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為區域協調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我省提出了“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建設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等具體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我省提出了“推動省際交界地區合作”“深化與長江經濟帶、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通關合作”“打造內陸高水平開放平臺”等具體要求,為我省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新模式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交匯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主要增長極的鏈接樞紐,我省高度重視融入對接重大國家戰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將深化區域合作作為錨定“兩個確保”、全面實施“十大戰略”的重要舉措,在制度型開放戰略中就區域合作工作進行了新的謀篇布局,強調要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合作,推動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加強毗鄰地區省際合作,這為我省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注入了強勁動力。
本規劃依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省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規劃背景
“十三五”以來,我省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合作成效不斷顯現,逐步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開放共贏的區域經濟格局。“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關鍵時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由大到強的轉型攻堅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有利于在全國產業分工調整中搶點布局,在區域經濟格局優化中搶先定位,在更廣闊空間下加強優質資源要素支撐,在區域融合發展中實現高水平崛起。
第一節合作現狀
“十三五”時期,我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對接并積極融入重大國家戰略,持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合作省份持續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新增省外資金項目5197個,累計到位省外資金4.7萬億元,相對于“十二五”時期分別增長8.5%、57%,為“十四五”時期深化區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際區域協作更加密切。立足新發展階段,圍繞國家部署,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先后與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蘇、新疆等省(區、市)簽訂省際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市開展南水北調對口協作,與陜西、山西開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簽署了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合作框架協議,與山東簽署了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與沿黃省份開展黃河經濟協作區合作,與江蘇、安徽、山東、湖北共建淮河生態經濟帶,與江蘇、山東、安徽開展淮海經濟區合作,與湖北、陜西共建漢江生態經濟帶,深入推進對口支援新疆自治區哈密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重慶市巴南區,區域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產業科創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成功舉辦多屆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中國(駐馬店)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全球跨境電商大會、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等重大經貿活動,舉辦豫滬、豫蘇、豫浙等省際產業對接交流會,定期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期間舉辦專題招商活動。組織省內創新主體聯合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省外高校院所開展項目聯合研發,推動中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上汽新能源汽車基地、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視等企業區域總部落地我省,穩步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
文化旅游合作邁出新步伐。依托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紅色文化,持續推動與毗鄰省份開展文化、旅游、考古等領域人文合作,加大對黃河、大運河、明清黃河故道等遺跡遺址遺存的保護力度,開展跨區域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召開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推動與四川、山東等地共謀文旅合作。開封市與山東省德州市、重慶市秀山縣等縣、市簽訂《京津冀魯豫渝十九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聯盟戰略合作協議》,“老家河南”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文化旅游合作區域不斷拓展。
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穩步推進。協同推進黃河、淮河、漢江流域生態修復治理,與山東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推進黃河下游沿岸水環境保護治理;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氣象災害聯防合作聯盟,與江蘇、山東簽訂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建立淮河流域南四湖、沿泗河和邳蒼郯新片區重點平原洼地聯合治理機制;聯合湖北、陜西開展漢江生態大保護工作,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水質保護取得良好成效。
交通互聯互通程度不斷提高。高鐵和高速公路網絡日漸完善,鄭萬、鄭阜、商合杭等跨省高鐵建成運營,鄭濟高鐵建設加速推進,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基本建成;與周邊六省共同實施公路省際通道建設行動,加快規劃內20個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和47個普通干線公路省際通道建設。航空網絡不斷優化,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運營的航空公司有83家,開通航線245條,通達35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個城市;洛陽北郊、南陽姜營、信陽明港3個支線機場客貨運規模快速增長。內河水運通航里程增至1725公里,淮河、沙潁河水運通江達海,對接海上絲綢之路更加便捷順暢,周口中心港、漯河港等港口碼頭開通運營。
教育醫療共建共享持續深化。與北京、上海簽訂教育合作協議,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電力大學等省外高校與河南科技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等省內高校結對合作,在科技創新、生態保護、人才培養、教育科研等領域深入開展省校合作、校校合作。先后與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阜外醫院、首都醫科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省外知名醫院合作,共建兒童、心血管病、神經疾病、中醫(腫瘤)、呼吸疾病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第二節機遇挑戰
新時期,我省區域協調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既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的突出優勢,又有銜接連通國內重要增長極的地理中心優勢,搶抓戰略機遇,廣泛開展跨區域合作,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戰略機遇。隨著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加快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將有力吸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強流動性的生產要素從發達地區溢出,與我省的消費、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結合,推動我省成為國內要素集聚新高地,有利于我省發揮區位和產業優勢,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帶動黃河流域、中西部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在縮小東西差距、平衡南北發展上發揮關鍵作用,進一步凸顯我省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關鍵地位。
實施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中部六省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為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隨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等優惠政策的持續實施和進一步優化,將為我省發展帶來更多政策優惠和溢出效應,有利于加快補齊短板,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黃河,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作為黃河流域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我省主動會同流域各省共抓生態大保護,共建流域重大基礎設施,共推產業合作,共謀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豫魯毗鄰地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等區域合作,在貫徹落實重大國家戰略中走在全流域前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雖然我省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在國內區域競爭中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區域合作的深度還不夠,潛力還未發揮:一是國內省域經濟發展日益分化,我省經濟總量雖多年穩居全國第五位,但與先進省份相比,總量和質量仍有明顯差距,緊跟我們的省份與我們迅速拉近距離,必須在區域合作中激發潛在優勢,大力引進先進產業、先進要素,增強發展動能、提升發展位勢;二是國內產業要素日益向增長極集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四極”支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財政收入占到全國的近六成,我省要扭轉自身要素不斷外流的趨勢,必須依托國家重大戰略,聯合臨近省份及毗鄰的國家中心城市,培育打造新的全國性增長極,支撐黃河流域、中西部及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爭取在未來全國經濟板塊中占據有利位置;三是在國家推動跨省域融合發展政策導向下,我省需適應融合化發展趨勢,樹立“抱團”發展理念,既要深化與周邊省份的聯系,也要強化與地理距離較遠先進省份的伙伴關系,以大項目合作為先導,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實現設施、人才、資金、技術互惠共享,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支持。
當前我省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區域協同發展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一系列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變革,必須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的緊迫感,確保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入局而不是出局。“十四五”時期,要在拉高標桿中爭先進位,在加壓奮進中開創新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和我省實際,明確區域合作戰略路徑,全面加強與國內主要增長極合作互動,加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努力在培育新增長極上實現更大突破,奮力開創以區域合作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主動融入對接國家戰略,全方位深化區域合作,著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在與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合作、京津冀和南水北調戰略協作中打造樣板,在深化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協同共建中提升發展優勢和位勢,在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上邁出堅實步伐,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第二節基本原則
站位大局,主動融入。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把未來的發展放在全國區域發展大局中考量,進一步提高站位,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問題、謀對策。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融入增長極,培育新增長極,加快形成方向明晰、活力強勁的區域戰略新架構,為落實重大戰略、服務全國大局作出河南貢獻。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實施制度型開放戰略,釋放改革紅利,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增強創新發展動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努力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產業為基,項目為王。圍繞邁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高端、關鍵環,大力推進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創新產業協同合作機制,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聚焦主導產業生態體系構建、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鏈培育等,把項目建設作為根本抓手,強化區域共贏發展項目支撐。
市場主導,政府引領。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強合作活力。全面深化區域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強規劃引導、行業指導,提高跨區域企業服務效能,提升產業協同發展能力。
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構建跨區域綜合交通運輸走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和分工協作。打破地區分割和隱性壁壘,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節總體布局
“十四五”期間,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部署,主動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著力抓好4大主導戰略、2大重點合作,全方位推進省際合作,加快形成“4+2+X”的區域合作戰略架構,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活力。
緊抓主導戰略攻堅:
——聯動建設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培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極。加強與陜西、山西合作,聯動鄭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洛陽副中心城市、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加快推動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著力打造沿黃生態示范帶、科技創新示范帶、文化復興示范帶、幸福宜居示范帶,形成中西部最具活力的經濟區。
——推動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黃河流域省際協同發展樣板示范。加強與山東合作,深化豫東北與魯西地區交流互動,積極創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方位開展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鄉融合、文化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多層次合作,探索中東部合作發展有效路徑。
——協同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服務支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依托淮河生態經濟帶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和高水平協同開放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深入推進跨省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形成連通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循環”大通道。
——創新發展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協同推進生態治理環境保護和保障南水北調供水為紐帶,積極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承接區域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合作共享,推進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打造國內跨區域協同發展新樣板。
促進重點合作突破:
——深入推進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機遇,聚焦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加強與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合作,不斷提升全面開放合作水平,借勢借力推動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
——深化豫鄂川渝高質量合作,全面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加強與湖北、四川、重慶等省(市)交通物流及產業合作,協同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密切與長江中游、成渝地區等城市群協作互動,進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發展空間。
推動全方位省際合作:
——全方位開展與東部先進省份、能源資源富集省份深度對接,擴大豫疆合作交流,強化與全國各省(區、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弘揚等方面合作,全面開創我省區域合作新局面。
第四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深化區域合作、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取得顯著成效,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樞紐通道優勢更加凸顯,一流創新生態和主導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形成,在承接產業轉移、科技創新合作、人才引進交流、生態環保共治、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豫魯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豫京戰略合作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建成一批示范引領作用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合作平臺與承接載體。
到2035年,全省對接落實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現代化基本實現,在基礎設施聯通、產業體系聯動、科創資源聯合、公共服務聯享、生態系統聯保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戰略合作更加緊密,基本建成“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
第三章聯動建設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
培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極
立足鄭洛西地區現實條件和資源稟賦,創新跨區域合作體制機制,以鄭州都市圈和洛陽副中心城市、三門峽、濟源等豫西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為主體,聯動關中平原城市群、晉南地區四市,協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治理、基礎設施聯通、產業協同發展、文化保護傳承,合作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戰略支撐。
第一節共建沿黃生態示范帶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依托秦嶺、伏牛山、南太行、黃河、渭河、伊洛河等生態本底優勢,聯動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兼顧干支流,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同步推進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固堤林和堤內防浪林、保育林及濕地建設,依法規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大力開展退養還灘還濕,建設集防洪護岸、水源涵養、生物棲息、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等功能為一體,人河城和諧統一的復合型綠色生態廊道,串聯沿線及周邊城市生態隔離帶、農田綠網和各類自然保護地,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強化大氣污染精準防治,加強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為重點,實施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深化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水污染排放重點行業達標提標改造,完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持續開展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強化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深化農業污染物治理,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開展農田殘留地膜、農藥化肥包裝物等清理整治。加快建設市級以上城市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
第二節共建科技創新示范帶
發揮鄭州、洛陽、西安創新資源要素富集優勢,以G30、鄭西高鐵等重要交通廊道為主軸,串聯沿線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制造業基地,共同建設G30科技創新走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開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顛覆性技術研發、高端跨界融合研發與成果轉化應用。加強鄭洛西地區間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聯合創新實驗室和聯合創新中心。加強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合作,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打造技術交易中心和專利信息資源庫。建立跨區域創新服務聯盟,搭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聯合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發展。完善高端制造人才引進制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科研人才在區域內部雙向流動機制,大力引進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鼓勵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建立區域標準化聯合組織,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
第三節共建文化復興示范帶
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系統發掘研究兵馬俑、二里頭等重要遺址,推進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三門峽仰韶文化遺址、鄭州商代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宋都古城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連線合作。充分挖掘展示西安、洛陽、鄭州、開封等古都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推動鄭州、西安協同舉辦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動。充分發揮鄭洛西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一脈的優勢,創新發展古都、根親、名山、功夫等文化符號。加強文創產品協同研發,強化跨區域聯動,推動秦嶺、伏牛山、南太行等地區建設全域旅游協作區。加強晉陜豫三省文旅部門對接協作,共同培育文旅品牌、謀劃旅游線路,加快建設鄭汴洛黃河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提升鄭洛西地區文旅品牌國際知名度,共同打造世界級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
第四節共建幸福宜居示范帶
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體系,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疾病預防監測系統,健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應對機制。支持區域內醫療機構合作開展臨床研究、遠程醫療、學術交流,拓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探索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新模式。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區域內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互設分支機構或研究基地,支持異地建設研究院、實習實訓基地、產業學院或分校等,支持高校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支持組建區域性職教集團、跨區域現代學徒制培養、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專業教師跨區域培訓或入企鍛煉、中高職一體化培養和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互認,推動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全面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開展異地就醫急診、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試點。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
第五節共建一體化基礎設施
協同推進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聯動,優化提升鄭西高鐵、隴海鐵路、連霍高速等通道功能,加快省際高速公路通道和沿黃南、北岸公路建設,加密城際直連快速通道。全面建成鄭州、西安雙“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統籌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推動鄭洛西民航協同發展,完善提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洛陽空港產業集聚區、西安國際空港功能,打造分工協作、各具特色的航空經濟集聚區。依托鄭州、洛陽、西安三地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鄭洛西地區對內對外互聯互通,優化區域物流網絡和服務體系,降低物流成本,積極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高地。推進煤炭、電力、油氣等互聯工程和陜西至河南新的直流輸電工程。加快電源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優化,推進沿黃綠色能源廊道建設,開展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示范。加快5G規模部署,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網絡體系建設,提升鄭州、西安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功能。建設區域性數據中心,推進跨區域數據信息共享,創建交通、旅游、文化、環保等“智能+”應用場景。
第六節共建中西部開放高地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進制度創新,拓展完善開放通道與平臺,高標準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高質量運行中歐班列,發揮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等展會作用。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人文、現代農業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帶動力。加強與東亞、歐美發達國家及國內沿海發達地區合作交流,積極開展重大招商活動,提升重點城市國際化水平,增強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以鄭州、西安入選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區為契機,聯動推進鄭州、西安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提升中歐班列運營效能,拓展歐洲、中亞西亞、東盟等國際干線物流通道和日韓等亞太中轉線路,打造中歐班列樞紐城市。以空中絲綢之路為引領,全面推動“空陸網海”四路開放通道建設,完善鄭州、西安機場國際航線布局,全面建立連接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空中經濟廊道”。依托臨空臨港區域推進航空物流、航空維修、電子信息、高端服務、供應鏈金融、總部經濟、臨空會展等產業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經濟產業集群。推動洛陽率先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重要支點城市,三門峽建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
第四章推動豫魯毗鄰地區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打造黃河流域省際協同發展樣板示范
依托豫魯省際毗鄰地區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以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為重點,以濮陽、開封、商丘等市為主體,聯動山東省聊城、菏澤等毗鄰市,協同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努力打造全國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樣板示范。
第一節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下游兩岸系統謀劃,共同建設多功能的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共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謀劃實施一批跨區域、跨流域重大工程項目,在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完善跨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機制,針對邊界日常執法、信訪線索、排污口溯源整治發現的邊界地區重點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和環境污染糾紛,協同開展跨省聯合執法、異地執法。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提升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響應處置能力,依托現有水資源保護機構,協同推進下游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實《黃河流域(魯豫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推進黃河下游沿岸水環境保護治理,恢復提升水系生態功能。
第二節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
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高速鐵路網絡,優化提升高速鐵路功能,謀劃新建一批重大項目,填補缺失線路、暢通瓶頸路段,提高鐵路客貨運水平。強化跨省高速公路建設,加密城際交通網絡,更加高效地連通沿黃主要經濟區。實施一批干線路網改造提升工程,打通豫魯普通國道斷頭路。加密豫魯省界跨黃河橋梁。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油氣設施布局,推進黃河下游、毗鄰地區之間油氣管網互聯互通。
第三節推進產業一體化發展
立足豫魯兩省毗鄰地區精細化工、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產業的比較優勢,推進濮陽、商丘、開封與菏澤、聊城全方位交流,深入開展省際產業協作,共建產業集群,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大在產業承接轉移、貿易、投資、金融、科創、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等方面合作力度,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先進省份產業轉移,共建豫魯交界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支持毗鄰地區開發區以市場化方式,在園區聯合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干部交流、人才培訓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緊盯重點產業園區定位和企業投資方向,適時組織開展園區雙向交流、專題推介洽談等活動,帶動和吸引更多企業投資,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不斷拓展毗鄰地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營造創新生態,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合力打造毗鄰地區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毗鄰地區金融機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員,建立政企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推進毗鄰地區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實現產業協同創新。
第四節建設毗鄰城鎮協同發展區
強化跨區域交通對接、功能銜接、產業鏈接,吸引要素加快聚集,共同支持濮陽、開封、商丘、菏澤、聊城等城市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和創新體系布局,強化科技創新、樞紐開放、教育文化等功能,提升集聚、裂變、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濮陽建設豫魯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共同加快蘭考、永城、曹縣等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縣城發展,在豫魯毗鄰地區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城市,夯實支撐豫魯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基礎。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對接機制,在毗鄰跨行政區域,推進鎮與鎮、部門與部門、行業與行業、協會與協會等之間的全方位、無縫對接,形成更加高效的互動融合、功能互補和協同發展的對接機制。支持毗鄰地區協同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共同爭取新一輪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政策支持。
第五節共同保護傳承黃河文化
探索聯合開展跨區域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共同參與“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加大對黃河、大運河等遺跡遺址遺存的保護力度。開展毗鄰地區黃河文化資源全面調查和認定,摸清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底數。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大力保護黃河流域戲曲、武術、民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黃河題材精品節目創作,增強黃河文化親和力,突出歷史厚重感,全面展示真實、立體、發展的黃河流域。強化區域間資源整合和協作,推動旅游行業協會交流協作,聯合開展黃河旅游節慶活動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營銷推廣。共同完善沿黃地區旅游設施,建立旅游服務標準化等聯動機制,強化航空、公路、鐵路等旅游交通銜接服務,推進智慧旅游平臺建設,實現旅游信息服務共建共享。
第六節強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
鼓勵區域內高校在優勢特色學科、重點實驗室、在線開放課程等方面深化合作,開展學分互認、教師互聘。依托國家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推動職業院校間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促進專業課程、師資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基礎教育交流培訓機制,深化中小學校際交流合作,聯合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加強豫魯醫療資源交流互動,共建居民健康信息平臺,推動實施區域就醫“一卡通”,完善門診通用病例、雙向轉診、轉檢、會診、聯網等合作機制。建立養老、醫療等保險異地結算制度,破除異地養老障礙。推動河南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與山東“跨省通辦”專區全面對接、深度融合,實現更多跨省事項“全程網辦”,探索以跨省辦成“一件事”為目標的主題式套餐服務。建立健全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監管標準和服務體系,推動個人服務高頻事項和企業生產經營高頻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結果互認。
第五章協同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
服務支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著眼連通長三角國內最大增長極、打通東向交通物流大通道、進一步拓展全省發展空間,以共建淮河生態經濟帶為紐帶,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產業鏈供應鏈,打造以商丘、周口等豫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市為先行區,以淮河流域10市為主體、覆蓋全省的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為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節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以交通為先導,統籌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區域協同發展的支撐保障。依托主要運輸通道和重要節點城市,以東向連通連云港為北線、以東南連通上海為中線、以南向連通長江經濟帶為南線,構建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三個主要發展軸線。重點突破中線,依托淮河干流、沙潁河等水運通道和商合杭高鐵、鄭阜高鐵,全力打通洛平漯周等高鐵通道和三洋鐵路等貨運通道,加強周口、信陽、漯河、平頂山等樞紐港口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壯大臨港經濟,協同利用淮河沿線資源,構建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中線大通道。著力提升北線,依托連霍高速、鄭徐高鐵、隴海鐵路,發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商丘等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承接先進制造業轉移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北線通道。積極拓展南線,依托漢江水道,推進唐河、白河航道建設,建成南陽港等港區,聯通長江水道,打通南信合高鐵通道,加強豫西南與長江經濟帶對接協作,構建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南線通道。
第二節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
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不斷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圍繞鋼鐵、有色、建材、化工、裝備、汽車、食品、輕紡等傳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氫能與儲能、量子信息、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著力補鏈強鏈延鏈,強化產業鏈合理布局、分工協作和融合拓展。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引進培育一批引領型“鏈主企業”和具有“撒手锏”產品的配套企業,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生產體系,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全產業鏈掌控能力。聯合長三角實施產業布局地圖、產業鏈基礎資源圖、產業鏈斷鏈風險圖“三張圖”和建議清單、合作清單、開放式揭榜清單“三清單”編制計劃。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優質載體,加快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探索“反向飛地”“反向孵化器”等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建立產業轉移與承接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土地、融資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老工業基地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全面推進雙向產業轉移協作,更好融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立科技創新共享合作機制,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科技研發生產基地。推動長三角地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豫創新創業。開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協同創新。推動國家和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合作。建立國家高新區合作交流機制,通過開展異地孵化、發展“飛地經濟”、設立伙伴園區等多種方式,合作建立創新共同體。
第三節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持續推進沿淮生態保育帶、明清黃河故道及隋唐大運河生態保育帶建設,提升桐柏—大別山、伏牛山生態屏障和平原生態涵養區功能。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打造一批森林鄉村。在淮河上游主要支流開展岸線治理和生態修復。推動建立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損害賠償等省際利益平衡機制。完善提升天目山國家森林公園、淮陽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息縣淮河國家濕地、淮河源國家森林公園功能,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共筑中原—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支持信陽市建設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實施重點跨界水體聯合河(湖)長制,統籌推進解決跨界區域的水環境問題。扎實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聯合防治,提升污染防治科學化、精細化、一體化水平,健全區域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合作,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引進節能降耗、綠色生產的先進企業,深化清潔高效利用關鍵設備和技術合作,打造綠色化、循環化產業體系。加快“公轉水”“公轉鐵”步伐,大力發展綠色物流運輸。
第四節推動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建立“一帶一路”滬豫合作機制,在更大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駐馬店)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活動,定期舉辦豫滬合作交流會。加強口岸通關合作,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信息共享、數據互聯和標準互通,提高通關效率。建設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和國際陸港新節點,布局雙向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平臺和海外倉。完善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加大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城市、園區對接,通過締結友好城市、友好園區、合作園區,設置一區多園和特色園區。開展產業園區結對共建,推動我省企業在上海市設立研發基地、上海市企業在豫建設生產基地。推動長三角地區園區、企業在豫合作共建產業基地。定期舉辦河南—長三角產業對接活動,推動與長三角地區企業深化產業、技術、資本、資源合作,共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商丘創建對接長三角先導城市,周口創建中原—長三角綜合樞紐城市,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信陽、駐馬店建設東向南向協同開放城市。深入開展小分隊式跟進,聚焦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堅持精準招商、資本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動態完善重點產業鏈圖譜和招商路線圖。統籌利用我省現有在滬各類資產,推動建設中原—長三角“雙招雙引”綜合載體與平臺。
第五節推動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規劃銜接、政策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區域協同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強化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合作,加強校際互動交流。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采取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中原—長三角地區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強化醫療資源調配、應急物資共濟、治療方案共享、用血應急保障、健康通行互認等機制,加強重大疫情信息互通和會商,聯合開展重大傳染病跨區域追蹤溯源。依托長三角現代醫藥產業,加強醫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開展醫養結合深度合作,推動建設一批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基地。共同挖掘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加強文化創意、動漫游戲、軟件開發等領域合作。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紅船精神,整合中原—長三角區域內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一批特色鮮明、互聯互通的紅色旅游線路。推動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發展,深化與長三角地區旅游企業合作,聯合開展旅游主題推廣活動,聯合推出精品線路和特色產品,探索實現跨省旅游“一卡通”。
第六章創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
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戰略
全面落實新一輪京豫戰略合作協議,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交往優勢,推動京豫雙方在更高層次、更多領域、更廣空間合作交流,打造以南陽副中心城市為龍頭、以南水北調水源區市和干渠沿線市為主體、涵蓋全省的國內跨區域合作樣板和內循環示范。
第一節持續深化南水北調對口協作
加大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以丹江口庫區流域水系和總干渠為重點,開展丹江口庫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建設復合型生態廊道,實施一批水源涵養林、水土保護林、干渠沿線防護林帶、農田林網等生態項目,打造丹江口庫區環庫生態屏障帶。推進老鸛河、淇河等主要入庫河流治理,加快丹江、老鸛河濱岸等濕地保護修復。引導、鼓勵京豫兩地環保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加大新技術、新理念推廣應用力度,提升水源區生態環保技術水平和能力。加大智力支援力度,開展干部人才雙向交流掛職,加深兩地合作關系。探索“組團式”培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模式,依托北京市高校、科技企業,為水源區培訓培養緊缺性專業人才。進一步深化區縣結對協作關系,探索建立結對協作聯盟機制和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實現結對區縣教育、醫療、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鼓勵雙方依托既有產業園區開展共建共營、托管運營。支持水源區縣市積極參與北京市結對區重大戰略和重大項目。
第二節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建立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機制,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院大所對接合作,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領域,加強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深化與京津冀創新龍頭企業合作交流,共建一批科技創新園區和成果轉化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河南模式,支持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跨區域合作園區項目,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河南基地。健全創新人才引進交流機制,加大柔性用才、項目引才力度,著力從京津冀地區引進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帶來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豫設立擁有核心技術、配置核心科研團隊的獨立研發機構、分支機構、科學家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創新聯盟等,培育一批源頭創新的新型科研機構。“十四五”時期,力爭每年與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先進企業和園區等建立100對高水平合作關系。
第三節積極承接重點領域產業轉移
建立產業轉移精準對接機制,成立產業疏解與對接服務平臺,發布京津冀地區有疏解或投資意愿的產業企業信息,推介我省重點承接平臺招商動態。圍繞京津冀產業轉移重點方向和我省擬承接重點產業,定期組織開展產業轉移對接、主題招商和項目推介活動。推動安陽建設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前沿城市。聚焦重點產業關鍵領域承接轉移,支持我省骨干企業在5G、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能源化工、節能環保等領域,與京津冀地區開展行業咨詢、技術攻關、項目建設等合作,破解企業技術瓶頸。深化產業園區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發揮鐵路、公路、航空多式聯運優勢,合理布局一批以物流貿易、保稅加工、配套加工、整機組裝為主的產業合作園區,促進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支持京津冀工商資本和現代農業企業到我省投資,建設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開拓北京等地高端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提升豫農優品知名度,逐步建立糧食主銷區和主產區長效合作機制。強化項目落地服務支撐,引導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服務機構加強對京津冀轉出優質項目的對接,提供專業金融支持服務,實現轉移企業“轉得出、留得住、建得好”。“十四五”時期,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擴大南水北調產業投資基金規模,力爭每年從京津冀地區引進選育100個重點合作項目。
第四節強化教育醫療領域深度合作
積極推動校地戰略合作,鞏固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省校戰略合作關系。開展本科院校結對共建,持續深化京豫11所高校結對合作關系,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設運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原分院(南陽)。推動職業院校結對共建,加強專業建設,培訓師資隊伍。推動北京市中小學與南水北調水源區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推進京津冀知名醫療機構與我省醫療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完善兩地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機制。支持京津冀健康養老企業來豫合作建設醫養結合養生基地,參與健康養老基地運營管理。加強京津冀地區與我省在中醫藥產業方面合作。鼓勵北京市醫療專家到南水北調水源區開展義診、帶教手術等,推進建立醫療幫帶機制。
第五節推動文化旅游跨區協同發展
推進合作實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和黃河、大運河考古發掘重點項目,共同開展文化專題研究交流活動。支持京津冀文化旅游龍頭企業與我省深化合作,積極爭取開通旅游專列,共同舉辦文旅節會和展會,加強境內外文旅聯動宣傳,打造銜接豫京津冀、享譽國際的旅游市場和獨具特色的入境旅游產品線路。支持與京津冀文化企業在文化創意、工業設計、動漫游戲等領域深化合作,支持京津冀知名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項目落戶我省。整合地區間旅游信息資源,建立跨地區多媒體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健全旅游信息預報和發布制度,開發手機旅游信息查詢系統,構建大容量、多通道的旅游信息高速公路,實現信息流與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同步流動。
第七章深入推進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
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
把握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溢出機遇,聚焦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謀劃推進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務實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實施,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第一節打造數字產業化發展新興區
積極引進大灣區互聯網、金融、物流等重點企業全國性或區域性數據中心,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與大灣區全球大數據硅谷和國際數據經濟創新中心的建設協同度。圍繞大灣區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智能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軟件與信息服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強化招商引資,促進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借力大灣區智慧產業與大數據領域的品牌、服務、市場拓展優勢,重點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和移動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等新技術在服務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加速關鍵領域智慧手段融合應用和創新發展。借助大灣區協作機制,建立高層次跨境協作組織,推進城市治理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手段創新,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
第二節打造智能制造產業聚集地
充分借力大灣區和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算力資源,共建一批科研中心,協同開展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研發。緊抓華為、華潤等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研究機構落戶我省的發展機遇,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全國一流、安全可靠的云數據中心平臺和智能制造示范區。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圍繞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輕工紡織、礦產開發加工、現代物流、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產業,合理布局、分工協同,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構建大灣區重要科技產業配套基地、制造業轉移承接基地和金融后臺服務基地。準確把握國際科技發展新趨勢,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開展關鍵領域基礎性研究,鼓勵共建開放型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增加科技成果源頭供給,深入推進大灣區科技成果向我省中試成果轉化。
第三節打造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
聚焦服務業態模式創新,借助我省建設網絡經濟大省和大灣區開放數據端口的新優勢,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服務業跨界融合,聯合打造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的跨境電商創新區、集聚區和示范區。支持與大灣區開展校際合作、學術交流、重大疾病防治、醫療技術創新與協作,共同推動區域教育、醫療中心建設。鼓勵和支持大灣區大型養老產業集團以獨資、合資、合作、并購等多種形式在豫興辦養老機構,推動康養產業發展。推動河南—大灣區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平臺建設,積極引進大灣區優秀高端人才來豫工作。引進大灣區專業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務、融資租賃、電子商務、信息科技、節能環保以及商務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共建具備較強綜合競爭優勢的現代服務業集群。支持大灣區金融機構在豫設立分支機構。大力引進大灣區各類投資基金,支持省內企業在大灣區設立資本運作平臺、赴深港上市直接融資和發行人民幣債券。
第八章深化豫鄂川渝高質量合作,
緊密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
以協同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等為紐帶,深入開展豫鄂、豫川、豫渝省際戰略合作,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一步拓展西南向合作發展空間。
第一節加強豫鄂省際合作
積極開展漢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治理,共建一批生態保護項目,協調解決跨省流域重大環境問題,保障環境安全。建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建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聯動機制。協同實施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加強岸線資源保護和利用,建成一批港區,打通豫鄂“黃金水道”。積極推進謀劃建設一批高鐵、高速公路和機場項目,完善交通路網,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發揮各地創新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打造一批新興產業基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建各類創新平臺。依托自然和生態資源優勢,推進豫鄂兩省旅游資源整合,推行兩省旅游“一卡通”,通過聯合打造旅游精品線路、世界旅游品牌,推動兩省旅游業健康發展。發展壯大襄(陽)南(陽)城市組團,推動南陽和襄陽加快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方面一體化進程,合力打造城市圈。提升南陽國家高新區、南陽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水平,推動南陽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利用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要合作平臺加強互動交流。探索豫鄂兩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制度創新、復制推廣、對外開放、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協同合作。
第二節加強豫川渝省際合作
加快推進鄭渝高鐵全線貫通,開辟川渝—南陽—鄭州—京津冀連接新通道,強化川蜀之地與中原腹地的互聯互通。開展豫川渝航空樞紐合作,通過增開航班班次,搭建便利快捷的空中橋梁,打通“空中走廊”,加強豫川渝之間的經濟往來。依托鄭州航空港,推動豫川渝地區在物流行業深入合作。加快推動對口支援重慶巴南三峽庫區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庫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開展教育、文化、醫療、產業等多領域合作。加強兩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人才培訓交流,促進兩地文化發展繁榮。發揮我省農業優勢,助力巴南優特糧油、品牌茶葉、精品果蔬、生態漁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大兩地農超、農商對接力度,推進兩地農特產品展銷和流通。支持與巴南開展中醫藥合作,共建生物醫藥產業園、醫療器械產業園和健康服務產業園。推動鶴壁與攀枝花深化交流合作。發揮鄭渝高鐵紐帶作用,強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交流,引導、支持兩地企業聯合開發旅游資源,加強兩地旅游宣傳推介、旅游線路開拓等方面的合作,加強旅游標準、管理和服務對接,聯合創建旅游品牌,打造豫川渝旅游發展合作聯盟。
第九章開展多方向省際合作,全面激發河南發展活力
立足國內大循環重要支點定位,著眼進一步增強我省經濟輻射能力、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全面融入國內大市場,深入開展多方向、廣領域、全方位省際合作,努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第一節擴大豫疆交流合作
發揮豫疆雙方優勢,對接合作需求,建立豫疆高層互訪機制、多層交流機制,扎實推進全方位深層次合作,把豫疆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支持新疆各類市場主體依托我省開拓市場,在豫加快建設新疆農產品外銷平臺,規劃建設一批新疆農產品儲運周轉集散中心,幫助新疆優質農產品、優質瓜果等產品銷售到內地。強化豫疆文化旅游產品聯動和服務對接,在項目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強合作,組織客源互換、品牌共建、線路同推,打造一批特色互補、季節互補的旅游精品線路,推動援疆旅游專列常態化開行。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和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支持鄭州、洛陽、哈密等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加強對接,引導我省物流企業在疆建設冷鏈物流基地、電商物流分撥中心、集散中心,鼓勵豫疆物流企業開展智慧物流深度合作。依托疆電入豫工程,擴大能源原材料合作,延伸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支持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參與新疆煤化工及風電、光伏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疆電入豫規模。
第二節加強豫閩省際合作
發揮交通區位居中、勞動力富集、工業基礎良好等優勢,聚焦創新高地建設、優勢產業再造、新興產業發展、開放合作平臺打造等方面,加強豫閩及對臺合作交流,助推現代化河南建設。加強與福建等沿海地區合作發展,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深化內陸港設施共建和鐵海聯運班列線路拓展。利用沿海產業轉移機遇,發揮豫閩兩地比較優勢,聚焦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加強產業鏈、科技創新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推動豫閩優勢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利用福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機遇,借助絲路海運、國際合作示范園區建設、擴大國際朋友圈等“福建品牌海絲行”平臺,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和地區合作,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第三節全方位深化省際區域合作
加強與能源富集地區交流合作。加大與青海、甘肅、內蒙古、山西等資源富集地區對接力度,擴大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引入規模,穩定煤炭、油品等傳統能源供應,加快建設多品種、多方向、多渠道的能源外引通道,構建能源合作利益共同體。積極挖掘現有外電入豫通道送電能力,加快推進陜電入豫直流輸電工程建設,積極謀劃第四條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積極拓展外氣入豫通道,多元引入西氣、俄氣、川氣、海氣等資源,進一步提高西氣東輸一線、二線、榆林—濟南輸氣管道等現有資源外引通道輸氣能力。打通海上原油入豫通道,完善以鄭州為樞紐的油品骨干網絡,強化互聯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輸比例和外引能力。與晉陜蒙等高品質煤源地建立戰略合作共贏發展機制,全面落實豫晉煤炭保供中長期合同,形成穩定的省外煤炭供應保障格局。
全面拓展與其他省份合作。充分發揮產業基礎、人力資源、市場空間等比較優勢,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開發區為載體,積極推進與其他省份全方位交流合作,帶動支撐我省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與海南對接合作,推動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在制度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溝通協作,強化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展會博覽、海洋經濟等領域合作,共同推進開放發展。加強與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合作,強化與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對接合作,加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科技教育、文化創意、商貿物流等領域合作力度,引領帶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強與貴州、云南、廣西等西南省(區)合作,推動與北部灣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合作聯動,強化大數據、先進制造、國際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合作,拓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通道。加強與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省份合作,深化現代農業、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共同探索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新路徑,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以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豫魯毗鄰地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豫粵港澳高質量合作、豫鄂川渝高質量合作等為重點,統籌推進省際協作及對口支援工作,建立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健全規劃實施機制,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各地、各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細化重點目標任務,確保落地落實。發揮省際、市際協作聯席會議平臺作用,暢通省、市、縣級園區及相關部門常態化交流溝通渠道,強化跨區域、跨領域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確保政策協同高效、措施同向發力、配套銜接流暢,促進區域合作各項任務舉措有效落實,推動區域融合不斷深化。
第二節夯實項目支撐
堅持“項目為王”,把項目作為支撐全局的中心任務。圍繞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重大任務、重要事項,在科技創新協作攻關、產業布局優勢互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謀劃一批跨區域融合發展重大合作項目。加強項目儲備和篩選論證,強化項目建設過程管理和調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實行動態管理、滾動實施、分批推進,同步做好招商引資和宣傳推介工作,集中力量推動重大項目布局、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有序落地實施、投產達效。高效配置要素資源,對規劃明確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在進一步論證可行性必要性的基礎上,按規定程序在資金渠道與保障、土地供應、能源供給、人才需求等方面加強資源統籌調配與協調部署。
第三節強化服務保障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河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持續壓減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優化審批核準程序,實行“秒報秒批”“一枚印章管審批”,針對規劃涉及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開設“綠色”通道,建立健全項目簽約落地、開工建設、投產達效的快速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我省各級駐外機構、招商中心、商會協會作用,積極引進和培養熟悉產業經濟、掌握投資政策、通曉商務慣例、精通項目談判的招商引資人才,鼓勵干部到開放招商、承接產業轉移主戰場鍛煉,到先進地區掛職學習,打造一批高質量招商平臺和高水平招商隊伍。注重規劃宣傳解讀,鼓勵各地、各部門主動融入區域合作大格局,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抓好項目的濃厚氛圍,推動區域合作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取得新成效。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