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深圳特區即將迎來成立40周年紀念日。回顧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40年,是深圳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40年,是深圳綜合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由弱變強的40年,深圳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1、GDP高速增長
從歷史階段看,深圳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1992年,這是深圳特區初創時期。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外向型經濟。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生產力得到巨大釋放,經濟呈現高速增長,1980-1992年,深圳GDP年均增長37.4%,遠高于同期全國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
第二階段是1993-2012年,這是深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支柱產業較快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從鄧小平“南方講話”起,深圳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新的突破口,并從2000年以來重點確立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金融業穩居全國第三,以供應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異軍突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深圳開始謀劃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出臺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振興發展政策,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1993-2012年,深圳經濟平穩較快增長,GDP年均增長16.8%,高于同期全國10.2%和全省13.0%的平均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第三階段,這是深圳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圳堅持轉型升級、創新驅動、質量引領、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全力推動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這一時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和內生動力明顯增強。2019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27.09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飛躍
深圳特區成立40年,深圳乘風破浪,不斷取得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
經濟規模躍居內地城市第三。1980年,深圳GDP只有2.70億元,1992年提升到317.32億元,居內地城市第六位,1996年突破1000億元,1997年和1999年分別躍升至內地城市第五位和第四位,2005年突破5000億元,2010年突破萬億元大關,是全國內地第四個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城市。2016年較2010年翻番,是內地第三個GDP突破兩萬億元的城市,首次居內地城市第三。2019年達到26927.09億元,繼續居內地城市第三。
人均GDP居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1980年深圳人均GDP只有835元,1981年突破1000元,1991年突破1萬元,1992年提升至12827元,1980-1992年這一階段,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倍,年均增長16.5%。2004年和2010年,分別突破5萬元和10萬元,2012年達到12.68萬元。1993-2012年這一階段,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8倍,年均增長9.2%。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人均GDP平穩較快發展,2019年突破2萬億達到203489元,居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9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0.17億元,1983年和1988年分別突破1億元和10億元,1992年提升至42.96億元。1980-1992年這一階段,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48.6倍,年均增長52.9%。1996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別突破100億元、500億元和1000億元,2012年達到1482.08億元。1993-2012年這一階段增長33.5倍,年均增長19.4%。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效益明顯,2014年和2016年分別突破2000億元和3000億元,2017年達到3332.13億元。2019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3.2億元,增長6.5%。
數據來源:深圳市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交通運輸網絡飛速發展。深圳特區成立以來,深圳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步伐。隨著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運輸設備升級換代,深圳交通運輸能力顯著提升,貨物和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大幅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十分重要的保障。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79年的0.61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3.68萬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工業增加值2019年達到9587.94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9年的1.13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6582.85億元。
——進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773.86億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總額16708.95億元,增長2.7%;進口總額13064.92億元,下降4.7%。出口總額連續二十七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
3、經濟結構深刻變革
服務業比重上升,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深圳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在總體經濟中比重下降,工業快速發展,服務業穩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1980年的28.9:26.0:45.1調整為2019年的0.1:39.0:60.9。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7036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95.8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1.2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6406.06億元。
數據來源:深圳市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深圳確立并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達到17487.3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64.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230.85億元,占GDP比重34.3%。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有力促進了經濟穩定增長。2019年深圳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7%,較2012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
工業和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70.4%提升到2016年的74.2%,提升3.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57.7%提升到2016年的65.2%,提升7.5個百分點;因統計口徑調整,2019年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1.9%和66.6%,分別高出全省15.6%個和34.6%個百分點。以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66.4%提升到2019年的73.8%。
三大需求結構持續改善。1980年以來,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對深圳經濟拉動的協調作用不斷增強。規模以上工業內銷比重由2012年的48.1%提升到2019年的61.0%,提升12.9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比重提高,2019年工業及工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20%以上,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14.6%;
4、發展動力加快轉換
R&D支出占GDP比重居世界前列。201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2%,較2012年提升了0.53個百分點,居全球前列。
數據來源:深圳市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繼續居全國前列。2019年全年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6.15萬件和16.66萬件,分別增長14.4%和18.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8.29萬件和2.61萬件,分別增長18.4%和22.3%。
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前列。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5萬件,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
創新載體大量涌現。2019年末全市各級創新載體2258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16個,部級創新載體604個,市級創新載體1537個。
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1979年零起步到2010年突破1萬億元大關,用了32年;從2010年的1萬億元邁向2017年的2萬億元,用了7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2012年的12931.82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26277.98億元。增加值由2012年的4135.24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9230.85億元。
5、人民生活發生巨變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收入分享持續擴大。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1915元提升至2019年的62522.40元。
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深圳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19年的43112.65元。隨著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來越注重當下生活品質和未來發展潛力方面消費支出,“發展型”消費支出(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占消費性支出比重提升。
社會保障事業持續推進,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9年年末全市有1213.69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166.64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
6.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總體水平大幅提升。1980年以來,深圳教育事業實現了由農村教育向現代化城市教育的巨大跨越。各類學校由1979年的340所增加到2019年的26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由1983年的1所增加到2019年的13所,基礎教育學校由1979年的340所增加到2019年的2593所。各類在校生2019年達到232.24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1.3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3.94萬人,普通中學47.74萬人,小學106.90萬人,幼兒園54.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