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鄉村產業內涵豐富、類型多樣,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價值,鄉村特色產業拓寬產業門類,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鄉村新型服務業豐富業態類型,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近年來,陜西省以特色產業為重點的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融合程度不深、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亟待加強引導、加快發展。根據《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以及《陜西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要求,為加快發展我省以二三產業為重點的鄉村產業,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規劃背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必須牢牢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以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促進陜西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重要意義
近年來,陜西農業農村工作聚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立足追趕超越,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著力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當前,國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發展鄉村產業意義重大。
發展鄉村產業是陜西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要聚集更多資源要素,發掘更多功能價值,豐富更多業態類型,形成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產業優勢互補、市場有效對接格局,鄉村振興的基礎才牢固。
發展鄉村產業是鞏固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發展鄉村產業,讓更多的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農村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才有基礎、提升才有空間。
發展鄉村產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提升技術裝備、創新組織方式、構建完備的鄉村產業體系。發展鄉村產業,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道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第二節發展現狀
陜西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五個扎實”要求,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為抓手,強產業、保供給、促增收,鄉村產業發展穩中有進,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繁榮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6711.87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5667家,吸納超過33萬人就業。
特色產業富有成效。建設了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示范園、三產融合先導區、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等特色產業發展載體,其中,產值超億元的示范村4個、超十億元的示范鎮6個。發掘了一批鄉土特色工藝,創響了多個“鄉字號”“土字號”鄉土特色品牌。
鄉村休閑旅游業穩健發展。創建了一批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美麗田園,建設了一批休閑旅游精品景點,推介了一批休閑旅游精品線路。2020年,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8653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60億元。
鄉村新型服務業方興未艾。2020年,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20.93億元,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63億元。
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2020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31家(其中國家級44家、省級562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90家,農民合作社6.3萬家,納入名錄管理家庭農場5.88萬個,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62萬家。
農村創新創業規模擴大。全省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1258個,進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68家,認定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10個,農村雙創經營主體個數達到1.7萬個,農村雙創人員總數達到6.2萬人。
第三節機遇挑戰
當前,陜西鄉村產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主要是:政策驅動力增強。農業農村部提出加快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陜西省政府提出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促進全省鄉村產業振興。市場驅動力增強。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化特點,休閑觀光、健康養生消費漸成趨勢,鄉村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技術驅動力增強。農業科技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環境面貌不斷好轉,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與農業交互聯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有力支撐全省優勢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同時,鄉村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龍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大型骨干企業少,市場調控實力弱。企業發展整體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全省龍頭企業總數約占全國2%,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約占全國的2%。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我省農業創新能力總體不強,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仍待提高。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為1.93:1,低于全國2.3:1的水平;全省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比全國低2.5個百分點。國際貿易環境劣化。國外技術壁壘、貿易壁壘制度化、法律化,加之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業國際貿易環境變差。2020年,全省龍頭企業出口持續受挫,出口創匯較2019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連續3年處于下行位置。經營主體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農業生產的風險較大,產業融合限制多,農村地區人才、資金和公共設施等產業發展要素支撐不足,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層次較淺,互信程度不高,大多無法共同面對市場風險。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來陜視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深化陜西特色產業工程,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突出集群成鏈,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力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陜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立農為農。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以鄉村企業為載體,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地向鄉村匯聚。
——堅持融合發展。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
——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堅持創新驅動。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創新機制和業態模式,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8981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
——鄉村特色產業深度拓展。培育4-5個產值超百億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產值超十億元農業產業鎮(鄉),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鄉土品牌。
——鄉村休閑旅游業優化升級。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1.3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00億元。
——鄉村新型服務業類型豐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達到30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280億元。
——農村創新創業更加活躍。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達到10.91萬人。
主要發展指標
指標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長 |
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億元) | 6711 | 8981 | 6% |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 | 1.93:1 | 2.4:1 | 4.46% |
農產品加工轉化率(%) | 65 | 75 | 2.9% |
產值超10億元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個) | 2 | 30 | 71.88% |
休閑農業年接待旅游人次(萬人次) | 8653 | 13000 | 8.48% |
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億元) | 60 | 101 | 10.98% |
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億元) | 20.93 | 30 | 7.47% |
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億元) | 163 | 280 | 11.43% |
農村雙創人員(萬人) | 6.16 | 10.91 | 12.11% |
返鄉入鄉創業帶動就業人員(萬人) | - | 45 | - |
第三章提升農產品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聯結工農、溝通城鄉,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也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和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第一節完善產業結構
重點推行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一批加工型農民合作社,促進區域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建設提升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拓展農產品初加工。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對果蔬、蛋奶、畜禽水產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果蔬貯藏百庫工程和產地初加工惠民項目;對糧食類耐儲存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對花椒、茶葉、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重點發展晾曬、烘干、儲藏、分選、分級等初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減損增效。
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重視特色農產品加工研發,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發展精細加工,推進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清潔生產、智能控制、形態識別、自動分選等技術升級,重視原料、配方和設備的專用化,開發類別多樣、營養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產品。推進深度開發,創新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發酵、蛋白質改性等技術,加大果品、蔬菜、茶葉、菌類、中藥材、畜禽水產品等營養及美白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質提取開發力度和深度,加快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兩用的系列化的加工制品,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采取先進的提取、分離與制備技術,推進果蔬皮渣、秸稈、稻殼米糠、麥麩、油料餅粕、畜禽皮毛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綜合利用,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產品,提升增值空間。建立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技術裝備目錄,支持和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攻破關鍵核心技術。
第二節優化空間布局
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鼓勵大型企業向糧食、果品、畜禽水產品、蔬菜、茶葉等優勢產區、扶貧重點區聚集,推廣產業聯盟模式,帶動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的格局。
突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立足我省資源稟賦,深入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以千億級蘋果為代表的果業提質增效、發展后整理,以千億級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擴大規模、循環發展,以千億級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高效化、基地化,大力發展“小木耳、大產業”式特色產業,加快茶葉、中藥材、富硒農產品等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推進產能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根據全省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創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形成生產與加工、科研與產業、企業與農戶銜接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格局,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在大中城市郊區、加工園區、產業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發展,實現節能減排和節本降耗,提高精深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力。
全省立足“口糧必保、谷物自給”,穩定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產能,發展小雜糧和馬鈴薯主食化等加工;培育蘋果和獼猴桃產業集群,打造渭北北部、渭北南部和陜北山地三個蘋果產業帶,形成秦嶺北麓、漢丹江流域兩大獼猴桃產業帶,發展冷藏保鮮、智能分揀以及果汁、果脯等加工;突出奶山羊等優勢品種,統籌生豬、奶牛、肉羊等主要畜種及水產品等特色養殖對象,打造陜南生態養殖、陜北肉牛肉羊和關中高端乳品產業帶,發展肉制品、鮮奶以及乳品加工;打造楊凌一個設施農業高新科技創新示范區,秦嶺高海拔山區、渭北高海拔塬地、陜北高原地區三條高山冷涼露地蔬菜產業帶和榆林大漠設施農業、延安黃土高原溝壑山地大棚、西咸都市農業、沿黃公路南段百萬畝設施農業、陜南食用菌產業五大設施農業板塊,開展凈菜、鮮切、速凍、脫水、速食等加工;建設漢中有機綠茶、安康富硒茶、商洛白茶和涇渭茯磚茶生產基地,支持有機、富硒農產品等區域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加強功能性產品、速食產品開發;因地制宜加快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發展中藥材料清洗除雜、分等分級、干燥炮制、飲片切片等產地初加工,加強藥食兩用產品的開發。
推進農產品加工向園區集中。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農工貿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鄉村產業“增長極”。提升農產品加工園,強化科技研發、融資擔保、檢驗檢測等服務,完善倉儲物流、供能供熱、廢污處理等設施,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發展。在農牧漁業大縣(市),每縣(市)建設一個農產品加工園。不具備建設農產品加工園條件的縣(市),可采取合作方式在異地共同建設農產品加工園。支持楊凌示范區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對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第三節促進產業升級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依托陜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農產品加工及高值化應用、儲藏保鮮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鼓勵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申報農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
推進加工裝備創制。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制企業,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積極搭建科企技術對接平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及新設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成熟適用加工技術、工藝和裝備的推廣及應用。支持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業,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引導產學研協同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創新成果加快轉化。
專欄1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
1.培育農產品加工主體。到2025年,圍繞糧油、畜牧、果蔬、茶葉等優勢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培育年產值100億元龍頭企業2家,3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8家,10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加工型龍頭企業20家,新上市龍頭企業2-5家,引領產業發展。 2.建設和提升農產品加工園。到2025年,新認定10-15個農業大縣或者特色產業強縣建設農產品加工園,提升18個已命名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 |
第四章拓展鄉村特色產業
第一節構建全產業鏈
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鄉村特色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全省培育發展生豬、蘋果、蔬菜、茶葉、乳制品、肉羊肉牛、家禽、獼猴桃、食用菌9條重點產業鏈,以“鏈長制”為抓手,扶龍頭、建載體、搭平臺、促融合,抓點示范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以特色資源增強競爭力。緊盯優質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做優做強特色優勢產業。蘋果產業堅持“北擴西進”,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強化冷藏、分揀等產后整理,促進果業提質增效。奶山羊堅持全產業鏈開發,加快擴群增欄,產銷量穩居全國第一。堅持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導向,提升設施農業效益,設施農業規模居西北首位。推動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等綠色融合生產方式。大力培育陜南、陜北地區茶葉、魔芋、中藥材、核桃、生態漁業、紅棗、雜糧等50多個區域特色產業。傳承特色技藝,改造提升編織、剪紙、農民畫、陶藝等傳統工藝。弘揚特色文化,發展鄉村戲劇曲藝、雜技雜耍等文化產業。
以加工流通延伸產業鏈。鼓勵大型企業向糧食、果品、畜禽水產品、蔬菜、茶葉等優勢產區聚集,推廣產業聯盟模式,帶動農民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行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一批加工型農民合作社,促進區域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建設提升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綜合利用多元發展。推進洛川蘋果和眉縣獼猴桃兩個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企業化運營。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以品牌塑造推動營銷增值。完善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和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促進加工、流通與消費對接,逐步形成現代農產品流通產業體系。
以信息技術打造供應鏈。對接終端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和終端消費連成一體、協同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創新營銷模式,健全綠色智能農產品供應鏈,培育農商直供、直播直銷、會員制、個人定制等模式,推進農商互聯、產銷銜接,再造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以業態豐富提升價值鏈。提升品質價值,推進品種和技術創新,提升特色產品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品相,以品質贏得市場、實現增值。提升生態價值,開發綠色生態、養生保健等新功能新價值,增強對消費者的吸附力。提升人文價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發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和民間戲劇等文化價值,賦予鄉土特色產品文化標識。
專欄2重點產業鏈培育工程
1.培育5條千億級產業鏈。到2025年,全省培育發展生豬、蘋果、蔬菜、茶葉、乳制品5條千億級產業鏈。 2.培育4條百億級產業鏈。到2025年,全省培育發展肉羊肉牛、家禽、獼猴桃、食用菌4條3-5百億級產業鏈。 3.產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培育一批年產值超百億、超十億元以上的農業“鏈主”企業,重點產業鏈的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 |
第二節推進聚集發展
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建設特色突出、規模適度、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建設“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依托在地資源,選擇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用3-5年的時間,在全省培育一批產值超5000萬元的特色產業專業村。
建設農業產業強鎮。根據特色資源優勢,聚焦首位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建設一批標準原料基地、集約加工轉化、區域主導產業、緊密利益聯結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強鎮。用3-5年的時間,在全省培育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
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產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業鏈條由單一向復合轉變,發揮要素集聚和融合平臺作用,支撐“一縣一業”發展。用3-5年的時間,在全省培育一批產值超3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培育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用3-5年的時間,在全省培育3-5個產值超1000億元的骨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10個產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第三節培育知名品牌
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圍繞特色產業工程,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以企業品牌為主體、以產品品牌為基礎的陜西農業品牌層級集群,不斷擴大陜西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
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根據農產品生長、生產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明確生產地域范圍,強化品種品質管理,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重點培育和打造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陜西羊乳、安康漢水魚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大農產品品牌營銷推介,提高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
培育企業品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責任主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推動省市縣企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信息共享。
培育產品品牌。傳承鄉村文化根脈,挖掘一批以手工制作為主、技藝精湛、工藝獨特的瓦匠、篾匠、銅匠、鐵匠、剪紙工、繡娘、陶藝師、面點師等鄉村工匠,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第四節深入推進產業幫扶
持續推進56個脫貧縣(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將脫貧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使繼續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產業園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向脫貧地區的特色優勢區聚集,支持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脫貧地區合作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深度開發特色資源,帶動農民共建鏈條、共享品牌,讓農民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推進農產品產地與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購中心、大型特產超市、電商平臺對接,支持脫貧地區組織特色產品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會,擴大產品影響,讓脫貧地區的特色產品走出山區、進入城市、拓展市場。深入開展消費幫扶,拓展脫貧地區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
專欄3鄉村特色產業提升工程
1.建設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到2025年,新創建4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2.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到2025年,新建設20個農業產業強鎮。 3.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到2025年,建設80個左右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 4.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突出果業、畜牧、菜茶等優勢特色產業布局,累計創建6-8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5.培育鄉村特色品牌。到2025年,打造50個“鄉字號”“土字號”特色品牌,推介50個全國鄉村工匠。 |
第五章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
鄉村休閑旅游業橫跨一二三產業,融通工農城鄉,兼容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是鄉村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對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市民樂,對加速經濟內循環、培育發展新動能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優化產業布局
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本地優勢特色,建設主題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區,推動產業“近城、靠景、依產、沿路”合規布局,有序發展。重點開發建設以西安為核心的都市休閑農業圈,構筑沿渭河、漢江、黃河、丹江四條“黃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線、關中環線兩條“黃金干線”的六大休閑農業帶。用好農用地,發展景觀農業、農事體驗、觀光采摘、研學教育、休閑垂釣等業態。盤活閑置農房和宅基地,發展精品民宿、共享農莊、康體養老、農家樂等業態。開發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地”,發展休閑農(牧、漁)園、生態人家、健康氧吧、農耕體驗、特色動植物和水生生物觀賞等業態。
第二節豐富業態類型
突出特色化、差異化,開發獨具特色、個性突出、形式多樣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歷史特征、地域特點、民俗特色鮮明的美麗休閑鄉村,建設主題突出、業態融合、功能完備的休閑農園、休閑農莊和休閑漁莊。加快發展研學教育、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拓展訓練以及采摘園、垂釣園、農家宴、民俗村、風情街等休閑體驗項目。開展文創產品、環保包裝、體驗活動、田園景觀等創意創新活動。推廣共享農莊、康體養老、線上云游等模式。
第三節打造知名品牌
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培育產業發展“領頭雁”。建設一批產業優勢突出、扶持政策完善、行業管理規范、基礎條件完備、發展成效顯著的休閑農業重點縣(區),培育打造知名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一批產業特色突出、經營管理規范、服務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健全、發展成長性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休閑鄉村,培育打造美麗休閑鄉村品牌。因地制宜開展主題休閑農業精品推介活動,向社會發布一批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培育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第四節提升服務水平
提升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水平,不斷增強消費者休閑旅游體驗感、獲得感。制訂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莊(農園)推薦性建設規范。加強鄉村休閑旅游點水、電、路、訊、網等設施建設,完善餐飲、住宿、休閑、體驗、購物、停車、廁所等設施條件。開展垃圾污水等廢棄物綜合治理,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加大對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接待服務等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增強發展后勁。
專欄4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
1.建設休閑農業重點縣。到2025年,建設10個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示范性強的休閑農業重點縣。 2.推介美麗休閑鄉村。到2025年,推介50個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的美麗休閑鄉村。 3.推介精品景點線路。到2025年,推介30條全省休閑農業精品景點“打卡”線路。 |
第六章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鼓勵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新型服務業,做好農技推廣、農資供應、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發展電商、鄉村休閑旅游、農村垃圾污水清理等生活性服務業,積極參與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完善農業農村各項服務,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第一節提升生產性服務業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強科技服務。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發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
規范服務組織。加強農業服務性人才引進與培育,促進服務主體的融合發展,提高服務能力。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體系,促進農業保險改革發展。
第二節拓展生活性服務業
在現有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基礎上,提標擴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填補服務內容空白和短板。積極發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綠色服務等新形態,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第三節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鼓勵各類資本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整合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領域資源,深入拓展涉農電子商務業務。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經紀人等開展農產品網上銷售業務。重點扶持一批基礎扎實、成長性好的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快速成長。
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支持涉農電商開展各類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有實力的企業開設民俗產品、旅游產品等網上銷售專區,引導電子商務企業、人才、資本等資源向脫貧地區聚集,提升脫貧地區電子商務配套設施條件和應用能力,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環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第七章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深化實施農業特色產業工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著力構建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聯結、多業態發展的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第一節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
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力。堅持“扶優、扶大”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投入體系,對大型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以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引導中型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形式提檔升級,形成國家、省、市、縣級龍頭企業梯隊。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雁陣”,增強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實力。
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元合作模式組建聯合體。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明確權利責任、建立治理結構,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高效聯合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第二節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以鄉村特色產業為重點,鏈接種養業、休閑農業和相關流通服務業,促進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培育多元融合主體。發揮農業產業關聯度高、輻射面大、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形成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科研助力、金融支撐的產業發展模式。
創新產業融合模式。以農業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加快推動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閑旅游、農耕體驗、漁文化體驗、健康養生、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形態。
建立健全融合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開展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帶動農民全面增收。
專欄5主體雁陣培育工程
1.培育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到2025年,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總數達到200家。 2.扶優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25年,認定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750家,其中國家級70家,省級680家。 3.加強龍頭企業品牌建設。到2025年,打造一批優質的、市場認可度較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創響300個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品牌。 |
第八章推進農村創新創業
積極落實雙創政策,拓寬創新創業領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強化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培育。引導雙創主體聚焦資源要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動農村創新創業晉檔升級。
第一節培育創業主體
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大扶持,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創新創業群體。
培育返鄉創業主體。引導有資金積累、技術專長和市場信息的返鄉人員在農村創新創業,積極發展果業、畜牧、漁業、蔬菜、茶葉、種(苗)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充滿激情的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引領鄉村新興產業發展。
培育入鄉創業主體。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和工商業主等入鄉創業,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引入現代管理、經營理念和業態模式,豐富鄉村產業發展類型。
培育在鄉創業主體。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魚博士”“鄉創客”等鄉土人才,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能工巧匠,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
第二節搭建創業平臺
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
爭創全國雙創典型縣。鼓勵各市、縣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遴選推薦政策環境良好、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創業業態豐富的縣(市、區)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宣傳推廣。
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園區。依托現有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高新技術園區、電商物流園區等基礎,建立一批資源要素集聚、基礎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的創業創新示范園區。
建設孵化實訓基地。依托各類園區以及農業企業、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規模種養基地等,整合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人員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支持中高等院校、大型企業采取眾創空間、創新工廠等模式,創建一批面向初創期“種子培育”的孵化園(基地)。
第三節開展創業指導
開展創新指導。加強創業創新導師隊伍建設,從企業家、專業人才、科技特派員和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帶頭人中遴選一批理論造詣深厚、實踐經驗豐富、市場眼光卓越的創業導師,為返鄉下鄉人員提供指導服務。支持返鄉下鄉人員與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進創業創新創意項目與科研成果對接。鼓勵高校及研究機構將科研成果以股份合作、轉讓等方式與返鄉下鄉人員合作,促進產學研與創業創新融合發展。
開展創業培訓。實施返鄉下鄉人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創業創新青年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實施精準培訓,提升其創業能力。支持各類園區、星創天地、農民合作社、高等院校、農業企業等建立創業創新實訓基地。采取線上學習與線下培訓、自主學習與教師傳授相結合的方式,開辟培訓新渠道。
第四節優化創業環境
提升服務能力。加快市、縣一體化創業服務中心建設,積極開展面向返鄉下鄉人員的政策咨詢、市場信息等公共服務。依托現有的各類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園區(基地),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做好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土地流轉、項目選擇、科技推廣等方面專業服務。
營造良好氛圍。簡化市場準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業準入制度性成本,提高便利化水平。樹立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先進典型,宣傳推介優秀帶頭人,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大力開展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
專欄6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工程
1.培育創新創業帶頭人。到2025年,培育3萬名創新創業帶頭人,帶動50萬返鄉入鄉人員創業。 2.遴選農村雙創導師。到2025年,培育3000名雙創導師,每縣不少于30名。 3.創建提升雙創園區和孵化基地。到2025年,創建提升100個以上雙創園區和孵化基地,每縣(區)不少于1個。 4.培育鄉村企業家隊伍。到2025年,著力造就一支懂經營、善管理,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精神的鄉村企業家隊伍,選樹30-50個優秀鄉村企業家。 |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統籌協調
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管理體系,實現財政、土地、科技、人才等各項工作的統籌安排、協同配合、集聚發力。
第二節加強政策扶持
完善財政扶持政策,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與當地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各分支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加強溝通,搭建“政銀”合作平臺,建立金融支農新機制,加大金融支持農民合作社及其成員(包括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力度,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推陜西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強化科技支撐
圍繞全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增強農業農村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拓展科技創新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效率,壯大科技力量、完善農業科技管理,構建適應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發展新體系。構建雙首席科學家+技術團隊+重點試驗示范站+農民合作社+高素質農民的省級產業技術體系,有力支撐全省優勢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第四節創新體制機制
集聚農業資源力量,打破部門、學科和區域界限,探索建立需求導向、任務帶動的工作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機制,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專業人員跨區域跨行業流動,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良好用人氛圍。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解讀產業政策、宣傳做法經驗、推廣典型模式,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