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目標奮力趕超,力爭實現更快增長
進一步堅定信心,把工業穩增長促投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健全相關機制,在完成全年工業增長目標的基礎上,努力趕超全國平均水平。大力推動工業投資,全年增長7%以上,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7.5%以上,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26%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區)要落實主體責任,西安、寶雞、咸陽、榆林、延安等工業占比超過或接近全省10%的市,要對標全國工業增速,加壓奮進、多做貢獻;其他各市(區)也要千方百計存量挖潛、增量擴張,全力以赴爭取更快增長。(各設區市政府負責)
二、多措并舉促進非能源工業穩定增長
突出重點,加大協調支持服務力度,努力克服原材料成本增加、海外供應鏈不暢、市場需求尚未完全恢復等不利因素,保證重點行業平穩運行。電子工業要切實做好龍頭企業的跟蹤服務,積極推動項目達產達效,力爭全年增速達到20%以上。汽車工業要積極促進骨干企業多產多銷、提質增量,推動整車項目早日量產,增長10%以上。裝備工業要大力開展配套對接活動,引導龍頭企業擴大本地采購,幫助解決企業關鍵零部件國產替代問題,增長6.5%以上。原材料工業要加強市場價格監測預警,指導企業抓住大宗工業品價格上漲周期,開足馬力生產,推動鋼鐵水泥企業與用戶企業對接合作,簽訂中長期合作協議,增長5%左右。消費品工業要推動乳制品加工、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等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會同重點地市、重點企業大力開展線上線下促銷活動,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增長6.5%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三、持續推動能源工業提質增量
緊緊抓住煤炭、原油等產品需求旺盛的有利形勢,鼓勵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足馬力達產滿產、多產多銷。指導煤礦均衡穩定生產,力爭羊馬河、潤邦、孟村等煤礦年底前聯合試運轉,爭取12處煤礦產能得到核增,確保完成全年煤炭生產目標任務。壓實油氣增儲上產目標責任,抓好老井穩產、措施增產、新井上產,積極推進鎮巴頁巖氣開發。對擬投產達產且附加值高的煤化工深加工項目,要在確保實現能耗“雙控”目標前提下,通過降低單位產出能耗、能耗指標置換等途徑積極推動。大力推進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加快陜北至湖北特高壓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項目建設,擴大主網外送和“西電東送”電量。加快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推動陜北—湖北配套光伏、風電項目建設,開展建筑光伏一體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爭取一批新能源項目與線路工程同步投產,積極謀劃集中式儲能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牽頭,相關設區市政府配合)
四、抓好兩年平均增速負增長行業止滑促升
采礦業要嚴格落實國家有關生態環保政策要求,加快開展環保安全提升改造,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盡快開工生產。(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按職責分工負責)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飲料精制茶制造、醫藥制造等行業要逐個分析,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在省內外開展陜西“名優特新”工業產品展銷推介活動,幫助地方品牌產品“進展廳、上平臺”;發揮中歐班列長安號作用,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穩增長主力軍作用
鼓勵制造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對2021年度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500億、10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分別給予30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進檔獎勵。(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將穩增長目標納入省屬企業年度目標責任進行考核,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比2020年增長10%以上。(省國資委負責)
六、協調解決斷點堵點問題,全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支持大型企業搭建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用市場化辦法引導供應鏈上下游穩定原材料供應和產銷配套協作,幫助企業增強汽車芯片、機床高速主軸等零部件和關鍵進口原材料的供應保障能力。推動省內企業與原材料生產企業建立長期供銷協議,千方百計降低企業原材料平均成本。(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扶持中小企業
實施民營企業“千企示范、萬企轉型”和“互聯網+”中小企業創新行動計劃,推動非公經濟在總量結構、質量效益、技術業態上大幅提升。充分發揮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訴求響應平臺(即“陜企通”)作用,及時受理和協調解決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大力推進企業“小升規”,建立后備企業培育庫,對有望納規企業重點幫扶;分解落實“小升規”任務,對各市(區)每年“小升規”企業按凈增加量給予每戶20萬元獎勵;聚焦近兩年退庫企業名單,摸清原因,加強扶持,爭取再次“入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設區市政府配合)發揮利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作用,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8500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000戶左右,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戶。(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謀劃一批高質量工業項目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十四五”重大工業投資項目目錄清單,謀劃400個以上、總投資2萬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嚴控“高排放、高耗能”項目,推進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未來產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圍繞產業鏈精準招商
制定產業鏈招商目錄清單,指導各地有的放矢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盡快取得一批重大招商成果。建立省級招商引資協調服務機制,制定重大招商引資獎勵制度。緊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行業100強企業開展精準對接,深入推進央企進陜、民企商會進陜活動。抓住陜西—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合作活動,圍繞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開展專題招商,對簽約項目建立臺賬,跟蹤推進,落地見效。(省商務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各設區市政府配合)
十、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支持服務力度
統籌安排工業領域有關專項資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2021年產業發展資金預算超過50%用于工業項目建設,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2021年重大工業項目清單,實行動態管理,重點抓好154個10億元(消費品類項目5億元)以上重大工業投資項目和1億元(含)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按月監測項目進展情況,每季度對項目進行督導,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力爭完成年度投資1000億元以上。對列入清單中投資進度快、投資額大的項目給予獎勵。(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對2021年有望建成投產、新增產能的407個重點項目,建立清單、跟蹤服務,強化部門聯動和要素保障,力促按期達產達效,并對貢獻大的項目給予流動資金貸款貼息支持,確保年內釋放產值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加強對省屬企業投資總額超過50億元項目的監測,力爭省屬企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以上。(省國資委負責)
十一、推動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每個產業鏈明確1名省級或廳級領導負責,建立1個工作專班、制定1個提升方案和全景圖譜、組建1個專家團隊,全面推動產業鏈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配合)建立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清單,實行“揭榜掛帥”機制,支持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推進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提升產業鏈基礎創新能力。(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進行改造提升,全年支持項目不少于700個。對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項目最高給予500萬元支持;對中小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按照不超過關鍵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獎補,最高給予500萬元。加快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開展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對新認定的省級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十三、推動縣域工業集中區提檔升級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約高效的要求,堅持“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發展,扎實推進園區整合。開展“畝均效益”評價,提高園區產出效率,打造一批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高的重點特色專業園區,對縣域工業集中區、特色產業園區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給予專項資金支持。
十四、擴大制造業企業融資
引導銀行擴大信用貸款,每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不低于中長期貸款總體增速。推進實施制造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貸計劃,落實好500億元專項信貸資金,用足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進市縣融資平臺整合升級,用好金融顧問、四貸促進(首貸、信用貸、隨借隨還貸、延期還本付息貸)、讓利實體、發債輔導、考核獎勵“五項機制”,推進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建立企業上市培育機制,加大對成長性好的企業上市培訓、輔導、咨詢力度,落實上市獎勵政策,推動更多企業上市直接融資。鼓勵省級投資平臺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工業企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大工業用地供應保障
合理布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結構,優先確定工業用地規模,按照計劃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對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清單的工業項目,實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實報實銷,2021年市縣新增土地指標用于工業項目比例不低于25%。鼓勵和加快推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大力發展標準化廠房建設,在有條件的區域探索推進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制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建立正面清單管理制度
將大氣污染防治績效水平高的企業列入正面清單,在重大活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等時期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在能耗“雙控”指標、冬季用能方面加強保障。(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持續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嚴格執行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階段性降低保險費率、穩崗返還等政策,建立政策執行跟蹤機制,確保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應享盡享。(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稅務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清理有違公平競爭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文件,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建立包抓督導機制
建立省政府領導包抓地市機制,開展工業穩增長調研,深入一線督導,分析研判形勢,建立問題清單,積極協調、逐項解決。(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每月對各市(區)工業穩增長促投資等指標完成情況進行通報點評,在全省樹立抓工業、振實體的鮮明導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開展專項資金撥付情況督查檢查,對2020年省級有關部門支持企業發展的產業類資金撥付情況進行“回頭看”,對未按規定及時將專項資金撥付到戶的市、縣、區予以通報、限期整改。(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強化監測分析和統籌協調
密切監測全省工業運行態勢,對工業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普遍性、苗頭性問題要做到早發現、早應對,加強指導協調。加強月度會商研判,每季度向省政府報告工業運行和投資情況及存在問題,提出工作建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