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7 17:57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施科技強區行動,發揮科技創新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戰略支撐作用的關鍵五年。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特編制本規劃。

一、科技創新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十三五”期間,我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科技創新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走開放創新、特色創新之路,科技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創新驅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各類創新主體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風生水起的創新生態初步形成。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從0.99%增長到1.52%,年均增幅是全國同期增幅的1.6倍,排名從全國第23位上升到第19位。技術合同成交額從7億元增長到22.52億元,增長2.2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56.11%,排名全國第18位,邁入全國二類創新地區。我區科技創新兩項工作得到國務院通報激勵。

(一)現實基礎

——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明顯改善。自治區黨委將創新驅動戰略確立為“三大戰略”之首,先后制定頒布了《關于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意見》《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助推創新驅動戰略的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技術市場促進條例》等一批重大政策文件,形成了涵蓋創新主體培育、科技體制改革、人才引培留用、東西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等全鏈條的創新政策體系。各級領導“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意識明顯增強,全區縣級科技管理機構全部恢復,各級財政支持創新的投入穩步增長,全區財政科技支出達到31.3億元,增長80.9%。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59.6億元,增長133.7%,比全國年均增速高7個百分點。企業研發經費達到4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78.8%。全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31件,增長205.17%。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多點突破。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改革立項評審、資金配置、項目儲備機制,推行科研項目“前引導、后支持”、科技金融、企業研發后補助、創新券、技術交易獎補等多種管理機制,有效調動了全社會創新資源。推進“兩頭嚴、中間松”“常年受理、分批下達”科技項目管理機制,推動高校院所項目任務書管理和企業科技項目合同制管理。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啟動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推行科技獎勵提名制,改革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形成了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全面實行科技項目“網上報、網上評”,推行科技事項“一件事一次辦”,進一步減輕了科技人員負擔。加強科研誠信與監督,推行科技項目立項預警談話制度,構建了以信任為前提、誠信為底線,符合創新發展規律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

——東西部科技合作成效日益凸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的“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指示要求,建立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通過深化部區會商、院地合作,吸引全國創新要素向寧夏集聚,先后與江蘇、上海、山東等10個省市,中國工程院、江南大學等9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參與東西部科技合作的省市達到30個,合作的區外創新主體達到586家。組織實施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901項,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6.52億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75.6億元,引進轉化新技術、新成果、新工藝583項,吸引7000余名區外科技人才及132名院士參與寧夏科技創新活動。中國工程院在我區建立了西北首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地方研究院,23位院士領銜主持、77位院士參與實施了24項涵蓋多個領域的重大戰略咨詢研究項目。“寧夏多措并舉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入選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國際科技合作由技術引進、聯合研究向創新載體共建、技術轉移轉化、人才培訓及人才引進等方面拓展。先后與31個國家或地區開展密切合作與交流,轉移轉化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先后主辦兩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科技板塊活動,取得優異成績。

——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全區各類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1600家,增長7.8倍。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9家,增長4.7倍。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22家,增長了近1.7倍。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4.8%,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9.4%。煤制油技術及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8.5%,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8%。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增速高于工業平均增速,“世界氰胺之都”正在向中高端邁進。寧粳48號刷新寧夏水稻直播單產最高紀錄,引進的小雜糧滲水地膜精量穴播種植技術使糜子畝產翻番,雜交谷子畝產創造了713.1公斤的歷史最高紀錄。全區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特色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在生態修復、水土流失治理、中部干旱帶荒漠化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三廢”處理、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配套化治理技術體系。建成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5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13家。

——重點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技創新短板,啟動實施“五大科技創新行動”,在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技術成果,形成了一批“單打冠軍”。“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種旋流干煤粉氣化爐(神寧爐)獲中國專利金獎,鑄造用工業級3DP打印設備整機打印效率達到進口機型的3倍以上,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鋁合金枕梁成功應用于“復興號”動車,超大口徑調壓裝置關鍵用閥成為中俄輸氣管線“超級工程”的關鍵設備,特種變壓器應用于“天宮一號”和“神州”系列飛船,高壓交流快速真空開關開發應用,2000萬噸智能綜采輸送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成功研發600kg級藍寶石晶體和N型單晶硅制備工藝。培育小麥、水稻、玉米、枸杞、馬鈴薯等新品種29個,優質高產奶牛早期選育技術、肉羊多性狀基因聚合分子選育技術和灘羊種質基因鑒定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首次主導制定了《中醫藥—枸杞子》國際標準,攻克了枸杞多糖分離提純活性低的技術難題,枸杞四大傳統功效分子機制等重大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實施“寧夏腦計劃”臨床指導“顳島癲癇”治療取得重大突破,清醒麻醉狀態下精準腦腫瘤切除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神經膠原支架聯合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填補我區空白,區內醫學團隊首次證實乙腦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吉蘭巴雷綜合征。防治糖尿病藥物羥苯磺酸鈣實現了我區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零”突破。

——創新載體與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持續加強國家和自治區高新區等創新高地建設,國家和自治區高新區總數達到7個。堅持推動農業科技園區三級培育體系建設,實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五個地級市全覆蓋,建成三個自治區農高區。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培育體系,全區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到59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雙創”載體達到155個,在“長三角”等地區合作共建了12個離岸孵化器和飛地科研成果育成平臺。建成中國(寧夏)奶業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寧夏分院、寧夏綠色氰胺化學新材料研究院、貝銀(銀川)軸承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建成寧夏技術市場、中阿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服務載體。建成各類科技中介示范機構30家,組建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21個,引進科技創新團隊50個,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5名。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79個。組建外國專家工作室8個、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個。全區R&D活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12169人年,增長31.6%。啟動縣域創新改革試點工作,鹽池縣獲批國家首批創新型縣。

“十三五”以來,我區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但對照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創新發展明顯存在基礎弱、主體短、人才缺、生態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創新發展意識不強對創新發展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企業家創新發展的主動性有待提高,全區70%的規上工業企業還沒有研發活動,大中型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不到40%。二是創新基礎力量薄弱。科研機構數量少,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缺乏,科技型企業數量偏少,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不足。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匱乏,每萬人中研發人員數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科技創新生態亟待優化。激勵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不夠完善,落實不夠到位,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協調不夠,創新活動效率不高。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對世界經濟格局和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十四五”及未來更長時期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發達國家技術封鎖和遏制形勢將更加嚴峻,我國科技創新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從國內形勢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需要科技創新提供解決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明確提出科技創新工作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從寧夏實際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寧夏時,先后作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重要指示,為寧夏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美麗新寧夏建設的戰略支撐”。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要求我區經濟發展更要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更要依靠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更要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成為推動輻射各項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二、科技創新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創新發展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支撐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開放創新為路徑,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科技強區行動,著力營造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著力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著力破解重點產業關鍵技術瓶頸,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快構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技術體系、生態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技術體系、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的保障技術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美麗新寧夏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二)基本原則

——圍繞產業,聚焦瓶頸。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推動科研項目、科研設備、資金人才一體化配置,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壯大主體,優化生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企業家創新意識,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政府職能從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構建對外科技合作新模式,破除制約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壁壘,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堅定不移推進東西部科技合作,引導企業成為開放創新的主力軍,有效匯聚創新資源,全面融入國家創新網絡、區域創新格局。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將改革貫穿科技創新治理全過程,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激發科技創新潛能。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寧夏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健全,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力爭建成東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區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創新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有力支撐,區域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基本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高質量創新成果,構建獨具優勢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全社會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7%,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達到36人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2%。

——創新支撐引領作用更加明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家,創新型示范企業達到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800家左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達到5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的比重達到0.79%,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件。

——創新體系更加協同高效。創新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動效率明顯提升,重點產業創新要素更加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效能顯著提高。國家高新區達到3家以上,自治區高新區達到10家以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和成果中試熟化基地達到30家。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達到150個以上。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達到700家。培育新型研發機構50家以上。積極爭創“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

——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化。“雙創”載體達到300家,科技中介示范機構達到100家,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1.5%以上。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符合創新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基本建立,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形成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創新生態。

專欄1寧夏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預期性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單位) 2020年 實現值 2025年 目標值
1 全社會R&D經費投入增長(%) - 年均增長17%
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 34 45
3 技術合同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0.57 0.79
4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家) 289 500
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 0.94 1.2
6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6 >10
7 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人年) 31.5* 36
8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1.3 2
9 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家) 1233 1800
10 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個) 121 150
11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 7.72 11.5

注:*為預計值。

三、科技創新重點方向

按照“圍繞產業、聚焦瓶頸、重點突破”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主要方向,聚焦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生態保護、民生保障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需求,實施關鍵技術攻關行動,確定一批重點技術攻關方向,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應用價值高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創新引領效應的“單打冠軍”“隱形冠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一)新型工業化技術創新聚焦傳統產業現代化振興,新興產業規模化崛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構建,在關鍵技術環節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布局重大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方向,形成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1.清潔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抓住碳達峰碳中和給清潔能源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圍繞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打造全球最大光伏全產業鏈基地需求,開展光伏與風電制造技術、生產性服務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加快發展壯大清潔能源制造業及服務業;開展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加快擴展清潔能源應用新領域;開展新能源智能運維、智慧電廠與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加快提升能源供應的基礎能力。

專欄2清潔能源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光伏、風電制造與生產性服務技術研發應用。持續開發高性能光伏用硅材料及其大尺寸鑄錠、拉晶、切片等生產技術;開展高效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生產設備等主導產品的生產技術升級;引進開發高效硅異質結電池、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建筑用光伏構件等新型產品;引進轉化各類光伏制造耗材、輔材及配套設備的制造技術。持續開展塔筒、葉片、減速器、大型鑄件、專用鍛件、電機控制系統等風電制造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設備的制造技術升級;引進轉化風電主機的總裝技術。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光伏電站、風電場的智能化電力管理與運行維護等技術研發。 2.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應用。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分布式制氫、氫氣純化等制氫技術研發;引進轉化氫氣儲運、加注的關鍵材料及技術設備;在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煤化工綜合利用、儲能等領域開展氫能技術的集成應用;引進轉化氫燃料電池汽車與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制造技術。開展高密度大容量新型儲能電池制造技術研發,進一步提升電池正負極材料的性能及生產技術;開發新型硅碳負極材料,引進轉化電解液、隔膜等生產制造技術;圍繞清潔能源開發、通信等需求側,開展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引進轉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充電樁的生產制造技術。 3.智慧電廠與智能電網技術研發應用。開展基于高效節能目標的智能燃燒優化控制技術、基于深度調頻與深度調峰的網源協調靈活性發電技術、基于智能終端與機器人應用的智能巡檢系統、數據信息挖掘與遠程專家診斷技術、工控系統信息安全技術等智慧電廠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應用。開展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智能輸變電裝備技術、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及應用技術、大規模交直流混合電網安全穩定控制技術、電網調度全局優化與協調控制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友好接入技術、大容量混合儲能技術、智能配電網與微網技術等智能電網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應用。開展燃煤發電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4.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圍繞煤化工、電力、建筑、交通、農業等重點行業,開展全周期低碳減排、非CO2溫室氣體減排、CCUS等關鍵技術集成應用;開展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開展氣候變異規律影響及大氣環境容量承載力研究。

2.現代化工產業技術創新圍繞加快煤炭資源高效清潔轉化利用、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的需求,重點開展煤炭智能綠色開采關鍵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研發應用適用于煤層賦存條件的智能技術和裝備,開發現代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應用煤化工廢渣處置與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應用煤轉化高鹽、高濃有機廢水凈化低能耗低成本技術,持續開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優化,推動我區現代煤化工產業做優做強;重點開發電石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產品,集成應用綠色化、連續化生產技術,推動我區電石化工等傳統化工產業精細化轉型發展。

專欄3 現代化工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煤炭智能化、綠色化開采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井下實時通信、地下精準定位與導航、采煤機智能截割、巷道智能快速掘進、智能儲運、智能健康管理、智能洗選、災變智能決策與應急控制、煤礦機器人等煤炭智能化開采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保水采煤、充填開采、煤巷支護、礦塵防治、熱害防治、煤炭地下氣化等煤炭綠色化開采技術研發及應用。 2.現代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重點圍繞α-烯烴與油蠟產業鏈的延伸,開發高端輕白油、基礎油、潤滑油、高熔點蠟、特種蠟、高碳醇、烷基苯等高端油品、清潔燃料與精細化學品;圍繞煤基烯烴、煤制乙二醇產業鏈的延伸,開發高端聚烯烴、聚α-烯烴等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樹脂、特種橡膠、特種合成纖維、新型化工材料、電子化學品等下游高端產品。 3.現代煤化工產業化技術的集成與優化。持續開展大型化、國產化、自動化的煤化工核心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的研制及應用;深入開展煤制烯烴與煤基高端合成樹脂專用催化劑、助劑、添加劑的制備技術研發及應用;研發應用煤化工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乙醇等化學品轉化綜合技術;開展先進煤氣化技術、MTP甲醇制烯烴等技術的升級迭代;開展煤制芳烴、分級液化、煤油共煉、烯烴分離等產業化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芳烴、二甲醚、乙醇、高碳混合醇等短流程技術研發;開展煤制油氣聯產等多聯產技術研發,推動煤化工與石油化工、電力等產業的融合。 4.電石化工下游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圍繞氰胺產業單氰胺、雙氰胺、硫脲、胍鹽等產業鏈的延伸,開發醫藥農藥中間體、染料、水處理劑、香精香料等下游高附加值產品;圍繞氯堿產業鏈的延伸,開發下游特種樹脂與精細化學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開展副產氫氣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5.精細化工綠色化連續化生產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氯化、硝化等精細化學品合成關鍵工藝的微反應連續化技術研發與應用;開展微通道、管式、連續多級攪拌等先進連續化生產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釜式反應的連續化綠色工藝與設備研發應用;開展電石化工大型化數字化密閉化先進生產裝備的研制及應用。

3.新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打造在西部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型材料生產研發基地的需求,大力發展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重點研發應用高性能金屬材料的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化工新材料高端化、綠色化、精細化新產品,開發無機非金屬材料高端特種新產品及先進制備技術,研發應用能源與電子材料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加快前沿新材料的技術引進與轉化應用。

專欄4新型材料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高性能金屬材料的精深加工技術研發。聚焦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軍工等領域,開發鉭鈮鈹鈦稀有金屬、高性能鋁鎂合金、特種鋼及特殊合金等高性能金屬材料的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持續開展鋁錳等原材料的先進電解工藝研發。 2.化工新材料高端化、綠色化、精細化新產品的開發。開發高端煤基樹脂、特種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開發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及新型儲能電池用電子材料專用化學品;開發芳綸氨綸等高性能纖維材料;開發精細化工下游高性能產品。 3.無機非金屬材料高端特種新產品及先進制備技術研發。開發膜陶瓷、電子陶瓷、發熱元件、節能多孔陶瓷等功能結構一體化的先進碳化硅陶瓷制品及增材制造用碳化硅材料;開發高端的電煅煤、電極糊、炭塊等炭素制品;開發特種石墨、炭炭復合材料、鋰電負極材料等高端石墨產品;開發脫硫脫硝、凈水凈氣等特種煤基活性炭產品;開發輕量化高品質的新型綠色建材制品。 4.能源與電子材料產業化生產技術研發應用。開展高轉化效率、低成本的光伏用硅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開展鋰離子電池高性能正負極材料、前驅體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產業化制備及深加工技術研究,引進轉化隔膜材料、高導電電解液的制備技術;開展半導體級大尺寸硅材料、工業藍寶石、集成電路用鉭靶材等新型電子材料的產業化制備及深加工技術研究。 5.前沿新材料的技術引進與轉化應用。開展石墨烯粉體、薄膜等規模化制備技術研發;開展石墨烯在超級電容器、導電漿料、鋰離子電池、防腐涂料、導熱散熱器件、輪胎、功能性紡織品等產品中的應用研究;引進轉化生物基材料、納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制備技術。

4.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打造西部有一定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高地的需求,重點開展智能終端、云計算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的轉化與應用;開展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軟件、新一代通信網絡與5G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集成轉化與應用;開展智慧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的集成轉化與應用,催生出一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支撐“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專欄5電子信息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智能終端、云計算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技術轉化應用。引進轉化消費電子零部件、新型可穿戴智能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的生產制造技術。依托中衛西部云基地、電科西部云基地、中科寧夏超級云計算中心等開展云超算、云儲存、虛擬器、邊緣計算等技術的研發與引進轉化。依托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智慧銀川大數據中心、中西部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寧夏分中心等平臺,開發大數據分析、挖掘、可視化工具等新產品。在裝備制造、冶金、化工、水務等重點行業,開發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技術的產業化創新應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工藝、生產過程的深度融合,開展智能排產、供應鏈優化等技術創新應用。 2.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軟件、新一代通信網絡與5G技術的研發應用。引進轉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伏、鋰電池等領域電子元器件的制造技術。在工業互聯網、節能環保、智能電網等領域開發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專用儀表、電子監測儀器、電子控制儀器等新產品,開發電子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軟件與中間件。圍繞自主軟件開源社區構建、數據整合清洗分析、信息安全等具體應用,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新產品;開發工業3D打印核心軟件等先進工業軟件。依托寧夏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開展新型交換模式的應用研究。開展量子通信關鍵技術與設備的工程化研究,建立量子網絡設備中試線,開展面向電力系統應用的城域量子通信創新示范。開發示范5G應用的新場景。 3.智慧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集成應用。開發示范“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城鄉供水”、智慧城市、智慧文旅、智慧農業、智慧礦山等智慧應用場景。開展物聯網網關、物聯網軟件、物聯網系統集成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引進轉化智能傳感器的制造技術,在農業種養、物流運輸、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開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引進轉化智能機器人、智能無人機、智能無人車的制造技術。在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現代物流、能源電力、安全應急、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區塊鏈技術的融合應用技術研發。

5.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推動我區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化升級、綠色化發展、智能化轉型和數字化賦能的需求,研制一批技術領先、市場競爭力強、實現國產化替代的重大高端裝備產品,研發應用一批綠色化智能化先進制造技術,開發示范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進裝備制造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

專欄6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重大高端裝備研制應用。研制新型大功率智能運輸機、高可靠性減速器、數字化中部槽等先進煤機裝備與關鍵核心零部件;研制大型臥式加工中心、高檔數控珩磨機床等數控機床新產品;突破液壓泵、操作閥、控制器等關鍵核心技術,開發高端智能控制閥等國產化替代產品;開發高端智能輸配電成套設備與關鍵零部件、智能變壓器等電工電氣新產品;研制高性能風電裝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電解水制氫設備等高端清潔能源裝備;開發水輪機葉片鑄鋼件、高鐵制動器鑄件、消失模鑄造件等大型高性能復雜鑄鍛件;開發高可靠性特種軸承、高性能輪胎等高端關鍵基礎零部件與產品。 2.綠色智能先進制造技術研發應用。開展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集成、綠色回收與再制造等綠色制造技術研發及應用,研制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先進高效環保裝備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開展工業機器人制造與集成技術研發,提升桁架機器人、關節機器人制造水平,在鑄造、冶金、采煤、焊接等重點領域集成開發高性能特種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開展智能制造控制系統的研制與引進轉化,推動5G+賦能煤礦智能化和煤機智能制造發展;開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的集成應用研究。開展個性定制、柔性生產、精益制造關鍵技術與工藝研發;深入研發3D打印技術及工藝,開展關鍵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研究。 3.服務型制造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在電工電氣、儀器儀表、鑄造冶金、能源供應等重點領域,開展智能研發、智能服務、智能管理、智能物流、智能決策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開發示范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定制服務、遠程運營維護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6.綠色食品和生物發酵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打造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的需求,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重點開展綠色儲運、新型加工、清潔生產、品質調控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以枸杞、乳制品、葡萄酒、畜禽肉、糧油、果蔬等為重點,開發市場需求大、附加值高的功能食品、營養食品、保健食品等。圍繞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生物發酵產業目標,重點開發生物發酵新技術、優良菌種與高值化加工產品,開展生物化學原料藥和制劑及醫藥中間體的清潔生產工藝研發應用,提升生物發酵產業核心競爭力。

專欄7綠色食品和生物發酵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綠色食品加工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酶促生物轉化、生物發酵、協同加工等枸杞功能組分高值利用技術研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開展生鮮乳功能組分分離、純化和重組等制備技術研究與功能性乳品加工制造關鍵技術研發,開發功能性乳品及其基料。開展各類葡萄酒酒種及其關鍵工藝研發,開展葡萄酒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開發高端葡萄酒等高附加值產品。開展冷鮮肉精細分割加工、智能保鮮物流、微生物控制等技術研發,開發功能性肉制品與風味調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引進轉化研發全谷物和薯類的穩定加工、活性保持、食用品質改良等加工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糧食制品;開展油料作物風味和營養品質特性的精準適度加工技術研發,開發高附加值食用油。開展冷凍干燥、生物保鮮、質構重組等新型保鮮和品質控制技術研發及生物催化轉化、生態發酵等技術的應用研究,開發功能性飲品與即食健康果蔬類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2.生物發酵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深層液態發酵、生態發酵、雙向發酵、復合多菌種發酵、生物酶解、固定化酵母等生物發酵新技術研發應用;持續開發大型真菌液態發酵功能制品、道地中藥材健康功能制品、健康復合調味品、現代生態釀造酒等高附加值生物發酵產品。開展微生物菌株構建等高值氨基酸工業微生物綠色制造技術研發應用;開展農業微生物優良菌株選育、發酵制備與應用示范。持續開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生物合成和生物催化、無溶劑分離等生物化學原料藥、制劑及醫藥中間體的清潔生產工藝研發;開發高端和特色的生物化學原料藥新產品。引進轉化生物法制備新型燃料等生物基化學品的綠色生物制造技術。

(二)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聚焦自治區農業重點產業,開展全鏈條一體化技術攻關,突破種業、種養業關鍵技術瓶頸,引領支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1.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實施種業科技創新行動,優化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新品種選育專項。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評價,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農作物、枸杞、釀酒葡萄、瓜菜、馬鈴薯、牧草等高產優質高抗新品種(系);建立奶牛遺傳改良、肉牛雜種優勢利用、灘羊優新品系定向培育技術體系。堅持自主培育與引進篩選并重,加快優新品種繁育和推廣,加強地方品種種質庫建設,改善種業科研機構研發條件,建立企業、科研單位聯合攻關機制,培育領軍企業,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專欄8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重點攻關方向
1.加快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開展地方特色與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的普查、鑒定、評價、保護,搜集和引進國內外優質種質資源,建立動植物重要性狀精準鑒定與評價技術方法;建設枸杞、特色農作物、灘羊等自治區級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建設生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服務平臺。 2.現代種業共性基礎性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開展與育種目標相關的育種基礎理論、遺傳機理等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突破產量、品質、抗逆、資源高效利用、動物繁殖力等重要性狀遺傳機理與生物學機制。開展生物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重點突破規模化、高通量的基因克隆和功能評價理論與技術。應用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遠緣雜交、基因芯片等現代育種技術,建立常規與模塊化分子設計育種相結合的精準、高效育種技術體系。 3.枸杞新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緊盯市場對枸杞品種的多元需求,以藥用、食用、葉用等多用途枸杞品種的定向培育、良種繁育為目標,重點培育藥用價值高、抗逆性強、適宜于枸杞深加工、適應機械化采摘的豐產穩產品種,構建枸杞現代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種苗生產技術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 4.釀酒葡萄耐光熱抗寒旱優質品種引進篩選與培育技術體系研究應用。解析賀蘭山東麓產區的生態特點,構建以葡萄果實潛在釀酒品質、品種生態環境適應性、品種固有抗逆性為主要內容的釀酒葡萄品種評價三級聯動指標體系,引進篩選培育風味品質優良、萌芽晚、耐高熱強光、抗寒旱與抗病害的優質品種,建立優質無病毒苗木繁育體系。 5.優質高產奶牛良種選育和快繁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應用奶牛群育種值估計、全基因組檢測及分子輔助標記選擇等科學遺傳評估現代奶牛育種新技術,制定完善寧夏奶牛選育指數,選育優秀核心母牛群和種子母牛群,加快自主種公牛培育,推進奶牛良種改良。研究集成奶牛超數排卵—胚胎移植(MOET)、活體采卵—體外胚胎生產(OPU-IVP)和體外胚胎工程化生產等現代生物繁育新技術,快速擴繁種子母牛群和核心母牛群優秀遺傳基因。集成應用奶牛智能化與便捷化發情觀察、同期排卵—定時輸精、奶牛早期妊娠診斷等高效繁殖技術,加大良種奶牛群擴繁速度。 6.優質肉牛選育改良和高效繁育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以優質肉牛選育改良和高效繁育為目標,采取常規育種技術、分子育種技術以及芯片技術,開展固原黃牛種群組建及雜交組合篩選、肉牛雜種優勢利用關鍵技術集成應用,重點開展安格斯牛選育、遺傳評估、全基因組檢測及快速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選育適合寧夏地區的產肉、抗逆育種新類群,培育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高、肉質風味優、繁殖性能良好的本地肉牛新品種(系),引領支撐肉牛種業創新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7.灘羊種質資源評估、提純復壯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挖掘利用灘羊種質資源和優良基因,持續開展灘羊種質特性以及優良性狀形成機制研究,突破灘羊本品種選育、新品系定向培育和提純復壯技術,構建雙羔灘羊選育核心種群,提高繁殖率和產肉率。 8.特色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關鍵技術集成創新應用。選育優質專用、綠色高效、抗逆性強且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定向培育優質早熟高產型小麥、優質抗病耐鹽堿型水稻、糧飼兼用型玉米、抗病抗逆加工型和高營養食用型馬鈴薯新品種,引選優質抗逆與籽粒谷草兼用型小雜糧優新品種,定向選育高產、優質、專用、多抗、耐貯運瓜菜新品種,定向選育優質、高產、耐鹽堿、抗逆性強且適宜機械化的牧草新品種。 9.生物制種與種子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主要作物高效制種、經濟林木與花卉優質種苗快速繁育、牛羊胚胎高效生產及移植配套等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高效、高質量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突破優質糧食制種、名品瓜菜種子種苗繁育、灘羊高效繁殖、高產奶牛自主繁育、優質肉牛良種擴繁、優質釀酒葡萄脫毒種苗快繁、花卉脫毒種苗快繁等關鍵技術,為重點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優質種質支撐。

2.枸杞產業技術創新突出“枸杞之鄉”戰略定位,引領枸杞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針對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薄弱、高值化產品開發技術滯后等突出問題,重點開展生態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生產及農機農藝融合,高附加值醫藥原料和產品創制、功能性食品開發等技術研發。

專欄9 枸杞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枸杞病蟲害災變規律、監測預警、生物農藥、農藥靶向施藥及生物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建立枸杞病蟲害監測預警技術及信息化平臺,構建以生物防治為主的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2.枸杞綠色生態種植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枸杞良種生長發育特性、生態適應性、栽培生理以及適應氣候資源的種植結構優化研究,集成創新生態建園、整形修剪、營養診斷與精準水肥管理、植保、配套機械等關鍵技術,創建枸杞高效、綠色、輕簡化生態調控栽培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 3.枸杞全程機械化生產專用裝備及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集成應用適宜寧夏地域特征的枸杞施肥、除草、植保、采收、干燥加工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創新枸杞規范化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模式,創建枸杞生產全鏈條農機農藝產業化融合技術標準引領枸杞生產升級換代。 4.枸杞高值化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以枸杞果實、葉、芽、莖、根為主要原料,挖掘枸杞傳統中醫經典方劑與應用途徑,創建枸杞功效物質及營養成分高效提取精制工藝。研究枸杞功能營養組分穩態化保持技術,開發具有保肝明目、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的“藥”字號、“健”字號及“枸杞+”等功能性藥食同源新產品;以枸杞生產過程中的枝葉、殘次果實、皮渣和加工廢棄物等為原料,開發功能性飼用產品,全鏈條增加枸杞附加值。 5.枸杞功效物質基礎研究與枸杞藥用價值挖掘。開發枸杞功效物質的高效提取、精制純化關鍵工藝,深入開展枸杞化學組成、結構等基礎研究,進一步闡明枸杞多類型化學物質與傳統功效之間的關聯關系,系統揭示功效物質成分合成代謝通路和調控網絡及其醫學生物學機制。以中醫藥學為基礎,挖掘枸杞傳統中醫經典方劑,不斷拓展和創制枸杞復方新產品。

3.葡萄酒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之都”,針對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風格特征典型性弱、釀造成本偏高等問題,重點支持開展防霜凍抗寒旱、生態化智慧化種植和釀造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篩選具有地域特征的優良本土釀酒酵母和乳酸菌菌種,建立具有核心品質組分積累的關鍵靶向栽培調控與定向釀造技術支撐體系,固化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風格類型,開發適合國人不同口味需求的多元化葡萄酒產品。

專欄10 葡萄酒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 釀酒葡萄防霜凍抗寒旱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究制定利用高效預防霜凍和寒旱的葡萄種植區防護林建設技術方案;培育篩選根系提早萌動優良砧木品種;研發應用安全節本替代埋土越冬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2. 釀酒葡萄輕簡化節本增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集成創新抗性砧木、根域土壤培肥、高產樹形構建、抗逆栽培、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多功能操作平臺等技術,創建標準化、輕簡化、宜機化的栽培技術體系,研發釀酒葡萄埋出土、上架等智能裝備,推進釀酒葡萄標準化建園技術研究與管理模式創新應用,全面提升釀酒葡萄生產技術和效益。 3. 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可持續生態栽培技術研發與示范。集成創新葡萄園土壤培育、行間生草、水肥精準管理、生物調節和規劃布局等技術,突破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生態栽培關鍵技術,創建葡萄園生態建園技術體系和模式,實現可持續生態栽培。 4. 智慧化葡萄園與葡萄酒莊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創新。基于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研發構建集葡萄表型、土壤環境成分、微氣象環境、釀造等實時監測一體數據庫和智能管控系統;研發構建集水、肥、藥精準管理和農機農藝智能作業的智慧管理平臺;研發多元化典型風格葡萄酒釀造工藝方法和技術,構建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智慧化定向釀造技術體系。 5. 典型風格葡萄酒釀造工藝方法與混釀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究挖掘葡萄酒風格特征和品質組分、釀造工藝、配套裝備、風味組分規律及精準調控技術,構建多元化典型風格釀造工藝方法和混釀技術體系。開發基于風土的起泡酒、干型酒、半干型酒、白蘭地等酒種及其關鍵技術工藝。 6. 本土化多樣性葡萄釀酒菌種篩選與發酵劑研發應用。研究挖掘賀蘭山東麓本土優良微生物資源與優良特性、特征菌株(群)與風味產物等關系,篩選本土化優異發酵菌種,開發葡萄酒酵母微生物制劑。 7. 葡萄酒微氧釀造關鍵工藝及技術集成應用。研究密閉容器微氧環境核心品質組分、最佳微環境與釀造均勻精準控氧關鍵技術;研發具有替代橡木(櫻桃木、金合歡木)品質功能的新材料及裝備,構建先進的微氧釀造技術與裝備體系。 8. 葡萄網格化小產區種釀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研究挖掘賀蘭山東麓小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釀造工藝及產品個性風格,采用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建立和網格化小產區地圖,構建品種區域化、種植精準化、釀造多樣化、產品多元化、消費個性化的全產業聚合技術體系。

4.奶產業技術創新圍繞建設國際一流優質奶源生產基地和國內領先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打造“高端奶之鄉”,針對奶牛利用年限短、重大疫病形勢嚴峻、高值化乳品加工技術缺乏等問題,重點開展優質高產奶牛重大疫病防控、優質飼料供應與精準營養、健康養殖、特色高端乳品開發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專欄11 奶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奶牛重大疫病防控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研究奶牛結核病、布魯氏菌病等重大疫病防控關鍵技術,開發種畜場(奶牛場)疫病凈化與根除、疫病監測檢疫、病害動物及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及配套設備。提高奶牛場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動物疫病防控綜合能力。 2.奶牛精準高效飼養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集成應用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粗飼料品種引進培育、高效種植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非糧化飼料資源化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展奶牛營養調控、生產性能調控及飼養管理調控等關鍵技術研究,創建奶牛精準、高效養殖技術體系。開展高產奶牛不同生產期營養、環境控制、風險預警干預、應急保健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奶牛生產周期健康循環保健技術體系,形成寧夏規模奶牛場高效生產周期管理標準和操作流程(SOP),延長奶牛泌乳胎次和使用壽命。 3.奶牛糞污源頭阻控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飼料營養價值、奶牛分階段營養需要量評定、低氮低鈉飼料配制、添加劑降量、飼用抗生素替代等關鍵技術研究,創建養殖污染物源頭減控技術體系。研發應用低溫微生物除臭、水肥一體化、養殖糞污固液分離與快速發酵等關鍵技術,創建規模養殖場生態養殖模式。 4.智慧牧場建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利用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時監測奶牛體重、體況、生產性能、飼喂、牧場環境等數據,構建奶牛智慧管理系統,研制與集成創新專用機械裝備,研發應用犢牛護理、智能飼喂、疫病防控、環境監測、擠奶、自動測產等智能生產關鍵技術,創建奶牛現代化飼養管理技術體系,實現牧場智慧管理。 5.功能性乳品加工制造關鍵技術研究。研發應用功能性乳品及其基料加工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功能蛋白類、益生元、功能脂肪酸、乳清蛋白、乳糖、奶油、干酪等功能配料和風味原料的高效制備工藝。研發應用適宜特殊人群緩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等需要的功能性乳制品加工技術。

5.肉牛灘羊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打造“高端肉牛生產基地”和“中國灘羊之鄉”,針對精準養殖技術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重點開展高效生態養殖、疫病防控、舍飼健康高效養殖、牛羊肉精深加工和冷鏈保鮮、養殖與加工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創建肉牛灘羊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

專欄12肉牛灘羊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肉牛綠色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建立新型綠色飼料生產加工及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研發混播草地建植與管理、營養調控、高效生態養殖、數字化管理、養殖與加工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和管理模式,構建草畜一體化生態高效養殖技術體系。 2.肉牛重大和灘羊地方常發高發疫病快速診斷與防控技術研究。研究開發肉牛重大和灘羊地方常發高發疫病快速診斷技術,創建肉牛和灘羊疫病預警、防控、治療一體化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建立肉牛和灘羊疫病防控監測預警平臺。 3.灘羊標準化養殖和品質提升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研發飼草料高效利用、營養調控、生態養殖、全日糧與精準飼喂等高效綠色養殖技術,創建種養一體化生態養殖模式,研發品質提升和風味增強配套技術,創建灘羊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 4.灘羊全鏈條產品質量管控關鍵技術開發應用。開展灘羊健康養殖及肉制品加工流通全鏈條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灘羊肉品質分析和智能識別、健康養殖全鏈溯源和監管平臺等關鍵技術,實現灘羊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費終端等全產業鏈的智能無縫監管。 5.灘羊肉、牛肉精準保鮮和高值化加工技術及產品開發。開展灘羊肉、牛肉快速冷卻、新型包裝、微生物靶向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建立高品質生鮮灘羊肉牛肉保質保鮮技術體系和質量標準;開展灘羊肉、牛肉梯次加工增值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傳統牛羊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術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牛羊肉制品和特定人群、特殊環境、特殊醫學用途的牛羊肉制品。

6.優質糧食及地方特色產業技術創新圍繞水稻、小麥、玉米、瓜菜、馬鈴薯、飼草、小雜糧、黃花菜等優質特色作物及道地中藥材的提質增效和產業升級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重點開展農作物連作障礙防治、肥藥精準化管理、成災性病蟲害綜合防控、旱作區集雨抑蒸水分高效利用及農藝農機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創建全產業鏈優質、高效、綠色、輕簡化生產技術體系和模式,支撐我區優質糧食及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欄13 優質糧食及地方特色產業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綠色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小麥、水稻、玉米全程機械化高效種植技術集成創新和精準作業機具改制升級,突破連作障礙、作物表型數字化解析、大型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成災性病蟲害生物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抗旱保墑豐產、多源肥料綜合利用、綠色精準植保、立體間套復合種植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旱區集雨抑蒸高效種植關鍵技術,創建現代旱作高效農業生產技術體系。 2.馬鈴薯優質高產輕簡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發應用馬鈴薯原原種高產高效生產、脫毒苗高效快繁、種薯快繁與智能作業等優質高效繁育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馬鈴薯豐產提質高效種植、抗旱栽培、健康土壤保育與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山地農機農藝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研發應用馬鈴薯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創新完善廢水廢渣飼料化利用與農田灌溉技術標準,構建寧南山區馬鈴薯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技術體系。 3.瓜菜綠色優質生產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研發輕簡化栽培、高效節水灌溉、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構建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探索種養結合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蔬菜種植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設施裝備與專用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配套;集成應用果蔬產后加工保鮮、保質減損、智能調控等冷鏈運輸關鍵技術。 4.道地中藥材產業開發技術創新與示范。研發應用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與利用、大宗道地藥材品種提純復壯、生態種植、種子種苗繁育等關鍵技術,研制全程機械作業專用裝備,建立瀕危中藥材種質庫,構建中藥材區域化規范化生態種植技術和質量控制體系。研發中藥材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產品。 5.水產生態高效養殖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引進名特優品種,研發土著魚類馴化繁育、漁農種養復合、大水面生態養殖、新型飼料和水產品高值化加工等關鍵技術,建立苗種繁育、設施養殖、水環境智能調控、病害綠色防控等淡水魚清潔化高效養殖技術體系。 6.農業減肥減藥增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研發新型肥料與化肥替代技術及產品,重點突破根際調控、化肥替代、緩/控釋肥料、高效生物菌肥等綠色施肥關鍵技術。研究病蟲害傳播規律,研發監測預警和精準靶向施藥技術與智能裝備,創建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研發肥藥高效利用與原位轉化降殘、生物增效與肥藥降活降殘、農田生物多樣性構建與養分調優等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輕簡化、智能化、綠色化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和配套裝備。

(三)科技支撐生態環境保護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面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和循環經濟發展需求,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技術體系,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實現。

1.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創新聚焦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所要承擔的重要使命,瞄準自治區生態科研領域短板弱項,對標“一河三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科技需求,按照“一帶三區”自然環境差異、生態平衡規律和產業發展特點,以森林、草原、濕地、流域、農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態系統”為重點,針對生態屏障功能弱化、水沙關系不協調、水源涵養功能退化,以及城鎮化工業化引發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開展人工干預、保護、修復、重建、治理、監測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構建高效的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支撐寧夏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建設。

專欄14 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針對黃河流域寧夏段水生態失衡、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水質提升、節水控鹽、水沙平衡等為重點,開展水土資源耦合與高效利用、濕地灘涂保護與利用、小流域綜合治理、泥沙綜合處理與利用、高效集水蓄水、水生物種群恢復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構建水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2.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保護與功能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圍繞“三山”生態屏障防護體系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生態修復工程、水源涵養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與功能提升、植被恢復與人工林選育、生態經濟林引種栽培、草地和沙地生態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形成“三山”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和治理模式。 3.退化土壤修復與農田生產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土壤退化問題,開展鹽堿地高效改良、中低產田地力提升、高重復利用土壤修復、生物修復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發應用生態飼料及抗生素重金屬等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及阻控技術,構建農田生態系統健康保育技術體系。 4.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維持與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退化草原植被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草原退化風險監測、荒漠生態系統維持與植被恢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沙漠低成本高效治理、沙產業開發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 5.礦區低成本生態修復與精細化治理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賀蘭山礦區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技術研發與示范,開展寧東礦區地表沉陷治理、采礦回填與生物復墾技術研究與示范,礦區破損面、塌陷區、尾礦堆污染防控、智能監測等技術研發與示范。 6.城市生態系統布局優化與功能提升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著眼城市功能布局和生態系統構建,開展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機制與保持、城市河湖綠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城市人工林草選育與布局優化、城市生態網絡智能監測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2.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創新圍繞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推進煤塵、煙塵、汽塵、揚塵“四塵同治”,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農業退水、城鄉污水“五水共治”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畜禽糞便、工業固廢、電子廢棄物“六廢聯治”為重點,聚焦重點產業以及影響環境的主要特點,開展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源頭控制、過程阻斷、末端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構建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支撐寧夏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建設。

專欄15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大氣污染治理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城市大氣主要污染物精準監測、溯源追蹤及精準氣象條件預報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化工園區清潔生產、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PM2.5和O3協同控制以及生物制藥、煤化工等重點行業惡臭氣體治理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開展水泥、焦化等行業低溫脫硝、氨逃逸精準調控等超低排放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 2.水污染治理關鍵技術與裝備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高氨氮廢水、化學制藥和醫藥中間體高有機物高鹽分等化工廢水、高礦化度礦井疏干水等工業廢水、農田退水、生活污水等高效處理與營養鹽資源化回用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應用地下水污染防治修復技術,建立水環境綜合治理、水污染承載力、水源地保護技術體系。 3.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有毒有害難降解污染物防控、危廢醫廢污染、場地污染、面源污染和土壤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引進開發具有土壤修復功能的植物新資源;開展土壤污染源調查監測研究與風險評估,轉化應用污染源減量控制、污染路徑分析與阻斷技術成果。

3.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堅持“以水四定”,以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災害為重點,開展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與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數字治水等現代水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堅持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以能源、土地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高效利用為重點,針對工業單位能耗高、土地集約利用率低等問題,開展低碳減排生產、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構建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技術體系,支撐寧夏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建設。

專欄16 資源高效利用領域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水資源循環過程、集約利用與可持續供應關鍵技術與解決方案研究。重點開展河湖水資源優化配置、防洪蓄水、工業和生活節水、智慧供水、污水再生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取排水量自動監測、海綿城市構建與功能提升、空中云水資源監測評估及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水與城地人產耦合關系、水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管控、灌區供用水多過程耦合調控、重大水利工程抽水蓄能等重要技術研究,科學制定寧夏中遠期水資源安全保障方案。 2.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研發應用農業水資源優化配置與智慧化管理、灌區供用水多過程耦合調控、節水減排控鹽、再生水安全灌溉等關鍵技術,創建適于不同水資源分布區域、不同作物的水肥精準管理、集雨高效利用、高效節水灌溉與智能管理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3.數字治水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重點開展國產化測控一體化閘門、支斗農渠小型精細化測控一體化設備、供排水實時決策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并結合地面、遙感、空中、雷達等多源數據融合技術,構建協同高效、優質便捷的現代化治水格局。 4.能源高效利用與節能減排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資源綠色勘探、煤炭清潔轉化、高耗能產業生產工藝綠色低碳循環改造、電網智能化改造、新能源消納能力提升、大規模輸電及安全控制、建筑節能等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集成應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設備。研發應用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鍋爐替代燃煤鍋爐清潔供暖技術及生物質供熱物聯網系統。研發應用污泥減量化與資源化高效利用關鍵技術。 5.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重點研發和集成應用廢舊蓄電池、電子產品等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廢直接或間接利用,電解錳渣等冶煉廢渣資源化利用,電石渣、雙氰胺渣、廢催化劑等化工廢料循環利用,可溶性工業廢鹽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成套技術。研發應用工業固廢在土壤改良、生態復墾和道路鋪設等綜合利用關鍵技術。 6.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利用成套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開展適合寧夏地區的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提高規模化處理效率和無害化、綠色化技術水平;研發和集成應用農作物秸稈、瓜菜種植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葡萄、馬鈴薯等加工廢棄物再利用技術;開展可降解覆膜材料與殘膜高效回收、肥藥高效利用與降活降殘、枝條基質化與原位促腐還田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7.餐廚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成套關鍵技術集成應用。開展生活垃圾高效分揀、低溫熱解等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和引進示范,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及油脂高效分離等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建筑垃圾低成本破碎與分離分級利用、再生骨料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

(四)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改善民生福祉的迫切需求,強化科技創新民生導向,夯實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技術支撐,提升人民生命安全科技保障。

1.醫療健康技術創新

疾病防治。圍繞健康寧夏建設,聚焦重大慢病、寧夏地區高發病地方病、婦女兒童和老年疾病開展防治技術攻關及臨床轉化,推動生物技術、再生醫學、精準醫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疾病防控、醫療救治中的集成創新與應用,加強醫療救治研究體系建設,促進寧夏臨床診療水平提升。

專欄17 疾病防治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重大和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疾病早期預警、危險因素早期干預、診斷、治療及防控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和集成創新應用,形成個體化診療方案和干預策略。 2.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療防護物資儲備與供應保障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圍繞進一步提升醫療應急物資生產水平、儲備能力的需求,研究和集成應用醫療衛生物資儲備供應保障技術,加強監測預警技術創新、衛生醫療科技創新、應急物資科技創新與應用,為建立寧夏地區重大傳染病治療藥物和疫苗儲備技術體系、多點觸發監測預警預報技術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技術體系提供支撐。 3.功能性腦病與腦功能的神經基礎及臨床轉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癲癇、藥物成癮、自閉癥、抑郁癥、睡眠障礙等重大腦病發生發展規律及伴發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機制,開展臨床診療新技術研發及腦結構、腦功能、腦保護研究。 4.寧夏地區過敏性疾病基礎與臨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支持建立過敏性疾病患病狀況的流行病學數據庫及致敏源數據庫,研究導致過敏性疾病及哮喘的生物活性物質及致病機理,開展新藥先導化合物篩選、新靶標藥物研發。 5.高發傳染性疾病與地方病、職業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包蟲病、布魯氏菌病等傳染性疾病,以及塵肺病、碘缺乏等職業病和地方病,開展流行病學致病性及防控新技術研究。 6.老齡健康與老年綜合征主動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立寧夏地區老年綜合征數據信息庫與生物樣本庫,研究老年綜合征的病因、發生特點及影響因素,建立評價方法和標準;開展老年慢性病的臨床預警、診斷、治療、康復等研究。

中醫藥傳承創新基于中醫理法方藥理論,圍繞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將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效結合,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以及中醫治未病的臨床研究和技術傳承。

專欄18中醫藥傳承創新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慢性病中醫藥防治及療效評價研究。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疾病、慢性腎病、腫瘤、糖尿病及并發癥等慢性病和婦女、兒童疾病等,開展中醫藥診斷、治療、預防及康復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探索精準治療的技術、方法及方藥。開展經穴特異性及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機理及應用研究。 2.寧夏特色中藥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中藥有效部位群的制備技術,闡明功效物質基礎;研究應用中藥農藥殘留、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等安全性評價技術;開展中藥制劑開發、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中藥飲片炮制加工及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應用。 3.寧夏中醫藥臨床有效方劑篩選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及傳染性疾病,以中醫藥經典方、祖傳方、經驗方和名師名方及名師治法等為重點,開展基于中藥方劑配伍理論的復方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及其配伍機理研究,優化藥物配比,確定量-效關系及作用特點,為寧夏中醫藥新藥創制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2.災害防御技術創新圍繞自然災害防治開展技術研究,推進大數據、云計算、5G移動通信等新技術在關鍵環節的廣泛應用,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與損失評估、社會影響評估、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等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

專欄19災害防御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自然災害監測預防和應急裝備技術集成應用。研發應用衛星遙感、物聯網及智能感知、識別等技術,開展超標準洪水、局地暴雨洪水、黃河洪水及凌情預警預報和干旱綜合評估預測預報研究。加大無人機技術、高清數字圖像傳輸技術等在森林防火管理中的應用。利用多源數據融合,研發水旱災害預警發布平臺及動態風險評估系統、黃河寧夏段水情監測預警系統,提升我區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和水平。 2.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集成應用基于地面觀測、衛星遙感和精細化天氣預報相結合的災害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 3.地震、地質災害發生隱患點鑒別與應對技術集成應用。針對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礦區塌陷、黃土濕陷等災害,開展災害隱患點早期識別、地質災害形成機理、災害風險評估、預警預報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4.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預警防范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針對暴雨、干旱、冰雹等災害性天氣事件,開展智能識別、預警、風險防范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3.公共安全技術創新圍繞平安寧夏建設,開展公共安全事件防控技術和應急處置能力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加強政法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安全與司法業務智能化。強化安全生產科技攻關,針對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的社會安全問題,集成應用一批關鍵技術和先進裝備,全面提高安全生產科技保障能力。

專欄20 公共安全技術重點攻關方向
1.重特大火災預防控制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集成應用高危場所火災監測預警與防控、信息集成與指揮決策系統等技術成果,開展消防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應用。 2.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食品原料加工中有害因子的毒理作用和風險評估、企業全流程食品安全防控、智能化無損檢驗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發應用。 3.公共場所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發應用。開展危險品、違禁品、易制爆炸物和毒品快速探測與鑒別技術、涉恐人員及車輛快速定位與處置等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 4.城鎮安全運行技術創新與應用。圍繞城鎮建筑、管網、社區等的安全保障,以及城鎮綜合風險防控等方面,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 5.煤礦安全生產及監控預警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聚焦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需要,開展瓦斯防治、水害防治、沖擊地壓防治、軟巖支護、人員精準定位和超員監測預警、斜井(巷)行人與運輸自動閉鎖等新技術新裝備的集成應用。

四、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堅持走內外聯動協同創新之路,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提升創新高地建設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科技創業,顯著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一)構建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堅定不移推動開放創新,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拓展對外科技交流途徑,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

1.完善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長效機制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為契機,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常態化科技合作對接機制,完善“平臺+人才+項目”一體化長效合作模式,支持企業、高校等創新主體參與東西部科技合作;建立東西部協同創新機制,支持五個地級市與東部地市建立科技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區內各類創新主體與國家大院大所、重點高校、東中部地區創新主體建立協同創新共同體,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培養創新人才,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打造協同創新基地;建立高效實用的成果引進轉化機制,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引進轉化應用東中部地區新技術新成果。支持企業在東中部地區設立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臺和離岸孵化器,開展科研代工、委托研發等合作模式。吸引東中部高校、院所在我區設立中試熟化平臺或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利益分配共享機制,完善東西部科技合作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支持企業通過市場化機制引進外部智力資源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進一步完善和細化跨行政區域經濟總量和稅收分享、環境總量分擔等“飛地”政策,鼓勵創新平臺和園區之間開展“共建、共管、共享”全方位合作;建立人才智力流動機制,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通過雙向兼職、項目合作、交叉任職、人才驛站等方法,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

2.拓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渠道。統籌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科技資源,全面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領域和層次,加強與歐美、日韓、俄羅斯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交流。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與國外相關機構,通過委托研發、合作研究、聯合開發等形式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平臺在增強國際間科研人員交流方面的作用,吸引海外科研人員來我區開展學術研究交流活動。有針對性的地引進一批外國專家為重點產業提供技術服務。實施寧夏“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持續提高中阿技術轉移中心工作水平,統籌布局建設中阿技術轉移中心國內外分中心及協作網絡工作基地,打造面向阿拉伯國家的區域中間服務平臺。依托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阿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支持區內外企業、相關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或共建研發機構、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轉移示范基地。

3.提升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層次。推動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區建設。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精準對接東部科技資源,推進全方位合作。將各類科技園區、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打造成引進各類科技型企業、精準承接外部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依托各類開發區、科技園區和重點創新平臺及大型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吸引有實力的技術成果持有者來寧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設立分院分所、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獨立創辦或與區內企業合辦科技型企業。吸引東部地區優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來寧創辦獨立機構或設立分支機構,引進培養高水平的技術經紀人隊伍。吸引東部地區各類國家級園區,來寧獨立建設“飛地”園區或共建分園區。深化閩寧科技創新協作。支持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主體聯合開展科技招商或科技產業鏈招商。

專欄21 構建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重點任務
1.協同共建高水平東西部科技合作載體。吸引國家級科研機構、一流大學來寧設立分院分所、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區內創新主體在東中部地區大院名校建立異地研發中心(實驗室)或其它科技合作平臺。 2.搭建東西部科技合作創新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集線上展示、線上對接、線上咨詢為一體的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綜合信息共享平臺,為目標客戶開展科技項目、科技產品需求對接提供線上服務,為創新平臺、研發團隊和專家創新合作提供跟蹤服務。 3.提高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服務水平。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建設一批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協作網絡工作基地和聯合實驗室。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領域和層次,實施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引進一批先進適用成果和關鍵核心設備。

(二)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壯大工程,激發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新生機,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主體支撐發展能力。

1.持續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實施企業家創新精神培育行動,根據規上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不同特征和需求,開展分類培訓、精準施策,提升企業家創新創業能力。尊重企業家首創精神,建立有利于企業家參與創新決策、凝聚創新人才、整合創新資源的新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與科研人員深度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施創新型示范企業培育行動,在全區培育一批產業“四化”方向的創新型示范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升級賦能計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示范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科技型企業統計監測制度,加強科技型企業認定和動態管理。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形成“引導入庫一批、精準培育一批、申報認定一批”的培育機制。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承擔或參與自治區重大創新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示范等項目,推動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載體全覆蓋。到202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達到45%,全區創新型示范企業達到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家、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200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800家左右。

2.增強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活力。賦予高校、科研院所崗位設置、人員聘用、職稱評審、績效工資分配、評價考核等管理權限。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經濟發展優化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和研發布局,支持建立枸杞、葡萄酒、奶業等重點特色產業學院。鼓勵區外知名高校來寧設立分校或獨立學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從自治區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專員”精準對接服務企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深化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章程化管理。在管理運行、科研創新、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賦予科研院所和領軍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擴大基于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試點范圍。探索實施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制度。逐步建立與績效評價結果掛鉤的科研事業單位財政撥款、績效工資政策制度。鼓勵科研機構培養聚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團隊,圍繞重點領域開展長期研究,形成高水平成果。健全定向委托科研機構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機制。

3.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制定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備案管理辦法,鼓勵發展一批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產學研用一體化等特征明顯的新型研發機構。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集聚高端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支撐企業自主創新和行業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各市、縣(區)及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把培育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的重要內容。支持區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創新創業團隊領辦創辦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國內外新型研發機構在寧設立分支機構,支持企業在區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定期開展新型研發機構運行績效評價,形成優勝劣汰動態管理機制。到2025年,全區新型研發機構達到50家以上。

專欄22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重點任務
1.實施創新型示范企業培育行動。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選擇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傳統優勢企業和技術先進性服務企業開展培育工作。支持企業實施科技攻關項目、加大研發投入、搭建創新平臺、壯大人才隊伍、提高創新能力,挖掘企業在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的創新亮點,形成區域行業的示范帶動效應。 2.實施企業家創新精神培育行動。緊扣我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對全區創新型示范企業、科技型企業和規上工業企業負責人,分層分類開展系列培訓,實現科技型企業和無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政策和提高創新意識培訓的全覆蓋,創新型示范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訓全覆蓋,顯著提高企業家創新意識和能力。 3.加快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支持高校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加快落實科技創新激勵政策,鼓勵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最大程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制定出臺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備案管理辦法,推動中國枸杞研究院、清華大學—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寧夏分院、石嘴山先進材料協同創新工程中心、寧夏綠色氰胺化學新材料研究院、貝銀(銀川)軸承研究院、中國(寧夏)奶業研究院、銀川產業技術研究院、固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穩步發展,整合創新資源組建寧夏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清潔能源、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領域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三)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堵點,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工程,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加強應用示范和場景創新,打通科技到經濟“最后一公里”。

1.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健全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應用機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發揮人才、設施、技術優勢,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支持區外技術轉移機構在區內設立分支機構。設立技術轉移專業崗位,將技術轉移轉化成效作為專業技術職稱的評聘條件。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開展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加快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積極發展市場化評價。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中的權重,把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完善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管理政策,加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和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將技術合同成交額納入市、縣(區)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規范簡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程序,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負面清單和容錯機制,實行審慎包容監管。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推進科技支撐軍民融合發展。

2.促進高質量科技成果精準對接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技術市場促進條例》,建設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持續提升寧夏技術市場建設和運營水平,在有條件的市、縣(區)和工業園區等建設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建立重點領域科技成果精準推送機制,發揮社會化的科技成果評估在技術識別、價值判斷等方面的作用,分期、分批、分類推送“成果包”和“需求包”;建設科技成果信息匯交平臺,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與服務規范,政府資金支持的科技項目成果須全部匯交登記,鼓勵非政府資金資助形成的科技成果進行登記,實現各類科技計劃、科技獎勵成果信息互聯互通;建立常態化成果發布和路演機制,定期發布科技成果目錄,推動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各市、縣(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機構開展技術需求挖掘、凝練和對接等服務。

3.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支持企業通過轉讓、許可、技術入股等方式,引進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在區內轉化應用。圍繞自治區重大戰略、重點產業和企業關鍵技術需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加大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牽頭組織實施公益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更多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應用到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等方面。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縣建設。推動自治區科研平臺、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鼓勵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落實技術交易、關鍵設備引進、企業重大創新產品獎勵補助與首臺(套)、首批次產品等補貼政策。

專欄23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任務
1.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落實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加快建設30家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及現代煤化工等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建設50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建設一批以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孵化器、飛地科研成果育成平臺等雙創載體。 2.培育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建設寧夏技術轉移研究院。推動寧夏技術市場化運營,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區)和園區等建設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推動區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3家左右國家和自治區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3.實施一批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需求,引進并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區)圍繞地方優勢產業,組織實施一批能夠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四)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著眼長遠和全局,實施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工程,統籌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集聚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布局合理、高效運行、支撐有效的平臺建設體系。

1.提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水平。圍繞產業鏈和優勢特色學科部署創新平臺,支撐高質量發展。聚焦優勢學科、基礎學科、交叉學科發展需求,布局建設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吸引聚集高層次科技人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強產業技術創新后勁;在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綠色食品、枸杞、葡萄酒等重點產業及社會發展領域,統籌布局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及應用示范;在鏈條長、規模大、集聚度高的產業,系統謀劃建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全鏈條協同創新,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建設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開展技術集成應用和成果引進轉化,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升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水平,推動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普及普惠。

2.加強基礎條件共享平臺建設。加強優質科技資源集成,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為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公益性、開放性、網絡化服務。圍繞科技資源創新需求,建設自治區科學數據中心,推動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建設專業科學數據中心、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圃、場)、實驗動物等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寧夏超級計算中心、中西部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數據中心寧夏分中心、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等新型基礎設施。建立完善科技資源信息公開制度,推動更多科技基礎設施、科學數據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向各類創新主體開放。圍繞生態環境、水利、氣象等領域,布局建設自治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3.完善科技創新平臺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高效運行、開放共享、協同發展、動態調整的科技創新平臺管理機制,突出公益性、開放性、服務性的有機統一。優化平臺定位,完善創新平臺分類評估考核指標體系,重點實驗室重點評價原始創新能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重點評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基礎條件保障類平臺重點評價科技資源支撐保障和開放共享服務能力。建立與評價結果掛鉤的引導激勵機制,實行以評促建、優獎劣汰。穩定支持重大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開放共享。

專欄24 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重點任務
1.優化布局自治區科技創新平臺。圍繞基礎學科及綜合交叉學科發展需求,布局建設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在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重點產業及民生發展領域,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到2025年,自治區各類創新平臺達到700家。 2.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圍繞葡萄酒、枸杞、現代煤化工等自治區重點產業或優勢特色產業,統籌布局建設一批自治區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對標國家標準加大培育力度,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大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培育,爭取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梯隊。 3.建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創建農業分子育種技術平臺、智能化育種信息服務平臺和種質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建設自治區科學數據中心,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圍繞“一河三山”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需要,建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提高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水平。

(五)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優化創新高地布局,集聚創新發展資源,促進創新高地提質增效,打造科技創新主引擎,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增長極。

1.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發展制定出臺自治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意見,實施自治區高新區創新發展能力提升行動,按照“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優化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增強發展新動能,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銀川、石嘴山國家高新區抓改革、激活力,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在國家高新區中爭先進位。推動吳忠等自治區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區內高新區與東部高新區結對共建,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支持閱海灣中央商務區、中關村雙創園圍繞“互聯網+”制造、醫療、教育等領域開展跨界產業制度創新試驗,建設全國新經濟制度創新高地。推動寧東、蘇銀、中衛、平羅等自治區高新區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加快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強化高新區所在地政府主體責任,因地制宜賦予高新區經濟管理權限,全面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建立以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為導向的高新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實行分類考核、動態管理,引導更多工業園區向高新區轉型,爭取2025年自治區高新區達到10家以上,實現地級市全覆蓋。

2.構建農業科技園區聯動發展體系加快整合技術、信息、資金等創新要素,培育一批產業集聚、用地集約、配套完善的農業科技園區,構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四級聯動、梯次發展的體系。聚焦優勢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布局建設自治區農高區,以創新資源集聚帶動產業升級集群發展。銀川自治區農高區以生態高值農業為主題,帶動葡萄酒、枸杞、種業升級發展,爭創國家農高區。吳忠、石嘴山自治區農高區集聚優勢力量,帶動奶產業、綠色食品升級發展。推進區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管理模式創新,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緊扣縣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布局建設一批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科技示范樣板。

3.打造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體系。進一步完善“雙創”載體支持政策,支持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設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等領域培育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支持高新區、科技園區建設科技企業加速器。鼓勵建設離岸孵化器和飛地科研成果育成平臺。創建跨境、跨地區合作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載體,采取“創投+孵化+加速”的發展模式,創新項目發現、團隊構建、投資對接、商業加速、后續支撐的全過程創新創業服務,不斷提高孵化能力和效益。加強創業導師培育,建設專業化創業導師隊伍。

專欄25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重點任務
1.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加快培育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和農產品高值加工產業,引進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建立規模化種植先進技術和生產模式示范體系,形成集約高效的運行機制,打造產業高地和創新高地。 2.打造高新區技術創新支撐平臺。支持銀川、石嘴山、吳忠市聯合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銀川、中衛市共同建設電子信息創新中心;布局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咨詢、創新培訓等科技服務業,提升高新區公共科技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 3.完善梯次孵化器培育體系。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在孵化器建設、資質升級、創業導師引進、創業項目扶持、科技企業培育、運營成本補貼等方面運用后補助、績效獎勵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勵市、縣(區)政府制定相應認定管理辦法,配套相應政策措施。建設提升一批功能完備、配套齊全的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力爭到2025年,全區各類雙創載體達到300家。

(六)加強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并舉,加強重點領域科學問題研究,培養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補好基礎研究短板,不斷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能力。

1.優化基礎研究體系布局統籌國家和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解決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聚焦自治區新型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與農業等重點產業和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集聚區內外優勢科研力量實施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著力于穩定、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支持開展持續性和“非共識”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重點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發揮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選題中的作用,建立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機制。

2.強化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大基礎科學研究財政支持,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和優秀創新團隊、杰出科學家的長期穩定支持;擴大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規模,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等設立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不斷擴大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面;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自主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

3.完善基礎研究管理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礎研究獎勵政策,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結題項目予以獎勵補助;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落實企業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放管服”改革,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穩步實行經費“包干制”;建立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評價制度,營造自由探索、潛心研究、甘于奉獻的基礎研究氛圍;推動基礎研究、重點研發項目協同安排、對接融通;建立重大基礎研究開放合作機制,支持培養跨學科、跨省際開放性基礎科學研究團隊。

專欄26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研究重點任務
1.加強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聚焦葡萄酒釀造、枸杞功效開發、奶牛持續高產、肉牛灘羊品質提升、現代煤化工綠色發展、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稀有金屬材料制備、高性能陶瓷材料設計、“一河三山”生態保護、地區高發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實施一批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2.擴大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規模。鼓勵自治區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出資共同設立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擴大聯合基金支持范圍,開展有特色、有目標的定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到2025年,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單位達到8家左右。 3.建立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圍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能力強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以及高層次人才團隊,針對研究方向給予長期穩定支持。

五、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

強化“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積極性、創造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的科技創新格局。

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雙輪驅動”,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全面增強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1.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金融、產業、財政等領域政策協同。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由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自治區市縣(區)協同創新聯動機制,建立自治區科技部門與產業、行業部門和市縣(區)政府創新聯動會商機制,對市縣(區)科技創新實行以獎代補。完善企業家參與科技決策機制,吸引更多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政策和立項評估等工作。充分發揮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作用,成立寧夏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委員會,完善科技專家庫建設,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專業化、高質量決策咨詢體系。

2.改革科技項目組織機制。遵循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規律,構建體系化、多元化的科技項目分類管理機制。深化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改革,強化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研發任務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卡脖子”難題,探索設立部區聯合攻關項目,聯動實施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優化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方式,實行重大科研攻關揭榜掛帥、賽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完善前引導后支持、企業創新后補助等資源配置方式,逐步加大后支持、后補助力度。擴大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探索多種經費包干形式,構建“結果導向、充分賦權、誠信為本、盡職免責”的科研項目管理新模式。深化科技計劃體系改革,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一體化新型科技計劃體系。建立科技資源配置監管機制。

3.完善科技評價獎勵制度。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構建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解決科學問題的原創能力、標志性成果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水平。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實效、對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建立完善科研單位、高校、創新基地等機構科研能力、學術水平、服務創新發展效果的評價機制。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建立以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科研項目驗收制度,實施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預算管理、經費監管、績效評價。

專欄27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重點任務
1.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對于目標清晰、應用亟需、用戶明確的重大攻關任務,制定榜單公開發布,明確需求目標、時間節點、考核要求和獎懲措施,遴選優勢創新力量集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攻關過程對項目承擔單位充分授權,只看結果。 2.成立寧夏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委員會。聘任區內外著名科技專家、產業界精英、知名企業家等組建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機構,切實發揮其在重大科技政策和法規規章制定、科技創新規劃編制、重大科技項目論證等方面的咨詢指導作用,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3.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計劃體系。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優化調整科技計劃,推動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4.完善科技評價獎勵制度。構建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繼續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專項行動。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優化獎項設置,構建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獎勵體系。

(二)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引培留用大力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完善人才引培留用政策,在重大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優秀人才,造就關鍵領域高水平人才隊伍,讓全社會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1.完善科人才培養機制。按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導向,整合優化各類人才培養工程。建立自治區創新人才信息庫,大力實施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托舉人才等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形成各類科技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合理分布的格局。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培育組建工作。實施創新團隊攻堅計劃,每年遴選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安排專項資金組織科技創新團隊集中攻關,破解一批技術瓶頸。堅持沿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推進項目、平臺、人才一體化統籌布局。開展“人才+產業”行動計劃,建立“政府出錢、企業育才”的人才培養儲備機制。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發現、培養和資助力度,形成適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機制。優化高等院校學科和專業設置,建立與自治區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壯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2.加強柔性引才精準引智。堅持政府引才與企業引智并重,大力引進創新創業人才。發揮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作用,支持引導區內園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發達地區共同建立“園區+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柔性引才伙伴關系和人才定向培育機制。發揮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和科技創新團隊作用,完善常態化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健全常態化技術供需、成果對接和區外高端人才在寧“傳幫帶”機制。有計劃組織區內青年人才、后備人才到發達省市培訓學習。支持企業通過項目合作、設立“飛地”研發平臺、建設離岸孵化器等形式,吸引集聚發達地區高端人才為我所用。建立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目錄清單,實現招才引智精準對接。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崗位聘用機制,突破編制和職稱約束,靈活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創新國(境)外專家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國(境)外智力引進計劃,引進一批急需緊缺海外人才,探索國(境)外專家承擔自治區科技項目的新模式。

3.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科技型企業之間流動兼職,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推動科研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發揮績效工資激勵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符合人才特點和市場規律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薪酬體系。鼓勵企事業單位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實行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探索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加強人才激勵相關法規、制度建設,保障創新人才分享創新收益等合法權益。加強科技創新團隊、領軍人才績效考核,強化動態管理。

專欄28 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引培留用重點任務
1.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沿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型人才。到2025年,全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達到100人,科技創新團隊達到150個,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團隊達到100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2000人次,選派重點領域各類人才出國(境)培訓500人次。 2.建設科技人才數據庫。分類建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科技創業、科技服務、科技管理、科學普及等科技活動的人才數據庫,實現動態監測和數據共享,為跟蹤服務和精準管理提供支撐。 3.建設人才創新創業載體。布局建設一批人才飛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國專家工作室等人才載體。

優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聚焦科技創新服務環節的短板弱項,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新興業態,引導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向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發展,加快提升科技服務業水平。

1.打造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實用高效的技術交易市場、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科技中介等公共服務平臺,構建自治區級統領、市域聯動、線上線下互補、公益服務支撐、市場主體運營的科技服務體系。制定促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激勵政策,支持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支持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來寧設立分支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一批知識產權骨干服務運營機構,提升寧夏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重視高價值專利挖掘和合理布局,利用專利導航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專業化技術轉移隊伍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推動縣域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提升知識產權代理、交易、咨詢、評估等服務水平。建設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專業化職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技術經理人職業資格制度和人才評價體系,探索開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認定工作。

2.創新科技服務運營手段。支持各類科技服務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絡化、集成化科技咨詢和知識服務,提高服務的精準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提升寧夏技術市場、中阿技術轉移綜合信息平臺、“科創中國”寧夏科技經濟融通平臺等服務平臺的運營水平,建立集技術供需管理、數字會展、技術成果價格評估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科技創新“一站式”服務網絡系統。

3.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革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搭建“一站式”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構建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投融資體系,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建立基于數據分析架構的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評價體系,為企業增信賦能。設立自治區創投基金,擴大“寧科貸”規模,探索建立天使投資、科技保險風險補償資金,加大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發揮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科技擔保基金、寧夏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風險補償基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投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興辦科技小額貸款公司。開展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績效評估,對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培養復合型科技金融人才隊伍。到2025年,培育組建科技金融中介或專營機構15家以上、科技金融戰略合作機構達到50家以上。

專欄29 優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任務
1.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科技評估機構服務標準,提升科技評估公信力。建立科技中介示范機構培育庫,擇優支持建設科技咨詢、科技評估、科技代理、技術轉移轉化等示范性機構。 2.布局建設技術轉移轉化重大平臺。持續推動寧夏技術市場建設,建立寧夏技術市場吳忠、中衛、固原分市場,加快形成以專業化服務為支撐、資金為紐帶、政策為保障的現代技術市場。依托中阿技術轉移綜合信息平臺,參與構建“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加強國際技術培訓與交流合作,拓展國際技術轉移空間。 3. 健全科技企業融資體系。探索組建集投資、擔保、貸款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市場化科技金融投資公司。鼓勵市、縣(區)及國家級創新高地組建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成立科技金融公司或科技擔保公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支持社會機構成立科技金融中介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組建種子、天使、創新創業等各類基金。依托寧夏股權托管中心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掛牌融資。

)提高縣域科技創新水平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以創新型縣(市、區)為抓手,以助推“四大提升行動”為重點,統籌各類資源,支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

1.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按照科學施策、典型帶動、鼓勵躍升、獎勵進位的原則,深入實施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鄉村振興行動,建立縣域科技創新監測評價制度、競進機制和激勵引導政策,支持縣域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建立自治區、市、縣(區)工作聯動機制,統籌區域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確保創新項目、創新平臺和載體在縣域落地。持續穩定增加縣級科技財政投入,加大縣域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力度,加強創新主體培育、科技園區建設、民生科技服務、雙創載體建設,帶動創新要素向縣域集聚。制定科技創新助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方案,支持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縣域創新綜合改革試點,自治區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統籌支持。加強縣域科技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全面提高縣域科技管理效能和水平。

2.建立完善縣域科技服務體系。緊扣縣域科技創新發展需求,加快構建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配套的新型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面向縣域開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等載體面向縣域加快發展“互聯網+”創業網絡體系,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降低創新創業門檻。推動縣域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提升知識產權代理、交易、咨詢、評估等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縣級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的紐帶作用,面向縣域開展科學普及和技術服務。

3.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將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提升縣域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主要抓手,建設面向“三農”、面向涉農企業、面向基層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構建具有寧夏特色的科技特派員制度體系。鼓勵科技特派員圍繞自治區和縣域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組建重點產業和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創新聯合體或創新聯盟,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縣域經濟發展能力。拓展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支持科技特派員圍繞鄉村產業融合示范推廣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拓寬科技特派員來源渠道,持續優化隊伍結構,建成一支高素質科技特派員隊伍。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帶項目深入農村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不斷擴大法人科技特派員比例。加強科技特派員培訓工作,提升科技特派員綜合能力。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貸款貼息等形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加強對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動態監測和績效評估。

專欄30 提高縣域科技創新水平重點任務
1.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建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制度和競進機制,合理劃分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等級,定期發布科技創新評估報告。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躍升獎勵。 2.實施創新型縣(市、區)創建行動。按照不同區域類型,選擇若干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區)開展縣域創新改革試點,通過抓特色產業發展、抓創新載體建設,形成一批創新精神突出、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環境優化的創新型縣(市、區)。 3.實施移民安置區產業發展科技助力行動。圍繞移民安置區產業發展科技需求,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和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布局新建一批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遴選示范轉化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 4.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特派員選派和評價體系,進一步創新科技特派員選派方式、服務機制和管理機制,有效豐富科技特派員制度“寧夏模式”的內涵和外延,爭取在構建新型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中提供全新的寧夏方案。

)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堅持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位置同等重要,深入探索開展全地域覆蓋、全領域行動、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體系,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行、信息化支撐的大科普格局,厚植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

1.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加強各級各類科普場館建設,打造“一館一品”特色品牌。推動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建設專題特色科普場館。大力培育科普基地,推動行業科普發展。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科普資源向公眾開放。面向重點目標人群,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推進科普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培育建設一批智慧科普校園和鄉村、社區科普工作站。引導支持公園、書店、圖書館、醫院、商店、影劇院等公共場所逐步增加科普宣傳設施,深化全民科普教育。利用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加強科普工作交流合作。創新科普形式、豐富科普內容、拓展科普渠道,推進科普工作社會化、市場化、品牌化。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創新科普傳播方法,提高科普傳播吸引力和滲透力。加強科普作品開發創作。建設專兼結合、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強化科普公益宣傳,鞏固傳統媒體傳播陣地,鼓勵科普新媒體發展,打造一批精品科普節(欄)目。

2.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面向廣大公眾,弘揚科學精神。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引導創作一批反映科學家精神的文藝作品,建設一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入發掘、選樹一批科學家群體優秀典型。加強學風和作風建設,增強科研倫理、科技安全等意識,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民主,營造勇于創新、敢為人先、包容多元、寬容失敗、力戒浮躁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加大對優秀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各類創新機構的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關注創新、參與創新、支持創新。

專欄31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重點任務
1.實施科普傳播載體建設工程。鞏固傳統媒體傳播陣地,推動廣播電視、報刊增加科普宣傳內容,開辟科普專欄專版,設置科普節目頻道,打造一批精品科普節(欄)目。推進“互聯網+科普”,支持科普新媒體傳播載體建設,拓展科普傳播途徑。 2.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培育建設智慧科普校園20個以上、鄉村社區科普工作站30個以上。新培育科普基地50家。推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云場館、云基地,開展“云”上科普活動。 3.實施弘揚科學家精神行動。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依托科技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等設施,以自治區行業領軍科技人才等為主體,建設一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宣傳項目為抓手,積極選樹、廣泛宣傳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典型。建立科技界與文藝界定期座談交流、調研采風機制,講好科技工作者科學報國故事。

六、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確保規劃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一)加強組織領導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強化自治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領導小組職能,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做好規劃主要指標、重大任務分解和落實,制定自治區實施科技強區行動方案。加強對國有企業創新績效的考核,將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突破納入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范圍。加大對市、縣(區)及重點園區科技創新工作的效能考核。

(二)凝聚創新力量建立自治區部門協同、自治區市縣聯動推進機制,落實規劃任務主體責任,分工負責、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部區會商、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作用,有效匯集區內外創新資源。建設科技創新智庫,凝聚各方智慧,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各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活力充分迸發出來。

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的穩定投入機制。支持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促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科研項目實施的主體。完善國有企業科技投入考核與激勵機制,建立將企業獲得各類科技與產業政策支持力度與研發投入強度相掛鉤的政策扶持機制。加大科技金融財政投入力度,通過補償、補貼、擔保、保險、股權融資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活動。在基礎性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公益性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方面,建立財政穩定支持和擇優支持的投入機制。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實現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形成投入—產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強化政策落實落實高校、科研院所“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實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各項政策。把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和科技人才政策落實情況作為科技資源后續支持的重要依據。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建立創新政策落實督查和評價制度,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加強科技創新法規體系頂層設計,構建綜合配套科技創新法治保障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司法保障力度,依法保護企業家和科技人員在創新中的合法權益。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加強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推動設立區域知識產權法院。強化對科技領域地方性法規執行的督查力度,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進一步落實,營造良好創新法治環境。

(五)重視監測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及時發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建立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強化考核評估結果應用,將科技安全和科技保密工作納入監測評估范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