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四五”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22 17:41

中商情報網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海洋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是技術先導性強、產業關聯度大的現代綜合性產業。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體系齊全,產業鏈條長,產業規模、發展質量、發展速度近十年來穩居全國前列,江蘇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加速由大到強轉變、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江蘇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等,結合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2021年-2025年。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充分發揮綜合比較優勢,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造船大省地位,加快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產業規模優勢明顯。“十三五”期間,全行業綜合能效穩居全國前列,行業盈利能力、平均每萬噸能耗、平均每萬噸產值等經濟指標穩居全國前列,產業規模和綜合效益均穩居全國第一。全省造船完工量達7939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占世界市場份額年均超過15%,分別達到17.1%、19.7%、18.9%;占全國市場份額平均超過40%,分別達到42.6%、40.0%、43.1%。國際市場競爭力穩固提升,市場主要來自亞洲、歐洲、美洲,三大區域造船完工量年平均份額分別為36.4%、24.9%、18.2%,總份額達到了79.5%;新接訂單量平均占份額分別為52.4%、13.9%、13.4%,總份額達到了79.7%;手持訂單量平均占份額分別為39.6%、24.0%、17.1%,總份額達到了80.7%。

(二)發展模式明顯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十三五”期間,全行業加大供給側改革,積極化解1000萬噸過剩產能,嚴禁新增造船產能,積極實施產能減量置換,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高端產能占比不斷提升,交付船舶中散貨船占比較“十二五”末下降25.8%,豪華郵輪、液化氣船等高端產品比重持續上升。與國家大型行業龍頭集團開展戰略合作,積極實施戰略性創新重組,混合所有制發展后勁勃發,多種所有制發展活力體現,為產業發展積蓄了新動能。先進制造能力不斷加強。我省骨干企業加快推進精益制造體系,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一批智能單元和智能生產線,智能制造穩步推進。大中型骨干造船企業資源計劃(ERP)普及率、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均達到90%以上。綠色發展明顯加快。新一代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新船型比例大幅提高,節能型主機、新型環保油漆、高效舵槳、節能導管和轂帽鰭等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設計和制造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全行業不斷加大環保投入,率先實施國際海事組織(IMO)造船新規范,注重涂裝設施設備改造,建設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設施,滿足揮發性有機物有組織排放要求;高壓水除銹等一批綠色工藝工裝研制應用取得突破,岸電使用加快推進。

(三)創新引領明顯增強。研發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全行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62家,占全省船舶行業規上企業的比例達到34.8%。骨干企業年均研發投入占比提升加快,其中,產業集群內的骨干企業研發投入超過3%。完成了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研發項目63項,其中深水半潛式支持平臺研發、半潛式起重拆解平臺開發、中型郵輪設計建造技術研究、極地小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研究、浮式保障平臺工程(三期)、海工裝備長壽命耐腐蝕液壓元件與系統關鍵技術項目、船舶中小組立弧線焊縫機器人焊接技術研究、綠色修船表面處理關鍵裝備研制項目、LNG蒸發汽再液化裝置研制等24項牽頭組織研發,形成了一批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完成了一批省級研發和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通過江蘇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28項。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十三五”期間,全行業擁有4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得到大幅提升。一批企業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科技大學牽頭組建我省53家產學研用單位參加的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得到江蘇省和國家有關部委大力支持,生產設計和信息化等行業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大幅提升。建造了一批大國重器、世界首制、中國首制重大設備,節能環保主流船型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40%;成功研發并承接全球最大21萬噸LNG雙燃料散貨船訂單,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4000車位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全球首制45000方A-Box型LNG運輸船,自主研發建造了全球首制CMHI-163半潛重吊拆解生活平臺、世界首個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駁船、中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中國首制2萬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深遠海多功能原油轉駁船、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超大型自升式風電安裝船,“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榮膺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專精特新取得突破。全行業堅持“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在細分市場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多功能全回轉拖船、83.8m全電力推進平臺供應船、新一代節能型全電力推進車客渡船被評定為“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共創造了46項中國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70%以上。中小型化學品船手持訂單居全球第一,滾裝船完工和手持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一,2家企業被工信部評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企業入選工信部單項冠軍企業名單。自主可控技術增速加快。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專利申請數呈穩步增長態勢,專利增長速度位居全國前列,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落戶江蘇。據中國船海裝備制造業專利指數發布,“十三五”期間,我省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16%,位居全國第三。全行業45家骨干企業共申請發明專利506項。累計完成或參與船舶行業各類標準65項。江蘇科技大學擁有可轉化科研成果125項、可轉化發明專利276項、跨國技術轉移中心科研成果27項。

(四)海工裝備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我省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總裝制造先發優勢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總裝制造能力和業績僅次于韓國。全面掌握自升式鉆井平臺自主設計建造技術,具備超深水鉆井平臺總承包能力,共交付完工海工項目31項。高端海工裝備制造實現新突破,交付了國內首個FPSO總包項目“希望六號”、國內首制浮式天然氣液化和存儲設施、全球首艘駁船式液化天然氣存儲和再氣化設施、全球首制海上油田原油轉駁設施;成功承接了高端俄羅斯北極LNG項目生產和天然氣液化模塊、世界最大型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平臺、世界最大直徑風電管樁海上升壓站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一批新型海洋裝備、海上大型浮體設計技術全球領先,系列水下運載裝備如深海“勇士號”、深海“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在世界載人潛水史留下了驕人的業績。海上風電產業帶動海洋新能源產業擴能增效。

(五)全產業鏈協同取得重要進展。“十三五”期間,研發、設計、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修理改裝、拆解、關鍵配套設備及服務等門類齊全的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鏈協同發展能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拉動作用顯著。龍頭企業支撐明顯。擁有規模以上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465個,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2020年我省前5家造船企業進入全國造船完工量前10強,4家企業進入世界前20強,2家企業進入世界前10強。關鍵配套體系能力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我省擁有經中國船級社認證產品的船舶配套企業1300多家,涵蓋了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輔助機械、船用電氣設備、船用舾裝設備、通信導航和自動化設備等配套產業鏈環節,攻克了一批關鍵配套制約短板,按產值計算總量占全國的60%。高技術船舶高端配套領域,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小缸徑船用雙燃料低速發動機在中船動力鎮江有限公司成功下線并裝船應用,實現我國船用小缸徑低速雙燃料發動機研發“零的突破”;錨鏈、螺旋槳、發電機等部分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海洋工程裝備核心配套領域,應用于海洋工程領域的單點系泊、動力定位、鋪管船核心鋪管、自升式平臺抬升鎖緊系統、海底電纜、海洋監測觀測裝備研制取得突破,并實現應用。集成配套能力有所突破,電氣控制系統具備成套能力。基礎研發實力增強。船海科研創新基地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中國船舶集團702所、江蘇省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科研試驗力量雄厚。江蘇科技大學在海洋結構物設計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及裝備、船舶與海工配套系統、新型航行器設計開發、海上特種材料技術及應用、海洋綠色能源技術及裝備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生產性服務業支撐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南鋼為中心、覆蓋全省的鋼材配送與期貨中心,南鋼與招商工業在鋼材采購方面緊密合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現代物流體系,實現鋼材供應及時高效,鋼板庫存下降50%;勞務服務公司專業化發展,保障了全省的勞務用工,建成了具有較強保障能力的技能工人保障渠道。創新人才落地生根。高端領軍人才方面,中遠海運重工成立了擁有800人研發隊伍的技術中心;招商工業在蘇3家企業,在揚州組建了研發中心,海門基地擁有近1000人的研發團隊,涵蓋了多個領域。高端技能人才方面,“十三五”期間,全行業舉辦了2屆全省船舶行業的焊工大賽,搭建了“工匠隊伍”培養壯大練兵的平臺,培養了24名技術能手,2名獲得省“五一”勞動獎章,創建了一個大師工作室。

(六)產業集群優勢顯著。“十三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核心配套設備、研發服務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發展加速。南通、泰州、揚州等地形成了產業空間集聚、產業規模國內領先、產業鏈配套基礎扎實的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南京、鎮江、泰州、南通已發展成為產品各具特色、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四大船舶與海工配套基地;泰州、揚州、常州、無錫等地區內河船舶企業入園進區步伐加快,成為我省內河船舶企業主要制造基地。2016-2020年期間,南通、泰州、揚州三大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總量平均達83.7%,新承接訂單量占全省總量平均達88.0%,手持訂單量占全省總量平均達84.6%。2020年我省前5家企業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總量的77.2%,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在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逐步顯現。一是綜合創新能力亟待提升。我省缺乏綜合實力強的船舶與海工裝備專業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與制造能力不匹配。制造企業普遍不具備基本設計能力,船舶配套企業多為許可證生產或者中外合作生產,自主研發能力弱,高端產品支撐力和集成能力亟需大幅提升。多種所有制企業創新能力不平衡,行業創新生態尚需進一步優化。二是產業結構需加快轉型。產業組織結構和布局尚需進一步提檔升級,一批中小企業發展質量不高,資源稟賦優勢需要進一步整合。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能力有待加強,服務型制造轉型速度有待加快。內河船舶制造企業“小、散、亂”現象仍然存在,區域布局尚需優化。三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然較低。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精益生產亟需加強,平直分段流水生產線少,裝配與焊接主要靠人工,自動化水平普遍較低,高端化、信息化人才不足,與數字化、智能化制造還有較大差距,造船效率仍偏低。四是品牌效應仍不突出。我省是船舶與海工裝備總裝制造大省、船舶配套設備制造大省,部分產品也獲得了較高的國際評價,但除了亞星錨鏈等少數產品,尚未在多領域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品牌,對制造強省的支持不夠。

二、發展形勢

(一)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受保護主義、技術變革、要素成本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產業格局加快調整和重構。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流戰略,貿易摩擦頻繁高發。新興經濟體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雙向”擠壓。

(二)國內經濟發展韌性強勁。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新動能正在培育。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各種要素成本增加,自然資源和環境約束明顯增強,人口紅利下降;但同時,我國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持續釋放內需;海洋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海洋區域安全保障等疊加賦能海洋經濟發展,帶來擴大市場、引進人才、共享資源的新機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三)新技術加速融合變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突破,并與制造技術加速融合。世界各國對深海、極地資源的探索、開發、爭奪日趨激烈,全球海事技術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國際海事組織(IMO)環保法規陸續生效和持續升級,加速海事技術綠色化發展進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先進技術加速融合,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設計、制造、運維服務技術向智能化升級。能源變革加速推進,深海、極地資源開發、空間利用、國際治理等成為熱點,孕育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發展的新需求。

(四)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調整。在全球貿易摩擦和爭端頻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時代環境下,航運業增長動力不足,全球新船訂單難以大幅提升,同時,當前全球船隊船齡偏低,更新需求較弱。預計“十四五”期間,全球新造船需求增長有限,產能過剩矛盾還將持續。同時,全球“藍色經濟”釋放巨大能量,向海發展成為主要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共同選擇,全球海洋經濟版圖深刻重構。隨著環保要求提高以及智能技術應用,綠色智能船舶市場需求將持續擴大,帶動新型船用設備需求增長;在國內外碳達峰的壓力下,化石能源(天然氣除外)開發需求進一步降低,傳統海工裝備市場將處于較低增長水平,新興的海上風電、深海養殖、深海采礦、極地南海開發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熱點。

江蘇制造業規模大、開放程度高,是很多國內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也是全國走向國際循環的重要通道和強有力支點,“十四五”時期,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面臨著發展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市場需求結構性調整、產業技術加速變革的新形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一方面,綠色智能新能源等新興市場需求顯現、我國擴大內需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及加大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氣化長江”等帶來新的市場機遇;另一方面,傳統領域需求增長乏力、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產業發展外部風險增加等,給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我省產業發展基礎,積極謀劃、主動應變,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強化產業競爭優勢,加快建設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強省,助力江蘇制造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領跑的轉變。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要求,堅持把服務國家戰略與推動江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推動落實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和重大決策,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全面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大力推進行業綠色、智能轉型,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協調發展,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船舶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我省由船舶海工裝備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聚焦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加大“卡脖子”產品和技術攻關,鞏固提升主流船型技術優勢,增強高端船型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能力;采取多種方式建設高水平的船舶與海工裝備基礎技術研究、產品研發設計院所及檢測認證機構,加強技術區域服務能力;積極引進高端創新型人才,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2.堅持系統推進。統籌考慮我省不同產業鏈、企業發展差異,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型創新聯合體,以實體平臺和具體項目為紐帶,推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著力強基補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體系的整體提升。

3.堅持區域協調。著力推動我省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發展,提升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等國家級基地建設水平,加強內河船舶區域規劃,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強化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集聚,支持區域企業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4.堅持開放合作。堅持開放創新,深化拓展全球產業創新合作伙伴關系,抓住船舶工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機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國內合作策略,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開展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收購并購重組、合資合作等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發設計機構;利用好地處長三角的區位優勢,積極利用上海地區國內領先的研發資源和人才,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5.堅持融合發展。順應新技術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船舶制造技術的融合,大力推動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加強節能環保技術研究以及行業應用;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積極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利用我省軍工單位優勢力量,加大軍用技術向民用轉化,推動成果推廣應用,促進融合發展。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增強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動能。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率先建成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裝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成為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第一強省。

1.產業規模。至2025年,全行業銷售收入和經濟效益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產值國內市場份額超過40%、國際市場份額力爭達到18%左右,均保持全國第一。

2.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集群競爭力顯著提升,南通、泰州、揚州、蘇州市(太倉)成為具有標桿示范意義的國家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豪華郵輪先進制造集群;南通、泰州、揚州、鎮江建成高端配套產業基地。

3.產業結構。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骨干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進入世界造船前20強企業達到4家,培育2家具有總包能力的海工裝備企業、1家豪華郵輪制造企業,形成一批船舶配套系統集成商和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船舶綠色、智能產品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海洋科考、觀測以及海洋油氣、新能源、漁業等資源開發裝備加速發展,新承接訂單修載比達到0.3。

4.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明顯增強,高技術船舶產業鏈實現卓越提升,競爭實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海工裝備發展成為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產業鏈;豪華郵輪產業鏈競爭實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

5.產業創新。全行業向開創型、引領型技術創新轉變。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主流船型的能耗水平、環保性能世界領先,全面滿足國際海事公約排放法規要求,形成一批技術先進、質量優良、有較高信譽度的國際知名品牌;智能船舶及關鍵系統設備智能化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突破中型郵輪及高端船舶與深海海工裝備關鍵自主設計建造技術;主流船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達到80%;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比達到4%,骨干企業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升級,初步實現數字化工藝模型和虛擬現實技術在船舶設計建造過程中的應用,研發設計水平顯著提升,主要工藝流程數控化率95%以上,制造過程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達到國內企業先進水平。

6.發展質量。打造20個主流船型名牌產品;新增20家企業成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規上企業實現無余量造船,精益造船。重點骨干造船企業普遍建成智能化車間(單元、生產線),生產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造船效益保持國內領先;主流船型建造效率達到每修正總噸15-20工時,平均鋼材一次利用率達到92%左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7%,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普遍應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綠色安全生產方式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專欄1 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十四五”預期目標
類別 指標 2025年 屬性
產業 規模 1.行業銷售收入和經濟效益 全國第一 預期性
2.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手持訂單三大造船指標 全國第一 預期性
3.國內市場份額 超過40, 全國第一 預期性
4.國際市場份額 18左右, 全國第一 預期性
產業 集群 5.國家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制造集群 1 預期性
6.國內領先的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集群 1 預期性
7.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1 預期性
8.豪華郵輪制造基地 1 預期性
9.高技術船舶基地 4 預期性
10.高端配套產業基地 4 預期性
產業 結構 11.世界造船前20強企業數量 4 預期性
12.具備總包能力的海工裝備企業數量 2 預期性
13.豪華郵輪制造企業數量 1 預期性
14.新接訂單修載比 0.3 預期性
產業鏈、供應鏈 15.高技術船舶產業鏈建設 國內一流 國際先進 預期性
16.豪華郵輪產業鏈建設 國內一流 國際先進 預期性
產業創新 17.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比 4 預期性
18.工藝流程數控化率 95以上 預期性
發展質量 19.主流船型名牌產品 20 預期性
20. 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數量 20 預期性
21.主流船型建造效率 15-20 預期性
22.平均鋼材一次利用率 92左右 預期性
23.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17 約束性

四、重點任務

(一)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

抓住國家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的戰略機遇期,推動核心創新要素向船舶海工行業集聚,以實體平臺和具體項目促進產學研用合作,重點推動深海、極地等新領域、綠色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等滲透融合,形成引領行業發展的裝備設計能力。

1.著力建設一批引領性研發創新平臺。圍繞深海運載安全(深潛)、深海通信導航(深網)、深海探測作業(深探)三個研究方向和深海裝備材料制備、深海隱蔽導航、深海目標智能識別等重大任務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支持太湖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并以此為契機,用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帶來的“虹吸效應”,積極爭取國家級船舶海工專業研發機構和相關重點實驗室、檢測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布局江蘇。積極推動中國船舶集團716所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中國船舶集團702所、723所電子聯調試驗場建設,打造國家級船舶智能設備、海工電子設備試驗場。加快與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的深化合作,加快建設智能船舶研究中心。主動對接全球先進船海產業資源,通過多種形式引進一批國外知名研發機構,推動船舶前沿技術領域國際合作,爭取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蘇設立全球研發機構。加快培育本省大型研發設計機構,加強江蘇省海工裝備研究院、江蘇省船舶設計研究所、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南通諾德瑞海工研究院等一批基礎良好、目標清晰的專業研發機構能力建設。加快培育一批本省國家級、省級重點工程中心、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夯實基礎研究和產業服務能力。

2.著力推進骨干企業綜合研發能力提升。圍繞“綠色智能船舶、總裝建造數字化轉型”雙智行動,加快推進以基地型企業為主體的高技術船舶和高端海工裝備研發能力建設,鼓勵領軍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加快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吸引大批高端人才落戶江蘇,建立緊密型產學研新型創新聯合體,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實體化運行,積極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新船型概念設計層面,聚集優勢領域,瞄準細分市場,緊跟市場需求,瞄準總布置設計、造型設計、型線設計等關鍵節點,在大型化綠色化高技術船舶和新型海工裝備領域,研發一批滿足新規范、低排放、低污染、安全環保的自主知識產權船型,目標是新船型的裝載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積極推動新型清潔能源運用,兼顧水動力性能及航運經濟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技術引領,積極推動從“賣船臺”向“賣船型”轉變。主流船型方面,積極引導和鼓勵領軍型企業發展基本設計能力,掌握核心技術;骨干企業要全面系統提升詳細設計能力。推動集裝箱船、油輪、散貨船三大主流船型升級換代,持續進行船型設計維護和優化。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高、具備較強制造能力的主流船型詳細設計能力,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在詳細設計中融入后期生產制造的能力和工藝指標,解決詳細設計和生產設計脫節的瓶頸,形成一批船型優良、技術指標先進、結構設計安全可靠、居住區舒適、推進系統可靠、航行配置優化、節能高效的品牌船型。生產設計方面,要圍繞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優化工藝流程,緊密結合企業的硬件設施設備的配套能力,積極推動“精益制造”和“服務制造”在生產設計環節全面融合。強化工程計劃管理,實現制造基礎管控和精益化管理強化貫徹設計和建造全過程的策劃設計,形成面向市場和生產的精益設計模式。提高基于模型的三維數字設計和智能設計水平,掌握面向生產設計的分段生成、典型船體結構詳細與生產設計模型協同、管系和電氣原理設計與生產設計協同等關鍵技術,形成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模型數據無縫對接,實現船舶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業務與系統的集成協同。在型材加工、板材加工、管材加工裝配與焊接、零部件裝配與焊接以及分段涂裝等關鍵環節工藝領域,建立三維設計智能工藝數據庫,初步掌握面向現場作業的三維工藝可視化仿真。

3.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面向綠色、深海、極地等領域的關鍵環節,錨定高技術船舶產業鏈、海工裝備產業鏈、豪華郵輪產業鏈的關鍵關節和支撐短板,用好核心技術攻關平臺,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綠色生態創新技術。繼續推動低碳燃料(雙燃料)及可再生能源動力應用,開發滿足EEDI第三階段要求的主流船型優選解決方案。積極研發新一代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冰區加強型雙燃料新船型。進一步提升浮式液化天然生產存儲、再氣化裝置等專業海洋油氣裝備的自主設計、系統集成能力。深遠海裝備技術。深海科學監測和探測裝備技術,包括深海環境監測技術、深海科考船裝備技術、深海載人潛水器裝備技術、深海無人潛水器裝備技術、現有深海裝備作業能力提升和拓展、深海科學與技術研究平臺建設、深海裝備關鍵部件產品化等。深海油氣開發裝備技術。包括深水水下油氣生產系統裝備技術、深水浮式油氣生產開發裝備技術、深水水下鉆井裝備技術等。深海采礦裝備技術。包括海底礦產勘探、開采、輸運系統裝備技術、深海采礦系統水下物聯網關鍵技術、深海采礦水面支持母船裝備技術、深海采礦裝備試驗設施及工程材料關鍵技術等。智能化技術。將大數據分析、知識驅動、智能算法等各項技術應用于船體性能評估與優化、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審圖、生產設計、總裝建造等各個環節,整合傳感器、先進材料、通訊等技術,使船舶、船用設備具備感知、評估分析、決策以及學習成長的能力。推進工業互聯網-5G、虛擬現實設計等現代信息化技術與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突破關鍵制造環節工藝裝備短板技術。發展綠色加工、綠色焊接、綠色涂裝等綠色造、修船技術。極地裝備技術。極地環境、極地船舶基礎技術研究,中高冰級船型開發、大功率推進器、耐低溫材料及設備、防寒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核心基礎共性技術。重點加強主流船型在實際海況中的水動力性能預報優化技術、提高結構性安全技術和舒適性技術等。

專欄2 高技術船舶重大戰略產品
01綠色環保(清潔能源)船舶 1)滿足國際海事組織EEDI2025年或更高要求的大型(超大型)散貨船(6萬噸以上級)、集裝箱船、油船等主流船型; 2)氫/氨/甲醇燃料(混合)動力等清潔能源船; 3)綠色高效智能內河無人船等新能源電池動力示范船。
02中型豪華郵輪 1)綠色環保型中型郵輪 2)3~7萬總噸綠色高效、高舒適安全性高端中型郵輪
03新型和大型氣體運輸船舶 1)中型(大型)LNG運輸船及A型大(中)型LNG船; 2)LNG/氫/氨燃料加注船; 3)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裝備(LNG-FPSO) 3)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VLEC) ; 4)大型LPG運輸船; 5)液氨運輸船; 6)液氫運輸船; 7)液體CO2運輸船。
04高端特種船舶 1)高端客滾船; 2)化學品組合船; 3)LNG燃料動力疏浚船舶; 4)超大功率重型自航絞吸船、智能化全回轉拖輪等工程船; 5)大型自卸船; 6)多功能救援船; 7)醫療船。
05智能船舶 1)智能航行系統; 2)能源與動力系統智能管控; 3)輔機安全運行智能管控; 4)安全、振動噪聲智能管理系統; 5)關鍵設備全壽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統; 6)船岸一體智能運維管理平臺。
06極地船舶及裝備 1)冰區LNG船舶; 2)具備自破冰能力兼顧敞水性能的極地船型。
07 豪華客滾船
08游艇產品
專欄3 海洋工程裝備重大戰略性產品
01海洋資源開發裝備 1)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浮式液化天然氣再氣化裝置、超大型多點系泊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深吃水立柱式平臺、張力腿平臺等; 2)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深遠海風電安裝和運維船; 3)深海光纖鋪纜船; 4)深遠海大型養殖平臺; 5)海上作業保障裝備; 6)島礁建設及保障裝備; 7)大型海上旅游綜合體; 8)波浪能、溫差能等新能源開發裝備; 9)深海資源探測裝備。
02關鍵系統及設備 1)浮式生產儲卸平臺油氣處理模塊; 2)大功率主動波浪補償裝備和橫縱搖補償起重裝置; 3)鋁制直升機甲板裝置; 4)海洋工程裝備水處理裝置; 5)深海采礦混輸系統關鍵核心裝備; 6)深海采礦機器人; 7)海洋養殖機器人(監護、管理); 8)單點/多點系泊系統; 9)柔性立管和深海臍帶纜; 10)LNG動力/運輸船舶配套設備; 11)采油系統; 12)超大型電力推進器; 13)水下鉆井系統; 14)水下采油樹; 15)水下高壓防噴器; 16)水下自動化鉆探裝備; 17)海底管道檢測; 18)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等。
專欄4 豪華郵輪產業鏈
01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開展郵輪概念設計、基本設計、內裝設計、藝術設計、材料、配套設備等方面研究,具備中型郵輪概念設計和基本設計能力。開展3~7萬總噸綠色高效高舒適安全性高端中型郵輪、綠色環保型中型郵輪等智能環保新型郵輪研制,開展郵輪智能運維平臺系統、郵輪污水處理系統、大功率高效節能吊艙推進器等核心系統和設備研發,掌握智能環保新型郵輪總體設計、郵輪主題藝術和功能設計、郵輪異型結構設計、推進系統節能設計、人因工程在郵輪設計中的應用、薄板激光焊接及變形控制、郵輪建造重量控制、核心設備、郵輪供應鏈與工程管理等關鍵技術及符合國際公共衛生安全標準的郵輪防疫系統,形成郵輪設計建造體系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以及設計建造標準,完成郵輪實船設計和建造目標。開發出覆蓋遠洋、沿海、內河、極地等多類型豪華郵輪,相關產業初具規模。
02打造供應鏈 建設郵輪產業園,引進國內外郵輪配套設備制造企業,推動郵輪供應鏈本土化;建設艙室單元工廠,引導郵輪內裝配套國產化,服務郵輪與客滾船建造。培養各階段設計人才,從裝備制造到產業配套,打造郵輪配套產業生態圈。
03提升制造能力 建設郵輪智能制造工廠,打造數字化企業。建設智能化生產線,薄板、管系智能化車間,室內干船塢,實現制造全程虛擬仿真,掌握虛擬制造到現實制造過程的數字孿生,初步建成集工業互聯、智能、綠色、安全為一體的智能制造燈塔工廠,生產用工數量減員35%,高技能工人轉化率提高45%。 04打造綜合配套服務能力 推進國內外郵輪相關協會組織、科研院所、檢測認證平臺、交易服務機構集聚南通。積極對接長海郵輪母港,積極推動南京、連云港、南通等地加快建設郵輪母港,促進港城融合,形成特色郵輪旅游綜合體,提升郵輪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提高全產業鏈競爭力

聚焦全省“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實施“高技術船舶產業鏈卓越提升工程、海工裝備優勢產業鏈培育工程、豪華郵輪重點產業鏈建設工程”,形成“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4.加快培育一批產業鏈主導企業。抓住戰略機遇,積極推進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打造一批世界級的船舶與海工鏈主企業。集中資源優先支持總裝型骨干企業做強做大,培育一批規模優勢明顯、掌握全產業鏈和關鍵核心技術、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產業生態基地型企業,一批具有較強研發和制造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構建形成以總承包為牽引,工程設計、模塊設計制造、設備供應、系統安裝調試等覆蓋產業鏈關鍵領域的組織體系,尤其是在大型浮式儲卸油裝置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拉動等方面要具備重大裝備一站式交付能力。進一步加大對央企、世界500強等行業頭部企業招引力度,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快在三大基地集聚,大力支持中船集團等頭部企業在三大基地設立功能性、區域性總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聚焦核心關鍵配套缺失,通過產業鏈、資本鏈、技術鏈招引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一批在細分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單項冠軍企業。

專欄5 產業鏈主導企業
01重點高技術船舶產業鏈主導企業 1)大型與超大型集裝箱船:(名單略) 2)超大型散貨/礦砂船:(名單略) 3)超大型油船:(名單略) 4)液貨船:(名單略) 5)LNG加注船:(名單略) 6)A型大(中)型LNG運輸船:(名單略) 7)豪華客滾船:(名單略) 8)回轉拖輪、大型疏浚船/挖泥船、起重船、打樁船、重吊船、高附加值漁船、遠洋漁船等特種工程船舶:(名單略)
02高端海工裝備產業鏈主導企業 (名單略)
03中型豪華郵輪產業鏈主導企業 (名單略)
04船舶海工船用設備產業鏈主導企業 1)新燃料中速機及小缸徑低速機:(名單略) 2)推進裝置:(名單略) 3)甲板機械、艙室設備:(名單略) 4)通訊導航:(名單略) 5)智能機艙: (名單略) 6)智能運維:(名單略) 7)自升式平臺抬升系統、錨泊系統等海工配套:(名單略)

5.加快提升優勢領域“鍛長板”。規模優勢方面:不斷優化產能結構,大幅提升智能化高端產能的比例,發揮大型造船設施充足的能力優勢,繼續保持生產能力和產量全國第一的規模地位,提升規模效應。產品優勢方面:主流船型,集中優勢,加快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化、系列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換代,提高集裝箱船、油船的建造規模和市場占有率,打造一批主流品牌船型。提升大型散貨船、超大型油輪、VLCC、超大型集裝箱船技術優勢,加快推動產品鏈和供應鏈高端轉型。海工裝備,加快已取得技術突破的裝備產業化步伐實現產業化、系列化、批量化生產,鞏固提升圓筒型系列平臺、自升式平臺、半潛平臺等海工裝備研發、總裝建造、項目管理、建造工法等方面的成果和系列通用技術基礎,筑牢更加緊密的產學研聯盟,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提升產業化規模化水平。船舶與海工裝備配套,進一步提升規模優勢,加速推進甲板機械、艙室設備、舾裝設備等配套產品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努力提高配套設備的質量穩定性和技術可靠性。實施主流船型及船用設備配套能力提升工程,鞏固提升在三大主流船型和船用設備領域的優勢,做強做精,打造品質高端、信譽過硬、市場公認、在全球具有領先水平的“江蘇精品”,本省三大主流船型配套能力達到80%以上,加快推動“鍛長板”。市場競爭力優勢方面: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活力,提升成本控制優勢,不斷增強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效率,加強市場引領,保持國際市場為主、國內市場提升的市場格局,全面增強市場競爭力。

專欄6 主流船型及船用設備配套能力提升工程
01 開展主流船型創品牌 1)集裝箱船、油船、散貨船船舶大型化、綠色化設計自主化研發及設計制造。開展船體表面減阻、風力助推、水動力設備等傳統節能減排技術的有效綜合集成研究;低碳燃料及可再生能源動力智能船舶系統及在船舶上的應用。運用數字化設計和試驗技術,突破船體型線設計技術,開發出12000-16000箱超大型集裝箱船(新巴拿馬運河最大型)、19000-25000箱超大型集裝箱船、超大型礦砂船、6000車位以上級汽車滾裝船等大型化新船型。開發以雙燃料(LNG/燃油)為主的大型清潔燃料船舶,積極推進脫硫裝置、岸電系統等新技術裝備在新型船舶上的應用,形成綠色船舶,使其能效指數EEDI滿足IMO第三階段及以后的排放要求,污染物(SOX、NOX、PM等)排放滿足歐美排放控制區要求。 2)高端特種船型設計與制造。將系列滾裝船(貨滾、車滾、客滾)做精做優,開拓綠色環保型的汽車滾裝船和雙燃料型的車滾船,進一步保持和擴大滾裝船、雙燃料船等特種船型在全球的領先優勢。吸收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重點在太陽能利用技術、蓄電池聯合推進技術、空氣墊減阻技術等新型技術上引進吸收并取得優勢地位。推廣全球首創83500噸化學品船等一批優勢船型。 3)工程船系列化。鞏固和提升我省在大型挖泥船、全回轉拖輪、大型起重打撈船、遠洋漁船等特種工程船舶領域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工程船舶設計、建造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中小型造船企業轉型發展游艇產品。 4)鞏固中小型全系列液化氣體船設計與建造優勢。在全省大力發展中、小型全系列液化氣體船,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動力船,以及LNG加注船,揮發性有機物(VOC)回收模塊技術設計等的應用。支持開展LNG燃料動力船舶應用技術研究,鼓勵中小型造船企業開展LNG燃料動力船舶改造,扶持和打造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船舶節能減排示范工程,促進船舶節能環保,推動航運業綠色發展。發揮揚子江船業集團太倉基地、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與日本合資的優勢,形成10-18萬方液化氣系列運輸船的設計和建造能力;繼續提升南通中集太平洋、招商局重工在中小型氣體船領軍作用,突破10萬方以下的C型罐、LNT-A BOX的大(中)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設計、建造技術的研究,開發操作與維護方便的大(中)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液貨維護系統。發揮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在小型氣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動力船舶應用。支持南通諾德瑞海工研究院等研發及中小型造船企業開展LNG燃料動力船舶應用技術研究,參與LNG燃料動力船舶改造,滿足長江等內河清潔能源推廣需求。
02海洋工程裝備產品 掌握主流半潛式平臺、自升式平臺、FPSO、海工輔助船舶等多項海工項目的詳細設計和生產設計能力,掌握其中部分產品的基本設計能力。 1)鉆井類平臺。提升圓筒型海洋鉆探儲油平臺、自升式多功能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第7代鉆井船等的產業化規模; 2)生產類平臺。提升浮式儲油船(FSO)、浮式油氣生產儲卸平臺/船(FPSO)、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平臺/船(FLNG)、浮式鉆井生產儲油工程船(FDPSO)等的產業化規模; 3)施工類平臺。提升海上風電安裝船、海上風電運維船、深水鋪管(起重)船等的產業化規模; 4)支持類平臺。提升海洋生活平臺、穿梭油輪、三用工作船、平臺供應船、深海石油平臺支援船、起錨供應船等的產業化規模。
03進一步提高大型海工裝備的總裝集成能力(EPCI) 在模塊化、無余量及總裝建造等方面,掌握“典型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總體技術”、“典型海洋工程裝備主體結構建造關鍵共性工藝技術”、“典型海洋工程裝備模塊建造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及工藝指導文件。掌握海工裝備特有的建造技術、安裝調試技術,建立與海工裝備項目特點相適應、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工程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打造具備總承包能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總裝制造企業,在工程設計、模塊設計制造、設備供應、系統安裝調試、技術咨詢服務等領域,加快發展專業化分包商。
04 全面提升配套能力 1)船用綠色發動機能力提升。面向遠洋、內河船舶低碳零碳動力需求,開展船用發動機低碳、零碳燃料燃燒與排放控制技術、先進材料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可靠性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硏究工作,具備氨、甲醇低碳零碳燃料發動機、大缸徑雙燃料中速機正向硏發能力。重點開展520mm缸徑氨燃料船用低速機工程樣機硏制、320mm缸徑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機工程樣機硏制、450mm缸徑天然氣雙燃料船用中速機工程樣機硏制,并實現裝船應用,帶動關鍵技術和關重件硏制突破,氨燃料低速機關重件自主配套率達95%,形成低碳零碳船用動力解決方案,形成全功率譜系中髙速機硏制能力。 2)提高自主開發船用設備性能。提高舵機、發電機組(含軸帶發電機,蒸汽透平發電機)、鍋爐(含廢熱回收鍋爐)、通訊導航等設備質量性能穩定性和在國際航行船上的應用;加強液壓閥控系統、變壓器等配套產品的質量和售后服務水平。 3)加快配套設備自主可控。加快動力系統、艙室設備、甲板機械等船用設備智能化技術升級,加快智能船舶虛擬與物理綜合測試與驗證技術、船舶網絡安全管理技術應用,推動船岸一體化技術發展。實現鉆井包、鉆井塔、動力定位系統、系泊絞車、抬升系統、臍帶纜等海洋平臺高端專用配套產品自主可控。 4)加快提高船用高效節能設備的規模水平。擴大高效螺旋槳、消渦鰭、槳前預旋導輪等水動力節能設備的規模。

6.加強薄弱環節“補短板”。集中全行業優勢資源,抓住時間窗口組織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卡脖子”技術、高端船用設備、船舶工業軟件、關鍵材料產業鏈短板攻關,全面推進短板不斷提檔升級,大力發展LNG裝備、綠色船舶、豪華郵輪、極地船舶、智能船舶、深遠海油氣開發裝備、深海采礦裝備等整體配套供應能力。加大綠色動力與減排、控制系統、通信導航、海洋工程裝備專用鉆井與生產設備、深水管纜、海上系泊系統、水下生產系統等弱勢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支持力度,改變高端供給“不充分”局面,實現產業附加值的提升,確保產業鏈安全。

專欄7 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卡脖子”短板技術攻關
01 高技術船舶產業鏈短板攻關 1)加強新概念船型設計技術研發,繼續推動氫/氨等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動力應用; 2)推動智能船舶1+N平臺持續升級和拓展應用,重點實現人-機協同的遠程控制技術應用; 3)新型波浪補償式高平穩性船舶關鍵技術; 4)加快開展液化天然氣動力(雙燃料)船舶風險評估、供氣和噴射、控制系統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建造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舶,突破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的關鍵技術,形成B型艙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自主設計能力; 5)重點突破4000車位以上汽車滾裝船和客滾船、20000噸級新型貨物滾裝船的總體性能、破艙穩性、結構設計、滾裝通道系統以及節能環保技術應用等關鍵技術,形成安全、節能、環保的大型汽車滾裝船、客滾船和新型貨物滾裝船; 6)突破郵輪生產協同設計、制造管理、供應鏈管理、模塊化預制、薄板焊接、重量控制等制造關鍵技術。 7)支持建立激光實驗室,加速開展高速激光焊接在船舶制造領域的應用研究,并實現項目應用。 8)智能船舶設計和應用技術。以招商局郵輪、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等在研的智能船舶系統為基礎,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據資源,在船舶上開展智能網絡、航路/航速優化、縱傾優化、能源管理、遠程智能監控技術研究,最終實現智能航行、智能船體、智能機艙、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貨物管理、智能集成平臺等,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
02 船用設備“卡脖子”短板技術攻關 1)掌握高負載齒輪箱、智能生態泥泵、超大功率水下泥泵、高效強能智能挖掘機具、智能深水輸送系統等核心特種設備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 2)LNG船核心絕緣模塊及其材料國產化研制:低導熱增強型聚氨酯泡沫、中高密度增強型聚氨酯泡沫、次屏蔽材料、NO96 Super+型薄膜維護系統及MARKIII FLEX型薄膜圍護系統用絕緣模塊、耐低溫膠粘劑、不銹鋼預制件等; 3)氣體運輸船舶配套系統核心關鍵技術;船用燃氣供給系統(FGSS)及LNG冷能利用技術、再液化成套裝置、氣體燃燒裝置(GCU)、LNG加注系統等成套裝備自主化; 4)開展大容量船用電池/燃料電池等船用新能源動力系統、多能源混合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大功率軸帶大電機、高功率密度海工發電機、智能設備等研制,加快國產化核心部件、新材料及新工藝應用; 5)新燃料(氫燃料、氨燃料、生物燃料或混合)發動機設計與制造,重點突破船用內燃機可靠性、高效率、低碳及零碳排放、智能化關鍵技術,構建內燃機自主創新開發平臺,全面形成船用內燃機整機、關重件自主協同設計開發能力; 6)加快補齊通信導航、艙室設備、甲板機械、動力系統等領域關鍵配套設備技術信息集成與遠程維護監控技術應用不足短板,突破設備信息集成、遠程操控、健康管理、視情維護等關鍵技術; 7)加快補齊符合新公約要求的船舶防污染設備短板,突破船舶發動機殘存CH4、VOC、廢水處理設備小型化關鍵技術; 8)極地型大功率推進器設計和制造; 9)船用耐低溫材料及設備研發; 10)船用防寒系統設計及制造; 11)高端船用鋼板。
03 重點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卡脖子”短板技術攻關 1)圍繞我國海洋油氣開發需求,掌握深水/超深水浮式裝置研究,重點包括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LNG)、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深水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裝備、高端海洋工程施工及支持船舶等設計與建造關鍵技術研究; 2)突破海洋工程裝備專用鉆井與生產系統、深水管纜、海上系泊系統、FSRU再氣化系統、深海高壓容器、海洋石油鉆采裝備、超大功率海洋液壓打樁錘、海工油氣生產模塊、海洋工程施工裝備等核心設備設計與建造關鍵技術; 3)圍繞超大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一站式能力和產業鏈主導能力打造,突破多功能船體和標準化上部模塊的設計、生產建造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集成應用,形成平臺一站式集成建造及標準化上部模塊建造、總裝和調試、質量管控、國產化配套等綜合能力; 4)開展高效多功能鉆塔系統應用研究,并推動其在新一代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項目上產業化應用,實現核心鉆井設備去美國化; 5)突破深遠海養殖裝備及關鍵配套系統技術,推動商業化應用,形成產業鏈中主要設備備配套能力,在我國主要海域進行示范; 6)開展大洋勘探船、深海采礦船、深海采集礦機與輸送系統等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7)海上風電:重點開展15-20MW級風電機組整體及關鍵部件技術開發,優先支持開展海上風電集群運控并網系統等成套集成裝備、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低風速風電機組及關鍵材料零部件的研發制造。加強新型高效率風能利用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風能新型高效捕獲及利用技術、低成本風能供熱技術研究。開展高端經濟型多功能風電運維船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研究和工程示范,突破風電運維船功能需求分析、船舶總體方案研究、動力系統比選、登乘技術研究、多船船岸智能運維系統集成研究等關鍵技術研究,掌握新能源海上風電運維船關鍵設計及關鍵部件研制技術,實現自主自主開發與實船建造,建立行業應用設計標準規范體系。
04 核心配套產品系統集成能力建設 圍繞重點產品領域,實施一批重點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集成項目,鼓勵重點骨干配套企業加快掌握系統集成技術,實現單一設備供應向系統集成供貨轉變,突破優勢配套產品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掌握海洋工程裝備關鍵系統配套技術,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產品開發和產業化。
05 船舶工業軟件、關鍵材料、零部件 1)船舶工業軟件設計CAE、CAD、三維設計軟件、基礎軟件基礎上的二次開發,以及ERP系統、生產管控系統開發、增強現實技術(AR)應用等; 2)國產動力系統等船用設備試驗測試平臺建設; 3)關鍵材料:高端郵輪玻璃,船舶特種高分子材料,船用特種鋼、高端電纜,超厚板材料和低溫材料、高端船用(海工用)鋼板; 4)關鍵零部件:中低速發動機配套的關鍵零部件; 5)傳感器:智能船用各類傳感器; 6)海上逃生系統; 7)船岸大口徑超低溫智能裝卸系統; 8)船用中速氣體機/雙燃料機; 9)吊艙電子推進裝置; 10)液壓插銷式雙動環污深連結升降系統。

7.加快實施“延鏈、強鏈”工程。支持產業鏈企業向上游設計、研發和下游終端產品等環節延伸,拓展價值鏈高端環節,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積極推動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和區域優勢,積極培育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產業鏈品牌建設,筑牢“江蘇第一造船大省”的品牌優勢,全力塑造船舶制造“江蘇品牌”,樹立國際知名品牌,推動內涵發展。實施質量品牌精品工程,探索組織中國船級社江蘇分社、江蘇省船舶行業協會等單位對船舶按等級以性能指標明確達標參數,組織企業申報和專業機構評級機制,對企業自主船舶品牌給予冠名認可和授牌,同時研究以生產能力、產品性能、售后服務能力等指標開展船舶及海工裝備配套設備企業評級機制,推動我省自主船舶品牌和船舶及海工裝備配套設備的推廣。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努力打造“專、精、尖”定制化和標準化服務,上游要抓住“雙循環”所帶來的新的市場機遇期,積極向長期與我省合作的優質船東延伸,掌握新的市場需求,開拓新市場,提出優先支持與發展的配套產品目錄,梳理建立重大項目庫,與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專項、省工信廳轉型升級引導資金專項積極對接,爭取獲得支持。梳理轄區內有能力、可實現的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認真總結轉型升級成果,提升產業前端層次。搭建總裝企業與配套企業對接平臺,積極運用首臺套示范與帶動作用,“精準對接,目標研發”。下游要向配套客戶和終端客戶延伸,培育設備(系統)集成服務商。依托我省動力系統、甲板機械、艙室機械等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鏈環節,促進個性化定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提升,提升一批船用系統設備集成服務能力,延伸服務鏈,提升價值鏈。積極推動基地型企業建立國家CNAS認證實驗室,與產業鏈上的大型研究院所開展緊密型合作,積極創建高新技術企業,夯實發展基礎。加快鋼鐵集配、物流服務等先進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全球售后服務體系布局。推動配套產業研發、制造與服務環節的有機融合,引導配套企業布局全球服務網點,形成全方位、高水平、專業化服務供給能力。以核心企業、核心產品為依托,開發動力系統、甲板機械、艙室機械等模塊化、數字化集成平臺,推動配套設備信息互聯互通,逐步實現船海配套設備區域集成和功能集成,實現全船配套系統的整體優化,提升配套競爭力。加快建設全球售后服務體系。利用國內外優質航修隊、代理商、修理商、備件供應商和貨運服務商等資源,建立全球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形成全球服務網絡,為產業集群內自主品牌的船海配套產品實現市場化發展奠定基礎。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手段,統籌推進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服務計費模式,拓展服務增值空間。

    專欄8產業鏈發展技術路線圖
2.1三大主流船型(二級節點) ○實現數字化造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船舶設計(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技術上形成反制和制衡能力 ○建成核心技術點知識產權‘保護區’
1船舶設計(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完成不可控節點的技術短板攻關 ○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1.2詳細設計(二級節點) ○突破特種船舶的船體設計的技術瓶頸 ○突破結構輕量化設計的關鍵技術
1.3生產設計(二級節點) ○擁有自主開發船舶生產設計的軟件 ○建立各類船舶參數化的模型庫
1.3生產設計(二級節點) ○推進虛擬裝配的深度與廣度 ○推進工藝BOM的深度與廣度
1.4工業軟件(二級節點) ○實現船舶工業軟件研發系統性突破 ○開展船舶工業軟件的二次開發工作
總體目標
○成為國際較有影響力的船舶制造基地 ○擁有三家以上國際知名企業 ○初步建成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制造系統體系
○船舶海洋工程產業結構趨于更合理 ○培養世界級龍頭企業 ○建設自主設計研發平臺
2.2液化氣體船(二級節點) ○掌握薄膜型液化氣體船的建造技術
2.4工程船(二級節點) ○進一步提高工程船設計和制造能力
2船舶建造(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完成不可控節點的技術短板攻關 ○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2030年
2025年

發展目標

1.1方案設計(二級節點) ○總體設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性能設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4工業軟件(二級節點) ○建立省內船舶數據共享、信息集成系統 ○CAE軟件開發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2.1三大主流船型(二級節點) ○進一步擴大三大主流船型建造世界份額
3關鍵配套(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完成不可控節點的技術短板攻關 ○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2.5特種船舶(二級節點) ○進一步擴大在化學品船建造世界份額
3.1船體材料(二級節點) ○自主研發特種鋼材,規避斷供風險
3.2船體設備(二級節點) ○開展深水錨定位和大型定位絞車研究
3.3艙面屬具(二級節點) ○開展自主生產高端船用門窗
3.4艙室設備和內裝(二級節點) ○開展自主生產高端船用門窗
3.5推進系統(二級節點) ○開展中小缸徑中低速柴油機研究和實驗
3.6機艙自動化設備(二級節點) ○對智能機艙管理系統進一步研發
3.7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二級節點) ○提高壓載水系統和設備的研發水平
3.8制冷和空調裝置(二級節點) ○提高在制冷壓縮機制冷技術、設計水平
3.10船用泵和管路(二級節點) ○船用泵和管路向大型化發展
3.8船用電機類(二級節點) ○開展集成化配套機電裝備的技術研究
3.11船用主配板(二級節點) ○在船舶岸電箱設備領域展開研究
3.11船用主配板(二級節點) ○船舶岸電箱設備實現產業化應用
2.3客船(二級節點) ○突破豪華郵輪整船建造技術瓶頸
3.12船用通訊導航設備類(二級節點) ○船舶通訊導航自動化設備產業化應用
3.12船用通訊導航設備類(二級節點) ○開展電子海圖系統和綜合橋電系統研究
3.10船用泵和管路(二級節點) ○船用泵和管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8制冷和空調裝置(二級節點) ○制冷壓縮機制冷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9船用電機類(二級節點) ○開展船用電機智能化和輕量化研究
3.7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二級節點) ○壓載水系統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3.6機艙自動化設備(二級節點) ○智能機艙管理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5推進系統(二級節點) ○開展新型推進裝置的研究
3.4艙室設備和內裝(二級節點) ○船用門窗制造水平達到世界先進
3.3艙面屬具(二級節點) ○船用門窗制造水平達到世界先進
3.2船體設備(二級節點) ○深水錨定位和大型定位絞車產業化應用
3.1三大主流船型(二級節點) ○實現特種鋼材制造世界先進水平
關鍵節點發展目標
			
3關鍵配套(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技術上形成反制和制衡能力 ○建成核心技術點知識產權‘保護區’
2.2液化氣體船(二級節點) ○突破受壓力容器的材料和制造的技術瓶頸
2船舶建造(一級節點) ○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技術上形成反制和制衡能力 ○建成核心技術點知識產權‘保護區’
1.2詳細設計(二級節點) ○突破氨動力等動力系統的輪機設計攻關 ○性能設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1方案設計(二級節點) ○建設大型船舶初步設計中心 ○突破性能設計的技術瓶頸
2.3客船(二級節點) ○豪華郵輪建造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4工程船(二級節點) ○進一步擴大在工程船舶建造世界份額
2.5特種船舶(二級節點) ○特種船舶建造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建設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

抓住國家建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長三角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業集群”的戰略機遇,積極落實我省“十四五”海洋經濟、沿海開發的規劃部署,進一步深化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格局,積極推動“優質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優質產業鏈配套基礎資源、產業鏈創新鏈融合資源”進一步集聚,落實全省培育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部署,推進建設世界級先進船舶海工裝備產業集群。

8.加快建設沿江區域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集群。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統籌江海聯動,加快通州灣江海聯動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研發牽引推動、高端先進制造能力支撐、關鍵系統和設備同步突破”的“通泰揚”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形成以超大型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為代表的高技術船舶先進制造能力。以20萬噸級大型豪華郵輪項目、FSRU/FLNG/FPSO浮式油氣生產工程、一批大型船舶智能化生產線改造項目等重大項目為牽引,突出核心裝備和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布局,聚集優質要素資源,以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超深水平臺、天然氣裝備等高端海工裝備為引領,基本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制造能力。將“通泰揚”地區建設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和最具活力的高水平的地標性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綜合性產業集群。到2025年,具備豪華郵輪、大型LNG船兩顆造船業皇冠上明珠的建造能力,分別培育1家豪華郵輪、1家大型LNG船制造企業,形成大中型豪華郵輪和2萬~18萬方的液化運輸船系列船型的建造能力。

9.加快建設沿海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建設LNG裝備特色基地。抓住國家“擴大海上LNG裝備總裝和配套建設產能”的戰略時機,落實全省統籌建設海上風電、沿海LNG接收等“四大綠色能源基地”建設和以洋口港為試點探索建立江蘇(南通)LNG交易中心等發展機遇期,加快布局大中型LNG裝備總裝和配套產能建設,布局發展沿海LNG接收站接卸裝備儲備能力,依托中船重工第七一六所,在連云港布局建設全產業鏈研發及關鍵系統和設備的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基地型、帶動性和貢獻度大的國際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大型LNG船和中小型精品LNG船產業鏈協同能力。加快建設全產業鏈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鼓勵南通、鹽城、連云港加快海上風電開發,以南通(如東)風電母港裝備產業基地為基礎,加快布局海上風電產業。加快建設深海養殖智能化裝備制造基地。推進海洋新興產業提質擴能,抓住南通市深化國際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和連云港市、鹽城市深化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及打造海洋牧場示范區的機遇期,形成一批深海養殖裝備制造能力。

10.打造沿江(沿海)腹地特色配套集聚區。圍繞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充分發揮已有配套產業基礎,培育一批配套半徑優化合理、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高端產業鏈配套特色集聚區:南京特色甲板機械集聚區、泰州艙室機械集聚區、鎮江動力系統集成集聚區、南通海工關鍵配套集聚區、無錫海洋探測集聚區(無錫國家高新區中船海洋探測技術產業園)。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提高集成供貨服務能力。積極推進配套企業由設備供應商向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轉變。引導中小型船舶配套企業向船舶配套園區集聚,促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企業與配套企業戰略合作。

專欄9 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
01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1)以南通為主,重點發展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含全套模塊)、海上天然氣液化工廠(FLNG)、海上LNG再氣化裝置(FSRU)、超深水油氣平臺、海上風電開發裝備、海上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裝備等高端海工裝備,拓展海洋風電資源、漁業資源等海上資源開發和風電場維護裝備,實現基本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海洋資源開發裝備產品體系,打造集研發設計、高端制造為一體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支持基地內企業收購國外海工公司。 2)抓住全省發展深遠海海洋牧場的機遇期,在海州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發展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 3)同步布局第三方海工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科技咨詢、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等海工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建設。
02豪華郵輪制造基地 加快實施南通海門豪華郵輪制造基地項目,引進世界先進的智能薄板流水線,充分借鑒歐洲先進郵輪建造理念,全力打造高標準、高要求的國際一流現代化郵輪制造基地。打造南京棲霞山國際郵輪母港,以及配套豪華滾裝船制造基地。
03高技術船舶基地 重點支持南通、泰州、揚州、蘇州(太倉)發展超大型集裝箱船、支線集裝箱船、超大型油輪、不銹鋼化學品船、大型挖泥船、雙燃料動力船、綠色環保型散貨船、大型氣體運輸船、綠色環保型汽車運輸船等產品制造基地。
04加快建設LNG裝備特色基地。實施海上LNG裝備產業鏈創新工程,以海上LNG生產、運輸、接收與應用的裝備研發及工程化應用為牽引,全面突破制約我省LNG裝備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核心系統及設備及材料研制,健全技術創新和試驗驗證體系;加大設施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擴大LNG裝備總裝和配套產能建設。加快實施惠生重工的LNG高端裝備產品升級改造項目,對現有基礎設施、生產能力、管控流程等方面進行的全面升級改造,力爭達到年交付5艘大型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FLNG)、LNG運輸船、浮式天然氣發電裝置(FSRP)等產品,年交付6萬噸模塊產品,年交付船用大型LNG儲罐20臺的制造能力。培育招商局重工在LNT-A BOX的大(中)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設計、建造技術突破和精品船型開發能力建設,形成7.9萬方A型LNG船批量建造交付能力。
05加快建設海上風電基地。積極發展大功率風電機組、控制系統、齒輪箱、主軸承等海上風電裝備。
06高端配套特色集聚區 支持南京地區,依托中船綠洲、南高齒等企業,建設中船海洋裝備機電產業園,重點發展甲板機械、艙室機械、電力推進系統等產品。鼓勵南鋼集團加快發展耐腐蝕、超低溫、高強度、超寬超長超薄荷異形船板,海洋平臺、海洋油氣輸送管線用鋼等特種鋼材。支持南通地區,依托振華傳動、政田重工、江蘇海蘭、潤邦重機、力威機械、易利特自動化等企業,發展自升式抬升系統、系泊系統、海工吊機、鉆井包、鋪管設備、動力定位系統等海工關鍵配套及甲板機械、艙室機械、通訊導航設備、電氣自動化設備等船舶配套產品;支持南通建設豪華郵輪配套產業園區。加快鋼鐵集配、物流服務等先進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泰州地區,依托亞星錨鏈、兆勝空調等企業,發展高端錨鏈、艙室機械、動力裝置等產品。支持揚州地區,重點發展并拉長機電控制設備、通訊導航系統、船舶電氣及工程裝備產業鏈。支持鎮江地區,依托中船動力、賽爾尼柯等企業,發展新燃料中低速機及關鍵零部件,高功率密度海工發電機、大功率軸帶發電機、自動化監控軟件、智能機艙、智能能效、智能供配電以及智能裝備關鍵元器件。鹽城地區發展大船推進系統抗輻射關鍵部件、大潛深設備密封關鍵部件及舵系統裝置。
07 加快靖江建設全國最大的游艇基地。

(四)推動內河船舶制造轉型升級

積極抓住長江經濟帶生態發展和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發展機遇,按照“入園進區、產業集聚、提檔升級、淘汰落后”的原則,認真創建“內河船舶綠色智能創新發展示范區”,推動內河船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11.加強綠色節能內河船研發推廣。積極推進長江運輸船舶智能化、清潔化、高端化,促進內河船舶升級換代。抓住“氣化長江”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長江南京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效益,助力長江LNG加注網建設,開展內河LNG運輸/動力船研發、設計與建造,打造江蘇省特色的清潔能源、環保船型;通過積極研發儲備清潔能源船舶,力爭在天然氣運輸船進入長江的船型上建立設計標準,形成內河小型系列罐箱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力發展綠色節能集散兩用、江海聯運船型,持續推進適應我國內河環保需要的綠色船舶技術升級和推廣應用,形成先進適用的綠色船舶規范標準體系,積極推進標志性船型譜系化;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環保新能源技術在內河郵輪、濱海游輪的推廣應用,形成太陽能、氫能及動力電池在泛郵輪產品的示范應用;探索建立沿海和內河船設計中心,形成長江船型的領先設計能力。積極推進內河無人駕駛智能示范船應用,支持招商局重工聯合中國船級社、南通海事局開展協同合作,打造通呂運河新能源智能無人船示范工程,加快智能技術、新能源技術在內河船舶應用,帶動內河船舶產業升級。

12.支持符合條件的內河船集聚區發展。結合全省內河運輸船和海上捕撈發展需求,按照“安全環保、規范有序、強化特色、錯位發展”的原則,統籌優化全省內河船舶產業布局,加快推進符合條件的內河船舶企業進園入區。大力發展特色內河船舶集聚區,積極培育內河集裝箱船舶造船基地,重點依托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南通等地區發展玻璃鋼船舶、公務船、小型旅游客船、環境清潔船、軍民兩用船舶制造,形成安全規范、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特色鮮明的內河發展格局。

13.加快淘汰內河船舶落后制造能力。積極運用市場、環保、節能、安全等疊加措施,積極推動地方環保抓住長江綠色發展的機遇,大力整合內河船舶制造企業,實現綠色發展、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推動內河船舶生產企業轉型升級,堅決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高標準規劃建設能滿足長江、內河、沿海運輸作業的小型船舶建造需求的船舶修造企業。

專欄10 建設內河(沿海)船舶綠色智能創新發展示范區
01示范區建設 揚州地區、南通地區、泰州地區、常州地區、無錫地區
02加快推廣內河集裝箱船 1)貫徹落實《內河過閘運輸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京杭運河、淮河水系》(GB38030.2-2019),推動蘇北運河、蘇南運河建造應用新型標準化集裝箱船; 2)加強江海直達船型研發推廣,推進京杭運河蘇北主要港口至連云港的河海直達系列船型研究,建造120箱河海直達運輸船舶,擴大124標箱集裝箱船在蘇州白洋灣等蘇南地區應用范圍; 3)加快滾裝/集裝箱多用途運輸船舶研發應用,進一步提高蘇北運河集裝箱運輸能力。
03加快推廣內河新能源及清潔能源船舶 1)純電動內河船; 2)油電混合綠色智能無人示范船; 3)內河(沿海)LNG動力船等。
04內河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船型。
05老舊內河、漁船更新改造。
06內河LNG加注船(站)。
07適用于內河綠色智能動力系統和配套設備研發 1)內河(沿海)綜合導航系統研發; 2)內河(沿海)測試與監測系統研發等。

(五)推動制造能力優化升級

夯實精益制造基礎,加快推進工藝技術、智能裝備、工業軟件創新和應用,以中間產品智能化為突破口,加快建設一批典型智能化單元、智能化生產線和智能車間。

14.全面提升精益制造。加強造船精度管理,建立完整的精度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夯實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各類建造標準與管理標準的建設和執行,加強生產計劃管理,建立接單計劃、生產計劃、設計計劃、勞動力計劃和物資采購等計劃為主體的嚴密的計劃體系,以及嚴密的生產計劃實施組織保障體系,確保全員嚴密執行計劃;大力推行“無余量”造船、作業標準化、流水線化,人員“一專多能化”和設備通用化。在關重件領域積極探索使用和推廣標識解析技術。

15.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加快研制一批適合企業生產節拍與流程的關鍵環節智能生產裝備。掌握面向生產設計的分段生成、典型船體結構詳細與生產設計模型協同、管系和電氣原理設計與生產設計協同等關鍵技術,形成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模型數據無縫對接,實現船舶詳細設計與生產設計業務與系統的集成協同;在型材加工、板材加工、管材加工裝配與焊接、零部件鑄鍛加工、零部件裝配與焊接以及分段涂裝等關鍵環節工藝領域,建立三維設計智能工藝數據庫,初步掌握面向現場作業的三維工藝可視化仿真。加快虛實結合特色的智能制造平臺建設,提升精益設計能力。完善船舶產品設計數據庫、售后服務數據庫,打造船舶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

專欄11 智能制造體系
01推動造船數字化集成與服務 推進設計生產管理一體化信息集成。基于一體化數據源,全面集成三維立體數字設計系統、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和制造執行系統(MES),打通設計、制造、管理與服務的信息通道,實現設計、生產和管理等關鍵環節的信息集成和持續優化。
02加快推動智能化車間(單元、生產線)建設 加快中間產品智能生產線建設。分類施策,以船舶分段制造為重點,加快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化車間建設。強化底層設備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全面推進船舶中間產品流水線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與建設,逐步實現零件、小組立、中組立、平面分段、管子等各類中間產品數字化、智能化流水式批量生產。選擇船舶總裝建造代表環節作為切入點,在全省實施“332”(30個智能制造單元、30條智能制造生產線、20個智能制造車間)示范工程,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化車間,加快應用示范,梳理行業標桿。在全省重點骨干企業中,推動實施型材加工、板材加工、分段噴砂除銹、分段涂裝以及VOC處理等智能制造單元30個;全省重點骨干企業中建成30條中間產品智能生產線和20個船舶智能化車間。努力把招商局郵輪制造有限公司、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公司等單位建設成全國先進的船舶制造智能化工廠。
03建設車間制造執行系統 以企業資源計劃(ERP)平臺為基礎,加快推進智能化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和智能物流配送系統(LES)建設,實現船舶車間計劃、調度、設備、生產、效能的全過程閉環管理,并與企業資源計劃平臺實現高效的協同與集成。
04 推進綠色智能建造技術 發展綠色加工、綠色焊接、綠色涂裝等綠色造、修船技術,建立本省先進適用的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標準體系;推動產品/工藝設計、制造流程、生產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實現重點流水線虛實結合的個性化生產,實現骨干船舶企業總裝車間數字化。
05 制造過程的關鍵設備 研制型材智能切割裝備、船體零件理料與打磨智能化裝備、肋骨與曲板三維成形智能化裝備等智能切割成形裝備;小組立智能化焊接裝備、中組立智能化焊接裝備、管子法蘭智能化裝焊裝備、高功率激光復合焊接裝備等智能裝配焊接裝備;VOC高效節能智能處理裝置、智能無塵噴砂除銹裝置和船體智能外板涂裝裝備等智能涂裝裝備;船體零件識別與自動分揀裝備、船舶托盤運輸AGV小車等智能物流和倉儲裝備,全力推動相關裝備在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的工程應用推廣和產業化,提升造船關鍵工序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作業能力。

16.全面推進綠色制造。積極創建國家綠色工廠示范企業,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向高效、低碳、循環方向發展,鼓勵升級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設備,加快應用新型節能環保設備和工藝。深挖企業節能潛力,以碳達峰為契機,改進能源使用結構,加快綠色改造升級,針對生產過程中噴涂等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通過發展綠色工藝、技術、裝備,推廣使用超高壓水、激光、超聲波等綠色表面除漆、除銹、除污技術,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使用綠色低污染涂料,加強生產過程和末端處理;提高資源高效利用水平,通過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返工率等,減少焊材、板材、管材、水電等各類資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節能高效船舶及船用設備產品,推動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打造一批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

(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鼓勵船海企業加大服務投入,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定制、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布局全球網點,形成專業化服務供給能力。

17.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大力推進服務性制造,推廣服務型制造模式,促進“制造+服務”融合發展,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緊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大力推廣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培育油氣開發工程總包能力,推進我省船舶海工裝備骨干企業創建裝備/設備/部件/元器件網上服務技術平臺,圍繞核心產品與關鍵技術向服務領域拓展,不斷推進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等優化與創新,提高服務要素在投入產出中的比重,實現價值鏈的延伸和提升。鼓勵船舶海工企業加大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促進船舶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引導研發設計單位與制造企業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創新試驗、產品開發等服務。推動船舶海工企業整合同類資源,延伸研發、造修、服務縱向鏈條,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推動產融深度結合,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引導基金投資船舶行業企業,發展船舶交易鑒證服務、船舶評估服務、船舶配件交易服務、航運保險服務、船舶租賃服務等船舶服務業。

18.建設“互聯網+”全球售后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區塊鏈、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全球售后服務網絡,通過“互聯網+”等手段創新服務模式,發展網絡精準營銷、個性化定制服務,進一步提高企業市場營銷能力;支持我省自主開發的甲板機械、錨鏈、螺旋槳、滅火裝置等船用設備骨干企業通過與在世界各地網點建設良好的企業交流合作,加強全球服務網點建設,利用其網點建立江蘇配套產品全球服務體系,共同開拓海外服務市場,降低服務成本,實現企業之間的互惠共贏;支持企業圍繞產品全壽命周期安全可靠運行保障和遠程監控管理的需要,開發和建立數字化運行保障體系,強化全球化的服務能力。

19.鼓勵船舶行業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供應商發展。推進船舶產品數據管理信息化。研究并掌握面向智能制造的船舶產品數據組織、船舶生產設計系統數據集成、精細化工時物量管理、設計工藝信息管理、設計及物資編碼映射、工時物量與任務包/工作指令(WP/WO)的關聯等關鍵技術,形成面向智能制造應用的船舶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提升船舶設計數據管理水平,加快生產設計數據的統一管理和集成應用。基于船舶單一數據源,應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建立包含設計信息、圖紙審查信息、工藝信息、運維信息等要素的一體化三維數字化模型,打通船舶全生命周期數據鏈,推進基于一體化數據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設計、送審、建造、檢驗、管理、運維,適應船東運營數據要求,推動完工產品數字化交付。支持骨干企業整合和利用現有制造資源,建設云制造平臺和服務平臺,形成關鍵工業軟件及各類模型庫開發和服務能力,逐步發展具有船舶行業和專業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行業企業智能化發展。

20.構建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支持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船舶行業物資供應云平臺,使用工業碼聯接物資供應商,物流服務商與船舶制造企業,將信息流、物流與船舶企業需求無縫集成,基于區塊鏈技術,支持建立物資流通過程中的信用與質量評價體系,支持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廠外物流配送體系。支持建立船用管材、電纜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建設配套產品交易市場;加快鋼鐵集配物流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鼓勵船廠與鋼廠協同建設船用鋼材物流系統,提升鋼材精準制造、配送和服務能力。支持推動各船舶企業建立內部物流體系,應用工業互聯網標識推動船舶企業外部物流與船舶企業內部物流的整合,使得社會資源高效流轉,大幅減少配套企業與各船舶企業倉庫壓庫資金。

(七)大力推進融合發展

培育市場新需求,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激發新動能,暢通雙循環發展通道,打造適應軍工生產的管理體系,加快在我省率先營造JM融合良性發展新格局,實現融合促進發展。

21.加強JM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培育高水平協同創新平臺,聚焦“民參軍”,瞄準“軍轉民”,充分發揮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制造業“雙創”平臺等創新平臺作用,打造適應軍工生產的研發創新體系,加強JM協同創新能力建設,促進JM科技融合。瞄準重點領域,積極開展船舶智能技術、船舶動力、通訊導航、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依托中央企業在我省軍工能力布局,充分發揮所屬院所技術優勢,統籌JM資源共享,支持建設無錫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開展深海運載安全(深潛)、深海通信導航(深網)、深海探測作業(深探)等3個研究方向重大任務攻關;鼓勵716所、724所發揮在雷達等通訊導航領域的技術向民品轉化,組織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體,加強技術突破與示范應用,加快在我省船舶行業率先營造JM融合良性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支持省內重點企業開拓公務船市場,拓展JM融合領域,積極參與軍輔船建造。

22.積極推進產融結合。積極發揮資本在市場深度調整期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中杠桿作用,積極開展戰略融資、項目融資、研發融資。充分發揮“省產業鏈投資基金”和“省跨境雙向投資基金”的導向作用,圍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和高技術船舶卓越提升產業鏈、海工裝備優勢產業鏈和豪華郵輪重點產業鏈,優先投資“硬科技”,推動優勢環節做大做強,金融助力產業鏈的痛點、堵點和薄弱環節提檔升級,重點投資創新能力強、發展質態優、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鏈主企業,對產業鏈協同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企業,對產業生態完善具有支撐作用的平臺型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大力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支持重點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實施高端并購、強強聯合,尤其是并購境外優質項目,促進本省企業產能轉移、市場拓展,獲取境外先進技術和資本,加速全球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進一步發揮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助推產業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加大銀企合作,拓寬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范圍,大力推進船舶供應鏈融資,積極推動船舶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擴寬發展空間。積極推廣采用“內保外貸”模式促進企業出口,為境外中資背景船東提供出口買方信貸擔保的模式,支持船舶企業擴大銷售。大力支持重點骨干企業積極利用資本市場,筑牢資本經營國際化的發展機制,增強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23.推動長三角地區船海企業融合發展。積極抓住長三角深化區域合作的戰略機遇期,增強政策協同,深化分工合作,抓住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開拓多元化外貿市場、全力建設新時代數字長三角、共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等重大利好機遇,加快推進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行動,梳理斷供、斷鏈風險,加強供應鏈風險預警和應對協調,提升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工業軟件的穩定供應水平。圍繞長三角地區船舶海工產業聚集特點,充分發揮江蘇區位優勢,積極發揮上海船舶與海工研發的龍頭牽引效應,發揮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提升船海領域創新策源能力,聚焦產業鏈“卡脖子”短板技術,加大研發合作力度,大力開展聯合攻關。用好合力打造世界級港口群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和海上LNG擴建項目建設的機遇,加快產業鏈延鏈強鏈。積極抓住服務長三角數字化轉型推動5G創新應用的布局機遇,積極布局產業集群和特色集聚區接入大寬帶、低時延的網絡,配合相關制造企業及示范企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廣大中小制造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打通制造企業全過程各環節的數據鏈,滿足百萬企業上云上平臺的基礎設施需求。用好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和企業家聯盟平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船海行業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評價互認互通,推動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共享共用。

(八)促進行業安全發展

堅持安全、綠色、智能化發展,加大轉型升級步伐,大幅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夯實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實現安全發展。

24.大幅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積極引導全行業要不斷加大投入,通過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等方式提升本質安全度。重點企業針對船廠廠房尺度大、產品建造周期長、工藝流程復雜、中間產品種類多、個體差異大、作業環境惡劣、安全風險較高等難點,圍繞建設現代造船模式,從信息基礎設施、精益化造船、智能化制(改)造等三方面推動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在切割、成形、焊接和涂裝等臟險難作業中探索智能制造,相關工序崗位勞動強度大幅降低,作業人員明顯減少,企業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顯提高,大幅降低施工現場作業安全風險,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在高控作業、密閉空間作業、動火作業等危險工序積極推廣使用標識解析技術。

25.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貫徹《安全生產法》,督促企業主要負責人落實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責任。督促企業加強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通過自身培養和市場化機制全部建立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團隊,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要配備安全總監、注冊安全工程師。督促企業健全完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常態化加強安全隱患排查,嚴格落實治理措施,強化各類危險源、危險作業安全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以風險辨識管控為基礎的“日周月”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危險作業事項排查管理制度。加大對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目的意義、政策措施、成效經驗的宣傳力度,借鑒其他重點行業領域推進安責險的工作經驗,在船舶修造行業領域,加快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定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方案措施,發揮安責險的兜底作用和保險機構的事故預防機制作用。開展安全生產宣傳培訓,牢固樹立“培訓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隱患”的觀念,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持續開展船舶修造安全管理培訓,不斷優化培訓方式,著力提升全員安全水平。

26.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建設。將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建設作為促進企業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嚴格對照《造修船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提檔升級,一方面,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加強施工安全場所可視化監控管理;督促企業定期對照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中各評審要素的運行情況開展自評,通過自我檢查、自我糾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績效持續改進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強化指導,組織專家團隊對安全生產重點企業、自身專業力量有所欠缺的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診斷指導,給出改進方案,推動企業標準化達標等級攀升,促進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統籌協調,發揮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制度和產業鏈專班協調機制作用,行業管理部門、科技、海事、安監、船級社、金融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地市積極出臺配套政策,共同推進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促進行業技術進步、規范行業秩序、提出政策建議、集群發展促進等方面的作用。各重點地市要加強規劃指導,依據本規劃制定本地區相關發展規劃和支持措施,加大規劃實施和政策保障力度。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充分發揮省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基金對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豪華郵輪等相關產業鏈的投資力度,支持“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直接融資,引導上市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產業鏈優化和產業鏈整合;優先給予低碳/零碳產品研發企業融資支持;運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對于“鏈主企業”實施的關鍵工序、關鍵配套產品制造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扶持獎勵。繼續發揮在建船舶抵押等融資支持政策作用,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三)強化科技支撐

積極利用好國家和省內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加大科技創新財政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產業鏈薄弱環節攻關,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高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鼓勵基金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以行業重大需求為牽引,加強省內創新資源與長三角地區優勢資源的聯合,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開放式協同創新,構建我省良好的創新生態。

(四)強化人才保障

在全行業積極營造“育才、引才、招才、用才”的良好人才環境,加強本土企業家培育,幫助拓展國際視野,提升發展能力。加強船舶產業高水平研發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探索新時代人才評價機制,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高層次跨專業實干型人才,建設一批國際人才社區、海外人才飛地、離岸研發中心。加強與中西部合作,探索建設船舶行業技能培訓中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技師和現代產業工人。

(五)深化開放合作

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加強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推動省“走出去”統保平臺惠企效應進一步發揮,積極探索出口信貸專項支持我省船舶出口新模式;以船舶工業全面對外開放為契機,加強骨干企業與發達國家產業界開展科技、人才等多領域的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以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收購國外擁有先進技術的研發機構、企業;支持我省船用設備、零部件、材料“走出去”和先進技術、人才、資金“引進來”并舉,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加強與國際主流船級社的對接交流,積極參與IMO等國際組織活動及國際標準的制定。積極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國船舶集團總部遷入上海的機遇,積極推動全省船舶與海工產業主動對標上海、服務上海、配套上海,形成區域協調發展,聚集更多的要素資源。

江蘇省工信廳辦公室

2022年3月21日印發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