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附全文) 發布時間:2021-10-12 10:12

中商情報網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是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關鍵期,必須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格局新優勢,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根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國家、省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關部署,結合青島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時期,青島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持續提升,產業規模持續增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動力。

1.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北汽新能源汽車、空客直升機等一批重大引領性項目落地,卡奧斯入圍全國十大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產業集聚發展成效顯著,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兩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電力裝備等10個集群入選省雁陣形產業集群。

2.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能級迅速攀升,202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286.6億元,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1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55件,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220%、215%和417%。高新技術企業4396家,較“十二五”末增長近4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車創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山東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學(青島)計算社會科學研究院成功落戶,已擁有6家國家工程實驗室、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6所大學、212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3.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海爾集團、青島高新區、萊西市和青島藍谷高新區獲批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創新人才加速集聚,籌建青島人才集團,推進市場化引才,海外、國內招才引智工作站總數分別達到36家和14家,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30萬人,2019年獲評全國“最佳引才城市”。創業投資體系逐步完善,創投風投資本規模突破千億元。

4.新經濟業態加快培育。新經濟成為拉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能,2020年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6%,擁有海爾卡奧斯、酷特智能等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先后培育了杰華生物、聚好看、日日順、偉東云教育、能鏈、特來電等一批獨角獸企業。

(二)面臨形勢。“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深度演進、相互交織,全球產業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加速滲透,持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將更加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市場,為商業變革、產業轉型升級等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高技術產業應用場景廣泛,對供給側特別是高技術產品服務供給的需求持續上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以下簡稱“上合示范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日韓區域合作、中德生態園、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等建設,青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對部分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帶來一定沖擊;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高端芯片、基礎軟件、高端醫療設備、機器人核心部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生物醫藥開發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體系尚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匱乏;創新型領軍企業數量較少,科研資源有效整合不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仍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金融支持、政策供給等方面還相對滯后,統計監測數據支撐產業分析有待加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級,促進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速提升,打造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引領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技術創新迭代,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新經濟,形成新動能,培植新優勢。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要素資源合理流動。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監管服務等方面作用,以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構建有利于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數字先導,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虛擬與現實互動、線上與線下整合、技術和產業跨界融合,全面優化重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

示范帶動,集聚發展。實施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和重大示范項目,推動重點產業領域形成規模效應。持續優化產業布局,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開放合作,協同發展。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的國家融合和全球配置。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引領作用,打造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共同體。

(三)發展目標。到“十四五”末,支撐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與軟環境不斷完善,科技基礎設施對創新能力增強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市場活力迸發的產業發展新生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建設一批科技引領、自主可控、主導行業創新能力突出的產業鏈條,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9%,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800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現代海洋等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部分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集聚發展形成新格局。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以產業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3-5個規模超千億的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新經濟培育形成新動能。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跨界融合化,推動3000家以上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經濟新業態模式,建設新經濟新業態模式的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區和生態創新區。

三、重點產業

以破解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卡脖子”問題及夯實產業基礎為核心任務,集中優勢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海洋、生物等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服務業,全面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聚焦建設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動形成網、云、端全方位供給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高地。

1.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服務。開展5G通信測試、網絡安全防護、射頻識別等關鍵技術攻關,支持IPv6應用服務建設,開展網絡體系架構、安全性和標準研究,率先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鼓勵開發基于IPv6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鼓勵研制基于5G和支持IPv6規范的網絡設備、智能終端等產品。加快5G網絡規模部署,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

2.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打造國際領先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集聚企業、資本、技術、人才等產業要素,覆蓋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圍繞高端家電、智能家居、橡膠輪胎、生物醫療、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城軌、智能充電等重點行業,建設垂直行業平臺,通過工業模型沉淀,推動行業應用,實現平臺服務縱深發展。圍繞人工智能、5G、數字孿生、區塊鏈以及智能制造推廣、數字化轉型、供應鏈管理等重點領域,建設特定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平臺間數據共享、功能調用和服務互聯,打破行業邊界,實現平臺服務橫向擴張。聯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工業互聯網領域一流院所,建設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山東分中心、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應用體驗中心,實現全品類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整體提升。

3.集成電路。實施集成電路“強芯”工程,重點發展模擬及數模混合集成電路、半導體功率器件、光通信芯片和模組、微機電系統傳感器、第三代半導體等細分產業,構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產業鏈,打造中國北方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地。加快超高清系統級芯片、智能傳感器、EDA/IP核、高端光電子芯片等核心技術攻關及特色工藝研發,推動面向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超高清視頻、軌道交通等行業深度應用。加快建設青島EDA中心、青軟晶尊集成電路人才實訓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爭創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

4.超高清視頻。加快突破超高清成像、傳輸、存儲、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超高清視頻設備和終端產品生產基地,推進新一代顯示技術、4K/8K超高清芯片、大尺寸面板、激光器等行業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配套,引進發展微型LED、高世代TFT-LCD項目。深度挖掘“超高清+”應用場景,加快超高清視頻技術在文教娛樂、安防監控、醫療健康、工業制造、智能交通等行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建設中國廣電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及超高清視頻制造業創新中心、內容制作基地、內容云平臺,實現產業“制造、內容、應用”融合發展。

5.高端軟件。推進青島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建設,推動高端軟件產業發展。努力做強研發設計類、生產管控類、經營管理類、平臺及工業APP類等工業軟件,推動青島市工業軟件從上層生產控制、運營管理類向研發設計、嵌入式應用系統等底層環節突破。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海洋等行業領域的應用軟件,加快向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平臺化發展。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軟件,打造一批場景應用示范項目,帶動技術突破。

6.大數據。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布局大數據中心建設,引導數據中心進行綠色節能技術改造,嚴格審查新建數據中心能耗。提高大數據中心存儲能力,發展應用承載、數據存儲、容災備份等數據服務。打造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建設一批省級數據中心集聚區。大力推動政務數據和工業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完善數據資源采集匯聚、交換共享、開放交易等生產應用鏈條。加強海洋大數據統籌,推動海洋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面向家電、海洋、金融等重點行業領域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服務。

7.先進計算。推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中心升級,推動參與國家級分布式超算互聯網建設。依托超算中心等合理布局邊緣計算節點,到2025年,全市邊緣計算節點數達到200個以上。推動制造業、電信、能源、金融、商貿、農業、文化創意、公共安全等行業領域大數據與云計算應用,鼓勵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強大數據與云計算在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深入應用,構建完善云計算產業鏈。

8.人工智能。發揮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全國首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引領集聚效應,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到2025年,引進培育30家以上人工智能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形成50個左右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建成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制造業、教育、環保、交通、商業、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

9.區塊鏈。推動建設區塊鏈底層基礎服務平臺,支撐區塊鏈示范性應用落地。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開展聯合攻關,推進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側鏈與跨鏈等區塊鏈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在金融、醫療健康、供應鏈管理、產品追溯防偽、版權保護交易、電子證據存證、信息安全等典型應用場景開展區塊鏈應用試點示范,探索利用區塊鏈數據共享模式開展“數字政府”建設。依托市北區“鏈灣”、嶗山區國際金融中心、青島西海岸新區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應用創新基地等載體,引進培育區塊鏈獨角獸企業,培育完善“區塊鏈+”產業生態。

10.基礎電子元器件。面向電路類、連接類、機電類、傳感類元器件及功能材料類元件、光通信器件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市場應用推廣,在智能終端、5G、工業互聯網和數據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推動電子元器件差異化應用,加速產品迭代升級。鼓勵和引導化工、有色金屬、輕工機械、設備儀器等企業進入電子元器件領域,開展關鍵材料、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實現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增強試驗驗證能力,提升關鍵環節配套水平。

(二)高端裝備。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結合青島市產業基礎及未來發展趨勢,按照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方向,暢通“產品研制-示范應用-改進提升-產業化”循環,建設國內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

1.軌道交通裝備。依托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面向智能化、輕量化、系列化發展,圍繞高速綠色經濟鐵路裝備、智能鐵路關鍵裝備、智慧城軌交通裝備等領域,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建設覆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提升轉向架、動車組輪對、列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和制造水平,提高本地產業配套能力和檔次,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研制基于人工智能駕駛腦的智能列車譜系化產品,加快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等前沿新產品產業化。建設全球軌道車輛認證檢測中心和國家城市軌道交通裝備質量檢驗中心,開展裝備認證、試驗檢驗,打造軌道交通車輛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務基地。搭建車網路一體化核心系統智能仿真平臺,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智能運維服務,提升軌道交通裝備全系列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務能力。

2.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突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導向,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培育相結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的推廣應用,重點支持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增材制造裝備、智能檢測設備等。面向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家用電器、化工、建材、食品醫藥、糧食儲備和糧油加工等行業智能化升級需求,分行業領域選樹典型,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與復制推廣。加強高端智能化系統研制應用,重點開發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集散控制系統、數據采集與視頻監控系統等工控系統及自主可控的計算機輔助設備(CAD)等系統軟件。大力培育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裝備企業,加快開發更多數字化智能化產品,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青島品牌。

3.機器人。適應工業互聯網發展需求,以機器人整機制造為牽引,加快突破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關鍵共性技術,推進青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集群做大做優。面向工業生產領域,重點發展涂膠、裝配、激光加工、焊接、智能檢測噴涂、碼垛、搬運等工業機器人;面向商業、醫療、教育、生活等領域,重點發展家庭服務、教育、護理和康復服務機器人;面向安全生產和消防等領域,著力開發消防救援機器人、特種作業機器人。加強檢測認證能力建設,參與機器人行業標準體系及國家標準制定,鼓勵機器人企業完善試驗驗證基礎設施,健全機器人檢測評價體系。推動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集成應用、配套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4.高檔數控機床。圍繞重型數控切割機床、數控特種加工機床、金屬切削機床等重點產品,加快機床制造業提檔升級,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攻克高速高效高精加工與成形制造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實現質量、性能新突破,補齊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支持企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開發應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網絡通信等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提升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的自檢測、自校正、自適應、自組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5.重大成套裝備。支持重大成套裝備向智能化、無人化升級,重點加快紡織機械、輪胎成套裝備、空氣彈簧智能制造生產線、鋰電漿料制備成套裝備等的開發及產業化,突破高檔數控加工中心、熱沖壓力成型生產線等重大短板裝備,推動機械裝備產品由數字化單機向智能化制造單元和成套設備轉型。鼓勵企業建設成套裝備的綜合測試驗證平臺,全面提升相關行業重大成套裝備的產業化能力。建設一批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根據民生領域重大裝備需求,提升重點高檔裝備制造能力,實施重大智能制造示范應用工程,大力發展智能農業機械裝備、智能化紡織成套裝備、智能物流及倉儲裝備等智能制造成套裝備。

(三)新能源。順應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圍繞建設新能源裝備和應用強市,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加快新能源在電力、交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推動青島市成為新能源產業集聚示范區。

1.風能。探索在遠海建設大型海上風電場,加快海上風電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推進3-5MW風電機組技術研發及規模化應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10MW及以上風電機組和軸承、葉片等關鍵部件,提升風電產業智能化加工和質量控制水平。加快開展海域離岸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驗,健全海上風電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和用海標準。積極爭取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基地。堅持集中與分散并舉開發利用風電,有序發展陸上集中式風電。

2.太陽能。積極發展太陽能光伏裝備、太陽能熱利用裝備、太陽能熱發電裝備制造等。大力推廣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打造品牌、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條,力爭形成完整產業鏈條,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重點發展大型中溫平板集熱器、選擇性吸熱體涂層材料等產品。建設一批農光、漁光等“光伏+”綜合利用示范區,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

3.氫能。綜合推廣利用氫能源,打造國內重要的氫能產業基地,建設“東方氫島”。探索氫能納入區域能源體系,拓展氫能在工業、建筑、交通、物流等領域應用,實現多種能源協調發展,建設綠色、智能、高效能源體系。壯大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條,重點突破質子交換膜、雙極板、高性能碳紙、低鉑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形成系列化燃料電池品牌產品,實現“單電池-電堆-發動機-整車”全產業鏈高端化發展。依托山東能源研究院等建設山東氫能檢驗檢測平臺。

4.生物質能。加強生物質技術創新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技術創新,提高技術集成度,突破生物質轉化利用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沼氣工程技術和設備、生物質供熱和發電鍋爐、生物質成型燃料成套設備等。積極推進生物質發電、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生物質液體燃料和生物質燃氣項目,開展生物質供熱、供暖、供氣示范項目建設。

5.能源互聯網。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等基礎設施網絡及電力系統要素,構建以電為中心的綜合智慧能源供應系統。推動能源企業與大數據通信企業相互滲透,打造能源互聯網平臺,鼓勵以民營資本為主體打造“能源+互聯網+金融”體系。支持研發應用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的高效集成與智能化調控、能源大數據集成和安全共享、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與管理以及需求側響應等技術,形成較為完備的技術標準體系和產業基礎。

(四)新材料。聚焦基礎優勢材料、前沿材料和行業壟斷材料,全面提高新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性能,推動產業品類實現智能化、輕量化、極端化,著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青島市新興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

1.基礎優勢材料。發揮董家口港口優勢,做大做強輕質烯烴深加工產業鏈,加強乙烯、丙烯深加工產業鏈和聚碳酸酯產業鏈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實現先進有機材料產業化。大力發展高端改性塑料產品、高分子復合材料產品,打造高端醫用高分子產業鏈。加速橡膠輪胎行業的高性能合成橡膠材料產業化,提升全鋼半鋼子午胎、航空胎性能,擴大產業化規模。鼓勵企業開發性價比優良、環境友好的涂料品種,重點發展高性能石化防腐涂料、海洋防腐、防污涂料等專用產品。鼓勵建設水處理用高通量納濾膜、高性能反滲透膜以及污水治理和海水淡化用特種膜、高性能低成本電解用離子交換膜等產品的工業化項目。

2.前沿新材料。提升石墨烯粉體、石墨烯薄膜等規模化制備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在光電子、航空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打造石墨烯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加快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研發,聚焦軌道交通產業需求,實現碳纖維制品產業化。積極發展為第三代半導體、平板顯示器、印制電路板、集成電路、新能源電池領域配套的碳化硅單晶襯底材料、氮化鎵晶體、氮化硅半導體封裝材料、TFT液晶材料、OLED發光材料等新材料,加快品種更替和質量升級,滿足電子信息產業更新換代需求。

3.高端專用材料。加強先進金屬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海洋工程及裝備、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推廣應用。以滿足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為目標,發展高性能和專用特種優質鋼材,發展高強度及超高強度特殊用鋼。突破發展非晶合金系列軟磁材料、高強高韌鋁合金材料、高強耐熱鋁合金材料、特種有色晶種材料、新型鋁合金復合材料等專用材料。研發高性能鑄造鎂合金、高強韌變形鎂合金和低成本鎂合金及其加工技術,推進鎂合金在汽車零部件、軌道列車、電子等領域的應用。

4.海洋生物材料。圍繞軍工、紡織化纖、健康醫療等產業需求,建設一批海藻纖維、甲殼素/纖維素復合纖維及功能材料產業化項目,大力發展藥用輔料級、創面敷料級、體內植入級的褐藻膠、殼聚糖、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重點開發止血材料、創傷修復材料、組織工程材料和藥物緩控釋材料等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擴大產品市場規模,實現海洋水產品深加工利用的多元化發展。

5.功能性材料。積極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術研究,重點研制激光、電子束、離子束驅動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藝裝備,開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掃描振鏡等配套核心器件,突破鈦合金、高強合金鋼、高溫合金、不銹鋼鎳基粉末、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專用材料。

(五)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瞄準汽車產業輕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發展方向,加大輕量化材料、高續航電池、智能車聯網、整車熱管理等關鍵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實現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車應用生態。

1.整車制造。以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兼顧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加快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為技術路線,大力引進新能源整車大項目,補齊產業鏈關鍵短板和供應鏈薄弱環節,推進整車企業產能釋放、車型升級。依托青島國際院士港、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等機構,重點攻克整車平臺正向研發、輕量化、整車安全和智能網聯汽車感知、決策、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加快提升整車檢測及診斷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

2.無人駕駛。圍繞無人駕駛核心算法、線控底盤、動力執行、環境感知、平臺調度等五大系統,實施精準招引,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制定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發展路側感知技術,有序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建設5G智慧交通示范道路,率先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即墨區、青島藍谷等區域劃定并建設開放或半開放智能汽車測試區。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即墨區、萊西市、城陽區、青島高新區等區域先行先試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優先開展智能交通示范路線運營,穩步推進特定場景示范應用。開展智能汽車產業支撐能力建設,完善智能汽車測試評價體系,推動測試評價技術及驗證工具研發應用。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3.關鍵零部件。開展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技術攻關,加快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支持基礎元器件、關鍵生產裝備、高端試驗儀器、開發工具、高性能自動檢測設備等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創新。攻關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海量異構數據組織分析、可重構柔性制造系統集成控制等關鍵技術。充分發揮整車企業的虹吸效應,集聚引進關鍵配套,完善產業鏈條。重點發展車載操作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開展高性能鋁鎂合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車輛輕量化關鍵材料產業化應用。

4.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布局合理、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大力推進公共停車場、居民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駐地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根據換電模式電動汽車推廣情況,有序推進換電設施建設。依托新能源汽車綜合監管平臺,加強全市充電基礎設施統一監管,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充電服務網絡,滿足綠色出行充電需求。

(六)綠色環保。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1.節能家電。引進資源改善“缺芯少面”短板,突破高性能變頻、高效節能、分布智能控制、語音交互等關鍵技術,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高端智能家電產品,推動家電制造業向智能家電和智能生態跨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節能家電研發制造基地。

2.高效節能。重點研發節煤、節電、節油及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高效節能技術,發展工業、辦公生活、建筑等節能裝備產品。完善能源資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強化單位能耗產出效益評價結果運用,倒逼能耗產出效益低的企業整合出清。實施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提升行動,在鋼鐵、電力、化工和建材等行業,全面推廣應用節能技術裝備。突破能源高效和分質梯級利用、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二氧化碳熱泵、低品位余熱利用、供熱鍋爐模塊化等關鍵技術和裝備。

3.先進環保。加強水、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先進環保技術推廣應用和集成創新,重點發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裝備、智慧環保裝備、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制造產業。建設環保產業園及環保創業孵化平臺,突破環境污染源采集及分析、電波傳播檢測監測分析等關鍵技術,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污染土壤修復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示范,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保管家等環境治理模式。

4.資源循環利用。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及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鼓勵資源綜合開發回收再利用,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園區能源資源的梯級利用和系統優化,打造綠色低碳循環園區。依托董家口經濟區,推動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和機電產品再制造、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廢舊輪胎資源化利用。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更新消費試點,圍繞培育“互聯網+回收”模式、完善回收和周轉網點、提升拆解處理能力、創新家電消費模式等領域,暢通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產業鏈條。推動建設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超前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裝備研發。

(七)航空航天。依托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等載體,加強直升機、民用小型飛機、無人機研發和產業化,推進航空航天產業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力爭在通用航空器研發設計、整機與零部件制造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裝備生產配套基地。

1.飛行器整機。著力發展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機等通用航空器,發展干線飛機、支線飛機等航空裝備,推動通用航空器整機制造企業做大做強,建設國內直升機研發制造及應用示范基地。

2.航空關鍵零部件。聚焦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關鍵工藝的研發,支持通用飛機發動機、發動機葉片等航空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打造青島航空發動機配套制造產業基地,加快突破航空零部件關鍵技術及裝備,推進航空電子設備、航空液壓件、航電系統、航空材料等配套體系開發制造,加強高品質航空輪胎的研發,擴大航空裝備發展規模,增強配套能力。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通航產業示范區、臨空經濟示范區、航空產業園和航空小鎮、飛行營地。

3.衛星應用。面向商業應用與大眾消費市場,開展基于位置信息網絡、寬帶通信網絡和高分辨率遙感數據服務。加快開發基于北斗的地基增強系統(GBAS)、無人機飛行校驗系統、空地協同的機場電磁頻譜監測系統等。加快遙感、通信、導航等衛星應用,重點在北斗衛星導航、衛星遙感及衛星通信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建設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分中心、檢測中心和地基增強系統。強化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建設,推動科研院所、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與衛星應用企業合作對接,引進30-50家衛星應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基本形成上下游高效聯動的產業鏈協同體系,打造以北斗導航為核心競爭力的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基地。

(八)現代海洋。深入推進經略海洋攻勢,統籌沿海、淺海、深海、遠海發展,科學、綠色、立體開發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積極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海洋工程裝備。面向深海大洋資源開發,以核心設備國產化為導向,重點突破極地冰區平臺、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深海油氣勘探等海洋工程平臺的研發建造。加快推進青島海上綜合試驗場、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設,發揮中國船舶集團海洋裝備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等平臺創新優勢,突破總裝集成能力,發展深海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深水海洋裝備系泊系統等。強化海洋環境智能監測,重點發展海底觀測平臺、遠程探測雷達、觀測浮標、觀測臺站用傳感器與設備、聲學和光學測量與觀測設備、探測雷達、遙感監測無人機、深海探測機器人等海洋環境監測與探測設備。

2.海洋生物醫藥。實施“藍色藥庫”計劃,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綠色、安全、高效的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生物制品,加快海洋功能性食品、化妝品等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推進創新藥物臨床試驗,開展海洋中藥資源保護和品質評價、海洋藥物藥效評價。推動海洋生物醫藥企業集群發展,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積極打造海洋生物綜合性樣本、資源和數據中心,建設海洋生物醫藥創新研制平臺。推動海洋膠原蛋白、魚油、磷蝦油、海藻生物制品、海洋特色酶制劑、海藻肥等優勢產品提檔升級。

3.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大力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工程設計的研發和應用平臺,完善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配套管網和設施建設。重點突破反滲透海水淡化膜及組器、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等關鍵核心技術,集聚關鍵設備制造,吸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實現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裝置的本地化制造,形成海水淡化成套裝備設計、研發、生產、技術服務等能力,推動海水淡化裝備產業鏈的建立和延伸。積極創建國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推動膠東經濟圈海水淡化產業集群發展。

4.智慧海洋。搭建智慧海洋服務平臺,建設海洋大數據中心,完善海洋信息設施布局,開展海洋信息感知、數據處理、場景應用等重大應用示范。搶抓國產超算和超算互聯網發展機遇,協同研發芯片及終端產品,構建海洋領域國產應用軟件生態體系。依托海洋人工智能,構建“深藍大腦”,打造海洋人工智能產業應用高地。大力實施智慧海洋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推動新型智能海洋傳感器、無人航行器、智能觀測機器人等海洋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發揮海洋優勢,落地海洋區塊特色應用鏈,發展海洋數字經濟。加快建設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推動數字海洋領域科技成果應用轉化。

(九)生物。加速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生態等領域的應用,培育壯大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產業鏈,建設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1.生物醫藥。加快干細胞藥物和再生醫學、基因治療、免疫細胞治療、CAR-T細胞治療、精準醫療等開發和應用,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病檢測、藥物靶點篩查與預測等業務,開發治療性人源單抗藥物、治療性特異多抗藥物等抗體藥物。開展第三代長效促紅細胞生成素等產品研發,加快推動重組人白介素-12等重點產品產業化進程。加快乙腦等人用疫苗研發,搶占疫苗領域技術制高點。

2.化學創新藥。加大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突破藥物合成、結晶純化、劑型工藝等產業化技術,推廣緩控釋、透皮吸收、粘膜給藥、靶向給藥等新型藥物制劑技術,加快發展抗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藥物。搭建醫藥研發創新平臺體系和開放實驗室,加快發展醫藥領域合同研發(CRO)、合同定制生產(CMO)、合同定制研發生產(CDMO)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制藥企業開展臨床急需、供應短缺、療效確切、新專利到期藥物的仿制開發,重點研發與口服固體制劑、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相關的重點品種,提高口服固體制劑、注射劑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水平。鼓勵現有醫藥企業開展化學原料藥制備生產,重點開發緩控釋劑型、新型吸入制劑、透皮給藥等產品。

3.現代中藥。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和新藥研發,推動中藥現代化。加快現代中藥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大力發展抗感冒類、虛證類、頭痛失眠類中成藥。針對心腦血管、自身免疫、婦兒、消化等中醫優勢病種,挖掘經典名方,開發復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藥新藥,加快推動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中藥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開發現代中藥提取純化技術,推廣自動化和在線監測等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加快發展中藥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飲品、藥酒等健康產業,促進中醫藥與健康養老、旅游文化等融合發展。

4.醫療器械。提高數字醫療設備、物聯網設備、智能健康產品的生產制造水平,加快腹腔手術機器人、彩超、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內窺鏡、體外診斷(IVD)等大中型設備中化學發光、分子診斷等細分領域設備的進口替代速度。加強智能醫療設備、體外診斷、植入介入產品、高值醫用耗材、生物醫學材料等關鍵技術、主導產品和國產化裝備集中攻關。穩步發展植入醫療器械、醫用影像設備、診斷試劑等產品,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醫療器械,培育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推廣臨床診斷輔助系統應用,鼓勵發展健康信息智能服務產品。

5.精準醫療。突破基因測序儀核心部件及技術應用瓶頸,加快基因測序、分析、解讀等技術和產品應用試點示范。開展細胞儲存、規模化制備和檢測體系開發,支持干細胞新藥申報,建立個體化治療技術及臨床應用等國家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圍繞心血管、高血壓和腫瘤等重大疾病,突破免疫細胞技術和干細胞移植治療臨床研究,加快推進精準醫療技術應用示范和推廣。探索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精準醫療發展新模式,推動臨床醫療模式由事后治療向精準預防轉變。

6.康復醫療。高水平建設康復大學,聚集國內外康復醫療人才及資源,建立多層次、全生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積極推動中醫藥在疾病預防和康復治療中作用,打造康復醫療特色產業鏈。推動集成人工智能、腦機接口、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新型康復輔具發展。發揮醫療資源優勢,支持康復產業與健康、養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康復服務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鼓勵金融、互聯網等企業進入康復服務產業,建設健康康復綜合體。

7.生物農業。健全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完善市農科院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市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推進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和海洋漁業生物遺傳育種基地建設,支持山東省林木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嶗山區域庫建設。做大做強生物育種產業,重點培育海洋生物優良品種、優質地方畜禽新品種、農作物特(優)異種質等,形成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物育種創新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生物種業企業。大力發展生物制品產業,重點開發生物農藥、新型生物肥料、動物用藥品和疫苗、綠色生物飼料等新型綠色農用生物制品。

(十)未來產業。加強前沿科技、未來產業戰略儲備,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搭建基礎研究平臺,大力引進核心技術和人才團隊,增強科技供給和產業策源能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1.量子信息。加強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戰略性研究,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開展量子通信安全、核心關鍵器件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提供量子通信在金融、軍事、政務、商務等行業的應用與運營服務,按照全省規劃建設“齊魯干線”及城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2.生命科學。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依托康復大學、青島大學等高端平臺建設,聚焦腦科學、人體組織器官、生命再造、生物治療等方向,在腦認知功能探測技術、干細胞再生人體器官和組織技術、生物和生物合成技術、基因療法技術等關鍵技術開展技術攻關。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轉化機制,持續深化干細胞與再生技術臨床應用。超前布局病理學、智能納米載體與納米機器人、生物制造、基因編輯、外骨骼、原位質譜、新型電化學與生物傳感器、基因診斷和重組類藥物等先進醫學產業。開展基因組化學合成、生物體系設計再造、人工生物調控等關鍵技術研究,推進人工生物及人工生物器件臨床應用和產業化。

3.極地深海。依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前瞻性布局深遠海生物技術、海洋生命、深海資源、深水油氣開發技術、深海開發技術的科研攻關項目。突破深遠海探測、深海空間站、深遠海養殖等一批前沿交叉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積極參加北極“冰上絲綢之路”和南極全球治理國際行動。加強深地資源勘探開發新技術研發,突破高端傳感器、高溫芯片、特種材料、移動探測平臺、地球物理軟件等深度探測核心技術。實施育種大數據基礎科學工程,建立全球海洋養殖生物全基因基礎數據庫總部中心,打造基因育種全球總部研發基地。

4.虛擬現實。加強動態環境建模、新型顯示和傳感、系統開發工具、多源數據處理等技術自主研發,制定適用于虛擬現實的傳感、通信、芯片、顯示、交互等關鍵環節技術標準。推進虛擬現實與工業設計、健康醫療、建筑設計、文教娛樂等領域融合發展,打造虛擬現實產業基地,構建涵蓋終端研發、內容制作分發、行業應用和相關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十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服務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研發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標準化服務、創新創業、金融科技等做大做強,建設具有青島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青島服務”品牌,探索開放創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1.研發服務。圍繞相關優勢行業,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醫學等領域研究,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研究、試驗、測試等服務。支持企業運用新型信息技術,發展在線研發、眾包設計、柔性制造、個性定制等新業態。鼓勵企業和機構發展近岸外包、離岸外包服務,延伸服務產業鏈,促進離岸在岸業務協調發展。

2.知識產權服務。發揮國家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國家知識產權軍民融合等試點經驗,建立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鼓勵開展知識產權代理服務,開展法律、商用化、戰略管理、實務、教育培訓等咨詢服務。構建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知識產權服務新興業態,加快建設上合示范區知識產權服務與保護中心和青島國際院士港知識產權糾紛流動口審廳、調解站。

3.檢驗檢測。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大力支持第三方質量和安全檢驗、檢測、檢疫、計量、認證技術等服務機構發展,建設涵蓋軌道交通、海洋水下設備、環境、醫學、電子儀器、紡織、機動車、機械裝備、材料、建筑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檢驗檢測服務體系,打造集儀器設備研發生產、檢驗檢測應用服務、技術咨詢及培訓等配套服務于一體的檢驗檢測全產業鏈。

4.標準化服務。落實質量強國戰略,圍繞標準技術指標實驗驗證、標準信息服務、標準研制過程指導、標準實施宣貫等服務,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組織主導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標準制定修訂,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高技術服務業標準體系。以服務標準化引領服務品牌化,開展基于標準化的組織戰略咨詢、管理流程再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服務,鼓勵標準服務企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衍生“標準化+”服務。

5.創新創業。總結海爾集團、青島高新區、萊西市、青島藍谷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成效,推進全市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探索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雙創支撐平臺建設,加快發展創業投融資,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鼓勵各類資本開展雙創示范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技術交易市場和大學科技園等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支持開展開源社區、開發者社群、資源共享平臺、捐贈平臺、創業沙龍等各類創新創業平臺服務。

6.金融科技。對接大型互聯網企業,爭取引進金融板塊分支機構、金融科技研發中心、開放式創新平臺。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在批發零售、餐飲文旅、公共交通、教育醫療、政務繳費、財政補貼等場景開展應用;推進金融科技關鍵技術研發,鼓勵服務于資產管理、授信融資、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智能合約、分布式存儲、生物識別等技術研發。鼓勵開展航空、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租賃服務,鼓勵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

四、重大工程

(一)產業集群深化建設工程。

1.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和節能環保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新型功能材料等產業集群。綜合運用財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識產權等政策,協同支持產業集群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通過擴能改造、項目開發、兼并重組等方式延伸產業鏈,鼓勵企業轉入產業鏈優質資源生產。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爭取建設3-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2.增強集群創新引領力。實施產業集群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建設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中心和產業研究院。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劃,培育更多“單項冠軍”“瞪羚”“獨角獸”企業,推動集群內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集群所在地建設省級及以上“雙創”示范基地和創新創業共同體,形成從創新到創業再到產業化的完整支持路徑。

3.聚焦應用場景營造。圍繞5G、人工智能、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率先在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兩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內試點建設一批應用場景示范工程,定期發布應用場景項目清單,擇優評選若干新興產業應用場景進行示范推廣。鼓勵集群內企業發展面向定制化應用場景的“產品+服務”模式,創新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推廣應用方式和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壯大國內產業循環。

4.推進產城深度融合。以產業集群建設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創新引領、要素富集、空間集約、宜居宜業的產業生態綜合體。大力推動生產要素聚集和優化配置,將開發區、高新區和各類產業園作為產業集群發展主要承載區,積極探索“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推進模式。加快建設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以“標準地”形式實施靶向精準招商。加快產業集群交通、物流、生態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

(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

1.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面向海洋強國戰略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空間、海洋資源、海洋生態等戰略方向,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綜合性研究基地。推進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基地、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青島國際院士港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科研機構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不斷增強科技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2.強化科研機構支撐能力。支持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及工業互聯網學院、海洋學院。鼓勵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駐青高校聚焦國際科技創新和區域發展需求,建設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興化工、能源科技、農業科技等新興技術和交叉融合學科。推進科研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在青設立以產業技術研發為主的新型研發機構。實現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正式運營,積極推進海外產品對接、海外項目路演、海外技術成果轉化等工作。

3.實施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發展面向戰略需求與重大場景的關鍵技術,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試點“組閣揭榜”、項目經費“包干制”。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源頭創新和強鏈補鏈延鏈需求,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軌道交通、現代海洋、新材料等方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性基礎研究。

4.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布局建設一批依托企業運作的高端研發平臺,前瞻性謀劃新建一批創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研發設計、計量測試、標準認定、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創新轉化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建設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中心和產業研究院,將培育創新型企業家隊伍與實施重大科技戰略同步謀劃和推進。支持企業申報國家、省級、市級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

(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依托海爾卡奧斯等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互為場景、互為基礎、互為生態的協同應用體系,引領山東半島五市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爭取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加快5G網絡和基站建設,推動5G獨立組網規模部署,到2025年實現5G網絡全覆蓋。推動“5G+”系列應用場景建設,打造一批5G全覆蓋全融合應用園區。打造“雙千兆”城市,實現固定和移動網絡普遍具有“千兆到戶”能力。合理布局大數據中心建設,引導數據中心進行綠色節能技術改造,提高大數據中心存儲能力和數據服務能力。構建互聯網、行業專網等多網融合的全市物聯感知網。在交通、環保、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等領域,積極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感知設施。在先進制造、無人駕駛、VR/AR、超高清視頻、智慧海洋、遠程醫療等方面率先開展5G應用示范,引導5G與各行業應用融合發展。

2.完善融合基礎設施。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建設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人工智能開源平臺服務超市和開發者社區。依托中國鏈灣,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新模式。統籌推進公路、城市道路、鐵路、地鐵、民航、郵政等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合理布局城區充電站和充電樁、換電站,合理配置、適度超前推進加氫站布局建設。實施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程,推進倉儲、分揀、配送、裝卸等一體化集配設施智能化升級,加快青島港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加快5G、物聯網等向農村地區延伸覆蓋。

3.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深度參與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吸氣式發動機關鍵部件熱物理試驗裝置、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研究設施、超級計算中心等大科學裝置群建設,加快海上綜合試驗場建設。爭取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

(四)數字經濟引領發展工程。

1.培育壯大數據應用生態。鼓勵引導公共服務機構數據開放,探索實現公共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等多源數據協同應用。聚焦公用事業數據以及互聯網數據,構建涵蓋多類型數據的普惠數據和特殊數據供給體系,搭建創新應用“試驗場”和“孵化器”,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以平臺思維推進產業集群化,推動工業、軌道交通、海洋、港口、物流、金融等重點領域企業依托上下游產業資源,建設開放式行業發展平臺、數字經濟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平臺匯聚。

2.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壯大海爾卡奧斯國家級雙跨平臺,圍繞橡膠、化工、紡織、家電等細分行業,支持企業建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產品和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實現行業內采購、生產、銷售全流程數字化。加強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承載和各行業各領域覆蓋,構建互為場景、互為基礎、互為生態的協同應用體系。推動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設計、建模、仿真、制造等流程推進生產要素數字化、生產過程柔性化,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加強供應鏈協同,面向家電電子、汽車、軌道交通等重點產業,整合制造能力,集成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推動青島產業數字化賦能中心建設,推進重點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加快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山東分院分中心、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等建設。推進“互聯網+”協同制造集成應用,到2025年,建設家電、機械等5個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

3.構建數字化產業鏈。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以數據供應鏈促進產業鏈高效協同,有力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實施“數聚賦能”行動,構建應用牽引、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產業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數字技術調整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智能終端、本地電商、直播帶貨、數字內容、文化創意等數字經濟消費需求。

(五)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程。

1.加強場景創新應用開放。支持企業獨立或聯合組建創新應用實驗室、場景應用實驗室,推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金融、交通、健康、教育、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政務、安防等領域開展應用場景試點示范。搭建公共數據服務平臺,以場景應用需求為牽引,加快推進公共數據開放,以數據共享支撐新場景,鼓勵企業運用數字技術開展集成創新,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

2.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發展“線上+線下”“分散+集中”學習模式,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數字化技能培養體系。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開展“智能分診、遠程就醫、線下急救”相結合的醫療服務,發展智能醫學影像設備、可穿戴設備等智能醫療康復設備,推動互聯網企業參與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鼓勵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推廣在線會議及展覽展示,舉辦云會議、云展覽、云走秀、云體驗、云洽談、云簽約等活動。

3.發展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引進培育跨境電商企業,拓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等業務。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淘寶村、鎮創建,建設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制品網絡品牌。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開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現代物流融合業務,建設網上超市、菜場,發展無人超市、智能售貨機等零售終端,建立新零售供應鏈體系。鼓勵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特色市集等營銷模式。

4.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鼓勵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團購、在線購藥、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線上高端品牌。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鼓勵企業開放平臺資源,共享實驗驗證環境、仿真模擬等技術平臺,促進生產設備、農用機械、建筑施工機械等生產工具共享。鼓勵智慧出行,發展共享電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停車、網約車等業態,大力培育智慧出行平臺企業,打造區域性共享停車平臺。

5.推進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推進技術創新,鼓勵各類園區、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建設一批網絡安全技術、產品協同創新平臺、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大力發展基于云模式的網絡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部署網絡安全產品、采購網絡安全運營服務。支持建設網絡安全測試驗證、培訓演練、設備安全檢測等共性基礎平臺,聚焦政務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建設網絡安全監測綜合保障平臺。鼓勵各市場主體自主創新、差異化發展,形成網絡安全技術、產品、服務發展的生態鏈。

(六)創新創業示范推進工程。

1.聚焦創業創新重點。打造主導產業鮮明、產業鏈完整的創業創新產業生態,依托創業做強產業、依托產業賦能創業。依托卡奧斯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全產業生態,為創業者開放產業和城市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泛人工智能創業創新企業與各行業融合創新、全景化應用,為創業者提供全要素支持。強化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

2.提供創業創新培訓。依托駐青高校,借助青島市企業家學院、青島民營中小企業大學等建設青島創業學院,開展創業者素質提升、創業創新、開拓視野等相關培訓;完善青年創業培訓機制。組建青島投資學院等機構,培訓、培育本地投資人,引導形成“創而優則投”的創投循環體系。建設青島產業研究院,開展產業經濟、地區經濟和創新創業研究,為創業者提供智庫支撐。

3.搭建創業創新投資體系。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形成政府引導基金、科創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組合式政府投資基金矩陣,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創業創新。設立初創期子基金,吸引頭部天使基金管理機構落戶青島、投資青島,支持種子期、初創期項目發展。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為創業提供資本支撐。探索開展科技信貸綜合風險補償新模式,引導銀行機構加大科技信貸投放力度。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和小微支行,大力推廣“投(保)貸”等各類科技金融產品。

4.營造創業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全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關心關注新生代民營企業家的健康成長,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建設全市“雙招雙引”重點項目信息平臺,建立投資項目洽談跟蹤服務反饋機制,完善產業項目落地協調機制。在融資、法務、商務、財務等方面為創業團隊提供專業化、全方位服務。持續舉辦青島創新節、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辦好“市長杯”中小企業創新大賽。組織實施一批就業潛力大、帶動作用突出、社會需求迫切的創業帶動就業示范項目。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進機制。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引領作用,以各區(市)和功能區、市政府各部門等為規劃落實主體,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積極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扎實推動重點項目和園區建設,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優化發展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審慎監管方式,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嚴格執行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強化要素供給。完善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服務。支持和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依法采用發行股票、債券及其他融資工具,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三)開展“雙招雙引”。突出重大項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瞄準關鍵領域和環節實施招大引強。按照規劃重點產業,圍繞強鏈、補鏈、延鏈、穩鏈,引導各區(市)和功能區由下到上與規劃進行銜接,推動主導產業差異化招商。建立專業精干招商和招才隊伍,發揮市招商公司、境外工商中心“雙招雙引”網絡作用,組織專業招商引智活動,實施靶向精準招商,構建具有地域廣度和行業深度的招商引才網絡。

(四)加強資金引導。統籌整合現有產業發展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方式,建立無償與有償并行、事前與事后結合的多元化扶持方式。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撬動、引導作用,著力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積極引導金融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體系。

(五)強化統計評估。積極開展對規劃指標、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分析,強化動態管理,提高規劃實施效果。密切關注國內外新興產業發展動態,適時調整規劃實施重點、政策舉措及保障機制。建立規劃實施定期考核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評估,全面客觀評價規劃落實情況。根據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際,完善統計范圍,加強產業監測和統計分析,為產業發展分析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支撐。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