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 (2024—2027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4-10-25 14:51
分享到: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4—2027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4〕75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4—2027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24年9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4—2027年)
為大力發展未來產業,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關于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決策部署,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和視察重慶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現有產業躍升和前沿技術產業化落地為主線,構建創新引領、人才匯聚、市場推動、全鏈協同的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生態,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家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區,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
到2027年,全市未來產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帶動作用強的骨干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重點引育未來產業領軍人才(團隊)30個,突破30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50個標志性產品,打造30個典型應用場景,孵化培育未來產業領域百家高新技術企業、百家專精特新企業,打造8—10個特色鮮明的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高水平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二、發展重點
聚焦國家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重點方向,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優先發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氫能核能及新型儲能、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6個高成長未來產業,探索發展腦機接口及腦科學、光子與量子技術、沉浸技術等3個高潛力未來產業。跟蹤全球前沿科技發展趨勢,鼓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前沿技術預研,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積蓄未來產業新動能。
(一)高成長未來產業
1﹒空天信息
(1)新型衛星。布局姿軌控制系統、電源系統、測控數傳系統、衛星載荷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重點發展高通量通信衛星、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等系列產品。
(2)快速響應火箭。開展不同運載能力的火箭、智能快響集裝箱發射平臺、測控地面站的研制,研究多點快速調平、商業衛星發射控制等技術,增強關鍵部段生產能力。
(3)通導遙一體化。開展衛星通信、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傳輸等技術研發,重點推進高分辨率遙感成像、在軌實時智能處理、星地—星間通信傳輸等功能融合發展。
(4)天地一體通信系統。重點研究星間協作傳輸、星地協同傳輸、星地資源共享等先進技術,研制新一代網絡設備、用戶終端設備等天地一體通信地面設備,形成譜系化的天地融合通信芯片產品體系。
(5)北斗應用。重點開展組合導航、快速高精度定位、多源異構計算、星基增強、星間鏈路等關鍵技術研究,發展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芯片、IMU(慣性測量單元)核心器件、組合導航及導航定位處理軟件等產品,加強衛星互聯網與北斗導航系統融合發展,壯大北斗全產業鏈。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委軍民融合辦、市教委、市科技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等,各區縣(自治縣)和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下統稱區縣。以下任務均需區縣落實,不再列出)〕
2﹒生物制造
(6)合成生物。研發DNA/RNA底層關鍵技術,支持生物創制、定量合成、蛋白質與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生物育種等技術創新,發展基于合成生物技術的創新藥、醫美原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產品。
(7)生物食品。推進菌種資源庫建設,研發益生菌及發酵劑篩選、核心底盤菌種培育、發酵調控及產品純化分離等技術,發展大宗發酵產品、益生菌食品、生物合成新食品原料和添加劑等產品。
(8)生物醫藥。強化重組抗體、靶向遞送、人工組織器官構建等技術研發,發展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多肽藥物和新一代疫苗等生物創新藥,推動其在重大疾病和罕見病領域的臨床應用。加強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在中藥材基因編輯遺傳改良、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利用、中藥活性分子合成等方面的應用。
(9)生物能源。推動多種類生物質原料高效定向轉化技術創新,發展生物質原料提純、生物化學轉化、催化合成及系統集成等技術。強化生物酶解提取、生物制備甲烷、生物制備先進液體燃料等技術研發,推動生物能源生產工藝及裝備開發。
(10)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陶瓷、生物膠原膜等生物材料。發展仿生纖維、仿生金屬、仿生塑料等仿生材料產品。發展生物基聚酯等生物化工產品。圍繞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和小分子材料,發展化學合成改性、樹脂化等技術。
(11)細胞和基因技術。開展細胞重編程、基因編輯、載體遞送、類器官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CAR-T細胞及干細胞治療、非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等基因和細胞治療產品研發,推動關鍵原材料、重要設備耗材等產品研發與應用。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能源局等)
3﹒前沿新材料
(12)超材料。發展力學/聲學/熱學超材料、電磁波和空間電磁信息調制超材料、金屬基/陶瓷基/碳基氣凝膠材料等。加大超導材料基礎研究力度,探索發展高溫/常溫超導材料。
(13)智能材料。推動結構調控、界面工程和表面修飾等智能材料制備工藝研發,發展具有感知環境變化、自主響應、協同控制等智能功能的液態金屬材料、自修復材料等。
(14)新型能源材料。研發金屬氫化物、配位氫化物等高效儲氫材料,推動晶體硅/鈣鈦礦、鈣鈦礦/鈣鈦礦等高效疊層電池制備,探索發展固態電池、鈉/鎂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材料。
(15)新一代電子信息材料。研究氧化鎵、氮化鋁鎵、合成銻化物等第四代半導體材料制備技術,探索發展先進晶體材料、AIE材料(聚集誘導發光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碳基電子材料。
(16)微結構材料。研究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技術,發展碳納米管、量子點材料、二維碳材料、MOFs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高熵合金等微結構材料、難熔超硬金屬/微納3D增材制造材料,開發納米金屬處理技術及裝備。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4﹒氫能核能及新型儲能
(17)氫能。研究光解水制氫、生物制氫等先進制氫技術,重點發展固態、深冷高壓等氫儲運設備,積極推進氫能源船舶、汽車、單車等交通裝備發展。
(18)核能。開展一體化快堆等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研究,發展核級閥門、水泵等核電配套設備,探索可控核聚變發電應用。
(19)新型儲能。開展全固態電池、鈉/鎂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電池研發應用,探索超級電容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應用。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能源局等)
5﹒人工智能
(20)智算芯片。研發GPU(圖形處理器)、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ASIC(專用集成電路)等異構智算芯片,探索DSV(存算一體)、Chiplet(芯粒)、SDSoW(軟件定義晶上系統)等創新架構。
(21)新一代AI模型。推動大模型多維并行訓練優化、模型快速適配、模型異構推理部署等技術和工具研發,推進開源通用大模型、專用行業大模型、AI小模型等新一代AI模型開發,拓展大語言模型對語義空間信息的利用。
(22)具身智能機器人。開展不同領域機器人本體設計創新,研發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一體化關節、末端執行器等智能部件,發展機器人操作系統、仿真訓練系統等中樞神經系統。
(23)新型算力。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算力體系全面耦合、相互賦能,加強數據價值挖掘,加快存儲核心技術和底層研發技術攻關,加強AI框架與算法等先進技術研發,推廣“V2V視聯網協議”等技術應用,構建以智能算力為主,新一代超算、云計算、區塊鏈等多元協同的城市算力供給體系。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等)
6﹒低空經濟
(24)通用航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航空技術融合,升級無人機、旋翼機、輕型飛機等整機功能和性能,加大新一代動力系統、能源系統、網聯通導、航電系統、飛控系統、任務載荷等領域技術研發和應用。培育通用航空應用市場,加快拓展農林作業、工業服務、應急救援、生態保護、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消費等示范應用。
(25)先進飛行裝備。瞄準無人化、智能化方向,研發精準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飛行、智能集群作業等核心技術,加快發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飛行汽車、混合動力航空器、撲翼飛行器及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產品。
(26)低空保障。重點推進空中交通管理服務、智能空機一體化管理系統、無人機地面控制系統、北斗地面定位系統、地面支持與保障設備等發展。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化、集成型、多用途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委軍民融合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民航重慶監管局等)
(二)高潛力未來產業
1﹒腦機接口及腦科學
(27)類腦芯片。推動類腦芯片設計開發,探索發展神經形態芯片、異構融合芯片、腦仿真模擬芯片等,研發神經網絡及計算框架、事件驅動型圖像傳感器等。
(28)類腦計算機。研發神經形態計算、神經行為感知、脈沖神經網絡等技術,發展類腦計算機及類腦固態元器件、類腦組合型器件等部件。
(29)神經接口。研發脈沖網絡模型與算法、大腦計算神經模型、閉環腦機接口、新型無創腦機接口等腦機融合關鍵技術,開發腦機接口設備、神經技術設備等產品。推動重大腦疾病診治新靶點研究及相關技術產業化。
(30)人力增強技術。探索高精度生理信號傳感、小型高效動力及傳動、控制及反饋、非接觸式交互、人體工學等技術,發展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輕質高強度材料及動力外骨骼、智能假肢、納米機器人等產品。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等)
2﹒光子與量子技術
(31)光子技術。探索光學智能感知、光通信信號識別、光通信傳輸、光通信信號處理等光通信技術,研發激光存儲、超分辨光存儲、全息光存儲等光存儲器。
(32)量子技術。研究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量子機密共享等量子通信技術,開發量子干涉儀、量子陀螺儀、量子磁力儀等量子測量設備,研發專用量子模擬機、量子計算工程機和原型機產品。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3﹒沉浸技術
(33)下一代顯示。發展激光顯示、全息顯示、量子點顯示等產品,研發全景拼接、視場角、全息投影、光場顯示等技術。
(34)感知交互。開展多模態感知、人體行為識別、自然語言生成、人機融合等技術攻關,拓展語義定制化、聲音定制化、形象定制化等個性化定制服務。
(35)數字內容。推動物理引擎、實時高效渲染等技術研究,開發虛擬城市、虛擬社會、虛擬人、虛擬物等虛擬產品。
(36)第三代互聯網。推動超大規模天線、智能合約、去中心化存儲等技術研發,重點發展數字身份認證、鏈上數據分析等。
(37)可穿戴設備。加強低能耗芯片開發、無線通信、高級生物傳感、智能紡織品、新一代AR/VR、人機交互、可穿戴健康檢測等技術研發,發展頭盔顯示器、傳感器、便攜式和嵌入式智能設備等產品。
(38)6G。開展太赫茲通信、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超表面、移動算力網絡、無線人工智能、分布式自治網絡、數據服務等關鍵技術攻關,聚焦6G智能終端、系統設備、通感算一體化網絡等領域,探索推動6G技術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應用試點。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等)
三、工作舉措
(一)實施前沿技術創新策源行動。圍繞“416”科技創新布局和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梳理產業需求導向性問題,發布技術需求清單,實施納米時柵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建創新綜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建以高端人才團隊為核心的未來產業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金鳳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強未來產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納入市級科技創新重大研發項目和解決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項目依法依規給予支持,對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平臺依法依規給予一定補貼。(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行動。制定發布前沿技術應用推廣目錄,明確重點前沿技術領域推廣路徑。高水平建設重慶市技術轉移研究院,完善未來產業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服務機構。依托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等創新資源集聚區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平臺和基地,加快建設通導遙融合通信技術創新中心、硅基光電子特色工藝平臺等專業性中試驗證和服務平臺。建立健全未來產業知識產權培育機制,強化知識產權運營轉化,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主導或參與未來產業標準制定。加強未來產業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布局,對納入市級以上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的項目依法依規給予資金支持,對牽頭制修訂未來產業領域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依法依規給予獎勵。(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優質企業主體培育行動。建立未來產業硬核科技企業精準挖掘機制,培育科技創新明星企業及高技術、高成長、高價值企業,完善未來產業“白名單”制度。舉辦前沿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等活動,挖掘和培育未來產業前沿創新項目,建設未來產業孵化平臺和加速器,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構建“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機制。支持未來產業企業做大做強主營業務,鼓勵國有企業及大型企業剝離未來產業業務、組建獨立法人企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龍頭企業、領軍(鏈主)企業。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產業大腦”作用,強化“四側”貫通和“四鏈”融合,建立完善未來產業精準招商、精準培育、精準服務體系。(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行動。繪制未來產業布局地圖,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加快未來產業布局。支持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各類高新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產業載體建設具有標識性的市級未來產業先導區,依托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等區域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創新資源向未來產業先導區集聚,鼓勵未來產業先導區聚焦產業細分領域特色化發展,對發展成效較好的未來產業先導區依法依規給予要素支持。(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應用場景牽引行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設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早期試驗場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建設早期驗證場景。支持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及大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設開放綜合性和行業類融合應用場景,重點圍繞構建綠色高效的新型能源算力樞紐、“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北斗規模化應用、長江經濟帶“氫走廊”建設等打造典型應用場景,深化北斗和衛星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定期發布數字重慶、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等應用場景清單,建立典型場景案例數據庫,對未來產業領域重點應用場景依法依規給予獎勵。支持未來產業領域重點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發展,推動創新產品先試首用,對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依法依規給予支持。(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高端創新人才匯聚行動。深入實施“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聚焦未來產業領域動態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開展“百萬人才興重慶”引才活動,引育一批未來產業領軍人才(團隊)。加強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水平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支持高校建設未來技術學院,加強未來產業學科建設和專業優化,辦好卓越工程師學院。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設立未來產業聯合研究基地、合作實驗室、軟件人才“超級工廠”等,對創建未來產業領域的博士后工作站及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的博士后依法依規給予資助。完善人才評價及服務機制,營造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市委組織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依托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未來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聚焦優勢產業、技術基礎和前沿趨勢,建立未來產業梯次培育機制。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對接,深化央地合作,積極爭取未來產業相關領域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平臺等落戶重慶。加強市、區縣聯動,強化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區域協同布局和資源要素保障。
(二)推進科學治理。推動未來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在確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市場準入、行業部門主管、其他部門協同配合全鏈條閉環監管機制,根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特點實施市場監管領域內沙盒監管、包容審慎監管制度。完善容錯機制,構建與創新相適應的長周期考核和管理機制。加強倫理規范研究,構建“鑒別—評估—防御—治理”一體化機制。
(三)建立投入增長機制。聚焦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分類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用好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鼓勵區縣政府牽頭組建細分領域未來產業基金,發展耐心資本,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推動未來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落地。強化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加大對未來產業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未來產業用地保障,推動數據開放和交易。
(四)加強監測評估。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未來產業統計體系。強化未來產業發展動態監測研究,定期發布產業報告,加強創新案例總結和經驗推廣。每季度發布區縣未來產業招商榜單,將培育未來產業工作納入區縣“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激勵重要評價內容。

知識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知識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知識庫推薦
特色服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