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四五”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06 17:33

中商情報網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是重大戰略問題,糧穩天下安,穩住糧食,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不可或缺的“壓艙石”。

“十四五”時期,福建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和當前四項重點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促進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按照省委和省政府部署要求,為指導“十四五”時期福建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和高效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21—2035)》《“十四五”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一節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福建著力筑牢發展基礎、突出提質增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升保供穩價水平,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應急物資儲備能力,端牢“中國飯碗”,管好“八閩糧倉”,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全保障基礎更加穩固。地方儲備能力不斷加強,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方儲備糧規模達到416萬噸,食用植物油儲備規模5.5萬噸,成品糧儲備達到10.75萬噸,儲備體系和運行方式不斷完善;應急加工能力達到3.7萬噸/日,應急配送中心93家,應急儲運企業88家,應急供應網點1476家,日可供應糧食2.08萬噸,實現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1109個鄉鎮街道應急供應網全覆蓋,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快速處置大米搶購現象、緊急調撥應急救災物資、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充足的糧油物資保障,在疫情防控和保供穩價“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制定出臺《福建省引糧入閩獎勵辦法》,進一步鞏固和拓寬“引糧入閩”渠道,成功舉辦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會場活動、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舉辦十二至十六屆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省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福建省與山東、江西等十省(自治區)簽訂省際間糧食產銷合作協議,產銷銜接不斷拓展;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獎勵從省外調糧的企業,鼓勵省內糧食企業“走出去”建設糧食生產、加工、倉儲基地;建設軍糧應急保障中心,不斷提高軍糧供應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駐閩部隊官兵的充分肯定。

產業經濟質量不斷提升。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關于培育新型糧食市場主體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的意見》,從2017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糧食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全省糧油類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9個,福建名牌35個,省級以上“放心糧油”示范企業272家,48家糧油和飼料加工企業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持續增加,形成了“河龍貢米”“浦城大米”等地方糧食名牌產品;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海滄港區、漳州招銀港區、泉州肖厝港區等沿海港口初步形成集糧食加工、物流、倉儲為一體的糧油加工產業集群,產業經濟總量2020年達到80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79.13億元,產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

圖1分地區糧油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

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加快糧食儲備庫建設,全省標準化儲備倉容達535萬噸,確保糧食儲備安全;從2018年起省級每年安排糧油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專項資金1000萬元,進一步改善糧油倉儲設施條件;著重加快入閩水路物流通道建設,推進沿海港口中轉庫及糧食碼頭建設,不斷提高糧食倉儲物流能力,2020年糧食跨省流通量約1700萬噸,其中水路占比70%以上;建成省級糧食管理平臺,升級改造60個智能化糧庫,基本實現國家局平臺、省級平臺、基層糧庫的數據互通共享、視頻監控系統互聯互通。

行業依法治理持續加強。扎實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2016年以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國家考核連續五年全國優秀;加強糧食法規和制度建設,出臺《福建省糧食安全保障辦法》《福建省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實施細則》》《福建省超標糧食收購處置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福建省糧食流通管理辦法》。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廣雙隨機抽查機制,制定雙隨機抽查“一單、兩庫、一細則”,規范和加強糧食流通事中事后監管,福州、廈門、漳州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糧食流通執法督查創新示范單位”;設立291個糧價信息監測點,逐步完善全省糧油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在全國率先推進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組織開發以《庫存識別代碼標準》為基礎的福建省原糧質量追溯平臺,并與“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對接,實施糧食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監管。

糧食節約減損取得實效。漳州岱山糧食儲備庫等3家單位被確定為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授牌命名24家福建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以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系列宣傳活動等為平臺,通過評選“糧安之星”、開展宣講、職業體驗、光盤行動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普及節糧減損技術和愛糧節糧、營養健康消費知識,推動建立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推廣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服務,更好解決儲藏環節糧食產后數量損失、品質下降、霉爛變質等問題;建設11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我省國家級產糧大縣全覆蓋。

物資儲備體系逐步完善。做好重要商品和重要物資的收儲、輪換、管理等工作。目前,全省儲備安置類、被服類、裝具類等3大類應急救災物資34種19.14萬件,代儲中央物資11種8.24萬件,各級糧儲部門接轉各類物資36.8萬件。進一步推進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完成救災應急物資智能調度和倉儲管理項目的建設。理順新轉隸的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職能,嚴格落實《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出臺《福建省救災物資調運暫行辦法》,修訂完善“救災物資調運流程圖”,確保重要物資在關鍵時期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第二節存在問題

我省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基礎設施體系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應急保障存在短板,糧食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治理體系還有弱項,應深刻認識新矛盾新問題,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糧食市場保供穩價任務艱巨。我省作為全國第三大缺糧省,糧食年缺口在1600萬噸以上,2020年糧食自給率僅23%,每年各級儲備糧輪換量約200萬噸,集中輪換沖擊市場,新陳價差呈拉大趨勢,輪換難度不斷增加,糧食供需平衡的矛盾更趨突出,保證軍需民食、應急救災和市場穩定的難度將繼續加大。各地缺乏大型綜合型的應急保障中心,儲備專業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尚未形成,數據共享和聯動機制有待提高,應急管理的新技術應用亟待提升。

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糧油產業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產業鏈條短,發展模式和企業經營方式整體較為單一,技術水平不高,糧油企業品牌建設總體上還比較落后,沒有充分利用銷區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制約著行業整體效益和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目前泉州、莆田等沿海港口城市還沒有成熟運作的糧食物流節點,廈門、福州等港口專用散糧接卸、多式聯運等設施不足,系統化和設施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局部地區倉容短缺,部分倉房設施陳舊老化,作業環境較差,信息化程度較低,全覆蓋、全鏈條、全程動態實時監控和穿透式監管存在較大差距,設施亟需現代化升級。

治理能力有待全面提高。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仍不完善,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相互補充、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相互結合的儲備機制尚未健全,防范化解風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待增強。糧食執法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物資儲備體系有待健全。尚未建立省市縣自上而下統一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市縣物資儲備管理方式不盡相同,個別還未明確物資儲備的責任單位,難以實現全方位的監管;應急物資儲備規模不足,品種結構需進一步優化;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滯后;運行機制不靈活,應急物資應急調配效率較低。

第三節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面臨的環境、條件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影響世界糧食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國際沖突、極端天氣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和糧食貿易供應鏈中斷相互疊加,加劇了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的不確定性。

從國內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特別是平潭綜合實驗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州新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持續顯現,進一步凸顯福建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福建省完善現代基礎設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良好條件,為新福建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福建作為糧食主銷區和凈調入大省,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大勢,主動作為,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從省內看,福建以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正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健全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展現更加嶄新的面貌,對優化保障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提出更高要求,為福建省在更高層次上保障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十四五”時期,黨中央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福建應深刻認識對臺工作的緊迫感與使命感,把握機遇,牢記使命,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上邁出重要步伐,開創兩岸融合發展新局面,對安全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課題,為福建省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十四五”時期是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福建省建設統一的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體系的攻堅期,是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的關鍵期,是信息化與糧儲產業深度融合、新舊動能充分釋放的重要時期,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必須認清形勢,樹立全球視野和機遇意識,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底線思維,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加強統籌謀劃,著力補齊短板,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深刻把握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重大意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促進共同富裕,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硬舉措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重任,推動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責任落實,不斷提升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體系。

第二節基本原則

——市場配置,政府引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優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規劃引領,推動資源向有市場需求的區域進一步集聚,鼓勵企業結合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優勢,增加和優化有效供給,在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運行體系中發揮骨干作用。

——聚焦核心,補齊短板。緊扣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核心職能,圍繞產業發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項,集中優勢在重大政策、重點方向和重點區域持續發力,以針對性舉措促進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能力大幅度躍升。

——智慧高效,綠色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綠色化裝備應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低碳循環發展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打造綠色智慧型基礎設施體系。

——產業融合,創新驅動。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全產業鏈發展,促進糧食產業和物資儲備融合發展。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不斷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優化投資結構,提升產業層次。

——底線思維,防范風險。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努力構建全方位綜合防控體系,始終將安全擺在首位,牢牢守住糧食領域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第三節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必須穩住“三農”工作和糧食“壓艙石”,確保穩產保供,保障糧食安全,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產業經濟競爭優勢突出,倉儲體系綠色化現代化,高效物流體系實現智慧發展,物資儲備效能明顯增強,科技興糧興儲貢獻率大幅提升,現代治理制度和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實現福建省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133”發展目標,即構建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體系;產業經濟走在全國前列,智慧閩糧走在全國前列;建設糧食安全保障示范區、倉儲物流現代化發展示范區、優質糧食工程示范區。推進建設“1+2+6+N”省市縣縱橫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網絡,即建設1個全省性應急物資保障基地、2個省級應急物資保障中心,6個市級物資儲備應急保障庫和一批縣級物資儲備應急保障庫。

到2025年,基本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全省縣級以上中心糧庫、儲備糧代儲點智能化改造全覆蓋,形成全省糧食儲備信息化“一張網”。全省糧食完好倉容達到700萬噸,其中高標準生態糧庫占比40%以上,實現糧食產業總產值900億元,糧食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0%,十億級企業集團達到15家,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0.5%,科技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規模數量、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品種目錄更加豐富,儲備形式更加多樣,指揮調度更加高效,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基本實現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水平現代化、基本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建成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體系。

——現代治理能力逐步提高。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精準調控機制逐步形成,糧食和物資儲備規模品種、結構布局更加科學,省市縣三級儲備管理和運行機制更加完善,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執法力量不斷加強,執法方式不斷創新,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優化,打造糧食安全保障示范區。

——收儲供應體系更加完善。優糧優價收購機制基本形成,精準高效產銷銜接體系逐步構建,全省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逐步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糧食交易批發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引糧入閩”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建成高質量糧食收儲供應體系。

——倉儲物流體系綠色智慧。精準補齊設施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提升優質增量供給,倉儲物流設施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樞紐+網絡”的格局,打造倉儲物流現代化發展示范區,建成設施設備現代化、綠色儲糧生態化、倉儲管理規范化、物流網絡智慧化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

——現代糧食產業體系逐步構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培育壯大大型糧食企業集團,產業園區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打造優質糧食工程示范區,優質糧油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優質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逐步構建。

——物資儲備體系高效協同。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功能定位進一步明晰和完善,儲備品種規模和結構布局更加優化,儲備物資統一監督和分級管理機制逐步建成,資源網絡化協同機制不斷完善,管理組織體系基本構建,全省基本形成“統籌規劃、分級負責、資源共享、集中調配”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信息網絡體系互通共享。橫向互聯、縱向互通、覆蓋全省的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一體化系統基本建成,價格監測、統計調查和大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不斷完善,打造省級數據共享平臺、完善糧食監督檢查平臺,建成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全省糧食和物資互通共享的信息化體系初步形成。

第四節主攻方向

深化體制改革,打造糧食供應鏈。深化流通體制改革,鼓勵企業通過戰略聯盟、資本合作、設施聯通、功能聯合、平臺對接、資源共享等方式打造依托專業化分工的合作共同體,加快培育糧食供應鏈企業,積極支持和推動企業建設以品牌為核心的供應鏈。通過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穩定糧源渠道,解決糧食需求缺口,保障糧食安全。

突出物流支撐,建設物流主線路。以沿海港口為重點,著力完善與省外產區的跨省水運主干糧食物流線路,加強鐵路沿線和公路的交通樞紐建設,提高鐵路和公路糧食接運能力,加強物流與糧食產業聯動融合,提高不同運輸方式間轉換效率,推動設施協調匹配、設備共享共用,形成產區到福建的快速糧食物流線路。

促進綠色發展,形成產業新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促進產業向智能、綠色的方向發展。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倉儲、智慧物流等,推進補短板、促提升、強優勢,構建現代糧食產業新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資源優化配置,優化區域糧食布局,促進南平、三明、龍巖等糧食產區與沿海銷區平衡發展。

完善儲備機制,提升物資新效能。高標準構建省域物資儲備網絡,創新物資儲備方式,優化實物儲備品類、數量與結構,提高儲備集成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動態輪換的常態化實物儲備機制,打造省域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的福建樣本。

第三章提高糧食供給能力

加大創新驅動力度,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提升收儲供應能力上適應新形勢,著力提高區域糧食安全供應質量,進一步拓寬糧食流通渠道,有效解決我省缺口糧源,全面提高糧食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我省糧食內循環質量,構建多元的糧食國際循環,提高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鄉村振興。

第一節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分類穩妥處置存量,遏制增量,夯實糧食生產基礎,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耕地實至名歸。嚴格執行“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由縣級人民政府統一組織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除國家安排的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復耕、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外,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應當通過統籌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整治為耕地等方式,補足同等數量、質量的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

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供應,嚴格落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積極發展甘薯、馬鈴薯、玉米等旱糧,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50萬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00萬噸以上。合理布局擴種大豆和油料,推進木本油料高質量發展,支持油茶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全省布局一批油茶生產重點縣,帶動增加高產油茶種植規模。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組織實施糧食作物品種聯合育種攻關,育成具有突破性、綜合性狀優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糧食作物新品種100個應用于生產;強化糧食作物種子生產調供,確保糧食生產用種需求,重點支持三明“中國稻種基地”和育種基地建設,扶持三明、南平、龍巖等市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全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產量超過6000萬公斤,打造國家級優質高產雜交水稻育種基地金字招牌。推廣“兩薯”脫毒種薯(苗)應用,加強甘薯脫毒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兩薯”脫毒種苗應用率達50%以上。調整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積極開展糧食作物優質、綠色品種展示示范推廣活動,推動品種更新更換,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5%以上,優質專用率達87%以上。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建設一批水稻、甘薯、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示范片,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等糧食“五新”,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抓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穩定提升糧食產能。深入推進優質糧源基地建設,在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明溪縣、大田縣、寧化縣等富硒區發展富硒稻,在稻谷優勢產區選擇基礎條件好、相對連片的重點縣(市、區)建設優質稻谷基地,重點建設糧食產量居前的優質稻大縣,推動水稻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當地和周邊地區提升糧食產業發展整體水平,從源頭上保障口糧供給。

第二節培育壯大糧食流通主體

整合省級優勢資源,推進成立省級糧食集團,向收購、倉儲、物流、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發展,做強做優糧食流通主體,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和調控載體作用。以具備規模優勢、資產優勢和市場影響力的區域性大中型糧食企業為依托,打造區域性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集團,提高國有糧食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加快對鄉鎮糧站、糧庫的兼并重組或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進資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切實提高企業融集資金、掌握糧源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國有糧食企業優化運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帶動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的國有龍頭糧食企業;培育骨干糧食企業,促進有條件的民營糧食企業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生產經營量大、輻射帶動面廣的糧食企業,成為服務政府調控、穩定糧食市場的骨干力量。

第三節構建現代糧食市場體系

完善以糧食收購和零售市場為基礎、糧食交易批發市場為骨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完善糧食收購服務體系,落實儲備訂單糧食收購直補政策,推進糧食收購信息化,開發推廣糧食收購移動終端,轉變收購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拓寬服務范圍,創新服務保障方式,引導各類農業主體、加工企業與收儲企業進行專倉收儲合作,充分發揮產后服務中心功能,建立深度清理凈糧中心,采用高效、環保、智能化組合裝備實現收購全程自動化,推動凈糧高效入庫。發揮交易平臺載體作用,依托國家糧食福建交易中心,拓展全產業鏈交易服務,不斷擴大糧食交易平臺的影響力,吸引糧食企業進場交易,打造全省政策性糧食拍賣、糧食交易、物流運輸、質量檢驗、監測預警、業務融資、大數據分析、線上交易、線下服務有機整合的綜合型糧食交易與服務平臺,構建安全高效、管理統一、運行規范,方便快捷的網上糧食購銷體系。推進糧食批發市場建設,重點建設和整合提升福州、泉州、漳州、龍巖、三明等地糧食批發市場,鼓勵大型企業投資建設糧食批發市場,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檢測、信息化、電子商務、配送、市場服務等功能,帶動全省多層次、多樣化糧食批發市場發展,形成糧食“福建價格”。完善糧食零售市場體系,加快推動糧食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糧超對接、糧批對接、糧校對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加快“放心糧油”和“主食廚房”建設,暢通糧食供應“最后一公里”。

第四節深化糧食產銷銜接機制

加強政府層面戰略合作,有效落實我省與山東、江西等十省(區)簽訂的省際間糧食產銷協作協議,根據產銷形勢增加合作省份,拓寬合作渠道,擴大政府間產銷合作規模和合作方式,構建長期穩定、高效精準的糧食產銷協作關系,提高跨區域糧食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堅持辦好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和省內產銷區糧食購銷協作洽談會,進一步提升糧洽會的層次和影響力,發揮福建糧洽會的品牌效應,為糧食企業開展糧食交易、產銷合作提供服務平臺,不斷夯實合作基礎,拓寬合作領域,深化“豐歉保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積極引導我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糧食產銷合作,培育一批規模大、活力強、效益好、特色優勢明顯的糧食骨干企業或企業集團,作為糧食產銷合作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逐步形成多元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糧食產銷合作新格局。支持我省糧食企業到糧食主

產區發展優質糧食生產、訂單收購,投資建設優質糧源基地、加工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等,鼓勵產區企業為銷區企業開展糧食代購代儲代加工等業務,銷區企業為產區企業開展代銷售業務,不斷擴大產銷合作規模和范圍。支持銷區在確保區域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到省內外產區建立一定數量的異地糧食儲備,有效利用產區倉儲、糧食等資源優勢,建立穩定牢固的流通渠道。鼓勵省外糧食企業來閩建立糧油產品營銷網絡,以資本為紐帶的資產聯營、建立聯合體等產銷合作。積極發展“互聯網+糧食”等新模式在糧食產銷合作中的應用,充分發揮移動商務在糧食電商中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微店“三微”開展精準營銷,不斷深化產銷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層次,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深化“引糧入閩”戰略,構建政府、平臺、企業三個層面共享開放、互為補充的高質量產銷銜接體系。

第五節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資源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糧食出口國的合作以及與國際主要產糧國開展糧食貿易合作,依托廈門港的海滄港區、招銀港區,福州港的松下港區、江陰港區,湄洲灣港的秀嶼港區、肖厝港區等進境糧食指定口岸,著力打造“糧食轉運中心”,使糧食港口在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依靠大型企業在糧食加工、倉儲、碼頭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進行戰略布局,引導企業“走出去”,適當發展國外糧食生產基地,鼓勵大米加工企業在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地建立水稻生產基地,推動糧食資源獲取渠道多元化,引進優質糧食品種,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第四章夯實糧食調控基礎

抓住關鍵環節,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增強保障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風險,健全儲備體系、構建更加安全高效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建立調控有力、規范有序的糧食儲備運行機制,提升儲備效能,堅持改革創新,不斷鞏固我省糧食安全和應急保障的物質基礎,扎實抓好糧食儲備軟硬件升級,高標準建設一批生態型糧食儲備庫,完善現代糧食儲備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形成省市、政府企業協同聯動、更加便捷高效、更加合理科學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我省更加安全穩定的糧食供應鏈。

第一節創新完善糧食儲備機制

全面落實省市縣三級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要求,建立政府儲備和社會責任儲備相結合的分梯級糧食儲備新機制;將糧食儲備與糧食加工有機結合,建立糧食滾動輪換機制,縮短儲存周期,保證“常儲常新”,發揮財政補助資金的拉動作用,推動糧食加工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推進建立地方儲備糧與中央儲備糧協同運作、輪換聯動機制。優化儲備布局,糧食儲備重點安排在人口集中地區、災害頻發地區和庫存薄弱地區,改革完善我省糧食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有效堵塞漏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第二節調整儲備規模和品種結構

適當增加成品糧油儲備規模,在福州、廈門主城區,實現成品糧儲備不少于15天的市場供應量,在其他地區實現成品糧儲備不少于7天的市場供應量,保障成品糧供應,維護糧食市場穩定。規范儲備管理,鼓勵多元市場主體承儲地方儲備糧,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激活發展潛力;在保障稻谷、小麥口糧比例80%的基礎上,對儲備糧品種結構進行優化,根據不同地區糧食產業特點適當調整占比,適當增加玉米儲備;按照居民消費習慣增加優質稻谷、小麥儲備品種,持續推動儲備糧品種向優質化發展。

第三節持續補齊倉儲設施缺口

建設與儲備糧規模相匹配的現代化倉容,針對倉儲資源在結構與地區分布的不均衡,部分地區倉容不足,鼓勵新建適量倉儲設施,有效擴大儲存能力,提高收儲效率,滿足糧食儲備需求;從運行模式、結構布局、要素集聚等方面互相聯動,協調儲備、港口物流、產業集約一體化發展,以糧食購銷公司或中心糧庫為主體,優化全省倉儲設施布局;推行設施整合和管理整合,適當增加省級現代化儲備倉容,形成省級儲備的相對集中布局;加大對基層“小散舊”糧食倉儲設施的整合集聚建設,促進基層倉儲設施真正發揮作用;建立倉儲設施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對標新的儲糧需求和技術升級,對倉儲設施合理更新提升。

第四節提升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批生態型糧食儲備庫,推廣綠色建筑,推行分品種、分類、分倉儲存,推廣低溫準低溫保鮮技術、綠色生態儲糧技術和高效進出倉技術,提升高效設施設備應用、自動化清理干燥和智慧化運輸調度等水平,推進高標準糧倉的建設和升級,每個設區市至少打造一個現代糧食倉儲標桿庫,進行高標準生態糧庫示范建設,因地制宜在設施建設、倉儲管理、資源整合等方面推進倉儲設施提升。推進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以倉儲管理規范化建設為抓手,逐步形成全省統一的工作模式、行業標準和監督管理。應用射頻識別、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倉儲智能管理水平,推行賬表卡簿和貨位管理電子化,以及出入庫、庫存、倉儲、質量、安全生產等核心業務信息化,實現倉儲信息自動識別、倉儲信息自動預警、感知位置狀態,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提高入倉、出倉效率,減少倉儲各環節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促進糧食儲備庫在硬件條件改善、管理能力提升、業務流程規范和環境設施美化等方面取得實效,推動糧食儲備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第五節完善應急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應急保障網絡,全省統籌規劃,結合救災、食糖及其他應急物資,逐步形成綜合應急保障基地、綜合應急保障中心、應急配送中心三級應急保障網絡。通過與糧食物流園區、物資儲備庫、軍糧保障中心共建等多種模式,在福州市建設集糧食和物資儲備、高效物流配送、多級聯動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應急保

障基地,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高效統籌糧食和物資的籌措、儲備與調度、運輸與配送;在閩北、閩南地區建設2個綜合應急保障中心,作為區域應急中樞,連接綜合應急保障基地和配送中心;統籌應急網點、應急加工企業等應急資源,建設或升級應急配送中心。支持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加強應急加工能力建設,配備日產100噸以上應急加工機組,發揮主渠道作用。依托骨干糧油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等,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進一步優化全省糧食應急供應網絡布局,提高供給保障部隊的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政策支持和日常監管,提升保障能力,確保在發生應急事件時,有效發揮應急保障作用。通過三級應急保障網絡的建設,基本形成輻射全省的糧油和重要應急物資24小時基本救助保障。以福州、莆田和泉州、廈門為中心,建設資源互補、設施共享的一體化應急保供基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為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提供堅強保障。

圖2福建省糧食應急保障網絡布局

圖3海峽西岸城市群一體化保供輻射圈

第五章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建設糧食產業強省,推進糧食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統籌布局大型糧食物流樞紐,積極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創新產業發展新路徑,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堅持陸海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三鏈協同”,實現“五優聯動”,提高產業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糧食產業鏈。

第一節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打造兩個糧食物流樞紐。充分利用港口優勢,發揮港口糧食物流外引內聯的紐帶作用,積極對接國內糧食“北糧南運”和國際糧食進口貿易,推動引糧入閩和向外輻射,打造福州、廈門(漳州)兩個國家級物流樞紐。福州國家級糧食物流樞紐以福州長樂松下港糧食產業融合園區和福州江陰港區為支撐,重點提升福州長樂松下港糧食專用碼頭綜合能力,發揮江陰港區進境糧食口岸優勢,大力發展進口糧食集裝箱物流,聚焦糧食主業,做大糧食轉運,提升接卸效率,進一步加強對臨港糧油加工產業集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經貿合作關系,形成糧食物流開放高地。廈門(漳州)國家級糧食物流樞紐以廈門海滄“海隆碼頭”糧食中轉園區和漳州招銀港區為支撐,加快廈漳港口一體化建設,發揮港口、疏港鐵路、高速公路綜合交通優勢,打造運行高效、無縫銜接的接卸疏運系統,通過海鐵公多式聯運和供應鏈物流服務,推進沿海港口與南平、三明、龍巖“陸地港”協作,拓展腹地經濟區物流合作,對接中歐班列,打造國際鐵海聯運的物流樞紐。

完善糧食物流骨干網絡。以福州、廈門(漳州)兩個國家級物流樞紐為核心,對接我省“海絲”核心區建設,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強化海公鐵多式聯運功能,聯通沿海糧食流入和中歐班列物流,搭建向東連接東南亞、向西橫跨歐亞大陸的國際海鐵聯運物流雙向新通道;逐步完善與物流樞紐對接的滬深線路、杭廣線路、浦武線路“三縱”,寧南線路、福銀線路、京臺線路、湄渝線路、泉吉線路、廈蓉線路“六橫”,福龍線路、廈南線路“兩聯”構建的“三縱六橫兩聯”糧食物流骨干網絡建設,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通道+樞紐+網絡”物流運作體系。加強與物流樞紐對接的多層級物流網絡體系建設,推動糧食物流樞紐的產業支撐從直接支撐產業園區逐步擴展到綜合應急保障中心、重要糧食物流節點和糧食儲備庫等,以“大物流”帶動“大產業”,逐步形成輻射浙、粵、贛,銜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面向中西部的沿海增長極。推進港站智能調度、設備遠程操控、智能安防預警和港區自動駕駛等智慧港口生態圈建設,提升物流數字化水平,加快推進要素集聚、資源整合,更好地發揮

物流樞紐的規模經濟效應,推動物流組織方式變革,提高物流整體運行效率和現代化水平,擴大優質物流服務供給,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務網絡,更好發揮我省水路大通道物流效能,為推動我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糧食物流園區建設。依托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寧德等沿海港口資源,整合優化存量設施,在加工集聚地區,結合糧食物流節點和百園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一批運作規范、集糧食倉儲、運輸、檢驗、交易、加工、配送、研發、信息等現代物流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糧食物流園區,發揮福州長樂松下港糧食產業融合園區、福州江陰港區、廈門海滄“海隆碼頭”糧食中轉園區、漳州招銀港區、泉州石湖港區等糧食物流園區支撐作用。提升園區物流設施現代化水平,支持長樂松下港改造專業散糧卸船泊位,建設集裝箱泊位和糧食“散改集”專用設施;完善“海隆碼頭”和招銀港區港口接卸疏運系統,推動吸糧機、裝船機等港口糧食專用高效裝卸設施應用,推動專用碼頭、專用線、中轉倉庫、裝卸設施和運輸工具等協調配套,推進保稅物流倉等現代物流項目建設,提升糧食碼頭的接發效率;進行多式聯運設施改造,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提升物流園區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能力;進行信息化提升,促進視頻監控、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港口作業中的應用,形成從產區到我省一體化一站式的糧食運輸模式,健全糧食產業服務鏈條,擴展糧油加工能力,強化功能,提高整體物流效率和物流能力,推動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群化發展和產業鏈協調發展,擴大沿海港口對內陸的輻射能力,支撐華東沿海通道的建設。

圖4福建省糧食物流空間布局

促進物流設施互聯互通。完善物流網絡體系,增強進口糧食接卸能力,加快提升糧食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互聯網基礎設施與物流基礎設施融合;推廣應用先進散糧接發設施、甩掛運輸、集裝技術和托盤化單元裝載技術等物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加大推廣物流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加強碼頭設施、運輸船舶、散糧裝卸設備、運輸工具的標準化改造和與國際糧食主產國設施的標準化銜接,適應未來國際糧食承運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加強專業化設施運行與通用性物流設施運作的協同,推動集裝箱等通用標準與專業運輸系統的協調,推廣集裝箱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循環共用,提升糧食接卸及分撥集散能力,提高糧食多式聯運不同運輸方式轉換效率;應用人工智能、管式輸送設備、移動粉塵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解決平房倉的物流短板,有效提升物流對接能力及效率,促進糧食倉庫、運輸工具和中轉設施之間有效銜接,大幅提升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第二節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

鼓勵大型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和國際糧源,在重要口岸、港口和物流樞紐建設糧食倉儲加工項目,推動與國際港口點對點合作,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打通內外循環。支持產區糧食企業聚焦本地優質糧源,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向下游延伸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在育種、種植、收購、烘干、儲藏、加工、銷售、物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由各環節分散經營向一體化發展轉變;加快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聯合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引導糧食精深加工向釀造、化工、保健、醫藥等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延伸,加強糧食副產物的綜合、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增值空間。推動糧食產業與林牧漁、農耕體驗、康養產業、文旅休閑、互聯網、信息產業深度融合,挖掘糧食產業經濟新增長點。

第三節發展三大糧食產業集群

根據市場供求和區域稟賦,按照比較優勢、產業集中、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綠色生態的原則,發展臨港糧油產業集群、沿海特色糧食產業集群及產區稻谷加工、飼料產業集群等三大產業集群。發展以糧食物流和糧食儲備為突出優勢的臨港糧食產業集群,適時發展保稅加工,降低糧食市場交易成本,提升社會服務化水平,鼓勵資源共享,形成一批上下游發展關聯性、互補性強的糧油集群產業。建設沿海特色糧食產業集群,適應消費需求升級趨勢,重點提升糧食精深加工水平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發展與糧油資源關聯緊密的食品加工,建設“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糧油食品產業發展核心區;發展港口大米配送基地,健全物流配送供應體系,積極發展新業態,擴大優質產能,推動新老產業協調發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培育南平、三明、龍巖等省內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糧食加工企業“退城入園”,提升就地加工轉化能力,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圖5福建省糧食產業集群布局

第四節做強福建特色主食加工

以福建特色主食產業化為糧食產業升級的突破口,按照“優質營養、健康美味、經濟方便”的要求,加快優質主食產業發展,鼓勵采用富鋅、富硒等優質專用主食原料品種,支持建設沙縣小吃等主食加工產業供應基地,提高主食產業化經營能力,推進饅頭、面條、餃子、油條、包子、米飯、方便米飯、方便米粉等米面主食制品的工業化生產和社會化供應。加快開發系列化、多元化、功能化主食產品開發,發展方便主食、速凍主食、健康主食、應急主食,結合閩南飲食文化,豐富面線糊、鹵面、沙茶面、燒肉粽等特色主食,豐富花色品種,提高優、新、特產品的比例。創新主食產業發展模式,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互聯網+主食產品”等模式。改進主食包裝,加快補齊主食儲存、運輸、終端銷售短板,建立一體化主食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發揮骨干企業的優勢,增強加工、配送及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結合糧食科技周等,推動全谷物及健康主食行動。完善標準體系,制定一批特色主食產品團體標準,走出福建特色主食產業化發展之路。

第五節創建知名糧油產品品牌

挖掘地方特色優勢,推動品牌興糧,逐步建立福建名牌產品培育梯隊,按照“培育一批,爭創一批,打響一批”的思路,通過地理認證、質量管控、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等手段培育區域品牌及“海峽糧倉”“綠色糧城”等企業品牌,推出一批核心糧油產品,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突出“品牌集群”效益,提升“福建糧油”形象。弘揚“工匠精神”,重點培育和扶持重點企業和品牌產品,鼓勵利用品牌資源進行擴張和延伸,引導糧油企業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核心,整合資源,打造強勢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大“河龍貢米”“浦城大米”等傳統品牌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做優做強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現代糧食產業。

第六節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

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完善相關政策規定,擴大實施范圍,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應,通過優質糧食種植基地、優質糧油加工集聚區及優質糧油供應平臺的建設,打造多聯盟式優質糧食示范區。通過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糧食產品品種品質品牌提升、糧食質量追溯提升、糧食機械裝備提升、糧食應急能力提升、糧食節糧減損健康消費提升,建設5個龍頭企業、5個示范縣、30個“五優聯動”示范點、100個銷售點,增加綠色生態糧食產品供給,帶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升級。推動“五優聯動”,支持三明、南平、龍巖等糧食產區依托本地優質稻資源,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發揮“河龍貢米”“浦城大米”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豐富“福建好糧油”覆蓋面。實施“優糧優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糧食供給結構,實現糧食穩產與提質協同發展;實施“優糧優購”,加強產后監測、品質測報,支持開展糧食清理、干燥、分類或“一賣到位”等快捷服務;實施“優糧優儲”,大力發展糧食綠色倉儲和分倉存儲,鼓勵各地盤活倉儲資源,提供優質糧食收儲服務;實施“優糧優加”,提升技術水平,研究開發福建本地特色大米產品,提倡適度加工,積極開展糧油產品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和標準化試點示范,支持糧食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鼓勵糧食企業制定技術要求更高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實施“優糧優銷”,全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多層次整體營銷和多渠道宣傳推廣拓展區域公用。沿海糧食產業集群擇優支持大型企業,以補鏈為出發點,加強政府層面戰略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提高省際糧食流通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完善本地倉儲、加工、貿易、質檢等功能,打造優質糧食工程的優質示范主體,推動“三鏈協同”,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六章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健全物資儲備體系,科學調整應急物資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進一步補齊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短板,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構建核心節點、區域性重要節點以及若干支點相匹配的多層次、立體化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設施網絡,更好發揮物資儲備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構建資源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第一節調整應急物資儲備品種目錄

強化物資儲備需求導向。以經濟社會安全保障需求為牽引,聚焦國計民生、產業發展,科學評估影響物資供應保障的風險概率和危害程度,統籌實物儲備、生產能力和動員潛力,考慮歷史峰值需求和必要的備份、適度的冗余,確定儲備品類、方式和規模需求,構建循序傳導、梯次支撐、分工負責、統籌協調的全產業鏈供應鏈儲備需求生成機制。

動態調整物資品種規模。緊密結合我省自然災害頻發等情況,針對可能發生的、影響重大的突發事件確定應急物資儲備的種類,先急后緩,保證重點。考慮市場波動、突發事件等多類情景,動態優化救災物資儲備品類,發揮政府實物儲備的民生保障主導作用,確保重大突發事件發生12小時內保障受災人員得到初步救助,24小時內保障受災人員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底線思維,逐步提高通用性儲備規模、品種、質量。完善專用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品類名錄,根據各類突發事件的實際需求,健全儲備目錄并動態更新。按照規模適度、應急高效、保障有力、戰時應戰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科學測算各類應急物資的合理儲備規模。省級救災應急性儲備以實際保障6萬人為基數、市級以3萬人為基數、縣級以0.65萬人為基數測算各品類救災物資儲備規模。

第二節拓展應急物資儲備類型方式

堅持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實物儲備與協議儲備相結合,推廣合同儲備、產能儲備、技術儲備和家庭儲備等多元儲備方式,提升儲備效能。增強政府實物儲備,根據儲備物資名錄及規模定位,充實政府掌握的各級各類物資倉儲基地(庫、點),以滿足應對較大風險挑戰的需要,確保第一時間“拿得出”“跟得上”。省級儲備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災、搶大險”及應對各類重大自然災害,側重于市縣級不宜儲備的專用、特種應急物資和用量大、儲備不足的應急物資,加強省級統籌、歸口管理。市、縣級立足于承擔轄區內和周邊地區應急保障任務,儲備總量以所轄地區自然災害救助預案三級響應啟動條件規定的緊急轉移安置人口數量為基準,市級儲備至少滿足1個縣(市、區)應急保障需要,縣級儲備至少滿足2個鄉鎮(街道)應急保障需要。提升協議儲備規模,重點安排市場化程度較高、技術發展快、更新周期短,非重大急需的物資實施協議儲備,逐步提升協議儲備范圍,有序提升協議儲備占比。根據政府相關部門與企業簽訂的代儲協議,承儲企業按照數量控制、總量平衡的原則進行動態儲備。開展重點儲備物資常態化統籌管理和動態監測,加強集中生產調度,引導國有企業、大中型民營企業通過新設立專用和通用生產線、改造已有生產線、保留閑置生產線等方式建立必要的產能備份,增強應急轉產能力,建立健全區域產能保障聯動機制。倡導社會責任儲備,修訂完善法規制度,明確相關生產、流通企業的儲備義務和要求,發揮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帶動示范作用,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儲備。鼓勵實施家庭儲備,發布家庭應急儲備清單目錄。

第三節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機制

建立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按照屬地為主、分級負責、分類管理的原則,不斷加強物資儲備頂層設計,整合優化各部門的物資管理職能,加快構建統籌協調,統分結合的物資儲備管理保障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共建共享、科學儲備、高效聯動,推動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應急物資采購供應體系,對應急搶險、救援、救災物資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統一配送。

完善物資儲備監督機制。加強專業、行業和屬地監管的統籌協調,加強儲備數量質量監管職能,定期組織對各級各類儲備開展數量質量大清查,強化屬地監管力量對同級儲備數量質量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強化各級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儲備、社會責任儲備的屬地監管責任。

構建政府儲備調控機制。強化宏觀調控預案管理,建立相關部門、智庫、機構、協會、上下游企業定期融合會商制度。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優化收儲輪換及日常管理流程,提高執行效率。規范征用行為,建立健全儲備物資臨時征用和補償獎勵機制。完善儲備調用動用預案,實行儲備分級動用,依次引導企業釋放商業儲備、動用社會責任儲備及政府儲備。積極推動以市場化方式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物資儲備輪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年限屆滿前的處置方式,減少報廢損失。依據應急物資儲備品種目錄、儲備時間、品質狀況等擬定輪換計劃,并按計劃組織實施。

第四節強化應急儲備物資指揮調度

搭建全省運力“一張網”。充分整合不同運力物流資源,保障省內大通道不中斷、全省服務網絡不間斷,形成全程“一站式”、全省無盲點、城市倉配一體化的全省運力“一張網”。優化應急物資末端配送網絡,推廣多式聯運、集約配送、城市地下配送等新模式。建設應急物資物流綠色通道,保障應急物流救援效率。加強物資儲備科學管理調度,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包含產供需三方的各類應急物資數據庫,整合應急物資的生產、供應與需求三方的信息,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調度、指揮平臺,科學合理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形成省市縣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應急物資產供需調度指揮系統,減少重復儲備、儲備不足或過度、造成儲備物資過期浪費的現象,提高儲備效率。建立應急狀態下的軍地協作機制,跨部門、跨區域合作機制和公路、鐵路、水路、航空聯動機制;通過完善民間應急物資和運輸能力緊急征用和補償機制,將各類有效社會資源納入全省應急物資動員保障體系。

第五節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設施

建設應急救災儲備設施。鼓勵與應急體系融合建設,爭取福州國家級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基地落地建設,支持新建福建省應急物資儲備保障中心,擴建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結合現有福州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形成應急物資儲備的核心區。在三明、泉州布局閩北、閩南兩個省級應急物資保障中心,結合其他6個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形成高效應急保障的關鍵支撐。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全省物資儲備存量資源,盤活糧食儲備閑置資產,建設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庫,構建我省“1+2+6+N”的省市縣縱向銜接、橫向支撐的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基礎設施體系。

圖6福建省“1+2+6+N”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設施布局

第七章強化支撐能力建設

強化數字化支撐,提升糧食和物資儲備大數據治理、智能決策支持和數字化服務水平。強化法治支撐,加快形成符合省情糧情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全省政策性糧食監管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強化節糧減損,大力弘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糧食系統光榮傳統,切實推進糧食流通各環節的節糧減損,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第一節提升行業數字化水平

提升儲備業務信息系統。堅持統一建設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管理平臺,加強省市縣糧食儲備企業信息化建設,對接國家級平臺,鏈接市縣及基層涉糧企業,提升收購、儲存、調運、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水平,實現橫向互聯、縱向互通,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智慧閩糧”新體系。統一省市縣三級分布式管理平臺、移動APP云平臺和企業管理中心的軟硬件體系。拓寬信息化口徑,納入基層收儲庫點、龍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應急供應網點、應急配送中心和縣級數據維護終端,實現覆蓋全省的涉糧數據集中。持續建設數字糧庫,推進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省級平臺與地方儲備糧承儲企業間數據互通共享、在線全程監控,形成全省糧食儲備信息化“一張網”。開展基于手機端的移動云平臺建設,提高倉儲應用、監督管理、購銷支持和消費經營各項能力。開展糧食智能工廠、智能倉儲等應用示范。

升級三大省級信息平臺。完善省級數據共享平臺,匯聚糧食儲購銷等業務數據,形成糧食行業數據中心,實現數據集中管理,加強數據資源挖掘使用及共享發布,為糧食宏觀調控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完善糧食統一交易體系,積極發展糧食電子商務,推廣“網上糧店”等新型糧食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完善糧食監督檢查平臺,加強市場監管大數據采集、開放和分析應用能力,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分析,推進涉企信息的統一歸集、共享和應用。建設糧食和物資儲備應急指揮調度平臺,推進全省應急物資調度、運輸、發放等全過程網絡化指揮,實現全省各級、各系統應急物資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也為接入全國統一的糧食和物資儲備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奠定基礎。

建設物資儲備信息系統。逐步開展省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信息化建設,構建覆蓋全省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一體化系統。加強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倉儲管理,實現業務管理、庫存控制、作業自動化、倉庫安全智能管控以及信息處理等功能,提升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水平。依托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5G技術等智能手段對物資信息進行監控,逐步實現物資儲備、管理、保障全過程的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和標準化。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的動態監管和科學調配。逐步開展倉儲電子貨位卡、自動巡更、視頻智能化應用等新技術推廣,試點開展電子托盤、智能貨架、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

促進糧食物資信息融合。加強信息維護、數據歸集和應用創新,在安全預警、應急指揮和智能決策、應急物流等方面促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融合發展。融合應急管理相關資源,推動形成貫通全省的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實現應急管理數據共享開放,提高應急監測預警、監管執法、指揮決策、救援實戰、社會動員等能力。加強預測預報和綜合風險評估體系的建設,提升應急救助能力,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加快智慧物流發展,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利用北斗、大數據技術實現交通物流在線跟蹤等信息互通共享,推動構建智能物流配送網絡。

第二節健全法治監管體系

完善糧食法規制度。加快構建依法治糧法規體系,積極對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推動盡快出臺《福建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修訂完善《福建省糧食流通管理辦法》《福建省地方儲備糧油管理辦法》;完善福建省儲備糧輪換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機構的職能職責,規范各地方儲備輪換管理、資金補貼、儲備運作、庫點考核等日常管理,建立層次清晰、合理有序、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糧食安全法規體系。

健全物資法規制度。明確應急物資儲備責任義務,規范應急物資儲備運行環節,制定切實可行的法規制度,為應急物資儲備運行提供全過程的制度保障。完善各類儲備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完善《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物資儲備采購調撥制度、緊急采購協調制度、入庫驗收制度、定期輪換制度、統計報告制度、監督檢查制度、臺賬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儲備管理制度,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作、部門互動、資源共享的保障制度。對儲備的管理體制、存儲數量、輪換周期、資金保障、統計報告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便于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物資儲備市場準入、基礎設施保護、倉儲管理、質量安全、儲備監管、流通統計等方面的相關規定。

制訂修訂標準規范。結合優質糧食工程和“福建好糧油”行動,制訂福建好糧油分等分級和評價方法標準、福建好糧油適度加工標準、福建優質稻米團體標準及物資儲備技術規范等,宣貫其他營養健康糧油產品標準。結合地方倉儲實際,對接國家相關規范文件,制訂福建省高標準糧倉建設標準、智慧糧庫軟件系統和硬件標準,推進儲備糧管理業務規范化和數據標準化。研究制訂福建省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指導標準、福建省應急物資儲備品種目錄等應急物資管理服務標準,充分發揮強制性標準守底線、推薦性標準保基本、企業標準強質量作用,建立規范性、制度性標準全覆蓋。

提升依法監管能力。加強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監管隊伍和能力建設,建立分類分級監管機制,落實各級部門行政監管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提升智慧監管手段,建立信息化監管和信用監管的雙重監管模式,完善“互聯網+監管”,著力實現糧食和物資儲備的在線監管、遠程監控、實時監督,推動移動執法。完善“引糧入閩”對口省份的糧食流通執法督查協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案件互查;逐步建立糧食和應急物資企業信用體系,完善落實企業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信用制度,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跨系統、跨層級的糧食行業和應急物資儲備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平臺,逐步達到“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合力監管效果。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制度的常態化,建立省市縣抽查事項清單、執法人員庫和監管對象庫“一單兩庫”;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加大對涉糧違法違規行為核查力度。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健全機構設置,做好安全生產指導和督促檢查。嚴格落實企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主體責任,深入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完善各項制度,著力細化崗位職責。持續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摸清安全風險底數,建立整改工作臺賬,綜合運用通報、約談、警示、曝光等有力措施,加強督促整改,堅決消除風險隱患。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工作檢查機制,加大檢查力度,提升檢查效能。深化消防安全常態化治理,依法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加強消防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夯實消防安全基礎,加大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依托省級糧食管理平臺,完善安全生產模塊功能,推動“互聯網+安全”建設,實現安全生產監管精準化、智能化。

提高質量監測能力。不斷提高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的力度,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加大糧食流通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市場抽查力度,定期進行糧食質量檢驗,嚴格執行春秋季庫存糧油質量檢查制度;建立超標糧食處置長效機制,強化屬地監管責任落實和責任追究。按照“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目標,建立上下聯動、橫向互通,以省糧油監測所為龍頭、市級糧油檢測站為骨干、縣(市、區)級糧油檢測站為基礎、國有糧食企業質檢室為補充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制定《福建省糧食質量監測機構建設導則》,推進實驗室建設和檢測設備配置的標準化,加強檢驗能力建設,開展質檢人員培訓,實現檢得出、檢得快、檢得準。縣級質檢站宜與當地中心糧庫、加工廠、職業學院等進行“站庫合一”“站企合建”“站院融合”等多種方式聯建共建,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嚴格進口糧食檢驗檢疫,嚴格現場檢驗檢疫程序,加強實驗室進口糧食檢測能力,嚴防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不合格糧食入境。

升級質量追溯平臺。不斷完善福建省原糧質量追溯平臺,實現糧食從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各個流通環節的源頭可溯、去向可查、風險可控;加強與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對接,與省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和質量互認,鼓勵企業建立質量追溯體系。與平臺配套“互聯網+移動終端”,運用衛星定位、身份標識關聯、圖片及音視頻確證等技術,強化源頭信息獲取標準化和檢測對象可溯化,在適宜種植區通過優品率監測,通過上圖入冊引導優質品種種植;破除數據孤島,將各糧油質檢機構的系統打通,實現跨區域數據交互和追溯,逐步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實現糧食質量安全的預警預測。

第三節強化科技支撐

建設科技研發基地。充分利用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省創新研究院、創新實驗室以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創新平臺建設優勢,深入實施科技興糧,以糧油購銷、倉儲和加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重點,省糧油監測所和各地質量監測站等為支撐,建立糧食科技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糧油質量監測站通過共同設立研發基金、實驗室、成果推廣工作站等方式,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行業創新聯盟。支持企業加大糧食科技研發投入,支持科研單位、高校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通過科研機構、科技人才與糧食企業的深度合作,重點推動糧食倉儲物流、質量安全、加工轉化和信息化等重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依托大型創新型糧油加工企業,建立加工技術推廣和主食產業化應用創新平臺,強化合作共享,提升加工科技水平,開發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充分發掘糧食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糧食科技普及,強化糧食科技推廣服務,促進糧食行業全鏈條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加大關鍵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和科研單位聯合攻克糧油儲藏技術、糧油精深加工、副產物高效利用、糧食質量安全、節糧減損、糧食現代物流、糧食智能化和信息化等領域關鍵技術。加強儲糧信息自動感知和自動采集系統、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發物理、生物源儲糧藥劑等綠色防護技術,推進產業化應用示范。推進糧油適度加工和深加工技術產品創新,開發小麥、稻谷、特色植物油等功能性、專用性新產品和休閑方便食品;加強副產物循環利用,為糧油產業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支持高效、環保、智能化糧食出入庫系統和運輸機械設備、智能機器人研究開發,提高糧食流通作業效率;提高糧食烘干、色選、清理設備節能環保和智能控制技術水平;推進糧食加工自動化、智能化,促進產業技術升級。開展真菌毒素、重金屬污染和農藥殘留檢測儀器設備的研制開發及推廣。

搭建人才培養平臺。依托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資源,建設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通過“筑巢引鳳”吸引高科技人才進入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科技領域。鼓勵和引導科研機構、高校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搭建高端人才培養平臺,共建共享創新基地、實踐實訓基地。發揮科教、人才、龍頭企業資源優勢,舉辦科技供需對接會,鼓勵涉糧院校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加強人才集聚開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廣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模式,舉辦招才引智系列活動,集聚、激勵、扶持一批高精尖緊缺的創新創業團隊,推動人才資源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倡導“人才興糧”“人才興儲”理念,結合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明確考核要求,強化責任落實。強化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技術人才科技素養和業務素養,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和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立“糧食產業科技專家庫”和“行業技能拔尖人才庫”,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牽頭承擔企業科研任務,扶持培育企業優秀技術創新團隊。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快培養基層一線倉儲保管、質量檢驗、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等專業技術人才和實用型人才,提升行業職工技能水平。大力宣揚先進典型事跡,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動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第四節推進糧食節約減損

健全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加強愛糧節糧宣傳,充分利用世界糧食日、糧食科技活動周和糧食安全宣傳周,開展糧食安全與節糧減損科普教育,強化少年兒童愛糧節糧意識,開展多種形式的節儉養德實踐活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愛糧節糧氛圍。發揮宣傳教育基地、基層社區的作用,大力開展愛糧節糧和儲糧安全宣傳活動,強化愛糧節糧正面宣傳,曝光鋪張浪費典型案例,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食堂集中開展“節約一粒糧”教育實踐活動,帶動社會各行業樹立起糧食安全人人有責意識,形成愛糧節糧的良好社會新風尚。

建設糧食安全教育基地。依托省內大型產糧基地、產業園區、糧食企業、涉糧院校、科研機構以及糧食檢化驗機構等,建設愛糧節糧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普及糧食安全現狀和糧油基本知識,加大科學儲糧、安全用糧、愛糧節糧知識宣傳力度。

推進流通領域節糧減損。圍繞節糧減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制定節糧減損具體實施方案。收購環節重點提高糧食烘干率和推動產后服務發展。倉儲環節加強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建設綠色準低溫倉儲設施,推動農戶和糧庫儲糧先進技術應用。運輸環節推廣使用新型糧食運輸裝備,提升糧食運輸現代化和裝卸智能化水平,促進“四散”技術發展。加工環節支持企業發展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倡導適度加工,大力發展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

制止餐飲環節糧食浪費。加大對餐飲行業的管理,將制止“舌尖上的浪費”納入地方餐飲行業約束性檢查標準,督促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和主體責任,主動提醒消費者適量點餐。倡導光盤行動,鼓勵餐飲企業提供小份菜,采取分餐制,按需供給,杜絕浪費。支持餐飲企業履行提醒義務,在餐廳顯著位置張貼或擺放“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提示語、告示牌等,引導顧客文明用餐、節儉消費、抵制餐飲浪費。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強化組織領導

省政府各相關部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分工負責、密切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本領。省糧食和物資部門協調推進有關工作,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省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儲備領域;省農業農村部門加強優質糧食品種的種植推廣,在穩定產量的同時增加優質糧源供應,支持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申報評定;自然資源部門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中加強監督管理,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嚴守耕地紅線,優先安排糧食倉儲物流設施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市場監管部門加強質量管理,維護糧食市場秩序;其他相關部門按職能職責,支持糧食和物資儲備的發展。推廣泉州市糧食行業協會輪值模式,充分利用行業協會,在形勢分析、價格監測、產業發展、應急保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節加大政策支持

加強財政資金支持。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統籌使用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專項、優質糧食工程等各類專項資金,特別是加大對重大工程、重要項目和重要節點線路、新技術、新產品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統籌安排好各級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資金。適時修訂《福建省糧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福建省引糧入閩獎勵辦法》《福建省儲備糧油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整合規范省級糧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強化糧食安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保障,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和引導帶動作用,撬動社會資金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儲備糧庫功能提升、維修改造和科學儲糧新技術推廣補助,各市、縣(區)人民政府應根據需要將專項建設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大新技術研發投入力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符合條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依法享受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各地財政資金、政府債券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加大對糧食和物資儲備項目的支持力度,強化應急物資儲備的資金保障,將項目建設資金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

加強其他政策支持。加大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對糧食和物資儲備重點項目用地予以傾斜支持。統籌規劃和盤活利用鄉村閑置糧站庫點,所得資金應全部用于糧食和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對接縣域產業集聚區用地規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大“放管服”改革推進力度,簡化糧食物流企業開展業務的行政審批手續,最大程度減少對糧食倉儲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審批環節,特別是糧食碼頭、鐵路專用線等審查手續,壓縮審查時間,實行“一站式”服務保障。

第三節拓寬融資渠道

鼓勵銀行業機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生產、收購、倉儲、物流、加工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鼓勵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和利率。鼓勵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加強對上下游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各地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適當放寬糧油企業擔保條件。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和上市等方式進行融資。鼓勵社會資金以PPP等方式投資糧食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資本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投資情況規范有序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產業融合發展領域。

第四節加強責任考核

加強黨對糧食工作的全面領導,保證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真正見效,嚴格落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保障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突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責任、目標責任,健全分級責任體系,逐級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科學確定糧食安全考核責任制指標,突出核心指標,完善方式方法,強化結果運用,將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項的新要求落實到考核指標,確保見到可考核的成效。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加強績效評估,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評估考核結果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項目資金安排等的重要依據。加強督查工作力度,創新督查方式方法,督促項目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推動項目建設等工作任務得到全面落實。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