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和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任務分工,著力推進產業振興戰略,實施產業體系提質升級行動,實施實體經濟、新型工業和制造業強區聯動計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增長點,打造增長極,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新突破,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工業運行更加穩健。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以上,增速高于全區GDP增速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和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0%以上。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到2027年,規模以上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0%,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25%和15%以上。
——創新能力更加強勁。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達到45%以上;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兩化融合更加深入。到2027年,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6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70%。
——綠色發展取得突破。到2027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完成國家和自治區下達目標任務,力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4%。
二、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1.做優做強新型材料產業。圍繞高性能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儲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光伏、烯烴下游高端樹脂、高性能纖維及復合、鋰離子電池、鋁鎂合金、電子信息、特色精細化工材料等7條優勢特色產業鏈。積極構建“一核五群”發展格局,即銀川市新材料產業研發和技術創新核心區;光伏、化工、鋰電池材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高性能金屬、精細化工材料2個500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到2027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超過4500億元,打造新型材料產業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2.優化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光伏、風電基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有序提升氫能產業規模,推進建設一批綠氫應用場景和試點示范項目。大力發展儲能產業,補齊儲能電池本地配套短板。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延伸新能源產業鏈,提升光伏、風電裝備配套能力。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6000萬千瓦,占電力裝機比重超過55%,清潔能源產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打造綠色能源產業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治區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3.加快壯大裝備制造產業。鞏固提升智能儀器儀表、先進礦山機械、綠色鑄造、精密軸承等傳統優勢裝備產業,做強做精高端工業母機、清潔能源裝備、智能電工電氣等優勢特色裝備產業,引進培育新能源汽車制造、現代農業裝備、新型環保裝備等新興潛力裝備產業,建設以銀川市為中心、石嘴山市和吳忠市為兩翼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到2027年,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700億元,打造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4.培育壯大數字信息產業。加快國家“樞紐節點”和“交換中心”雙中心建設,打造算力產業鏈,建成“東數西算”示范、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國家級數據供應鏈培育“三大基地”。梯度培育壯大軟件企業,做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推進半導體材料、藍寶石等電子元器件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在智能終端、集成電路等領域取得突破。以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電子制造和軟件開發核心,依托中衛西部云基地、重點開發區構建“一核一基地多區”的產業格局。到2027年,數字信息產業實現產值超過1800億元,打造數字信息產業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數字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5.延伸發展現代化工產業。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為依托,鞏固擴大煤制油、煤制烯烴領先優勢,加快煤制油向下游產品延伸,推動煤制烯烴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拉長煤制乙二醇下游產業鏈。鞏固氰胺產業國內龍頭地位,加快發展醫藥中間體、高端樹脂等行業;大力發展BDO、聚四氫呋喃,打造百萬噸級“中國氨綸谷”。延伸發展高端石化衍生產品,推動天然氣與石油化工融合發展。推動功能助劑、電子級化學品等加快發展,提升產業間橫向配套能力。到2027年,現代化工產業實現產值超過3600億元,打造現代化工產業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現代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6.提檔升級輕工紡織產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圍繞綠色食品深加工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的特色食品加工集聚區。加快原料藥、寧夏道地藥材向高附加值制劑和成品藥轉化。重振羊絨加工、升級棉紡織造、壯大化纖制造,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加快復合型差別化纖維的開發及產業化。以配套重點產業為目標,加大包裝、印刷、玻璃制品等其他輕工行業培育引進力度。到2027年,輕工紡織產業實現產值超過1500億元。(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輕工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
三、推動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
7.強化技術創新創造引領。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圍繞工業“六基”開展技術攻關,深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制度,每年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新型材料精深加工、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現代化工精細轉型、數字信息集成應用、高端裝備智能升級、輕工紡織差異發展等方向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鼓勵企業依托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數字經濟、工業母機、智能機器人、氫能、新型儲能等產業領域前瞻性布局,積極搶占新賽道。到2027年,力爭實施產業創新重點技術攻關任務100個以上,形成技術成果200項以上,培育一批“單項冠軍”企業。(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8.加快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六新”產業,培育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完善“飛地育成+離岸孵化”布局,積極發展制造業科創“飛地”。謀劃建設鋰電池、光伏、現代煤化工、葡萄酒、枸杞、高性能纖維等產業創新中心,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到2027年,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100個以上,培育新型研發機構15家左右。(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9.加速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大力推行企業研發“前引導、后支持”機制,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后補助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確保國有企業研發支出增長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推進科技型企業升級賦能,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示范企業等梯次培育體系,加大瞪羚企業培育力度。到2027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3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家,創新型示范企業達到100家。(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國資委,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0.推進創新成果轉化運用。建立“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搭建科技咨詢服務、成果轉化交易和創新創業孵化服務等平臺,引導企業對科技成果、實用技術等進行市場化交易。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加強政府采購政策對創新產品的支持,有序推進創新商品采購工作。加大新產品研制和推廣應用,對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給予獎補。(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四、推動轉型升級增創新優勢
11.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提升行動。圍繞“六新”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聚焦技術更新、設備更新、系統更新、節能降碳等關鍵環節,每年滾動實施技改項目100個以上。開展技術改造示范標桿項目培育,建立目標激勵制度機制,為重點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配足融資,培育一批建設快、技術新、效益好的技術改造示范標桿項目。到2027年,完成新一輪高強度、全覆蓋技術改造升級,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2.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建設。提升產業鏈綜合競爭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支持優質企業圍繞“六新”重點產業鏈,每年實施300個延鏈補鏈強鏈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光伏、儲能材料、算力、先進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高端裝備制造、乳制品、釀酒葡萄、枸杞深加工“十條產業鏈”。實施“鏈主”企業培育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工程,培育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鏈主”企業嵌入國內外優勢產業鏈。鼓勵“鏈主”企業開放資源,支持中小微企業圍繞大企業生產需求,提升協作配套水平,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到2027年,培育20家以上“鏈主”企業,形成“6+N”產業鏈體系。(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3.促進工業與農業深度融合。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推進高端乳制品、枸杞深加工、肉牛屠宰加工等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建設,到2027年,全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加大農機裝備引進、研發,加快突破畜牧業、枸杞、葡萄、設施農業等機械化瓶頸。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廣智能農機裝備示范應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對農機購置給予補貼,建設一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示范基地。到2027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各地級市人民政府)
14.促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互促。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打造國家和自治區級服務型制造企業(項目、平臺)50家以上,培育30個以上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試點企業,工業設計中心10家以上。完善168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功能,為企業提供采購、物流、分銷等生產性服務,到2027年,集聚現代服務機構達到1800家,注冊使用企業達到1萬家以上。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引導現代物流企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橫向配套、縱向延伸的供應鏈體系,推動工業園、物流園“兩園”融合互促,增強物流業在制造業產銷兩端保障能力。積極發展工業文化旅游,打造10個以上工業旅游體驗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5.開展高水平開放交流合作。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圍繞“六新”產業積極開展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和實施一批非資源型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聚焦產業強鏈補鏈,加快銀川—石嘴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積極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加快融入雙循環格局,支持區內企業與全球、全國大市場全方位對接,強化生產原料保障供應,促進優勢產品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開展會展產業強鏈行動,圍繞重點產業鏈延伸和培育品牌,謀劃一批產業關聯度強、綜合影響力大的展會活動。(責任單位:各“六新”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機制成員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五、推動數字經濟成為新引擎
16.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積極創建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推動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建設規模化發展,累計建設120個以上企業級、20個以上行業級互聯網平臺,實現“六新”產業全覆蓋。加快5G建設與應用,圍繞“六新”產業打造50個典型5G應用場景。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到2027年,全區上云企業達到1500家,工業企業設備上云率達到全國領先。(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夏通信管理局,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7.推進智能制造深入發展。推動工業企業智能改造診斷服務全覆蓋,“量身定制”智能改造方案,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網絡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改造專項行動,開發一批專用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構建具有行業特色的智能化裝備改造體系,到2027年,再打造100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分批次打造50家左右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8.突出數字產業賦能作用。制定數字賦能計劃實施方案,培育建設“產業云”和“產業大腦”。加快倉儲物流、全域旅游、商業貿易等領域信息技術應用,建設一批大數據產業試點示范項目,促進大數據、云計算、5G等技術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推進北斗位置服務、寧夏(吳忠)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技術在“六新六特六優”產業中的應用。到2027年,數字經濟占全區GDP的40%以上。(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寧夏通信管理局,自治區農村農業廳、文化和旅游廳、商務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六、推動開發區質效得到新提升
19.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開發區市場化改革,全面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創新人員管理模式和薪酬管理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的財政體制,進一步完善開發區預算管理體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區建設運營,建立評估退出機制,對運營低效、作用發揮不到位的開發區運營公司及時退出或重整重組。加快開發區商事制度改革,推廣容缺辦理、多評合一、“區域評”、限時承諾、先建后驗等模式。到2027年,全區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6000億元以上,打造2個—3個千億級、4個—5個500億級優勢園區和一批特色園區。(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國資委、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廳、商務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各級行政審批主管部門)
20.提高開發區節約集約發展水平。推動開發區積極參與“六權”改革,為優質項目充分配置生產要素。建立開發區基礎設施項目庫,加大低成本化改造力度,降低入園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清理閑置低效用地,完善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機制,推行工業“標準地和彈性供應”。推進園區共建共享,鼓勵園區間采取飛地經濟、聯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跨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結合園區主導產業、配套資源等條件優化項目布局,制定差異化發展目標,將畝均投入、產值、稅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固廢資源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率等指標納入園區考核體系。到2027年,全區開發區畝均產值、畝均稅收、投資強度分別提高60%、50%和40%。(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水利廳、生態環境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1.全面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建立完善智慧園區綜合推進機制,構建“1524”智慧園區體系(1個自治區平臺、5個地市工業大腦、24個開發區子平臺),打造一批特色突出、水平領先的智慧園區示范樣板。建立智慧園區發展水平動態評估機制,及時修正園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偏差,提高開發區建設運營水平。到2027年,基本建成集運行監測、用地管理、環境監測、安全監管、協同辦公等功能一體的智慧園區管理服務體系。(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夏通信管理局,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七、推動綠色發展呈現新局面
22.全面推進工業有序減碳。研究制定《自治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梯次推進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實現碳達峰。在寧東基地實施一批二氧化碳規模化捕集、封存、驅油和制化學品等重點項目,推進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產業耦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開展“綠電園區”試點示范,探索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建設。加強傳統產業重點耗能企業能源管理,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和節能診斷服務,每年實施節能改造項目30個以上,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7年,培育綠色園區12個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3.堅決淘汰高耗低效產能。嚴禁新建、擴建禁止類和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國家產能置換政策,嚴控新增產能。制定《自治區工業行業高耗低效產能整合退出實施方案》,綜合運用市場、技術、價格等手段,依據環保、安全、質量、能耗等綜合標準,推動鐵合金、電石、水泥、焦化、活性炭等行業限制類、禁止類產能依法依規有序退出。到2027年,全區淘汰化解產能1000萬噸,退出能耗200萬噸標準煤。(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應急廳、生態環境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4.推進資源循環節約利用。以具備條件的自治區級以上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污水資源化利用。組織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和工業企業能效、水效對標達標行動,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技術、工藝、裝備,樹立行業標桿。完善重點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加大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力度,創建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到2027年,創建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10家。(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水利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八、推動市場主體煥發新活力
25.梯度培育發展優質企業。實施大企業倍增計劃,力爭千億級企業實現零突破,百億級、五十億級大企業數量實現倍增。實施中小企業提升計劃,力爭每年新增入規工業企業100戶以上;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和支持政策,到2027年,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小巨人”企業超過500家。實施優質企業上市“明珠計劃”,完善常態化上市企業培育機制,到2027年,新增上市企業5家—10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以上。(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國資委,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6.強化質量品牌塑造。鼓勵龍頭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及團體標準的制(修)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支持企業利用專利、商品、地理標志等提升重點產業價值鏈。引導企業制定品牌培育計劃,鼓勵企業適應、滿足、創造、引領消費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寧夏制造”品牌,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責任單位:自治區市場監管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7.加強企業家隊伍培育。發展壯大職業經理人隊伍,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吸引優秀投資管理者,逐步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選聘比例。持續開展創新型、領軍型、成長型民營企業家培育行動,尊重企業家首創精神,營造尊重企業家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非公經濟領域領軍人才和中小企業星光培訓等培訓活動。持續開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評價,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責任單位:自治區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工商聯,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九、推動保障措施適應新要求
28.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自治區黨委、政府定期研究“六新”產業的工作制度,深化自治區領導包抓重點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壓緊壓實責任,促進多重目標、多重政策、多項改革協調配合。完善“六新”產業發展督查督辦和考核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單位:各“六新”產業包抓機制成員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9.強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實工業穩增長綜合獎補、重點項目貸款貼息等政策,統籌安排使用自治區級相關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六新”產業及產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投放,創新產品和服務,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擴大工業信用貸款規模。發揮自治區引導基金作用,支持“六新”產業發展,吸引社會資本助力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惠企政策宣傳、直達、落實、評估、修正,不斷增強企業“獲得感”。(責任單位:自治區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國資委、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0.統籌要素保障。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加大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力度,保障工業項目用地,并對重大工業項目用地審批開通綠色通道。推動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有效降低工業物流成本。緊扣工業穩增長的需求,加強煤、電、油、氣保障協調,推動電力直接交易,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保障成品油、天然氣有序穩定供應。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適時適度降低社保費率。(責任單位: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1.突出人才支撐。加大對產業中高級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引進和培養,搭建部區合作、招才引智、成果轉化平臺,創建東西部人才智力合作新機制,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領軍型企業人才、技能型產業人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訂單式”培養,支持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培訓,加快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責任單位:自治區黨委人才辦,自治區科技廳、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2.優化服務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和查處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對損害營商環境的行為依法查處,典型案件予以曝光。鼓勵引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務。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建立完善先進企業、優秀企業家、優秀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大力營造全社會支持實體經濟、助力工業強區的濃厚氛圍。(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民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工商聯,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3.統籌安全和發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推進“一竿子插到底”的隨機暗訪抽查制度。各地市按照“業務相近”和“三管三必須”的原則明確和完善新興產業、新興領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加快完善開發區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科學配置救援隊伍、救援裝備和救援物資。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實現企業本質安全發展。(責任單位:各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單位,各地級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招商情報庫】專注于資本時代招商引資,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資平臺,為廣大的招商人員、企業和投資人提供服務及最新最實用的招商引資信息。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