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公共衛生體系和全民健康規劃 發布時間:2022-04-07 17:53

為推進健康中原建設,促進我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居民衛生健康服務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健康中原2030”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時期,我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健康中原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維護和增進城鄉居民健康,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力提升衛生健康綜合服務能力,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7歲,較2015年的75.6歲提高了2.1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為3.21‰、5.4‰、9.27/10萬,較2015年的4.35‰、5.91‰、10.46/10萬分別下降26.21%、8.63%、11.38%,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基層衛生人才工程全面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順利實施,縣域醫療中心實現全覆蓋,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布局均衡,基層服務能力明顯增強。2020年,全省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71張、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78人、注冊護士數達到3.06人,分別較2015年的5.16張、2.1人、2.17人增長30%、32.4%、41%。

——公共衛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經費達到74元,比2015年增加34元,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內容逐步拓展。慢病防控、重點傳染病防控有力有效。老年人、嬰幼兒、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持續強化。嬰幼兒照護服務扎實推進,老年健康服務擴大供給,勞動者工作環境不斷改善。食品安全形勢穩步向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品中有害因素總超標率降低至5%以下。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控煙履約工作持續推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達到26.76%。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分級診療制度持續改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面提質。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全民醫保制度更加健全,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穩定在80%和75%左右。藥品供應保障改革持續深化,基本藥物數量增加到685種,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穩步實施,短缺藥品保供穩價制度逐步健全。行業綜合監管督察實現全覆蓋。社會辦醫加快發展。衛生籌資結構持續優化,居民就醫負擔明顯減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

——中醫藥事業發展成效明顯。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基本建立,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啟動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和省級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建設,繼續開展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實現鄉鎮衛生院中醫館(中醫科)全覆蓋。推動中醫藥科技進步,不斷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新業態。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

——人口家庭發展更加均衡。人口生育水平和變動態勢基本平衡,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下降態勢。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面覆蓋,公民出生缺陷預防意識顯著增強,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別扶助對象保障有力。

——健康扶貧攻堅戰全面打贏。認真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緊盯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不斷強化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圍繞“減存量、防增量”雙向發力,推進健康扶貧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實施突出問題“清零行動”,如期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保覆蓋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貧困村衛生室和合格村醫覆蓋率“三個100%”,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縣域內就診率“兩個90%”目標,有效保障全省162萬因病致貧人口全部脫貧。

——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醫務人員快速反應,堅決阻斷疫情擴散蔓延,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中醫參與重癥患者會診率100%,構筑起堅強穩固的“中原防線”。

(二)面臨形勢。“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關鍵時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由大到強的轉型攻堅期,衛生健康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我省衛生健康發展仍處于重大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論斷,把衛生健康事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我省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健康中原建設提速提質,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各級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工作,社會公眾健康意識大幅提升,健康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給我省衛生健康發展帶來新的機遇。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加速滲透融合,“互聯網+醫療健康”等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出現,為衛生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我省衛生健康發展仍面臨著重大挑戰。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群眾健康需求持續增長,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優質資源和服務供需矛盾凸顯。群眾健康知識掌握不足,健康生活方式還未建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精神心理健康、道路交通傷害等問題不容忽視,不合理膳食、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仍較普遍。傳統和新發傳染病疫情相互疊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難度持續加大。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失能失智、高齡空巢老人健康問題突出,給衛生健康資源和服務供給帶來巨大壓力。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迅速,要求衛生健康領域加快健康服務模式創新和轉變。

我省衛生健康發展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問題。衛生健康資源供給不足,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布局結構不合理;公共衛生體系短板凸顯,基層防控能力薄弱;衛生人才短板突出,優勢學科建設領軍人才不足,緊缺專業學科建設相對滯后。衛生健康服務模式亟待轉變,醫防融合不夠,上下聯動不足,服務碎片化現象嚴重,亟待建立以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服務模式。醫療、醫保、醫藥改革系統集成不足,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不夠,體制機制、利益格局調整難度增加。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不夠高,內部管理還需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相對滯后,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較弱,分級診療成效不夠顯著。衛生健康投入長效機制尚不健全,醫療衛生的公平性、可及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健康事業與產業協同互促發展格局有待建立,產業創新發展與集聚效應不強。

總體看,“十四五”時期,我省衛生健康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深刻認識新形勢、新要求,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構建現代化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保障體系和治理體系,不斷滿足人民高品質健康需求。

(三)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系列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堅持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目的,提速提質推進健康中原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

(四)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健康優先。以增進人民健康為根本,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進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預防為主,強化基層。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促進健康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織密筑牢基本醫療衛生健康保障網。

——提高質量,均衡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中西醫并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推動資源配置理念和方式轉變,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為導向,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非公立醫療機構為補充,擴大醫療服務資源供給。

——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全力推進衛生健康理論、制度、管理、技術創新,提升人民健康受益度。

(五)發展目標。到2025年,促進全民健康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六大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健康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健康服務模式實現轉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更加穩固,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健康公平顯著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全面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進入全國前列。人均預期壽命比“十三五”末提高1歲,健康預期壽命同步提高。健康行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城鄉間、區域間、人群間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

——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更加強大。構建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救治體系、緊急醫學救援體系、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專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監測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醫防協同機制、中西醫協作機制、公共衛生機構運行機制,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更富活力。全面建成四級醫療中心服務體系,打造一批高水平醫院,創建一批國內領先的重點優勢學科,構筑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醫療服務高地,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疑難危重病例省域外轉率持續降低,使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高水平健康服務。

——中醫藥強省實現跨越式發展。守正創新,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全面建成特色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培育一批中醫藥領軍人才和高端創新團隊,爭創國家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打造河南中醫藥文化品牌,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積極弘揚豫藥品牌,開發藥食功能(保健)食品,做優做強現代中藥產業,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中醫藥發展道路。

——健康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照護體系基本建成,健康服務模式更加先進有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高質量發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下降到27%左右。

——衛生健康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建成開放、靈活的人才支撐體系,培育一批國內頂尖醫學領軍人才和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建成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建成權威、統一的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提升衛生健康數字化水平。

到2035年,建立起與我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安全體系,衛生健康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左右,健康預期壽命相應提高,建成健康中原。

二、建設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筑牢生命安全屏障

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專業能力,健全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干、綜合性醫療機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防治結合的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構建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重新組建市、縣級疾控中心,理順體制機制、穩定基層隊伍、提升專業能力,從更廣領域、更大范圍、更多角度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優化完善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健全整體協同、功能完善、反應快速、高效專業的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全面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施設備條件,建設“防、控、治”三位一體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點提升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應急處置能力,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組織實施、技術指導、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職能。依托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創建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

(二)完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傳染病救治網絡,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全面加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發熱門診建設,加強重癥、急診、呼吸、檢驗等能力建設,提高醫療機構實驗室檢測能力。加強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每個省轄市建成1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每個省轄市選擇1家綜合醫院針對性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對現有獨立傳染病醫院進行基礎設施改善和設備升級,實現每個省轄市都有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傳染病區。縣域內依托1家綜合實力較強的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區建設。持續強化醫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應對能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門診(發熱哨點診室)建設。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預備役”制度,完善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等場所儲備清單。

(三)建立陸空協同一體化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分區域謀劃建設一批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省、市、縣三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隊,引導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應急醫療隊,提升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推進大型醫院通用直升機停機坪建設,加強與現有直升機救援力量協作,建立與軍隊、武警部隊、通用航空公司聯絡渠道,形成陸空一體、信息化、專業化協同救援網絡。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依托,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以省中醫院為依托,建設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及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構建政府主導、覆蓋城鄉、運行高效、服務優質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加強急救車輛、設備配置,完善院前急救系統監測預測機制,實現院前醫療急救網絡與院內急診無縫銜接。通過合理布局,城市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農村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10—20公里,平均急救反應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四)健全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衛生應急戰略物資儲備制度,健全應急醫療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收儲輪換、調劑調用、物流配送保障機制。建立完善應急醫療物資保障應急預案制度。加強省、市、縣級醫藥儲備,加快完善省、市、縣三級應急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及協調反應機制,建立完善物資儲備目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應急征用補償制度。健全應急物資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等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省、市、縣三級應急醫療物資醫藥儲備保障信息平臺建設,提升儲備效能。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醫療防護物資、重點救治藥品及醫療救治設備儲備,確保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隨時調用。

(五)優化專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構建醫防融合、功能互補、上下協同、優質高效的省、市、縣三級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加強以家庭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的社區精神障礙康復養護網絡建設,培育康復與養護服務類社會專業組織和機構。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網絡,規范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發展。強化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性醫療衛生機構心理治療及心理咨詢服務功能,普及常見精神障礙防治知識。加強省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完善職業病防治服務網絡,加強職業病防治機構基礎設施、技術裝備、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提升各級醫療機構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構建以婦幼保健機構為龍頭、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婦幼健康服務科室為骨干、鄉村兩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婦幼健康服務網絡。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強化各級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推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逐步向基層延伸。健全衛生監管網絡,繼續開展規范化建設活動。健全采供血服務體系,開展血站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省血液中心分中心建設。到2025年,全省所有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心理門診,30%的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及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

(六)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統籌縣域公共衛生資源配置、任務管理、工作考核,推進縣、鄉、村級公共衛生體系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創新縣域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探索公共衛生機構融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發展,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內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實現人員、資源、服務、信息融合。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傳染病防控能力,推進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一體化、全流程服務,充分發揮基層“雙網底”功能。扎實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穩步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受益面,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強網格化管理,筑牢鄉鎮、街道“防控一體”疾控網底。加強家庭醫生簽約團隊技能培訓,突出重點人群、重點疾病,推進簽約服務智能化、規范化、個性化,著力提升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著力提升簽約居民獲得感和滿意度。

三、構建公共衛生新機制,提升服務體系運行效能

堅持底線思維、平戰結合、防治協同,關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分工合作、運轉順暢、銜接有序的公共衛生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重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嚴重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一)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優化不明原因疾病、異常健康事件和自然災害監測機制,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準確性。推動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和醫療機構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傳染病報告、災害預警信息實時直報和患者就醫癥狀信息直接抓取。建立智慧化多點預警觸發機制,在機場、車站、長途客運站、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建立監測哨點,實現多點觸發。健全網絡直報、醫療衛生機構報告、醫務人員直接報告、科研發現報告、群眾個體報告、防疫科普、輿情監測等多渠道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提高突發事件和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發現、報告、預警、響應和處置能力,構建全程監控和全程追蹤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早發現、早報告能力。

(二)健全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完善公共衛生事件和衛生健康系統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明確部門職責,構建統一領導、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公共衛生大應急管理格局。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制度,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細化事件分級標準,按照級別和規模,完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等應對處置方案。完善平疫結合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應急征用機制,完善應急狀態下全省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區域聯動和人員調集機制。提高大型體育場館、展覽館(會展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標準,完善場地設置和后勤保障設計,預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間,使其具備快速轉化為救治和隔離場所的基本條件。健全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網絡,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聯動協同機制。建立應急狀態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機制,為急危重癥患者、需要維持定期治療的患者以及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三)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建立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推進公共衛生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深度融合,實現服務銜接聯動、人員柔性流動、臨床科研協作、信息互通共享。強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督導評價等職能。制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依法履行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食源性疾病、職業病、精神疾病、地方病等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強化縣級醫院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充分發揮縣級醫院的技術支撐,打通醫防結合通道,大力推進以全科醫生為主體、全科專科有效聯動、醫防有機融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構建以醫防融合和服務效果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婦幼保健機構內部管理,提供防治結合的醫療保健服務。依托現有醫療衛生機構,提升職業病預防控制、診斷治療、康復能力。加強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大力培養醫防融合人才。

(四)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建立完善中醫藥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防治的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高標準推進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和疫病防治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加強相關專業中醫藥臨床救治專家團隊建設,組織制定中醫藥防治技術指南,開展中醫藥防治技術培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中的獨特作用。建立健全緊密型、常態化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探索總結中西醫結合在新冠肺炎等傳染病臨床救治中的有效方法,優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力求輕癥患者盡早治愈,減少危重癥發生,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推動中醫藥深度介入傳染病防控和臨床救治。

(五)健全公共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創新科研和社會化服務機制。在落實財政全額保障責任的基礎上,允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確保履行職責的前提下,提供社會化技術服務。強化市、縣級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和衛生監督機構監督執法職責,財政部門按規定落實相關人員經費保障。選優配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領導班子,實施崗位分級分類管理,提高專業技術人才比例。推動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兩個允許”,落實醫療衛生機構分配自主權。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完善基層衛生人才激勵機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嚴格落實公益一類保障要求。健全公共衛生醫師制度,完善公共衛生人員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制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聯合體)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建立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四、創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社會健康綜合治理能力

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動員,豐富工作內涵,創新方式方法,全面改善人居環境,高質量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一)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美化行動,全面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城市清潔和更新行動,加強重點場所和薄弱環節環境衛生治理。全面推進餐飲業“明廚亮灶”,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加強農貿市場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因地制宜推動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城鎮周邊農村延伸。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城市、縣城全面消除旱廁,推進旅游廁所提檔升級。強化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加強對城市二次供水、直飲水的監測管理。加強病媒生物防制,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環境,控制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到2025年,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實現國家衛生城市全覆蓋,縣級市國家衛生城市覆蓋率力爭達到80%,國家衛生縣城覆蓋率達到70%,國家衛生鄉鎮覆蓋率達到10%;省級衛生城市、衛生縣城全覆蓋。

(二)深化衛生城鎮創建。修訂省級衛生城鎮標準,優化評審流程,實施城鄉聯動、縣域同創,全面提升城鄉公共衛生環境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完善衛生城鎮監督管理機制,加強技術指導和動態監管,建立抽查評價制度和常態化退出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評審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監管水平。持續開展衛生村、衛生先進單位、衛生居民小區等創建活動。到2025年,實現省級以上衛生鄉鎮比例達到55%。

(三)加快健康城市建設。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加快建設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點的健康城市。積極開展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建設試點工作,將健康中原建設核心指標納入健康城市評價體系,實施健康城市建設動態評價,促進健康城市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銜接。制定健康細胞建設標準,規范評價流程,加快推進健康鄉鎮、健康村莊、健康單位、健康企業、五星健康文明家庭等健康細胞建設。大力倡導“無疫小區(村組)”建設,筑牢基層社區(村莊)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到2025年,全省打造健康細胞不少于3000個,全社會健康環境改善、健康服務優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為養成積極推進,健康中原建設的微觀基礎更加堅實。

(四)開展控煙限酒工作。實施健康中原行動控煙專項行動,以健全公共場所全面無煙法規、加強青少年控煙、完善戒煙服務體系為重點,加快推進無煙機關、無煙醫療衛生機構、無煙學校等無煙環境建設,持續提高全面無煙法規保護人口比例。加強有害飲酒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少飲酒、不酗酒。

(五)普及健康綠色生活方式。全面實施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專項行動、健康知識教育普及行動,積極推進五星健康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光盤行動”,推廣公勺公筷和分餐制。積極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等行動,引導群眾踐行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完善城鎮慢行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倡導綠色出行。

(六)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加強愛國衛生工作體系建設,健全各級愛國衛生工作機構,完善街道(鄉鎮)、社區(村)、學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愛國衛生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專兼職愛國衛生人員隊伍。加快愛國衛生運動與基層治理工作有機融合,推動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動員與自下而上主動參與結合、平戰結合的群眾動員機制。依法加強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推廣愛國衛生運動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一科普六行動”、“全城清潔”行動、周末大掃除等,倡導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推動愛國衛生運動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提升基層社會健康管理水平。加大愛國衛生運動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群眾樹立健康強國理念,在全社會營造愛祖國、講衛生、樹文明、重健康的濃厚文化氛圍。

五、實施健康中原行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全面聚焦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有效控制健康影響因素,強化重點人群健康促進,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行動的體制機制,推進健康中原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

(一)優化健康中原推進機制。健全各級黨委、政府健康工作組織領導體系,完善健康中原政策體系、工作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建立黨政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大健康格局。加強試點探索,建立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實施路徑。深入實施《“健康中原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原15項專項行動,全面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經濟發展方式、社會治理模式和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健康生活品質,提升健康整體發展水平。優化健康中原行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常態化監測、評估、督查、考核機制,加強考核評估結果應用。

(二)開展全方位健康影響因素干預。大力普及健康知識。完善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健全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實現健康知識與技能宣傳的系統化、常態化、全覆蓋,推動全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升。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激勵約束機制,深入推進健康促進縣(區)建設。加強城鄉居民營養和膳食指導,推動全社會營養健康素養不斷提高。開展食物營養成分監測,推進各地營養健康食堂、營養健康餐廳、營養健康學校建設,強化對食品企業和公共的營養標簽知識指導,基本建立營養健康工作體系,逐步將營養融入部門健康政策。

強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著力提升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療衛生機構心理治療及心理咨詢服務功能,加強對學生、留守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職業群體等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影響人群的心理援助、心理危機干預。強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綜合管理。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0%。

營造健康生活環境。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加強健康主題公園建設,打造高質量的“15分鐘健身圈”,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慢性病預防與慢性病非醫療干預機制。到2025年,累計培訓3000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人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逐步建立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質量監測、環境健康影響評價,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加大飲用水工程設施建設、管理和維護力度,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強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固體廢棄物、醫療廢棄物分類處置管理,提升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能力。加強傷害監測網絡建設,實施交通安全生命防護工程。

(三)強化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加強青少年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實施青年體育活動促進工程,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片聯系中小學校制度。強化青少年近視、齲齒、肥胖等防控,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建設全省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監測網絡,完善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核內容。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等服務。完善職業健康服務體系,建立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大數據平臺。推動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健全職業健康風險監測、評估預警機制,拓展職業健康保護范圍。開展社區亞健康人群運動健身干預行動,鼓勵堅持運動健身,改善亞健康指標,降低社區慢性病發病率。

加強婦女兒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實施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提高各級各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健康服務能力,開展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確保每個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及每個縣(市、區)均有1所政府舉辦的標準化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辦好預防出生缺陷免費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及產前診斷等民生實事,強化出生缺陷預防、篩查、診療全過程服務,完善三級預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到2025年,產前篩查率達到75%以上,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保持在98%以上。大力推進0—6歲兒童殘疾篩查,建立篩查、診斷、康復救助銜接機制。持續辦好適齡婦女免費宮頸癌、乳腺癌篩查等民生實事。全面加強母嬰安全保障,嚴格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強化孕產婦健康管理,推進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體系建設,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做實0—6歲兒童健康管理,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服務,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加強愛嬰醫院及托幼機構監督管理。

(四)優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加強源頭管控,緊盯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把防線前移到入境關口和風險源頭,把關口內置到所有社區、鄉村和企事業單位,壓緊壓實“四方責任”、落實落細“四早”要求,持續扎緊扎牢國際航班、陸路口岸、冷鏈物流和中高風險地區“四個口袋”,嚴防輸入、嚴防擴散。加大對疫情防控藥械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疫情防控藥械質量監管。加強新冠病毒疫苗質量安全監管,全力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構建堅實的全社會免疫屏障。

健全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部門合作、專業機構支持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機制。深入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加強慢性病高危人群發現和預防性干預,推廣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適宜技術,制定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實施方案,建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體系。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健康管理,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均達到65%以上。全面建成省、市、縣三級癌癥、慢阻肺、糖尿病防治網絡,初步建立覆蓋全省的心腦血管疾病1小時黃金急救圈。加強齲病和牙周病防治,擴大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覆蓋面。全面實施國家免疫規劃,強化疫苗接種,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0%以上。完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保險補償機制。強化艾滋病綜合防治,將艾滋病疫情持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保持采、供血機構血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核酸檢測全覆蓋。全面落實病毒性肝炎各項防治措施,實施結核病規范化治療。落實地方病預防控制工作要求,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節病危害,有效控制飲水型氟砷中毒和水源性高碘危害。

六、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全面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著力解決“一老一小”照護問題,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健康服務供給,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一)促進人口均衡發展。落實國家生育政策,依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落實配套支持措施。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促進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完善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和產假制度,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積極推動健康家庭建設,傳播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面向家庭的優生優育宣傳指導服務網絡。改革完善人口統計和監測體系,密切監測生育形勢,建立出生人口監測和預警機制。

(二)加快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強化政策引導和統籌引領,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大力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優先支持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制定整體解決方案,細化提供場地、減免租金、培養人才、綜合獎補、融資支持等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機制,推進托育服務健康發展。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采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加強人群密集區域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建設。支持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發揮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加強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與社區服務中心(站)及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遵循嬰幼兒發展規律,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標準規范體系,加強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建設。

(三)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老年醫療健康服務網絡。加強老年醫院、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醫療衛生機構和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鼓勵醫療資源豐富的地方將部分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轉型為老年醫院、康復和護理醫療衛生機構。鼓勵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康復醫學科,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床位占比。加快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大力發展醫養結合,支持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失能老年人護理床位。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鼓勵醫養結合機構加入城市醫聯體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融合發展。優化老年人住、行、醫、養等環境,營造安全、便利、舒適、無障礙的老年宜居環境。

增強老年健康服務能力。采用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普及膳食營養、體育鍛煉、定期體檢、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藥等健康知識。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團隊)作用,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協同、規范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簽約服務,推動老年人規范化健康管理覆蓋率持續提升。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實施積極的預防和干預措施。重視老年綜合評估和老年綜合征診治,完善老年疾病診治服務機制,實現老年醫療服務多病共治。創新服務模式,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家庭病床、上門巡診、家庭醫生簽約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精細化、人性化的醫療服務。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著力解決老年人在看病就醫中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構建適老化就醫環境。積極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七、聚力醫療衛生機構高質量發展,增強群眾健康獲得感

堅持創高峰、建高地、補短板、促均衡原則,以提高服務質量為核心,創建醫學高峰,打造醫療高地,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夯實基層基礎,創新服務模式,使人民群眾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

(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引領創建醫學高峰,以省級醫學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為平臺打造醫療高地,以縣域醫療中心為基礎,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醫療中心,構筑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新格局。在鄭州都市圈加快推進心血管、兒童、神經疾病、中醫(腫瘤)、呼吸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積極創建腫瘤、中醫(骨傷)、中醫(腦病)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打造成為國內一流、輻射中部地區的高水平臨床診療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科研創新平臺。在豫北、豫西、豫東、豫南、豫西南等地區,統籌考慮服務人口、輻射范圍等因素,依托綜合優勢突出的省、市級醫院,建設5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培育一批跨區域服務的高水平醫院,更好滿足省域內群眾醫療服務需求。在優勢臨床專科布局上,圍繞心血管、神經疾病、婦產、兒童、癌癥、眼科等專業,建設15個省醫學中心和60個省區域醫療中心,建成省級一流醫學學科,引領區域醫學發展。加快105個縣域醫療中心提質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醫院建設成為三級醫療機構,推動實現“大病不出縣”。

(二)促進城市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優化城市醫療資源空間布局,推動鄭州等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醫療資源向城市新區、外圍城區有序轉移。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單體(單個執業點)規模,引導大型公立醫院一院多區發展。全面提升城市醫療服務水平,每個省轄市、濟源示范區重點建好“四所公立醫院”,全部達到三級水平,指導各地建設心血管、兒科等“十大專科”,達到省級重點臨床專科水平。在城市新建居住區或舊城改造中,同步規劃建設、同步驗收交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原則上每個街道辦事處建設1個政府舉辦或公建民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社區居委會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三)夯實縣域綜合服務能力。優先發展縣級公立醫院,每個縣(市)重點建好“三所公立醫院”,到“十四五”末,全省70所縣級醫院達到三級水平。加強縣級醫院能力建設,提升核心專科、夯實支撐專科、打造優勢專科,著力提高兒科、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有效承擔縣域內常見病及多發病診療、危急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等任務,不斷提高縣域內就診率。加強城市醫院對縣鄉醫療衛生機構的對口幫扶,實現對口支援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全覆蓋。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常見疾病基層首診能力、急危重癥識別轉診能力、下轉患者接續服務能力、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傳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持續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十四五”期間,重點支持300所中心衛生院提質升級,達到或接近二級綜合醫院水平;推動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建設和服務能力全部達標,推進公有產權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公有產權村衛生室比例達到90%。

(四)提升醫療衛生防災減害能力。健全應急、氣象、水利、電力、通信等多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聯動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機制。發生重大災害時,優先保障醫療衛生機構供電、供水、交通、通訊、網絡等“生命線”暢通。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內部防災減災工作機制,確保極端條件下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轉。根據國家防災減害相關建設標準,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防災減害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生突發事件情況下醫療衛生機構安全防護能力。

(五)強化鄉村振興健康保障。加強衛生領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堅持基本醫療有保障目標標準,在5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健康扶貧主要政策總體連續穩定,健全動態監測和預警幫扶機制,調整優化政策措施,不斷補短板、強弱項,確保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合格醫務人員“空白點”持續動態清零。實施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行動,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將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公有產權村衛生室建設、鄉村醫生“鄉聘村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縣鄉醫療衛生機構、縣域內就診率、縣域內基層就診率等指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動態監測、年度考核指標體系。著力提升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及南陽市桐柏縣、唐河縣),盧氏縣、淅川縣等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鄧州市、固始縣等百萬人口大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六)著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堅持以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內涵拓展為導向,以健康為中心,著力形成主動、連續、綜合、高效的整合型服務,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居民健康。以滿足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建設臨床專科,重點發展重癥、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兒科、麻醉、影像、病理、檢驗等臨床專科,以專科發展帶動醫院診療能力和水平提升。持續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加強循證管理和精細化管理,規范和優化診療行為,提高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強化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體系,建立感染防控多部門協調機制。健全醫療機構評審評價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醫院評審和專項評價相結合的醫院評審評價體系。允許公立醫院在基本醫療服務基礎上,針對有較高需求的部分患者提供特需門診、家庭化產科等特需醫療服務,自主決定項目和價格,收費項目和費用所占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健全護理服務體系,穩步推行優質護理服務,加強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加強用藥監測和管理,開設合理用藥咨詢或藥物治療管理門診,開展精準用藥服務。加強無償獻血及臨床用血管理,確保血液安全,提高臨床合理用血水平。加大單采血漿站監督管理力度,杜絕非法采供血現象發生。

(七)創新健康服務模式。全面推行預約診療和日間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三級醫院大力開展日間手術、日間病房、日間治療中心等服務,推動三級醫院日間手術等服務常態化、制度化。全面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以腫瘤、疑難復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為重點,建立多學科病例討論和聯合查房制度,推動門診和住院多學科診療模式制度化。創新急診急救服務,推進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五大中心建設,為患者提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以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為切入點推進基層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醫防融合,完善上下轉診標準,引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健康教育工具、健康信息采集設備,提升基層慢性病診療、隨訪、健康管理等全流程服務能力。立足健康全過程,促進預防、治療、護理、康復有機銜接。推廣社區“健康驛站”建設,為居民提供體質健康測評、常規體檢項目檢測、健身指導方案、健康咨詢等便利化公益服務,把慢性病預防、健康教育等服務落實在群眾身邊。

八、厚植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速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

堅持中西醫并重,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擴大高質量供給,夯實人才基礎,構建創新體系,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探索河南特色中醫藥發展道路。

(一)推進中醫藥服務能力提質升級。加快中醫(腫瘤)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積極創建中醫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骨傷、腦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圍繞肺病、骨傷、兒科等專科和專病領域,加快建設12個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26個省中醫專科診療中心、32個省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推動中醫兒科、骨傷等專科發展成為全國一流學科。提升區域內疑難、危重、復雜疾病的中醫診療能力。建設省級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多發疾病和重大疑難疾病多學科聯合攻關和臨床協作。推進三級綜合醫院省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完成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專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藥科室標準化建設。強化縣域中醫醫療服務能力,積極推進縣級三級中醫醫院建設,鼓勵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和特色專科醫院,到“十四五”末,完成縣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達標建設,至少20家縣級中醫院建成三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中醫館(中醫科)全覆蓋、25%的建成示范中醫館。

(二)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成1個省級中醫康復中心、一批省級區域中醫康復中心,所有三級中醫醫院和70%的二級中醫醫院設置規范化康復科。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升級工程,完善食養制度體系,推廣20個適宜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設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加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攻關,建立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模式,聚焦中醫疫病理論創新、臨床診療方案篩選及優化、中藥新藥研發及機制研究等領域,在傳染病預防、治療、康復等環節的關鍵點上進行突破,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獨特作用。

(三)發展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深入推進“岐黃工程”“仲景人才工程”,積極打造一批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培育一批中醫藥領軍人才和優秀臨床人才,推動建設高端中醫醫學創新團隊。建立健全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大力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擴大師帶徒范圍和數量,支持從事中藥炮制、制劑、加工等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帶徒授業。建設和利用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加強省、市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通過設立教學門診等形式,探索將師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全過程。大力推進西醫學習中醫,組織“西學中”培訓,允許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考核后提供中醫服務,參加中西醫結合職稱評聘。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加強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開展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全面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支持河南中醫藥大學建設一流專業,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支持高水平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根據中醫醫療機構及健康產業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科學合理布局中醫藥及相關專業。

(四)堅持中醫藥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高標準建設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傳承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爭創國家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加大省中醫藥研究院、正骨研究院建設力度。推動省級中醫醫院向臨床研究型醫院轉型。開展中醫藥古籍、文獻普查登記,推進數字化保護工作。挖掘整理傳統中藥制劑技術,收集篩選民間中藥單驗方和技術,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鼓勵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授徒活動。鼓勵設立中醫藥博物館、展覽館和服務體驗區,支持建設醫圣祠文化園、張仲景博物院,辦好仲景書院。支持中醫藥文化研究和成果推廣。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加強張仲景文化和品牌弘揚宣傳,辦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打造以張仲景文化為核心,涵蓋洛陽正骨文化、懷藥文化等富有歷史底蘊和地域特征的中醫藥文化體系,建設20家左右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加強傳統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五)加強中醫醫療機構管理。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系,重點加強以中醫醫院“雙核心指標”為核心的管理評價,強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加強以信息化為支撐的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建立績效考核結果運用機制,推動中醫醫院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加強中醫醫療機構醫療質量控制管理,推動加快中醫醫療機構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

(六)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在伏牛山、大別山、太行山等中藥材產區,擴大“四大懷藥”“八大宛藥”等道地中藥材種植規模,打造一批豫產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一批豫產道地藥材生產種植基地、豫藥良種繁育基地,推動建設一批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和產品信息可追溯的現代中藥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藥材現代化物流體系標準的加工與倉儲物流中心。實施南陽艾草產業發展倍增計劃,制定艾草種植、加工、炮制、倉儲等全產業鏈技術規程和標準,加強艾草產業園、專業市場和物流倉儲基地建設,打響“南陽艾”品牌。拓展我省“食藥物質”產品,制定“食藥物質”地方標準,推進中藥材綜合利用研發和創新。依托高水平科研、醫療機構和中藥創新企業,建設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中醫藥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轉化形成一批中醫藥先進裝備、中藥新藥。

九、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大力推廣三明市醫改經驗,加強黨委和政府對醫改工作的領導,落實政府對醫改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推進醫療、醫保、醫藥、醫養、醫改“五醫”聯動,鞏固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一)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公立醫院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落實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公立醫院的投入政策,落實對中醫醫院和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專科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積極穩妥推進化解公立醫院符合規定的長期債務。落實公立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健全運營管理體系,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深入推進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實公立醫院醫師區域注冊制度。健全醫務人員培養評價制度,允許科研人員按相關規定開展創新創業,鼓勵高層次人才在世界級和國家級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兼任職務。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職業精神,建設特色鮮明的醫院文化。堅持和強化公益性導向,全面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堅持和強化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堅持醫防融合、平急結合、中西醫并重,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目標,強化體系、技術、模式和管理創新,加快構建新體系、引領新趨勢、提升新效能、激發新動力、建設新文化,實現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

(二)加快分級診療體系建設。

優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省、市、縣、鄉、村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落實梯度功能定位,均衡發揮作用。加強城市網格化醫療集團布局管理,為網絡內居民提供一體化、連續性醫療衛生服務。持續深化縣域綜合醫改,提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質量,按照縣鄉一體化、鄉村一體化原則,加強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統籌管理。推進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發展。

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升級。按照“家庭簽約、分類管理、團隊服務”原則,穩步擴大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范圍,建立以醫聯體為平臺、全科醫生為主體、全科專科有效聯動、醫防有機融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并與社區治理有效協同,為轄區內居民提供網格化健康服務。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有效銜接,提高簽約服務質量。

促進雙向轉診、上下聯動。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協同聯動、連續通暢的雙向轉診機制。推動三級醫院減少常見病患者占比,提高疑難危重癥和三、四級手術占比,縮短平均住院日。推動實行以醫共體為單元的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取消對醫共體內單一醫療機構總額付費,完善基本醫保門診統籌政策和轉診轉院管理辦法。落實分級診療病種目錄,遴選50種以上慢性病、常見病作為基層首診病種,引導參保患者在門診就診、到基層住院。到“十四五”末,省域外轉率顯著降低,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縣域內基層就診率穩定在65%左右,實現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市域、縣域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

(三)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實行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動省級統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醫療衛生機構充分參與、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統籌兼顧醫療發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調控醫療服務價格總體水平。建立靈敏有度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調價評估,達到啟動條件的要穩妥有序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理順比價關系,支持公立醫院優化收入結構,提高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化驗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例。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探索按床日付費、門診按人頭付費,科學制定醫保總額預算,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按病種、按床日、按人頭等的付費標準,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行總額付費,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實行異地就醫結算。扎實推進醫保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升經辦服務水平。健全醫保基金監管機制。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家庭病床制度。合理調整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項目收費價格,探索建立安寧療護按床日付費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四)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依據安全、有效、經濟的用藥原則,優化醫療機構用藥目錄,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配備使用管理。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鼓勵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形成以基本藥物為主導的“1+X”用藥模式(“1”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X”為非基本藥物)。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藥事管理,促進合理用藥。完善藥品耗材采購政策,逐步擴大政府組織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醫用耗材品種范圍。完善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強化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和監測預警。建立健全應急藥品保障機制,制定工作預案,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藥品供應保障能力。堅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加強藥品使用監測和臨床綜合評價結果分析應用,持續開展高值醫用耗材治理,提高臨床應用水平。強化藥師隊伍建設,擴大總藥師試點范圍,拓寬藥學服務范圍。

(五)推進醫藥衛生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加強醫療衛生全行業、全過程、全要素綜合監管。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加強監督體系和隊伍建設,推進衛生健康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加強醫療服務要素準入、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醫療衛生機構運行、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從業人員、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秩序和健康產業監管。創新監管方式,推行“互聯網+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發揮信用機制、信息公開機制、風險預警和評估機制、網格化管理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依法聯合懲戒體系,推進綜合監管結果統籌運用,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十、提速信息化建設,賦能衛生健康創新發展

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牽引,夯實基礎網絡服務能力,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醫療健康數據資源集聚開放,拓展服務空間,提高服務效率,創新服務業態,促進衛生健康提質增效升級。

(一)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省、市、縣、鄉、村的衛生健康信息通信網絡保障體系,推動醫療機構5G網絡全覆蓋。完善省、市、縣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功能,推進業務系統整合融合,促進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公共衛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數據庫、衛生健康基礎資源四大基礎數據庫為核心,相關主題數據庫為基礎,構建融合數據管理、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數據關聯整合三大共享方式的全省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并以專題庫形式在省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二)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推動和規范“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創新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模式。持續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加強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智能化建設,優化數字化醫院評審,創建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推進全民健康信息系統建設應用,健全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推進業務協同。創新“互聯網+數字影像”服務,全面建立完善遠程醫療應用體系。創新“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新模式,開展線上咨詢、診療、預約檢查、送藥上門全流程服務,為患者提供全流程、個性化、智能化服務。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務。

(三)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創新應用。加強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應用。建立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機制,實現公共衛生、人口監測、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醫養結合、綜合管理等應用信息系統數據采集、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深化大數據在行業治理、臨床、科研、公共衛生、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應用,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共享和創新應用,重點支撐醫療機構績效考核、醫療衛生服務監測分析、智慧化預警監測服務、臨床科研創新等應用,培育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新業態。

(四)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快推進新的業務系統建設和已建業務系統的整合融合。強化公共入口、公共支撐、公共通道等基礎支撐系統能力建設,統一身份認證和服務入口。建立政務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政務信息共享。強化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等基礎支撐,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拓展網上辦事服務廣度和深度,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的全流程在線和“一網通辦”。統籌推進電子證照應用,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五)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推動5G、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相互補充,構建新基建體系。推進5G技術與衛生健康融合應用,重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基礎設施布局,豐富應用場景,實現5G技術在遠程醫療、院前急救、公共衛生等領域深度應用。加快智慧醫療物聯網應用,推動形成人機、機物、物物互聯。推動區塊鏈技術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的應用,為精準防控提供決策支持。加快虛擬現實技術在醫療教學培訓、在線診療、虛擬探視等環節的應用,鼓勵發展虛擬現實健康養老等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積極發展“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療,提升智慧化、智能化水平。

十一、優化人才科技生態系統,建設創新資源要素集聚高地

整合科技、人才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非基本醫療領域配置資源的作用,構建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統籌優化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規范臨床實習管理,提升醫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健全以“5+3”為主體、“3+2”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培養結構,加快創新發展。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穩妥推進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工作,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學院建設,完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擴大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供給。深入推進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加強公共衛生人員繼續醫學教育、亞健康運動健身干預技能教育,提高公共衛生人員綜合服務能力。實施新一輪基層衛生人才工程,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優秀人才。大力培養全科、采供血、兒科、精神科、感染控制、病理、老年醫學、麻醉、中醫、藥劑、公共衛生、護理、助產、康復、安寧療護、醫養結合、醫院管理等急需緊缺人才。到2025年,力爭實現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3.93人。

(二)加強高端醫學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和引進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高層次醫學人才,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依托高水平醫院組建名醫、名師工作室,加強博士后流動站、科研工作站建設,組建以醫學拔尖人才為核心的醫學團隊。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融合“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建立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暢通人才引進渠道,大力引進高層次急需人才,集聚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引領學科發展的領軍人才,一批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國內領先的創新團隊。

(三)健全人才保障體系。改革公立醫院人員編制與人員配置管理,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體現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人事薪酬制度,落實“兩個允許”。完善醫務人員使用、流動與服務模式。健全基層及緊缺人才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職稱晉升辦法和人才準入、評價標準,根據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發展適時優化崗位結構比例標準,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提升行業職業吸引力。落實基層醫務人員激勵保障政策,提高薪酬待遇,落實職稱晉升傾斜政策。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政策,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并實行“鄉聘村用”,穩定優化鄉村醫生隊伍。

(四)構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開放式創新,推動更高層次的科技對外開放。促進各主體研究力量協同創新,加強創新網絡建設,推動科研數據、科技資源、實驗設施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堅持機制創新,完善集聚創新要素的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以新機制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構建創新活力更強、臨床轉化效率更高、產業化與普惠化更緊密銜接的創新服務體系。搭建新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省醫學實驗室。加強醫學科技輔助創新、中醫藥科技和國際科技合作等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建設。進一步暢通創新鏈條,大幅提升體系化的科技創新能力。緊緊圍繞重大需求,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資源聚集平臺作用,重點開展應用基礎研究、重大產品技術研發、重大疾病防控及策略研究,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衛生等技術保障能力。加快成果轉化應用,重點加強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疾病防治、健康服務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完善醫療衛生適宜技術研究和推廣體系。

(五)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范發展。進一步完善政策,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推動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支持社會力量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水平民營醫院跨區域舉辦全科醫療、專科醫療、中醫藥、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機構,實現品牌化、集團化發展。引導促進第三方獨立設置機構發展。按照國家部署,開展診所備案管理,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鼓勵社會力量發展母嬰照料、殘疾人康復護理等專業健康服務機構。在家庭醫生簽約提供基本服務包的基礎上,根據群眾健康管理需求和承擔能力,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包,探索商業健康保險作為籌資或合作渠道。大力開展健康咨詢和疾病預防,規范健康體檢服務,促進健康管理服務重心向預防為主轉變。

(六)創新健康服務新業態。以優質旅游、生態、醫療資源為依托,引入社會資本集聚品牌、人才、資本等要素,打造一批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推動體醫融合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以科學健身為核心的體醫結合健康管理機構,推廣體醫結合健身服務和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健康旅游,打造一批以體檢、疾病治療為主的實體型高端醫療園區,開發和推介一批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中醫藥、康復療養、休閑養生等健康旅游路線和產品。推動“醫研產學”協同發展,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健康產業園區(基地)、企業之間的合作,建設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示范應用基地和培訓中心,形成“示范應用—臨床評價—技術創新—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增加新型健康保險供給,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覆蓋特需醫療、前沿技術、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應用及疾病風險評估、疾病預防、運動健身等干預性服務的醫療保險產品,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定促進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和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加快發展醫療責任保險,促進醫療糾紛化解。促進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開展管理式醫療試點、互聯網保險服務。發展健康數據管理業務,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依托山水、溫泉、中醫藥、太極少林文化等優勢資源,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療養機構進小鎮、進景區、進度假區,建設鄉村休閑康養度假單元,發展多元健康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康養目的地和康養產業集群。支持宛西制藥、羚銳制藥、輔仁藥業以及食品企業研發藥食產品,打造本土系列特色品牌。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組織領導格局。各地要結合自身實際,及時制定本地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細化目標和措施,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指導、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層層負責、層層落實的良好工作機制。強化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的管理機制,建立規劃實施的部門聯審聯動機制,健全規劃監督評價、反饋與調整機制,增強規劃引導力、執行力和約束力。

(二)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積極推動立法,加快推進中醫藥、控煙、人口計生等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研究、起草和修訂,加強衛生健康法治宣傳教育,持續提升衛生健康系統人員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提高依法執業能力,建設保護醫護人員正常執業的法治環境,依法打擊涉醫違法行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統一全省衛生健康系統權責清單,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在線辦理和“一窗式”受理,逐步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推動政務信息公開,提高行政透明度。嚴格監管行業作風,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行為。

(三)加大健康投入。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衛生健康投入責任,根據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建立各級財政合理分擔機制。明確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加大政府衛生健康投入力度。健全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經費補償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加大對衛生健康事業的投入力度,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進一步減輕個人就醫經濟負擔,降低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建立結果導向的健康投入機制,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價。

(四)注重宣傳引導。積極開展正面和典型宣傳,充分發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切實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有效防范化解醫患矛盾,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樹立衛生健康行業和醫務人員良好社會形象。加強衛生健康文化建設和行業精神文明建設,聚焦作品質量、聚力文藝創新、多出精品力作,建設衛生健康文化宣傳基地和文化推廣平臺。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推動社會大眾和多元主體共建共享衛生健康事業,努力營造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