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河南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本規劃。
一、開啟河南教育現代化新征程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
我省是全國教育人口大省。2020年年底,全省有各級各類學校5.42萬所,教育人口287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6.2%。“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積極推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召開了全省教育大會,出臺《河南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河南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9—2022年)》,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升。“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立,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普通高中大班額現象基本消除,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由83.2%、94%、90.3%提升至90.3%、96%、92.01%。中職學校布局持續優化,學校由875所整合至414所,校均規模由1502人提高至3472人。普通高校由129所增加至15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36.49%提高至51.86%,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吸引364.4億元社會資本投資教育,民辦學校由16707所發展至21670所。
——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學前融合教育試點園覆蓋所有縣(市、區),158所省級示范園分別與316所農村薄弱園建立幫扶關系,建立了“強園帶弱園”的幫扶機制。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示范校、特色校創建活動。培育了百所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示范校,遴選109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試點學校,成為全國較早開展生涯教育試點的省份。啟動實施中小學“英才計劃”,注重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發展。體育美育工作效果明顯,勞動教育持續加強,128個城市的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驗收圓滿完成。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定位基本形成。出臺《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我省成為部省共建、整省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的7個省份之一。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重點打造的10所世界一流高職院校行列,9所高職院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優質高職院校,鄭州市成為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突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實現了我省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實施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本科教學質量、特色骨干大學和特色骨干學科建設等工程,3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62個,25所鯤鵬產業學院順利落地。
——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制定《新時代河南教育綜合改革方案》,推動教師管理體制改革、中小學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高校內部治理機制改革等重點改革。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取消了7類26項高考加分項目。教育“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學校辦學自主權得到落實,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啟動實施。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數達到289個,境外辦學機構達到9所。
——教育公平邁入新階段。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工作成效顯著,158個縣(市、區)全部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教育脫貧攻堅戰全面打贏,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家庭學生687萬人次,發放資助金36.94億元,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控輟保學歷史性地實現了動態清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3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2個省級試點縣,受益學生310.7萬人。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均建立了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等進一步加強。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大學生自主創業、基層就業和參軍入伍人數穩步增長。
——教育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支持計劃,共支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50個、創新人才250名。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和資金量均達到全省總數的90%以上,承擔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2項;高校建有8個國家級(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9個省協同創新中心和120多個校級協同創新中心;承擔來自行業企業的橫向課題19107項、經費49.7億元,一大批原創性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2011—2020年全省各級教育入學機會
——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加強。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各學段生均經費不斷提高,各級政府投入責任有效落實,基本實現了兩個“只增不減”。2020年全省教育總投入達到2802.2億元,較2015年增加1061.1億元,增幅60.9%。年均投入增幅居全國第4位。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覆蓋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各個階段的全鏈條生均撥款制度,使各階段教育財政投入有制度可依、有標準可執行。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率、多媒體教室配置率年度增長率均在10%以上。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復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
從國際上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大變局演進,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全球人才和科技競爭更為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對學習者的能力素養要求發生深刻變化,正在重塑教育形態并將加劇教育國際競爭。從國內看,我國發展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科技強國,加快發展現代經濟體系,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必須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從我省情況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都離不開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對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省教育整體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素質教育尚未全面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尚未完善;教育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仍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仍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創新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亟待提高。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補齊短板、鑄造長板,提高質量、促進公平,不斷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服務支撐“十大戰略”實施,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
(三)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持續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教育公益性,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保障弱勢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使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切實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堅持質量為先、項目為王、內涵發展,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教育領域制度機制更加定型更加成熟,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立足河南,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在與國內外、省內外互容、互鑒、互通中發展具有河南特色的現代化教育。
堅持融合發展。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謀劃教育改革發展,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軍民融合、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科技體系等有效對接,創新校企、校院、校地合作形式和機制;推進教育軍地融合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持續加強同部隊院校合作;積極推動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四)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評價體系、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支撐技能社會建設的職業教育體系、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體系以及面向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形成制度更加完備、結構更加優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水平和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技能型社會、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教育綜合實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有力支撐國家創新高地建設。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強省和人才強省,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進入全國上游行列。
基礎教育有品質。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全面提高15年基本公共教育發展水平。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實現普及普惠發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3%,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力爭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到50%以上,保教質量明顯提升。義務教育工作重點轉向推進優質均衡,充分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推動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4%。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5%。
職業教育有優勢。職業教育轉向類型教育發展階段,多元辦學格局基本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化,高水平職業學校建設成效明顯,辦學能力顯著增強、內涵質量明顯提升。職業本科教育規模達到16萬人。“職教高考”制度基本建立,職業學校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全面落實,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層次分明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60%。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技術技能人才待遇顯著提升。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體系日益完善,技能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
高等教育有突破。深入推進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布局和專業設置調整優化,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快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啟動實施“雙一流”學科創建工程,力爭新增3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水平。持續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帶動引領我省新時代本科教育創新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左右。加強高校科研平臺建設,支持建設5個左右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切實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改革開放有作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內部治理機制改革、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等一大批改革項目落地見效,教育評價體系更加科學,民辦教育規范發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支撐河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育治理體系。出臺支持政策,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打造“留學河南”品牌,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
教育公平有保障。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公平有效,“入園貴”“擇校熱”“大班額”等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破解,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少年兒童受教育機會得到更好保障,力爭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作用。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鑄魂育人。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引導廣大學生學習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實施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統一使用。建立高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巡聽旁聽制度。
建設高質量的思政課程體系。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學校思政課程和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立德樹人示范校工程,著力打造一批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完善、服務地方有作為的示范校。實施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大批對黨忠誠、信仰堅定、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
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和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活動,常態化開展學習宣傳研究闡釋,持續開展宣講巡講活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全覆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構建一體化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不斷健全“三全育人”機制,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成立河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河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及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完善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展,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協同育人格局。推進全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網絡信息安全研究與分析中心及網絡聯盟建設,構建“互聯網+育人”工作體系。提升全省網絡思政課建設水平,建強網絡思政課陣地,豐富網絡思政課內容供給。
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內涵式發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支持有關高校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形成學科特色和優勢。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強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政策支撐。建強建優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支持基礎較為薄弱、實力明顯不足的本專科高校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特別是民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工作。發揮國家和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對其他院校尤其是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結對幫扶工作。
加強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立河南省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落實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意見,突出“德技并修”,樹立崇尚技能的價值導向。全面加強職業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技能社會文化建設,建設100所職業學校校園文化示范學校。舉辦文明風采競賽、素質能力大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建設5個左右職業教育紅色文化研學旅行示范基地。開展職業意識及通用技術技能教育,推進職業體驗教育,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
加強學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推動大中小學校按照國家要求配備專職思政課教師,指導高校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標準,逐步建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持續實施中小學班主任素養提升工程,培育和宣傳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先進典型。完善高校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落實國家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辦法和保障激勵機制。推進網絡育人質量體系建設,打造時政育人專業隊伍,加強對大中小學生的時政教育。完善各類學校黨建帶團建隊建機制,構建黨、團、隊相銜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推動領導干部上講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常態化,壯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啟動思政課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省、市、校三級培訓體系。多措并舉,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
建立健全學校德育工作貫徹落實機制。推動各地“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在中小學深入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開學第一課”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儀式感強的教育活動。每年選樹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100個、個人200名、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50名和優秀班主任200名,遴選一批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案例、學科德育精品課程、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和青春(紅領巾)尋訪示范線路,形成大中小學縱向銜接、學校家庭社會橫向聯動的德育工作格局。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持續開展全省教育系統“兩創兩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校園網絡文明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明主題實踐活動,發展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發揮團、隊組織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獨特作用。全面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學校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政治功能,積極開展“青年大學習”“紅領巾愛學習”“青春(紅領巾)尋訪”“紅領巾心向黨”等活動,用好“三會兩制一課”“主題團隊日”“示范團隊課”等組織化學習方式,不斷加強少先隊員光榮感教育和共青團員先進性教育,建立健全“隊前教育”“團隊銜接”“推優入團”“推優入黨”等政治培養鏈條,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少年群眾基礎。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積極推進體教融合,開齊開足上好體育美育課,改善場地器材配備,配齊配強體育、美育教師。強化學校體育美育育人功能,聚焦教會、勤練、常賽,逐步完善體育“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美育“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教學模式。推動每名學生至少熟練掌握一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和一兩項藝術特長。加大校園足球場地建設力度,帶動校園籃球、排球、武術、游泳、冰雪運動等項目發展。完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公示、反饋和等級證書制度,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拓展省、市、縣、校四級美育實踐活動平臺。
構建大中小學銜接的勞動教育體系。強化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建一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建立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教研員隊伍。開展大中小學勞動周(月)活動,組織開展學生勞動素養監測,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初步構建課程體系完善、師資隊伍合理、保障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加強新時代學校健康教育。全面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增強師生健康觀念和公共衛生意識,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著力構建政府支持、部門聯動、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學校健康教育體系。開齊開足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學校衛生保健機構人員和設施配備。健全學生健康體檢和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
加強法治教育。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強化法治教育培訓。堅持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扎實推進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工作。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法治資源教室建設,充分發揮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的智庫作用,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持續開展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和國家憲法日“憲法晨讀”活動,進一步普及憲法知識。
強化學生成長成才教育。統籌學校、社會、政府力量,完善綜合素質拓展“第二課堂”育人體系,按照“項目化運作、動態化管理、長效化推動”的原則,持續開展“出彩中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信念、學本領、長才干,廣泛開展大中專學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國情、服務社會、提高社會化能力;持續開展“大美學工”評選、學生工作優秀成果展演等項目培育和典型選樹活動,不斷增強高校學生工作育人意識,激發育人活力;加強線上線下網絡素養教育推廣普及工作,大力開展爭做校園好網民活動,推進網絡素養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加強網絡誠信教育,廣泛開展網絡公益活動。
推進生態文明學校建設。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培養青少年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推進綠色學校創建,引導師生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學科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深化學校國防教育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對學校軍事課和學生軍事訓練的管理和指導,健全學校國防教育和學生軍事訓練評價機制。加強高校和高中階段學校國防教育及軍訓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國防觀念。
強化國家安全教育。加強大中小學國家總體安全教育,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意識。充分挖掘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蘊含的豐富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學思踐悟,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構建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
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繼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普及程度,提升普及質量。普通話總體普及率要達到90%。完成各級各類學校語言文字工作達標建設,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創建。持續推進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打造“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詩詞大賽”“漢字大賽”等特色品牌。實施語言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出版《河南漢語方言資源集》。建設河南漢語方言資源展示平臺,促進語言資源的開放共享。
(四)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體系
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家庭育人基本責任,健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加強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建設,廣泛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成才觀,發揮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用良好家教家風涵育道德品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家校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統籌發揮校內外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企事業單位資源的育人功能。
強化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銜接。打造一批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研學基地和尋訪線路,探索與社會力量合作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研學實踐和尋訪實踐等活動,豐富校外教育內容和形式,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通過開展文明創建、志愿服務、英模評選等活動和進行文明禮儀、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勞動創造幸福等教育,推動社會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社會化。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教育觀,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科學合理布置學生作業,扎實有效開展課后服務,使學生學習回歸校園。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持從嚴從緊,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基本消除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建立“雙減”工作協調機制,落實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統籌學校、社會、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體育人格局。確保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精力負擔顯著減輕,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三、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方向,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基本公共教育。
(一)完善學前教育保障機制
完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推動學前教育普惠擴容,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持續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和無證幼兒園治理行動,確保配套幼兒園辦成公辦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園,回歸公共服務屬性;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確保每個鄉鎮辦好1—2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帶動鄉村幼兒園發展,滿足城鄉適齡幼兒就近入園需求。嚴格幼兒園準入管理,依據標準審批設立幼兒園,確保新增幼兒園辦園條件達標。加強園舍條件改善,重視活動環境創設,豐富玩教具、圖書配置。落實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逐步解決公辦園教職工編制問題。全面落實省定公辦園生均綜合財政撥款和普惠性民辦園獎補政策,完善公辦園和非營利性民辦園(包括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政策,加強民辦園收費監管,規范幼兒園收費行為,嚴禁民辦園上市、過度逐利等行為。
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實施幼兒園保教質量規范與提升工程。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教學活動,推進科學保教,扭轉和治理“小學化”傾向,促進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實施幼小銜接行動計劃,推進幼兒園和小學開展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實現幼小雙向、科學、有效銜接。完善學前教育教研體系,在各級教研部門明確學前教育教研員,落實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依托城市優質幼兒園和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建立城鄉學前教育資源中心,發揮其輻射指導作用,統籌做好區域內各類幼兒園的教研和業務指導工作。規范辦園行為,建立全覆蓋的安全風險防控體系。
(二)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義務教育。按照“鄉村優先、城鎮為主、城擴鄉優、城鄉一體”的原則,統籌配置教育資源,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教育資源建設標準、基本裝備配置標準。落實義務教育公民辦結構要求,確保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和政府購買方式提供。加強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合理有序增加學位,基本消除大班額,逐步降低班額標準。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繼續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按標準配齊配足各類教育裝備,改善寄宿制學校食宿條件、文化生活條件,徹底解決大通鋪、學生洗澡難和如廁難等問題,打造“鄉村溫馨校園”。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優質均衡發展,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先行實驗縣(區、市)創建工作。
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健全學校教學管理規程,統籌制定教學計劃,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省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實施教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學改革,堅持因材施教,鼓勵教學創新,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體驗性,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加強優秀教學成果培育、遴選和推廣,建設一批教學改革示范校、示范區。全面加強和改進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工作,深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義務教育標準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評估認定,以點帶面,促進學校標準化、優質化發展。全面加強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實施中小學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開展最美中小學生宣傳推介活動,培育“五育并舉”實驗區、實驗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強化教研支撐作用,完善省、市、縣、校級教研體系,創建標準化基礎教育教研機構。
健全控輟保學長效機制。鞏固控輟保學成果,堅持依法控輟,提高質量控輟,落實扶貧控輟,強化保障控輟。加強學生失學輟學情況監測,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關愛與精準幫扶責任制,完善控輟保學督導機制和考核問責機制,確保除因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少年兒童不失學輟學。
(三)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保持普職比大體相當。繼續實施普通高中改造計劃,推進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努力消除大班額、超大班額,為新課程改革實施提供保障。重點推動縣域普通高中質量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校自主特色發展,構建良好育人生態,逐步形成優質化、多元化、特色化普通高中發展格局。探索建立激勵機制,推動初中畢業未升學學生和從業人員完成高中階段教育。
推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設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促進普職融通,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基于情境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和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突出實驗教學,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大概念的教學實踐,著力培養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指導學校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指導教師培訓,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指導機制,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四)完善特殊教育和專門教育保障機制
提升特殊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為殘疾少年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加強特殊教育學校能力建設,全面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建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推動孤獨癥學校建設。推動課程教學改革,落實“一人一案”,堅持分類施教,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大力推進融合教育,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支持職業教育機構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和完善殘疾人終身學習通道。實施普通學校無障礙設施改造計劃。
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科學規劃專門學校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依法規范招生,完善運行機制,創新教育載體,提高對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水平。
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加強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推進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根據就近入學原則,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程序,完善便民服務舉措,將隨遷子女與城市學生統一管理、統一編班、統一教學、統一安排活動。定期開展隨遷子女教育發展水平監測評估,保障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利。
著力構建教育裝備發展新格局。加快高質量“用、建、配、管、研”教育裝備體系、技術體系和人才體系建設。完善教學裝備配備標準,扎實做好裝備產品質量檢測、第三方質量驗收及動態監測工作。進一步促進教育裝備和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持續做好中招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工作,積極探索小學實驗能力考核評價機制方法,自2024年起將普通高中實驗操作考試納入全省統一學業水平考試,組織開展學生小制作小發明、教師自制教具和實驗教學技能大賽。深入開展教育裝備標準化實驗學校建設,推動學校實驗室及功能教室、圖書館、信息化設施設備、藝體場所、勞動(實踐)教育場所提標升級。
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深入貫徹全國和全省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堅持類型定位,完善職教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
(一)完善類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基本定位,建立緊密對接各產業鏈、生活各領域和人口各年齡段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面達標。加強文化知識和技能基礎教育,注重為高等職業學校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強化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推動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重點辦好服務地方發展的品牌專業(群),將專科層次高職學校建設成為集就業、升學、培訓、創新于一體的區域技術技能教育資源集聚地。
構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保持職業教育辦學方向不變、培養模式不變、特色發展不變。支持優質專科高職學校圍繞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需求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嚴格執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和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探索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深化職業教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和認定辦法,健全校企互聘兼職的教師管理制度。完善基于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建設標準,完善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省級規劃教材,推行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打造河南省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大力推廣技能教育的“一體化”教學,培養“一體化”教學師資隊伍。強化學生實習實訓,確保實踐性教學學時占總學時數一半以上。加強技能大賽、教學大賽工作,推動職業教育競賽活動體系化、教學化、全員化。建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機制,完善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試點開展職業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報編制發布制度。成立河南省職業教育指導咨詢委員會。完善省級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實施產教融合發展行動計劃。持續推動建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發展路徑與模式。支持鄭州市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重點培育5個左右省級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一批高水平產教融合園區、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一批省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產教融合專業聯盟和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支持建設50所左右省級示范性產教融合型職業院校、30個左右基于產教融合示范性產業學院,支持一批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產教融合項目。
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將校企合作作為基本原則納入職業學校章程,支持和規范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引企入校、引校進企,支持企業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學校、產業學院和職業培訓基地。支持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在豫央企和省屬國企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規模以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比例達到70%。允許校企合作企業根據辦學成本獲得合理回報,探索建立企業成本補償機制,對企業舉辦的職業學校按規定給予支持。加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設,分行業出臺和落實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建立省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促進校企需求精準對接。繼續辦好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
推動專業緊密對接產業。圍繞裝備制造、綠色食品、電子制造等戰略支柱產業鏈,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鏈,氫能和儲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層次結構,推動職業教育專業鏈與人才鏈、產業鏈同頻共振、深度融合。支持職業學校專業群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專業群。引導和支持職業學校面向生產一線開展科技創新,強化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
(三)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
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社會廣泛開展職業培訓,重點加強面向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高素質農民、殘疾人、去產能分流職工、企業職工等群體的職業培訓。把職業學校納入重點職業培訓機構目錄清單,引導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一批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確保職業技能培訓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積極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規模,優質職業學校年培訓人次達到在校生規模的2倍以上。普遍實行“1+X”證書制度,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對接國家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探索建立工作崗位、課程體系、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符合技術技能人才特點的職稱評審與職務職級晉升制度,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職稱評審貫通機制,拓寬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落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有關政策,推動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對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成績突出學生的表彰獎勵力度,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傳活動。全面推進職業體驗教育,建設200個向社會開放的省級職業啟蒙和職業體驗基地,開展職業意識及通用技術技能教育。
(四)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加快推進職教高地建設。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意見。著力解決束縛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點在辦學體制、育人模式、體系建設、內涵發展、考試招生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為主、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考試招生標準和辦法,逐步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制度。按照專業大致對口原則,提高應用型本科學校、職業本科學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比例。
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支持國家高職“雙高計劃”學校加快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重點打造10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職業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帶動全省職業學校提檔升級,爭取更多高職學校進入國家高職“雙高計劃”。完善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多方參與的實訓基地建設機制,重點建設一批省級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實訓項目專業覆蓋率達到60%以上。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省市共建一批多功能、開放式、共享化、全覆蓋的公共實訓基地。
五、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持續推進高校分類發展,調整優化學科學院和專業結構,加快“雙一流”“特色骨干大學和特色骨干學科建設高校”建設,著力提升本科、研究生教育質量,力爭更多高校達到“雙一流”建設水平,帶動高等教育整體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高校分類發展
完善普通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堅持按照“雙一流”、特色骨干、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等類型精準施策,對不同類型的高校實行分類管理、分類建設、分類考核,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爭創一流。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打造一流、高端突破,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創新高地建設能力,提升綜合實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支持省特色骨干大學和特色骨干學科建設高校對標一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術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人才,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支撐服務能力,建設成為行業領先、特色鮮明、位居全國同類地方高校前列的高水平大學。以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為引領,引導高等學校緊密對接區域和行業發展實際,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臺和基地建設,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重點建設15所左右特色鮮明和區域內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鞏固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教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擴充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資源,探索長學制貫通培養模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推進高等教育分類評價。改進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學位授權評估、學科專業評估,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推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高等教育分類評價、精準評價,指導不同類型高校找準坐標和發展方向,引導和激勵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特色發展,加強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等人才培養。加強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實施招生計劃分類管理,推動高校建立招生計劃安排與學科專業調整、人才培養與就業指導聯動機制。加快構建類別清晰、結構合理、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優勢資源更加集聚、創新生態更加優化、人才培養更加精準,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二)調整優化學科學院和專業結構
調整優化學科學院結構。重塑升級傳統優勢學科,推動作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與前沿科技、跨界創新、顛覆模式對接。大力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培育創建未來學科,推進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持續加強基礎學科,著力破解學術瓶頸和技術難題。大力發展人文社會學科,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解決社會問題。以學科為統領,打破學校和部門界限,整合省內學科資源,規范優化高校學院設置。每個一級學科原則上要設置在同一學院,集聚學科資源;相同或相近的教學、科研職能原則上應歸并在同一學院。聚焦有效服務產業,逐步構建“優勢學科+學科研究院+產業研究院”的特色鮮明、錯位發展、服務精準的學科學院形態體系。積極探索“院辦校”發展模式改革,推進校院兩級管理、辦學重心下移。將學部制、大部制、書院制改革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分工協作、相輔相成、協同育人的培養體系和育人模式。開展調整優化改革試點,在人才流動、資源整合、成果共享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調整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遵循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成長規律,以我省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深度對接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新興產業搶灘占先、傳統產業高位嫁接,堅持“撤、停、增、鍛、塑”并舉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撤停調整低質專業、鍛強提質優勢專業、重塑升級傳統專業、擴面新增新興專業、布局培優未來專業,不斷增強本科專業與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契合度。加強專業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應度、支撐引領力研究,搭建本科專業需求信息采集與發布大數據平臺,著力提升我省高校本科專業建設水平和服務現代化河南建設能力。
(三)提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
推進本科教育提質創新。實施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攻堅行動,持續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帶動引領新時代本科教育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深入推進書院制、學分制、導師制改革,嚴格學習過程管理,加強學風建設。加強高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過程、培養質量全流程全領域的質量監測,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過程和教學考核等方面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加強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持續深化一流本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強“十四五”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形成一批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載體。指導高校創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加快推進高校本科專業認證工作,開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全覆蓋、多層次、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設,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設一批“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教育基地”,承辦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完善創新創業激勵措施和保障機制,強化創新創業導師培訓,形成國家、省、學校三級競賽體系。
加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實施立德樹人固本、學科建設培優、教育規模擴容、培養質量提升、導師能力拓展、專業學位提質、教育質量保障、對外合作深化、招考模式改革、管理隊伍強化等研究生教育十大行動。突出科教融合育人機制,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教育,持續增強基礎學科實力和后勁。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強化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健全行業產業導師選聘制度,探索實施“專業學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分層次確定一批立項建設單位和學位點,積極培育和建設河南緊缺、特色鮮明的學位授權點。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導師的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和指導能力。強化研究生教育質量監管,成立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加強課程教材和核心課程建設,推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以論文評優引領創新,以論文抽檢保障質量,嚴把研究生培養質量關,加大分流淘汰力度。加強研究生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隊伍業務能力和專業化服務水平。
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施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培優計劃,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和經濟發展對畢業生人才需求調查工作,持續深化就業與人才培養、招生計劃聯動改革。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實習見習,進行職場體驗,提升就業能力。開展“新時代·新夢想”就業創業公益幫扶行動,加大對特殊群體畢業生的幫扶力度。實施大學生就業三級市場體系增能計劃,促進省校、校校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實施大學生就業創業技能提升計劃,把就業創業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鼓勵大學生參加各類就業創業實踐活動。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實踐活動為引領,選樹一批大學生就業創業先進典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能力,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濃厚氛圍。持續加強省大學生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基地建設。大力扶持省級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等內涵式發展建設。
創建高質量高校后勤服務育人新體系。持續深化以擴大高校后勤服務規范有序開放為重點的后勤社會化改革,支持高校對原有后勤管理體制轉型的多樣化探索。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后勤服務實體做大做強,促進不同所有制服務企業之間的公平有序競爭與合作發展共贏,探索建立政府保基本前提下的校園多元服務供給新體系,營造規范有序的校園后勤服務市場環境。指導高校創新后勤服務理念、體制機制、模式手段,促進高校后勤服務逐步向包容多樣化、滿足差異化的現代高質量后勤服務轉型,進一步加強平安、健康、綠色后勤建設,為高校創造良好育人環境。
(四)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堅持“扎根河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發展定位,注重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化政策、資源和資金支持,加快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各項建設指標。推動鄭州大學形成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布局一批國家級平臺與重大科學裝置,在更高的平臺上打造若干國內先進的特色學科方向,全面提升師資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到“十四五”末,學校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基本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創新體系、人才培養體系與大學治理體系,學校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推動河南大學強化生物學內涵建設,打造面向科學前沿和產業急需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人才梯隊,將河南大學鄭州校區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校區,到“十四五”末,生物學及其密切相關學科領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引領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明顯增強,建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加快推進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優勢學科,對標一流,加快匯聚高層次人才,打造高端創新平臺,擴大對外合作交流,產出標志性創新成果,加快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創建高校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六、建設學習型社會
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搭建覆蓋城鄉的終身學習服務網絡,推動職業教育、開放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協同發展,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一)完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
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健全全民終身學習省級政策制度體系,建立省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工作推進機制。積極參與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國家學分銀行落地工作機制、標準體系和實現路徑。完善終身教育學習成果轉換與認證制度,強化學歷、學位和職業資格銜接,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推進學校之間、學校與行業、企業、培訓機構之間學習成果互認。實施《河南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發揮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優勢,提升市、縣級開放大學辦學能力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學習者等多主體分擔的終身學習經費籌措機制,將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健全終身學習服務機構辦學水平評估機制,對符合條件的社會培訓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費減免等形式給予支持。積極創建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鄉村,舉辦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加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能力重構研究中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職業能力重構協同創新中心。
(二)擴大終身教育資源
增強終身教育資源供給能力。整合省內外普通高校、職業學校、行業企業等各類優質學習資源,實現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資源融合共享,形成豐富多樣的數字資源中心、資源聯盟,支持線上線下、課內課外、遠程現場、虛擬現實等多場景學習,為各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提供接入通道和公共服務。推動高等繼續教育轉型創新發展,改造融合函授教育、業余教育、成人脫產班、開放教育、自學考試等形式,形成學習形式多樣、質量要求同等的辦學格局。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終身學習模式。豐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供給載體和供給方式,通過電視、廣播、電腦、手機與各類移動終端的全媒體學習資源獲取方式,營造開放共享的學習環境。建設全民終身學習一體化在線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
(三)辦好城鄉社區教育
完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各地把發展社區教育納入政府發展規劃。鼓勵有條件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舉辦社區大學,支持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1所有實體依托的社區學院。健全以市級社區大學、縣級社區學院為骨干,以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居民學習體驗基地為基礎的社區教育五級辦學體系。加強社區教育平臺和課程建設,增強資源供給能力。拓展縣級職教中心、科普文體機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社區教育功能,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服務體系并向基層、農村延伸。依托社區教育陣地開展黨建普法、公民素養、職業技能、科學普及、安全健康等教育活動,積極服務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認定一批省級示范性縣(市、區)社區學院、鄉鎮(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爭創一批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
(四)創新發展老年教育
提升老年教育服務能力。建好辦好現有老年教育機構,以開放大學體系、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和養老服務體系為依托,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老年教育,推動部門、企業、院校舉辦的老年大學(學校)面向社會開放,支持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1個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中心。利用職業學校專業、師資優勢,搭建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臺,增加資源供給,豐富學習內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老年教育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為完成學業者頒發相應的學歷證書或技能證書。持續開展省級示范性老年大學(學校)認定工作。根據老年人學習需求和身心特征,開發適合老年群體學習和使用的技能學習課程與項目,重點面向老年人開展智能技術應用常態化培訓和服務。
七、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工作,進一步健全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努力構建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相互促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推動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把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和管理工作,引導教師以德修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加大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個人、特級教師、模范教師、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等表彰和宣傳力度,深入系統宣傳英雄教師李芳、時代楷模張玉滾等典型人物事跡,充分發揮先進典型、教書育人楷模的師德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強化師德養成和提升機制建設。建設一批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和涵養基地,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長效化。全面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完善教師信用體系和師德檔案制度,探索建立師德失范行為典型案例通報警示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構建校內外聯動、家長和社會各界有效參與的師德師風建設與社會監督機制,樹立新時代教師新形象。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健全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加強尊師教育,弘揚尊師風尚,鼓勵行業企業在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時“教師優先”,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良好氛圍。
(二)優化教師隊伍資源統籌配置
優化城鄉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快推進“縣管校聘”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加強體音美勞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職的體育勞動教師隊伍。完善教師補充機制,繼續實施特崗計劃、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全面實施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創新教師招聘辦法,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任教。持續開展邊遠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對口支教。
優化教師培養培訓體制機制。重構教師培訓組織體系,建立河南省基礎教育研修院、市級和縣級教師發展中心三級教師培訓組織體系。持續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著力打造國家級師范教育基地和教師教育改革示范區,健全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教育體系。完善教師發展學科體系,打造中部地區教師發展研究的學術高地。健全教師培訓內容體系,推動教師培訓內容政治性與學科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統籌實施“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各級各類培訓項目,持續推動教師培訓提質增效。
彌補高層次人才不足短板。堅持引育并舉,組織實施“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原英才”等高層次人才和省級重大人才專項。以省特聘教授(專家)崗位建設為抓手,引進培育一批國內外學術造詣深、發展潛力大、具有領導本學科保持或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實施省級教學名師遴選計劃,培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團隊。實施省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選送優秀教師到“雙一流”高校訪學和在職研修。推進教師發展中心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著力構建虛擬與實體相結合的新形態。鼓勵高校校(院)長、中層干部到國內一流高校掛職,支持國內一流高校管理人員到我省高校掛職任職。公開招聘高層次、高技能退休人員到應用型本科和高等職業院校任職任教。
(三)完善教師管理體制機制
創新規范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崗位管理。在現有編制總量內,采取調劑、補充、壓減、引進等方式保證教師編制需求。加大跨地區、跨層級、跨行業調整力度,教師編制總量不足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和縣(市、區)要壓縮一定比例的事業編制,優先滿足教師隊伍需要,著力解決教職工編制結構性不足等突出問題。加大編制向鄉村小規模學校傾斜力度。落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標準。積極探索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教職工編制核定標準和辦法。完善中小學教師崗位設置管理辦法,結合教師交流輪崗等情況,及時動態調整,進一步向農村、偏遠地區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
健全職業院校教師管理制度。完善職業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強化專業教學和實踐要求。落實“雙師型”教師標準,完善教師招聘、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按照職業學校生師比例和結構要求,配齊專業教師。加強職業技術師范學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與大中型企業建設一批“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力度。落實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的規定,支持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從教,探索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校企互聘兼職的方式,推動師資校企雙向流動。實施卓越職業教育教師校長培養工程,遴選建設一批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推進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校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高校員額使用管理辦法。健全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機制。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機制,建立分類評價標準,改進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業績在職稱評聘中的比重。
(四)著力提升教師地位待遇
依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各級要切實負起中小學教師權益保障責任,落實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收入隨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繼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在績效工資總量內發放農村學校教師補貼、超課時津貼、班主任工作津貼、教師教齡津貼、課后服務補助等政策。加快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
八、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切實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激發教育發展活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推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多元參與的高水平教育評價體系。統籌推進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用人評價等關鍵領域評價改革,明確改革內容和方式,開展地方、學校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總結、宣傳和推廣成功經驗,擴大改革輻射面、受益面。
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改革高校招生錄取方式。強化組織保障,改善基礎條件,完善配套政策,初步形成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順應時代要求、符合教育規律和省情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加強我省國家教育考試工作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教師參與命題和考務工作的激勵機制。加大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命題基地和命題能力建設,提高高考綜合改革和安全保障水平。
深化中招考試制度改革。將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設定的除綜合實踐活動外的全部科目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科學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將研學實踐教育、校外志愿活動等納入綜合素質評價范圍。改進中招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擴大中招藝術考試試點范圍,科學設置考試內容與評價方法。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突出重點,規范過程,增強可操作性,強化激勵、診斷與改進功能。推進實施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考試招生錄取模式。進一步落實公辦和民辦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工作,規范招生行為。
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辦法,加大職業技能考試比重,探索形式多樣的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模式,健全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免試制度,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學業水平測試,逐步建立符合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人才選拔模式。
(二)大力推動育人方式和辦學模式改革
推進職業教育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改革。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實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實現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訓、基地共享,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訂單式培養等新型育人模式。把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及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充實改造提升相應的課程和專業,形成靈活多樣的產教育人新模式,進一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深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支持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建立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等職業教育基礎設施。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培育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
探索本科高校書院和學院雙軌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實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協調發展,指導學分制管理示范高校、書院制試點高校、學業導師制改革試點高校建立健全選課制、學業導師制、學分計量制、學分績點制、補考重修制、主輔修制、學分互認制等學分制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制定本科高校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指南,指導高校選取部分學院和專業,遴選建設一批書院制育人改革示范高校、示范書院,帶動全省本科高校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加快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大力推動高校產業學院辦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多元辦學主體作用,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
(三)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堅持民辦教育公益屬性。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原則,有效增加民辦教育制度供給,激發民辦教育內生動能,進一步挖掘創新潛能,著力發展更加優質更具特色的民辦教育。
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按照“義務教育是國家事權、依法由國家舉辦”的總要求,統籌公辦民辦義務教育資源,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強化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招生入學行為、教育教學、財務行為、學校名稱等方面的監管。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行為,理順“公參民”學校體制機制,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占用教師編制等公辦教育資源的,有計劃有步驟開展清理規范工作。停止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
深化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建設。鼓勵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辦高校培育優質學科專業、課程師資,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內涵式發展。充分發揮民辦學校體制優勢,通過專業共建、課程共建、師資共享等方式,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打造一批民辦教育特色專業建設基地、民辦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民辦教育發展政策研究基地。
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完善民辦教育監管體系,以規范管理促進健康發展。加強民辦學校年度檢查工作,促進民辦學校依法依規辦學。規范民辦學校財務和資產管理,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審計監督。規范民辦學校融資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完善民辦學校內部治理,推動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法人治理結構。穩步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優先扶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發展。總結推廣民辦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做法,推動形成積極向上的行業風氣,營造規范健康的發展氛圍。
(四)統籌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改革
加快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激發教師隊伍活力。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創新用人制度為核心,著力破除教師管理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縣級統籌管理。推行校長教師競聘上崗、交流輪崗制度,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完善保障和退出機制,加大教師統籌管理力度,促進教師合理流動。開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試點,嚴格落實校長任職條件和專業標準,規范校長選任程序,完善校長考核管理和激勵交流機制,逐步形成教育家辦學治校的良好局面。穩步推進高校員額制管理改革,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實行總量調控、實名統計、分類管理、同工同酬的人員編制管理模式,以轉化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根據在校生規模、教職工隊伍結構等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員流動機制。
推進高校內部管理大部制改革。研究制定《關于推進高等學校內部管理大部制改革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動高校內部管理部門合并重組、優化整合,促進事權財權下放,做強二級學院,激發辦學活力。以理順職能、精簡高效、管理有序為重點,推動高校職能部門轉變理念作風,著力構建現代服務方式和新型服務體系。以學校簡政放權、擴大二級學院辦學自主權為重點,推進解決二級學院在機構設置、經費管理、教師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增強二級學院辦學地位、責任和活力,激發廣大教師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高校內部“放管服”改革,促進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簡政放權,落實國務院取消、下放和改變管理方式的行政許可事項,加強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的規范運用及動態調整。強化監督管理,持續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和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有效做法,提高依法監管的嚴肅性、科學性和效能性。優化政務服務,持續加大政務服務改革力度,逐步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標準。推動“一網通辦”前提下“一窗受理”“一次辦結”“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政務改革向縱深發展。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進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分類改革。
九、調整優化學校結構布局
優化與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城鄉中小學校、幼兒園布局,優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優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撐科技創新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協調的高校層次類型結構和空間布局。
(一)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調整機制
科學制定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以縣(市)為單位,科學制定縣域內城鄉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規劃。綜合考慮居住人口容量、現有教育資源和城鎮化進程以及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地理環境、交通狀況、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合理布局縣域內幼兒園、教學點、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推動鄉鎮以下小學向中心村、鎮點集中。把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列入本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招拍掛建設項目成本,確保優先建設。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老舊城區、棚戶區改造和新城區、城鎮小區建設要按需配建幼兒園。
調整優化城鄉中小學校布局。從嚴落實城鎮居住區配套建設義務教育學校相關規定,確保學位供給。由當地政府統籌改造老城區配套學校建設不足和未達到配建學校標準的小規模居住區,新建或改擴建配套學校,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要。結合實際適當加大鄉村學校布局調整力度,學校主要向鄉鎮政府所在地或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中心村集中。加強縣域普通高中規劃建設,努力提高公辦普通高中承載能力,逐步提高在公辦普通高中就讀學生比例。嚴格控制新建學校在校生規模,減少超大規模學校。重視和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專門學校規劃建設,保障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就學和有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教育矯治的需要。
(二)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提質擴容
彌補中等職業學校學位不足短板。強化各地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全面核查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需求、人口結構和學校生源情況等因素,科學謀劃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會投入、鼓勵企業投入,創新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機制,推廣民辦公助、公辦民助辦學模式,推動新建一批標準化中等職業學校,改造擴建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全面改善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切實補足中等職業教育學位缺口。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團辦學等方式,整合“空、小、散、弱”學校,支持舉辦市級高水平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推動縣級中等職業教育多功能融合轉型發展,每個縣(市)至少辦好1所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化中等職業學校,將縣域中等職業學校建成兼具學歷教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技術培訓與推廣、義務教育階段職業啟蒙等功能的綜合辦學實體。
(三)調整優化高校布局
加強省級統籌。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實施,聚焦產業轉型發展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板塊主體功能和區域優勢,加強系統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堅持總量調節和結構調整并重,科學調整、重組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高等教育層次類型結構和空間布局,引導新增高等教育資源與區域、產業、行業、重大科研平臺對接,堅持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重大戰略傾斜、向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向重點產業和特色行業傾斜。統籌配置資源,合理調控規模,構建區域協調、多元特色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原則上不在縣域布局高校,穩妥處理現有異地辦學問題,嚴格控制新增異地辦學,任何學校未經批準不得跨市域異地建設具有本科教學功能的校區。
著力彌補短板。整合優質資源,組建新型研究型理工科大學、行業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支持推動高校轉型發展,做強做優理工科院校。綜合考慮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區域平衡,支持沒有布局本科高校的市域發展本科教育,新增高校向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市域傾斜。綜合辦學歷史、基礎條件,推動達到標準的本科學校二級學院分立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學校。聚焦民生發展需求,推動設立醫學、師范、體育、藝術類等普通本科高校。聚焦關鍵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區域,以優質高職院校為基礎,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鼓勵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舉辦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探索中外合作、部省合建、省部共建、省市共建、部門共建等方式,支持各地重點建設好1所或2所高校,努力形成以城育校、以校興城、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統籌推進高教園區建設和校園基本建設
鼓勵高校集聚發展。立足國家在我省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戰略,著眼區域產業發展、教育資源整合和人才匯聚,按照立足區域、優化結構、服務產業行業、注重質量特色的原則,推動區域性高校集聚發展。以區域位置集中、學校層次相當、學科專業突出高校為重點,探索校際教學科研資源共享、學分互認運行機制。圍繞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等規劃,支持鄭州、新鄉、洛陽、周口、南陽等市規劃建設高教園區或職教園區,引導高等教育向區域中心城市、國家戰略主體實施區、產業重點集聚區布局,不斷提高高校對區域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與服務能力。
加強區域產教協同。統籌推進高教園區或職教園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聯動發展,推動園區創新創業水平、產教融合水平、基礎設施水平同步提升。鼓勵高教園區內高校企業合作共建創新孵化器等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區域創新創業高地。
加強高校園區基本建設管理。統籌高校現有教育用地和校舍資源,科學布局學校總體平面和立體空間環境,堅持安全、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原則,保障高校正常教育教學基本辦學場所需要。高校建筑設計避免因追求“新”“奇”“特”等標新立異而犧牲使用功能,防止出現形式怪異、豪華、“山寨”“雷人”的校園建筑。高校新征用地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超過規定用地規模的要積極推進老校區置換。圍繞高校高質量發展總體部署,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教學實驗平臺、校企聯合實驗室、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現代產業學院的教學科研用房,提升高校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支持建設一批基本教學型技能實訓、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實踐用房。
十、建設高校高質量科研創新發展體系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創新資源,重塑創新體系,突出高校創新生態打造,突出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突出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助力國家創新高地建設,推動高校科研創新邁向新高峰。
(一)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
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把創新擺在教育發展的邏輯起點、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主動對接、深度嵌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以技術引領支撐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服務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和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強化集成攻關,聚焦我省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以及未來產業布局著力打造的標志性產業鏈,搭建行業關鍵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強化有組織科技攻關,形成持續創新能力。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未來產業謀篇布局,聚焦量子信息、類腦智能、衛星及北斗應用、基因技術與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依托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整合優勢資源,打破院校、學科專業壁壘,培育建設國家未來技術學院。支持“雙一流”和特色骨干高校主動接軌國家、省(重點)實驗室體系,健全國家、省(部)、高校三級實驗室建設體系,積極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夯實引才育人高地。
實施“高精尖缺”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以院士工作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托,設立首席科學家崗位,引進若干名全球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強化引育結合,持續實施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工程,培養一批聚焦科技前沿、具有戰略眼光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聚焦重大科技任務開展協同攻關,形成高校科技創新的核心源動力。
(二)提升高校基礎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充分利用省內外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加強開放協同,在種業創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以及未來產業布局等領域,圍繞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建設國家前沿科學中心。推動高校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突破學科、專業和院系壁壘,形成引領高水平基礎研究的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學科重點領域的前瞻布局和創新能力建設,爭取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實現零的突破,支持建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實施基本科研業務費制度,持續實施高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基礎研究專項,培育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候選項目,打造基礎研究主力軍和原始創新主戰場。
推進協同創新。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打造一批集科技成果孵化轉化、放大熟化為一體的高能級載體平臺。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劃,完善國家、省、校三級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體系,布局一批新的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建設計劃,認定一批省級基地,培育建設國家基地,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依托高校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深化校所、校企、校地合作,支持高校圍繞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建設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創新聯合體,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爭創一批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加強大學科技園、雙創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支持更多高校創建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
強化社會服務。聚焦世界前沿技術、“卡脖子”技術和應用型關鍵共性技術,圍繞未來產業謀篇布局、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傳統產業高位嫁接,凝練一流課題,充分利用高校優勢特色學科,加強應用性研究,建立與行業骨干企業研發平臺長期合作機制,推動開展一流課題聯合攻關。以原始創新支撐應用創新,以應用創新牽引原始創新,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做題”的科研攻關模式,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實施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推動不同類型高校與骨干企業對接。支持高校參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運行,鼓勵高校以各種形式加入企業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重塑學科評價體系,強化與產業、企業的對接,利用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力爭不同類型高校的優勢學科(群)與優勢企業對接,開展聯合科技攻關,提升解決區域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
(三)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獻庫和公共數據庫,培育一批基于學科交叉的人文社科共享數據平臺,促進研究成果分享和轉化應用。建設一批省文科實驗室,引導高校開展實驗研究、政策仿真研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創新。加快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轉型升級,推動基地建設向優勢特色研究領域及方向集聚,打造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基礎理論研究平臺。
實施高校新型智庫“集智”創新計劃。立足河南實際,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聚焦黨委政府決策急需、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重大任務、人民群眾的重大關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打造一批黨委、政府“信得過、用得上、離不開”的新型智庫,重點培育若干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校品牌智庫進入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高校智庫體系。設立高校智庫聯盟專門委員會、云平臺和管理機構,將高校智庫聯盟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智庫聯盟。建立符合智庫建設需求與發展規律的引才用人機制。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成果培育計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創新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設立重大招標課題,夯實基礎研究,推進應用研究,強化交叉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引領,建設具有河南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保護并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開展古文字與漢語漢字發展史研究,梳理古文字傳承源流,深刻挖掘其思想文化內涵,揭示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規律。推進古文字研究成果普及和創造性轉化,積極推動甲骨文等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進校園、進課堂。
(四)激發高校科學研究活力
完善高校科研體制機制。針對科研堵點,強化政策協同,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持續深化科研機制改革,建立完善符合大科學時代科研規律的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持續推進科研人員分類評價,突出創新質量與實際貢獻,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更加注重成果的理論創新、實踐應用和社會服務價值。建立多元評價制度和標準,突出同行專家在科研評價中的主導地位,推進建立省內高校共享共用的專家庫。在做好有關高校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所有權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并適時將此項工作擴大至所有高校。
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教學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突出以人為導向,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試點科研經費“包干制”改革,尊重科研人員在科學探索中的自由裁量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完善對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行為的認定程序和辦法,嚴厲打擊學術不端行為,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十一、加快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
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重,加快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增強學科專業設置快速響應能力,加快培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一)加大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培養力度
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機制。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設,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網聯汽車、智能傳感器、節能環保、新型建材、現代輕紡等產業領域相關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鞏固精密軸承、超硬材料(磨料磨具)、耐火材料、農機裝備、糧食機械等優勢產業鏈特色專業人才供給,服務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面向“數字河南”建設需求,以鯤鵬產業學院、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等為引領,擴大新材料、集成電路、軟件工程等產業基礎領域緊缺人才培養規模,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等方面人才培養。聚焦服務河南省新興產業跨越發展工程實施,建設一批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打造創新型適用人才培養高地。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整合高校優質資源,打破校院、學科專業壁壘,培育建設未來技術學院,著力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立項建設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型城市、開發區,建設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二)提升文化領域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水平
完善新文科人才培養政策舉措。面向服務文化強省建設,加快新文科建設,大力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文科人才。繼續深化與實務部門合作,實施高校與政法、新聞單位互聘計劃,辦好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等系列大講堂,提高文科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深化文科專業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融合,全面推進文科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支持考古、文物保護等相關領域專業建設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加大非遺傳承、傳統文化傳播和文創設計等產業應用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服務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助力中原文化繁榮興盛。支持高校設置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相關專業,開設技術轉移相關課程,大力培養技術轉移人才。圍繞供應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領域支持相關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升現代服務業相關領域人才培養水平。聚焦育幼、物業、家政服務、教育培訓、體育休閑、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加強高水平職業院校骨干專業(群)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培養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
(三)加快補齊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人才短板
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健康中原建設提速提質,聚焦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人才需求,加快推進新醫科建設。深化醫教協同,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特別是加大精神衛生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提升醫學教育辦學層次,優化醫學學科專業規模和結構,推進“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推動多學科交叉融通,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持續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加大對醫學相關特色骨干學科(群)的扶持力度,提升高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結合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需求,逐步擴大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培養規模。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支持高校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鼓勵高校開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強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加大中醫藥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教育。面向大衛生、大健康產業發展,加強老年醫學、嬰幼兒保育、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康復、社會工作、健康管理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大醫養結合健康服務人才培養力度。
(四)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基礎
加大涉農人才培養力度。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強省和生態文明強省建設,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主動適應農林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產業新業態,堅持產學研協作,深化農科教融合,以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計劃為載體,著力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優化涉農學科專業結構,持續提升涉農特色骨干大學和學科建設水平,建強建優涉農生物育種、綠色食品、現代農業等相關領域一流本科專業,服務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鄉村建設行動,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縣域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探索涉農院校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支持有條件的院校推行農學結合的彈性學習培養模式,積極開展高素質農民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推動涉農職業院校改革提升涉農專業,圍繞“三農”建設新專業,著力培養培訓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鄉村振興帶頭人,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十二、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
構建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新機制,優化區域教育政策支持體系,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區域間教育優勢互補,以教育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整體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
(一)促進黃河流域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
構建黃河流域教育協作機制。落實黃河流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鄭州共識”,促進教育資源在沿黃9省(區)間流動,構建沿黃省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機制。進一步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教育協同發展,建設教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加快形成河南引黃受水區14市基礎教育質量協同提升發展帶。完善黃河流域職業教育聯盟協同發展機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支持。加快黃河流域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區域核心科技競爭力。統籌優勢資源,加快區域特色優勢學科建設,建設一批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特色學科專業。推進黃河流域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形成一批示范項目。建設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高端智庫。推動建立沿黃省(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協同機制,促進資源互通共享、高校畢業生順暢流動與人崗精準對接。實施“黃河文明教育工程”,推動黃河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把黃河沿岸打造成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態文明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勞動教育基地。
(二)加快鄭州洛陽南陽教育創新發展
推動鄭州都市圈教育跨區域聯動發展。鼓勵鄭州優質教育資源優先向都市圈其他中心城區和新興增長中心流動,通過聯合辦學、開辦分校等模式推動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更高水平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支持鄭州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認定一批產教融合型院校和企業。以建成黃河流域教育改革創新先導區、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區、教育開放合作引領區、教育現代化示范區為導向,率先在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開展探索,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質進位和都市圈優質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支持鄭州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
支持洛陽創新區域教育合作體制機制。探索教育改革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形成富有活力的教育事業發展新格局。探索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改革,促進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擴面、提質。支持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職貫通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現代學徒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在省級“雙高工程”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等重大項目上予以傾斜。支持駐洛高校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建設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支持駐洛高校與大型企業和社會力量合作舉辦二級學院(產業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洛陽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推進洛陽大學城建設。
支持南陽副中心城市教育創新發展。支持南陽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鼓勵南陽總結在開展學區制改革、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改革等方面的有益經驗,推動南陽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支持南陽開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基礎教育辦學水平。支持南陽積極創造條件建設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在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打造一批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支持南陽努力發展高等教育,提升駐宛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支持在南陽設立先進制造產業、農牧產業的高校,推動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支持南陽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或建設研究院,支持南陽建設大學城。
(三)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振興
加快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現代化進程。建立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區域協同機制,推動區域內教育深度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完善聯動的責任分擔與效率機制,完善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優化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鄉村首席教師培訓。支持省內優質幼兒園與革命老區幼兒園結對幫扶。開發紅色教育資源,建設紅色教育研學旅行基地(營地)。鼓勵老區高校結合產業特點優化調整專業結構,以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計劃為牽引,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加大大別山革命老區教師培養培訓力度。
(四)統籌推進鄉村教育振興
加強鄉村學校建設。支持鄉鎮中心小學辦成寄宿制學校,鄉鎮初中以寄宿制學校為主,在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設置村小學和教學點,推行鄉鎮中心學校與教學點一體化辦學。推進鄉村校園建設,優化鄉村學校教書育人環境。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提高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繼續實施農村學校地方公費師范生計劃,加快推進鄉村教學點和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按照班師比和生師比相結合的方式,在核定教職工編制時予以傾斜。構建鄉村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改革鄉村教師培訓方式,采取下沉縣區、送教上門、建立聯合工作坊等形式,擴大培訓覆蓋面,提高鄉村骨干教師專業能力。探索實施銀齡講學計劃。積極引導優秀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積極探索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并舉,形成高端人才、骨干教師和高校畢業生、退休教師等到鄉村從教、支教的格局。
加大農村和脫貧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實施升級版“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支持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推行農學結合的彈性學習培養模式。積極開展高素質農民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充分利用開放大學、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等院校的遠程教育資源,實施鄉村遠程教育培訓。引導支持涉農高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指導涉農高校與農林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創新完善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和機制,開展訂單定崗定向培訓。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建設技能型鄉村。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和經典潤鄉土計劃。
十三、推動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
實施“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加快推進信息化創新應用,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形態,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一)實施教育新基建工程
加快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建成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全省教育專網,實現網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加快學校網絡提速擴容。推進校園有線、無線、物聯網、5G網絡“四網”融合,形成泛在、高速、綠色的校園網絡。構建由省級主節點和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高校分節點組成的教育云體系,推進云網融合。根據新增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需要,建設一批標注數據庫、訓練數據庫、開源訓練數據集等基礎平臺,構建由新型數據中心、教育數據大腦、學校服務體系、網絡學習空間構成的信息化平臺體系,實現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為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面融合提供支撐。加快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體育場館、食堂、宿舍等公共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推進物理環境與網絡空間一體化建設。構建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體系、綠色上網體系和可信保障體系,提高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二)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提升數字教育資源供給能力。以知識目錄為紐帶,構建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高校線上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推進資源專業化、精品化、體系化。實施“數字學校”建設工程,統籌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分類構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開放教育數字資源體系,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平臺及資源保障。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推動優質資源向農村、薄弱學校集聚,支持學校(教學點)開齊開足開好課程。完善資源服務保障機制。建立數字教育資源的內容審核、購買使用、用戶評價和投訴舉報機制,實現資源備案、流通、評價的全鏈條管理,保護數字資源知識產權。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與變革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深化普及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采集、識別、跟蹤、監測教學與學習全過程,加強教學行為數字化記錄和分析,建設智慧學習空間和學習體驗中心,構建綜合性智能化個性化評價體系,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提升教育服務供給的普惠化、便捷化和個性化水平。完善“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應用支持和服務保障體系,實現“三個課堂”在中小學校(教學點)的常態化按需應用。實施智慧教育示范引領工程,持續開展智慧教育示范區、智慧教育示范校、網絡空間應用示范區(校)、新型教與學模式試驗區遴選與創建,高質量推進本科高校智慧教學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形成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前沿模式,逐步實現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應用全覆蓋。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信息社會責任等信息素養,開發在線教育精品課程。
(四)推動網絡化智能化教育服務
實施教育治理能力數字化提升工程。加強教育治理信息化總體設計、標準建設與制度建設,出臺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指南,統籌建設省、市、縣三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信息系統的深度整合和集約管理,構建全省數據資源目錄、信息系統名錄、服務事項目錄。建設基于“一校一碼、一人一號”的數字認證互聯互通互認體系,實現跨平臺的單點登錄。堅持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簡化數據共享流程,促進數據有序流動。
加速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服務。以數據為驅動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管理服務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全面梳理面向學校、師生、家長和校友提供的管理服務事項,精簡歸并不同層級、部門的同類事項,推動管理服務全程網上受理、網上辦理和網上反饋,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深入開展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全領域中的應用方式、途徑與策略研究,加強專項規劃課題項目研究,推動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形成可推廣可復制成果,加快應用信息化變革教育的步伐。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教育管理由單向管理向協同治理轉變、教育服務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以信息化支撐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四、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與合作
實施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力度,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培養高層次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改進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加強教育區域合作,提升我省教育國內國際影響力。
(一)深入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打造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區域布局,創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方式,鞏固發展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交流,積極推進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教育交流,深化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合作,推動與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等區域青少年交流,深度拓展合作交流空間和內涵。充分利用國家與東盟、中東歐、非洲、拉美、阿拉伯地區等區域及次區域教育交流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各類教育聯盟特色發展。鼓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小語種+專業”合作辦學。支持特色學校、社會力量參與探索多種形式境外辦學。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建立若干所具有河南特色的“魯班工坊”,打造“大禹學院”等境外辦學品牌,提升我省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實施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工程,支持若干高校率先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領跑者和教育對外開放的示范者。
(二)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創新型人才
實施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工程。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優化區域國別和學科專業布局,多種形式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重點支持高校與教育科技發達國家高校圍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大數據、新能源和先進材料等產業,在理工農醫和急需、薄弱、空白學科領域以及新興、前沿、交叉學科領域開展合作辦學。嚴格控制國外高校“連鎖店”式辦學。
加強高精尖和緊缺人才境外培養。完善公派留學選派機制,積極拓寬派出渠道,優化留學目的地布局,繼續實施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地方合作項目,實施教育系統高層次創新人才境外培養工程,著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專家、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鼓勵高校支持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并通曉國際規則、可參與國際競爭的青年人才。
打造“留學河南”品牌。拓寬來豫留學生招生渠道,實施河南高等教育海外推介計劃。完善留學生獎學金體系,提高學歷生比例和碩博層次留學生數量,提升培養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加強來豫留學生的知華教育,培養來豫留學青年杰出人才。
(三)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
深化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拓展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拓寬交流合作領域。支持高校參與高級別中外人文交流活動,開展雙邊或多邊交流,參加國際性聯盟或組織。鼓勵高校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入組織實施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重點支持高校基礎學科、交叉學科等領域國際科研合作,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國際會議或論壇,推動中外科技人文交流。打造具有中原風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提升“武林漢韻”等人文交流品牌國際影響力。做好對外教育援助工作,支持河南省對外援助培訓中心建設。利用友好省州(城市)關系,深入推動中外師生友好往來,講好河南故事、黃河故事,提升河南形象、中原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對外傳播能力。
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水平。完善支撐體系,注重教材開發,優化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培養復合型“中文+”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加大國際中文教師和志愿者選派力度,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支持海外華文教育工作,在師資、教材、培訓、文化體驗活動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海外華文教育向標準化、正規化、專業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推動國家和省級漢語國際推廣基地轉型發展,打造2—3個國際中文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加快獨具中原文化特色教材和多媒體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推廣。
(四)深化區域教育交流與合作
深化與港澳臺地區教育交流。豐富交流資源,創新合作形式,拓寬豫港澳臺青少年交流平臺,資助豫港澳姊妹學校開展師生交流活動。繼續實施“河南省大中學生臺灣夏(冬)令營”“臺灣大學生中原文化之旅”“臺灣中小學校長河南研學交流團暨基礎教育研討會”“臺灣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習營”等品牌項目,推進港澳臺生規模質量雙升級。積極做好赴港澳交流教師、澳門獎學金生選派等工作。
持續深化京豫教育合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橋梁紐帶作用,借助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基礎教育水平。重點實施一批對口協作教育項目,強化水源地6縣與北京市6區基礎教育結對幫扶,扎實開展兩地中小學校“手拉手”“結對子”等活動,不斷豐富兩地結對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內容和形式。推動丹江口庫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借助京豫、京宛和京鄧等教育合作平臺,加快提升庫區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支持南陽市和鄧州市建設區域職教園區,在職業教育項目和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深入推進京豫結對高校交流與合作,促進我省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加快推進滬豫教育合作。建立滬豫高校結對幫扶機制,推動我省10所本科高校、5所高職院校分別與上海市屬本科高校、高職院校結對開展交流合作,深化雙方高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交流、科研協同機制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合作共建。加強滬豫兩地在高校招生計劃、高考綜合改革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動兩地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拓展區域教育合作范圍。加強與國內教育發達地區和省份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吸引國內高水平大學來豫辦學、合作設立研究院(所)。強化對口支援,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對新疆哈密市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提升受援地區教育發展水平。
十五、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教育法治建設,加強教育行政執法,推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提高督導權威性實效性,完善教育領域風險防控機制,不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加強教育法治建設
完善教育制度體系。加強教育立法調研,做好《河南省教育督導條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規范立法程序,提高法規規章的針對性、及時性,構建系統完備、協調銜接的地方教育法規規章體系。健全教育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起草、發布等程序規定。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程序,推進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民主公開、責任明確。加快健全教育執法機制,加強教育執法能力建設,完善聯合執法機制。積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強對教育違法行為及時發現、實時糾正的能力。嚴格執行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辦學。把依法治理效能作為考核學校領導的重要指標,提升學校依法治校的意識與能力。健全師生權益保障和救濟機制,完善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制度,切實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深化高校法治建設,推進高校法治工作測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學校改革與發展。
(二)推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加強學校章程建設。開展高校章程修訂核準工作,指導中小學校章程制定,創新章程實施保障機制。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校有機統一,全省高校章程修訂要充分體現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學校章程在依法治校規范辦學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教育治理規范化法治化,營造良好教育法治環境。強化學校內部制度建設,推動形成以章程為核心,規范統一、分類科學、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學校內部治理,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和自我監管能力。
完善學校制度體系。實施高校學術委員會制度,持續加強學術環境和學風建設。實行職業學校行業企業參與的理事會制度,促進產教融合。完善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擴大家長對學校辦學活動和管理行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建立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機制,鼓勵學校開放辦學,努力形成家長、社區、用人單位、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學校治理的格局。創新學校管理模式,鼓勵采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推動學校管理精準化、科學化。
(三)強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建設
完善教育督導管理體制。強化各級政府教育督導職能,健全工作規程,規范工作程序,形成省、市、縣三級教育督導機構統一協調,各成員單位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省對市級、市級對縣級履行教育職責年度評價機制,層層壓實各級政府教育職責。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創新教育督導運行機制。開展中小學(幼兒園)責任督學常態化掛牌督導,規范辦學行為,推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督導結果運用,完善結果公開、通報、約談等制度措施,加強督導結果在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和干部考核、任免、獎懲中的運用。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采用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督導評估評價。整合教育監管力量,建立教育督導與教育行政執法的聯動機制。
提高教育督導保障水平。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廉潔高效、專兼結合的督學隊伍,賦予教育督導評估隊伍相應執法權。保障教育督導條件,各級政府要將教育督導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教育督導機構有計劃地開展督導活動和督學培訓。提高教育督導信息化水平,建立“互聯網+”督導平臺,提升督導效率。
(四)完善教育領域風險防控機制
統籌教育發展和安全。落實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責任制,壓實學校安全穩定主體責任、教育部門管理責任,確保教育領域政治安全和校園和諧穩定。完善學校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加強學校涉法事務管理,健全師生人身傷害事故糾紛的預防、處置和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開展消防、反恐等安全標準化管理工作。深化安全教育,積極推進安全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大安全演練力度,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能力。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夯實安全基礎,切實提升學校安全防范水平。全面推進學校安全風險辨識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強化風險排查,加大隱患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開展教育系統平安建設和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全面落實安全管理措施,加強政治安全、反恐、宗教、掃黑除惡和預防邪教滲透、電信詐騙工作,強化消防、校舍、食品、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校車、校園周邊治安及預防未成年人溺亡工作,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有效防范涉校涉生安全事故事件發生。健全學校心理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危機干預,有效預防極端案(事)件發生。
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有關校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和指南,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落實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加強師生員工健康管理,做好中小學晨午檢、全學段因病缺勤、缺課登記和病因追蹤工作,引導師生養成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衛生習慣。嚴格校園出入和大型活動管控,加強教室、食堂、宿舍、圖書館、體育館、會議室、實驗室、校醫院、衛生間等場所的管理和清潔消毒,定期通風換氣。
構建教育應急防控體系。全力抓好“21·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災后學校恢復重建工作,加強系統謀劃,通過工程性措施和補短板強基礎,強化學校應急管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開展學校受災情況安全隱患排查鑒定,加快校舍設施恢復重建,修復教學儀器設備,保障受災嚴重學校同步開學。
十六、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
改革完善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體制機制,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切實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強化教育資助體系建設,實現教育資助全覆蓋。
(一)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努力實現公共財政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年只增不減,努力提高各階段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在全國的位次。科學劃分省以下教育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建立財政教育支出完成情況動態監測和考核機制,確保各級政府落實投入責任;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等教育投入政策,嚴格使用管理。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撥款制度體系,健全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推動建立與生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教育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優化教育捐贈配比等獎勵扶持政策,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教育領域。積極推動高校和普通高中債務化解,加大對公辦高校發行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專項債券的傾斜力度,鼓勵學校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化解債務。完善教育經費統計公告制度。
(二)優化教育投入結構
科學規劃教育經費支出。加強教育事業發展與中期財政規劃的統籌銜接。加大教育經費統籌力度,整合優化經費使用方向,推動教育經費使用結構重心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結構優化轉移,從硬件設施建設向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等轉移,經費使用進一步向困難地區、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鞏固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足額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資金,著力補齊教育發展短板。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加大教育教學改革投入,支持各項教育工程實施。加大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建設投入,加快推進命題基地建設,提高教育考試安全保障能力。
(三)強化教育資助體系建設
加強教育資助工作。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完善學前教育、助學貸款和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政策,健全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從制度上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推進精準資助,健全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成效機制,助力鄉村教育振興,落實過渡期“四個不摘”要求,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保持學生資助力度總體穩定,對脫貧享受政策戶和風險未消除的監測對象家庭子女給予重點關注和幫扶,實現應助盡助,促進教育公平。深化資助育人,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心理疏導、就業幫扶,逐步推進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開展“誠信校園行”活動。規范資助管理,嚴格資助資金監管,加強資助機構隊伍建設,提高資助信息化水平,實施全覆蓋的績效評價制度。
(四)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管理范圍覆蓋所有財政教育資金,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加強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強化責任約束,激發績效管理的內生動力。強化制度建設和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內部控制水平。推動落實高校總會計師制度,提升財務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強教育內部審計,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實施專項資金審計,繼續開展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預算執行和財政財務收支審計。推進學校財務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堅持勤儉節約辦教育,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
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理順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內設機構和職能;全面落實國有資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要求,建立覆蓋所有國有資產管理內容和管理流程的內部控制體系;按照節約高效、公開透明的原則依法依規做好資產配置工作;推進資產績效管理工作,建立長期低效運轉和閑置資產調劑機制;明確國有資產有償使用規范,依法管理、有償使用收益,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成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促進高校聚焦教學科研主業。健全學校固定資產處置管理機制,推動尚有使用價值的儀器設備校校之間捐贈轉移,提升資產利用效率。
十七、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完善黨在領導教育事業發展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體制機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
強化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的制度建設。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各級黨委議事日程。充分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堅持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熟悉教育、關心教育、研究教育,深入教育一線調研、為師生上思政課,健全黨政領導聯系學校制度,完善年終述職必述教育工作制度。鞏固深化各類學習教育成果,推動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工作格局。牢牢把握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強化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掌握校園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從嚴管理校內各類新媒體平臺,重點建設一批宣傳展示平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堅決防范和抵御各類非法傳教與滲透活動。
(二)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完整準確領會黨的教育方針。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宗旨方向、目標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將黨的教育方針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列為教育系統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研討的重要內容,融入教育行政管理、辦學治校和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黨的教育方針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自覺運用的日常規范。
(三)全面加強教育系統基層黨建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建工作。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全面建設、有效覆蓋,公辦學校實現“每校必建”,民辦學校實現“應建必建”。推動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進民辦高校黨委書記選派全覆蓋,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貫徹《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做好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建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深入開展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示范校創建,繼續實施全省高校黨支部建設“兩化一創”強基引領三年行動。完善落實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制度,樹立鮮明導向,強化黨建引領。優化高校基層黨支部書記、院(系)黨組織書記、學校黨委書記三級述職評議機制。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統戰工作,堅持統一戰線工作原則,強化高校黨外人士思想政治引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外知識分子作用。以加強黨建帶動工會、共青團、婦聯、少先隊等群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建設。
(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持之以恒抓好黨的作風建設。深入貫徹落實《黨委(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規定》,主要負責同志負總責,班子成員落實“一崗雙責”,層層傳導壓力,壓緊壓實責任。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緊盯薄弱環節,持續整治“四風”,聚焦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增能。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完善重要領域、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和紀律觀念。嚴肅監督執紀問責,精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持續推進全省教育系統以案促改常態化制度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突出政治監督,強化巡視成果運用,構建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工作機制,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推動巡視巡察工作走實走深。樹立和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選干部、配班子、建隊伍、聚人才,配齊建強專兼職黨務干部隊伍,推動黨務干部和行政業務干部之間雙向交流。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著力提高組織生活質量,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勵黨員干部擔當盡責、干事創業。
十八、完善規劃落實機制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將規劃總體部署落實到本地規劃和政策中,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一)明確主體責任
抓好規劃目標任務的分解與落實。各地要加強統籌領導,加強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與規劃的銜接,科學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對規劃確定的教育改革發展重點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對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工程項目等任務,要將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計劃指標體系,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工作,根據進度要求如期完成;確定年度工作重點,推動各項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推動規劃落實。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依法依規對工程項目優化審批核準程序,優先保障。
(二)強化監測評估
持續提升規劃實施質量。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多種形式,分任務、分階段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優化政策措施。發揮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對推進規劃實施的監督作用。加強分類指導,保護和激發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各地各校大膽實踐、積極探索、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實施規劃的有效機制。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督促檢查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將其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和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
(三)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引導各界參與規劃實施。探索建立有關智庫參與教育改革發展政策制定的機制,完善新媒體等社會反饋和監督機制,提高規劃實施與人民教育需求的契合度。推動各級教育部門定期發布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和規劃實施情況,建立健全規劃公開和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并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規劃實施,積極貢獻力量。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及時總結宣傳各地在規劃實施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加強規劃的政策解讀與宣傳推廣,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關注與支持,形成良好社會氛圍。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