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9 17:24

中商情報網訊:本規劃根據國家關于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以及《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部署編制,是指導未來五年湖北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是編制服務業其他行業規劃和地方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奮力譜寫湖北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十四五”時期是湖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必須在科學分析“十三五”湖北服務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十四五”服務業發展新態勢,按照“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能級、完善服務功能、增強驅動能力。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不斷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進服務業發展取得新的成效。

服務業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十三五”時期,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4%,與全國基本持平;增加值由1萬億邁上2萬億臺階,疫后服務業加速重振,2020年達到2.23萬億元;占GDP比重2015年超過第二產業,2019年首次突破50%,2020年進一步提升至51.3%。五年來,服務業提供了80%以上的市場主體、55%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50%以上的稅收和40%以上的城鄉就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升。

服務業重點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經過五年的發展,全省優勢服務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了現代商貿服務業1個兩萬億級產業,文化和旅游業、房地產業等2個七千億級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商務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等4個三千億級產業。科技金融“東湖模式”獲國務院肯定和推廣,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試驗區。湖北碳市場交易規模、引進社會資金量、納入企業參與度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武漢、鄂州、襄陽、宜昌、十堰等城市被列為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武漢、鄂州獲評“全國快遞示范城市”,武漢、襄陽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武漢市獲批“中國軟件特色名城”,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首個軟件名城,形成了地球空間信息、信息安全、光通信嵌入式軟件等特色產業集群。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業規模居全國第8位、中部第1位,在工程勘察設計、建筑設計、研發外包、工業設計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5A級景區增至13家,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服務業發展新動能加速壯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研發服務、工程技術、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做大做強,2020年全省規上高新技術服務業逆勢增長,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電子商務迅速發展,騰訊、華為、小米、阿里巴巴等眾多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落戶武漢,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光博會、機博會、武漢車展等品牌展覽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市場主體綜合競爭力有所提升,19家企業入圍中國服務業500強。

服務業平臺載體建設扎實推進。深入實施“三千億元產業培育工程”和“五個一百工程”,為服務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連續創建81個省級現代服務業示范集聚園區、持續培育100個服務業知名品牌、重點扶持115家服務業骨干企業、滾動建設227個服務業重點項目,累計培養468名服務業領軍人才。服務業改革開放持續推進,武漢市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及江漢區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典型走在全國前列,自貿區助推湖北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連續位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盡管“十三五”全省服務業取得較好成績,但服務業發展仍存在總量規模與經濟大省地位不相適應、結構功能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優質服務供給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特別是產業能級與沿海發達省市差距較大,生產性服務業相對偏弱,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不深,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生態不優,高能級服務業平臺數量不足,龍頭企業和本土品牌競爭力不強,區域協同發展不夠。

第二節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湖北省服務業將進入加快發展的新時期,面臨諸多重大機遇:一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有利于湖北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在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是湖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萬美元向更高水平邁進,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為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創造出更大市場。三是數字技術強勢崛起和廣泛應用,引領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跨境電商等一大批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湖北服務業發展打開新空間。四是國家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國家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等,為湖北服務業發展帶來新活力。

與此同時,湖北服務業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對全球服務業發展和國際分工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國內區域板塊競爭更加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接觸型聚集型消費復蘇較慢,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

謀劃和推動湖北“十四五”時期服務業發展,必須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三個沒有改變”的科學判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的囑托,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服務業迭代升級,奮力譜寫湖北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第三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融合、協同、集聚、開放”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發展、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突破性發展,深化服務領域改革開放,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增強服務業的驅動能力,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全力打造現代服務業強省。

二、基本原則

——全局謀劃,統籌發展。積極融入“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服務業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立足各地特色優勢,統籌區域及城鄉服務業發展,增強集聚輻射功能、示范帶動效應,全力構建“荊楚服務”品牌新形象。

——以人為本,優化供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民美好生活服務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著力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能力,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催生創造新的服務需求,激發強大市場活力。

——創新驅動,跨界融合。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服務技術、理念、業態和模式創新,增強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發展新動能。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服務業不同領域間的協同融合,實現跨行業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系統集成,著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化服務領域改革,優化政策體系和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最大限度激發發展活力和潛力。鼓勵服務業企業在全國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推動服務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擴大開放。

三、發展目標

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研發設計基地和高端商務服務基地,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健康服務樣板區,不斷提升湖北在中部地區、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服務網絡中的支點功能。

——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左右。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到2025年,力爭服務業增加值超過3.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5%左右。

——結構進一步優化。圍繞構建全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八大重點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效率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生活性服務業滿足人民消費新需求能力顯著增強,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力爭商貿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過3萬億元,文化旅游業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元,打造金融、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健康服務等5個五千億級服務產業。

——功能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培育和建設一批全國知名服務業企業、品牌、示范園區,形成以武漢“世界設計之都”“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為標志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打造武漢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襄陽、宜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第二章優化服務業協同發展空間布局

圍繞“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建設多層次服務經濟中心,促進中小城市對接中心城市服務資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服務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統籌發展城鄉服務業,著力優化形成“一個國家級現代服務業中心、兩條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走廊、三大同城化生活服務圈”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布局,織密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紐帶。

第一節建設武漢國家級現代服務業中心

充分發揮武漢龍頭引領作用,提升“一主引領”服務業發展能級,輻射帶動全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一主引領”的服務功能

發揮武漢對全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全面增強武漢科技創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綜合交通樞紐聯通、對外開放交流等功能。深化武漢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武漢新港建設等為抓手,為全省產業升級提供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市場營銷等多元化專業化服務。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武漢城市圈創新協同、產業協作、市場聯動、開放互動、服務共享,打通更多、更寬國際通道與走廊,著力打造中部地區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頭堡”,推進城市圈汽車及零部件、光纖光纜、電子器件、醫藥、鋼鐵、紡織、化工、農副產品等優勢領域的技術和產品拓展“一帶一路”市場,打造具有圈域特色的外貿產業優勢集群。

二、支持武漢打造中國服務名城

大力推動“武漢·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建設提檔升級,加速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聚焦工程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等重點領域,培育形成一批名品、名家、名企、名牌和名園,加快建成實力強勁、特色鮮明、國際化程度更高的“世界設計之都”。努力建設世界濱水生態名城,沿“兩江四岸”布局金融保險、商務商貿、創意設計等高端產業,打造世界級濱江高端服務業發展核心帶。推進武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之城,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實驗區,建成國際性組織和活動落戶中部的首選城市。加快武漢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建設高水平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全國重要航空門戶樞紐,拓展市場標準制定、價格指數發布等功能,形成“華中鋼材指數”“漢口北指數”“漢正街指數”等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武漢價格”體系。高標準建設武漢國際貿易城,打造2-3個國際地標性商圈,把武漢建設成為立足中部、輻射國內、面向世界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第二節打造兩條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走廊

深入落實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圍繞中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特色明晰、配套功能完善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走廊,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一、構建沿長江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走廊

發揮長江沿線高校院所、產業園區密集優勢,圍繞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發展走廊建設,推動宜昌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創新中心,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為重點,建設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聯動荊州、荊門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發揮沿江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綜合交通優勢,推進武漢新港與宜昌港、荊州港的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級物流樞紐,構建“樞紐+通道+網絡”的現代供應鏈服務體系,增強資源要素、商品、服務的流通中轉和集聚輻射能力,建成長江高效物流帶。依托浩吉、京廣、京九、焦柳、漢丹等鐵路,拓展長江黃金水道輻射南北功能,協同武漢、襄陽、宜昌、荊州、荊門等市州構建通江達海、溝通南北物流網絡和鋼鐵、煤炭等大宗物資轉運中心。

二、構建沿漢江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走廊

支持武漢、襄陽、十堰開展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合作共建,實現優勢互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增強襄陽漢江航運中心、公鐵聯運和能源運輸樞紐功能,打造襄陽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方位融入國家物流樞紐網絡。以“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推動襄陽著力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加強創新鏈與供應鏈、產業鏈跨區域協同,通過數字化、協作化、智能化,建設面向下一代汽車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推進汽車產業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業態跨界融合,加快武漢、襄陽、十堰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建設。

三、打造全域協同創新服務網絡

服務兩大生產性服務業走廊建設,共建湖北全域創新平臺服務業網絡。推進武漢科教優勢沿長江、漢江延伸,轉化為服務業創新優勢、發展優勢,支持聯合建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鼓勵共建科技研發和轉化基地,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教育鏈的融合發展。支持襄陽、宜昌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推進襄陽全力打造華中大數據處理中心和漢江流域檢驗檢測中心,推進宜昌圍繞“三峽水電”,打造長江經濟帶大數據中心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檢驗檢測中心。

第三節建設三大同城化生活服務圈

提升武漢、襄陽、宜昌的輻射帶動功能,支持中心城市商貿、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優質資源向縣城延伸,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強縣和現代服務業特色小鎮,推動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的生活性服務業網絡化同城化發展。

一、提升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生活服務水平

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打造一小時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加速形成“123”綜合交通網。推進城市圈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增強武漢高品質生活服務帶動能力,為周邊城市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教育、醫療健康、保險就業、養老安老服務,建設武漢城市圈升級版。持續健全完善武漢城市圈全域旅游e卡通功能,鼓勵以市場化手段深化旅游跨區域合作,推動形成適應周末游需求的大都市圈休閑旅游大格局,共建共享武漢城市圈生態宜居大花園。以武漢為核心,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級大健康產業集群,推動武漢城市圈大健康服務業跨區域聯動發展,輻射帶動咸寧溫泉養生、黃岡李時珍中醫藥健康養生、孝感“孝文化”康養等發展,打造健康都市圈。立足軌道上的城市圈,有序推進武漢商貿流通功能向周邊城市擴散,培育共建一批聯結城鄉的商貿流通功能性平臺,加速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重塑新時代“貨到漢口活”“貨經漢口活”。

二、構建“襄十隨神”同城化生活服務圈

依托武西高鐵、鄭萬高鐵和高速公路網,整合襄陽“漢水文化、古城文化、三國文化”;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十堰“仙山、秀水、汽車城”;隨州“炎帝文化、編鐘文化、曾隨文化”,創建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打造國際知名的漢江生態文化旅游帶。發揮十堰、襄陽等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優勢,充分整合襄陽及十堰生態休閑養生、隨州中醫藥健康養生等品牌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業。支持襄陽打造區域性市場樞紐和消費中心,協調整合“車都”“水都”“香菇之鄉”等品牌優勢,大力推進汽車、有機食品、優質農產品、中藥材、綠松石等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建設鄂豫陜渝商貿物流中心。

三、構建“宜荊荊恩”同城化生活服務圈

依托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山水等資源,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加快長江三峽國家黃金旅游帶、清江生態文化走廊、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荊門紀山文化旅游區等提檔升級,支持荊州、荊門、宜昌等傳承創新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等,推進線路互聯、游客互薦、市場互享,共同打造世界著名生態健康旅游目的地、中國長江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級自然旅游度假區。塑造提升宜昌“三峽”生態康養、恩施休閑康養度假、荊門長壽健康養生等品牌,合力建設國家康養產業試驗區。支持宜昌打造“三峽不夜城”,成為鄂西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三章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高產業創新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增強全產業鏈優勢,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更大突破。

第一節金融業

建設全國區域金融中心,構建機構健全、實力雄厚、布局合理、產融結合、功能完善、運行穩定的金融產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

一、實施金融功能提升工程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生態金融、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加快建設以武漢為龍頭的全國性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全國性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全國碳金融中心,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效循環的渠道,增強金融有效供給能力。深化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和中部地區風投創投中心。建好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打造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繼續加大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投放力度,重點增加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中長期信貸支持。持續推進縣域金融工程,助力鄉村振興。整合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信息,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鼓勵發展裝備融資租賃業務。規范有序發展消費金融,更好滿足百姓多樣化金融需求。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

二、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積極引進境內外知名金融機構在湖北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實施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增量提質行動,做大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推動湖北銀行、漢口銀行等上市,加快非銀機構設立,打造全牌照、全業態金融機構集群。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劃,做實上交所中部基地和深交所湖北資本市場培育基地,推動更多企業多渠道上市掛牌,支持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爭取“四板”創新試點。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平臺建設。推動金融雙向開放,在湖北自貿區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創新試點。

三、優化在線金融服務

積極協調推動全省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平臺、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等建設,推行線上便捷信貸服務。推進數字征信和數字貨幣應用,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知識圖譜、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于授信融資、承保理賠、資產管理等領域。

第二節現代物流業

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基本建立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經濟便捷、智能綠色、融合聯動的現代物流體系。到2025年,力爭全省物流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

一、加強物流通道建設

加快“空港”建設,提升武漢天河機場門戶樞紐功能,建設鄂州花湖機場國內一流專業航空貨運樞紐、全球主要航空物流節點,支持武漢、黃石、孝感、鄂州、黃岡共建武漢城市圈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打造民航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加快“陸港”建設,進一步完善集疏運體系,引導鐵路進園區、進港區;擴大中歐班列等鐵路貨運輻射面,依托亞歐、泛亞鐵路網絡,接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暢通陸上國際物流通道。加快“水港”建設,加快推動長江沿線港口優化整合、聯動發展,建設現代港口集群;促進武漢新港、宜昌港與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的戰略合作,接入海上絲綢之路,連通海上國際物流通道。依托沿長江、漢十等橫向通道和京廣、二廣等縱向通道,完善鐵水、公鐵、空鐵、水水聯運體系,努力建設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發展紐帶。

二、加強物流網絡建設

加快建設武漢、宜昌、襄陽、鄂州、十堰等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布局建設一批省級物流樞紐城市,加強物流樞紐間的銜接,促進跨區域物流活動組織化、規模化運行,建設構建高效協同的現代供應鏈服務體系。以物流園區為抓手,根據設施功能、產業布局,引導物流節點建設。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進一步提升多式聯運效率,提高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和快速換裝便捷性。支持貨運網絡平臺發展,復制推廣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成功經驗,推行貨物運輸“一單制”。

三、加強專業物流建設

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鼓勵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增強國家物流樞紐在跨境電商通關、保稅、結算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樞紐支撐電子商務物流一體化服務的能力。加快構建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絡,加強快遞物流末端基礎設施建設。以武漢、宜昌、鄂州為重點,著力打造3家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有序推進以黃石、黃岡、襄陽、荊州、荊門、孝感等市為重點的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儲備建設工程,補齊縣域冷鏈物流設施短板。

第三節商務服務業

建設全國高端商務服務基地,構建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發展均衡、專業化程度高的商務服務體系,提升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到2025年,全省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5500億元。

一、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業轉型升級

提升中國武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集聚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做大做強襄陽、宜昌、鄂東、江漢平原、荊門、武東、仙桃等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鼓勵有條件的市州建立具有地域和產業特點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鼓勵和扶持高級人才尋訪、人力資源外包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咨詢、人才測評、人力資源管理軟件開發等特色業態和新產品快速發展。探索建立網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搭建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平臺。支持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國內一線城市以及發達國家的人才、校友集聚城市或者地區設立人才工作聯絡站,鼓勵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在湖北設立分支機構,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

二、做大做優做強會展經濟

提升“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華人華僑創業發展洽談會、世界硒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中西部汽車汽配商品交易會、中國食品博覽會等品牌展會的辦展規模,擴大影響力,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會展中心。用好互聯網“云展”平臺,創新會展服務模式,積極承辦國際高端會議和論壇活動。

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商務服務體系

推進廣告產業數字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集創意策劃、營銷策劃、媒介代理、信息咨詢、品牌塑造為一體,功能齊全、鏈條完整的綜合服務型廣告產業集群。鼓勵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等企業采取聯合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企業。推進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知名服務業企業實施“高價值知識產權培育工程”“重點企業知識產權海外護航工程”等。培育發展應急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應急管理支撐服務、應急專業技術服務和社會化應急救援服務。積極開拓資本市場、公司治理、項目融資、海事海商、涉外等領域的會計、審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

第四節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業

重點發展“研發+制造+服務”全產業鏈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研發設計基地,形成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到2025年,全省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以上。

一、積極推進產業創新

推動武漢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襄陽、宜昌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高質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支持武漢建設“中國種都”。加快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建設,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生產線”。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光電子等重點行業,統籌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芯片研發設計、微電子研發設計、醫藥研發、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試驗設計等領域專業研發服務。鼓勵國家級產業園區打造成為科技創新集聚區,推動研發機構面向產業集群開展共性技術研發,形成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的一批集研發創新、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認證等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園區。鼓勵各縣建設專業化、品牌化的雙創基地,支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

二、提檔升級工業設計、工程設計

在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航空航天、輕工紡織等領域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一批產業鏈完備的設計集聚區、設計大數據平臺與知識庫,定期舉辦湖北省“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承辦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等重要展會、論壇。

發揮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長江勘測規劃設計院、鐵四院、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圍繞“一帶一路”,加強和發揮產業聯盟作用,打造綜合工程設計產業平臺,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三、大力發展檢驗檢測

推進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搭建一批融合分析試驗、標準研制、技術研發、培訓咨詢等多功能檢驗檢測服務平臺。在航空航天、北斗導航、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等領域,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或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優化計量測試服務業市場供給。

第五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實施關鍵設計軟件迭代、數字經濟躍升等工程,著力打造國內領先的軟件產業集聚區和國內互聯網產業新增長極。到2025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營業收入超過3800億元。

一、提升軟件產業競爭力

面向重大戰略需求,構建完善基礎軟件應用生態,建設基礎軟件協同攻關和體驗推廣中心,提升湖北基礎軟件研發能力。重點突破關鍵軟件技術產品,發展各類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統和解決方案,強化集成電路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內容與服務協同創新。推動軟件與各行業領域融合應用,聚焦重點產業鏈,加快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

二、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

依托楚天云,培育壯大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加快推進基于北斗衛星時空基準的時空信息服務、智慧城市建設,加快部署天基互聯網、物聯網系統,支持武漢航天產業基地“虹云”“行云”工程等建設。加快推進長江云、中國電信中部大數據中心、武鋼大數據中心、時空大數據平臺、中金數谷、襄陽云谷、三峽大數據產業園等大數據中心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

三、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

以產供需互動為導向,加強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軟件產品研發和應用,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支持具有產業鏈帶動能力的核心企業搭建網絡化協同平臺,協同推進供應鏈要素數據化和數據要素供應鏈化,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打造若干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示范應用產業集群,增強智能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服務供給能力。

第四章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發展

順應生活方式轉變和消費升級趨勢,推動商貿、文化、旅游、健康、養老、育幼、體育、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催生創造新的服務需求。

第一節商貿服務業

聚焦強大市場樞紐,培育現代商貿新業態,積極打造全國重要商貿中心。到2025年,全省商貿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3萬億元。

一、建設商品交易中心

培育壯大鋼材、汽車零配件、建材、化工、紡織等一批生產資料交易市場,整合做強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消費品市場,改造提升一批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生產基地+展銷平臺”模式,培育建設一批千億級商品交易市場、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鼓勵各類市場拓展標準制定、價格指數發布等功能,增強市場影響力。推動有條件的市場建立供應鏈服務平臺,提升市場整合線上線下供求資源能力。提升進口貿易便利化體制,建設進口商品保稅倉儲、展覽展示和交易平臺,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進口商品銷售體系。

二、增強城市商業服務能級

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中心城市做強“首店經濟”“首發經濟”,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步行街。積極發展“智慧街區”“智慧商圈”,深入推進小城鎮商業綜合體建設。挖掘漢正街商業文化底蘊,打造漢正街創意設計中心和品牌展覽展示中心。培育壯大楚菜產業,加強老字號傳承創新發展。

三、建設電子商務中心

以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為基礎,圍繞汽車、鋼鐵、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加工、農副產品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一批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持續推進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加快推進社區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建設,支持培育一批無接觸配送示范項目,大力發展便利店和社區商業。

第二節文化和旅游業

支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打造中部領先、全國前列的文化旅游強省,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實現文化和旅游綜合收入1.2萬億元。

一、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華中區域中心、湖北省文化大數據中心等建設,積極培育數字創意、電子競技、網絡娛樂、數字閱讀、文博創意產品等新型文化消費業態。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原創力和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建設中國網絡視聽產業園,推進光谷創意產業基地、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武漢·國家出版融合數據共享研發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做大做強,支持華中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打造行業領域的示范平臺。繼續辦好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等,擴大華中圖書交易會暨中國期刊交易博覽會、中國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展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推進“萬里茶道”“關圣史跡”、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長江故事、湖北故事。

二、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升級

積極培育云旅游、云演藝、云娛樂、云直播、云展覽、云購物等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模式,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研學旅游、主題公園、主題酒店、特色民宿等業態提質升級,加大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文化和旅游項目設計開發。舉辦“中國文化旅游博覽會”,推廣“靈秀湖北”文旅形象,推進“一江兩山”旅游聯動發展,繼續舉辦好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打造長江文化之旅、世界文化遺產之旅、三國文化之旅、中醫藥健康之旅、清江民俗文化之旅、楚文化之旅、神農文化之旅、紅色文化之旅等八大特色文化旅游名牌,建設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推進武漢、宜昌等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或試點城市建設,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綜合體、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建設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文化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完善“一部手機游湖北”平臺,著力構建覆蓋全省的“快旅慢游”旅游交通體系。

第三節健康服務業

擴大醫療及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健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面推動湖北建成國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示范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健康服務樣板區。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營業收入達到5500億元。

一、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依托武漢光谷生物城產業優勢和葛店“中國藥谷”品牌優勢,重點發展精準診療、疾病早期發現以及易感人群的健康篩查、評估和疾病預防等。支持社會力量開辦專業服務機構,進入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醫學檢驗、健康管理、心理咨詢等健康服務業。搭建遠程醫療中心,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發展共享醫療服務新模式,大力支持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病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新型醫療服務機構發展。大力推進湖北健康云服務計劃,推動醫療健康信息系統和公眾醫療健康數據互聯融合、開放共享,培育健康大數據應用新業態,打造立足湖北、輻射華中、面向全國的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園。支持市場主體開發和提供專業化、多樣化的家庭健康服務,構建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推動人口過百萬縣或經濟百強縣至少建設一所三甲醫院。高標準建設同濟醫院國家重大公共事件醫學中心,依托省內大型醫院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國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二、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

根據“一老一小”人口分布和結構變化,鼓勵社會力量規模化、連鎖化運營,推動發展小規模、多功能、專業化的嵌入式社區托養機構,開發養老服務智慧平臺,發展互聯網直播互動式家庭育兒服務,打造“一刻鐘”養老托育服務圈。深化醫養有機結合,發展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湖北老年教育服務園區等老年教育與養老服務綜合體,推動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服務,進一步推進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促進中醫藥資源廣泛服務老年人群體。依托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幕阜山區和長江、漢江、清江流域等山水資源優勢,鼓勵社會資本建設一批集養老、醫療、養生、旅游、溫泉、爬山等為一體的康養基地、特色小鎮。

三、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實施群眾體育提升行動,構建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努力打造百姓身邊的“15分鐘健身圈”,大力開展馬拉松、足球、籃球、網球等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賽事活動。大力發展賽事經濟,重點打造WTA武漢網球公開賽、武漢國際渡江節、武漢馬拉松、武漢時裝周、武漢國際賽馬節、世界飛行者大會、武當武術節、宜昌國際龍舟節等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節慶和體育賽事活動。推進實施國家冰雪運動“南展”戰略,打造一批國家級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帶、水上運動產業集聚區、冰雪旅游示范基地、汽摩運動產業示范區。

第四節家政服務業

以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為目標,提升家政服務發展水平。到2025年,建立形成行業發展規范、群眾滿意度高的家政服務體系。

一、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

推進宜昌、十堰等扎實開展“全國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重點推進城市”建設,推動武漢、襄陽、宜昌、荊門等大中型以上城市率先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推動家政進社區,支持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置服務網點,促進居民就近享有便捷服務。建立家政服務信息平臺,探索建立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社會評價互動系統,優化家政服務信用信息服務。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引領和示范效應的家政龍頭企業,形成家政服務業知名品牌。推動家政服務業與智慧社區、養老托育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家政”等新業態。

二、推進家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健全家政服務標準體系,開展家政服務質量第三方評估與認證,建立家政服務糾紛常態化多元化調節機制。提高家政從業人員素質,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舉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

第五節房地產業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優化全省房地產供給結構,加快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步伐。到2025年,努力實現宜居安居目標。

一、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職住平衡。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有力有序擴大城市租賃住房供給。構建完善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著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按照人產城一體化理念,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健全完善租售并舉的人才住房制度體系,多渠道、多方式滿足人才多樣化住房需求。

二、推動物業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提供定制化產品和個性化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居住生活需求。

第五章推進新業態新模式突破性發展

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助推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與消費升級,努力打造現代服務業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促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一、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深入實施“互聯網+生產服務”高端化工程、“互聯網+流通服務”高效化工程、“互聯網+生活服務”高品質化工程、“互聯網+新興服務”規模化工程,推動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業務環節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

二、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

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人工智能診療、智能居家養老、智慧出行、沉浸式文旅體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智能服務體系。優化線上經濟發展生態,大力發展新零售、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遠程醫療、在線教育、一站式出行、在線辦公、智慧廣電等新業態,培育一批線上經濟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一批線上經濟知名品牌。

三、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鼓勵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團購、在線購藥、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生產能力共享新動力,支持發展一批國家級共享經濟示范平臺,鼓勵制造業企業探索共享制造的商業模式和適用場景,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法人主體生產資料共享。厘清平臺企業責任邊界,加強數據產權等相關制度建設,創新監管防范風險,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第二節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一、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

圍繞支撐“穩鏈、強鏈、補鏈”建設,聚焦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先行先試、以點帶面,探索“51020”產業體系中汽車制造、現代化工及能源、高端裝備、綠色建材、低碳冶金、現代紡織等重點行業和領域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培育形成一批國家和省級“兩業”融合的典型區域、產業集聚區和龍頭企業。依托開發區、高新區等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加快發展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生產共享平臺、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衍生制造、網絡協同制造、現代供應鏈、融資租賃、工業旅游等新業態模式,建設一批面向制造業的生產服務支撐平臺,打造一批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集群,構建全產業鏈區域服務體系。

二、實施制造服務業發展專項行動

大力推廣定制化、供應鏈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務型制造模式。開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及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重點設計突破工程,探索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設計賦能機制,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探索實施制造業供應鏈競爭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供應鏈關鍵配套體系,鞏固制造業供應鏈核心環節競爭力,提高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全過程供應鏈管理水平。以服裝、家居等為重點,發展規模化、個性化定制。以智能手機、家電、新型終端等為重點,發展“產品+內容+生態”全鏈式智能生態服務。以醫學影像、遠程診療等高端醫療設備及可穿戴醫療設備等為重點,開展健康管理、運動向導、精準照護等增值服務。加快原材料企業向產品和專業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推動鋼鐵、水泥等企業發展廢棄物協同處置、資源循環利用、污水處理、熱力供應等服務。以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為重點,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廢舊產品回收拆解體系,促進更新消費。

三、推進服務業企業向制造領域拓展

鼓勵大型服務企業利用信息技術、自有品牌、營銷渠道、創意設計等優勢,以產需互動為導向,向制造環節拓展業務范圍,打造柔性化制造、智慧工廠等智能化生產體系,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務,實現服務產品化。

第三節促進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一、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

圍繞鄉村產業區域布局和產業集群,推進為農服務網絡建設工程,推進托管服務“六統一”綜合服務擴面提質工程,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菜單式”托管服務。支持湖北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數字化技術,助力農業信息化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雁陣”。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拓展鄉村特色產業,提升人文價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發展創意農業等。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建設運營覆蓋娛樂、健康、教育、家政、體育、廣播電視等領域的在線服務平臺,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以縣城為主體,重點支持118個縣域冷鏈物流設施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一批供銷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帶動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初一公里”、農村配送“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健全工業品下鄉入村、農產品出村入城的雙向流通網絡,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打造一批知名電商產業園、電商特色鎮。推進供銷“六大商”建設,引導農產品生鮮直銷、網絡銷售平臺、連鎖配送等新業態發展,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私人訂制”等新型業態。健全綠色智能農產品供應鏈,鼓勵引導電商企業與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等建立直采直供關系,推動特色和品牌農產品產地建倉、區域上行、全網銷售,培育農商直供、直播直銷、會員制、個人定制等模式,推進農商互聯、產銷銜接,著力打造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知名電商品牌。做大做強中國食品博覽會、漢江流域農業博覽會、湖北隨州國際香菇產業博覽會、湖北農業博覽會等,加大“荊楚優品”等湖北名優農產品品牌宣傳與推介力度。

三、做大做強鄉村旅游

充分發揮“江、湖、茶、花”等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長江鄉村旅游帶和武漢都市農業、宜昌橘都茶鄉、恩施民族風情、鄂東四季花木、鄂西山水生態、江漢平原水鄉田園等鄉村旅游片區,努力創建一批在區域、全國乃至世界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休閑農業重點縣和重點區。支持利用鄉村自然生態、地域人文、特色產業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業態。做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創建和提檔升級工作,推動全省鄉村旅游品牌化、規模化、聚集化發展。加大精品民宿建設力度,全面推動體驗式、康養型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發展。發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和民間戲劇等文化價值,賦予鄉土特色產品文化標識,建設民俗民族風情鄉村休閑旅游區。

第四節促進節能環保服務加快發展

一、強化節能環保服務對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

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服務綜合運營商,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診斷、節能評估、節能技術改造咨詢服務、節能環保融資、第三方監測、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推動節能環保服務由單一、短時效的技術服務,向咨詢、管理、投融資等多領域、全周期的綜合服務延伸拓展。搭建綠色低碳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培育、引進碳資產管理、咨詢、評估公司、第三方核查機構等,鼓勵開展節能低碳認證、碳審計核查、自愿減排咨詢、碳排放權交易咨詢等服務。探索搭建清潔生產服務平臺,引導企業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產品和工藝。

二、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流通體系

積極發展綠色物流業,實現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物流供應鏈的綠色低碳發展。探索建立區域性再生資源交易平臺,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

第五節促進新型消費提速

一、加強消費中心建設

持續激發消費活力,進一步壯大新型消費,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推進武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襄陽、宜昌等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一批以文化消費、旅游消費、養生消費為特色的消費示范試點城市。優化消費環境,深入開展“放心舒心消費在湖北”行動。

二、培育壯大各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發展服務消費,全面拓展職業技能培訓、文化藝術培訓等教育培訓消費,加快發展體育健身、高端醫療等健康消費,積極推動文化及旅游領域消費升級。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創建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及國家新型信息消費體驗館,培育一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帶動力強的標桿級“示范直播基地”。擴大節假日消費,繁榮夜間經濟,支持餐飲、特色小店、商場、老字號等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培育一批網紅打卡新地標。推動品牌消費、品質消費進鄉村,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建立規范有序、運行順暢、協同高效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開展家電以舊抵新、以舊換新活動,促進家電更新消費良性循環。

第六章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

聚焦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深化服務業“放管服”改革,加大服務業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破解服務業發展堵點,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第一節優化服務業營商環境

一、深化服務業“放管服”改革

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分類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大服務領域簡政放權力度,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店小二服務精神,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二、構建現代監管體系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在質量監控、消費維權、稅收征管等方面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推進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健全對失信主體的懲戒機制。探索建立涉及民生安全的重點服務領域從業人員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完善服務消費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機制。加強服務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服務業價格監管,及時查處消費侵權等行為。

第二節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一、促進市場主體競相發展

有力有效落實惠企政策,加大服務業市場主體培育獎勵力度,著力優化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鼓勵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向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幸福產業”。建立健全市場主體退出制度,促進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配置。

二、加大服務業企業引育力度

梯次培育市場主體,加快構建大中小企業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力爭“十四五”時期,千億級服務業企業達到2—3家,百億級服務業企業達到30家以上,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突破萬家,服務業法人單位突破150萬戶。引進一批國內外頭部企業,積極吸引國際性、全國性和區域性的服務業企業總部落戶湖北,在湖北設立研發中心、檢驗檢測技術中心、采購中心、投資中心等服務職能性總部;培育一批本土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支持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軟件信息、高端商務、商貿服務、文化旅游、健康服務等重點領域企業做大做強;發展壯大一批服務業“專精特新”企業,引導中小服務業企業突出主業,專注細分市場,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

三、深化重點領域事業單位改革

加快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重點領域事業單位改革,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及能夠分離的生產經營部門逐步轉為企業。指導公辦醫療、公證、養老等機構全面落實事業單位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

第三節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

一、加強質量體系建設

深入推進服務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推動建立服務質量自我評估和公開承諾制度,開展第三方認證。支持建設檢驗檢測認證、售后服務和服務質量監測等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公共檢測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測評體系,加快構建模型統一、方法一致、結果可比的服務質量監測體系,督促引導社會各方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建立健全服務質量監管協同處置機制,及時依法調查處理重大服務質量安全事件,不斷完善服務質量治理體系。

二、提高服務標準化水平

加快完善養老、家政等服務標準,積極開展生活性服務業認證活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深入開展信息技術、科創服務、金融服務、服務外包、售后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現代物流、現代供應鏈、設施管理等服務領域標準化建設,樹立一批服務業領域行業標桿。

三、培育湖北服務品牌

實施品牌化帶動戰略,支持開展“湖北服務”品牌培育、塑造和評選工作,持續培育壯大湖北服務業重點品牌,創建一批有良好口碑的高價值服務業湖北品牌。引導服務業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健全品牌管理體系,將品牌管理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持續提高企業品牌管理運營能力,提升品牌認可度和品牌價值,鼓勵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發展。加大品牌、商標保護執法力度,完善維權與爭端解決機制,依法打擊侵權行為。

第四節構建服務業開放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加快構筑開放、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依托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構建與服務業投資和服務貿易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開放型制度體系,全力推進制度創新實踐,在完善管理體制、擴大對外開放、健全促進機制、創新政策體系等方面先行先試。

二、深化服務業領域國際經貿合作

圍繞關鍵短板和戰略需求,支持服務企業以跨國并購、綠地投資、聯合投資等方式,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術、品牌等核心資源。進一步加強“楚貿通”平臺建設,加大數字貿易和跨境營銷板塊建設力度。大力推動數字商務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探索建立反向定制產業基地,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拓展市場,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協同走出去。積極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做好展覽展示及服務貿易項目推介、企業對接洽談工作。

三、創新發展服務貿易

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促進服務外包產業提檔升級,支持武漢完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支持襄陽和宜昌以自貿片區為核心,積極創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推進武漢、黃石、宜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襄陽申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進實施全省外貿綜合服務全覆蓋,支持漢口北打造中部外貿新業態融合發展窗口平臺。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全球服務能力的公共云服務商,推動數字技術在運輸、旅游、專業服務、文化創意、醫療、金融等行業的應用,爭創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規范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第七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全面加強對服務業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強化政策配套措施,加大項目謀劃和推進力度,完善服務業統計監測分析,優化監測評估機制,形成推動服務業發展的合力。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強化省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統領地位,充分發揮省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健全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健全聯絡員會議等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及時發布年度工作要點、協調重大政策、研究重大問題、溝通重要信息等,構建暢通高效的工作機制,切實形成推進合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細化任務、分解責任,實行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

第二節強化政策配套

貫徹落實國家及省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適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財政、金融、價格等政策。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條件,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支持從制造企業剝離的制造服務業企業按規定申請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圍繞現代服務業發展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加快構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海外高端服務業人才的引進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完善現代服務業八大重點產業培育工程推進機制,堅持動態調整、統籌推進。

第三節突出項目支撐

積極對接國家和省發展戰略,突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目標,建立動態管理的服務業重大項目儲備庫,積極搭建各類平臺推進招商引資,爭取一批帶動全局、事關長遠的重大項目進入國家布局。加強項目推進和實施,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用足用好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加強項目管理和服務,依托湖北省投資和重大項目智慧應用平臺,及時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監測,加強跟蹤服務。

第四節優化統計監測

進一步完善對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統計監測,優化完善服務業相關重點領域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指標體系,提高服務業統計的全面性、精確性和及時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完善統計信息發布制度,加強對服務業相關重點領域發展態勢的監測、預測和分析,發揮統計數據服務產業發展決策的作用。

第五節實施監督評估

按照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措施,明確年度工作目標、推進措施和責任部門。繼續完善市縣服務業發展評估辦法。充分發揮各地各部門發展服務業的積極性,形成全省競相發展服務業的良好氛圍。組織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工作,并視評估情況,進行動態修訂調整。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