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財政“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7 17:27

中商情報網訊:根據《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財政“十四五”規劃》編制本規劃,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全省財政改革發展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更好地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促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

一、“十三五”時期全省財政改革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全省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積極履行財政職能,支持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財政支撐保障能力躍升新臺階面對近年來煤油糧木傳統產業集中負向拉動的不利局面,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持續減稅降費、原油量價齊跌等諸多因素影響減收的嚴峻形勢,突出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建立完善財政收支管理長效機制,深入挖掘增收潛力,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努力提升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間,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6089.6億元,剔除原油量價齊跌和減稅降費因素,年均增長5.8%,比“十二五”期間增加184.3億元,增長3.12%;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24006.1億元,年均增長6.3%,比“十二五”期間增加7216.5億元,增長43%。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首次邁上5000億元臺階。

(二)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任務,持續發力支持重點攻堅,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一是全力支持脫貧攻堅。全省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16.6億元,推動貧困縣統籌使用財政資金209.7億元,重點推動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有力保障我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二是全力支持污染防治。全省投入資金1932.6億元,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原生態、美麗鄉村保衛戰,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黑土地保護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重點任務取得新成效,森林資源得以恢復性增長,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讓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成為龍江發展的金山銀山。三是全力防控政府性債務風險。按照國家下達計劃,全省共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務2869億元,建立并實行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測和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加強風險評估預警結果應用,大力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用好展期重組政策,全省法定債務未超過國家核定我省政府債務限額,未發生政府性債務違約事件,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三)保障民生福祉改善達到新水平。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突出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有力增強龍江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三五”時期,全省財政民生支出達到20716.1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長49.3%,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5%以上的高位水平。五年來,積極應對養老金保發放嚴峻形勢,多措并舉籌集資金6855億元,確保全省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城鄉低保指導標準穩步提升。全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就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治理等領域一大批民生實事落地見效;持續支持改善人居環境,省級統籌投入資金1002.3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籌集撥付資金89.9億元,確保不因經費問題延誤患者救治和影響疫情防控。省級統籌資金118.4億元,強化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補短板,實現全省所有市(地)均有三級綜合醫院,所有市縣均建立定點救治醫院并建設傳染病房,助推省、市、縣三級核酸檢測、定點救治等能力迅速提升。實行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用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有力地推動了“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落實。

(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彰顯新作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服務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助力我省發揮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十三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支農資金424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7%,比“十二五”時期提高3.3個百分點。五年來,大力支持完善農業生產體系,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3653.82萬畝,推動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水平,促進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大力支持完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支持大豆、蔬菜等產業發展,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落實富農惠農政策,累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586.1億元、糧食生產者補貼資金1104億元;政策性種植業、養殖業保險累計承保4.34億畝、243.53萬頭,為投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261.48億元;投入財政資金24.6億元,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突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農村公路建設、室內廁所改造等重點,切實保障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任務基本完成。

(五)助推轉方式調結構邁出新步伐。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支持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有效發揮財政資金政策引導作用,綜合運用減稅降費、財政獎補、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采購等措施,打好支持經濟發展的財政組合拳,助推全省經濟穩中有進。五年來,堅決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取消、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70余項,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以來,全省新增減稅降費624.9億元,切實以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市場主體活力的加法;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累計投入資金1207.8億元,支持公路、鐵路、機場、水利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制定落實做好“三篇大文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等財政支持政策,累計投入省產業結構調整資金37.2億元;發起設立9支省級政府投資基金,全力支持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發展;推出“龍江版”財政惠企紓困政策33項,在全國率先設立總規模124.6億元的中小企業穩企穩崗基金;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累計投入資金216.5億元,支持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加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博實公司電石出爐機器人等一批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支持實施“頭雁”行動、“龍江科技英才”特殊計劃、領軍人才梯隊建設,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助力吸引留住人才;支持深化對外開放,持續推動辦好中俄博覽會和哈洽會,創新政策推動自貿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貿合作園區、互市貿易區健康發展,促進深化龍粵、深哈對口合作。

(六)現代財政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認真落實中央和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深入貫徹落實《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以自我革命、啃硬骨頭的精神,協同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改革,完善落實財政管理制度,現代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提升。五年來,大力保障重點領域改革任務落實,強化財政資金政策保障,支持深化司法體制、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助力國有林區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促進農墾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脫鉤和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完成地方廠辦大集體改革、中央下放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等改革任務,支持組建7個省級產業投資集團;大力支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初步建立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體系,完成醫療衛生、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啟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基本實現“縱向到底”,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試點工作和預決算公開全面展開,“營改增”、環境保護稅、個人所得稅等稅制改革順利實施;大力推進依法理財、依法行政,出臺非稅收入、環境保護稅、耕地占用稅、資源稅和國有資產管理5個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預算執行管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國有金融企業管理、會計管理水平穩步提升,政府購買服務、財政投資評審、政府采購作用發揮更加充分。

回顧“十三五”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走過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奮斗歷程,財政改革發展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們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完善了財政工作理念、思路、方法,也進一步深化了對做好財政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財政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財政政策供給、財政制度設計、財政資源配置、財政管理開展等各個環節,切實將中央的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體現好。二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自覺踐行為國理財、為民服務宗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節用裕民,始終過緊日子,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群眾的意見和期盼作為財政政策制定、財政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財政工作的重要標準,推動解決好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讓公共財政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三是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始終做到依法理財依法行政。牢記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踐行法治思維,強化制度意識,充分發揮財會監督職責,依法加強預算管理,切實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不斷提升法治財政建設水平,確保財政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四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持續深化財政領域改革創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及時摒棄不合時宜的思維慣性和習慣做法,蹄疾步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使財稅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設計、管理方式方法等更加符合現代財政要求,不斷推動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是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持之以恒防控系統性風險。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始終把政府性債務風險、養老金支付風險、財政運行風險防控緊緊抓在手上,密切關注金融、社會等領域風險,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從最壞處打算、向最好處努力,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招,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同時,我省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財政收入基礎不夠堅實,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增大;財政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部分資金使用效益仍需提高;政府性債務和養老金支付風險向公共財政傳導,財政運行結構性風險突出等等。對此,我們要客觀面對、精準施策,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全省財政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面臨形勢

1.經濟發展環境。“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同時,我國經濟仍具有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發展趨勢,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發展預期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央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一系列支持東北振興政策措施,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省推動資源、生態、科教、產業、地緣等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創造了巨大空間,全省經濟加速企穩回升態勢明顯,實施“百大項目”“百千萬工程”等形成的新動能逐步釋放,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日趨優化,將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基礎、積攢后勁。

2.財政收支形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財政實力持續增強,財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都為財政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財政收入進入中低速增長時期,實際可用財力總量增幅較低,各領域財政支出增長剛性較強,地方政府法定債務指標逼近警戒區間,舉債空間收緊,未來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面臨更大挑戰。我省財政持續增收基礎不牢、自給率低、收支緊平衡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從經濟發展看,我省穩增長和調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依然較重,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科技創新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依然較多。從社會發展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需求將進一步加大。從財政支出看,財政保障面持續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完善覆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基本民生,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強基層“三保”等剛性需求也較大。從安全角度看,積累的局部金融風險有暴露可能,處置風險對財政支出的需求有可能明顯增加。

我們要全面、準確、深刻理解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科學研判“時”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既要正視困難,更要堅定信心,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開創財政改革發展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決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新時代財政工作,牢固樹立“以政統財、以財輔政”意識。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財政資源統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增強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強化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推進財稅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升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助力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開好局、起好步。

(三)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切實做到以政統財、以財輔政。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突出財政工作政治屬性,進一步強化“財”自覺服務于“政”的意識,更好地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研究謀劃財政工作,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個新突破”等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優化資金配置,強化政策供給,提升保障能力,切實把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財政改革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始終秉持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導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財政政策措施和實際工作之中。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使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全力保障落實國家和我省各項民生政策,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堅持新發展理念,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貫穿于財政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集成使用各項財稅政策工具,統籌各種財政資源,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4.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財政領域重大風險。堅持從系統觀念出發謀劃和解決財政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全面協調推進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平衡好促發展和防風險的關系,完善債務和支出政策,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確保財政可持續運行;密切關注國家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安全等事關全局的重大風險,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應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

5.堅持改革與法治并舉,提升財政治理能力。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要求,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持續深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堅持改革與法治兩輪驅動、深度融合,在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前提下,推進落實現代財稅體制改革新任務,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深化財政法治建設,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6.堅持過緊日子思想,做到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堅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精打細算,執守簡樸、力戒浮華,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作為長期方針政策,強化預算約束,壓實主體責任,在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政府采購、資產配置使用等方面厲行節約,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和支出,進一步完善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長效機制。

(四)主要目標

1.構建重大戰略保障更加充分的有為財政。自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財政資源統籌能力不斷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日益優化,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十四五”時期,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6%左右,到2025年突破15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幅5%以上,到2025年突破7000億元。

2.構建體制機制建設更加完備的現代財政。財稅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加速構建起標準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與市縣財政關系,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3.構建履職用權行為更加規范的法治財政。財政隊伍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進一步強化,財政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完善,依法依規履行預算執行、會計、政府采購、政府性債務、國有資產、國有金融資本等管理職責水平不斷提升,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財政法治環境持續優化。

4.構建運行風險防控更加有力的穩健財政。完善財政“五保”工作機制,增強基層保運轉能力和可持續性;完善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做好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全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5.構建信息技術運用更加高效的數字財政。完成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統一財政核心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推動實現財政資金全生命周期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財政大數據采集、匯聚、應用不斷強化,政策措施科學化、預算管理精細化、資金監管規范化、財政信息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三、助力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時期,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十個新突破”任務目標,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貫穿于財政政策措施聚焦發力的各領域,助推我省經濟社會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

(一)全力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

圍繞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頭五尾”,整合產業發展財政扶持政策,創新財政資金扶持方式,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和各類扶持措施,加大政府債券資金和政府投資基金支持力度,加強對社會資本引導,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工業強省。

1.支持百千萬工程建設。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百千萬”工程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創新促升級、擴量調結構,統籌省級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和盤活現有政府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加快構建“433”工業新體系,基本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發揮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綜合運用貸款貼息、投資獎補等方式,支持實施重點企業成長行動計劃,加速形成規模梯度合理、行業分布優化、經營管理科學、發展前景廣闊的骨干企業矩陣;支持實施產業園區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形成主營業務收入5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和52個百億級產業園區。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獎補政策,推動省內企業進一步利用資本市場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主業聚焦,提升經營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2.支持重點產業鏈提升。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功能,支持產業鏈集聚發展、龍頭企業配套建設,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針對不同重點產業鏈的特點,創新財政支持策略,實施“一鏈一策”,為產業鏈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和要素保障,相關中央和省級資金、政府投資基金向產業鏈發展傾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等多鏈融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積極拓展與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廣度深度,立足省內拉長育壯產業鏈供應鏈,增強主導產品本地配套能力。加速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先進制造業、頁巖油、石墨、精密超精密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快研發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引導企業大力實施技術改造,打牢實體經濟根基。

3.支持發展數字經濟。落實大數據中心用電補貼等支持數字經濟發展財稅政策,進一步降低大數據中心企業用電成本,支持哈爾濱國家大數據中心基地建設,打造中國北方數據中心基地。爭取中央電信普遍服務補助資金支持,助力5G基站和邊境通信設施建設,支持實施5G+工業互聯網,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數字經濟增長點。

4.支持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支持全省骨干流通網絡體系建設,推動關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流通主體,提升重點商貿企業活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支持提升傳統消費能力,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鼓勵直播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引導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服務性制造,促進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跨界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二)全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

堅持把農業農村和糧食安全作為財政支出優先保障領域,健全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推進建設農業強省,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1.支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統籌整合中省涉農資金,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支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現代化、數字農業等重點工程,促進實現糧食綜合產能達到1600億斤目標,鞏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支持開展“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實現糧食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同步推進。全面落實國家產糧大縣獎勵和糧食風險基金政策,完善玉米、大豆和稻谷生產者補貼等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糧食購銷市場化融資支持機制,調動市縣黨委、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

2.支持黑土耕地保護。落實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探索支持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和長效機制,支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推動擴大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范圍和規模,促進開展輪作休耕、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和保護性耕作,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推進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農民保護耕地責任相掛鉤。助力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試點建設,集成肥藥減量增效技術,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廢舊包裝物、農膜污染治理,促進農業生態保護。

3.支持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加大對相關涉農、涉林、涉草資金和科技專項資金的統籌力度,對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基礎性研究、重點育種攻關項目等給予重點支持,支持種質資源庫、育種創新平臺、良種化工程和南繁基地建設。研究實施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政策,推進種業自主創新,促進提升種子品質和自給率,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強種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對祖代家禽、肉種牛種羊保險給予保費補貼支持。

4.支持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助力實施“十百千”培育行動,支持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和農業產業集群,推動大豆玉米水稻精深加工和主食產業化以及中藥材、馬鈴薯、鮮食玉米等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打造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高質量農產品和高品質食品品牌。支持打造北大荒現代農業航母,推進北大荒農墾集團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落實糧改飼和苜蓿種植補貼政策,推進奶業振興發展,鞏固嬰幼兒配方乳粉第一大省地位。加快推進肉牛產業發展,支持肉牛規模養殖場建設。落實生豬調出大縣獎勵、保費補貼等扶持政策,穩定生豬產能。支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建立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農商互聯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等現代流通政策體系,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深化對俄農業合作開發,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5.支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使用地方政府債券等資金,助力農村公共服務“補強提”,圍繞發展短板和薄弱環節制定針對性政策,支持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推動實現與鄉村功能匹配、與城鎮互聯互通,提升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增強農村發展后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建設美麗鄉村。

6.支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支持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辦好供銷合作社,完善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推進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支持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繼續實行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灌溉稻谷差異化生產者補貼政策,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積極支持發展農村大數據金融和普惠金融,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方式,充分發揮農擔體系作用,緩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穩步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和大豆承保面積覆蓋面,繼續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逐步將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等納入補貼范圍。

7.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財政政策延續性,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積極推進銜接鄉村振興,強化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等后續扶持,完善民生基礎保障,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續推進脫貧地區可持續發展。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利用好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政策,調劑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三農”領域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引導更多社會和金融資金依法合規投向農業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三)全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

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政府投資基金、政府性擔保公司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建設科教強省。

1.支持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組建先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融通創新。采取省校共建方式建設哈爾濱工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動我省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支持建設哈大齊創新示范區。推進中國(黑龍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

2.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健全加大對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企業實施基礎研究“突破工程”,在前瞻性基礎研究領域實現成果突破,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機制,為我省重大技術創新提供支撐。積極爭取國家企業技術進步專項信用貸款支持,持續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支持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推動我省在空天科技、航空發動機以及生物疫苗等領域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資金支持政策,解決重點產業發展中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引導省級政府投資基金向“百千萬”工程重點行業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傾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省屬科研院所員額制試點管理,支持建立攻關任務“揭榜掛帥”等機制,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整合省級財政科技投入資金,聚焦拉動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發力。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完善科技專項資金支持政策,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政策支持力度,集中資金資源引導全社會提高R&D經費投入水平。支持實施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倍增行動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設計政策,推動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保持在30%左右增速,進一步拉動高企研發投入大幅增長。

4.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繼續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獎補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我省頁巖油、石墨、精密超精密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激發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內生動力,推進全省技術轉移體系和孵化器專業化建設,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助力科技創新創業,引導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拓寬技術成果轉化資金來源渠道。

5.支持科學普及工作。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支持完善社區、農村科普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基層群眾科學素質,帶動各地科普惠農支農的積極性。支持科技館免費開放,增強科技館公共科普服務能力。

(四)全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堅持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支持深化重點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賦能。

1.支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數字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加大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的投入力度,支持省級電子政務云建設和政府上云工作、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和完善“互聯網+監管”系統功能、失信聯合懲戒對象認定和聯合懲戒基礎平臺建設、構建政務大數據應用體系,推動政務服務事項“省內通辦”,實現“辦事不求人”。

2.支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建立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支持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提高要素交易監管水平。拓展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體系功能,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資源交易場所和覆蓋多種交易、服務各類主體的公共資源電子交易平臺,擴大公共資源交易的范圍和規模,提升要素交易的效率和效益,著力降低要素交易成本。

3.支持國資國企和事業單位改革。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支持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爭取國家對農墾、森工改革成本給予傾斜,支持農墾和國有林區移交辦社會職能。支持做強做優做大省級產業投資集團,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優化地方國有資本布局,切實履行省級國有金融資本、文化企業出資人職責。做好省直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辦企業脫鉤和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后續工作。做好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資金保障。妥善解決省屬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動科學優化事業單位布局結構,提升公益服務質量。

4.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定和完善金融企業監管政策,推進分類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的統一管理,增強國有金融機構活力與控制力。支持省金控集團立足主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國有金融資本保值增值。用好中央專項借款和專項債券,支持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省農合機構增強資本實力、完善法人治理、防范經營風險。實施擔保貸款風險補償政策,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5.支持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人才培養引進。保障國家和省級人才計劃、項目資金,落實專家級人才獎勵激勵政策,推進招錄優秀選調生工作和省直人才公寓建設,促進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支持“龍江大工匠”、“龍江技術能手”評選表彰,培養實用技術人才。支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五)全力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

堅持發揮向北開放重要窗口作用,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力度,支持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一窗四區”發展定位,以對俄為重點,促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全面開放,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1.支持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培育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競爭新優勢,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支持外貿穩中提質、服務貿易、對外投資合作和吸引外資取得新突破,鼓勵邊境貿易創新發展。落實支持自貿試驗區10條財稅政策,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入住自貿試驗區。支持自貿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互市貿易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及重點口岸公共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龍粵、深哈合作,打造跨區域性合作樣板。研究制定出口信用保險信保保單融資風險補償政策,努力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

2.支持招商引資能力提檔升級。統籌安排政府債券等資金支持重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產業集聚服務功能,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實施招商引資激勵政策,支持開展委托招商、產業鏈圖譜招商和云招商,推動聚焦重點精準招商和市地百大項目建設,拉動社會投資和產業發展。

3.深化國際財金領域合作。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資金和智力資源,與國內資金相結合,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爭取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新興國際金融組織在區域互聯互通、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開發項目合作,增強項目創新性和示范性,提高合作附加值。深入開展知識合作,充分發揮國際機構智庫作用,推動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增長。探索非主權業務合作,促進企業參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六)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支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進建設生態強省、旅游強省。

1.支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支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森林、草原、溫地等生態碳匯能力。支持實施天然林和濕地草原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建設,支持推行林長制,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支持提高重點流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

2.支持資源能源合理開發利用。支持健全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體系,合理運用國家統籌跨省域補充耕地政策,助力我省農村城鎮建設發展。支持建設低碳工業體系、建筑體系和流通體系,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生產。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城鄉垃圾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利用。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引導社會資本力度,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支持發展清潔能源,開展核能供暖示范,推進頁巖油氣開發利用,加快釋放煤炭優質產能,實施“氣化龍江”工程,建設全國重要的對俄能源合作基地。支持開展地質勘查找礦突破行動,治理重點地質災害隱患。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綠色低碳節能等領域相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

3.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整合資源協同解決散煤治理、黑臭水體等實際問題。支持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推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開展,支持市(地)申報中央財政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項目。創新財政生態環保支出方式,探索按環境質量改善程度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支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會資本開展合作,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環境保護基金。落實綠色稅收、綠色政府采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激勵約束作用。支持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及對市(地)政府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壓實各級政府污染防治主體責任。

4.支持生態價值轉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研究設立興安嶺生態銀行”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支持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上爭取力度。支持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促進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受益的補償機制。

5.支持實施全域旅游戰略。發揮財政資金作用,采取貸款貼息、融資獎勵、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堅持差異化,聚焦夏季涼爽、冬季冰雪,重點開發生態旅游、冰雪旅游、康養旅游等精品項目,打造獨具龍江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支持我省特色旅游資源宣傳推介,優化整合宣傳資源和渠道,叫響“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品牌,鞏固提升冰雪大世界、雪博會、雪鄉等品牌國際影響力,培育“醉美331”邊防路、田園休閑等新品牌。繼續實施以會興城戰略,高質量辦好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實施融合發展戰略,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綜合拉動功能強的融合性產業。

(七)全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

支持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1.支持區域協調發展。落實財政支持東北振興、興邊富民和省級增量稅收返還等政策,助力哈大綏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油城、煤城、林區由單一的資源型經濟向多元經濟轉變;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增強邊境地區、民族地區發展能力;支持高標準建設哈爾濱新區,發揮高質量發展引領輻射作用。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等轉移支付力度,激發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縣域經濟強縣。

2.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以“數字龍江”為引領,支持大數據、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利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實施公用充電設施建設示范工程,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3.支持推進新型城鎮化。通過政府投資、社會資本投入等渠道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老舊供熱供水管網設施集中改造;繼續支持地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棚戶區改造;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支持城市軌道交通、城市防洪排澇和智慧城市建設。支持縣城基礎設施、民生等重點項目建設。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強化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

4.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運用“專項債券作項目資本金”和“專項債券+市場化融資”等政策,以支持高鐵和普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干線、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和聯通工程、航空樞紐和區域干線、支線機場為重點,高質量構建交通網絡。統籌利用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和中省專項資金,支持啟動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支持主要支流治理。加快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持續開展城鄉飲水工程升級改造,不斷提升供水質量和水平。

(八)全力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取得新突破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資金作用,推進建設文化強省。

1.支持社會文明程度提高。支持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和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支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省級重點新型智庫建設,引導高校加強思想政治課建設。支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網絡綜合治理和安全管理能力。支持文藝精品創作,繁榮邊疆特色文化,弘揚龍江特色文化。

2.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蓋面和實效性。推進公共文體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持續提高農村、民族、邊境等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和數字化建設。支持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發展。強化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重點文物考古發掘資金保障。支持省博物館新館建設。

3.支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支持打造龍江文化品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促進文化消費提檔升級,支持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建設;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支持我省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九)全力推動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突破

堅持兜牢基本民生底線,通過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1.支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等資金,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加大對就業幫扶力度,助力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加強創業扶持政策引導,支持返鄉農民工入鄉創業;全面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三支一扶”計劃,支持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拓寬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渠道;強化就業援助,支持擴大公益性安置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托底幫扶。全面推行終身職業培訓制度,大力開展市場急需緊缺職業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大社保基金、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2.支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繼續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予以重點投入和優先保障,落實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加快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支持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點推進29個縣區優先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推進普通高中學校擴容改造,支持改善薄弱地區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推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支持高職院校“雙高”建設、中職學校“雙優”建設計劃實施;健全完善省屬公辦高校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支持高校“雙一流”二期建設規劃,推進省屬高校后勤改造和化解債務;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民族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繼續實行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支持省級公費師范生培養項目、特崗教師計劃等。完善學生教育資助政策,精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3.支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支持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逐步融合,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待遇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持續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提高工傷保險互濟保障能力;健全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落實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補助政策,逐步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支持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加強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落實退役軍人優待安置政策,推動退役士兵由安置為主向技能教育培訓為主過渡,提高退役士兵就業能力。

4.支持健康龍江建設。推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制機制,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高效協同。落實接種新冠疫苗財政負擔的補助資金,支持各級疾控中心和綜合醫院核酸檢測能力建設,保障醫療救治、物資采購、核酸檢測等支出,支持重點機構、場所和人群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支持建立應急醫藥物資保障體系和儲備制度,提高疫情防控能力。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促進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支持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大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力度,支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助理全科醫師培訓、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支持中醫藥國家級骨干人才培養、省級優秀人才及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提升中醫醫療機構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等渠道,積極支持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建設群眾體育組織和隊伍、改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條件,進一步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支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備戰北京冬奧會。

5.支持強化老有所養保障。健全養老保險待遇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用好全國統籌政策,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支持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補助政策,支持國有企業所屬培訓中心和療養機構加快資源整合。

(十)全力推動社會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

支持加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黑龍江建設,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有力保障發展安全。

1.支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支持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水平。

2.支持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支持提高食品藥品等民生直接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支持煤礦智能化改造。推動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體系,促進提升抵御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3.支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完善政法部門經費保障機制,做好基層政法機關經費和裝備保障,支持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建立健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長效機制,不斷推進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制度措施,支持社會風險排查和化解。支持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推進建立和完善網絡綜合防控體系,防范和化解網上意識形態風險挑戰。

四、推進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按照統一完整、權責對等、高效公平、公開透明的要求,持續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挖掘潛力、規范管理、提高效率、釋放活力,提升財政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推動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1.強化政府預算編制。在預算編制中落實好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強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增強對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收入預算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支出預算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健全支出預算項目庫管理,細化預算編制,推動“先有預算后有項目”向“先有項目后有預算”轉變。建立政府過緊日子制度規范,運用清單制管控方法,分類壓縮一般性支出,加大重點領域和剛性支出保障力度。調整完善重點支出預算編制程序,不再與財政收支增幅或地區生產總值層層掛鉤。

2.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一是加強財政收入統籌。加強部門和單位對各類經濟資源的統一管理,依法依規將取得的各類收入納入部門或單位預算。二是加強財政支出統籌。打破支出固化僵化,統一預算分配,提高預算支出科學化水平。三是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銜接,強化政策集成和資金協同。四是加強財政存量資金統籌。全面盤活用好結轉結余資金,減少閑置浪費。五是加強國有資產統籌,建立健全新增資產與存量資產掛鉤機制,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和效益。六是加強財政與金融、社會資本統籌。綜合運用擔保、獎勵、貼息、風險補償和PPP模式等財政工具手段,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強政府投資基金管理,提高政府投資基金使用效益。

3.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完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標準體系。規范設置支出標準分類,完善基本支出定員定額標準體系,健全定額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保障部門履職需要。逐步擴大項目支出標準體系范圍,強化標準應用,發揮投資評審對預算編制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項目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健全國家基礎標準和地方標準相結合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體系,結合經濟和財力狀況適時調整標準,以標準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4.強化預算管理約束機制。按照預算管理要求和程序編制預算和安排重點支出。嚴格執行人大批準的預算,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強化預算指標對執行的控制,按照“大口不變、小口調整”原則,嚴格控制預算追加事項和規范預算調劑行為。除突發性、應急性事項外,嚴禁出臺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新的增支政策原則上通過以后年度預算安排。加大預算公開力度,細化預算公開內容,推進各部門所屬單位的預算、決算及報表按規定向社會公開。

5.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按照統一規范的預算管理規則,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為主要載體,以系統化思維和信息化手段推進預算管理工作。完善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管理、債務管理等業務流程和制度規范,實現對預算管理全流程的動態反映、有效控制、有力約束,進一步推動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完善直達資金管理機制,優化分配流程,加大監管力度,進一步提高直達資金管理水平,增強直達機制的政策效果。

6.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緊扣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加強對重大戰略、重要任務、重點改革的財力保障研究,強化規劃對年度預算的指導約束,推動國家和省重大戰略任務落實落地。依托中期財政規劃,強化中長期支出責任管理,對各類合規確定的中長期支出事項和跨年度項目,要根據項目預算管理等要求,將全生命周期內對財政支出的影響納入中期財政規劃。聚焦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加強政府債務和中長期支出責任管理。

(二)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

1.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遵循基本公共服務受益范圍,兼顧政府職能和行政效率,激勵市縣政府主動作為,合理劃分省與市縣財政事權。適當提高省級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事務方面的支出責任,加強市縣政府處理面向基層、與當地居民密切相關事務的履職能力。根據事權歸屬、財政體制及基層政府財力狀況,合理確定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做到支出責任與財政事權相適應。制定國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公共文化、應急救援等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并落實到位。

2.完善省與市縣稅收收入劃分機制。根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進展情況,按照統一規范、統籌兼顧、激勵約束的原則,適時調整省與市縣稅收收入劃分,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互激勵的稅收收入分享機制,推動各級政府共同培育財源、共同監管稅源,增強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3.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制度。根據財政事權屬性,厘清各類轉移支付的功能定位。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更加全面考慮各市縣基本公共服務成本與資金分配相銜接,加大對財力薄弱市縣的支持力度,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健全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制度管理,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嚴格控制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和規模,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精準支持地方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任務。

4.健全基層五保支出保障機制。完善常態化“五保”保障責任機制,進一步壓實市縣主體責任,同步落實市(地)本級對區級“五保”支出保障兜底責任。完善“審核、監控、激勵、兜底、問責”工作機制,對“五保”支出預算編制和執行實行全過程監控。全面審核市縣“五保”支出預算,督促市縣按先“五保”、后發展順序安排預算。加大對基層特別是財政困難市縣的補助力度,加快國庫資金調度,切實兜牢基層“五保”支出底線。

(三)推進稅費制度改革

1.深化稅費制度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健全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全面承接和行使地方稅權,理順稅費關系。落實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方案和稅收制度改革措施,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納入地方收入管理。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需要,依法確定稅法授權省里的地方稅具體稅率、稅收優惠政策等事項。按照國家統一安排,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的直接稅體系,有效發揮直接稅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和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夯實社會治理基礎。進一步落實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按照稅法授權制定我省有關配套政策措施。統籌推進非稅收入改革。

2.深化稅費征管制度改革。堅持依法治稅理念,提高政府稅收和非稅收入規范化、協調化、法制化水平。配合征收機關落實各項征收制度,實現稅費征繳權責清晰、規范統一,實施自然人稅收征管和發票管理制度,全面推廣電子發票。按照國家要求,支持稅務部門建設新一代智能化電子稅務局。持續推進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執行國家統一的建設標準,集中和利用稅收第三方信息,進一步促進各部門信息共享。

3.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非稅收入征管機制,強化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應用,推進便民高效繳費、依法依規征收,促進非稅收入及時足額入庫。推動非稅收入項目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研究完善罰沒財物管理制度,鼓勵執法機關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來源去向明晰、管理全程可控、全面接受監督的管理信息系統,并逐步與財政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拓展罰沒財物處置方式,依法分類處置罰沒財物,提高處置效率,降低倉儲成本和處置成本,實現處置價值最大化,防止國家財產損失。

(四)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1.控制政府債務規模。嚴格在國家核定法定債務限額內發行政府債券,依法將一般債務收支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將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債務信息公開機制、地方政府償債能力評估機制、債券資金收回調整安排機制,停上緩上超越能力的建設項目。

2.完善防范化解風險。嚴格執行債務統計監測、月報預警、風險會商、應急救助和考核問責“五個機制”。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實行源頭管控。推進隱性債務展期重組,用好政府性債務風險化解周轉金。研究債務重組、債務劃轉、籌集資金償還到期債務、從嚴控制債務增量等辦法,推動相關地區降低法定債務率。按照國家部署,配合相關部門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

3.提高債券資金效益。推動形成行業部門主導、財政部門配合的債券項目生成儲備機制,謀劃生成更多符合發行條件的債券項目,特別是生成儲備更多“專項債券+市場化融資”和專項債券作資本金的項目。完善財政部門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機制,采取“牽頭銀行+配合銀行”模式,提高專項債券項目發行成功率,發揮債券資金拉動投資作用,增強財政對重大戰略任務的保障能力。

(五)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1.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開展預算績效管理提質增效行動。將各級政府收支預算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實現“四本”預算績效管理全覆蓋。全面實施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建立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報告制度。實施政策和項目預算績效管理,開展項目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綜合衡量政策和項目預算資金使用效果。逐步拓展績效管理范圍,將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采購、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債務項目納入績效管理。切實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

2.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健全部門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的核心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將績效管理實質性嵌入預算管理流程,推動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強化事前績效評估,從源頭上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強化重大政策項目財政重點評價,實現五年一周期全覆蓋。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硬化績效管理責任約束,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和轉移支付分配掛鉤。

3.營造預算績效管理環境。將重大政策和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隨同預決算草案同步報同級人大,同步依法公開,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監督。引導和規范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搭建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參與績效管理的途徑和平臺,促進形成全社會“講績效、用績效、比績效”的良好氛圍。

(六)推進法治財政建設

1.堅持依法理財理念。嚴格執行《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將預算法治意識落實到預算編制、執行、決算和監督全過程。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安排預算支出、履行監督職責。自覺接受省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確保財政工作始終在法治化軌道上運行。

2.完善財政法律制度。加快財政立法進程,對實踐證明已經比較成熟的會計管理、稅收、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改革經驗和改革舉措,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根據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加強財政收支、財政管理等重點領域的立法。提高規范性文件質量,加大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力度,保障財政領域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

3.提高財政法治能力。實施全省“財政法律人才培養中長期計劃”,打造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財政法律人才隊伍。完善財政行政執法制度體系,規范財政行政執法行為,加強財政行政執法人員培訓,不斷提升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實施財政“八五”普法規劃,全面推進財政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全省財政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和能力。

4.營造財政法治環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審查機制,重點加強對產業發展、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的審查,推動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完善財政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核機制,規范審查范圍和審核流程。落實財政部門行政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依法厘清行政權力邊界,確保財政部門行政權力于法有據、依法行使、受法制約。

(七)推進“數字財政”建設

構建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為基礎、集中化部署為手段、大數據應用為途徑、財政云平臺為支撐的現代財政信息化體系,著力打造“數字財政”,提升政策措施科學化、預算管理精細化、資金監管規范化、財政信息集約化水平。

1.加快一體化系統建設。采用“業務規范+技術控制”的方式,利用云計算、微服務、分布式等技術手段,構建財政、部門、單位用戶共同使用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形成以資金管理為目標,以項目為主線,涵蓋基礎信息、項目庫、預算編制、預算批復、預算調整和調劑、預算執行、會計核算、決算和財務報告等的業務管理閉環,實現各層級政府預算之間、各預算管理環節之間,以及政府預算、部門預算和單位預算之間的有效銜接控制,全面提高各級預算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自動化水平。

2.加強財政大數據應用。通過實施預算管理一體化,強化財政內部數據資源的內部聯系,實現數據資源間的互聯互通、整合共享和全省財政數據的匯聚、動態展示、查詢分析,對財政資金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動態監控。加快與相關部門數據的互聯互通,以跨部門、跨業務、跨層級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數據采集—整合共享—開發利用為路徑,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發揮數據資源價值,加強大數據應用,為政策完善、決策優化、風險預警等提供支撐,提高財政資金績效評估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提升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3.推進互聯網+政府采購建立全流程、全方位、全覆蓋的政府采購監管平臺,實現預算編制、意向公示、采購評審、合同簽訂、履約驗收、質疑投訴、信用評價等全程電子化。優化協議供貨制度,建立公開招標限額以下工程、服務網上定點采購和競價采購制度。建立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實行電子賣場商品價格動態監控,實現公開招標限額以下貨物網上采購,有效防止政府采購“慢、貴、差”等問題。推進電子保函等政府采購金融,支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4.推進財政政務公開。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和“互聯網+政務服務”部署要求,通過微信小程序、APP、網站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財政公共服務能力。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不斷豐富政策法規、規范化文件、財政預決算、涉眾資金等政務公開內容,為各級財政部門、預算單位、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財政工作透明度。

5.加強數字財政基礎建設。依托省級政務云搭建國產化財政云平臺,完成財政系統向云平臺遷移,通過云平臺統籌計算、存儲、數據、安全等資源的集約管理,提升網絡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數據級容災機制,構建網絡安全綜合防御體系,強化網絡對應用系統及數據的安全防護能能力。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財政智能運維系統,有效支撐應用系統平穩運轉,實現數據資源的積累、挖掘、利用,不斷提升財政業務智能化管理水平。

(八)強化財政管理和監督

1.加強國庫管理。全面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實現全省各級財政全覆蓋。逐步將預算單位實有資金賬戶資金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管理,規范預算單位資金使用。完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制度,實現財政資金全口徑、全流程動態監控。完善國庫資金統籌管理機制,強化轉移支付資金調度與地方庫款規模掛鉤機制,加強庫款調度與預算執行、債務管理、國庫現金管理的統籌管理,防范庫款支付風險隱患。實行市縣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發放資金專戶管理辦法,落實市縣“五保”支出責任。加強暫付款管理,控制新增暫付款。全面實施新頒布的財政總會計制度,準確反映政府預算執行、資產負債和運行等情況信息。推動預算單位財務納入預算管理一體化,實現單位財務核算與財政預算執行的有效銜接。完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2.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體系,落實部門和單位資產管理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涵蓋資產形成、占有使用、權屬變動、閑置資產調劑、資產處置等全鏈條的制度體系。落實向人大報告國有資產情況制度,推動公共基礎設施、文化文物等資產的確認、計量、核算入賬管理,實現國有資產報告全覆蓋。加強國資報告結果應用,完善審議意見整改落實機制。加強資產源頭管理,持續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有機結合。推動資產公物倉制度落實,有效盤活存量資產。支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優化資產配置。加強監督檢查,促進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規范管理。

3.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加大政府購買服務改革推進力度,將推廣政府購買服務與支持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政府購買服務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改善、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的作用。通過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并加強規范管理,使公共服務提供主體更加多元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充分,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4.加強政府采購管理。加快推進我省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壓實采購人的主體責任。建立完善采購人、代理機構、評審專家、供應商信用評價體系。加強評審專家隊伍建設。強化集中采購機構考核。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識別能力和打擊力度,繼續開展政府采購領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保持打擊圍標串標等政府采購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不斷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發揮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等政策功能,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5.加強會計管理。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推進初級、中級、高級等層次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評價體系落地。強化高端會計人才、青年后備人才培養工程的品牌效應。加強單位會計法規制度的宣傳貫徹工作,推動單位內部控制有效實施。優化政務服務,簡化會計師事務所審批流程,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持續符合執業許可條件的監督。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會計管理工作服務基層單位、服務會計人員的能力。

6.加強監督評價工作。完善相關制度,推動財政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加強內部審計工作。開展預決算公開檢查。完善預算編制、執行、監督評價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的財政運行機制。綜合運用監控、督促、調查、核查、審查、檢查、評價等方法,做好財稅政策執行情況和預算管理有關監督及會計信息質量、注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行業執業質量檢查等工作。

7.加強財政智庫建設。建立現代財政智庫,服務于財政治理及龍江振興。統籌財政系統內外多渠道資源,建立和完善新型智庫制度體系。堅持實踐需求與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成果導向相結合,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緊盯財政主要矛盾,提高財政科研的前瞻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組織形式和成果應用上取得新突破,發揮決策咨詢服務、政策效果評估、政策理論研究作用,為我省財政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五、強化財政“十四五”規劃的實施保障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新征程上,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各項部署,堅持黨的領導,加強組織建設,強化落實機制,認真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保障財政“十四五”規劃有效實施。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財政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保障。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實民主集中制,規范黨內生活,完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提高黨的組織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二)深化黨風廉政建設。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九項規定要求,持續深化作風整頓,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日常監督,強化財政內控體系建設,精準化、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堅持零容忍、全覆蓋、無禁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三)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嚴格遵守《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等規定,突出政治標準,完善選賢任能制度,樹立重實績重實干的選人用人導向,確保人崗相適、德才配位。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堅持老中青相結合梯次配備,用好各年齡段干部。加大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力度,抓好重要崗位實踐歷練,完善交流培養機制,擴總量、提質量,夯實財政事業發展基礎。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常態化抓好人才儲備,擴大干部人才隊伍總量。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用好職務職級政策,落實好工資福利、養老保險等待遇,完善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優化培訓內容,大力弘揚“秉公、務實、承重,崇德、尚廉、求精”的財政職業道德規范,不斷提升干部隊伍履行財政職能、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

(四)健全規劃落實機制。加強我省財政規劃與國家財政規劃、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的銜接,確保在總體要求上一致,在時間上有序,在措施上得力。加強對財政改革發展工作的溝通協調機制,及時解決重點問題和熱點問題。建立健全財政改革發展工作分工合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步步展開,項項分解,件件落實,年年見效。完善規劃的監測評估、反饋調整機制,增強規劃實施效能,保障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