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14 10:51

中商情報網訊:農業農村信息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制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也作出專門安排。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規劃等部署要求,推動“十四五”時期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全面融合應用,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與其他規劃進行了銜接,是“十四五”時期指導農業農村各行業、各領域和各地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的依據。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十三五”末,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5G加速向農村地區覆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地區平均下載速率超過70M,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農村寬帶用戶總數達1.42億戶,農村網民規模達3.09億,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61.2部,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5.9%,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距較2015年末縮小逾10個百分點。首顆農業高分觀測衛星成功發射,為高精度、定量化監測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資源環境要素提供了有效支撐。

智慧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截至“十三五”末,累計投資建設81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認定210個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廣426項農業物聯網應用成果和模式,帶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各領域各環節融合應用。超過60萬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配置基于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保有量突破7萬臺,作業面積近2.2億畝。升級改造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14萬余臺(套),建設數字漁業岸臺基站240座。建設應用國內首個作物育種云平臺,建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

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部署實施農業電子商務試點、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2020年起組織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產品電商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開展電商“平臺對接”專項行動,組織電商企業開展“慶豐收消費季”等系列促銷活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新增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倉容近500萬噸。創建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2020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758.8億元,比2015年增長2.8倍。

農業農村大數據逐步應用。推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設一批數據綜合平臺和專題數據庫,初步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糧、棉、油、糖、畜禽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等8類15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總結推廣38項農業農村大數據實踐案例。在農業農村部網站開設數據頻道,編制發布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連續舉辦中國農業展望大會,覆蓋農產品主要品種的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形成。

數字鄉村建設起步良好。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字鄉村治理實踐,“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互聯網+黨建”在農村基層全面鋪開。初步建成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集體資產實現在線管理、審核、監控。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深入實施,截至“十三五”末,共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5.4萬個,累計提供各類服務6.5億人次。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十三五”期間累計受眾近1億人次。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推進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群”和“農業遙感學科群”建設,建成21個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8個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分中心,推動信息化技術裝備研發創新。水產集約化養殖精準測控、家畜智能飼喂裝備等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在21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增設智慧農業崗位專家。成立農業信息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標準制修訂。

(二)機遇與挑戰

從發展機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消費不斷升級,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農業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市場機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

從面臨挑戰看,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幾個方面的短板。一是網絡基礎設施不足,一些偏遠的農業生產區域尚未實現網絡覆蓋;二是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先進適用的信息化產品裝備缺乏;三是有效數據不足,用數據支撐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作用不夠;四是人才不足,缺乏既懂三農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持續抓好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重點任務,充分發揮數據生產要素作用,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提升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二)工作原則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不斷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產品創新、融合應用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需求導向,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推廣經濟適用好用的技術裝備,強化公共信息服務供給,讓廣大農民分享互聯網發展紅利。

協作協同,共建共享。堅持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政企協作,調動各地方各部門積極性,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完善共建共享機制,推動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產生新的信息孤島。

安全可控,有序推進。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守住安全底線,全面提升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科學規劃、試點先行,因地制宜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初步實現產業化應用,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27%,農產品年網絡零售額超過8000億元。建設100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200個

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基本建立。建成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全面實現,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基本形成,大數據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據要素價值逐步顯現。

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數字化成為完善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政務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農民數字化素養大幅提升。

信息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取得新突破。建成60個以上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分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1.發展智慧種業

加快種業創新攻關、種質資源保護、市場監管等領域數字化應用。開展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構建全國統一的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和DNA分子指紋數據庫,強化育種創新基礎。引導科研院所、高校、互聯網企業與種業龍頭企業協同攻關,構建數字化育種平臺,探索“表型+基因型”的智能育種技術體系,加快“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轉變。推進數字化動態監測、信息化監督管理。

2.發展智慧農田

建設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和全國農田建設“一張圖”,集成全國國土調查數據、耕地質量等級數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多源遙感數據等,實現數據驅動的農田建設項目立項實施、竣工驗收、管護利用等全程動態數字化監管。建設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的智慧農田管理測控系統,實現農田灌排水等田間智能作業,構建耕地糧食產能評價、耕地質量監測等一體化輔助決策平臺。

3.發展智慧種植推進智慧農場建設,加快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領域集成應用,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投入品施用精準化、田間管理在線化。加快發展遙感監測、物聯網測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升墑情、苗情、蟲情、災情等“四情”監測能力和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加快建設農作物病蟲害信息化監測網絡,實現重大病蟲害智能化識別、調度和分析展示。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普查、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有關數據,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完善農藥數字監管平臺,提升農藥數字化監管手段,推進農藥質量追溯體系和生產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4.發展智慧畜牧

推進智慧牧場建設,加快規模養殖場數字化改造,推進環境感知、精準飼喂、糞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設備智能化升級,推動生產全過程平臺化管理。加強肉蛋奶產能監測,開展行業運行態勢分析和預警。加強動物疾病監測、診斷和防控信息化建設,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測報追溯體系,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實時監測、風險研判、早期預警和態勢預報。升級完善國家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推進養殖場數據直聯直報,強化飼料、獸藥監管追溯,實現畜牧業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

5.發展智慧漁業

推進智慧漁場建設,加快池塘、工廠化循環水、深水網箱、魚菜共生等養殖模式的數字化改造,推進水質在線監測、智能增氧、精準飼喂、尾水處理、疫病防控、水產品分級分揀等技術應用。推廣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魚群探測、“插卡式AIS”、電子監控、電子漁撈日志等船用終端和數字化捕撈裝備,開發電子觀察員、捕撈機器人,實現遠洋捕撈漁船實時監控和精準捕撈。推進海洋牧場信息化建設,開展深遠海養殖平臺、無人漁場等先進養殖系統試驗示范。建設完善漁業漁政管理信息和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沿海和長江禁漁監管信息化能力建設和智慧漁港建設,提升漁業漁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6.發展智能農機

加快農機裝備數字化改造,支持在大中型農機加裝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發展耕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植保、收獲、初加工等環節的農機精準作業,開展主要作物無人化農場作業試點。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推廣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促進農機共享共用,提升農機服務效率。加快農機作業大數據應用,完善農機化管理服務平臺,提升農機鑒定、農機監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信息化水平。

7.發展智慧農墾

充分依托農墾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產業化優勢,發揮農墾集團、國有農場在全區域全鏈條全過程智慧農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農墾基礎數據資源建設,進一步完善農墾土地資源、組織機構、企業資產等數據庫,實現精準管理。加快農墾產業數字化轉型,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率先推進智慧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應用,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農用航空,建設一批智慧基地。推動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管理體制創新。

專欄1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工程
“十四五”期間,在全國建設100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建立貫通信息采集、分析決策、作業控制、智慧管理等各環節的智慧農業集成應用體系,提升生產經營智能化水平,示范帶動全國智慧農業建設。1.國家數字種植業創新應用基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生長環境和作物本體進行實時監測,推進耕整地、播種、施肥、施藥、收獲等過程精準作業,建設智慧農場管理系統。2.國家數字設施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推進智能化育苗、生長環境和作物本體自動監測、環境遠程調控、水肥藥精準管理、智能植保、自動收獲等技術應用,建設智慧設施管理系統。3.國家數字畜牧業創新應用基地。推進動物發情智能監測、自動化精準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畜禽疫病自動監測防治、糞污自動處理、產品自動收集等技術應用,建設智慧牧場管理系統。4.國家數字漁業創新應用基地。推進環境實時監測、自動增氧、餌料智能投喂、循環水、尾水處理控制、水下機器人、病害遠程診斷等技術應用,建設智慧漁場管理系統。5.國家數字種業創新應用基地。改造升級智能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高效農作物育種信息系統和主要畜禽品種性能測定、基因組選育、遺傳評估等數據分析系統。

(二)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

1.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互聯網融合應用

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加強數字化管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動態調整生產計劃、精準管理資源庫存、智能分析預警決策,打造數據驅動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鼓勵涉農企業推廣供應鏈體系和網絡化組織平臺,打造符合中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小農戶需求的農場管理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帶動中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小農戶數字化能力提升。促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管理系統與電商平臺、采購商系統等對接,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提高產銷對接效率。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探索應用互聯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發展互聯網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2.推進農產品加工信息化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深度應用,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能操作于一體的綠色儲糧、生鮮貯藏、快速預冷、節能干燥、品質調控等初加工技術裝備。推進農產品智能加工,推廣應用智能分揀、無損檢測、包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提高加工成套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信息動態監測,探索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引領生產發展的新模式。

3.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

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優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拓展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構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格局。鼓勵多樣化多層次的農產品網絡銷售模式創新,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縣域電商等新模式,綜合利用線上線下渠道促進農產品銷售。推動農產品電商規范有序發展,加強農產品網絡品牌建設、品質管控和售后服務,引導農產品電商企業逐步從價格競爭向品質競爭轉變。繼續發揮農產品電商在助農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推動脫貧地區農產品上網銷售。

4.推進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

加快農產品倉儲物流信息化建設,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全鏈條智能物流體系。鼓勵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農產品倉儲物流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大傳感器、記錄儀、電子標簽及自動識別終端、監控設備等應用,實現對進出庫、運輸、交易等全程數字化管理。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數字化服務平臺,促進信息互聯互通、實現物流供需匹配、提升設施運營效率。

5.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

大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探索部省市縣四級風險監測在線化、數字化管理,提升風險預警、專項整治、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功能,推廣應用“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碼”模式,努力推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推廣使用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電子誠信檔案,開展信用動態測評和分等分級,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化能力。鼓勵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推進“陽光農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夯實大數據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效能

1.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

加快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管理制度,完善數據標準體系,編制數據資源目錄,構建全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農村現行統計監測條件,拓寬遙感監測、物聯網、互聯網等數據渠道,強化全球農業數據采集,提升數據采集的廣度、深度、時效性和可靠性。深入推進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對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進行對接匯聚、加工處理、分類整理,建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池。參照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數據的時空基準,構筑農業農村全時空四維數字空間,在部統一地理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基礎上,建設農業農村各類業務數據圖層,形成“1張底圖+N個農業專題應用圖”,實現數據精細化可視化的分級展現、直觀對比和動態跟蹤。培育數據交易市場,推動涉農數據要素有效流通。

2.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應用

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加強政府與市場協作,引導各類社會主體開拓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提升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分析通用系統,聚焦種源安全、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防災減災、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宅基地利用、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等重大專題,完善分析預警指標體系,構建智慧分析預測模型集群,為重大決策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解決方案。建立一批重要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農業農村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創新應用,培育一批大數據服務企業,打造一批大數據服務產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生產管理、市場營銷、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供需平衡分析制度,持續辦好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打造權威、統一的農業信息發布平臺。

專欄2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
1.改造提升“農業農村云”基礎設施。在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統籌布局下,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農村云”基礎設施,逐步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構建集中部署、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2.升級完善農業農村數據采集系統。圍繞提升全國農業農村數據采集能力,拓寬數據采集通道,針對不同數據來源,采取數據匯集、對接交換、在線報送、自動采集、網絡抓取、數據購買等不同方式采集數據,重點優化數據在線報送、自動采集條件,補齊農業農村數據采集短板。3.建設農業農村數據“一張圖”。優化完善農業農村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建立分類、分級、脫敏、標識等標準規范。構建農業農村數據交換管理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對接匯聚、加工處理、分類整理,建立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池,提供部署數據應用的安全可靠環境。構筑農業農村全時空四維數字空間,建設資源、主體、產品大數據立體圖層,形成“1張底圖+N個農業專題應用圖”。建設大數據指揮調度中心,實現農業農村領域數據資源的多維度綜合展示,支撐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決策指揮。4.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分析通用系統。構建農業農村大數據智慧分析預測模型集群,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大數據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融合分析,作出短期中期長期預測、自動預警和智能調控,為重大決策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解決方案。

3.推動政務信息化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的頂層設計,充分利用好現有基礎,按照統一硬件設施、底層系統、軟件工具的方式設計總體架構,集約建設、統一運維、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優化布局政務信息系統,建立動態清單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管理效能。加強農業農村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優化網上服務流程,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事項全程電子化辦理。加快推進移動辦公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公文辦理、行政管理、應急處置等效率。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辦案系統和指揮調度平臺。

(四)建設數字鄉村,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1.強化鄉村信息基礎設施

推動城鄉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面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用網基本需求,深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推進高速寬帶網絡向有需求的自然村延伸,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寬帶網絡覆蓋水平和能力。充分發揮5G低頻段優勢,統籌推進縣域、鄉鎮、農村地區5G網絡覆蓋,推動5G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加快推進IPv6在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中的部署和應用。推進各類信息終端、技術產品、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普及應用。鼓勵運營企業積極推進北斗地面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區域北斗時空基準服務網絡覆蓋。

2.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

促進信息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涉農服務事項在線辦理。大力發展“互聯網+黨務”“互聯網+村務”,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鄉村公眾號”等,規范鄉村小微權力運行。建設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逐步完善“互聯網+網格治理”服務管理模式,加強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在線監督。建立農村集體資產、承包地、宅基地、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電子臺賬,建設國家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云平臺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網簽系統,推動土地承包合同變更申請、審核、簽訂等全流程線上辦理,提高農村集體產權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建設農村智慧應急管理體系,提升鄉村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

3.發展鄉村信息服務

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有序推進農村信息服務站點整合共享,充分運用益農信息社、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等場所,豐富服務內容、完善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功能,為農民提供便捷的各類服務。統籌做好12316熱線部署,促進12316服務數字化轉型,加強專家服務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規范化、精準化水平。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服務。完善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提高網絡和智能終端上農業技術服務和農民教育培訓水平。充分考慮老年人習慣,推行適老化和無障礙信息服務,保留必要的線下辦事服務渠道。推動“互聯網+”教育、醫療、法律、金融、科技、文化等向農村延伸,讓農民更好分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持續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全面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4.培育鄉村數字經濟

推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

人才流、物資流向農村地區集聚,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優化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鼓勵互聯網企業向鄉村拓展業務。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探索推動鄉村共享經濟,鼓勵返鄉下鄉在鄉人員利用互聯網創業就業,培育數字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適宜鄉村特點、滿足農民需求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促進鄉村信息消費,打造新型鄉村數字生活。

(五)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支撐能力

1.強化科技創新體系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協同創新平臺,探索實施技術研發“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在信息技術、智能裝備領域的布局,重點攻關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分中心,面向農業農村信息化應用創新需求,重點推進技術創新和智能裝備應用,推動相關領域共性關鍵標準與通用技術規范的制修訂。加強信息技術示范指導,把信息技術產品納入農技推廣范圍,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各類信息技術服務。

2.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強化頂層設計,制定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攻關路線圖,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重點攻關農業專用傳感器、動植物生長信息獲取及生產調控機理模型、農業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探索無人農場、無人養殖場、無人漁場等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著眼全產業鏈強化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加快國產智能農機技術創新,突破動態路徑規劃、自動駕駛、精準作業、自動測產、智能組網等關鍵技術,推動智能農機快速發展。

專欄3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工程
1.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建設30個以上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分中心。面向農業農村信息化應用創新重大需求,跟蹤信息技術創新前沿,開展基礎共性、戰略性、前沿性智慧農業技術研究,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農業創新技術產品,提升智慧農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水平。2.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瞄準基礎研究根上的、技術創新前沿的、關鍵技術卡點的、區域農業發展必須的技術,改組改造、優化提升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與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前沿領域,建設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國際農業聯合研究中心、農業信息技術學科群和農業遙感學科群、智慧農業區域公共研發中心和綜合科研實驗基地。

3.壯大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強化標準應用實施,加快構建統一、融合、開放的農業農村信息化標準體系。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顯著的農業農村信息化龍頭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智慧農業裝備和軟件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集群和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鼓勵舉辦各類農業農村信息化展會、論壇,促進交流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抓好規劃落實,做好各省份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細化落實措施,明確時間要求,強化工作力量,確保規劃任務落地見效。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牽頭責任,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統籌協調,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重視支持,積極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形成推進合力。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加強規劃實施指導,為科學決策和工程實施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

把信息化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將智能農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加大對智能、復式、高端產品的補貼力度。利用現有資金渠道,調整優化資金使用結構,支持農業農村信息化重大項目建設。拓展資金投入渠道,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完善政銀企擔合作機制,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有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鼓勵地方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土地、資金、信息支持,發揮創業投資、股權(產業)投資基金等的投資引領作用。

(三)完善監測評估

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成效分析,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及時發現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推動完成好規劃目標任務。建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指標并開展監測,推動納入數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考評。建立健全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指標,對各地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進行監測評估,定期發布《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引導各地加快發展。

(四)充實人才隊伍

發揮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各方優勢,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人才梯隊建設和科技創新團隊支持,培育農業農村信息化領軍人才。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智慧農業崗位專家作用,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人員培訓,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服務。結合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相關內容培訓,培育一批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農民。支持企事業和教育培訓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快培養、引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實用人才。

(五)強化網絡安全

(略)

(六)深化國際合作

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多雙邊合作機制相關議題,完善國際交流機制平臺。引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加強關鍵技術、產品的合作研發。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推進相關標準和產品認證互認與合作。依托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周邊國家為重點,支持國內農業農村信息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促進農業信息、市場流通等服務貿易。穩妥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支持“海外倉”和全程冷鏈物流建設。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