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紡織工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傳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做大做強我省紡織工業,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省紡織工業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我省紡織工業發展現狀
(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1、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間,我省紡織行業依托“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了完備的現代制造產業體系,內外發展較為均衡,具有較強的自主配套能力,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均具有良好競爭力。產業范圍涵蓋紡織、服裝服飾、化纖等,產業門類更加齊全,產業體系更加協調完善,產業鏈更加完整。
2、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我省紡織行業創新成果豐碩,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材料和高端紡織面料及創意設計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豐原聚乳酸纖維、吉祥三寶“仿鵝絨”絮片等一批高科技產品,彌補行業發展空白;“紅愛云時尚創意設計平臺”被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為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平臺。
3、綠色發展能力積極推進。行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十三五”期間,我省紡織行業共有13家綠色工廠,2家綠色供應鏈企業被工信部列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名單;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眾多先進技術在行業中實現了快速推廣與應用。
專欄 1:“十三五”期間紡織工業綠色發展能力 |
一、綠色工廠: 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申洲針織(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天宇紡織有限公司 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 東隆家紡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元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翰聯色紡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銀燕工藝服飾有限公司 安徽開潤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星星服裝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京威紡織服飾有限公司 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二、綠色供應鏈企業: 安徽三寶棉紡織投資有限公司 安徽銀河皮革有限公司 |
4、科技賦能加速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智能制造水平明顯提升。紅愛服飾、阿里巴巴迅犀(宿州)智能工廠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成為行業發展的新亮點;以“智能吊掛系統、自動縫制單元、全自動立體倉儲物流系統”為主的全流程自動化制造模式大量采用,有效提升行業智能制造水平。華茂棉紡智能工廠獲評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成為行業樣板。
專欄 2:紡織工業智能工廠 |
安徽翰聯紡織有限公司 安徽紅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京威紡織服飾有限公司 安徽省銀燕工藝服飾有限公司 安徽柯林醫療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商業模式不斷重構。依托互“聯網+”,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新技術,C2M、B2C等行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通過整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采用AI、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賦能產品和零售終端,構建和完善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全渠道營銷體系。
6、產業用紡織品異軍突起。產業用紡織品市場前景廣闊,醫衛用紡織品、車用紡織品、農用紡織品等產品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防疫物資拉動下,行業發展勢頭迅猛。2020年,全省紡織品服裝全年出口總額357.9億元。其中,出口防疫醫療物資173.8億元,占行業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8.6%左右。金春無紡布、普爾德醫療等一批疫情保障物資企業大幅增長,金春股份實現上市。
7、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十三五”以來,全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依托,以區域經濟為支撐,圍繞紡織產業鏈發展,形成了蕪湖孫村、宿州朱仙莊、六安丁集、蚌埠固鎮、安慶天堂鎮、宣城新塘、郎溪經編產業園等一批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專業鎮和專業園區。岳西、望江、宿松等縣和蕪湖孫村鎮分別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手工家紡名城”“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和“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鎮”稱號,阜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被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毛紡織產業承接轉移試點園區”。
專欄 3:產業集群 | ||
集群名稱 | 屬地 | 命名單位 |
岳西縣“中國手工家紡名城” | 安慶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望江縣“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 | 安慶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宿松縣“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 | 安慶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蕪湖孫村鎮“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鎮” | 蕪湖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合肥瑤海“中國服裝商貿名城” | 合肥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六安丁集婚紗產業集群 | 六安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宣城新塘羽絨基地 | 宣城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宣城郎溪經濟開發區紡織新材料產業集群 | 宣城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
瑯琊“中國非織造材料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基地” | 滁州 |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
滁州“新型功能紡織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 滁州 |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
阜陽經開區“中國毛紡織產業承接轉移試點園區” | 阜陽 |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 |
(二)存在問題
1、產品供給質量不高。我省紡織行業產品附加值偏低、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利潤微薄,自主品牌建設滯后,貼牌加工型組織形態仍占主導,企業之間同質化低價競爭問題較為突出,中高端產品供給明顯不足。
2、創新源動力不夠強勁。我省紡織行業研發投入仍不足,行業領軍型創新人才缺乏,國家級創新設計平臺載體建設稍顯滯后,全行業共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低于浙江(3家)、江蘇(5家)、山東(8家),目前尚無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全國紡織領域已有7家)。
3、產業鏈配套不夠完善。我省在產品技術研發、服裝設計、面輔料生產、家紡制品機械設備生產研發等環節尚未貫通,特別是面輔料研發投入不夠,生產能力薄弱,絕大部分服裝廠面輔料來自省外甚至國外,產生高昂物流運輸費,從而導致面輔料采購成本較高,生產成本提升,也致使我省紡織行業發展后勁不足。
4、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近年來,我省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雖有提升,但主要產品技術以引進和模仿為主,對標國際知名品牌和企業,創新設計能力與水平有待提升。普遍缺乏高素質的服裝創新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國際水準的設計領軍人物。
二、紡織工業發展形勢
(一)國際紡織工業發展趨勢
1、國外市場需求恢復不明顯。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不確定性因素等影響,全球經貿形勢錯綜復雜,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經濟衰退逐步顯現,紡織服裝出口貿易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部分出口加工企業訂單下降明顯,回補力度減弱,外需市場后續增長乏力,外貿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2、紡織行業外部制約因素增加。發達國家在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紡織品、品牌和營銷渠道等領域優勢明顯,占據著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動地位,并采用設置技術性壁壘、反傾銷、增加關稅等手段實施貿易保護,維護其產業利益。同時,部分海外品牌抵制新疆棉,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環境造成一定的制約。
3、紡織行業國際產業轉移競爭加劇。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優勢、成本優勢等逐漸減弱,國際紡織產業的梯度轉移加速到來,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憑借成本優勢,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形成較大競爭壓力。
(二)國內紡織工業發展趨勢
1、國內紡織行業產業鏈優勢明顯。我國完整的紡織品服裝產業鏈、發達的工業配套體系等優勢突出,在產品品種、質量和快速響應方面具備綜合優勢,在國際市場贏得了穩定的市場份額和良好的市場口碑。
2、國內消費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隨著我國中產階級消費群體的逐步壯大,國家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國內消費市場將逐步擴大。2000年以來,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持續增長。傳統的服裝、家用紡織品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3、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層次化日益明顯。總體看,消費群體對產品的品位、舒適性、功能性和環保要求不斷提高。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化為設計研發能力強、具有品牌和渠道優勢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
4、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為保持和提升競爭力,產業發展以高技術含量產品和高附加值環節為重點,中低端生產環節加快向加工質量好、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成為與東部地區優勢互補,在更大區域范圍內進行合理分工,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的合理選擇。
(三)我省紡織工業發展的形勢分析
1、我省紡織行業門類全,潛力大。我省具有紡織業、服裝服飾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備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基礎。
2、我省紡織行業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安徽紡織工業在國內、國際均具有比較優勢,并將會持續保持。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擁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原材料、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優勢突出,資源較豐富,土地和電力供應相對充足,發展紡織工業具有成本競爭優勢;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安徽兼跨長江、淮河,是國內南北地理交匯過渡地帶,在輻射國內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市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3、我省紡織行業承接產業轉移條件優越。我省與東部紡織強省相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具有有利條件,加上我省紡織行業具有產業鏈完整、勞動力資源豐富等比較優勢,對國際資本和跨國采購具有較強吸引力,經濟外向度將進一步提高,出口市場份額也將持續擴大。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以產業鏈水平提升為統領,圍繞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新定位,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全面推進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創新發展。強化創新對于行業發展的核心作用,完善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加強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推廣,重點提升新產品開發和創新設計能力。
對標提升。重點圍繞開發設計、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等環節,主動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深入剖析國內先進模式,著力補齊行業短板,大力提升國內外話語權和市場影響力。
示范引領。針對企業、行業、地區等不同主體,在現有優勢基礎上先行探索經驗,重點開展行業改造提升,同時在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等方面推進一批試點示范,為全省推廣實施改造提升樹立典型。
(三)主要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我省紡織制造業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創意設計能力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自主品牌建設取得突破,工業互聯網平臺初具規模。基本形成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創意設計中心,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全國紡織服裝發展重要增長極。
質量效益水平穩步提升。到2025年,全省紡織主營收入力爭突破2000億元;發展質量和效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規上工業增加值顯著提高,力爭形成1-2家百億龍頭企業。
創新設計能力顯著增強。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取得顯著進展,行業研發投入,新產品產值不斷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國家級創意設計園區(平臺)1-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
兩化融合發展深度推進。重點骨干企業裝備數控化率和機器聯網率逐年提升,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形成一批紡織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鼓勵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和設備改造,推動傳統印染行業向無水化、少水化印染轉型,發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術,提升全行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優化紡織品面料的品種品質和生產效率,增強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打通可持續發展路徑。
四、重點領域和任務
(一)紡織業。
1、棉紡織行業。推進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面料的生產工藝;大力提升無接頭紗、精梳紗產品的比重;鼓勵生產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織物面料在服裝、家紡產品上使用。加快推進色紡紗等優勢細分行業發展。
2、絲綢行業。聚焦工信部《推進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部署,開展絲綢行業智能制造探索。依托安徽京九絲綢公司、三利絲綢、廣德新豐絲綢等技術改造項目,加大真絲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力度,提升絲綢骨干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場的優質產品。加強絲綢紡織技術和設計創新,進一步深入挖掘、提煉絲綢產業傳統文化精髓,大力發展高端絲綢產品,積極發展絲綢文化旅游。
3、印染行業。推廣高效短流程、無水或少水印染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自動控制水平;重點解決印染行業自動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大力推廣環保、節能、清潔生產印染加工技術。
4、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依托金春無紡布、合肥普爾德、安慶華欣、三維無紡布、廣德天運等一批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拓展醫療衛生、汽車用、房地產和交通、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用紡織品的份額,擴大市場占有率,打造優勢產品。積極培育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做大,重點抓好元琛環保過濾材料、天鼎豐非織造布、蕪湖華燁合成革基布等領域升級,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5、家用紡織行業。加強時尚設計與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發展生態化的中高端家紡產品。以鴻潤集團、天馨工藝、天鵝紡織等,推進家紡生產自動化和家紡設計數字化,加快網絡化營銷模式創新。
6、高科技面料。積極發展新型紡紗技術及高品質紗線生產,加快發展高端紡織面料,重點發展功能化、個性化、系列化的時尚紡織面料。加快推廣無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數碼印花技術,發展功能性面料整理技術。
紡織業重點領域對標提升表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
1 | 紡織面料 | 高端紡織面料,功能化、個性化、系列化的高品質紡織面料 | 無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數碼印花技術;功能性面料整理技術 | 高速數碼噴墨印花裝備 |
2 | 絲綢服裝 | 融合文化的高端絲綢 | 自動繅絲機、數碼織造、數碼印花技術 | 印染后整理等技術裝備 |
3 | 家用紡織 | 生態化中高端家紡產品 | 家紡設計 數字化技術 | 自動縫制單元、自動吊掛線、全成型針織等自動化設備 |
(二)服裝服飾業。
1、休閑時裝。緊跟國際時尚流行趨勢,揚長避短,依托依立騰等自主品牌重點發展一批徽派時尚元素的夾克、西褲;依托閑然等原創品牌,重點發展品牌女裝、快時尚女裝產品;依托我省服裝加工能力及羽絨產業優勢,發展羽絨服等代工產品。
2、時尚童裝。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以孫村童裝出口基地,望江童裝城為依托,推進童裝產業集群升級發展,重點發展時尚、綠色安全的嬰幼兒服裝、中大童服裝服飾。加快推進童裝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積極引導品牌服裝企業進軍童裝服飾領域。
3、高端定制服裝。順應服裝行業個性化定制趨勢,促進智能制造、“互聯網+”與傳統服裝工藝全流程的深度融合,依托阿里巴巴迅犀(宿州)、紅愛服飾高級定制模式,引導企業積極進軍個性化定制高端服飾領域,加快搶占高端定制服飾行業制高點。
重點領域 | 二級分類 | 新產品和新技術 | |
1 | 休閑男裝 | 西裝 | 真皮、高級化纖混紡夾克 |
2 | 運動服裝 | 應用紡織新技術、新材料時尚、舒適的休閑運動服裝產品 | |
3 | 襯衫 | 新款型、新面料、定制化襯衫產品 | |
4 | 都市女裝 | 風格女裝 | 品牌化、時尚化風格女裝 |
5 | 時尚童裝 | 嬰幼兒服裝 | 綠色安全、新型面料嬰幼兒服裝服飾;品牌化、時尚化中大童服裝服飾 |
6 | 高端定制服裝 | 高端定制西裝 | 高端西裝產品高檔面料、“一人一版”個性化定制的高端西裝產品 |
服裝服飾業重點領域對標提升表
(三)化學纖維制造業。
1、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重點發展萊賽爾、黏膠纖維等高性能、多功能、復合型差別化纖維,加快抗菌防臭、防紫外線等特性的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應用開發,進一步拓展纖維產品在功能性服裝、功能性家紡及工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
2、生物基化學纖維。重點發展豐原聚乳酸生物基可降解纖維,依托中國科技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加快攻克全天然仿生結構材料、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技術瓶頸,實現生物基化學纖維規模化生產,著力拓展在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等方面的應用。
化學纖維制造業重點領域對標提升表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
1 | 高性能纖維 | 環境保護、醫療健康養老、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產業用紡織產品 | 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技術 | 三維立體異型織造等技術裝備;涂層、浸漬、復合等技術裝備 |
2 | 生物基化學纖維 | 生物基再生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 | 生物基纖維應用技術 | 解決低成本制取生物基纖維的工藝技術、裝備和工程化系統難題;生物質原料的綠色加工工藝,推進原料制備與纖維生產一體化技術 |
五、實施路徑
(一)實施創意設計提升工程,推動設計時尚化。促進創意設計與紡織服裝產業深度融合,切實提高創意設計整體質量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源頭工序,持續提升行業設計創意能力和產品品質形象,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原創設計中心。一是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借鑒上海“時尚服飾”模式,以原創設計、時尚發展為重點,聚焦時尚服裝、潮流配飾、功能性家紡、車用紡織品等領域,強化原材料、輔料和制成品領域的技術研發。積極引導我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面向市場需求開發中高端新產品。鼓勵企業引進國內高端設計人才和團隊,加快提升企業創新設計能力。二是建設一批高層次企業創新設計載體。支持省內高校加強服裝設計、表演、展覽展示等專業學科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支持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小鎮建設,鼓勵服裝設計師及個人工作室參加國內外專業大賽,促進新銳設計師成長。三是打造一批服裝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實施服裝行業“設計+”行動,打造一批創意設計資源集聚度高、專業服務能力強和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服裝創意設計基地。積極建設一批紡織領域的特色工業設計基地,扶持發展網上設計交易服務平臺。
專欄 4:創意設計能力提升工程 |
(一)實施人才引領。依托行業商協會,積極摸排皖籍外省優秀紡織服裝行業人才,謀劃訂單回歸、設計理念回歸、面輔料回歸、原創基地、直播基地等“三回歸兩基地”建設。 (二)聚焦原創設計。依托皖籍原創設計師,面向全國招才引智,補齊原創設計短板,建立原創設計師品牌矩陣。 (三)做實特色小鎮。支持產業特色鮮明的紡織領域特色小鎮和產業園區建設,鼓勵企業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場景體驗、自媒體等新業態、新方式,實現特色發展。 (四)打造展銷平臺。鼓勵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行業性組織,搭建展會平臺,圍繞品牌發布、訂貨會、時裝周、服裝秀等舉辦各類活動。支持省內企業積極與優質品牌強化合作,提升我省紡織服裝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二)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進創新協同化。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紡織服裝領域“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資源整合、技術融合、項目聯合、人才聚合,加快推進豐原聚乳酸與三寶針織、好波內衣等重點企業融合創新。進一步發揮紡織服裝領域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級創意設計園區(平臺)、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作用,引領帶動行業創新能力提升。一是加快高科技新產品研發。對標豐原聚乳酸纖維生物環保材料、吉祥三寶發熱多功能面料等,在產品設計、關鍵技術、產品應用等方面加強創新,加強中高端產品布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著力突破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發揮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等專業力量,實施新型紡織材料、節水印染工藝、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計劃。三是培育新的增長點。立足細分行業優勢,圍繞安慶、六安兩地家紡、羽絨產業鏈互補優勢,重點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家紡產業。聚焦工信部《推進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部署,開展絲綢行業智能制造探索。把握“三胎”政策的消費需求,重點發展童裝和產業用紡織品等。
專欄 5:紡織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
(一)高科技創新研發服務平臺。推動建設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中心,過濾、醫療、防護等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創新平臺,提升產業集群區公共服務平臺創新開發、質量品牌、智能制造等方面服務水平,提升高科技產品品質、功能性纖維產品與差別化開發應用水平,滿足功能性紡織品和產業用領域的需求。 (二)高性能纖維材料關鍵技術。突破生物基合成纖維、仿鵝絨纖維新技術,推動聚乳酸纖維、仿鵝絨保暖絮片等產業化。 (三)產業用紡織品技術。突破功能性敷料、植入修復等醫用紡織材料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防護性能紡織品和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裝。 |
(三)實施自主品牌培育工程,推進品牌知名化。強化品牌打造,大力跟蹤培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加大對品牌企業的服務推廣力度。建立國際國內、線上線下多層次、多元化營銷體系,依托“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視宣傳平臺,打造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美譽度高的終端消費品牌、加工制造品牌和區域集群品牌。引導龍頭企業與國際設計機構、品牌運營機構合作,提升品牌國際化水平。一是加強自主品牌培育。鼓勵龍頭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進一步挖掘內銷市場,加大對內銷自主品牌的宣傳投放支持力度;重點加大好波內衣、鴻潤家紡、依立騰服飾等區域品牌培育力度,推動企業加快品牌建設。二是加快推進標準建設。對標國內外先進制造標準,圍繞纖維新品種、絲綢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制(修)訂一批高水平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三是大力提升產品質量。支持外貿產品轉內銷,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支持企業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和系統提高產品質量控制的精準性和一致性,樹立質量領先企業標桿。
專欄 6:自主品牌培育工程 |
(一)加強品牌培育示范。重點推進紡織面料、服裝、家紡等行業重點企業品牌創建工程,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推動一批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紡織服裝設計創意示范平臺。支持企業參加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國際時裝周、各種設計大賽及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等品牌活動,提高我省紡織服裝品牌的國際國內影響力。 (二)加強品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行業中介機構的作用,組織開展設計師、面料師和商標品牌管理人才培訓;加強院校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對接,加強吸收引進國際創意設計和品牌管理運營高端人才。 (三)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支持企業采用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產工藝技術,加強信息化集成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應用,對工藝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管控,對產品瑕疵自動識別并加以改進,全面提升產品質量。 |
(四)實施產業鏈融通工程,推進資源平臺化。在研發鏈、供應鏈、數據鏈以及人才、管理、資本等方面資源及信息開放,形成一批涵蓋大中小企業的高質高效協同配套體系。實現全產業鏈信息資源平臺化共享。一是統籌推進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是制造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協同推進5G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部署,打造高質量、定制化的技術服務平臺。二是加快產業數字化。引導企業實施“皖企登云”,協同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工程,持續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三是嵌入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共建共用。鼓勵紡織企業積極參與組建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實施紡織行業嵌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創新資源要素流通、創新鏈與產業鏈融通。
專欄 7:產業鏈融通工程 |
(一)加快行業互聯平臺體系建設。積極構建“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滾動遴選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打造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工業資源要素集聚,加速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創新變革。 (二)加快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業務系統云端遷移。 (三)持續提升平臺應用服務水平。圍繞“平臺+產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等領域打造一批創新解決方案,加快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支持建設平臺數據監測與運行分析系統,開展平臺基礎能力、運營服務、產業支撐等運行數據的自動化采集。 |
(五)實施數字賦能升級工程,推動生產智能化。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紡織服裝行業深度應用,在大型企業中推進建設一批綠色智能化工廠,在中小型企業中推進實施一批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逐步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一是加速智能制造升級。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升級”工程,組織實施紡織智能化改造、服裝加工智能制造示范試點。引導紅愛服飾、華茂智能制造等紡織服裝行業精益制造示范推廣,建設一批“機器換人”示范生產線、示范企業。二是加快行業新模式推廣。積極開展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形成聯網協同、智能管控、大數據服務的制造新模式。通過大數據鏈接,加強上下游面輔料資源共享,提升企業快反能力。三是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支持紡織制造企業實施柔性化改造,鼓勵開展面向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公共平臺基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規模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創新等新模式。
專欄8:紡織數字賦能升級工程 |
(一)智能化紡紗。實現紡紗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數字化監控和智能化管理,工序間物料自動輸送,夜班無人值守,設備生產過程、故障可遠程控制、診斷,萬錠用工15人以內。 (二)化纖材料智能生產。建設滌綸、錦綸等化纖長絲智能化車間或生產線,實現化纖生產過程模擬,化纖生產數字化集成系統應用、卷裝落卷、換筒管、堆放、包裝及運輸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形成化纖長絲系統優化與控制一體化解決方案。 (三)智能化服裝、家紡車間。應用RFID技術,具有自動化縫制單元、模板自動縫制系統,智能吊掛系統、柔性整燙系統,自動立體倉儲和物流配送系統,建立包含測體、設計、試衣、加工的自動化生產流程及檢驗、儲運、信息追溯、門店管理等在內的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 |
(六)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工程,推進產品高端化。大力發展時尚家紡服裝、高端產業用紡織品、新型聚乳酸材料、高端紡織制造等領域。以“智能制造+產品創新”為主攻方向,提升紡織制造環節高端化水平。以“大家居+大健康+大時尚”為方向,促進時尚家紡產業發展。以“新技術+新材料+新應用”為引領,進一步做大做強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產業。一是積極推進紡織綠色制造。鼓勵企業實施無水印染、噴墨打印等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綠色化改造提升。依托《長江經濟帶負面清單指南(試行)》《安徽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實施細則(試行)》,全面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推進印染企業入園集聚發展,促進印染行業達標排放,促進行業綠色制造。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動“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有序退出和市場出清。加大對“單企效益”企業綜合評價排位獎評發布,引導企業在做大規模的同時,加強效益提升。三是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加快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升企業資源能源利用和清潔生產水平,加快推進全省紡織工業綠色發展。
專欄9:紡織綠色制造工程 |
(一)綠色染整加工技術。加強高效環保型漿料、染料和印染助劑、高效環保化纖催化劑、油劑和助劑在印染行業的應用。開發推廣綠色環保型阻燃、防水等功能性后整理助劑。 (二)節能技術。在印染行業推廣高效節能電機及智能空調系統、節能型烘干定型設備等高效低耗技術,推廣印染太陽能熱水系統、智能蒸汽節能系統。 (三)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共性技術。研發適合國內廢舊紡織品的快速檢測、分拆、破碎設備,開發物理法、化學法兼備的高效連續生產關鍵技術,突破廢舊紡織品預處理、分離、高值化、再利用生產技術。 |
(七)實施行業規模壯大工程,推進產業集群化。以市場為導向,堅持行業發展與資源、要素、環境、市場以及產業基礎相適應,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定位精準、產業配套、優勢互補、協同協調的產業發展區域布局。推進安慶棉紡、桐城家紡、望江童裝、六安羽毛、丁集婚紗、新塘羽絨、太和繩網等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做大做強,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貢獻大、經濟效益好、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建立完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跟蹤培育名單,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并購重組。推進紡織企業“小升規”,引導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著力培育一批“隱形冠軍”。二是支持龍頭骨干企業上市。加快推進松寶智能、天鵝科技等重點企業上市。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圍繞全球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集中度、完善市場網絡等開展并購重組,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三是堅持產業鏈招商。梳理產業鏈龍頭企業和補鏈、強鏈、延鏈的關鍵企業,有針對性的進行“雙招雙引”,進一步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四是推動產業聚集化發展。借鑒浙江特色產業集群經驗,推動我省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化發展,形成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在現有岳西、望江、孫村、瑤海基礎上,推動滁州、六安及皖西、皖北地區形成新的產業集聚地。
專欄10:行業規模壯大工程 |
(一)堅持做大規模。堅持規模發展和質量效益并進,發揮長三角一體化優勢,引導地市加大招引力度,壯大行業規模。 (二)堅持培優培強。加大對重點骨干企業支持力度,鼓勵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兼并、資產重組、品牌聯盟等形式做大做強,通過龍頭帶動,促進產業配套和上下游銜接。 (三)堅持重點突破。立足我省產業特色及現有基礎,重點發展具有產業基礎的服裝加工、家紡優勢產業,實施紡織、絲綢等行業智能制造,培育產業用紡織品、童裝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堅持補鏈強鏈。引導各地市編制招商地圖和目錄,用足用活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各項財稅、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對于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優先安排和保障建設用地、環境容量等。 (五)堅持聚集化發展。立足滁州、六安等地紡織新材料及羽絨、婚紗等現代紡織服裝制造產業基礎,依托合肥都市圈科技、商貿、文旅等優質資源,發展具有融合、帶動作用的現代時尚產業體系;以華茂集團、申洲針織等龍頭紡織企業和望江、岳西等特色紡織產業集群為核心,打造沿長江地區現代紡織產業示范區;推動皖北、皖西地區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建設新興紡織產業先進制造基地。 |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雙招雙引力度
全面梳理省市層面支持紡織服裝發展的相關政策,用足用活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各項資源支撐。結合我省產業鏈和重點產品發展現狀,深入謀劃、招引、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結合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將紡織產業細分領域工作任務落實到市縣,針對性開展產業鏈招商。依托行業商協會,實施精準招商和以商招商。
(二)實施集群化發展
鼓勵各地市以市場為導向,堅持行業發展與資源、要素、環境、市場以及產業基礎相適應,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定位精準、產業配套、優勢互補、協同協調的產業發展區域布局。鼓勵各市、縣積極統籌資金,加大對優質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創意設計園區(平臺)、重點培育品牌企業、新技術(成果)、行業重大展會賽事活動的支持力度。推進安慶棉紡、桐城家紡、望江童裝、六安羽毛、丁集婚紗、新塘羽絨、太和繩網等特色產業基地實施集群化發展。
(三)強化人才支撐力度
針對創意設計和品牌營銷短板,加大招才引智和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培養力度,充實壯大一批專業素養高、滿足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品牌營銷人才隊伍。推進紡織服裝企業與高校開展校企合作,鼓勵企業深度參與高職及高等院校紡織服裝類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建設實訓基地,為企業量身定做精準化需求人才。邀請紡織行業知名專家、企業家、科研院所專家等,構建紡織專家智庫。
(四)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聚焦我省紡織產業鏈優勢,深化與長三角企業精準合作,支持紡織服裝領域行業協會和產業集群舉辦行業性、地方性交流研討會、重大項目合作對接活動。支持將安徽國際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打造成為國內極具行業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支持行業協會構建紡織產業聯盟。積極承接紡織產業轉移,支持在現有岳西、望江、孫村、瑤海基礎上,推動滁州、六安及皖西、皖北地區加強與江蘇、浙江紡織企業發展合作,補齊安徽紡織產業短板。
(五)強力打造自主品牌
立足合肥瑤海時尚街區、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小鎮,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形成全省紡織產業布局。鼓勵好波、依立騰等重點企業,建立原創設計為主的現代時尚產業體系;立足滁州、六安等地紡織新材料及羽絨、婚紗等現代紡織服裝制造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婚紗等細分行業培育發展;立足華茂集團、申洲針織等龍頭紡織企業和望江、岳西等壯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推動皖北、皖西地區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建設新興紡織產業先進制造基地。積極培育行業知名度較高的終端消費品牌和加工制造品牌。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辦公室
2022年3月29日印發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