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7 17:32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的部署要求,落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任務,以信息化支撐“十四五”時期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分析

“十三五”時期,北京教育信息化堅持“素養為先、融合創新、優質協同、首善引領”的工作理念,建強組織管理機制,夯實統籌發展基礎,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數字時代全面到來,信息化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益凸顯,教育信息化面臨著重要歷史發展機遇,必須乘勢而上,主動作為,推動創新發展。

(一)發展現狀

基礎環境和安全保障能力穩步增強。市、區、校三級基礎環境建設持續完善,市級教育骨干網絡不斷升級擴容,存儲和基礎算力不斷增強,穩步推進IPv6部署,校園互聯網接入率達100%,無線網絡覆蓋率達90%以上。建立網絡安全管理保障體系,健全常態化安全防護工作機制,網絡安全管理工作不斷規范,安全防線更加鞏固。

支撐管理服務與改革創新成效顯著。建成北京教育公共管理平臺,推進學校管理、教師發展、綜合實踐等業務系統整合融通,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建成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學生實踐活動、綜合素質評價、創業就業、教師研修等多項綜合服務,提升人民群眾對首都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完善了學籍管理、雙師輔導、體質監測、教育督導等信息平臺,有效支撐了入學、招生、考試、評價等系列綜合改革。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度加快深化。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涌現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雙師同步課堂、選課走班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建設超萬節“空中課堂”課程,統籌社會力量搭建多類型教學平臺,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間學校不停課、教師不停教、學生不停學。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和典型案例。

優質數字資源共享與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北京市教育公共資源平臺,實現國家、市、區、校各級資源平臺互聯互通。匯聚各類數字教育資源近千萬條,實現優質資源全市共享。實施教育支援協作“云幫扶”和“首都教育遠程互助工程”項目,為對口支援地區提供首都優質教育資源,助力教育脫貧攻堅,形成了北京經驗。

大數據促進教育精準治理作用初步顯現。落實北京市大數據行動計劃,建設北京教育大數據平臺,建立教育數據目錄體系,統籌推進各類數據資源匯聚。制定教育大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及標準規范,建立常態化數據更新機制,初步實現教育數據統一匯聚、全面共享、科學應用。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探索大數據在管理、教學、評價中的應用實踐,賦能學生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

信息化應用能力和師生信息素養持續提升。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分層分類等多種形式培訓,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信息技術課程質量、推動信息素養融入學科教學,積極開設人工智能課程,推廣STEAM教育、編程教育等,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顯著提高。

(二)形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北京全力打造數字經濟國際標桿城市,首都教育全面開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水平教育現代化的新階段,北京教育信息化要在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平,助力減負增效,提升教育質量,增強教育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從國際來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綜合國力的動力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邊緣計算等為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加速演進,世界各國競相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步伐,以贏得教育發展先機和主動。從國內來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相繼發布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規劃,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肩負著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對推動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從北京來看,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需求不斷增強,教育信息化必須在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的重要組成。

北京教育信息化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還存在學校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優質資源多元匯聚和精細化服務供給機制有待完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度有待提升,信息技術賦能教育創新發展的作用有待加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有待夯實,面向深度融合的市、區、校新型教育信息化體系建構有待突破等問題。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利用技術賦能,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方式,著力構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有機融合的教育體系,形成新時代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首都教育新格局,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二)基本原則

堅持素養為先,育人為本。以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為核心,強化師生信息理念和應用能力,構建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學習環境,有效支撐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促進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堅持應用驅動,深度融合。以推動教育場景應用為主線,促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構建教育教學新模式,強化信息技術常態化應用,不斷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

堅持統籌協調,系統推進。以加強領域協同發展為統領,構建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機制,推進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信息化協調發展,實現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堅持創新引領,高效發展。以加快教育創新發展為動力,把握技術發展新趨勢,充分發揮首都資源優勢,形成解決教育痛點、難點問題的創新做法,持續提升教育水平和質量。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實現“七個全面”的發展目標,即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數據應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務全面普及、師生信息素養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環境全面升級、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強。教育信息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作用更加凸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結構的作用充分彰顯,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發揮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云網承載能力

優化市、區、校各級網絡,完善北京教育專網,接入國家教育專網,實現網絡提質增速,學校千兆接入率、班級百兆接入率、校園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推進5G、IPv6和新一代局域網等網絡技術規模化部署,建成北京教育云,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便捷、穩定、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服務,有序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入云,構建云網一體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模式。顯著提升基礎算力與存儲資源動態調配能力、安全態勢感知與預警監測能力、應急響應與容災備份能力,承載應急指揮、課程直播、考試巡查等高性能教育應用部署。推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教育場景中廣泛應用,提升教學設施、科研設施、生活設施、安防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設綠色、高效、平安的現代化校園。

(二)深化大數據應用,提升科學決策與精準治理能力

建設覆蓋全市、多級聯動的教育大數據平臺,形成統采共用、分采統用、全面匯聚、循環迭代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構建以教育大數據為基礎底座的信息系統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市大數據平臺賦能,使用其共性組件服務,研發教育數據大腦,構建學生、教師、學校三類全息畫像,促進數據應用,服務于學校評價、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聚焦學位預測、招生入學、教學質量、體質健康、評估監測、校園安全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建模分析和趨勢研判,推動數據驅動的教育科學決策和精準治理,同時將聚合的教育數據和信息產品向市大數據平臺反哺,為管理決策及相關業務需求提供服務。支持各區、高校大數據節點建設,發揮數據在教育教學中的基礎要素作用,做到共性復用、數據貫通、融合計算,不斷形成教育數據應用的典型模式。

(三)升級智能信息平臺,提升教育管理與服務能力

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信息系統深度整合,實現教育公共管理平臺智能升級,具備需求快速響應和功能彈性擴展能力,支撐管理流程優化與業務協同,推動教育管理流程智能化轉型,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智能技術支撐依法治教,建立基于信用的分級分類管理機制,實現監管科學化、數字化,有效防范風險;健全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入學、考試、綜合實踐、學籍、就業、督導、數字檔案等業務,推動教育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提升接訴即辦和政民互動信息化支撐能力,將問題訴求關口前移,逐步實現未訴先辦,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加強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統籌設計,堅持集約建設、整合共享、安全保障等要求,建設共性通用平臺,實現低成本、短周期、高質量信息化應用開發,為區域、學校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化作用,拓展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主體,為資源持續迭代與匯聚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將在線課程資源融入日常教學體系,支持優質數字資源開放共享。

(四)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強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強化教育信息化發展理念,提高校長信息化的統籌規劃、組織實施、績效評價能力,建立校長信息化線上線下培訓機制,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32學時,三年實現全覆蓋。深入實施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將教師信息素養納入教師培訓內容,加快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的教師信息化素養發展機制,打造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動師范生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實現教師崗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將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信息意識、計算思維、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有機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鼓勵學生建設個性化網絡學習空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五)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優化信息化育人環境

加快學校基礎網絡、數字資源、信息系統和科學性軟件工具的普及應用,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創新能力,加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進程。創新智能時代學校辦學條件,打造技術賦能新空間,推進物聯網技術及各類智能感知設備校園應用,實現校園公共設施統一管理和智能調度,提升學校管理能力。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園建設評估標準,開展智慧校園達標評定,實現全市中小學智慧校園達標率85%,遴選100所新型智慧校園示范校。開展“互聯網學校”“未來學校”等試點示范建設,開放課堂、貫通課程、突破邊界,引導學校創建新技術條件下數據驅動、自適感應、泛在互聯的下一代學習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挖掘智慧校園“標桿”“燈塔”案例,打造智慧教育創新高地。

(六)充分利用科技賦能,提升基礎教育育人能力

推進信息技術在保教工作和幼兒園安全等方面的應用,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建立突破時空邊界、泛在靈活的動態學習組織方式,推廣新技術支持下走班選課、校際協同、校企聯動等開放的教學模式,實現差異化的“教”和個性化的“學”,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智能感知等新技術應用,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智能助教普遍融入教學環境,為教師提供好用愛用的新型教學工具,支持教師完成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學習評價等任務,實現人機共教、人機共育。優化“空中課堂”,實現高質量課程資源全天候供給,推廣“雙師課堂”,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實現名師資源全市共享,探索“融合課堂”,創新網絡化、智能化、沉浸式教學方式,實現學生隨時、隨地、隨需學習。加強對海量資源及應用數據的挖掘分析,構建自適應學習系統,師生精準獲取優質資源,形成在教育教學中成就教師、成長學生、師生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七)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供給能力

鼓勵校企聯合開發虛擬仿真、技能實訓等數字教學資源,打造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要和具有產教融合特色的創新性、應用性、共享性課程。推進現實與虛擬相融合的數字化實訓基地建設,創新工學結合、學訓一體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建設教學環境、實訓場地、工作場所與虛擬場景融合的教學空間,滿足新時代、新業態、新技術的數字化人才培養需要。

(八)以信息化助推高校發展,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

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將教育信息化作為高校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大力推進高校數字校園建設,完善學校治理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優化學科和專業布局,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積極推進區塊鏈、邊緣計算、智聯網等新技術創新應用,推動高校數字化轉型,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鼓勵高校建設優質數字課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校內校外融通、人技結合的新型教學體系,為師生提供數字化、個性化、智能化新型教育教學環境,服務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關聯技術的支撐輻射作用,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合作,推動科研資源開放共享與成果轉化,服務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網絡化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通過網絡課程、線上考試、學分互認等打破時空,推進跨國合作辦學,創新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擴大開放性國際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促進多樣文明互學互鑒。

(九)建立數字學習檔案,提升支撐終身學習服務能力

加快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與融合發展。開展學分銀行建設試點,探索建立市民終身學習成果檔案,以信息化支撐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累積和轉換,實現不同類型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校內與校外教育之間的互通銜接,暢通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的渠道。建設智能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社會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深化城教融合,滿足全民靈活多樣的學習需求,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服務高水平學習型城市建設。

(十)以信息化創新評價方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評價工具,實施多維度綜合性數據評價,提高政府、學校、學生、教師、用人等評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開展無感式、伴隨式數據采集,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多元化、過程化大數據分析,實現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實現教與學評價的智能化。建立教師教學和專業發展數字檔案,開展師德師風、教學活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基于數據的科學評價。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的智能化評測、在線面試等人機協同招考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完善網絡化、規模化機考,提高招生考試工作的組織管理和監控能力,確保考試公平、公正、安全。將教育數據作為督導評估重要內容,完善信息化評估監測機制,增強督導評價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

(十一)健全防護體系,提升教育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貫徹落實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壓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部門協同治理,完善網絡安全長效工作機制。加快新技術應用,推進教育系統全域網絡態勢感知系統建設,增強感知能力、保障綠色上網、推動可信應用,構建市、區、校三級網絡安全運營保障體系,提升網絡安全事件監測、研判、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嚴格執行網絡安全信息通報、整改制度,確保安全漏洞及時清零。健全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建立數據分級分類防護機制,做好個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和敏感數據管理,降低數據安全風險。深入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和培訓,全面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引導青少年科學用網、健康用網,營造清朗的數字化育人環境。組織常態化實戰化網絡安全攻防演習,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的人員隊伍。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保障

加強黨對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的領導,健全網絡安全組織領導機制,建立決策部署與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形成主責部門統籌組織、業務部門應用推動、技術部門支撐保障、社會機構參與服務的工作體系,確保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發揮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專業指導作用,加強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建設,為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市屬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直屬單位、各區教委及所屬各級各類學校要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機制,采取項目制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細,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

(二)打造專業隊伍

加強信息化管理隊伍建設,遴選具有創新意識、責任心強、擅于管理的精干人員到信息化管理部門,提高統籌規劃、組織實施水平。突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多層次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開展系統化培訓,提升人員技術素養和能力,適應新技術發展,滿足業務保障要求。不斷完善考核、激勵、人才引進等機制,促進信息學科教師的職業發展。發展教育信息化科研隊伍,采取政企、校企聯合研發等方式,培養科研與實踐應用兼備的人才,壯大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隊伍。

(三)保障經費投入

保障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加強資金歸口管理,為系統整合、數據治理、日常運維、安全防護等提供必要支撐。支持學校通過復用市、區級共性應用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避免重復建設。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引導社會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共贏,激發市場活力。

(四)強化監督評估

將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情況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綜合評價的內容,建立教育信息化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機制,開展常態化督查督導。運用新技術統計分析教育信息化應用規模、使用效率和用戶滿意度,實現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績效評價科學化、規范化,確保《規劃》的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