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感染是指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癥反應;感染性疾病指能通過呼吸、接觸、輸血等方式,把病原體傳染給健康人的疾病。
市場規模
感染檢測板塊從2016年的2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5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4.4%,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預計2020年,感染檢測板塊分子診斷市場規模達到189億元,預計到2022年,感染檢測板塊市場規模維持108億元,是分子診斷領域最大的細分市場。
數據來源:Frost&Sullivan、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發展趨勢
1.感染病原體檢測向分子診斷方向發展
病原體感染檢測主要是利用檢驗學的技術對造成感染的病原微生物進行系統檢測,目前病原體感染檢測方法分為傳統檢驗和新型的分子檢測技術。分子診斷技術對病原體的核酸進行檢測時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確診時間短等優點,且結果更加準確。分子診斷的優勢如窗口期短等,彌補了傳統檢驗的不足,對疾病的預警、篩查、早診、預后判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實時定量成為感染領域診斷市場主要的發展趨勢,也應用在病原體檢測中。
2.感染領域分子診斷向RNA分子診斷方向發展
分子診斷的目標檢測物通常為DNA或者RNA,在RNA病毒這一類別,其檢測靶標為RNA,均為RNA分子診斷,RT-PCR占據市場主流;在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DNA病毒這一類別下,DNA分子檢測無法區分病毒游離存在還是病毒已經整合到人類基因組,而RNA分子檢測正是有效區別了這種一過性和轉移性感染,可檢測出細胞分子是否已經發生了病變,RNA分子診斷出現假陽性的概率更低,臨床符合性更好,RNA相對于DNA是更適合用于病原體的檢測靶標,因此,感染領域分子診斷市場呈現向RNA分子診斷方向發展趨勢。
3.手工檢測向自動化流水線式檢測的方向發展
感染領域分子診斷技術平臺的發展趨勢與免疫檢測技術發展幾乎完全一致,免疫診斷從最早的ELISA板到膠體金技術最終發展到化學發光,整體朝著整合化、全自動一體化的方向發展。由于分子診斷過程涉及復雜的樣本預處理、精準的反應溫度控制、移液流程防污染操作等步驟,對操作人員及實驗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自動化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行業內呈現從早期的手工操作板式PCR到小型化機器POCT,最終實現全自動流水線操作的分子診斷自動化系統(全自動化集成式的分子診斷儀器)的發展趨勢。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十四五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