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專項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08 17:40

中商情報網訊:“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第一個五年,必須落深落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著力打造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戰略通道和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創建交通強國先行區,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更好服務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本規劃依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編制,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我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未來五年我省綜合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是制定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相關政策、行業規劃和安排重點項目建設與投資的基本依據。

本規劃基年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第一章高質量發展新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省交通投資保持高位運行,累計完成投資達到7230億元,規劃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如期完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作出重要貢獻。全省形成“兩縱三橫”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初步建成域內互通、域外互聯,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交通總體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先進行列,總體適應、局部適度超前經濟社會發展。

一、公路網更加健全完善。累計完成投資3485億元,公路總里程達11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0公里(密度排名全國各省第3位)、新增約1000公里、在建360公里,實現80%的陸域鄉鎮30分鐘內便捷通高速。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達1.1萬公里、新改建2600公里、路面改造1500公里、生態示范路建成1900公里,建成普通干線公路1500公里,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75%以上。建成農村公路1.2萬公里,實施公路安保工程2.3萬公里,在全國率先實行農村公路路長制、災毀保險、建設養護工程包等機制,經登記的農村公路全面列養,97%農村公路參加災毀保險,農村公路APP三級聯機運行。

二、“軌道上的福建”初步形成。累計完成投資1025億元,建成通車南三龍鐵路、衢寧鐵路、福平鐵路,建成迄今為止世界最長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鐵路運營里程3884公里、新增583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達1906公里、新增338公里,實現9個設區市動車環形運營。開工建設福廈高鐵,龍巖至龍川、建寧至冠豸山、興國至泉州鐵路,福州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1線等,在建里程1061公里,已建在建鐵路覆蓋全省90%以上的縣(市、區)。福州、廈門雙雙邁入“地鐵換乘時代”,福州地鐵1號線、2號線和廈門地鐵1號線、2號線投入運營,運營里程125.3公里,福州4條地鐵和廈門3條地鐵在建,里程231公里。

三、港口群地位更加凸顯。累計完成投資487億元,港航能力持續保持適度超前。全省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420個、新增59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4個、新增26個,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6.21億噸,其中福州港2.49億噸、廈門港2.07億噸,全省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均超過臺灣。建成廈門港主航道擴建四期工程、湄洲灣40萬噸級深水主航道等,改善航道里程373公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初見成效,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全球最大集裝箱船“東方德國”號首航靠泊廈門港,郵輪母港初步實現運營本土化。省港口集團獲批組建,初步實現全省港口運營企業一體化管理。完成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船閘主體工程、水口至沙溪口航道整治工程等,為閩江航運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四、民航做優做強雙樞紐。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福廈雙樞紐機場建設工作扎實推進,福州長樂機場第二輪擴能航站樓擴建工程竣工,福州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廈門新機場獲國家立項批復,武夷山機場遷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5000萬人次,國內省份排名第9位,貨郵吞吐量排名第7位,廈門高崎機場和福州長樂機場在全國200多個機場中,旅客吞吐量分別排名第13位、第28位。民航連通度不斷提升,開通國際和港澳臺空中線路79條,通達世界主要城市。通用機場建設穩步推進,已建成3個,開展前期工作11個。

五、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納入國家脫貧攻堅考核的“兩通”兜底性目標任務和建制村“暢返不暢”整治任務全面完成。省扶貧規劃部署的完善國省干線骨架網絡、推進通鄉(鎮)公路建設、實施“交通+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加快通村公路拓寬改造、提升農村路網安全設施水平、實施海島交通運輸精準扶貧、加快陸島交通碼頭建設、推進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建設八項任務目標全面實現。全省97%鄉鎮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約60%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26個縣被評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其中全國示范縣7個)。農村郵政快遞網絡不斷下沉,建制村直接通郵率100%,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100%,帶動農副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240億元。

六、運輸服務邁向現代化。累計完成投資700億元。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網絡貨運、快遞產業兩大集群初具規模,年營收超過600億元;中歐、中亞國際班線持續拓展,“海絲”“陸絲”無縫銜接;入選全國“旅游特色和主題”服務區比例居全國前列;甩掛運輸由線成網,貨車實載率平均提高20%,成本降低約15%;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多式聯運快速發展,貨運量年均增長達20%,全省鐵路、水運貨運量占綜合運輸比重超過35%;冷鏈物流穩步發展,生鮮食用農產品冷鏈物流占比達四分之一。郵政業累計業務收入突破1300億元,較“十二五”翻一番,支撐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突破3500億元。公眾出行服務更加便捷,延伸優化公交線路近800條,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晉江等18個縣(市、區)實現全域公交化運行,50個老區蘇區縣實現了縣城20公里范圍內通公交或公交化運營;所有建制村通客車,80%以上縣(市、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4A級;建成客貨運樞紐56個,各設區市均擁有便捷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和高效銜接的綜合貨運樞紐。閩臺交通融合持續深化,“金馬”通橋工程有序推進,開通廈門、平潭至高雄的客貨滾裝航線,湄洲灣港對臺鐵礦石保稅中轉常態化、多元化,新開辟臺灣經廈門到莫斯科海鐵聯運通道,啟用臺灣海峽兩岸海上客運票務平臺。

七、行業治理取得新成效。智慧交通建設步入快車道,重大橋隧和重點路段實現全天候運行監控,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納入全國6個試點省份之一,在全國率先將農村客車納入監管系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港口危貨安全監管平臺、福州港航道遙控遙測系統,廈門港上線運行國內首創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廈門BRT建成全國首個商用級5G智能駕駛系統。堅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措施,全省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達85.3%,沿海港口港作船舶、公務船舶使用岸電覆蓋率達100%,累計完成214臺集裝箱門式起重機“油改電”,更新購置新能源公交車1.58萬輛,占比達到80%,實施了一批綠色交通示范工程。堅決把平安交通建設放在首位,建立重大風險企業、地區和領域三張清單,內河水上客運、港口作業實現“零死亡”,道路運輸乘客死亡事故和危貨運輸亡人事故分別下降20%和80%。應急保障能力在抗擊疫情中得到檢驗,有效阻止了疫情通過交通運輸環節傳播和擴散,有力支撐復工復產。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無差別受理、標準化審批、網購式服務,省級審批事項實現100%網上辦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信用交通省”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上報公路治超失信聯合懲戒量居全國第二。平潭海事、水路運輸、船檢“三合一”并聯辦證創新舉措獲國務院推廣。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取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ETC使用率居全國第一。交通減費降負扎實有效,綜合行政執法更加規范,交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廈門港獲得“中國十大海運集裝箱口岸營商環境測評”第一名。

第二章開啟新征程新目標

“十四五”期間,我省肩負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歷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責任,必須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推進實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核三支”總體戰略,著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國家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戰略支點、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柱、兩大協同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全力創建交通強國先行區,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的交通供給,構筑更加便捷高效大通道,完善區域互聯互通網絡,拓展廣覆蓋基礎網,著力暢通“最先最后一公里”,推進兩岸基礎設施應通盡通,推動交通改革創新和綠色發展,加速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服務業,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形成福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多中心多向輻射的交通運輸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深落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來閩考察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按照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交通強國戰略,牢牢把握交通運輸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服務性定位,以全方位推進高質

量發展超越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適度超前、先行先試,重點突出“穩投資、調結構、增動能、優治理、促循環”,著力建設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著力打造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推動交通運輸供給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大變革”,培育智慧服務、綠色集約、開放融合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國防建設水平,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開好局起好步貢獻新的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民生為本。緊緊圍繞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交通運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服務大局、服務人民,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的先行引領作用,推動交通運輸與產業群、城市群、都市圈、鄉村振興等聯動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并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改革創新引領發展新常態,統籌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技術、制度和政策創新,完善綜合治理體系,提高行業治理能力,促進綜合交通投資建設及其運營管理提質增效。

——堅持優質發展。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從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質量、高效益轉變,更加精準布局、有效投資,提高供給邊際效益,提高綜合交通的組合效率、通行效率、轉換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打造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堅持開放融合。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強化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推進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服務“一帶一路”和兩岸融合發展,著力實現航線通、陸路通、信息通、物流通,形成與國際供應鏈相匹配的國際運輸網絡。

——堅持遠近結合。在規劃層面統一發展理念,以“一核三支”總體戰略為引領,充分銜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部署,既統籌中長期發展目標,也考慮近期任務落地見效,為福建綜合交通運輸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圍繞福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核三支”總體戰略,著力打造福建“211”交通圈(各設區市間2小時通達,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圈1小時通勤,設區市至所轄縣、各縣至所轄鄉鎮1小時基本覆蓋)。五年投資力爭完成8300億元,到2025年,圓滿完成交通強國試點示范創建任務,交通強國先行區建設卓有成效,現代立體互聯的交通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發展協同性明顯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質量效益顯著提高,運輸市場統一開放有序,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新成效,生態友好、開放融合、智慧高效的交通運輸發展模式基本建立,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建成交通強國先行區,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保持全國先進水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基本建成;建成兩岸往來的便捷樞紐;建成“福建211交通圈”,融入“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交通科技創新中心,交通設施實現數字化及智慧管理;建成綠色生態交通走廊;現代交通運輸服務業規模、質量、效益居全國前列;機制活、服務優的交通營商環境國內領先;為我省基本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和“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提供堅實交通運輸保障。

(二)“十四五”具體目標

——網絡設施更加先進可靠。鐵路營業里程超5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營業里程約2500公里,鐵路網縣市覆蓋率大幅提升,結構層級更加合理;公路網總里程達到11.3萬公里,公路網絡更加完善;沿海港口新增通過能力約1億噸,重點港區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建成福州長樂機場二期、廈門新機場等,現代化機場體系基本建成。基本形成對接兩洲、覆蓋省內主要發展軸帶的綜合交通走廊,兩大協同發展區互聯互通網絡更加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

——運輸服務更加便民惠民。客運出行體驗顯著提升,旅客聯程運輸水平明顯提升,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充分實現。城市公共交通網絡更具吸引力,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不低于40%,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出行信息服務滿意度顯著提高,聯程運輸便捷順暢,個性化、定制化出行服務新業態蓬勃發展,無障礙設施全面覆蓋。貨物多式聯運加快發展,全鏈條、一體化物流運輸組織模式創新突破,貨運物流系統經濟高效。寄遞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基本實現建制村電商寄遞配送全覆蓋,服務網絡可便捷通達全國。

——綠色交通更加低碳環保。綠色交通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實現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板目標。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加快應用;運輸結構更加優化,綠色配送、綠色出行體系初步形成;運輸裝備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營運車船超標排放現象基本消除;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基礎設施生態選址選線廣泛推廣。

——智慧交通更加創新融合。新一代先進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載裝備的數字化采集體系、網絡化傳輸體系、智能化應用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和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實現新突破。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信息資源深度開放共享,應用更加廣泛智能,“智慧交通云”建設邁上新臺階。

——安全應急更加快速有力。交通運輸風險防控能力和應急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跨方式、跨部門安全風險防控及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完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機制更加健全,交通阻斷信息發布更加及時,應急搶通能力更加高效。道路運輸較大以上等級行車事故死亡人數、運輸船舶百萬噸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顯著下降。

——行業治理更加規范高效。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成效顯著,行業法規規章、標準規范更加完善,綜合執法、法治監督體系更加完備。簡政放權深入推進,審批事項“一網辦理”全覆蓋,事中事后監管能力持續增強。市場誠信體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公平開放、統一透明的交通運輸市場規則。全社會交通法制意識、安全意識顯著增強,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大幅提升。

第三章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

加快構筑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現代綜合樞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和融合發展,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整體運行效率,推動交通運輸適度超前協調發展。

一、構筑高效互聯綜合運輸大通道

按照“主軸擴容提速、副軸便捷互聯、骨架綜合高效”的總體思路,全方位推進綜合運輸大通道再升級,提升沿海通道能力與效率,打通出省通道瓶頸,補齊內陸通道發展短板,啟動臺海通道規劃方案研究,全力推進閩臺“四通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廈門、泉州至金門通道、福州至馬祖通道建設。到2025年,初步形成立體化、快速化、大容量,高效對接周邊省份、便捷聯通兩大協同發展區的“三縱六橫兩聯”綜合運輸大通道。

二、構筑協同一體的綜合樞紐體系

推動“兩群、一片、多節點”協同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以協同聯動促進全省樞紐整體能級提升,以集群化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城市。福莆寧、廈漳泉兩個樞紐集群構筑國家級組合樞紐,福州、廈門打造海絲國際核心樞紐;南平、三明、龍巖內陸片區突出浙贛閩粵交匯優勢,強化與兩群樞紐便捷聯通,打造區域性綜合樞紐;推進全省港口、機場、客貨運樞紐、物流園區便捷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補,共同打造多節點支撐、協同發展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提升樞紐換乘換裝聯運水平。福州長樂機場、廈門新機場打造為集“空鐵公”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福廈高鐵沿線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高鐵站建成便捷換乘的示范性綜合客運樞紐,力爭實現新建綜合客運樞紐換乘距離小于300米,換乘時間小于5分鐘;推進既有綜合樞紐改造升級,提升銜接水平,推動具備條件的客運樞紐與城市綜合體緊密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建設,推進福州現代物流城建設,加快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已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互通、公路貨運場站、鐵路貨站、機場貨運系統等,規劃建設若干貨運交通樞紐及其配套的物流產業集中區,努力打造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大力支持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支持重點港區、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鐵路專用線和集疏運公路,完善集疏運通道等配套設施,建設現代化綜合貨運樞紐。

推動樞紐聯動融合發展。推動福莆寧、廈漳泉兩個樞紐集群一體化發展,支持各城市間鐵路樞紐、機場、客運樞紐、港口碼頭,通過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實現便捷連通,力爭實現福州、廈漳泉都市圈內部主要樞紐間交通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推動南平、三明、龍巖主要客貨運樞紐、機場與兩大樞紐群港口、機場通過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道便捷連通。鼓勵全省樞紐港站信息共享,推動形成全省樞紐體系協同聯動、集成發展新格局。推動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土地綜合開發,促進與商貿金融、旅游餐飲、購物娛樂等協同發展。推進主要港口與臨港工業、國際貿易、大宗商品交易等產業聯動發展。發展臨空經濟區,推動樞紐機場集聚高端國際貿易、制造、快遞等產業。

三、推進新一輪軌道交通提速擴面

推進新一輪鐵路提速擴能。著力加強與國家高速鐵路大通道銜接,推進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沿海高速鐵路及中部地區高速鐵路雙貫通,建成福廈高鐵、龍巖至龍川鐵路武平至梅州段、漳汕高鐵,加快建設溫福高鐵,開工建設南昌至福州(廈門)高鐵,暢通出閩大通道;開通運營建寧至冠豸山鐵路、興國至泉州鐵路,開工建設溫州經武夷山至吉安鐵路,加快推進福州至龍巖等省會通設區市高鐵項目、南平至衢州高鐵項目前期研究,進一步提升快速鐵路、普速鐵路縣市覆蓋率。

推進城市(城際、市域)軌道交通連片成網。續建福州、廈門第二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項目,重點抓好福州地鐵4號線一期、5號線一期、6號線、2號線馬尾延伸段,廈門地鐵3號線、4號線、6號線和漳州角美延伸段等項目建設,啟動建設福州、廈門第三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項目,推動規劃建設福莆寧、廈漳泉都市區市域(郊)軌道交通。積極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及高鐵進機場建設,促進城市群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融合發展,建成福州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1線)、武夷新區旅游觀光軌道交通南平市站至建陽西區生態城線(武夷山旅游觀光軌道二期工程),開工建設莆田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2線)、寧德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3線)、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等項目建設,力爭“十四五”期末全省城市(城際、市域)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480公里,在建里程655公里。

四、全方位推進公路網高質量發展

推進高速公路網提質增效。實施“三擴二提一融”工程(沿海擴容、山區擴面、路網擴能、提升道路服務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新基建融合發展),暢通高速公路主通道,優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力爭全省境內國家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全面實施國家高速公路沈海線擴容工程,開工建設寧德段擴容、福廈段擴容二期、漳州龍海至詔安段擴容、泉廈段擴容(輕型智慧高速公路)項目;加快補齊內陸山區發展短板,有序實施山區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工程,推進尤溪至建寧、永定至南靖等在建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上饒至浦城、大田至安溪、永泰至德化等項目;積極推進翔安機場高速公路、福州機場第二高速公路、古雷疏港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埭頭至湄洲港等銜接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廈門第二東通道、福州濱海新城高速公路、晉江至同安等一批人口密集地區高速公路加密、優化項目,打通瓶頸路段,提升高速公路網整體效能。推動高速公路沿線鄉鎮開設互通口或出入口,實施鄉鎮便捷通高速工程,推進重要景區便捷通高速,持續擴大高速公路服務覆蓋面,助力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力爭“十四五”期建設高速公路1600公里。持續深化高速公路養護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養護決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推動高速公路高質量發展。

推進普通國省干線連段成線。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區便捷聯通、重要路線貫通、斷頭路打通,實施普通國省道提升補短板工程,重點推進G228線建設,加快G322、G534等局部待貫通路段建設,有序推進重要擁堵節點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城鎮化地區干線公路優化提升,注重推進干線公路與城市干道銜接融合,因地制宜推進普通國省道城鎮過境段、出入口路段改造。進一步擴大普通國省道對鄉鎮、產業基地、旅游景區、樞紐節點的連通和覆蓋,加快“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十四五”期間,普通國省干線新改建3000公里,路面改造1500公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1000公里,建成普通國省干線800公里,普通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80%(其中國道85%)。加快提升普通國省道管養現代化水平,形成出行服務、運行監測、應急處置、科學決策、協同高效的管養體系。

推進農村公路廣覆蓋惠城鄉。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村公路與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銜接,推動高等級公路擴大對鄉鎮、產業園區等縣鄉節點覆蓋范圍,實現85%以上陸域鄉鎮30分鐘內便捷通高速;加大對蘇區老區扶持力度,加快推進縣道“四晉三”、鄉道“單改雙”等建設,有序推進通較大自然村公路建設,讓交通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十四五”期間,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公里;實施生命防護工程5000公里,改造危橋500座。突出補齊農村公路管養短板,加快形成農村公路發展的高效治理體系和長效養護體系。

五、打造一流港口建設海洋強省

全力建設現代化港口群。做大做強省港口集團,優化壯大以福州港、廈門港兩個主樞紐港為核心的東南沿海現代化港口群,推進各港口分工協作、專業發展,發揮整合效應。著力發展智慧港口、郵輪運輸、港口物流等新興業態,推動港口高質量發展。建設福州國際深水大港,加快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廈門郵輪母港建設,積極發展東北亞、東南亞等郵輪航線,構建國際先進的郵輪服務集聚區,持續鞏固郵輪運營本土化。

著力提升重點港區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加快推進廈門港集裝箱干線港和福州港江陰港區建設,增強福州江陰港區、廈門海滄港區整車進口能力;力爭將福州港羅源灣可門、湄洲灣港羅嶼、寧德城澳打造成為東南沿海能源礦產進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貨接卸中轉基地。加快福州港漳灣港區、江陰港區和松下港區,泉州港石湖港區和圍頭灣港區,廈門港古雷港區、湄洲灣港肖厝港區和斗尾港區等臨港產業配套建設,服務石化、汽車、先進制造業等臨港產業發展,壯大灣區經濟。到2025年,規劃新增通過能力約1億噸,其中新增集裝箱吞吐能力200萬TEU。


加快完善沿海港口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重點港區深水航道、防波堤、公共錨地建設,完善港口支持保障系統建設,提升沿海航道通航保障能力,滿足干散貨、油輪、LNG、集裝箱等主力船型通航條件與服務需求。有序推進沿海重點港區鐵路進港,加快建設福州市港口后方鐵路通道、廈門海滄經安溪接興泉鐵路等港后鐵路項目,著力打通沿海港口后方貨運鐵路通道。支持“陸地港”“飛地港”建設,促進港口經濟腹地向內陸省份延伸,持續擴大“借閩出海”通道效應。

全面振興閩江航運。加快推進閩江沙溪口至三明臺江航道整治工程、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與通航改善工程、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區洋坑作業區碼頭工程建設,開工建設閩江尤溪航道工程、三明港內河碼頭工程,力爭2022年閩江內河(閩江口至三明臺江段)航運全線通航。支持內河庫湖區特色旅游航道建設,培育壯大內河航運企業,推廣應用內河標準化船型,優化閩江船舶噸位和船型結構。全面推進閩江內河搜救系統建設,推動成立內河水上搜救中心及分中心應急指揮常設機構,持續提高內河水上交通安全和應急救援保障能力。

六、奮力建設海絲一流現代化機場

推進新一輪現代化機場建設。加快福州、廈門“海絲核心區”門戶樞紐機場建設,建成福州長樂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廈門新機場。推進武夷山機場遷建等重大機場工程及集疏運體系建設,支持泉州晉江機場擴能改造,力爭龍巖新機場開工建設,加快開展泉州新機場前期工作,著力構建相互協調、干支結合的機場群布局。建設現代化國際空港,以航空運輸帶動高端冷鏈產業、跨境電商物流產業、航空快運業等發展。拓展航班航線,持續擴大“絲路飛翔”的國際影響力,完善航空樞紐快速換乘體系;穩步推進空域精細化改革,提升空域容量和保障能力;支持福州航空、廈門航空做大做強,優化航線網絡布局,著力推動國際客運直達化。到2025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萬人次。

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因地制宜推動通用航空、臨空經濟區發展,加強通用航空在應急救援、公共服務、低空旅游、航空護林、引航作業等方面的應用,升級改造既有通用機場,合理規劃新建通用機場,全面提升航空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到2025年,力爭實現各設區市擁有1個以上通用機場。

第四章做優現代運輸服務業

一、推進客運服務體系再上新臺階

切實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以空間無縫、時間無縫、信息無縫、服務無縫為導向,創新推動旅客聯程運輸快速發展,全面提升旅客出行全鏈條、各環節的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強化旅客聯程運輸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既有綜合客運樞紐功能優化改造,鼓勵在樞紐站場根據需要配設城市候機(船)樓、高鐵無軌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聯運設施。推進聯運票務一體化,鼓勵不同運輸方式依托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深度合作,積極發展“空鐵通”“空巴通”和公鐵聯運、海空聯運等服務產品,進一步優化客運運輸結構。鼓勵運輸企業在城市候機(船)樓及樞紐站場為聯運旅客提供“行李直掛”服務,實現旅客行李“一站到底”。鼓勵綜合樞紐設置封閉、連續的聯運旅客換乘通道,在保障運輸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跨方式安檢互認。強化政策制度保障,探索對旅客聯運企業從稅費補貼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間,以市市通動車為基礎,以福州長樂機場二期、廈門新機場、武夷山機場、福州至長樂機場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空鐵通”建設。鼓勵現有未通動車的縣城客運站,視需求配置高鐵無軌站,開通“巴鐵通”。

加快提升城市公共客運品質。依托主要軌道交通站點、商業綜合體等,打造50處具有公交換乘、機動車及非機動車停車等功能的交通“微樞紐”,完善城市軌道站點公交“微循環”接駁、慢行交通接駁,促進公交與地鐵雙網融合。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優化公交經營模式、提高線網密度、優化站點布局,推行高峰快速直達專線、學生專線、旅游公交、節假日公交等多樣化服務,打造“出門上車”的公共交通系統。加快推進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加強主要景區公共交通建設。積極推廣“互聯網+”共享出行,鼓勵和規范發展智能公交、智能停車、網約車等城市出行服務新業態。完善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構建無障礙出行體系。推進手機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應用,打造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指尖出行”服務系統,實現出行即服務、暢行新福建。

持續優化農村客運網絡。完善城區、鄉鎮、鄉村三級城鄉客運網絡,探索適應公眾出行特點的農村客運發展新模式,形成完善的農村客運政策支持和標準體系。優化公路客運班線,推進機場、高鐵站、公路客運站、客運碼頭的城鄉客運接駁接續。鞏固提升村村通客車成果,持續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十四五”期末,實現95%縣(市、區)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評價達到4A及以上等級。

多舉措推進兩岸客運便利化。鞏固“大三通”,提升“小三通”,構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的閩臺海空直航方式。加密閩臺海空直航聯接,推動增開福州、廈門、泉州至臺中、高雄空中直航航班,開展泉州至澎湖空中直航航線前期工作。鞏固發展平潭、福州、廈門、泉州至臺灣客貨航線和推動開通東山至澎湖海上直航航線,推進“兩門”“兩馬”游艇雙向直航。做大做優廈門對臺郵輪始發港,建設福州松下郵輪始發港,爭取新增開通閩臺郵輪航線,打造“兩岸郵輪經濟圈”。持續推動閩臺車輛通過客滾航線互通行駛,為臺車入閩簡化手續,便利往來,力爭早日實現兩岸機動車輛互通行駛。

二、構建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提升絲路海運品牌國際影響力。構建以國際航線為骨干、外貿內支線為支撐、內貿線為補充的“絲路海運”航線體系,不斷拓展“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做大做強海洋運輸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航運物流品牌。整合陸海運力資源,深化與中西部物流節點城市合作,開辟大宗物資鐵路運輸和海鐵聯運通道,打造覆蓋全省、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海鐵聯運基礎設施體系,做好“絲路海運”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暢通海鐵聯運、水水中轉,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際貿易物流新通道。打造海絲最便捷的陸港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建成晉江陸地港國際寄遞物流協同發展體系。拓展完善兩岸郵件、快件集散通道,試點海運國際和臺港澳中轉集拼業務。

發展綠色集約的運輸組織方式。持續優化運輸結構,積極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加快多式聯運信息共享,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優化布局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多式聯運功能的港口物流園區,加快形成以閩江干流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江海聯運體系。加快構建城市綠色配送體系,優化完善城市配送車輛便利通行政策,鼓勵配送企業開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集約化配送模式,積極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物流裝備。加快推進物流包裝綠色轉型,著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廣應用標準化物流周轉箱。全面推動冷鏈物流產業升級,鼓勵企業提高冷鏈運輸裝備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培育、鼓勵冷鏈運輸企業做大做強。完善城鄉末端配送網絡,加快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優化鄉鎮綜合服務站布局;支持和鼓勵農村客車代運郵件快件業務,降低配送成本,并引導企業開通城鄉貨運物流專線;創新農村物流組織運營模式,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綜合服務能力,鼓勵郵政局所、快遞網點與鄉鎮綜合服務站共建共營共享,積極推動村郵站納入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暢通農產品和消費品雙向流通渠道。

推進海峽兩岸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拓展兩岸集裝箱班輪航線和散雜貨不定期航線,擴大空中貨郵直航范圍,深化閩臺航空郵件、快遞物流合作。繼續推動湄洲灣至臺灣大宗散貨中轉,積極促進兩岸海鐵聯運發展。推動兩岸海空航線與“絲路海運”“中歐班列”對接,打造臺閩歐國際物流大通道。支持省內港航企業與臺灣港航企業相互參股、合作經營,引導企業組建閩臺港口聯盟、物流聯盟,探索閩臺兩岸物流合作模式。

三、推進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增產增效

實施增產增效千億工程。圍繞智慧出行、網絡貨運、快遞電商、郵輪經濟、現代航運、多式聯運、陸地港、城市綠色配送、冷鏈運輸、航空器研發與制造、飛行器維修及飛行員培訓、汽車維修與駕培等運輸服務新業態、優勢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發展動能,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提升服務品質,打造品牌效應,擴大交通運輸經濟貢獻率。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大力實施網絡貨運集群提質、快遞電商產業升級、行業新舊動能提速、港航服務轉型升級等“四大行動”,打造網絡貨運、快遞電商、現代交通物流、港航現代服務業等四大“千億交通產業集群”,推動我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推進“兩業”融合發展。推進交通運輸物流業與制造業、現代農業、商貿流通業“兩業”融合發展,推動創新、產業、資金、政策“四鏈融合”。積極打造集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貨物倉儲、商品交易、運輸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促進現代物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創新農產品物流經營模式,打造產運銷一體化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推進電商快遞與新零售服務深度融合。

培育交通文化旅游新業態。完善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頂層設計,推進相關政策、標準、管理制度等研究。結合打造藍色海絲帶、綠色生態帶、紅色旅游帶,健全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高質量建設沿海岸線濱海風景道和沿山、沿河生態交通廊道,促進“吃、住、游、購、行”全產業鏈開發。創新交通和旅游融合產品體系,建設精品旅游公路、旅游航道等交旅融合產品。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提升示范,依托有條件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出入口,實施服務功能特色化、多樣化提升改造,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與旅游休閑驛站、自駕游基地等融合發展。支持郵輪旅游和低空旅游及相關新業態發展。支持汽車租賃異地租車還車信息服務

平臺建設,推動交旅融合產品融入全省旅游聯盟在線網絡交易平臺,全面打響“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旅游交通品牌。

扎實推進企業減費降負。持續落實落細我省《關于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動企業降本增效。用足用好政策優勢,各地政府對交通物流總部企業加大開辦補助、經營貢獻獎勵、規費減免返還、人才激勵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交通物流總部集聚發展;降低制度成本,完善證照和許可程序,提高審批效能,持續推進貨運領域簡政放權;降低物流要素成本,對列入省級及以上的重點交通物流項目用地指標由省里統籌保障,拓展投融資渠道,完善風險補償分擔機制;降低物流稅費成本,落實物流領域稅費優惠政策,深化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試點,規范海運口岸收費,加強物流領域收費行為監管。

第五章推動交通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智能融合交通支撐體系

打造智慧交通云。持續完善“1151”福建“智慧交通云”總體框架,推進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建設公路、港口、航道等智能感知系統,重點實施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全省交通大數據中心、交通運行監測調度中心(TOCC)等,持續開展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口航道、道路運輸、綜合執法、質量監督、工程造價、綜合安監、行政審批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整合完善現有信息系統,深化交通公共服務和電子政務應用,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提升交通運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有序推進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智能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現代交通體系,有序推進既有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探索建設輕型智能高速公路。開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北斗導航、5G網絡、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交通應用示范,打造智慧航空、智慧軌道、智慧港航、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智慧樞紐等新型智能化管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一代全息感知與智能管控智慧道路試點工程和無人集裝箱碼頭示范區,推進智慧停車平臺、冷鏈物流園區、智能倉儲、智慧物流等建設,提升智能化水平。規劃布局以軌道交通裝備整車制造與維保基地和關鍵系統、重要部件研發等為主體的軌道交通產業園,推進智能船舶、特種船舶制造。

二、加快構筑綠色交通生態網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嚴格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構筑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相協調的交通生態網。加快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推進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內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化提升改造,開展“無害化”穿越技術和政策創新研究。持續推進“綠色公路”“品質工程”雙創建、雙示范,推行生態環保設計,建立并完善綠色公路、品質工程的標準規范和考核評價體系,打造“福建標準化品牌”。

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交通線路、樞紐等設施布局,集約利用土地、海域、岸線、通道線位等資源,提升用地用海用島效率。加強老舊設施更新利用,推廣施工材料、廢舊材料再生和綜合利用,推進郵件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鼓勵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

推進節能減排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設綠色低碳交通網絡,深入推進低碳交通發展;優化交通能源結構,推進煤炭、焦炭、鐵礦石、砂石骨料等大宗貨物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促進公路貨運節能減排,加快推進城市客運、城市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新能源化和清潔化。

強化交通行業污染防治。推進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沿海重點港口嚴格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管理,專業化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全部建成防風抑塵設施,深入推進煤炭、礦石碼頭實現封閉存儲和裝卸、裝運。促進港口岸電設施常態化使用,沿海主要港口60%以上專業化泊位(危險貨物泊位除外)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降低交通沿線噪聲、振動影響。

三、健全安全應急保障體系

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構建現代化交通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打造百年平安品質工程。加強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強化運行監測檢測,增強設施耐久性和可靠性。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提升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強化載運工具質量治理,

保障運輸裝備安全。

創新安全監管體系。堅持安全生產底線就是人民群眾的生命線,建設統一、高效的全省交通運輸安全監管體系。構建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監管大數據資源池和數據鏈,研究基于大數據的交通運輸安全監管技術體系、支撐體系和運營體系,形成全省公路水路安全監管標準規范,建成智能化安全檢查、針對性執法系統和交通安全監管平臺,實現對安全監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加強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嚴格監管執法,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完善應急救援應急運輸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通信傳輸網絡,深化北斗系統應急保障應用。加強應急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應急運力、征用補償等制度。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門綜合交通預警、應急信息溝通、應急運輸保障協調機制,完善綜合交通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對重大疫情、反恐怖襲擊、保障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的應急交通組織,建立“平戰結合”的交通管控制度。

積極培育交通文明。弘揚以“兩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民航英雄機組等為代表的交通精神,增強行業凝聚力和戰斗力。推進優秀交通文化傳承創新,講好福建交通故事。深入開展交通文明宣傳引導,全方位提升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引導文明出行,營造文明交通環境,推動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第六章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以放管服改革優化交通營商環境

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審批、政務服務標準化,持續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減少申報材料,完善“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推進各級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全省范圍的規范統一,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以“親”為先,把“親商”作為抓發展的關鍵,健全“政企直通車制度”;以“清”為要,筑牢思想防線,繃緊法紀“紅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

二、以便民平臺建設提升許可服務水平

以省級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為基礎,綜合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建設整體聯動、部門協同、一體化辦理的全省交通運輸行政服務體系,形成“一網辦理”“一網審批”“一網監管”“一網匯聚”的政務服務標準規范。

三、以信用體系構建激發開放透明市場

構建全省交通信用監管平臺,建立福建信用交通評價體系,形成跨部門信用監管制度機制。推動信用信息深度開發利用,實現全領域覆蓋、規范化歸集、系統化共享、規模化應用。在交通工程建設、交通出行、運輸物流、行政執法等重點領域開展信用監管。運用信用承諾優化行政許可,運用信用評價開展分級分類監管、信用獎懲和信用修復。以信用體系建設優化交通運輸行業治理機制,完善市場規則,形成公平開放、統一透明的交通運輸市場,激勵交通運輸市場主體創業、創新、創優,釋放強大的活力和動力。

四、以科技運用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通過貨物裝載源頭稱重檢測、重點路段車輛動態檢測技術監控、交通公安治超站電子抓拍、高速入口稱重等技術設施設備的設置與并網運行,構建我省全路面監控、全環節上線、全鏈條監管、全數據共享的“四個全”公路科技治超新局面;采取重點場站(區域)視頻監控、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稽查布控系統跟蹤嫌疑車輛等先進手段,構建我省網格化、可視化、精確化、高效化的運輸市場監管新格局。

五、以制度完善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

進一步完善制度,加快推進公路管理、貨物運輸超限超載治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管理等方面立法進程,配合抓好《福建省航道條例》《福建省港口條例》《福建省道路運輸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修訂完善工作。深入推進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堅持和完善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交通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行政執法主體適格、運作順暢、高效協調、執行有力的交通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實現執法水平提質、執法形象提標、執法基礎提檔、執法效能提升。

第七章先行先試探索新經驗

一、積極推進交通強國試點示范

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為統領,圍繞“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加快落實《福建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方案》,在蘇區老區“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交通運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區域交通協調發展、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公路水運“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優勢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實踐,力爭在信用體系建設、農村物流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綠色港口發展、工程品質關鍵技術攻關、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努力打造交通強國建設全國樣板,全力創建交通強國先行區,爭取到2022年取得試點任務的階段性成果,2025年取得相對完善的系統性成果并推廣實施。

二、全面推動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

以中央《關于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引領,全面緊扣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圍繞“新福建”現代交通、“海絲”核心區建設和兩岸深度融合發展,以“跨區域一體化發展、跨領域協同發展、跨界融合發展、跨環節持續發展”為主要試點方向,以“全面系統集成、全域互聯互通、全方位精準提質、全生命周期高效管控”為主要路徑,著力在“頂層設計、區域協同、開發導向、產業帶動、創新應用、降本增效”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積極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交通走廊經濟帶”“臨空臨港樞紐經濟區”,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的臺海通道、“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樞紐、“干支協同”的公鐵路網、“全球互通”的絲路聯運、“以城帶鄉”的農村交通和“智能互聯”的智慧交通先行區等工程,發展高效協同的現代物流,努力打造廈門和福州機場綜合樞紐、“絲路海運”國際物流大通道、軌道交通+TOD等示范工程,力爭到2025年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和發展模式,形成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福建經驗”。

第八章環境影響篇章

一、環境影響因素

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農田占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施工場地的揚塵、污水、泥沙和噪聲,以及港口對海洋環境影響等。交通營運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危險品運輸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交通工具的噪聲污染,交通集散場所的污水排放等。交通運輸對社會環境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征用房屋、土地和海域,對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環境保護要求

設計階段,重點合理設計項目線路走向和場站選址,盡可能避讓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水源地、濕地、自然保護地等生態敏感區,與當地國土空間規劃、環境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做好銜接,制定合理的建設方案,盡可能減少對植被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盡量不占用基本農田、基干林帶,避免直接排污進入水域,充分考慮各項減噪措施。施工階段,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防治水土流失,處理好施工污水等,防治水污染,采取場地灑水、密閉式運輸等,防治大氣污染,盡可能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等,防治噪聲污染。營運階段,要嚴格控制尾氣排放未達標車輛上路,居民密集區應禁止車輛鳴笛,使用吸聲路面材料鋪設或建設隔聲屏障,對危險品的運輸安全采取應急措施。

三、環境保護措施

本規劃涉及的交通運輸發展項目,必須全面考慮環境影響因素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執行交通建設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全面開展工程環保設計、工程環境監理和施工期及運營期環境監測,逐步開展運營工程的環保后評估工作,加大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交通運輸項目建設營運全過程,都要落實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強化政治保障。加強黨對交通運輸工作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為規劃實施提供政治保障。

明確責任分工。省直有關部門要圍繞本規劃主要任務,細化年度工作目標及推進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各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要落實屬地責任,細化落實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責任清單,健全責任體系,統籌協調推進綜合交通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

培育交通人才。堅持黨管干部和黨管人才原則,實施優秀年輕干部梯次培育工程,完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培育高素質交通科技人才。

二、加強政策協同

強化協調銜接。加強與國家規劃、政策銜接,積極爭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規劃、入盤子。各級黨委政府要督促協調發改、自然資源、財政、交通、水利、林業、生態環境、海洋漁業、海事等部門主動作為、密切配合,研究出臺政策措施,對交通運輸資金供給、用地用海用林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保障建設用地。將綜合交通運輸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對接國家和福建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加強重要通道、重大設施和重點項目的空間預控,規劃戰略性空間儲備用地。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門支持列入國家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的項目圍填海,保障港口建設發展所需的用地、用海需求。

強化政策創新。探索用地用海保障、土地收益補償、稅費優惠等支持政策,促進交通項目與土地資源,與產業、旅游等經營性項目綜合開發,推動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三、著力項目帶動

強化項目策劃生成。重點策劃生成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項目,完善重點項目增選平臺和機制,提升項目策劃生成水平,健全項目儲備管理制度。

加強項目建設管理。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完善項目建設各環節管理制度。認真落實“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的工作部署,完善項目推進機制,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

四、強化資金保障

夯實公共財政保障。積極爭取國家關于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多式聯運、公交都市、綠色交通和交通扶貧等方面的資金支持政策,積極發揮財政性資金的關鍵作用。研究重點領域資金補助、財政貼息等政策。

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利用專項債券、企業債券、REITs等方式,拓寬交通項目建設資金來源,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進入交通領域,強化債務風險防控。靈活運用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盤活存量優質資產。探索建立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基金,探索公益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相結合的投融資模式。

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二部委《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建立民營企業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溝通協商機制,破除市場準入壁壘,保證各類主體平等準入、公平競爭,調動民營企業參與建設投資積極性,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

五、加強評估監督

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和監督檢查,完善中期評估制度,建立規劃實施的考核評價機制。分析規劃實施效果,及時把握交通運輸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和方法,適時調整規劃和相關政策。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