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3-08-08 17:04
分享到:

中商情報網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銀保監主管部門:

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飲食文化,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各地優勢資源,明確發展方向和培育優先級,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產業體系,形成多元化、差異化的產業競爭格局。

市場主導,統籌推進。優化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助力企業和產業成長壯大。

產區引領,集聚發展。引導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品牌創建和宣傳推廣,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保障安全,服務人民。強化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二、主要任務

(一)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

1. 豐富原料品種

加強優質食用農產品原料品種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特色、珍稀農產品品種擴大繁育工作,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加工適用型原料品種培育,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圍繞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需求,大力開展加工專用品種資源的引進、測試評價和創新利用,優化原料品質和加工性能,擴大適用范圍。

2. 建設原料供應基地

鼓勵企業聚焦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適度向邊境地區傾斜,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發展規模化種養殖。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規范農獸藥、肥料、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嚴格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保護生態環境。鼓勵申報創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3.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以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或與農產品原料種養殖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合作模式,組織專門機構或專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殖技術指導,形成長期穩定的優質原料供應來源,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二)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1. 強化產業鏈協同配套

支持各級政府立足本地特色食品產業資源,加強高水平規劃布局,引導企業向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集中,放大產業集群效應。瞄準產業上下游配套要求,擇優引進農產品預處理、冷鏈物流、包裝印刷、電子商務等企業,推動生產要素優化升級,形成若干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2. 開展大中小企業梯度培育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大力開展品牌和渠道建設,發揮聚合輻射效應,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引導各類成長型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加強分工協作,做大做強專業領域產品和品牌,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3. 構建市場化服務體系

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打造特色主導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等,鼓勵成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中介組織,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加強集工藝技術研發、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區供電、供水、供氣、固廢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支撐傳統優勢產區高質量發展。加強預冷、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補齊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三)提升技術、裝備和設計水平

1. 增強共性基礎技術能力

借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資源,開展地方特色食品營養成分、生理作用、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等機理闡釋研究,加快營養靶向設計、風味品質修飾、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離、加工工藝適應性改造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超微粉碎、快速鈍酶、節能速凍、氣調保藏等實用工藝推廣應用。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加大新食品資源開發力度。

2. 提升先進裝備供給能力

促進全自動高速無菌灌裝、智能溫控蒸煮、數控高密度發酵、微波滅菌、超高壓非熱殺菌等現代食品加工工藝裝備推廣應用。整合地方特色食品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所力量,構建關鍵技術裝備創新應用聯合體,逐步提升重要裝備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積極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不斷提升工藝裝備水平。

3. 加強工業設計推廣應用

發揮工業設計對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賦能作用,加速向產品研發、加工制造、外觀設計等各環節滲透,促進產品設計與中華傳統工藝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深入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有關標準和要求,踐行簡約適度、綠色發展的食品包裝設計理念。

(四)強化質量安全保障

1. 提升質量安全管理能力

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嚴格供貨者管理、進貨查驗、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等,定期開展食品安全自查。鼓勵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GB/T 1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認證,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宣貫培訓,建立全鏈條質量安全風險防范體系。鼓勵企業實施誠信管理體系國家標準,建立地方特色食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

2. 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企業加強原料預處理、加工制造、包裝滅菌等環節危害因子篩查測定、異物精準識別及剔除、品質自動化感知等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及儀器設備的應用,提升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和水平。鼓勵創建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級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

3. 加強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

建立從農產品原料種養殖、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防原料污染等食品安全風險。強化日常監督和抽檢監測,對質量安全不達標的企業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強化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食品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

(五)培育特色品牌文化

1. 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推動食品領域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鼓勵企業將中華傳統飲食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生產技術工藝合理結合。挖掘地方特色食品歷史淵源,借助短視頻、微電影、系列叢書、博物館和檔案館建設等形式,講好地方特色食品故事,展現地方特色食品獨特“味道”。

2. 完善品牌培育體系

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注冊集體商標,加快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引導產區內企業積極使用,提升產區品牌形象。鼓勵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提升品牌影響力。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建立品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加強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宣貫,完善品牌價值評估體系,為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舉辦地方特色食品專業性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等,通過設計大賽、品鑒會等形式推廣特色主導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引導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參加“中國品牌日”“非遺購物節”“吃貨節”“網上年貨節”以及“全國行”和“進名店”等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支持地方特色食品開拓國際市場。

(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1. 推進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

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加快應用節水、節能、節糧的加工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造工藝,提升加工轉化率。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果蔬皮渣、糧油麩粕、動物骨血等加工副產物的二次開發,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強化大氣、水、土壤、固廢(白色垃圾)污染防治工作,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及食品安全。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2. 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方特色食品全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原料采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數字化發展。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推動加工工藝流程再造,鍛造一批數字化車間、5G全連接工廠和智能工廠,實現柔性生產和智能制造,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提升供給與需求適配性。

(七)推廣新業態新模式

1. 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支持企業鞏固與商超、便利店、社區生鮮等傳統渠道的合作,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產銷對接,深化生產、流通、銷售、服務全渠道布局,實現線上線下多元業態深度融合。科學構建地方特色食品消費需求數字預測模型,解析不同地區消費偏好以及未來消費流行趨勢,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合理調配研發、制造及營銷資源,更好滿足地方特色食品消費需求。

2. 培育創新業態

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鏈,強化上下游深度融合,培育創新業態和模式。結合特色農產品原料種養殖基地,發展共享農莊、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業態。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養生、休閑觀光、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功能,引導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與康養、旅游、科普、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地方特色食品預制化發展步伐,促進傳統飲食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生產工藝結合,推出一批中華美食和地方小吃等工業化產品。

3. 打造多元融合消費場景

積極打造集食品品鑒、文化創意、社群交往等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元化的消費體驗。積極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特色餐飲集聚區、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消費場景和載體,廣泛凝聚人氣,促進地方特色食品消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構建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市三級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央地聯動,深入開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培育。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協同推進產業發展。鼓勵各地將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作為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加強系統謀劃和督促落實。

(二)完善支持政策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工藝技術提升、加工設備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提供助力。鼓勵市場化運作的各類基金加大對地方特色食品領域技術創新和薄弱環節攻關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

(三)健全標準體系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專業優勢,開展特色食品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高于推薦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轉化。

(四)加快人才培養

完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培養產業發展亟需的專業人才。結合地方特色食品生產工藝流程特點,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企業家研修培訓,培育具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多方面能力的現代企業管理人才。

知識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知識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