法治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金融業“放管服”工作。推進科學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懲處各類金融違法行為,加大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和行政監督力度,持續開展金融法治宣傳教育,加大普法力度,保護各類投資者和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強化法治隊伍建設,提升金融執法水平。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省金融業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條主線,在全面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確保地區金融安全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全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逐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爭取到2025年末,金融業總資產超過14.5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速不低于全省GDP增速;各項貸款余額增長率達到6.5%,不良貸款率回歸至合理區間;資本市場累計融資4000億元;保險深度達到7%左右,保險密度達到5000元/人;六類地方金融組織減量增資;融資擔保服務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在保余額實現1500億元;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不低于400億元;典當余額不低于60億元;融資租賃業務余額不低于500億元;商業保理業務余額不低于100億元;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新增融資額200億元,新增托管股權200億股;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交易規模新增700億元。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提升。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金融服務不斷創新,自貿區金融改革持續深入,地方金融組織合規經營、穩健發展,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實現金融對遼寧重大戰略、重要領域、雙向開放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金融服務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金融普惠性程度顯著提高。服務鄉村振興和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不斷豐富,進一步增強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金融服務獲得感。農村和城鄉社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地方金融改革深入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取得明顯進展,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廣覆蓋、差異化發展的地方中小銀行機構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支農支小作用更加突出。遼寧金融控股集團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提升市場競爭力,逐步打造具有國內影響力的金融集團。

社會融資結構明顯改善。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信貸、股票、債券、基金、保險及中間業務市場進一步發展,多種直接融資方式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明顯提高。

金融生態環境更加優化。金融法治環境日趨完善,金融信用環境進一步改善,金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全社會的金融意識、信用意識進一步提升,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增強。金融風險識別、計量、監測、預警、防范、處置機制進一步健全,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持續提升。

專欄1 “十四五”金融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目標 屬性
1 金融業總資產 萬億元 10.4 14.5 約束性
2 貸款余額增長率 % 5.3 6.5 預期性
3 不良貸款率 % 5.11 回歸合理區間 預期性
4 境內上市公司數 76 120 預期性
5 新增資本市場融資 億元 1215.4 [4000] 預期性
6 保險深度 % 5.32 7 預期性
7 保險密度 元/人 3120 5000 預期性
8 融資擔保在保余額 億元 947.9 1500 預期性
9 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 億元 296.7 400 預期性
10 典當余額 億元 28.2 60 預期性
11 遼股交新增融資額 億元 59.7 [200] 預期性
注:方括號[]內為5年累計值,“境內上市公司數”目標“120”戶為2026年末數。

第三章 培育市場主體 促進地方金融機構穩健發展

第一節 持續優化銀行體系

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發展的銀行體系。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銀行機構發展方式轉變,有效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提升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形成與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銀行體系。大型銀行機構要繼續發揮經濟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改進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股份制銀行要堅持差異化市場定位,發揮機制體制靈活、市場意識強的特點,充當服務地方經濟的先行軍。地方中小銀行要樹立審慎經營理念,明確市場定位,完善公司治理,突出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增強服務地方經濟能力。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客戶體驗,以數據提升精細化管理,優化金融生態圈。

保持信貸規模穩定增長。充分發揮銀行信貸在促進地方經濟融資發展中的主要作用,促進信貸總量平穩增長。完善省、市政府的激勵機制,引導銀行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優化信貸投放結構,進一步健全引導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相互協作配合的信貸投放機制。保持政銀企對接常態化,著力保障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需求。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的政策導向作用,提高“三農”、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比重。引導銀行機構減費讓利,依規合理確定信貸利率水平,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有序推進地方中小銀行改革。按照“穩定縣域、城區整合”原則,穩定農信機構法人主體地位,實施完成農信機構改革,將農村信用社全部組建為農村商業銀行,建成產權明晰、治理規范、資本充足、支農支小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村中小銀行體系,有效提升對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城市商業銀行分類改革,按照“好銀行”標準組建遼沈銀行,更好服務遼寧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振興。堅持“堅守縣域、回歸主業、小額分散”市場定位,優化村鎮銀行體系結構,提升服務功能,完善以主發起行為主導的股權結構,更好發揮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戰略風險管控作用,實現村鎮銀行良性運營。

專欄2 地方中小銀行改革
一、改革背景  2020年末,遼寧共有地方中小銀行142家,包括:城市商業銀行15家、民營銀行1家、農村商業銀行30家、農村信用社30家和村鎮銀行66家。“十三五”期間,遼寧地方中小銀行雖然取得較大發展,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得到改善,但積累的風險不容忽視,經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遼寧地方法人銀行數量多,多數存在資本實力弱,資產規模小,公司治理缺失等問題,不良貸款率始終處于高位,流動性長期保持緊平衡,亟需通過改革來化解風險,全面提升服務地方經濟能力。  二、改革目標  加快推進地方中小銀行改革化險,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審慎經營文化,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全省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到合理范圍,流動性指標恢復正常水平,區域金融風險明顯下降,地區金融環境明顯改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提升。  三、改革安排  1.農信機構改革。在保持縣域法人地位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實施全省農信機構改革,利用專項債券募集資金補充高風險農信機構資本金,充分挖掘各級政府潛力共同處置不良資產,推動全省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商業銀行,高風險農信機構全部脫離高風險狀態。改革后,全省農信機構繼續堅持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徹底轉變經營管理機制,增強縣域服務功能。逐步建成產權明晰、治理規范、資本充足、支農支小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村中小銀行體系。  2.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繼續推進盛京銀行、大連銀行和錦州銀行改革工作,實現良性發展。對于其他城市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充分利用市場資源,挖掘地方潛力,分類處置,逐步打造成為產權清晰、資本充足、內控嚴密、治理完善的現代城市商業銀行。按照“好銀行”標準組建遼沈銀行,充分發揮其在城市商業銀行改革中的平臺作用。  3.村鎮銀行改革。堅持“堅守縣域、回歸主業、小額分散”的市場定位,分類施策,通過多種方式,推進高風險村鎮銀行風險處置,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

第二節 加快發展非銀金融機構體系

加快證券期貨業機構發展。支持法人證券公司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做大資本規模,完善業務牌照,實施差異化、專業化發展,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綜合能力,建設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證券公司。支持法人證券公司規范、可持續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遼寧依法設立中外合資、外商獨資證券公司。支持國內外知名證券業機構在遼寧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功能總部、分支機構和后臺服務中心等,吸引證券業機構在遼寧設立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研究咨詢和投資銀行等專業化子公司,引進培育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以及基金業務外包服務等證券業服務機構,構建種類齊全、服務高效的證券業機構體系。支持各市出臺政策,推動法人期貨公司做大做強,鼓勵在當地設立或引進期貨公司法人機構、區域總部及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

積極發展保險業機構。支持地方法人保險機構健康發展,不斷做大做強,樹立審慎經營理念,明確市場定位,完善公司治理,增強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多渠道、全方位新設或引進互助保險公司、互聯網保險公司、科技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等一批新型保險法人機構,適度引進具有先進管理經驗、運行機制和保險技術的內、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支持保險公司設立責任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和航運保險等專業保險機構,推動設立更多保險經紀、保險公估、保險代理等中介服務機構,不斷豐富和完善保險業機構體系。支持具備條件的省內保險公司在省外、國外設立營業機構,為“走出去”戰略提供保險服務。鼓勵和支持中小保險公司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保險機構參與擴大農村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保險覆蓋面,完善與農村市場相適應的保險服務體系,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異,促進區域保險協調發展。

推進保險產業創新發展。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適應消費者需求,提供多領域綜合性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支持商業保險機構有序投資設立中西醫等醫療機構和康復、照護、醫養結合等健康服務機構。推動商業保險機構加快開發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的個人賬戶式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穩定性高等優勢,投資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為社會服務領域提供更多長期股本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責任保險發展模式,將與公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環境污染、醫療責任、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建筑工程質量等領域作為責任保險發展重點。加強科技與保險融合運用,鼓勵互聯網、科技服務、通信、醫療健康、汽車零售等領域企業與保險業跨界融合,提升保險消費者服務體驗。

做強遼寧金融控股集團。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著力推動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正向激勵約束機制,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把集團打造成為功能齊備、運營規范、效益良好的地方國有金融資本投資與管理平臺。集團通過歸集國有金融資本和參股、并購、新設等方式,形成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和擔保、產(股)權交易中心、信用數據平臺等準金融機構的完善體系,對國有金融資本實行統一、規范的股權管理。集團要建立穿透式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形成與控股公司間、各控股子公司之間風險防火墻。在化解區域金融風險的過程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厘清職責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嚴防國有金融資本流失,發揮集團的風險防控平臺作用。加大對集團的資本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構建金融股權管理、政府投資融資、金融基礎設施與服務三大功能板塊,實現業務協同、板塊聯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和運營效率,做優做強國有金融資本。

規范發展中介服務機構。引進和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信用評級等中介機構,穩步發展金融資訊信息服務機構。引進大型信用評級機構在遼寧設立業務總部,支持合格主體新設專業性信用評級機構,探索互聯網金融信用評級業務。支持在遼寧設立信托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金融科技企業創新金融業態,增強傳統金融業服務效能。

第三節 推進地方金融組織發展

提升地方金融組織運營質量和服務能力。推進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和商業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地方金融組織通過引進合格投資者增資擴股增強資本實力,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依法合規經營,提高從業人員合規意識、內控和風險管理水平,提升社會認知度和信任度。推動地方金融組織減量增質,創新產品服務,實施錯位發展,逐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地方融資能力。建立地方金融監管、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財政、稅務和司法等部門的監管信息共享機制,依法依規推動出臺相關風險補償、獎勵、貼息等政策,促進地方金融組織發揮功能作用。加快與地方金融組織相關案件的審理和處置,通過市場化資產處置和暢通法律渠道等方式,幫助有需求的地方金融組織恢復流動性,促進其更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大力推動融資擔保和再擔保體系發展。統籌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資源,建成以省級融資擔保機構為龍頭,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骨干,民營融資擔保公司為補充,新型政銀擔分險機制為載體,各級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適應遼寧產業發展需要,覆蓋全省的再擔保體系。爭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支持,支持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開展合作,提高業務對接效率。

發揮地方金融組織功能作用。推動小額貸款公司堅持“小額分散”經營原則,降低小額貸款綜合融資成本,逐步成為信貸市場必要組成部分,發揮金融毛細血管作用。鼓勵典當行充分發揮“方便、快捷”優勢,回歸本來屬性,體現“救急”社會責任,提升中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融資服務水平。鼓勵融資租賃公司發揮“融物”功能,提高直接租賃、經營租賃的業務投入,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和涉農企業設備投入與技術改造的融資需求。積極發揮商業保理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優勢,做好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引導省內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依法依規運用債務重組、資產重組、資產置換、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收益權轉讓、追加投資等多種手段開展不良資產收購處置業務,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差異化發展能力。

第四章 完善市場體系 提升金融市場配置資源效力

第一節 加強資本市場主體建設

全力推進企業上市融資。牢牢把握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機遇,通過加大企業上市扶持力度、優化企業上市服務環境、完善上市工作保障機制,推進遼寧企業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及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大力推動遼寧先進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特色優勢領域企業上市融資。落實各級政府上市扶持政策,按照“培育一批、備案一批、申報一批”的工作機制,完善上市后備企業庫建設,上市后備企業庫實行動態管理并及時更新,有計劃、分階段推動企業上市工作。充分發揮證券交易所設在遼寧的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市培育、專業培訓和專屬通道功能,暢通遼寧企業上市融資渠道,引導企業借力資本市場快速成長壯大。

逐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國發〔2020〕14號)、《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提高全省上市公司質量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21〕10號)精神,推動高風險上市公司化解風險,堅持“壓降存量、控制增量”原則,清理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引導優質上市公司利用增發、配股、發行可轉債等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優化產業鏈和供應鏈。支持省內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境內外優質資產,提升上市公司競爭力。鼓勵上市公司盤活存量、提質增效、轉型發展。推動上市公司守法合規經營,嚴格執行《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提升公開披露信息質量。鼓勵各市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專項基金,幫助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化解風險。

支持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融資。引導省內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到“新三板”掛牌,利用公開市場融資發展。支持市場認可度高、經營業績良好或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優質中小企業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利用公開發行機制發行股票融資。支持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轉板到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支持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申請在創新層掛牌,支持符合基本掛牌條件企業申請在基礎層掛牌,鼓勵掛牌企業通過做市交易等方式促進股權融資。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在遼寧設立服務基地,增加面向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對遼寧企業的服務能力。

大力支持債券市場融資。引導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進行融資,擴大債券市場融資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債券融資,獲得大額中長期資金,形成與銀行貸款互補的融資結構。積極推動企業應收賬款、租賃債權、公共事業收入、不動產收益權等資產證券化。支持企業赴境外發行人民幣和外幣債券。推動基礎設施領域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在遼寧發展,盤活基建領域存量資產,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加強與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合作,加大對企業的債券融資培訓輔導力度,引導企業利用國家支持綠色債券、創新創業債券等新型債券的政策機遇進行融資。加大對政府專項債的利用,多渠道滿足重大項目資金需求。

專欄3 推進企業上市五年倍增計劃
一、總體目標  把握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新形勢,搶抓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和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歷史性機遇,著力培育上市后備資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助力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到2026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達120家,爭取實現倍增,總數達150家;上市公司發展質量大幅提升,引領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二、重點任務  1.完善上市后備企業庫。市級政府建設“市上市后備企業庫”,篩選培育本地擬上市企業,推動后備庫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股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各市后備庫中篩選優質企業納入“省上市后備企業庫”,按照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4類重點推進一批優質企業實現上市目標。上市后備企業庫動態管理,及時更新。  2.吸引社會資本支持企業上市。發揮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通過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對遼寧省企業上市培育支持力度,重點關注并投資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消費及現代服務、現代農業、醫療健康、節能環保等領域具備上市潛力的優質企業。  3.完善企業上市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上市發展專項資金”政策,降低企業上市成本,提升專項資金使用效果,加快企業上市步伐。  4.增加輔導備案企業規模。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盡早盡快進入輔導程序,爭取輔導備案企業穩定保持在25家左右。督導中介機構勤勉開展輔導工作,提高輔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企業首發質量。  5.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提高全省上市公司質量的實施意見》,構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工作協調機制,推進上市公司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妥善化解上市公司存量風險。  6.發揮證券交易所服務遼寧基地作用。爭取北交所在遼寧設立服務基地,充分利用交易所服務遼寧基地,通過組織資本市場政策培訓、座談會、走訪調研和企業沙龍等形式,推動上市后備企業同交易所的深度對接,加快企業上市進程。

第二節 積極推動基金市場發展

大力發展基金投資體系。有效發揮各級政府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通過聯合省外優秀管理人共同出資設立基金等方式,增加基金主體,豐富基金市場。落實支持基金發展政策措施,依托盛京基金小鎮、大連高新區、白沙島金融生態小鎮等,吸引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各類天使基金和創投基金,推動民間資本向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集聚,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鼓勵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設立產業并購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圍繞主業投資與并購,延伸產業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具有資本實力和管理經驗的自然人開展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活動。鼓勵設立海外并購基金,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

吸引基金行業投資入遼。加強與國家級投資(引導)基金的合作,聯合國家(引導)基金共同設立投資基金或向國家級投資基金推薦遼寧優質項目,爭取國家級投資基金在遼寧投資。促進創業投資機構發展,積極落實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稅收抵扣試點,研究制定遼寧對各類基金的稅收支持政策,吸引域外天使、VC、PE等各類基金來遼投資。支持各地區研究出臺支持基金行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吸引域外基金、人才等資源落戶,打造引領東北振興的私募基金集聚區、創業投資活躍區、產業轉型賦能區。加大對企業路演能力的培訓,提升企業路演成功率。

第三節 穩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健康發展

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完善功能。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提升市場規范培育功能。鼓勵企業到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鼓勵各級政府依法依規采取資金補貼或購買服務等方式,降低企業掛牌和培育成本,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對有上市意愿的掛牌企業開展基礎培育工作,為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提供一站式、個性化、高效率的服務,為全國性證券市場培育后備企業資源。鼓勵區域性股權市場以私募股權為抓手,提高直接融資服務能力。探索區域性股權市場與地方政府、銀行機構開展多方合作模式,依法依規為企業融資建立健全補償、代償、貼保、貼息等相結合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

夯實股權登記托管及信息披露工作基礎。將遼寧股權交易中心作為全省統一的股權登記托管平臺,持續完善股權托管交易系統。完成各類商業銀行股權登記托管,明晰銀行股權結構,優化公司治理,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推進地方金融組織股權登記托管進程。進一步完善掛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引導鼓勵掛牌企業按照規定披露企業資產、財務及生產經營相關信息。

持續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信用環境。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掛牌企業信用評級試點,完善中介機構信用記錄披露制度。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和吸引合格投資者參與,不斷健全合格投資者制度,爭取成為向“新三板”轉板、私募基金份額轉讓等金融創新業務的試點區域。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對區域性股權市場認知度,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為全省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作用。

增強金融資產交易市場的資源整合和配置功能。完善區域金融要素市場體系的核心戰略,做優金融不良資產交易業務,發揮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支持實體經濟、服務地方金融作用。依法依規發展國有金融企業股權轉讓業務,提升資產轉讓服務專業化能力。拓展政府PPP資產轉讓項目交易,打造全國重要的非標準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第四節 推進大連商品交易所建設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

增加品種供給和擴大對外開放。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持續豐富完善品種序列,重點推動東北亞區域戰略性期貨品種上市,加快推進糧食、木材、化工、高爐煉鐵爐料、航運等品種上市和特色品種開發,構建多元化產品體系。加快大豆國際定價中心建設。拓寬期貨國際化業務,持續開展鐵礦石定價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期貨、期權品種對外開放,豐富對外開放路徑與形式,促進形成境內境外連通的開放型市場格局,為建設全球大宗商品風險管理和定價中心創造條件。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自主技術系統建設,推進規模化、集成化“兩地三中心”數據中心布局,加強戰略性、前沿性技術應用,建設數字大連商品交易所,完善全球化的基礎設施和市場服務。

促進實體經濟與期貨市場深度融合。鼓勵大連商品交易所發展場外市場,圍繞大宗商品生態圈、交易中心和價格信息中心建設“一圈兩中心”,擴大倉單交易、商品互換、基差交易、場外期權等各類業務。鼓勵大宗商品行業企業參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場外市場建設。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與省內運作規范的商品現貨市場聯動合作,搭建期貨機構與現貨市場的對接平臺。鼓勵省內技術企業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共同研發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在大宗商品領域的應用。研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支持農戶參與“保險+期貨”“保險+期貨+銀行”等業務試點,推進銀行將“保險+期貨”業務納入授信審批體系,發動農業擔保公司基于“保險+期貨”業務提供擔保支持。進一步擴大縣域覆蓋面,為更多縣域農戶保收增收。支持企業在期現結合方面進行探索,引導省內產業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穩定企業生產經營,促進經營方式優化升級。

推動金融資源集聚。增強大連商品交易所作為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龍頭地位,持續出臺政策措施,利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區位優勢,大力引進和培育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以及信息、技術等行業服務機構,推動期貨、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資源向遼寧及大連集聚,豐富遼寧金融業態。支持大連市從財政、稅收、投資等方面,推進大連商品交易所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為大連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提供保稅交割、港口作業、物流監管等環節的支持,落實相關人才政策,為大連商品交易所引進高端人才和業務骨干提供稅收、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全方位的優惠政策支持。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在錦州、營口、鐵嶺等市增設期貨交割庫,發展期貨倉儲交割及保稅交割業務,帶動港口和物流等行業發展。繼續舉辦產業企業風險管理大會、玉米產業大會、機構衍生品論壇,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峰會,營造有利于期貨市場發展的良好氛圍。

專欄4 建設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
一、戰略愿景  服務面向實體經濟,創新面向市場需求,圍繞產品開發、技術驅動、生態圈建設三大主線,建成期貨現貨結合、場內場外協同、境內境外連通的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  二、經濟功能  從宏觀經濟看,我國是大宗商品進口大國,穩定的貨源和合理的進口價格對于國家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商品衍生品市場具有“風向標”“壓艙石”作用,在穩定國際大宗商品貿易供應鏈、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維護國家經濟穩定運行等方面可以積極作為,助力暢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從產業經濟看,衍生品交易所在助力產業企業做大做強、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等方面功能發揮空間廣闊。縱觀全球大型生產和貿易企業,無不緊緊依托期貨等衍生品市場,擴大貿易規模,參與全球分工協作,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只有風險端控制住了,產業企業才具備實現持續穩健發展的基礎。  從區域經濟看,大連商品交易所坐落在遼寧,使遼寧和東北成為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大連商品交易所遍及大江南北的會員、投資者、指定交割倉庫,以及與境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易所的信息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各個行業企業、各類金融機構、信息技術服務商等建立起廣泛的經濟聯系。隨著大連商品交易所品種不斷豐富,各種衍生工具不斷健全,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大連商品交易所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不斷提升,在金融、商貿、物流、航運等領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也將進一步顯現和放大。  三、實現路徑  “十四五”時期,大連商品交易所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錨定戰略愿景,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以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的高標準謀劃推動重要舉措,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高水平支持。新的發展階段,大連商品交易所將進一步發揮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推進上市東北亞區域戰略性期貨品種,促進區域大宗商品產業模式升級,打造期現融合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提升期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拓展“保險+期貨”試點,提高市場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增強期貨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引領帶動效應。

第五章 豐富金融供給 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第一節 金融支持重大戰略實施

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金融在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作用,提升金融服務遼寧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發揮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引導放大作用,吸引國內外創業投資資本進入遼寧,重點投資于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支持銀行機構根據創新創業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資金需求及風險收益特征,在貸款準入、信貸審查審批、考核激勵、風險容忍度等方面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存貨、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貸款業務,推廣運用供應鏈融資和貿易融資模式,滿足創新創業企業融資需求。推進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到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融資。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培育和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更多雛鷹、瞪羚、獨角獸和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持續開展“科技企業投融資常態化路演”活動,向全國投資基金、銀行機構、上市公司推介遼寧科技創新型企業。

服務數字遼寧建設。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數字化商業模式創新和傳統金融機構智能化重塑,提升產品創新、風險防控、數據賦能和服務開放能力,使金融服務更加智能化、人本化、開放化。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為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打造的產業平臺等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對創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集成電路、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移動通信等數字化產業的金融支持,推進符合條件的數字產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支持金融機構發展區塊鏈金融、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智慧金融新業態,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試點應用。

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民生優先、發展共享理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拓寬農村抵質押品范圍。發揮農業銀行、農信機構、郵儲銀行服務“三農”主力軍作用,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三農”貸款產品,滿足不同類型和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支持遼寧農業特色化、精品化、生態化發展。支持“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鄉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惠農服務和金融服務。加大“棚擔貸”“棚戶貸”特色產品推廣,支持優質特色設施農業項目發展。支持開展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推動以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為主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加快縣域布局,完善“三農”領域服務網絡,擴大擔保業務規模。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加快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優化市場結構,進一步推廣“保險+期貨”“保險+期貨+銀行”覆蓋范圍。支持金融機構探索建立鄉村振興基金。

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積極向國家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支持遼寧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爭取政策性銀行為遼寧“兩新一重”建設提供中長期信貸資金。加強省政府與國有大行的戰略合作,鼓勵國有大行加大對遼寧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支持中國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大行增加對遼寧軌道交通、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廊、海綿城市、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倉儲物流、城市停車場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推進銀行機構繼續支持徐大堡核電站3、4號機組、重點供水二期工程、沈白高速鐵路等“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建設。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遼寧縣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衛生等資金投入,補齊縣域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服務優化全省區域布局。整合金融資源,優先滿足打造沈陽、大連“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資金需求。支持沈陽都市圈金融一體化建設,引領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創新經營理念和服務模式,發揮都市圈內各城市比較優勢,以金融行業要素流轉引導區域內產業轉移與承接,助推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支持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海洋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扶持海洋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大對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為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金融保障,助力海洋強省戰略的實施。支持阜新、朝陽、葫蘆島等市積極與北京金融機構開展對接合作,率先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助力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加大對東部綠色經濟區建設的金融支持,提升發展生態經濟的金融服務,支持東部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

支持碳減排和綠色發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大決策部署,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大力發展碳金融。做好綠色金融標準實施工作,落實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積極爭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推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和綠色基金等產品創新,加強綠色金融專業人才培訓。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氣候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激勵機制。建立綠色項目庫和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結果運用,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綠色低碳產業融資需求。統籌利用地方財政各類環保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抓好補貼和補償政策落實,依法依規建立和完善對綠色投資項目的財政貼息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西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工程和東部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綠色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

第二節 金融支持工業振興智造強省

支持做好“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加大對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工業等“老字號”產業鏈的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創新的貸款支持,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技改貸款、信用貸款。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合力,降低遼寧石化、冶金、菱鎂產業等“原字號”企業融資成本,支持符合條件的“原字號”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私募債等直接融資。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遼寧機器人、民用航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醫療裝備、氫能等“新字號”重點產業鏈。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招商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推進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新字號”企業利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支持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做強產業鏈。

支持國資國企改革。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國企改革功能,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上市融資,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率。科學界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主體相關方的權責邊界,依法理順公司與控股股東關系,維護上市公司獨立性。依法依規推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資本市場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加大市場化并購力度,優化經營機制,提高運營質量,推動優質資產向上市公司集中。促進金融機構對接合作,推進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有效防范國有企業債務風險。

支持軍民融合發展。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設立軍民融合事業部、軍民融合服務中心等專營機構,開展專項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機構針對“軍轉民”“民參軍”企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鼓勵銀行機構發展軍民融合產業鏈金融,加強與軍民融合產業鏈核心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合作,開展貿易融資和應收賬款抵質押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優質軍民融合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支持創新能力強、融合潛力大的軍民融合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第三節 金融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單列信貸計劃、實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等形式,強化服務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資源保障,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續貸支持力度,提高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比重。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研發推廣特色產品,在穩外貿、穩就業、保市場主體、保供應鏈產業鏈穩定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有針對性、多樣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增強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力。支持保險機構發展企業貸款保證保險。支持銀行與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合作,明確風險分擔比例,降低擔保費用和企業融資成本。實施“百億送貸行動”“萬戶送貸行動”,使金融產品找準企業、讓企業找對金融產品。發揮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典當行、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地方金融組織靈活、高效、面廣的特色優勢,提高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降低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發展完善科技金融體系。著力加大對體現國家戰略意圖、適應遼寧產業需求、彰顯遼寧科技優勢的重大科技項目的金融支持。通過政府引導,政府性基金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搭建科技成果轉化資本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創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等機構參與創業創新投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科技企業特點,發展科技金融業務,穩妥開展外部投貸聯動。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科技企業發放以知識產權為質押的中長期技術研發貸款,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中長期貸款。鼓勵保險機構發展科技保險,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支持保險資金、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豐富科創類基金長期資金來源,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發行創新創業債券融資,發揮資本市場對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

穩步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支持金融機構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第三方專業機構加強信息共享,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構建上下游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統、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體系,建立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之間更加穩定緊密的關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產業鏈提供結算、融資和財務管理等系統化的綜合解決方案,提高金融服務的整體性和協同性。支持金融機構與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供應鏈票據平臺對接,支持核心企業簽發供應鏈票據,鼓勵銀行為供應鏈票據提供更便利的貼現、質押等融資。支持保險機構嵌入供應鏈環節,增加營業中斷險、倉單財產保險等供應鏈保險產品供給,提供抵押質押、純信用的保證保險業務,擴大承保覆蓋面,提高理賠效率。鼓勵地方金融組織、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科技平臺立足于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進行確權,為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業成本。支持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運用,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建立供應鏈全流程線上資金監控模式,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

第四節 金融服務“雙循環”新發展階段

增強金融支持經濟轉型升級能力。發揮金融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作用,強化對產業鏈核心企業的金融服務,加大對核心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等經營周轉類信貸支持,提供持續和穩定的金融供給,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引導金融機構采取多種手段,分類推進傳統、過剩產能行業的優化重組,主動減少技術落后、經營不善客戶的業務,將騰挪出的資源優先滿足優質客戶的需要,加大對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產能、轉型轉產、產品技術升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法治化、市場化債轉股,幫助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降低杠桿率。

金融助力提升“雙循環”效率。推動金融機構增加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加大對信用貸款、首貸客戶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產品的普惠性,減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摩擦和阻力。探索穩定、可復制的業務模式,強化金融支持制造業重點產業、戰略新興產業中的“卡脖子”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清除雙循環構建中的“堵點”和“斷點”。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運用,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精準識別客戶、強化流程追蹤、智能化營銷、產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經營管理之中,簡化金融服務流程、縮短服務周期。引導金融機構規范金融業收費科目,適度降低收費標準,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提高競爭力。

促進消費產業擴容提質。創新構建消費金融新模式,推動金融服務與醫、食、住、行等場景融合,為大眾提供個性化、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金融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支持居民消費升級。支持金融機構聚焦遼寧全域旅游、大健康產業、文化產業、共享經濟、汽車金融等領域,積極引導各類資金投入,促進全省旅游消費、養老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共享消費、汽車消費等擴容提質。支持金融機構緊跟線上線下業務融合趨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以移動端為線上平臺,不斷豐富線下業務場景,嵌入綜合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民樂購,約惠遼寧”系列消費活動,加大資金投入,通過發放消費券、支持信用消費等措施,增強居民消費信心。鼓勵銀行業開展商戶服務及商圈建設,為商戶提供一體化支付解決方案,豐富消費場景。

第六章 擴大雙向開放 提升地區金融開放發展水平

第一節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大力引進境外金融機構。把握國家金融業加快開放的機遇,利用后疫情時代人民幣金融資產國際吸引力增強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支持境外金融機構在遼寧設立地區總部、功能性總部和后援中心等分支機構,積極吸引國際性、區域性金融組織入駐。積極引進國際先進專業機構,吸引財富管理、不良資產處置、專業保理、消費金融、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領域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與遼寧合作設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理財公司,參與設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在股權、業務等領域的戰略合作,支持駐遼寧外資、合資金融機構擴大業務范圍和拓寬外部市場。

支持金融機構“走出去”發展。推進“走出去”金融支持體系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優化海外區域布局,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向境外金融機構貸款等跨境融資。支持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和大企業集團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培育立足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品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并購貸款、項目貸款、出口信貸、融資租賃等多種手段,服務遼寧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支持政策性保險機構發展海外投資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為企業海外投資、產品技術輸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綜合保險服務。

擴大境內外投融資通道。加強與日、韓等國區域間交流合作,共同推動設立中日韓產業投資基金。加強與香港聯交所等境外資本市場合作,推動外向型企業在香港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到境外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拓寬境外融資渠道。完善內保外貸政策,支持企業以境外項目、資產或股權、礦權等權益辦理抵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為境外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依法依規通過銀團貸款和銀企“走出去”聯合體、共保體等方式,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支持“海外投資政治風險統保平臺”建設,對海外投資項目實現政治風險全覆蓋。推進“遼貿貸”“連貿貸”等融資平臺建設,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保單融資支持。鼓勵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支持涉外企業開展跨境貿易融資。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一帶一路”專項貸款、絲路基金和各類多雙邊投資基金,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一帶一路”項目。

第二節 深化區域金融合作

推動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沈陽、大連市突出特色、錯位發展,根據自身地理區位、經濟基礎、金融特色等發展各具優勢、服務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依托沈陽、大連自創區、自貿區等建設為引領,建設沈大經濟金融走廊,打造以沈陽、大連“雙核”為牽引的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遼寧沿海經濟帶地區金融核心增長極。依托沈陽產業金融發展模式,推進沈陽創新產業金融服務模式,優化金融對接實體經濟機制,打造一批資本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影響力高的產業金融機構,建設成為全國產業金融發展的示范基地。依托國家對大連期貨市場的戰略部署和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建設定位,增強期貨金融、航運金融的聯通發展,推進大連市建設以全球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為核心內涵的區域金融中心。

支持金融一體化合作發展。支持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科學設計區域內其他節點城市金融發展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突破行政壁壘,整合資源,探索推進各地區金融一體化合作發展。推動金融跨區域合作,支持銀行機構建立聯合授信及風險防控機制,在企業信息收集、資產評估、授信額度以及風險防控預警等方面加強合作,逐步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健全金融政策協調機制,積極推進“一圈一帶兩區”等區域實現金融業務同城化,降低跨行政區金融交易成本。

深化國內金融開放合作。落實國家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設定統一的準入標準,推動系統化、制度化開放。進一步推進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消除對民營資本的顯性和隱性門檻,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營造更為良好的營商環境。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評級機構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吸引更多民營機構和資本進入金融市場,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強化競爭制度的基礎性作用。支持和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營金融機構申請各類業務資質和牌照。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加強金融戰略實施空間布局對接,強化遼寧金融業空間布局與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空間支點的連接互動,深化與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金融業對口合作,支持葫蘆島、朝陽、阜新市主動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積極與北京金融機構開展對接合作,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第三節 推動金融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創新發展自貿區金融服務。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遼寧金融創新,推動發達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創新經驗落地實施。探索優化經常項目外匯收支審核,依法依規放寬貨物貿易電子單證審核條件,推進自貿區實施資本項目外匯收入便利化改革。探索研究出臺配套政策,簡化自貿區內企業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流程,推動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探索自貿區內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支持自貿區內企業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金融活動。探索支持自貿區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高端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企業通過母公司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探索在自貿區內建立有別于區外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形成符合自貿試驗區內金融發展特點的監管機制。

創新金融支持東北亞合作先行區。深刻把握東北亞國際局勢,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務實推動金融支持,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東北亞國家的合作,攜手打造東北亞命運共同體。加強與日韓金融、經貿、產業合作。積極參與中日、中韓國家間對話機制,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為雙方或多方在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大健康等領域務實合作提供投融資服務,發展一批面向日韓、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優質產業集群。高水平建設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探索開展中日跨境雙向融資,輸入境外低成本資金,多渠道引進貨幣兌換公司,在示范區內開展對日元的貨幣結算。支持金融機構為遼寧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加強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對接、打造錫赤朝錦等陸海新通道提供投融資便利服務。

創新金融服務中東歐經貿合作。引導金融機構通過機構互設、金融服務對接,提供銀團貸款、聯合授信等模式,加快推進遼寧與中東歐國家在資源開發和產業合作的進程。根據國家間的一般貿易和投資雙邊本幣結算協議,發揮貨幣互換的便利作用,支持遼寧參與中東歐國家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著力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的作用,推進遼寧與中東歐國家特色商品貿易升級發展,擴大優勢產品出口規模,拓展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支持特色產品和服務進入中東歐市場。

第七章 完善監管體系 維護地方金融健康穩定發展

第一節 完善監管體系建設

加強地方金融組織制度體系建設。加強地方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研究制定遼寧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完善地方金融組織各項監管配套制度,細化地方監管規則,確保監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擔責”原則,全面實施地方金融組織及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完善行業準入管理體系。引導地方金融組織從業人員提高職業操守和業務水平,促進地方金融行業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

建成完備高效的監管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省金融監管局總牽頭,各市金融發展局在全省統一監管授權和組織下具體實施行政審批、日常監管、違規處置和風險防范化解的監管組織體系。加強地方金融監管人員業務能力培訓,持續增強監管能力和效率。探索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對地方金融組織的資本充足、資產質量和管理、盈利、流動性狀況進行評估,對高風險機構實施“強監管”,對優質機構予以發展支持。探索沙盒監管制度,發揮優質地方金融組織創新能力較強的優勢,推動地方金融創新健康有序發展。

建設地方金融監管綜合信息系統。按照系統化、集成化、開放性、共享性原則,推進“互聯網+監管”,構建遼寧地方金融監管綜合信息系統,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進對“7+4”類地方金融組織的穿透式監管和非現場監管。持續豐富監管系統內容,優化監測監管手段,提升對省內非法集資風險的監測預警能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地方金融組織及其業務的風險排查和行政執法,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加強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局派出機構的協作,推進地方金融組織監管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增強對金融風險防控薄弱環節的統計監測能力,提升監管效率,規范地方金融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專欄5 遼寧省地方金融監管綜合信息系統
一、平臺的基本概念  遼寧省地方金融監管綜合信息系統是根據遼寧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監管履職要求,利用先進的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建模等技術構建的在線監管系統,是遼寧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該平臺的建成將用于輔助遼寧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及各地區金融發展局履行監管職責、實施非現場監管、綜合統計分析和信息共享,實現地方金融監督管理的統一、全面、智能、穿透性。同時構建金融秩序,識別和化解風險,整治金融亂象,并進一步服務地方金融行業發展,提供數據資源支撐和技術分析支持。  二、平臺的服務功能  1.實現在線監管與現場檢查,構建綜合監管體系。對“7+4”類金融企業建立智能、實時的監管體系,實現“行政審批備案、企業信息管理、企業數據采集、構建大數據中心、行政檢查、風險預警、行政處罰”的完整監管體系鏈條,形成從總體情況摸底,到運營情況監測,再到風險預警處置的風險發現與應對的閉環體系。  2.實現內外部數據采集與風險建模,構建風險監測體系。一方面通過對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地方各類交易場所實現基于業務數據采集的風險監測體系;另一方面對眾籌、P2P、投資公司實現基于外部數據的大數據風險監測。  3.實現六大重點行業的統一業務系統,構建基本金融生態。為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提供統一的業務系統。  4.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集“數據采集、風險監測預警多手段監測、業務協同處置、高效聯動預警、多方位服務”于一體,實現“全面監測、系統分析、及時預警、配合處置,全面服務”的一體化技術支撐能力。  三、平臺的總體架構  遼寧省地方金融監管綜合信息系統分為地方金融綜合在線監管系統、六大行業統一業務管理系統、遼寧省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三大系統,其中:  地方金融綜合在線監管系統包括:統一監管駕駛艙、監管門戶、企業信息管理、數據采集、數據中心、行政審批備案、行政檢查、行政處罰、風險預警、制度庫、重大事項報告、監管事項管理、監管移動APP、小額貸款在線監管子系統、融資擔保在線監管子系統、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在線監管子系統、典當行業在線監管子系統、融資租賃在線監管子系統、商業保理在線監管子系統、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在線監管子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線監管子系統、交易場所在線監管子系統、大數據風險監測子系統、銀行保險數據統計子系統、公共基礎、企業服務門戶等公共模塊及子系統;  六大行業統一業務系統包括:小額貸款業務管理子系統、融資擔保業務管理子系統、典當業務管理子系統、融資租賃業務管理子系統、商業保理業務管理子系統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管理子系統。  遼寧省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用范圍涵蓋:基于公開數據進行監測,對全省范圍具有金融行為的非“7+4”類金融企業進行監管,其中風險預警平臺主要使用對象為省金融監督管理局,檢查反饋系統使用者為全省各級金融局,人工智能中臺為整體系統服務,使用對象為省金融監管局。

第二節 組織實施科學有效監管

優化行政審批政務服務。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營商環境建設“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實施地方金融組織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制管理。地方金融組織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省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實現線上“一網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按照“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跑動次數”的要求,優化地方金融組織行政審批政務服務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深入推進證明事項清理,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工作水平和效率。依法依規開展各類審批、備案工作,審慎穩妥開展地方金融組織行業準入和資質管理,加強股東背景穿透審核,嚴格審核出資人資金來源合法性,加強業務范圍、負面清單管理,防范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以及違法違規渠道資金進入行業,規范機構健康運營。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依法開展地方金融組織的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對存在違規行為的機構及時予以糾正,并依據行業法律法規和規定進行分類處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增強機構合規意識。逐步推進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等行業監管評級與分類監管,建立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對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地方金融組織要依法依規有序實施監管退出,凈化市場環境。依法清理和取締未經批準從事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資產管理等業務的機構和活動。健全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制度,完善監管手段,加強與金融管理部門工作聯動,引導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督促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依法依規運營。加強地方金融監管、公安、市場監管、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的信息通報和工作協同,建立和完善日常溝通協調處置機制,共同促進各類地方金融組織規范有序發展。

有序開展各領域專項整治工作。鞏固專項整治成果,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機構及各類交易場所。建立健全適應互聯網金融機構及各類交易場所特點的監管體制機制,強化準入管理,完善監管規則,加強監管統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金融監管。扎實開展私募投資基金風險防范處置、規范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有關工作,嚴肅查處投資類公司非法金融業務活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規范金融市場秩序。探索建立對轄區內投資公司、開展信用互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眾籌機構的監督管理機制,依法提高準入門檻,嚴格限定經營范圍。

第三節 加強風險防范化解和處置

推動金融風險防控全覆蓋。落實金融風險防控屬地管理職責,加強與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工作協調,健全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處置工作機制。切實落實各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部門工作職責,密切關注地方中小銀行、企業債券、交易場所、民間融資、非法集資等金融風險重點領域,深入排查各類金融風險隱患,依法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加大對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重點查處內幕交易、虛假信息披露、操縱市場等行為,以及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制定民間融資指引,規范民間融資行為,防范和化解民間融資風險。積極開展金融風險和責任教育,提升居民金融風險識別能力,樹立責任意識和防范意識。

提高金融風險監測和防范處置能力。發揮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用,健全應對金融領域突發事件風險、輿情風險、流動性風險工作機制,完善信息共享和風險預警機制,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積極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金融風險防控,提高風險防范和處置水平。發揮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作用,探索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做好金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提升金融業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和其他非法金融活動,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強行政部門和刑事部門的協作配合,堅決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

第八章 提升信用水平 打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第一節 優化金融信用環境

重塑金融信用環境。加快打造誠信遼寧,樹立各級政府守信踐諾形象,切實履行向金融機構、實體企業等各類社會主體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合同協議。鼓勵各級政府強化債務監測分析,做好償債資金安排,保證債權人合法權益。推動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事業單位依法依規限時償還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逾期欠款。鼓勵企業依法合規經營、誠信經營,建立良好的資金管理制度,避免發生企業逃廢債行為。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監督企業誠信經營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業信用評價、獎勵和懲戒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構建新型銀擔風險分擔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展信貸保證保險業務,提供“信貸+保險”等增信服務。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豐富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完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功能,增強平臺服務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效能。推動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與遼寧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全國企業信用公示系統(遼寧)相銜接,實現地方企業與金融數據資料共享。探索建立地市級或縣級層面的小微金融區域環境評價體系。推動各級法院依法定期向政府部門、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等通報涉金融領域嚴重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通過“信用遼寧”、政府門戶網站等依法向社會發布,構建失信聯合懲戒制度。鼓勵金融機構推出與個人信用狀況和評級相結合的融資授信服務。大力發展征信和信用評級機構,培育現代信用服務市場。

專欄6 全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系統
一、平臺的基本概念  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作為遼寧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企業公共信用信息、政府扶持政策、社會征信信息等資源,主要為地方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融資擔保、小貸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企業數據授權查詢以及綜合分析服務,促進金融機構與企業有效對接,逐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二、平臺的服務功能  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以服務中小企業為宗旨,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核心,利用“數字政府+金融科技”模式,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平臺提供的服務:  1.IAAS服務:通過建設網站、提供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等措施打通企業數據與網絡平臺的通道,為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網絡基礎設施服務。  2.PAAS服務:將政府數據、產業發展數據、企業公共信用數據等各類數據整合到平臺上,打造金融服務企業的大數據平臺。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加工整理,為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查詢服務以及線上撮合服務。  3.SAAS服務:根據金融機構的需求,構建企業信用評估模型和風險控制模型,描繪企業信用畫像,為金融機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三、平臺的總體架構  全省統一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系統包括省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簡稱“省級平臺”)和各市政府建設的市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簡稱“市級平臺”)兩部分,省級平臺通過整合全省各類企業信用信息為省內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市級平臺通過整合各市企業信用信息為各市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省市兩級平臺同步建設、同步應用。待省級及各市平臺全部建成后,將省市兩級平臺對接,實現全省數據共享共聯,形成全省統一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系統。

第二節 維護金融法治環境

健全地方金融治理機制。完成金融監管有關地方立法工作,為全省金融改革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出臺遼寧關于《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的貫徹落實辦法,明確地方金融監管的法律依據和授權來源。建立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與公安、司法等部門多方參與、協同聯動機制,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支持各級法院根據需要設立金融審判庭或專業金融審判團隊,加大簡易程序適用力度,實行快立、快審。建立金融債權案件“執行綠色通道”機制,提高金融案件執結率。探索設立省、市金融法庭,實現對涉金融案件的專門集中管轄和專業化審判。依法保護金融債權人在企業破產重整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依法嚴厲打擊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加強地方金融依法行政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提高地方金融執法的公正性、有效性,完善行政應訴工作機制,健全涉眾型金融糾紛案件訴訟機制,創新完善訴訟外金融糾紛處置工作機制。加大金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提高金融違法成本。加強地方金融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地方金融監管機構職能作用,不斷提高地方金融監管執法隊伍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探索完善應用金融科技的金融監管平臺和工具,增強地方金融監管效能,提升金融風險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構建安全、穩定、和諧的金融監管和法治環境。

審慎穩妥推進處置涉非涉穩工作。完善涉非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機制,站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的高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繼續深入推進陳案處置專項行動,因案施策,加快陳案積案消化。修訂完善《遼寧省非法集資舉報獎勵暫行辦法》,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多種方式舉報涉嫌非法集資信息,實現打早打小。加大舉報獎勵力度,適當降低獎勵門檻,及時兌現獎勵資金,加強對舉報者信息保護力度,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舉報的積極性。定期組織開展涉嫌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行動,采取互聯網排查、社會面清查、行業排查、資金異動排查、媒體和公眾監督等多種方式,對各行各業、各種形式、各類名目的非法集資問題進行風險巡查排查,動態掌握風險隱患底數。

第三節 改善金融發展環境

加強金融服務環境建設。持續推進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金融結構調整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和產品體系,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參與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庫建設,制定地方金融組織統計制度,開展地方金融組織統計工作,參與建立中央與地方的金融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金融機構爭取總部新產品、新工具優先在遼寧市場探索、應用和推廣,系統內各項試點優先在遼寧實施。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構建專業化、多樣化服務模式,提高金融服務的適用性和可得性。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大對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的執法力度,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建立金融知識普及長效機制,支持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進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實施基礎金融知識掃盲工程,推動金融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著力提高農村地區、弱勢群體的金融知識普及率,提升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和辨識能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加強金融司法協同,提高金融糾紛預防和源頭治理水平,切實降低金融消費者糾紛處理成本。

構建非法集資宣傳防范立體化格局。省級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防非宣傳教育五年規劃,推動全省范圍內宣傳教育工作。行業主管、監管部門根據行業領域風險特點,制定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法律政策宣傳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本行業領域宣傳教育活動。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機制,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推動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宣傳教育活動進機關、進工廠、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村屯、進網點,實現宣傳教育廣覆蓋,引導廣大群眾對非法集資不參與、能識別、敢揭發。精心組織防非宣傳月等品牌活動,積極推廣社區金融服務站,在基層社區層面統合力量開展宣傳。指導金融機構做好營業網點日常宣傳教育工作,積極營造“網點有資料、電視有新聞、報紙有報道、網絡有宣傳、微信有推送”的立體化氛圍。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認真落實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要求,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遵循金融發展規律,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牢牢把握金融工作正確方向,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建好金融系統領導班子,建強金融系統基層黨組織,加強金融系統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不斷加強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深入推進金融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實施細則,常態化糾治“四風”,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就是我們自己”活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優化金融環境,提高服務效能,為全省金融工作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完善金融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將金融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納入各級政府、省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工作目標,細化落實責任,強化對全省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工作的統一領導,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總體指導和統籌推進。發揮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的行業管理作用,構建條塊結合、分工協作的監管協調工作體系,完善金融資源調查、統計等配套制度,促進金融監管信息交流共享,防范區域性、交叉性金融風險。

第二節 加強支持體系建設

完善金融發展政策支持。推動各級政府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和優化金融業支持政策,構建支持多元化金融機構集聚、多層次金融人才引進培育、多渠道金融資源配置流轉的政策體系,打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支持各市持續優化金融產業政策,進一步創新金融機構落戶發展的各項政策扶持方式,擴大金融專項資金規模,優化資金用途,保持金融產業支持政策的相對競爭優勢。加大對法人機構設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學術研究、金融人才培育和金融中心推廣等金融活動的支持。

加強金融發展科技支持。鼓勵傳統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研發與應用,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先進科技,完善金融服務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拓展金融服務場景,實現金融服務向主動化、個性化、智慧化轉型發展,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結合實際和發展需求,通過試點方式探索法定數字貨幣應用,科學謀劃法定數字貨幣應用場景,促進進出口貿易、消費等領域發展,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縮小與先進省份數字經濟差距。支持金融機構用“新”業態服務“新”生活,通過5G、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開啟服務創新模式,優化客戶體驗,推動金融服務廣泛滲透到教育、醫療、交通、社保等百姓日常生活,觸達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第三節 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金融人才工作水平。聚焦提高遼寧金融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培養一批熟悉金融運作、善于金融創新,能夠加強金融理論研究、推進金融產業創新的人才隊伍。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大力引育金融人才,建立金融人才信息庫,推動金融機構探索搭建金融人才引進平臺,充分發揮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推動引領作用,創新金融人才支持政策,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人才獎勵激勵政策,開展高規格的金融人才交流活動,分層次、多渠道引進高端金融人才,不斷完善金融人才服務體系。

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大力培養、選拔、使用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科學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實施金融人才知識更新計劃,加大現有金融人才培訓力度,每年從省內黨政機關、金融機構選派金融人才到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和金融機構、駐遼金融機構、金融發達地區掛職交流。推動省內金融機構與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共同培養高層次金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共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立金融機構與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人才交流機制,探索交叉培養、交流掛職等新模式,培養各領域金融管理人才。

第四節 強化規劃督導落實

實施有序分類推進。充分認識金融發展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保持歷史耐心,分階段有序推進,不搞齊步走。準確把握金融區域發展和各地區資源、稟賦及基礎條件差異,依據金融業發展規劃,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形成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

適時組織規劃評估。研究建立規劃實施工作評估機制,在規劃實施中期或終期階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組織開展評估,注重規劃與實際工作的銜接落地,增強金融業規劃的實效性、引導性和權威性。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