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2 17:47

中商情報網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力量,對我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戰略部署。

“十四五”時期是福建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重大戰略機遇期,要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其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福建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效穩步提升。

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本規劃重點闡明未來五年福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總體要求、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指導全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文件。

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發展基礎

第一節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對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6000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時期“倍增”目標,2020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較2015年提高了7.6個百分點。發展效益持續提升,2020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數位列全國第4位,排名較上一年上升3位。創新型企業大量涌現,高成長性企業超過47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4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數字經濟發展迅猛,2020年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8位,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5%左右。

創新發展構筑新優勢。企業創新投入不斷增加,“十三五”期間全省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年均增長5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連續五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為我省獲批的第二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電信息、能源材料、化學工程、能源器件等4家省創新實驗室啟動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累計達258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40家、企業技術中心648家,省級產業協同創新院21家,首次布局建設10家省“一帶一路”對外合作科技創新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加快發展,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五年破百億元,建設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8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68家。

重點領域激發新動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壯大,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9%,建成沿海新型顯示產業帶,推進一批集成電路領域重大項目建設,28納米制程芯片形成規模化量產并躋身國內領先水平,擁有全國唯一全產業鏈自主生產光芯片的企業。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7%,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鎢產業鏈和稀土產業鏈。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5%,積極創建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技術全球領先,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制造單機容量居亞太地區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突破,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以上,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與診斷試劑等研發、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力推進疫苗攻關。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開局良好,一批智慧海洋、藍色產業項目加快建設。

高效集聚打造新格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撐帶動作用逐步增強,創造全省國家高新區64%的工業總產值,集聚全省83%的高新技術企業、72%的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以及76%的新型研發機構。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七個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福州市、廈門市、莆田市新型功能材料和廈門市生物醫藥四個集群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以上汽寧德基地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集成電路產業基本形成以廈門、泉州為輻射高地的“一帶雙核多園”格局,石墨烯產業形成“兩核三區”集聚格局。

當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但也存在一些短板: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較少,技術與人才支撐能力相對薄弱,服務體系尚需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

第二節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與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歷史性交匯,產業分工格局面臨重塑,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構建,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產業創新發展帶來新動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帶動數字化浪潮,數字轉型深刻改變了制造模式、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和分工格局,加速產業技術變革、生產變革、管理變革、體制變革。以新藥創制、基因技術應用服務、新型醫療器械制造、生物農業、工業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并趨于成熟,將掀起新一輪生物技術的浪潮。分布式發電、新型儲能、能源互聯網、高效燃料電池等技術正在推動能源革命,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等新型能源應用比例不斷提升,低碳、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正在加速形成。機器人、增材制造、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正在全面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第三代半導體、超材料、微納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也為制造業創新提供了源頭支撐。要堅持以更大格局、更寬視野謀劃布局科技前沿領域,搶占科技競爭和產業發展制高點,構筑面向未來的戰略競爭優勢。

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為產業融通發展創造新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戰略基點,深度把握國內“需求側”超大市場和消費潛力釋放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高質量供給體系。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推動新興產業質量和效率不斷優化提升。

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對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經濟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絲”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多區疊加”區位優勢,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建設重中之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宏觀形勢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眾多新挑戰。一是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加速全球化產業體系和創新網絡的重構,技術“卡脖子”和產業鏈“斷供”風險加大,需加快培育核心技術、龍頭企業、完整產業鏈以及產業集群。

二是長期依托的全球化技術擴散紅利將顯著弱化,對原始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三是國內各地競相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資源與人才爭奪加劇,需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精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個更大”重要要求,以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為著力點,以加快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培育為重點,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為核心任務,以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重大攻關為主導路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培育一批進入價值鏈中高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體,加快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根本性轉換,將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新支柱,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主要原則

——戰略引領,超前布局。圍繞國家和全省的重點工程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著力解決制約產業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建設,強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攻堅,切實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技術企業和高端創新平臺,調動全球創新資源,實現我省產業發展的“無中生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最大程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和新的比較優勢。深入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深度開展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建設開放合作高地。

——創新驅動,典型示范。堅持把創新擺在產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協調互促。集中優勢資源,聚焦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產業影響范圍廣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開展典型示范應用。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福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與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取得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打造創新引領、結構優化的生態體系,穩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0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17%,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3%,促進一批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并成為支柱產業。

創新體系加快構建,掌握一批核心技術。謀劃建設大科學裝置,創建培育一批具備領先實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聚集創新要件,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好堅實基礎。突破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重點產品。

產業集群格局形成,產業生態不斷優化。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造具有特色和優勢的五百億級、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區。

表1福建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注: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4個(含國家級7個),國家正在開展優化整合,該數據不列為發展目標。

第三章重點領域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七大重點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第一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深化新時代“數字福建”建設,聚焦高性能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光電等電子核心產業,擴大下一代信息網絡及高端信息服務多元優質供給,將我省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3500億元,年均增長10.9%。

一、電子核心產業

(一)高性能集成電路。聚焦存儲器、光通信芯片、多媒體芯片、車規級芯片、第三代半導體芯片等領域,布局建設較大規模特色工藝制程生產線和先進工藝制程生產線,積極發展先進封裝測試,加快推進芯片設計平臺(EDA平臺)及配套知識產權庫(IP庫)的國產化,推動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產業鏈一體化跨越發展。發揮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以廈門、泉州為輻射高地的“一帶雙核多園”集聚發展格局。

(二)超高清視頻顯示。重點發展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銦鎵鋅氧化物(IGZO)、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印刷顯示、量子點顯示、柔性顯示等新型顯示產業。加快布局柔性顯示生產線,提升柔性基板、低溫半導體背板、薄膜封裝、柔性器件等量產技術研發能力,開發曲面屏、可折疊屏、可彎曲屏等柔性顯示產品。支持本土發光二極管(LED)龍頭企業切入小間距顯示領域,前瞻布局微型發光二極管顯示(MicroLED)、迷你發光二極管顯示(MiniLED)產業。做強做優面板、模組、整機、顯示材料等新型顯示全產業鏈。推動超高清視頻芯片、人臉識別、智能視覺、全息成像、三維顯示(3D)等技術取得突破。發展壯大福州、廈門、莆田等產業集聚區。

(三)光通信、精密光學、光電探測等光電產業。攻破高速光通信關鍵器件和芯片等“卡脖子”技術,打造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塊、光通信設備、光纖光纜等光通信全產業鏈。突破精密光學制造與檢測技術,培育壯大光學鏡頭、光學鏡片、光學測量設備等精密光學產業。依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福州大學先進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新一代光電探測與數字圖像傳感器的基礎研究和落地轉化。重點打造福州、廈門、泉州等產業集聚區。

(四)新型元器件。敏感元器件領域,突破微機電系統(MEMS)、薄膜工藝技術,支持發展光電器件、磁光器件、聲光器件、運動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電力電子功率器件領域,重點發展大功率器件、電源驅動芯片等。

二、下一代信息網絡

(一)第五代無線網絡(5G)。搶抓第五代移動通信發展的窗口期,支持龍頭企業推進核心技術、標準以及關鍵產品研制,加快5G建設,開展典型場景應用。推進超大容量核心交換機研發和產業化。加強核心芯片、顯示屏、基站天線、射頻組件等5G核心器件研發和產業化。

(二)衛星應用。實施海絲空間信息港工程,加快建設海絲衛星數據服務中心、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福建分中心和省級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實施“衛星+”應用示范工程,拓展衛星數據在智慧城市、數字政務、閩臺融合、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打造福州、莆田、漳州等產業集聚區,發展衛星遙感應用、衛星通信系統及衛星應用終端產業。

(三)物聯網。依托物聯網開放實驗室、福州馬尾物聯網產業基地等,推進物聯網技術在智能交通、電網、水務、醫療、環保、物流、公共安全等領域應用,加快發展物聯網技術和產品,推動物聯網標準制定,爭取國家移動物聯網試點。

(四)工業互聯網。支持福州、泉州等地加速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規模應用推廣,爭取設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福建分院、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福建分中心。實施“5G+工業互聯網”創新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面向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面向工業設計和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工業軟件測試驗證平臺。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服務型制造,加快培育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業態新模式。

三、信息技術服務

(一)大數據。爭取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節點、大型互聯網企業區域性數據中心在我省布局,推動數字福建(長樂、安溪)產業園等園區建設,支持發展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數據安全保障等,培育一批大數據技術外包和知識流程外包服務供應商。健全公共數據資源開放開發機制,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場景式開發,創新推出一批便民利企數據產品和數據服務。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營造數據要素流通良好生態,培育數據采集、分析、運營等新業態。適時設立東南大數據交易中心,推進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建設,健全數據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鼓勵數據資源合規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支持福州、廈門開展大數據專業職稱改革試點。

(二)云計算。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領域,依托數字福建云計算中心,以政務云平臺、大數據中心、省超算中心(二期)等一批重大項目為抓手,完善云計算基礎設施。平臺即服務(PaaS)領域,重點突破云平臺基礎軟件、支撐軟件等核心領域,擴大云計算平臺應用服務面。軟件即服務(SaaS)領域,鼓勵重點企業提供國內領先的云計算綜合解決方案。

(三)新興軟件。鞏固提升電子政務、文檔編輯器、數據庫軟件與信息安全軟件、在線教育軟件等優勢領域,積極突破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薄弱環節。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軟件研發和產業化。強化福州、廈門等中國軟件名城的帶動作用,支持各地發展特色軟件產業。

(四)數字創意。促進數字創意技術裝備創新發展,發揮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機交互、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數字技術對內容創作、產品研發、模式創新的深度滲透和核心支撐作用。促進游戲動漫產業健康發展,鞏固手機動漫、移動游戲、客戶端游戲、游戲游藝設備制造等產業優勢,加快布局云游戲產業。促進電競產業規范加快發展,建設一批電競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引領力的龍頭企業,構建集群突出、賽事引領、尖端人才匯集的電競產業生態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電競產業發展高地。促進直播、短視頻產業良性發展,提升數字內容原創水平和產品質量。提升工業設計服務水平,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支持面向制造業設計需求,搭建網絡化的設計協同平臺,開展眾創、眾包、眾設等模式的應用推廣,強化工業設計對電子信息、家電、服裝、玩具等產業發展的支撐;提升建筑、景觀、市政等工程設計水平。推進福州海峽創意產業園、中國短視頻產業基地等數字創意園區(基地)建設。

(五)金融科技。鼓勵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保險、交易結算等領域運用,開展網絡支付、數字貨幣、互聯網征信等業務。把握數字貨幣試點城市建設契機,支持省內電子支付龍頭企業,發揮總行級數字人民幣受理系統建設服務商優勢,開發基于數字人民幣的硬件錢包、新型支付終端等關鍵設備,參與數字人民幣系統建設及場景營造。探索運用敏捷開發、灰度發布、開發運維一體化等方法提升創新研發質量與效率,打造差異化、場景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加強金融科技審慎監管。

第二節高端裝備產業

順應裝備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趨勢,以新能源、智能網聯為方向提升汽車產業特色優勢和規模,著力推動“電動福建”建設,強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自主研發、制造與系統集成能力,提升專用裝備對重點行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加強閩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對接。到2025年,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270億元,年均增長10.0%。

一、新能源汽車

(一)新能源整車。做大新能源客車、做優新能源乘用車、做精新能源專用車,打造自主品牌,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加快上汽寧德基地、龍海金龍基地、閩侯青口汽車工業園區、三明埔嶺汽車工業園等園區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加快燃料電池客車和貨車的研發和規模化生產。加強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開發,突破車載智能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V2X)、線控執行系統等核心技術和產品。鼓勵整車企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業深度合作,研發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支持福州、廈門、寧德、平潭等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及商業示范應用。

(二)核心“三電”。支持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保持產品技術領先,布局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池制造裝備、動力電池梯級利用與再制造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帶動電池全產業鏈發展。推進碳化硅在電機領域應用,支持研發生產車用高性能驅動電機、電控系統。支持鋰電新能源特色小鎮、永磁電機產業園等建設。

(三)充換電設備。加快整車高壓觸電防護技術、高壓配電裝置小型化、車輛對車輛及其他負載供電、超快速充電、無線充電等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車載充電設備、大功率快速充電設備以及電池的快換技術及設備。開展充電接口溫度監控、電子鎖、絕緣監測、接口兼容性檢測、通信安全和泄放電路等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能量互動,鼓勵開展V2G示范應用。促進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高效協同,發展“光儲充檢”一體化充電站等新型充電設施。

二、智能制造裝備

(一)高檔數控機床。大力發展高端精密數控機床、復合數控機床(銑磨、車銑、增減材等)、慢走絲線切割機床等自主創新產品,提升主軸、絲杠、導軌、刀具、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數控系統的配套水平。加快推動洛江經濟開發區、莆田高新區、三明高新區、閩臺(南靖)精密機械產業園等產業集中區建設。推進閩臺機床產業融合發展。

(二)智能機器人。重點突破傳感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及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應用技術,研制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能物流機器人等。圍繞機械裝備、紡織鞋服、建筑建材、輕工、食品、電子等重復性操作多、勞動強度大的行業領域,開展細分行業的推廣應用,培育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系統等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及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重點發展泉州、廈門、漳州等產業集聚區。

(三)激光與增材制造裝備。發揮激光晶體、磁光晶體等高品質晶體技術優勢,拓展光纖器件、激光泵浦源、掃描振鏡、激光加工頭等關鍵零部件,依托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福建)分院、華中科技大學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研制精密激光焊接、大功率激光切割、增減材制造等裝備。

三、專用裝備

(一)新型紡織裝備。依托福建紡織產業規模優勢,重點發展高性能數控化纖和絲綢裝備、高性能數控紡紗裝備、高性能數控織造設備、非織造布成套生產線等整機設備,加快鋼領、鋼絲圈、織針、鋼筘、錠子、針布等配套發展。著力打造長樂、晉江、石獅、華安等新型紡織裝備產業基地。

(二)食品加工裝備。開發智能綠色食品制造系統設備、成套工程裝備智能化包裝機械。推進水產品綜合加工、糧油、畜(禽)產品及傳統食品工業化專用成套裝備研發應用。

(三)電池制造裝備。大力開發真空攪拌機、涂布機、繞線機、強力軋膜機、高速分切機等電池極片制造裝備以及電池包(PACK)檢測設備,加快形成鋰電池制造整線解決方案。引進電芯和模組生產的整線智能裝備企業,加快打造電池制造裝備產業基地。

(四)核電裝備。充分發揮在建核電優勢,積極引進核級設備資質企業,發展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及部件制造產業。提升換熱管、泵、閥等輔助設備本地配套水平。延伸核電運維服務。探索海水淡化、制氫、余熱再利用等核能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壯大。

(五)其他專用裝備。高端輕工裝備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塑料裝備、高檔印刷裝備、高性能包裝裝備等產業。新型農業裝備領域,重點發展設施農業與精準農業裝備、竹加工裝備、自動化采摘收獲裝備、農副產品加工裝備等產業。專用車裝備領域,重點發展環衛裝備、排水搶險裝備、應急電源裝備等產業。

第三節新材料產業

以重大裝備、重大工程需求為導向,結合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做優一批先進基礎材料,突破一批關鍵戰略材料。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9.8%。

一、前沿新材料

(一)石墨烯材料。發揮我省石墨資源儲量優勢,加強石墨烯材料規模化制備和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聚焦復合材料、能源材料、導熱材料、電子信息器件、環保健康產品等石墨烯應用材料與功能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打造三明、泉州、廈門等產業集聚區。

(二)增材制造材料。聚焦醫療、模具和鞋服等領域,開展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特性研究,推動增材制造關鍵材料制備技術及裝備研發,提升金屬增材制造材料、無機非金屬增材制造材料、有機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以及生物增材制造材料等材料品質和性能穩定性,形成一批滿足增材制造產業需要的專用材料牌號。

二、先進基礎材料

(一)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以高強高韌鋁合金、高端鎢鉬硬質合金、高強變形鎂合金、高強高導銅合金、耐蝕耐磨銅合金、高強韌鈦合金、半固態輕合金等為重點,發展重大工程急需、嚴重依賴進口的新一代大品種有色金屬材料。打造復合材料和電子工業用銅、高精銅帶、貴金屬靶材產業鏈,加快壯大上杭金銅產業基地和寧德銅產業基地。圍繞航空航天、汽車、綠色建筑等高性能鋁合金精深加工領域,發展精鋁提純、高端鋁鎂合金等合金材料,打造鋁基材料產業鏈。加快建設中國(廈門)鎢材料生產、應用和研發基地,推動硬質合金材料、涂層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硬質合金工具、數控刀片、整體刀具等高端產品,加快超硬精密數控刀具項目建設。依托壽寧鋯鎂新材料產業園,積極推進鋯鎂合金等材料研發和應用。

(二)化工新材料。依托湄洲灣石化基地、古雷石化基地、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連江可門化工新材料產業園、龍安精細化工園區等產業集聚區,推進福建師范大學泉港石化研究院、廈門大學古雷石化研究院建設,重點發展高性能聚烯烴、高端工程塑料等先進高分子材料、電子化學品及化工清潔生產等。依托三明、南平、龍巖等地區,大力發展氟新材料產業。

(三)高品質特殊鋼材。依托省內鋼鐵企業,突破高品質不銹鋼、高性能工模具用鋼等關鍵技術,發展高性能齒輪鋼、高純度軸承鋼、高強度耐磨鋼等高端鋼材及超高強韌汽車用鋼、高性能海工鋼、高等級硅鋼、筆尖鋼等不銹鋼新材料。大力推廣免退火、免酸洗、非調質等綠色節能型鋼鐵新材料在汽車、家電、橋梁等領域的應用。

(四)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依托優勢企業發展電子級多(單)晶硅、硅基電子化學品、硅基電池材料、特種玻璃以及陶瓷材料。發揮骨干企業的引領作用,發展氧化鋯結構陶瓷、氧化鋯功能陶瓷等各類先進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

(五)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加快開發新型紡織面料,加大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高性能纖維混紡、高支高品質紗線及其織物、衛用新型熱接合性復合纖維(ES纖維)、高性能金屬纖維的研發力度。發揮廈門大學、閩江學院等作用,推動碳化硅纖維、氮化硅纖維、聚烯烴系纖維等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推動在航空、航天、武器裝備等領域應用。

三、關鍵戰略材料

(一)電子信息材料。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第三代半導體領域需求,突破一批高端產品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圍繞半導體產業配套需求,發展光刻膠、高純試劑、電子氣體、封裝材料等電子專用化學品。依托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鞏固提升激光晶體、磁光晶體、半導體發光材料等光電子材料技術優勢。依托省內龍頭企業,發展以氮化鎵、碳化硅、鈣鈦礦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依托將樂軍民融合第三代半導體晶體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研發、生產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晶體材料。

(二)新能源材料。加快新能源材料領域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進一步提高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鋰電池儲能材料產業集聚水平。開展高容量儲氫材料、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材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及防護材料研究,實現先進電池材料合理配套。

(三)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大力發展稀土永磁、儲氫、發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加快建設龍巖、三明稀土工業園,延伸稀土深加工及應用產業鏈,推進稀土永磁材料等領域重大產業項目,加快產業集聚。

第四節新能源產業

發揮清潔能源大省優勢,加快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大力發展光伏、海上風電、儲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等新興產業,推進電力物聯網開發應用,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與系統解決方案輸出高地。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10.7%。

一、高效光伏

(一)光伏電池產線設備。加快異質結電池設備制造產線落地,提升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PECVD)、磁控濺射沉積(PVD)等核心裝備的制造能力。鼓勵泉州、莆田開展產業鏈招商,加快引進N型硅片、低溫銀漿/銅粉體、靶材等關鍵材料制造以及晶體加工設備、電池組件、光伏電池激光加工設備、光伏逆變器等生產制造企業。

(二)光伏電池制造。加快建設莆田、泉州異質結電池及生產裝備創新發展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異質結電池大規模生產制造與光伏電站運營的核心企業。堅持自主建設異質結電池生產線,積極推進平均轉換效率≥25%、設備國產化率≥90%的異質結電池生產線建設項目,加快形成30吉瓦以上的產能,成為全國領先的異質結電池生產基地。推進鈣鈦礦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三)光伏系統集成與運營服務。積極培育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異質結光伏系統集成運營商,鼓勵開展異質結光伏發電系統的咨詢設計、系統集成、工程總承包及運營管理等服務,形成面向“漁光互補”、屋頂光伏等不同應用場景的異質結電池終端產品體系與運營解決方案。鼓勵開展異質結電池“交鑰匙工程”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和智能制造車間的系統集成服務。

二、海上風電

(一)海上風電整機及零部件。發揮海上風電資源優勢,推廣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加快12兆瓦風電設備研制下線,開展15兆瓦風電設備攻關。加快海上風電產業鏈從大型風電整機制造向超長葉片、高承載主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制造延伸,加快引進布局永磁電機、風電復合材料、控制系統、風機變流器的研發制造項目。加快建設海上風電檢測與試驗基地,加快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園建設,打造高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二)風電施工和運維服務。支持省內船舶企業發展海上風電安裝運維船、海工鋼構制造和海上風電工程。加快發展新一代海上風電一體化作業移動平臺、海上風電數字化智慧運維平臺,建設海上風電運維基地。

(三)“風電+”產業。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養殖、海上旅游等融合發展,支持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海上制氫綜合開發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海上自動化養殖裝備制造、海水制氫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積極引進海底電纜、海上升壓站系統集成、海洋工程設計、海上防腐材料、海上防生物污損材料等海上風電產業配套體系。

三、氫能及燃料電池

(一)氫能。以福州氫能產業基地等為核心,打造制氫、運氫、儲氫、加氫全產業鏈。依托福州化工副產氫豐富優勢,支持企業開發化工副產氫提純技術和回收技術,率先建設低成本規模化的制氫產業基地。加快推動國家能源集團氫能公司福清制氫示范項目建設,研究開展基于富余核電電解海水制氫及氫能應用項目。依托漳州氫能產業基地等,推動風電資源開發與氫能源利用產業相結合。推進加氫機、控制閥組、氫氣壓縮機、液(氣)氫貯罐等裝備研發制造。在氫燃料電池公交、物流車和卡車運營線路和區域,開展氫氣存儲和加注設備(高壓儲氫罐、氫壓縮機、加氫機、加氫槍等)的推廣應用。提前布局低成本規模化的煤化工制氫系統、零碳化的新能源制氫系統。

(二)燃料電池。堅持自主研發建設膜電極封裝、燃料電池空壓機及氫氣循環泵等先進生產線,加快雙極板、膜電極、電堆等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及燃料電池系統國產化。積極發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制造產業,支持燃料電池在客車、輕卡等領域推廣應用。

四、儲能

(一)儲能產品制造。加快儲能專用鋰電池產品的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研發推廣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儲能技術。大力發展電池管理系統(BMS)、儲能變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統(EMS)等配套產業。

(二)儲能系統集成。針對不間斷電源、家儲、無線基站儲能、工商業儲能、電網側儲能和發電側儲能等不同應用場景和需求,開發儲能技術裝備。加快形成風光儲充測一體化智能電站、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等成套裝置的設計、制造與運維能力。

(三)動力電池梯級利用與再制造。突破鋰電池循環再制造技術,完善回收處理工藝流程,形成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服務、電池組拆包、模塊測試篩選、電池再組裝利用、鎳鈷錳鋰等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全鏈條產業體系。

五、電力物聯網

(一)智能感知器件、軟件及終端設備。鼓勵電子信息、物聯網企業跨界發展,支持福州高新區、馬尾物聯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電力物聯網產業基地,在智能傳感器、智能計量設備、智能電力終端、電力信息化軟件、能量控制軟件等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具有技術優勢的科技型企業,打造福州電力物聯網產業集群。

(二)先進電力設備。加快發展廈門、漳州智能電網設備研發制造基地,大力發展高性能不間斷電源、大功率高壓變頻裝置、稀土永磁電機等先進電力電子裝置,開展軍用微網儲能等軍事新能源產品研發制造,帶動聚集一批智能變壓器、整流器、電感器和智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研發制造企業。

第五節生物與新醫藥產業

加快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步伐,重點聚焦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制造和生物農業等領域,推動傳統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加快生物育種向高效精準育種升級轉化,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到2025年,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00億元,年均增長9.3%。

一、生物醫藥

(一)新型疫苗。大力開發預防重大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加快九價宮頸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尖銳濕疣疫苗、治療性乙肝疫苗為代表的重磅新型疫苗及多聯多價疫苗的臨床試驗和產業化進程。鼓勵疫苗品種及工藝升級換代,發揮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優勢,支持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等技術路線開發。加快推動新型疫苗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落地,建成國家級疫苗研發生產基地。

(二)生物技術藥。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遺傳工程等技術為核心,鼓勵企業布局重組蛋白及多肽藥物、抗體藥物、核酸藥物等研發管線。支持優勢企業提升蛋白質修飾、生產、篩選、優化等核心平臺技術,開發重組干擾素、重組凝血因子、重組胰島素、重組人生長激素等重組蛋白質藥物及多肽藥物。鼓勵省內傳統藥企以仿創結合的模式涉入抗體藥領域,引進國內外創新團隊,重點開發以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為代表的創新產品。積極布局小核酸藥、雙抗藥物、細胞治療藥物等前沿賽道。支持細胞培養基、純化介質、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層析設備等藥品生產領域重要耗材及設備的國產化。

(三)新型化學制藥與原料藥制造。依托福州、柘榮等地現有醫藥、化工產業園區,建設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推動原料藥產業綠色發展。發揮重點企業作用,加強關鍵藥物中間體和原料藥的研發與制造。依托福建省核受體藥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癌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開發基于新結構、新靶點、新機制的原研藥。針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傳染性疾病(乙肝、丙肝)等,鼓勵企業開展臨床急需、供應短缺、療效確切、新專利到期藥物的仿制開發以及上市藥物的適應癥拓展。鼓勵布局同位素生產堆,開展以醫用核素為主的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發展下游放射性藥物產業。鼓勵發展新型注射給藥系統、口服調釋給藥系統、吸入制劑、經皮和粘膜給藥系統等新型制劑。

(四)現代中藥。以道地優勢藥材為基礎,推進名優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和優勢中藥復方與活性成分研究,形成一批療效確切、制劑先進、臨床價值高的閩派特色中藥。發揮福建省經典中藥復方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中藥學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優勢,開展藥效成分發現、藥效評價和中成藥制劑新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創新中藥衍生品,鼓勵以中藥材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化妝品及中藥日化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支持明溪南方紅豆杉、泰寧雷公藤和三尖杉、柘榮太子參、邵武多花黃精、光澤七葉一枝花及藥用動物馴養繁育基地等中藥材基地建設。

(五)生物醫藥服務。積極承接國際產業技術轉移與藥品代工服務,鼓勵發展藥物非臨床試驗研究、藥物臨床試驗、委托合同研究(CRO)、委托合同生產(CMO)、合同研發生產服務(CDMO)等研發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或產業基金牽頭,建立藥物研發共享創新實驗平臺。加強可穿戴遠程診療、基因診斷、影像診斷、智慧識別、手術導航、精準給藥系統等智慧醫療技術應用,加快發展“互聯網+”個性化健康管理系統,發展遠程健康管理、遠程門診和移動醫療等健康管理服務。圍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快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在藥物靶標篩選、藥效早期評價、藥物臨床數據分析、醫學診斷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的應用,形成生物數據集成開發應用領先優勢。

二、生物醫學工程

(一)植(介)入生物醫用材料。重點發展骨科、齒科、心血管科、運動醫學、醫療美容等領域相關植(介)入器材及配套手術器械。加強消融類、電刺激類新型醫用材料研發,積極發展人體組織器官修復再生、生物功能增進類新產品。推動增材制造(3D打印)、數據芯片等技術在植(介)入新產品中應用。

(二)體外診斷試劑及設備。推動免疫診斷、分子診斷、即時檢驗系統(POCT)等體外診斷產品及試劑升級換代和質量性能提升。加快引進核心反應體系(診斷酶、抗原、抗體)、信號體系、載體及反應環境等原材料企業。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體外診斷領域的融合與應用。圍繞診斷試劑、檢測儀器設備等醫療器械發展需要,加快建設醫療器械注冊檢驗平臺。

(三)高端診療設備。發揮福建省中醫四診智能診療設備工程研究中心、莆田蘭海核醫學研究中心等平臺優勢,積極發展中醫四診智能診斷儀、粒子治療裝備、智能手術機器人、可穿戴遠程診療設備等。推進三明同位素堆及下游產業項目建設,帶動醫用同位素堆關鍵部件及設備研發。推動康復設備提質升級,發揮福建中醫藥大學中國康復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作用,圍繞老年康復、產后康復、殘疾人康復等市場需求,開發康復機器人、遠程康復設備及中醫理療康復設備等。

三、生物制造

(一)生物基材料。發展聚乳酸(PLA)、聚羥基烷酸(PH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促進產品在一次性餐具、包裝、紡織、醫療等領域推廣應用。推進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開發纖維素功能材料、木質素改性材料、甲殼素高分子材料等。

(二)酶制劑及新型發酵產品。在傳統優勢產業中推廣應用酶催化技術,建立生物漂白、生物脫膠、生物制革等綠色生物過程,推動紡織用酶、造紙用酶、洗滌用酶、制革用酶、化工用酶等工業酶制劑的研發應用。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和新型提取工藝發展新型高附加值的藥用/食用發酵產品和天然生物提取物,支持工業微生物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發展維生素、輔酶、功能肽等新型發酵產品。

四、生物農業

(一)生物育種。利用基因編輯、分子育種、基因組學等生物育種技術,重點培育和發展禽畜(白羽肉雞)、食用菌(金針菇)、水產品(大黃魚、鮑魚)、水稻等我省特色動植物優良品種,實現生物育種從傳統經驗育種向科學精準育種的產業升級轉化。鼓勵開展種子產業化經營,構建完善的種子產業鏈。建設和完善生物種質資源庫等保藏和共享平臺。支持福建南繁育種基地、三明中國稻種基地開展技術攻關。

(二)動植物營養和健康。發展基于中藥材、天然植物提取物、抗菌肽、飼用酶制劑的生物飼料。鼓勵針對病毒性疫病精準防治的動物疫苗和動物疫病診斷試劑的研發和產業化。圍繞提高植物抗逆與病蟲草害防控能力,創制新一代農業微生物制劑、生物化肥、生物農藥等農業生物制品。培育一批動物疾病預警、診斷、防控和治療解決方案提供商。突破光生物技術、室內農業人工智能技術、植物生長照明與環境控制等技術,發展室內農業。

(三)功能性食品。圍繞增強免疫功能、緩解體力疲勞、輔助降血脂等功能類型,發展天然、綠色、環保、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開發適合不同人群的營養強化食品。提高功能性食品科技含量,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進行產學研聯合創新合作,開展生物活性物質及功效成分的構效、量效關系以及生物利用度、代謝效應機理的研究與開發。

第六節節能環保產業

搶抓創建美麗中國福建典范良好機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為目標,突破能源高效與梯級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技術,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到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9.0%。

一、高效節能

(一)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鞏固大尺寸高效低成本發光二極管(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優勢。提升襯底、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高純氨氣、新型熒光粉、熒光陶瓷等配套水平。支持石墨烯、紫外、深紫外等技術創新方向。積極引進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沉積設備(MOCVD)、刻蝕機、光刻機、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固晶機、光譜分析儀等核心設備研發生產項目。推動產品在新型顯示、工業照明、健康照明、教育照明、植物照明等領域應用。打造原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裝、終端應用及核心生產設備全產業鏈。

(二)節能電機裝備。重點突破稀土永磁電機技術、特大功率高壓變頻技術等,開發高效率(IE2)和超高效率(IE3)電機系列產品、三相異步電機、氫燃料電池空氣壓縮機、節能型新風系統、5G通信基站專用制冷壓縮機等產品。積極推動工業能效提升,逐步淘汰低效高能耗電機設備和產品,大力推進節能電機關鍵技術與產品的規模化應用。

(三)節能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保溫材料、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劑等材料,支持節能材料應用于建筑工業、冷庫、儲罐、船舶等行業領域,提升節能、環保等綜合效益。加快推進節能屋頂、節能玻璃、節能墻體等建筑節能材料研發與推廣應用,積極推行綠色建造。

二、先進環保

(一)大氣污染防治。聚焦電力、水泥、垃圾焚燒、鋼鐵、冶煉等煙氣治理領域,發展煙氣高效除塵、脫硫、脫硝、有機廢氣凈化、轉爐煤氣凈化回收、有機溶劑回收等先進技術和裝備。依托工業煙塵凈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加快電除塵技術、揮發性有機物(VOCs)光催化及生物處理技術、高效除塵器裝置及相關核心組件、工業煙氣脫硫脫硝設備、粉塵抑制技術與設備等技術創新,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

(二)水污染防治。面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污泥處理等領域的需求,發展污水資源化利用、流域總氮總磷減排和破解溶解氧超標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重點突破高效深度脫氮除磷設備、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成套設備、節能型高效污泥安全處置設備等一批技術裝備。支持開發用于養殖尾水、海上溢油等處理的環保制劑。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與信息化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化污水處理遠程運維裝備和信息化系統,推動水環境治理產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三)固體廢物處理及土壤污染防治。發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裝備、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裝備等,加快突破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置技術、垃圾焚燒處理處置、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加快發展土壤及污泥污染修復技術裝備,鼓勵開展農田土壤污染、工業用地污染、礦區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復。

三、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一)碳捕集及封存。開展規模化、全鏈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研發及應用,探索培育形成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石化等產業同CCUS技術耦合發展的綠色低碳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燃燒后、燃燒前及富氧燃燒等低能耗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降低捕集成本。探索發展深部咸水層二氧化碳儲存等二氧化碳地質埋存技術。

(二)碳綜合利用。加快發展二氧化碳礦物轉化利用、化學轉化利用及生物轉化利用技術。推動食品級液態二氧化碳產品在碳酸飲料、啤酒、冷藏保鮮等領域應用。開展工業級二氧化碳產品應用,推動二氧化碳基塑料、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產業發展。

四、資源循環利用及節能環保服務

(一)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太陽能光伏板、動力電池、廢液晶、碳纖維材料和節能燈等新興廢棄物回收利用裝備的研發和制造。發展城市污水處理技術與設備,鋼鐵、化工、造紙、紡織印染、食品加工等高用水行業廢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裝置。發展對火電、鋼鐵企業脫硫石膏、粉煤灰、鋼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裝備。鼓勵廢舊汽車、廢舊工程機械、廢舊機床等產品零部件再制造。推廣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舊電器、廢鋼鐵、協同處置垃圾、污泥資源化處理工藝技術。

(二)節能環保服務業。基于環境大數據,完善環保服務信息平臺,推動衛星、互聯網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提高環境監管智能化水平,加快發展社會化監測等新業態。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節能環保服務公司,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提供節能環保服務。加強監測檢測、技術產品認證和推廣,鼓勵省內符合條件的認證機構申請綠色認證資質,規范認證機構認證行為,提高認證有效性。在國家綠色標準體系的基礎上,完善我省綠色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統計監測。

第七節海洋高新產業

加快“海上福建”建設步伐,加大海洋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環保等海洋高新產業。到2025年,海洋高新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30億元,年均增長10.8%。

一、海洋電子信息

(一)海洋信息設備。重點發展船舶信息設備,著重布局船用電子信息設備、船舶動力及配套裝備、智能化裝備基礎器件等短板領域。加快發展船舶導航智能終端、船舶供電智能裝備、船舶動力管理系統等。支持發展海洋動力環境傳感器、海洋水質和生態環境監測傳感器等傳感器和執行器產業。鼓勵發展以水聲組網通信和海纜光纖通信為代表的水下通信和網絡產業。

(二)海洋信息服務。推動天通衛星、新一代高通量衛星等應用。推廣衛星通信技術與系統在大中型海洋漁船中的應用,推進“寬帶入海”,提升對海上活動的動態監管能力。拓展海洋智慧旅游、智能養殖、智能船舶、智慧海上風電運維、智能化海洋油氣勘探開采等應用服務項目。

二、海洋生物醫藥

支持擴容完善海洋微生物菌種庫、海洋藥源種質資源庫、海洋化合物庫、水產種質資源庫等資源庫,探索建設深海基因庫,推動資源共享和聯合開發。加大新型海洋活性物質發現、高通量篩選與功能評價、綠色低成本生產工藝、高效率技術集成與產品化等原始創新技術儲備。著力開發海洋靶點藥物、醫學組織工程材料、現代化海洋中藥等醫藥產品。加快發展基于海洋脂類、色素、肽類、多糖等成分的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鼓勵開發抗菌肽、噬菌體、海洋酶等替抗型綠色養殖用制品。重點依托廈門海滄、福州江陰、漳州詔安、漳州東山、泉州石獅、莆田北岸等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引育一批海洋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建成殼寡糖衍生物、瓊脂、輔酶Q10、微藻DHA、香蘭素等產品的全球供應基地,打造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三、海洋工程裝備

(一)海工裝備。著力發展用于海底采礦、水下打撈、海上救援、海道測量、港口航道施工、深水勘察、海工輔助、海底電纜施工、深海鋪管、遠海起重等海洋工程裝備產品,打造福州、廈門、漳州、寧德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基地。

(二)深海養殖裝備。推動大型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漁業關鍵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與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的融合發展。

(三)高技術船舶。依托閩江口、三都澳、廈漳灣等船舶修造產業基地,大力提升深海采礦船、汽車滾裝船、郵輪游艇、電動船舶、新型高性能遠洋漁船等高技術船舶產品,加快發展船舶設計和高附加值船用裝備制造,鼓勵發展船舶修造產業。

(四)郵輪游艇。加快推動郵輪游艇設計、制造、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支持廈門建設郵輪生產基地和游艇帆船國際展銷中心,做強廈門郵輪母港。支持福州加快建設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培育形成郵輪經濟功能集聚區。

(五)海洋潮汐能和波浪能裝備。加快籌建海洋潮汐能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加快開展海洋潮汐能發電技術研究、試點工作,重點開發潮汐能發電技術,突破低水頭、大流量、環境友好型潮汐能技術裝備,探索研究潮波相位差發電和動態潮汐能技術等新型潮汐能發電技術。鼓勵建設海島中型規模潮汐能示范電站,推動潮汐能電站的并網規模化應用并積極推進能源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探索推進波浪能發電裝置研發應用。

四、海洋環保

(一)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產業。針對港口、船舶、工程、旅游等污染防治以及沿岸陸源污染治理需求,加快推進船舶油污處理、海洋重金屬污染治理、海洋漂浮垃圾收集處置等設施及關鍵技術研發。加快培育一批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咨詢公司、創新研發企業和工程承包服務商,加快培育生態海堤建設、濱海濕地修復、沙灘修復、海灣環境治理、海洋環保工程建設等工程服務市場。

(二)海洋碳匯產業。開展海水養殖增匯、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等試點工程。探索制訂海洋碳匯監測系統、核算標準,參與制訂海洋碳交易規則,推動海洋碳匯交易基礎能力建設。支持海水貝藻類等碳匯漁業養殖區開展碳中和示范應用。積極開展海洋碳匯產業交易試點示范工作。

(三)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在石油、采礦、化工、冶金等行業,持續拓展海水淡化技術裝備應用場景,促進海水淡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提升海水淡化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突破反滲透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核心裝備以及聚砜、無紡布等關鍵基礎原材料,鼓勵構建關鍵技術、核心材料、重要部件、整機裝備和標準化等創新需求公共服務平臺,加大海水淡化工程先進自主技術和成套裝備推廣應用。發展海水淡化副產濃海水高值化綜合利用產業,突破鋰、鈉、溴、鎂、重水等化學元素的海水提取技術,打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鏈。

第八節未來產業

跟蹤國際科技前沿,聚焦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圍繞未來網絡、基因與生物技術、深海科技等新技術領域,前瞻布局新興產業前沿科學問題研究與技術研發,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應用,培育未來產業。

一、未來網絡

(一)量子信息。引導福建省量子信息與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創新型優勢企業圍繞量子信息核心器件與技術、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平臺、專用與通用量子計算機、量子精密測量技術、量子通信、量子網絡及科研成果工程化與產業化等方面開展攻關。探索量子信息在政務、金融和國防等國計民生重要行業和領域的推廣應用。

(二)第六代移動通信(6G)。積極對接和參與6G技術愿景規劃概念性研究和標準討論。探索啟動下一代信道編碼及調制技術、新一代天線與射頻技術、太赫茲無線通信技術、空天海一體化通信技術等潛在關鍵技術研發。前瞻布局和培育6G技術團隊和企業主體。超前布局人體數字孿生、空中高速上網、基于全息通信的高保真擴展顯示(XR)等新應用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打造虛實空間泛在智聯的統一網絡。

(三)類腦智能。布局腦認知原理解析、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制、腦重大疾病機理與干預研究、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類腦計算與腦機融合技術研發。開發神經網絡芯片和神經元傳感器等微處理器及設備、腦機交互等新一代智能技術,研制類腦人工智能器件及人機交互、共融設備。開展類腦人工智能特色應用示范,積極培育無人駕駛、智能家居、圖像識別等新業態新模式。

(四)區塊鏈。實施區塊鏈技術創新和產業培育專項行動,建設福建省區塊鏈主干網,開發上線數字福建區塊鏈應用公共平臺,拓展“鏈上政務”“鏈上民生”“鏈上金融”等應用,推動福州創建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泉州、南平、龍巖等地打造區塊鏈產業集聚區。

二、基因與生物技術

(一)基因技術。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技術體系,開發針對重大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的基因治療新技術。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等基因技術研究,培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發展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推進基因檢測臨床應用及基因檢測儀器試劑的產業化。培育載體構建、克隆表達、蛋白純化、抗體定制等基因編輯相關上下游技術服務業。

(二)合成生物技術。突破人工生命元器件、基因線路和生物計算、人工生命體、人工多細胞體系設計構建調控原理,發展大片段DNA和人工基因組設計合成技術。設計構建重大疾病診療、光能和電能利用、固氮或固碳等生物系統。研發可生產化學品、材料、天然產物、藥物、生物能源的人工細胞工廠。發展以綠色生物制造、現代生物治療等為代表的新型生物經濟。

(三)下一代微生物組技術。重點開展微生物組的精準解析、靶向調控以及合成微生物組的技術研究,開展細菌耐藥性的進化與傳播、人體腸道微生物菌群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等基礎研究,積極推進微生物組成像技術的迭代,推進基因組學、元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支持開發基于微生物組學技術的靶向藥物和抗腫瘤新型療法等產品。

三、深海科技

(一)深海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利用裝備。圍繞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加強深海采礦重載作業裝備、礦石輸送裝備、水面支持裝備研制,服務規模化海上試采和商業化開采。以深海采礦船為核心產品,向采礦設備、提升系統及礦物處理系統等上下游產業延伸。發展數字礦區技術、商業型采礦技術、移動平臺技術,提升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無人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深海油氣資源探測與開采裝備。突破深海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發展潛水作業船、海底作業支持船、平臺供應船等油氣資源開發裝備。開展智能化海洋油氣勘探開采設備制造和應用服務項目。

(三)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升深海生物資源探查獲取能力,發展深海生物資源勘探、獲取、培養和保藏技術體系,加強深海生物及基因資源的應用潛力評價與產品開發。

第四章重點工程

加快推動產業創新、產業組織、投資驅動,大力組織實施戰略科技力量平臺、十個以上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百個以上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千家“專精特新”企業、萬億項目投資等“個十百千萬”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級。

第一節戰略科技力量平臺建設工程

突出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功能,以產業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為主要抓手,全面強化全省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

建設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對標國際、國內一流科學城,加快集聚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增強科學策源、技術發源、產業引領等核心功能,探索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科技體制機制。全面整合福州大學城、福州高新區創新資源,著力引進大科學裝置,推動新型大學落地,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創新組織能力,加快高端科技產業和高端創新要素匯聚,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局帶動意義的區域創新極核。

建設廈門科學城。以“強科學、育產業、優服務、建新城”為總體思路,錨定前瞻性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未來產業培育等目標,集群化布局研究型大學、大科學裝置、高水平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未來產業園區、重大創新應用場景等平臺載體,高標準塑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科、產、城、人、用”高度融合,高規格建設集新研發、新賽道、新場景、新治理、新經濟制度為一體、具有灣區特色的宜居宜業花園低碳科學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建設產業創新帶和創新協作圈。繼續深化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引領帶動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深入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共建活動、重點技術攻關行動與重大技術成果轉化行動。加快福州、廈門科教優勢資源外溢和國內外創新資源的導入,突出對臺科技合作功能。優化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新、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等產業布局,加快推動泉州時空科創基地、漳州軟件園、三明中關村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推動省級以上高新區地市全覆蓋,在縣域范圍內新布局一批省級高新區,提升高新區引領區域創新的能力。

構建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完善新型實驗室體系,重點推進戰略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發。聚焦七大重點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一批高水平的創新空間格局和產業平臺體系,加快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載體的布局建設。建設發展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市場化創新機制和現代化管理制度。組建產業聯盟,開展大型產業峰會、技術展覽會等活動,構建產學研對接機制,建立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平臺。支持省創新研究院以建成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高層次人才聚集區、高技術產業加速器、高質量發展智囊團為目標,探索新時代科技成果轉化的福建路徑,努力做好創新增量。

第二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抓住國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的契機,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一批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20個以上。

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能級。推動福州、廈門、莆田新型功能材料和廈門生物醫藥4個國家級集群和10個以上省級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聚焦細分領域差異化發展,努力實現產業規模倍增,打造一批百億級、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化空間資源保障和金融資源支持,加快產業集群向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穩步提升關鍵技術水平和高端產品占比。爭取第二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試點。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與城市功能定位協同匹配。

提升產業集群發展內生動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提升基礎零部件、基礎原材料、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及質量標準和檢測等基礎能力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建立重點集群產業鏈核心企業庫和項目庫,圍繞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強化招商引資,引進一批補短板和鍛長板項目。支持重點企業與國內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聯合技術攻關和生產制造,著力打通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集成服務等產業鏈條。支持發展以智能服務為核心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裝備柔性配置、制造執行系統優化等智能分析方面的應用,提高生產過程控制、遠程診斷、供應鏈跟蹤、質量管控等環節智能化應用水平。

優化產業集群組織生態。推動產業園區標準化、平臺化、專業化、集群化,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精密機械、智能傳感器、半導體材料、清潔能源裝備、氫能儲能、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專業園區。推進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實施新基建專項行動,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進一步發展工業互聯網、檢驗檢測、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現代物流、工業旅游、知識產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新業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積極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遴選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企業、平臺和城市),創建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和兩業融合示范企業,支持工業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延伸拓展物流產業鏈條服務,穩定供應鏈。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和新場景應用。鼓勵組建產業集群發展聯盟、技術聯盟和產學研共同體。

第三節細分領域龍頭引領工程

著力打造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扶持百家高新技術骨干企業,推動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進一步提高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力和細分領域主導力。

加快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一批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延伸產業鏈,開展兼并重組,整合品牌資源和創新資源,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力爭打造若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總部經濟,推進總部企業國際化步伐,積極引進綜合型、功能型總部企業。發揮大企業平臺、渠道、品牌優勢,提高本地化配套率,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加強國有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金融授信、政策支持和人才儲備方面的優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者和引導者轉型。鼓勵國有企業引入實業型戰略投資者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國有企業與民營資本聯合設立產業發展基金,以基金投資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加快推動產業投資類國有企業上市,增強對新興產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培育、指導服務。優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和薪酬分配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的績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開展產業鏈合作,發揮國有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

第四節“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

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構建“專精特新”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企業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單項冠軍企業的梯次升級。力爭到2025年,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000家。

全力培育單項冠軍企業。構建單項冠軍培育梯隊,推動企業實現創業型、科技型、“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的梯次升級。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主攻行業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加強培育企業的監測、指導和跟蹤服務,鼓勵企業建立現代化生產管理體系,深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指導服務工作。

加快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鼓勵中小企業以專業化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與大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并通過工業設計促進提品質和創品牌。

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支持大型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放或合作共建制造業創新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高端裝備使用、原型設計開發、生產工藝詢、產業鏈配套等服務。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重點在先進裝備制造、建材家居、現代紡織服裝等行業領域開展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引導專業機構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落實落細減稅降費紅利。依托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載體,提升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集聚發展水平。加強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教育培訓,依托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商會等開展精準化的理論、政策、科技、管理和法規培訓。

第五節產業投資促進工程

突出重大項目引領,聚焦產業鏈“通堵點”“強弱項”,謀劃與實施一批重大產業投資項目,有效引導社會投資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投資項目落地。

加快產業鏈補短板鍛長板。積極謀劃儲備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加大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補短板項目的投資力度,積極開展產業鏈并購,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重大基礎裝備與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組織實施工業強基項目。完善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機制。

加快“新基建”投資拉動。積極推進新網絡、新技術、新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基礎設施集群。加快推進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社區、智慧安防等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型儲能設施、農業物聯網、車聯

網等產業基礎設施項目落地。統籌推進一批“5G+”“人工智能+”“區

塊鏈+”跨界融合項目。

加快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技術改造,推動先進產能擴張、先進技術應用和產品升級換代。加大對國產化、本地化軟硬件的采購力度,提升重點領域生產線國產化水平。加快形成自主建線、系統集成和二次開發的整合能力。進一步加大對兩化融合、兩業融合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廣應用離散型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行維護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建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全局性工作,由省發改委、工信廳作為牽頭單位,各省直單位根據自身職能,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加強部門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各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落實屬地主體責任,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探索開展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福建模式。建立前沿研究、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容錯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建立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項目形成機制,試行重大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需求為牽引、以能夠解決問題為評價標準的新機制,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合理分配職務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探索建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和模式。完善人才流動制度,鼓勵和引導科研人員兼職、在職或離崗創業并按照規定獲得報酬。完善首臺(套)相關機制。

完善監測評估。完善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監督監測制度,合理界定統計范圍,納入全省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通報制度,定時發布產業發展動態。建立健全督促檢查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對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的督促推動,開展中期評估,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發展原則,有序引導和規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秩序,建立防范機制,降低重大項目投資風險。

第二節加大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重點專項資金支持;統籌產業、科技、技改等資金,探索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計劃,實現精準滴灌。發揮財稅政策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作用,支持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完善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充分利用省技術改造項目融資支持專項政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作用,支持將專項債券用于符合發行使用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統籌用好各級各類政府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按照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模式,探索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積極參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后期融資。

鼓勵專業風險投資。鼓勵和支持私募股權基金加快發展,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力度。鼓勵國有創投企業或基金建立符合規定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組建專業團隊,優化賽道選擇,強化主業協同,建立跟投機制,參與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投資運營。引進和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創意等領域專業投資機構。主動對接、聯動國內外知名的創投基金和投資人,推動閩籍互聯網精英、知名投資人回歸投資省內優質企業。進一步提升盡職調查、形勢分析、項目評估、技術經紀、信息服務、財務及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的專業能力。

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申報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依托滬深交易所福建基地,開展擬上市企業培育孵化,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及高新區、科技園區開發運營主體上市融資、再融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債融資。推動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

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加大政策性銀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中長期信貸比重和獲得信貸的便利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服務中心或事業部,科學合理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授信額度。有效引導保險等中長期資金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鼓勵產業金融產品創新。發展融資租賃、應收賬款融資、出口信保等產業鏈金融服務。發展科技金融,開展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支持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開發完善知識產權保險等。鼓勵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產業化信

用貸款支持。鼓勵市場主體以市場化方式探索設立產業化中試基金,加大對重點領域中試環節精準扶持。支持領軍企業配合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高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能力。

第三節強化人才保障

加快國內外高端人才引進。把握當前全球人才流動新機遇,聚焦行業領軍人才,大力實施重點產業精準引才專項行動、引才“百人計劃”等,推行“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精準引才模式,引進一批國際國內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快編制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指導目錄,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精準對接。深入開展“院士專家八閩行”、“智惠八閩”等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布局海外人才飛地。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我省單位共建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

加強創新型人才培育。重視我省本土人才培育,深入實施“八閩英才”培育工作。重點圍繞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建立階梯式支持機制,全面建成本土人才成長梯隊。推動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實力的企業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加快優秀本土人才國際化培養。支持高層次本土人才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

加強技能人才培育。強化技能人才供給,實施工匠培育工程、技能提升行動等。依托校企共建兼具教學、生產和研發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加快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型碩士學位梯隊,推動技能人才職業貫通發展。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激勵制度。支持國內外職業培訓機構按規定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加快培育職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

加快新時代閩商隊伍建設。弘揚閩商精神,實施青年閩商培育工程,創新企業家管理培訓,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化視野、戰略性思維、卓越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充分發揮閩商組織作用,搭建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創新創業大賽等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家。

第四節優化營商環境

加強資源要素保障。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率先在電力、化工領域建立碳排放監測平臺。支持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率先探索碳票和碳金融等。嚴格落實能耗雙控要求。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總量保障,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優先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完善技術標準體系。結合實際制定標準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探索建立標準創新與技術創新協同推進機制。支持龍頭企業承擔國際、國內標準技術組織工作,推動我省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研究制定我省“碳達峰”標準化行動計劃,健全支撐“碳達峰”目標的標準體系。完善標準“領跑者”制度,以先進標準引領產品質量安全提升。

構建新型監管機制。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重點監管與信用監管等進一步融合。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安全信息研判和預警防范。持續推進“互聯網+監管”。推進監管標準和模式創新,在部分領域實施柔性監管、智慧監管,開展“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試點。探索建立新業態新發展模式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牢安全意識,切實防范化解安全隱患。完善和公布行政執法標準,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