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1-07-01 16:40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本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一)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發展效果顯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簽訂的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完成,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作物品種不斷調優,小站稻種植面積由30萬畝增加到80萬畝,畜牧業和漁業向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建設持續增強,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基本保障型蔬菜生產功能區劃定,建成高標準農田37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200萬噸以上,蔬菜、肉類、禽蛋、牛奶等“菜籃子”產品自給率在大城市中保持較高水平。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戰略大力實施,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市級以上農產品品牌達到170個,地產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68%,全市整建制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農業技術裝備和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15%。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培育了水稻、花椰菜、黃瓜、肉羊等一批優勢品種,認定農作物種子(苗)生產基地24個、畜禽水產良種繁育基地50個。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3318個益農信息社,智能農業研究院落地天津。農村改革不斷深化,362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全部到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全面建立,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全面完成,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5%以上。

(二)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新突破。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創新創業園區和基地等產業融合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加快發展,培育認定22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和258個市級休閑農業特色村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700萬人,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7∶1,京津冀都市圈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加快構建。以牛頓莊園等為代表的眾籌農業、定制農業、電商農業等農業新業態加快培育。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46家、家庭農場總數超過1萬家、合作社達到1.13萬家。農業對外合作扎實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和一批涉外重點農業項目取得新成效。

(三)鄉村人居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村莊規劃建設水平明顯提高,村莊規劃實現應編盡編,創建美麗村莊1139個。村莊管護機制健全完善,全部村莊按照村莊總人口數5‰的比例配齊了管護人員。“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顯著,建成15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實施農村全域清潔化工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全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以上,現狀保留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廁所革命”深入推進,累計改造提升農村戶廁62.8萬座、農村公廁4303座,農村衛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下降,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6.51%。農業資源環境顯著改善,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力度不斷加強,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2,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四)鄉村治理現代化扎實推進。黨建引領農村基層治理持續推進,涉農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治理體系加快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全部實現“一肩挑”,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農村基層組織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規范和完善。農民法治意識普遍提高,平安鄉村建設取得成效。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部達到建設標準。對廣大農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突出顯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扎實推進。農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鄉風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高。

(五)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91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達到6.8%,收入水平居于全國前列。結對幫扶困難村任務全面完成,幫扶村全部達到美麗村莊建設標準,村黨組織全部達到“五好黨支部”創建標準,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2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市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實現了村莊、環境、鄉風“三美”,產業帶動、轉移就業、水電供應、戶廁改造“四個全覆蓋”,教育、醫療、住房、社保、便民服務“五個城鄉均等化”的目標。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農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實現統籌,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六)黨領導“三農”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黨對“三農”工作領導不斷加強,建立了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各級黨組織不斷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責任,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決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重要要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和實績考核評價機制,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向“三農”優先配置,推進“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

二、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本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既面臨機遇,也面臨問題和挑戰。

機遇方面。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的發展動能。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調整,本市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全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建設,將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城鄉區域經濟循環,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重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本市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并將繼續提供強有力的組織、政策、要素保障。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為本市農業農村發展擴充可利用的資源、奠定更廣闊的基礎。四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增強內生動力。“十四五”時期本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城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將提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展能力,并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借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問題方面。一是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鏈延伸不夠長、農業品牌影響力不夠廣、功能拓展不夠充分、農業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仍存在短板,制約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是短板,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仍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農業生產方式調整等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增幅回落,本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由2015年的8.6%下降到2018年的6%,2019年回升至7.5%,2020年下降至3.6%,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

挑戰方面。一是國際局勢、經濟形勢對農業農村發展產生持續沖擊。國際環境形勢復雜,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產品國際貿易,糧食安全重要性異常突出,本市將更加注重現代農業發展中糧食、“菜籃子”產品供給功能的基礎地位,“十四五”期間,本市將面臨保糧食、重要農產品供給和提高農業效益、保證農民增收的雙重壓力,以及經濟下行和支農需求增加的雙重挑戰。二是農業水資源嚴重短缺,制約著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受地下水壓采、限采等政策影響,本市農業用水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對“十四五”期間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創新推廣節水技術以及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新的挑戰。“十四五”時期是本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作為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農民,對消除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農民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均衡的愿望更強烈,對高質量發展期待更高,這對加快本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提出更大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大力建設美麗田園、美麗鄉村、美麗庭院,打造興業之鄉、宜居之鄉、文明之鄉、幸福之鄉,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生態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治理現代化、生活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譜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確保黨在“三農”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切實加強黨對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農民的首創精神,支持鼓勵農民積極探索和實踐。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保障農民利益,尊重農民意愿。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方式貫穿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過程,正確處理鄉村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全域推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成為鄉村發展的底色和鄉村的魅力所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改革創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科教興農、人才強農。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突出抓好農村改革的關鍵環節,提高改革舉措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向改革要發展動力,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堅持因地制宜。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強化規劃引領,遵循農業農村發展規律,注重地域特色,立足不同區域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采取針對性措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協同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以及本市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要求,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著力加強區域要素資源的融合性與互補性,促進農業農村區域協同共贏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本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現代都市型農業功能充分發揮,鄉村產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服務等功能顯著提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更加完善,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更加健全,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223萬噸左右。

——農業農村全方位綠色發展,鄉村生態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效果顯著提升,農業產地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鄉風文明更加繁榮進步,鄉村文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優秀鄉村文化、農耕文化傳承發展,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農村文化生活更加健康豐富。

——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充分發揮,鄉村自治、法治、德治體系更加健全,鄉村治理結構更加優化,鄉村治理制度更加完善,鄉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和諧鄉村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鄉村生活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升,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更多人才、科技、資金等先進要素向鄉村良性流動,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村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

表1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分類 序號 主要指標 單位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屬性
農業 高質 高效 1 農業畝均綜合效益 元/畝 5600 8000 預期性
2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萬噸 228 223左右 約束性
3 肉類總產量 萬噸 29.46 41.44 預期性
4 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 萬畝 100 約束性
5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68 72 預期性
6 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 % 96 99 預期性
7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90.15 90.5 預期性
8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72 0.725 預期性
9 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 98.68 98 約束性
鄉村 宜居 宜業 10 美麗村莊數量 1802 2377 預期性
11 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7 99 預期性
12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莊覆蓋率 % 100 100 預期性
13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 99 100 預期性
14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 % 86.51 90 約束性
15 區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 50 80 預期性
16 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村莊占比 % 80 預期性
17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 3.7∶1 3.8∶1 預期性
18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 萬人次 1700 2000 預期性
農民 富裕 富足 19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 6.8* 6*左右 預期性
20 集體經濟強村比重 % 5 10 預期性
21 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 % 5.5 8 預期性
22 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 89.9 92 預期性
23 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 35 60 預期性

注:加*的數值為五年平均數。

第三章聚焦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

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現代化

堅持走質量興農、科技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之路,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構建現代都市型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加快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開發、全產業鏈提升,向結構調整、發展設施、立體空間、農業科技、市場終端、產業融合六個方面要效益,聚力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建設興業之鄉。

一、提質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一)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切實承擔起糧食主銷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提升糧食產能和自給率。按照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要求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管理。穩定提高以小站稻、小麥為主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對建設標準偏低的已建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提質改造,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國有揚水站更新改造工程,推動農村骨干河渠治理,提高農村灌溉排澇能力。開展中小河流綜合整治,推進農村智慧水利建設。通過水源調度,打通農田水源運輸“最后一公里”,重點對濱海新區、靜海區等中南部地區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提升改造。

(二)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按照保障糧食生產、做優蔬菜生產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調優小站稻、小麥、蔬菜等作物品種,推進農作物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生產要素集聚、多功能集合,構建科學合理、特色突出的種植業生產布局。發展優質糧食作物,增加優質稻、強筋麥等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建設提升優質水稻種植基地、高效小麥種植基地。扎實推進小站稻振興計劃,推廣節藥、減肥等綠色生產技術和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全面提高小站稻品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優做精小雜糧、鮮食玉米等特色糧食品種。發展精品蔬菜產業,結合水資源條件、氣候條件和產業基礎,合理規劃蔬菜重點發展區域,加強基本保障型蔬菜生產功能區建設,在具有水土資源條件、適合發展蔬菜規模種植的區域建設綠色蔬菜生產基地。適度擴大“兩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蔬菜種植面積,加大高產優質蔬菜新品種和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力度,促進生鮮蔬菜產業集群發展。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因地制宜發展瓜果、花卉、牧草、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充分利用林地空間發展林果、林下經濟。

(三)做優現代畜牧業和綠色漁業。樹立生態、環保、健康的綠色高質量養殖理念,以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調整優化養殖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嚴格依法依規落實限養區、禁養區管理要求,推進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可持續發展,實現養殖業布局與土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發展現代都市型畜牧業,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養殖布局,適度發展環城特色養殖、遠郊生態養殖,提升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改造、整合、提升一批中小型養殖場,建設一批大型養殖場,推進種養結合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綠色漁業,從制度層面保障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優化水產養殖生產布局,提高規模化比重。推進高標準池塘建設,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新模式。加快發展名優特品種養殖和觀賞魚等特種養殖。積極推廣稻漁綜合種養,促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提高養殖生產能力。繼續扶持推進遠洋漁業發展,加強漁港建設和管理。

二、做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建設。圍繞產業優勢基礎、地域特色,重點打造小站稻、生鮮蔬菜、生豬、奶牛、特色水產品五條全產業鏈,作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以種養核心區為重點,強化招商引資、聯農帶農,加快引進重點項目、培育多元載體,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產業強鎮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推進農業關聯產業聚集發展、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做強做優做大,構建形成“津牌”農產品全產業鏈新格局。小站稻全產業鏈建設以小站稻振興計劃為核心,著重延伸市場營銷和品牌影響力環節,塑造全國大米知名品牌,以推廣“企業+基地”、“科研+生產+銷售”等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模式為重點,積極拓展農事活動體驗、農耕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提升產業融合水平。生鮮蔬菜全產業鏈建設以環京蔬菜產業集群建設為核心,加大建設凈菜加工、冷鏈物流體系環節力度,充分挖掘本市優勢明顯、品牌影響力大的沙窩蘿卜、歡坨西紅柿等特色蔬菜產品,通過品種復壯、加工增值、品牌塑造、功能拓展等多種途徑,促進全產業鏈提檔升級。生豬全產業鏈建設以引進、培育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為重點,構建集良種繁育、規模養殖、飼料生產、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奶牛全產業鏈建設以奶牛產業集群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科技型、生態型和休閑觀光型牧場,提高養殖規模和基地綜合服務質量。特色水產品全產業鏈建設以水產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種業優勢,建設環渤海地區優質種源供應基地,推進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發展區,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和工廠化海珍品養殖,加快建設天津市海洋生態科技園,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智能、高值、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發展城市服務型食品加工業和冷鏈物流業。依托自貿試驗區優勢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區建設基礎,發展“綠色、高檔、特色”產地農產品加工業。以京津冀都市圈為服務半徑,加快發展主食加工、食品精深加工、凈菜加工等城市服務型食品加工業。在現有韓家墅、海吉星、紅旗、金鐘、金元寶等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的基礎上,按照區域、功能特點等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優化組合和提檔升級,構建產銷地、集散地相銜接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按照“科學發展、特色突出”的思路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新要求,改造現有加工及物流配送綜合示范園,提高信息化水平及綜合服務能力。充分利用一體化交通圈的便利條件,加快時鮮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提升冷鏈配送能力,促進中央廚房等加工物流新業態發展,拉近農產品生產與城市消費距離。

(三)創新發展都市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依托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基礎,加快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提檔升級,改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創新服務手段。強化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三產融合示范區的旅游產業功能。依托本市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和古村落、漕運文化、稻耕文化等文化資源,開發集農事體驗、休閑、度假、美食、購物為一體的休閑旅游,發展鄉村客棧、特色民宿、咖吧氧吧等新業態,建設一批產品特優、功能多樣、文化豐富、生態良好的農耕文化園區,開發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游,升級打造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和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四)持續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休閑產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科技、文化產業支撐,依托“互聯網+”拓展招商引資、宣傳推廣、產品銷售渠道,導入現代科技、人文元素,厚植“農業+互聯網”、“農業+文化”產業發展土壤。發展創意農業,推動農業產品符號化、品牌化、儀式化,因地制宜發展農田藝術景觀、農業主題公園、農業節慶活動和農業科技創意產業。

(五)壯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基地,筑牢品牌基礎。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與管理,強化農業品牌原產地保護。構建農業品牌體系,培育小站稻、奶制品、水產品等大宗優勢農產品以及地域特色鮮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重點培育全國影響力大、輻射帶動范圍廣、國際競爭力強、文化底蘊深厚的農業品牌。擦亮“津農精品”金字招牌,以“津菜進京”工程為引領,推動優質精品農產品進入全國高端市場。

三、壯大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加強龍頭帶動,培育一批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企業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優化企業經營環境,抓好市場監管。突出抓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繼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運營、提質增效,穩步提高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能力。實施家庭農場百千萬工程,扶持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小農戶擴大規模發展成為農戶家庭農場,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推動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現代經營理念、先進科學技術和優質生產要素,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生產效率和比較效益,實現種養業規模化規范化經營全覆蓋、規模新型經營主體網絡銷售全覆蓋、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對在地農民全覆蓋。

(二)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能力。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聚焦制約全市農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的突出短板、農業生產普遍存在的關鍵環節和薄弱領域,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有效銜接。重點支持促進小農戶生產托管服務,涵蓋統一深松整地、集中育秧、統一播種、統一防治、統一收割、統一烘干倉儲等作業環節的服務。探索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跟蹤服務主體服務質量,建立服務主體黑名單制度,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

四、強化農業科技裝備和服務支撐

(一)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科研支撐,形成覆蓋海淡水養殖、蔬菜、生豬、奶牛、肉羊、林果、水稻、玉米、小麥、家禽等重點領域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進產學研用結合,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圍繞產業發展急需、品種技術集成、區域協同發展要求,著力在壯大優勢產業、提升“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業、林下經濟、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健康養殖、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領域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圍繞小站稻等本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建立農業科技服務機制。組織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示范推廣及引進工作,示范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模式,建立特色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強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鄉村振興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升農業氣象服務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農業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二)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鞏固提升優勢種業,開發培育特色種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建設天津市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支撐體系,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立資源鑒定評價和共享利用體系。提升現代種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企業為主體、基礎公益研究為支撐、產學研用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加快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應用,力爭在優勢種業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完善提升一批良種繁育基地,創新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和普及率,夯實糧食安全和“菜籃子”穩產保供的種子基礎。加強種業監管服務能力建設,健全作物品種試驗示范體系、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和種畜禽核心群性能測定數據管理體系,加強植物新品種種權保護。

(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推進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由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全過程發展,著力提高重點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全面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改善農機作業條件。推進農機與農藝、信息化融合,提高智能農機應用水平。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四)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全面提升以智慧農業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的應用,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為驅動助力農業智能化生產。推動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建設,以智能農業研究院為依托,組織研發團隊開展農業遙感、無人機、新型傳感器、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等方面的創新性研究,研發熟化面向大田精準作業、設施智能種養、果園智慧管理、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等方面的智能農業技術產品,加速相關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進程,推進大田作物、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重點領域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促進本市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便捷、順暢、高效。

五、推進農業協同發展

(一)持續深化京津冀農業產業分工協作與升級發展。加強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產業體系協同、科技創新協同、生產經營協同、城鎮布局協同、生態建設協同和體制機制保障協同,不斷提升農業產業轉移對接和分工協作水平。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引進首都外溢現代農業項目。持續推進“外埠種養殖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高端資源要素有序向河北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河北農業市場開拓能力,使河北省成為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加大京津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協調治理力度,重點加強在交界地區、重要交通干道農村環境治理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合作。依托海陸空便利條件和現代物流優勢,把天津市努力打造成為京津冀和國內外重要的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

(二)推進農業對外開放。推進農業企業、產品和技術“走出去”、“引進來”,繼續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和境內農業開放合作示范區建設。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放寬外資準入限制的政策措施,優化農業外資引進工作。圍繞優質特色農產品,開展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示范企業和出口品牌創建工作,提高國際市場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推動口岸優化對緊缺優質農產品的進口。圍繞雜交粳稻、蔬菜、肉羊等優勢種業,積極推動農業技術國際轉移中心建設和境外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更好發揮中智示范農場等合作平臺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強農業對外開放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對外合作在政策、信息、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服務體系。

專欄1農業提質增效行動

1.農業結構調整。調整優化種植業、養殖業結構,結合水資源條件等因素合理布局。積極發展優質糧食作物,擴大小站稻種植規模;發展精品蔬菜產業,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推進設施農業轉型提升,加快發展設施蔬菜、設施養殖,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0萬畝;大力發展海淡水綠色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繼續擴大林下種養、生態循環種養規模。2.糧食和“菜籃子”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高標準完成國家下達本市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任務,完成農業農村部下達本市的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生產供給各項目標任務。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26萬畝以上,糧食產量保持在223萬噸左右,糧食綜合自給率穩定在30%以上。穩定“菜籃子”重要農產品自給率,到2025年,蔬菜自給率達到80%以上;生豬存欄200萬頭,出欄305萬頭,豬肉自給率達到80%左右;禽蛋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水產品自給率接近75%;生鮮乳和禽肉自給率爭取保持100%。3.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對建設標準偏低的已建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提質改造,開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與節水設施、田間機耕道、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等農田設施建設。4.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打造品種品質優良、規模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建設小站稻、生鮮蔬菜、生豬、奶牛、特色水產品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產業融合類農業園區,加快推進寶坻、寧河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爭取在武清、靜海、薊州等區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代化倉儲物流中心5個。推進津南區小站鎮、武清區梅廠鎮等產業強鎮建設。5.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在全市10個涉農區,依托區級及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主要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區域農產品品牌生產區,圍繞水果、蔬菜、水產品、畜禽產品和禽蛋等鮮活農產品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推動完善一批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田頭市場,通過延長銷售期,實現錯峰上市,推動鮮活農產品銷售更加順暢,“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能力大幅提升。6.農產品品牌建設。擦亮“津農精品”金字招牌,“津農精品”品牌數量達到200個。塑造全國有影響力的“津牌”農產品,累計培育10個以上區域公用品牌、5個國際有名的農業品牌、30個國家知名農業品牌。7.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到2025年底,培育200家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市級以上150家,培育20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市級示范家庭農場數量達到300個,農戶家庭農場數量達到1000個,家庭農場總量穩定在10000個;市級農民合作社和示范社總量穩定在600家。8.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組織實施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項目,重點開展科技創新,研發選育新品種,創新綠色種養殖技術和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進行集成攻關,為本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依托團隊技術力量服務本市相關領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及廣大農戶,開展技術咨詢指導等。9.農業現代種業提升。建設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改擴建畜禽水產保種場,推進種質資源圃、畜禽基因庫和農業微生物資源儲存庫建設。建設種業關鍵技術平臺,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培育工程,以優勢作物品種創新和生豬、肉羊、奶牛等畜禽遺傳改良為重點,加強品種研發、性能測定、質量檢測、種子加工等能力建設,完善提升制繁種基地、南繁基地和新品種示范基地建設。10.智能農業研究院建設。圍繞5G網絡應用、農業遙感、無人機、新型傳感器、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等方面的創新性研究,加快推進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建設,打造智能農業創新高地。

第四章聚焦農業農村全方位綠色發展

加快推進鄉村生態現代化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鄉村生態保護,積極應對農業水土資源約束,加強農業污染治理,確保農產品安全,充分發揮農業生態景觀功能,全面提升鄉村綠色發展水平,建設綠色的美麗田園。

一、推動農業資源節約和永續利用

(一)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積極推行輪作和適度休耕制度,促進耕地休養生息。嚴守生態紅線,強化耕地、漁業水域、濕地等用途管控,嚴防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堅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制度。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強化節水壓采措施,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加大抗旱節水技術推廣應用。

(二)推進農業產地環境治理。加強耕地污染防治,全面推進耕地分類管理,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鞏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模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國家指標要求以上水平。指導經營主體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加強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建立廢舊農膜回收服務網點。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源頭防控,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加強畜禽禁養區管理。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水稻等種植業農田退水、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有效削減入河污染。建立農業農村污染源監管機制,鼓勵公眾對農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舉報和監督。加強西青區、武清區等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積極探索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循環利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為重點,引導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的循環農業建設,推廣多層次的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發揮自然資源多重效益,健全完善生態資源開發保護相關法規制度,發展綠色旅游業、生態農業。

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一)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追溯系統。完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加大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力度,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擴大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規模。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推廣生產記錄臺賬制度,積極落實并完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綜合服務平臺。

(二)整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加大抽檢監測力度。聚焦蔬菜、禽蛋、水產品、生豬、牛羊肉等農產品,重點整治使用禁限用農藥、禁用獸藥及其他化合物等違法行為。整治不執行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制度,導致上市農產品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整治私屠濫宰、屠宰病死豬、注水注藥等違法行為。整治農藥獸藥中違法添加、隱性添加禁限用成分等問題。

三、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一)推進鄉村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開展農村地區造林綠化,加強村莊綠化建設,提升農村地區造林綠化整體水平。加快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推進區域內造林綠化、水系連通和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編制重要濕地保護名錄。在國家級和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工程。提升農田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區域小氣候。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治理,落實河湖休養生息制度,合理退還和保障河湖生態空間,加強對水資源涵養區、蓄滯洪區的保護。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深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對部分污染負荷較大、水生態系統較脆弱的重要坑塘溝渠,因地制宜采取生態修復措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加大渤海近岸綜合治理力度,恢復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增強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強化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研究提高市級公益林補償標準,擴大市級生態公益林范圍。持續推動《天津市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2017—2025年)》實施,對流轉集體土地進行生態補償,通過土地流轉、生態移民,實施核心區封閉管理,整治違法違規行為。實施引灤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和市內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完善于橋庫區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力度。

(三)科學劃分生態空間用途分區。嚴守生態底線,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立足空間均衡和穩定,開展重點保護和適度性開發,構建城、村、人、田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推動生產、生活和生態融合,統籌重要河流、生態濕地、郊野公園等生態資源,結合綠色生態屏障工程,科學規劃生態空間用途分區,形成田園生態系統,構建鄉村生態綠色和諧新格局。

專欄2鄉村綠色發展行動

1.農業高效節水。開展高效節水樣板區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現樣板區內高效節水設施和農用機井計量設施全覆蓋。大力推廣實施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集雨補灌。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依托,強化農業節水增效,推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以提高農業排灌能力、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為重點,開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和農村國有揚水站更新改造工程。2.農業產地環境治理。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田殘膜回收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養殖尾水治理、尾菜回收處理等項目建設,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農田殘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3.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全市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實現與國家追溯平臺的有效對接和融合,構建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體制內外檢測機構互相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全面施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所有地產農產品全部憑證上市銷售,實現產地準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監管水平。推進國家級專業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建設。積極推進京津冀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及服務中心建設。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聘用制度。4.綠色安全農產品基地建設。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建設,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區,以蔬菜、生豬和水產品為主要品種,推進生產設施、技術模式、質量管理標準化改造提升,建設2至5個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集成應用示范基地。實施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基地建設,建設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基地800個。5.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綠色農業建設。加快綠色生態屏障區內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設施農業、綠色健康養殖設施建設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按照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和實施方案,全面提升種養業項目建設標準和水平。6.提升植物保護和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依托市級和區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更新改造升級病原學監測實驗室,新建水生疫病專業實驗室。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防疫監測與防疫人員技術水平。強化植物保護措施,持續完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提升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

第五章全面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現代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樹立鄉風文明新風貌,全面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打造文明之鄉。

一、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養

(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貫徹落實天津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和天津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案要求,提升農民道德素質。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傳播紅色革命文化,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推薦參選全國道德模范,推出一批新時代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

(二)深化鄉風民風建設。組織開展鄉風民風評議,探索制定鄉風文明建設評價體系,設立鄉風文明榜。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倡簡辦婚喪嫁娶,推動紅白理事會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三)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落實全域創建文明城市要求,各涉農區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組織開展好公婆、好兒女、好媳婦、好妯娌評選。組織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人民調解員等活動,樹立廣大農民學習典型。積極搭建聚賢平臺,促進鄉賢作用充分發揮。

二、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一)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天津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扶持一批農村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鄉村風貌等保護工作。打造一批民間文化強鎮強村。

(二)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強化農耕文化人才培養、推進農耕文化產業發展。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組織天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參加全國的推介、展示和交流活動。依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

三、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一)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規劃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構建鄉村圖書館(農家書屋)、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健全鄉村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共文化云天津頻道建設,優化公共數字文化庫群,完善和創新新媒體傳播機制,實現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統籌推進農村地區“村村響”工作,提高農村廣播系統建設。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文化骨干、文化組織員等培訓工作。規劃建設鄉村健康廣場、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多功能運動場等農民健身設施。培訓培養農村體育骨干,實現每村至少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鼓勵創建村民健身會。完善農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建立農民群眾需求反饋機制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篩選機制。加強“戲曲進鄉村”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增強農村基層文化活力。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推動全民閱讀進農村家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結合本市鄉風民俗特點,組織開展好農民豐收節等重大節慶活動。鼓勵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體育活動,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體育,鼓勵民間傳統體育走出去。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形成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津門鄉土文化。

專欄3鄉村文化鑄魂行動

1.鄉風文明評選活動。通過評選示范村、達標村、文明戶等方式,引導提升農民思想道德水平、豐富農民的精神內涵。注重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手段,加強宣傳力度,樹立鄉村文明新風。2.“鄉村記憶”傳統文化復興。保護傳承農耕文化、傳統手工工藝、津門特色民間文化藝術等,重點依托以大運河漕運文化、了凡稻耕文化等為代表的天津傳統農耕文化資源,建設一批產品特色、功能多樣、文化豐富、生態良好的農耕文化園區。扶持一批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民間藝人。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表演隊伍。3.戲曲進鄉村活動。結合本地區域文化資源和農民群眾的欣賞習慣,做好戲曲進鄉村的劇(節)目目錄。開展“農民點戲、戲進農家”活動,堅持每年向全市涉農區的鄉鎮(街道)免費送一臺大戲。4.鄉村傳統手工藝振興。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鼓勵技藝精湛、符合條件的中青年傳承人申報并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形成合理梯隊。調動年輕一代從事傳統工藝的積極性,培養高水平工匠隊伍。引導返鄉下鄉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發展傳統工藝、文化創意等產業。5.傳統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積極申報全國傳統村落名錄。加強對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突出地方特色,創建一批名鎮名村保護利用試點、示范項目和先進示范單位。

第六章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加強和創新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推動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和治理能力提升,打造善治鄉村。

一、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強化基層黨組織對村委會、基層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以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類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全面開展行政村和村干部評星定級。落實村級各類組織負責人向黨組織述職制度。實行村“兩委”成員按照有關規定兼任配套組織和群眾組織負責人。切實加強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加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大力選拔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優秀人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由區委組織部備案管理,依據評星定級結果兌現績效報酬,樹立激勵先進、賞罰分明的鮮明導向。繼續面向全國招錄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加大培養選拔力度。積極推進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考錄公務員和選聘事業編制人員,激發干部隊伍活力。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制度和作風建設。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加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六步決策法”等村級重大事項決策程序,促進村級事務運行健康有序。認真落實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職盡責、為民服務。建立健全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實施村級黨組織巡察工作。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二、完善鄉村自治、法治、德治體系

(一)全面深化村民自治及基層社區管理服務創新。嚴格依法實行民主選舉。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嚴格落實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發揮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加強農村基層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事項,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培育發展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深入做好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工作。建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區級社會組織聯合會,提高農村社區治理活力,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建設示范點。

(二)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落實普法責任制,推進精準普法。強化法律維護農民權益的權威地位,提高鄉村依法治理能力,建設法治鄉村。嚴格落實平安鄉村建設領導責任制,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建設“無黑”鄉村。嚴厲打擊涉黃賭毒槍、邪教等違法犯罪活動,建設平安鄉村。推進無訟鄉村創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建立健全農村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深化矛盾糾紛100%排查、100%化解“雙百”行動,建設和諧鄉村。統籌推進農村地區應急體系建設,健全完善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創建一批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三)全面推進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由試點轉為全面覆蓋,建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鎮(街道)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社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級組織體系。整合市級和區級各類工作力量和公共服務資源,搭建宣講、教育、文藝、科技、農科、民政、法律、衛生和體育等資源服務中心,組建專業志愿服務隊伍,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五項內容,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送服務。鄉鎮(街道)、村(社區)發動群眾組建學習宣傳、文化健身、互幫互助、文明風尚等“4+N”志愿服務隊,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志愿服務,提高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把“新楓橋經驗”融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具體運行當中,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式。

專欄4鄉村治理“一領三治”體系構建行動

1.農村基層黨組織創優。組織村級黨組織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當優秀共產黨員。推進農村創先爭優常態化長效化,評選結果統一納入年度綜合考評。2.鄉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設。深化村民自治體系建設,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加快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和諧鄉村。全面推進農村精準普法,開展“送法進鄉村”活動。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建設。3.鄉村數字治理體系創建。統籌推進鄉村新型基礎設施、鄉村數字化治理、信息惠民服務等建設和發展,推動信息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補齊鄉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創新“網上黨支部”、“網上村委會”等現代化鄉村治理手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鄉村全覆蓋。

第七章著力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加快推進鄉村生活現代化

強化農民就業保障措施,推進農村創新創業,深化農村改革,構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打造幸福之鄉。

一、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一)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空間。加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推進高素質農民和雙創新農人培育,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鼓勵支持職業院校、培訓機構面向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民擇業觀念和就業形勢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引導。鼓勵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就近就地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開發農村社會管理服務崗位,加強公益性崗位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發展區域經濟,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創業就業空間。

(二)完善和落實促進農民就業政策。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就近就地就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探索利用土地、金融、稅收、人才等政策措施,激勵單位招用農村勞動力。推進就業管理制度落實,將有轉移就業意愿的農村勞動力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搭建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平臺,不斷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等媒體資源,在農村及時發布有效的招聘、培訓信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社會優質服務機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職業介紹等服務。

二、推進農村創新創業

(一)培育壯大創新創業群體。支持和引導能人返鄉、市民下鄉、工商企業興鄉,以租賃、合作方式整合利用農村空閑民居創新創業、發展休閑養生產業,投資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以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和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鼓勵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任職兼職,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發展水平。開展農村創業創新培育工作,重點培育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和農村創業創新導師。

(二)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包括創業孵化、法律援助、農產品公共營銷和農村產權評估與交易等服務在內的平臺體系,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擴大創新創業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采取政府購買、無償資助、業務獎勵等形式,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行業協會、商會、專業性服務機構、龍頭企業面向創業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依托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落實返鄉、下鄉人員就業服務、人才激勵、教育培訓、社會保險等就業扶持相關政策。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標準高、服務優、帶動作用強的農村創業創新示范園區(基地)。

三、深化農村改革

(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形成產權關系明晰、組織機構健全、經營管理規范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體系,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參辦專業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提升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能力,選好配強集體經濟帶頭人,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培育工程。規范集體收益使用,建立健全集體收益分配使用機制。堅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作用。

(二)創新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多途徑增加集體經濟收益,開辟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創新發展資產資源盤活型、適度規模經營型、集中統一服務型、產業融合升級型等類型的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果園、養殖水面以及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資產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物業租賃等項目。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總結提升薊州區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深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征收等。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合利用,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租賃、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發經營。穩妥推進新一輪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引導農民利用土地入股參與現代農業經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鼓勵企業采取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民宿、鄉村客棧。改革農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資源有償退出新機制。在落實三條控制線和保持“米袋子”、“菜籃子”生產能力基礎上,探索土地復合利用,提升土地效益。

(四)創新鄉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積極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功能,強化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支農主力軍作用。加快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健全農村金融產品體系,持續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充分發揮農業擔保政策性作用,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對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實施貼息扶持。支持農業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快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機制。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支持保險機構創新農業保險產品,開發農業大災保險、農業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規范農業保險市場,建立以服務能力為導向的保險機構遴選和動態考評制度,完善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

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鞏固受援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幫扶機制,接續促進脫貧地區發展,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圍繞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開展農業區域交流合作,幫助受援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展壯大農業產業,促進持續增收。繼續強化產業合作,鼓勵和引導天津企業到受援地區投資農業項目,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繼續強化科技合作,鼓勵和引導天津科研機構幫助受援地區發展農業技術,開展農業技術攻關、示范、推廣,解決農業技術難題。加強人才合作,繼續為受援地區培養農牧業人才和農村致富帶頭人。加強市場幫扶,通過展會、對接會、推介會等形式,幫助受援地區優質農產品更多的進入天津市場。

(二)鞏固拓展結對幫扶困難村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關注相對落后村、少數民族村等重點村的發展動態,幫助重點村進一步升級產業、培育高素質人才、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對幫扶成效好、基礎條件好的村,支持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對前兩輪結對幫扶的達標村,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進行鞏固提升。

(三)強化困難群體扶持政策。健全農村困難群體常態化主動發現機制,逐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精準幫扶,加大對困難群體持續關注和兜底保障,對因災返貧、因病返貧人員進行扶持,對就業困難農民進行就業幫扶。研究建立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新增危房戶納入改造范圍,實現困難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逐漸將日常性幫扶措施轉變為常態化民生政策,通過政策調整和完善,將在困難幫扶中增強困難戶發展能力的政策舉措,轉變為能夠幫助廣大農戶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并分享鄉村振興紅利的政策安排。

專欄5助農增收行動

1.農村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共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促進三級服務平臺信息共享。完善和規范鄉鎮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工作職能。加強對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的政策、業務知識培訓工作,提升人員素質和規范化服務水平。實行農村勞動力享受免費公共就業服務政策。引導農民在農業龍頭企業等單位就地就業,實現由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轉變。2.高素質農民培訓提升。以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理念、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深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行動,培育農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種養大戶等專業生產型和從事生產經營性服務的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鼓勵和引導職業培訓機構面向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雙創新農人培育。積極推動農民圍繞特色種養業、農產品深加工、直供直銷、餐飲物流等領域進行自主創業。支持發展家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設施農業、鄉村旅游業,引導更多農村勞動力實現居家創業就業。依托益農信息社,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分散農戶參與電商培訓,通過面授、討論、參觀考察等方式,系統學習農產品電商、直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等內容,組織開展農產品營銷實操訓練。在全市范圍內連續三年每年培育100個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4.持續深化結對幫扶。面向經濟相對薄弱的困難村,繼續實施結對幫扶。再選擇一批基礎不牢、困難較多、短板較突出的經濟薄弱村,采取結對幫扶形式,保持工作體制機制不變,制定扶持政策,確保經濟薄弱村追上整體進度。

第八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統籌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大力推進城鄉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庭院,打造宜居之鄉。

一、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一)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依據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完善區級村莊布局規劃,明確鎮村體系,強化鄉鎮綜合服務能力。深化完善村莊規劃成果,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合理保障農村居民住宅用地和新產業新業態用地。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嚴格執行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規劃,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

(二)升級建設美麗村莊。按照“六化”、“六有”建設標準(“六化”即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能源清潔化、村莊綠化美化、生活健康化;“六有”即村莊有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便民超市、衛生所、村郵站),完善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提高美麗村莊建設覆蓋面。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農村全域清潔化工程,從農村垃圾、污水、“廁所革命”、農業面源污染、清潔田園、村容村貌等方面,對全市村莊實施全覆蓋整治。選擇部分規劃保留并已達到美麗村莊建設標準的中心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建設,引導拓展、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的內涵,進行提標建設,發揮示范引導功能。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實現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建立健全村莊基礎設施長效運行管護機制,以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各項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長效運行為重點,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經費、有隊伍、有機制的村莊管護體系。

(三)開展美麗庭院創建行動。深化新時代“千村美院”工作,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精神文明水平為目標,圍繞庭院美、室內美、廚廁美、身心美,開展以庭院美化行動、居室靚化行動、家庭健康化行動和家風文明化行動為內容的創建活動。外筑美麗“大家”,內塑美麗“小家”,營造“村村競美麗、戶戶爭出彩、人人齊參與”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群眾踐行美好、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打造安居樂業、美麗舒適的家居環境。

(四)提高農房建設質量。依法依規有序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時消除農村房屋重大風險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立農村危房檔案和信息管理平臺,完善農村住房建設相關管理制度。強化農房抗震、節能、風貌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二、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一)加強農村公路和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構建廣泛覆蓋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保障農村公路路網暢通,打造“暢、安、舒、美”的農村交通環境。打造旅游路、產業路、資源路,深挖“農村公路+”潛力和內涵,帶動鄉村旅游、鄉村產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完善區、鄉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加快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鼓勵商貿、郵政、快遞、供銷、運輸等企業加密在農村地區的設施網絡布局,將村郵站、快遞末端網點等基礎設施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打造“多點合一”的村級服務點,破解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釋放農村消費市場潛力,提高農村生活消費水平。

(二)加強農村供水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立足加強城鄉供水行業管理,強化供水工程運行維護,不斷完善和優化供水工程配套,實現農村供水工程良性運行。在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結構堅強、設備先進、綠色低碳、友好互動的現代農村電網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民生用電用氣保障。擴大農村清潔能源利用。

(三)提高鄉村信息化水平。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高標準推進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做好整體規劃設計與建設,結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持續推動鄉村治理信息化,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推動各類服務資源通過益農信息社向農村下沉,充分利用智能終端等新型手段,創新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方式。提升農村地區寬帶用戶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推進農村地區通信基站規劃和建設,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

三、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鼓勵本市農業戶籍人員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參保,加快推進社會保險向人群全覆蓋轉變。推進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合理調整機制,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等“三留守”及殘疾人的關愛服務體系。

(二)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農村教育發展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完善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統籌推進區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擴大市屬高校地方農村專項計劃規模,讓更多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鞏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創建成果,鼓勵區級職業(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和鄉鎮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開展實用性強、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農村教育培訓。全面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城鎮骨干教師到農村執教。

(三)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提升衛生應急能力和水平,推進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農村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各級公共衛生機構和衛生計生監督機構的衛生應急組織管理體系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下沉農村,推動鄉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鞏固和加強預防接種工作,加強婦幼系統保健服務,鞏固健康檔案覆蓋面。積極推進涉農區國家衛生區、國家衛生鎮和市級衛生村創建活動。組織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提高衛生創建和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水平。

(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大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務,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鄉村地區醫養結合發展,提高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能力。

四、促進城鎮帶動鄉村發展

(一)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促進人才向鄉村流動,依托“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引進力度。充分發揮人才中介機構的引才聚才作用,堅持全職引進與兼職引進并重,大力吸引各類鄉村人才來津發展。健全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促進社會資本向鄉村流動,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產業、技術支持,強化對租賃經營農地的規范監管和風險防范。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促進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推廣的激勵與利益分享機制。

(二)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以城區和涉農區分工合作為起點,以都市圈和城鎮群為依托,按照城鄉區域分工與協作的基本原則,在國土空間上構建多層次城鄉區域分工合作新體系,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推動鎮村聯動發展。將小農戶生產逐步融入區域性產業鏈和生產網絡。引導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向小城鎮、產業園區適度集中,強化規模經濟效應,逐步形成帶動小農戶生產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利用城郊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工商業較發達的特點,發揮雙向接轉和輻射功能,帶動高端農業發展。推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實施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

(三)加快區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區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通道。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新型城鎮化帶動鄉村發展能力。強化新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把特色小鎮作為城鄉產業有機融合重要載體,打造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提升特色小鎮帶動農業、農村、農戶發展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重點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體制機制靈活,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專業特色小鎮。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提升城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增強小城鎮核心競爭力和人口吸附能力,輻射帶動鎮村發展,造福于民。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開放共享的原則,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參與特色小鎮建設。

專欄6鄉村建設行動

1.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按照“六化”、“六有”標準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提高美麗村莊建設覆蓋面。開展村莊全域清潔化整治,全覆蓋改善提升村莊環境面貌。在達到美麗村莊建設標準的基礎上,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開展美麗庭院創建行動。加強設計指導,科學規劃、整村建設,打造20個特色民居示范樣板村,引領全市村居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2.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改造農村公路。全面提升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水平,建設一批“四好農村路”。全力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建成區區聯網、村村直達、便捷暢通、安全可靠的農村公路網絡。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提高村鎮公交發展水平。保持建制村100%直接通郵比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農村地區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5G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繼續實施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工程。通過改造老舊管網、協調落實優質水源等措施,在農村地區以優質自來水替代地下水源。高質量規劃建設農村地區電網。全面推進農村電力普遍服務,提升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大力推動鄉村電氣化。積極推進以電為中心的農村智慧能源系統建設,促進農村能源生產清潔化、消費電氣化、配置智慧化。建設與現代農業、美麗宜居鄉村、農村產業融合相適應的新型農村電網,基本實現城鄉供電一體化。3.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標準,加快推動教育、衛生、文化、養老和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教師資源向鄉村傾斜,建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鼓勵三級醫院醫療資源下沉,實現與基層醫療機構雙向轉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大力發展農村幸福院等互助養老設施,統籌城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擴大農村照料中心比例。4.“農字號”特色小鎮建設。積極引導農村產業向城鎮、產業園區等集聚,打造一批農字號的特色小鎮,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特色小鎮綜合發展實力,構建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空間體系。5.數字產權交易平臺全覆蓋。完善延伸原有“市區鎮”三級服務層級,完善“市區鎮村”四級服務網絡,實現產權服務“村村通”。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數字化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協調市區鎮村各級產權交易平臺接入,理順平臺交易流程,推動農村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第九章強化實施保障確保規劃落實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強化保障措施,凝聚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貫穿規劃實施全過程。各涉農區黨委、政府和市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扛起推動規劃落實的責任,明確分工,主動作為,確保目標任務落實落地。建立市農業農村委牽頭協調、市級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各涉農區政府落實屬地責任合力推進、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規劃實施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營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優先資源配置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四個優先”要求落到實處,在干部配備、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撐力度,為規劃落實提供有力保障。把鄉村一線工作作為干部培養鍛煉的重要戰場,吸引優秀人才扎根農村,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完善農業農村投入優先保障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到2025年土地出讓金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優化資金支出結構,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優先滿足“三農”發展土地、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配置,盤活存量、用好流量、輔以增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優先安排農業農村公共服務,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短板。

三、強化法治保障

嚴格執行涉農法律法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落實規劃各項工作。緊跟全國人大立法進程,加快推動農業農村重點領域的立法修法工作,依法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法規體系,充分發揮立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強化普法宣傳,增強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和能力。提高農業綜合執法能力,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市場監管,規范鄉村市場秩序,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四、建立規劃實施機制

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指導、統籌協調功能。建立規劃監測評估制度,組織開展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強化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加強規劃剛性約束,建立對規劃主要指標的監測、統計、考核制度,強化對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暢通監督渠道,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報告庫會員(¥)199/年起售

海量行業報告和相關實用干貨寂集錦
開通報告庫會員
樂享更多下載,購買超值優惠

查看更多報告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

特色服務推薦
?