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11 17:10

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個五年,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乘勢而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新局面。

第一節發展特征

“十三五”以來,我省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把做好“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標志性工程,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為“十四五”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大省加快向農業強省跨越。農產品產能優勢持續鞏固,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300億斤,跨上新臺階;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萬億元,居全國第2位;油料、蔬菜、肉、蛋、奶產量居全國前列。農業科技裝備支撐作用日顯突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3%,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830萬畝,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綠色防控、智能農機等新技術新裝備方興未艾。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7,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迅速發展,流轉、托管耕地面積占比達到69.3%,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城鄉二元加快向城鄉融合轉變。農村基礎設施日益改善,100%的建制村和89%的20戶以上具備條件自然村通硬化路,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3%、91%,在全國率先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接入和4G網絡全覆蓋,快遞進村覆蓋率達到87.3%。農村公共服務快速發展,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標準化衛生室;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9.4%、99.5%。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90%以上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0%,創建了一批“美麗小鎮”“四美鄉村”“五美庭院”。鄉村治理能力明顯提升,農村安定和諧局面日益鞏固,“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在全省廣泛應用,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到50%以上,公眾安全感達到93.5%;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普遍成立,成為鄉村治理的新生力量。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實現醫療、就業、住房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95%以上。

農民生活加快向現代方式轉變。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能力持續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08元,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4.3輛。農民生活就業方式更加多元現代,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達到1459元,年均增長14.4%,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被更多接受;農業兼業化更加普遍,農民由身份化向職業化轉變。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現行標準下718.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5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兩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實,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第二節面臨形勢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十四五”時期,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發展機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帶來更多政策紅利。黨和國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推動“四個優先”落地。我省是農業農村大省,必將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受益者。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巨大市場空間。我省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擁有巨大的農村消費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激發我省農村消費潛力,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布局帶來有力發展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必將為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更多政策、技術、資金等要素支持,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十大戰略”實施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為我省“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準方向、突出重點、明晰路徑。

面臨挑戰: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我省人均耕地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化肥、農藥施用量仍然較大,農業面源污染、土壤酸化、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突出。城鄉要素流動不暢。隨著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要素回報率逐步提高,城鎮要素呈現流向農村的新動向,但整體來看,農村資金、人才等要素短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城鄉要素流動不通暢、不充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轉型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國際環境、氣象災害、疫病防控等不確定因素增多,不少國家收緊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出口,農產品國際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國際貿易爭端的影響持續顯現,國際供應鏈正在深刻重組,這對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凸顯。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短板弱項。農業質量效益不高,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動力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依然艱巨。

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正處于戰略疊加的機遇期、產業轉型的攻堅期、城鄉融合的加速期、風險挑戰的凸顯期,必須牢牢把握發展機遇,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第三節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決策部署,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為首要任務,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關鍵抓手,以推進農村改革為根本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做到鄉鎮工作“三結合”,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撐。

工作原則:

——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過程和各領域,持續推進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樹立人民至上理念,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在經濟上維護農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農民權利,激發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系統觀念。整體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

——堅持全面落實“十大戰略”。把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十大戰略”貫穿本規劃和“三農”工作的始終。

——堅持遵循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科學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保持足夠歷史耐心,防止一刀切、急于求成,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頂層設計、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穩妥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目標:到2025年,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鄉村宜居宜業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富裕富足水平顯著提升,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

——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1以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農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現代農業科技裝備和先進技術廣泛應用,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8萬元/人以上。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水平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小麥工程國家實驗室、小麥和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等一批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平臺,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高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

——農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明顯提升,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酸花生等優質產品占比大幅提升;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實現全覆蓋;第一產業土地產出率達到4860元/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0萬畝以上,綠色食品達到3500個以上,省級以上農業品牌達到1500個以上。

——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

——在提升糧食核心競爭力上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2000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8759萬畝,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以上,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90%以上,“豫麥”品牌叫響全國。

——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值達到6500億元以上,培育一批現代化的綠色食品業集群,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全國領先,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畜禽規模化養殖率均達到80%以上,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走在全國前列。脫貧地區幫扶政策保持總體穩定,“兩類人群”穩定脫貧水平力爭達到全國前列,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在鄉村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農村公路、電網、信息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鄉鎮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戶廁改造等工作保持全國領先。重點在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沿黃地區打造一批走在全國前列的精品鎮、美麗鄉村。

——在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城鎮化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0萬人、返鄉創業75萬人以上;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發展到30萬家、21萬家,總數全國領先;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開發區發展到50家以上;許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形成更多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農村改革經驗。

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農業強省、現代畜牧業強省、現代種業強省、綠色食品業強省和幸福美好農民新家園,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高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四節發展布局

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布局,著力建設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現代化糧食生產功能區,著力打造沿黃和南水北調干渠(含水源地)沿線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帶,著力提升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產業優勢區,構建“一區兩帶三山”空間發展布局。

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現代化糧食生產功能區。我省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7845萬畝,占全國的7.4%,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和山前平原等區域,是我省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首要任務是確保糧食、畜禽、油料、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打造黃淮海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河南核心片區。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質量,優先集成物聯網、高效節水、數字農業、氣象服務等設施,到2025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依托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新鄉平原示范區為中心,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為基礎,高水平建設神農種業實驗室、現代種業產業園、國家級制種基地等一批重大科技平臺,打造“中原農谷”;加快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創建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動“三鏈同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漯河國際食品城、駐馬店國際農都建設,推動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圍繞小麥、玉米、生豬、牛羊、花生等產業,提升倉儲烘干、冷鏈保鮮、農機裝備、加工裝備、信息技術水平,打造一批百億級農業全產業鏈和全產業鏈典型縣。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加快鄉村建設,以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著力點,打造具有平原農區特色的田園鄉村。

沿黃和南水北調干渠沿線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帶。沿黃8個省轄市25個縣(市、區)、南水北調沿線(含水源地)8個省轄市24個縣,是我省重要的農產品產區,也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區,首要任務是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優先布局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打造全省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帶。加大農業節水力度,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布局低壓管灌、微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到2025年,井灌項目區全面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大力發展高效旱作農業,優選旱作良種,因地制宜調整旱作種植結構,建設一批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引黃灌區實施農田退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強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加快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秸稈回收和綜合利用,優先開展示范創建。做優做強農牧業,以優質專用小麥、花生、生豬、草畜、家禽、林果、食用菌、水產等為重點,布局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因地制宜推進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設計和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互聯互通,構筑高效、便捷、通暢的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加強歷史文化名鎮(村、居)、古鎮(村、居)、民俗特色鎮(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鞏義、蘭考等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和雁鳴湖鎮、會盟鎮等“美麗小鎮”建設,推進南水北調干渠沿線和水源地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四美鄉村”,推進沿黃和南水北調干渠沿線生態廊道建設,打造“兩山理論”河南樣板。

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產業優勢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包括信陽、南陽、駐馬店3市的22個縣(區),伏牛山區域包括洛陽、平頂山、三門峽、南陽4市的13個縣(市),南太行區域包括安陽、新鄉、鶴壁、焦作4市的9個縣(市、區),區域內農業、生態和文旅資源豐富,是我省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屏障和革命圣地,首要任務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特色資源變成支柱產業,把紅色資源變成金字招牌,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打造特色產業優勢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支持信陽市建設雜交水稻、雜交油菜制種基地,支持駐馬店市、南陽市建設小麥繁種基地。培育壯大小雜糧、畜禽、茶葉、林果、中藥材、油茶、冷水魚等特色產業,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打造一批具有“三山”特色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實施全域旅游戰略,發展壯大溝域經濟,擴大生態旅游優勢,培育紅色旅游品牌,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打造大別山“紅+綠”休閑農業旅游基地,培育壯大“欒川印象”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溝域經濟品牌,積極發展南太行美學經濟。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確保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突出“三山”特點,培育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民俗民居示范村,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小鎮、美麗鄉村。

第二章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核心競爭力

鞏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建設現代糧食產業強省和現代畜牧業強省。

第一節做強現代糧食產業

把保障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擦亮糧食生產王牌。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糧食產能;實施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打造口糧生產、糧食儲運、食品加工、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期貨“六大中心”。

加強耕地保護。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壓實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建立耕地激勵性保護機制,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有效提高農村耕地集中連片程度。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深耕深松、輪作等措施,科學合理進行休耕,培肥耕地基礎地力。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推進受污染耕地阻控修復和安全利用。

建設高標準農田。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推進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兩區”內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堅持新建與提升并重,分類分區域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提質改造,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優先在沿黃和南水北調沿線縣(市、區),建設集成高效節水灌溉、苗情蟲情墑情自動監測、智能化氣象服務和自動化生產管理的綠色農田、數字農田,每年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升級版。建立農田信息監測機制,健全工程管護機制。支持受災地區損毀高標準農田災后恢復重建,優先安排新建改建項目,提高建設和抗災標準。到2025年,全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達到8759萬畝。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細化考核指標,將糧食種植面積分解到市縣,壓實地方重農抓糧責任。落實產糧大縣獎補、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小麥水稻托市收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改善撂荒地耕種條件,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證小麥、玉米、水稻等谷物種植,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

優化種植結構。根據氣候和地理環境,在豫北、豫中、豫南科學布局強筋、中筋、弱筋小麥,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訂單種植,到202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篩選適宜黃淮海地區的籽粒機收玉米優良品種,推行種植籽粒機收品種—籽粒機收—機械烘干的生產方式;積極發展青貯飼料玉米、鮮食玉米,推廣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專用品種,在豫中南、豫西發展兼用型青貯玉米,在豫北推行優質鮮食玉米生產加工,到2025年,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700萬畝左右。以信陽稻區和沿黃稻區為重點,加快秈稻品種改良和再生稻選育推廣,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提升水稻質量品質和綜合效益,到2025年,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920萬畝左右。擴大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谷子、紅薯、小雜豆等種植,建設以雜糧為主導產業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導豫西山區丘陵旱地玉米改種大豆,推廣大豆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大豆精深加工,到2025年,大豆播種面積穩定在590萬畝左右。

推動糧食產業“三鏈同構”。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促進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提升面制主食產業化水平,發展高檔優質營養面條類、饅頭類、烘焙類、速凍類、特色風味類等面制主食。提升玉米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高端食品、飼料、寵物食品加工能力,發展玉米淀粉、糖、生物產品、醫藥產品、化工產品等深加工產品。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發展湯圓、米粥、米粉、米乳、方便米飯等米制主食和米糠油等深加工產品。依托豐富的糧食資源,推進白酒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豫酒振興。打造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實施“綠色儲糧”工程,建設一批冷鏈倉儲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支持糧食航運碼頭建設,完善公鐵水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設國家糧食物流樞紐和跨省糧食物流通道。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加快構建以省級儲備為主、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互補、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開的儲備新格局。到2025年,全省糧油加工轉化水平明顯提升,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糧油加工龍頭企業。

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強重大病蟲害測報和防治。加強市場風險應對能力建設,健全農產品市場風險監測分析預警機制。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監測能力建設,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精準化預報預警水平和防御能力,推進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保障農業安全生產,健全制度體系,強化農機、農藥、沼氣等使用的安全管理,推動農業企業建立完善全過程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第二節做強現代畜牧業

以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產品綠色化為方向,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力爭到2025年,全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5%以上,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畜牧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優化產業結構。做強生豬產業,鞏固生豬產業傳統優勢,穩定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生豬產業裝備化、集約化、智能化水平,建設一批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省級和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完善生豬產能逆周期調控機制,到2025年,生豬出欄量穩定在6000萬頭左右。做大牛羊產業,大力發展肉牛肉羊,深入推進奶業振興,擴大牛羊養殖規模,推進種養加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到2025年,牛飼養量達到800萬頭,羊飼養量達到6000萬只,奶類產量達到300萬噸。做優家禽產業,大力發展肉雞、蛋雞和鴨鵝產業,推進自動化、智能化養殖和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百億級和50億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家禽出欄量穩定在13億只,禽蛋產量達到470萬噸。

推進區域化布局。持續鞏固駐馬店、南陽等年飼養量400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大市和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傳統優勢,引導新增產能重點向豫西、豫南、豫北淺山丘陵區和資源豐富、環境承載力較大的適養區域布局;積極推動生豬龍頭企業走出去,在全國布局生豬養殖和屠宰加工基地。以南陽、三門峽等市為重點,在豫西、豫南地區建設母牛繁育基地,在平原區建設肉牛育肥基地,培育37個肉牛養殖大縣。鞏固豫東肉羊傳統優勢產區,積極發展“三山一灘”新興優勢區,培育40個肉羊養殖大縣。持續推進沿黃區域綠色奶業帶建設,加快培育沿黃和豫東、豫西南、豫南“一帶三片”奶業產業布局,積極培育豫西、豫西南、豫北淺山丘陵區奶羊優勢區。以漯河、鶴壁等市為重點,布局肉雞蛋雞產業;以信陽、濮陽等市為重點,布局鴨鵝水禽產業;以焦作、新鄉等市為重點,布局鵪鶉和鴿業。

推進規模化養殖。因地制宜發展規模養殖,支持發展立體養殖,建設一批現代化養殖基地,打造一批畜產品保供主渠道企業和區域性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年出欄生豬3000頭、肉牛500頭、肉羊3000只、肉雞5萬只和存欄奶牛300頭、奶山羊500只、蛋雞1萬只以上的養殖場。加快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現代家庭牧場發展,推廣“公司+農戶”等以大帶小模式,擴大養殖規模,打造產業發展聯合體,不斷提升規模化養殖比重。力爭到2025年,全省畜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80%以上。

推進標準化生產。實施畜牧業標準化提升行動,制定完善標準化飼養管理規范,推進養殖工藝與設施裝備集成配套。提高大型養殖場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進中等規模養殖場機械化、標準化改造升級,完善小型養殖場戶防疫和糞污處理等基礎設施,構建以大型企業為引領、適度規模企業為主體、農牧結合型家庭牧場為補充的標準化生產體系。以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疫病防控、污染治理等為重點,鼓勵企業開展物聯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推動5G、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畜牧業深度融合,推動機械化數字化融合和“智慧牧場”建設,促進畜牧業提檔升級。“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國家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50個以上,標準化、智能化生產水平引領全國。

推進清潔化生產。以沿黃和南水北調沿線(含水源地)為重點,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綠色種養循環農業,促進畜禽糞肥還田與化肥減量增效。落實養殖糞污養分平衡管理制度,科學建立糞肥還田模式,不斷提升以地定養和以養肥地能力,推動種養合理布局和有效銜接。鼓勵在規模種植基地周邊建設與消納能力相配套的養殖場戶,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體系。因地制宜探索肥料化、能源化、基質化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積極推廣“就地處理、就地消納”“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綜合利用”“有償清運、付費還田、成本自負”等種養結合模式,加快推廣應用養殖臭氣綜合治理技術,持續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力爭到2025年,創建省級美麗牧場500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

推進特色養殖發展。大力發展以豫南黑豬、郟縣紅牛、泌陽驢、夏南牛、槐山羊、黃淮肉羊、固始雞、固始白鵝、淮南麻鴨、正陽三黃雞、淅川烏骨雞、盧氏雞等地方品種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積極發展武陟鵪鶉、舞鋼肉鴿、漯河麻雞、濟源兔、西峽奶山羊等優勢區域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蜂產業,支持在蜜源植物豐富的丘陵山區建設蜂產業發展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區域適度發展梅花鹿、火雞、鴕鳥等特種畜禽養殖。支持蠶桑業發展,以南召、嵩縣等柞蠶、桑蠶資源豐富縣為重點,發展生態養殖、農旅融合,加快柞蠶、桑蠶產品開發。到2025年,打造一批特色畜禽養殖優勢產區。

健全飼草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加強農作物秸稈收儲加工設施裝備建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科學利用天然草地,提高天然飼草資源綜合利用率。優化種植結構,積極開展糧改飼,擴大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等種植面積,建設黃河灘區百萬畝優質草業帶。因地制宜開展雜交構樹、飼料桑等新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大優良飼草品種選育推廣力度,支持飼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升飼草種子制種繁種能力。強化飼草生產、加工、利用技術推廣和服務指導,積極培育專業飼草收儲、生產、加工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完善飼草料加工、流通、配送體系。到2025年,全省優質飼料作物面積達到600萬畝,其中連片苜蓿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

做大做強飼料工業。積極推廣微生物發酵、低蛋白日糧、精準飼料配方、精細加工和精準用料等技術,提高飼料轉化率。加強農副資源飼料化開發利用,豐富能量蛋白飼料資源來源,促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引導飼料多元化。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快生物飼料和新型安全高效飼料添加劑等產品研發與推廣。鼓勵飼料企業技術、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建立健全現代飼料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鼓勵飼料生產企業競合,引導企業兼并重組、擴大規模,培育集團化領軍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

調整優化獸藥產業。鼓勵引導獸藥企業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產業聯盟,促進獸藥產業轉型升級。嚴格落實新版《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提升獸藥質量管控水平。引導獸藥生產企業產學研結合,以中獸藥、發酵制劑和酶制劑等安全高效低殘留的無抗獸藥為研發使用重點,加強獸藥新品種、新工藝、新制劑研發,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快省、市、縣三級疫控機構獸醫實驗室建設,確保有獨立場所、有足夠專業技術人員、有設施設備、有規程制度,達到二級及以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加強省、市、縣三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隊伍建設,合理設置鄉級分所,健全檢疫管理制度,配齊交通、通信、快速檢測、監督執法等設施設備。科學調整防控物資的品類、規模、結構,完善應急指揮系統運行機制,加強應急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政府支持、市場運作、保險聯動、處理規范”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建立專業化處理與規模養殖場自行處理相結合的處理體系。

第三節做強油料產業

以花生產業為重點,兼顧油菜、芝麻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增強油料生產供應能力,加快培育精深加工業,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以沿黃及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區32個縣(市、區)和豫南、豫西、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區40個縣(市、區)為重點,持續打造花生優勢產區。積極發展大豆油料產業。鞏固信陽、南陽、駐馬店等油菜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引導豫南冬閑田油菜種植,發展沿黃油菜觀光帶。打造豫東南、豫西南兩大芝麻優勢產業帶,引導芝麻種植向豫西丘陵旱作地區發展。引導豫南、豫西山區大力發展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種植。到2025年,全省油料作物面積達到3000萬畝,產量穩定在750萬噸左右,其中花生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以上。

建設優勢生產基地。在油料生產大縣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油料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適應市場專用化、高端化需求,加快培育推廣“高油高油酸”“雙低”油菜、純白芝麻等品種,推進品種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支持油料生產大縣整建制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行動,推廣優良品種和綠色高質高效集成技術,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和訂單化生產,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全面提升生產供給能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油料原料供應基地。

全面提升機械化水平。聚焦耕種管收貯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開展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新型高效農機,推動油料生產向全程全面機械化方向發展。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區,推廣農機農藝融合集成配套技術。培育農機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跨區收獲等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性服務,全面提升農機作業水平。到2025年,花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左右。

增強加工轉化能力。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建設大型花生產地初加工和低溫倉儲流通設施。在油料主產區引進和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全國知名的油脂和食品加工企業,增強就地就近加工轉化能力。大力發展油品、食品精深加工業,充分挖掘產業鏈增值效益。支持飼料加工企業利用花生餅粕替代進口大豆餅粕,提高花生殼、油料秸稈等副產品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應用率,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努力實現“吃干榨凈”。到2025年,油料加工轉化率達到70%,加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

第四節做強蔬菜產業

在穩定蔬菜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設施蔬菜發展,大力發展蔬菜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鞏固提升我省蔬菜產業優勢,全面提高供給質量、水平。

優化蔬菜產業布局。鞏固提升內黃、扶溝等40個蔬菜大縣(市、區)產業發展優勢,著力培育豫東、豫北、豫南和沿黃四大設施蔬菜產區,大別山區、南陽盆地、豫東平原、豫西山區四大露地蔬菜產業帶和小辣椒、大蒜兩大蔬菜產業集群,打造鄭州等中心城區周邊工廠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城鎮周邊葉菜類蔬菜生產基地和種養結合生態蔬菜生產示范基地,構建“露地蔬菜、設施蔬菜、特色蔬菜”均衡發展的產業格局。

提升育繁集約化水平。支持建設一批集約化工廠化育苗基地,提升育苗質量和規模,擴大商品苗應用比重。強化良種繁育能力建設,以國家級、省級育制種大縣創建為抓手,支持建設濟源示范區蔬菜種子繁育基地、鄭州市惠濟區蔬菜種子地展基地、平頂山和周口市韭菜良種繁育基地,全面提升育制種基礎設施和智能裝備水平。

推行綠色標準化生產。大力開展蔬菜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支持蔬菜大縣加快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推廣優質特色品種和精細菜品種,加快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和標準化技術集成應用,建設一批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增強蔬菜均衡供應能力,擴大優質產品供給。引導蔬菜規模生產經營主體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重點,創建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大力推行“一品一碼”質量全程可追溯,開展數字菜園建設,提升生產裝備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到202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500萬噸。

提升蔬菜加工能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果蔬企業等發展產地初加工,大力推進蔬菜產后精選、分等分級、凈化包裝、分級銷售等,增強產地產后處理能力,實現減損增供、減損增收、減損增效。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支持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建設氣調貯藏庫、機械冷庫、預冷設施等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動蔬菜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拉長產業鏈條。

第三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適應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元化市場消費需求,加快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打造河南農業“金字招牌”。

第一節發展優勢特色農業

堅持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規模化、方式綠色化、產品品牌化“六化”方向,以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優質蔬菜、優質花木、優質茶葉、優質食用菌、優質中藥材、優質水產品十大優勢特色為重點,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優質小麥。在豫北強筋小麥適宜區和豫中、豫東強筋小麥次適宜區72個縣(市、區、農場),豫南沿淮弱筋小麥適宜區8個縣(區),開展優質專用小麥示范種植,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推廣小麥單品種集中連片種植和統防統治,推進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引導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到2025年,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左右,基本滿足各類市場主體需求。

優質花生。在花生優勢產區大力發展高油酸花生等優質品種,依托規模經營主體和基層組織,推行單品種集中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和訂單化生產,推廣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病蟲害綠色防控、防止黃曲霉素污染、節水控膜降耗等標準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增加專用品種生產供給,滿足市場需求。到2025年,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達到750萬畝。

優質草畜。以牛羊等草食牲畜為重點,加快優質草畜重點縣發展,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優質草畜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制種供種能力。“十四五”時期,培育飼養牛10萬頭或羊50萬只以上養殖大縣50個以上,將我省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草畜生產基地和牛羊肉、乳制品加工銷售集散地。

優質林果。以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區和黃河故道為重點,建設一批優質蘋果、梨、桃、葡萄、獼猴桃、核桃、油茶、杜仲、油用牡丹等經濟價值高、具有一定基礎的優勢林果基地,加快低產老果園改造和林果標準園建設,推進林果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強化林果業品牌建設。到2025年,全省優質林果面積達到1500萬畝左右。

優質蔬菜。以內黃、扶溝、社旗等蔬菜大縣為重點,大力發展工廠化育苗、溫室大棚等設施蔬菜,提高集約化育苗水平,加快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推廣應用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設施裝備,提高設施蔬菜裝備水平。到2025年,全省設施蔬菜面積達到450萬畝,冬春季節蔬菜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

優質花木。以鄢陵等27個花木大縣為重點,大力發展觀賞綠化苗木和月季、牡丹、菊花、蠟梅、玉蘭等優質特色花木生產,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做大做強花木產業。到2025年,全省花木面積達到300萬畝左右。

優質茶葉。以信陽等茶葉優勢區為核心,輻射帶動桐柏、內鄉等縣(區)發展優質茶葉,建設一批千畝以上的集中連片高標準茶葉示范基地,改造老茶園,發展無性系茶園、生態茶園等,加快茶葉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茶葉企業品牌,推進茶文化、茶體驗、茶旅游融合發展。到2025年,全省茶葉面積穩定在170萬畝左右。

優質食用菌。以盧氏、西峽、泌陽等37個食用菌大縣為重點,發展優質食用菌產業,推進標準化示范種植,支持食用菌菌種、菌棒工廠化生產,提高生產工藝水平。支持西峽縣等食用菌大縣擴大食用菌出口。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產量達到190萬噸以上。

優質中藥材。以盧氏、淅川、溫縣、新縣等42個縣(市、區)為重點,發展優質中藥材,提升中藥材苗種繁育能力,建設一批豫產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生態種植示范基地。加快中藥材產業化發展,推進藥食同源產品開發。推動中藥材產業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生態建設、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推進南陽等現代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全省中藥材面積達到600萬畝。

優質水產品。以池塘養殖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健康養殖、生態養殖示范區和集中連片標準化高產養殖池塘。以大、中型水庫為重點,發展以凈水、生態、休閑為主的大水面綠色漁業。以信陽、沿黃稻區為重點,在全省22個稻田生態宜漁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對省級水產良種場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優質苗種生產能力。到2025年,全省大型水庫實現綠色漁業生產全覆蓋、苗種自給率達到90%以上,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力爭達到150萬畝。

第二節推進全產業鏈發展

培育“五十百”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按照“一群多鏈、聚鏈成群”原則,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業,培育五大重點食品產業集群;圍繞小麥、玉米、花生、豬、牛、羊、禽、果蔬茶、食用菌、中藥材十大主導產業,打造十大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圍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100家全產業鏈“鏈主”企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做強做優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推行“群鏈長制”“盟會長制”,實施創新強鏈、數字融鏈、轉型延鏈、多元穩鏈、招商補鏈、生態暢鏈行動,優化產業鏈布局,繪制產業鏈圖譜,梳理問題清單,實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開展精準招商、管家式服務,推動補鏈延鏈強鏈優鏈,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到2025年,全省培育100個以上年產值超十億元、10個以上年產值超百億元、2個以上年產值超千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打造10個以上國家全產業鏈典型縣,形成小麥、生豬、花生等省域全產業鏈價值超千億元的重點鏈,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

第三節加強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

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品牌創建為引領,推進農業質量和品牌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制定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準、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和農業機械化標準等,完善優勢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標準推廣應用,嚴格實施國家安全標準、綠色標準,推進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鼓勵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地理和氣候標志農產品登記,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菜籃子”大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發展整建制標準化生產。到2025年,培育100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

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控。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風險評估,全面推行“雙隨機”抽樣,擴大檢測覆蓋面。強化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質量監測監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載體,以蔬菜、林果、肉蛋奶和養殖水產品等“菜籃子”產品為重點,逐步在各類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開展追溯應用。建立完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推行農產品銷售“合格證+追溯碼”標識模式。力爭到2025年,8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優質特色農產品實現全部可追溯。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對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實施動態管理和跟蹤評級,鼓勵整建制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標準化建設,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不斷鞏固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

強化農業品牌培育。立足糧食、畜牧、油料等我省優勢產業,培育一批“大而優”的大宗農產品品牌;聚焦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創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以縣域為重點,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開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加強品牌宣傳保護,講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打造“豫農優品”公用品牌。

第四章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綠色食品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新型服務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第一節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

完善產業結構。拓展農產品初加工。以油料、果品、蔬菜、菌類和中藥材等為重點,強化標準引領和技術指南,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保鮮、烘干、儲藏、分級、包裝等延時類初加工,發展糧變粉、豆變芽、肉變腸、奶變酪、菜變肴、果變汁等食品類初加工,培育一批農業食品融合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按照“品牌化、高端化”發展路徑,大力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搶占中高端市場。積極推進傳統主食及中式菜肴工業化、規模化生產,深入發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華傳統食品。開展食品健康功效評價,加快發展嬰幼兒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滿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發展養生保健食品,研究開發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纖維、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類、生物活性肽、多酚、維生素補充劑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創建一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到2025年,農產品精深加工占全部農產品加工的比重達到25%。推進農產品綜合利用加工。培育一批生產標準、技術集成、管理科學、品牌知名和產業集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綜合利用主體,推進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大力開展麥麩、玉米芯、果皮果渣、皮骨、內臟、食品加工廢棄物(廢水、廢渣等)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范,促進產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

優化空間布局。引導加工產能向主產區和重要物流節點布局,初加工向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布局,精深加工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縣域、鄉鎮布局。圍繞產業基地和園區,就地就近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設施。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開發區),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入園集聚發展。加快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打造國際一流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

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技術升級。支持農產品加工研發機構和企業加大科研投入,開展關鍵技術、前沿技術攻關,強化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研發機構建設,支持建設農業部小麥傳統制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鼓勵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業,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引導產學研協同發展。支持加工企業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管理、銷售、倉儲等環節進行信息化改造。推進裝備升級。支持國家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加強機械制造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提高裝備國產化水平。加強財政、金融等政策支持,鼓勵加工企業增加裝備改造和技改投入,對設備進行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節做強綠色食品業

聚焦綠色安全、營養方便、質量效益,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方向,重點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業,適應消費升級需求,優化產品結構,做強綠色食品業。

做優面制品。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專用面粉、功能性面粉研發,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滿足細分市場需求。加快推進精深加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鞏固速凍米面食品優勢,大力發展休閑食品、方便食品,開發中高檔主食加工產品。支持面制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行業龍頭,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到2025年,專用粉產品占全省小麥粉總產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小麥加工、速凍食品生產能力及市場占有率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做強肉制品。調整肉類結構,適當降低豬肉占比,增加牛羊肉占比,穩定禽肉占比。推進屠宰行業轉型升級,支持優勢屠宰產能向養殖集中區轉移,配套建設標準化屠宰場,實現畜禽就近屠宰加工,推動畜產品流通由“調活畜禽”向“調肉”轉變;提升牛、羊、禽屠宰現代化水平,推進肉品冷鏈化流通、冷鮮化上市。發展精深加工高端產品,發展冷凍肉制品、精細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腸、休閑肉制品等,積極開發低脂肪、高蛋白、低熱量和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均衡的發酵肉制品、醬鹵制品、功能性復合肉制品和重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到2025年,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走在全國前列。

做精油脂制品。依托花生資源豐富優勢,大力發展花生油精深加工,提高花生加工轉化率,提升有機、綠色、高油、高油酸花生油比例,發展高附加值的花生巧克力、花生醬、花生飲料、高端西點食品配料等,拉長花生產業鏈條。加快發展山茶油、紅花籽油、核桃油等木本油料和芝麻油、米糠油、雙低菜籽油等特色油料,開發特色高端油品。支持大型油脂加工企業在我省油料主產區產業布局,培育壯大一批本土油脂加工企業和品牌。到2025年,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國家級優質花生特色產業集群。

做大乳制品。加快優質奶源基地建設,重點支持乳品企業自建聯建2000頭以上現代化、標準化奶牛養殖場,提高奶源自給率。培育壯大乳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帶動能力,擴大產業集群規模。調整乳制品結構,擴大巴氏奶、酸奶等低溫乳制品的生產供應,積極開發嬰幼兒配方奶粉、奶酪等適銷對路乳制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加快乳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積極引進全國乳品企業20強在我省布局,培育壯大本土乳品企業。到2025年,低溫、優質乳制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做特果蔬制品。推進果蔬產地初加工,提升產后凈化、分類分級、干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初加工能力,降低產后損失率。發展果蔬精深加工,加快果漿、果醬、果干、果飲料和菌類系列深加工產品研發,培育一批果蔬產業集群。發展食藥同源加工產品,發揮鐵棍山藥、山楂、銀杏等特色農產品功能性特質,增加食藥一體化食品多樣性。到2025年,果蔬初加工處理率由45%提高到60%,產后損失率降低到10%以下。

第三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載體為抓手,引導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加快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集聚發展、高效發展。

打造產業強縣強鎮強村。發揮要素集聚和融合平臺作用,支持“一縣一業”發展。通過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統籌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原料生產、精深加工、體驗展示、物流銷售有機銜接,推動產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業鏈條由單一向復合轉變,培育一批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全面推進“一鎮一特”,根據特色資源優勢,聚焦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發展標準原料基地、集約加工轉化,緊密利益聯結,培育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依托資源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建設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培育一批產值超1億元的特色產業專業村,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

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多元融合主體,圍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戶分工協作,組建要素優化配置、生產專業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認定一批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聯合體制定章程、明確權利責任、完善治理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各主體優勢,提高農戶參與度,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創建原料基地優、加工能力強、產品質量高、品牌效應大的示范聯合體。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發展;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形成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科研助力、金融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發展多類融合業態,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加工流通帶動業態融合,發展中央廚房等業態。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多種類型的合作方式,促進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

第四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開展龍頭企業規模倍增、區域拓展、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計劃,促進龍頭企業擴面提質增效。支持龍頭企業會同科研機構、裝備制造企業,開展共性技術和工藝設備聯合攻關,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條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引導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強對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提高產業全鏈條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導加工型龍頭企業強化生物、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發展精細加工,推進深度開發,提升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引導龍頭企業立足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將特色產業與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相結合,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打造企業知名品牌。鼓勵龍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各類資源要素跨界融合、集成集約,形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全產業鏈,提高融合發展能力。鼓勵龍頭企業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強化企業負責人培訓,拓展國際視野,提升管理水平,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現代經營管理制度。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000家以上。

第五節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

發揮農業農村多種功能,依托田園風光、綠水青山、優勢氣候、村落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推動農業農村與健康、教育、體育、文化、旅游、氣象等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產業。

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依托城市、景區集聚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在城市周邊打造近郊鄉村游憩地,建設鄉村康養、休閑農莊、觀光牧場、創意農業、會展培訓等項目;發揮景區客流集聚優勢,建設特色餐飲、住宿等項目,打造景區周邊游客承接地。開展民宿走縣進村活動,重點布局鄭州和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地區,提升創意設計水平,發展特色精品民宿。依托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利用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筑等資源,建成一批紅色游、訪古游等特色鮮明的主題文化鎮(村)。依托現代農業,將生產、生活、生態結合起來,打造鄉村田園綜合體。

提升鄉村旅游服務品質。制修訂鄉村休閑旅游業標準,完善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服務規范標準,促進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加快建設交通干道、通達鄉村旅游景點的道路和開通公交線路,打通鄉村旅游景區(村)“最后一公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鄉村旅游景區(村)道路沿線建設咨詢服務點、特色驛站、觀景平臺、汽車營地等配套服務設施。保持鄉村建筑風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農業生產過程、農家生活、民俗文化、古鎮古建等鄉村原始風貌。引導和支持鄉村休閑旅游經營主體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綜合素質,規范服務流程,為消費者提供熱情周到貼心細致的服務。創建國家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力爭打造3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認定10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第六節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便利化為目的,加快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品質。

提升鄉村生產性服務業。完善鄉村物流網絡。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培育認定一批縣域物流示范園區和鄉村物流龍頭企業。創新“電子商務+農村物流”模式,推進城鄉物流信息化升級改造和城鄉物流綠色低碳發展。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趨勢,支持供銷、郵政、農民專業合作社及鄉村企業等,發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烘干收儲、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新業態。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在鄉村開設服務網點,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城鎮開設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廣農民與商超、社區、企業的產銷對接模式,鼓勵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開展托管服務、專項服務、連鎖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綜合配套服務。

拓展鄉村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內容,改造提升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積極發展農村批發零售、醫療保健、文化演出、法律咨詢、信息中介、養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務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供銷、郵政快遞、農業服務公司生產服務一體化發展,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農村綜合服務體系。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構建農村網絡購銷體系,引導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電子商務主體到鄉村布局,打通農村電商末端網點。支持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電商新模式。鞏固和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成果,強化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統籌能力,為電商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供市場開拓、資源對接、業務指導等服務。引導電商平臺投放更多種類工業品下鄉,彌補農村實體店供給不足短板。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加強電商人才和團隊的培養,吸引農村的年輕人留在家鄉發展電子商務。

第五章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和數字化轉型戰略,圍繞現代種業、農機裝備等關鍵領域加快科技創新,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入融合,強化科技人才支撐,聚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第一節提升現代種業

打好種業翻身仗,構建一流種業創新高地,培育一流種業企業,打造一流制種基地,營造一流市場環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實現現代種業強省。

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完成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加快引進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保存資源數量和利用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建設提升一批國家級、省級種質資源庫,布局一批區域性中心庫(場、圃、區)。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開展農業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構建表型與基因型數據庫和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建設一流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

實施種業創新平臺建設行動。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為基礎,整合全省種業科技資源和力量,高水平建設神農種業實驗室。立足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平臺、人才培養平臺、合作交流平臺和企業孵化平臺,加快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實現種業產業化水平國內領先,基本實現生物育種產業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以現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為基礎,以科研院所、高校、創新型種業企業等新型研發平臺為骨干,建設種業創新平臺集群,為種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種業創新攻關行動。以主要糧油作物、畜禽、水產、果蔬、食用菌、棉花等為重點,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龍頭種業企業等單位密切合作,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集中攻關。重點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全基因組選擇、雜種優勢定向預測和表型精準鑒定等前沿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圍繞市場和生產需求,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批育種攻關聯合體,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種。優化種業科研創新基地布局,加快建設小麥、玉米、大豆、油料、果蔬、畜禽、茶葉、水產等育種創新基地,推進在海南、西北、東北、長江中下游等布局建設育種基地,謀劃建設一批海外研發中心和育種試驗站。

實施種企扶優行動。發揮龍頭種業企業優勢,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兼并重組,培育15家大型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業企業,組建區域性種豬聯合育種集團公司,扶優培強頭部種企,打造航母型種業企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優勢種業企業牽頭建立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種業產業園和育制種大縣,支持特色種業企業形成差別化競爭優勢,培育一批“專精特優”種業企業,打造一批“豫”字頭“隱形冠軍”。支持優勢種業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種業項目,持續舉辦中國河南夏季種業博覽會暨神農湖國際種業高峰論壇和中原國際(鄭州)種業科技展覽會,打造河南種業知名品牌。大力支持種業企業上市。到2025年,培育2家以上種業企業在境內市場上市融資,3—5家以上種業企業進入分領域全國十強。

實施良種繁育能力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小麥、花生制種基地、育制種大縣、特色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提升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制種水平。推進優勢特色制種基地建設,布局建設2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和20個工廠化種苗基地。以生豬、肉牛龍頭企業為核心,建設國家生豬戰略種源基地、世界一流肉牛凍精供應基地。實施河南省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和全國一流的商業化種公豬站,引進培育一批畜禽種業企業,確保全省畜禽核心種源充足供應。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水產供種繁育基地,保障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種源供應。加快補齊種質資源保護、育種創新、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品種測試評價中心、性能測定中心等品種評價鑒定網絡。

實施種業市場凈化行動。加強種業全鏈條、全流程、全過程監管,建立健全種業知識產權監管機制。強化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機制,加大侵權案件查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提高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省級標準,嚴格品種審定、引種、登記、撤銷和試驗渠道管理。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和技術標準,完善一批種子質量檢驗檢測機構,提升種業監管支撐能力。充實基層種業管理和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力量,落實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提升種業綜合治理能力,全面凈化種業市場。

第二節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裝備

加快構建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推動我省農機裝備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05億千瓦左右,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

提升設施裝備研發水平。加快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航空植保重點實驗室等農機科技創新主體建設,將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農機裝備創新平臺。支持農機裝備企業建設智能化、綠色化農機生產線(車間、園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組建一批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孵化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成長潛力大的農機高新技術企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設智能化、綠色化農機共享中試線(車間、園區),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圍繞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農業設施裝備短板,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加強農業設施裝備薄弱環節研制,構建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創新體系。

提高農業全程機械化水平。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機推廣應用,推動全省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建設主要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推廣耕地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秸稈處理、烘干等全程機械化技術,在丘陵淺山區,著重推廣輕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種收和植保機械。果蔬產業重點推進溫室育苗、秧苗移栽、田園管理、產品收獲、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儲藏和運輸機械化;茶葉產業重點推進采摘、色選機械化;畜牧業重點推進飼料收獲、加工儲存、養殖、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產養殖業重點推進水質調控、精準投喂和管控系統機械化;農產品初加工業重點推進高品質節能干燥、農產品分級及包裝等關鍵環節機械化。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隊伍為主,科研院所、高職院校、生產銷售企業、維修網點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推廣體系。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機械化+數字化”等服務新模式。推動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農機維修與配件供應、農機技能培訓等產業發展。

提升食品加工裝備創新能力。強化研發創新,推動食品機械裝備轉型升級。推進食品機械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加強共性技術研究,開展應用研發和成果推廣服務,順應消費升級新趨勢,提高研發水平,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推動食品機械轉型發展,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食品機械。發揮龍頭企業作用,立足食品機械行業全局,著力補齊短板,促進食品機械制造等配套產業發展,提升工業設計水平,提高產品供給質量。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完善食品機械標準規范,進一步完善食品機械相關標準,規范食品機械的生產管理。

發展農機裝備產業。推動農機裝備設施產業集群發展、鏈式發展,促進農機裝備制造上下游和關聯產業配套協作,構建縱向連接、橫向配套的完整產業鏈。以洛陽為核心,鄭州、開封、漯河為主要支撐,許昌、新鄉、安陽、南陽、駐馬店等多點突破發展,建設一批農機裝備產業園、產業集群,培育農副產品加工及食品裝備千億級重點產業鏈。

第三節建設數字鄉村

緊抓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全國同一起跑線的時機,突出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的引領、撬動、賦能作用,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我省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信息通信網絡一體化發展,持續加大農村網絡建設投入,加快農村5G等“新基建”布局,全面推動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大窄帶物聯網(NB—IoT)部署力度,面向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持續深化電信普遍服務,切實鞏固20戶以上自然村通4G和通光纖成果,進一步提升農村4G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擴大光纖寬帶覆蓋范圍,持續提升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網絡覆蓋質量。全面提升農村互聯網普及水平,持續開展固定寬帶用戶免費提速,進一步加大面向農村脫貧戶、持證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網絡精準降費力度,推動農村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持續提升。加強與移動、聯通、電信、鐵塔等運營商合作,積極引進華為、阿里、拼多多等頭部企業,培育壯大本地數字企業。

加快數字農業建設。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5G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動物衛生、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作業、農產品營銷等方面應用。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高標準農田數字化建設、生豬養殖產業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智慧田園、智慧果(菜、茶)園、智慧牧場和智慧漁場。創新農村流通服務體系,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農村電商平臺和網絡銷售體系,提升農村電商發展水平。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推動互聯網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等。

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開展數字鄉村示范縣創建。實施數字政務工程,促進信息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推動“互聯網+黨建”發展、村務財務網上公開、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資產數字化管理,加強農村生態系統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數字化監管。推進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社會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應用,強化鄉村社會管理能力。在宅基地管理、農村改革、集體經濟、土地流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實現數字化。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平安鄉村。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推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數字化。

第四節強化鄉村人才支撐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多途徑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引導城市人才返鄉創業、下鄉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加強鄉村人才培養。培養農村經營管理人才。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現代農民,支持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突出抓好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培育,加快培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挖掘培養鄉村手工業者、能工巧匠、傳統藝人;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治理人才、“法律明白人”等,逐步實現農村勞動者應培盡培、應評盡評、應取證盡取證。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發揮“中原英才計劃”等省級重大人才計劃引領作用,著力培養引進50名左右國家級科學家,遴選100名左右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培育農業科技后備人才。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平臺,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加強農業農村科技推廣人才培養,力爭5年內將全省縣鄉農技推廣人員輪訓一遍。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加快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以“雙一流”“雙特”建設為引領,加強涉農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全面落實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大別山行動,加大對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等農林類高校支持力度,推進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信陽農林學院等應用型農林教育改革發展,指導河南農業大學等涉農高校與農林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支持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推動形成部門、高職院校、社會力量相互協作的培養體系,完善線上線下配合的培養渠道。

強化鄉村人才引進。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三支一扶”和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推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積極參與“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吸引廣大“三農”人才積極參與我省鄉村振興。進一步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制約,突出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暢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中農業技術人員的職稱申報渠道。積極開展高素質農民創業創新大賽、農牧漁業豐收獎等活動,為人才提供展示交流平臺,營造關心支持鄉村人才振興的良好氛圍。

推進返鄉創業、下鄉服務。實施“鳳歸中原”回歸創業工程,推進返鄉創業示范縣(園區、項目)建設,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在外鄉賢、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原則,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強化創業指導,建設創業指導師隊伍,為創業人員提供創業項目、技術、政策、市場等指導服務,健全指導服務機制。優化創業環境,強化創業服務,支持地方依托縣鄉政府政務大廳設立創新創業服務窗口。完善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加入和開發利用機制,探索以合資、合作、投資入股等方式引進人才。

第五節提升科技服務能力

以滿足農民現代農業科技需求為出發點,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進農業科技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

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三大體系”聯合協作平臺,加快構建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農技推廣體系。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履職能力,支持引導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參與農技推廣服務。逐步構建和完善20個左右支撐我省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造以首席專家為核心的多層次全鏈條的產業技術創新團隊。

完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拓展深化科教興農工作機制,推進農科教推“一盤棋”、產學研用“一體化”。支持和推動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發揮人才、成果和技術優勢,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支撐行動,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水平技術轉移機構和專業化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評估機構、技術經理人培育力度,開展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示范。

第六章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堅持綠色生產、綠色技術、綠色生活、綠色制度一體推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減少農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農業碳匯功能,為實現到2030年碳達峰目標貢獻農業力量。

第一節推進農業清潔生產

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實現農業清潔生產。推動農藥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現代農藥產業園,推動農藥生產企業進區入園,鼓勵引導科研機構與農藥生產企業聯合開展綠色農藥研發。推廣新農藥、新藥械和生態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引導各地整縣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減少化肥使用量,開展精準施肥,調優化肥結構,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改進施肥方式,推廣配方施肥,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開展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提升對獸藥濫用及非法使用獸藥管控能力。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3%。

第二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開展綠色農田建設,選擇重點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域,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統籌種植業污染防治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整縣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打通種養循環堵點,實現就地消納、就近還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按照“先農后工、先飼后肥、循環利用”的治理路徑,持續提升農作物秸稈五料化利用率,推動秸稈禁燒常態化。加快農膜污染防治,開展農田殘留地膜、化肥農藥塑料包裝等清理整治。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指導各地建立回收處理機制。探索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引導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試驗和示范應用。以農業廢棄物為重點,創建國家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不斷提升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

第三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以沿黃地區、南水北調干渠沿線(水源地)等旱作區為重點,開展農業節水工程建設,與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推進低壓管灌、微灌、噴灌、滴灌和集雨設施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開展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創建。創新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墑灌溉、蓄水保墑和節水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模式,發展雨養農業,加快發展物聯網等智能化節水技術。發展旱作農業,根據市場需求擴大谷子、紅薯等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種植,加快培育、推廣高產耐旱品種。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節約用水體制機制。到2025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穩中有降。

第四節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

堅持“以種定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強化農業生態鏈和環境鏈建設。根據土地承載能力,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種養平衡分析,合理確定種植和養殖規模,使種養業布局更加合理。優化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開展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農業示范縣試點建設,探索推廣寶豐“百畝千頭生態方”“稻漁綜合種養”等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技術模式、籌資建設與運營機制,實現縣域種養業協調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改善。大力推廣家庭農場種養一體化、大型企業全循環種養結合、休閑觀光種養結合、秸草養畜過腹還田等生態種養模式。探索建立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種養業發展格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園區循環發展,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

第五節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以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為抓手,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科學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區域特點和突出問題,著力創新和提煉形成以綠色技術體系為核心、綠色標準體系為基礎、綠色產業體系為關鍵、綠色經營體系為支撐、綠色政策體系為保障、綠色數字體系為引領的區域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將先行區建設成為綠色技術試驗區、綠色制度創新區、綠色發展觀測點,為全省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發揮引領作用。到2025年,重點在沿黃地區、南水北調干渠沿線(水源地)、大別山革命老區、淮河源頭,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第七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讓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措施總體穩定。堅持摘帽不摘責任,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構建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層層壓實責任。堅持摘帽不摘政策,分類優化調整,變守勢為攻勢,確保政策連續性,繼續穩定兜底救助類政策,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據脫貧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優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堅持摘帽不摘幫扶,繼續實行各級領導干部聯系幫扶、定點幫扶、市縣結對幫扶、校地結對幫扶、“萬企興萬村”,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對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繼續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堅持摘帽不摘監管,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市、縣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建立跟蹤監測機制,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進行定期監測評估。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健全體制機制,細化政策舉措,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合理確定監測標準,以戶為單位,監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返貧致貧風險情況。健全監測對象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實行動態清零。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提高監測信息化水平和精準度。建立基層干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農戶自主申報相結合的預警性常態化排查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后幫扶相結合,精準分析返貧致貧原因,因人因戶及時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

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水平。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建立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控輟保學動態監測和工作機制,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做好脫貧人口參保動員工作,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風險。建立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住房返危和新增危房及時實施精準改造,確保保障對象住房安全。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體系,加大后續扶持支持力度,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聚焦搬遷安置點,加強就業動態監測和精準對接,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支持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推動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更充分更穩定就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新資產收益使用管理,因地制宜推動后續產業可持續發展。健全安置社區組織體系,按規定設立居(村)民委員會或居(村)民小組,提升社區治理整體水平,提升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安置社區人居環境,構建開放融合的安置社區。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使用各級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社會捐贈和對口幫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底,分類建立扶貧項目資產管理臺賬,按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進行管理。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做好資產移交工作,并納入相關管理體系。壓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鄉鎮政府屬地管理職責,落實各級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經營性資產要明晰產權關系,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資產收益重點用于項目運行管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公益事業等。公益性資產要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確保繼續發揮作用。確權到農戶或其他經營主體的扶貧資產,依法維護其財產權利,由其自主管理和運營。

第二節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大力支持脫貧地區開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可持續發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脫貧地區縣鄉村冷鏈設施供給。支持脫貧地區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積極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地區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優先納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結合定點幫扶工作機制,廣泛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消費幫扶。

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強化勞務協作機制,加大脫貧人口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培育區域勞務品牌。持續開展“春風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提高轉移就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支持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優先吸納脫貧人口參與工程項目建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實施脫貧人口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精準職業技能培訓,做到應培盡培、愿培盡培,讓更多脫貧人口實現一技在身、一證在手,推動脫貧人口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增收。延續支持扶貧車間的優惠政策。過渡期內逐步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逐步調整優化公益崗位政策,堅持“誰開發、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原則,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健全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

增強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謀劃建設一批高速公路、客貨共線鐵路、水利、電力、機場、通信網絡等區域性和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施縣域城鄉交通一體化行動,加強鄉村旅游路、產業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旅游”“農村公路+產業”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脫貧地區“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完成“百縣通村入組”工程。加快脫貧地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區。加快實施新出險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和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實施脫貧地區農村供水保障行動。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行動,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按照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一部署,支持脫貧地區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

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保障水平。鞏固脫貧地區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強鄉村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脫貧地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完善脫貧地區教師補充機制。持續開展革命老區、脫貧地區對口支教。保持現有健康幫扶政策基本穩定,優化疾病分類救治措施,持續實施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措施。持續推進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入推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脫貧地區縣級醫院,持續提升縣級醫院診療能力。推進脫貧地區縣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和公共數字文化等工程,健全脫貧地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三節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

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加強相關行業部門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構建涵蓋低保戶、特困戶、易返貧致貧戶等在內的農村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實現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和早幫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

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學認定農村低保對象,提高政策精準性。繼續落實“低保漸退期”政策。調整優化針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低保“單人戶”政策。健全低保標準制定和動態調整機制,加大低保標準制定省級統籌力度,鼓勵各地根據自身財力情況和實際需求“提標擴面”,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繼續落實就業成本扣除政策,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對象參與就業。完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養水平和服務質量。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務質量。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根據對象類型、困難程度等,及時給予困難群眾有針對性的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等專項救助,做到精準識別、應救盡救。對基本生活陷入暫時困難的群眾加強臨時救助,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訪視、照料等服務。

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堅持基本標準,發揮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作用。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個人繳費資助政策,繼續全額資助農村特困人員,定額資助低保對象,過渡期內逐步調整脫貧人口資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礎上,大病保險繼續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和返貧致貧人口進行適度傾斜支付。將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資金整合到醫療救助基金,合理設定年度救助限額,進一步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

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按照最低繳費檔次為參保的低保、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保費。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統籌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時足額發放基本生活費。鞏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四位一體”救助保護機制。

保障失能半失能人口基本生活。對脫貧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并按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鼓勵各地探索實施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等模式。加強農村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日常監管,落實救治救助措施。

第八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大力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高質量推進災后重建,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美好新家園。

第一節科學編制村莊規劃

把握鄉村發展走勢,明確村莊分類和布局,科學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注重保留鄉土味道,促進縣域整體提升和均衡發展。

統籌規劃布局。結合縣、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完善縣域村莊分類和布局。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安全防護、人居環境整治和歷史文化傳承和蓄滯洪區村莊防洪避險等因素,合理規劃村莊布局和發展時序。優化農村居民點、產業用地和基礎設施布局,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

因地制宜體現鄉村風貌。堅持不挖山、不填湖、不毀林的原則,尊重村莊自然地形地貌、居住習慣,延續村莊傳統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按照“城市品質鄉村味道”的理念,注重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地域特征、氣候資源、風貌特色,加強鄉村傳統村落和特色風貌保護,集中打造一批鄉村規劃樣板。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地區鄉村宜展現山鄉風貌,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傳統農區鄉村宜展現田園風光,沿淮水網密集地區鄉村宜展現河鄉韻味。

加快規劃編制實施。強化資金、人員保障,積極推進鄉村規劃編制,集中力量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到2025年,完成縣域國土空間一體化規劃體系。

實現鄉村地區規劃全覆蓋。統籌安排村莊建設活動,科學安排各項建設時序,全面實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全面建成鄉鎮鄉村規劃委員會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提高村莊規劃編制實施水平。

第二節推進縣域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管護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實現城鄉居民生活基本設施大體相當。加快災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建設和抗災標準。

加強農村路網建設。依據縣域村莊分類和布局,科學謀劃農村路網建設,加快除搬遷撤并類村莊外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形成以鄉鎮為區域中心、村組為節點的互聯互通農村公路網。全面提升建設品質,集中開展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沿線綠化、美化、潔化,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大力推進城鄉客運公交化改造,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公交線路向城區周邊重點鎮村延伸,建制村通客車率100%、直接通郵率保持100%。強化農村公路質量安全管理,實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分級管理工作機制,構建全省農村公路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實現農村公路全要素、全過程動態監管。到2025年,基本建成廣覆蓋、深通達、高品質的農村公路網絡、客貨運輸網絡。

加強農村供水保障。推進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化,分區域推進建設,推動城區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構建同網、同質、同服務的供水新格局。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管市場化,提高管護市場化程度,實現城鄉供水建設與管理全覆蓋。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引黃、引江濟淮及河湖優質供水水源,推進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置換,推進飲用水源地表化。鞏固維護好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和城鄉供水二元化的格局,實現農村供水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域城鄉供水管護一體化,縣域內地表水源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50%以上,規模化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到6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

推進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老區電網改造升級,做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區配套電網建設。加強農村電網運維管理。穩步提升鄉村電氣化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蘭考、光山、新縣等鄉村電氣化工程試點縣建設,推動構建“電為中心、多能互補”的農村清潔高效用能模式,深入推進農業領域電能替代,拓展鄉村生活、生產電氣化應用范圍。推動蘭考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提質增效,拓展試點示范,構建城鄉統籌、多能互補的農村能源開發利用新模式。加快推動農村生物質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促進農村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助力農村地區節能減排。實施“氣化鄉村”工程,加快推動城區管道天然氣向重點鄉鎮、農村新社區延伸,提升縣域內城鄉管網互聯互通水平,基本實現全省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全覆蓋。建立健全農村能源信息數據體系,積極推進農村能源互聯網建設。到2025年,實現全省農村地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壓減至12小時以內,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基本實現全覆蓋。

加強農村廣播電視服務。推進農村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建設省級應急廣播實驗平臺,開展全省應急廣播建設試點工作,推動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構建“省—市—縣—鄉(街道)—村(社區)”五級應急廣播體系。完善縣域節目傳輸覆蓋,加快推進縣級地面模擬廣播電視節目數字化轉換工作,加大對廣播電視無線數字化覆蓋建設力度,基本實現全省無線數字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完成“智慧廣電”綜合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建設,實現“智慧廣電+公共服務”覆蓋面更廣、服務效果明顯增強,現代化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廣播電視數字化、高清化、網絡化、智能化、移動化水平在同一縣域內實現城鄉大體一致,形成終端人口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五級應急廣播體系。

健全鄉村物流網絡。合理布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支持農村地區郵政快遞設施建設,開展鄉村快遞配送業務,基本實現快遞物流城鄉普惠化、均等化。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重點推進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干線冷鏈物流,全面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農產品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等建設,提升農貿市場、菜市場“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創新縣域物流運作模式,指導鄭州、洛陽高標準完成國家級城鄉高效配送試點,指導許昌、濮陽、鶴壁、蘭考推進省級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培育一批城鄉高效配送骨干企業。實施“數商興農”,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覆蓋面,創新“電子商務+農村物流”模式,推進城鄉物流信息化升級改造和城鄉物流綠色低碳發展。培育認定一批縣域冷鏈、快遞、電商物流示范園區和鄉村物流龍頭企業。到2025年,基本建成設施完善、運轉高效、多方協同、綠色創新的縣域城鄉物流體系,行政村快遞物流服務通達率達到100%。

第三節推進縣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引導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向鄉村延伸和覆蓋,加強村與村之間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復合利用,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實施縣域城鄉教育服務均等化行動。加強鄉村學校建設,做好城鄉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實施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化建設和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高標準實現“三個課堂”在農村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應用。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鄉村地區教師補充機制,推動城市教師到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鄉村學校對口支教。提升農村教師工作生活待遇。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體育建設。實施縣域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行動。推進縣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服務規范。完善提升縣域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強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建設,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文化機構等設立分館或基層服務點,實現鄉鎮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形成常態化公共文化保障服務機制。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網上展館建設,打造簡便易用、高效快捷、資源充足、服務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載體。深入推進“文化志愿服務鄉村行”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實施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行動。高質量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落實醫保基金對醫共體總額預算管理,構建高效協同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基層醫療衛生能力提升工程,提升防病治病、健康管理和傳染病防控處置能力。每個縣(市)重點建好“三所醫院”,推進符合條件的設置為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重點支持中心鄉鎮衛生院提質升級、薄弱鄉鎮衛生院達標改造,推進村衛生室建設標準化和產權公有化。持續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工程,5年培養1萬名醫療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完善城鄉公共衛生設施,改善城鄉健康環境。

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和管理。實施農村房屋品質提升行動,引導村民按照村莊總體風貌定位選擇設計圖冊,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性示范農房。加強村民建房質量安全管理和服務,提高村民建房質量安全意識,建立健全建筑工匠培訓和備案制度,實行村民自建住房全過程監管。完善農村建房管理機制,規范農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審批管理,優化一個窗口受理申請、相關機構聯審聯批的工作流程,建立宅基地和建房審批臺賬。健全發現和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建房行為的制度,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建立協管員制度,加強日常巡查。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全面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加強蓄滯洪區村莊農房建設防洪避險設施,提升避險能力。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縣域社會保障均等化行動。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的關愛服務,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完善特殊困難群體基本民生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均等化享受關愛和救助。加快農村殘疾人生活保障設施建設,提高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依法保障農村殘疾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權益,扶持農村殘疾人參與鄉村富民產業,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加強農村殯葬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支持公益性公墓建設,推進殯儀館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強化殯葬服務管理。

第四節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環境整潔優美、村容村貌進一步提升。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分類推進農村改廁,城郊融合類、拓展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村莊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長效管護機制健全完善;整治改善類村莊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不斷提升,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建立;搬遷撤并類村莊保持現有戶廁正常使用,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促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確保不污染土壤和水源。堅持質量實效第一,提升改廁質量和后期管護服務。加快災區農村戶廁修復重建。到2025年,累計新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500萬戶。

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堅持梯次推進,優先治理黃河流域、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接合部、旅游風景區等七類村莊生活污水。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治理模式。全面推行河長湖長制,深入開展河湖監督檢查,打造各具特色的縣域綜合治水示范樣板,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左右,國家監管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率達到40%左右。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依法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有條件的地區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全覆蓋。重點指導做好沿黃流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抓好國家和省級試點示范工作,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平。對各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和收運處置體系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評價,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常態化運行。

整體提升村容村貌。開展“治理六亂、開展六清、實現四化”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整治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倒亂扔,清理垃圾、污水、塘溝、違建、雜物、殘垣斷壁,做到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加強鄉村風貌引導,有序推進農房及院落風貌整治,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

第五節開展“十縣百鎮千村”美麗鄉村建設

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權屬清晰、長效管護,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群眾參與,以“十縣百鎮千村”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和新動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開展示范創建。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實施“十縣百鎮千村”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從2022年開始,每年打造1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100個美麗小鎮、1000個“四美鄉村”。把美麗鄉村示范縣打造成規劃科學、環境良好、設施服務健全、主導產業興旺的區域中心,把美麗小鎮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健全、文化生活豐富、管理規范有序、輻射農村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把示范村建設成村莊美、田園美、庭院美、鄉風美的美麗家園。

強化支持引導。集聚資金、項目、政策等支持要素,加大向“十縣百鎮千村”集中傾斜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各類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資本、政府債券向“十縣百鎮千村”建設投入,分類支持“十縣百鎮千村”建設。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創造良好融資環境,提高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加強指導督促,定期調度建設工作,開展動態監測和考核驗收,推動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設4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400個美麗小鎮、4000個“四美鄉村”,培育和樹立一批具有先進性、引領性、可復制性的典型,帶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質量水平整體提升。

第九章夯實鄉村治理根基

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第一節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提升村級黨組織組織力,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持續開展農村基層黨建示范創建,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推動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常態化、長效化。進一步規范村兩委換屆,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加強基層黨員干部培訓,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提高村委會成員和村民代表中黨員的比例。加強村委會規范化建設,落實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特別法人制度,依法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支持村民委員會在黨組織領導下開展群眾自治工作,履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職責。與換屆同步推選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作用。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組織,推動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發揮作用。引導農民合作組織和其他經濟社會組織依照國家法律和章程充分行使職權。

第二節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推動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建設,深化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數治“四治融合”,推進農村民主協商,切實保障群眾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創造性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開展“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單位(村、社區)創建活動,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完善鄉、村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加強鄉、村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最大限度把各類風險和矛盾問題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健全便民服務體系,建立集綜合治理、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公共服務等于一體的便民服務平臺,提升鄉村黨群服務中心綜合功能。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雪亮工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和“一村一警”長效機制,構建全方位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的打擊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加強農村未成年人保護,嚴厲打擊拐賣農村婦女兒童犯罪行為。

加強縣、鄉、村級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分級組建管理組織和救援力量。實體化運行縣鄉消防安全委員會,全面建設鄉鎮專職消防隊。建強縣級應急管理綜合執法隊伍,建立完善鄉級應急管理“一辦一隊一庫一平臺”和村級“一站兩員”機制,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和裝備配備保障,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加強民眾應急安全教育,做好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生產安全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提升鄉村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第三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農村干部群眾,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深化省直單位、高校結對幫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提升農民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村群眾積極投身現代化河南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農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推動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彰顯社會主流價值。

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強化基層黨組織、基層單位和農村社區基礎作用,因地制宜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解讀,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全面貫徹黨和國家宗教政策法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到80%。深入開展評選“五好家庭”、“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活動。加強縣域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志愿服務向農村延伸。

推進鄉村公民道德建設。深入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用好農村基層各類宣傳載體和文化陣地,生動活潑地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農民群眾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建設文明鄉村。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孝善文化,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選樹命名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人民調解員等活動;持續推進婚俗改革,堅決遏制高價彩禮、高額隨禮、大操大辦、低俗鬧婚等陳規陋習。實施“快樂成長”鄉村學校少年宮文藝志愿服務行動。推廣農村科普和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積極倡導鄉村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引導農民養成科學法治的思維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節弘揚中原優秀鄉村文化

立足中原文化資源優勢,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豐厚滋養和優質載體。

傳承創新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根親文化、古都文化、漢字文化、功夫文化、太極文化、戲曲文化、中藥文化、老莊文化、伏羲文化等中原文化時代價值,推動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影響力。持續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品牌,增強對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

保護利用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文物古跡和農業遺跡。支持豫劇、曲劇、越調、懷邦等優秀戲曲和雜技、廟會、傳統手工藝、民間文化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特色文化產業村,培育一批文化產業集群。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豐富鄉村文化體育生活。加強基層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文化陣地建設、文化人才培養和保障服務機制建設,推進“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持續開展“春滿中原”“群星耀中原”“書香河南”等活動,把更多優秀的電影、戲曲、書刊、文藝演出、科普活動送到農民中間,提升農村文化生機活力。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挖掘體現河南特色和中原風采的“三農”題材,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活動,推動農民體育運動蓬勃發展。

第十章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做到鄉鎮工作“三結合”,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造高品質城鄉生活空間。到2025年,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一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戰略,把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作為新發展階段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激發強勁內生動力。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濟源試點。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節仲裁體系建設,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提高土地流轉、托管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深化農村建設用地制度改革,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推動土地征收成片開發。穩慎推進孟津、寶豐、新縣、鞏義、長垣等5個縣(市、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建立健全宅基地審批、監管制度,積極推進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農村集體產權的抵押、擔保、繼承、有償退出試點和農村集體成員證發放試點,構建既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全面摸清農村集體資產家底,認真做好集體資產年度清查,清理和收回集體賬外資產,將財政投入形成的集體資產登記為農村集體資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資源資產聯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進行股份合作,多種形式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用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壯大集體資產,提升發展能力。制定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突出黨建引領,加強財政支持和政策激勵,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到2025年,全省所有村都有集體經營收入,其中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到80%以上,年經營收入10萬元以上的達到30%以上。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加強家庭農場名錄管理,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推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逐步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提高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單體帶動能力和縣域指導服務能力。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為農服務綜合平臺。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基礎,以供銷系統為農服務中心為平臺,以金融服務為保障,推廣生產、供銷、金融“三位一體”合作模式。

第二節暢通城鄉要素循環

發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作用,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能級,支持建設南陽副中心城市,提升中小城市人口集聚承載能力,推動大中小城市和鄉鎮、農村協同發展。

優化城鄉要素配置。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推動已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合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保障鄉村建設和產業用地,在編制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時,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指導市縣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安排至少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有序開展縣域鄉村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探索“點狀供地”等靈活多樣的供地方式,增加鄉村產業用地供給。落實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用地政策。鄉村產業項目具體選址應符合“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

推進城鄉融合載體建設。支持許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率先探索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重點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產權抵押擔保、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開展探索創新,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支持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率先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快改革,在更大范圍內釋放改革帶動效應。優先將各類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任務賦予國家級和省級試驗區,加強改革政策集成。推進新鄭市、新密市、鞏義市等30個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建設,在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均等公共服務等方面,持續走在前列、探索經驗、率先突破,高起點、高標準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帶動其他縣(市)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步伐。推進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市)建設,以強縣富民、改革發展、城鄉貫通為重點,樹立一批典型,努力實現率先突破,引領帶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完善農業農村支持政策體系

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落實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和產糧大縣獎勵、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種糧激勵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市縣繼續通過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支持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在高標準農田、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補短板領域加大發債力度,擴大用于農業農村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推動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充分發揮好現代農業發展基金、農業綜合開發股權投資基金等涉農投資基金的作用,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確保“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

推進金融支農服務創新。完善涉農信息數據庫,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創新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紐帶,促進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有機融合,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發揮農業保險風險保障作用,實現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開展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試點。推動農業保險與政府防災救災相結合。

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加強項目庫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壯大龍頭企業隊伍,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形成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的新雁陣。協調推動細化落實用地、環評政策措施,優化農業農村投融資環境,吸引省內外大型企業投資我省農業農村領域。實施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落實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的政策,引導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在鄉創業、入鄉創業。

第四節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強化政策支持,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帶動農村消費升級,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分享城市發展紅利。以縣城和鄉鎮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培育壯大縣域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生活性服務業,提升農村人口吸納承載能力,增加農民就業崗位。發揮農業農村多種功能,加快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土文化、健康養生等富民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增收路徑。加快農民教育培訓,提升農民創業就業技能,有序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脫貧縣為重點,以深化改革為抓手,加快盤活脫貧地區集體資產,促進資產入股、分紅,切實提升脫貧地區農民收入。突出抓好53個脫貧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速工作,充分利用財政扶持形成大量集體資產的優勢,發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優勢,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較快增長,力爭“十四五”末有一批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以市場為紐帶進行聯結,開展訂單收購,指導農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以服務為紐帶進行聯結,為農戶提供統一標準化服務;以股份為紐帶進行聯結,支持農戶入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分紅和盈余返還等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受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權能,保護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權益。

促進農村消費升級。穩定和擴大農村汽車消費,促進家具家電家裝消費,提振餐飲消費,創建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引導農村商貿企業與電商深度融合,優化工業品下鄉網絡,支持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提供購物、餐飲、休閑娛樂、農產品收購、農產品加工、商品配送、廢舊物資回收等多種服務。依法打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第五節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實施制度性開放戰略,堅持內外聯動、全域統籌,推進開放通道和平臺融合聚合,加快農業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合作,全面提升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水平。

優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布局。堅持突出重點、科學統籌,圍繞中亞、歐洲、中南半島、中東地區、新興經濟體以及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農業合作重點區域,以農業種植、良種繁育、畜牧養殖與加工、冷鏈物流、國際貿易、現代農機、中藥材等為重點方向,優化農業對外合作布局和產業發展模式,發揮境外重點農業產業合作項目孵化平臺功能,推動省內外農業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實現企業抱團有序發展。

完善農業多層次開放平臺體系。加強政策引導和戰略整合,有序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境外重點農業合作示范區良性發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建設海外農牧產品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積極融入河南自貿試驗區2.0版開放創新聯動區建設,推進沿黃地區申建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引導農業外向型經濟融合發展,提升境內外產業關聯度,打造更加多元靈活、暢通高效的對外開放平臺體系。

提升農業國際競合能力。加強后疫情時代和跨周期戰略謀劃,強化國際規則規制意識,聚集糧、油、菌、農機、畜產品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強梯次培育和重點投入,扶持若干具有一定全球競爭力的大型跨國農業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提升河南農業對外知名度。借助RCEP等投資協定優惠政策,擴容優勢農產品出口產區,提升我省農產品國際貿易基地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基地企業龍頭創建聯合體,充分發揮“鏈主”作用,推動“三鏈同構”融合發展。積極申報組織實施世行和亞行等外資貸款項目,引進一批國外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農畜產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等,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助力農業轉型升級。

拓展農業國際合作空間。繼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推進面向中亞地區的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鼓勵省內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科技資源,穩步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科研合作和農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開展農業發展、文化旅游等多領域合作。繼續參與“南南合作”農業援助項目,更新完善農業涉外人才庫、“一帶一路”境外項目庫,精準推薦并跟進做好服務保障。

深化省際農業合作。深入推動跨區域協作,繼續加強和鞏固周邊合作。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優質農產品供應合作,建設平頂山、漯河、周口、駐馬店市等綠色農產品產業基地,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豫京、豫滬、豫浙、豫蘇、豫疆合作,不斷拓展豫粵、豫渝、豫川等合作,合力舉辦河南優質農產品北京、上海等展示展銷活動,做好品牌宣傳、產銷對接、項目合作等工作。精準引進農業產業鏈關鍵節點和薄弱環節企業,爭取涉農中央企業、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豫設立區域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加強“飛地經濟”探索創新,建設一批集群式產業鏈合作園區。

第十一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和完善黨領導“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好履行政府職責,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動規劃實施和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強大合力。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全面落實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親自研究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縣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對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第一書記或工作隊。建立鄉村振興省、市、縣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聯系點制度。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將減輕村級組織不合理負擔納入基層減負督查重點內容。

第二節強化規劃銜接

發揮本規劃對全省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導向作用,根據本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業、水產業、高標準農田等重點領域,制定實施一批農業農村專項規劃,推動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加強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管理,建立農業農村規劃目錄清單制度。建立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專項規劃須與本規劃銜接。

第三節壓實工作責任

各地要成立由負責同志領導的工作專班,建立工作臺賬,壓實工作責任。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工作重點任務,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定期調度工作進展。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加強各級分管負責同志業務培訓。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部署,強化人才服務鄉村激勵約束。把鄉村振興一線鍛煉作為干部培養的重要途徑,對在艱苦地區、關鍵崗位工作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使用。

第四節動員社會參與

搭建社會參與平臺,發揮社會組織專業領域特長,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格局。培育發展鄉村振興類社會組織,支持依法成立在農村開展為民服務、文體娛樂、環保生態、衛生健康、特殊群體關愛服務、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等服務鄉村振興的社會組織,鼓勵在鄉鎮(街道)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等樞紐型社會組織,鼓勵在縣區層面建設發展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積極作用,精準對接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振興需求,提供物質、智力、技術或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形成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合力。建設農業農村發展新型智庫,健全專家決策咨詢制度。遴選宣傳一批作出杰出貢獻的農民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基層干部等,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第五節健全法治保障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依法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畜禽屠宰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快我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辦法的制修訂。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增強法律制度的針對性、可操作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持續深化市、縣兩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獸醫獸藥、畜禽屠宰、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宅基地、漁政特別是長江禁捕等重點領域執法。開展“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活動,組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快建設法制廣場、長廊等農村法制文化陣地,推動法制文化和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開展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工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職能轉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行政審批規范化管理,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規范辦事程序,全面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

第六節注重考核評價

各級黨委、政府每年要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施情況。開展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做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工作。將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開展情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內容,作為評價市、縣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加強考核結果運用。注重提拔使用鄉村振興實績突出的市、縣級黨政領導干部,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地方的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加強對鄉村振興責任部門工作落實情況的督導考核。健全鄉村振興工作督查機制,創新完善督查方式,推動工作落實。

第七節加強環境影響評價

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農藥、化肥的使用,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利用,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農作物秸稈未充分利用等,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必須強化跟蹤監測,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影響。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