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1-06-25 18:19

中商情報網訊:近日,海南省人民印發《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階段性目標相適應的海島型綠色智慧水網和現代水治理體系,讓綠水潤澤瓊島、讓百姓親水幸福,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優質的飲用水、更宜居的水環境、更高效的水服務。基本建成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骨干工程,城鄉供水體系進一步完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水利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加強,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重要河流和主要城區基本達到規劃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覆蓋全島的智慧水網信息平臺,涉水事務監管水平和水務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的通知

瓊府辦〔2021〕14號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5月10日

(此件主動公開)

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

2021年5月

前 言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網是全省“五網”1基礎設施之一,在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擔著重要使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海南省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要求,省水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海南省“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規劃緊緊圍繞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奮斗目標,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理念,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水務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本規劃為海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指導海南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務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海南現代水網2建設成效凸顯,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不斷增強,水生態環境質量、民生水務保障水平持續改善,重點領域改革和水務工程建設管理深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整改成效顯著,總體完成全省“十三五”水務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下堅實水務基礎。

1.水網規劃頂層設計落地見效。結合“多規合一”改革,編制完成《海南水網建設規劃》并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海南水網建設規劃》立足海島型水系特點,圍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堅持一盤棋統籌、一張網布局、一平臺管理,著力打造集生態水系網、水利工程網、水務管理網、智能信息網于一體的協調均衡“水網”,榮獲201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海南發布實施水網建設規劃獲評“大地河源杯”2019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首。省水務廳出臺《關于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水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海口江東新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水安全保障方案與園區總體規劃同步編制,突出水安全對園區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的約束與引領作用,推動科學謀劃建設與園區灰色空間3相協調的藍綠水系統。

2.海島型骨干水網初具規模。在《海南水網建設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扎實做好新開工項目前期論證,全力推動項目落地。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南繁基地(樂東、三亞片)水利設施2020年全面開工建設并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任務。瓊西北供水工程、海口市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牛路嶺灌區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并納入國家新一輪150項重大水利工程4范圍,形成梯次接續格局。南渡江引水工程正式通水,紅嶺灌區工程基本完工,五指山新春水庫提前一年下閘蓄水,三亞西水中調等工程加快實施。

3.水旱災害防御有力有效。成功防御“山竹”等33個臺風,基本建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水旱災害綜合防御體系,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進一步降低。加強江河防洪防潮工程建設,對松濤、長茅、沉香灣等39座水庫水閘進行除險加固,推進五指山、瓊中等中部地區山洪災害防治。根據氣象部門每平方公里的網格化降雨預報成果,建立全部有閘水庫下游洪水數學模型,動態模擬不同量級洪水演進過程,實施水庫科學調度、聯合調度。互聯網防災減災信息平臺二期建成使用。省水務廳印發《小型水庫防汛管理標準(2020版)》,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防汛標準化建設。積極應對嚴重旱情,加強水資源統籌調配,利用紅嶺灌區工程向瓊海、文昌等市縣緊急調水。

4.民生水務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提前一年超額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64.97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全面達標,有力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2019年海南省脫貧攻堅工作連續兩年國家考核為優秀。實施松濤、石碌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加快紅嶺灌區田間工程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維護,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70萬畝、灌溉率52.4%,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水利基礎進一步夯實。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五指山市探索建立城鄉供排水項目建、管、護一體化模式。持續完善城市供排水設施,城市(縣城)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0%以內,一批易澇積水點得到整治。從嚴從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城鎮生活污水治理,開工建設144座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10座敏感區域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一批城鎮污水處理廠擴建,新增污水處理規模38.6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3100公里。

5.河湖保護和監管持續發力。率先在全國出臺《海南省河長制湖長制規定》,河長制、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建立完善省、市、縣、鄉(鎮)、村多級河長湖長體系,全省3526條河流和1105座水庫全部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范圍,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為優,各級河長巡河常態化、制度化。組織開展“綠水行動”5,評選出一批“最美河湖長”“最美河湖專管員”“民間河湖長”和“最美家鄉河”。完成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管理范圍劃定,劃定625平方公里的河流湖庫生態保護紅線6并納入陸域生態紅線統一管控。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7專項行動,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重拳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亂象,有效遏制非法采砂行為,促進河湖休養生息。

6.水生態修復與治理成效顯著。制定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江河生態流量確定與管控方案,推進三大江河采砂河段生態修復。啟動文昌市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加強城市內河湖水生態治理,全省列入國家考核的29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海口市、三亞市入選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海口美舍河、鴨尾溪、大同溝、五源河水體治理榮登全國城市水體治理光榮榜,海口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水體治理和濕地保護榮獲2020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有序推進小水電站清理整治,26座小水電站被水利部授予“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稱號。大力應用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對水土保持進行天地一體化動態監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0平方公里。

7.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務廳印發《海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三條紅線”8控制指標。在三亞赤田水庫灌區探索開展水權改革試點,基本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體系,13個市縣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財政廳、省水務廳等五部門出臺《海南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績效評價辦法》(試行),原省物價局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我省農業用水價格形成機制的指導意見》,并在昌江、三亞、海口和陵水等市縣開展試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等園區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區域評估9一次性審批,簡化供水報裝環節、提高辦理效率,不斷優化水務領域營商環境。海口市水務集團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的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8.水務工程建設管理不斷加強。建立完善水務工程項目分級質量監督機制,全面實施第三方質量檢測。開展水務工程轉包、違法分包、出借資質專項整治,對違規企業予以懲戒。在邁灣、天角潭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中運用BIM10+GIS11技術加強項目勘察設計和建設管理。大力推廣EPC12、EPC+O13、PPP14等建設模式,探索將市縣同類面上工程打包打捆后統招分簽、集中代建實施,有效破解基層技術力量不足和專業人才匱乏困局。實施《推進完善海南省水庫運行管理長效機制三年行動方案》,三亞市大隆水利工程管理局通過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三亞市天涯區被評為全國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

專欄1-1 “十三五”水利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 指標名稱 規劃 指標值 實現情況 指標 屬性
指標值 完成情況
1 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 (1.80) (0.507) 完成 預期性
2 干旱災害年均損失率(%) (1.00) (0.01) 完成 預期性
3 用水總量控制(億立方米) 50.3 45.77 完成 約束性
4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 [25] [25.45] 完成 約束性
5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25] [55.86] 完成 約束性
6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70 0.572 完成 預期性
7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90 91 完成 預期性
8 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 85 99 完成 預期性
9 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 [>280] [101] 未完成 預期性
10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20] [17.4] 未完成 預期性
11 水土流失率(%) 5 4.98 完成 預期性
12 城鎮和工業用水計量率(%) 85 77.3 未完成 預期性
13 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 70 40 未完成 預期性
說明:1.規劃指標帶( )為5年期間年均數,帶[? ]為5年累計數,其余為5年末達到數。 ????? 2.指標7按照“十三五”規劃標準統計(即覆蓋人口≥20人的供水工程為集中供水工程)。 3.第9、10、12、13項指標為預期性任務,受相關水源工程推進和灌區及田間工程建設及資金 落實等影響,未達規劃指標值。

專欄1-2 “十三五”城鄉供排水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序號 指標名稱 規劃指標值 實現情況 指標 屬性
指標值 完成情況
1 城鄉供水 普及率(%) 城市 98 97.73 完成 約束性
縣城 90 約束性
鄉鎮 85 91 完成 預期性
2 城鄉供水 合格率(%) 城鄉 100 100 完成 約束性
3 供水管網 漏失率(%) 城市 10 9.33 完成 約束性
縣城 12 約束性
4 城鎮污水 集中處理率(%) 城市 95 99.5 完成 約束性
縣城 85 89.3 完成 約束性
鄉鎮 65 69.8 完成 預期性
5 非常規水源 再生水利用率(%) 15 8 未完成 預期性
深水應急井 一批 完成 預期性
雨水收集 園區、開發區、 缺水地區 完成 預期性
6 直飲水
五星級酒店、 新開發區、 重點旅游景點 完成 預期性
7 污泥無害化 處置率(%) 城市 85 100 完成 約束性
縣城、鄉鎮 50 98 完成 預期性
說明:第5項指標為預期性任務,受我省水資源總體較為豐沛,城市再生水利用成本高于使用新鮮 水成本、推廣利用難度大以及統計口徑不完整等影響,未達規劃指標值。

另外,涉水領域的水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污口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全省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90.1%,其中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關鍵五年。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迫切要求加強水務基礎設施建設和水資源管理保護,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增強水務支撐保障能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和品質,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海南樣板,要求進一步強化河湖休養生息和保護修復,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健康美麗幸福河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城鄉水務融合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要求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制保障的水務體制機制,提高水務治理現代化水平。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為獨立的海島水系,河流源短流急,天然存蓄能力弱。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與蒸發量相當。西部絕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大于降雨量,枯水期或枯水年干旱特征明顯,在面對極端干旱等情況下,主要依靠島內水資源供給。目前,我省水安全保障能力特別是應對極端干旱的能力與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仍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水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和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挑戰,面臨著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和我省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四個有待提升”:一是城鄉供水能力和品質有待提升。部分地區缺水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水量存在局部供需矛盾,工程設施體系不完善,輸配水網絡、灌區及田間工程、用水計量設施建設滯后,互連互通、互補互濟的片區均衡供水格局尚未形成,城鄉供水統籌發展不足,鄉鎮(村)水源地存在“小、散、亂、多”情況,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亟待提高。非常規水源利用不足。二是水生態治理和保護水平有待提升。一些流域區域治水缺乏系統謀劃、協同推進,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到位,部分河段連通性不足,水資源調度分配待進一步優化,部分河流生態基流保障不足,涉水空間被擠占,一些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運行管理效能不高。三是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沿海地區洪潮澇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不完善,風險防控措施不到位,城市排水防澇設施不足、韌性不夠,應對極端干旱的水資源儲備不足。四是水務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水務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重建輕管”局面依然沒有徹底改變,水務人才短缺問題突出,隊伍總體規模和專業水平、管理能力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水務改革發展面臨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海南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肩負著黨中央賦予的改革開放新的重大責任和使命,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支持,社會各方高度關注,多重國家戰略紅利疊加釋放,為加快水務改革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環境和發展基礎。必須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改革創新,奮勇前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做好“十四五”時期各項工作。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扣治水主要矛盾變化,以完善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和提升水務治理現代化水平為主線,以深化改革開放和制度集成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求為目的,以加快補齊城鄉供排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弱項為重點,以推進綠色智慧水網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為抓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為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提供有力水務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防洪、供水、水生態等民生保障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全過程,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探索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開源節流的重要內容,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堅持空間均衡,科學配置。按照“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理念,根據全省“南北兩極帶動、東西兩翼加快發展、中部山區生態保育”的發展格局均衡配置水資源,推進區域供水水源互聯互濟,片區水廠互通互補,城鄉統籌、聯調聯控,加快解決局部地區和特別時段缺水問題,著力構建分區分級均衡、特別時段保障、三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協調的城鄉供水保障格局。

4.堅持系統治理,綠色發展。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嚴守水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質量底線,加強河湖生態空間管控,統籌水生態環境各要素,著力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能力短板,加強河湖綜合治理和保護修復,打造河通渠暢、水清岸綠、美麗宜居的良好生態環境。

5.堅持兩手發力,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水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努力破除制約水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階段性目標相適應的海島型綠色智慧水網和現代水治理體系,讓綠水潤澤瓊島、讓百姓親水幸福,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優質的飲用水、更宜居的水環境、更高效的水服務。基本建成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骨干工程,城鄉供水體系進一步完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水利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加強,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重要河流和主要城區基本達到規劃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覆蓋全島的智慧水網信息平臺,涉水事務監管水平和水務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1.水資源利用目標。年用水總量控制在53.15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均達到國家下達要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耕地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城鄉供水保障和應急供水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增年供水能力5億立方米,規模化供水覆蓋程度明顯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0%。

2.水資源保護目標。河長制湖長制深入推進,主要斷面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土保持率達到95%以上,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5%。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較2020年提高7%,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9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以上。

3.防洪減災目標。海口、三亞城市重點區域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主要城鎮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進一步完善堤閘結合的防潮工程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抗御風暴潮能力。完成城市建成區易澇積水點整治,有效緩解易澇點積水現象。實現水庫安全鑒定、除險加固常態化,基本消除工程安全隱患。

4.水務管理目標。水資源利用保護各環節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基本實現全覆蓋,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智慧水網信息平臺基本建成,水權水價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

專欄2-1 “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現狀指標值 “十四五”規劃指標值 牽頭責任部門 指標屬性
1 用水總量控制(億立方米) 45.77 53.15 省水務廳 約束性
2 新增年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5] 省水務廳 預期性
3 萬元GDP用水量下降(%) [25.45] 完成國家下達要求 省水務廳 約束性
4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55.86] 省水務廳 約束性
5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72 0.58 省水務廳 預期性
6 耕地灌溉面積(萬畝) 570 678 省水務廳 預期性
7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88 92 省水務廳 預期性
8 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 51 60 省水務廳 預期性
9 防洪標準 海口市、三亞市重點區域 大部分不足100一遇 100年一遇 省水務廳 預期性
主要城鎮 不高于20年一遇 20-50年一遇
10 水土保持率(%) 95.02 >95 省水務廳 預期性
11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增長7% 省水務廳 預期性
12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 33 ≥90 省水務廳 預期性
13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8.9 ≥90 省生態環境廳 預期性
14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90.1 95 省生態環境廳 約束性
說明:1.規劃指標帶[? ]為5年累計數,其余為5年末達到數。2.指標3、4采用可比價格計算。3.指標7按照“十四五”規劃標準統計(即覆蓋人口≥100人的 ????? 供水工程為集中供水工程)。4.指標8是指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和千噸萬人以上供水工程。5.指標10是指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比例。

展望2035年,建成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階段目標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服務體系,集水務工程網、生態水系網、智慧信息網和管理服務網于一體的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完善,多源互補、區域聯網、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全面形成,綠色智慧水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重點任務

(一)節流開源并重,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節水優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骨干水源和輸配水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完善量質并重、豐枯相濟、多源互補的供水網絡,提升城鄉供水能力和品質。

1.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立健全節水管理制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將可利用水量逐級分解到不同行政區域,嚴控區域、行業用水總量和強度,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強化取水許可管理,落實節水“三同時”制度,防止過度開發水資源、無序取用水等行為。以市縣為單元開展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探索建立水權制度,在三亞市赤田水庫流域開展試點,對用水量達到或者超過區域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鼓勵通過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解決新增用水需求。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開展節水型城市、節水型高校、節水型企業、節水型機關等創建活動。

推動重點領域節水。全面落實《海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取、供、輸、用、排水各環節,強化各重點領域節水,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突出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完善用水計量設施,發展適水種植和高效節水灌溉。總結推廣海口、三亞、陵水、昌江等市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推進開展城市及其建成區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控制管網漏損。推進公共機構和居民家庭節水,普及推廣節水器具,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強化城鎮節水降損。加強工業節水減排,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推動實現企業間的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施水效領跑和節水認證,通過標準引導和政策激勵,提高全社會水效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節水意識。

2.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完善骨干水源工程布局。按照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的思路,通過現狀工程挖潛、新增水源、水系連通、非常規水增供等方式,增強水資源整體調配能力,建設集約高效的區域供水系統,推動規模化集中供水。對于單一水源的城市,多措并舉構建應急備用水源體系,逐步實現多類型、多水源供水,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優化水資源配置和調度,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加快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等骨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爭取盡早建成發揮效益。推動邁灣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灌區及海口供水工程建設。建設瓊西北供水工程。深化海口市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牛路嶺灌區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具備條件適時開工建設。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推動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設施,城鄉綠化、環境衛生、建筑施工、道路以及車輛沖洗等市政用水,冷卻、洗滌和灌溉等工農業生產用水,觀賞性景觀、河湖濕地生態補水等環境用水,有條件的優先使用再生水。在洋浦經濟開發區等重點園區用水量較大的企業探索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推進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加大城市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比重。推行沿海市縣工業企業直接利用海水冷卻,加大重點島礁和沿海缺水城鎮的海水淡化利用力度。

3.著力提升供水品質。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提升飲用水水源地空間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綜合考慮自然稟賦、地形地貌、用水需求、污染源分布、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科學論證農村水源地布局和取水口選址,逐步取消一批“小、散”及本底水質不達標的水源地,減少潛在的環境隱患。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松濤水庫、赤田水庫、永莊水庫等有條件的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建設隔離圍網,實行封閉管理。開展水源地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調整優化保護區周邊及上游產業結構和布局,著力消除水源污染潛在風險。按照“一源一策”原則,持續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排污口、違法建設項目、違法網箱養殖等環境違法問題,建立問題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整改情況。強化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衛生整治。

改造完善供水設施。根據水廠和管網運行質量,有序推進老舊水廠和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優化水處理工藝,降低管網漏損,著力解決因供水設施落后造成的水質不達標問題。加強城市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運行維護,更新相關設施設備,定期進行設備檢查和清洗消毒,提高入戶水質,具備條件的納入老城區改造范圍。對于海南旅游和“候鳥”人口用水峰谷變化大的局部區域,分組分格完善供水設施。加強市政供水管網水量、水壓監控,滿足城市供水高峰時段消防用水的水量和水壓要求。綜合采取優質原水+深度水處理+優質供水管網等措施,有序推進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等重點地區高品質飲用水設施建設,水質滿足直飲要求。

強化供水水質監管。健全完善供水單位檢測+監管部門監測+公眾參與的水質綜合監督管理體系,細化落實從源頭到龍頭各供水主體、監管主體的水質保障責任。建立健全水質檢測監測制度,全面加強水質檢測監測能力建設,提高供水企業的質量控制和管理能力,以及相關主管部門的水質監督監測能力,強化日常運行監管,確保供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二)堅持綜合治理,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把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的“國之大者”,全面加強河湖生態修復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健全完善工作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到位,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1.深化河長制湖長制實施。

完善工作機制。壓實河長湖長責任,基本完成農村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編制重要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建立河湖管理數字化臺賬。加強部門和市縣協同聯動,積極發揮民間河長作用,形成河湖治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齊抓共管的合力。強化河湖水域岸線分區管控,健全河道采砂、涉河建設項目、河道清障等監管制度,規范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開發項目審批,構建全方位河湖監管體系。

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統籌水利風景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持續實施“綠水行動”,推動“一城一鎮一河湖、一河(湖)一景一文化”幸福河湖建設。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充分運用5G、大數據、AI分析等技術提高河湖監測水平,穩步推進河湖“四亂”問題分類處理。推進河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持續嚴厲打擊非法采砂等破壞河湖行為。進一步提升海口美舍河水質,打造水清岸綠的市民休憩空間,讓城市更加靈動、更加美麗。

2.加大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推進重點河段水生態保護修復。合理確定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望樓河、文教河等河湖生態水量和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落實泄放條件,嚴格管理措施。全面禁止新建小水電項目,繼續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治,逐年分批對現有小水電站有序實施生態化改造或關停退出。推進南渡江水系廊道生態保護修復,通過補建松濤水庫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在邁灣水庫及下游建設過魚通道等措施,改善流域水生生物生境。對萬泉河部分重點河段進行生態化改造,修復美化河流自然岸線,探索流域治理和河湖保護+旅游開發新模式。高品質實施松濤東干渠儋州市那大鎮段改線工程,打造安全、生態、宜居的城市河道景觀,彰顯城市水文化品位。推進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鞏固海口、三亞等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推動實現水體長治久清。

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完善排污許可制度,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減少入河污染物總量。以水質不達標區域為重點,加大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廢水收集處理設施和監測監控系統,強化監管執法,推動穩定達標排放。提高企業廢水循環利用率,鼓勵實現廢水零排放。在農業源貢獻高的水質不達標區域,嚴格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強化畜禽養殖業水污染防治,提高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合理確定水產養殖規模和布局,大力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加強養殖尾水治理,鼓勵養殖尾水循環利用,促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完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圍繞服務片區管網,摸排污水管網現狀,開展城市污水處理廠“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推進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基本消除管網空白區。結合老舊小區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動支線管網和出戶管的連接建設,補上“毛細血管”,實施管網混錯接改造、管網更新、破損修復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按照“廠網并重、分組分格、分期建設”的原則,科學確定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規模,合理規劃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協同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對水環境敏感區域,結合水資源稟賦、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技術經濟條件,開展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在污泥濃縮、調理和脫水等減量化處理基礎上,根據污泥產生量和泥質,因地制宜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3.傳承弘揚先進水文化。

提升水工程文化品味。在水工程設計中體現先進設計理念和美學意境,展示建筑美感,推進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提升文化內涵與品味,做到建一處水務工程,多一處美麗風景。積極發展“水務+旅游”,建設完善邁灣、天角潭水利樞紐等水利工程旅游科普觀光設施,打造一批精品水利風景區、水利科普示范園、水文化基地和展示平臺。

講好百姓身邊水故事。加強海南省水利史研究和水利史志編纂,深入挖掘傳統水文化價值,總結推廣水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推進水文化遺產保護,服務當代水利建設。講好海口嚴塘、亭塘水陂等“海南都江堰”的治水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傳承和弘揚先進水文化。開展群眾性水文化娛樂健身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親水體驗。

(三)守牢安全底線,增強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和韌性。

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15的防災減災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進一步完善防洪防潮和抗旱體系,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有效防范應對水旱災害風險。

1.完善防洪防潮排澇體系。

推進重點區域防洪防潮治理。進一步完善三大江河防洪體系及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點河流防洪防潮整治,實施南渡江河口右岸江東新區段防洪堤達標改造與生態修復、海口市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推進萬泉河干流嘉積壩改造和紅嶺、牛路嶺水庫聯合調度,加強昌化江河口段清淤疏浚和綜合整治,提升區域防洪保安能力。推進山洪災害防治,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加強監測預警,落實群測群防措施。推進生態海堤建設,完善堤閘結合的防潮工程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抗御風暴潮能力。加快海口江東新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防洪防潮排澇工程建設,推進文昌、萬寧等地區防洪排澇治理,完善城區防洪設施,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增強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城市內澇治理全過程,加強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管理,著力恢復城區河流水系的自然調蓄能力,完善聯排聯調工作機制,逐步構建“源頭減排、雨水蓄排、排澇除險”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對新建園區、城區,統籌城市豎向設計和雨水排放通道建設,優先劃定藍綠空間16,與道路、廣場等灰色空間有效銜接,高起點規劃建設排水管網、泵站等排水設施;在城市老城區、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中,有針對性地加強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對易澇點的雨水口、排水管渠、排澇泵站進行升級,開展城市建成區歷史嚴重內澇積水點整治,同步建立完善管護長效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有效緩解易澇點積水現象。

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隱患。加強堤防、水庫、水閘等水利工程設施監測評估,健全工程隱患排查和安全鑒定常態化工作機制,及時掌握工程安全狀況。推進石碌、陳考、軍田等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消除工程安全隱患,完善配套管理設施。對規模減小、淤積嚴重、功能萎縮或喪失、病險嚴重且除險加固技術上不可行或者經濟上不合理的水庫,嚴格執行工程降等與報廢制度,規范程序,妥善處置,保障工程安全和發揮相應效益。

2.完善抗旱減災體系。

加強抗旱設施建設。充分挖掘現有水利工程體系供水能力,依托松濤、紅嶺、大廣壩等大中型水庫和灌區骨干渠系,實施跨區域水資源配置,增強西部、西南部等缺水地區供水保障能力。以干旱易發區、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主產區等為重點,因地制宜改擴建一批蓄引提調抗旱水源工程,提高旱情應對能力。

強化水源科學調度。加強對水庫、閘壩等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合理利用洪水資源,在保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攔多蓄,增加抗旱用水。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強化空中水資源開發,為增雨抗旱、增加水庫蓄水提供保障。強化旱情情況下的水源統一調配,科學協調各方各時段用水需求,通過合理調度使用江河、水庫、塘壩、泵站、渠道等水源和設施,優先保障旱區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態用水。

3.提高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增強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完善現有監測站網,適當增加監測密度,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構建水旱災害立體監測體系。建立健全水旱災害風險及城市排水防澇預警預報信息發布機制,開展強降水實時監測和精細化預報預警,利用手機APP、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時準確發布災害預警預報信息。開展水工程調度模擬預演,制定完善主要江河和重要城鎮超標準洪水防御預案,修訂更新城市防洪排澇預案,提升極端災害天氣下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和洪澇災害防御能力。

完善應急處置和風險管控機制。堅持落實責任、快速響應,各司其職、協同聯動,分類施策、穩妥處置,提高水旱災害科學應對和救援能力。組織開展水旱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風險隱患底數,服務災害防治和科學決策。編制洪水風險圖,明確不同區域洪水風險等級,加強洪水風險管理。推動建立完善水旱災害保險制度。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科普教育,加強應急預案演練,提高全民洪澇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增強公眾避難應急和自救互助能力。

(四)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農村水務保障水平。

貫徹落實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進一步保障農村供水安全,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水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

1.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堅持問題導向,以市縣為單元,統籌考慮,進一步優化城鄉供水格局,“一地一策”完善供水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有條件的地區,通過城市水廠擴容改造和延伸供水管網到周邊村鎮、推進萬人工程建設等措施,擴大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范圍,逐步實現集約高效供水;條件一般的地區,通過以大并小、小小聯合和達標改造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行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善供水條件;對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加強工程運行管理維護。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明晰工程的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大力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專業化管護,加強考核、明察暗訪,提升管護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政策,合理核定供水成本和水價,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實行有償用水、按價付費。對于工程運行成本高、農民群眾承受能力弱的地區,若水費收入不能覆蓋供水成本的,市縣財政可結合財力情況給予適當補助,保證工程良性運行。

2.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

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建設南繁基地樂東三亞片、陵水片水利設施工程,做好與區域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灌排系統的銜接,保障“南繁硅谷”26.8萬畝核心區農田灌溉用水。加快紅嶺灌區田間工程等項目建設和竣工驗收,盡早發揮工程效益。推進松濤、大廣壩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完善骨干灌排工程和量水設施,推進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實施美萬、紅洋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重點解決灌區工程完好率低、設施不配套、計量不完善等問題,提高灌區供水效率和效益。

加強灌區田間工程建設。統籌做好瓊西北供水工程等重大項目田間工程規劃設計,加強與區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銜接,與主體工程協同建設和發揮效益。配套完善現有灌區工程田間設施,打通灌區“毛細血管”,將灌溉工程與農藝、農機、農技等有機結合,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等技術,發揮灌區應有效益。

3.加強農村水生態環境治理。

加強農村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文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推進儋州、東方等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前期工作,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水源涵養、長效管護等綜合措施,整體連片推進,水域岸線并治,建設“水美鄉村”。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的坡耕地、坡園地、荒山荒地、侵蝕溝道等區域,結合河湖生態保護修復,統籌配置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實施綜合治理。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積極探索符合農村實際,低成本、易管理、耐用實用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根據區域位置、人口集聚度,合理選用分戶處理、村組處理和納入城鎮污水管網收集處理等方式,推廣工程和生態相結合的模塊化工藝技術,科學確定排水標準與去向,處理達標后優先灌溉回用,推進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合理安排工程建設時序,優先做好鎮墟、人口密集區、環境敏感區、城鎮周邊村莊的污水治理工作。推動實現農村污水治理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以市縣為單元選擇統一的項目實施主體,整體推進,高效建設,專業運營。

4.做好水庫農村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

加快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征地補償和移民搬遷安置進度,切實做實做深做細群眾工作,維護移民合法權益,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盡快完成紅嶺水庫移民安置驗收。深入推進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相結合,建設水庫移民村美麗家園,完善基礎設施條件,鼓勵移民村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移民安穩致富,推動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水務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重點園區水務高質量發展和重點關鍵領域改革創新,激發發展活力,增強內生動力,為水務發展增添新動能。

1.開展重點園區水務高質量發展示范。

加強園區水安全保障頂層設計。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和新時期治水思路,堅持水潤園區、理水營城,深入調查分析流域區域水資源本底條件和園區需求,專項編制重點園區水安全保障方案。加強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治理,著力以水系空間引領優化區域城鎮空間布局,盡顯園區水系的自然生態內在之美,推動園區水務高質量發展,為全省水務工作樹立標尺標桿,為把園區打造成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樣板區和試驗區提供水務支撐。

發揮園區水務發展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推動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品質飲用水設施建設,支持海口市制定高品質飲用水規范標準,逐步全面實現園區生活飲用水可直飲。實施海口江東新區芙蓉河、道孟河水系綜合整治,推進海口江東新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園區建設同步統籌加強防洪排澇和雨水滯滲調蓄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園區。推動園區管理機構與周邊市縣政府等共同建立水務協商合作機制,增強水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2.深化水務重點關鍵領域改革。

優化水務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進工程建設項目“清單制+告知承諾制”改革,提供“一站式”辦理和“互聯網+”服務,統一開展園區水資源論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節水評價等區域評估工作,推進涉水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公開化。持續優化供水報裝服務,精簡環節,提高效率,提升用戶服務體驗。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向社會提供二次供水設施建設改造運營、戶內用水設施安裝維修等有償服務,明示服務事項和收費標準,規范運營管理,提供便捷優質高效服務。

推進工程建設管理改革。重大水利工程全部推行BIM設計及管理,并逐步在中小型水務工程中推廣使用。積極推行區域內不同盈利水平的水務項目打包建設運營,穩步推廣EPC、EPC+O、PPP、代建制等建管模式,實現水務建設項目的專業化管理、持續化運營。推進工程質量和安全標準化管理,督促參建各方健全質量安全管控機制,全面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強化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持續加強項目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同時積極推進投融資改革,加快建立完善水務投融資平臺,落實水價標準和收費制度,建立合理回報機制,擴大股權和債權融資規模,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多措并舉落實建設資金。

強化水務工程運行管理。進一步深化水管單位改革,提高基層水管隊伍專業化水平,明確管護責任,完善機構設置,落實經費保障,推行購買社會化服務的管理模式,提高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完善小型水庫防汛標準化建設,采取購買社會化服務或“以大帶小”的方式創新管護模式,對小型水庫實行物業化17、規范化、專業化管理,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在農村供水保障、小型農田水利等工程中推行標準化建設和管護。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考核制度,細化明確城鎮供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規范和標準,定期對相關單位的運營管理情況進行考核評估,推廣按照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等核定支付運營服務費。

3.加強水務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

拓展成果來源。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農村供水、水庫群優化調度、流域水生態修復、污水處理、污泥資源化利用等重點領域技術研究,增強水務科技創新能力。凝練水務技術需求,提出需求清單,加強成果遴選,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強水務科技交流,深化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相關企業的合作。

加強推廣運用。搭建水務科技成果供需交流平臺,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推介發布先進適用成果目錄,加強供需銜接,積極引導企業和各類機構參與科技成果示范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深化科技成果應用試點示范,積極發揮海口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技術推廣示范基地作用。

(六)強化水務監管,推進水務治理現代化。

聚焦水務領域監管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水務監管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快智慧水網建設,推進水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提升涉水事務監管水平。

加強水法治建設。出臺《海南省城鄉供水管理條例》,加快推進《海南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立法工作。進一步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海南經濟特區水條例》《海南省松濤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萬泉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等現行涉水法律法規執行,用足用好法規政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持續深入開展涉水法治宣傳教育,全面推動涉水法律法規宣傳教育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推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和依法治水的良好社會氛圍。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推進執法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指導市縣建立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嚴厲打擊和依法懲處水事違法行為。健全水務行業行政調解制度,加強源頭控制和隱患排查化解,有效有序處置水事矛盾糾紛。

強化涉水事務監管。貫徹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監督、管業務必須管監督”“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要求,合理劃分省、市縣監管權限,統籌專業監督和綜合監督,形成監管合力。規范監督工作程序,采取“四不兩直”18等多種方式進行監督檢查,按照“發現問題、整改落實、責任追究”的工作鏈條,落實“查、認、改、罰”四個環節,形成監督工作閉環管理,促進水務行業監管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加強開發建設活動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及措施,強化預防保護,有效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強化重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督,建設示范水土保持工程。大力推進水文現代化建設,使水文監測成為水務行業監管的“尖兵”和“耳目”。加強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建設,推行工程建設市場“紅黑名單”制度,完善守法誠信褒獎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規范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誠信守法的良好市場環境。

2.加快智慧水網建設。

完善智慧水網頂層設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對標《智慧海南總體方案(2020-2025年)》要求,充分借鑒國內外經驗,以需求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實用為目標,以創新為動力,科學確定項目總體架構和目標任務、實現效果,著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領先,富有海南特色的智慧水網,打造全省水務水利信息實時感知、水文水資源智能監控、數據融合互聯、業務管理協同高效、全民共享水服務的體系。

推進智慧水網信息平臺建設。全面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機制新應用,充分利用新技術和前沿科技,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水務業務深度融合,加強各部門數據信息互聯共享,從基礎硬件、數據采集、標準規范、應用集成等方面分期建設完善水網信息平臺。加快制定水網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開展全省水庫工程統一高程坐標聯測,加強水文站網建設,建成水網感知體系、水網大數據中心、AI中樞和水網一張圖,逐步拓展水網業務應用系統和移動應用,為水旱災害防御、河湖管理、水資源調配、水庫聯合調度、水務水利工程BIM、智慧供水、排水管理、公共服務等提供技術支撐。

3.建設高素質水務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更具活力的人才激勵和培養使用機制,創新人才培養舉措,實施水務人才“訂單式”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基層專業水務人才,構建完善基層水利專業化服務體系。健全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激發人才活力,鼓勵科技人員深入開展節水、水生態文明、智慧水務、工程建設管理、運行調度等研究和服務。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和干部職工綜合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

加強人才引進和交流。落實人才強省戰略,通過公開招聘、競崗選拔、人才引進、對口支援,以及設立“候鳥”人才工作站,聘請相關技術人員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退休返聘等方式,廣開“才”路,加大急缺的水務專業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引進。鼓勵國內外知名水務科研院所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與知名高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積極開展水務國際交流。

四、重大工程

綜合考慮相關規劃基礎、項目前期工作進展、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市縣積極性等情況,初步建立了“十四五”規劃水務項目庫,篩選提出了14項重大項目和7類面上項目。

該項目庫及重大項目實行動態更新和滾動管理,是“十四五”期間選擇建設項目的重要依據和范圍,不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任務。各項目在推進過程中要進一步落實建設責任主體,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深化完善前期工作,逐項履行建設程序,根據建設條件、投資落實等情況,區分輕重緩急,統籌需要與可能,科學有序實施。

專欄4-1 規劃項目匯總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有效落實。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加強完成規劃目標任務的省級統籌,落實市縣屬地主體工作責任,增強抓落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加強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改進作風長效機制,強化對公共工程項目的跟蹤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

(二)強化協同治理。

明確市縣黨委、政府和省直部門的規劃實施責任,堅持省級統籌、市縣抓落實,加強部門聯動、流域區域協同,健全工作分工和協調機制,形成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有序實施、強化質量的水系統治理合力。各市縣根據本規劃總體部署和要求,編制好本地區“十四五”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把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進一步細化落實到相關部門和地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省水務廳按職責指導推進水網工程建設、水生態保護修復、水旱災害防御等工作,統籌加強規劃實施指導協調,省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等部門按職責指導推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污水治理、灌區田間工程建設、海水淡化、海綿城市建設、供水水質監督等工作,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密切協作配合,共同推進規劃各項任務落實。

(三)落實要素保障。

深化項目前期工作,保證設計深度和質量,加快辦理項目審查審批。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強化項目建設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保障,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優先把各項要素資源匹配給重點項目、優質項目,精準化解項目前期審批、資金短缺、征地拆遷等主要矛盾,保障項目建設順利進行。水務部門負責指導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組織協調項目建設,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綜合調度重點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及落實項目所需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推動落實建設條件,財政部門負責籌措項目所需地方政府投資資金,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負責落實項目建設用地審批,林業部門負責做好用林手續,生態環境部門負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

(四)加強監測評估。

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在2023年、2025年底,委托第三方機構分別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加強規劃主要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重大項目推進、重大舉措落實等情況的統計分析,客觀評價規劃實施進展成效,總結提煉規劃實施經驗做法,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改進規劃實施的對策建議。在監測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規劃執行過程中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規劃編制部門可及時對規劃相關目標任務進行合理調整修訂,重大情況及時向省政府報告,提升規劃的適應性和科學性,并把監測評估結果作為改進工作和相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五)集聚社會力量。

將水資源科學利用與保護納入公益宣傳范圍,充分運用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公眾對海島水情的認知和節水意識、護水意識,推動形成知水、節水、護水、親水的良好社會風尚。加強水務新聞發布、政務公開和輿論引導,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公眾對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工作的意見,引導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治水興水合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