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發布時間:2022-03-03 10:24

中商情報網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推動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綱要》等,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三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視察時,對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給予了“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高度評價。

農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糧食主產區地位進一步鞏固。有效應對非洲豬瘟嚴重沖擊,生豬生產實現快速恢復,2020年末生豬存欄恢復到1569.9萬頭,出欄恢復到2218.3萬頭,繼續位列全國第十位,生豬外調653萬頭,外調量持續穩定在全國前列。蔬菜面積產量穩步提升,設施蔬菜總面積86萬畝,蔬菜年產量達到1834萬噸,比2015年增長了39.8%。水果、茶葉、水產品、禽蛋、牛羊肉年產量分別達525.4萬噸、8.0萬噸、262.8萬噸、61.2萬噸、17.8萬噸,與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長,“米袋子”“菜籃子”量足價穩,滿足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九大工程”和農產品加工“七大行動”,創新開展綠色食品產業鏈建設,著力打好龍頭昂起、加工升級、產業融合“組合拳”,重點打造了稻米、生豬、水果、蔬菜、小龍蝦等優勢特色產業鏈,糧食、畜牧、水產、果蔬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茶葉、中藥材、油茶均超百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收入突破900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20.7億元,比2015年增加961.6億元,增幅33.6%。

科技驅動能力持續攀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0.2%,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5.99%,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1.31%。智慧農業建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落地實施,智慧農業“123+N”平臺平穩運行,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入庫生產經營主體7.6萬余家,益農信息社14800家,覆蓋全省近88%的行政村,數字農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16981元,年均增長率為8.8%。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2.38∶1降至2020年底的2.27∶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省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現行標準下281.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全省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消除了絕對貧困。產業發展扶持的貧困戶達92.4%,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11.43%,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

綠色生態優勢不斷彰顯。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8%以上。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體系不斷完善,病死豬無害化集中處理率達78%以上。秸稈綜合利用與農膜回收率分別為95.1%、86.49%,農藥化肥使用量連續五年負增長,與2016年相比減幅分別為3.85%與18.57%。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成為全國首個“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長江流域提前一年實現全面退捕禁捕。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99%的行政村納入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09%。打造了248條美麗宜居示范帶,在全國率先全面啟動“五定包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創新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5G+”長效管護平臺。

農村改革縱深推進。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省農村承包地確權到戶面積3691萬畝,頒證率達97.31%。穩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率達50.3%。農村宅基地改革穩慎推進,基本完成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工作,基本消除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第二節 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機遇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將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調整,我省提出加快打造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將進一步推進城鄉區域經濟循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為充分發揮全省綠色生態資源優勢,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市場空間。二是新一輪政策支持將夯實農業農村發展新支撐。隨著“三農”工作重心的轉移,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將逐步轉向支持鄉村振興,同時中央將會加大財政、金融、保險等方面支持力度,新時期“三農”投入將大幅增加,并帶動更多社會工商資本投向農業農村領域。三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將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在全省農業農村發展中廣泛深入應用,有利于推進農業、旅游業智慧化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加強生態保護、傳統村落開發、鄉村治理提供了新手段。同時,國家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我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低碳農業、循環農業也將加速壯大。

從挑戰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與產業鏈延伸不充分并存。我省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農業產業標準化、集約化水平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明顯不足,耕地質量退化面積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同時農業品牌影響力不夠廣,農業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仍存在短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對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形成制約。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仍有短板。目前我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全省尚未整治或整治不徹底的村莊比率達3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相對偏低,同時農村勞動就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供給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特別是土地、金融等要素在城鄉單向流動趨勢明顯,亟待打通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通道。三是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加之經營收益減少、就業難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約,農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勢不容樂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擴大風險。

綜合判斷,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總體上將處于大有可為、但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全省上下要站在“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新時期鄉村振興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扣“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的總要求,圍繞“一強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改革,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鄉村建設和治理水平,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千方百計做優農業,精益求精做美農村,多措并舉做富農民,打造彰顯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的新時代“五美”鄉村,走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壯大集體經濟,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全省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鄉村系統理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全省鄉村振興一盤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鄉村美麗價值,注重協同性、增強關聯性,整體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新發展階段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雙手互搏”的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開放度,激活主體、要素和市場,調動各方面力量優先投放農業農村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以人才匯聚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內生動力。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產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總產量穩定在430億斤以上,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079萬畝;生豬產能鞏固提升,其他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穩步提升,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8∶1。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建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800元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到2.22∶1。鄉村治理效能實現新提升。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鄉風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農村改革全面深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全面升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更加鞏固,農業科學技術、設施裝備、綠色發展、經營水平實現質的飛躍,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全面進步,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改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宜居的現代鄉村基本建成。農民全面發展,文化素養和就業技能顯著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新臺階,現代農民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支撐力量。城鄉全面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基本形成,城鄉基礎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

第三章 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生產、儲備、流通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

第一節 鞏固提升糧食產能

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穩定糧食生產屬地責任,制定從上到下的糧食生產任務清單,層層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形成省、市、縣三級政府目標明確的糧食生產任務清單,落實糧食種植面積,確保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430億斤以上。提高糧食生產考核績效比重,將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切實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考核指標權重,加強對穩定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的硬約束。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并與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相銜接。

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積極落實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措施,用好稻谷補貼、產糧大縣獎補等政策,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著力保護和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鞏固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成果,推進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與農民保護耕地責任相掛鉤,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相關扶持資金優先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按規定開展全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險試點,研究推進水稻等收入保險和價格保險試點。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支持現代糧食烘干、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經營效益。

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優質稻米工程、優質糧食工程和贛產“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推廣糧食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大力發展優質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機大米三大優勢品種。加強新品種新技術集成創新,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擴大優良品種種植面積,重點支持優質稻、特色稻、再生稻、功能稻等新品種示范推廣。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玉米、大豆、小麥、薯類等旱糧作物。

第二節 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

堅決守住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加強和改進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檢測監管機制,加強耕地保護督察和執法監督。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原則,優化高標準農田規劃布局,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六大工程,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國家下達的新建高標準農田任務,對已建高標準農田進行改造提升。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長效機制。加大土地出讓收入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力度,地方分成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要優先用于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大力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大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計劃與土壤肥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耕地養護鼓勵機制,促進耕地用養結合,實施保護性耕作。推進退化耕地治理,嚴控工礦企業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農業外源性污染。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沼肥應用、增施有機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養分健康循環通道,促進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有機物分解。

第三節 提高重要農產品供應水平

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油料、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深挖油菜擴面增產潛力,加快發展油茶產業。擴大蔬菜產業發展規模,提高蔬菜發展質量和效益,打造蔬菜產業集群,加快推動我省成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蔬菜供應基地。按照以柑橘為主,多種特色水果共同發展的“一主多特”水果產業格局,加快標準化水果基地建設,做強做優贛南臍橙、南豐蜜橘、馬家柚、井岡蜜柚、新余蜜橘等柑橘優勢區,提高獼猴桃、火龍果、葡萄、藍莓等高效設施特色水果比重。加快發展道地藥材,穩步擴大優勢區中藥材規模,大力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構建特色明顯、質量可靠的中藥材種植產業群。以“江西茶·香天下”為主題,以生態、綠色、有機為方向,重點建設“四綠一紅”(四綠:狗牯腦、婺源綠茶、廬山云霧、浮梁茶,一紅:寧紅茶)茶葉優勢產區,統籌建設贛州市、宜春市、撫州市、萍鄉市、鷹潭市等茶葉產區,推進生態茶園標準化建設,加快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茶葉,培育省、市龍頭茶企,開創茶葉產業發展新格局。建立“贛菇”優勢產區,推動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實現更大突破。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發展花卉、蠶桑、芝麻等其他作物,豐富種植業品種結構。

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按照穩產提質保供給、融合協調促轉型、健康綠色可持續的思路,鞏固提升生豬產業,加快發展牛羊和家禽產業,著力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建立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和監管體系,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落細生豬生產扶持政策,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現代化屠宰加工,“十四五”期間生豬年出欄穩定在3000萬頭以上。加快牛羊產業發展,實施牛羊大縣建設戰略,打造一批肉牛、肉羊養殖大縣和標準化牛羊規模養殖基地,進一步提高牛羊肉在肉類總產中的比重。做大做強家禽產業,打造優質地方肉雞、水禽、蛋禽優勢產區,加快推進家禽屠宰加工業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泰和烏雞、崇仁麻雞、寧都黃雞等地方雞和特色水禽市場影響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蜂、兔、鵪鶉等特色畜禽養殖,加大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增加優質特色畜產品市場供應。

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做大做強養殖業,科學發展生態漁業,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不斷提升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穩住水產品“基本盤”。在穩定現有池塘養殖規模的基礎上,加強河湖管理范圍外荒灘、荒水、洼地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池塘標準化建設,積極拓展工廠化、陸基等設施漁業,大力推行綠色生態健康養殖;充分挖掘低洼田、冷漿田、內澇田等宜漁稻田潛力,創新集成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按照畝產“百斤魚(蝦、蟹)、千斤糧、萬元田”的要求,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堅持“一湖一策”“一庫一策”思路,科學評價大水面水域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養殖容量,有序恢復大水面生態漁業生產。

第四節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重點建設28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以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贛南丘陵盆地、贛西丘陵盆地為重點,加強水稻生產功能區建設。推動相關資金項目和支持政策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水稻目標作物種植。加快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以產糧大縣集中、基地條件良好的區域為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加工產能,完善倉儲流通設施,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重點建設700萬畝(含水稻和油菜籽復種區6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嚴格落實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油菜籽種植任務。加強贛北油菜高產區、京九鐵路沿線油菜長廊、浙贛鐵路沿線油菜長廊建設。在將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的基礎上,積極謀劃相應的支持政策,調動農民種植目標作物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的“基本盤”作用。積極爭取和引導國家、省、市項目資金投入和財政支持政策,把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政策重點支持領域,推進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提高利用效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重點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00萬畝。發掘特色資源優質,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增加小而精、特而優的特色產品供給。加強贛東、贛西北、贛南生態特色農業帶建設,推動農林復合發展,建設林業、茶葉和果業產業基地,鼓勵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和林特產品,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第五節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干旱洪澇等災害監測預警,及早做好技術和物資準備。嚴防嚴控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制定分區防控預案,推廣全程專業化統防統治模式。持續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嚴格落實消毒滅源、監測排查、檢疫監督、調運監管等常態化防控措施,深入推進分區防控,提升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和非洲豬瘟防控能力。組織實施春秋兩季集中防疫行動,統籌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獸醫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完善基層防疫檢疫設施,強化獸醫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好漁業安全生產、防汛防臺風工作。加強生物災害監測體系、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農業風險應急處置能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共建共享共用農業氣象災害大數據平臺,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和影響研判能力。

增強重要農產品收儲能力。落實好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探索實施更加有效、合規的補貼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護政策。健全糧食儲備體系,優化地方儲備糧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與宏觀調控體系。繼續推動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整合利用現有倉儲設施資源,提升拓展倉儲設施功能,打造綠色智能現代化糧食倉儲設施,提高糧庫智能化應用水平及數據采集、分析能力,大力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和水平。扎實推進軍民融合軍糧供應工程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加強應急設施建設,提高應急能力。完善糧食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強化糧食流通秩序和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制度,促進豬肉市場保供穩價。依托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銷售和冷鏈物流企業及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和完善蔬菜等鮮活農產品應急收儲制度,防止出現“賣難”和“買難”現象。

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充分發揮江西綠色生態資源優勢,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江西茶葉、贛南臍橙、南豐蜜橘、鄱陽湖水產、有機蔬菜、高山油茶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出口安全示范區建設,把江西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示范的重要中心、農業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綠色有機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適時組織企業赴“一帶一路”沿線和非洲、美洲等國家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促進活動,深耕非洲傳統市場,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穩妥推進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對外合作水平,擴大江西農產品的國際份額。鞏固完善江西海外農業投資聯盟機制平臺,努力培育一批更具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本土跨國公司,提升江西農業企業在全球競爭與合作中的整體地位。加強區域合作,建立健全農業貿易促進體系,構建農業貿易廳際聯席會商機制,整合展會資源,加強農產品對外營銷促銷公共服務。

第四章 推進科技與機制創新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完善經營機制,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第一節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

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全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重點領域,積極對接國家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實施關鍵技術攻堅行動,推廣運用“揭榜掛帥”、公開競爭、定向委托等方式,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生態循環農業、農業設施裝備、農業信息化等領域取得突破。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一批技術創新聯盟,開展一批優勢特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

加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大農業科技領域引才育才力度,搶抓全球人才流動新機遇,引進和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農業戰略科技人才、農業科技領軍人才、農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大力提升農業科技人員業務素質,多渠道提升本土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多層次吸引海外農業科技人才,完善政策和配套措施,做好引進人才的安置和融入工作。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攻關,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

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以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抓手,培育多元服務主體,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推動公益性推廣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鼓勵農技人員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建設公益性推廣機構和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平臺。打造集試驗、推廣、培訓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計劃、知識更新計劃和基層農技推廣特聘計劃。

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到科技園區落戶,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重點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和資源整合,發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積極爭取和運用國家和省內優質資源,推進井岡山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升級建設。統籌推進生物農業、設施裝備、農產品加工、智能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應用示范。到2025年,新增10個左右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爭創1個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各地依靠現有各類園區,整合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資源,強化財政扶持和金融服務,為特聘農技員、科技特派員、鄉村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職業農民等群體創新創業提供孵化服務,按照標準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周到的農民眾創空間和農民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第二節 打好種業翻身仗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全面完成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推動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和水產種質資源庫等,新改建一批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原生境保護區(點),提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搭建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臺,創制高產優質、高效廣適等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和有育種價值的新種質,推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交流共享、開發利用。

加強種業創新攻關。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強基補短揚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種業體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種業企業以及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展種業聯合攻關,加快培育綠色優質、高產高效品種。穩定支持育種基礎性研究和重點育種項目,加強南繁科研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設種業產業園,扶持種業企業發展。在嚴格監管、風險可控前提下,有序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

強化種業治理服務。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種業監管治理體制,加強種業隊伍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依法嚴厲打擊種業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完善品種區試審定、品種審定撤銷、引種備案和展示示范工作機制,建立種業大數據管理系統。加大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力度。

第三節 增強農業裝備研發與應用能力

加快農機薄弱環節裝備研發。加強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研究和農機裝備的研發、推廣與應用,攻克制約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的技術難題。支持丘陵山區開展農田、果茶園宜機化改造,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的短板。聚焦我省丘陵山區特色,強化需求引領,推動丘陵山區通用動力機械裝備及特色作物生產需要的高效農機裝備研發和生產推廣。到2025年,全省建成2-3個具有規模優勢、產業鏈相對完整的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大力推進農機試驗鑒定,加快農機新產品的專項鑒定和成套設施設備的推廣應用,不斷推進省產農機裝備產業發展。

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建設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加快補齊水稻機械化種植短板。開展農機作業托管服務補貼,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加快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大力推進糧食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推進標準化果園、茶園建設,為實現開溝施肥、除草打藥、節水灌溉、修剪采摘等生產環節機械化創造條件。圍繞設施種植產業優勢區域,積極推進設施布局標準化、建造宜機化、作業機械化、裝備智能化、服務社會化,不斷提升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加強畜禽品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推進畜禽養殖場(戶)改善設施裝備條件,構建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健全水產養殖機械化標準體系,推進設施裝備運用與綠色養殖方式發展相適應,促進水產養殖品種、工藝、設施與機械裝備協同聯動。深化北斗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強化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示范,建立若干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區、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片和智慧農場示范基地。到2025年,農機總動力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全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

第四節 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機制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圍繞提升規范化水平、增強服務帶動能力、開展“空殼社”常態化清理、加強試點示范引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強化指導服務等方面開展工作,以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為抓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積極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發揮農墾國有農業經濟優勢,開展示范農墾場創建,做大做強農墾企業,引領示范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到2025年,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基本實現設區市全覆蓋,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超過1500家,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200個以上、省級示范農墾場20個以上。

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主體多元、功能互補、競爭充分、融合發展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組織優勢和統一經營功能,直接服務或組織小農戶接受各類社會化服務。鼓勵專業服務戶和農民合作社發揮貼近農戶的優勢,重點服務產中環節,引領農戶對接市場。發揮供銷、農墾、郵政等系統的資源優勢,強化為農民服務功能。引導專業服務公司和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服務骨干企業,樹立行業標桿和服務品牌。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推動服務鏈條橫向拓展、縱向延伸,促進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圍繞同一產業或同一產品的生產,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打造全產業鏈服務組織體系,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農戶家庭農場,提升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高個體農戶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強小農戶科技裝備應用,向小農戶集成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強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用途監管和風險防范,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維護小農戶權益。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設立風險資金、為農戶承貸承還等多種形式,與小農戶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

第五章 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鄉村資源稟賦,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以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路徑,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拓展鄉村多種功能,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第一節 優化鄉村產業發展布局

明確鄉村產業發展路徑。深入實施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環節協同發展,實現產業鏈完善、供應鏈穩定、價值鏈提升、創新鏈拓展。發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拓展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構建鄉村產業“圈”狀發展格局。立足縣域布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向農產品加工園區集中。發掘鄉村功能價值,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提升服務水平,豐富鄉村產業發展新業態。以培育“天然富硒農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標準、高品質、高技術、強品牌”的特色富硒農業,統籌推進富硒農業高質量發展,力爭五年內全省達到千億產業目標。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高地。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重點方向、重點區域、重要企業,開展招大引強行動,引進一批優勢企業和優質項目。

推進縣鎮村聯動發展。強化縣域統籌,推動形成縣城、中心鎮、中心村層級明顯、功能銜接的結構布局,促進縣鄉聯動、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推進縣域、鎮域產業聚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域布局,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下沉重心,在有條件鎮區所在地建設加工園區和物流節點。促進村鎮聯動發展,實現加工在鄉(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支持改造提升縣域商業設施。支持有條件的鄉鎮建設購物、娛樂、休閑等業態融合的商業中心,著力建立完善以縣域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

第二節 促進農產品加工提質增效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梯隊建設,做好龍頭企業動態監測及認定工作,著力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企業發展格局,形成鄉村產業發展“新雁陣”。引導優質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逐步發展成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鼓勵支持有意愿掛牌上市農業龍頭企業納入全省“映山紅行動”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強化農產品市場功能,加快企業掛牌上市步伐,催生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獨角獸、瞪羚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參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建設,壯大龍頭企業規模。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

優化農產品加工布局。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發展精細加工、推進深度開發、推進綜合利用加工,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多次增值。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與銷區對接、向園區集中,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的格局。

強化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大力推進公共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延伸農產品精深加工范圍。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研發一批新型實用技術和先進加工技術;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制企業,開展加工裝備研發,集成組裝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水平。

穩步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大力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快建立“贛鄱正品”品牌體系,包括建立“贛鄱正品”標準體系、管理體系、發展體系、運營體系,力爭到2025年底,打造“贛鄱正品”子品牌300個;持續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高質量發展,著力培育“湘贛紅”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快推進“湘贛紅”品牌集群由“量”增轉向“質”優發展,力爭到2025年底將“湘贛紅”打造成為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江西特色優質農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

第三節 推進產業園區化融合化發展

建設鄉村產業園區。按照大基地、大加工、大流通發展模式,每縣確定1-2個主導產業作為支持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科技研發、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市場主體加快向產業園集中,吸引資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向產業園集聚。依托資源優勢,堅持特色發展,加快“一村一品”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建設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縣為單位開展創建,示范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到2025年,建成10個左右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培育壯大10個左右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促進農產品流通升級。強化農產品市場功能,推進優化升級,推動建立以產地批發市場為龍頭、銷地批發市場為紐帶、社區農貿市場(菜市場)為終端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暢通農產品流通產業鏈,建立市場培育和穩定現代批發商的長效機制。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動建設一批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向有條件的鄉鎮開展產后加工和合理設置物流節點。主動對接全國知名農產品銷售商、大型批發市場、連鎖商超、營銷龍頭企業等,簽訂產銷合作、基地共建、生產訂單等協議,對接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直銷直供、農超對接、農貿對接、農餐對接、農社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流通渠道,為農產品出村進城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到2025年,建設各類農產品市場60家以上。

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支持發展縣域范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鼓勵農業與加工流通、文化和旅游、科普教育、健康養生、信息技術、商貿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業態。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現多類型業態與模式融合發展。

第四節 拓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功能

做強鄉村休閑旅游業。堅持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聚焦重點區域,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鄉村休閑旅游景點、業態和產品,建設一批資源優勢明顯、產業發展領先、示范作用突出的休閑農業重點縣。創建一批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的休閑農業精品園區、星級休閑、鄉村民宿、研學康養基地等,培育一批影響力大、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品牌;推介一批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休閑農業精品景點,認定一批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開展一系列有江西特色的鄉土美食推介活動。結合江西紅色、綠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加強對歷史人文資源的挖掘整理,打造紅色文化游、鄉村綠色休閑游、傳統民俗風情游、江河湖泊濱水游等一批鄉村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整合城鄉多種生產要素,融合新興業態和新的商業思想,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全域旅游和城郊農業,大力發展業態類型豐富、經營方式靈活的鄉村新型服務業,提升農村資源附加值。加快發展鄉村生產性服務業,推進農業、鄉村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和服務業6大農業產業化服務發展,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發展農資供應、農技推廣、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鄉村生活性服務業,改造提升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積極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體育健身、衛生保潔、文化演出、法律咨詢、信息中介、典禮司儀等鄉村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綠色服務等新形態,探索“線上交易+線下服務”的新模式。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建設運營覆蓋娛樂、健康、教育、家政、體育等領域的在線服務平臺,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加快農村電商發展。統籌政府與社會資源,推動實施“數商興農”,重視發展“互聯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村覆蓋面,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充分發揮現有市場資源和第三方平臺作用,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鼓勵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電子商務主體加強合作,延伸鄉村寄遞物流服務網絡,構建農村購物網絡平臺;依托農家店、益農信息社、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郵站、快遞網點、農產品購銷代辦站等發展農村電商末端網點。擴大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推廣應用,拓寬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等市場,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探索建立農產品分等分級制度的同時,加快培育直播電商、生鮮電商等新業態和新模式,為農產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產品進城拓展更大空間。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完善農村信息網絡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寬帶普及率。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宣傳普及電子商務知識,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第五節 激發大眾農村創新創業

培育創新創業主體。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創新創業主體。培育返鄉創業主體,引導有資金積累、技術專長和市場信息的返鄉人才在農村創新創業,培育一批充滿激情的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引領鄉村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入鄉創業主體,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鼓勵和支持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和工商業主等入鄉興辦實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培育在鄉創業主體,加大鄉村能人培訓力度和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挖掘培養一批“田教授”“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能工巧匠,鼓勵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創辦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

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依托現有開發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各類園區及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各類平臺,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返鄉入鄉創業園。推選一批政策環境良好、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創業業態豐富的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引導地方建設一批資源要素集聚、基礎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創新創業成長快的農村創新創業園區。依托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大中專院校等平臺和主體,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體驗”于一體、“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穩定器”全產業鏈的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健全指導服務機制。開展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等活動,營造農村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建設農村創業導師隊伍和專家顧問團隊,聚集培訓資源,重點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遴選一批理論造詣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科研人才、政策專家、會計師、設計師、律師等,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項目、技術要點等指導服務。建立帶頭人創業導師隊伍,重點從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中遴選一批經歷豐富、成效顯著的創業成功人士,為創業人員提供經驗分享等指導服務。建立指導服務平臺,依托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實訓基地和網絡平臺等,通過集中授課、互動教學、案例教學、現場觀摩教學等方式,創立“平臺+導師+學員”服務模式。開展點對點指導服務,根據農村創業導師和創業人員實際,開展“一帶一”“師帶徒”“一帶多”等精準服務。創新指導服務方式,提供靈活便捷的線上線下服務。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宜居宜業鄉村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整體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的農民新家園。

第一節 科學推進鄉村規劃

完善縣鎮村規劃布局。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統籌縣城、鄉鎮、村莊規劃建設,盡快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分類布局。推進縣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專項規劃,加快形成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建管格局,推動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增強縣城集聚人口功能。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加快推進村莊規劃。本著立足現有基礎、適當超前的原則,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對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類的村莊盡快實現全覆蓋,完善村莊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強鄉村建設規劃管理,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支持地方政府結合鄱湖安瀾百姓安居專項工程,將洪災高風險區居民逐步外遷、妥善安置,實現人對洪災高風險地區的合理避讓。注重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注重村莊風貌引導管控和地域特色延續傳承,不搞大拆大建,保護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紅色名村和傳統民居。嚴格規范村莊撤并,不搞“一刀切”“運動式”,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搞大拆大建、強迫上樓。

第二節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改造升級村莊道路。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開展示范創建,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公路全過程安全質量監管,完善安全生命防護設施建設。加大農村交通安全管理聯合執法力度,加強農村公路環境整治。

保障農村供水安全。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飲水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加快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2025年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體系基本建成,良性運行管理目標基本達到,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加強農村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河道堰塘整治、水系連通、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河流生態。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消費收繳機制和財政補貼機制,健全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運行和長效保護機制。

優化農村用能結構。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村地區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推動農村地區分布式光伏、風電發展,有序推動農村能源消費向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轉型。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充分利用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發展沼氣。推廣電能替代技術、特色用能建設、新型用電產品,支持農村綠色出行。

加快建設鄉村物流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健全鄉村雙向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推廣農村交通、郵政、快遞、商貿、供銷、電商服務網點“多站合一”場站運營模式。加強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創新農村寄遞物流發展模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高質量發展。

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建立農村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加強農戶住房安全日常巡查和監管,明確房屋建設基礎高程、房屋結構及緊急避洪設施等防洪減災相關要求,健全農房選址、設計審查、施工監管、竣工驗收以及建筑企業和鄉村建設工匠管理等全流程的農房建設管理服務體系,嚴格控制在洪災高風險區(如河湖管理范圍內、低洼地等)新建住房。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和新型建造方式,整體提升農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風貌。3年內完成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對洪災高風險區住房進行安全性能鑒定,質量較好的房屋按照避洪要求進行改造,質量較差的房屋進行遷建。在雷電易發區實施農村防雷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范農房。

第三節 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無廁戶、旱廁戶改造和不達標衛生廁所改造提升,切實提高改廁質量。合理規劃建設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游廁所。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條件的地方一體化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和生活污水處理。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力爭達到96%,廁所糞污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

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治理、全域覆蓋,梯次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推廣適宜的治理思路和技術模式,建立完善市場化建設與運維模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黑臭水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

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鞏固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區域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廣城鄉環衛“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形成“企業專業運營+政府嚴格監管+群眾廣泛參與+城鄉一體推進”的長效治理模式。深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推廣符合農村實際,有價值、可持續、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設施。到2025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高質量運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成果有效推廣。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實施村莊整治建設專項提升行動,力爭全省基本完成宜居不遷并村組的整治建設。實施“整潔庭院”整治專項提升行動,有效落實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力爭全省農村農戶庭院普遍達到“整潔庭院”水平。實施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專項提升行動,完成30個左右的“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并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建設一批全域美麗鄉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實施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專項提升行動,有效建立“五定包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長效管護第三方購買服務,積極推進市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建設,力爭全省95%的村莊納入平臺監管。實施“美麗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專項提升行動,全省創建30個左右的“美麗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先行縣,創評星級休閑鄉村民宿1000家左右,提供村民就近就業崗位3萬個左右,帶動鄉村創業就業30萬人,年帶動農副產品銷售20億元以上。

第四節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加快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信息服務載體建設,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網絡、物聯網建設。推進農村新型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電視、電腦、手機“三屏同顯”“三端共用”。推動移動接收終端具備應急廣播功能,開展鄉村“智慧應急”建設。加快實施信息惠農工程,著眼于解決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養老、社區等民生熱點問題,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動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與服務綜合平臺,進一步提高農村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廣農業信息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面融合。實施好省級智慧農業PPP項目,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提升數據應用水平。繼續推進省級智慧農業“123+N”平臺建設運維,拓展12316信息服務平臺功能,推動農業農村基礎數據匯集和共享。實施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建設工程,加快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漁政、種業、農機數字化建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化改造升級,積極引導機插、機耕、機播、機收、機烘、機防等農機裝備北斗系統,聯網上傳,實現服務可追溯。規范網上土地流轉服務,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建設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加快農業生產基地數字化改造,實現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巡查巡檢、風險等級、檢測結果等信息上鏈,及時發布全省質量安全狀況和風險提示,推進追溯業務“指尖辦”,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網追溯”,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追溯管理。

積極培育鄉村數字經濟。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以縣域為單元,加強數字鄉村建設規劃,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服務、數字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和休閑農業為重點,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應用,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休閑農業數字化融合,培育文化體驗、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型產業,加快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江西省高等級鄉村旅游點。加快“贛鄱正品”品牌主體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通過儲運、流通、銷售各環節數字化監管,打造全省一流品牌、一流農產品,實現“贛鄱正品”品牌“一網運營”。積極引導,推動新建改建的冷鏈物流設施實現數字化,并接入平臺實行監護查詢。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依托益農信息社等村級服務站點,開展公益、便民、電商、培訓體驗服務,加快構建為農服務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大線上促銷力度,培育一批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

推進鄉村管理數字化。以江西省精準脫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為依托,延續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的工作調度、分析監測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建設江西省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為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強有力的數據化支撐。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數字惠民便民服務體系,推進涉農服務事項在線辦理。深化鄉村智慧社區建設,推廣村級基礎臺賬電子化,建設集黨務村務、監督管理、便民服務等一體的智慧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探索宅基地改革和規范化管理平臺建設,推進國家和省級試點縣先行先試,建立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網上監控的動態管理系統。強化農業重度污染地塊的管控,推進土壤改良、生產種植的信息化網上監控。開展農民培訓數字化管理,實現培訓內容網上調研、機構確定網絡公開、培訓資源網絡共享、跟蹤服務網上對接。深入開展十年禁漁行動,推進聯合執法監控平臺建設,鞏固禁捕退捕成果。加強鄉村教育、醫療、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開放共享。加強農村網絡治理,規范管理農村上網場所,保護農村青少年不受網絡不良信息侵害。夯實農村網絡設施、網絡安全工作基礎,保障鄉村網絡和信息安全。

第五節 推進縣鄉村服務一體化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優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網點布局,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縣城和中心鎮新建擴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到2025年基本普及農村學前教育。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改革,積極穩妥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實施定向培養鄉村教師計劃,培養“一專多能”農村小學教師。把耕讀教育納入教育培訓體系。加大涉農高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力度。

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設施設備條件,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采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鄉村衛生服務水平。加強縣級醫院建設,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實行醫保總額預算管理,加強監督考核,探索結余留用,合理超支負擔。加強縣級疾控機構建設,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提升婦幼、老年人健康服務水平。建設全科特崗醫生隊伍,推行鄉村醫生“鄉聘村用”,保障合理收入和養老待遇。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標準,加強醫療救助托底保障。

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擴面。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逐步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建立分類分層的救助體系。深化“黨建+農村養老服務”,建立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加強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管理,推進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可持續運營發展,健全農村留守等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鼓勵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發展養老服務。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努力延伸老年康復、老年護理、安寧療護等服務。

提升村級綜合服務能力。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建立集黨務、村務、政務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堅持把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與當地自然條件、民俗文化等相結合,鼓勵充分利用現有的村級組織辦公場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祠堂、農家書屋等,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提升村級整體服務功能。積極拓展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職能,開展便民服務、文體活動、農業服務、醫療服務、商貿物流、黨建服務等公共社會服務。推動“互聯網+”向農村延伸,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信息發布、民情收集、議事協商、公共服務等村級事務網上運行。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的關愛服務。完善農村殯葬服務,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

第七章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綠色美麗鄉村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第一節 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

推動部省共建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工作方案(2021-2025年)》精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江西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優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的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要求,聚焦推進兩個“三品一標”和建立促進農業高質高效機制,推動綠色有機特色產業全面發展、產品質量全面提高、生產環境全面改善、產品品牌全面提升、質量監管全面加強,計劃5年內將江西建設成為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江西現代林業產業示范省,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生產規范、質量過硬、品牌知名、消費推崇的代名詞,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提供“江西樣板”。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實施稻米、蔬菜、果業、畜牧等農業產業發展標準提升工程,構建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強化標準實施,提升標準化服務能力。推進綠色有機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主要綠色有機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檢驗檢測、包裝標識等方面有標可依,立足我省生態優勢,打造“江西綠色生態”品牌,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鏈。探索建立“江西綠色生態”團體標準制定、發布、評價機制,在農業領域創制、推廣、評選一批江西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加強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到2025年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有效認證數達6000個。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范圍,強化基層檢驗檢測隊伍建設,推進基層檢測設備更新迭代。積極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進一步落實基層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以點帶面推動建立責任明晰、監管有力、執法嚴格、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健全農產品追溯體系,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覆蓋面。實施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基本解決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問題,有效遏制常規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

提升綠色發展支撐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重要基地。到2025年,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200個,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2300萬畝,打造產地清潔、生產規范、質量過硬、品牌知名、消費者推崇的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重要基地。開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探索不同生態類型、不同主導品種的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在豐城、萬載、泰和3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試點縣(市),集中連片開展綠色種養技術應用試驗,探索建立綠色農業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數字等體系。強化綠色導向的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突破一批高效節水、減肥減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引導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綠色生產。到2025年,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以上。

推動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推進種植業減排固碳。優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廣優良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農用地氧化亞氮排放。實施畜牧業減排降碳。推進品種改良,推廣新型綠色環保飼料和精準飼喂技術。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提升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綜合利用水平。開展漁業減排增匯。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減少池塘甲烷排放。提升農田土壤碳匯,推動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等措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依托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等,加快農業農村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開展監測評估體系建設,圍繞農業種植、養殖和農業生產用能等,建立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核算方法。

第二節 加強產地環境保護治理

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以鄱陽湖周邊地區為重點,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推廣肥料高效施用技術。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加快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機械,不斷提高農藥利用率。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規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使用。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堅持種養結合,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和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示范建設試點等項目,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推進糞污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因地制宜推進秸稈還田,加快培育一批萬噸以上規模化市場主體或高附加值的利用企業。加快推廣使用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鼓勵和引導使用生物可降解農膜,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機制,減少“白色污染”,推動農產品主產區建立廢舊農膜和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到2025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大于80%、力爭達到9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強化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繼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改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推動耕地分類管理為主線,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源頭預防,抓實關鍵環節,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建設,強化嚴格管控區耕地管理,因地制宜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實施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為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和有效的科學手段。繼續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對重度污染耕地實行嚴格管控,引導農民實施結構調整種植棉麻作物等非食用農產品或退耕還林還草。

第三節 保護修復農村生態系統

強化農業資源保護。發展節水農業,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產的農業用水制度。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啟動實施外來入侵物種普查。開展動植物種質資源普查,建設以江西本土物種為基礎、以同緯度物種為補充的生物資源保護基地。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行動,在贛南山地源頭區、贛中丘陵區、贛北平原濱湖區等特色生態單元,探索打造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范區。強化河湖長制,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推進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完善提升林長制,健全林業生態補償,落實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實施鄉村綠化美化,開展鄉村森林公園、小微濕地保護建設。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鞏固提升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成果,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落實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安置保障政策,統籌推進“五河”干流天然水域禁捕退捕。加強禁捕水域市縣漁政執法隊伍和執法能力建設。強化漁業資源管控與養護,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實施中華鱘、江豚拯救計劃,推進全省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保護修復。在瑞昌、湖口、彭澤等長江流域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氮磷流失。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對水土流失嚴重區及贛南地區崩崗開展綜合治理,穩步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以南嶺山脈與武夷山脈南段交匯地區等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多措多舉,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八章 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打造鄉村治理新模式

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突出組織引領、社會服務和民主參與,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第一節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農村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動農村基層黨建融入農業農村重大任務,在優秀農村青年中大力發展黨員,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的黨員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創新村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方式,規范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深化村級民主決策實踐和議事協商實踐,加強村級議事協商點建設。實施村務公開“陽光工程”,發揮村民監督作用,杜絕農村“微腐敗”。加強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村民理事會等社會組織建設,推動鄉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加快推動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推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和示范村鎮創建,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形式,推廣選樹成熟模式和先進典型。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加強種子、動物防疫、資源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等重點領域立法,完善與國家法律法規相補充、配套的地方涉農規章制度體系。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落實合法性審核和公平競爭審查,提高行政規范性文件質量。鞏固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成果,實施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提升行動,開展履職基礎能力建設、現場執法能力建設、執法信息化建設、執法人才智庫建設、執法制度建設等,加大執法監管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私屠濫宰、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全面實施農業農村“八五”普法規劃,深入推進“互聯網+普法”,積極開展法治鄉村建設和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和憲法、涉農法律法規規章深入農村、走近農民、走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和健全全省農業農村系統統一的行政權力清單,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推進“互聯網(贛服通)+政務服務”,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優質化水平。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鞏固深化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優化鄉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

第二節 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根據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實際,大力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制宣傳教育,加強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引導農民群眾依法參與村民自治和其他社會管理活動,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村法制宣傳骨干的法律知識培訓,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運用法律手段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一站式解決機制。加強鄉村調解平臺和調解組織隊伍建設,推進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和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暢通農業農村行政調解渠道,努力將行政爭議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指導和管理,通過開展法律咨詢、調解、代理民事訴訟等多種方式,積極為農村各類經濟實體和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幫助。

強化鄉村領域綜合執法。擴大農村地區視頻監控覆蓋面。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滲透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加強對農村宗教事務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執法行動。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消防安全、防雷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災害防御、應急處置。

第三節 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健全適合鄉村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整合具有涉農專業的高校、高職、中專等教育資源,推動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采取多元保障機制,保障培訓體系的運轉。做大做強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江西省通用技術工程學校等一批農業職業技術院校。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農村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技能培訓,激勵院校、推廣機構、培訓機構、涉農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基地。全面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作為重點內容對農民進行培訓,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加大農民經營管理知識培訓,建設一批示范性培訓基地。

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完善“引進來+留得住”人才培養機制,讓人才隊伍成為鄉村振興不竭的動力源泉。加快鄉村本土人才隊伍孵化,挖掘鄉村人才資源,培育一批職業農民帶頭人、種養業發展帶頭人、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新時代贛鄱鄉村好青年選培計劃。優化鄉村創業環境,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鼓勵引導黨政干部、工商人士、高級知識分子、離退休人員、專家學者等各類人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第四節 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建設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信用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江西好人”推薦評選活動,設立“身邊好人榜”。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和激勵機制,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宣傳志愿服務活動。

發展鄉村優秀文化。深入挖掘、集成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統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文藝精品,策劃出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優秀作品,扶持一批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項目,培育一批基層特色文化品牌,形成農村文化“一鄉一品”。傳承和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文體活動,深入開展文化“三下鄉”“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組織文化志愿者行動等群眾文化活動深入農村,依托文化鄉賢、民間文化能人等,建立一支扎根群眾的基層文化隊伍。鼓勵社會資源加大鄉村文化產業投入,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

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大力弘揚農村優良傳統禮俗,對傳統禮俗文化分類引導、合理保留,賦予傳統禮俗新的時代內涵。實施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行動,將道德規范融入村規民約,發揮積分制的激勵約束作用,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深化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合理配置鄉鎮殯儀服務站,提升改造殯儀館、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完善基本殯葬服務免費政策。

第五節 健全農民增收富裕長效機制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多渠道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各環節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完善利益聯結模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支持小農戶在家庭種養基礎上,通過發展特色手工和鄉村旅游等,實現家庭生產多業經營、綜合創收。探索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和收益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鼓勵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支持返鄉農民創業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優化轉移支付結構,發揮轉移性收入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精準扶持,倡導勤勞致富,增加農村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第九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讓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核查,實行動態管理。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加強數據共享,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監測準確性,進一步完善基礎數據庫。建立農戶主動申請、部門信息比對、基層干部走訪發現相結合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對納入監測的對象,堅持因人因戶精準施策,綜合實施醫療、教育、養老、低保等各項保障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激發其內生動力,引導勤勞致富;對喪失勞動能力或無勞動能力的,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

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健全易致貧返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和聯控聯保責任機制,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落實教育幫扶資助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風險,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鞏固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通過農村危房改造等多種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防范地區農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鞏固維護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持續加強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不斷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按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求,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后評估系統。

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強化后續幫扶措施,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體系,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扶持,強化后續產業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積極促進安置區產業發展,盤活遷出地農業農村資源。優化安置社區治理,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健全社區黨組織牽頭、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基礎的組織體系,完善資金支持、產業就業、社區管理、社會融入等一攬子政策,推進宅基地復墾和土地增減掛、戶口遷移一站式辦理等工作,加強社區治理信息反饋與溝通,提升安置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將安置社區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的重點范圍,基礎設施投入優先保障安置社區。促進搬遷群眾融入社區,充分發揮社區作用,積極開展心理咨詢、鄰里互助服務,加強社區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打造社區文化室、圖書館、健身館等文體設施,鼓勵社區高效率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及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活躍文化氛圍。挖掘鄉賢等草根精英在后續幫扶過程中引領社會組織發展,發動搬遷群眾參與熱情,培育社區公共精神。落實定期回訪制度,完善遷出區與安置區政府對搬遷群眾的幫扶聯系機制,建立關心關愛機制,定期回訪搬遷脫貧人口和同步搬遷的其他困難群眾,及時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第二節 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

推動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引導各地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突出經濟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發展空間大、市場前景廣、帶貧效果佳、適合本地發展等標準精準選擇主導產業,注重質量優先,通過扶持建設產業基地,做大做優主導產業。打造提升帶動主體,穩定帶動主體培育數量,加強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致富帶頭人等主體的建設管理,發揮對脫貧人口的帶動增收作用,實現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優化保障產業扶持資金,保證財政扶持資金投入,逐步提高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優化調整信貸資金投入,落實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強化風險防范,支持脫貧人口通過生產穩定增收。持續強化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運維管理,確保發電效率穩定,規范電站發電收益分配,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設置公益崗位、開展小型公益事業和實施獎勵補助,穩定支持帶農增收作用。

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強化穩崗拓崗。通過特色種植業、規模養殖業、鄉村服務業、休閑旅游業等業態帶動就業;加大勞務輸出組織力度,切實穩定外出就業;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支持脫貧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小型水利、鄉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土保持、產業園區、林業基礎設施等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時,廣泛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務工;延續支持就業幫扶車間的優惠政策;過渡期內逐步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和公益性崗位政策;規范公益性崗位管理,健全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強化就業服務。建立送崗下鄉、現場招聘、線上線下信息發布、點對點輸送對接等服務體系,確保脫貧人口就業、務工、轉崗信息暢通,重點保障失業人員及時就業。強化就業信息監測。完善就業監測系統,加強就業信息常態化管理,定期監測就業務工信息,及時更新維護信息;重點做好易返貧致貧人口就業失業情況的監測,完善動態管理臺賬,健全定期跟蹤調度制度,及時落實幫扶責任。加強就業培訓服務。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就業技能、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創業等培訓,切實提高脫貧勞動力就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就業穩崗長效機制,引導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和返鄉人員就業,鼓勵其自主創業,并按規定給予相應補貼。

改善脫貧地區發展條件。加強脫貧地區交通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謀劃建設一批區域性和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對外交通通行能力。推進縣道提升和通村公路建設。推進脫貧地區水、電、物流、通信網絡建設。加強脫貧地區農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支持脫貧地區電網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電力保障能力。鞏固提升農村通信網絡覆蓋質量。進一步完善脫貧地區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提升農村寄遞物流服務水平,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推動脫貧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按照鄉村建設行動統一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在脫貧村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推動脫貧地區因地制宜開展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鞏固健全脫貧地區村莊環境常態化長效管護治理機制。

第三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供養人員、農村低保邊緣及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充分利用各部門現有數據平臺,加強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實現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風險點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有針對性地落實好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力,提高勞動收入。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以現有保障體系為基礎,繼續保持兜底救助類政策穩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村。加大對脫貧縣鄉村振興支持力度,在脫貧縣中選擇鄉村振興重點縣,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一批基礎薄弱的村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以鄉村振興重點縣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平臺和紐帶,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在資金、人員、機制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在產業發展、就業升級、環境優化、消費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優先保證相關政策供給,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

第十章 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制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第一節 深化農村制度改革

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加強農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務,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承包土地經營權,加強土地流轉監管服務,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加強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轉化應用,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承包信息數據庫和承包經營管理應用平臺,持續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地押云貸”金融試點。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積極穩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落實“一戶一宅、戶有所居”要求,嚴禁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禁城鎮戶籍居民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亂占耕地建房行為。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機制和信息系統,加強部門協作配合,落實鄉鎮政府日常監管職責,探索設立村級宅基地協管員。總結推廣余江宅改經驗,提升宅基地規范管理水平,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分類規范逐步解決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注重穩步有序,不圖快,只圖穩,既要解決問題,還不造成社會影響。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抵押、擔保、轉讓、繼承等具體辦法,探索村民委員會事務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事務分離的具體辦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擴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權貸”試點,健全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制度,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能力。

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主體和權能。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允許農村集體依法收回農民自愿退出的閑置宅基地、廢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按照規劃用途直接入市。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合法權益。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

第二節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優化農業補貼政策。落實完善扶持糧食生產補貼政策,鞏固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成果,推進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政策與農民保護耕地責任相掛鉤,充分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優化農業補貼體系結構,將綠色生產與補貼掛鉤,建立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在農業科研和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病蟲害防治、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加大補貼支持力度。

健全財政優先保障機制。建立農業農村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目標相適應。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中央和省級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領域補短板的重大工程項目傾斜。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考核辦法,確保按規定提高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加強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資金與一般公共預算支農投入之間的統籌銜接。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等農業農村領域項目給予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鼓勵縣級政府通過引入社會資金等形式加大投資力度。

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投入。加大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保持縣域農村金融機構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做實大型銀行“三農事業部”,鼓勵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完善差異化監管政策。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品范圍,發展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活體畜禽、養殖圈舍以及農業商標、保單等抵質押融資。開展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生態產品價值等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建設,引導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向鄉村下沉。推動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建設。完善“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機制,支持財政出資設立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體系建設,依法完善鄉村資產抵押擔保權能,改進、加強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和服務,提高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小支農業務占比。引導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在境內外交易場所上市融資。支持優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深化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特色農業價格(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有效運用期貨及其衍生品工具,擴大“保險+期貨”應用試點,加強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管理。

第三節 暢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

創新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鄉村招才引智制度,創新城市人才服務鄉村機制,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享受相關權益,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鼓勵盤活存量農村建設用地,各地消化存量所得建設用地指標,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原址恢復林地用途的畜禽養殖場異地重建時,依法依規優先使用林地定額。根據鄉村休閑觀光、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工廠化育秧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點狀供地”等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機制。規范設施農用地使用和管理,完善永久基本農田補劃程序。

推動城市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改善鄉村營商環境,鼓勵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發展,開展現代農業、鄉村產業、生態治理、基礎實施和公務服務建設。定期發布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引導城市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重點,拓展鄉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引導大中型銀行進一步下沉服務中心,優化縣域網點設置。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農業農村。

推進城鄉融合試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以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為重點,持續推進鷹潭市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萍鄉市、新余市等6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率先建立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全省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第四節 協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綜合平臺。深入推進農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加強農墾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繼續深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 健全規劃落實機制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調動各方面資源要素,凝聚全社會力量,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扎實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黨管農村工作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完善“省級統籌,市級協調、區縣負責、鄉鎮落實、村組聯動”的工作機制,市級層面負責市級工作部署、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工作,縣級層面履行主體責任,鄉鎮層面負責具體實施工作,村級組織動員農民群眾參與行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級部門間統籌協調和溝通銜接,定期召開規劃建設任務完成進展情況,形成合力解決問題。

第二節 動員社會參與

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認真聽取社會各界對農業農村建設的意見,讓農民全面全程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加強組織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規劃實施參與機制。創新宣傳形式,廣泛宣傳規劃實施涉及的相關政策和生動實踐,振奮基層干部群眾精神,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建立規劃實施專家決策咨詢制度,針對規劃實施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組織智庫重點開展應用類、對策型研究。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學習借鑒省外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

第三節 強化法治保障

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實施,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結合全省農業農村實際,推動適時出臺支持規劃實施的相關配套地方性政府規章,落實重要規章制度。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規范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和支撐功能。重點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江西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的學習宣傳、貫徹執行,推動各類組織和個人依法依規實施和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有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四節 完善考核評估

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情況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全過程管理。建立健全跟蹤考核機制,把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壓實規劃實施責任。健全規劃與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強化各類政策對規劃實施的保障支撐。制定農業農村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分級評價各地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和規劃實施情況。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